肺部疾病治疗的潜在危险

肺部疾病治疗的潜在危险

一、肺部疾病治疗的潜在危险(论文文献综述)

穆晓敏[1](2021)在《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逐渐延长,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现象,共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要隐患。与单一慢性病相比,共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药物不良事件风险增加、死亡风险增加、医疗资源消耗增加等,给慢性病防控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但目前慢性病管理侧重于单病种管理,与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的现象不一致,开展共病模式挖掘研究对了解共病现状,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医疗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在现有的大量且异构化的医疗数据中挖掘共病模式,提取出能够辅助共病管理的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对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与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共病的管理及防控策略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方法:(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明晰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共病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探讨共病的影响因素类型及其作用机理;厘清数据驱动共病管理决策的过程;基于信息管理的DIKW体系构建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2)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利用c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共病影响因素,抽取疾病-疾病关联关系和疾病-影响因素关联关系建立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在此基础上引入重叠社区发现算法识别社区结构,挖掘共病模式。(3)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基于慢性病管理理论和协同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老年共病防控机制,并提出具体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共病的发生发展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的影响,构建了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所组成的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并对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阐述。(2)构建了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是由共病数据(数据层)、共病中的关联信息(信息层)、共病模式(知识层)和共病管理(智慧层)组成,基本要素之间的转化通过数据驱动实现。(3)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2015年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疼痛、睡眠时间、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肥胖、抑郁、生活满意度是老年慢性病人群共病的影响因素;识别出的共病模式包括5个社区,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24≤BMI<28、BMI≥28}、{慢性肺部疾病、哮喘、70-79岁、BMI<18.5、对生活满意度一般、睡眠时间<4小时}等。(4)通过共病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存在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提出以全人管理、分类指导、预防为主和全面协调的基本原则,构建慢性病共病防控模式,分析共病管理中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患者参与主体的职责,提出共病防控的主要措施。结论:(1)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包含了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共病关联关系抽取、共病模式挖掘和共病管理决策,其核心任务是利用共病模式挖掘结果,驱动共病管理决策。(2)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既可以发现疾病之间的关联关系,又可以发现共病模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联。(3)利用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出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4)基于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可以为共病管理决策提供服务,优化共病防控策略。

王剑锋[2](2021)在《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nonsmall-cell lung cancer)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化疗是指南推荐的基础治疗方案,然而很多老年晚期NSCLC患者身体储备较差不能化疗或不能耐受化疗副作用不得不停止化疗,还有部分患者化疗效果一般,化疗后很快出现进展,因此治疗手段相对局限。“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线,以冷消融微创治疗为关键节点,具有低损伤、可持续的特点。前期诸多研究结论显示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临床效果较好,然而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定人群的研究较少,冷消融联合中药这一治疗模式的疗效能否达到常规化疗水平,是否能够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者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还需要进一步评价;同时通过总结该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术后的治法和组方用药,以及作用机制有望进一步优化该治疗模式,增加患者获益。[研究目的]临床部分:1.评价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能否达到常规化疗水平,以期为这类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可持续、低损伤的治疗选择;2.总结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3.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要素变化和治法组方规律,探索冷消融术后中医证候变化特点及适用方药,以期优化该模式提高治疗效果。实验部分:1.评价冷消融联合中药对比化疗、单纯冷消融和单纯中药干预老龄肺癌小鼠的疗效;2.基于免疫调控和血管生成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干预老龄肺癌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临床部分1.倾向得分匹配基线信息:基于多中心肺癌真实世界治疗数据,纳入316例样本,分为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化疗队列,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减少混杂因素匹配87对;2.生存分析:比较两队列中位OS,中位PFS和生存率,COX回归筛选预后独立影响因素;3.筛选“优势人群”: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4.评价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两队列实体瘤疗效,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KPS评分,不良反应;5.中医证素变化和组方治法研究: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的中医证素变化和术后的治法组方规律。实验部分实验分为实验一和实验二两部分,两组造模、分组及干预相同。1.造模:建立老龄Lewis肺癌小鼠模型。2.分组:分别随机分组40只和45只老龄Lewis肺癌模型小鼠为①模型组,②冷消融联合中药组,③冷消融组,④化疗组,⑤中药组。3.干预:①模型组:仅造模,②联合组:冷冻消融手术和中药灌胃1次/天,共14天;③冷消融组:冷冻消融手术;④化疗组:腹腔注射顺铂3mg/kg,1次/周,共2周;⑤中药组:中药灌胃1次/天,共14天;隔天记录体质量并测量瘤径,非中药干预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非化疗干预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非冷消融干预组予切开缝合。4.指标:实验一观察生存期;实验二计算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肿瘤生长/转移抑制率,流式检测小鼠脾脏组织CD4+、CD8+、CD4+/CD8+比值;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10的表达;WB检测小鼠肺和肿瘤组织HIF-1α、VEGF、MMP-2和MMP-9的表达。[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下文简称“联合队列”)和化疗队列分别入组96和220例,倾向得分匹配87对,两组中位OS分别为12个月和10.3个月(P>0.05),两组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05)。2.匹配后联合队列和化疗队列中位PFS分别为4.7个月和4个月(P<0.05),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4.2%和18.4%(P<0.05),联合队列患者PFS>6个月的机会是化疗队列的3倍。3.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①联合队列,LY%是独立保护因素,CCI和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②化疗队列,LY%和KPS是独立保护因素,NEUT%,KPS,CCI、NLR和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4.优势人群特征:本研究中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优势人群特征:年龄≤80岁且优势与年龄呈负相关;CCI评分≤9;Ⅲb、Ⅲc、Ⅳa期;LY%>20%。5.KPS评分:治疗后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KPS>化疗队列患者KPS(P<0.05)。6.实体瘤疗效评价:联合队列的疾病控制率26.83%>化疗队列13.79%(P<0.05)。7.本次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病位证素以肺、脾、肾为主;病性证素虚症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实证以血瘀、痰湿为主,冷消融术后血瘀、阳虚证素显着增加(P<0.05);气虚用黄芪、五味子等;阴虚用麦冬、熟地等,健脾益肾用茯苓、白术等;阳虚用细辛、干姜等;血瘀用乳香、没药、三七等;痰湿用半夏、陈皮等;痰热用川贝母、浙贝母等。8.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与冷冻消融术后契合的新方组合:①乳香,没药,干姜,山楂;②赤芍,红花,细辛,干姜,五味子;③桃仁,赤芍,红花,细辛,干姜,体现温通活血化瘀治法。实验部分实验一1.冷消融联合中药组(简称“联合组”)小鼠平均生存期28d明显高于模型组19d、化疗组22 d(P<0.05);冷消融组24 d、中药组23 d和化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1.体质量:化疗组小鼠的体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和中药组这三组小鼠体质量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2.瘤体质量: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的小鼠瘤体质量均小于中药组和模型组(P<0.05)。3.转移肺结节数量: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量少于模型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肺转移结节数量多于联合组(P<0.05)。冷消融联合中药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2.95%、25.85%、22.16%和1.98%,肺转移抑制率分别为50%、28.91%、23.67%和34.12%。4.脏器指数:各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大于模型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中药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小于联合组(P<0.05)。5.流式细胞术检测:联合组和冷消融组小鼠脾脏组织中CD4+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CD4+的表达均低于联合组(P<0.05);各组CD8+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CD4+/CD8+均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和冷消融组CD4+/CD8+>1。6.ELISA 检测6.1 IL-2: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P<0.05)。6.2IL-10:各组IL-10的表达<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P<0.05)。6.3IFN-γ:各组IFN-γ的表达>模型组(P<0.05);化疗组和中药组<联合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中药组(P<0.05);7.Western Blot 检测7.1 VEGF和HIF-1α①肺组织:各组VEGF和HIF-1α表达<模型组(P<0.05);各组小鼠VEGF的表达>联合组(P<0.05);冷消融组和中药组肺组HIF-1α表达>联合组(P<0.05),中药组HIF-1α表达>冷消融组(P<0.05)。②肿瘤组织:各组VEGF和HIF-1α表达<模型组(P<0.05);各组VEGF的表达均>联合组(P<0.05)。各组HIF-1α的表达>联合组(P<0.05)。7.2 MMP-2和MMP-9①肺组织:MMP-2:各组小鼠MMP-2表达<模型组(P<0.05);联合组<其他各组(P<0.05)。MMP-9: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P<0.05)。②肿瘤组织:MMP-2: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MMP-9: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P<0.05)。[研究结论]1.对于老年晚期NSCLC患者,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在延缓病情进展、增强近期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常规化疗,在总体生存获益方面相当,因此可以作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者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的治疗选择。2.年龄<80岁,CCI评分≤ 9,肿瘤临床分期为Ⅲb、Ⅲc、Ⅳa期,LY%>20%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更适合接受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3.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老年晚期NSCLC治法以益气、养阴、温阳、补肺、健脾、益肾等扶正治疗为主线,不同阶段兼顾活血化瘀、燥湿化痰等祛邪治法,同时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冷消融术后的患者阳虚血瘀证候普遍存在,应重视温通活血化瘀治法。4.冷消融联合温通活血化瘀中药组方在延长生存期,抑制转移方面效果较好,其机制与促进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李姝仪[3](2021)在《ACO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潜在机制靶点、候选药物的发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sthma-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verlap,ACO)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指患者同时具有哮喘和COPD疾病临床特征。就单纯哮喘或COPD而言,ACO患者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发作次数较为频繁。由此导致了患者生活质量得不到提升、生存周期缩短,对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的威胁严重,而且,ACO患者的医疗占用率和医疗费用都大幅度上升,这对社会经济与医疗资源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ACO不仅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存在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而且,其治疗药物的筛选与评估尚未起步,特别是其疾病动物模型尚未完全建立,严重影响了其疾病靶点机制揭示和有效药物的发现。因此,基于ACO临床疾病特征,建立ACO疾病动物模型,探索ACO与哮喘、COPD病理机制的共性和异性,对其有针对性治疗药物的开发尤为重要。鉴于此,本论文首先以ACO临床疾病特征为导向,采用OVA、LPS和香烟烟雾等哮喘和COPD模型条件叠合,诱导建立了 ACO炎症小鼠模型;进一步采用RNA-seq检测技术,探讨了 ACO与哮喘、COPD小鼠肺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发现ACO炎症的潜在机制靶点;同时,基于天然来源化合物白藜芦醇在疾病治疗中的广泛研究,以及团队前期对其二聚体来源化合物在哮喘和COPD气道炎症研究中发现的良好疗效,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白藜芦醇疾病靶点的文献数据,创建白藜芦醇-疾病-靶点网络,探究此类药物在ACO中的潜在作用靶点,与RNA-seq组学研究结果结合,探寻该类化合物在ACO中的潜在机制靶点;并进一步参照白藜芦醇二聚体化学结构特性,合成全新了 3-芳基苯并呋喃衍生物EAPP-2,对其治疗ACO炎症的作用及潜在机制靶点进行初步研究。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基于ACO临床疾病特征,采用OVA、LPS和香烟烟雾等哮喘和COPD模型条件叠合,建立了与ACO临床基本特征相吻合的小鼠模型,模型小鼠在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显示出哮喘和COPD重叠特征,较好的模拟了 ACO的部分临床病理特征。该模型可为ACO的病理机制研究和潜在候选药物的筛选与评价提供工具。2.采用RNA-seq检测技术,发现ACO小鼠肺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异。研究结果发现了 ACO小鼠潜在的632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基因2717个(42.7%),上调基因3607个(57.3%),具有肺炎、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肺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基因谱特征,符合ACO临床特征;而且,ACO肺部炎症和纤维化的潜在分子机制主要与HLA-DRA、SYK、CTLA4、VAV1、NRAS和JAK3信号通路有关。该研究结果为ACO的机制研究及其药物发现提供基础思路和依据。3.基于白藜芦醇疾病治疗潜在靶点的文献报道数据,借助网络药理学举措,构建白藜芦醇-疾病-靶点网络,除此之外,通过GO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明确其关键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发现了与其相关的STAT3、AKT1、SRC、JAK和VEGFA等靶点,以及T细胞受体、MAPK、Toll样受体、FcεRI、TNF等多个信号通路。该研究结果挖掘发现了白藜芦醇等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潜在靶点,为该类化合物的改构优化及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开发研究提供启示。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3-芳基苯并呋喃衍生物EAPP-2抗ACO气道炎症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EAPP-2体内能显着抑制ACO小鼠炎症疾病特征,显着减少ACO小鼠肺部炎症细胞浸润、改善肺组织的炎性病理变化、降低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的水平、减少外周血中总IgE和IgG1的生成,以及在体外有效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而且,EAPP-2能显着减少ACO气道炎症小鼠肺组织和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Syk、NF-κB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以及NLRP3和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提示,EAPP-2的抗ACO炎症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Syk的表达和磷酸化,从而抑制NF-κB和NLRP3通路实现的。该研究结果为EAPP-2在ACO治疗中的开发提供初步依据,且可为以Syk为靶点的ACO治疗药物发现提供参考。

李琪[4](2021)在《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毒力特点研究》文中提出肠杆科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及肠杆菌属)是造成严重感染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细菌。肠杆菌科细菌常携带三种或三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基因,从而使其具有多重耐药性。因此,多重耐药肠杆菌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给临床治疗造成麻烦,常常导致无药可用或治疗失败。因此,探究肠杆科细菌死亡相关的危险因子、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及主要流行克隆株型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危险因素、本地区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流行株系及耐药、毒力特点分析,为临床治疗提出更好地药物方案及适当的干预措施。一、山西某三甲医院2015年–2019年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究山西某三甲医院2015年至2019年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1.菌株及临床信息收集: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山西某三甲医院多重耐药肠杆菌菌株。患者临床信息收集自电子病例。分析多重耐药肠杆菌、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基本人口学特征、预后和药物治疗方案。2.统计分析: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类变量,将P<0.1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确定多重耐药肠杆菌、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死亡独立危险因子。Cox生存回归分析P<0.2的变量,确定30日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并将患者按照分离前是否接受过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治疗分为两组,分析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对30日生存的影响。结果:1.菌株和临床信息:共纳入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的91份病例和91株菌。2.科室、标本类型和感染类型分布:91位患者中,28.57%的患者分布在重症监护室。痰标本是主要分离标本(64.84%),肺部感染(43.96%)是主要感染类型。2018年多重耐药肠杆菌检出率最高,共检出49株菌(53.85%),其中MDR-KP占比36.26%,CRKP菌株在MDR-KP菌株中占比高达98.3%。3.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倾向于存在心血管疾病(P=0.039),脑血管疾病(P=0.039)和侵入性操作。其中,机械通气、中心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尿管在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死亡组中独立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OR,4.046;95%CI,1.434–11.418;P=0.008)和中心静脉插管(OR,4.543;95%CI,1.338–15.425;P=0.015)。Cox生存回归分析表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与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患者30日生存有一定联系(HR,0.351;95%CI,0.118–1.044;P=0.06),起保护作用。未接受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组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接受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治疗组。4.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MDR-KP)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机械通气、中心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尿管在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抑制剂使用史具有边缘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气管插管(OR,4.654;95%CI,1.5–14.438;P=0.008)是死亡组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Cox生存回归分析表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与感染MDR-KP患者30日生存有关,具有边缘统计学意义(HR,0.235;95%CI,0.053–1.044;P=0.057)。二、2018年无菌体液中分离出CRKP、hv KP耐药、毒力基因分析目的:分析无菌体液中分离出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菌株(hv KP)的耐药、毒力特点。方法:1.菌株来源:选择第一部分中分离自无菌体液KP菌株进行分析。2.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药敏试验: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3.碳青霉烯酶表型和毒力表型检测:采用改良的CIM试验(m CIM)检测碳青霉烯酶的表型。拉丝实验检测毒力表型,判断依据:黏液拉丝长度>5mm,为阳性。4.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血清型基因的扩增:用PCR方法检测常见耐药机制(Class A、Class B、Class D、Amp C、ESBLs)、毒力相关基因(iro N、rmp A、rmp A2、iut A、iuc A)及血清型基因(wzi)。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测序。比对DNA序列,通过BLAST在NCBI Gen Bank和巴斯德机构数据库中比对。5.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通过Ion S5 plus,De Novo组装,由CARD和VFDB数据库筛选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1.菌株来源:纳入12株分离自无菌体液KP菌株,其中11株为CRKP菌株和1株hv KP菌株。2.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药敏试验检测:11株CRKP菌株对3-,4-代头孢菌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高度耐药。超过90.9%的CRKP菌株对β-内酰胺类联合抑制剂的MIC值大于32 mg/L。所有菌株对替加环素(TGC)和阿米卡星(AMK)高度敏感。hv KP菌株表现出低水平耐药。3.耐药机制检测:58.3%(7/12)的CRKP菌株检测出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NDM(33.3%,4/12)是主要的耐药机制,41.7%菌株未检测到任何耐药基因。其中产NDM-5-CRKP菌株对氨曲南、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不同。4.毒力基因和血清型基因的检测:仅有2株菌对毒力基因扩增是阳性结果。KL22KL37(58.3%,7/12)是主要的荚膜血清型,hv KP菌株血清型为K64。5.NGS检测:NGS分析显示,CRKP菌株含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oqx A、oqx B、qnr S、qnr B)、β-内酰胺类(bla CTX-M-3)、氨基糖苷类、Ⅰ、Ⅲ型菌毛基因、铁载体基因、转运蛋白和外排泵基因。产SIM的K64的菌株具有典型的hv KP特征,具有高黏度表型。在hv KP中发现rmp A2、all和需氧菌素基因。hv KP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同时检测到oqx A基因。三、临床分离出CRKP菌株的治疗对策研究目的:通过对替加环素为主药的体外联合药敏分析,为临床治疗CRKP,hv KP感染提供有效的药物选择。方法:体外联合药敏:棋盘法测定替加环素-亚胺培南(TGC+IPM)、替加环素-美罗培南(TGC+MEM)、替加环素-氨曲南(TGC+ATM)联合用药的协同活性。药物浓度范围根据MIC结果选取,每种组合中抗菌药物浓度范围是1/32×MIC到4×MIC。部分抑菌指数(FIC):FIC=MICA药联合/MICA药单用+MICB药联合/MICB药单用。判定标准:FIC≤0.5,协同作用;>0.5到≤4.0,相加作用;>4.0,拮抗作用。结果:TGC+IPM,TGC+MEM,和TGC+ATM组合对CRKP菌株分别有100%(11/11),90.1%(10/11),和90%(9/10)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未观察到。四、太原地区四家医院CRKP同源性分析目的:分析太原四家三级甲等医院CRKP的亲缘性,明确不同医院间CRKP菌株之间的联系。方法:1.菌株的收集:收集2017年9月28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太原4家三甲医院非重复CRKP菌株。2.同源性分析:用PCR方法检测MLST管基因,通过巴斯德机构数据库进行比对。采用MEGA-X及goe BURST方法分析本地区CRKP的主要流行克隆株及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分析新序列菌株与高风险菌株的关系。3.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对新序列型菌株ST4564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4.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扩增:见第二部分。5.毒力表型及相关毒力因子研究:见第二部分。6.NGS测序分析:见第二部分。结果:1.菌株的收集:共纳入太原4家三级甲等医院57株临床非重复CRKP菌株。2.同源性分析:ST11(56.1%,32/57)是主要流行的克隆株,发现一种新序列型,ST4564。MEGA-X分析显示,CRKP菌株分为5簇,不同医院间菌株具有一定同源性。ST4564与高风险克隆株比较后发现,ST4564与高风险克隆株无关。3.抗菌药物药敏检测:ST4564菌株对碳青霉烯类、3-,4-代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抑制剂复合制剂以及CIP和LEV耐药,但是仍然对AMK,TGC和COL敏感。4.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检测:ST4564菌株产金属酶;经PCR扩增,ST4564同产NDM-1和CTX-M-9的两种变体。5.毒力表型及毒力基因检测:ST4564菌株拉丝长度大于5 mm,实验结果阳性;相关毒力代表基因PCR扩增结果呈阴性,未检测出具体的荚膜血清型。6.NGS测序:ST4564菌株携带多重耐药表型相关的外排泵基因(acr A,acr B),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blaCTX-M-14,bla CTX-M-17,碳青霉烯类:blaNDM,bla TEM,bla LEN),氨基糖苷类[aac(3)-IIb,aph(6)-Id,aph(3’)-Ia,aad A6/aad A10],喹诺酮类(qnr Bs),大环内酯类(mph A,mrx),以及磺胺类(sul1,sul2)耐药基因。同时携带I型菌毛相关基因、铁转运体基因(iut A,fep D,iro E,ent),转运体和外排泵基因[ABC transporter,RND efflux system(acr AB,rcs AB)],以及T6SS分泌蛋白基因。结论:1.脑血管疾病和中心静脉插管是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氨基糖苷类的使用与患者30日生存有关。气管插管是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氨基糖苷类的使用与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30日生存有关。2.耐药机制以碳青霉烯酶NDM为主。3.替加环素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氨曲南联合的协同作用都超过90%,替加环素-亚胺培南联合方案对治疗CRKP感染有效率可能更高。4.ST11是太原地区四家三级甲等医院CRKP菌株的主要流行克隆株型。5.鉴定出一种新ST型,ST4564与多重耐药表型相关;与高风险克隆株无关,但仍然需要对新序列型菌株进行检测,防止演变为高风险克隆株。

李阿敏[5](2021)在《煤尘暴露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肿瘤样转化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煤炭目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煤矿工人的肺癌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这表明煤炭矿区环境污染物可能会增加罹患肺癌的风险。本课题以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为模型,研究煤尘(coal dust,CD)暴露的潜在致癌效应及毒理机制;为煤尘风险评估和实施暴露控制提供实验证据。研究方法(1)回顾及总结煤尘暴露与肺癌风险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证据,以评估煤尘暴露是否与增加的肺癌风险相关。(2)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暴露于煤尘条件下传代培养,细胞水平利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噻唑蓝比色法(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愈合实验、间接免疫荧光、彗星实验、蛋白质免疫印迹和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煤尘暴露后的细胞(BEAS-2BCD)的形态变化、增殖活力、迁移能力、DNA修复能力和基因组稳定性;动物水平将BEAS-2BCD细胞异种移植于BALB/c裸鼠,观察BEAS-2BCD细胞的体内成瘤潜能。综合评估煤尘暴露后的BEAS-2BCD细胞是否发生肿瘤样转化。(3)将煤尘短时暴露BEAS-2B细胞,通过HE染色、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荧光探针、间接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探讨煤尘暴露引起的应激损伤机制;在此损伤机制的研究基础上,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Annexin V-FITC/PI染色以及流式细胞术探究煤尘慢性暴露诱导BEAS-2BCD细胞肿瘤样转化的可能毒理机制。研究结果(1)Meta分析结果显示煤尘暴露与肺癌的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RR)为1.46(95%CI 1.29-1.66),表明煤尘暴露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性为非暴露者的1.46倍,提示煤尘暴露与肺癌呈正相关关系,煤尘暴露是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2)煤尘暴露条件下培养30代后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CD)肿瘤样转化相关生物学表征:1)形态表征:BEAS-2BCD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增大,核质比例失常,核深染,核仁增多,较正常BEAS-2B细胞形态发生了显着异化。2)功能表征:BEAS-2BCD细胞培养24h、48h、72h、96h的平均活力分别为0.64、0.75、0.78、0.85,较正常培养相同代数的 BEAS-2B 细胞(0.46、0.65、0.67、0.73)显着增高(p<0.05)。同时,BEAS-2BCD细胞31.10%的平均克隆形成率较BEAS-2B细胞(10.13%)提高三倍之多(p<0.01)。并且,BEAS-2BCD细胞24h的平均迁移率(50.83%)也显着高于BEAS-2B细胞(17.71%)(p<0.01)。提示BEAS-2BCD细胞的增殖活力及迁移能力显着增强。此外,顺铂处理24h时,BEAS-2BCD细胞内DNA断裂的γ-H2AX焦点均数(18个/细胞)明显少于BEAS-2B细胞(26个/细胞)(p<0.05);去除顺铂并继续培养12h和24h时,BEAS-2BCD的γ-H2AX焦点均数分别为9个/细胞和4个/细胞,均显着少于BEAS-2B细胞(22个/细胞和15个/细胞)(p<0.05)。彗星实验显示顺铂处理24h及去除顺铂12h和24h时,BEAS-2BCD细胞的DNA损伤率(15%、8%、3%)亦明显低于BEAS-2B细胞(19%、14%、10%)(p<0.05)。同时蛋白质印迹显示BEAS-2BCD细胞内DNA修复酶ATM/ATR和DNA-PKcs磷酸化水平均高于BEAS-2B细胞(p<0.05)。以上结果证实BEAS-2BCD细胞DNA修复能力显着增强,提示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及抗凋亡能力显着提高;3)基因组转录表征:NGS检测结果显示BEAS-2BCD细胞基因组不稳定。促增殖、迁移,抗凋亡相关基因(CXCR4、CASC9、CNPY2、CRNDE、FAM83A、EGFR、BCAT1、HMGA1、NSUN2、ANKHD1、ZNF326 等)表达显着增加;原癌基因(MET、MYC、FYN、ABL2、ATF1、SET、ETS2等)显着高表达,抑癌基因(ADARB1、GLIPR1、CDO1、CTDSPL、DLC1、TOM1L2 等)表达明显降低;细胞跨膜信号转导(整合素、EGFR、VEGF、PDGF等)、胞内信号传导(PI3K/AKT、MAPK、mTOR等)相关通路显着上调。表明煤尘暴露后的BEAS-2BCD细胞较BEAS-2B细胞具有显着增强的新陈代谢活动、自我更新能力、增殖、迁移、血管生成、损伤修复抗凋亡等肿瘤样转化相关生物学活性。4)体内成瘤表征:动物实验结果显示BEAS-2BCD细胞的新生物形成率为20%,终点体积为726.0mm3,肺腺癌细胞株H358阳性对照组的新生物形成率为60%,平均体积为2088.2mm3。新生物组织HE染色显示BEAS-2BCD组细胞呈混合性生长,细胞间伴有较多组织细胞反应,细胞核异型较明显。Ki-67免疫组化可见BEAS-2BCD组Ki-67阳性细胞比例较高,已接近H358阳性对照组,提示BEAS-2BCD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强。BEAS-2BCD细胞荷瘤模型的建立,表明该细胞具有体内成瘤潜能。(3)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煤尘短时暴露引起了 BEAS-2B细胞线粒体膜去极化(0h:3.79%,6h:6.45%,12h:17.34%,24h:25.03%)。ROS 生成显着增加(0h:4.08;6h:21.13,12h:75.46,24h:30.75);线粒体凋亡通路蛋白 Caspase-9、Caspase-3和DFF45活化,两者共同诱导DNA断裂效应。煤尘暴露培养10代、20代和30代的BEAS-2B细胞内DNA修复酶ATM/ATR和DNA-PKcs,及相关联的通路蛋白AKT、mTOR、p70S6K、4E-BP1、EGFR和ERK磷酸化水平较正常BEAS-2B细胞显着增高,提示DNA断裂损伤激活了煤尘暴露细胞内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joining,NHEJ)两条DNA修复途径及其相关联的信号通路AKT/mTOR和EGFR/ERK。AKT、EGFR、ERK 抑制剂(MK-2206 2HC1、Gefitinib、LY3214996)的应用能显着降低BEAS-2BCD细胞的增殖活力、迁移能力,抑制细胞的周期进展并促进细胞的凋亡效应。其中ERK抑制剂(LY3214996)还显着降低了下游原癌基因转录因子MYC、ATF1和ETS2的磷酸化水平。以上结果表明AKT/mTOR和EGFR/ERK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在BEAS-2BCD细胞肿瘤样转化相关生物学活性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结论及意义(1)煤尘暴露可增加肺癌风险,是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2)煤尘暴露能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过度增殖、迁移、抗凋亡、基因组不稳定以及体内成瘤潜能等肿瘤样转化。(3)煤尘暴露可通过线粒体膜去极化,ROS生成和线粒体凋亡通路活化,驱动DNA损伤,激活DNA修复途径及其相关联的信号通路AKT/mTOR和EGFR/ERK等,可能是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肿瘤样转化重要的毒理机制之一。本研究结果为煤尘暴露的潜在致肺癌作用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为进一步阐明相关肺癌致病机理提供了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职业危害防控价值。图26表13参214

吴婷婷[6](2021)在《比较以肺外/肺内为首发表现的CTD-ILD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及对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以肺内症状为首发表现与以肺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CTD-ILD)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选择和预后的差异,同时探讨两组间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并回顾性队列研究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呼吸与危重症学科、ICU三个科室收治的CTD-ILD患者共96份病例,统计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选择、28天及90天生存状态。1、将96例患者根据起病时是否有呼吸系统症状分为肺内首发组和肺外首发组,采用SPSS21.0比较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选择和预后的对比,分析两组间在临床指标上的差异。2、收集两组患者28天及90天生存情况,8例患者预后资料不完整,余88例患者根据28天、90天生存情况分为肺内首发组28天存活组和死亡组、90天存活组和死亡组,肺外首发组28天存活组和死亡组、90天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间的临床指标间的差异及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年龄、性别、CEA、白蛋白水平进行校正,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入选96例患者中,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47.9%)、咳嗽(46.9%)。肺内首发组占32.3%,肺外首发组占66.7%。其中肺内首发组男性11例(35.5%),女性20例(64.5%),平均年龄60.32岁,肺外首发组男性13例(20.0%),女性52例(80.0%),平均年龄55.71岁。2.肺内首发组在年龄、WBC、NLR、HGB、CYFRA21-1、NSE、CEA、机械通气治疗等方面均明显高于肺外首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91例HRCT检查资料完整的患者,肺内首发组胸腔积液发生率(33.3%)明显高于肺外首发组胸腔积液发生率(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肺内首发组在28天死亡率及90天死亡率均明显高于肺外首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肺内首发组28天死亡组在存在基础疾病史、CEA、NSE水平等明显高于存活组,在ALB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患者存在基础疾病史、CEA、NSE、ALB水平与28天生存状态相关;90天死亡组在男性、空腹血糖、NSE水平等明显高于存活组,ALB水平低于存活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患者性别、空腹血糖、ALB、NSE水平与90天生存状态相关。肺外首发组90天死亡组在ALB等明显低于存活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患者ALB水平与90天生存状态相关。6.通过对影响肺内首发组和肺外首发组患者28天及90天生存状态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年龄、性别、CEA、ALB水平进行校正,结果显示:男性是肺内首发组90天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低白蛋白水平是肺外首发组90天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ILD可以是CTD患者的首发表现,肺内首发组在28天死亡率及90天死亡率均明显高于肺外首发组,考虑以肺内症状为首发表现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2.肺内首发组在WBC、NLR、CYFRA21-1、NSE、CEA、机械通气治疗等方面均明显高于肺外首发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ALB水平与肺内首发组28天生存状态、肺内首发组90天生存状态、肺外首发组90天生存状态相关。3.男性是肺内首发组90天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低白蛋白水平是肺外首发组90天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荣艳[7](2021)在《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的临床、影像及血清抗体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SARS-CoV-2核酸假阴性的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目的:探讨核酸假阴性的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50例,其中核酸假阴性19例,核酸阳性31例。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探讨核酸假阴性危险因素。结果:与核酸阳性组相比,核酸假阴性组流行病学暴露少(52.6%vs 83.9%,P=0.025),胸部不适症状轻(5.3%vs 32.3%,P=0.035),临床缓解期短(10(8,13)天vs 15(11,18.5)天,P=0.005),肺叶受累数少(2(1,2.5)vs3(2,4),P=0.004),肺部病变综合评分低(3(2.5,4.5)vs 5(4,9),P=0.007)。无明确流行病学暴露史可能是SARS-CoV-2核酸假阴性潜在危险因素。结论:核酸假阴性COVID-19病例值得关注,因临床表现较轻,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较少,在没有阳性的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下病毒传播的风险更高。第二章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抗体上升速率(IgM/T和IgG/T)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的相关性分析目的:使用IgM/IgG抗体上升速率(血清抗体浓度与症状发作后天数的比值,IgM/T和IgG/T)作为观察指标,分析其与COVID-19疾病发展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色谱法定量检测SARS-CoV-2 IgM和IgG。结果:IgM在症状出现后5天阳性,2周内上升,此后下降;IgG在症状出现后第二周阳性,此后持续上升直至观察期结束;2周内IgM/T与病程负相关(Spearmanρ=-0.860;P=0.000);恢复期IgG/T与病程无关(Spearmanρ=0.17;P=0.283),与临床分型(Spearmanρ=0.432;P=0.004)、累及肺叶数(Spearmanρ=0.343;P=0.026)及肺部病变综合评分(Spearmanρ=0.472;P=0.002)正相关。结论:病程2周内IgM/T越高,病情恢复越快,病程越短;恢复期IgG/T越高,病情越严重。IgM/T和IgG/T可预测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第三章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连续两次SARS-CoV-2核酸转阴后的临床及肺部影像特点目的:描述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连续两次核酸转阴后的临床和肺部CT特征。方法:纳入连续两次核酸转阴的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病例51例,轻型20例和普通型31例,回顾性收集人口,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数据。结果:COVID-19患者核酸连续两次转阴后,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已大致正常,但仍有55.2%(16/29例)的普通型COVID-19患者肺部有两个及以上肺叶病变,最常见肺CT表现是毛玻璃样混浊和纤维条索(均为51.7%,15/29例)。核酸转阴后至少2周的隔离观察期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仍继续轻度改善,且肺CT改善明显,有68.2%患者的(15/22例)肺部病变继续吸收,63.3%的患者(14/22)吸收超过50%,36%的患者(8/22)吸收超过80%.结论:COVID-19患者连续两次核酸转阴后的继续隔离期内,临床及肺部影像均持续改善,可能意味着此期间仍有病毒传播风险,进一步隔离治疗对防控疫情意义重大。

阮洪艳[8](2021)在《丙泊酚通过调节Nrf2/NLRP3信号通路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众所周知,急性肺损伤(ALI)是一种是以血管完整性被破坏和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为特征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急性肺损伤(ALI)患者通常需要机械辅助通气,而机械辅助通气又可以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虽然小潮气量(VT)可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对正常肺组织的损伤即VILI是不可避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VILI的患者的死亡率为40%。在VILI中发现了肺泡巨噬细胞的活化,相关研究表明:巨噬细胞的活化可能是VILI发病机制的因素之一。促炎和抗炎因子的不平衡被认为是VILI的主要原因。此外,针对抑制活性氧(ROS)的产生也被提出用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综上所述,对VILI中抗炎和抗ROS药物以及某些基因特定表达机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更好的治疗VILI。丙泊酚是一种麻醉剂也是一种神经元死亡抑制剂,它能激活γ-氨基丁酸A型受体的活性,改善急性肺损伤(ALI)。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核受体中的一员,它是一种转录因子并可被氧化应激反应激活。为了保证其适当的活性,转录调节和翻译后修饰均需要控制Nrf2在正常条件下或在适应不同环境期间的表达。最近,不同的研究报道了 Nrf2在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此外,还发现丙泊酚具有活化Nrf2从而改善肝移植大鼠ALI的作用。然而,丙泊酚和Nrf2在VILI中的角色很少被研究。有趣的是,有研究发现:Nrf2与NOD-like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的相互作用具有抗炎和抗氧化功能。一项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靶向NLRP3炎性小体是预防VILI的一种潜在策略。NLRP3也被发现在丙泊酚介导下可缓解炎症反应和减轻脑损伤。从以上方面,我们假设丙泊酚可以通过调节Nrf2和NLRP3来改善VILI。因此,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上述假设,为VILI的预防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成年雄性8~12周龄的C57BL/6小鼠126只,体重约20-25克左右,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9组,每组14只:(1)假手术组;(2)正常潮气量组(VT为7mL/kg);(3)高潮气量组(VT为20mL/kg);(4)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组(VILI+Prop group);(5)丙泊酚组(Prop group);(6)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Nrf2激活剂-萝卜硫素(Sulforaphane)组(VILI+Prop+SFN group);(7)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Nrf2激活剂SFN+NLRP3 激活剂-尼日利亚菌素(Nigericin)组(VILI+Prop+SFN+Nigergroup);(8)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Nrf2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组(VILI+Prop+ATR group);(9)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Nrf2抑制剂 ATR+NLRP3 激活剂 Niger 组(VILI+Prop+ATR+Niger group)。进行了肺组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测定了肺组织湿重/干重比(wet/dry,W/D)、肺组织EBA通透性指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的蛋白浓度、肺组织中MDA和8-OHdG的表达水平及炎症相关的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ELISA法检测BALF中各种炎症因子(MPO、IL-1β、IL-18、TNF-α、IL-6和MIP-2)表达水平以及BALF细胞总数、BALF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总数,Western Blot分析肺泡巨噬细胞中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以及肺组织中Nrf2蛋白的表达,RT-qPCR检测肺组织中SOD和HO-1 mRNA的表达,以及线粒体中的ROS率。结果(1)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其肺组织病理形态得到改善,肺组织W/D值、EBA通透性指数和BALF中蛋白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表明丙泊酚可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2)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其BALF中各种炎症因子(MPO、IL-1β、IL-18、TNF-α、IL-6和MIP-2)的表达水平以及肺组织中8-OHdG和MDA的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表明丙泊酚可缓解机械通气引起的肺部炎症。(3)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其肺泡巨噬细胞中的NLRP3蛋白、ASC蛋白、caspase-1蛋白和ROS的表达均降低(P<0.05),且肺组织中的Nrf2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红素加氧酶(HO-1)mRNA表达均增加(P<0.05)。表明丙泊酚治疗后,丙泊酚可上调VILI中Nrf2的表达,并下调NLRP3的表达。(4)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激活Nrf2可显着降低小鼠肺组织中的caspase-1、IL-1β和IL-18 mRNA及相应蛋白的表达,BALF中的炎性因子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也降低。肺组织的病理形态得到进一步改善。(5)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并激活Nrf2后,如同时激活NLRP3,则小鼠表现出较严重的肺组织病理损伤,BALF中IL-1β和IL-18的表达以及caspase-1、IL-1β和IL-1蛋白水平均显着增强;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抑制Nrf2,激活NLRP3会出现比上述更严重的病理现象。表明:NLRP3通过促进炎症作用抑制了 Nrf2对VILI模型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和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结论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数据表明,丙泊酚通过激活Nrf2和抑制NLRP3的表达,从而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和VILI相关的炎症反应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Nrf2激活剂和NLRP3抑制剂可能是预防VILI的潜在治疗药物。

满君[9](2021)在《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肺结节病是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激素治疗停药后极易复发,且副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病具有一定优势,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本研究第一部分从循证学证据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确切疗效和对其预后及复发的影响,第二部分梳理总结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和在肺结节病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第三部分为临床研究观察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疗效和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通化方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方法1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采用Meta分析方法,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有效率、随访有效率、复发率、肺功能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erum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SACE)。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结合古文献研究及近现代医家对三焦的论述,系统梳理三焦形质、功能及辨证相关内容。其次重点论述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最后阐述该理论在肺结节病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根据此理论创立“通化方”为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3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采用适用于少见病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病情进展或复发的Ⅱ期肺结节病患者,予以通化方加减治疗,疗程6个月,随访期为6个月。治疗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SACE水平将其分为SACE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中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及SACE与上述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疗效评价方面,比较患者治疗和随访前后的综合疗效、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有效率,同时监测通化方的安全性。4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取“通化方”及肺结节病的作用靶点,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并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靶基因蛋白进行数据挖掘,最后通过对核心靶点基因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出通化方作用于肺结节病的疗效机制。与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探讨其有效性。结果1 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8个RCTs,均以英文形式发表。结果显示:治疗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肺功能FVC、DLCO高于对照组(P<0.05),FEV1和SACE在两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2理论研究:三焦形质是争论焦点,三焦功能论述主要集中在三焦主气化和主水液方面。三焦辨证在湿热病及其他复杂疾病治疗方面均有深远影响。姜良铎教授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认识肺结节病,提出三焦为人体器官的被膜、包膜、淋巴、间质组织等脏腑间联系的四通管道,三焦郁滞不通则气机气化不利、不能化生护卫精微,津液和血液运行障碍,形成痰瘀、痰瘀互结形成结节,并以膜性四通管道为途径流窜全身,治疗当疏利三焦。导师在此理论基础上创立通化方作为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3临床研究:3.1一般资料:治疗前共入组3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24例,31例患者平均年龄56.97±1.07岁,平均病程为1.91±0.06年;肺外系统病变包括皮下结节、眼部侵润、双侧腮腺肿大;肺浸润HRCT评分上肺区和中肺区肺浸润HRCT评分高于下肺区(P<0.05)。3.2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完成SACE检测的共26人,其中SACE升高者有12例,正常者有14例,SACE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肺浸润HRCT评分与胸部HRCT总分升高,理化检查中淋巴细胞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SACE水平与肺浸润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淋巴细胞存在相关性(P<0.05)。3.3临床疗效比较:①综合疗效分析:通化方加减治疗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6.7%,随访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3.6%,随访期间有效率与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未见明显降低(P>0.05)。②胸部HRCT 比较: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淋巴结肿大有效率高于肺浸润有效率(P<0.05)。③肺浸润类型及程度分级比较:肺浸润类型包括肺结节影、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治疗与随访前后,三种类型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与磨玻璃影的HRCT评分降低(P<0.05或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HRCT评分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三者HR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与随访前后患者肺浸润HRCT评分均分为轻度组和中度组,两组所占比例在治疗与随访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理化检查比较: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SACE、血沉降低,淋巴细胞升高(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淋巴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升高(P<0.05);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三个阶段比较,SACE、血沉、淋巴细胞所占异常比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肺功能比较:治疗前共16例完成肺功能检测,肺功能通气类型以弥散伴小气道功能减低所占比例最高,未进行治疗和随访后疗效比较。⑥中医证候比较:全组与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气阴亏虚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比较证候总积分显着降低(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湿热蕴肺组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或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阳气亏虚组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⑦中医疗效比较: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与随访6个月3个阶段比较,中医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有效率升高(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有效率未见差异(P>0.05)。⑧中医各症状比较: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脘腹胀闷症状积分降低(P<0.05);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胸闷、皮下结节、乏力、咳痰、口干咽燥、畏寒肢冷、潮热盗汗、大便溏泄症状积分均见降低(P<0.05)。⑨不良反应: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4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发现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metalloproteinase 9,MMP9)、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 3,CASP3)、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ligand 2,CCL2)为关键作用靶点蛋白,通过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通化方主要干预Hepatitis B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Th17)细胞分化、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IL-6、MMP9、CASP3、CCL2 基因,Th17 细胞分化、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是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相关靶点蛋白与机制,故证实了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有效性。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远期预后及复发未见益处,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肺部浸润、淋巴结肿大和皮下结节、降低疾病活动性与严重性相关理化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通过随访发现对远期预后较好,降低复发率,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同样证实了通化方的有效性。

周波[10](2021)在《从肠-肺轴出发探讨母亲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探索母亲孕前肥胖和妊娠期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研究子代儿童期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2.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从肠道菌群-肠肺轴探索母亲妊娠期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3.通过动物实验从肠-肺轴对母体肥胖影响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肺损伤修复过程的机制进行研究,用抗生素抑制实验验证肠道菌群的作用。4.从肠-肺轴的角度探索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现代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横断面研究: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从北京市16个区抽取3-6岁学龄前儿童7524例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母亲孕前肥胖和妊娠期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并用Logistic回归、建模、交互作用等方法研究子代儿童期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2.临床队列研究:从中日友好医院产科纳入30例妊娠期肥胖的孕妇,同期匹配30例正常对照组孕妇,纵向随访18个月子代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HIC)染色检测胎盘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的表达,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子代新生儿胎便的肠道菌群。3.动物实验研究:分别建立母鼠孕前和孕期肥胖模型,子鼠出生后选出雄性子鼠喂养至6周龄,孕前及孕期肥胖组和对照组子鼠组内再随机分为造模组、对照组,造模组小鼠建立博莱霉素诱导的肺损伤修复模型,造模后3周和5周对造模组和对照组进行取材,并检测以下项目:子鼠的肺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子鼠的肠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用免疫组化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子鼠肺组织中的肺表面活性蛋白B(SP-B)、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的表达;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子鼠肠内容物的肠道菌群;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子鼠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1(ZO-1),Occludin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子鼠血清中脂多糖(LPS),肺、肠组织中TNF-α、白介素-6(IL-6)和IL-4的水平。4.进行抗生素抑制验证实验,孕期肥胖、对照组母鼠产下子鼠后,两组子鼠均予四联抗生素水建立抗生素抑制模型。抗生素抑制子鼠6周龄时建立博莱霉素诱导的肺损伤修复模型,造模后3周、5周进行取材,检测以下项目:对抗生素抑制子鼠的肺、肠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抗生素抑制子鼠肺组织中SP-B的含量,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生素抑制子鼠肠组织中ZO-1的含量。结果:1.临床横断面研究结果:(1)母亲孕前肥胖组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母亲孕期肥胖组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母亲孕前和孕期肥胖组与对照组之间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2)子代儿童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母亲孕前肥胖、妊娠期肥胖、哮喘、过敏、第一次使用抗生素<6月龄、母乳喂养时长<6月,比值比(OR)值分别是:1.05(95%置信区间(CI):1.03-1.07,P<0.001),1.01(1.00-1.02,P=0.035),7.76(5.34-11.29,P<0.001),2.32(2.07-2.59,P<0.001).1.73(1.50-2.00,P<0.001),1.27(1.11-1.46,P=0.001)。(3)对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交互作用分析发现,母亲孕前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是一个显着的危险因素,与初次使用抗生素<6月龄、有过敏或母乳喂养<6月进行交互时有协同作用,其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OR值分别为2.09、2.46和1.75(P均<0.001)。2.临床队列研究结果:(1)随访至子代18个月,妊娠期肥胖组子代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哮喘/喘息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胎盘中TNF-α、IL-4的表达:妊娠期肥胖组胎盘中TNF-α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肥胖组胎盘中IL-4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新生儿胎便的肠道菌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母亲妊娠期肥胖组新生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不动杆菌、拟杆菌、乳酸菌等增多,假单胞菌、链球菌、罗尔斯通菌、嗜碱菌等降低。3.母鼠孕前和孕期肥胖组得到相似的结果如下:(1)病理形态学:造模后3周为肺损伤期,正常子鼠和肥胖子鼠造模组可见肺实质结构紊乱肺泡融合塌陷,间质水肿,大量绿色胶原纤维沉积,肠道粘膜绒毛排列整齐度下降,有炎性细胞浸润,正常子鼠和肥胖子鼠对照组均可见正常的肺泡结构和肠道粘膜。造模后5周为肺恢复期,肥胖子鼠造模组恢复不佳,仍有肺实质结构紊乱,肺泡融合塌陷,大量绿色胶原纤维沉积,肠道粘膜绒毛排列不整齐,炎性细胞浸润。正常子鼠造模组的肺泡结构和肠道粘膜恢复较好。表明子鼠肺损伤修复模型造模成功,肥胖子鼠造模组的肺泡结构和肠道粘膜的损伤后修复能力较正常子鼠造模组差。(2)肺组织中SP-B、SP-D的表达:肺损伤期,正常子鼠和肥胖子鼠造模组与对照组相比,SP-B、SP-D的表达均显着减少(P<0.05),造模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肺恢复期,两造模组SP-B、SP-D的表达回升,正常子鼠造模组恢复良好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肥胖子鼠造模组恢复不佳,SP-B、SP-D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仍显着减少(P<0.05)。(3)子鼠肠内容物的肠道菌群:肺损伤期肥胖子鼠乳酸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升高,粪杆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肺修复期,与正常子鼠造模组相比,肥胖子鼠造模组乳酸菌、脱硫弧菌、厚壁菌明显升高,粪杆菌、拟杆菌明显降低。(4)肠组织中ZO-1,Occludin的表达:肺损伤期,肥胖子鼠和正常子鼠造模组与对照组相比,ZO-1,Occludin的表达均显着减少(P<0.05),两造模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肺修复期,两造模组ZO-1,Occludin的表达均有回升,正常子鼠造模组恢复良好,ZO-1,Occludin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肥胖子鼠造模组恢复不佳,ZO-1,Occludin的表达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血清中LPS,肺、肠组织中TNF-α、IL-6和IL-4的表达:肺损伤期,肥胖子鼠和正常子鼠造模组血清中LPS、肺肠组织中TNF-α、IL-6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肺肠组织中IL-4含量显着减少(P<0.05),造模组之间无差异(P>0.05)。肺修复期,正常子鼠造模组恢复较好,LPS、TNF-α、IL-6含量大幅下降,IL-4回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肥胖子鼠造模组恢复不佳,与对照组比较血清LPS、肺肠TNF-α、IL-6仍显着增加(P<0.05),肠组织的IL-4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但肺组织中的IL-4仍显着减少(P<0.05)。4.抗生素抑制验证实验结果:肺损伤期,抗生素抑制的正常子鼠和肥胖子鼠造模组均可见肺泡、支气管、肠粘膜的病理损伤,肺组织中SP-B、肠组织中ZO-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肺修复期,抗生素抑制的肥胖子鼠和正常子鼠造模组的肺泡结构、肠粘膜恢复均较好,SP-B、ZO-1的表达均回升,两个造模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也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从临床研究证实母亲孕前孕期肥胖增加子代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影响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肠肺轴在母亲肥胖影响子代呼吸系统疾病过程中可能起作用。2.通过动物实验表明母亲肥胖对子代肺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肠-肺轴造成的。母鼠孕前孕期肥胖可能通过改变子鼠肺损伤修复期的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引发炎性因子高表达,抑炎性因子低表达,增加肥胖子鼠的肠道屏障通透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和炎性因子穿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进入机体,随血液、淋巴循环迁移至肺部,进而影响肥胖子鼠的肺损伤修复能力。3.肠-肺轴可能是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机制之一。

二、肺部疾病治疗的潜在危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部疾病治疗的潜在危险(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来源及共病患病率
        1.2.2 共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共病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1.2.4 共病管理相关研究
        1.2.5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共病的概念
    2.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2.1 医学模式的转变
        2.2.2 医学模式的内容
        2.2.3 医学模式对共病的指导意义
    2.3 复杂网络理论
        2.3.1 复杂网络相关概念
        2.3.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
        2.3.3 复杂网络社区发现
        2.3.4 复杂网络在共病模式识别中的适用性
    2.4 协同管理理论
        2.4.1 协同理论
        2.4.2 协同管理理论
        2.4.3 协同管理在共病管理的适用性
    2.5 慢性病管理理论
        2.5.1 慢性病管理概况
        2.5.2 慢性病管理模式
        2.5.3 慢性病管理的过程
第3章 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研究
    3.1 共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生物因素
        3.1.2 心理因素
        3.1.3 社会环境因素
        3.1.4 生活行为因素
        3.1.5 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
    3.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研究
        3.2.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分析
        3.2.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研究框架
    3.3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流程
        3.3.1 数据驱动决策过程
        3.3.2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过程分析
    3.4 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
        3.4.1 DIKW体系
        3.4.2 基于DIKW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构建
第4章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
    4.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流程
    4.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构建
        4.2.1 疾病-疾病关联的一模网络
        4.2.2 疾病-影响因素关联的二模网络
        4.2.3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
    4.3 基于重叠社区发现的共病模式识别
        4.3.1 重叠社区发现的适用性
        4.3.2 LFM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4.3.3 节点重要性分析
    4.4 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评价研究
        4.4.1 评价原理
        4.4.2 对比方法的选择
第5章 基于CHARLS的我国老年共病模式挖掘与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预处理
    5.2 老年共病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5.2.1 老年共病的患病情况
        5.2.2 共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5.2.3 共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5.3 老年共病模式挖掘结果
        5.3.1 共病关系抽取
        5.3.2 共病网络
        5.3.3 共病模式
    5.4 共病模式挖掘结果评价
        5.4.1 结果评价
        5.4.2 方法对比评价
第6章 老年共病防控策略研究
    6.1 共病管理现状研究
        6.1.1 现状分析
        6.1.2 存在问题
    6.2 共病防控机制
        6.2.1 基本原则
        6.2.2 模式构建
    6.3 参与主体的主要职责
        6.3.1 政府层面
        6.3.2 医疗机构层面
        6.3.3 社区层面
        6.3.4 个人层面
    6.4 共病防控主要措施
        6.4.1 加强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6.4.2 完善慢性病信息系统建设
        6.4.3 借助新媒体进行健康指导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局限性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 肺癌的流行病学
        2. 老年患者的特殊性
        3.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措施
        4. 讨论
        参考文献
    (二)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医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认识
        2.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特征
        3.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原则
        4.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作用
        5.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创新探索
        6. 中医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优势与不足
        7. 中医药治疗晚期肺癌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和中医证素治法分析
    前言
    研究一 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和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研究二 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术后证素变化和治法组方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
        2.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创新探索
        3.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局部与全身治疗的有机统一
        4. 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分析
        5. 不同治疗方法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6. 冷消融术后患者的证素变化分析
        7. 冷消融术后的治法组方规律分析
        8. 临床部分的研究小结
第三章 冷消融联合中药干预老龄Lewis肺癌小鼠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冷消融联合中药对老龄Lewis肺癌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2. 实验结果
    实验二 冷消融联合中药对老龄Lewis肺癌荷瘤小鼠转移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2. 实验结果
    讨论
        1. 转移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2. 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是转移的重要机制
        3. “温通活血化瘀”治法抑制转移的理论探讨
        4. 醒消丸是“温通活血化瘀”治法的代表方剂
        5.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冷消融联合中药抑制转移过程
        6. 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
        7. 实验部分的研究小结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与不足
    3.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附录2 ECOG和KPS评分标准
附录3
个人简历

(3)ACO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潜在机制靶点、候选药物的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ACO研究进展
        1.1 ACO的流行病学
        1.2 病因
        1.3 临床表现
        1.4 发病机制
        1.5 ACO诊断标准
        1.6 治疗
    2 脾酪氨酸激酶SYK与气道炎症
        2.1 Syk的分子结构及及表达
        2.2 Syk的激活
        2.3 Sy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2.4 Syk在哮喘和COPD中的作用
    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ACO动物模型的建立
    前言
    第一节 构建ACO小鼠模型的条件摸索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不同实验条件诱导的小鼠ACO气道炎症模型
        2.2 样本采集
        2.3 血球分类计数仪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数量
        2.4 ELISA法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水平和血清中抗体水平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方案小鼠BALF中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3.2 不同方案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与血清中抗体的水平
        4. 小结
    第二节 构建ACO小鼠模型条件的确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OVA+LPS+CS诱导的小鼠ACO气道炎症模型
        2.2 样本采集
        2.3 H&E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2.4 血球分类计数仪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数量
        2.5 ELISA法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水平和血清中抗体水平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ACO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3.2 ACO小鼠BALF中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3.3 ACO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与血清中抗体的水平
        4. 小结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基于RNA-SEQ转录组技术发现ACO小鼠炎症的潜在靶点
    前言
    第一节 基于RNA-Seq转录组技术发现ACO小鼠炎症的潜在靶点
        1 实验材料
        1.1 组织标本
        1.2 主要药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数据库、生物信息学软件信息
        2 实验方法
        2.1 RNA-seq对转录组测序
        2.2 RNA-seq测序结果及分析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2.4 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RNA质量检测结果
        3.2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3.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4 qRT-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
    第二节 讨论
第四章 基于白藜芦醇的呼吸系统疾病分子靶点文献挖掘ACO的潜在候选物的结构特性及其治疗靶点机制
    前言
    第一节 基于白藜芦醇的呼吸系统疾病分子靶点文献挖掘ACO的潜在候选物的结构特性及其治疗靶点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数据库和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白藜芦醇基本信息
        2.2 白藜芦醇作用靶点预测
        2.3 呼吸系统疾病靶点筛选
        2.4 白藜芦醇-靶点-呼吸系统疾病PPI网络构建与拓扑分析
        2.5 KEGG通路和GO基因富集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白藜芦醇与呼吸系统疾病共有靶点
        3.2 白藜芦醇靶点-呼吸系统疾病靶点互作网络
        3.3 核心靶点拓扑关系图
        3.4 PPI网络中核心靶点的关键模块
        3.5 核心靶点KEGG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
    第二节 讨论
第五章 EAPP-2抗ACO气道炎症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节 EAPP-2抗ACO气道炎症作用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1.3 主要药品试剂
        1.4 仪器设备
        1.5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OVA+LPS+CS诱导的小鼠ACO模型的建立
        2.2 样本采集
        2.3 H&E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2.4 血球分类计数仪检测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数量
        2.5 细胞处理
        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7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EAPP-2对ACO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3.2 EAPP-2对ACO小鼠BALF中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影响
        3.3 EAPP-2对ACO小鼠血清中总IgE和IgG1生成水平的影响
        3.4 EAPP-2对ACO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生成水平的影响
        3.5 EAPP-2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3.6 EAPP-2对RAW264.7细胞NO生成水平的影响
        3.7 EAPP-2对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生成水平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节 EAPP-2抗ACO气道炎症的靶点及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组织标本
        1.2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1.3 主要药品试剂
        1.4 仪器设备
        1.5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用于Western blot的RAW264.7细胞处理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
        2.3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EAPP-2对ACO气道炎症小鼠肺组织Syk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3.2 EAPP-2对ACO气道炎症小鼠肺组织NF-κB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3.3 EAPP-2对ACO气道炎症小鼠肺组织NLRP3和iNOS表达的影响
        3.4 EAP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Syk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3.5 EAP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F-κB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3.6 EAPP-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LRP3和iNOS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节 EAPP-2抗ACO气道炎症的靶点及作用机制验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靶向抑制剂验证EAPP-2抗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炎症作用机制
        2.2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靶点抑制剂验证EAPP-2通过调控Syk通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的生成
        3.2 靶点抑制剂验证EAPP-2以Syk为靶点发挥其抗ACO气道炎症作用
        4 小结
    第四节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项目资助情况
致谢

(4)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毒力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山西某三甲医院2015年–2019 年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2015年- 2019 年多重耐药肠杆科细菌检出变迁
        2.2 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类型
        2.3 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4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2018 年无菌体液中分离出的CRKP、hv KP耐药、毒力基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PCR产物电泳
        1.4 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2 结果
        2.1 感染CRKP、hvKP患者的临床、人口统计学特征
        2.2 CRKP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案及转归分析
        2.3 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2.4 碳青霉烯表型及耐药机制
        2.5 产不同碳青霉烯酶CRKP菌株MICs的分布
        2.6 毒力相关特征及荚膜血清型分析
        2.7 耐药基因的分布
        2.8 毒力基因的分布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临床分离出CRKP菌株的治疗对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替加环素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协同作用
    3 讨论
第四部分 太原地区四家医院CRKP同源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CRKP多位点序列分型分布
        2.2 goe BRUST分析
        2.3 新序列菌株的临床特征
        2.4 抗菌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机制结果
        2.5 毒力表型分析
        2.6 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分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定义、毒力因子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煤尘暴露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肿瘤样转化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国内外煤尘致病现状与存在问题
        1. 煤尘致呼吸系统疾病现状
        2. 煤尘暴露与肺癌
        3. 煤尘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4. 煤尘致肺组织的遗传物质不稳定
    三.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意义
        1. 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主要研究意义
    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煤尘暴露与肺癌风险的Meta分析
    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
        2.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3. 文献质量评价
        4. 统计学分析
    二. 结果
        1. 文献纳入结果
        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与质量评价
        3. 综合分析
        4. 敏感度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价
        5. 亚组分析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煤尘暴露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肿瘤样转化效应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二. 结果
        1. 煤尘的理化性质
        2. 煤尘暴露致BEAS-2B~(CD)细胞形态学异常
        3. 煤尘暴露致BEAS-2B~(CD)细胞增殖活力、迁移及DNA修复能力显着增强
        4. 煤尘暴露致BEAS-2B~(CD)细胞基因组不稳定
        5. 煤尘暴露致BEAS-2B~(CD)细胞内病理性信号通路显着上调
        6. 煤尘暴露赋予BEAS-2B~(CD)细胞体内成瘤潜能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煤尘暴露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肿瘤样转化机制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二. 结果
        1. 煤尘暴露BEAS-2B细胞触发线粒体损伤
        2. 线粒体损伤诱导DNA断裂
        3. DNA断裂激活HR/NHEJ修复酶及其相关联的AKT/mTOR和EGFR/ERK信号通路
        4. AKT/mTOR和EGFR/ERK信号通路增强BEAS-2B~(CD)细胞增殖活力、迁移能力并激活原癌基因转录因子
        5. 抑制AKT/mTOR和EGFR/ERK信号通路降低BEAS-2B~(CD)细胞增殖活力、周期进展、迁移能力并促进细胞凋亡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参考文献
结论
主要创新点
综述 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1. 线粒体代谢与肿瘤
    2. 线粒体动力学与肿瘤
    3. 线粒体凋亡与肿瘤
    4. 线粒体基因组不稳定与肿瘤
    5. 线粒体ROS与肿瘤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比较以肺外/肺内为首发表现的CTD-ILD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及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CTD-ILD概述
        2.1.1 定义、病因
        2.1.2 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分型、影像学表现
        2.1.3 诊断、危险因素
        2.1.4 治疗、预后
    2.2 易合并ILD的结缔组织病
        2.2.1 SSc
        2.2.2 RA
        2.2.3 IIM
        2.2.4 pSS
        2.2.5 SLE
        2.2.6 MCTD
    2.3 结语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分组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两组间患者一般资料、临床指标、治疗及预后对比结果:
        4.1.1 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
        4.1.2 HRCT表现
        4.1.3 治疗对比
        4.1.4 预后对比
    4.2 两组间28 天存活组和死亡组、90 天存活组和死亡组临床差异对比
        4.2.1 肺内首发组28 天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
        4.2.2 肺内首发组90 天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
        4.2.3 肺外首发组90 天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
    4.3 对影响两组90 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分析
        4.3.1 影响肺内首发组 90 天生存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4.3.2 影响肺外首发组 90 天生存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的临床、影像及血清抗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SARS-CoV-2核酸假阴性的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抗体水平上升速率(IgM/T orIgG/T)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连续两次SARS-CoV-2核酸转阴后的临床及肺部影像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丙泊酚通过调节Nrf2/NLRP3信号通路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丙泊酚基于Nrf2/NLRP3信号通路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耗材
        1.1.3 主要实验试剂
        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手术实验与分组
        1.2.2 检测指标与方法
        1.2.3 相关实验方法与步骤
        1.3 统计学分析
    第二节 结果
        2.1 丙泊酚可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2.2 丙泊酚可缓解机械通气引起的肺部炎症
        2.3 丙泊酚上调VILI中Nrf2的表达和下调NLRP3的表达
        2.4 Nrf2可抑制VILI小鼠肺组织中的促炎因子
        2.5 NLRP3通过促进炎症作用抑制Nrf2对肺损伤的保护
    第三节 讨论和结论
    第四节 全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和图表
第二章 综述 围手术期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References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肺结节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名探讨
        2 病因
        3 病机
        4 中医药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结节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4 诊断
        5 治疗
        6 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意义及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
    前言
    研究一 三焦理论演变
        1 三焦形质的演变
        2 三焦功能的演变
        3 三焦辨证
        4 小结
    研究二 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
        1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形质
        2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生理功能
        3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病因病机
        4 治疗原则
        5 小结
    研究三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
        1 从三焦理论认识肺结节病基本病机
        2 姜良铎教授论治肺结节病
        3 通化方的由来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前言
    研究一 肺结节病相关基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通化方有效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三 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及PPI网络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四 靶点基因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纳入研究资料提取表
病例报告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从肠-肺轴出发探讨母亲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道菌群-肠-肺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1. 肠道、呼吸道菌群概述
        2. 肠-肺轴
        3. 肠道菌群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源流及机制研究与应用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传统中医理论源流
        2. 现代医学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机制研究
        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运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本课题整体研究思路如图1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横断面研究: 母亲孕前孕期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队列研究: 从肠-肺轴探索母亲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机制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研究三: 从肠-肺轴研究母鼠孕前孕期肥胖对子鼠呼吸系统损伤修复的影响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横断面研究CRF表
    附录2: 队列研究CRF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肺部疾病治疗的潜在危险(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D]. 穆晓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2]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D]. 王剑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ACO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潜在机制靶点、候选药物的发现研究[D]. 李姝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毒力特点研究[D]. 李琪.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煤尘暴露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肿瘤样转化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 李阿敏.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6]比较以肺外/肺内为首发表现的CTD-ILD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及对预后的影响[D]. 吴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7]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的临床、影像及血清抗体特征分析[D]. 荣艳.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8]丙泊酚通过调节Nrf2/NLRP3信号通路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D]. 阮洪艳. 山东大学, 2021(10)
  • [9]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 满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从肠-肺轴出发探讨母亲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周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肺部疾病治疗的潜在危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