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患者移植物失败和移植物排斥的危险因素分析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患者移植物失败和移植物排斥的危险因素分析

一、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植片衰竭和植片排斥的危险因素分析(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1](2021)在《大理白族地区角膜移植术后中长期的预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研究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因难治性角膜病变进行角膜移植手术后患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对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角膜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的信息包括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其中基线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经济水平;临床资料包括:病因、术前全身及眼部情况、手术方式: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前板层角膜移植术(ALK)、术后视力、植片生存率、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眼表分析。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评估各变量之间的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移植物生存率,在单变量水平上,通过单变量分析确定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组病例中角膜移植患者经济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上收入患者25人(39.6%),经济水平处于中等偏下及低收入患者38人(60.4%)。2、本组病例因各样角膜疾病行角膜移植的患者共63眼,男性46例(46眼),女性17例(17眼);年龄16-85岁,平均年龄57±2.5岁(54.5-59.5)岁。PK组和ALK组的年龄(P=0.72)和性别(P=1.70)无显着差异。3、本组病例中最常见的术前诊断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角膜白斑27眼(42.8%);其次为感染性角膜炎19眼(30.1%),其中细菌性角膜溃疡6眼,病毒性角膜溃疡6眼,真菌性角膜溃疡7眼;既往有外伤诱因者32眼(50.8%);农民是最多见的职业,为33人(52.4%);年龄分布上,患者年龄集中在中年组(45-59岁),为23人(36.5%)。4、本组病例术前盲眼为52眼,术后复明27眼,复明率为51.9%。视力结果:术前视力<0.05者52眼(82.5%),0.05-0.3者10眼(15.9%),>0.3者1眼(1.6%);术后视力<0.05者25眼(39.7%),0.05-0.3者27眼(42.8%),>0.3者11眼(17.5%)。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分布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本组病例5年移植物生存率为58%(n=37),41.3%(n=26)被确认为移植物失败。单变量分析显示:术前原发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移植物大小为移植物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均<0.05),民族和术前眼部伴随症状的有无不是移植物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均>0.05)。6、本组病例中免疫排斥(16眼,61.5%)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7、对移植物存活的37眼进行眼表分析,OSDI评分:22.4±17.6分,正常(<13分)者5人(13.5%)、轻度(13-22分)者13人(35.1%)、中度(22-32分)15人(40.5%)、重度(>33分)者4人(10.9%)。非侵入式泪河高度:术眼0.17±0.42mm,健眼0.24±0.28mm,P=0.03;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KBUT-f:术眼5.49±2.0秒,健眼9.524±3.53秒,P<0.01;NIKBUT-ave(秒):术眼6.97±2.98秒,健眼12.82±1.95秒,P<0.01;眼红分析:患眼1.90±0.53分,健眼1.98±0.50分,P=0.61。结论:1.术前原发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移植物大小是影响大理白族地区角膜移植物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经济不发达和免疫排斥反应是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2.干眼症状在角膜移植术后会持续存在。

段方南[2](2020)在《基于RNA-Seq的雷帕霉素纳米胶束滴眼液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二代测序技术从转录水平揭示雷帕霉素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构建小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同系角膜移植组(Syn组)、异系角膜移植组(Allo组)和异系角膜移植+雷帕霉素纳米胶束点眼组(Rapa组)。每组3个样本(每个样本包含3个小鼠角膜)进行角膜组织总RNA的提取,继而构建cDNA文库并进行转录组测序。经过数据质控、过滤和参考基因组比对,获得各组样本的基因表达量。以1.5倍差异即|Log2FC|>0.585和显着性P-value<0.05为条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基因本体(GO)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选取表达丰度较高且差异倍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采用RT-PCR方法对其进行验证。结果:(1)与Syn组相较,Allo组共有2002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着改变,其中1375个基因表达上调,627个基因表达下调;经雷帕霉素干预后,Rapa组1795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着改变,其中737个基因表达上调,1058个基因表达下调。(2)GO富集分析显示,在Allo组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于免疫系统过程、免疫应答和免疫系统过程的调节等生物过程;经雷帕霉素干预后,在Rapa组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亦富集在上述生物过程。(3)KEGG富集分析显示,在Allo组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细胞粘附分子、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经雷帕霉素干预后,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等。在Allo组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通路、轴突导向、Hippo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等;经雷帕霉素干预后,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干细胞多能性的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和Hippo信号通路等。(4)对 CD52、KLRD1、KLHL6、Fcer1g、CCR1 和 CCL3 进行 RT-PCR 验证,其表达趋势与RNA-Seq所得结果相符。结论:本研究通过RNA-Seq技术对雷帕霉素纳米胶束滴眼液抑制小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的的转录组学变化进行初步探索,发现CD52、KLRD1、KLHL6、Fcer1g、CCR1和CCL3等差异表达基因在排斥的过程中上调,经雷帕霉素干预后下调。KEGG分析显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Hippo信号通路等途径参与了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和雷帕霉素抑制排斥的过程。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明确雷帕霉素的作用机制和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了转录组学基础。

王希飞[3](2020)在《角膜移植术后激素相关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了减少角膜移植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观察角膜移植术后激素相关性青光眼的发生率与激素类滴眼液的给药时间的关系,引起排斥反应发生率,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2019年在我院眼科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和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的患者,共234例,包括男149眼,女85眼,平均年龄50.06±15.114(18-93)岁。按照术后激素性滴眼液的使用情况分为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百力特)组和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露达舒)组。具体使用情况如下:术后1个月均使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百力特)4/日,后将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百力特)4/日减为3/日,术后3个月根据患者眼部情况分为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百力特)2/日或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露达舒)2/日,直至停止使用激素性滴眼液。术后随访1年,观察指标包括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quity,BCVA);植片排斥反应率等。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资料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非参数的秩和检验完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角膜移植术后出现激素性高眼压,共有62例,占总人数的26.5%。其中使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百力特)组有35例,其发生率为36.46%,使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露达舒)组有27例,其发生率为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6,P=0.04)。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组和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组术前平均眼压分别为13.26±2.974和12.26±3.020,P=0.1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周、1、3、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3.51±3.221vs12.96±3.621、15.40±3.767vs14.81±3.340、18.47±4.873vs21.18±7.030、17.39±6.378vs16.06±4.4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0.598、0.096、0.272);术后6个月两组平均眼压分别为21.34±4.459vs17.50±3.87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眼压升高范围在轻、中度(22-30mm Hg)之间,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组24眼(68.6%)眼压轻度升高,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组22眼(8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组9眼(25.7%)眼压中度升高,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组4眼(14.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组6眼(17.14%)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组6眼(22.22%),P=0.61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发生激素性高眼压有关的原发方面,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组和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组两分组中共有角膜白斑18眼(29%)、感染性角膜溃疡25眼(40.3%)、感染性角膜穿孔6眼(9.7%)、角膜营养不良6眼(9.7%)、角膜变性3眼(4.8%)和圆锥角膜4眼(6.5%),P值为0.69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移植术后激素性高眼压大多发生在3-6个月,且主要发生在角膜白斑、感染性角膜溃疡及穿孔等疾病。结论:角膜移植术后激素相关性青光眼的发生率较高,术后应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组引起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率低于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组,且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两组无差异,可以考虑将其作为角膜移植术后长期使用的首选激素性滴眼液药物。

魏薇[4](2020)在《新疆地区35例DCD来源供体行角膜移植的临床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心脏死亡后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来源供体角膜的获取流程及行角膜移植的临床疗效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性研究,本文总结54名DCD捐献者的一般信息,收集接受DCD角膜移植的33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临床疗效,其中31名患者接受单眼角膜移植手术,2名患者接受双眼角膜移植手术,共35例。35例中有12例为飞秒辅助的角膜移植,23例为常规角膜移植手术。观察术后视力变化、角膜植片透明度、角膜内皮计数及免疫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DCD捐献者家属均同意捐献角膜,除外暴露性角膜炎,共计60眼均取得角膜用于手术。1例出现术中并发症,9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7例发生排斥反应,1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缝线松弛。末次随访时,32例(91.4%)患者角膜植片透明,23例(65.7%)患者视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DCD来源角膜作为今后我国角膜供体的重要来源,应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及流程,可安全有效地角膜盲患者受益。

高睿遥[5](2020)在《AMT联合冷冻与LKP治疗Mooren溃疡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研究羊膜移植(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AMT)联合冷冻与板层角膜移植(Lamellar keratoplasty,LKP)治疗Mooren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Mooren溃疡且经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共40例(42眼),其中男15例(16眼),女25例(26眼),平均年龄57.35±9.60(37~76)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羊膜移植联合冷冻组(AMT组)和板层角膜移植组(LKP组),其中AMT组共纳入20眼(男9眼,女11眼),LKP组共纳入22眼(男7眼,女15眼)。对比观察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原病复发、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角膜上皮化时间、溃疡病灶愈合情况、角膜透明度、角膜植片透明度、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植片新生血管等情况,随访时间1年。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资料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非参数的秩和检验完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1、3、6、12个月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AMT组分别为:0.720±0.385、0.595±0.301、0.555±0.264和0.625±0.318;LKP组分别为:0.968±0.095、0.623±0.177、0.336±0.121和0.311±0.137;术后1、6、12个月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分别为0.037、0.005和0.000),术后3个月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为0.507)。2.原病复发:AMT组与LKP组手术后原病复发的共15例,其中AMT组有4例,LKP组有11例,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为0.044)。3.溃疡愈合:AMT组与LKP组首次手术后溃疡愈合的共20例,其中AMT组有6例,LKP组有14例,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为0.029)。4.AMT组:(1)角膜透明度:0级:7例,Ⅰ级:10例,Ⅱ级:3例。(2)角膜上皮愈合时间:13.50±2.21(天)。(3)角膜新生血管:3(+),17(-)。5.LKP组:(1)角膜植片透明度:0级:9例,Ⅰ级:13例。(2)角膜上皮化时间:9.50±1.26(天)。(3)角膜植片新生血管:4(+),18(-)。结论:1.板层角膜移植技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角膜移植手术方法,以植入角膜植片方式使手术操作更加简单。2.平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LKP组明显优于AMT组,且随着时间延长视力逐渐趋于稳定。3.术后BCVA,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显着提高,且LKP组术后视力明显优于AMT组。4.溃疡病灶愈合情况方面,LKP组明显优于AMT组,LKP组首次未愈合的患者有5例经保守治疗后溃疡愈合,3例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溃疡愈合,AMT组首次未愈合的患者有10例经保守治疗后溃疡愈合,有4例保守治疗后无效,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溃疡愈合。5.对于药物或一次手术失败以及眼前节情况较复杂的患者,如浅前房、合并白内障等,LKP技术亦能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

辛智渊[6](2019)在《去上皮快速角膜交联治疗进展性圆锥角膜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去上皮快速角膜交联术(UVA参数:30mW/cm2×4min,7.2J/cm2)治疗进展性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就诊进展性圆锥角膜患者46例(60只眼)。所有患者均接受去上皮快速角膜交联术。术后随访12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视力检查,包括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LogMAR 表示)、屈光状态(球镜和柱镜)、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地形图及角膜生物力学等检查。术后1个月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检查。结果本研究统计了完成各时间点复查的患者35例(48只眼),其中男性24例(占68.57%),女性11例(占31.43%),男性:女性>2。年龄18~31岁,平均(22.83±3.87)岁,其余11例患者(12只眼)因未按规定完成所有术后复查项目,未纳入数据统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UCVA分别为0.70±0.20,0.73±0.20,0.64±0.19、0.63±0.21、0.57±0.20和0.56±0.20(P<0.01),BCVA分别为0.38±0.23、0.34±0.20、0.31±0.18、0.23±0.14、0.21±0.14 和 0.16±0.09(P<0.01)。术前球镜度数中位数为-5.00D。术后1周、1、3、6和12个月时,分别为-5.00D、-5.00D、-5.13D、-5.00D和-5.13D,总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柱镜度数中位数为-5.63D,术后1周、1、3、6和12个月时,分别为-5.00D、-4.75D、-5.00D、-4.87D和4.50D,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最薄点角膜厚度(Thinnest Corneal Thickness,TCT)中位数为 450.50μm。术后 1,3 和 6 个月分别为444.50μm、445.50μm和447.00μm,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角膜曲率最大值(Maximum Keratometry,Kmax)中位数分别为 56.95D,55.70D,55.65D,55.20D,55.10D 和 55.20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853.15±445.55/mm2,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以及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角膜生物力学相关的第一次压平期角膜硬度参数(Stiffness Parameter Applanation 1,SP-A1)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角膜变形幅度比率(Deformation Amplitude Ratio,DA-ratio)及反向内凹半径(Inverse Concave Radius,1/R)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40 眼(83.33%)术后第1天有明显刺激症状,5眼(10.42%)发生轻度角膜混浊(Haze),未出现其他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去上皮快速角膜交联术可以提高患者术后视力,降低角膜曲率,改善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对进展性圆锥角膜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王娟,赵敏,徐梅,张琪,周善璧[7](2018)在《外伤致穿透性角膜移植伤口裂开八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外伤性伤口裂开的患者特征、危险因素、并发症和视觉结果,提高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对外伤的重视及防护。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5年收治的8例(8眼)外伤致穿透性角膜移植伤口裂开患者病例资料并同期Pubmed数据库所有类似报道49例49眼病例资料,共57例(57眼)。结果 57例(57眼)外伤时年龄472岁,平均(39.86±17.63)岁。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和外伤之间的时间范围0.6个月34年,平均(23.05±15.99)个月。在眼前段损伤中,晶状体/人工晶体脱出26眼、虹膜脱垂22眼、前房积血19眼。在眼后段损伤中,玻璃体脱出18眼、玻璃体积血17眼、视网膜脱离8眼、脉络膜上腔出血3眼。所有患者中外伤后继发眼内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各1例。再次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21眼≥0.1,手动<13眼<0.1,15眼手动或者光感,8眼无光感。四肢及不同物体击伤眼部是研究中伤口裂开的最常见原因。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伤口裂开的风险终身存在,无论患者年龄、手术适应证、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时间,尤其是外伤后更容易发生且伤口裂开时间最可能发生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第一年。多数患者有较差的视觉结果,少数无严重眼部并发症且无眼后段损伤者可有良好视觉结果。

张鲁天[8](2017)在《他克莫司滴眼液预防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滴眼液在高危角膜移植术后预防免疫排斥反应的效果,分析导致术后预防效果欠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病例选取山东省眼科医院2013年至2015年间成功施行高危角膜移植术患者48例(50眼),根据术后局部免疫抑制剂使用种类,分为他克莫司组23例(25眼)和环孢素组25例(25眼),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术前进行排斥风险评分,他克莫司组与环孢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p=0.52>0.05)。以排斥反应指数(Rejection Index,RI)评分判断植片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当RI≥5时视为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植片免疫排斥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曲线,对导致术后应用他克莫司滴眼液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术后1年内免疫排斥发生率,环孢素组10例(10眼)发生排斥,免疫排斥发生率为40.00%,他克莫司组3例(3眼)发生排斥,免疫排斥发生率为12.00%,他克莫司组免疫排斥率明显低于环孢素组,具有显着性差异(X2=5.09,p<0.05)。2.术后2月内,他克莫司组和环孢素组排斥发生率均为4%(1眼),排斥发生率无差异。术后2月至12月,他克莫司组免疫排斥发生率为8%(2眼),环孢素组为36%(9眼),他克莫司组免疫排斥发生率明显低于环孢素组。3.术后应用他克莫司滴眼液3眼仍出现排斥:2眼为多次角膜移植手术且全周植床基质中均有大量新生血管生长,其中1眼经历5次角膜移植手术,术后1月出现排斥,1眼经历4次角膜移植手术,术后10月出现排斥;1眼为手术3月后不规律应用他克莫司滴眼液,术后10月出现排斥。结论:1.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应用他克莫司滴眼液能够有效预防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2.高危角膜移植术后患者分别应用他克莫司滴眼液与应用环孢素滴眼液,2月内预防排斥效果差异不显着,2月后他克莫司滴眼液预防排斥效果明显好于环孢素滴眼液。3.高危角膜移植术后患者应用他克莫司滴眼液并不能完全避免排斥。经历多次角膜移植、全周植床新生血管、术后不规律用药为应用他克莫司滴眼液仍出现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

王璇[9](2017)在《核黄素/紫外线A角膜交联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核黄素/紫外线A角膜胶原交联术作为一种可以有效控制圆锥角膜病情进展的治疗方式,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圆锥角膜的临床管理中。其中紫外线A存在潜在的角膜内皮损伤作用,在标准核黄素交联术中,超过400um的角膜厚度可以保证到达角膜内皮细胞层的紫外线能量密度低于其损伤阈值;对于圆锥角膜晚期薄角膜低于400um的患者,采用低渗核黄素交联术的方法,使紫外线照射前的角膜厚度在低渗核黄素溶液的作用下膨胀达400um以上,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角膜内皮细胞层是角膜的重要选择透过屏障,其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是角膜透明性的生理基础。且内皮细胞不可再生,只能通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移行来填补缺损部位。故而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等渗和低渗核黄素角膜胶原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情况的观察比较,进一步探讨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5年接收的进行核黄素/紫外线A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的圆锥角膜患者49眼,32人,按照交联术治疗前的角膜厚度进行分组:正常厚度角膜组(≥400um)和薄角膜组(<400um)2组。正常厚度角膜组行标准核黄素交联术,薄角膜组行低渗核黄素交联术。术前准备充分、麻醉良好后,去除中央角膜上皮。以每3分钟1次的频率向去上皮角膜点核黄素溶液30分钟。经裂隙灯及OCT检查确保裂隙灯下可见角膜全层及前房内黄染,角膜中央厚度不低于400um。以370nm、3.0mW/cm2的紫外线对术眼角膜进行照射,照射距离为5cm,照射时间为30分钟。期间继续以每3分钟1次的频率向术眼角膜点核黄素溶液(正常厚度角膜组点0.1%等渗核黄素溶液,薄角膜组点0.1%低渗核黄素溶液)。术后佩戴软性接触镜,滴眼液及凝胶点眼。观察记录术前患眼视力(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最大K值、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和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并在术后3月、6月、1年对以上数据进行跟踪随访。其中最大K值通过前表面角膜地形图检查获得,角膜中央厚度通过前节OCT检查获得。并将以上各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圆锥角膜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不同。结果:(1)在选取的49只接受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的圆锥角膜患眼中,接受等渗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的患眼18眼,接受低渗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的患眼31眼。(2)术后裂隙灯下可见术眼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角膜中央上皮缺损及一过性Haze出现。(3)薄角膜组患者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3047.38±341.71/mm2,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924.03±474.08/mm2,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厚度角膜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3056.53±387.26/mm2,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967.34±389.53/mm2,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薄角膜组患者术前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为36.76±4.95%,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为35.56±5.30%,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厚度角膜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为35.26±6.18%,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为36.31±5.52%,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薄角膜组患者术前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为51.17±3.32%,术后1年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为50.39±2.72%,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厚度角膜组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为58.90±3.08%,术后1年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为55.61±3.05%,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中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有统计学意义提高,Kmax较术前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中央厚度较术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不良影响,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无明显差异,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可得到证实。提示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是治疗圆锥角膜的良好方式。

王娟[10](2017)在《外伤致穿透性角膜移植伤口裂开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外伤性伤口裂开的患者特征、危险因素、并发症和视觉结果,提高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对外伤的重视及防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2015年8例8眼外伤致穿透性角膜移植伤口裂开患者并同期所有英文文献类似报道病历资料49例49眼,共57例57眼。结果57例57眼外伤时年龄4-72岁,平均年龄39.86±17.63岁。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和外伤之间的平均时间23.05±15.99月,范围0.6月-34年。在眼前段损伤中,晶状体/人工晶体脱出26眼、虹膜脱垂22眼、前房积血19眼。在眼后段损伤中,玻璃体脱出18眼、玻璃体积血17眼、视网膜脱离8眼、脉络膜上腔出血3眼。所有患者中外伤后继发眼内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各1眼。再次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21眼≥0.1,13眼>手动至<0.1,15眼手动或者光感,8眼无光感。四肢及不同物体击伤眼部是本研究中伤口裂开的最常见原因。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伤口裂开的风险终身存在,无论患者年龄、手术适应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时间,尤其是外伤后更容易发生且伤口裂开时间最可能发生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第一年。多数患者有较差的视觉结果,少数无严重眼部并发症且无眼后段损伤者可有良好视觉结果。

二、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植片衰竭和植片排斥的危险因素分析(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植片衰竭和植片排斥的危险因素分析(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大理白族地区角膜移植术后中长期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缩略词表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 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角膜移植患者一般情况
    第二节 角膜移植术后5 年植片生存率与单变量分析
    第三节 角膜移植术后5 年眼表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角膜移植手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RNA-Seq的雷帕霉素纳米胶束滴眼液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小鼠角膜植片的观察及生存分析
    2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控和参考基因组比对
    3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6 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验证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角膜移植术后激素相关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手术方法
    三、术后处理
    四、术后用药
    五、术后随访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术后眼压及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率
        1.术后眼压
        2 术后激素性高眼压发生的程度
        3 术后激素性高眼压发生的时间段
        4 角膜移植术后与发生激素性高眼压有关的原发病
        5.角膜移植术后眼压升高的处理措施
    二、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
    三、术后植片免疫排斥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角膜移植术后高眼压及继发性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疆地区35例DCD来源供体行角膜移植的临床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与内容
    1.研究对象
        1.1 DCD供体
        1.2 DCD受体
    2.研究方法
        2.1 DCD角膜供体获取流程
        2.2 手术过程及术后处理
    3.统计方法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AMT联合冷冻与LKP治疗Mooren溃疡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角膜供体来源
        3 羊膜材料来源
    二、手术方法
        1 手术种类
        2 手术方法
    三、术后处理
    四、术后用药
    五、术后随访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视力
    二.原病复发
    三.溃疡愈合
    四.角膜上皮化时间
    五.角膜上皮愈合时间
    六.羊膜溶解脱落时间
    七.LKP组术后角膜植片透明度
    八.AMT组术后角膜透明度
    九.新生血管
    十.角膜植片排斥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蚕食性角膜溃疡临床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6)去上皮快速角膜交联治疗进展性圆锥角膜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7)外伤致穿透性角膜移植伤口裂开八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他克莫司滴眼液预防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标准
    2 排斥风险评分方法
    3 两组排斥风险评分比较
    4 术后预防排斥方案
    5 术后随访观察时间及指标
    6 术后治疗排斥方案
    7 统计分析方法及制图
结果
    1 基本资料统计
    2 两组免疫排斥发生率比较情况
    3 两组免疫排斥发生率曲线
    4 两组药物治疗效果图片资料
讨论
    1 高危角膜移植术后预防免疫排斥研究现状
    2 他克莫司预防免疫排斥的机理及本研究结果分析
    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核黄素/紫外线A角膜交联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及英文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外伤致穿透性角膜移植伤口裂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植片衰竭和植片排斥的危险因素分析(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理白族地区角膜移植术后中长期的预后研究[D]. 张强. 大理大学, 2021(09)
  • [2]基于RNA-Seq的雷帕霉素纳米胶束滴眼液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研究[D]. 段方南. 青岛大学, 2020(01)
  • [3]角膜移植术后激素相关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D]. 王希飞.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新疆地区35例DCD来源供体行角膜移植的临床总结[D]. 魏薇.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AMT联合冷冻与LKP治疗Mooren溃疡的疗效对比研究[D]. 高睿遥.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去上皮快速角膜交联治疗进展性圆锥角膜临床疗效评价[D]. 辛智渊.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7]外伤致穿透性角膜移植伤口裂开八例并文献复习[J]. 王娟,赵敏,徐梅,张琪,周善璧.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8(02)
  • [8]他克莫司滴眼液预防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D]. 张鲁天. 青岛大学, 2017(02)
  • [9]核黄素/紫外线A角膜交联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D]. 王璇. 山东大学, 2017(09)
  • [10]外伤致穿透性角膜移植伤口裂开的临床观察[D]. 王娟. 重庆医科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患者移植物失败和移植物排斥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