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1捕蚊器的研制

DW-1捕蚊器的研制

一、DW-1型诱蚊器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谢雨谷[1](2020)在《苏云金杆菌缓释片剂对白纹伊蚊的杀灭效果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NEV)感染引起并且由媒介伊蚊传播的虫媒病毒性疾病,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疾病负担。登革热的防治积极倡导预防为主,通过蚊媒控制从而切断传播途径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ecies israelensis,Bti)在长期的伊蚊防制中,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生物防制剂,通过剂型优化使其成为一种长效的杀蚊幼剂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优化Bti为缓释片剂Bti-BLOCK,使其适用于媒介伊蚊孳生地清理和孳生地陷阱中,成为一种长效的杀蚊幼剂,应用到我国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综合防制中。方法:Bti-BLOCK的灭蚊效果测试分为实验室测试和现场试验两部分,实验室方面包括Bti-BLOCK的缓释效果、快速灭蚊效果、长效灭蚊效果、诱卵效果的测试,还探讨了影响Bti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紫外线(Ultraviolet,UV)对其效果的影响。现场试验方面从2017年7月8日至12月14日,为期159 d,在广州市白云区选取了三个试验区进行测试,分别为:公园、居民小区和机关大院。结合孳生地调查和清理,在三个试验区分别布置30、20和20组孳生地陷阱(Lethal ovitrap,LO),在实验组中加入 Bti-BLOCK(1 g/500 mL)、吡丙醚(Pyriproxyfen,PPF)药网(10-2 ppm)和500 mL自来水,对照组仅加入500 mL自来水,两者相距25 cm。每周记录陷阱杯中蚊卵、幼虫和蚊蛹的数目以及幼虫和蚊蛹的存活情况,每周更换蚊卵阳性的LO,每月更换一次Bti-BL OCK。选取一些位点布置阳性对照组,加入FourStar(?)Briquets(含有6%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 Neide,Bs)and 1%Bti)与实验组进行对比测试。结果:在实验室方面,Bti-BLOCK可以实现Bti毒素蛋白的缓释,在水体中稳定存在并保持有效的致死浓度;Bti-BLOCK对白纹伊蚊幼虫仍然具有良好的快速灭蚊效果,在12 h内可以达到100%杀灭率;并且在两个月内可以保证95%的杀灭率;在孕蚊产卵选择性实验中表现出一定的诱卵作用;直接暴露在UV后可以使水体中的毒素蛋白失活,并且Bti-BLOCK的起效时间延迟至120 h。在现场试验方面,应用到孳生地陷阱中的Bti-BLOCK不会影响陷阱的诱卵能力;杀灭效果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蚊幼的存活率显着下降;特异性方面,孳生地陷阱诱捕白纹伊蚊的特异性为99.62%。结论:苏云金杆菌缓释片剂Bti-BLOCK具备缓释效果,兼备速杀和持效的灭蚊作用,起效时间在12h内,持效时间大于两个月;并且对白纹伊蚊孕蚊具有诱卵作用,而UV仍然是Bti-BLOCK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Bti-BLOCK进一步结合LO应用到现场试验中可以针对白纹伊蚊发挥良好的和持续的杀灭作用。综上所述,Bti-BLOCK可以应用到我国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伊蚊的综合防制中,作为一项针对蚊幼的可持续性的防制手段。

谢洪波[2](2019)在《灭蚊灯的使用和管理》文中提出本文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了灭蚊灯在啤酒生产车间安装、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一些规律,获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以期供其他食品生产企业在灭蚊灯使用过程中进行参考。

邵楠[3](2018)在《我国自然界乙型脑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与系统进化分析》文中提出乙型脑炎是我国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之一,其病死率较高,且多数幸存者留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自2007年,我国将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乙脑年报告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每年仍有病例发生,并造成严重社会卫生经济负担和家庭负担。因此,建立快速、可靠、简便的实验室乙型脑炎病毒核酸检测及基因型别判定技术,对准确掌握我国内陆地区自然界中乙型脑炎病毒流行及基因型别变异情况十分必要。同时,结合社会、环境、经济等众多因素,可为进一步制定预防接种策略,针对性实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甚至牲畜免疫保护措施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从而更有效保障全人群健康,具有重要公共卫生学意义。1.乙型脑炎病毒TaqMan 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建立本研究首先于公开的DNA序列数据库(Genbank)下载已发表乙型脑炎病毒G1~G5型全基因组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分析软件ClustalX Version 2.0对上述JE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确定高度保守区域NS1,NS2和M后,手动设计六套引物和九个探针,并用Primer Express 3.0评估引物和探针适用性,并于NCBI blast在线分析其广谱性和特异性。采用TaqMan real-time RT-PCR法筛选出最适用于实验室JEV核酸检测六套引物和探针,同时,10倍梯度稀释JEV样品和体外转RNA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进一步评价六组检测体系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本次实验样品Ct<35且扩增曲线呈典型S型,则判定为阳性。研究结果显示:该检测体系针对JEV具有较高特异性,除JEV外的其它黄病毒和虫媒病毒均未出现扩增曲线,JEV病毒滴度最低检测线为1 pfu/mL,体外转录RNA标准品最低检测线为100 copies/μL;且同一样品重复3次,组内Ct值变异系数(CV)均小于2.8%;标准曲线斜率大小为-3.1~3.6,R2>99%,实验扩增效能为(amplification efficiency)90%~103%.此外,选取20份分别源于2004年贵州,2008年山东,2009年西藏的蚊虫样本用于比较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半巢式PCR与TaqMan real-time RT-PCR法在确定样本JEV阴阳性及判定JEV基因型别结果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显示,细胞培养病毒分离只5份样本出现明显细胞病变特征(CPE),semi-nested PCR只检出7份核酸阳性标本,使用TaqMan qPCR法检测出12份核酸阳性标本(Ct值<35)且可通过进一步型别特异性检测区分JEV型别,以上结果均表明后者在实验室JEV阴阳性判定及基因分型方面灵敏性及准确性明显优于前两者。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快速、简便、特异检测样品中JEV核酸并区分型别的定量分析方法,且具有良好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为后期蚊虫样本常规检测及型别判定提供良好实验室检测支持技术,同时也为临床乙脑疑似病例快速确诊提供更有效判定依据,保障我国乙脑监测及预防工作的高效实施。2.我国蚊虫标本中乙型脑炎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分析鉴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次研究首先提取蚊虫研磨上清液病毒核酸,基于已建立TaqMan real-time RT-PCR方法,对中国内陆地区2004-2016年间19个省份采集的蚊虫标本同步开展JEV核酸检测与基因分型工作。并对阳性样本E基因进行扩增,从而获取目标片段序列信息,并分析各新测定E基因序列信息之间,以及其与减毒疫苗株SA14-14-2之间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和氨基酸位点差异性等,于分子水平阐明我国自然界JEV病毒株特征,以及与国外乙脑病毒分离株的进化关系。本次研究共整理我国19个省份及自治区2004-2016年间3,996份采集样本,包括3,935份蚊虫样本,45份蜱,14份蠓以及2份白蛉标本。蚊虫种类包括4个属,28个蚊种和未分类蚊虫,共计266,679只蚊子。采集的蚊虫以库蚊和阿蚊占多数,特别是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19个省及自治区分别是东部4省,中部5省及自治区,西部10省及自治区,其中12个省份及自治区蚊虫样本JEV核酸检测显示为阳性(Ct值<35),共计278份,包括基因1型、3型和5型。其余省份限在当年蚊虫样本中未检测出JEV核酸阳性,而青海、新疆省份仍然保持历年无JEV检出的状态。研究显示此12个省份蚊虫标本JEV核酸阳性的检出率为0.89%~31.11%不等,且与蚊虫种类密切相关,其中库蚊属三带喙库蚊JEV检出率最高。并通过一步法PCR对核酸检测Ct值小于35样本,采用三对引物进行分节段扩增。目前,测序共获得63份样本乙脑病毒E基因片段序列信息,新测序样本E基因序列与基因3型疫苗株SA14-14-2核苷酸同源性介于87.1%~88.3%之间,各新测序样本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介于96.1%~99.9%之间;新测定E基因序列与SA14-14-2疫苗株氨基酸同源性介于96.4%~97.2%之间,各新测定E基因序列氨基酸同源性介于98.4%~100%之间。氨基酸位点差异分析显示新测定样本E基因与SA14-14-2之间有14个共同差异位点。同时,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63份样本属于基因1型,与TaqMan real-time RT-PCR法检测结果一致。本次研究,为快速检测并确定JEV基因型提供方便、快捷、灵敏且特异实验室检测技术。通过进一步进化分析研究表明,自2004年以后,自然界蚊虫中G1乙脑病毒流行占据绝对优势,G3乙脑病毒株几乎不再流行,G5型乙脑病毒仍只限于西藏地区检出,这为针对性、计划性制定和改善乙脑预防接种策略,环境治理工作等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从而更有效保护易感人群、一般人群以及家养牲畜等,积极推动社会稳定及健康发展。

林雨[4](2017)在《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蚊虫作为传播媒介可传播的疾病有100多种,如疟疾、登革热、黄热病、淋巴丝虫病、寨卡病毒病等,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蚊媒疾病。目前蚊虫防治以化学杀虫剂为主,但是传统杀虫剂存在着蚊虫抗药性、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已无法完全满足当前蚊虫防治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杀虫剂和驱避剂对于蚊虫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一系列以天然化合物β-蒎烯为原料合成的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的杀虫和驱避活性,并用EAG进行检验,旨在筛选出具有良好杀虫活性或驱避活性的衍生物,为新型杀虫剂和驱避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前期基础。本研究以25种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包括缩醛类、酰胺类、季铵盐类)为供试化合物,以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的幼虫、蛹、成虫为受试对象,采用浸液法、熏蒸法和驱避法,分别测定了25种化合物对淡色库蚊幼虫和蛹的毒杀作用、对成蚊的熏蒸作用和对成蚊的驱避作用,并利用昆虫触角电位仪测定了淡色库蚊触角对25个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25种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幼虫和蛹的毒杀活性,筛选出9种致死率高的化合物。化合物的毒杀活性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减弱,1龄的LC50值最小,蛹的LC50值最大。对幼虫毒杀24 h后,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3-丙二醇缩醛(S2c)、氢化诺卜基三正丁胺碘化铵(L4g)这4种化合物对4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80.056、90.112、103.610、111.600 mg/L,表现出的毒杀活性和毒杀效果都比较好。(2)研究了25种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成蚊的熏杀活性,结果表明浓度12.8%(质量分数)时,N-邻羟基苯基氢化诺卜酰胺(X4i)、N-间硝基苯基氢化诺卜酰胺(X4j)、N-甲基氢化诺卜酰胺(X4a)、N-苯基氢化诺卜酰胺(X4e)、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氢化诺卜基1,3-丙二醇缩醛(S2c)等7种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熏蒸击倒作用,KT50<10 min;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3-丙二醇缩醛(S2c)、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N-甲基氢化诺卜酰胺(X4a)这4种化合物的在12.8%时不仅KT50<10 min,而且24 h熏杀的LC50<0.5%。(3)研究了25种化合物对淡色库蚊雌蚊驱避活性,结果表明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N-异丙基氢化诺卜酰胺(X4d)、氢化诺卜基三乙基碘化铵(L4f)、N-氢化诺卜基吡啶溴化铵(N4a)、氢化诺卜基三正丁胺碘化铵(L4g)这6种化合物的驱避效果较好,驱避率都大于50%。(4)研究了淡色库蚊触角对这25种化合物的电位反应,测定结果表明,引起成蚊触角电位反应值相对较大的化合物有: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3-丙二醇缩醛(S2c),N-乙基氢化诺卜酰胺(X4b)、N-正丙基氢化诺卜酰胺(X4c)、N-间硝基苯基氢化诺卜酰胺(X4j),氢化诺卜基三甲基氯化铵(L4a),N-氢化诺卜基吡啶溴化铵(N4a),这7种化合物在浓度1000 mg/L时,引起的触角电位相对反应百分比均大于250。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获得了4个对淡色库蚊具有有较好的毒杀与驱避效果的氢化诺卜醇衍生物: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b)、氢化诺卜基1,2-丙二醇缩醛(S2c)、氢化诺卜基三正丁胺碘化铵(L4g)。其中,氢化诺卜基乙二醇缩醛(S2a)在幼虫毒杀、成蚊熏蒸、驱避、触角电位测定实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值得开发利用。本研究可为氢化诺卜醇衍生物的杀蚊活性和驱蚊活性研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新型驱避剂和杀虫剂的研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任晓杰[5](2017)在《山西省南部蚊虫及虫媒病毒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国成年人乙脑病例,特别在山西省等中国北方地区,呈现聚集性高发趋势,成人乙脑已经成为当地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在中国成人乙脑高发的山西省南部开展调查,以了解当地蚊虫及乙脑病毒与成人乙脑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2015年8月在山西省临猗、永济和万荣县的农户和猪场采集蚊虫标本,蚊虫经形态学分类鉴定,蚊虫标本用液氮保存运输到实验室备用。将采集到的蚊虫标本按照种类和采集地等在实验室分批研磨离心处理。首先使用RT-PCR方法检测蚊虫研磨上清液中蚊传虫媒病毒基因。将怀疑为病毒的蚊虫标本接种BHK-21细胞,观察是否出现CPE。然后对检测到的病毒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并计算不同采集点的最低现场感染率。结果:1、此次采集到的7943只蚊虫分属于4属6种,其中淡色库蚊为蚊虫总数的24.75%(1966/7943),三带喙库蚊为73.08%(5805/7943),而中华按蚊,刺扰伊蚊,背点伊蚊和骚扰阿蚊总共约为3%(104/7943)。2、多种蚊传虫媒病毒基因检测(RT-PCR)结果显示,16批次蚊虫研磨上清液中检测到乙脑病毒基因阳性,病毒的遗传进化树表明所有乙脑病毒均属于基因Ⅰ型;SXY1503和SXYC1551标本检测到盖塔病毒基因阳性。其中SXYC1503号蚊虫标本为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同时阳性。3、从SXYC1523标本中分离到一株乙脑病毒。4、此次调查的乙脑病毒的最低现场感染率的结果为:在有散养猪农户的庭院中采集的蚊虫标本乙脑病毒的最低现场感染率为7.39/1000;在猪场采集的蚊虫标本乙脑病毒最低现场感染率为2.68/1000;5户没有散养猪农户庭院中蚊虫乙脑病毒的最低现场感染率为零。结论:研究结果提示,三带喙库蚊仍为当地优势蚊种,当地流行的乙脑病毒为基因Ⅰ型并且毒力并未弱。因此本次调查的成人乙脑高发地依然为乙脑病毒自然疫源地,在当地实施儿童乙脑疫苗注射(EPI)的同时杜绝农户庭院散养猪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当地发生成人乙脑病例的重要措施之一。

褚宏亮[6](2017)在《三带喙库蚊种群特征及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简称乙脑,是一种重要的蚊媒传染病,其传播媒介主要是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病原体是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tlitis virus,JEV),主要感染儿童和青少年,病死率可达10%以上,一半以上的幸存者会留下神经系统缺陷,是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另外,乙脑病毒也容易造成受感染的母猪流产或畸胎,对养殖业危害巨大。为阐明三带喙库蚊种群特征及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特点,从而科学有效地防控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研究主要从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群体遗传学等角度开展了三方面研究:1.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媒介三带喙库蚊种群分布特征研究。在江苏省长江入海口两岸选择启东市和太仓市作为调查地点,调查以鸡、猪为诱饵的蚊虫种类构成和三带喙库蚊种群数量季节变化,同时调查三带喙库蚊在农村猪圈、民居和草地等生态环境的种群分布。通过收集江苏省病媒生物监测网络中2009年-2015年蚊虫监测数据,对三带喙库蚊在城市城区范围内公园、居民区和医院不同生境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三带喙库蚊以叮吸猪等家畜类血液为主,主要分布于猪圈、牛棚等生境,其次是民居,在江苏每年从5月开始出现,然后密度逐渐升高,7-8月达到密度高峰,随后密度逐渐下降,10月基本监测不到该蚊种。基于鸡为诱饵的三带喙库蚊种群数量较少,在江苏主要出现在6-8月。研究同时发现,至少从2009年开始,三带喙库蚊已经在江苏各市的城区范围内出现,主要分布于公园,居民区和医院等场所分布相对较少,高峰主要出现在8月,这可能是由于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模式改变造成生存压力所致。2.三带喙库蚊线粒体DNA和微卫星特征分析。采集三带喙库蚊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对线粒体全长进行测序。从Gen Bank检索下载5属33种蚊虫线粒体全长和COⅠ基因序列,与三带喙库蚊相应序列构成数据,探讨线粒体DNA全长用于三带喙库蚊分子分类鉴定的可行性和优势。本研究系首次对三带喙库蚊线粒体全长进行了测序。通过构建进化树,对线粒体全长和COⅠ基因用于三带喙库蚊分子分类鉴定进行了研究,发现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可以用于三带喙库蚊分子分类鉴定,由于序列更长,含有更丰富的生物信息,相对于线粒体上COⅠ基因可以更细致的对蚊虫种类进行区分。采集16个地理种群的三带喙库蚊,每个地理种群挑选5-6只蚊虫,每只蚊虫作为一个样本提取DNA,设计引物扩增线粒体ND4和ND5基因。分析发现,ND5基因比ND4基因拥有更高比例的多态性位点和更多的单倍型数,相对更适合做种群进化分析的分子标记。三带喙库蚊ND4和ND5单倍型与地理位置无明显对应关系,种群间分化程度小。采集20个地理种群的三带喙库蚊,每个地理种群挑选30只蚊虫,每只蚊虫作为一个样本提取DNA,设计引物筛选出10个微卫星DNA位点。PCR扩增后对微卫星DNA数据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单地点30次重复采样能够代表对应地理种群的整体情况,20个地理种群的观察杂合度均低于预期杂合度,种群近交系数基本在0.1以上,10个位点群体间近交系数(0.141)大于群体内近交系数(0.006),10个微卫星位点的基因流平均值为10.4703,64.7%的种群间成对固定指数Fst未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这些参数结果表明三带喙库蚊种群间近交明显,基因交流频繁。3.三带喙库蚊和宿主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病毒基因组特征分析。2015-2016年在江苏省4个城市9个地点的猪圈中以诱蚊灯法采集三带喙库蚊,其中连云港小高庄和新滩村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同一地点进行了2次采集,其余地点均为2016年采集。以50只蚊虫为一组,提取RNA,设计引物,RT-PCR法扩增乙脑病毒核酸。结果显示,乙脑病毒在三带喙库蚊中的感染比例较高,本研究中,阳性样本份数比例基本在10%以上,近一半在50%以上,最高为泰州张家院村,达到了80%。最小感染率(IR)也有近一半在10%以上,最高为16.00‰,而最大似然估计值(MLE)比相应的最小感染率值都大,感染情况越严重,两者的误差越大。2014年在江苏省分别采集小苇鹣、小白鹭和池鹭血清样本13、12和2份,提取核酸后进行PCR扩增,未检测出乙脑病毒。2014年3-10月,每月在启东和太仓分别采集幼猪和母猪血清标本,以ELISA法检测抗乙脑病毒Ig G抗体,以乳胶凝集法检测Ig M抗体,结果发现猪对乙脑病毒Ig M和Ig G抗体自6月开始升高,7-8月达到高峰,9月开始逐渐下降。将抗体阳性的血清标本提取核酸检测乙脑病毒,未发现阳性。2014年4-9月,每月在屠宰场采集猪脑,提取核酸检测乙脑病毒,结果在228份猪脑中均未检出乙脑病毒核酸。从三带喙库蚊每个地理种群乙脑病毒检测阳性的标本中挑选1-2份对乙脑病毒E基因进行测序。2015-2016年共获得17株乙脑病毒的E基因序列,其中2015年从连云港3地的三带喙库蚊中获得4株乙脑病毒E基因序列,2016年从宿迁、南京、泰州和连云港的三带喙库蚊中获得12株乙脑病毒的E基因序列,从泰州张家院十四组的中华按蚊中获得1株乙脑病毒的E基因序列。根据E基因序列构建进化树进行基因分型,17株乙脑病毒在基因型上均属于GⅠ-b型,氨基酸序列与减毒疫苗株SA14-14-2比较,抗原关键位点E332、E304和E335相同。17株乙脑病毒毒力关键位点E138和E176相同,但与SA14-14-2株不同,表明17株乙脑病毒与SA14-14-2株抗原性相似,但毒力可能强于SA14-14-2,这表明基于SA14-14-2的乙脑疫苗目前在江苏省内仍然有效,但需要进一步加强乙脑病毒的监测。本研究中2015年和2016年在同一地点检测到的乙脑病毒E基因核酸和氨基酸序列有完全相同的情况,而在南京、宿迁和泰州分别检测到E基因核酸和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的的乙脑病毒,这可能是候鸟等水禽迁徙带入或三带喙库蚊迁飞带入所致。

曹颖颖[7](2015)在《广西部分家养反刍动物EHD血清学及传播媒介的调查与病原分离鉴定》文中指出鹿流行性出血热(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EHD)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引起的一种虫媒病毒病。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本研究采用针对EHDV群特异性抗原VP7蛋白设计的竞争ELISA (C-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在广西境内开展牛、羊反刍动物EHDV血清学调查。通过对广西8个县区217份山羊血清,313份黄牛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广西境内家养反刍动物普遍存在EHDV感染,总阳性率达到36.2%(192/530),其中,黄牛的血清阳性率高达55%(172/313),明显高于山羊(9.2%;20/217)。广西家养反刍动物EHDV感染具有地域差异和海拔高度的差异,表现为桂南地区明显高于桂北地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地地区。为了解广西地区EHDV传播媒介库蠓的种类及优势群体,在血清学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低海拔、高湿度、适宜媒介昆虫繁殖、EHDV血清学阳性率高且牛羊密集的广西马山县设立牛羊虫媒病监控点,在蚊虫活跃的八月底连续三天捕获媒介库蠓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在所鉴定的326只库蠓中,以边缘库蠓(33.1%)和尖喙库蠓(27.3%)为优势库蠓。通过在监控点筛选EHDV抗体阴性的10头牛和5只山羊作为哨兵动物,分别混养在EHDV抗体阳性的牛群及羊群中,采用白天放牧,夜间赶回栏舍的方式饲养。1-4月每月采血一次,5-12月每周采血一次,采用C-ELISA试剂盒监测其抗体转阳情况,取哨兵动物EHDV抗体转阳时间点及前、后两周的肝素钠抗凝血红细胞,采用直接接种BHK-21细胞及先在C6/36细胞传一代后再接BHK-21细胞两种方法同时分离EHDV。以RT-PCR、病毒中和试验等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在3头哨兵牛抗体转阳时间前后共8份血样中分离到3株病毒,TCID50分别为10-25/0.1mL,10-2.83/0.1mL,10-2.5/0.1 mL,经血清型鉴定均为EHDV-5型。这是首次在广西牛群中分离到EHDV,说明广西反刍动物存在EHDV感染。

高晓艳[8](2013)在《乙脑病毒时空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JE),简称乙脑,是目前全世界无可争议的最严重的病毒性脑炎,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后遗症严重。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是蚊传虫媒病毒,可以被多种蚊虫携带和传播,猪是其主要的储存宿主,鸟被认为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宿主,人和马是乙脑病毒的终末宿主。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优势基因型别乙脑病毒进行时空动力学研究分析,寻找乙脑病毒的播散规律和播散特点以及可能影响乙脑病毒传播的因素,预测乙脑病毒将来的分布变化趋势,为全球乙脑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湖北省位于我国中南部,长江中游,每年降水充沛,具有丰富的蚊虫媒介种类。湖北省曾是蚊传虫媒病毒病乙脑的高发地区,湖北省是否还存在其他蚊传虫媒病毒,至今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为系统了解湖北省蚊传虫媒病毒的分布情况及其种类,为当地虫媒病毒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2009年和2010年7-8月份,分别在湖北省的东西南北中挑选武穴市、通城县、恩施州、神农架林区、江陵县和随州市等6个地区进行蚊虫采集,并通过病毒分离和序列分析确定该地区的虫媒病毒种类、分布及分子生物学特征。1.乙脑病毒时空动力学分析本研究首先测定了中国2005-2010年在湖北、重庆、江西、山东、辽宁和云南省新分离的22株基因1型乙脑病毒的E基因序列,其中包括本研究2010年在湖北省新分离的乙脑病毒株,填补了湖北、重庆、江西等亚洲中部区域乙脑病毒的空白,为乙脑病毒时空动力学分析提供了条件。继而利用GenBank下载乙脑病毒序列,最终构建了本研究时空动力学分析所用的涵盖所有乙脑流行区域和多种媒介宿主的优势基因型别乙脑病毒序列数据集,共包括359株基因1型乙脑病毒的E基因序列。本研究采用贝叶斯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方法对上述数据集进行乙脑病毒的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乙脑病毒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病毒进化特征,并分别在亚洲最南部地区、亚洲东部沿海地区、亚洲西部地区和亚洲中部地区形成循环。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以上4个地区形成的独立进化分支中都具有来自最南部地区的病毒,且最南部地区的病毒大都是每个分支中最早分化出来的病毒;另外,每个独立进化分支中最南部地区分离的毒株具有广泛的时间跨度,以上结果说明亚洲最南部地区分离的乙脑病毒既体现了种群多样性又维持了种群稳定性,提示亚洲大陆最南部地区在乙脑病毒向亚洲大陆传播的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源泉地区作用。本研究还讨论了乙脑病毒的传播路线,发现乙脑病毒在亚洲存在由南向北的传播特点,主要通过3条传播路线,而三条传播路线分别与候鸟在亚洲的迁徙路线吻合,提示候鸟在乙脑病毒远距离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优势基因型别乙脑病毒的种群动态分析显示乙脑病毒在传播和地域播散过程中经历了平缓—快速增长—下降—平缓的种群变化。基于种群动态Skyline plots的时间节点对4个地域循环中毒株的分离时间进行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亚洲大陆最南部地区是乙脑病毒的源泉地区。乙脑病毒系统发生分析的结果显示乙脑病毒具有地域分布特征,但也存在毒株地域混合现象,提示乙脑病毒的分布分化机制除了族群结构分化外,还可能存在迁移事件(基因漂移)。因此,为详细地了解乙脑病毒的空间动力学特征,本研究还采用Migraphyla软件对乙脑病毒传播的空间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乙脑病毒在亚洲的播散存在频繁的迁徙事件,迁徙事件也是促成乙脑病毒地域分布分化的重要方式。更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泰国、上海、山东、四川和越南是乙脑病毒重要的迁徙源泉地区。泰国是乙脑病毒向亚洲西部、东亚传播的主要源泉地区;上海维持了乙脑病毒在东亚沿海地区的循环;山东是乙脑病毒从沿海地区向中国内陆地区传播的源泉地区;四川维持了乙脑病毒在中国内陆的循环;而越南则是乙脑病毒从东南亚地区向中国内陆省份传播的源泉。2.湖北省虫媒病毒调查本研究在2009年和2010年的7-8月在分别在湖北省武穴市、通城县、恩施州、神农架林区、江陵县和随州市等6个地区采集蚊虫标本,共采集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致倦库蚊和未分类杂蚊等3属5种共计22,269只蚊虫标本。三带喙库蚊是武穴市、通城县、随州市和江陵县的优势蚊种,致倦库蚊是恩施州的优势蚊种,在神农架林区主要采集到骚扰阿蚊。对所有标本分272批进行研磨和病毒分离,结果分离到42个阳性分离物,来自4个蚊种——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经过系统鉴定,共得到33株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6株盖塔病毒(Getah virus, GETV)(?)口4株版纳病毒(Banna virus, BAV)。从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中分离到的病毒最多,分别是21株和15株,而且3种病毒都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从恩施州分离的病毒最多,为31株;恩施州致倦库蚊中乙脑病毒的批次阳性率和现场最低感染率最高,分别为53.6%和1:103.3,其次是恩施州三带喙库蚊中乙脑病毒的批次阳性率和现场最低感染率最高,分别为44.4%和1:128.8。新分离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显示,所有33株JEV均为基因Ⅰ型病毒,分离株之间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7%-100%和99.8%-100%。新分离JEV与疫苗株SA14-14-2在E基因区段存在14处共同的氨基酸差异,但差异位点均不处于决定抗原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新分离GETV与我国2002年分离株HB0234、YN0540和韩国2004年分离株Korea的进化关系最近,位于同一个进化分支中;而与俄罗斯分离株LEIV/16275的进化关系较远。新分离BAV第12片段核苷酸之间的同源性为100%,第12片段核苷酸和VP12蛋白序列中存在多个不同于其它地域分离株的共同差异位点,进化分析显示所有新分离株与中国北京和云南的分离株以及越南分离株处于同一亚群。本研究的意义本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乙脑病毒的时空动力学分析,阐明了乙脑病毒在亚洲的播散特征和播散方式,首次发现乙脑病毒的传播存在地域分布特征和播散源泉地区,首次发现迁徙事件是乙脑病毒重要的分布分化机制,并首次从系统进化角度揭示候鸟在乙脑病毒远距离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还提示乙脑病毒存在向欧洲等传统非流行区传播的可能性,为全球乙脑的预防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还对湖北省部分地区进行了虫媒病毒调查,分离到乙脑病毒、盖塔病毒和版纳病毒等3种虫媒病毒,并发现库蚊是湖北市携带病毒最多的蚊种。盖塔病毒和版纳病毒为湖北省首次分离;乙脑病毒在湖北的分离也填补了乙脑病毒在亚洲中部的空白,为乙脑病毒时空动力学分析提供了条件。本研究还明确了湖北省新分离病毒与国内外分离株之间的分子生物学差异,丰富了我国和湖北省虫媒病毒信息,为深入开展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了解当地传染病病因以及积极预防和控制相关虫媒病毒疾病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信息。

侯琳[9](2013)在《防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舒适性和功能保健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疾病源于蚊虫叮咬,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到生命,预防蚊虫叮咬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防蚊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势在必行。目前获得防蚊纺织品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后整理获得防蚊功能,另一种是通过制备功能性纤维材料来实现,采取后整理开发防蚊织物,其效果不佳、维持时间短,水洗后防蚊效果大幅下降,必须经过再次处理,为了使产品驱蚊功能长时间有效,这就需要寻求另外一种防蚊织物开发的途径,防蚊纤维的开发刚好能够弥补这些不足,随着耕地的减少和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们在重视纺织品环保性能的同时认识到再生纤维素纤维开发的重要性,再生纤维素纤维原料来源于纤维素,纤维素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再生纤维素纤维还有其他纤维无法比拟的优良特性,如良好吸湿性、穿着舒适性,环保性以及可自然降解,作为纺织纤维,功能性再生纤维素纤维一直是功能性纺织品开发的重要原料之一。本课题以香蒲绒纤维与纤维素浆泊为原料,通过添加高效天然驱蚊剂,采用共混纺丝法,利用铜氨溶液湿法纺丝制备防蚊再生纤维素纤维。作者对实验原材料进行前处理,利用自制湿法纺丝实验设备,进行系列纤维制备实验,探讨了不同纺丝工艺参数对纤维性能的影响,并对制备防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防蚊效果进行测试与分析。首先,对实验原材料香蒲绒纤维的化学成份进行分析,并做了提纯与活化前处理。发现香蒲绒纤维蜡质含量较高,为了提高香蒲绒纤维在铜氨溶液中的溶解度,自行设计了香蒲绒纤维提纯的工艺流程,采用乙醇与苯的混合物对蜡质进行去除,果胶的去除采用草酸铵,利用稀硫酸与碳酸氢钠不停的循环处理,去除木质素与半纤维素。对提纯后的纤维纤维素进行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提纯效果较好;为了进一步提高纤维素在铜氨溶液中的溶解度,利用15%的氢氧化钠与15%的稀硫酸对香蒲绒纤维进行活化处理,通过对纤维素聚合度、红外光谱及XRD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碱活化还是酸活化,纤维素的聚合度与结晶度均下降,都破坏了纤维素分子内部的部分氢键,使得自由羟基的数目增多,为纤维素的溶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对而言碱活化效果更好。其次,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纤维素在铜氨溶液的溶解过程,对铜氨溶液的溶解度进行了分析,对纤维素铜氨溶液的流变性能做了研究。结果显示纤维素在铜氨溶液中首先发生溶胀,接着纤维素分子链不断发生断裂,最终纤维素完全溶解;经活化后的纤维素在铜氨溶液中的溶解度显着提高,同时纤维素在铜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Cu2+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从经济利益考虑Cu2+的含量应控制在18-20%之间;温度越低纤维素在铜氨溶液中的溶解度越高,本课题既定温度是0℃。纤维素在铜氨溶液中的溶解较快,大约2h左右就能完全溶解;纤维素铜氨溶液的流变性对浓度、温度依赖性较高,流变行为不易控制,纺丝成型过程中稳定性难以控制,通过实验现场观察进行天然防蚊剂优选,确认香茅醛与薄荷油防蚊效果较好。再次,研究了凝固条件对防蚊初生纤维结构与拉伸性能的影响。认为不同凝固条件下制备的初生纤维结构不同,应采用浓度为20%的氢氧化钠凝固浴,凝固浴的温度为30℃,凝固时间不宜太久,在此工艺下制备初生纤维其结构均匀且拉伸性能较好;初生纤维的拉伸性能与水分含量的关系较大,在湿热拉伸条件下,获得防蚊纤维拉伸性能较好,相反初生纤维水分含量较低时,纤维拉伸时表现为脆性,纤维强度较低。最后,对防蚊再生纤维素纤维进行了电镜扫描、红外光谱(FT-IR)和XRD、拉伸性能以及防蚊效果测试与分析,与普通铜氨纤维做了类比。结果表明防蚊再生纤维素纤维横截面有明显的空腔,与普通纤维相比纤维强度与结晶度均下降,其他方面相差不大,防蚊纤维的防蚊效果较好,驱蚊率可达到73%,是一种有很好前景的防蚊功能性再生纤维素纤维。

许浩[10](2012)在《烟田太阳能诱虫灯下昆虫鉴定及若干因素对其诱虫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灯光诱杀害虫是重要的物理防治手段,而影响诱虫灯诱虫效果的因素也有很多。本研究挑选水盆式和电网式两种类型的国产太阳能诱虫灯成品,于2010-2011年在湖南桑植、宁乡、桂阳、浏阳及耒阳5地的烟田,进行灯诱实验,对地理环境、光强和波长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若干诱虫灯设计和使用上的改进建议。1、调查了样地昆虫种类,发现7目52科208种,并给出了昆虫名录,非灯诱昆虫67种,占32.21%,灯诱昆虫141种,占67.79%。发现湖南省新纪录种10种,李氏菌甲断带亚种、隆线异土甲、瘤翅异土甲、石垣轴甲、隐舌甲、方斑弯拟瓢甲、四星拟瓢虫、月斑沟蕈甲、西伯沟蕈甲和中华郭公,其中石垣轴甲、隐舌甲、西伯沟蕈甲和中华郭公为非灯诱种类。新发现潜在烟草害虫12种,即巨角多鳃金龟、中华胸突鳃金龟、四川大黑鳃金龟、绿脊异丽金龟、毛边异丽金龟、脊纹异丽金龟、大绿异丽金龟、双齿土甲、隆线异土甲、瘤翅异土甲、血红槽缝叩甲和角斑贫脊叩甲。2、样地昆虫种类分别为156种、89种、64种、57种和37种。水盆式诱虫灯诱集118种,电网式诱虫灯诱集95种昆虫,两种灯诱集的共同种类72种。地理环境越优良地区,诱虫灯诱集昆虫种类越多。3、上灯昆虫中烟草害虫主要为东方蝼蛄和金龟子类,金龟子类以铜绿异丽金龟和毛边异丽金龟为主,其次为绿脊异丽金龟、巨多鳃金龟。天敌昆虫以步甲、隐翅虫、虎甲、猎蝽为主,中性昆虫以牙甲、溪泥甲、长泥甲和蜣螂为主。4、水盆式诱虫灯设置120m和180m两种灯距进行诱虫量对比试验,前者的总体诱集量和诱集东方蝼蛄、小地老虎的量较后者更多,烟夜蛾的诱集量两者无明显差别。对4类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均为差异不显着(P<0.05)。5、对比20种不同波长电网式诱虫灯的诱虫总量,以及东方蝼蛄、铜绿异丽金龟、毛边异丽金龟、大等鳃金龟、黄足猎蝽、虎甲、镰双凹蜣螂和牙甲每种的诱集头数,发现短波段诱集量较长波段更好。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诱集量均与波长成反比,总平均诱集量和毛边异丽金龟诱集量为极显着差异(P<0.01),铜绿异丽金龟和镰双凹蜣螂为显着(P<0.05),其余为不显着(P>0.05)。6、通过在夏季上半夜观察昆虫上灯节律,发现多数昆虫集中在灯亮后半小时至一个半小时内上灯,东方蝼蛄上灯高峰期为20时至21时,小地老虎上灯高峰期在21时至23时,烟夜蛾在前半夜各时段的上灯量无明显差别。

二、DW-1型诱蚊器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W-1型诱蚊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苏云金杆菌缓释片剂对白纹伊蚊的杀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苏云金杆菌缓释片剂灭蚊效果的实验室测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苏云金杆菌缓释片剂灭蚊效果的现场测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灭蚊灯的使用和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灭蚊灯的选择
    1.1 电击型
    1.2 粘捕型
    1.3 气流型
    1.4 光催化型
2 不同类型灭蚊灯使用效果的对比实验
    2.1 实验器材
    2.2 实验方法
3 灭蚊器的安装
4 灭蚊灯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5 总结

(3)我国自然界乙型脑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与系统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乙型脑炎病毒TaqMan 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建立
    前言
    第一节 乙型脑炎病毒引物、探针设计与筛选
    第二节 体外转录法制备乙型脑炎病毒RNA标准品
    第三节 乙型脑炎病毒滴度滴定
    第四节 乙脑病毒TaqMan real-time RT-PCR检测系统特异性、灵敏性及重及复性验证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我国蚊虫标本中乙型脑炎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分析
    前言
    第一节 标本采集及背景信息整理分析
    第二节 TaqMan real-time RT-PCR法检测蚊虫样本中乙脑病毒核酸及序列信息的获取
    第三节 我国自然界中不同基因型别乙型脑炎病毒分布及系统进化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
        1.2.1 蚊虫分类与淡色库蚊生物学特征
        1.2.2 蚊虫的危害
        1.2.3 蚊虫的防治
        1.2.4 植物源蚊虫防治化学品的研究
        1.2.5 氢化诺卜醇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幼虫和蛹毒杀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样品
        2.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1.4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不同浓度对淡色库蚊幼虫、蛹的毒杀活性
        2.2.2 筛选出的9 种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幼虫、蛹的毒杀效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熏蒸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样品
        3.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雌蚊的击倒中时KT_(50)
        3.2.2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雌蚊熏蒸的致死中浓度LC_(50)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驱避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样品
        4.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雌蚊的驱避率
        4.2.2 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雌蚊驱避效果折线图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淡色库蚊对氢化诺卜醇衍生物触角电位反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
        5.1.2 供试样品
        5.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5.1.4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淡色库蚊雌蚊对氢化诺卜醇衍生物的触角电位相对反应值
        5.2.2 淡色库蚊对氢化诺卜醇衍生物的EAG反应曲线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5)山西省南部蚊虫及虫媒病毒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蚊虫标本的采集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集地点
        1.2 采集工具
        1.3 蚊虫采集、鉴定及标本保存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病毒的检测鉴定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蚊虫标本的病毒基因检测
        1.2 病毒分离
        1.3 最低现场感染率
    2 结果
        2.1 蚊传虫媒病毒基因检测
        2.2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3 蚊传虫媒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2.4 不同采集点乙脑病毒最低现场感染率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世界首次报道塞卡病毒可以引起婴儿小头畸形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三带喙库蚊种群特征及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媒介三带喙库蚊种群特征研究
        2.1.1 调查地点
        2.1.2 以乙脑病毒不同宿主为诱饵对三带喙库蚊种群数量季节特征的调查
        2.1.3 三带喙库蚊在农村不同生境的种群分布特征
        2.1.4 三带喙库蚊在城市不同生境种群分布特征
        2.2 三带喙库蚊线粒体DNA特征和种群遗传学分析
        2.2.1 三带喙库蚊线粒体全长测定及分析
        2.2.2 线粒体全长和COⅠ基因应用于三带喙库蚊分子分类鉴定的研究
        2.2.3 基于ND4和ND5基因的三带喙库蚊种群遗传学研究
        2.3 基于微卫星的三带喙库蚊种群遗传学研究
        2.3.1 样品采集
        2.3.2 核酸提取及SSR引物开发和筛选
        2.3.3 SSR位点扩增与毛细管电泳
        2.3.4 数据分析方法及指标
        2.4 三带喙库蚊和宿主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病毒基因组特征分析
        2.4.1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核酸检测方法
        2.4.2 三带喙库蚊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
        2.4.3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在水禽中的感染
        2.4.4 猪的乙脑病毒抗体及病毒感染
        2.4.5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进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1.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媒介三带喙库蚊种群特征研究
        1.1 以乙脑病毒不同宿主为诱饵对三带喙库蚊种群数量季节特征的调查
        1.2 三带喙库蚊在农村不同生境的种群分布特征
        1.3 三带喙库蚊在城市不同生境种群分布特征
    2. 三带喙库蚊线粒体DNA和种群遗传学分析
        2.1 三带喙库蚊线粒体全长测定及分析
        2.2 线粒体全长和COⅠ基因用于三带喙库蚊分子鉴定的研究
        2.3 基于ND4和ND5基因的三带喙库蚊种群遗传学研究
    3 基于微卫星的三带喙库蚊种群遗传学研究
        3.1 微卫星引物的开发和筛选
        3.2 三带喙库蚊微卫星DNA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4. 三带喙库蚊和宿主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病毒基因组特征分析
        4.1 三带喙库蚊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
        4.2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在水禽中的感染
        4.3 猪的乙脑病毒抗体及病毒感染
        4.4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进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讨论
    1.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带喙库蚊种群特征
    2. 三带喙库蚊线粒体DNA和微卫星特征分析
    3. 三带喙库蚊和宿主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病毒基因组特征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着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Culextritaeniorhynchus (Dipera: Culicidae) in China
    The phylogenetic relashionships of known mosquito (Diptera: Culicidae) mitogenomes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nfection rate and detection of genotype I from Culextritaeniorhychus collected from Jiangsu, China
个人简历
致谢

(7)广西部分家养反刍动物EHD血清学及传播媒介的调查与病原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鹿流行性出血热(EHD)流行与发病概况
        1.1.1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
        1.1.2 EHD全球的流行与分布
        1.1.2.1 EHDV在北美
        1.1.2.2 EHDV在亚洲
        1.1.2.3 EHDV在非洲
        1.1.2.4 EHDV在欧洲
        1.1.2.5 EHDV在澳洲
        1.1.3 EHDV的易感动物及传播方式
        1.1.3.1 易感宿主
        1.1.3.2 传播媒介
        1.1.3.3 EHDV传播的季节性
        1.1.4 EHDV的发病概况
        1.1.4.1 EHD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1.4.2 EHDV的发病机理
    1.2 EHD病原学研究
        1.2.1 EHDV的分子生物学
        1.2.1.1 EHDV核心结构蛋白
        1.2.1.2 EHDV外衣壳结构蛋白
        1.2.1.3 EHDV非结构蛋白
        1.2.2 EHDV分离与鉴定
        1.2.3 EHDV的诊断
        1.2.3.1 EHDV病毒学检测
        1.2.3.2 EHDV血清学检测
    1.3 EHD经济损失与防控
        1.3.1 经济损失
        1.3.2 控制措施
        1.3.2.1 疫苗接种
        1.3.2.2 传播媒介的控制
        1.3.2.3 疫病的监测
        1.3.2.4 疫病的控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广西部分地区EHDV血清学调查及监控点EHDV主要传播媒介库蠓的调查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1.1 样品的采集
        2.1.1.2 主要试剂
        2.1.1.3 试剂配制
        2.1.1.4 主要仪器
        2.1.2 方法
        2.1.2.1 技术路线
        2.1.2.2 广西境内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清学调查
        2.1.2.3 监控点库蠓鉴定
        2.1.2.4 监控点库蠓分毒
    2.2 结果
        2.2.1 广西境内EHDV清学调查
        2.2.1.1 反刍动物感染EHDV的差异
        2.2.1.2 反刍动物感染EHDV的地域差异
        2.2.2 广西监控点库蠓的调查与鉴定
        2.2.2.1 库蠓翅膀形态学观察
        2.2.2.2 库蠓线粒体基因CO1的扩增及鉴定
        2.2.2.3 监控点库蠓种类分析
        2.2.3 广西监控点库蠓分毒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EHDV广西株的分离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1.1 样品材料
        3.1.1.2 细胞
        3.1.1.3 主要试剂
        3.1.1.4 试剂配制
        3.1.1.5 主要仪器
        3.1.2 方法
        3.1.2.1 技术路线
        3.1.2.2 EHDV抗体检测
        3.1.2.3 EHDV抗原检测
        3.1.2.4 病毒分离
        3.1.2.5 RT-PCR鉴定病毒
        3.1.2.6 病毒形态学观察
        3.1.2.7 病毒TCID50测定
        3.1.2.8 病毒血清型鉴定
    3.2 结果
        3.2.1 EHDV抗体检测结果
        3.2.2 血细胞病毒核酸检测
        3.2.3 病毒分离
        3.2.4 病毒核酸检测
        3.2.5 病毒形态学观察
        3.2.6 病毒TCID50测定
        3.2.7 病毒血清型鉴定
        3.2.7.1 RT-PCR法鉴定病毒血清型
        3.2.7.2 中和试验鉴定病毒血清型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乙脑病毒时空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乙脑病毒的时空动力学分析
    前言
    第一节 乙脑病毒分布研究及乙脑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数据集的构建
    第二节 乙脑病毒系统进化和种群历史分析
    第三节 乙脑病毒的空间动力学分析
第二部分 湖北省蚊传虫媒病毒调查与病毒分子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湖北省蚊虫标本采集和病毒分离
    第二节 湖北省蚊传虫媒病毒分离物的鉴定和分子特征研究
第三部分 病毒性脑炎病人脑脊液标本病原体的检测
    1.材料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新分离虫媒病毒及其感染
附表 湖北省蚊虫标本采集记录表
个人简历
致谢

(9)防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蚊虫的危害
    1.2 蚊子的防治方法
        1.2.1 装置防蚊
        1.2.2 试剂驱蚊
        1.2.3 生物技术预防
        1.2.4 其他防蚊手段
    1.3 防蚊功能性纺织品研发
        1.3.1 防蚊织物整理技术
        1.3.2 防蚊纤维的开发
    1.4 功能性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研究现状
        1.4.1 抗菌再生纤维素纤维
        1.4.2 阻燃再生纤维素纤维
        1.4.3 医用再生纤维素纤维材料
    1.5 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
        1.5.1 传统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方法
        1.5.2 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主要内容
        1.6.3 研究意义
2 实验原料分析及前处理
    2.1 香蒲绒纤维成分分析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分析
    2.2 香蒲绒纤维提纯
        2.2.1 概述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分析
    2.3 香蒲绒纤维活化研究
        2.3.1 概述
        2.3.2 实验部分
        2.3.3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纤维素铜氨溶液配制及流变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内容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防蚊剂的优选
        3.3.2 纤维素在铜氨溶液的溶解过程
        3.3.3 铜氨溶液溶解性研究
        3.3.4 纺丝原液流变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防蚊纤维制备工艺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内容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纺丝原液可纺性
        4.3.2 纺丝工艺流程
        4.3.3 凝固条件对初生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
        4.3.4 纺丝液浓度对纤维性能影响
        4.3.5 凝固浴浓度对纤维性能影响
        4.3.6 凝固浴温度对纤维性能影响
        4.3.7 拉伸条件对纤维拉伸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防蚊纤维结构与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回潮率测试
        5.2.2 纤维强力及拉伸性能测试
        5.2.3 扫描电镜测试
        5.2.4 红外光谱测试
        5.2.5 XRD 测试
        5.2.6 纤维防蚊效果测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物理机械性能
        5.3.2 防蚊纤维的微观表征
        5.3.3 防蚊纤维的红外光谱分析
        5.3.4 防蚊纤维的 XRD 分析
        5.3.5 防蚊纤维防蚊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本课题主要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烟田太阳能诱虫灯下昆虫鉴定及若干因素对其诱虫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诱虫灯发展历史回顾
        1.1 煤油灯
        1.2 白炽灯
        1.3 黑光灯
        1.4 高压汞灯
        1.5 双波灯
        1.6 频振式杀虫灯
        1.7 太阳能诱虫灯
    2 诱虫灯的应用领域
        2.1 标本采集
        2.2 诱杀害虫
        2.3 虫情测报
        2.4 其他作用
第二章 灯下昆虫种类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地点概况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标本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地昆虫名录
        2.2 灯下昆虫类群分析
        2.3 烟田金龟子检索表
    3 讨论
第三章 两种灯距设置下诱虫灯诱虫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时间地点
        1.3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波长杀虫灯的诱虫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时间地点
        1.3 布灯与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趋光昆虫上灯时间节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时间地点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果汇总
    2 诱虫灯设计与使用的改进
        2.1 收集装置
        2.2 供电装置
        2.3 安装装置
        2.4 亮灯时间选择
        2.5 安装地点选择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图版
附表

四、DW-1型诱蚊器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苏云金杆菌缓释片剂对白纹伊蚊的杀灭效果研究[D]. 谢雨谷.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2]灭蚊灯的使用和管理[J]. 谢洪波. 食品安全导刊, 2019(22)
  • [3]我国自然界乙型脑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与系统进化分析[D]. 邵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2)
  • [4]氢化诺卜醇衍生物对淡色库蚊生物活性研究[D]. 林雨.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5)
  • [5]山西省南部蚊虫及虫媒病毒调查[D]. 任晓杰. 山西医科大学, 2017(02)
  • [6]三带喙库蚊种群特征及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D]. 褚宏亮.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11)
  • [7]广西部分家养反刍动物EHD血清学及传播媒介的调查与病原分离鉴定[D]. 曹颖颖. 广西大学, 2015(03)
  • [8]乙脑病毒时空动力学分析[D]. 高晓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12)
  • [9]防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侯琳. 西安工程大学, 2013(12)
  • [10]烟田太阳能诱虫灯下昆虫鉴定及若干因素对其诱虫效果的影响研究[D]. 许浩.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DW-1捕蚊器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