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血清抗毒蛋白研究进展

蛇血清抗毒蛋白研究进展

一、蛇血清抗毒蛋白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博[1](2021)在《我国优势种海蛇毒多组学分析、抗毒血清制备以及毒腺中活性组分淘选》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我国两种优势种海蛇毒多组学比较分析海蛇属蛇目眼镜蛇科海蛇亚科,全球共70余种,我国分布有17种,优势种为平颏海蛇(Hydrophis curtus,H.curtus)和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H.cyanocinctus),在北部湾及海南、福建近海最为多见。海蛇毒是由多种蛋白、多肽和小分子物质共同组成的混合物,其主要组分为神经毒素和多种酶类,致死性极强。由于海蛇种类、地域分布及猎食对象的不同,海蛇毒中所含的蛋白种类和占比也有一定差异。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海域平颏海蛇毒(H.curtus venom,Hcu V)和青环海蛇毒(H.cyanocinctus venom,Hcy V)的组成,比较分析两者差异情况,本部分以平颏海蛇和青环海蛇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海蛇毒腺转录组数据库;其次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蛋白组学方法对两种海蛇毒的蛋白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在组学基础之上,我们又进一步对海蛇毒相关的生物学性质进行了测定与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首先应用Illumina Hi Seq?平台对我国两种海蛇毒腺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成功构建了高质量的毒腺转录组数据库,平颏海蛇和青环海蛇毒腺分别获得38,710和35,716条unigenes序列。我们将毒腺的转录组数据在公共数据库(NR、KEGG、GO、KOG、Swiss Prot)中进行了功能注释,在NR数据库中,两种海蛇毒腺注释序列来源最多的3个物种均为Notechis scutatus,Pseudonaja textilis,Ophiophagus hannah;在KEGG注释中,平颏海蛇和青环海蛇毒腺分别注释了10,949和10,683条unigenes,主要集中在信号转导和疾病发生相关的路径中;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位点检测,平颏海蛇和青环海蛇毒腺转录组中分别发现了15,171和12,908个SSR位点,其中以单核苷酸为重复单元的类型占比最高,均超过了50%。通过与Uni Prot动物毒素库(Uni Prot animal toxin and venom database)Blast比对,在两种海蛇毒腺中总共筛选到了17种蛇毒蛋白,充分挖掘了海蛇毒腺中蛇毒蛋白功能基因的资源。2.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获得Hcu V和Hcy V蛋白组分的原始肽段,匹配检索Uni Prot动物毒素数据库,在Hcu V和Hcy V中分别鉴定到47和38种毒素相关蛋白。根据功能分类,鉴定到的毒素相关蛋白可归为15个家族,主要包括:三指毒素、蛋白酶类、磷脂酶类、富含半胱氨酸毒素蛋白类、毒素因子、离子通道抑制剂等。这些毒素多见于蛇类,但也有少数见于其它有毒生物,包括蜘蛛(Lycosa singoriensis)、蝎子(Lychas mucronatus)、芋螺(Conus textile)等。3.通过毒素蛋白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毒素家族在Hcu V和Hcy V中所占比例不同,具体的蛋白组成也有一定差异。Hcu V和Hcy V中比例最高的两类毒素均为三指毒素(主要包括短链和长链神经毒素)和磷脂酶A2,在Hcu V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4%和38%,在Hcy V中分别为69%和22%,与文献报道的不同海域海蛇毒的组成及占比有明显差异。两种海蛇毒的生物学活性测定结果表明,Hcu V和Hcy V的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0.34 mg/kg和0.24 mg/kg,都有很强的致死性;两种海蛇毒均检测到明显的神经毒性、磷脂酶A2活性,以及微弱的蛋白酶活性和间接溶血毒性,但无明显的促凝与抗凝活性,这些活性检测结果与组学分析结果相一致。本部分通过对Hcu V和Hcy V进行多组学分析,并结合蛇毒生物学活性检测,揭示了我国两种优势种海蛇毒组成的分子多样性,也提示毒素蛋白组成比例的不同与其咬伤症状表现和致死效应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后续研制针对我国海域海蛇咬伤中毒的抗毒血清提供了重要基础。第二部分抗平颏海蛇毒血清的制备及其抗毒效果评价海蛇毒主要组分为神经毒素,能阻断神经突触传递,从而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海蛇毒的毒性极强,可诱发严重的呼吸衰竭,死亡率高,目前针对海蛇咬伤最有效的急救方式是尽快注射抗毒血清,但我国仅生产几种抗陆地蛇毒血清,对海蛇咬伤救治效果不佳。第一部分研究结果提示,不同海域、不同种类的海蛇,其毒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研制特异性针对我国海域优势种海蛇毒的抗毒血清,本论文第二部分即以我国海域优势种平颏海蛇毒为抗原,经过抗原处理、免疫马匹、抗体纯化等步骤,制备了高效价的抗毒血清;并进一步对抗海蛇毒血清的体内外抗毒效果进行了评价,明确了抗毒血清的有效用量和使用时机,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0.6%甲醛浓度灭活毒素再添加弗氏不完全佐剂进行乳化,使毒素抗原获得最大的免疫原性,免疫马匹后50天采血可获得最高效价的马血清;经过酶消化、硫酸铵沉淀、超滤、柱层析等抗体纯化步骤后,抗海蛇毒血清中抗体F(ab’)2蛋白纯度达到91.6%,杂质大量减少,同时具备较好的毒素中和能力。2.抗平颏海蛇毒血清(H.curtus antivenom,Hcu AV)体外抗毒实验结果显示,Hcu AV对平颏海蛇毒和青环海蛇毒均有良好中和效果:1 m L Hcu AV能够对抗1.2 mg平颏海蛇毒或0.9 mg青环海蛇毒,使半数实验动物存活,提示Hcu AV能交叉中和多种海蛇毒,并为体内实验的抗毒血清用量提供了依据。3.Hcu AV体内抗毒实验结果显示,海蛇咬伤中毒后注射Hcu AV能显着提高实验动物的存活率,但需在短时间内(出现中毒症状前)尽早注射足量抗毒血清才能达到较好的救治效果,预防用药和延迟用药均无法降低中毒死亡率。同时,Hcu AV能有效减轻海蛇毒造成的多器官病理学变化。本部分以平颏海蛇毒为抗原,制备了高效价、高纯度的抗平颏海蛇毒马血清,能有效中和Hcu V和Hcy V,覆盖我国海域优势种海蛇毒。海蛇咬伤后尽快注射足量抗毒血清,能显着地降低中毒死亡率,保护机体脏器免受损伤,为今后抗海蛇毒血清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第三部分平颏海蛇毒腺中活性组分的淘选与效应分析海蛇毒由多种酶类、非酶类蛋白和多肽、小分子物质组成,是一类重要的海洋生物毒素。海蛇毒除了剧烈的毒性之外,也含有多种结构特异、功能新颖的活性物质,具有多样的药理学效应如:镇痛、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海蛇毒中的活性物质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的热点之一。本部分以我国南海海域平颏海蛇为研究对象,分离其毒腺组织,利用M13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了平颏海蛇毒腺M13噬菌体展示文库。然后以内毒素LPS为靶标分子,经过多轮淘选,筛选出一个高亲和力的噬菌体克隆,通过基因测序、氨基酸序列预测与性质分析等,最终通过化学合成法获得了一段功能性多肽,并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评价其对内毒素的拮抗效果。本部分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高质量的平颏海蛇毒腺M13噬菌体展示文库,文库库容达到2.2×109,随机测序验证外源插入片段准确无误;c-Myc标签检测结果表明,外源插入片段在噬菌体外壳表面得到了高效的展示。2.以LPS为靶标分子,经过4轮固相淘选、阳性克隆测序、氨基酸序列预测等过程,获得了一段平颏海蛇毒腺来源的21肽。多肽性质分析结果表明,该多肽富含碱性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2523.15,理论等电点为10.76,在中性溶液中携带正电荷;该多肽的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氨基与羧基端呈现出双亲性结构,能够与带负电荷疏水性的LPS特异性结合。3.通过化学合成方式成功合成并纯化了该21肽,纯度超过95%,质谱测定实际分子量与软件预测的理论值相符,证明合成的多肽无误,可用于进一步实验。利用生物膜干涉技术(BLI)对该多肽与LPS的结合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多肽与LPS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合方式为“快结合-慢解离”。内毒素中和实验表明,该海蛇毒腺来源的21肽具有明确的内毒素中和效果,因而将其命名为H.curtus Endotoxin-neutralizing Peptide,简称Hc-ENP。4.体外实验结果表明,Hc-ENP具有明确的LPS拮抗效果,在5-10μg/m L浓度下,能够有效抑制LPS与RAW264.7细胞的结合。Western-blot、ELISA、细胞免疫荧光等结果显示,Hc-ENP能通过抑制MAPK、NF-κB炎性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有效抑制LPS刺激细胞产生的一系列炎性反应,包括:炎性因子释放、炎性相关酶表达量升高、活性氧含量增加等,进而发挥抗炎活性。5.体内实验结果表明,Hc-ENP能够有效抑制LPS刺激机体引发的全身性炎性反应,包括:靶器官炎性细胞浸润、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器官组织中炎性相关酶表达量升高、组织病理改变等。本部分通过构建高质量海蛇毒腺M13噬菌体展示库来进行淘选,从而获得平颏海蛇毒腺中的特定活性分子。本实验中我们获得了一个平颏海蛇毒腺来源的内毒素中和肽—Hc-ENP,其在体内外均有明确的LPS拮抗效果,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海蛇基因资源,探索其开发应用价值提供了新的途径。

伍建炜[2](2020)在《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IL-8、MCP-1、ICAM-1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火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炎症相关趋化因子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和黏附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水平的影响,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进一步阐明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的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竹叶青蛇伤火毒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予基础药物治疗,试验组予基础药物治疗联合蛇伤胶囊口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7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证候积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8、MCP-1与ICAM-1的含量,通过五分类血球计数仪测定白细胞、单核细胞与血小板的数量,通过血凝测试仪测定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生化仪测定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血肌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IL-8、MCP-1、ICAM-1、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血肌酐水平的差异。结果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天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IL-8、MCP-1、ICAM-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天后对照组患者血清IL-8、MCP-1、ICAM-1水平均较前降低(P<0.05),试验组患者血清IL-8、MCP-1、ICAM-1水平均较前降低(P<0.01),且试验组患者血清IL-8、MCP-1、ICAM-1水平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对照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血肌酐治疗前后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蛇伤胶囊能够改善竹叶青蛇伤火毒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2.蛇伤胶囊可以降低竹叶青蛇伤火毒证患者血清IL-8、MCP-1、ICAM-1、白细胞与单核细胞水平,该药具有改善炎症损伤从而治疗竹叶青蛇伤的作用。3.蛇伤胶囊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使用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林正奎,罗毅[3](2018)在《中华眼镜蛇咬伤治疗研究概况》文中提出中华眼镜蛇(Naja atra Cantor)别称舟山眼镜蛇,两广地区俗称"吹风蛇",属于大型前钩牙类毒蛇,攻击性强,是我国十大毒蛇之一。该蛇受惊扰时,常竖立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作攻击姿态,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斑纹。该蛇广泛分布于我国广西、广东、贵州、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海南、安徽、澳门等地区,在广西桂中桂北地区发现的眼镜蛇均为中华眼镜蛇。在我国,中华眼镜蛇咬伤的发病率居

李兴章[4](2016)在《中华水蛇PLIγ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脂酶A2是一类可催化细胞膜和脂蛋白磷脂二位酰基(Sn-2)水解,释放溶血磷脂及游离脂肪酸的酶族,从而参与人体花生四烯酸通路,进一步的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造成机体损伤。磷脂酶A2在生物个体中分布广泛,在多种蛇类蛇毒中已发现多种类型的PLA2,含量丰富,毒性多样,表现出细胞毒性、神经毒性、肌肉毒性以及出血毒性等多种毒性,可以作为开发抗蛇毒药物的关键靶点。据研究发现,一些种类的蛇的肝脏可以表达一种蛋白质,可以特异性中和蛇毒组分PLA2,从而保护自己不被自身毒液所伤害,这种蛋白称为PLA2抑制剂(phospholipase A2 inhibitors,PLI)。实验室前期研究中,我们从中华水蛇血清中纯化得到一个新PLIγ,它对五步蛇sv PLA2酶活性和出血毒均有强抑制效果。由于蛇资源缺乏且血量较少,从中提取大量PLI较为困难,实验室前期构建中华水蛇PLIγ原核表达系统,但蛋白以没有生物活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复性效率低,对其酶活有所影响,故将采用真核表达方式得到中华水蛇PLIγ。目的:为更加方便快捷的得到活性更高的中华水蛇PLIγ蛋白,构建p PICZαA-PLIγ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进毕赤酵母中进行真核表达,进一步的进行活性测定,为开发新型抗蛇毒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琼脂糖活性平板实验,根据形成透明圈的面积,检测中华水蛇血清PLIγ对3种蛇毒酶活的抑制活性;分别向小鼠皮下注射3种蛇毒粗毒,造成小鼠皮下出血形成血斑,注射天然血清与蛇毒混合溶液,比较出血斑的大小,从而证明中华水蛇天然PLIγ的广谱抗蛇毒作用。设计分别带有EcoRⅠ和NotⅠ酶切位点的上下游引物,对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c(+)-PLIγ进行扩增,从而得到全长为570 bp的PLIγ基因,经双酶切之后,连接至酵母表达载体p PICZαA上,转化至DH5α中进行扩增。设置参数1.5 KV,25μF,电转时间5 ms,将线性化后p PICZαA-PLIγ重组质粒,电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中,利用博来霉素筛选阳性克隆。提取阳性克隆酵母DNA,利用PCR进行鉴定。在30℃、250 rpm条件下,使用终浓度0.5%甲醇对筛选的转化子进行诱导,连续培养120 h,每隔24 h收集发酵液上清,western bolt使用anti-His抗体检测目的蛋白PLIγ表达效果,确定最佳诱导时间。采用镍柱亲和层析分离纯化PLIγ,SDS-PAGE检测纯度。使用琼脂糖平板法检测PLIγ对五步蛇毒粗毒酶活的抑制作用,测量透明圈直径,计算抑制率。利用小鼠皮下注射实验,对比血斑面积,检测PLIγ对五步蛇粗毒的出血毒性抑制效果。结果:在针对五步蛇毒和蝮蛇蛇毒的琼脂糖平板实验中,中华水蛇PLIγ实验组透明圈直径减小。在眼镜蛇粗毒组,中华水蛇PLIγ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透明圈直径无明显变化。在小鼠皮下注射实验中,注射中华水蛇PLIγ蛋白致使五步蛇毒和蝮蛇毒的造成的出血斑的面积减小。在眼镜蛇毒组,注射中华水蛇PLIγ蛋白使小鼠的存活时间延长0.5-1 h。成功从pET28c(+)-PLIγ质粒克隆得到目的基因,长度为570 bp,并经过双酶切构建p PICZαA-PLIγ重组质粒,经过测序发现PLIγ基因没有发生任何突变。重组质粒经Sca I酶线性化,成功电转至酵母GS115细胞中,在含博来霉素平板上长出菌落,PCR鉴定其为阳性转化子。甲醇诱导,取发酵液上清,通过western bolt检测到目的蛋白PLIγ的表达,在23 k Da左右处出现条带,并在培养时间为72 h时蛋白表达量最多。发酵液经亲和层析分离纯化后,SDS-PAGE检测得到单一PLIγ蛋白条带。琼脂糖活性平板实验中,PLIγ使透明圈面积减小,对五步蛇毒酶活的抑制效率为84%。五步蛇毒小鼠背部出血试验中,PLIγ显着改善血管破损症状,出血斑面积减小。结论:中华水蛇PLIγ对蛇毒粗毒的酶活性和出血毒性、神经毒性有较好抑制效果,具有广谱抗蛇毒作用。p PICZαA-PLIγ重组质粒在酵母GS115细胞中,可被甲醇诱导产生PLIγ蛋白,且对五步蛇毒的酶活及出血毒性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发酵条件有待进一步优化。

王德青[5](2012)在《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主要疾病调查及口腔炎的治疗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安徽省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疾病发生情况较为严重,部分养殖场因蛇病暴发而损失惨重,疾病成了阻碍尖吻蝮蛇人工养殖业发展的巨大瓶颈,有效防治尖吻蝮蛇的疾病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疾病防治,2008年3月至2010年11月,通过对黄山市7个有代表性的尖吻蝮蛇养殖场发生的主要疾病进行调查,初步掌握了该地区尖吻蝮蛇疾病的种类、病因、流行待点、临床症状、防制及效果等。同时分析了影响尖吻蝮蛇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并结合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卫生防疫工作的重点。经初步调查,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中的主要疾病有口腔炎、腐皮病、霉斑病、肺炎、肠炎、外伤、寄生虫病、中毒、无毒症等。上述疾病中以口腔炎和寄生虫感染最为普遍。口腔炎多发于用于取毒的蛇群,尤其在刚经历了冬眠后的蛇群中多发。霉斑病多发于梅雨季节,多因高温高湿的气候造成蛇场中霉菌大量滋生,感染蛇体而致病;肺炎多发于夏季,尤以产卵后的雌性尖吻蝮蛇多发;外伤、腐皮病多发于野外捕捉及引进的尖吻蝮蛇,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蛇场发病率高;寄生虫中外寄生的常见的为蜱螨类和蚂蟥,内寄生的有线虫、吸虫、绦虫等;中毒常为蛇误食了含有毒物的饵料后发病;无毒症的病因、机理等本研究尚不清楚。调查还发现,养殖规模相对较大的养殖场比规模小的场在主要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均低。分析原因,这种差别与蛇场的选址、建筑物的设计与布局、蛇的饲养方式、饲养管理水平、养殖密度、种蛇的来源、食物的选择等因素有关外,还与从业人员的素质、兽医卫生等多种因素有关。无菌条件下采集口腔炎患蛇口腔内的脓性分泌物及溃疡面渗出液,到实验室中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病原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黄山地区尖吻蝮蛇口腔炎的主要致病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两种细菌都对头孢三嗪、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三种药物敏感(其中环丙沙星为中敏,其余两种为高敏)。采取以敏感药物进行抗菌消炎治疗为主,补充复合维生素及激素类药为辅,合理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2008年共治疗口腔炎患蛇496条,治愈431条,治愈率达到87%,治疗周期一般不超过7天;同期采用传统疗法治疗患蛇100条,治愈46条,治愈率为46%,治疗周期一般为7—15天。根据调查中发现的实际情况,提出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的卫生防疫工作应重点考虑场址选择、蛇场设计、养殖环境、养殖设施、种蛇选择及饲养、蛇卵孵化、幼蛇管理、越冬管理、采毒技术、疾病的防治措施等问题,走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马虎飞[6](2011)在《中介蝮蛇毒组织损伤及粗毒抗血清的制备》文中指出中介蝮(Gloudius intermedius)属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亚洲蝮属(Gloydius),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部分地区,是我国6种蝮蛇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它与分布区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蛇毒(snake venom)是蛇毒腺分泌的多种组分构成的复杂混合物,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靶分子/靶细胞,可能造成多种中毒效应,包括肌肉组织损伤、出血、水肿、血压下降等。早在1979年,赵尔宓等人的研究发现,国产抗蝮蛇血清对中介蝮蛇毒没有中和作用,发现中介蝮的蛇毒组成与其它5种蝮蛇(短尾蝮(G. brevicaudus)、高原蝮(G. strauchii)、黑眉蝮(G. saxitilis)、乌苏里蝮(G. ussuriensis)及蛇岛蝮(G. shedaoensis)〕蛇毒相比有较大差异。由于中介蝮在北方分布广泛,危害大,目前还没有中介蝮蛇毒组织损伤方面的资料,加之缺乏特异性抗血清,这妨碍了蛇伤的有效治疗。研究内容及方法:(1)中介蝮粗毒对小鼠的毒理学效应及组织损伤,包括小鼠爪肿胀实验,粗毒皮下注射小鼠后,对肌肉组织(心肌、骨骼肌)损伤的形态学观察,大鼠尾静脉注射引起肌肉损伤后肌酸激酶(CK)释放检测,兔耳静脉注射后对血压的影响;(2)抗蛇毒血清的制备及中毒保护效果,包括将中介蝮粗毒与弗氏佐剂混合乳化,将其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初次免疫、5次加强免疫)后,收集兔抗血清,用免疫双向扩散法和间接ELISA法检测抗血清的滴度和效价,Western blot检测抗原结合特异性;(3)抗血清的中毒保护作用:将制备的抗血清按一定比例分别与致死剂量的蛇毒在体外混合孵育后,腹腔注射小鼠(体重18-20g),24h后,根据小鼠存活率,计算抗血清对中介蝮蛇毒的解毒效应。结果及讨论:(1)小鼠注射中介蝮蛇毒1.5小后,发现小鼠爪部开始有肿胀,3小时后出现明显肿胀;(2)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腹腔注射中介蝮蛇毒12h后,骨骼肌中有部分肌原纤维被水解破坏,肌纤维排列无序,肌浆有溶解现象;心肌纤维排列无序,部分肌丝出现溶解,肌原纤维间隙加大,出现明显损伤。(3)尾静脉注射中介蝮蛇毒后,在3h-6h CK活力逐渐上升,6h达最高(1.174U/mL),是注射前的7.2倍,之后逐渐下降;注射蛇毒后,血压90min后呈快速下降趋势,至120min时,血压已降至给药前的40%以下,与同期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非常显着(P<0.01),这与国内已经报道的中介蝮咬伤人后的中毒症状相符。(4)琼脂双向免疫扩散试验显示,抗体1:2、1:4、1:8倍稀释后,可见明显免疫沉淀线,表明在免疫接种第十五周时,兔血液中已经有高滴度的抗血清产生。(5)ELISA检测后发现,抗血清的有效效价不低于1:128000;而抗体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反应条带主要针对分子量14.4kD-18.4kD之间、41kD部位、70kD左右3组毒素部位,表明主要毒素蛋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了相应的抗体。(6)在体外中和后,兔抗血清为0.2mL以上时,对0.76mg/kg中介蝮蛇毒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一半以上的受试小鼠存活。可见抗血清能明显延迟小鼠死亡时间,有解毒作用。结论:本研究所得结果为将来开发抗中介蝮蛇毒血清,用于蛇伤治疗奠定了基础。

何宇,叶海燕,马兆瑞,杨章民[7](2010)在《蛇血清磷脂酶A2抑制剂》文中认为PLA2抑制剂(PLA2 inhibitor,PLI)是存在于蛇、负鼠、刺猬等脊椎动物血液中的一类能够抑制蛇毒PLA2活性的天然解毒蛋白质。根据结构特征,蛇PLI可分为α、β和γ三型。一种蛇可能具有多种PLI,其中α和β型目前只在蝰科和游蛇科中发现,而γ型广泛分布于无毒蛇和毒蛇的血清中。每种类型的PLI都有自己的结构特征:PLIα的C端有一个与C-型凝集素同源的糖识别结构域(carbohydrate-recognition domain,CRD);PLIβ有9个富亮氨酸重复(leucine-rich repeat,LRR),两侧为富脯氨酸和富半胱氨酸区;PLIγ的每个亚基中都含有串联的2个三指模体(motif)结构,这些结构域介导着与PLA2的结合及使PLA2失去生物活性。另外,α和β型PLI的特异性高,只对同科的II型PLA2有抑制作用,而γ型PLI的特异性不高,可以结合并抑制三种类型的PLA2。本文主要就蛇PLI的发现、分类与结构、抑制机理等予以简要综述。

王晴川,刘广芬[8](2009)在《蛇毒的非抗毒血清解毒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对于蛇毒的解毒和蛇伤的治疗,除了特效的抗毒血清外,一些化学物质,包括植物药,动物体中成分,化学药品等,通过不同作用方式,对蛇毒也有不同程度的解毒作用,有的也已试用于临床,以弥补抗毒血清的不足。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进展。

申继清[9](2007)在《LPSp增强狂犬病毒抗原免疫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革兰阴性非致病菌成团泛菌脂多糖(Pantoea agglomeranslipopolysaccharide,LPSp)作为佐剂对狂犬病毒抗原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1、分组:将纯系(Balb/c)小鼠随机分为6大组(24只/大组),(1)LPSp实验组(含狂犬病毒蛋白+LPSp);(2)狂犬病毒蛋白对照组;(3)铝佐剂疫苗对照组(含铝佐剂的狂犬病疫苗);(4)联合佐剂组(含铝佐剂+LPSp+狂犬病毒蛋白);(5)LPSp佐剂对照组;(6)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每大组又分三小组(8只/小组),即单次免疫组、二次免疫组、四次免疫组;2、免疫方法:单次免疫组在0天免疫一次,二次免疫组在0天、14天各免疫1次,四次免疫组在0天、7天、14天、21天各免疫1次,均经背部皮下免疫。3、血清检测:单次免疫组、二次免疫组、四次免疫组均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30天、第45天、第60天各通过小鼠眼内眦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置入-80℃保存待测。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狂犬病毒IgG、IgM的滴度,分别比较各组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滴度的差异,并观察各组抗狂犬病毒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结果:一、各实验组诱导小鼠产生抗狂犬病毒IgG抗体滴度测定结果(一)、LPSp实验组一次免疫、二次免疫、四次免疫分别在第21天、第21天、第30天诱导产生的IgG抗体滴度均显着高于铝佐剂疫苗对照组和狂犬病毒蛋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LPSp实验组一次免疫、二次免疫诱导产生的IgG抗体滴度分别在14天和21天达高峰;LPSp实验组四次免疫在第60天仍呈上升趋势,而铝佐剂疫苗对照组四次免疫后在45天IgG抗体滴度达高峰,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抗体滴度均逐渐下降。(二)、联合佐剂组与铝佐剂疫苗对照组一次免疫后的IgG抗体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佐剂组与铝佐剂疫苗对照组二次免疫、四次免疫后的IgG抗体滴度比较,仅在第14天这个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免疫次数对诱导小鼠产生抗狂犬病毒IgG抗体的影响结果:(一)、比较LPSp实验组、铝佐剂疫苗组、狂犬病毒蛋白对照组同一时间不同免疫次数之间抗狂犬病毒IgG抗体滴度,结果显示,各大组内免疫四次的小鼠产生IgG抗体滴度均显着高于免疫二次(P<0.05),免疫二次也显着高于免疫一次(P<0.05)。(二)、LPSp实验组的两次免疫在30天以前产生的抗狂犬病毒IgG抗体滴度较铝佐剂疫苗对照组的四次免疫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次免疫后LPSp实验组诱导小鼠产生抗狂犬病毒IgG的滴度在各个时间段均显着高于五次免疫的铝佐剂疫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免疫后第60天仍呈上升趋势,而五次免疫的铝佐剂疫苗对照组在第45天IgG的滴度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三、小鼠血清抗狂犬病毒IgM抗体的检测结果LPSp实验组和联合佐剂疫苗组在每一次免疫后第七天IgM抗体滴度分别显着高于未加LPSp佐剂的狂犬病毒蛋白对照组与铝佐剂疫苗组对照组。虽然第七天后IgM抗体滴度下降,但再次免疫时又出现以上情况。结论:1.LPSp佐剂有显着增强小鼠抗狂犬病毒免疫效果的作用:LPSp作为狂犬病毒抗原的佐剂可显着提高小鼠对狂犬病毒蛋白诱导产生抗狂犬病毒IgG抗体浓度,且可延长抗体的维持时间;2.LPSp佐剂增强小鼠对狂犬病毒蛋白诱导产生抗狂犬病毒免疫效果优于铝佐剂:LPSp佐剂促进小鼠产生抗狂犬病毒IgM、IgG抗体浓度均显着高于铝佐剂,维持时间也显着长于铝佐剂,LPSp佐剂狂犬病毒疫苗免疫二次的效果与铝佐剂狂犬病毒疫苗免疫四次相当,LPSp佐剂狂犬病毒疫苗免疫四次的效果显着强于铝佐剂狂犬病毒疫苗免疫五次的效果。3.LPSp佐剂与铝佐剂无协同促进作用。

曹璟[10](2007)在《中介蝮蛇毒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的完成,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其标志之一就是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的兴起。蛋白质作为基因功能的直接执行者,其在特定细胞、组织或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如何日益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蛋白质组学也一跃成为生命科学的热点。目前,蛋白质组学在揭示疾病的发病机理、寻找肿瘤标志物及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已被广为采用。蛇毒(Snake venom)是从蛇毒腺中分泌的许多具有药理学活性的功能性酶及多肽的复杂混合物。它可以麻痹和杀死猎物,也是开发新型药物的宝贵资源。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兴起,以及蛇毒在蛋白组成方面的相对简单性,蛋白质组学方法在蛇毒研究方面开始暂露头角。近年来,国内外已经相继有包括游蛇科(Colubridae)、蝰科[响尾蛇亚科(Cromlini)、蝮亚科(Agkistrodontini)]、眼镜蛇科(Elapidae)在内的近70种蛇毒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报道。鉴定出了包括蛇毒金属蛋白酶(Snake venom metalloproteinases,SVMPs)、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s)、神经毒素(Neurotoxins)、心脏毒素(Cardiotoxins)、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蛋白(Cysteine-rich secretory proteins)、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L-氨基酸氧化酶(L-amino acid oxidase)、缓激肽增强肽(Bradykinin potentiating peptide,BPP)、肌肉毒素(Myotoxin)在内的许多有意义的蛋白。这些对蛇毒组分的方位研究结果对于蛇毒的进化、中毒治疗、抗血清生产及药物开发均具有重要意义。中介蝮(G.Intermedius)是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及华北部分地区的一种毒蛇,也是我国6种蝮蛇中毒性最大的一种蝮蛇。目前,已有新疆、内蒙、青海该蛇为害的报道。以往关于中介蝮的形态、动物区系、食性及生态、毒液的生物化学与毒理学等方面已有研究报道。然而,至今仍缺乏对其蛇毒组分的整体研究,这不但妨碍其蛇伤的有效治疗,也是限制其开发利用的一个瓶颈。为此,本研究拟以采集自陕北的中介蝮蛇毒为材料,运用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及基质辅助激光解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对其蛇毒进行了蛋白质学研究。结果如下:1.粗毒中各组分的分子量在94 kDa以内,主要分布在约30 kDa-67 kDa、12kDa~14 kDa两个范围,提示在这两个分子量区间内的蛋白质含量丰富,高丰度表达。另外,在45.0 kDa~66.2 kDa区间有中等表达水平的蛋白分布。2.粗毒经基质辅助激光解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测定,发现粗毒中低分子量的组分16个,分子量分布在1kDa~15kDa之间。3.经2-DE联合MALDI-TOF MS方法分析,结合双向电泳蛋白质点的表观分子量及等电点,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搜索到22个匹配的蛋白质点信息,初步鉴定得到了22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主要归属于Ⅲ型金属蛋白酶家族、丝氨酸蛋白酶家族、磷脂酶A2族成员,此外还有L-氨基酸氧化酶家族成员、CRISP家族成员、以及少数神经生长因子。这些蛋白质的等电点(pI)分布在5.2~8.3之间,分子量分布在14kDa~60kDa之间。酸性蛋白质最多,中性蛋白质次之,碱性蛋白质最少。4.另外,6个蛋白质点没有获得肽质量指纹(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PMF)图谱,或者信号质量太差,在数据库中得不到可靠匹配,因此无法进行鉴别。以上结果表明,中介蝮蛇毒组分中,主要毒素的分子量分布在14 kDa-67 kDa之间。2-DE联合MALDI-TOFMS分析,共鉴别出22种蛋白,归属于6个家族,分别为:Ⅲ型金属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磷脂酶A2、L-氨基酸氧化酶、CRISP及神经生长因子。其等电点(pI)分布在5.2~8.3之间,分子量分布在14 kDa~60 kDa之间。其中,酸性蛋白质最多,中性蛋白质次之,碱性蛋白质最少。有6种蛋白因未能获得肽质量指纹或者肽指纹质量太差无法进行鉴别。看来,要想获得完美的蛋白质组学结果,还要与其它质谱方法进行结合,并与来自其它系统性研究的资料(如cDNA文库)印证。另外,所鉴别蛋白的功能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表征。

二、蛇血清抗毒蛋白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蛇血清抗毒蛋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优势种海蛇毒多组学分析、抗毒血清制备以及毒腺中活性组分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我国两种优势种海蛇毒多组学比较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抗平颏海蛇毒血清的制备及抗毒效果评价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平颏海蛇毒腺中活性组分的淘选与效应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蛇毒中活性组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2)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IL-8、MCP-1、ICAM-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竹叶青蛇咬伤诊断及中医辨证
        2.2 竹叶青蛇咬伤严重程度评估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中止试验标准及处理
    8 研究方法
        8.1 样本量估算
        8.2 分组方法
        8.3 干预措施
    9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9.1 基线指标
        9.2 炎症相关指标
        9.3 中医证候疗效
        9.4 临床疗效
        9.5 安全性指标
        9.6 观察时点
    10 指标检测
        10.1 样本采集
        10.2 主要试剂
        10.3 主要设备
        10.4 ELISA检测方法
        10.5 临床检验指标采集
    11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3 中医证候疗效
    4 治疗前、后IL-8、MCP-1与ICAM-1 表达水平
    5 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情况
    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竹叶青蛇伤的流行病学
    2 IL-8、MCP-1、ICAM-1 是竹叶青蛇伤后介导炎症损伤的重要因子
        2.1 IL-8与竹叶青蛇伤
        2.2 MCP-1与竹叶青蛇伤
        2.3 ICAM-1与竹叶青蛇伤
    3 中医对竹叶青蛇伤的认识
        3.1 古文献相关记载
        3.2 病因病机
        3.3 中医治疗
    4 蛇伤胶囊组方分析
    5 实验结果讨论
        5.1 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的前期临床与基础研究
        5.2 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的临床疗效与实验结果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竹叶青蛇咬伤相关炎症因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中华眼镜蛇咬伤治疗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眼镜蛇治疗现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中华眼镜蛇急性中毒创伤机制
        2.1.1 概述
        2.1.2 神经毒素
        2.1.3心脏毒素 (CTX)
        2.1.4 磷脂酶A2
        2.1.5透明质酸酶
        2.1.6 其他
        2.1.7 总结
    2.2 西医治疗
        2.2.1 使用抗蛇毒血清
        2.2.2 外用药物
        2.2.3 山莨菪碱 (654-2) 的运用
        2.2.4 早期程序化综合治疗
    2.3 中药治疗
3 发展趋势

(4)中华水蛇PLIγ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sPLA_2是蛇毒关键毒素组分
    1.2 sPLA_2特异性蛇源抑制剂
    1.3 本文研究意义
第2章 中华水蛇血清PLIγ 的广谱抗蛇毒作用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主要溶液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蛇毒和中华水蛇血清蛋白定量
        2.2.2 琼脂糖平板测定蛋白活性
        2.2.3 中华水蛇PLIγ 抑制蛇毒出血毒
    2.3 实验结果
        2.3.1 BCA蛋白定量
        2.3.2 琼脂糖活性平板实验
        2.3.3 小鼠出血毒实验
    2.4 讨论
第3章 酵母表达质粒pPICZαA-PLIγ 的构建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和质粒
        3.1.2 引物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5 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pET28c(+)-PLIγ 质粒的制备
        3.2.2 中华水蛇PLIγ 基因克隆
        3.2.3 构建重组质粒pPICZαA-PLIγ
        3.2.4 重组质粒转化
        3.2.5 重组质粒的鉴定
        3.2.6 DNA测序
    3.3 结果
        3.3.1 PLIγ 基因的扩增
        3.3.2 重组质粒pPICZαA-PLIγ 双酶切与PCR鉴定
        3.3.3 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中华水蛇PLIγ 诱导表达、纯化及活性检测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溶液的配置
    4.2 实验方法
        4.2.1 重组质粒转化毕赤酵母GS115
        4.2.2 酵母表达重组子筛选
        4.2.3 酵母阳性克隆诱导表达
        4.2.4 酵母表达产物检测
        4.2.5 蛋白的分离纯化
        4.2.6 琼脂糖平板测定蛋白活性
        4.2.7 PLIγ 抗五步蛇毒致小鼠出血毒性的测定
    4.3 结果
        4.3.1 重组质粒的线性化
        4.3.2 重组酵母基因组DNA的提取
        4.3.3 重组酵母的PCR鉴定
        4.3.4 western bolt结果
        4.3.5 亲和层析纯化PLIγ
        4.3.6 琼脂糖平板测定蛋白活性
        4.3.7 PLIγ 抗五步蛇毒出血毒作用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主要疾病调查及口腔炎的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尖吻蝮蛇生物学及疾病学的研究进展
    1. 尖吻蝮蛇生物学及保护学研究进展
        1.1 尖吻蝮蛇的外部形态特征、分类及分布
        1.2 尖吻蝮蛇的内部结构、血液生理生化及生态学研究
        1.3 尖吻蝮蛇毒及抗蛇毒蛋白研究
        1.4 濒危状况及人工繁育研究
    2. 尖吻蝮蛇人工养殖及疾病学研究现状
        2.1 尖吻蝮蛇人工养殖研究现状
        2.2 黄山市概况及尖吻蝮蛇疾病研究现状
第二章 2008—2010年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主要疾病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时间
        1.3 调查范围
        1.4 调查方法
    2 结果
        2.1 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疾病发生情况
        2.2 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疾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及防治情况调查
    3 分析与讨论
        3.1 尖吻蝮蛇疾病的种类、总体发病情况和趋势
        3.2 尖吻蝮蛇口腔炎的发病发病情况
        3.3 尖吻蝮蛇寄生虫感染情况
        3.4 尖吻蝮蛇腐皮病感染情况
        3.5 尖吻蝮蛇霉斑病发病情况
        3.6 尖吻蝮蛇肠炎发病情况
        3.7 尖吻蝮蛇肺炎发病情况
        3.8 人工养殖尖吻蝮蛇中毒性疾病的发病情况
        3.9 人工养殖尖吻蝮蛇外伤的发病情况
        3.10 人工养殖尖吻蝮蛇无毒症的发病情况
        3.11 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尖吻蝮蛇口腔炎的诊断及防治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黄山市尖吻蝮蛇人工养殖模式及卫生防疫工作的探讨
    摘要
    1 蛇场场址的选择
    2 蛇场的设计与建筑
        2.1 蛇房
        2.2 蛇柜
        2.3 蛇窝
        2.4 地下室
    3 日常用具
    4 繁殖技术
        4.1 种蛇的来源
        4.2 种蛇质量要求
        4.3 种蛇的饲养管理和蛇卵的人工孵化
    5 幼蛇的饲养管理
        5.1 幼蛇的收集与转群
        5.2 幼蛇的饲养管理
    6 仔、成蛇的饲养管理
        6.1 仔、成蛇的饵料
        6.2 仔、成蛇的日常管理
        6.3 仔、成蛇的越冬管理
    7 采毒技术及取毒期间蛇群的管理
        7.1 采毒时间及频率控制
        7.2 采毒期间蛇群的饲养管理
        7.3 采毒方法
    8 病害的防治
        8.1 疾病的预防
        8.2 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6)中介蝮蛇毒组织损伤及粗毒抗血清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录: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蛇毒组成及效应概述
        1.1.1 蛇毒神经毒素
        1.1.2 蛇毒金属蛋白酶—出血毒素
        1.1.3 蛇毒丝氨酸蛋白酶
        1.1.4 舒缓激肽增强肽
        1.1.5 蛇毒肌肉毒素
    1.2 蛇毒抗血清研究进展
        1.2.1 抗蛇毒血清
        1.2.2 抗蛇毒血清的种类及特点
        1.2.3 抗血清的制备技术
        1.2.4 抗血清的质量评价
        1.2.5 抗蛇毒血清临床应用
        1.2.6 抗蛇毒血清的将来发展
    1.3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第2章 中介蝮蛇毒组织损伤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水肿效应的测定
        2.2.2 组织切片的分析
        2.2.3 血清肌酶分析
        2.2.4 血压检测
    2.3 实验结果
        2.3.1 水肿形成
        2.3.2 组织学分析
        2.3.3 血清肌酸激酶检测
        2.3.4 血压检测
第3章 中介蝮蛇毒抗血清的制备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材料
        3.1.4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抗原预处理
        3.2.2 抗原乳化
        3.2.3 动物接种
        3.2.4 抗血清的收集
        3.2.5 免疫双向扩散试验
        3.2.6 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
        3.2.7 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抗体制备及免疫双向扩散试验
        3.3.2 ELISA检测
        3.3.3 Western blot结果
第4章 中介蝮粗毒兔抗血清的中毒保护作用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仪器
        4.1.3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体外预实验
        4.2.2 体外中和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体外预实验结果
        4.3.2 体外中和与解毒作用
第5章 讨论
    5.1 中介蝮蛇毒的局部组织损伤
    5.2 中介蝮蛇毒液的兔抗血清制备
    5.3 中介蝮蛇毒素抗血清的解毒作用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蛇血清磷脂酶A2抑制剂(论文提纲范文)

2. PLI的结构特征
    2.1 α-型PLI
    2.2 β-型PLI
    2.3 γ-型PLI
3. PLI抑制机理和抑制范围
4. PLI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8)蛇毒的非抗毒血清解毒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 (包括其它植物药)
    1.1 磷脂酶A2抑制剂
    1.2 三磷酸腺苷酶 (ATPase) 抑制剂
    1.3 蛋白沉淀剂
    1.4 其它
2 动物体中的天然抗蛇毒蛋白
    2.1 抗出血蛋白 (Anti-haemorrhagic proteins, AHP)
        2.1.1 蛇类血清:
        2.1.2 温血动物血清:已分离到抗出血组分的动物有负鼠 (Opossum) , 犭蒙 (Mongoose) 和刺猬 (hedgehog) 。
    2.2 抗神经毒蛋白 (anti-neurotoxic protein, ANP)
    2.3 抗肌毒性因子 (Antimyotoxic factor)
3 药理解毒剂
    3.1 螯合剂
    3.2 巯基化合物和其它含硫还原剂
    3.3 蛋白酶类
    3.4 PLA2抑制剂
    3.5 糖皮质类固醇 ( Glucocorticosteroids)

(9)LPSp增强狂犬病毒抗原免疫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10)中介蝮蛇毒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世界的毒蛇与分类
    1.2 亚洲蝮的分类与分布
    1.3 蛇毒研究进展
        1.3.1 金属蛋白酶家族
        1.3.2 丝氨酸蛋白酶家族
        1.3.3 神经毒素
        1.3.4 L-氨基酸氧化酶
        1.3.5 缓激肽增强肽家族
        1.3.6 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蛋白家族
        1.3.7 神经生长因子
        1.3.8 肌肉毒素
        1.3.9 其它毒素
    1.4 蛇毒的研究现状
    1.5 蛋白质组学进展
        1.5.1 蛋白质组学简介
        1.5.2 蛋白质组学研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1.5.3 蛇毒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5.3.1 质谱前的分离
        1.5.3.2 蛇毒蛋白的质谱鉴定
        1.5.3.3 生物信息学查询
        1.5.3.4 蛇毒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
    1.6 选题依据
第二部分 中介蝮蛇毒蛋白质组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不连续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
        2.2.2 粗毒分子量的质谱测定
        2.2.3 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
        2.2.4 凝胶图像分析
        2.2.5 银染蛋白质点的肽质量指纹图分析
        2.2.6 数据库查询
    2.3 实验结果
        2.3.1 中介蝮蛇毒不连续SDS-PAGE电泳结果
        2.3.2 粗毒分子量的质谱测定结果
        2.3.3 中介蝮蛇毒双向电泳分离结果
        2.3.4 MALDI-TOF-MS分析蛋白质点
        2.3.5 PMF的数据库查询及蛋白质点的鉴定
第三部分.分析与讨论
    3.1 Ⅲ型蛇毒金属蛋白酶
    3.2 蛇毒丝氨酸蛋白酶
    3.3 磷脂酶A_2
    3.4 L-氨基酸氧化酶
    3.5 富含半胱氨酸分泌蛋白
    3.6 神经生长因子
第四部分.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图Ⅰ
附图Ⅱ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蛇血清抗毒蛋白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优势种海蛇毒多组学分析、抗毒血清制备以及毒腺中活性组分淘选[D]. 王博.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IL-8、MCP-1、ICAM-1的影响[D]. 伍建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中华眼镜蛇咬伤治疗研究概况[J]. 林正奎,罗毅. 蛇志, 2018(02)
  • [4]中华水蛇PLIγ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D]. 李兴章. 南昌大学, 2016(05)
  • [5]黄山市人工养殖尖吻蝮蛇主要疾病调查及口腔炎的治疗研究[D]. 王德青.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5)
  • [6]中介蝮蛇毒组织损伤及粗毒抗血清的制备[D]. 马虎飞.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1)
  • [7]蛇血清磷脂酶A2抑制剂[J]. 何宇,叶海燕,马兆瑞,杨章民. 生命的化学, 2010(03)
  • [8]蛇毒的非抗毒血清解毒剂研究进展[J]. 王晴川,刘广芬. 海峡药学, 2009(07)
  • [9]LPSp增强狂犬病毒抗原免疫效果的实验研究[D]. 申继清. 广西医科大学, 2007(09)
  • [10]中介蝮蛇毒蛋白质组学研究[D]. 曹璟.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蛇血清抗毒蛋白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