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制备方法研究

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制备方法研究

一、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制备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彭桐,王引权,李钦,陈晖,姚阳阳[1](2021)在《复合氨基酸螯合铁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在水体系合成法中复合氨基酸与微量元素铁螯合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正交试验研究物料比、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鳌合率的影响,优化最佳螯合条件。利用有机溶剂沉淀分离法制备固体复合氨基酸铁螯合物,并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螯合态铁的含量,以螯合率为指标,考察影响制备工艺的主要因素。结果其最佳螯合条件为pH值为7.0,物料比为2∶1,螯合温度为30℃,螯合时间为30 min。最佳螯合条件下螯合率为91.13%,表明优选的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可作为复合氨基酸螯合铁的最佳制备工艺。

曹丛丛[2](2021)在《阿胶促铁吸收的活性成分及其铁螯合物的补血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缺铁性贫血(IDA)是全球发生率最高的营养性疾病之一,会引起机体认知能力、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的功能障碍。阿胶(Colla Corii Asini)作为一种具有补血功效的药食两用资源,研究其补血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对科学理解阿胶的补血作用至关重要,但目前有关阿胶中发挥补血作用的活性成分仍未充分阐明。本研究采用体外模拟消化和Ussing chamber吸收模型评价阿胶的铁螯合能力和促铁吸收作用,经固定化金属亲和层析(IMAC)制备获得阿胶肽铁螯合物(EPI),并分析其结构特征;基于IDA小鼠模型评价EPI的补血活性,利用代谢组学方法探究EPI对IDA的代谢调控作用,研究结果对阐明阿胶的补血活性成分,促进驴胶原产品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首先,分析阿胶中铁元素的存在形态及含量,评价消化过程对阿胶的铁螯合能力和促铁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阿胶中的铁主要以游离态和螯合态形式存在,铁螯合率为46.45%。随着膳食铁的加入,阿胶的铁螯合量增加;与消化前阿胶相比,经胃肠两步消化后其铁螯合能力显着提升16.22倍(P<0.05)。Ussing chamber吸收实验表明,阿胶经模拟消化后,胃肠消化产物的铁转运和铁吸收率均高于Fe SO4(P<0.05),且表观渗透系数从5.15×10-6 cm/s提高至6.18×10-6 cm/s,促进了肠粘膜Fe2+的吸收,提示阿胶经消化后与膳食铁结合形成的铁螯合物具有潜在的补铁活性。其次,利用IMAC从阿胶酶解液中分离获得具有铁螯合能力的肽组分F2,并对制备得到的EPI进行结构表征。研究结果发现,分离得到的F2肽组分的铁螯合能力为23.58±0.70μg/mg,相较分离前提高了27.15倍。具有强铁螯合能力的F2肽组分中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肽含量达97.01%,且集中分布在180~2000(含量为70.51%);其中酸性和碱性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20.08%和14.51%,并以甘氨酸(Gly)、谷氨酸(Glu)、脯氨酸(Pro)的含量较高,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5.14%、13.25%和11.22%。质谱鉴定得到的6条含量较高肽序列为:AGPPGADGQPGAK、LQGMPGERG、GPAGPIGPV、VGPVGPA、IDGRPGPIGPA和LRGPRGDQGPVGRA,分别来源于胶原蛋白α-1(I)链和胶原蛋白α-2(I)链。利用红外光谱、圆二色光谱、扫描电镜等对EPI进行结构表征,发现铁离子主要与肽链中的羧基氧和氨基氮发生螯合,能够中和肽链中的负电荷,且螯合后多肽向更加有序稳定的结构转变,形成的螯合物分子发生折叠聚集。最后,基于IDA小鼠模型评价了EPI的补血活性,并利用LC-MS代谢组学分析,探究了EPI对IDA小鼠的代谢调控作用。小鼠体重增长率、脏器指数和血象基础值等指标分析结果表明,EPI能有效改善IDA,并促进IDA小鼠的生长,使小鼠的脏器指数、基础血象指标等恢复至正常水平,且与阿胶酶解液铁螯合物(EJI)的作用没有显着性差异,表明EPI能够改善缺铁性贫血具有补血作用。通过计算铁的相对生物利用率以及对小鼠血清铁、铁蛋白和组织铁含量等指标分析发现,与Fe SO4相比,EPI的铁相对生物利用率提高至123.45%,更利于铁的吸收,并能改善机体铁稳态水平。探究EPI的代谢调控作用发现EPI主要参与三羧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花生四烯酸代谢,组氨酸代谢以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等代谢途径来调控IDA引起的小鼠代谢紊乱,并能在提升小鼠机体铁水平,恢复铁稳态的同时改善其脏器状态。综上所述,阿胶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具铁螯合能力的肽作为阿胶促铁吸收的活性成分可促进肠道铁吸收,与膳食铁通过羧基氧和氨基氮发生螯合形成EPI。EPI可提高铁的生物利用率并改善机体铁稳态,被机体吸收利用后主要通过调控能量代谢、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途径改善IDA造成的代谢紊乱,并在补血的同时对组织器官起到保护作用。

吴海静,孙金旭,虞竹韵[3](2021)在《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有强稳定性、低副作用、生物效价高、环保等众多优点,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在饲料行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并逐步在农业、食品和医药等行业发展起来。为了更好推动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的发展应用,就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和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进展进行阐述。建议应大力开发以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为添加剂的功能食品,在医药领域要进一步研究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在机体内的吸收代谢机制。

李钦,王引权,彭桐,陈晖,姚阳阳[4](2021)在《复合氨基酸锰螯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文中提出以复合氨基酸和硫酸锰为原料,制备氨基酸锰螯合物,以期得到最佳的制备条件。采用有机溶剂沉淀法,以p H、物料比、螯合温度和螯合时间为4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通过螯合率的大小,挑选出最佳螯合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正交试验表最佳螯合条件为p H为7.0,螯合温度为30℃,螯合时间为30min;该条件下氨基酸螯合率可达到89.36%。

庞忠莉[5](2020)在《牡蛎肽亚铁螯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牡蛎产量的逐年上升,牡蛎产品形式仍以鲜活产品、干制品及调味品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因此开发新产品成为牡蛎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缺铁性贫血症(IDA)是一种亟待解决的全球性营养缺乏难题,多肽源性补铁剂在提高铁的消化稳定性、生物利用率及改善IDA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牡蛎富含优质蛋白,是开发多种生物活性肽的良好来源,然而目前鲜见牡蛎源肽螯合铁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以牡蛎蛋白为原料,制备具有亚铁结合活性的牡蛎肽,将其与铁盐有机结合制备螯合物,并对该螯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以期为牡蛎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建设性的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酶法制备具有亚铁结合活性的牡蛎肽。酶类筛选实验发现动物蛋白水解酶为制备亚铁结合活性牡蛎肽的最优酶类;单因素实验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料液比1:15、加酶量1000 U/g、酶解时间2 h、p H=10。在此条件下,酶解得到牡蛎肽的亚铁结合能力达95.97±0.30%,牡蛎蛋白水解度为37.48±1.32%,蛋白质回收率为81.55±0.86%。此外,依据Lineweaver–Burk法推导出动物蛋白水解酶水解牡蛎蛋白的酶解动力学模型为:V=0.2562[S]/(20.357+[S])。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牡蛎多肽进行分子量测定,发现其分子量大小主要分布在200~1000 Da之间,其中222~504 Da的短肽在该组分中占比达63.12%。(2)探究了牡蛎肽亚铁螯合物制备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牡蛎多肽最佳浓度为1%、最佳螯合温度为35℃。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螯合率为响应值,进行螯合工艺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螯合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多肽与氯化亚铁质量比值4.4、p H=6、抗坏血酸浓度1.4%。在此条件下,螯合率达82.18±0.64%。(3)分析了牡蛎肽亚铁螯合物的结构及性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的结果均表明牡蛎肽亚铁螯合物是一种不同于肽的新物质,并推测出亚铁离子主要通过羧基氧和氨基氮与肽结合。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牡蛎肽亚铁螯合物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其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显着强于牡蛎肽。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牡蛎肽亚铁螯合物在p H=5~9的体系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在模拟胃肠消化试验中展现出较好的消化耐受性,铁保留率最终保持在74%。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赖氨酸及半胱氨酸可能为牡蛎肽提供了亚铁离子结合位点。

石晓妮[6](2020)在《基于中红外光谱技术的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掺混硫酸盐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是重要的饲料添加剂产品。作为高售价和高毛利产品,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掺混廉价硫酸盐的造假现象严重。缺乏快速、有效的识别和筛查手段是饲料质量安全的风险因素。中红外光谱技术(Mid Infrared Spectroscopy,MIRS)具有应用广泛、操作方便、测试迅速、谱图重复性好等特点。本研究分析比较了甘氨酸铁螯合物、甘氨酸锌螯合物、甘氨酸铜螯合物和甘氨酸锰螯合物及其硫酸盐掺混样本的中红外光谱特征,研究利用偏最小二乘方法等化学计量学手段分别构建了掺假识别的定性判别模型、定量分析模型,为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掺混样本的快速筛查提供了途径。研究结果也为进一步完善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中红外光谱检测手段奠定了方法学基础。论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有:(1)以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铁、锌、铜和锰)、硫酸盐(铁、锌、铜和锰)及1%90%掺混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系统,获取了样品KBr压片样本在4000400 cm-1的中红外光谱。4种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特征吸收峰均集中在1600500 cm-1波段内,金属-氧的伸缩振动吸收峰主要分布在520 cm-1附近;4种硫酸盐较其对应的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相比吸收峰均较少,但在1100 cm-1和610 cm-1附近均有相同的吸收峰,分别对应硫酸根和金属-氧的特征吸收;4种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和掺混样品的光谱基本相同,不同掺混样品的光谱图都有较大的重叠性和相似性,且4种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随着掺混浓度的增加,在16501200 cm-1波段内吸收峰的强度均越来越低,而在硫酸根和金属-氧的吸收峰处则越来越高。(2)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方法,构建了4种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掺混识别的定性判别模型:对13001000 cm-1光谱范围的光谱采用归一化、平滑和一阶导数预处理,甘氨酸铁螯合物掺混硫酸亚铁的定性判别模型中验证集判别灵敏度为100.0%,准确度为99.6%;对20001300 cm-1光谱范围的光谱采用标准正态变化、平滑和一阶导数预处理,甘氨酸锌螯合物掺混硫酸锌的定性判别模型中验证集判别灵敏度为97.7%,准确度为96.8%;对18001300 cm-1光谱范围的光谱采用标准正态变化、平滑和二阶导数预处理,甘氨酸铜螯合物掺混硫酸铜的定性判别模型中验证集判别灵敏度为96.2%,准确度为97.3%;对13001000 cm-1光谱范围的光谱采用多元散射校正、平滑和一阶导数预处理,甘氨酸锰螯合物掺混硫酸锰的定性判别模型中验证集判别灵敏度为97.2%,准确度为94.3%。(3)基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构建了4种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掺混识别的定量分析模型:甘氨酸铁螯合物掺混硫酸亚铁含量预测模型的验证集决定系数为0.88,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38,最优的光谱预处理为归一化、平滑和一阶导数联用,最优光谱范围为13001000 cm-1;甘氨酸锌螯合物掺混硫酸锌含量预测模型的验证集决定系数为0.87,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62,最优的光谱预处理为标准正态变化、平滑和二阶导数联用,最优光谱范围为20001300 cm-1;甘氨酸铜螯合物掺混硫酸铜含量预测模型的验证集决定系数为0.86,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71,最优的光谱预处理为标准正态变化、平滑和二阶导数联用,最优光谱范围为18001300 cm-1;甘氨酸锰螯合物掺混硫酸锰含量预测模型的验证集决定系数为0.83,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79,最优的光谱预处理为多元散射校正、平滑和二阶导数联用,最优光谱范围为13001000 cm-1。

王艳君[7](2019)在《锌渣和膏状氨基酸合成复合氨基酸锌螯合物的综合利用》文中指出锌是动植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广泛参与动物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及植物的生长过程。经常被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在普遍使用的添加剂里,锌的主要表现形式多是无机物,在其无机物的利用过程中,能被真正吸收进去的部分非常少,剩下的部分以排泄物的方式流失,这不仅未使元素充分的被利用,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希望寻找到一种制备方法简单、开发探索成本低且环保性好的产品,来满足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需求。我国具有丰富的废弃角蛋白资源,利用这些废弃蛋白水解得到的复合氨基酸,可以作为有效的螯合剂来制备复合氨基酸螯合锌,达到提高锌吸收率,将角蛋白变废为宝的目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本论文从原材料的成本及环保角度出发,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探究锌渣应用于复合氨基酸锌的制备、纯化与分离。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试验的讨论工作:(1)采用物理与化学分析方法对原液进行分析,判断出原液主要由下列化合物所组成:(NH4)2SO4、NH4Cl、[Ni(NH3)4]Cl2、[Ni(NH3)4]SO4、[Zn(NH3)2]Cl2、[Zn(NH3)2]SO4以及大量游离态的NH3?H2O,根据物化性质确定分离与纯化的方案;并对分离方案的投入成本和回报收率做了对比分析,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探究了镍离子的回收意义,排放的少量废水中镍离子、锌离子的含量均可达到国家环保的排放要求;最终的分离和进一步纯化的Zn(OH)2、ZnCO3、NiC2O4三种金属化合物产品中,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混杂,而且其纯度经重结晶后均可达到98%以上。(2)根据物料的特性,采用电渗析技术,将工业化生产得到的含氯化钠的肌氨酸溶液导入电渗析脱盐室,通过直流电场的驱动,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将肌氨酸溶液里面的盐分分离出来;测试不同浓度氨基酸盐溶液的电导率,经过线性拟合,确认浓度和电导率呈线性关系,进一步说明电渗析浓、淡室电导率的变化就是由盐溶液浓度变化引起,最终证明采用电渗析技术对氨基酸进行脱盐处理有很好的效果。该项目目前已经工业化,日处理量达到8吨,电渗析过程中无机盐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其产品得率为71.5%。生产能耗26.4 kWh/t,成本仅需311元/吨,运行稳定。(3)采用从催化废液中分离出的锌渣和复合氨基酸反应合成氨基酸螯合锌;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核磁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用EDTA滴定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产物的螯合率并对误差进行了分析;对锌渣与膏状复合氨基酸的生产和工程化进行了评价,结合物料平衡图表分析得知制备复合氨基酸螯合锌的技术工艺切实可行,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目标,兼具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李少华[8](2018)在《小肽铜锌螯合物的螯合率测定及猪粪便铜锌元素的减量化试验》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新型有机微量元素添加剂—小肽铜螯合物和小肽锌螯合物的结构表征和螯合率、螯合强度的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以及粪便中铜锌残留量的影响。本研究为小肽铜螯合物和小肽锌螯合物的产品品质评价及其在猪粪便重金属减排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一、小肽铜螯合物和小肽锌螯合物的结构表征实验探究螯合反应过程中小肽和铜锌元素的螯合位点,推测结构式。结果表明,酶解大豆蛋白粉中多肽分子量100%小于1 000 Da,2~4肽含量占60%,Glu和Asp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4.21%;扫描电镜(SEM)、纳米粒度分析(NPC)结果表明,与铜锌反应后小肽表面由光滑变成粗糙,颗粒直径显着增大(P<0.05);荧光光谱结果显示荧光发生猝灭,说明螯合反应引起小肽构象改变;紫外光谱(UV)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小肽分子中铜锌元素主要螯合位点是羧基氧原子和氨基氮原子,分别形成N-Cu、N-Zn配位键和-COO-Cu、-COO-Zn离子键。二、凝胶过滤色谱法测定小肽铜(锌)螯合物的螯合率可行性分析实验对比葡聚糖凝胶过滤色谱法和甲醇萃取法测定小肽铜(锌)螯合物螯合率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凝胶过滤色谱法测定其螯合率分别为19.2%、4.65%,甲醇萃取法测定分别为94.97%、99.65%;凝胶过滤色谱法测定过程中p H9的碱性洗脱液洗脱条件下小肽铜(锌)螯合物的解离率分别为92.4%和99.7%。说明该方法并不适用小肽铜(锌)螯合物的螯合率测定。三、有机溶剂萃取法测定小肽铜(锌)螯合物的螯合率本实验选择甲醇作为萃取剂,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方法,探究溶质溶剂比、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螯合率检测结果的影响,确定最适检测参数,在此基础上测定小肽铜(锌)螯合物在p H2环境条件下的解离水平,计算螯合强度。最适检测参数:小肽铜螯合物分别为800:3 mg/m L、5℃、10 min;小肽锌螯合物分别为600:3 mg/m L、20~25℃、30min。螯合率分别为99.65%、94.97%,变异系数分别为0.33、0.02,螯合强度分别为0.76、0.67。由上可知,本测定方法精确度高、重复性好,产品的螯合率较大,p H2酸性处理下65%以上的小肽铜(锌)螯合物稳定存在。四、小肽铜(锌)螯合物在猪粪便铜锌元素减量化中的应用试验将152头28日龄长白×大白二元杂交断奶仔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对照组在日粮中添加无机高铜高锌,试验组添加小肽铜螯合物和小肽锌螯合物。36~90日龄阶段,对照组和试验组Cu含量分别为174.42 mg/kg和75.56 mg/kg,Zn含量分别为2 412.14 mg/kg和522.91mg/kg;91日龄~出栏阶段,Cu含量分别为134.43 mg/kg和26.08 mg/kg,Zn含量分别为1 156.53 mg/kg和207.08 mg/kg。结果表明,在两阶段,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期末体重、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肉比(F/G)、出栏重和成活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36~90日龄阶段,相比对照组,试验组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铜蓝蛋白(C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 Zn-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蛋白(TP)、尿素氮(BUN)、白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差异不显着(P>0.05),蛋白质羰基浓度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36~90日龄阶段,试验组粪便中铜锌元素的含量分别降低32.21%(P<0.01)和65.83%(P<0.01);91日龄~出栏阶段分别减少63.27%(P<0.01)和26.87%。说明低剂量的小肽铜(锌)螯合物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无不良影响,但能显着降低粪便中铜锌的排放量。综上研究,酶解大豆小肽铜(锌)螯合物的螯合率高、螯合强度大,作为新型铜锌源添加剂在饲料中使用可降低猪粪便铜锌重金属的排放量。

于倩[9](2014)在《脉冲电场辅助制备氨基酸螯合铜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探讨了脉冲电场对氨基酸和铜螯合反应的作用。由于L-色氨酸是蛋白质中一个重要疏水性氨基酸,而且它的吲哚环对环境非常敏感,它的结构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蛋白质的结构的变化。因此首先以色氨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脉冲电场对单一氨基酸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脉冲电场对甘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三种氨基酸与硫酸铜的螯合反应的作用,采用紫外吸收法对产物含量进行表征,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计算了生成的氨基酸螯合铜产物的摩尔电导率、稳定常数,考察了其溶液的稳定性,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衍射对生成的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脉冲电场场强和脉冲数的增加,L-色氨酸的溶解度持续增大,但是当场强超过40kV/cm时,溶解度又有所降低。在一定的场强下,电导率和pH随着电场强度和脉冲数的增大变化都不大,而表面张力持续减小,当场强超过40kV/cm以后,表面张力发生突降。施加脉冲数的增多导致L-色氨酸溶液的荧光光谱发生2-4nm的红移,而最大荧光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转折点在216个脉冲数。这可能是由于脉冲电场对色氨酸的吲哚环产生了一定的诱导,使得色氨酸分子极化,这为脉冲电场对氨基酸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将甘氨酸和硫酸铜反应后,用有机溶剂沉淀法获得产物。结合原子吸收法和EDTA滴定法测定产物含量。以氨基酸铜的产量为指标,探究了不加脉冲电场的最佳螯合条件。结果表明,在螯合比2:1、反应pH7.0,反应温度50oC条件下,反应速率最大。而施加脉冲电场后,可以明显加速甘氨酸和硫酸铜的螯合反应。当场强达到40kV/cm,处理时间为50min时,甘氨酸铜的浓度提高了89%。通过红外结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场强的增加,脉冲电场的促进效果越明显,且生成产物更为稳定。研究了经过和未经脉冲电场处理的氨基酸铜溶液的相关性质,包括摩尔电导率、溶解度和稳定常数。结果表明:两种条件下生成的产物均为分子化合物,经过脉冲电场处理后的分子更加稳定。经过脉冲电场处理后,几种氨基酸铜的稳定常数都得到了提高,甘氨酸铜、赖氨酸铜、蛋氨酸铜的稳定常数分别提高了1.58倍、1.34倍和1.25倍,证明其稳定性比未经处理的氨基酸铜溶液更强。考察了60天内甘氨酸铜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检测指标包括双硫腙显色情况、pH值、电导率以及螯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液中已经达到反应平衡的甘氨酸铜都会发生部分解离,产生游离铜离子。温度是影响其解离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低温下解离速度比常温下慢很多,而经过脉冲电场处理后的甘氨酸铜由于其更高的稳定常数,表现出了更强的稳定性,因此解离速度最慢。最后,通过元素分析对生成的甘氨酸铜进行了初步的定量鉴定,并通过红外光谱和X衍射光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由红外光和X衍射谱图可以看出,螯合反应后氨基酸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以证实是生成了氨基酸铜。而且产物结构也更加稳定。

沙建军[10](2013)在《基于含蛋白废水的复合氨基酸/小肽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离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具有生产成本低、无毒副作用、易吸收及能同时补充氨基酸等优点,比无机微量元素更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开发利用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将有广阔的前景。因为氨基酸原料紧缺,价格高昂,如果投产,生产成本将会很大,从而大大限制了单一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生产。另外,我国每年排放大量含蛋白的工业废水,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而将工业废水作为原料来合成复合氨基酸/小肽微量元素螯合物的话,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又可以解决单一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因成本较高而不能大量生产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首先合成了铜、锌、锰的单一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其次,在此基础上合成了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物,并对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物的电离行为进行了研究,初步考察了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物在酸性条件下的电离行为。得到的主要成果如下:1.合成了7种单一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用甘氨酸、蛋氨酸和赖氨酸以及氯化铜、氯化锌和醋酸锰为原料采用液相法合成了铜、锌、锰的单一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用滴定法测定了金属含量,并通过红外分析、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确定了产物的组成:甘氨酸铜Cu(Gly)2·H2O;甘氨酸锌Zn(Gly)2·H2O;甘氨酸锰Mn(Gly)2;蛋氨酸铜Cu(Met)2;蛋氨酸锌Zn(Met)2;蛋氨酸锰Mn(Met)2;赖氨酸铜Cu(L-Lys)2Cl2·2H2O。除了锰的氨基酸螯合物外,五种铜和锌的氨基酸螯合物的产率均大于90%。测定了单一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物理性质,补充了熔点、电导率等基础数据。2.合成了甘氨酸螯合亚铁,优化了合成条件:甘氨酸:铁粉:乙酸酐:柠檬酸=3:1.5:1:1;反应温度为70°C,反应时间8h,反应pH为4.5。对产品中总铁和亚铁含量进行了测定,分别为19.60%和12.40%。产品在干燥器中放置了20天,亚铁含量变为12.37%,说明产品有较好的稳定性。3.采用凝胶排阻色谱法测定工业废水中小分子寡肽相对分子量分布。其中工业骨蛋白废水中分子量小于500的复合氨基酸/小肽占60%,工业肠衣蛋白废水中分子量小于500的氨基酸/小肽占94%。4.以工业骨蛋白废水和工业肠衣蛋白废水为原料,制备了Cu (II)、Zn (II)的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物,着重优化了Cu (II)、Zn (II)的复合氨基酸/小肽微量元素螯合物的投料比,分别是5mL工业骨蛋白废水螯合0.8mmol Cu (II)或Zn (II);5mL工业肠衣蛋白废水螯合0.3mmol Cu (II)或Zn (II);XRD衍射分析表明获得的铜的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物中铜均已螯合。反应的时间和温度对复合氨基酸铜螯合物合成的影响较小,实际生产时可略微加热(30℃)并取反应时间分别为30min和40min,以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5.分析了2种Cu (II)的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物的电离行为。基于工业骨蛋白废水的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铜在溶液pH=54时能够稳定存在,随着pH值降低,吸收峰逐渐红移,说明随着溶液酸性的加强,该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铜发生部分离解;而基于工业肠衣蛋白废水的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铜的水溶液稳定性较差,该螯合铜仅在pH=5的水溶液中稳定存在,当pH小于5时即发生离解。

二、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制备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制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氨基酸螯合铁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1.1 试剂
        1.1.2 仪器
    1.2 复合氨基酸螯合物的制备工艺路线
    1.3 复合氨基酸螯合铁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
    1.4 正交试验设计
    1.5 复合氨基酸螯合物的分离纯化
    1.6 分析方法
    1.7 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交试验优化结果
    2.2 最佳工艺验证试验
3 结论

(2)阿胶促铁吸收的活性成分及其铁螯合物的补血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阿胶的补血作用研究进展
        1.1.1 阿胶的化学成分
        1.1.2 阿胶对造血系统的作用
        1.1.3 阿胶补血的机制
    1.2 微量元素铁的功能与吸收
        1.2.1 铁的生理功能
        1.2.2 铁的吸收过程
    1.3 缺铁性贫血与补铁剂的应用现状
    1.4 肽铁螯合物的研究进展
        1.4.1 影响肽与铁螯合的因素
        1.4.2 肽铁螯合物的结构表征
        1.4.3 肽铁螯合物的功能活性
    1.5 代谢组学及其在营养学中的应用
    1.6 立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6.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阿胶中铁元素含量测定
        2.3.2 阿胶的体外模拟消化
        2.3.3 消化过程中阿胶肽浓度的测定
        2.3.4 体外Ussing chamber吸收实验
        2.3.5 固定化金属亲和层析分离铁螯合肽
        2.3.6 阿胶肽铁螯合物的制备
        2.3.7 阿胶肽的铁螯合能力测定
        2.3.8 铁螯合肽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2.3.9 铁螯合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2.3.10 铁螯合肽的质谱鉴定
        2.3.11 阿胶肽铁螯合物的结构表征
        2.3.12 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建立
        2.3.13 动物分组与组织样品采集
        2.3.14 血液相关指标的测定
        2.3.15 组织铁含量测定
        2.3.16 肝脏组织切片
        2.3.17 小鼠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体外模拟消化对阿胶促铁吸收能力的影响
        3.1.1 模拟消化对阿胶铁螯合能力及肽浓度的影响
        3.1.2 模拟消化对阿胶促铁吸收能力的影响
        3.1.3 小结
    3.2 阿胶铁螯合肽的分离鉴定及其铁螯合物的结构表征
        3.2.1 固定化金属亲和层析分离阿胶铁螯合肽
        3.2.2 铁螯合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2.3 铁螯合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3.2.4 铁螯合肽的氨基酸序列鉴定
        3.2.5 阿胶肽铁螯合物的结构表征
        3.2.6 小结
    3.3 阿胶肽铁螯合物的补血活性及其代谢调控作用研究
        3.3.1 IDA小鼠模型的建立
        3.3.2 阿胶肽铁螯合物对IDA小鼠体重的影响
        3.3.3 阿胶肽铁螯合物对IDA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3.4 阿胶肽铁螯合物对IDA小鼠血象指标的影响
        3.3.5 阿胶肽铁螯合物的铁相对生物利用率分析
        3.3.6 阿胶肽铁螯合物对IDA小鼠机体铁稳态的影响
        3.3.7 阿胶肽铁螯合物对IDA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3.3.8 阿胶肽铁螯合物对IDA小鼠的代谢调控作用研究
        3.3.9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I:实验相关图表
附录 II: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概念和制备方法
    1.1 单一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和制备方法
        1.1.1 单一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
        1.1.2 单一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的制备方法
    1.2 复合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及制备方法
        1.2.1 复合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
        1.2.2 复合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的制备方法
        1.2.2. 1 化学法
        1.2.2. 2 生物法
        1.2.2. 3 物理法
2 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的应用
    2.1 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2.2 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2.2.1 在粮食上的应用
        2.2.2 在水果蔬菜上的应用
    2.3 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在食品、医药中的应用
        2.3.1 在食品中的应用
        2.3.2 在医药中的应用
3 结语与展望

(4)复合氨基酸锰螯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1.1 试剂
        1.1.2 仪器
    1.2 氨基酸螯合锰的制备工艺流程
    1.3 氨基酸螯合锰螯合物的分离纯化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因素与水平确定
    2.2 试验设计与结果
    2.3 正交试验分析
    2.4 最佳工艺验证试验
3 结论

(5)牡蛎肽亚铁螯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牡蛎的研究现状
        1.1.1 牡蛎营养成分及功效
        1.1.2 牡蛎蛋白多肽的生物活性
        1.1.3 牡蛎保健制品的市场开发现状
    1.2 多肽-金属元素螯合物的研究现状
        1.2.1 微量金属元素的概述
        1.2.2 多肽-微量金属元素螯合物的吸收机制
        1.2.3 生物活性多肽的制备
        1.2.4 微量元素活性肽螯合物的制备
        1.2.5 微量元素活性肽螯合物的结构分析
    1.3 补铁剂的研究现状
        1.3.1 缺铁性贫血症
        1.3.2 补铁剂的开发应用
        1.3.3 多肽源性补铁剂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牡蛎肽的酶法制备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牡蛎肽的制备工艺
        2.3.2 牡蛎基本成分的测定
        2.3.3 亚铁结合能力的测定
        2.3.4 水解度的测定
        2.3.5 蛋白质回收率测定
        2.3.6 牡蛎蛋白酶解动力学分析
        2.3.7 牡蛎肽的分子量测定
        2.3.8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基本成分分析
        2.4.2 蛋白酶类的筛选
        2.4.3 酶解制备牡蛎肽的最佳工艺
        2.4.4 牡蛎蛋白酶解动力学分析
        2.4.5 牡蛎肽的分子量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牡蛎肽亚铁螯合物制备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螯合物制备单因素实验
        3.3.2 螯合物制备工艺响应面优化
        3.3.3 螯合率及螯合物得率测定
        3.3.4 螯合物的定性试验
        3.3.5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铁离子含量标准曲线制定
        3.4.2 螯合物制备工艺单因素实验
        3.4.3 螯合工艺响应面优化试验
        3.4.4 螯合物定性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牡蛎肽亚铁螯合物的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紫外光谱分析
        4.3.2 红外光谱分析
        4.3.3 X射线衍射分析
        4.3.4 扫描电镜分析
        4.3.5 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4.3.6 牡蛎肽亚铁螯合物的稳定性
        4.3.7 氨基酸对比分析
        4.3.8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紫外光谱分析
        4.4.2 红外光谱分析
        4.4.3 X射线衍射分析
        4.4.4 扫描电镜分析
        4.4.5 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4.4.6 牡蛎肽亚铁螯合物的稳定性
        4.4.7 氨基酸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中红外光谱技术的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掺混硫酸盐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概述
        1.1.2 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在饲料和养殖中的应用
    1.2 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1.2.1 中红外谱学原理
        1.2.2 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研究
        1.3.2 氨基酸螯合物的检测方法研究
    1.4 存在问题分析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框图
第二章 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及其掺混硫酸盐的MIRS谱学解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的收集
        2.1.2 掺混样本制备
        2.1.3 扫描样本制备
        2.1.4 中红外光谱数据采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MIRS谱学特征分析
        2.2.2 硫酸盐的MIRS谱学特征分析
        2.2.3 掺混样本的MIRS谱学特征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基于MIRS的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掺混硫酸盐的定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的收集与制备
        3.1.2 中红外光谱数据采集
        3.1.3 校正集和验证集样品的确立
        3.1.4 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光谱预处理对PLS-DA模型的影响
        3.2.2 不同光谱范围对PLS-DA的影响
        3.2.3 PLS-DA定性判别分析结果
        3.2.4 PLS-DA模型外部验证
        3.2.5 4种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掺混判别结果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IRS的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掺混硫酸盐的定量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的收集与制备
        4.1.2 中红外光谱数据采集
        4.1.3 校正集和验证集样品的确立
        4.1.4 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光谱预处理对PLSR模型的影响
        4.2.2 不同光谱范围对PLSR模型的影响
        4.2.3 PLSR定量分析结果
        4.2.4 PLSR模型外部验证
        4.2.5 4种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掺混定量结果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锌渣和膏状氨基酸合成复合氨基酸锌螯合物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应用技术背景
    1.1 引言
    1.2 锌元素
        1.2.1 动物体锌元素
        1.2.2 锌元素的生理作用
    1.3 复合氨基酸锌
        1.3.1 复合氨基酸
        1.3.2 复合氨基酸锌
        1.3.3 氨基酸锌螯合率
    1.4 本论文锌渣的来源
        1.4.1 敌草快的合成
        1.4.2 催化剂固废与废液
        1.4.3 锌渣的主要组分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技术内容
    1.7 论文工艺技术路线流程框图
第二章 锌渣的锌镍离子化学分离与氨基酸电渗析技术脱盐纯化
    2.1 关于锌和镍离子的有效分离
        2.1.1 试验背景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试剂与主要仪器
        2.2.2 原液分析
        2.2.3 分离方案制定
        2.2.4 处理成本分析
        2.2.5 镍离子的分离探究
        2.2.6 结论
    2.3 氨基酸的电渗析脱盐和分离试验
        2.3.1 试验背景
        2.3.2 试验部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锌渣与膏状氨基酸制备复合氨基酸螯合锌
    3.1 试验背景
    3.2 基础原料
        3.2.1 膏状复合氨基酸
        3.2.2 锌渣
    3.3 产品性质与质量标准
        3.3.1 产品性质
        3.3.2 质量指标
    3.4 试验过程
        3.4.1 试验原理
        3.4.2 试验试剂与主要仪器
        3.4.3 试验方法
        3.4.4 试验数据
        3.4.5 试验结果分析
    3.5 试验结果表征
        3.5.1 红外光谱表征氨基酸螯合锌
        3.5.2 紫外吸收光谱表征氨基酸螯合锌
        3.5.3 核磁表征氨基酸螯合锌
        3.5.4 复合氨基酸锌螯合率的测定及误差分析
    3.6 项目实施技术路线
        3.6.1 复合氨基酸螯合锌工艺流程评价
        3.6.2 物料平衡图
        3.6.3 复合氨基酸螯合锌工艺流程框图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小肽铜锌螯合物的螯合率测定及猪粪便铜锌元素的减量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畜禽饲料中高铜、高锌的生物安全问题
        1.1.1 高铜高锌饲料对动物的毒副作用
        1.1.2 高铜、高锌对食品安全和环境的影响
    1.2 有机金属螯合物结构表征的主要分析方法
        1.2.1 荧光光谱分析
        1.2.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1.2.3 红外光谱分析
    1.3 螯合率的测定方法
        1.3.1 直接方法
        1.3.2 间接方法
    1.4 有机金属螯合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4.1 有机金属螯合物的吸收机制
        1.4.2 有机金属螯合物的促生长效果和重金属减排效果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目的和意义
        1.5.2 实验内容
第二章 小肽铜螯合物和小肽锌螯合物的结构表征
    2.1 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酶解大豆蛋白粉中小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2.2.2 酶解大豆蛋白粉中氨基酸的组成
        2.2.3 扫描电镜
        2.2.4 纳米粒度分析
        2.2.5 荧光光谱分析
        2.2.6 紫外光谱分析
        2.2.7 红外光谱分析
        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酶解大豆蛋白粉成分分析
        2.3.2 小肽铜螯合物的结构表征分析
        2.3.3 小肽锌螯合物的结构表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肽铜(锌)螯合物的螯合率测定
    3.1 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凝胶过滤色谱法
        3.2.1 凝胶色谱法实验流程
        3.2.2 碱性洗脱液的pH选择
        3.2.3 螯合率测定结果准确性分析
        3.2.4 pH9碱性环境下小肽铜(锌)螯合物的解离情况
    3.3 有机溶剂萃取法
        3.3.1 实验原理
        3.3.2 小肽铜螯合物检测条件的优化
        3.3.3 小肽锌螯合物检测条件的优化
        3.3.4 螯合率的测定
        3.3.5 优化后的甲醇萃取法精确度实验
        3.3.6 小肽铜(锌)螯合物的螯合强度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碱性洗脱液pH的选择
        3.5.2 凝胶过滤色谱法螯合率测定结果准确性分析
        3.5.3 小肽铜螯合物螯合率检测条件的优化
        3.5.4 小肽锌螯合物螯合率检测条件的优化
        3.5.5 甲醇萃取法测定结果精确性检验
        3.5.6 小肽铜(锌)螯合物的螯合强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肽铜(锌)螯合物在猪粪便铜锌元素减量化中的应用
    4.1 材料和仪器
        4.1.1 材料和试剂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动物与设计
        4.2.2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4.2.3 样品的采集
        4.2.4 指标的测定
        4.2.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长肥育猪的生产性能
        4.3.2 血清抗氧化能力
        4.3.3 血清生化指标
        4.3.4 猪粪便中铜、锌残留量
    4.4 讨论
        4.4.1 小肽铜(锌)螯合物对生长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4.4.2 小肽铜(锌)螯合物对生长猪生理代谢的影响
        4.4.3 小肽铜(锌)螯合物对粪便铜、锌残留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本文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1.1 铜锌金属离子与小肽通过配位键和离子键结合
        5.1.2 甲醇萃取法测定小肽铜(锌)螯合物的螯合率
        5.1.3 粪便铜锌重金属含量显着降低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脉冲电场辅助制备氨基酸螯合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量元素螯合物的概念及特点
        1.1.1 螯合物的概念
        1.1.2 螯合物的结构特点
        1.1.3 螯合物的生物利用率
    1.2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应用及优势
        1.2.1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在饲料中的应用
        1.2.2 微量元素螯合物在肥料中的应用
        1.2.3 微量元素螯合物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应用
        1.2.4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在体内的吸收机制
        1.2.4.1 金属无机盐在体内的吸收机制
        1.2.4.2 金属螯合物在体内的吸收机制
    1.3 氨基酸螯合铜的概述
        1.3.1 铜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1.3.2 氨基酸螯合铜的发展历程
        1.3.3 氨基酸螯合铜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1.3.4 氨基酸螯合铜的应用现状
    1.4 脉冲电场介绍
        1.4.1 高压脉冲电场的现状和发展
        1.4.2 脉冲电场对食品大分子结构的影响
        1.4.2.1 高压脉冲电场对淀粉的影响
        1.4.2.2 高压脉冲电场对蛋白质的影响
    1.5 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1.5.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5.2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脉冲电场对 L-色氨酸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样品的处理
        2.2.3.2 溶解度的测定
        2.2.3.3 pH 值和电导率的测定
        2.2.3.4 L-色氨酸表面张力的测定
        2.2.3.5 荧光光谱的测定
        2.3.3.6 质谱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脉冲电场对 L-色氨酸溶解度的影响
        2.3.2 脉冲电场对 L-色氨酸 pH 值和电导率的影响
        2.3.3 脉冲电场对 L-色氨酸表面张力的影响
        2.3.4 脉冲电场对 L-色氨酸荧光光谱的影响
        2.3.5 质谱分析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脉冲电场对氨基酸螯合铜反应的促进作用
    3.1 引言
        3.1.1 氨基酸铜的分离方法
        3.1.2 甘氨酸铜的测定方法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产物的鉴定
        3.2.3.2 常规加热条件下螯合反应最佳条件的确立
        3.2.3.3 不同场强下 PEF 对螯合反应的作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产物的鉴定
        3.3.2 螯合比对螯合反应的影响
        3.3.3 pH 对螯合反应的影响
        3.3.4 温度对螯合反应的影响
        3.3.5 不同场强下 PEF 对螯合反应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方法制得氨基酸铜的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摩尔电导率测定
        4.2.3.3 稳定常数的测定
        4.2.3.4 稳定性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摩尔电导率测定结果
        4.3.2 稳定常数测定结果
        4.3.4 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4.3.4.1 双硫腙显色结果
        4.3.4.2 甘氨酸铜的 pH 稳定性
        4.3.4.3 甘氨酸铜的电导率稳定性
        4.3.4.4 甘氨酸铜的螯合率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方法制得氨基酸铜的结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元素分析
        5.2.2.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5.2.2.3 红外光谱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元素分析
        5.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5.3.3 红外光谱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含蛋白废水的复合氨基酸/小肽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合成方法
        1.1.1 单一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合成方法
        1.1.2 复合氨基酸/小肽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合成方法
    1.2 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定性方法
    1.3 复合氨基酸/小肽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2 铜、锌、锰的单一氨基酸螯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铜、锌、锰的单一氨基酸螯合物的制备
        2.2.4 铜、锌、锰的单一氨基酸螯合物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铜、锌、锰的单一氨基酸螯合物的元素分析
        2.3.2 铜、锌、锰的单一氨基酸螯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3.3 铜、锌、锰的单一氨基酸螯合物的差热-热重分析
    2.4 小结
3 甘氨酸亚铁螯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
        3.2.3 甘氨酸亚铁的制备
        3.2.4 甘氨酸亚铁中总铁/亚铁含量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甘氨酸亚铁产品的红外图谱分析
        3.3.2 甘氨酸亚铁产品中的亚铁含量
    3.4 小结
4 铜、锌的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物的制备及电离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
        4.2.2 试剂及材料
        4.2.3 两种工业废水的成分分析
        4.2.4 铜、锌的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物的制备条件
        4.2.5 铜、锌的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物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两种工业废水中复合氨基酸/小肽的成分分析结果
        4.3.2 铜、锌的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物合成条件的优化
        4.3.3 铜、锌的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物的红外图谱分析
        4.3.4 铜、锌的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物的性质
        4.3.5 铜的复合氨基酸/小肽螯合物在弱酸溶液中电离行为
    4.4 结论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制备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氨基酸螯合铁制备工艺研究[J]. 彭桐,王引权,李钦,陈晖,姚阳阳.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1(03)
  • [2]阿胶促铁吸收的活性成分及其铁螯合物的补血作用研究[D]. 曹丛丛. 江南大学, 2021(01)
  • [3]氨基酸矿物质螯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J]. 吴海静,孙金旭,虞竹韵. 衡水学院学报, 2021(01)
  • [4]复合氨基酸锰螯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J]. 李钦,王引权,彭桐,陈晖,姚阳阳. 农业与技术, 2021(01)
  • [5]牡蛎肽亚铁螯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 庞忠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中红外光谱技术的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掺混硫酸盐分析方法研究[D]. 石晓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锌渣和膏状氨基酸合成复合氨基酸锌螯合物的综合利用[D]. 王艳君.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8]小肽铜锌螯合物的螯合率测定及猪粪便铜锌元素的减量化试验[D]. 李少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9]脉冲电场辅助制备氨基酸螯合铜的研究[D]. 于倩.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10]基于含蛋白废水的复合氨基酸/小肽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离行为研究[D]. 沙建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制备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