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监测用四氟化碳标准气体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测定方法研究

温室气体监测用四氟化碳标准气体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测定方法研究

一、温室气体监测用四氟化碳标准气体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定值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德发,周枫然,叶菁,张体强,曾武,韩桥[1](2021)在《FTIR在气体标准物质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气体标准物质在气体测量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为实现测量结果溯源至国际单位制SI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气体标准物质研制过程中离不开气体成分的测量,测量方法除了色谱法、质谱法外,光谱法也被广泛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是一种光谱测量技术,它可以用于原料气体的纯度分析和气体标准物质特性组分和干扰组分的精确测量。介绍了采用FTIR测量几种原料气体中杂质的应用实例,以及在气体标准物质量值测量和国际比对中的一些应用。研究显示FTIR比较适用于活泼性组分的测量和多组分的同步测量,测量过程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像GC或GCMS那样对色谱柱或者色谱参数进行复杂的优化和控制;FTIR同样适用于稳定性气体的测量,例如在温室气体测量中也可以获得较高的重复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准确的测量结果与所使用的校准方法有关,使用单点精确匹配校准或双点校准,同时采用"参考-样品-参考"的交替测量序列,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测量结果。

张鹏宇[2](2021)在《冷冻取样过程中泥质粉砂水合物样品稳定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油气进口第一大国,2020年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上升至73.5%和41.7%,能源形势严峻,急需寻找常规油气的替代能源。同时,世界能源供给也在向清洁、高效和低碳方向发展。深化清洁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技术、健全绿色能源体系,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清洁能源,埋藏广泛,储量巨大。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在南海神狐海域分别于2017年7月和2020年3月实施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工程,均取得巨大成果,有望实现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发。通过天然气水合物钻井取心和样品分析,翔实掌握储层信息、圈定天然气水合物矿区,对资源储量预测、开发模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在低温高压下稳定的性质,国外主要采用保压取样的方式获取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但由于复杂的孔底环境、苛刻的机械密封要求,保压取样技术整体岩心获取率低、保压成功率不高。我国在南海实施的水合物勘探航次,均高价租借了国外的水合物取心钻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保真取样技术,是我国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天然气水合物冷冻取样技术,基于水合物相平衡理论,在孔底对样品冷冻降温,降低天然气水合物的临界分解压力,延长样品在提升过程中的稳定时间,结合天然气水合物独特的自保护效应,抑制样品中水合物分解,尽可能地维持样品中原始水合物饱和度等参数,从而实现保真取样。虽然天然气水合物冷冻取样技术在钻具研发和制冷效率方面的理论日趋完善,但对取样过程中泥质粉砂水合物稳定性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冷冻取样主要分为孔底冷冻样品过程和提升样品过程,冷冻过程中样品温度降低,提升过程中样品外界压力降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可能导致水合物分解。如果想通过获得的样品计算原储层水合物饱和度参数,就必须明确取样过程中水合物的分解规律和稳定特性。根据孔底冷冻和提升过程中水合物样品的温度压力变化特点,本文以南海泥质粉砂水合物样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泥质粉砂水合物样品在取样过程中涉及的稳定性问题,开展以下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1)泥质粉砂在低温下的自保护效应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为验证泥质粉砂水合物在低温下的自保护效应、分析温度和压力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根据南海泥质粉砂水合物储层参数,用Tough+Hydrate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岩心尺度下泥质粉砂水合物在不同低温条件下的分解特性。发现水合物在低温下分解速率快速降低,且随着温度的降低,样品中水合物完全分解所需的时间越长。在实验研究中,制备与泥质粉砂储层孔渗性质相近的样品,并在样品中合成甲烷水合物,测试其在不同低温条件下的稳定性。开展温度和压力对泥质粉砂水合物稳定性的实验,结果表明特定的低温条件有利于水合物形成稳定的自保护效应;分解压力越大,水合物稳定性越高。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对比分析泥质粉砂水合物在低温下的稳定机理,初步确定了天然气水合物冷冻取样钻具的目标冷冻温度。(2)泥质粉砂水合物在低温下亚稳态特性的研究。在样品提升过程中,泥质粉砂水合物的温度压力会经历纯水合物的亚稳态区间,为研究泥质粉砂水合物在亚稳态区间的稳定特性,分析样品由亚稳态区间向非稳态过渡时分解速率的变化特征,发现泥质粉砂水合物温度压力条件在亚稳态区间时分解极其缓慢。通过克劳修斯-克拉佩龙(Clausius-Clapeyron)方程确定其具有亚稳态特性的温度区间。运用Materials studio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甲烷水合物在亚稳态、非稳态区间的分解特性,从微观层面揭示水合物自保护效应和亚稳态的机理。发现甲烷水合物在亚稳态区间的稳定特性与晶格变形和甲烷分子扩散有关。(3)取样过程中过冷水对泥质粉砂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研究。泥质粉砂小孔隙中水的相变和水合物分解难以观察,运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监测泥质粉砂中过冷水在低温下的凝结规律、分析水合物分解过程过冷水的转变规律以及对分解速率的影响机理。通过上述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阐明冷冻取样过程样品中水合物的自保护机理、泥质粉砂水合物在亚稳态区间的稳定特性、以及过冷水形成和凝结过程对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在进一步完善天然气水合物冷冻取样技术的深层理论的同时,支撑和指导冷冻取样钻具的设计和施工工艺。此外,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面,避免储层中局部区域水合物位于亚稳态区间,对于水合物藏的高效开发有重要意义;泥质粉砂中水合物的快速合成特点以及在低温下极高的稳定性,在气体储运领域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黄莹莹[3](2020)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混合气体浓度反演研究》文中认为混合气体检测技术中,由于传感器不能实现专一组分气体的检测,浓度反演的精度经常受到其他组分的干扰,提高每种气体浓度测量的准确和精度是混合气体的浓度反演研究的重要目标。光谱分析法基于气体本身对光的吸收特性,不存在传感器中毒等现象,且气体间的交叉干扰影响小于其他方法,因此本文采用光谱法研究SO2、NH3和NO2混合气体的检测,检测波段为气体具有特征吸收的200-350nm紫外波段。本文测量了气体不同浓度的吸收光谱,通过与分子数据库中的参考吸收截面对比,获得该光谱仪器下的气体标准吸收截面。通过对不同气体的标准吸收截面数值拟合获取算法所需的混合光谱数据,其中气体的拟合浓度在比耳定律的线性范围内。针对光谱法采用特征波长处的吸收进行浓度拟合的方法中,由于偏移或噪声导致的反演误差增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混合气体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气体在紫外波段的连续光谱,通过卷积和池化操作实现对光谱吸收峰的特征提取,利用全连接层对特征和气体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拟合。为了提高卷积神经网络对弱吸收气体的反演精度,实现网络的快速收敛,提出将强吸收气体作为优先气体,设计了针对不同吸收量级的气体的分级网络结构。在混合气体浓度预测的结果中,CNN算法在SO2、NH3和NO2三组分气体的浓度反演中最低能够实现0.074%、1.127%和0.318%的相对误差。该模型在对单组分气体的预测中,反演效果最好的SO2可以达到0.118%的相对误差,当存在强背景气体SO2,且NO2的吸收只为SO2的三分之一时,该算法可以达到SO2和NO2最小0.194%和1.088%的相对误差。当混合气体中存在低浓度的强吸收气体时,文章还讨论了分级网络结构对弱吸收气体NO2的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气体的最大误差不超过2.5ppm,说明分级网络即使对这种优先气体吸收较弱的情况反演存在影响,但是模型依然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和较强的稳定性。论文还研究对比了CNN和多元多重回归、主成分回归以及偏最小二乘法在有噪声数据集中的反演效果,CNN的反演误差远小于另外三种算法,结果表明,CNN相比于其他算法,在数据存在噪声或气体干扰时仍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殷亚龙[4](2019)在《基于NDIR技术的油气检测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剧增,石油制品已经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石油制品中汽油挥发的油气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长期接触油气中的环烷烃或者芳香烃等不仅会使人呼吸问题,还会诱发多种癌症,另外,汽油储运的过程中,挥发的油气容易导致爆炸等严重事故,造成巨大损失。油气浓度的测量对石油的存储与加工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比较常用的油气浓度检测的方法,本课题基于非分光红外原理设计了高精度的非分光红外油气传感器对油气浓度进行检测,红外吸收方法具有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等优点。本文通过对红外原理的分析,提出了传感器总体设计方案,并围绕方案展开了对系统光路结构和硬件结构的研究与设计。其中,对光路部分中的红外光源、红外探测器、滤光片和硬件部分中的MCU、存储芯片、滤波芯片等器件进行选型;提出新的气室设计方案,为了减小传感器系统的体积,将气室设计为反射式光源结构;根据红外光源和红外探测器工作原理,设计了红外光源驱动电路,以提高红外光源的稳定性。为了提高传感器系统的稳定性,本文搭建了传感器测试平台,测得大量所设计传感器的实验数据。首先,在常温下测试传感器的工作情况,并根据测试结果对传感器进行数据拟合,得到常温下油气浓度与传感器输出的关系;然后,测试传感器在不同温度下的输出,并研究了温度对传感器系统的影响,最后对传感器进行了温度补偿。实验表明,温度补偿可以消除温度对传感器的影响,提高了传感器的稳定性。本文设计的传感器在不同温度下的测量精度均达到预期目标,传感器适应性较好,并具有一定的便携性。

谢鹏[5](2016)在《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系统在检修基地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系统是为了实现六氟化硫设备回收后的气体不随意排放且统--.处理再利用的重要手段。从检修基地生产管理的发展趋势中可看出,检修基地的生产正朝着工厂化检修高产能、产品质量高标准方向前进,为适应和实现这一发展,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系统的建设迫在眉睫。为了满足福建电网以及检修基地生产管理的发展趋势所提出的新要求,如何运用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系统所生产的气体满足检修基地生产用气要求成为了一项关键的任务。本文结合检修基地生产管理的需求,根据检修基地的实际情况,对六氟化硫回收处理再利用系统在检修基地的建设工程项目开展研究。首先,提出了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在分析了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系统建设的理论依据基础上,提出了六氟化硫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系统在检修基地的建设思路,探讨了厂区建设的三种方案,对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装置和六氟化硫气体质量检测进行了功能需求分析,设计了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在检修基地的工作流程,对六氟化硫回收及再利用系统建设可能对环境影响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了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根据六氟化硫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系统的建设方案,结合在检修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实施了检修基地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硬件设施建设。对六氟化硫气体净化处理装置的处理单元、动力单元、冷阱单元等功能处理模块进行了设计,再通过反复运行调试,对设备进行提升,净化处理系统设计具有二次净化处理功能。为了更可靠保证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系统在检修基地的运行生产和日常维护保养,进行了检修基地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软件管理建设,为了便于检修基地生产管理,采用SWOT分析法和PDCA管理循环等先进管理工具,设计了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制订了六氟化硫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系统的管理规定;根据建设的设计要求,探讨了在设备的安装、调试、试运行以及验收测试等工程实际的重要环节;结合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建设过程,进行了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在检修基地的应用研究,总结了回收处理系统建设和实际应用中的特色做法,分析了回收处理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在检修基地进行六氟化硫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系统的研究及应用,实现了福建地区能够自主处理废气且转化利用为符合使用标准的新气,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效果。

叶伟红,景立新,万婷婷,王成,潘荷芳,刘劲松[6](2015)在《气质联用法测固定污染源中三氟甲烷、四氟甲烷、六氟乙烷和六氟化硫》文中指出建立了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三氟甲烷、四氟甲烷、六氟乙烷和六氟化硫的采样和气质联用分析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6、0.15、0.21、0.71 mg/m3,精密度在3.2%以下,相关系数大于0.999 6,并对浙江省内2家典型企业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了监测,实际样品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废气中4种温室气体的监测要求。

曹书岭[7](2015)在《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滴滤塔耦合降解氯苯污染物的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低温等离子体和生物法耦合工艺是近年来开发的VOCs处理新工艺,在难生物降解和高浓度VOCs处理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分别对低温等离子体系统以及低温等离子体和生物滴滤塔耦合系统降解氯苯废气进行初步研究。在低温等离子体降解氯苯的实验研究中,分别对放电电压、停留时间、相对湿度和进气浓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的工艺条件,对于不同浓度的氯苯废气,其去除率均随着停留时间和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对湿度为35%-65%时去除效果最好。在停留时间和电压一定时,去除率随着进气浓度的增大而下降。同时对放电过程中产生的O3、CO2以及中间产物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CO2生成负荷与氯苯去除负荷的线性关系为y=1.5603x,氯苯降解不完全,在被降解的氯苯中只有66%转化为了CO2,且CO2的生成量随着停留时间的缩短而降低。同时通过对副产物O3监测分析表明,O3的生成不仅受进气浓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湿度的影响,在一个合适的湿度范围内35%-65%,O3生成量最大,随着进气浓度的增大O3生成量反而降低。并且CO2和O3都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升高然后稳定。对氯苯降解产物进行分析,表明氯苯的降解产物大多为小分子物质,水溶性较好,易于被微生物吸收利用。以氯苯为唯一碳源、定向驯化的活性污泥和高效降解菌为接种液建立两套相同的生物滴滤塔,实验结果表明,两套BTF均能够在19d内挂膜完成,启动完成后将低温等离子体接入其中一套作为预处理,另外一套单一BTF作为对比,通过对NTP+BTF耦合系统和单一BTF系统运行工况和性能分析比较,可得,随着氯苯进口浓度和进气负荷的升高,两套系统对氯苯的去除都呈下降趋势,单一BTF系统的去除率变化比NTP+BTF耦合系统要明显,耦合工艺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性能,这主要归功于NTP预处理对部分氯苯降解以及产生一些水溶性好且易被微生物降解利用的小分子物质。两套系统的去除负荷均随着进气负荷的增大而增大,单一BTF的最大去除负荷为53.41mg/m3·h,而NTP+BTF耦合系统的最大去除负荷为85.24 g/m3·h。两套系统的CO2生成负荷都随着氯苯去除负荷的增大而增大,NTP+BTF耦合系统的矿化率比单一BTF的要高,矿化率达92%。对两套系统的饥饿负荷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在经历21d的饥饿期之后,耦合系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7d)内逐渐恢复稳定,而单一BTF系统则需要13d。通过电镜扫描分析结果可知,NTP预处理对塔内微生物形态及分布情况有一定的影响,NTP不但影响生物膜的生长,还影响到生物膜上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生长存在。采用高通量测序来研究两套生物滴滤塔上生物膜相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器的运行,主要的优势菌群仍然存在,如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Sphing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等,两塔中原本存在很多的优势菌Planctomycetacia现在只有不到1%。分析发现,NTP预处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如Subdivision3菌在单一BTF系统中只占1.03%,而在耦合系统中占7.21%。通过OTU聚类分析表明,耦合系统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都低于单一BTF系统,可能是由于NTP预处理产生的O3对塔内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陈俊[8](2014)在《基于气体分析的SF6电气设备潜伏性缺陷诊断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SF6电气组合电器设备(GIS)曾被认为是高绝缘性能和免维护的产品,然而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绝缘故障问题。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共发现组合电器缺陷2026间隔次,占总间隔数35340的5.73%;南方电网公司组合电器事故率也达到0.2次/(100间隔·年),紧急重大缺陷率达1.58次/(100间隔·年)。根据广东电网公司的运行统计,解体后发现故障GIS主要存在悬浮金属碎屑,绝缘盆式绝缘子沿面放电,金属尖端放电等问题。目前GIS的绝缘状况诊断方法主要有电气法和化学成分分析法。这些方法都存在缺陷,还不能对设备的放电类型和严重趋势进行有效诊断。经常出现发生了故障而检测设备无预警或检测设备发出了预警但解体后找不到故障点的问题。本研究首先设计了一个小型的模拟试验平台,在其上设置不同的放电模型模拟GIS中可能出现的潜伏性放电缺陷,检测放电气体产物的变化规律。试验首次发现一种可用于诊断盆式绝缘子放电故障的分解气体CS2;试验也初步得到S02和S02F2的比值关系能够判断GIS设备的放电类型是属于电晕放电还是火花放电。为了进一步验证CS2、SO2和S02F2对GIS潜伏性缺陷的有效性和使得试验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接着在110kV实体GIS内试验,试验结果和小型模拟试验平台的结果一致:电晕放电下S02的含量高于S02F2的含量,火花放电下S02的含量小于802F2的含量,当火花放电在环氧树脂绝缘表面发生时,还会产生C82。为了从理论的角度验证和完善电气试验的结果,本论文采用量子化学的方法从微观角度对SF6的分解与反应机理进行理论研究,明晰各关键分解产物的类型、生成途径和能量条件,为GIS潜伏性缺陷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由于本论文基于化学分析方法,考虑到现有的SF6分解气体的检测精度较低,且不同气体之间的化学反应易发生干扰,部分产物尚未能检测,因此研究前期还探索和明确了一种有效的SF6分解产物分析方法。基于电气试验结果、量子化学计算和现场运行数据,本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GIS潜伏性缺陷诊断方法。该方法选用CS2、CF4、SO2和S02F2作为GIS潜伏性缺陷的特征气体。当检测到S02和802F2的增量大于0时,可判断设备内部存在着放电缺陷。进一步检测若发现C82或CF4的增量,则认为设备内部的环氧树脂绝缘介质发生了沿面放电;反之,则放电与环氧树脂绝缘介质无关,此时若S02的增速大于SO2F2的增长速率,则认为设备内部的放电类型为火花放电为主;若S02的增长速率小于SO2F2的增长速率,则认为设备内部的放电类型为电晕放电为主。特征气体的持续增长表明潜伏性缺陷正在进一步发展。该方法已经推广运用至生产实际,有效性得到了验证。

杨发林[9](2012)在《基于排放源的沥青面层施工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规模排放,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已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指导本国能源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交通运输业作为“三大碳源”之一,其排放比例大且增长较快,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本文以原油运输及矿山爆破为研究起点,路面碾压成型为终点,将施工过程分为:石料生产、沥青的生产、沥青混合料拌和、摊铺、碾压和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通过对沥青面层施工过程的分析,研究了施工过程中所有排放源的能耗和排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沥青面层施工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模型。以我国典型路面结构为例,统计分析了沥青面层施工过程中各环节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值,并比较了各个施工过程能耗排放所占比重以及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节能减排效果。通过对沥青面层建设阶段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结果表明:沥青面层施工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氮(N2O)和六氟化硫(SF6)排放较少。沥青面层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合料拌和环节能源消耗和排放最大,约占总能耗和排放的53%,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能耗和排放最少,约占总排放的0.6%。温拌沥青路面较热拌沥青路面可节约13%的能耗和排放,因此,具有一定的环保价值。

乐融融[10](2011)在《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利用率较低,能源需求仍在继续增长,这些问题为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减慢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虽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我国政府仍承担起了碳减排的责任,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的目标。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通过减少各建设项目碳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因此,论文就建立一套适用于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的方法体系展开了研究,以期综合评价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促进碳减排。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体系的研究:(1)通过分析各建设项目工艺流程中的碳源、碳汇,筛选了应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的项目,主要可分为能源生产建设项目、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林业、农业及土地利用建设项目、废弃物处置建设项目四大类。并讨论了典型行业的碳排放影响评价范围。(2)梳理了相关建设项目碳排放的核算方法,主要可分为实测法、排放系数法、模型法三类,分析了这三类核算方法的优缺点,并选择了适用于典型行业的核算方法及相关排放系数。(3)讨论了适用于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包括类比分析法、情景分析法这两种主要用于碳排放影响预测的方法及生命周期评价法、费用效益法这两种主要用于碳排放影响评价的方法。(4)讨论了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重大性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建立了包含环境、经济、社会指标的碳排放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5)以上海老港垃圾综合利用基地为例,对该项目开展了碳排放核算,利用情景分析法,建立了两种情景,及四种垃圾处置方案,对基于以上情景方案下的碳排放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评价,选择了最佳方案,提出了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提高垃圾焚烧比例等碳减排的对策建议。

二、温室气体监测用四氟化碳标准气体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定值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室气体监测用四氟化碳标准气体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定值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冷冻取样过程中泥质粉砂水合物样品稳定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天然气水合物冷冻取样技术进展
        1.2.2 多孔介质中水合物的生成和分解特性
        1.2.3 水合物在低温下稳定特性研究进展
        1.2.4 水合物亚稳态特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泥质粉砂水合物样品制备及物性分析
    2.1 南海泥质粉砂水合物储层特征
        2.1.1 地质概况
        2.1.2 地球化学特征
        2.1.3 水合物分布特征
    2.2 南海泥质粉砂样品制备
    2.3 泥质粉砂样品物性测试分析
        2.3.1 样品粒度分布特征
        2.3.2 样品渗透率测试
        2.3.3 样品孔隙分布特征
    2.4 泥质粉砂样品中水合物相平衡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温下泥质粉砂水合物稳定性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3.1 常压低温下泥质粉砂水合物样品分解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3.1.1 模型建立和边界条件
        3.1.2 水合物分解速率
        3.1.3 水合物饱和度变化规律
        3.1.4 样品中温度压力分布
    3.2 常压低温条件下泥质粉砂水合物稳定特性的实验研究
        3.2.1 天然气水合物合成分解实验装置
        3.2.2 泥质粉砂介质水合物关键参数计算
        3.2.3 合成-冷冻过程水合物饱和度变化规律
        3.2.4 泥质粉砂水合物低温下稳定特性
    3.3 温度压力对泥质粉砂水合物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3.3.1 实验方法
        3.3.2 温度对泥质粉砂水合物稳定特性的影响
        3.3.3 压力对泥质粉砂水合物分解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泥质粉砂水合物样品在亚稳态区间的稳定性研究
    4.1 泥质粉砂水合物样品在亚稳态区间的分解规律
        4.1.1 实验条件
        4.1.2 匀速升温过程中水合物分解规律
        4.1.3 匀速降压过程中水合物分解规律
    4.2 泥质粉砂水合物的亚稳态温度压力区间测定
    4.3 低温条件下水合物亚稳态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
        4.3.1 分子动力学概述
        4.3.2 力场选择和模型构建
        4.3.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过冷水对泥质粉砂水合物样品稳定性的影响机理
    5.1 实验方法
        5.1.1 低场核磁共振测试技术简介
        5.1.2 实验装置
    5.2 冷冻样品过程泥质粉砂介质中过冷水的相变规律
    5.3 泥质粉砂水合物样品中过冷水相变特性
        5.3.1 泥质粉砂孔隙中水合物生成特性
        5.3.2 过冷水相变对水合物稳定特性的影响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介
    二、发表学术论文
    三、授权专利
    四、参与科研项目
    五、参加学术活动
致谢

(3)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混合气体浓度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检测方法
        1.2.2 光谱法检测气体的反演算法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CNN的反演算法
    2.1 神经网络
    2.2 卷积神经网络
    2.3 用于混合气体浓度反演的CNN
        2.3.1 卷积和池化在气体光谱上的应用
        2.3.2 CNN网络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分析及结果讨论
    3.1 实验原理
    3.2 测量光谱获取
    3.3 标准吸收截面
        3.3.1 实验获取法
        3.3.2 文献获取法
    3.4 CNN算法的反演结果
        3.4.1 气体反演结果
        3.4.2 强背景气体反演结果
        3.4.3 弱优先气体反演结果
    3.5 不同算法的浓度反演结果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论文总结
    4.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基于NDIR技术的油气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2.1 电化学检测技术
        1.2.2 气相色谱法
        1.2.3 红外吸收光谱法
        1.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1.3 NDIR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原理分析和测量方法
    2.1 红外吸收光谱原理
    2.2 红外光谱区域划分
        2.2.1 红外吸收光谱原理的特点
        2.2.2 红外产生的条件
    2.3 朗伯比尔定律
    2.4 吸收谱线的选择
    2.5 红外光谱测量方法
        2.5.1 谐波检测
        2.5.2 直接吸收检测法
        2.5.3 差分吸收检测法
        2.5.4 NDIR传感器的油气检测原理
    2.6 红外吸收光谱的优势
    2.7 NDIR油气传感器总体设计方案
    2.8 本章小结
3 NDIR传感器光路结构设计
    3.1 系统光源
    3.2 红外探测器
    3.3 滤光片
    3.4 气室
    3.5 本章小结
4 硬件部分设计
    4.1 电源电路设计
    4.2 光源驱动设计
    4.3 MCU模块
    4.4 滤波放大电路
    4.5 A/D转换电路
    4.6 温度测量模块
    4.7 存储模块
    4.8 串口通讯
    4.9 压力测量模块
    4.10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数据处理
    5.1 软件设计与实验平台
        5.1.1 实验平台设计
        5.1.2 基于LabVIEW系统的数据采集系统
        5.1.3 LabVIEW数据采集系统
    5.2 探测器信号与气体浓度分析
        5.2.1 NDIR油气传感器油气检测原理
        5.2.2 NDIR油气传感器的标定
        5.2.3 零点值的计算
        5.2.4 NDIR油气传感器标定
    5.3 温度补偿
        5.3.1 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5.3.2 NDIR油气传感器温度试验
        5.3.3 温度补偿算法研究
    5.4 重复性实验
    5.5 示值误差
    5.6 NDIR油气传感器性能指标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系统在检修基地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检修基地建设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必要性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建设的理论依据
    2.2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在检修基地的建设思路
        2.2.1 检修基地概况
        2.2.2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在检修基地的建设思路
    2.3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厂区的建设要求及规划思路
    2.4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装置的功能需求
    2.5 六氟化硫气体质量检测的功能需求
    2.6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在检修基地的工作流程设计
    2.7 厂区建设对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设计
        2.7.1 考虑主要污染物类型、排放方式以及对生态影响的途径
        2.7.2 按不同环境要素考虑污染防治措施、执行标准及达标情况
        2.7.3. 环境风险分析预测结果、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在检修基地的建设
    3.1 检修基地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硬件设施建设
        3.1.1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厂区的建设
        3.1.2 六氟化硫气体净化处理装置的建设
        3.1.3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监控系统的建设
        3.1.4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设备配置
    3.2 检修基地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软件管理建设
        3.2.1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人员配置
        3.2.2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管理原理和方法
        3.2.3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人员培训
        3.2.4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管理规定
        3.2.5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的调试验收
    4.1 设备到货的检查
    4.2 设备安装调试
        4.2.1 设备安装调试各节点
        4.2.2 检测过程记录
    4.3 系统试运行
    4.4 设备性能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系统在检修基地的应用研究
    5.1 在实际应用中的特色做法
    5.2 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气质联用法测固定污染源中三氟甲烷、四氟甲烷、六氟乙烷和六氟化硫(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1.2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1.3采样
2结果与讨论
    2.1线性、精密度及检出限
    2.2保存条件
    2.3实际样品测定
3结论

(7)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滴滤塔耦合降解氯苯污染物的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概述
        1.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定义和分类
        1.1.2 VOCs的来源与危害
        1.1.3 氯苯类污染物
        1.1.4 VOCs的污染控制技术方法
    1.2 VOCs的生物处理技术
        1.2.1 生物洗涤
        1.2.2 生物过滤
        1.2.3 生物滴滤
    1.3 VOCs的等离子体处理技术
        1.3.1 等离子体降解污染物的机理
        1.3.2 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及类型
        1.3.3 介质阻挡放电
        1.3.4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及其原理
    1.4 NTP+BTF耦合工艺的提出
    1.5 高通量测序技术
        1.5.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优点
        1.5.2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6.1 课题来源
        1.6.2 课题研究意义
    1.7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7.3 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菌种来源与培养基
    2.2 实验装置
        2.2.1 低温等离子装置
        2.2.2 生物滴滤塔实验装置
    2.3 分析方法
        2.3.1 分析检测方法
        2.3.2.生物滴滤塔工艺参数的测定方法
        2.3.3 高通量测序技术
第三章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氯苯降解的工况研究
    3.1 电压对氯苯降解的影响
    3.2 停留时间对氯苯降解的影响
    3.3 相对湿度对氯苯降解效果的影响
    3.4 氯苯初始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3.5 氯苯的CO_2选择性分析
    3.6 臭氧产生量分析
    3.7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氯苯的产物和机理分析
    3.8 反应器长期连续运行实验研究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滴滤塔净化氯苯装置的建立和启动期性能考察
    4.1 活性污泥的驯化
    4.2 接种污泥降解性能研究
    4.3 生物滴滤塔挂膜启动阶段工况研究
        4.3.1 生物滴滤塔的挂膜启动
        4.3.2 启动阶段去除率
        4.3.3 周期内氯离子浓度变化
        4.3.4 生物滴滤塔启动阶生物量分析
        4.3.5 挂膜启动阶段微生物扫描电镜观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一BTF与NTP+BTF耦合系统净化氯苯废气的工况研究
    5.1 去除性能考察
        5.1.1 氯苯初始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5.1.2 停留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5.1.3 进气负荷的影响
    5.2 填料生物量分析
    5.3 压降变化情况分析
    5.4 CO_2生成量分析
        5.4.1 CO_2生成负荷和氯苯的去除负荷随运行时间的变化
        5.4.2 CO_2生成负荷与氯苯去除负荷的线性关系
    5.5 反应器抗饥饿性能考察
    5.6 微生物相分析
    5.7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5.7.1 OTU聚类分析
        5.7.2 Alpha多样性分析
        5.7.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气体分析的SF6电气设备潜伏性缺陷诊断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六氟化硫分解产物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2.1 六氟化硫分解产物气体成分
        2.1.1 SF_6分解产物主要来源
        2.1.2 六氟化硫分解产物的性质
    2.2 SF_6分解产物常规分析方法比较
    2.3 毛细管柱/TCD-FPD气相色谱分析法开发研究
        2.3.1 毛细管柱/TCD-FPD气相色谱法的建立
        2.3.2 毛细管柱/TCD-FPD气相色谱法的性能研究
    2.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应用研究
        2.4.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的建立
        2.4.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的性能研究
    2.5 六氟化硫分解产物分析方法的优化选择
    2.6 本章小结
3 模拟试验平台不同放电类型下SF_6分解产物的变化规律研究
    3.1 模拟试验平台的建立
    3.2 电晕放电下SF_6分解产物的变化规律研究
    3.3 火花放电下SF_6分解产物的变化规律研究
    3.4 绝缘子沿面放电下SF_6分解产物的变化规律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实体设备不同放电类型下SF_6分解产物的变化规律研究
    4.1 110KV GIS母线段模拟放电试验平台的建立
    4.2 电晕放电下SF_6分解产物的变化规律研究
    4.3 电晕和火花放电共存时SF_6分解产物变化规律研究
    4.4 绝缘子沿面放电下SF_6分解产物的变化规律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SF6关键分解产物的生成机理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简介
        5.1.2 理论计算精度验证
    5.2 各种SF_6关键分解产物的理论研究
        5.2.1 S_2OF_(10)生成过程理论研究
        5.2.2 SO_2F_2生成过程理论研究
        5.2.3 SO_2生成过程理论研究
        5.2.4 CF_4生成过程理论研究
        5.2.5 CS_2生成过程理论研究
    5.3 局部放电下各SF_6关键分解产物的生成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SF_6分解产物的电气设备诊断方法及应用
    6.1 基于SF_6分解产物的电气设备诊断方法体系
        6.1.1 潜伏性缺陷存在的识别
        6.1.2 潜伏性缺陷类型的识别
    6.2 SF_6分解产物在GIS缺陷诊断中的实际应用
        6.2.1 利用SF_6分解产物诊断出的GIS设备缺陷概览
        6.2.2 典型案例
    6.3 本章小结
7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7.1 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基于排放源的沥青面层施工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排放源的清单分析法
    2.1 研究边界
    2.2 研究方法
        2.2.1 方法概述
        2.2.2 清单分析法研究步骤
        2.2.3 清单分析数据处理
        2.2.4 清单分析法应用
    2.3 相关统计数据测算方法
        2.3.1 固定污染源排放监测方法
        2.3.2 移动源排放监测方法
        2.3.3 密闭室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材料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3.1 化石燃料、工程机械和电能消耗排放及其原理
        3.1.1 石油和煤的组成
        3.1.2 产生排放的原理
    3.2 沥青生产温室气体排放
        3.2.1 沥青生产工艺及流程
        3.2.2 沥青生产排放源
        3.2.3 沥青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种类
    3.3 集料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3.3.1 集料生产工艺流程
        3.3.2 集料生产过程排放源
        3.3.3 集料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种类
    3.4 原材料运输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3.4.1 原材料运输方式
        3.4.2 运输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种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场施工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4.1. 沥青混合料拌和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4.1.1 拌和工艺
        4.1.2 拌和过程排放源
        4.1.3 拌和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种类
    4.2 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4.2.1 运输车辆及排放源
        4.2.2 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4.3 沥青混合料摊铺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4.3.1 沥青混合料摊铺工艺
        4.3.2 沥青混合料摊铺过程排放源
        4.3.3 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4.4 沥青混合料碾压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4.4.1 碾压工艺
        4.4.2 碾压过程排放源
        4.4.3 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模型
    5.1. 原材料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5.1.1 沥青生产温室气体排放
        5.1.2 集料生产温室气体排放
    5.2 现场施工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5.2.1 沥青混合料拌和过程排放
        5.2.2 沥青混合料摊铺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5.2.3 沥青混合料碾压排放
    5.3 运输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路面面层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实例
    6.1 工程简介
    6.2 工程量计算
        6.2.1 确定路面结构类型
        6.2.2 单位公里原材料用量
    6.3 单位公里能耗统计
        6.3.1 集料生产能耗统计
        6.3.2 溶剂脱沥青生产能耗统计
        6.3.3 现场施工过程能耗统计
        6.3.4 运输过程能耗统计
        6.3.5 施工过程能耗比较
    6.4 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
        6.4.1 集料生产排放量
        6.4.2 沥青生产排放量
        6.4.3 现场施工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
        6.4.4 运输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6.4.5 施工过程排放比较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名目录
图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研究背景
        1.1.2 国内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总结
第二章 碳排放影响评价的原则、程序及评价对象
    2.1 碳排放影响评价原则
        2.1.1 碳排放影响评价应围绕生产全过程展开
        2.1.2 碳排放核算应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
        2.1.3 碳排放影响评价应提倡清洁生产
    2.2 碳排放影响评价程序
    2.3 碳排放影响评价对象筛选
        2.3.1 碳源及碳汇的分类及评价范围
        2.3.2 应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筛选
        2.3.3 典型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分析与评价范围确定
第三章 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3.1 建设项目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
        3.1.1 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的构成分析
        3.1.2 典型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核算方法
    3.2 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3.2.1 类比分析法
        3.2.2 情景分析方法
        3.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
        3.2.4 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第四章 碳排放影响重大性评价及评价指标研究
    4.1 碳排放影响重大性评价
        4.1.1 碳排放影响重大性评价的定义
        4.1.2 碳排放影响重大性的判断方法
    4.2 碳排放影响评价指标研究
        4.2.1 碳排放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2.2 碳排放影响评价指标
第五章 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碳排放影响评价
    5.1 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概况
    5.2 评价目的
    5.3 碳源、碳汇分析
    5.4 评价范围
    5.5 评价技术路线
    5.6 垃圾处置现状及回顾性评价
    5.7 垃圾处置方案碳排放情景分析
        5.7.1 情景设置
        5.7.2 方案设置
        5.7.3 碳排放核算及分析
    5.8 碳排放影响重大性评价
    5.9 碳排放影响综合分析
        5.9.1 环境影响
        5.9.2 经济影响
        5.9.3 社会影响
        5.9.4 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温室气体监测用四氟化碳标准气体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定值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FTIR在气体标准物质研究中的应用[J]. 王德发,周枫然,叶菁,张体强,曾武,韩桥. 计量科学与技术, 2021(05)
  • [2]冷冻取样过程中泥质粉砂水合物样品稳定特性的研究[D]. 张鹏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混合气体浓度反演研究[D]. 黄莹莹. 东南大学, 2020
  • [4]基于NDIR技术的油气检测的研究[D]. 殷亚龙. 郑州大学, 2019(07)
  • [5]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系统在检修基地的研究与应用[D]. 谢鹏. 福州大学, 2016(05)
  • [6]气质联用法测固定污染源中三氟甲烷、四氟甲烷、六氟乙烷和六氟化硫[J]. 叶伟红,景立新,万婷婷,王成,潘荷芳,刘劲松. 中国环境监测, 2015(02)
  • [7]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滴滤塔耦合降解氯苯污染物的工艺及机理研究[D]. 曹书岭.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6)
  • [8]基于气体分析的SF6电气设备潜伏性缺陷诊断技术研究及应用[D]. 陈俊. 武汉大学, 2014(09)
  • [9]基于排放源的沥青面层施工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研究[D]. 杨发林. 长安大学, 2012(S2)
  • [10]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 乐融融.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温室气体监测用四氟化碳标准气体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测定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