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选槽中的泡粒相互作用

浮选槽中的泡粒相互作用

一、Bubble-particle interaction in flotation cell(论文文献综述)

马强,李育彪,李万青,向焱,李诗浩[1](2021)在《矿物浮选动力学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浮选动力学可对浮选过程进行量化描述,有助于提升选矿自动化水平,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重视。基于浮选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历程,综述了矿物晶体结构、矿物颗粒大小、矿物颗粒形状、药剂作用及浮选设备影响等因素对矿物浮选动力学的影响。此外,还展望了浮选动力学发展,指出运用理论计算分析并结合矿物工艺学及矿浆流体运动规律可进一步加强浮选动力学模型对实际浮选过程的指导意义。

邬丛珊[2](2021)在《油类捕收剂对煤粒气泡间相互作用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浮选是煤炭分选的一种重要方法。浮选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是气泡的矿化,它是煤粒与气泡间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提高气泡矿化效能,非极性油被广泛的应用于浮选过程中。因此,本文重点研究油类捕收剂对煤粒与气泡间相互作用行为的影响。首先,采用煤粒气泡黏附装置研究了煤粒与气泡间碰撞、黏附的动态行为。利用不同类型的油对煤粒进行改性,通过比较煤粒与气泡黏附行为的差异来分析油性捕收剂的作用机理。其次,利用扬声器振动装置分析了不同油改性后的煤粒‐气泡聚集体的附着强度。最后,通过压电陶瓷双晶悬臂梁力学测试装置获得了不同油改性后的煤样与气泡从碰撞、黏附到分离的全过程作用,从微观黏附动态气泡与油膜变形和作用力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油在煤粒气泡黏附过程的作用机理。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浮选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浮选的基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1)煤粒与气泡动态黏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煤粒以自由沉降末速接近气泡后,在与气泡碰撞的时刻速度降到最低。随后沿气泡运动,速度逐渐增大,到气泡赤道位置速度达到最大,最终滑移到气泡底部并稳定的黏附在气泡底部或者在气泡赤道下方脱落。实验发现,碰撞角越小越容易黏附;而当碰撞角大于约41.6°后,煤粒最终会滑落。这是因为煤粒与气泡的黏附需要水化膜的破裂,当碰撞角大时,煤粒所提供的动能不足以完成这个过程而造成的。(2)煤样经十二烷和煤油改性后,接触角变大,经油酸改性后,接触角变小。然而,采用这三种油改性后的煤粒进行煤粒气泡动态黏附过程研究发现,这三种油改性后的煤粒与气泡平均黏附时间均变短,黏附时角度均变小,而黏附效率均变高。其中,十二烷效果最好,其次是煤油,油酸效果最差。对不规则形状的改性煤粒也进行了研究,发现非极性油改性后的煤粒倾向于以较平的表面黏附在气泡上,而极性油改性后的煤粒和裸煤却以尖端黏附在气泡上。非极性油修饰的煤粒的面状接触应当是由于疏水的非极性油油膜此时能最大程度减小与水的接触;因为油酸为极性油,为达到最稳定的状态,它需要调整自身基团位置,使极性基团与水接触,而非极性基团一端与气泡接触,这可能是油酸修饰的煤粒与气泡呈尖端接触的原因。而裸煤呈尖状接触则可能是为了满足其静态接触角。(3)引入经典的EDLVO理论计算气泡与煤粒、气泡与非极性油之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发现非极性油与气泡间的吸引力大于煤粒与气泡间的吸引力,表明煤粒经非极性油改性后,气泡与非极性油之间的吸引力会使煤粒表面的非极性油膜优先与气泡接触黏附。(4)通过扬声器振动来研究不同油性药剂改性后的煤粒-气泡聚集体稳定性时,发现不同油类捕收剂改性后的煤粒气泡聚集体稳定性与他们的黏附效果无关。结合油滴在煤表面的动态接触角发现,煤粒-气泡的黏附强度与所使用的油的粘度有关,粘度越大,煤粒越不容易从气泡表面脱离。(5)用染色油滴改性后的煤粒与气泡进行黏附试验发现,煤粒与气泡分离后,油滴在气泡与煤粒上均有残留。结合油在水气界面的铺展速度以及油的粘度对煤粒-气泡黏附脱附的影响,可推测,煤粒与气泡的黏附是煤粒表面的油在起主导作用,气泡与煤粒的黏附是以油做“桥梁”产生的。气泡与煤粒的分离也是由油桥的断裂引起的。(6)通过自制的压电陶瓷双晶悬臂梁力学测试装置测量煤粒–气泡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力,并用高速摄影机观察整个过程。结果发现,接近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水力学动力和表面力作用下的液膜排水,二是液膜破裂形成三相接触线后的铺展和黏附。煤块与气泡的分离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气泡拉伸变形,气泡在煤上的接触角变大,但三相润湿线保持不变,直至达到前进接触角;第二阶段时,接触角不变,三相接触周边长度缩短至最终分离。(7)利用压电陶瓷双晶悬臂梁力学测试装置研究了不同油类捕收剂改性后的煤块与气泡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经非极性油煤油与十二烷改性后的煤与气泡诱导时间明显降低,三相接触线的铺展时间变长;气泡与煤块的最大脱离力则与所用药剂的粘度有关。这进一步证明:经油类改性过的煤粒与气泡的分离由油桥的断裂引起。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裸煤与气泡的分离可能不需要气泡的分裂,而是直接从煤表面完整脱附的。

余攀[3](2021)在《外界离子活化微细粒级钛铁矿浮选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钛铁矿资源丰而不富,以可选性差的原生钛铁矿为主。该类型矿石资源中微细粒级钛铁矿的有效回收一直是矿物加工领域的难题,浮选是处理此类矿石资源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开展钛铁矿浮选的基础理论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微细粒级钛铁矿表面改性,通过表面氧化和引入外界离子来提高矿物表面的反应活性,以实现钛铁矿的高效浮选。本文以微细粒级钛铁矿(-38μm)为研究对象,以H2SO4、H2O2为氧化剂和油酸钠为捕收剂,分别探究了铅离子和铜氨离子对钛铁矿的活化效应。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溶解试验、Visual MINTEQ model模拟、矿物表面Zeta电位测定、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和反应热力学计算等多种方法探究了表面氧化和引入外界离子对钛铁矿表面活性位点的影响、药剂在溶液体系中的组分分布规律及其与矿物表面相互作用机理。论文将为我国微细粒级钛铁矿的高效浮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H2SO4体系下Pb(NO3)2对钛铁矿的活化机理研究表明,在p H 5.5时钛铁矿纯矿物具有良好的可浮性,加入Pb2+(1×10-4mol/L)可将钛铁矿回收率从70%提高到82%;钛铁矿溶解试验表明,铅离子吸附在矿物表面进而阻止矿物表面Fe、Ti活性质点的溶解。溶液组分分析表明,Pb(NO3)2主要以Pb(II)离子存在,Na OL(2×10-4mol/L)的优势组分是RCOOH(l)分子。动电位和FT-IR分析表明,RCOOH(l)和RCOO-在钛铁矿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并有Pb-OL复合物生成。XPS结果证实H2SO4预处理促进了钛铁矿表面的Fe由Fe(Ⅱ)向Fe(Ⅲ)转变,使Fe(Ⅲ)比例由32.51%增加到63.22%。ToF-SIMS分析表明Pb(NO3)2的加入强化了钛铁矿对Na OL的吸附,C4H7+碎片峰强度从16447增大到21089。H2SO4体系中铅离子活化微细粒钛铁矿主要归因于SO42-离子的氧化作用、分子/胶体油酸和Pb-OL复合物的共吸附作用。H2SO4-H2O2体系中铜氨离子活化浮选钛铁矿的机理研究表明,在p H 5.5时以油酸钠作捕收剂,加入H2O2(1×10-4mol/L)和[Cu(NH3)4]2+(1×10-4mol/L),可将钛铁矿纯矿物浮选回收率提高约18%。XPS分析证实H2SO4和H2O2处理后促进了铁由Fe(Ⅱ)向Fe(Ⅲ)转化。最终,钛铁矿表面Fe(Ⅲ)的比例从44%上升到66%。引入铜氨后,矿物表面铜原子浓度为0.4%。反应热力学分析表明,p H 5.5时Fe(OL)3比Fe(OL)2更容易生成(Fe2+/Fe3+和Na OL反应的ΔGθ分别为-80.79 k J/mol,-147.00 k J/mol)。ToF-SIMS分析表明铜氨的添加增强了Na OL在钛铁矿表面的吸附,C18H33O2-归一化峰强度从1.42×10-2增加到1.80×10-2。铜氨离子活化钛铁矿浮选主要归因于H2SO4和H2O2的双重氧化作用,以及分子/胶体形式的油酸和油酸根与钛铁矿表面Fe和Cu质点的化学吸附作用。实际矿浮选试验表明,在H2SO4用量2000 g/t、Na OL用量2000 g/t的条件下,以300 g/t的铅离子和铜氨离子分别为活化剂进行一次粗选试验,可将钛铁矿回收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

陈雯,许海峰,周瑜林[4](2020)在《新型醚酸捕收剂CY-1对绿泥石的浮选作用机理及在铁矿反浮选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首次确定太钢袁家村铁矿中绿泥石的类型和化学式,针对该绿泥石中金属离子种类和含量及其碎解暴露面特点,设计并合成出新型醚酸捕收剂CY-1。通过绿泥石、赤铁矿单矿物浮选试验、微细粒富绿泥石赤磁混合铁矿实际入浮矿石浮选试验、FT-IR光谱分析、Zeta电位测试、吸附量试验、DFT计算和XPS分析研究CY-1对绿泥石矿物的浮选性能及作用机理。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捕收剂CY-1对绿泥石的捕收能力显着强于Na OL的。碱性条件下反浮选袁家村微细粒赤磁混合铁矿时与使用Na OL捕收剂相比较:30℃时,CY-1所取得的粗精矿中铁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提高2.27%和1.22%;20℃时,CY-1所取得的粗精矿中铁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提高11.11%和11.84%。DFT计算表明,CY-1分子的羧基O是作用于矿物的主要位点,亲固基中的其他O也是活性供电子中心。CY-1浮选绿泥石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分子中特有的"冠醚"结构使CY-1与绿泥石表面的Mg和Al产生化学键合反应,提高捕收剂对绿泥石的浮选捕收能力。

孙伟成[5](2020)在《利用CFD方法分析KYF-0.2浮选机气液分散特性和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运用气泡与颗粒相互作用的分离原理的典型浮选设备——KYF-0.2型浮选机,在选矿行业中广泛应用。外界空压机将空气通过浮选机的空心轴送入搅拌叶轮腔,搅拌叶轮的旋转作用提供强大的径向流,带领气体经过定子扰流作用,将气体分散至整个浮选槽。本文针对KYF-0.2浮选机,使用标准k-ε湍流模型、欧拉欧拉的两相流模型、多尺寸分组(MUSIG)方法,对矿浆颗粒采用粒子传输模型,通过定子和旋转叶轮的几何位置关系选择合理的时间步长,比较实验和模拟的搅拌功耗进行合理性验证,进行稳态和非稳态的数值模拟求解计算。以气液分散问题为核心环节,基于实际现场背景,获得浮选槽内的有效分析评价气液流动特性的方法,并探究了的气液分散影响因素。不同进气量模拟结果表明:进气量在10m3/h以上搅拌功耗下降较为明显,进气量的增大,使得叶轮和定子间相互作用减弱,大尺寸气泡区域逐渐扩展,气体的射流角度明显增大,引起浮选槽下循环作用加强,上循环作用减弱。不同转速模拟结果表明:转速增加气相逐渐由浮选槽中心向环形壁面靠近,气泡尺寸增大,并且气体的射流角度减小,浮选槽中下循环作用减弱,上循环作用和范围加强。分析影响浮选机气液分散三个因素。叶轮厚度增大,叶轮的搅拌扭矩值明显下降且波动幅度减小,叶轮腔中的气含率升高,气相向四周流出的难度增大,叶片对液相做功的范围减小。矿浆流量增大,液相的上、下循环量均减少,气相无变化,存在“短路”效应。固相浓度升高,进入槽中的矿粒整体达到较长停留时间的能力下降,气相的提升角度增大,上循环区域减小,整体浮选混合效果下降。本文利用CFD数值模拟分析充气搅拌过程的浮选机气液分散特性和影响因素,能够在浮选生产操作、设备维护环节及其他选矿设备实验和研发设计中,提供有效的参考借鉴。

陈松降[6](2020)在《神东长焰煤的表/界面特征及与活性油泡粘附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我国的主要化石能源,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随着优质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低品质煤(如低阶煤和氧化煤)的开采和消费量与日俱增。然而,低阶煤变质程度低,亲水性强可浮性差,通过常规浮选手段很难实现它的高效经济回收。本文针对这一技术难题,以典型的低阶煤为研究对象,围绕“低阶煤浮选表界面特征―活性油泡强化浮选过程―颗粒与气/油泡粘附机制”这条研究主线,首先探讨了低阶煤的表面特征及其难浮机理。其次,针对低阶煤的可浮性特征,开展了油泡的表界面活性强化研究,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对油泡的表面张力、粘度、Zeta电位及煤样的润湿热力学等表界面行为的影响,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捕收剂在低阶煤表界面上的吸附行为影响,深入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强化低阶煤浮选的机理。再者,结合扩展的DLVO理论和Stefan-Reynolds模型,拟合估算了气/油泡―低阶煤颗粒间的疏水作用能常数,计算比较了气/油泡与煤粒间的相互作用能,探讨了低阶煤与气泡、油泡间的水化膜薄化特征,阐明了油泡浮选技术强化低阶煤分选的内在机理。最后,结合高速摄像系统和Image Pro Plus软件,研究了颗粒疏水性和表面活性剂对颗粒―气泡/油泡间粘附动态过程的影响,探讨了固体颗粒在气泡和油泡表面的粘附动态过程差异,从而探明了油泡对浮选矿化过程的强化作用及效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了低阶煤的高效浮选回收,显着降低了浮选捕收剂用量,并从宏观热力学和微观粘附动态过程两个方面,深入揭示了活性油泡强化低阶煤浮选矿化过程的机理,对于促进低阶煤浮选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低阶煤浮选的基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神东长焰煤的煤质分析结果表明,原煤的氧元素含量为22.07%,在有机质中主要以羟基、羰基、羧基等含氧官能团的形式存在,官能团总含量为30.32%。煤样的可浮性极差,要获得理想的回收率,常规浮选需消耗60 kg/t甚至更高用量的捕收剂。低阶煤表面含氧官能团丰富是造成可浮性差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为,含氧官能团的极性基团与水分子以氢键形式紧密结合,会在煤表面形成厚厚的水化膜,阻碍浮选矿化过程;而表面形貌粗糙及孔隙结构发达是造成低阶煤难以浮选的另一诱因,主要表现为表面孔隙被水分子填充后,对煤表面的水化膜形成稳固作用。利用表面活性剂对柴油的改性研究结果表明:2-乙基己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柴油在煤样表面的润湿速率,当添加量为10%时达到最大值8.92×10-4 g2/s。与2-乙基己醇不同的是,DDAB在柴油中的添加则显着降低了改性柴油对煤样的润湿速率。改性柴油对煤样的润湿能力并不完全随着表面张力的减小而增大,还与其粘度有关。本文通过油泡浮选方法,可实现低阶煤的高效分选,当捕收剂用量为7 kg/t时,获得了可燃体回收率76.82%和精煤灰分7.21%的良好指标,这与常规浮选工艺相比,药耗降低了82.50%。表面活性剂2-乙基己醇和DDAB可以进一步增强油泡的表界面活性,改善油泡浮选效果,使用活性油泡C24和CS1浮选时可燃体回收率分别达到89.27%和88.08%,比普通油泡分别提高了16.21%和15.99%。结合扩展的DLVO理论和Stefan-Reynolds模型,推导估算了煤粒与气泡、油泡间的疏水作用能常数,计算结果表明煤粒与气泡间的疏水作用能常数为-4.19 mJ/m2,约为后者的1/7。煤粒与气泡、油泡间的水化膜薄化到临界厚度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93.44和40.00 ms,而液膜破裂、三相接触周边(TPC)的形成与扩展所需时间约占诱导时间的1/5。煤粒与油泡间粘附所需要克服的能垒要远小于煤粒与气泡间的,约为后者的1/15,而前者液膜破裂时的临界厚度也远远大于后者的,约为11.23 nm。疏水表面间的疏水引力是驱动煤粒与气/油泡粘附矿化的决定性因素,油泡极大地增强了传统浮选载体(气泡)与疏水性颗粒间的疏水作用力,这是油泡强化低阶煤浮选矿化过程的内在原因。通过固体颗粒与气泡、油泡粘附动态过程的研究发现,疏水性的玻璃珠M2与气泡碰撞后,水化膜逐渐薄化并于36 ms时破裂,TPC在58 ms时扩展到最大,最终形成稳定的TPC而粘附在气泡底部。而M2与油泡之间的水化膜在28ms左右时破裂,随后TPC迅速扩展,在42 ms时扩展到最大值,最后形成了比在气泡上更大的稳定TPC,在油泡底端形成了更加稳定的粘附。并且,油泡只选择性地增强了对疏水性颗粒的捕收能力,这是油泡浮选过程能够获得良好选择性的关键。而活性油泡C24和CS1可以更大程度地加速水化膜的破裂和TPC的形成与扩展过程,表明进一步缩短了粘附诱导时间,增强了油泡对疏水性颗粒的粘附能力,强化了油泡浮选矿化过程。通过气/油泡在固体表面的粘附行为差异研究发现,普通油泡在光滑有机玻璃板Y3000表面开始形成TPC的时间点为173 ms,这一起始粘附时间远远小于气泡的353 ms,与此同时,完成TPC扩展所需要的时间(32 ms)也远小于气泡的50 ms,并且油泡在Y3000表面的最终TPC长度比气泡的长37.55%。这表明,油膜在气泡表面的包裹增强了气泡与Y3000表面间的粘附力,加速了水化膜的薄化、破裂和TPC的形成及扩展过程,同时还增大了在Y3000表面的粘附强度。而表面活性剂可以进一步地促进油泡在Y3000表面的铺展和粘附,但过量的DDAB会极大地阻碍捕收剂在Y3000表面的铺展,降低油泡在固体表面的粘附效率。该论文有图121幅,表16个,参考文献221篇。

段成栋[7](2020)在《基于FLUENT-EDEM微细颗粒在不同湍流环境中的运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微细粒的矿物浮选仍是世界公认难题,由于其粒度小、质量轻,颗粒在流体中会随流体一起运动,没有足够的惯性来偏离流体的流线,从而难以与气泡发生惯性碰撞。微细粒矿物的难以回收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现有浮选动力学理论也表明颗粒脉动速度和滑移速度将直接影响颗粒与气泡的碰撞频率,因此湍流环境下滑移速度和脉动速度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碰撞频率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开展湍流环境下微颗粒固-液两相流运动规律研究,建立湍流流场特征与微细颗粒脉动速度和滑移速度之间的关系,对于微细粒矿物分选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FLUENT中大涡模拟(LES)耦合EDEM模拟了不同粒径、不同密度的颗粒在不同湍流强度下的运动规律的研究。旨在探究矿物浮选中矿物颗粒在矿化阶段的运动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规则栅格激发的湍流流场的特性,流体经过栅格诱导出近似各向同性湍流,这为研究颗粒在不同湍流流场中的运动规律提供了基础。2、采用FLUENT-EDEM模拟液固两相流动,并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选取了合适的模型和设置参数。3、利用FLUENT-EDEM模拟了粒径为74μm时密度分别为2000kg/m3,3000kg/m3,,4000 kg/m3在湍流强度分别为16%-17%,9%-10%,6%-7%,3%-4%时的流动特性,并处理和分析了颗粒-流体的运动规律。和密度为2000 kg/m3时粒度分别为150μm,225μm,,300μm在湍流强度分别为16%-17%,9%-10%,6%-7%,3%-4%时的数值模拟,并处理和分析了颗粒-流体的运动规律。得出如下结论:湍流强度不仅能使颗粒滑移速度增大,颗粒的速度脉动强度也会增大,在湍流强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大颗粒惯性(增大颗粒密度或粒度)则会使颗粒滑移速度继续增大,这种增大趋势会逐渐减小;同时,颗粒速度脉动会减小。而且,当湍流强度较高时(约10%以上),颗粒滑移速度提高的空间越小。当湍流强度较小时,颗粒滑移速度提高的空间就越大。最后利用所得数据拟合出了颗粒滑移速度和颗粒速度脉动的预测公式。

吴修粮[8](2020)在《基于NNG与神经网络的铜矿浮选过程软测量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过程中对关键变量的测量与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工业过程中某些关键变量难以测量、实时性不足、测量成本高等难题,软测量技术提供了一种以数学建模及软件编程来代替硬件传感器的方法,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和关注。论文以某铜矿的浮选过程作为研究背景,该过程中精矿品位代表了浮选过程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是铜矿浮选过程的关键技术指标。然而,在实际生产中,该变量通常采用离线人工化验的方式获得,存在实时性不足、测量成本高等问题。论文系统地分析了某铜矿浮选生产工艺,研究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软测量建模算法,并建立了数据驱动的铜精矿品位软测量模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复杂的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非负绞杀(Nonnegative garrote,NNG)算法和极值优化(Extremal optimization,EO)算法相结合的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的变量选择算法。首先利用现有数据集,基于MLP对复杂系统建模,得到一个训练好的MLP神经网络;其次利用NNG对训练好的MLP神经网络的输入权重进行系数压缩和变量选择。在此基础上,由EO算法执行进一步的局部变量选择,得到更加精炼的数据集,并给出最终的MLP模型。(2)利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数值仿真算例,从各种不同的变量规模、样本数量以及相关性等条件下测试了算法的有效性,并与其他经典的MLP软测量算法进行了综合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本算法结合了NNG算法全局压缩和EO算法局部搜索的优点,无论是在算法精度还是在变量选择的准确度上均优于其他算法。(3)本文对某铜矿浮选过程的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包括浮选的物理化学反应机理、浮选装置和工业数据系统提供各种变量进行了研究。针对当前铜矿浮选过程中精矿品位测量存在的问题,以及该过程非线性、复杂性、变量多等特点。将所研究算法应用到铜矿浮选过程建模,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成功地预测铜精矿铜品位值的动态变化,同时算法所给出的变量重要性分析与实际操作经验一致,能够为过程的优化及控制系统改进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宋水祥[9](2020)在《胺类捕收剂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及其泡沫稳定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矿作为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赤铁矿储量较大,但铁矿资源禀赋较差。浮选是提高赤铁矿精矿品位的重要途径,采用胺类捕收剂反浮选具有药剂制度简单、成本低、耐低温等优点,但同时存在泡沫产品粘、难消泡等问题。本文选取赤铁矿和石英纯矿物,十二胺、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GE-609和N-十二烷基乙二胺为代表性捕收剂,在胺类捕收剂浮选体系中探讨捕收剂种类、矿物颗粒粒度、p H值和淀粉用量等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采用充气法来评价四种胺类捕收剂两相/三相泡沫的稳定性,在加入矿物颗粒前后,考察p H值、胺类捕收剂种类、捕收剂浓度和矿物种类等对两相/三相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借助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以及表面张力测试等检测手段,探讨了四种胺类捕收剂对石英和赤铁矿的浮选药剂作用机理,从试验的角度分析了不同p H条件下的两相泡沫稳定性,以及浮选p H条件下的三相泡沫性能,以期更好地了解阳离子捕收剂浮选体系中的泡沫性能,为克服阳离子工艺存在的泡沫问题提供一定的基础,也可为微细粒赤铁矿石的浮选提供参考。在赤铁矿和石英的纯矿物浮选过程中,在同一药剂用量、粒级条件下,胺类捕收剂对石英矿物的捕收作用均明显优于赤铁矿,而且石英在低捕收剂用量下就能实现较高的回收率。当十二胺、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GE-609分别作为捕收剂时,石英的回收率在p H=7左右时基本达到峰值,赤铁矿回收率在弱碱性条件下达到峰值。当N-十二烷基乙二胺作为捕收剂时,石英的回收率在p H=4.2左右时达到最高,赤铁矿的回收率在中性至弱碱性条件下达到最高。在同一药剂用量下,不同粒级的赤铁矿和石英浮选回收率高低大致顺序为:-45+18μm>-106+45μm>-18μm。赤铁矿与石英的混合矿浮选结果表明,四种阳离子捕收剂浮选体系下分离效果进行比较: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GE-609>十二胺>N-十二烷基乙二胺。四种胺类捕收剂的两相泡沫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条件下(0.05%~0.2%范围),GE-609的起泡能力总体最强,而十二胺的稳定性远远高于其他三种胺类捕收剂。除N-十二烷基乙二胺在弱碱性条件下泡沫更稳定外,其他三种胺类捕收剂的泡沫半衰期基本呈现出:酸性>中性>碱性。十二胺、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GE-609的泡沫半衰期达到峰值时的浓度分别为:0.2%、0.4%、0.2%,N-十二烷基乙二胺无峰值出现。四种胺类捕收剂的三相泡沫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矿浆浓度和粒级对三相泡沫稳定性影响较大。与赤铁矿相比,石英对四种胺类捕收剂的泡沫稳定性有非常明显的增强效果。随着不同粒级石英颗粒加入量的增加,三相泡沫的半衰期均有所增加,且随着粒度的减小,增加的幅度越大,-18μm粒级的石英颗粒对半衰期影响尤其明显。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十二胺、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GE-609和N-十二烷基乙二胺以物理吸附的方式与石英表面作用,存在一定的氢键作用,进而对石英颗粒的可浮性产生影响。在讨论p H值与浓度对胺类捕收剂表面张力的影响中,测试了p H=4、7、9条件下,四种捕收剂的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的表面张力受p H影响较小,而十二胺、GE-609和N-十二烷基乙二胺表面张力受浓度的影响在不同p H条件下,当吸附达到饱和后,表面张力不再随浓度变化而变化。但泡沫稳定性并不完全由其表面张力决定,其他因素如无机盐、温度、环境湿度都对其存在一定的影响。

程万里,张秀梅,邓政斌,郭德[10](2020)在《基于EDLVO理论的浮选药剂对煤泥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文中指出浮选药剂可改变煤表面润湿性,导致煤泥颗粒间相互作用产生差异,影响煤泥浮选效果。为探究不同种类浮选药剂及用量下煤泥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及对浮选效果的影响,在0号柴油和仲辛醇2种药剂体系下进行浮选试验,利用接触角测量法计算出煤表面能参数,采用EDLVO理论对煤泥颗粒间相互作用能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浮选试验结果表明:2种药剂体系下浮选指标更好,0号柴油和仲辛醇的最佳用量分别为0.8和0.2 kg/t,获得精煤产率为75.67%,精煤灰分为10.28%,可燃体回收率为90.25%,浮选完善指标为59.92%。EDLVO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水介质中,煤泥颗粒间的范德华作用能和疏水作用能都为吸引势能,静电作用能为排斥势能;加入浮选药剂后,煤泥颗粒间均存在静电斥力、范德华引力和疏水引力,其中范德华引力较小,起主要作用的是疏水引力,且疏水引力大小比范德华引力大2个数量级,促进了煤泥颗粒的相互聚团。两种药剂体系下,0号柴油和仲辛醇有较好的协同作用,颗粒间以疏水作用能为主,较单一药剂体系下,颗粒间的总作用势能的"能垒"大幅度降低。当0号柴油和仲辛醇用量分别为0.8和0.2 kg/t时,颗粒间的总作用势能的"能垒"最低。"能垒"越低,颗粒间吸引能越大,越有利于细粒煤凝聚上浮,较好的解释了浮选最佳药剂用量的试验结果。

二、Bubble-particle interaction in flotation cel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ubble-particle interaction in flotation cell(论文提纲范文)

(1)矿物浮选动力学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浮选动力学基本模型及发展历程
    1.1 浮选动力学基本模型
    1.2 浮选动力学模型发展历程
2 浮选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2.1 n=1的浮选动力学模型
1的浮选动力学模型'>2.2 n>1的浮选动力学模型
3 浮选动力学模型的影响因素
    3.1 矿物颗粒自身性质的影响
    3.2 浮选工艺参数的影响
    3.3 浮选设备的影响
    3.4 其他因素的影响
4 结论与展望

(2)油类捕收剂对煤粒气泡间相互作用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浮选理论研究
        1.2.2 煤粒与气泡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进展
        1.2.3 药剂在煤粒气泡黏附中的作用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煤粒与气泡动态黏附过程研究
    2.1 试验试剂与设备
    2.2 煤样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
    2.3 煤粒与气泡的碰撞黏附试验
        2.3.1 碰撞黏附试验的搭建
        2.3.2 煤粒运动状态追踪GUI界面
        2.3.3 煤粒气泡碰撞黏附试验
    2.4 试验结果与讨论
        2.4.1 煤粒气泡动态黏附过程研究
        2.4.2 碰撞角对煤粒气泡黏附行为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极性捕收剂对煤粒气泡黏附行为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试剂
        3.1.2 试验装置
    3.2 改性煤样的制备
    3.3 改性煤样润湿性分析
    3.4 不同药剂改性后的煤粒气泡附着行为
        3.4.1 不同药剂对煤粒气泡黏附效率的影响
        3.4.2 不同药剂对煤粒黏附位置的影响
    3.5 不同药剂改性后油-气泡-颗粒间的EDLVO理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粘度对捕收剂捕收性能的影响
    4.1 试验煤样的配制
        4.1.1 试验装置
        4.1.2 脱附视频处理
    4.2 捕收剂粘度对煤粒气泡聚集体稳定性的影响
    4.3 粘度对捕收剂在煤表面的动态接触角的影响
        4.3.1 试验方法
        4.3.2 不同药剂在煤表面的动态接触角试验结果
    4.4 不同药剂在水气界面的铺展性能研究
    4.5 捕收剂在煤粒气泡相互作用中的机理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压电陶瓷双晶悬臂梁力学测试装置测量气泡-颗粒间的作用力
    5.1 气泡在颗粒表面的受力分析
    5.2 试验装置与方法
        5.2.1 压电陶瓷双晶悬臂梁力学测试装置的搭建
        5.2.2 试验方法
    5.3 压电陶瓷双晶悬臂梁力学测试装置测量煤块与气泡间的作用力
    5.4 不同药剂对煤块气泡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外界离子活化微细粒级钛铁矿浮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钛资源概述
        1.1.1 钛的性质与用途
        1.1.2 钛资源概况
        1.1.3 钛铁矿性质和攀枝花钛资源
        1.1.4 钛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1.2 钛铁矿浮选药剂研究
        1.2.1 调整剂
        1.2.2 常用捕收剂
        1.2.3 组合捕收剂
    1.3 微细粒级钛铁矿选矿技术研究
        1.3.1 强磁—浮选联合工艺
        1.3.2 微细粒钛铁矿浮选技术
        1.3.3 矿物表面改性调控
    1.4 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
        1.4.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4.2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样品、设备和药剂
        2.1.1 试验样品
        2.1.2 试验设备
        2.1.3 试验药剂
    2.2 浮选试验研究
        2.2.1 纯矿物浮选
        2.2.2 实际矿浮选
    2.3 分析与检测手段
        2.3.1 钛铁矿溶解试验
        2.3.2 溶液化学计算
        2.3.3 动电位测定
        2.3.4 红外光谱测定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6 ToF-SIMS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细粒钛铁矿浮选试验研究
    3.1 硝酸铅活化浮选试验
        3.1.1 pH条件试验
        3.1.2 油酸钠用量试验
        3.1.3 硝酸铅用量试验
    3.2 过氧化氢-铜氨组元活化浮选试验
        3.2.1 捕收剂种类试验
        3.2.2 捕收剂用量试验
        3.2.3 活化剂种类试验
        3.2.4 pH验证试验
        3.2.5 过氧化氢及铜氨离子用量试验
    3.3 钛铁矿实际矿浮选试验
        3.3.1 抑制剂用量试验
        3.3.2 MOH和 NaOL用量试验
        3.3.3 铅离子和H_2O_2-铜氨组元用量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铅离子对钛铁矿活化机理研究
    4.1 钛铁矿溶解试验
    4.2 油酸和铅物种转变的Visual MINTEQ模型分析
    4.3 矿物表面Zeta电位测量
    4.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分析
    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分析)
    4.6 ToF--SIMS分析
        4.6.1 数码照片和SO_4~-离子峰强度
        4.6.2 数码照片和Pb~(2+)、C_4H_7~+离子峰强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铜氨离子活化钛铁矿作用机理研究
    5.1 溶液化学分析
    5.2 矿物表面Zeta电位测量
    5.3 XPS分析
    5.4 热力学分析
    5.5 ToF-SIMS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5)利用CFD方法分析KYF-0.2浮选机气液分散特性和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研究进展及研究内容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充气搅拌浮选机流动特性
        1.2.1 KYF浮选机简介
        1.2.2 浮选机流体动力学特性
        1.2.3 浮选设备的CFD数值模拟研究分类
    1.3 气液两相搅拌模拟研究进展
    1.4 网格模型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值模拟方法与合理性验证
    2.1 物理模型
    2.2 控制方程
        2.2.1 多相流模型
        2.2.2 相间作用力
        2.2.3 气泡处理方法
        2.2.4 湍流模型
        2.2.5 粒子传输模型
    2.3 边界条件设置和求解策略
        2.3.1 气体入口边界条件简化
        2.3.2 其他边界设置和求解策略
    2.4 网格无关性验证与实验模型对比
        2.4.1 网格无关性验证
        2.4.2 实验值的测量与扭矩值对比
    2.5 时间步长的选择以及无关性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浮选机气液分散特性分析
    3.1 功耗模拟比较分析
        3.1.1 不同进气量对于浮选机搅拌功率的影响
        3.1.2 不同转速对浮选机搅拌功率的影响
    3.2 局部气含率与气泡尺寸比较分析
        3.2.1 不同进气量的局部气含率
        3.2.2 不同进气量的气泡尺寸分布
        3.2.3 不同转速的局部气含率
        3.2.4 不同转速的气泡尺寸分布分析
    3.3 循环量比较分析
    3.4 气体射流角度分析
        3.4.1 射流角度的定义方法与不同进气量射流角度分析
        3.4.2 不同转速在通气条件下射流角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浮选机气液分散影响因素分析
    4.1 不同旋转叶轮厚度对气液分散影响
        4.1.1 不同厚度叶轮搅拌功耗比较
        4.1.2 不同厚度叶轮的模型局部气含率与气体分散效率比较
    4.2 不同矿浆流量对气液分散影响
        4.2.1 不同矿浆流量的局部气含率
        4.2.2 不同矿浆流量的气相与液相循环量分析
    4.3 固体颗粒体积浓度对气液分散效果影响
        4.3.1 固体颗粒流动路径的分析
        4.3.2 固体颗粒对浮选槽气液分散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6)神东长焰煤的表/界面特征及与活性油泡粘附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低阶煤的表面反应性与界面化学研究
    2.2 低阶煤表面改性及颗粒―气泡间界面行为调控研究
    2.3 油泡浮选技术研究进展
    2.4 颗粒―气泡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3 神东长焰煤的表面特征及其难浮机理研究
    3.1 实验煤样的采集与制备
    3.2 神东长焰煤的基础煤质分析
    3.3 神东长焰煤的可浮性研究
    3.4 神东长焰煤的表面特征及难浮机理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表面活性剂对油泡和煤样表界面行为的影响研究
    4.1 表面活性剂对柴油表面张力及粘度的影响
    4.2 表面活性剂对改性柴油在煤样表面的润湿热力学行为影响
    4.3 表面活性剂对油泡―煤粒诱导时间的影响研究
    4.4 表面活性剂对长焰煤油泡浮选效果的影响研究
    4.5 表面活性剂对煤样表面的改性机理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煤粒-气/油泡间的粘附机制研究
    5.1 扩展的DLVO理论
    5.2 煤粒-气/油泡间的粘附机制研究
    5.3 煤粒-气/油泡间的液膜薄化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气/油泡浮选粘附动态过程研究
    6.1 不同疏水性玻璃珠的制备
    6.2 颗粒-气/油泡粘附动态过程研究
    6.3 气/油泡在固体表面的粘附动态过程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FLUENT-EDEM微细颗粒在不同湍流环境中的运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矿物浮选流体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颗粒两相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颗粒流体两相流模型理论
    2.1 概述
    2.2 FLUENT和EDEM耦合的数值方法和求解流程
    2.3 小结
3 基于FLUENT-EDEM模拟湍流中颗粒的运动
    3.1 物理模型
    3.2 网格生成
    3.3 时间步长匹配
    3.4 模拟求解设置和边界条件
    3.5 模拟正确性验证
    3.6 小结
4 微细颗粒两相流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4.1 单相流场分析
    4.2 微细颗粒在湍流中的模拟方法与结果分析
    4.3 颗粒密度对于颗粒运动的影响
    4.4 颗粒粒径对于颗粒运动的影响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NNG与神经网络的铜矿浮选过程软测量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浮选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1.2 浮选过程中软测量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1.3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在软测量中的应用
    1.4 软测量中变量选择问题
    1.5 浮选过程软测量的主要困难
    1.6 本论文的研究动机与目标
    1.7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算法基础
    2.1 MLP神经网络
    2.2 NNG算法
        2.2.1 NNG算法原理
        2.2.2 过拟合与欠拟合
        2.2.3 AIC准则
    2.3 τ-EO算法
        2.3.1 极值优化算法概述
        2.3.2 τ-EO算法原理
    2.4 交叉验证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NNGEO-MLP算法
    3.1 NNG-MLP建模算法
    3.2 EO算法适值函数的确定
    3.3 NNGEO-MLP算法
    3.4 实验结果
        3.4.1数值仿真1
        3.4.2数值仿真2
        3.4.3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NNGEO-MLP算法在铜矿浮选过程的应用
    4.1 硫化铜的浮选工艺研究
    4.2 铜矿浮选的分类
    4.3 铜矿浮选的工作流程
    4.4 铜矿浮选的可测变量
    4.5 NNGEO-MLP算法在铜矿浮选中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2.1 创新之处
        5.2.2 不足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它科研成果

(9)胺类捕收剂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及其泡沫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铁矿资源概述
    1.2 赤铁矿反浮选研究进展
        1.2.1 赤铁矿反浮选工艺研究进展
        1.2.2 赤铁矿反浮选药剂研究进展
    1.3 泡沫稳定性研究进展
        1.3.1 泡沫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1.3.2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1.3.3 泡沫失稳机理研究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4.1 论文的意义
        1.4.2 论文的内容
第二章 试验样品、试剂、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矿样
    2.2 试验所用药剂与仪器
        2.2.1 试验试剂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研究内容
        2.3.1 浮选试验
        2.3.2 胺类捕收剂泡沫稳定性试验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XRD分析
        2.4.2 XRF分析
        2.4.3 FTIR分析
        2.4.4 XPS分析
        2.4.5 表面张力测试分析
第三章 胺类捕收剂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3.1 十二胺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3.1.1 捕收剂用量试验
        3.1.2 pH值条件试验
        3.1.3 抑制剂用量试验
    3.2 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3.2.1 捕收剂用量试验
        3.2.2 pH值条件试验
        3.2.3 抑制剂用量试验
    3.3 GE-609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3.3.1 捕收剂用量试验
        3.3.2 pH值条件试验
        3.3.3 抑制剂用量试验
    3.4 N-十二烷基乙二胺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3.4.1 捕收剂用量试验
        3.4.2 pH值条件试验
        3.4.3 抑制剂用量试验
    3.5 四种胺类捕收剂对混合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胺类捕收剂泡沫稳定性研究
    4.1 两相泡沫稳定性试验
    4.2 三相泡沫稳定性试验
        4.2.1 十二胺体系三相泡沫稳定性
        4.2.2 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体系三相泡沫稳定性
        4.2.3 GE-609体系三相泡沫稳定性
        4.2.4 N-十二烷基乙二胺体系三相泡沫稳定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理研究
    5.1 红外光谱分析
    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3 表面张力分析
        5.3.1 pH与浓度对阳离子捕收剂表面张力的影响
        5.3.2 四种胺类捕收剂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泡沫稳定性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B 攻读学位其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所获奖励

(10)基于EDLVO理论的浮选药剂对煤泥颗粒间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煤样特性
2 试验
    2.1 试验仪器及药剂
    2.2 试验煤样
    2.3 试验方法
        2.3.1 浮选试验
        2.3.2 接触角测量
        2.3.3 Zeta电位测定
3 煤泥颗粒间相互作用的理论计算
    3.1 煤样表面能计算
    3.2 煤粒间相互作用势能计算
        3.2.1 静电相互作用
        3.2.2 范德华相互作用能
        3.2.3 疏水相互作用能
4 结果与讨论
    4.1 浮选实验结果及分析
    4.2 接触角测量结果
    4.3 Zeta电位测量结果
    4.4 煤样表面能
    4.5 煤泥颗粒间相互作用势能
        4.5.1 计算原始条件
        4.5.2 计算结果与讨论
5 结论

四、Bubble-particle interaction in flotation cell(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物浮选动力学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马强,李育彪,李万青,向焱,李诗浩. 金属矿山, 2021(11)
  • [2]油类捕收剂对煤粒气泡间相互作用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 邬丛珊.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外界离子活化微细粒级钛铁矿浮选机理研究[D]. 余攀.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4]新型醚酸捕收剂CY-1对绿泥石的浮选作用机理及在铁矿反浮选中的应用[J]. 陈雯,许海峰,周瑜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0(11)
  • [5]利用CFD方法分析KYF-0.2浮选机气液分散特性和影响因素[D]. 孙伟成.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神东长焰煤的表/界面特征及与活性油泡粘附的作用机制[D]. 陈松降.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7]基于FLUENT-EDEM微细颗粒在不同湍流环境中的运动机理研究[D]. 段成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基于NNG与神经网络的铜矿浮选过程软测量建模方法研究[D]. 吴修粮.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9]胺类捕收剂对赤铁矿和石英浮选行为及其泡沫稳定性的影响[D]. 宋水祥.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10]基于EDLVO理论的浮选药剂对煤泥颗粒间的相互作用[J]. 程万里,张秀梅,邓政斌,郭德. 煤炭学报, 2020(10)

标签:;  ;  ;  ;  ;  

浮选槽中的泡粒相互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