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回顾

稀土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回顾

一、Review of Rare Earths and Fluid-Rock Interaction(论文文献综述)

李继磊[1](2021)在《俯冲带变质脱水作用与流体性质》文中研究指明俯冲带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物质循环的枢纽,还是地球内部流体活动最为强烈的场所之一。在板片俯冲过程中,经洋底蚀变的洋壳、上覆沉积物和下伏蛇纹石化岩石圈地幔随着温压的升高发生变质脱水反应形成俯冲带流体。脱水过程主要受俯冲板片中含水矿物的稳定性控制,而其流体效应主要受控于俯冲带热结构等因素。俯冲带流体按其含水和溶质比例可分为富水流体、超临界流体和含水熔体等不同类型,流体不仅可以携带传统的LILE,还可以携带HREE、HFSE、金属元素和重要挥发分(如C、N和S等)进行迁移,在制约俯冲板片-岛弧物质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回顾俯冲板片的脱水机制、流体作用及其地球化学行为的基础上,对俯冲带流体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陆一敢,肖益林,王洋洋,万红琼,李东永,仝凤台,余成龙[2](2021)在《Li同位素在矿床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文中认为矿床的形成受制于多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包括全球尺度的板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沉积改造等过程,并普遍伴随热液活动、流体迁移、水-岩相互作用、元素分异及同位素分馏等一系列局部区域地质和地球化学过程.在过去的矿床学研究中,地球化学方法主要围绕在主、微量元素和传统的稳定同位素等手段,解决了很多矿床成因问题.但仍存在不少的多解和难解问题,比如许多矿床在矿化类型、蚀变分带与金属矿物组合方面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常规地球化学指标难以区分.随着测试精度的提高和自然储库组成的完善,Li同位素近些年来已成为新兴的稳定同位素体系.Li同位素在自然界过程中高达80‰的同位素分馏使其具有更好的辨识能力,同时兼有直接和间接指示作用,有潜力成为研究各种复杂成矿过程的良好示踪剂.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矿床学中Li同位素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以俯冲带成矿为主,阐述了斑岩型-热液矿床、伟晶岩型矿床和沉积矿床等类型矿床的Li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探究新的Li同位素方法在矿床中的应用前景.基于Li同位素体系在各类矿床的应用实例,我们认为Li同位素体系将为矿床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指示信息和依据.

杜一滨[3](2020)在《内蒙古基东方辉橄榄岩的成因及其温压条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贺根山基东地区(以下简称基东)含铬铁矿方辉橄榄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样品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和单矿物主、微量元素分析,查明了样品形成时代、岩浆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并结合前人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研究区晚古生代岩浆-构造演化历史。基东方辉橄榄岩主要由榄石和斜方辉石组成,含有少量单斜辉石和铬尖晶石。单斜辉石以孤立晶体或以铬尖晶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的共生形式存在。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贺根山基东方辉橄榄岩年龄集中于321-351Ma之间,峰值年龄为325 Ma和351 Ma,加权平均年龄为333±14Ma,结合上覆辉长岩样品锆石U-Pb年代学(342±5.5Ma)的测试结果,指示了贺根山方辉橄榄岩形成于晚石炭世。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样品具有岩浆成因大陆环境锆石的典型特征。本文对在研究区采集的方辉橄榄岩共计二十件样品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贺根山方辉橄榄岩具有较高的烧失量(11.92-14.49wt.%),较低的Si O2含量(34.70-36.92wt.%),贫钾(K2O≤0.12wt.%),贫钙(0.01-0.18wt.%),Mg O含量为39.5-41.71wt.%,Al2O3含量为0.32-1.61wt.%,TFe2O3含量为5.23-9.34wt.%。贺根山蛇绿岩各层矿物粒度和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橄榄石和铬铁矿等密度较大的矿物在底部产出,而辉石长石则在浅部,显示了明显的重力分异特征。方辉橄榄岩母岩浆可能为地幔橄榄岩平衡的原生岩浆经历微弱的辉长岩组分分离结晶形成的。方辉橄榄岩具有高的Zr和Hf含量,以及Th、U的富集,同时还存在捕获锆石,暗示了其上升过程中可能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但Ce/Pb和La/Nb的正相性关并不明显,说明基东方辉橄榄岩地壳混染作用并不强烈。方辉橄榄岩中度至高度亏损(约20%),在橄榄石中显示出较高的Fo含量(90.48-91.66),较小的Fo值变化范围显示了融残留地幔橄榄岩中矿物的典型特征。斜方辉石轻稀土元素亏损严重,单斜辉石轻重稀土分异十分明显,(Ce/Yb)N比为0.09-0.12),指示了基东方辉橄榄岩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经历了含水流体的改造。尖晶石具有中等的Cr#值,为地幔橄榄岩中副矿物铬尖晶石的特征,高Cr#(0.58-0.60)低Mg#(0.49-0.57)则是出熔融程度较高的典型特征。基东方辉橄榄岩平衡共生的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颗粒为计算结果显示,贺根山基东地区方辉橄榄岩辉石结晶温度为963-1106°C,平均值为1034°C,结晶压力为0.42-0.9Gpa;铬尖晶结晶温度为1380-1389°C,平均值为1385°C;结晶压力为2.97-3.02Gpa;指示了基东方辉橄榄岩的地幔来源。地球化学模拟表明贺根山方辉橄榄岩代表原始地幔约18-22%部分熔融后的残余物。综上,贺根山基东方辉橄榄岩中铬铁矿可能经历了减压熔融过程。这些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综合前人对本区研究成果,表明了贺根山方辉橄榄岩形成于晚石炭世,岩源区为亏损的地幔橄榄岩,经历了约18-22%部分熔融,推断认为其形成于伸展环境的地幔物质上涌。

向路[4](2020)在《江南造山带西缘新元古代锡铌钽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高演化的花岗岩多与锡钨铌钽的成矿密切相关。一个岩体成矿与否,具体形成什么类型的矿床,受控于复杂的岩浆、热液过程,包括部分熔融过程中金属的活化,分离结晶过程中金属的富集,流体熔体分离过程中金属的重置以及水岩反应过程中金属的沉淀。而在不同岩体中主导成矿的因素通常并不一致,这使得成矿过程复杂多变。华南地区以多时代(元古代、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的花岗岩和钨锡铌钽矿床闻名于世,占据了世界上超过50%的W和20%的Sn的储量,同时提供了可观的铌钽资源。但被晚中生代成矿作用的光芒所掩盖,前燕山期的成矿作用缺少关注,关于不同时代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研究的比较少,对于多时代、多旋回成矿的控制因素仍然不是特别清楚。江南造山带西缘是华南最古老的锡成矿区。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例如花岗岩铌钽成矿潜力、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过程以及金属和流体的来源等,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或者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在综合前人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矿石矿物(锡石、铌铁矿、钨铌铁矿、黑钨矿)及副矿物(锆石、榍石)U-Pb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Pb-Li-B同位素分析、电气石Li-B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对江南造山带西缘含锡钨铌钽花岗岩及相关的锡多金属(钨、铜等)矿床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华南多时代锡钨铌钽成矿作用的控制因素、在岩浆-热液转变过程中金属的分离以及Li-B同位素的分馏等问题。通过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成岩成矿年龄:锆石、钨铌铁矿、铌铁矿的U-Pb年龄指示江南造山带西缘的新元古代含锡花岗岩的侵位发生在~819–832 Ma之间。取自云英岩型、电气石石英脉型、锡石硫化物脉型矿石的锡石、黑钨矿U-Pb年龄指示江南造山带西缘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在~823–831 Ma之间,表明岩浆侵位和热液成矿近乎同时。来自甲龙锡矿锡石硫化物脉型矿石的榍石U-Pb年龄指示~420Ma的区域变质作用叠加改造了这些花岗岩和锡矿,使得部分矿物(如钨铌铁矿)发生重结晶,Pb丢失。另外,在四堡群地层中发现的碎屑沉积的电气石,可能来自华南更老的(>~850Ma)基底岩石。B同位素证据(δ11B=–13.1至+15.4‰)指示这些电气石有多个物源(老的花岗岩、变泥质岩以及海相的或者与海水发生过广泛物质交换的铁镁质岩石)。但没有证据指示该地区存在多期次成矿作用。2.金属和流体来源:与锡成矿相关的岩浆、热液电气石普遍富集Sn、Zn、Li、F等花岗岩特征元素组合,围岩中的电气石和花岗岩内部的电气石具有近乎一致的δ11B值(~–12至–9‰),进一步指示锡成矿流体是来自花岗岩。来自九毛锡矿三种矿石(云英岩型、分别赋存于四堡群和超基性岩中的锡石硫化物矿石)的锡石和榍石的主、微量元素成分表明Sn、W、Nb、Ta、U、Zn等金属来自于富F、B的元宝山岩浆热液体系,而与超基性岩无关。考虑到以下证据:(a)赋存在超基性岩中矿石的锡石更富集Cr、V等元素;(b)锡石与斜方砷镍矿、红锑镍矿等富Ni的矿物伴生;(c)锡石硫化物矿石中出现富Cr的尼日尼亚石;(4)九毛等锡多金属矿床的Cu矿体主要分布在超基性岩周围。我们认为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中超基性岩可能贡献了Cr、Ni、V、Cu等金属。3.花岗岩成矿潜力及控制因素:新元古代铌铁矿和钨铌铁矿的结晶表明江南造山带西缘的新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是高分异花岗岩,熔体高度富集锡、铌等成矿元素,有良好的锡铌钽成矿潜力。在未来的新元古代锡铌钽找矿工作中可能需要关注隐伏的高分异岩体。江南造山带西段成矿的花岗岩相对于东段贫瘠的花岗岩,普遍具有更高含量的挥发分(例如B、H2O)。挥发分的加入促进了更广泛的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过程,最终造成新元古代花岗岩在西段形成一系列锡矿而在东段成矿作用不明显。华南地区从元古代到中生代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叠加,这种大陆边缘的沉积物的循环利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成矿元素在花岗岩源区的富集。4.岩浆热液转变过程:电气石淡色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具有明显的四分组效应,云母、锆石和铌钽矿族矿物发育次生结构,表明在岩浆晚阶段有强烈的流体活动。锡、钨、铌和钽在流体和熔体分离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流体,成矿元素也会在流体与熔体之间重新分配,例如在元宝山地区分离成富Nb-Ta的熔体、早阶段富W-Nb的流体和晚阶段富Sn的流体。另外在岩浆热液转变过程中,Li同位素体系由多种硅酸盐矿物控制,而B同位素体系主要由副矿物相的电气石控制。这种差异性的控制导致岩浆和热液演化过程中Li和B同位素体系的解耦。来自元宝山地区的岩浆、热液电气石的δ11B变化范围很小(–12.5至–9.3‰),反映的是岩浆源区变质沉积岩的特征。相比之下,岩浆和热液电气石的δ7Li表现出三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分别对应分离结晶、岩浆热液转变和水岩反应过程。5.水岩反应及成矿过程:赋存在四堡群片岩和超基性岩中的锡矿石成矿氧逸度在~NNO附近,硅酸盐阶段和硫化物阶段成矿温度分别在~570–350°C和~350–170°C。不同围岩中矿石形成的温度、氧逸度等条件相近,矿石品位(四堡群中矿石Sn品位<1.4%,而超基性岩中矿石Sn品位可达29%)和矿物组合(四堡群中矿石富铁,而超基性岩中矿石富镁)的差异可能是受各自不同的水岩反应过程控制的。电气石的化学成分、Li-B同位素组成也表明,在水岩反应过程中,围岩和成矿流体发生了广泛的物质交换(HREE、Mg、Li、B、Sn)。这个过程可能促进了锡在晚阶段流体中的富集。

苏兰德[5](2020)在《喀麦隆南部Gouap地区Ntem杂岩体条带状铁矿矿床地质和成因研究》文中认为Ntem杂岩是位于喀麦隆南部太古代刚果克拉通的西北边缘地质单元,其中发现了多个条带状含铁建造(BIF)铁矿床。Gouap铁矿床为新近的发现,位于Ntem杂岩的西部边界Nyong群之中。论文研究工作包括对Gouap铁矿床的野外地质调查、系统岩芯录井、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等。研究表明Gouap铁矿床由BIF和围岩两个岩性单元组成,二者以突变或渐变的接触关系交替出现。BIF包括角闪石BIF和角闪石-磁铁矿BIF两种,而围岩单元由片麻岩(石榴石、角闪石磁铁矿和角闪石石榴石黄铁矿片麻岩)、片岩(角闪石磁铁矿和石榴石磁铁矿云母片岩)、石英岩和辉绿岩岩床组成。两种岩石的矿物组合表明,它们均经历了角闪石相变质作用。同时,在该矿床包括西部和北部的软质矿石和局限于矿床南部的硬质矿石两种矿石类型。三个主要的变形事件(D1、D2和D3)导致Gouap矿床的叶理、褶皱和断裂作用的发育。铁矿主要集中在F2褶皱枢纽带和断裂带上。三个重要过程导致了Gouap矿床的形成,(i)燧石和氧化铁的化学沉积并经成岩作用形成了燧石-磁铁矿条带状铁矿;(ii)角闪岩相变质和变形形成石英磁铁矿条带状铁矿;(iii)表生富集作用使其中部分矿石的品位升为中等品。Gouap BIF以Fe2O3+SiO2为主,而CaO、MgO和SO3含量变化较大,并有少量的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和黄铁矿。Gouap BIF还显示出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REE)富集,表明其受陆源碎屑物质和热液蚀变的影响。Gouap BIF经后太古宙澳大利亚页岩(PAAS)-归一化REE-Y后显示正La和Eu异常,弱负Ce异常,表明热液可能属低温热液和相对含氧化条件相对浅海水的混合物。此外,同位素数据(石英δ30SiNBS28值,黄铁矿δ34SV-CDT值,石英和磁铁矿δ18OV-SMOW值)证实该矿床可能受到低温热液的改造并伴有远离火山活动的碎屑输入。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该矿床属苏必利尔型BIF铁矿。在薄片观察的基础上对BIF进行了原位U-Pb锆石测年以确定Gouap BIF矿床的形成年龄。结果表明其可能沉积于2378±24 Ma的时间段,当时该区域的沉积物沿克拉通边缘从大陆架延伸至深水环境,与巴西Minas超群的Caué组相类似。在2422±50 Ma时间段(Eburnean-Transamazonian造山运动期)研究区经历了区域热液活动和变质作用。这些发现表明在Rhyacian Period时期,古旧金山大陆和古刚果大陆块体之间存在着物理连通。此外,Gouap条带状铁矿床成因的变质泥岩主要为铁质或镁铁质泥岩,形成于2611±19 Ma之后,在约2093±6 Ma期间历了变质作用。对比可知Gouap条带状铁矿床及其围岩的沉积时间和环境与建立与Nyong群内的Neoarchean-Paleoproterozoic造山运动相对应。

丁坤[6](2020)在《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提出南秦岭柞水-山阳(以下简称柞山)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赋存于碎屑浊积岩或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于该矿集区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联系,成矿作用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制约了该矿集区金矿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以柞山矿集区的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四个典型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遥感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实验测试分析,查明了柞山矿集区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时代,研究了成矿流体的演化、来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柞山矿集区出露的金矿床(点)主要集中在二台子—凤镇—夏家店金矿带和青林沟—王家沟—庙梁金矿带中。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建造,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Au、As、Sb等成矿元素密切共生,具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其赋矿围岩、金赋存状态等最基本特征与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床相同或相似,矿石品位、流体性质等不尽相同。(2)根据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矿床地质背景特征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将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石英-硫化物(±少量方解石)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黄铁矿、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的嵌布类型包括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三类。(3)柞山矿集区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征;金矿床形成于中性或弱碱性、还原环境中;金在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运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柞山矿集区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中Au富集成矿最为关键的作用。(4)通过C-H-O-S同位素及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认为金矿床中早期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特征,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成矿物质由不同比例的深部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柞山矿集区存在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金成矿事件,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且成矿与印支期和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活动有关。青林沟成岩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均由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该期事件形成于岩石圈应力状态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夏家店金矿床方解石、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6±0.98Ma、龙头沟金矿床单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1±3.6Ma,夏家店金矿及龙头沟金矿的成矿年龄能代表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年龄,王家坪金矿也形成于140Ma左右;燕山期成矿环境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秦岭造山带进入伸展裂陷阶段,地壳厚度减薄,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地幔物质和热流体上涌带来了大量的金等成矿元素,同时又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萃取活化了部分地层中的金,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金矿与区内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7](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万红琼[8](2019)在《大别-苏鲁造山带变沉积岩锂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示踪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锂(Li)同位素的分析精度,使得Li同位素逐渐被应用于各种地质研究中。Li是最轻的金属元素,有两个稳定同位素6Li(7.6%)和7Li(92.4%),两个同位素间较大的相对质量差(17%)和扩散速率差(3-5%),使得各种地质过程中可以产生显着的Li同位素分馏(高达80‰)。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各地质储库Li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尤其是地壳和地幔储库Li同位素组成的差异,使得Li同位素在示踪壳幔物质循环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目前关于俯冲带变质岩,尤其是深俯冲进入地幔的超高压变质岩Li地球化学研究还不完善,除了超高压榴辉岩,其他超高压变质岩的Li同位素组成还鲜有报道,俯冲带超高压变质过程的Li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分馏尺度还存有争议。因此,本博士论文基于以上科学问题,选取大别-苏鲁造山带广泛出露的超高压变沉积岩(大理岩和硬玉石英岩)展开详细的Li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本博士论文的第一部分内容是超高压大理岩的Li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对深部碳循环的示踪意义。地球表层和内部的碳循环是维持全球宜居气候的关键环节,俯冲带是表层碳循环进入地球深部的主要通道。我们对大别-苏鲁造山带的超高压大理岩全岩主微量元素和Li同位素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超高压大理岩的Li同位素组成(δ7Li=+1.3-+21.5‰,平均+8.3‰)显着高于正常地幔的Li同位素组成(δ7Li=+2.0-+5.7‰,平均+3.7‰),Li含量([Li]=0.5-6.5 ppm,平均 1.9ppm)与地幔的 Li 含量相当(0.9-2.7ppm,平均 1.5 ppm)。结合主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排除了风化作用、流体活动、俯冲及折返过程Li同位素分馏对超高压大理岩Li同位素组成的影响,折返回地表的超高压大理岩可以代表深俯冲进入地幔的碳酸盐岩Li同位素组成特征。由于硅酸盐组分的Li同位素组成通常低于碳酸盐组分的Li同位素,因此大理岩中含有不等量的硅酸盐矿物可能是大理岩Li含量及Li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大的主要原因。但部分超高压大理岩的Li同位素组成显着高于正常地幔。因此这些重Li同位素组成的超高压大理岩可以作为载体将地表重的Li同位素组成携带至深部地幔,为地幔源区提供重Li同位素组成的物源,在地幔形成局部重Li同位素不均一。这种重Li同位素不均一可能通过地幔来源的岩石样品表现出来。因此,超高压大理岩作为俯冲带重要的含碳物相,其显着高于地幔的Li同位素组成特征,使得Li同位素具有示踪深部碳循环的潜力。本博士论文的第二部分研究内容为超高压硬玉石英岩的Li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对俯冲带流体活动和交代过程的示踪意义。我们对15个硬玉石英岩全岩的主微量元素和Li同位素组成,硬玉和石英单矿物的Li同位素组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新鲜硬玉石英岩样品全岩Li含量(3.6-17.0 ppm,平均11.2 ppm)高于地幔值(1.5 ppm),Li同位素组成(-2.6~-13.5‰,平均-6.0‰)低于地幔值(+3.7‰)。全岩的δ7Li值与Li含量呈正相关,与Th/U比呈负相关,表明其成因与流体活动相关。由于俯冲脱水过程Li同位素分馏程度很小,因此硬玉石英岩的Li同位素组成特征可能是流体交代所致。新鲜硬玉石英岩中石英与硬玉间的δ7Li值之差变化范围很小,Δ7Li Qz-Jd几乎都在3‰左右,表明流体与变质杂砂岩交代形成硬玉石英岩的过程中石英和硬玉之间Li同位素达到平衡状态。根据平衡分馏计算,与硬玉石英岩平衡的超高压变质流体具有轻Li同位素组成(-11.6‰);根据杂砂岩与超高压变质流体混合计算,结果显示俯冲带超高压变质流体具有低Li含量(3-6.5 ppm)和轻Li同位素组成(-14‰)。两种计算都表明超高压变质流体具有极轻的Li同位素组成特征。退变质硬玉石英岩的Li含量(2.1-13.6ppm,平均 5.3ppm)略低于新鲜样品(3.6-17.0ppm,平均 11.2ppm),但其 δ7Li 值(0~+4.3‰,average+1.9‰)高于新鲜样品(-2.6~-13.5‰,平均-6.0‰),退变质样品中石英与后成合晶的δ7Li值之差(Δ7Li(quartz-symplectite))都在1‰左右,表明硬玉石英岩与退变质流体交代时,石英与硬玉退变形成的后成合晶矿物间达到了新的Li同位素平衡。这可能是由退变质流体活动时矿物与流体间Li同位素扩散分馏所致。综上,由俯冲带超高压变质流体交代形成的硬玉石英岩具有显着轻于地幔的Li同位素组成特征,随板片俯冲进入深部地幔后可能在地幔形成局部轻Li同位素异常,这可能解释了某些交代地幔显示出异常轻的Li同位素组成特征。因此,硬玉石英岩的Li同位素组成对俯冲带变质流体活动及交代过程具有示踪意义。

王玉伟[9](2019)在《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储层多成因形成机制及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顺托果勒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斜坡带,地处满加尔坳陷与阿瓦提凹陷、沙雅隆起与卡塔克隆起之间的鞍部,俗称“顺托果勒低隆”或“阿-满古梁子”。构造单元从北向南依次可分为顺北缓坡、顺托果勒低隆和顺南缓坡。其中,顺北地区为今年来油气勘探新突破,勘探面积约1.99万km2,而顺南地区和顺托果勒低隆则以天然气为主,气区勘探面积为8000km2,目前在SN1、SN4和ST1等井获得凝析油和天然气产出。本文以油气地质学、油藏地球化学、沉积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基于前人关于研究区域奥陶系储层特征及油气充注等方面的研究,从岩石学观察、成像测井、铸体薄片和应力敏感实验分析入手,识别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并利用压汞法、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对储层孔喉结构,尤其是微生物岩发育的藻孔结构进行恢复;从流体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分析不同时期成岩流体的类型和来源,结合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和成岩现象探讨影响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岩溶流体和断裂活动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剖析微生物岩储层形成的优势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油气地化分析、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断裂活动分析来厘定油气充注期次,进一步讨论岩溶流体和裂缝化对不同区块及顺北地区不同断裂带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在宏观和微观观察储层空间的基础上,识别出研究区域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为断溶体,且不同地区、不同层系储集空间略有不同。顺南地区一间房组主要储集空间为高角度裂缝,其次为溶蚀孔洞和微裂隙,孔隙以粒内溶孔、藻孔等为主;鹰山组上段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溶蚀孔洞及石英晶间孔隙;鹰山组下段以裂缝为主,少量孔洞,局部出现白云石晶间孔隙。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以构造裂缝为主,并伴有溶蚀孔洞的发育。主干断裂主要储集空间有高陡断层相关洞穴、高角度构造裂缝及伴生溶蚀孔洞集合体,次级断裂带发育的主要储集空间有低角度构造裂缝、高角度构造裂缝及溶蚀孔洞。此外,主干断裂及次级断裂均发育粒内溶孔、晶间溶孔、微裂缝及藻孔等。通过压汞法、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镜恢复不同岩性发育孔隙的孔喉结构特征,发现硅化程度较高的灰岩孔隙及喉道体积较大,而微生物岩发育的藻孔,孔隙体积虽较大,但孔隙之间的相互连通性较差。研究区域奥陶系发育的微生物岩储集体,在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图中显示出相较其他岩性较好的储集物性。基于奥陶系储层的研究和微生物岩储集空间的观察,结合测井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微生物岩储集空间发育的优势因素:(1)原生白云石的生成可以促进方解石的溶解;(2)微生物岩有机质含量较丰富,不仅可以在埋藏成岩阶段生成有机酸造成溶蚀,还能够降低微生物岩的极限强度从而易于在构造作用下发生断裂形成裂缝。在薄片观察的基础上,识别出研究区奥陶系储集层经历了溶蚀作用、裂缝化作用、白云石化作用、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泥晶化作用和硅化作用等。其中提高储层物性的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溶蚀作用、裂缝化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等;而破坏性成岩作用则可降低储集层的储集物性,主要包括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还包括有些情况下可以提高储集性能,有些情况下则相反的双重作用,如硅化作用。阴极光观察可见主要有4个世代的方解石胶结物,分别呈暗色、暗棕色、橘黄色和黄色。早期方解石胶结物主要充填于溶蚀孔洞、铸模孔及受应力作用影响发生的重结晶方解石中,其阴极光颜色主要为暗色和暗棕色,裂缝充填方解石主要呈橘黄色阴极光,局部区域切穿了早期溶洞,由于流体性质的改变,有些裂缝充填方解石有环带发育,呈黄色阴极光。发育压溶缝合线切过充填橘黄色阴极光方解石胶结物的裂缝,并有晚期裂缝穿过压溶缝合线和溶蚀孔洞。根据阴极光颜色及切割关系,确定的成岩序次为暗色→暗棕色→橘黄色→黄色,未充填裂缝发育在最晚期。岩溶作用和裂缝化是研究区奥陶系储集层重要的形成机制。早成岩岩溶作用叠加深成岩溶作用,极大提高了储层物性。受走滑断裂活动控制,裂缝化作用为多期溶蚀作用提供了渗流通道,最终形成了“断溶体”储集体。在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序次观察基础上,利用流体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推断出顺南地区奥陶系储集层的流体主要有三种端元,包括外源同生卤水、上升热流体以及这两种热液与同生海水的混合流体;而顺北地区主要有四种流体端元,分别为大气淡水、外源同生卤水、上升热流体以及同生海水与两种热流体的混合流体。几种流体端元对储集层的溶蚀作用是在三种水-岩反应体制下进行的:(1)大气淡水-同生海水重力流演化体制;(2)断裂控制大气淡水下渗体制;(3)火成岩活动驱动远端热液与同生水混合上升流演化体制。顺南地区奥陶系储集层早期活动流体及顺北地区第一幕和第二幕流体活动为同生海水与大气淡水的溶蚀作用;断裂控制大气淡水下渗主要在顺北地区作用较为明显,证据表现为在SHB7井发橘黄色阴极光的缝洞充填方解石氧同位素明显负偏,且在氧同位素与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关系图中没有表现出热液性质,因此第二幕流体有大气淡水作用的影响;在火成岩活动驱动远端热液与同生水混合上升流演化体制中,由于热液来源不同,又可分为火成岩活动驱动酸性热液和深层烃源岩热卤水上升流热蚀变作用。顺南地区热液矿物的发育代表了热蚀变作用过程;顺北地区第三幕流体活动为富硅热液,形成隐晶硅。深层烃源岩热卤水上升流热蚀变作用中,顺南地区的稀土元素结果显示热液形成的方解石脉与岩浆热液形成的石英脉具有不同来源,印证了该作用机制。而顺北地区第四幕流体活动为外源热卤水,并在喜山期流体性质转变为酸性,在溶蚀方解石脉的过程中转变为碱性流体。正是这种酸碱交替的过程,使得SHBP3井和SHB7井隐晶硅发育的部分裂缝中出现方解石胶结物与交代隐晶硅镶嵌分布的特征。裂缝化主要受控于断裂活动,顺南地区主要在加里东中期Ⅰ幕、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和喜山期发生了四期裂缝化;顺北地区同样在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及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发生四期裂缝化作用,而7号断裂带受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较小。勘探成果表明,顺南地区以凝析油和天然气为主,顺北地区则以轻质油为主。原油和天然气的地化数据表明,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原油均来自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而顺北地区从1号,5号到7号断裂带原油及天然气成熟度逐渐降低。基于储层形成机制研究及油气地化特点,运用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方法确定油气充注期次,并通过地震资料确定断裂活动,结果表明岩溶作用及裂缝化作用控制了油气的充注,且断裂活动强度、雁列构造应力状态造成裂缝化程度的差异。顺南地区和顺北5号、7号断裂带在加里东晚期油气充注较弱,顺北1号断裂带充注较强,因此早成岩岩溶形成的溶蚀孔洞对顺北1号断裂带油气充注较为有利。顺南地区构造断裂活动较强烈,致使海西晚期-印支期及喜山期的热液活动叠加早成岩岩溶作用,并伴随油气充注。顺北地区1号断裂带构造活动较强,在构造运动时期均处于拉分环境,使得裂缝化程度较高,致使加里东晚期大气淡水和同生海水混合流体与海西晚期岩浆热液、燕山中后期深部热液及喜山期地层水的深成岩溶流体均控制了油气充注;5号断裂带虽断裂活动强度高于1号断裂带,但在加里东晚期处于右行左阶,压隆环境使裂缝化程度不高,造成加里东晚期早成岩岩溶流体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较弱,主要受深成岩溶流体控制发生三期油气充注;7号断裂带虽发生四期裂缝化,但早期构造活动较弱,断裂带整体处于压隆环境,不仅裂缝化程度相对较弱,且发育的裂缝内部不易于开启,只在海西晚期热液作用下发生了一期油气充注。本文研究成果获得了微生物岩储层发育的优势性及断溶体多成因形成机制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的重要认识,为顺托果勒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顾玉超[10](2019)在《辽东五龙金矿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对金成矿制约》文中提出辽东半岛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东北缘,是古元古代胶-辽-吉造山带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学者们对辽东半岛古元古代辽河岩群火山-沉积-变质作用年代学、辽吉花岗岩成因、区域成岩地质-构造背景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中生代侵入岩研究较为薄弱,且对岩石成因、成岩演化过程、地质背景、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等观点未达成一致。中生代时期,辽东地区经历了由挤压造山向伸展减薄的环境转变,从而导致了区域中生代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和金成矿作用。本文以辽东五龙金矿区为例,围绕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与金成矿关系这一科学问题,从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入手,通过路线和剖面地质调查手段,对五龙金矿床及与其成矿密切相关的中生代三股流岩体、五龙岩体开展锆石SHRIMP U-Pb测年、锆石Lu-Hf同位素、全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S-Pb同位素分析测试,进行辽宁丹东地区1:5万构造-建造填图,建立中生代岩浆演化序列和构造格架,结合重磁电剖面深部地质体解译,分析岩石成因及成岩、金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中生代地质构造背景及构造-岩浆作用与金成矿关系,总结矿床成因机制。研究认为五龙岩体为酸性侵入岩建造,形成于晚侏罗世161157Ma之间,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中温花岗质岩浆系列;为陆壳重熔型花岗岩,是古元古代花岗岩和辽河岩群地层受160Ma重熔作用而原地重新结晶形成的岩体,岩浆源区来自于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再循环。三股流岩体为一套酸性-中酸性侵入岩建造,形成于早白垩世127123Ma之间;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中温花岗质岩浆系列;具埃达克质岩石特征,成因类型为I型花岗岩;岩浆源区来自于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其原岩很有可能为中基性岩类。五龙金矿床位于三股流岩体北部,成矿年龄为122.8119.1Ma,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三股流岩体具有密切的联系。侏罗纪(180155Ma)时期,辽东地区受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作用影响,持续俯冲作用导致了区域的推覆、挤压事件(143132Ma),形成了有利于矿液聚集、运移及沉淀的韧性剪切带。早白垩世早期(132120Ma),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回弹-伸展作用,区域经历了强烈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和构造体制转折事件,形成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脆性断裂带,岩浆源区来自于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三股流岩体初始岩浆沿地壳减薄处开始向上侵位,结晶分异产生的(含矿)岩浆热液沿构造裂隙运移,与流经的含碳辽河岩群残留体发生反应并萃取了矿源层的金元素,与闪长(玢)岩脉利用了相同的构造断裂带,或呈网脉状充填于岩石构造裂隙,在适宜部位沉淀而形成含金石英脉,即五龙岩浆热液型(石英脉型)金矿床。根据本区的矿源层位、容矿构造和岩浆作用“三位一体”的控矿特征和区域上的成矿规律,结合物探、化探及遥感异常特征,圈定了万家堡-谢家金找矿靶区和五龙金矿深部找矿靶区。

二、Review of Rare Earths and Fluid-Rock Interac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view of Rare Earths and Fluid-Rock Interaction(论文提纲范文)

(1)俯冲带变质脱水作用与流体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 俯冲板片的脱水机制及流体作用
    1.1 俯冲带含水矿物的稳定域
    1.2 俯冲带的流体作用
2 俯冲带流体性质及其地球化学行为
    2.1 俯冲带流体的类型及性质
    2.2 俯冲带流-岩相互作用及元素迁移
3 俯冲带变质流体的未来研究展望
    3.1 俯冲带流体的氧化还原性质
    3.2 俯冲带流体活动的时间尺度
    3.3 超临界流体的特征及自然界存在形式
    3.4 俯冲带流体中C、N、S等挥发分的地球化学行为

(2)Li同位素在矿床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Li同位素示踪矿床过程的理论基础
2 Li同位素在俯冲带斑岩型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3 Li同位素在含锂矿床研究中的应用:以(花岗)伟晶岩型为例
4 Li同位素在常见热液型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5 Li同位素在沉积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6 Li同位素在其他类型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7 总结和展望

(3)内蒙古基东方辉橄榄岩的成因及其温压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造山带与造山后伸展作用
        1.1.2 大陆边缘型蛇绿岩
        1.1.3 深部地幔物质的发现
        1.1.4 兴蒙造山带研究概况
        1.1.5 贺根山蛇绿岩研究现状
        1.1.6 存在问题
    1.2 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方法及内容
        1.2.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二连浩特东部蛇绿岩
        2.1.2 朝克山蛇绿岩
        2.1.3 崇根山蛇绿岩
        2.1.4 乌斯尼黑蛇绿岩
        2.1.5 梅劳特乌拉
        2.1.6 迪彦庙蛇绿岩带
    2.2 贺根山蛇绿岩
        2.2.1 蛇绿岩形成时代
        2.2.2 蛇绿岩成因
        2.2.3 上覆岩系及成因
第三章 岩石学特征
    3.1 方辉橄榄岩
    3.2 蛇纹石
第四章 测试方法
    4.1 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微量测试
    4.2 全岩主、微量测试
    4.3 矿物原位主、微量测试
第五章 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微量测试
    5.1 U-Pb年代学
    5.2 锆石微量元素
第六章 地球化学
    6.1 矿物化学
    6.2 全岩地球化学
        6.2.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6.2.2 全岩微元素特征
    6.3 矿物原位微量测试
第七章 讨论
    7.1 蚀变程度
    7.2 岩浆演化过程
    7.3 源区性质
    7.4 温度、压力和氧逸度(T-P-?O_2)
        7.4.1 单一辉石结晶温度
        7.4.2 二辉石结晶温度、压力
        7.4.3 铬尖晶石结晶温度、压力及氧逸度
    7.5 部分熔融
    7.6 地球动力学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江南造山带西缘新元古代锡铌钽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1.1 花岗岩锡钨铌钽成矿的控制因素
        1.1.2 华南的幕式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
    1.2 科学问题和技术路线
    1.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含锡(钨铌钽)花岗岩
        2.2.1 梵净山花岗岩
        2.2.2 元宝山花岗岩
    2.3 锡多金属矿床
        2.3.1 甲龙铜锡矿
        2.3.2 九毛锡铜矿
        2.3.3 标水岩锡钨矿
第三章 样品采集处理与测试方法描述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3 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
    3.4 矿物原位U-Pb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3.5 原位电气石B同位素分析(SIMS)
    3.6 全岩和电气石样品Li-B同位素分析(MC-ICP-MS)
    3.7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TIMS)
    3.8 钨铌铁矿U-Pb同位素分析(TIMS)
第四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格架
    4.1 引言
    4.2 样品描述
    4.3 分析结果
        4.3.1 LA-ICP-MS锆石U-Pb年龄
        4.3.2 LA-ICP-MS锡石U-Pb年龄
        4.3.3 LA-ICP-MS榍石U-Pb年龄
        4.3.4 LA-ICP-MS铌铁矿、钨铌铁矿和黑钨矿U-Pb年龄
        4.3.5 TIMS钨铌铁矿U-Pb年龄
    4.4 讨论
        4.4.1 LA-ICP-MS和TIMS U-Pb年龄的比较
        4.4.3 华南新元古代锡多金属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
    4.5 小结
第五章 锡矿的金属来源和成矿过程
    5.1 引言
    5.2 分析结果
        5.2.1 围岩和矿石的岩相学特征
        5.2.2 矿物成分
    5.3 讨论
        5.3.1 流体和金属的来源
        5.3.2 锡的热液运移
        5.3.3 锡矿床的形成
    5.4 小结
第六章 电气石淡色花岗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6.1 引言
    6.2 分析结果
        6.2.1 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6.2.2 矿物学特征
        6.2.3 全岩Sr-Nd-Pb同位素成分
    6.3 讨论
        6.3.1 成矿元素在岩浆热液转变过程中的再分配
        6.3.2 华南幕式的锡钨铌钽成矿作用:物源的控制?
        6.3.3 与其他成矿或贫矿花岗岩的对比
    6.4 小结
第七章 Li、B同位素对岩浆热液演化及成矿过程的示踪
    7.1 引言
    7.2 电气石的产状
    7.3 分析结果
        7.3.1 全岩主微量元素成分
        7.3.2 电气石主量元素成分
        7.3.3 电气石微量元素成分
        7.3.4 电气石和全岩的Li-B同位素组成(MC-ICP-MS)
        7.3.5 电气石B同位素组成(SIMS)
    7.4 讨论
        7.4.1 岩浆和热液电气石成分对锡成矿过程的记录
        7.4.2 Li和B的源区
        7.4.3 在岩浆分异和岩浆热液转变过程中Li的行为
        7.4.4 Li和B同位素体系的解耦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及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5)喀麦隆南部Gouap地区Ntem杂岩体条带状铁矿矿床地质和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Ntem杂岩体BIF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研究过程
    1.6 研究方法
    1.7 已完成工作量
    1.8 创新性成果
2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Gouap铁矿床
    2.3 本章小结
3 岩石学与矿物化学
    3.1 样品选择和分析技术
    3.2 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全岩地球化学
    4.1 样品选择和分析技术
    4.2 结果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矿物同位素组成
    5.1 样品采集及方法学
    5.2 结果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锆石U-Pb年代学
    6.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Gouap铁矿床的矿石地质特征
    7.2 成矿过程
    7.3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金矿床分类
        1.2.2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1.2.3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实验方法
        1.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1.4.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1.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秦岭重点金矿矿集区特征
    2.2 柞山矿集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地球物理特征
        2.2.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2.6 遥感地质特征
        2.2.7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夏家店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3.1.5 成矿阶段
    3.2 龙头沟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阶段
    3.3 王家坪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阶段
    3.4 青林沟金矿
        3.4.1 矿区地质特征
        3.4.2 矿体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围岩蚀变
        3.4.5 成矿阶段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夏家店金矿床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1.2 同位素特征
        4.1.3 成矿流体来源
        4.1.4 成矿物质来源
        4.1.5 地层含金性及其成矿意义
        4.1.6 小结
    4.2 龙头沟金矿床
        4.2.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2.2 同位素特征
        4.2.3 成矿物质来源
        4.2.4 成矿流体来源
        4.2.5 小结
    4.3 王家坪金矿床
        4.3.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3.2 S同位素特征
        4.3.3 成矿物质来源
        4.3.4 小结
    4.4 青林沟金矿床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2 同位素特征
        4.4.3 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4.4.4 岩浆岩成因类型
        4.4.5 岩浆源区
        4.4.6 岩浆活动与成矿
        4.4.7 成矿物质来源
        4.4.8 小结
第五章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5.1 金的迁移沉淀机制
        5.1.1 金的迁移形式
        5.1.2 金的沉淀机制
    5.2 成岩成矿时代
    5.3 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5.4 柞水-山阳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5.4.1 成矿物质来源
        5.4.2 柞水-山阳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动力学背景
        5.4.3 矿床成因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6.1 主要成果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8)大别-苏鲁造山带变沉积岩锂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示踪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工作量小结
第2章 Li同位素地球化学及选题意义
    2.1 Li元素赋存状态及地球化学性质
    2.2 Li同位素体系及其表达方式
    2.3 Li同位素分馏
        2.3.1 Li同位素热力学平衡分馏
        2.3.2 Li同位素动力学非平衡分馏
    2.4 Li在地质过程中的分馏行为
        2.4.1 大陆风化过程
        2.4.2 洋壳低温蚀变过程
        2.4.3 部分熔融及结晶分异过程
    2.5 地质储库的Li同位素组成
        2.5.1 地幔Li同位素组成
        2.5.2 洋壳Li同位素组成
        2.5.3 大陆壳Li同位素组成
        2.5.4 水圈Li同位素组成
    2.6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第3章 分析方法
    3.1 矿物拉曼光谱分析
    3.2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3.3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3.4 Li同位素分析
        3.4.1 溶样流程
        3.4.2 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
        3.4.3 Li同位素组成测定
第4章 大别山硬玉石英岩Li同位素研究
    4.1 引言
    4.2 地质背景及研究现状
    4.3 岩相学特征
    4.4 分析结果
        4.4.1 主微量元素
        4.4.2 Li含量和Li同位素组成
    4.5 讨论
        4.5.1 硬玉石英岩Li同位素组成特征
        4.5.2 Li同位素对硬玉石英岩成因的制约
        4.5.3 硬玉石英岩对深部流体Li同位素组成的制约
        4.5.4 退变质硬玉石英岩示踪退变质流体活动
        4.5.5 Li同位素示踪俯冲物质再循环
    4.6 小结
第5章 大别-苏鲁造山带大理岩Li同位素研究
    5.1 区域地质背景
        5.1.1 大别-苏鲁造山带空间分布
        5.1.2 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大理岩
    5.2 俯冲带变质岩Li同位素研究现状
        5.2.1 俯冲带低级变质岩-片岩相
        5.2.2 俯冲中级变质岩-角闪岩相
        5.2.3 俯冲带高级变质岩-榴辉岩
    5.3 大理岩与深部碳循环
    5.4 样品描述及岩相学研究
    5.5 分析结果
        5.5.1 超高压大理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5.2 超高压大理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5.3 Li含量和Li同位素
    5.6 讨论
        5.6.1 超高压大理岩Li含量和Li同位素组成
        5.6.2 深俯冲碳酸盐岩与地幔Li不均一
        5.6.3 Li同位素对示踪深部碳循环的意义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会议摘要

(9)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储层多成因形成机制及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微生物岩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域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思路
        1.3.1 主要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和方法思路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构造概况
        2.1.2 构造运动特征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研究区位置
        2.2.2 沉积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断裂特征
        2.3.1 断裂特征
        2.3.2 活动期次
第三章 储层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储集空间类型
        3.1.2 孔隙特征
        3.1.3 裂缝系统
    3.2 物性特征
    3.3 孔喉结构
        3.3.1 压汞法
        3.3.2 藻孔的孔喉特征
第四章 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
    4.1 沉积相类型
        4.1.1 台内滩亚相
        4.1.2 台坪亚相
        4.1.3 沉积相平面分布
    4.2 成岩作用
        4.2.1 溶蚀作用
        4.2.2 裂缝化作用
        4.2.3 白云石化作用
        4.2.4 胶结作用
        4.2.5 压实压溶作用
        4.2.6 泥晶化作用
        4.2.7 硅化作用
        4.2.8 黄铁矿化作用
    4.3 成岩序次
第五章 储层形成机制
    5.1 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1.1 流体包裹体测温、测盐分析
        5.1.2 碳氧同位素特征
        5.1.3 稀土元素
        5.1.4 流体来源
    5.2 储层形成机制
        5.2.1 溶蚀孔洞形成机制
        5.2.2 裂缝形成机制
        5.2.3 微生物岩储层形成机制
第六章 储层形成机制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
    6.1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6.1.1 原油特征
        6.1.2 天然气特征
        6.1.3 油气源对比
    6.2 油气充注史
        6.2.1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
        6.2.2 油气充注期次划分及成藏时期确定
    6.3 储层形成机制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
        6.3.1 早成岩岩溶作用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
        6.3.2 深成岩溶作用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
        6.3.3 裂缝化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0)辽东五龙金矿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对金成矿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3 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脆性断裂带特征
        3.2.2 韧性剪切带特征
    3.3 侵入岩
    3.4 变质岩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地质特征
    4.2 矿石特征
    4.3 围岩蚀变
    4.4 成矿期次
    4.5 成矿流体
第5章 中生代岩浆作用
    5.1 晚侏罗世五龙岩体
        5.1.1 地质特征
        5.1.2 岩石学特征
        5.1.3 年代学特征
        5.1.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5 岩石成因
    5.2 早白垩世三股流岩体
        5.2.1 地质特征
        5.2.2 岩石学特征
        5.2.3 年代学特征
        5.2.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5 岩石成因
    5.3 早白垩世五龙背岩体
    5.4 脉岩
第6章 构造-岩浆作用对金成矿制约
    6.1 中生代构造背景
        6.1.1 晚侏罗世
        6.1.2 早白垩世
    6.2 构造作用对金矿床的制约
    6.3 侵入岩与金成矿关系
        6.3.1 空间关系
        6.3.2 时间关系
        6.3.3 成因关系
    6.4 矿床成因和动力学机制
    6.5 找矿标志与成矿预测
        6.5.1 五龙金矿区找矿标志
        6.5.2 成矿预测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Review of Rare Earths and Fluid-Rock Interac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俯冲带变质脱水作用与流体性质[J]. 李继磊.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2]Li同位素在矿床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 陆一敢,肖益林,王洋洋,万红琼,李东永,仝凤台,余成龙. 地球科学, 2021(12)
  • [3]内蒙古基东方辉橄榄岩的成因及其温压条件[D]. 杜一滨. 河北地质大学, 2020
  • [4]江南造山带西缘新元古代锡铌钽成矿作用[D]. 向路. 南京大学, 2020(12)
  • [5]喀麦隆南部Gouap地区Ntem杂岩体条带状铁矿矿床地质和成因研究[D]. 苏兰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丁坤. 长安大学, 2020
  •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8]大别-苏鲁造山带变沉积岩锂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示踪意义[D]. 万红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1)
  • [9]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储层多成因形成机制及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D]. 王玉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10]辽东五龙金矿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对金成矿制约[D]. 顾玉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标签:;  ;  ;  ;  ;  

稀土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