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高油抗病蓖麻杂交品种中李杂1号的选育

高产高油抗病蓖麻杂交品种中李杂1号的选育

一、高产高油抗病蓖麻杂交品种中蓖杂1号的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顾帅磊[1](2021)在《蓖麻骨干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对101份蓖麻亲本划分了杂种优势群,对部分优异亲本及其F1代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101份亲本中,11个连续性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28~64.24%,平均值为35.84%。15个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为4.418~4.610,平均值为4.545。2.用58对SSR引物在101份亲本中共检测出328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检测到等位基因4~12个,平均5.655个。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532~0.844,平均为0.731。101份蓖麻亲本被划分为5个杂种优势群。3.2019年1×11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中,各亲本(前5名)一般配合力表现为:株高:B13-1>B1-3>B11-1>B27-6>B63-5(倒序);主穗位高:MSBK-3>B63-5>B11-1>B6-6>B13-1(倒序);茎粗:AS-20>MSBK-3>GD-9>B63-5>A3-2;有效分枝数:B63-5>AS-20>MSBK-3>B13-1>SD-21;有效果穗数:B63-5>MSBK-3>AS-20>B13-1>SD-21;主穗蒴果数:B13-1>AS-20>A3-2>B27-6>B6-6;百粒重:GD-9>B46-4>B6-6>B11-1>A3-2。4.2020年3×18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中,各亲本(前5名)一般配合力表现如下:出苗期:雌性系FG-4最好,两性系FG-1和MD-1最优;出苗率:YB-5>AS-1>B1-3>YB-3>GD-8;茎粗:YB-5>TG-2>YB-3>B1-2>GD-9;主穗位高:AS-1<SD-22<B1-3<FG-2<YB-3(倒序);主茎节数:AS-1>B1-3>GGB-1>FG-2>YB-3;有效果穗数:B1-3>B2-2>B1-2>YB-3>B13-1;主穗蒴果数:B1-3>YB-5>B13-1>SD-22>YB-3;一级分枝蒴果数:YB-5>B6-6>B13-1>FG-2>YB-3;主茎穗长:B1-3>FG-2>YB-5>B13-1>SD-10;一级分枝果穗长:SD-21>FG-2>B13-1>SD-10>YB-5。各组合特殊配合力表现(前5名,从高到低依次排序)如下:出苗期:FG-4×FG-1、FG-4×MD-1;出苗率:FG-4×SD-10、FG-4×GGB-1、GGB-1×GD-9、YB-3×FG-1、YB-3×B13-1;茎粗:SD-21×B2-2、FG-4×SD-22、FG-4×TG-2、YB-3×B13-1、20×GD-9;主穗位高:FG-4×B13-1、SD-21×FG-2、SD-21×FG-10、YB-3×B1-2、YB-3×MD-1(倒序);有效果穗数:SD-21×B2-2、YB-3×B1-3、YB-3×B13-1、FG-4×FG-3、FG-4×SD-22;主穗蒴果数:YB-3×B13-1、FG-4×SD-22、SD-21×B1-2、SD-21×MD-1、YB-3×B1-3;主茎节数:FG-4×GD-9、FG-4×B13-1、SD-21×GD-8、YB-3×B1-2、YB-3×SD-12;一级分枝蒴果数:SD-21×B6-6、YB-3×FG-2、FG-4×FG-3、SD-21×SD-10、YB-3×GD-8;主茎穗长:SD-21×YB-5、FG-4×SD-12、YB-3×B13-1、YB-3×B2-2、FG-4×FG-2;一级分枝果穗长:FG-4×B13-1、SD-21×B6-6、SD-21×FG-1、FG-4×FG-3、YB-3×B2-2。5.茎粗、主穗位高、单株有效果穗数、主穗蒴果数、主茎节数、主茎穗长和一级分枝穗长等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69-79%),狭义遗传力中等(30.1-58.3%);一级分枝穗蒴果数、出苗率、出苗期的广义遗传力较高(77.63%、78.92%、76.54%)狭义遗传力较低或很低(30.1%、27.4%、5.06%)。

孙英楠[2](2020)在《种子特异表达SiDGAT1转基因大豆新种质的创制》文中认为大豆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大豆油的需求量在食用植物油中占首位。我国是大豆油消费大国,但由于我国大豆单产低、种子含油量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大豆。因此,培育高油大豆新品种是解决大豆油需求量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育种方法效率低、周期长,而且受种质资源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逐渐兴起,该技术可以靠改变植物遗传物质获得目标性状。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简称为DGAT)是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简称为TAG)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它对控制植物种子中三酰基甘油合成的末端步骤起关键作用。Si DGAT1基因编码芝麻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c DNA全长1623bp。本团队前期研究证明,在拟南芥和大豆中利用Ca MV35S组成型启动子驱动该基因表达,过表达植株种子油分含量被显着提高。种子特异性启动子可使目的基因在植物种子中进行特异性表达,以此来避免目的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各个器官过量表达造成的能量浪费以及可能对植物生长发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PBA002-P8-Si DGAT1植物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法,将Si DGAT1基因分别转入受体东农50和垦农18两个大豆栽培品种中,使Si DGAT1基因在转基因大豆植株种子中特异性表达,获得高油转基因阳性植株,为高油转基因大豆育种提供新材料。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植物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PBA002-P8-Si DGAT1。(2)利用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法,将Si DGAT1基因转化到大豆栽培品种东农50和垦农18中,共获得T0代转基因大豆植株12株。其中,以东农50为受体的转基因阳性植株4株,以垦农18为受体的转基因阳性植株8株。(3)利用130mg/L草铵膦抗性鉴定、PCR扩增、Western blot等检测方法筛选获得4个可遗传的T1代转基因大豆株系K18-4-1、K18-5-1、K18-6-1、D50-7-1,证明目的基因Si DGAT1已经整合到受体大豆基因组中,并且可以遗传。利用q RT-PCR方法对T2代转基因株系中目的基因Si DGAT1在转基因大豆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证明,Si DGAT1在转基因种子中表达量最高。(4)利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T1代转基因大豆株系K18-4-1、K18-5-1、K18-6-1和对照品种垦农18的种子含油量,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株系和对照相比种子油分含量升高。而且,还发现过表达Si DGAT1基因可对转基因大豆子粒大小产生影响。

魏海林[3](2019)在《蓖麻形态结构建模及功能结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蓖麻的高产、稳产,是育种界和种植户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实施不同品种、施肥方式等试验,对蓖麻地上部形态结构指标进行系统的测量,获取蓖麻各生长期、各器官的空间形态数据,进而建立蓖麻重要器官的形态结构数学模型,分析形态结构与生长环境、栽培措施之间的关联规律;确定影响蓖麻的形态机制以及形态的关联受到有关因子的影响程度;并将蓖麻的形态结构模拟与生理生态模拟进行有机的结合,采用田间试验、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有关规律,构建虚拟作物生长体系,模拟蓖麻的现实生长情况,为蓖麻的选育、栽培、估产、管理等提供技术参考或理论依据。本文采用田间试验、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蓖麻形态结构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蓖麻形态结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1)基于同种植物叶片的相似性,根据叶片的几何特征,按裂叶数分类构建蓖麻叶片形态模拟模型,建立了机理强、参数容易测量并且精度较高的叶面积估算模型。(2)基于叶片生长过程中主叶脉长度的连续观测,利用改进的Logistic模型刻画蓖麻叶片的生长过程,模拟值与观测值的标准均方根误差RMSEn的值均小于10%,模拟效果非常好,且优于常用的Logistic模型。(3)基于主茎上叶的时空分布情况,分析了叶片主脉长度随节位向上变化趋势大致呈现抛物曲线向斜线的变化规律;叶柄长度和直径随节位向上变化趋势大致呈现抛物曲线向直线的变化规律;叶柄倾斜角随节位向上逐步增加,低节位叶柄的倾斜角为负;叶柄方位角正旋与反旋的植株数量几乎相等。正旋群体方位角和反旋群体方位角在140.4o-142.8o之间变化。2、基于茎叶形态结构和蒴果形态指标的观测数据,分析茎叶形态结构和蒴果形态指标的相关规律,建立了蓖麻分枝茎粗、叶面积与产量构成(果球数、果球重、果粒数、果粒重、果长、果宽)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1)营养器官的大小与产量构成因子存在一定的关联。蓖麻茎粗对果球数影响最大,变异的程度为37%,与其它产量因子影响大小依次为:果球数>果球重>果粒重>果粒数>果长;蓖麻开花时叶面积对果球数、果粒数的影响都比较大,对果球数、果粒数变异的程度都超过了50%;蓖麻结实期叶面积对果球重、果粒重的影响都比较大,对果粒重变异的程度都超过了50%。因此,栽培过程中要获得大果,建议修枝时应该保留粗壮的枝条,并在开花前及开花后的灌浆阶段提升分枝的叶片面积容量。(2)果球数、果球重、果粒数、果粒重、果长与分枝茎粗、开花时叶面积、结实期叶面积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果球数、果球重、果粒数、果粒重、果长的变异分别可由蓖麻分枝茎粗、开花时叶面积、结实期叶面积解释的程度分别为:37%、31%、29%、30%、19%;51%、27%、53%、25%、25%;11%、33%、21%、51%。果球数、果球重、果粒数、果粒重、果长的变异可由蓖麻分枝半径、开花时叶面积、结实期叶面积多元回归解释的程度分别为:67%、68%、76%、79%、35%。3、基于茎叶形态结构、叶片光合指标和蒴果性态指标的观测数据,比较了不同位置叶片光响应曲线、SPAD值及同一叶片不同时间光合生产能力和不同施肥方式条件下形态结构和蒴果形态指标的差异,分析了不同位置叶片、同一叶片不同时间光合生产能力以及栽培措施对形态结构和产量构成影响的特点,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植株形态结构变化与生理功能间的对应关系方面,同株同一时段不同位置叶片叶绿素水平(SPAD值)随叶片位置由低到高呈先逐渐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同株同一时段不同位置叶片光响应曲线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最上部完全展开叶的光合能力最强,依次向下和向上的叶片光合生产能力依次减弱;对于固定叶片而言,随着叶片的发育阶段和叶片所处的冠层位置的变化,相应的光合生产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完全展开后的叶片光合能力强于展开前。(2)在阶段变量施肥对形态和产量的影响方面,施肥三次比施肥两次的单株平均籽粒重和籽粒数高,施肥两次比施肥一次的单株平均籽粒重和籽粒数高,施肥一次比不施肥的单株平均籽粒重和籽粒数高;一次施肥的单株中,施基肥的籽粒重和籽粒数最高,施穗肥的单株次之,施分枝肥的单株籽粒重和籽粒数最低;在两次施肥的单株中,施基肥和分枝肥的单株籽粒重和籽粒数最高,施穗肥和分枝肥的单株次之,施基肥和穗肥的单株籽粒重和籽粒数最低;施基肥的单株百粒重比不施基肥的百粒重高(N011除外),N011的百粒重最大,N000和N001百粒重最低;主茎的百粒重均值最高,一次分枝的百粒重次之,二次分枝比一次分枝的百粒重低,三次分枝百粒重又次之。

赵悦[4](2019)在《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三量齐增”、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为了缓解粮食生产出现的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新一轮农业结构的调整。吉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玉米核心产区,一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基地。然而,随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呈刚性增长,大豆、杂粮等其它作物播种面积日益削减,形成了以玉米为主体的单一种植结构。这种结构带来的效应却是一方面玉米的高库存积压,下游加工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大豆、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大量进口,形成了国内库存积压与国外进口并存的逆向市场困境。而造成这种结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忽视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用计划经济思维模式调控农业生产的结果。因此,只有运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的思维,对管理农业的体制、机制和手段进行改革,才能实现种植业供给结构的优化。本文以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特征的变化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为背景分析,得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厘清了我国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基本内容,得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种植业结构调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入到结构变化的制度变革,其要义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结构的加减法,而是要通过改革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体制,来实现结构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改革是手段,结构优化是目标。之所以提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思路来推动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吉林省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的矛盾表现的更为突出、更加尖锐。梳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种植业结构演变历程发现,经过40年的发展,吉林省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中以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变化为主,逐渐从20世纪80年代的玉米、大豆为主、水稻、高粱多元发展的作物结构,最终形成了以玉米为主体的“一粮独大”格局。然而,这种结构是否合理?本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虽然这种结构在宏观种植业投入产出上、在微观农民收入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却拉大了作物间的比较收益,不利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虽然吉林省在粮食商品率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过高的粮食进口依存度表明当前结构未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这种结构释放出的生态负效应令人堪忧。由此,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是,结构调整却面临着贸易格局复杂、农产品成本持续上涨的市场困境,农业用水资源紧缺、耕地质量与数量下降的生态困境以及农产品育种技术发展缓慢、农业技术推广供需不匹配的技术困境,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制约着结构的优化,以往调整的思路俨然无法破解,唯有用改革的手段才能推动结构的优化。2004年以来,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惠农政策在实施方式上,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由此导致了市场的失灵和农业资源配置的扭曲。之所以要用改革的方式实现种植业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就是因为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体制是造成结构失调的首要原因。基于此,从资源配置方式、价格形成机制、粮食市场结构以及农村组织制度四个维度构建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框架。转变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使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而粮食价格信息在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中通过流通市场进行传递,以指导农民的种植行为。但是,当前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一支独大”的局面,扭曲了粮食收储市场。提出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发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政策性收储功能,与其它收储主体在收购市场中具有平等的经营地位,从而推动收储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粮食收储市场的顺畅。运行顺畅的粮食收储市场需要健全的农村组织制度作保障。我国目前的农村组织尚处于一种涣散状态,有序地将亿万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嵌入市场经济方面却效率甚微,并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软肋。以整合当前农村经济组织为路径,实现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制度的创新。使市场的“无形之手”来指挥政府的“有形之手”,进而推动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基于上述制度改革框架,确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种粮合理收入、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生态可持续为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之所以提出这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原因如下:首先,在未来很长时期内,我国粮食供给压力仍然存在,人地关系趋紧的矛盾仍然存在,粮食主产区生产功能在日益下降。吉林省作为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其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国家粮食安全地位不动摇,必须保证种粮农民和粮食产区两个积极性,以巩固粮食主产区核心地位。其次,合理的种粮收入是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的支撑条件。吉林省以玉米为主体的种植结构决定了合理种粮收入的主要指向是围绕玉米种植获取收入。而玉米支持政策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农民种植玉米收入的起伏与玉米种植积极性的不稳定,呼吁将玉米纳入主粮范围,与稻谷和小麦具有同等地位,使玉米具有一个主粮生产应有的利润空间,进而实现玉米种植的合理收入。作物间收益水平相当,从而实现相互替代的效应,促进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再次,玉米作为产业链条最长的作物,其饲用和加工用途与下游的加工业与畜牧业紧密衔接。因此玉米三元作物的属性决定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最后,种植业结构调整应尊重自然规律与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布局。去除赤色产能、恢复玉米大豆轮作制度、种地养地有机结合以及科学施用化肥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遵从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行选择。吉林省种植业结构不论怎样调整,保证粮食作物为主体的结构不可改变,保证玉米核心产区优势不可改变。现阶段粮食作物比例偏高是由于粮食作物内部玉米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玉米粮经饲三元作物结构属性,片面强调了玉米粮食作物品种的一元结构,忽视了玉米作为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品种的结构。所以降低粮食作物用途的籽粒玉米比例,提高饲料作物青贮玉米比例,是粮食作物的调整方向,也表明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之间的调整。因此,建立玉米三元作物结构,呼吁核心产区推动“粮改饲”,以“种养”结合的微观农户经营结构为行动支点,从而促进粮食作物向饲料作物调整。大豆则在进行合理区划布局基础上,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保护传统大豆纯度,不受转基因大豆的侵犯。在中部地区适当进行转基因大豆种植,与玉米合理轮作,从而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水稻以扩大优质品种稻米的种植为调整方向,杂粮杂豆以建设优质杂粮基地为依托,发展精深加工。经济作物的调整方向以东中西区域划分,打造东部特产、中部蔬菜、西部多种作物的发展格局。饲料作物的调整以形成增加玉米核心产区与镰刀弯地区青贮玉米种植以及西部地区牧草种植,协调畜牧业发展的农牧格局。最终实现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玉米种植向多元作物发展,由过分强调经济社会效益转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发展的种植业结构。

詹俊辉[5](2019)在《豫南稻区水稻MAGIC群体农艺性状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水稻亲本选育的遗传基础狭窄、品种间遗传距离较近已成为制约我国水稻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丰富种质资源、扩大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以源于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水稻MAGIC群体为材料,以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抽穗期、分蘖动态、株高、伸长节间数、总叶片数、粒长和粒宽等14个农艺性状为考察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明确水稻MAGIC群体材料在不同农艺性状间的差异表现特征,旨在选出不同农艺性状间差异较大的材料,为全球水稻品种的鉴定及基因组分析提供理论理据,为优质丰产高效品种的选育提供有利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MAGIC群体材料14个农艺性状变异分析:水稻MAGIC群体材料14个主要农艺性状在变异幅度、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间存在明显差异。每穗瘪粒数变异系数最大(62.52%),且粒长、粒宽、长宽比和总叶片数的变异系数小于10%;单株产量、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瘪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有效穗数7个农艺性状的级差值均为同一性状最小材料的1倍以上,其中每穗实粒数级差值最大,为50.31;14个农艺性状经筛选后可用于主成分分析。(2)水稻MAGIC群体14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在主成分分析中,前7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9.49%,第1主成分为结实因子,第2主成分为粒数因子,第3主成分为粒长因子,第4主成分为粒宽因子,第5主成分为株高因子,第6主成分为穗数因子,第7主成分为叶数因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取欧氏距离为7.5,水稻MAGIC群体可划分为6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材料数量最多,达153。(3)不同类群水稻材料在14个农艺性状上的表现差异:第Ⅰ类群主要表现为有效穗数最多、每穗粒数偏低、分蘖数多,但单株产量偏低,属多穗、少粒、多分蘖型,可作为多穗、多分蘖种质资源用于水稻品种株型的改良;第Ⅱ类群主要表现为单株产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较低、结实率适中;第Ⅲ类群主要表现为每穗粒数最少、千粒重最大、植株最高、伸长节间数最多、籽粒宽、抗稻瘟病和纹枯病、抗倒伏,但产量和结实率最低,属少粒、重粒、宽粒、高秆、抗稻瘟病和纹枯病、抗倒伏型,可作为重粒、抗稻瘟病和纹枯病以及抗倒伏型种质资源用于水稻品种粒重、抗稻瘟病和纹枯病及抗倒伏的改良;第Ⅳ类群主要表现为单株产量适中、千粒重最小、有效穗数适中、抗倒伏,属适穗、轻粒、抗倒伏型,可作为抗倒伏种质资源用于水稻品种抗倒伏的改良;第Ⅴ类群主要表现为单株产量较高、结实率和千粒重适中、抽穗期短、冠层温度最高,属高冠层温度型;第Ⅵ类群主要表现为单株产量最高、有效穗数最少、每穗粒数最多、结实率最高、抗纹枯病、抗倒伏、抽穗期短、分蘖数最少、植株矮小、总叶片数最少、粒宽最小、冠层温度最低,属少穗、粒多、少蘖、矮秆、窄粒、抗纹枯病、抗倒伏、低冠层温度型,综合性状良好,可作为主要的选育材料之一。(4)抽穗期冠层温度与冠气温差对各类群水稻材料14个农艺性状的影响:抽穗期冠层温度和冠气温差对各类群材料主要农艺性状有着不同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冠层温度与植株形态特征中的籽粒粒长、籽粒长宽比、伸长节间数和总叶片数存在相关性,冠气温差与植株产量性状中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以及形态特征中的籽粒粒宽、抽穗期、株高和伸长节间数存在相关性。其中,第Ⅰ和Ⅴ类群冠层温度与水稻籽粒粒长呈负相关;第Ⅰ、Ⅱ和Ⅳ类群水稻材料冠气温差与抽穗期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第Ⅰ和Ⅱ类群水稻材料冠气温差与株高也均呈极显着正相关。

胡学礼,胡尊红,杨谨,王沛琦,郭丽芬,吴郁青,刘旭云,张锡顺[6](2018)在《蓖麻新品种‘云蓖麻四号’和‘云蓖麻五号’的选育研究》文中提出‘云蓖麻四号’和‘云蓖麻五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经系统选育的高产、优质、高抗蓖麻新品种。该品种的生育期分别为出苗至主穗成熟148、166天,在2003年品种比较试验中,平均种籽产量分别为2993.55、2445.15 kg/hm2,较对照品种‘TCO-202’的种籽平均增产48.40%、21.27%。2014年参加全国蓖麻品种展示试验,‘A131’在通辽试验点位次第二,云南试验点位次第二;‘A133’在通辽试验点位次第六,云南试验点位次第一。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茎和叶披有蜡粉,分枝多,穗子较大,高产、高含油率(分别为57.53%、56.66%)、高蓖麻醇酸(分别为86.52%、90.45%)、抗病、抗旱和适应性广。在云南、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蓖麻生产示范中,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推动作用。2015年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对‘A131’和‘A133’的田间现场鉴定,定名为‘云蓖麻四号’和‘云蓖麻五号’。该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结合,经济、社会效益明显,适宜云南省海拔在1800 m以下的地区种植。同时,也适宜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推广种植。

刘雪骄[7](2017)在《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后代优异种质评价与利用》文中认为本试验是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前期利用当地栽培品种大白眉为母本,以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草甸上原生的野生大豆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对杂交后代经30余年的逐年选育,形成多个形态各异、性状优良、遗传稳定的株系。又经严格评价筛选,扩繁成多个稳定品系。为了有效保护野生大豆优良的种质资源、创新多样性种质、选择性培育草用或粮草兼用杂交后代新品种,有必要对这些品系做进一步的评价和鉴定。试验于2012-2016年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查金台牧场育种基地进行,以46个性状稳定的杂交后代品系为研究对象,开展农艺性状观测和遗传关系鉴定。各品系均在每年5月上旬播种,种植行距60cm,株距30cm,其中株系ZS和S002在2014-2016年采用株距为10cm、20cm、30cm的3种种植办法。本试验首先利用SRAP分子标记鉴定各杂交后代的杂种真实性,再针对其变异来源和遗传关系利用分子遗传学及形态学等进行具体研究,筛选出优秀的目标品系,并对其生产力及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测定,结果表明:(1)在利用SRAP标记方法鉴定各杂交后代真实性时,从234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15对扩增效果较好的的引物组合,再利用2个亲本对引物进行筛选,筛选出10对能扩增出父本特异性条带的引物。对46个杂交后代进行真实性鉴定,其中有2个后代未扩增出父本特征带,被鉴定为假杂种。(2)用15对引物组合对各品系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34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为76.37%。所有供试材料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53~0.97之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1。聚类分析结果将44份供试材料分为7类。(3)对部分籽实产量高的品系的农艺性状经因子分析提取到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3.611%,其中三粒荚数、一级分枝、茎杆重、有效分枝等农艺性状可作为评价籽实产量的依据;品系S002、3-2-2、C6、18-2、8-1-2评分较高,可进行新品种申报。(4)对部分饲草产量高的品系的农艺性状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5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4.751%,该5个主成分所包含的10个性状对饲草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5)S002与青贮玉米混播可以提高玉米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氮肥施用量,二者混贮发酵品质较好、蛋白质含量高、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低,其中以玉米:S002混合比例为7:3且晾晒18h时青贮表现最好。ZS品系分枝数少,脂肪含量高,且生育天数短,适合在高纬度地区种植,在种植间距为20cm和1Ocmm时产量较株距30cm明显提高,可以通过合理密植提高产量。

文均[8](2017)在《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动态及关键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菜的主要用途是收籽榨油,其种子含油量严重影响着油菜的生产效益。当前我国油菜的生产状况迫切需要通过提高种子的含油量来提高油菜的产油率,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因此油菜高含油量育种已成为油菜育种工作者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关于油菜种子油脂的生物合成规律及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还未完全透彻,针对不同含油量的甘蓝型油菜之间油脂积累差异及油脂合成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蓝型油菜4个高油品系和3个低油品系为试验材料,利用残余法测定各品系种子发育过程中7个时期的含油量,分析油脂积累动态及其差异;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5个参与油脂生物合成的关键编码酶基因(ACCase、DGAT1、DGAT2、FatA、FatB)及1个转录因子WRI1在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及表达差异,探讨甘蓝型油菜油脂积累及其与关键基因表达的关系,以期为油菜含油量的遗传改良以及高含油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油菜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的选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高低油品系种子含油量积累动态及差异的研究表明:(1)4个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高含油量品系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动态基本一致。在种子发育早期油脂积累比较缓慢,开花后25d种子的含油量仅占成熟种子的13.8%21.4%。开花后2635d是油脂积累的快速时期,在开花后35d种子的含油量即达到成熟种子的82.9%94.5%。开花后3645d种子油脂积累速度减慢,在成熟期油脂含量达到最大值。含油量在高油品系中的表现具有一致性,且高含油量的形成与含油量快速积累时期的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2)高油品系与低油品系之间,油脂积累差异最显着的时期是在种子含油量快速积累时期(开花后2535d),高油品系油脂积累速率明显大于低油品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油菜品系间种子含油量的差异。在开花后3645d含油量积累量变小,高油品系表现为正向积累,低油品系表现为负积累,也是造成高低油油菜品系间最终含油量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2.对高低油品系种子油脂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1)高油品系间ACCase、FatA、WRI1基因的表达模式相近,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高油品系在主要基因表达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FatA、WRI1基因的表达动态与油脂积累动态基本一致。(2)高油品系和低油品系之间,大部分基因在表达模式或表达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并不是所有基因在高油品系中均高水平表达。整体而言,ACCase、FatA基因在高油品系种子发育过程中表达水平明显比低油品系高,与含油量的形成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油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DGAT2基因主要种子发育后期起作用,虽对含油量的形成无决定性作用,但可以影响后期油脂的转化而间接影响含油量的高低;WRI1、FatB基因在低油材料中的表达明显比高油品系高,对油脂的积累无积极作用,不是油菜种子高油分形成的决定因素。3.油脂合成关键基因与含油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低油品系中,基因的表达与含油量的相互关系表现一致,种子成油机制较单一,而高油品系中,部分基因的表达与含油量的相互关系表现不一致,存在多种作用机制,种子高含油量的形成机制更为复杂;FatB和WRI1与含油量的关系表现为负相关,说明这两个基因的高表达对油脂积累无积极作用,是通过调控和影响其他基因而发挥作用。

曹广英[9](2016)在《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种植、出口大国,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花生青枯病(Bacterial wilt,BW)是我国花生的主要细菌性病害,严重限制了我国及很多东南亚国家花生生产。目前通过轮作、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青枯病的发生,但是这些方法浪费土地资源,并且增加了种植成本。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进行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选育和利用花生青枯病抗性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因此深入挖掘研究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改良和培育高抗青枯病的花生新品系是势在必行的。青枯病抗性育种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对现有花生种质进行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抗病、高产的品种直接加以利用;二是将现有抗源与当前主栽品种杂交,转移其抗性,培育抗青枯病新品种。但是受抗源种质遗传基础和筛选方法的限制,传统的育种手段难以满足生产需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花生青枯病抗性育种也朝着分子水平迈进,分子标记和抗性基因分离等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加速花生青枯病抗性育种进程。本研究主要涉及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的挖掘以及对花生青枯病抗性品种(系)进行培育,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利用Genefishing技术分离得到的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以花生品种日花1号为材料,通过RACE方法成功得到响应基因的cDNA序列,并获得其DNA序列。本研究共得到3个基因的cDNA全长,其功能主要涉及到植物的信号转导、转录调控、蛋白质合成、抗病相关和基础代谢等方面。2、构建了3个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反义表达载体和原核表达载体,其中还把CXIP4-1基因转化到花生植株中,得到转基因T1代花生种子,并将其筛选鉴定以确定其功能。3、采用荧光定量技术(qRT-PCR)分析了3个基因在花生品种日花1号植株中的组织表达和青枯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变化规律,进一步验证这3个基因对花生青枯病抗性的作用。4、通过SSR分子标记及AhMITE转座子分子标记对花生杂交F1代进行真假杂种鉴定,加速花生青枯病抗性品种(系)的选育工作。

艾丽格玛[10](2015)在《蓖麻耐盐性状调控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蓖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种子中含有的一种特殊脂肪酸——蓖麻油酸。在航空航天及汽车行业中,蓖麻油因其优良的流动性和粘度性状而得到广泛应用。在种植方面,蓖麻的特性表现在优良的抗逆性和适应能力。考虑到其优于普通植物的抗逆能力,蓖麻相关细胞内渗透压调控机制具有优化潜力,因此本论文欲分析其抗逆性状及调控体系,以期达到获得分子育种方法培育新品种的目的。根据主成分及因子分析聚类,将25个品种的蓖麻种质按照耐盐性状分为七个梯度。耐盐性依次从强到弱(对盐分变化从不敏感到过于敏感):①EV103.43;②613. 503.623.EV206、505.GE103;③7113;④EG104、6310.506;⑤673.771、 763;⑥644.702.504;⑦5817.713.803.JZBM1、665.853.303.实验的主成份为三个,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2.4%、17.5%和15.8%,三者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5.7%,可以认为这三个主成分能够代表本实验中的大部分性状指标的变化。对于因子分析,萌发组的因子分别为盐迫因子(盐胁迫下的发芽率和根长)和渗迫因子(PEG-6000胁迫下的萌发率和根长);盐胁迫组的因子分别为生长因子(盐胁迫下的发芽率和根长、盐胁迫下的地上及地下部干重)和响应因子(盐胁迫下的MDA和PRO含量)与耐盐性状相关的调控基因中,RcVP(液泡膜焦磷酸酶)基因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对c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RcVP基因序列共2416 bp,包括编码区(2304 bp)和3’-UTR(112 bp);蓖麻RcVP蛋白拥有完整的三个保守区域,其保守区CS1在234-294区域、CS2在501-560区域、CS3在688-744区域, CS1通常被认为是酶的催化位点;蓖麻液泡膜焦磷酸酶基因及蛋白在系统进化树上与毛白杨、桑树亲缘关系最近;液泡膜焦磷酸酶是一个具有14个跨膜区域的疏水性蛋白,其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其中,α-螺旋共426个,占蛋白的55.54%;β-折叠共103个,占蛋白的13.43%;β-转角共29个,占蛋白的3.78%;无规则卷曲共209个,占蛋白的27.25%。。

二、高产高油抗病蓖麻杂交品种中蓖杂1号的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产高油抗病蓖麻杂交品种中蓖杂1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蓖麻骨干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蓖麻概述
        1.1.1 蓖麻简介
        1.1.2 蓖麻的经济价值
        1.1.3 蓖麻的供求关系
    1.2 杂种优势和杂种优势群
        1.2.1 杂种优势与杂种优势群
        1.2.2 国内外蓖麻育种研究进展
    1.3 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1.3.1 蓖麻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3.2 SSR标记在蓖麻种质划分中的应用
    1.4 配合力
        1.4.1 配合力及其分析方法
        1.4.2 配合力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及田间种植
        2.1.1 供试材料
        2.1.2 田间种植试验
    2.2 性状统计调查
    2.3 分子标记分析
        2.3.1 DNA提取和检测
        2.3.2 试验所用引物
        2.3.3 PCR反应体系和扩增体系
    2.4 数据处理
        2.4.1 表型性状分析
        2.4.2 分子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材料的代表性与多样性
    3.2 杂种优势群划分
        3.2.1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3.2.2 SSR引物多态性分析
        3.2.3 杂种优势群划分
        3.2.4 来自不同地区材料的居群间聚类分析
    3.3 2019年配合力分析
        3.3.1 配合力方差分析
        3.3.2 配合力分析
    3.4 2020年配合力分析
        3.4.1 配合力方差分析
        3.4.2 一般配合力分析
        3.4.3 特殊配合力分析
        3.4.4 杂种优势分析
        3.4.5 各性状遗传力估算
4 讨论与总结
    4.1 材料的代表性
    4.2 杂种优势群划分
    4.3 2019年配合力分析
    4.4 2020年配合力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导师简介

(2)种子特异表达SiDGAT1转基因大豆新种质的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高油大豆育种现状
    1.2 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1.2.1 大豆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1.2.2 大豆转基因的主要方法
        1.2.3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1.3.1 启动子的结构
        1.3.2 启动子的种类
    1.4 植物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的研究进展
        1.4.1 DGAT1在TAG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4.2 SiDGAT1 的发现及其功能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2.1.1 植物材料
        2.1.2 载体和菌株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载体构建的基本流程
        2.2.2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的基本流程
        2.2.3 转SiDGAT1 基因大豆植株草铵膦抗性检测
        2.2.4 转SiDGAT1 基因大豆植株Bar蛋白试纸条检测
        2.2.5 转SiDGAT1 基因大豆植株的PCR检测
        2.2.6 转SiDGAT1 基因大豆植株的q RT-PCR检测
        2.2.7 转SiDGAT1 基因大豆植株的Western Blot检测
        2.2.8 转SiDGAT1 基因大豆子粒油分测量
        2.2.9 转SiDGAT1 基因大豆子粒大小测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载体构建
    3.2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
        3.2.1 质粒转化农杆菌
        3.2.2 PBA002-P8-SiDGAT1 质粒的大豆遗传转化
    3.3 转SiDGAT1 基因大豆植株的鉴定
        3.3.1 转SiDGAT1 基因大豆植株草铵膦抗性检测
        3.3.2 转SiDGAT1 基因大豆植株Bar蛋白试纸条检测
        3.3.3 转SiDGAT1 基因大豆植株的PCR检测
        3.3.4 转SiDGAT1 基因大豆植株的Western blot检测
        3.3.5 转SiDGAT1 基因大豆植株的q RT-PCR分析
        3.3.6 转SiDGAT1 基因大豆种子油分含量测定
        3.3.7 转SiDGAT1 基因大豆子粒大小测量
4 讨论
    4.1 转SiDGAT1 基因大豆植株的检测
    4.2 种子特异表达SiDGAT1 转基因大豆植株的基因表达量
    4.3 SiDGAT1 基因过量表达对大豆油分和子粒大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蓖麻形态结构建模及功能结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目的意义
        1.1.1 研究蓖麻的意义
        1.1.2 研究作物形态结构建模及功能结构关联的目的意义
        1.1.3 研究蓖麻形态结构建模及功能结构关联的目的意义
    1.2 蓖麻形态结构建模及功能结构关联研究现状
        1.2.1 作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结构研究概况
        1.2.2 蓖麻形态结构与功能结构研究进展概况
    1.3 存在问题
    1.4 蓖麻形态结构建模与功能结构内在关联研究展望
        1.4.1 研究目的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第2章 蓖麻叶片形态模拟及面积估算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图像采集与数据处理
        2.1.3 模型描述与建模过程
        2.1.3.1 圆周模型
        2.1.3.2 无常数项的三次函数、非直角双曲方程和改进的logistics模型
        2.1.3.3 叶形模拟过程
        2.1.3.4 叶面积的计算
        2.1.4 模型检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叶尖、叶谷的分布
        2.2.2 相邻叶脉、叶谷夹角的分布
        2.2.3 裂叶边界分析
        2.2.4 叶面积计算模型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蓖麻叶片生长动态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数据测量
        3.1.3 模型描述
        3.1.4 模型检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Logistic模型分析
        3.2.2 叶片伸长模型拟合优度分析
        3.2.3 叶片伸长模型的生态学意义
        3.2.4 叶片发展差异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蓖麻主茎叶柄和叶片空间形态结构特征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试验材料
        4.1.3 数据测量
        4.1.4 模型描述
        4.1.4.1 冯·米塞斯分布
        4.1.4.2 叶倾斜角分布模型
        4.1.5 模型检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主茎叶柄和叶片空间形态结构特征分析
        4.2.1.1 主叶脉长分布分析
        4.2.1.2 叶柄长分布分析
        4.2.1.3 叶柄倾斜角分布分析
        4.2.1.4 叶柄直径分布分析
        4.2.2 叶片及叶柄结构建成特征分析
        4.2.2.1 叶主脉长建成特征
        4.2.2.2 叶柄长建成特征
        4.2.2.3 叶柄直径建成特征
        4.2.2.4 叶柄方位角分布特征
    4.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蓖麻器官形态影响产量构成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数据测量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茎秆形态与产量构成的关联分析
        5.2.2 开花期叶面积与产量构成的关联分析
        5.2.3 结实期时叶面积与产量构成的关联分析
        5.2.4 产量构成的回归模型
    5.3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蓖麻叶片叶绿素和光响应曲线随时间或空间变化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数据测量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变化趋势
        6.2.2 不同叶位叶片光响应曲线差异
        6.2.3 特定叶片不同时间的光响应曲线变化
    6.3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不同阶段施肥对形态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设计
        7.1.2 数据测量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处理形态的比较分析
        7.2.1.1 株高比较分析
        7.2.1.2 冠幅比较分析
        7.2.1.3 茎粗比较分析
        7.2.2 不同处理产量构成的比较分析
        7.2.2.1 单株籽粒重比较分析
        7.2.2.2 单株籽粒数比较分析
        7.2.3 单株百粒重比较分析
        7.2.4 不同处理产量构成的形态学解释
    7.3 结论与讨论
第8章 全文总结
    8.1 结论
        8.1.1 形态模型的研究
        8.1.1.1 蓖麻叶片形态模拟及面积估算
        8.1.1.2 器官生长动态分析
        8.1.1.3 叶柄及叶片空间形态结构特征分析
        8.1.2 器官形态与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
        8.1.2.1 器官形态影响产量构成的研究
        8.1.2.2 不同时空叶片光合生产能力研究
        8.1.3 农艺对形态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一、 着作
    二、 论文
    三、 良种
    四、 项目

(4)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评述
        1.2.1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
        1.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1.2.3 关于种植业结构评价的研究
        1.2.4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1.2.5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研究
    1.3 理论基础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
        1.6.3 技术路线图
    1.7 本论文的学术贡献
第二章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分析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2.1.1 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供给快速增长(1978—1984 年)
        2.1.2 粮食供给呈多元化发展(1985-1998 年)
        2.1.3 推进农业供给战略性调整(1999-2003 年)
        2.1.4 农产品供给全面提升与结构性失衡(2004-2015 年)
        2.1.5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阶段(2016 年至今)
    2.2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现状及问题
        2.2.1 供求结构性矛盾凸显
        2.2.2 粮食市场竞争力丧失
        2.2.3 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重
    2.3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内容
        2.3.1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
        2.3.2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的演变
    3.1 种植业结构快速调整阶段(1978-1984 年)
    3.2 种植业结构缓慢调整阶段(1985-1988 年)
    3.3 种植业结构调整徘徊阶段(1989-1998 年)
        3.3.1 第一阶段:1989-1993 年全面增长时期
        3.3.2 第二阶段:1994-1998 年波动发展时期
    3.4 种植业结构高速调整阶段(1999-2015 年)
        3.4.1 第一阶段:1999-2003 年粮食生产下滑
        3.4.2 第二阶段:2004-2008 年粮食生产持续增长
        3.4.3 第三阶段:2009-2015 年粮食生产超常增长
    3.5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2016 年至今)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4.1 种植业结构合理性评价客观依据
    4.2 种植业结构经济效益评价
        4.2.1 种植业投入产出比分析
        4.2.2 种植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增长效应
        4.2.3 不同作物间比较收益分析
    4.3 种植业结构社会效益评价
        4.3.1 粮食商品率
        4.3.2 粮食进口对外依存度
    4.4 种植业结构生态效益评价
        4.4.1 不同农作制度的使用频率
        4.4.2 化肥施用强度
        4.4.3 秸秆还田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困境
    5.1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困境
        5.1.1 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
        5.1.2 玉米临储价格政策逆向而行
        5.1.3 农产品成本持续上涨
        5.1.4 农产品收益增长乏力
    5.2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困境
        5.2.1 农业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5.2.2 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5.2.3 非耕地资源滥垦严重
    5.3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技术困境
        5.3.1 优良品种技术研发滞缓
        5.3.2 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不匹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框架
    6.1 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
        6.1.1 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分析
        6.1.2 农业资源配置的改革方向
    6.2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6.2.1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6.2.2 建立目标价格形成机制
    6.3 粮食市场结构的改革
        6.3.1 粮食收购市场结构现状分析
        6.3.2 粮食收购市场结构改革方向
    6.4 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改革
        6.4.1 农村组织制度的发展现状
        6.4.2 农村组织制度的改革方向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
    7.1 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取向
        7.1.1 国家粮食安全地位不可动摇
        7.1.2 粮食主产区核心地位急需巩固
    7.2 农民种粮合理收入的价值取向
        7.2.1 合理收入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支撑条件
        7.2.2 保证玉米生产的合理收入
        7.2.3 建立合理的作物比较收益结构
    7.3 产业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
        7.3.1 与下游产业结构相适应
        7.3.2 有利于构建下游产业成本竞争优势
    7.4 生态可持续的价值取向
        7.4.1 退出“赤色”产能
        7.4.2 恢复轮作制度
        7.4.3 种地养地结合
        7.4.4 科学施用化肥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
    8.1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选择
        8.1.1 坚持粮食主产区应有的结构属性
        8.1.2 积极发展经济作物
        8.1.3 加快开发饲料作物
    8.2 吉林省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方向
        8.2.1 优化玉米内部种植结构
        8.2.2 逐步激发大豆种植活力
        8.2.3 提升优质水稻种植比例
        8.2.4 增加优质杂粮杂豆种植面积
    8.3 吉林省经济作物结构调整方向
        8.3.1 做强东部特产作物
        8.3.2 做大中部蔬菜作物
        8.3.3 开发西部多种经济作物
    8.4 吉林省饲料作物结构调整方向
        8.4.1 加快发展青贮玉米
        8.4.2 建设优质牧草基地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致谢

(5)豫南稻区水稻MAGIC群体农艺性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籼稻品种的评价与利用
        1.1.1 籼稻的发掘与利用
        1.1.2 常规籼稻的评价与利用
    1.2 豫南稻区水稻研究现状
        1.2.1 豫南稻区生态环境概况
        1.2.2 豫南稻区水稻研究进展
    1.3 MAGIC群体研究现状
        1.3.1 MAGIC群体的起源与构建
        1.3.2 MAGIC群体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4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评价与利用
        1.4.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评价与利用
        1.4.2 抗病性和抗倒伏性的评价与利用
        1.4.3 其他农艺性状的评价与利用
    1.5 主成分分析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5.1 主成分分析在水稻中的应用
        1.5.2 主成分分析在其他作物中的应用
    1.6 聚类分析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6.1 聚类分析在水稻中的应用
        1.6.2 聚类分析在其他作物中的应用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2.2 抗病性及倒伏性
        3.2.3 生育期
        3.2.4 叶蘖动态
        3.2.5 植株株型
        3.2.6 籽粒粒型
        3.2.7 冠层温度
    3.3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水稻MAGIC群体农艺性状变异性分析
    4.2 水稻MAGIC群体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4.3 水稻MAGIC群体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4.4 不同类群水稻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4.5 不同类群水稻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分析
    4.6 不同类群水稻抽穗期和分蘖动态分析
    4.7 不同类群水稻株型相关性状分析
    4.8 不同类群水稻籽粒粒型分析
    4.9 不同类群水稻冠层温度和冠气温差分析
    4.10 不同类群水稻抽穗期冠层温度、冠气温差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5.2 不同类群材料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的差异
        5.2.1 不同类群材料产量性状的差异
        5.2.2 不同类群材料稳产性的差异
        5.2.3 不同类群材料形态特性的差异
    5.3 冠层温度和冠气温差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5.4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6)蓖麻新品种‘云蓖麻四号’和‘云蓖麻五号’的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亲本来源及品种选育过程
    1.1 亲本来源
    1.2 选育经过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品种比较试验材料
        2.1.2 全国品种展示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品种比较试验方法
        2.2.2 全国品种展示试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比较试验的产量统计及分析结果
    3.2 全国蓖麻品种展示试验点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
        3.2.1 内蒙古通辽试验点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
        3.2.2 云南省元谋试验点的产量统计及分析结果
4 特征特性
5 结论
6 讨论

(7)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后代优异种质评价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豆科牧草的地位与研究现状
    1.2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概况
        1.2.1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饲用价值及应用
        1.2.2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育种价值及应用
        1.2.3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食用和药用价值及利用
        1.2.4 野生大豆分布现状
    1.3 大豆种植业发展概况
    1.4 大豆育种研究概况
        1.4.1 杂交育种概况
        1.4.2 诱变育种概况
        1.4.3 分子育种概况
        1.4.4 引种
    1.5 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
        1.5.1 同工酶法鉴定杂交后代真实性
        1.5.2 形态学观察法鉴定杂交后代真实性
        1.5.3 细胞学法鉴定杂交后代真实性
        1.5.4 分子标记法鉴定杂交后代真实性
    1.6 大豆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的前期基础
        1.7.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SRAP分子标记对杂交后代各品系真实性的鉴定
        2.3.1.1 主要设备、仪器
        2.3.1.2 药品
        2.3.1.3 DNA的提取及检测
        2.3.1.4 SRAP-PCR反应体系
        2.3.1.5 引物筛选
        2.3.1.6 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
        2.3.1.7 条带统计及数据分析
        2.3.2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品系形态学及农艺性状研究
        2.3.2.1 播种时间和播种量
        2.3.2.2 田间管理
        2.3.2.3 物候期观察
        2.3.2.4 植株形态观察
        2.3.2.5 考种
        2.3.2.6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2.3.3 2个目标品系饲用生产性能及适应性研究
        2.3.3.1 材料选择
        2.3.3.2 播种及田间管理
        2.3.3.3 产量测定
        2.3.3.4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3.3.5 根瘤生长情况研究
        2.3.3.6 S002与玉米混贮试验
        2.3.3.7 ZS种植方式与丰产关系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后代各品系的SRAP-PCR分析
        3.1.1 材料基因组DNA检测
        3.1.2 引物筛选
        3.1.3 杂交后代真实性
        3.1.4 多态性位点及指纹图谱的构建
        3.1.5 遗传相似系数及遗传距离
    3.2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品系形态学及农艺性状研究
        3.2.1 物候期观测
        3.2.2 植株及种子形态基本特征观察
        3.2.2.1 叶形、叶色
        3.2.2.2 花、花序
        3.2.2.3 茎
        3.2.2.4 荚
        3.2.2.5 植株被毛
        3.2.2.6 种子形态特征
        3.2.3 农艺性状研究
        3.2.3.1 因子分析研究籽实型品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3.2.3.2 主成分分析研究饲草型品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3.3 2个目标品系生产性能及适应性研究
        3.3.1 2个品系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
        3.3.1.1 S002
        3.3.1.2 ZS
        3.3.2 2个目标品系产量测定
        3.3.2.1 S002饲草产量测定
        3.3.2.2 ZS籽实产量测定
        3.3.3 2个目标品系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3.3.4 2个目标品系根部结瘤情况研究
        3.3.5 S002与玉米混播、混贮研究
        3.3.5.1 混合青贮感官评定
        3.3.5.2 混合青贮营养指标测定
        3.3.5.2 混合青贮发酵指标测定
        3.3.6 ZS种植方式与丰产关系研究
4 讨论
    4.1 SRAP分子标记在杂交后代鉴定中的利用
        4.1.1 SRAP标记法在后代杂种真实性鉴定评价中的应用
        4.1.2 SRAP标记技术的引物筛选
        4.1.3 SRAP技术在遗传关系上的应用
    4.2 杂交后代品系植株与种子特征
    4.3 数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4.4 2个品系的选择依据
    4.5 2个品系的选择依据
    4.6 S002与青贮玉米混贮
    4.7 密植提高产量
    4.8 研究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动态及关键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生产发展简况
    1.2 油菜高含油量育种
        1.2.1 油菜高含油量育种研究情况
        1.2.2 油菜高含油量育种方法
    1.3 植物种子油脂生物合成途径
        1.3.1 脂肪酸生物合成
        1.3.2 三酰甘油生物合成
    1.4 植物种子油脂积累的关键基因
        1.4.1 关键酶基因
        1.4.2 关键转录因子
        1.4.3 油菜油脂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研究现状
    1.5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及分析方法
    1.6 基因工程在油菜油脂积累中的调控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含油量的测定
        3.2.3 基因的表达分析
        3.2.4 数据处理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高低油品系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规律及差异分析
        4.1.1 材料间种子含油量的方差分析
        4.1.2 高含油量材料油脂积累动态
        4.1.3 低含油量材料油脂积累动态
        4.1.4 高低含油量材料间油脂积累差异分析
    4.2 高低油品系种子发育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
        4.2.1 RNA提取检测
        4.2.2 cDNA第一链的检测
        4.2.3 基因的qRT-PCR
    4.3 高低油品系中油脂积累关键基因相对表达的差异分析
        4.3.1 ACCase基因
        4.3.2 DGAT1基因
        4.3.3 DGAT2基因
        4.3.4 FatA基因
        4.3.5 FatB基因
        4.3.6 WRI1基因
    4.4 种子发育中油脂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与含油量的相关性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高低油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中含油量积累变化的规律
    5.2 油脂合成关键基因在不同品系种子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
    5.3 油脂合成关键基因与含油量的相关性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9)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挖掘的研究概况
        1.1 青枯菌研究概况
        1.1.1 青枯菌的特征
        1.1.2 青枯菌的基因组结构
        1.1.3 青枯菌侵染方式
        1.1.4 青枯菌的检测方法
        1.2 花生青枯病的研究概况
        1.2.1 花生青枯病的特征
        1.2.2 花生青枯病的分布与流行
        1.2.3 花生青枯病的传播
        1.2.4 花生青枯病的防治
        1.3 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的研究概况
        1.3.1 花生青枯病抗性机制
        1.3.2 花生青枯病的抗性鉴定方法
        1.3.3 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的研究
    第二章 花生青枯病抗性品种(系)培育的研究概况
        2.1 花生品种的抗性鉴定
        2.2 花生抗性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
        2.3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花生核糖体蛋白L29-1(RPL29-1)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及载体构建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1.2.1 cDNA序列的获得
        1.1.2.2 RPL29-1 基因DNA序列的获得
        1.1.2.3 序列分析
        1.1.2.4 RPL29-1 基因组织表达和胁迫表达情况
        1.1.2.5 RPL29-1 基因的过表达及反义表达载体构建
        1.1.2.6 RPL29-1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1.2 结果与分析
        1.2.1 RPL29-1 基因cDNA序列的表征
        1.2.2 RPL29-1 基因的DNA序列
        1.2.3 序列分析,多态性序列对比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1.2.4 在不同组织中RPL29-1 基因mRNA的表达
        1.2.5 RPL29-1 基因过表达载体及反义表达载体构建
        1.2.6 RPL29-1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花生 β-NADH脱氢酶亚基 10B(β-ND10B)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及载体构建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β-ND10B基因cDNA序列的表征
        2.2.2 β-ND10B基因的DNA序列
        2.2.3 序列分析,多态性序列对比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2.2.4 在不同组织中 β-ND10B基因mRNA的表达
        2.2.5 β-ND10B基因过表达载体及反义表达载体构建
        2.2.6 β-ND10B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花生CAX相互作用蛋白4亚型 1(CXIP4-1)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及载体构建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CXIP4-1 基因cDNA序列的表征
        3.2.2 CXIP4-1 基因的DNA序列
        3.2.3 序列分析,多态性序列对比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3.2.4 在不同组织中CXIP4-1 基因mRNA的表达
        3.2.5 CXIP4-1 基因过表达载体及反义表达载体构建
        3.2.6 CXIP4-1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利用SSR标记鉴定花生杂交F_1代真假杂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基因组DNA提取
        4.1.2.2 SSR标记筛选
        4.1.2.3 F_1代杂种鉴定
        4.1.2.4 叶片形态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亲本间SSR多态性标记筛选
        4.2.2 F_1代真假杂种鉴定
        4.2.3 叶片形态鉴定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利用AhMITE转座子分子标记鉴定花生F_1代真假杂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2.1 基因组DNA提取
        5.1.2.2 AhMITE标记筛选
        5.1.2.3 F_1代杂种鉴定
        5.2 结果
        5.2.1 基因组DNA提取
        5.2.2 亲本间AhMITE多态性标记筛选
        5.2.3 F_1代真假杂种鉴定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作者简介
致谢

(10)蓖麻耐盐性状调控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前言
    1.1 蓖麻及育种等研究背景概述
        1.1.1 蓖麻简介
        1.1.2 蓖麻及育种研究进展
    1.2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2.2 论文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蓖麻种子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营养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PEG-6000模拟低渗胁迫种子萌发实验
        2.2.2 NaCl模拟盐胁迫种胚萌发实验
        2.2.3 NaCl模拟盐胁迫苗期生长实验
        2.2.4 耐盐性较强品种液泡焦磷酸酶基因分离及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PEG-6000模拟低渗胁迫种子萌发实验
    3.2 NaCl模拟盐胁迫种胚萌发实验
    3.3 NaCl模拟盐胁迫苗期生长实验
    3.4 实验数据分析及种质资源分类筛选
        3.4.1 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2 主成分载荷分析
        3.4.3 因子分析
        3.4.4 聚类分析
    3.5 耐盐性较强品种液泡焦磷酸酶基因分离及分析
        3.5.1 蓖麻RNA提取
        3.5.2 RcVP基因分离
        3.5.3 RcVP基因及推断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四、高产高油抗病蓖麻杂交品种中蓖杂1号的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蓖麻骨干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D]. 顾帅磊.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2]种子特异表达SiDGAT1转基因大豆新种质的创制[D]. 孙英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蓖麻形态结构建模及功能结构关联分析[D]. 魏海林.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4]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D]. 赵悦.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5]豫南稻区水稻MAGIC群体农艺性状比较研究[D]. 詹俊辉.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6]蓖麻新品种‘云蓖麻四号’和‘云蓖麻五号’的选育研究[J]. 胡学礼,胡尊红,杨谨,王沛琦,郭丽芬,吴郁青,刘旭云,张锡顺.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7)
  • [7]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后代优异种质评价与利用[D]. 刘雪骄.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2)
  • [8]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动态及关键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D]. 文均. 西南大学, 2017(02)
  • [9]花生青枯菌响应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D]. 曹广英.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10]蓖麻耐盐性状调控基因的研究[D]. 艾丽格玛.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高产高油抗病蓖麻杂交品种中李杂1号的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