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北春小麦区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我国西北春小麦区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一、我国西北春麦区小麦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昊哲[1](2021)在《小麦烟农999优质高产遗传基础解析》文中认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稳产对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口不断增加等,让人们意识到提高小麦的生产能力刻不容缓。小麦骨干亲本在小麦新品种培育和创新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其遗传构成对未来育种工作帮助巨大。为了研究烟农999遗传构成及其在衍生后代中的贡献率,本研究通过55K SNP基因芯片与功能分子标记鉴定相结合的手段解析了烟农999优质高产的遗传基础,阐明了其关键染色体区段在后代中的遗传效应,明确了烟农999的遗传组成,并通过苗期抗旱调查,进一步验证其优良品质。为品种的分子设计、杂交育种亲本的选配及后代的分子标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表型鉴定结果显示,烟农999的穗粒数及千粒重较高,在其衍生后代中,千粒重平均值与烟农999接近,变异系数在理想范围内,并且存在超亲遗传现象。苗期根系抗旱性试验结果表明,烟农999的苗期根系抗旱性突出,其根系总长、根系体积、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所对应的抗旱系数均位居供试材料之首,分别为0.89、1.37、0.99和1.26。在其衍生后代中,苗期根系抗旱性差异较大,有待进一步加深其抗旱性相关遗传基础研究。2、利用55K SNP芯片对烟农999及其51个衍生后代基因型扫描,烟农999与其后代的遗传相似性范围在63.23%~92.56%之间;对衍生后代不同染色体组而言,A染色体基组相似性范围在72.23%~95.82%,B染色体基组相似性范围在55.92%~93.69%,D染色体基组相似性范围在61.53%~93.99%;对衍生后代单个染色体而言,最小相似性为31.48%(4B),最大为99.95%(2A),不同衍生后代在各染色体的相似性均值范围在73.49%~94.58%之间;经比较分析,发现烟农999高遗传率区段存在已定位的小麦产量相关基因、QTL,暗示这些区段为烟农999优质高产的重要遗传基础。3、利用SNP基因分型结果,对所有衍生后代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67~0.99之间,在0.78处将51份材料分为7大类,与系谱较为吻合。4、利用在烟农999中有优异带型的29对功能标记和17对SSR、STS标记鉴定,功能标记中,5个与品质相关、15个与生长发育特性相关、5个与抗病性相关、4个与抗逆性相关,烟农999对其衍生后代的贡献率都在50%之上;SSR、STS标记中,12对贡献率高达100%,其余5对存在等位变异,每个位点2~3个,平均2.6个,其优异等位基因频率范围在25.38%~73.61%之间。

徐晓凤[2](2020)在《小麦品种(系)抗秆锈病性及TaBRI1和TaSugarX基因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graminis Pers.f.sp.tritici Eriks.&Henn.,Pgt)引起的小麦秆锈病曾在全球大规模爆发流行,并对小麦生产造成了巨大的产量损失。虽然20世纪70年代后该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仅局部国家或地区零星发生,但随着具有强毒力小麦秆锈菌新小种Ug99(TTKSK)在乌干达的出现(1999年),之后不断变异并快速传播,至今在13个国家已产生了13个生理小种;意大利西西里岛2016年又出现了近50年来对硬粒小麦中普遍利用的抗病基因Sr9e和Sr13具有联合毒力的一新小种TTTTF,使全球小麦生产再次面临巨大威胁。挖掘小麦抗源材料、开展秆锈菌种群毒力结构分析以及探究抗病相关基因,可为小麦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控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本论文从解析国内主要小麦秆锈菌毒力结构为切入点,研究分析国内主要小麦品种(系)抗锈性,利用转录组数据并结合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手段验证小麦秆锈菌与小麦互作的抗病功能基因,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报道如下。1.利用已知小麦秆锈病抗病基因的43个单基因品系对我国当前流行的7个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21C3CTHQM、21C3CTHTM、21C3CFHQC、34MKGQM、34MKGSM、34C3RTGQM和34C3MTGQM)的抗性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单基因系对供试小种的抗病和感病情况,同时也确定了此7个供试菌种的毒力结构,为我国小麦秆锈病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及小麦品种抗秆锈病研究奠定了基础。在供试的43个单基因品系中有W2619Sr9e、CnSTmonoderi、Eagle、BtS30Wst、Sr31/6*LMPG、Federation*4/Kavkaz、RL5405、Mq(2)5XG2919、W2691SrTt–1、W2691Sr37、Trident、DAS15和Fed/SrTt3等13个单基因系对所有供试的小种均表现出良好的全生育抗病性。为此,7个供试小种对上述13个单基系所含抗病基因(Sr9e、Sr21、Sr26、Sr30、Sr31、Sr31、Sr33、Sr35、Sr36、Sr37、Sr38、Sr47和SrTt3)不具有毒力;相反的Sr7b–Ra、ISr8a–Ra、ISr9a–Ra、W2691Sr9b、ISr9d–Ra、CnsSr9f、CnSr9g、ISr16–Ra和W2691Sr28等9个供试单基因品系无论在苗期还是成株期对供试的所有供试小种都表现高度感病。这7个供试小种对上述9个单基系所含基因(Sr7b、Sr8a、Sr9a、Sr9b、Sr9d、Sr9f、Sr9g、Sr16、Sr28)均具有毒力;在所有供试品系中ISr5–Ra、ISr6–Ra、W2691Sr10、ISr11–Ra、W2691Sr13、MQSr14、W2691Sr15、CombinationⅦ、LCSr18、LCSr19、LCSr20、SwSr22T.B.、Exhange、LcSr24Ag、Agatha/9*LMPG、73,214,3–1/9*LMPG、Pusa4/Edel、CnsSr32、Compare、RL6082和CnsSrTmp等21个单基因系对供试的一个或多个小种表现抗性,7个供试小种对上述21个单基系所含抗病基因Sr5、Sr6、Sr10、Sr11、Sr13、Sr14、Sr15、Sr17、Sr18、Sr19、Sr20、Sr22、Sr23、Sr24、Sr25、Sr27、Sr29、Sr32、Sr34、Sr39和SrTmp具有不同的毒力。2.利用已知毒力结构的上述7个供试小种对东北春小麦区(小麦秆锈病频发区)和长江中下游盆地和中部冬小麦种植省(小麦秆锈病扩散和流行桥梁区)征集到的211份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秆锈性分析,明确了小麦品种(系)的抗秆锈性情况,为抗秆锈病基因的筛选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支撑。秆锈菌优势生理小种21C3CTHTM、21C3CFHQC、34MKGQM、34MKGSM、34C3RTGQM和34C3MTGQM对75份甘肃小麦品种(系)抗秆锈性分析结果表明:38份(50.7%)对所有供试小麦秆锈菌表现出良好苗期抗病性;小种21C3CTHQM、34MKGQM和34C3RTGQM对136份由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北京和宁夏农业科学院提供的小麦品种(系)抗秆锈性分析结果表明:123份(90.4%)小麦品种(系)对所有供试小麦秆锈菌呈良好的全生育期抗病性。3.在前述小麦品种(系)抗秆锈病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r2、Sr24、Sr25、Sr26、Sr31和Sr38等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供试的211份小麦品种(系)所含已知抗性基因进行分析检测,筛选出对我国小麦秆锈病具有抗病性的Sr31和Sr38,对Ug99具有抗性的Sr2、Sr25、和Sr26,对抗锈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分子标记筛选结果表明:Sr2、Sr25、Sr31和Sr38在我国小麦品种中均有分布,其中有34份小麦品种(系)含有基因Sr2;有2份小麦品(系)种含有Sr25;有50份小麦品种(系)含有Sr31;有37份小麦品种(系)含有Sr38;未发现含有Sr24和Sr26的小麦品种(系)。4.根据本实验室前期小麦秆锈菌与小麦(Little club,LC)互作的转录组数据,进行了转录组结果验证,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如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受体基因TaBRI1(Brassinosteroid insensitive 1)、糖转运蛋白基因TaSTP1(Sugar transporter 1)、TaSugarC(Sucrose transporter C)和TaSugarX(Sucrose transporter X),同时结合病毒介导基因沉默(VIGS)技术,利用BSMV–VIGS对TaBRI1、TaSTP1、TaSugarC和TaSugarX进行沉默,沉默后的TaBRI1、TaSTP1、TaSugarC和TaSugarX小麦(LC)接种小麦秆锈菌34MKGQM,结果表明:沉默后的TaSTP1和TaSugarC的小麦对小麦秆锈病抗性不明显,沉默后的TaBRI1和TaSugarX小麦对小麦秆锈病具有抗性,该研究为筛选抗秆锈病基因奠定了理论依据。

张晓慧[3](2019)在《不同地理来源普通小麦FISH位点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分布广泛,在北纬67°至南纬45°均有种植,主要集中于北纬30°45°。目前普通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遗传多样性下降,适应性差,小麦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良受到了一定限制,而且近几年小麦供给下降、需求增长。因此,提高栽培小麦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改善小麦的遗传基础,是现今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及小麦品种改良的重中之重。引进外来小麦种质资源,评价其遗传多样性,筛选优异材料,对于丰富小麦的遗传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30°N45°N之间13个国家的149份普通小麦资源进行分析,利用Oligo-pSc119.2-1和Oligo-pTa535-1作探针,对供试小麦的FISH位点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供试小麦的FISH信号位点变异丰富,具有多态性;A、B、D基因组FISH位点多态性为:B﹥A﹥D。南欧小麦的A、D基因组多态性最高,西亚的小麦次之,B基因组与之相反;东亚小麦A、B、D基因组的多态性最低,尤其是中国。2)供试材料A基因组中,5A的遗传多样性最高,6A和7A的遗传多样性最低;B基因组中7B遗传多样性最高,1B、2B、3B的遗传多样性均最低;D基因组遗传多样性:1D=3D>2D=4D>5D=6D=7D。3)根据FISH结果,发现了3A/7D、4A/3B、4B/6B和6B/3D这4种易位类型,丰富了FISH位点的变异。易位染色体主要在欧洲和西亚的小麦资源中出现,且B基因组的易位频率最高。4)供试小麦FISH位点遗传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867,遗传多样性较低。聚类分析聚成三支:分支Ⅰ包括了大部分南欧(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的材料和其他地区的小部分材料;分支Ⅱ包括西亚(亚美尼亚、阿富汗)和韩国的大部分材料,其他地区的材料较少;分支Ⅲ包括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中国、日本的大部分材料及少量其他国家的材料。

李晓华[4](2018)在《山西省小麦育成品种的遗传及演化分析》文中认为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山西省的主要口粮作物。山西省小麦种植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尤其以抗旱和优质闻名全国。不论是育成品种还是地方品种都为我国小麦遗传改良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山西省小麦种质资源丰富,但相关资源缺乏系统遗传研究,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谱分析都十分欠缺,已成为优异资源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以山西省建国以来审定的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田间和室内调查获得表型数据。分析表明,穂长、小穗数、穗粒数、株高、穂颈长、穗下节间、旗叶长、旗叶宽和千粒重等16个农艺性状中,不同性状的变异程度不同,其中穂颈长的变异系数最高,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低;比较不同年代育成品种后发现,随着品种选育时间变化,农艺性状也随之发生变化。株型方面,平均株高由110-120 cm降低到75-90cm,整体株型得到明显改进,由高秆披叶变为矮杆直叶,受光状态显着改善;产量性状方面,分蘖数趋于稳定,千粒重、穗粒数和小穗数不断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小穗数和穗粒数与千粒重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水平,穗粒数与小穗数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在我省小麦发展历程中粒重和穗粒数有协同提高趋势。采用SSR标记对山西省小麦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02个标记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3.94,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变幅为0-0.81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46,说明山西省小麦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2000-2005年审定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最高。根据Nei’s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为8个类群,类群分类主要与育成年代和地理分布有关,其中第Ⅲ、Ⅳ、Ⅴ、Ⅵ、Ⅶ和Ⅷ类群的遗传距离较大、遗传差异较明显。分析品种间穗粒数、千粒重和叶绿素含量相关的位点后发现,不同年代的品种中优异等位变异频率随着年代逐渐增长,但部分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频率仍然偏低,表明相关农艺性状仍有较大的改良潜力。对山西小麦育成品种的品质及HMW-GS组成演变分析后发现,整体上以中筋为主,除硬度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外,其他品质指标在90年代之前均逐渐提升,而后呈现下降趋势;HMW-GS的Glu-1位点等位变异丰富,Glu-A1位点有1、2*和Null 3种亚基类型,Glu-B1位点有7种亚基类型(7+8、7+9、6+8、13+16、14+15、17+18和20),Glu-D1位点有6种亚基类型(2+12、2+10、5+12、5+10、4+12和2.2+12),此外,共检测到亚基组合类型32种,“Null,7+8,2+12”出现频率最高,且优质亚基的变化与品质演变趋势一致;Glu-D1位点对蛋白质含量、硬度、容重、湿面筋含量、延伸性和吸水率的效应较大,其中4+12和2+10对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具有正效应,Glu-B1位点主要影响沉降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面积、最大抗延阻力等指标,其中7+8和7+9亚基对拉伸面积具有正效应,Glu-A1位点的2*对沉降值、最大抗延阻力、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拉伸面积具有正效应;“2*,7+8,4+12”和“1,7+9,2+10”亚基组合对品质性状效应较高。

陈巧灵[5](2018)在《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中国地方小麦蛋白质含量性状的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农业育种造成小麦遗传多样性低和遗传基础变窄,因此新资源的开发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国地方小麦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较强的适应性和亲和性,中国地方小麦的品质性状也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是育种工作进行品种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本研究以272份中国地方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连续3年在7个不同环境下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进行地方品种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和分析;利用高通量Wheat660芯片对具有遗传多样性的272份材料在已获得群体结果和亲缘关系的基础之上结合本试验测定的蛋白质含量的表型数据进行全基因关联分析。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种植在7个不同环境下(2015年崇州、2016年崇州、2016年绵阳、2016年雅安、2017年崇州、2017年绵阳和2017年雅安)的272份地方小麦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平均蛋白质含量在所有的检测环境下平均值为13.77%,有45份高蛋白质含量小麦的品种,平均蛋白质含量在15%以上,有18份低蛋白质含量的小麦的品种,平均蛋白质含量在12%以下。中国地方小麦品种在7个不同环境间蛋白质含量均达到极显着正相关(r=0.543–0.705)。分析来自不同麦区地方品种蛋白质含量表明,来自东北春(播)麦区(VI-NEW)、北部春(播)麦区(VII-NS)、西北春(播)麦区(VIII-NWS)和新疆冬-春(播)麦区(X-XJ)地方小麦蛋白质含量偏低,且差异不显着,来自北部冬(秋播)麦区(I-NW)、黄淮海兼(秋播)麦区(II-Y&H)、长江中下游春(秋播)麦区(III-YTS)和西南春(秋播)麦区(IV-SAS)和华南春(秋播)麦区(V-SWAS)的蛋白质含量偏高,且差异也不显着。2.利用Wheat660芯片获得的基因型数据,对272份中国地方小麦品种进行蛋白质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共检测到了46个与蛋白质含量性状显着关联的SNP标记位点(P<0.0001),18个QTL区段(10Mb),分布在2A、2B、3B、5B、5B、6A、6B、7A、7A、7A、和7B染色体上。单个关联位点表型变异贡献率(R2)范围为6.2%~10.1%,这些染色体上的标记:AX-94913395~AX-109853556(2A)、AX-111127963(2B)、AX-109335297~AX-109975004(3B)、AX-108932412~AX-110979583(3B)、AX-109971694~AX-110487962(3B)、AX-108919027~AX-111600410(5B)、AX-108728520~AX-111801527(5B)、AX-109995708~AX-111614403(5B)、AX-110996588~AX-111139810(6A)、AX-111024271(6A)、AX-110914313(6B)、AX-111644024(6B)、AX-110535435~AX-110631409(7A)、AX-108873894(7A)、AX-109883919(7A)、AX-109536152(7A)、AX-111167265(7A)和AX-89654502~AX-111539331(7B)分别能在两个环境中都被检测到,贡献率最大的标记是AX-110996588~AX-111139810,表型贡献率是10.1%,贡献率最小的标记是AX-109971694~AX-110487962,单个关联位点的表型贡献率是6.3%。3.通过对272份中国地方小麦品种蛋白质QTL位点不同单倍型间方差分析鉴定了44份高蛋白质含量和17份低蛋白质含量的地方小麦品种。发现控制高蛋白质的主要是QTL5和QTL17,分别位于染色体3B和7A上,控制低蛋白质的主要是QTL11和QTL16,分别位于染色体6B和7A上。

郑爱泉,张宝林[6](2015)在《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小麦遗传多样性对其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及利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几种主要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的DNA分子标记,如RFLP、RAPD、AFLP、SSR和SRAP等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优缺点等,进而探讨了这些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拓宽小麦遗传基础、提高小麦遗传变异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曹廷杰[7](2015)在《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遗传解析》文中提出为了深入了解河南省近年来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基础,利用田间试验、温室抗白粉病接种鉴定、遗传学分析和全基因组扫描与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省近年来育成和审定的小麦品种(系)进行了遗传解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华北地区流行的2个白粉菌菌株E09和E20对2009~2013年度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和预备试验的小麦新品种(系)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Pm2、Pm4a、Pm8和Pmm21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了相关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布。在鉴定的908个小麦新品种(系)中有199个抗E09,占21.9%;在鉴定的412个小麦新品种(系)中有39个抗E20,占9.5%,其中有15个同时抗E09和E20。在908个鉴定的小麦新品种(系)中,580个含有1BL/1RS,占63.9%,含有Pmm8或新的1RS来源抗白粉病基因;另有2个品种(系)含有6AL/6VS来源广谱抗白粉病基因Pm21,8个可能携带Pm2,2个可能含有Pm4a;6个品种(系)可能含有多个基因。2、对36个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进行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利用Illumina Infinium iSelect90K SNP芯片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e Analysis,BSA)规模化快速检测其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同时利用与Pm4a、Pm4b、Pm8和Pm21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相应的抗病基因。SNP芯片检测发现,24个品种(系)在抗、感池DNA间检测到一个显着差异多态性SNPs峰值,其中20个品种(系)在2AL染色体上有一个显着差异多态性SNPs峰值,推测抗病基因位于2AL染色体上,可能是Pm4位点的抗白粉病基因;利用已知的Pm4a和Pm4b分子标记Xgwm356和P1-P2未能在这36个品种(系)中检测到Pm4a和Pm4b抗白粉病基因,很可能是遗传背景不同所致。利用位于2AL染色体上多态性SNP序列开发了与2AL染色体上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wggc116-12,在开04131/石4185和中育9398/石4185两个F2小群体上证实与2AL染色体臂的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可用于这些在2AL染色体臂存在抗、感SNP多态性的品种中携带抗白粉病基因的检测。郑育麦518、新麦04077、国麦301和向阳3号分别在1BL、2DL、6AL和3BS染色体上有一个显着差异的多态性SNPs峰值,分子标记Xcau127检测证实国麦301中含有抗白粉病基因Pmm21。其它12个品种(系)在抗、感池DNA间检测到多个差异多态性SNPs峰值,推测可能含多个抗白粉病基因。这36个品种(系)中有21个含有1B/1R易位,但有7个品种(系)在抗、感池DNA间检测到位于1BL染色体上的多态性SNPs峰值,表明其可能含有不同于Pm8的新1B/1R易位或位于1B染色体的其他抗白粉病基因;宛麦999不含1B/1R易位,但在1BL上检测到多态性SNPs峰值,推测其含有其他抗白粉病基因。3、利用Illumina90k iSelect SNP标记技术对豫麦34及河南省2000~2013年审定的小麦品种共96个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基础。结果表明,在所有SNP位点中,多态性比率为47.39%(38,661/81,587),多态性标记在基因组间分布呈现B>A>D。96个品种亲缘关系较近,两两遗传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719,变幅为0.552~0.998,且94.3%的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652~0.812之间;按UPGMA法将96个品种划分为7个类群。综合SNP和系谱分析,近10年河南省审定的96个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多数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在育种中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种质资源,拓宽遗传背景。4、利用Illumina90k iSelect SNP标记对94个小麦品种全基因组扫描数据和这些品种的抽穗期、成熟期、最高分蘖、成穗率、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灌浆时间、灌浆速率等性状表现型数据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SNP基因型分析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后,共有22846个SNP用于关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共检测到311个SNP位点与上述10个性状显着相关,对单个性状的解释率R2值的范围为10~30%,其中42个SNP位点在全基因组水平上与性状显着关联。在2A、2B、2D、3A、4D、6A染色体上检测到70个SNP位点与亩穗数显着相关,其中,位于3A染色体上的Excaliburc23111839对性状的解释率最高(20.7%);发现121个SNP标记与最高分蘖显着相关,86.78%的标记位于3A染色体上,其中29个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显着相关,对性状的解释率范围10.75~28.29%;有31个SNP与成穗率显着相关,分布于1B、2A、7B、7D染色体上的,其中3个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显着相关;另有45个SNP标记与株高显着相关,分布于1A、1D、2A、2B、3A、3D、4A、5B、7B、7D染色体上,对性状的解释率范围14.63%-30.28%,其中4个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显着关联;检测到28个SNP标记与千粒重显着相关,其中4个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显着相关,分布于2A、2D、3A、3B、3D、4A、5B、6B、7A、7B、7D染色体上;此外还检测到8个SNP与成熟期显着相关(1A、2A、2D、4D、7B)、7个SNPs与灌浆时间显着相关(3A和5B)、2个SNP与灌浆速率显着相关(7B、7D)、3个SNP与抽穗期显着相关(6D、7B);只检测到位于2B染色体上的SNPs Tdurumcontig6782798与穗粒数显着相关,且在全基因组水平显着相关。同时检测到47个SNP标记同时与亩穗数和最高分蘖显着相关;2个SNP同时与灌浆速率和千粒重显着相关;1个SNP同时与株高、成熟期和最高分蘖显着相关;1个SNP同时与最高分蘖和成穗率显着相关。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只检测到3个与成穗率显着相关的SNP位点。这些标记需要进一步验证。

张一铎[8](2014)在《CIMMYT和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的物质基础,目前小麦遗传改良面临着遗传基础日益狭窄、遗传多样性下降的问题。本研究对405份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引进的普通小麦种质系和124份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品质性状分析和分子标记检测。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CIMMYT材料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主要农艺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值达2.029,平均株高较高,达97.859cm,穗长和穗粒数平均值高于黄淮麦区2000年后育成品种。黄淮麦区材料中,2000年后育成品种的多样性指数降低,株高、单株穗数、小穗数/穗降低,其中株高降低较为明显,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有所提高。田间抗病性调查结果显示,多数CIMMYT材料对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具有较好的抗性。(2)品质性状分析结果显示,CIMMYT材料粗蛋白含量平均值15.598%、湿面筋含量平均值33.602%、稳定时间平均值6.405min、沉降值平均值44.569mL、容重平均值823.279g/L,与黄淮麦区2000年后育成品种主要品质指标平均值比较接近,但是多样性高于黄淮麦区2000年后育成品种。多数CIMMYT材料的主要营养和加工品质较好。(3)从均匀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的420对引物中共筛选出62对条带清晰、多态性较好的引物。62对SSR引物在405份CIMMYT材料中共检测到198个等位变异,其中有10个等位变异是特异性等位变异,仅能在CIMMYT材料中检测到;在124份黄淮麦区材料中共检测到197个等位变异,其中有9个等位变异是特异性等位变异,仅能在黄淮麦区材料中检测到。单个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CIMMYT材料介于0.030.79之间,平均值为0.48,黄淮麦区材料PIC值介于0.090.88之间,平均值为0.54,高于CIMMYT材料。对A、B、D基因组各引物PIC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IMMYT材料和黄淮麦区材料均表现出B基因组最高,A基因组次之,D基因组最低。黄淮麦区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70.99之间,平均值为0.70;CIMMYT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60.89之间,平均值为0.73。CIMMYT材料和黄淮麦区材料共同计算的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30.99,平均值为0.68。虽然二者遗传相似系数的平均值相近,但是黄淮麦区材料遗传相似系数的最高值显着高于CIMMYT材料。(4)CIMMYT材料和黄淮麦区材料共同聚类时,在0.66遗传相似系数处CIMMYT材料和黄淮麦区材料分别聚为一类,说明两类材料遗传差异较大。单独对CIMMYT材料和黄淮麦区材料进行聚类,在0.73遗传相似系数处CIMMYT材料可以分为14个类群,类型较为丰富,黄淮麦区材料在0.71遗传相似系数处可以分为11个类群,并呈现出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特点。

王秀芹[9](2013)在《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分别从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DNA分子水平等不同方面综述了小麦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并总结了每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重点阐述了DNA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谢炜[10](2010)在《小麦地方品种“小红芒”的遗传演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在培育新品种过程中频繁使用一些相同的亲本,导致品种间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这不仅对育种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降低了栽培品种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所以,拓宽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显得尤为重要。地方品种遗传异质性高、多样性丰富,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在我国,经过长期的栽培和引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小麦地方品种。研究小麦地方品种的演变规律可为其收集、保存、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为小麦在我国的栽培和演化历史提供证据。本研究以来自7个生态种植区的同名地方品种”小红芒”为材料,分别从形态学、蛋白质和分子水平以及抗病性上对其多样性水平和遗传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利用形态学数据进行聚类发现,材料在遗传距离(0.0142)非常小时可聚为一类,同时,多样性分析发现变异主要来源于品种内,而品种间变异很小,通过以上两方面分析可知地方品种”小红芒”遗传背景相近,材料最初来源于同一地区,经引种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遗传多样性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栽培植物的演化规律。从形态学水平来看,无论是总遗传多样性、品种内遗传多样性,还是品种间遗传多样性,来源于春麦区的材料普遍高于来源于冬麦区的材料,由此可看出“小红芒”具有由春麦区向冬麦区引种和传播的趋势。2.通过对HMW-GS的研究发现,供试材料在Glu-1位点存在着丰富的等位变异。从蛋白质水平分析”小红芒”的多样性水平及其遗传演化趋势,得到了与形态学相一致的结论,同时发现来自西北春麦区和北部春麦区的材料不仅遗传多样性较高,而且变异来源丰富,其中来自西北春麦区的甘肃天祝一带材料多样性最高,地理学分析的结果也有力的支持了形态学和蛋白质水平的结论,故同名地方品种”小红芒”的起源中心基本确定为甘肃天祝一带。3.克隆Vrn-A1基因启动子部分序列并对其分析发现,部分春性材料存在11bp的序列缺失,且在此位点18bp处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基因调控元件CArG-box,CArG-box是MADS-box蛋白质的识别位点,MADS-box基因是一类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11bp的序列缺失与小麦春性生长习性有一定关系。此外,产生插入和缺失的材料大部分来自春麦区,而且插入和缺失在材料内处于杂合状态,说明春麦区的材料多态性较高,材料在分子水平也具有由春性向冬性演变的趋势,这与形态学和蛋白质水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抗病性检测结果表明,品种内抗病基因存在着多态性(抗感分离的现象),结合材料的生态种植区来源情况分析发现,春麦区品种内的多态性要高于冬麦区,这与形态学、蛋白质及分子水平研究揭示了”小红芒”相同演化趋势。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优良的抗病材料,包括对条锈病三个生理小种都表现为高抗的材料ZM002008和ZM002697,以及对白粉病的两个生理小种完全免疫的材料ZM000247、ZM001902、ZM002026和ZM002593。这些材料可以作为优良的抗病基因资源应用于抗病育种和抗病基因工程。

二、我国西北春麦区小麦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西北春麦区小麦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烟农999优质高产遗传基础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概述
    1.2 骨干亲本及其研究进展
        1.2.1 骨干亲本概念的提出
        1.2.2 骨干亲本的研究进展
    1.3 分子标记概述
    1.4 功能标记概述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烟农999 及其衍生后代田间表型与苗期根系抗旱性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田间表型鉴定材料
        2.1.2 苗期根系抗旱性鉴定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表型数据调查
        2.2.2 表型数据处理
        2.2.3 根系耐旱性水培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表型分析
        2.3.2 根系扫描结果
        2.3.3 根系数据统计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基于55K SNP芯片技术的烟农999 及其衍生后代的遗传解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基因型分型
        3.2.2 基因型数据处理及遗传图谱构建
        3.2.3 聚类分析
        3.2.4 高遗传相似性片段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因型分析
        3.3.2 基因型聚类分析
        3.3.3 衍生后代与烟农999 高遗传相似性区段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基于功能标记与普通分子标记的烟农999 及其衍生后代的遗传解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DNA提取
        4.2.2 DNA浓度检测
        4.2.3 引物合成
        4.2.4 目的片段PCR扩增
        4.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2.6 烟农999 优异带型的标记筛选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烟农999 优异带型的筛选
        4.3.2 基于功能标记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4.3.3 基于SSR、STS分子标记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小麦品种(系)抗秆锈病性及TaBRI1和TaSugarX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小麦秆锈病研究进展
    1.1 小麦秆锈病及其防治
        1.1.1 小麦秆锈病病原
        1.1.2 小麦秆锈病传播流行途径
        1.1.3 小麦秆锈病危害与防治
    1.2 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与毒力分析
        1.2.1 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的命名
        1.2.2 我国小麦秆锈菌毒力
    1.3 新型小麦秆锈菌小种Ug99
        1.3.1 Ug99 及相关小麦秆锈菌小种的发现与毒力变异
        1.3.2 Ug99 的危害
    1.4 抗秆锈基因与小麦品种(系)的抗秆锈性分析
        1.4.1 抗秆锈性基因的来源与定位
        1.4.2 小麦品种(系)的抗秆锈性分析
    1.5 分子生物学技术
        1.5.1 分子标记技术
        1.5.2 PCR与实时荧光定量技术简介
        1.5.3 转录组研究概况
    1.6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1.6.1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概念及原理
        1.6.2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的应用
    1.7 油菜素甾醇的简介
    1.8 植物糖转运蛋白简介
    1.9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小麦抗病品系对中国当前流行秆锈菌小种的有效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株的扩繁
        2.1.2 Sr单基因系
        2.1.3 苗期有效性鉴定
        2.1.4 成株期有效性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苗期供试单基因系对小麦秆锈菌有效性分析
        2.2.2 成株期供试单基因系对小麦秆锈菌有效性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我国部分小麦品种(系)苗期与成株期抗秆锈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小麦材料
        3.1.2 菌种
        3.1.3 菌种扩繁与苗期、成株期接种与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75份甘肃省小麦品种(系)苗期结果分析
        3.2.2 136份小麦品种(系)苗期抗性结果分析
        3.2.3 75份甘肃省小麦品种(系)成株期结果分析
        3.2.4 136份小麦品种(系)成株期抗性结果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我国部分小麦品种(系)抗秆锈性基因的分子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小麦材料
        4.1.2 试剂和仪器
        4.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4.1.4 抗性基因及其PCR反应条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45个Sr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抗性基因检测结果
        4.2.2 甘肃省的75份小麦品种(系)的抗性基因检测结果
        4.2.3 136份小麦品种(系)抗性基因筛选结果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基于转录组结果探究TaBRI1、Ta STP1、Ta SugarC和 Ta SugarX对小麦秆锈病的抗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感受态制备
        5.1.2 质粒扩繁与转化
        5.1.3 试剂及仪器
        5.1.4 培养基
        5.1.5 RNA的提取,反转录及RT-PCR
        5.1.6 BSMV-VIGS体系验证
        5.1.7 TaBRI1、TaSTP1、TaSugarC和 TaSugarX的 BSMV-VIGS载体的构建
        5.1.8 TaBRI1、TaSTP1、TaSugarC和 TaSugarX的 VIGS载体转入烟草及接种小麦
        5.1.9 Pgt接种沉默后的小麦
        5.1.10 RT-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5.2 结果与分析
        5.2.1 BSMV-VIGS体系验证结果
        5.2.2 TaBRI1、TaSTP1、TaSugarC和 TaSugarX沉默与接种Pgt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不同地理来源普通小麦FISH位点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普通小麦的起源与演化
    1.2 普通小麦的分布
    1.3 普通小麦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形态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3.2 细胞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3.3 生化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3.4 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4 荧光原位杂交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靶染色体制备
        2.2.2 荧光原位杂交
        2.2.3 图片处理与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普通小麦FISH位点的多态性分析
        3.1.1 A基因组FISH位点多态性
        3.1.2 B基因组FISH位点多态性
        3.1.3 D基因组FISH位点多态性
        3.1.4 易位染色体FISH分析
        3.1.5 普通小麦FISH位点的多态性
    3.2 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普通小麦中易位染色体的出现
    4.2 普通小麦A、B、D基因组FISH位点的遗传多态性
    4.3 普通小麦FISH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及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山西省小麦育成品种的遗传及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种质资源
        1.1 我国小麦种质资源概况
        1.2 我国小麦生态区划分
    2 山西小麦种质资源
        2.1 山西小麦生态类型及生态区划分
        2.2 山西小麦生产现状及种质资源概况
    3 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基于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3.2 基于细胞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3.3 基于生化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3.4 基于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3.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3.4.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3.4.3 微卫星分子标记(SSR)
        3.4.4 单核苷酸多态性为基础的芯片技术(SNP)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4.1 目的意义
        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西省小麦育成品种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
        2.2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
        2.3 小麦不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SSR分子标记
        1.2.1 基因组DNA提取
        1.2.2 PCR的扩增及产物的检测
        1.2.3 SSR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SSR引物的PCR扩增结果
        2.2 A、B、D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
        2.3 山西不同年代小麦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2.4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群体结构分组分析
        2.5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聚类分析
        2.6 山西不同年代小麦育成品种与农艺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品质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HMW-GS的鉴定
        1.2.2 品质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西省育成品种的品质性状分析
        2.2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HMW-GS变异及频率
        2.3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HMW-GS组合类型及频率
        2.4 HMW-GS不同位点对品质指标的影响
        2.5 不同亚基对品质影响
        2.6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品质性状和HMW-GS演变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5)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中国地方小麦蛋白质含量性状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国地方小麦品种
        1.1.1 中国地方小麦品种种质资源
        1.1.2 中国小麦种植区域划分
        1.1.3 中国地方小麦品种的研究现状
    1.2 小麦蛋白质的研究现状
        1.2.1 小麦蛋白质含量研究与环境的关系
        1.2.2 中国地方小麦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1.2.3 小麦蛋白质含量位点、基因的研究现状
    1.3 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3.1 关联分析的定义
        1.3.2 关联分析的优势
        1.3.3 关联分析在小麦数量性状中的研究进展
        1.3.4 SNP标记及其开发在小麦中的应用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蛋白质含量的总体鉴定
        2.2.2 来自中国不同麦区地方品种之间的蛋白质含量的比较
        2.2.3 高蛋白质和低蛋白质小麦地方品种的筛选
    2.3 讨论
        2.3.1 中国地方小麦蛋白质含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3.2 不同蛋白质含量的中国小麦地方品种筛选
第三章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表型的测定
        3.1.3 基于Wheat660SNP芯片的基因型分析
        3.1.4 SNP标记的关联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关联分析
        3.2.2 关联位点优异等位变异解析
    3.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历

(6)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DNA 分子标记及其特点
2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3 分子标记技术特征比较
4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

(7)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遗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河南小麦在全国的地位及发展概况
    1.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研究进展
    1.3 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SNP标记特点及应用研究进展
    1.5 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6 小麦重要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1.7 立论依据和研究目标
第二章 河南小麦品种(系)白粉病抗性鉴定与分子标记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SNP标记技术的抗白粉病基因规模化快速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河南省小麦品种基于系谱和SNP标记的遗传基础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河南省小麦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CIMMYT和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种质资源
    1.2 遗传多样性
    1.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3.1 基于形态学标记的研究
        1.3.2 基于细胞学(染色体)标记的研究
        1.3.3 基于生化标记的研究
        1.3.4 基于 DNA 分子标记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实验地点
    2.3 实验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艺性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3.1.1 CIMMYT 材料农艺性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3.1.2 黄淮麦区材料农艺性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3.1.3 CIMMYT 材料与黄淮麦区材料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3.2 品质指标检测结果与分析
    3.3 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与分析
        3.3.1 SSR 检测结果分析
        3.3.2 基因组间遗传多样性比较
        3.3.3 遗传相似系数(GS)与聚类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9)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2 细胞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3 生化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4 DNA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4.1 RFLP标记
    4.2 RAPD标记
    4.3 AFLP标记
    4.4 SSR标记

(10)小麦地方品种“小红芒”的遗传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地方品种的研究概况
    1.2 作物遗传演变研究进展
    1.3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演变的研究方法
        1.3.1 形态学标记
        1.3.2 生化标记
        1.3.3 分子标记
    1.4 小麦地方品种”小红芒”的概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小麦地方品种”小红芒”形态学水平遗传演变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供试材料聚类分析
        2.2.2 形态学水平遗传变异和演变趋势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小麦地方品种”小红芒”蛋白质水平遗传演变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HMW-GS 变异分析
        3.2.2 HMW-GS 多样性差异和蛋白水平遗传演化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春化基因 Vrn-A1 的克隆及其演变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小麦地方品种”小红芒”的抗病性检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条锈病抗性分析
        5.2.2 白粉病抗性分析
        5.2.3 赤霉病抗性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四、我国西北春麦区小麦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烟农999优质高产遗传基础解析[D]. 李昊哲. 烟台大学, 2021(02)
  • [2]小麦品种(系)抗秆锈病性及TaBRI1和TaSugarX基因功能研究[D]. 徐晓凤.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不同地理来源普通小麦FISH位点遗传多样性研究[D]. 张晓慧.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4]山西省小麦育成品种的遗传及演化分析[D]. 李晓华. 山西大学, 2018(04)
  • [5]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中国地方小麦蛋白质含量性状的解析[D]. 陈巧灵.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6]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 郑爱泉,张宝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7)
  • [7]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遗传解析[D]. 曹廷杰.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8]CIMMYT和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张一铎.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9]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J]. 王秀芹. 农业科技通讯, 2013(06)
  • [10]小麦地方品种“小红芒”的遗传演变分析[D]. 谢炜. 青海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我国西北春小麦区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