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宁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一、宁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杜璨,杨刚,李红飘,何新全[1](2021)在《宁夏南部山区农田优质糜子品种筛选》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明确糜子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宁南山区对适合栽培的糜子品种进行品种筛选,以期为当地的糜子生产提供科学参考。为明确影响糜子产量的主要因素,对与糜子产量有关的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在10个糜子品种中,固糜21号、宁糜17号、内糜5号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2)经过相关性分析,糜子产量与主穗粒重、千粒重呈显着正相关,但是与株高、穗长、穗茎长和草重存在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主穗粒重和千粒重可作为评价糜子品种产量高低的首选性状,在宁南山区,固糜21号、宁糜17号、内糜5号的综合表现优异,可进行推广种植。

坚天才,康建宏,梁熠,刘根红,王乐,冯鹏博,马雪莹,高娣[2](2020)在《增密对旱区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为了研究增密对旱区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揭示不同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响应的生理机制。【方法】本试验于2016和2017年连续两年在宁南山区开展田间试验,以半紧凑型先玉698和紧凑型大丰30两种春玉米为供试品种,采取完全随机设计,设置5.25、6.0、6.75、7.50和8.25万株/hm2 5个不同的密度,分析增密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光合参数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荧光特性(P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热耗散量子比率(F0/Fm)、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及产量构成随密度变化显着。其中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在不同生育时期内呈现单峰曲线,且均在灌浆初期出现较高值。同一生育时期不同密度处理指标出现显着性差异,2016和2017年灌浆初期先玉698净光合速率在6.00万株/hm2处理时达到最大,分别为43.24和37.83μmol(m2s)-1,大丰30在6.75万株/hm2处理时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分别为41.85和36.94μmol(m2s)-1。两年数据显示,先玉698和大丰30在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均达到最大值,其中先玉698分别为14.50和16.06 t/hm2,大丰30为14.23和14.50 t/hm2。在T1基础上密度每增加0.75万株/hm2,先玉698两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加18.16%、25.59%、3.33%、-0.82%,大丰30两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加22.64%、34.50%、11.73%、13.11%,但在6.75万株/hm2密度下,先玉698的两年平均产量比大丰30分别高出11.99%、8.66%、5.76%、3.10%、-0.37%。【结论】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半紧凑型玉米先玉698和紧凑型玉米大丰30的适宜密度均为6.75万株/hm2,此密度条件下可有效发挥玉米增产潜力,提高该地区玉米产量。

吴佳瑞[3](2020)在《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和产量形成对不同施磷量的响应机理》文中提出为探讨宁南半干旱雨养区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及产量形成对不同磷肥施用量的响应机理,在2018年和2019年以宁南山区主栽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相同氮肥和钾肥(N:180kg/hm2、K2O:45kg/hm2)条件下设置5个磷肥水平T1(P2O5:0kg/hm2)、T2(P2O5:60kg/hm2)、T3(P2O5:120kg/hm2)、T4(P2O5:180kg/hm2)、T5(P2O5:240kg/hm2),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磷肥施用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叶片光合及生理特性、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且利用RNA-seq技术初步筛选调控块茎淀粉合成的基因。结果如下:1.适宜的磷肥施用量可以增加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LAI)、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不同施磷量处理下马铃薯株高和茎粗呈逐渐增加趋势,T3处理株高和茎粗最大;适宜的施磷量可以在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LAI,2018年和2019年均以T3处理的LAI最大,较CK增加了 168.93%和38.89%;不同处理下SPAD值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出苗后60d达到峰值,T3处理SPAD值最大;不同磷肥施用量下马铃薯总干物质积累符合慢-快-慢的“S”型曲线变化,随着施磷量的增加马铃薯叶片、地上茎和块茎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增加,施磷量为120kg/hm2时马铃薯植株的干物质量最大,2018年和2019年块茎的干物质积累量依次是 T3>T2>T4>T5>T1>CK 和 T3>T4>T2>T5>T1>CK,当施磷量超过 120kg/hm2 时,马铃薯的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下降迅速,造成马铃薯植株的早衰,不利于后期光合产物向块茎的转移。2.不同施磷量处理下马铃薯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潜在活性(Fv/Fo)、PI均随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呈单峰曲线变化。在T3处理下,马铃薯功能叶片的光合和荧光参数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最有利于马铃薯的光合作用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适宜的施磷量可以降低马铃薯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叶片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T3处理的保护酶活性最大,可以有效缓解马铃薯的早衰。3.不同施磷量下马铃薯块茎直链淀粉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变化,2018年和2019年T1-T5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较CK显着增加0.17、0.49、2.15、2.41、2.02和0.02、0.46、2.61、2.36、1.53个百分点;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变化,在施磷量为120kg/hm2时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最大;淀粉积累速率在马铃薯开花后60d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急剧下降,T3处理(施磷量120kg/hm2)马铃薯淀粉积累速率下降缓慢,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更有利于淀粉的积累;不同处理下马铃薯总淀粉积累量符合“S”型增长曲线,2018年和2019年各处理下淀粉积累最大速率依次是T4>T5>T3>T2>CK>T1 和T3>T4>T5>T2>T1>CK;不同处理下马铃薯块茎 AGPase、UGPase、SSS、GBSS、SBE 活性随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均为单峰曲线变化,T3处理下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最大;通径分析表明,马铃薯块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UGPase与SBE不利于直链淀粉的合成,支链淀粉含量受SSS和SBE影响最大,总淀粉含量受5种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共同调控。4.不同施磷量处理下马铃薯块茎淀粉代谢相关基因存在差异。初步筛选出T1、T2、T3、T4、T5处理较CK参与调控淀粉代谢通路的差异基因分别为:5个(2个上调表达,3个下调表达)、4个(4个均为上调表达)、7个(1个上调表达,6个下调表达)、0个、2个(2个均为下调表达)。说明,磷肥的用量会影响马铃薯块茎淀粉代谢过程的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马铃薯块茎淀粉的合成5.不同施磷量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差异显着,适宜的施磷量有利于马铃薯每穴薯重、大薯数和产量的提高,降低小薯数。T3处理(施磷量为120kg/hm2)下,马铃薯的每穴薯重、大薯数均高于其他处理,小薯数均低于其他处理。随着施磷量的增加马铃薯的商品薯产量和公顷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018年在T4处理下(施磷量180kg/hm2)马铃薯的产量和净收益最高,2019年在T3处理下(施磷量为120kg/hm2)马铃薯的产量最大且净收益最高;2018年和2019年与CK相比,T1-T5处理马铃薯的产量增加了 7.49%、19.87%、40.11%、45.84%、38.02%和 7.24%、21.38%、57.13%、40.23%、24.30%;相关性分析表明,马铃薯块茎产量与大薯数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小薯数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所以适宜的施磷量有利于提高马铃薯的每穴薯重、大薯数,降低马铃薯小薯数,进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董昭芸[4](2020)在《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施肥与补灌对冬小麦生长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旱作农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土高原大部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水分和养分是限制该地区作物生产力的两大最重要因素。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降水并提高其与冬小麦生长需水的匹配度以及优化养分管理,是实现该地区农业高产高效的关键。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作为一种高效节水栽培技术在半干旱地区被广泛应用,然而该种植模式下施肥和补灌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研究较少,且该种植模式基于不同底墒和生育期降雨对冬小麦生产的调控效应尚不明确。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于2012-2017在黄土高原宁南山区连续开展了5年大田试验,在两种种植模式下(沟垄集雨种植R,传统平作B)均分别设置了施肥试验和补灌试验,其中施肥试验设置高肥(H)、中肥(M)、低肥(L)和不施肥(N)4个水平,补灌试验设置生育前期补灌一次(I1)、生育前期和后期各补灌一次(I2)和免灌(I0)3个模式,研究了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施肥与补灌对冬小麦生长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的影响(1)在冬小麦生育前期,R模式能够显着降低土壤水分的消耗而提高土壤含水量(SWC),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R模式较高的干物质积累必然消耗较多的土壤水分,在抽穗期R模式的SWC与B模式趋于平衡,之后逐渐低于B模式。在高底墒和低底墒下,R模式下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较传统平作处理分别显着提高3.6-7.5%和4.9-7.9%。此外,提高施肥量也增加了耗水量,在返青期之后趋势逐渐明显。高底墒下施肥对土壤水分的挖掘能力明显高于较低底墒。(2)R模式、底墒、生育期降雨和施肥量对冬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在R模式下取得同等水平的光合特性指标所需要的底墒和降雨条件均低于B模式。研究还发现在低底墒下R模式对光合特性的提升幅度高于高底墒,以及生育期降雨较多的年份施肥对光合特性的影响更显着。(3)R模式籽粒产量较传统平作在高底墒下的提高幅度为4.4-61.6%,在低底墒下的提高幅度为30.4-78.2%。R模式下产量的变异系数为30.1%,明显低于B模式,表明具有一定的产量稳定性。高底墒下,R模式的公顷穗数低于B模式,但穗粒数和千粒重较B模式显着提高;低底墒下,R模式的三个产量构成因素均高于B模式。在高底墒和低底墒下,R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WUE)较B模式分别显着提高2.1-11.1%和22.2-65.2%。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因子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决定程度表现为底墒>生育前期降雨>施肥量>生育后期降雨,四个因素决策系数分别为82.9%、14.4%、9.5%和7.3%。高底墒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冬小麦公顷穗数、籽粒产量持续显着增加。低底墒下,施肥量到达中肥后公顷穗数、产量不再显着增加。两种底墒下,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但超过中肥后不再显着增加。高底墒下,R模式中高肥较中肥、中肥较低肥、低肥较不施肥处理的WUE分别显着提高2.5-6.9%、3.2-7.2%和8.3-9.5%。低底墒下,当施肥量到达中肥后WUE不再显着提高。(4)高底墒下,R模式扬花期植株氮、磷吸收量较B模式分别显着提高7.2-60.3%和16.7-70.1%,成熟期较B模式分别显着提高6.7-51.3%和31.0-55.9%;低底墒下,R模式扬花期植株氮、磷吸收量较B模式分别显着提高27.9-56.8%和38.8-60.6%,成熟期较B模式分别显着提高35.6-61.8%和27.0-58.7%。结果表明,R模式下花前氮素转运率低于B模式,磷素转运率高于B模式。在各底墒下R模式的氮素吸收效率(Nup E)和磷素吸收效率(Pup E)均高于B模式,但氮素利用效率(NUE)和磷素利用效率(PUE)低于B模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冬小麦在扬花前和成熟期植株氮磷吸收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在高底墒下呈现更大的增加幅度。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高底墒下花前氮素转运率呈降低趋势,磷素转运率则呈升高趋势;低底墒下两者均呈升高趋势。在两种种植模式下随着施肥量的提高Nup E和NUE均呈降低趋势。2、沟垄集雨种植模式结合补灌(RI)对冬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的影响(1)RI使用了畦灌(BI)1/2的补灌量,耗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均低于BI处理。在高底墒下,RI1和RI2耗水量较对应畦灌处理分别显着降低5.0-10.1%和9.3-13.2%,在低底墒下则分别降低9.4-10.1%和14.5-24.1%。(2)RI处理抽穗和灌浆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高于对应的BI。通过对底墒、生育期降雨和光合特性的分析,发现在RI模式下取得同等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时所需的降雨量均低于对应的BI模式,验证了其节水潜力,但底墒对光合特性的影响较小,表明底墒的调控作用存在时空限制性。(3)RI处理降低了公顷穗数,但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两种底墒下,RI1的籽粒产量均高于BI1,在高底墒和低底墒下提高幅度分别为1.4-4.5%和1.9-4.6%(差异均不显着),RI2的籽粒产量均低于BI2。此外,RI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显着高于BI,其中RI1和RI2的IWUE较对应畦灌分别显着提高102.8-109.2%和86.5-94.9%。虽然补灌条件下RI对降雨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小,但RI0的RUE显着高于BI0,且在低底墒下的增幅更大。在高底墒和低底墒下,RI1的WUE较BI1分别显着提高6.5-10.2%和12.2-14.4%,RI2的WUE较BI2分别显着提高4.7-10.3%和6.8-16.9%,RI0的WUE较BI0分别显着提高5.2-6.2%和27.2-35.2%,表明低底墒下集雨补灌对水分利用的调控效果较高底墒更强。通径分析表明RI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决策程度最大的为底墒,其次是生育前期降雨,决策系数分别为65.6%和36.0%;BI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决策程度最大的为底墒,其次是灌水量,决策系数分别为57.1%和26.7%。RI下对冬小麦公顷穗数决策力最大的因素是生育前期降雨,而BI下则是底墒。两种补灌方式下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决策力最大的因素分别是底墒和生育后期降雨。(4)RI1和RI0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磷吸收量和转运量均显着高于对应畦灌处理,RI2则低于BI2,表明过量灌水可能会限制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改善养分吸收及转运的能力。RI花前氮素转运率在高底墒下低于畦灌处理,在低底墒下则高于畦灌处理;RI磷素转运率在两种底墒下均高于畦灌处理。RI1和RI0的氮磷吸收效率高于对应畦灌,RI2则低于BI2。综上所述,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在底墒较低时对冬小麦生长、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产生的提升作用比高底墒更显着。在底墒较高(>460 mm)的年份可以施用较多肥料(N 270+P2O5 180 kg ha-1),在底墒较低(<310 mm)的年份可以减少施肥量(N 90+P2O5 60 kg ha-1)或不施肥,可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因此,在半干旱地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结合以墒定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一个有效措施。此外,沟垄集雨种植模式结合补灌处理在提高降雨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能够只使用一半的灌水量而保持甚至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是半干旱地区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效率并尽量降低灌溉用水量的灌水模式,是解决农业用水短缺的一个新技术途径。还可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向灌区的延伸提供理论依据。

贺锦红[5](2019)在《种植模式对半干旱地区马铃薯淀粉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淀粉形成及产量的影响。本文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露地平作A1、露地单垄单行A2、露地单垄双行A3、半膜单垄双行A4、全膜单垄双行A5)研究了种植模式对宁南山区马铃薯生长、光合特性、生理特性、土壤水热、淀粉积累及关键酶活性、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模式下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SPDA值、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影响存在差异,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为,半膜垄作、全膜垄作表现的良好,露地平作下的马铃薯光合性能最差。干物质积累在几种种植模式下的Logistic方程为(A1)y=241.08/(1+107.47e-0.06x)、(A2)y=231.35/(1+137.71e-006x)、(A3)y=256.89/(1+88.81e-006x)、(A4)y=282.17/(1+66.78e-0.05x)、(A5)y=319.32/(1+86.81e-0.06)。可见全膜垄作的干物质积累的终极量值最大,为319.32。(2)不同种植模式下,A1、A2处理条件下马铃薯叶片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A5处理,A5、A4、A3处理间无明显差异。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在全膜垄作处理下处于较高水平。所以全膜垄作的马铃薯能有效抵御环境因素的胁迫,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及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和抗马铃薯早衰。(3)不同种植模式下,其中,A4、A5处理在生育前期增温效果最显着与A1、A2、A3处理均达到显着性差异,生育后期,各处理增温效果都有所降低,但A5处理的土壤温度均高于其它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垄上覆膜种植较露地平作土壤蓄水效果明显,其中,淀粉积累中期,A5处理保墒效果最佳,较A1、A2、A3、A4处理分别提高21.5%、19.3%、14.6%、6.9%,表明,全膜垄作种植模式蓄水保墒效果最好。(4)不同种植模式下,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均呈S形曲线增长,其中,总淀粉含量A5处理较A1、A2、A3、A4处理分别提高34.5%、26.1%、18.5%、12.7%,并且淀粉积累的各个特征参数值在此处理下最高,淀粉积累过程中,ADPG-ppase、UDPG-ppase、SSS、GBSS、SBE对马铃薯支链、直链、总淀粉的积累有直接或通过彼此的作用间接的影响,对马铃薯总淀粉积累直接作用分别为0.514、0.130、0.629、0.691、0.246,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种植模式来提高几种关键酶的活性进而加强淀粉的积累。(5)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影响明显,A5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A4、A3、A2、A1处理增产11.4%、17.6%、34.8%、45.6%;马铃薯粗蛋白含量在A5处理下最高,为0.015%,比A1、A3处理分别增加了 45.3%和17.6%,还原糖含量在A5处理下最高,为2.56%,可溶性糖含量在A1处理下最低,为0.01%,A5处理较A1、A2处理分别增加62.9%、37%,并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A5处理比A1处理增收16501.16元/hm2。马铃薯覆膜种植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均高于不覆膜种植且全膜垄作处理增产增收效益最为明显。建议该地区最佳种植模式为全膜垄作。

韩治中[6](2019)在《宁南山区旱作玉米生产状况分析及增产增效技术途径》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解决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宁夏彭阳县城阳乡(旱塬地)、红河乡(山地梯田)和新集乡(山川平地)三个不同地貌类型区为研究区域,通过与地方农技人员交流、联系村干部和实地走访农户问卷调查,进行旱作玉米生产现状调查,分析宁南旱作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和产量提升的限制因素,并依据试验产量的对比分析,提出解决宁南旱区玉米生产存在问题的对策和缩减产量差的技术途径。研究取得如下重要结果:1.对农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宁南旱区农户玉米种植面积有减少趋势;2016-2017年玉米单产分别为9815 kg·hm-2和4930 kg·hm-2,分别处于适中和很低水平;种植密度主要集中在偏低和适中两个水平,且两年间农户种植品种高达19个,其中大丰30和先玉335种植比例最高,选用高产品种中大丰30、金艾130和正大12号3个品种变异系数相对较小,表现稳定;生产中耕作方式为全覆膜平作和全膜双垄沟种植两种,其中全膜双垄沟种植农户两年平均比例高达94%;播前整地多采用旋耕方式,两年平均农户比例高达76%;玉米生产田间管理基本不除草,主要病虫害为大斑病和红蜘蛛,但是生产中并不重视病虫害的防治,从不防治的农户两年平均比例高达72%,而偶尔防治和年年防治的比例仅为19%和9%。2.不同地貌类型区旱作玉米生产降雨生产效率和降水生产率存在明显差异,降雨生产效率表现为山川平地(新集乡)显着高于旱塬地(城阳乡),与梯田(红河乡)差异不显着;降水生产率以山川平地显着高于旱塬地和梯田,降雨量相对较高和农户全部采用全膜双垄沟播耕作方式是新集乡降雨生产效率和降水生产率均高的主要原因。3.旱作玉米生产农户氮肥(纯N)、磷肥(P2O5)、钾肥(K2O)两年平均投入量分别为338.3 kg·hm-2、204.0 kg·hm-2、32.3 kg·hm-2,氮肥和磷肥施肥量明显偏高,分别集中在高于330 kg·hm-2和高于165 kg·hm-2水平的农户比例高达54%和70%,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钾肥施用量严重不足,集中在低于42 kg·hm-2水平的农户比例高达82%;氮磷钾配比为1∶0.60∶0.10,磷肥配比过高,钾肥比例过低;施肥基追比大致为8∶2,追肥以尿素为主,磷、钾肥全部进行基施;氮、磷、钾肥的两年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22 kg·kg-1、36.6 kg·kg-1、226.9 kg·kg-1,氮肥和磷肥的偏生产力较低。4.不同地貌类型区由于气候、土壤和种植习惯等的差异,玉米生产各因素投入差异较大,从生产投入要素结构来看,人工费用占比最大,占总投入成本的51%;其次为化肥费用,占总投入的19%;然后依次为地膜、种子、机械、灌溉和农药费用。由于宁南旱作玉米生产中人工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致使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偏低。5.通过定量分析产量差,计算出了低产农户基于农户平均产量的产量差YG0为2595 kg·hm-2,农户平均产量基于高产农户的产量差YG1为2060 kg·hm-2,高产农户基于试验产量的产量差YG2为2425 kg·hm-2。进一步对影响玉米产量差异的各个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低产农户和农户平均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的作用大小顺序依次为:种植方式因素>追肥次数因素>施肥量因素>密度因素;影响农户平均产量和高产农户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作用大小为:病虫害防治因素>品种因素>施肥量因素>密度因素;影响高产农户和试验产量差异的因素为密度因素。基于以上旱作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限制产量提升因素分析,提出解决宁南旱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缩减产量差,实现增产增效的对策与技术途径为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选用品种、适当提高群体密度合理密植、降低化肥用量和合理配比养分和加强农业科研的研发和推广。

郑富国,张金乾,李瑞,袁晓丽,元小军[7](2018)在《玉米新品种垦玉14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垦玉147是甘肃农垦良种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以自交系自5作母本、自交系自647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型玉米杂交种。该品种结实性好、稳产性高、生育期短、子粒饱满、商品性好,同时兼有茎秆粗壮墩实、抗旱耐瘠、耐粗放栽培的优势。适宜在宁夏宁南山区种植,生育期133d,种植密度60000~67500株/hm2。

孙东宝[8](2017)在《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文中研究说明北方旱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有着重要地位,但该区域粮食生产面临着干旱缺水和土壤供肥不足等资源条件限制,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虽然在过去的多年中作物产量大幅提升,但是该区域旱地小麦、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提升空间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仍不清楚。本研究对我国北方旱作区1970-2015年开展的田间试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整合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探明了北方旱作区旱地小麦、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1980-2015年北方旱作区旱地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平均为3902 kg/ha和7785 kg/ha,WUE平均为11.6 kg/ha.mm和19.1 kg/ha.mm,NUE平均为30.7%和35.1%。1980s至今,小麦、玉米的产量和WUE大幅提高。与1980s相比,2011-2015年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分别提高了 60.2%和54.5%,WUE分别提高了 37.0%和70.5%。1980-2015年,小麦和玉米NUE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2000s和1990s达到最高。小麦产量和WUE随着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显着提高,玉米产量和WUE在年降水量<350 mm区域显着降低,其它区域差异不显着。小麦和玉米的NUE均在年降水量550-650 mm区域显着高于其它降水区域。小麦和玉米的PFP-N和PFP-P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2)1980s以来,北方旱作区降水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对作物产量和WUE的提高不利。化肥投入量的大幅增加和土壤肥力的提升驱动了作物产量和WUE提高。但是施肥量的增加导致了作物PFP和NUE的降低。作物产量、WUE和NUE区域间的差异主要受ET影响,尤其是小麦。不同区域化肥投入和土壤供肥能力的不均衡也导致了作物产量的差异。(3)栽培技术的进步是推动作物产量和WUE提升的重要因素。1980s至今,技术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贡献分别为19.1%和18.2%、对WUE的贡献均为15.3%。随着时间推移和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技术对作物产量和WUE的贡献份额降低。技术对小麦和玉米NUE的贡献则随着年代和降水量的增加呈显着升高的趋势。从单项技术看,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免耕、深松、平衡施肥等技术均对作物产量和WUE具有较好的提升效果,且多数技术在降水较低区域更优。(4)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高产分别为6823 kg/ha和13149 kg/ha,平均产量分别为高产的的48.4%和53.4%,仍有1倍的提升空间。小麦和玉米WUE最大可实现20.4 kg/ha.mm和34.2 kg/ha.mm。造成作物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供水不足、肥料投入偏低、土壤供肥能力差以及技术应用率低。有效降低土壤蒸发、协调水肥关系、提升土壤供肥能力和加强技术应用是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途径。

郭忠富[9](2014)在《宁南山区旱作节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合宁南山区降水量偏少,降水年际变幅大,季节分布不均等实际,针对性的进行了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覆膜保墒等旱作节水技术,可最大限度地抑制田间蒸发,达到增温、蓄水、保墒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效果,抗旱节水和增产增收效果显着。作物全生育期增加积温200400℃,土壤含水量增加5%8%,土壤贮水量增加4050 m3,农作物单产提高15%30%,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15%,水分生产率提高5.736.45 kg/(mm·hm2),补水效益达到1015元/m3,节本1 8002 625元/hm2。

李春琴[10](2013)在《宁南山区旱地玉米栽培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宁南山区长期干旱是造成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采用秋季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及其相配套旱作节水保墒技术,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土壤有效积温增加360380℃,土壤含水量增加810个百分点,水分生产率提高6.45 kg/mm·hm2,平均单产达到10.5 t/hm2,最高单产突破12.0 t/hm2,单位面积增幅超过26%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43%,种植密度由6万株/hm2提高到7.5万株/hm2。

二、宁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南部山区农田优质糜子品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试项目与方法
        1.4.1 考种与测产
        1.4.2 作物水分利用率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糜子品种的籽粒产量比较
    2.2 不同糜子品种的产量构成要素
    2.3 不同糜子品种的农艺性状比较
    2.4 不同糜子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
    2.5 不同糜子品种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增密对旱区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方法
        1.4.1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1.4.2 叶绿素相对值(SPAD)测定
        1.4.3 光合指标
        1.4.4 荧光参数的测定
        1.4.5 产量构成测定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密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2 增密对SPAD的影响
    2.3 增密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2.3.1 增密对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与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
        2.3.2 增密对玉米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2.3.3 增密对玉米荧光特性的影响
    2.4 增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 讨 论
4 结 论

(3)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和产量形成对不同施磷量的响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生产状况及研究背景
    1.2 马铃薯块茎淀粉的合成与淀粉合成关键酶
        1.2.1 淀粉的生物学合成过程
        1.2.2 参与淀粉合成的关键酶
    1.3 磷肥对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及产量合成的影响研究
        1.3.1 磷肥对马铃薯生长指标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3.2 磷肥对马铃薯淀粉合成的影响
        1.3.3 磷肥对马铃薯光合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3.4 磷肥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4 RNA-seq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马铃薯块茎淀粉合成中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4.2 马铃薯生长指标测定方法
        2.4.3 光合生理指标
        2.4.4 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
        2.4.5 马铃薯测产
        2.4.6 马铃薯块茎RNA-seq转录组分析的测定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施磷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施磷量对马铃薯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3.1.2 施磷量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3 施磷量对马铃薯功能叶片SPAD的影响
        3.1.4 施磷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施磷量对马铃薯光合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施磷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影响
        3.2.2 施磷量对马铃薯荧光参数的影响
        3.2.3 施磷量对马铃薯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施磷量对马铃薯块茎淀粉合成的影响
        3.3.1 施磷量对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的影响
        3.3.2 施磷量对马铃薯块茎中淀粉积累速率的影响
        3.3.3 施磷量对马铃薯块茎中总淀粉含量曲线模拟
        3.3.4 施磷量对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3.5 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通径分析
    3.4 马铃薯块茎转录组及淀粉代谢相关基因的初步分析
        3.4.1 RNA-Seq高通量测序数据质量检测结果
        3.4.2 序列比对分析结果统计
        3.4.3 RNA-Seq相关性分析
        3.4.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4.5 差异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
        3.4.6 马铃薯块茎淀粉代谢途径调控基因筛选及KEGG pathway分析
    3.5 施磷量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5.1 施磷量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5.2 施磷量下马铃薯产量回归模拟曲线
        3.5.3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
        3.5.4 不同施磷量对马铃薯经济效益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施磷量对马铃薯生长指标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1.2 不同施磷量对马铃薯光合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4.1.3 不同施磷量对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的影响
        4.1.4 马铃薯块茎转录组及淀粉代谢相关基因的初步分析
        4.1.5 不同施磷量对马铃薯产量及产经济效益的影响
    4.2 主要结论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4)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施肥与补灌对冬小麦生长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降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2.2 沟垄集雨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1.2.3 施肥对作物生长、耗水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1.2.4 补灌对作物生长、耗水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2.1 沟垄集雨种植下施肥试验
        2.2.2 沟垄集雨种植下补灌试验
        2.2.3 田间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水分
        2.3.2 干物质积累
        2.3.3 光合参数测定
        2.3.4 产量及构成
        2.3.5 农田水分蒸散量(ET)
        2.3.6 水分利用效率
        2.3.7 氮(磷)吸收、转运及肥料利用效率
    2.4 底墒和生育期降雨
        2.4.1 底墒
        2.4.2 生育期降雨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施肥和补灌对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利用的影响
    3.1 施肥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土壤水分的影响
        3.1.1 返青期
        3.1.2 拔节期
        3.1.3 抽穗期
        3.1.4 成熟期
    3.2 施肥对冬小麦农田贮水量动态的影响
    3.3 施肥对冬小麦各生育时期耗水的影响
    3.4 补灌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土壤水分的影响
        3.4.1 拔节期
        3.4.2 抽穗期
        3.4.3 灌浆期
        3.4.4 成熟期
    3.5 补灌对冬小麦生育时期贮水量动态的影响
    3.6 补灌对冬小麦各生育时期耗水的影响
    3.7 讨论
        3.7.1 种植模式对水分时空利用的影响
        3.7.2 施肥对土壤水分时空利用的影响
        3.7.3 补灌对土壤水分时空利用的影响
    3.8 小结
第四章 施肥和补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1 施肥对冬小麦主要生育阶段光合特性的影响
        4.1.1 净光合速率
        4.1.2 气孔导度
        4.1.3 蒸腾速率
    4.2 补灌对冬小麦主要生育阶段光合特性的影响
        4.2.1 净光合速率
        4.2.2 气孔导度
        4.2.3 蒸腾速率
    4.3 讨论
        4.3.1 种植方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3.2 施肥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3.3 补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施肥和补灌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施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的影响
    5.2 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5.2.1 籽粒产量
        5.2.2 产量构成因素
        5.2.3 冬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的通径分析
    5.3 施肥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4 补灌对冬小麦干物质的影响
    5.5 补灌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5.5.1 籽粒产量
        5.5.2 产量构成因素
        5.5.3 冬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的通径分析
    5.6 补灌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6.1 灌溉水利用效率
        5.6.2 降雨利用效率
        5.6.3 水分利用效率
    5.7 讨论
        5.7.1 种植模式和施肥对干物质积累影响
        5.7.2 种植模式和施肥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7.3 补灌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7.4 补灌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8 小结
第六章 施肥和补灌对小麦养分吸收、转运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6.1 施肥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6.1.1 氮、磷养分吸收量
        6.1.2 花前氮、磷素转运特征
        6.1.3 氮磷养分利用效率
    6.2 补灌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6.2.1 氮、磷养分吸收量
        6.2.2 花前氮、磷转运量
        6.2.3 氮磷养分利用效率
    6.3 讨论
        6.3.1 种植模式对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6.3.2 施肥对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6.3.3 补灌对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7.1.2 补灌对冬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种植模式对半干旱地区马铃薯淀粉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方案
    2.1 研究内容及目标
    2.2 试验方法
    2.3 具体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种植模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影响
    3.3 种植模式对马铃薯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种植模式对马铃薯土壤温度及蓄水量的影响
    3.5 种植模式对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及合成淀粉关键酶的影响
    3.6 种植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7 不同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生长及生理指标综合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情况

(6)宁南山区旱作玉米生产状况分析及增产增效技术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旱作玉米的水分管理技术研究
        1.2.2 旱作玉米的养分管理研究
        1.2.3 旱地玉米品种和种植方式
        1.2.4 作物产量差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宁南旱地玉米生产现状分析
        1.3.2 宁南旱地玉米的水分生产效率分析
        1.3.3 宁南旱地玉米的养分投入及利用效率
        1.3.4 旱地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分析
        1.3.5 宁南旱地不同地貌类型区的玉米水肥利用效率与产量提升途径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玉米生产状况调研方法及内容
        2.2.1 调研方法
        2.2.2 调研的主要内容
    2.3 区域旱作玉米栽培试验
        2.3.1 覆膜方式试验
        2.3.2 密度试验
        2.3.3 施肥量试验
    2.4 数据处理
        2.4.1 降雨生产效率和降水生产率
        2.4.2 化肥偏生产力
        2.4.3 经济效益
        2.4.4 产量差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宁南旱地玉米生产状况分析
        3.1.1 种植面积及产量水平分布
        3.1.2 品种及种植密度状况
        3.1.3 农田耕作方式及覆盖管理措施
        3.1.4 农田播前整地及除草状况
        3.1.5 病虫害发生及防治状况
    3.2 宁南旱地玉米生产的水分管理与水分生产效率分析
        3.2.1 降雨生产效率
        3.2.2 降水生产率
    3.3 宁南旱地玉米养分投入状况与利用效率分析
        3.3.1 旱地玉米氮、磷、钾肥料投入状况
        3.3.2 旱地玉米基、追肥养分投入量及比例
        3.3.3 旱地玉米养分投入来源及施肥方式
        3.3.4 旱地玉米肥料偏生产力
    3.4 宁南旱地玉米生产经济效益分析
        3.4.1 玉米各生产要素投入差异
        3.4.2 玉米产投比和经济效益
    3.5 宁南旱地玉米产量差限制因素分析
        3.5.1 玉米试验产量潜力
        3.5.2 玉米产量差
        3.5.3 低产农户与农户平均产量产量差
        3.5.4 农户平均产量与高产农户产量差
        3.5.5 高产农户与试验产量差
第四章 宁南旱地玉米生产存在问题及增产增效技术途径
    4.1 宁南旱地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抵御旱灾能力低
        4.1.2 田间管理日益粗放
        4.1.3 品种选用和布局不合理
        4.1.4 种植密度普遍较低
        4.1.5 玉米施肥管理不科学
        4.1.6 缺乏轻简高效的播种及收获机械
    4.2 宁南旱地玉米缩小产量差实现增产的对策与技术途径
        4.2.1 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
        4.2.2 因地制宜选用品种
        4.2.3 适当提高群体密度合理密植
        4.2.4 降低化肥用量和合理配比养分
        4.2.5 加强农业科研的研发和推广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玉米新品种垦玉14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育及亲本来源
    1.1 选育经过
    1.2 母本来源
    1.3 父本来源
2 产量表现
    2.1 公司产量鉴定和品种比较试验
    2.2省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
    2.3 示范推广试验
3 品种特征特性
    3.1 农艺性状
    3.2 品质分析
    3.3 抗逆性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种、收获期
    4.2 种植密度
    4.3水肥管理
    4.4 病虫害防治

(8)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WUE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养分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玉米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玉米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的提升潜力与途径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3 结果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7.1 综合讨论
    7.2 主要结论
    7.3 研究展望
    7.4 本论文的特色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章数据来源文献
作者简介

(9)宁南山区旱作节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覆膜保墒旱作节水技术模式优势
    1.1 秋季覆膜技术
    1.2 早春(顶凌)覆膜技术
    1.3 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
    1.4 全膜覆土与微垄沟全膜覆盖穴播技术
    1.5 全膜垄作侧播技术
    1.6 一膜两季免耕轮作与留膜留茬越冬栽培技术
    1.7 膜下滴灌技术
    1.8 立体复合种植技术
2 旱作节水技术增产机理
    2.1 不同覆膜方式土壤温度效应
    2.2 土壤水分效应
        2.2.1 不同覆膜方式土壤水分效应
        2.2.2 一膜两季免耕栽培土壤含水量变化
        2.2.3 一膜两季免耕栽培土壤贮水量的变化
    2.3 水分利用率
        2.3.1 不同覆膜方式水分生产率
        2.3.2 全膜覆盖不同生育时期灌溉水分生产率
        2.3.3 不同种植方式水分生产率
        2.3.4 立体复合种植水分生产率
3 宁南山区旱作技术集成与创新
4 小结与讨论

(10)宁南山区旱地玉米栽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效应
    1.1 不同覆膜方式土壤水分及效应
    1.2 不同灌溉量及灌溉时期土壤水分与贮水量效应
    1.3 旱作保墒免耕土壤水分效应
    1.4 立体复合种植水分生产率
    1.5 土壤温度效应
    1.6 产量效益
2 关键性栽培技术研究
    2.1 品种
    2.2 密度
    2.3 补充灌溉
    2.4 增加化肥和有机肥投入
    2.5 调整种植结构
    2.6 一膜两季栽培
3 结论

四、宁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南部山区农田优质糜子品种筛选[J]. 杜璨,杨刚,李红飘,何新全. 陕西农业科学, 2021(08)
  • [2]增密对旱区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 坚天才,康建宏,梁熠,刘根红,王乐,冯鹏博,马雪莹,高娣. 西南农业学报, 2020(11)
  • [3]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和产量形成对不同施磷量的响应机理[D]. 吴佳瑞. 宁夏大学, 2020
  • [4]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施肥与补灌对冬小麦生长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D]. 董昭芸.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种植模式对半干旱地区马铃薯淀粉积累及产量的影响[D]. 贺锦红. 宁夏大学, 2019
  • [6]宁南山区旱作玉米生产状况分析及增产增效技术途径[D]. 韩治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7]玉米新品种垦玉14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郑富国,张金乾,李瑞,袁晓丽,元小军. 中国种业, 2018(08)
  • [8]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D]. 孙东宝.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9]宁南山区旱作节水技术研究[J]. 郭忠富. 宁夏农林科技, 2014(02)
  • [10]宁南山区旱地玉米栽培模式研究[J]. 李春琴.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8)

标签:;  ;  ;  ;  ;  

宁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