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新品种——南农6号

棉花新品种——南农6号

一、棉花新品种——南农6号(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1](2021)在《基于产量、品质性状的陆地棉优异种质筛选》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主要的纺织工业原材料。棉纤维约占全球使用纤维的35%,提高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是主要的棉花育种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棉纺织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进一步基于产量和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陆地棉种质资源是当前棉花育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来自中国、哥斯达黎加、巴基斯坦、保加利亚、澳大利亚、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兹别克斯坦、法国、吉尔吉斯斯坦、墨西哥、马里和肯尼亚13个国家的978份棉花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对铃重、子指、衣分、纤维长度、整齐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短纤维率等8个性状进行了鉴定与评价,最终筛选出产量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优异的种质资源材料22份,可作为今后棉花育种工作的亲本资源。主要结果如下:1、由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得出,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子指(15.00%),其次是铃重(13.93%),衣分的变异系数最小(11.70%)。表明在产量相关性状中改良潜力最大的是子指;在品质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短纤维率(13.31%),其次是断裂比强度(10.20%),第三是马克隆值(8.79%),再次是纤维长度(6.53%),最后是整齐度(1.72%),说明短纤维率改良潜力最大。2、相关分析表明:铃重与子指、纤维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呈极显着正相关;衣分与马克隆值之间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子指与纤维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呈极显着正相关;纤维长度与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呈极显着正相关;整齐度与断裂比强度之间都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性;断裂比强度与铃重、子指、纤维长度、整齐度都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性;短纤维率与马克隆值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0.24%。3、利用离差平方和聚类法构建聚类树状图,根据8个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将978份种质资源划分为6个类群,其中前三个类群包含了大部分种质。第Ⅰ类群是最大的类群,共有793份种质,典型特征是衣分均值最高。第Ⅱ类群共有51份种质,各个性状的平均值都较低,属于产量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较差的类群,但是铃重、衣分的变异系数较大;第Ⅲ类群有131份种质,表现特征为长纤维、大铃、断裂比强度较高,马克隆值较好,是各性状表现最好的类群。4、共鉴定出铃重大于6.2g的种质113份;衣分在40%以上的有109份;纤维长度在30 mm以上的有480份;断裂比强度在30 cN/tex以上的有466份;马克隆值达到A级标准的有25份。综合性状较好的22份种质分别为:中R014121、中棉所14号、MSCO-12、鲁无16、中0548、哥利格35-W、布哈拉6号、河大65-125、波棉3号(“1”式)、无酚1号、石无107、无极一枝花、冀91-28、孝2168、河无309、黑山棉1号、宁棉18号(华东6555)、70-24、八农212、中无268、苏棉11号、辽无354。基于以上结果,得出本试验结论:基于表型性状为棉花新品种选育提供优异亲本;产量相关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本研究共筛选出综合性状较好的优异种质22份,对棉花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王叶,谢家建,黄春蒙,彭于发[2](2017)在《转cry1Aa基因抗虫棉整合结构解析及转化体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cry1Aa基因是2011年本实验室在我国棉花商品种子中发现的1种未经批准的转基因成分,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结构解析,建立特异性检测方法,对市售棉种进行初测,明确该外源基因在我国棉种中的存在情况。【方法】通过Genome walking、长链PCR分离获得了转cry1Aa基因棉花转化体(定名为NN6转化体,简称NN6)的外源基因整合结构,同时基于插入位点基因组及外源DNA连接区,建立了NN6转化体特异性的定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NN6整合结构主要包括cry1Aa、aad和Npt II基因,插入棉花基因组7号染色体37 169 450位,产生91 bp基因组缺失;所构建的定性PCR检测方法能特异、快速地对棉花单株和种子单粒中NN6转化体的纯/杂合状态进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限为44拷贝,能满足国内外对转基因标识的需要;对含有cry1Aa基因的3个市售棉种进行检测,其纯合度分别为1.51%,5.21%和21.09%。【结论】本研究解析了NN6的整合结构,并建立特异性检测方法,为我国转基因棉花新品种选育及转基因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唐淑荣[3](2017)在《中国棉花纤维品质综合评价与区域特征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棉花纤维品质的优劣与纺织品质量及植棉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精确分析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分布规律和开展纤维品质综合性评价,对我国棉花育种方向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05-2014年我国国家级棉花区域试验531个参试品种的纤维品质主要性状指标(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和纺纱均匀性指数)为分析对象,系统研究我国近十年间棉花不同品种类型(杂交棉、常规棉)、不同熟性类型(早熟、中熟、早中熟)、不同生态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及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纤维品质时空分布的规律,运用作物同异育种理论对其进行同异性分析和综合性评价,并根据GGE(基因型主效(G)加基因型(G)与环境互作效应(E)模型)双标图对品种的适应性和纤维品质特征分布进行区域划分。同时以2005-2014年纤维品质数据建立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未来5年和10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采用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方法,对2005-2014年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早熟、中熟和早中熟类型棉花品种的主要纤维品质性状分析表明:(1)达到国家审定标准高产优质(I型)、普通优质(II型)的品种数量,中熟棉品种分别占其参试品种总数的比例为0.54%和12.63%;早中熟棉品种为0.57%和17.14%;早熟棉为7.09%和18.44%。(2)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与理想品种性状的灰色关联系数较高,其次是纺纱均匀性指数,再次为马克隆值。(3)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纤维质量性状与理想性状比较,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棉纤维品质优于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棉;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纤维品质综合性状表现最佳,是我国优质棉生产和品种布局的首选的重要熟性类型,其次是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的中熟棉类型。(4)我国棉花品种中熟棉类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近五年西北内陆棉区的中熟棉品种有所增加。中熟棉品种纤维长度分布范围在28.7-30.3mm,可适纺中高档纱所需长度标准要求。近几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品种的纤维长度和比强度有所下降,比强度分布在29.6-31.0cN.tex—1范围,属中等偏上的水平。三大棉区不同熟性类型马克隆值差异明显,长江流域棉区的马克隆值高于黄河流域棉区,而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棉品种马克隆值又高于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棉品种,且黄河流域马克隆值在2010-2014年期间提高幅度较大,出现马克隆值6.0的现象。(5)研究表明棉花≥10℃有效积温是影响中熟常规棉和杂交棉纤维品质的最主要因子。2.基于同异性分析的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运用作物育种同异性分析理论,对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所有参试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国家棉花审定标准优质I型、II型的品种分别占参试品种总数的0.94%和22.98%,另外有76.08%的品种符合普通高产(III型)和未达到I、II、III型的型外品种。其中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国家棉花审定标准优质Ⅰ型、Ⅱ和Ⅲ型的品种数分别占其相应类别参试品种的比例分别为1.58%、28.42%和14.74%;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国家棉花审定标准优质Ⅰ型、Ⅱ和Ⅲ型的品种分别占其相应类别参试品种的比例分别为0.59%、19.94%和10.56%。(2)黄河流域常规棉、杂交棉纤维品质综合同一度分别为0.8693和0.8888;长江流域杂交棉综合同一度为0.8643;西北内陆棉区综合同一度为0.8905。不同棉区常规棉与杂交棉纤维品质性状比较表明,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优于黄河流域杂交棉;而黄河流域杂交棉又优于黄河流域常规棉和长江流域杂交棉,黄河流域常规棉与长江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性状差异不显着。黄河流域棉区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长江流域棉区适宜种植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杂交棉品种区域。而西北内陆棉区适合种植长强细的优质常规棉品种区域,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的种植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种类型,可作为棉纺工业纺中高支纱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对优化我国优质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有重要参考价值。3.基于GGE分析的不同生态区棉纤维品质区域分布特征与生态区划研究以黄河流域19个、西北内陆早熟区6个和早中熟10个试验点作为试验环境材料分析。运用GGE模型划出双标图,旨在研究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试验环境与品质性状互作模式,对品质性状选择和适宜的生态区进行探讨与划分,并基于GGE双标图对预测原棉纺纱能力的纺纱均匀性指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纺纱均匀性指数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呈正相关并达极显着水平,与断裂伸长率、反射率为正相关但不显着,与马克隆值为负相关但不显着。(2)黄河流域棉区可划分为3个特征明显的纤维品质生态区。第Ⅰ生态区包括泗阳、响水,安徽灵璧,新乡和商丘,其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协调较好,综合纤维品质优良,可称为“优质纤维生态区”。第Ⅱ生态区包括大荔、西华、宁津、石家庄和故城,其马克隆值较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表现中等,可称为“普通纤维生态区”。第Ⅲ生态区包括杨凌、运城、安阳、邯郸、沧州、天津、惠民、金乡和临清,其马克隆值最低,其余性状表现中等,可称为“低马克隆值生态区”。(3)西北内陆早熟棉区由优质到普通可划分为3个生态区:第Ⅱ生态区包括精河;第Ⅰ生态区包括乌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昌吉(简称ACD6,以下类同);第Ⅲ生态区包括第七师125团、第八师121团、石河子以及敦煌。(4)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由优质到普通亦可划分为3个生态区:第Ⅲ生态区包括莎车、轮台、巴州、库车、疏附、第一师阿拉尔);第Ⅱ生态区包括麦盖提和第三师喀什;第I生态区是阿克苏。4.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时空分布与发展趋势本文运用灰色预测法,旨在构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的纤维品质灰色预测模型,探索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纤维品质时空分布规律,并对未来5年和10年纤维品质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0年期间国家棉花区试参试品种的综合纤维品质总体呈逐年提升趋势。纤维长度表现较优,分布阈值有所提高(27.0-32.0mm),且多数品种纤维长度达到29mm或30mm,比强度呈增大趋势。长江流域棉区比强度达到“很强”档水平(31.0cN·tex-1)的品种所占比例2011年达到61.1%。马克隆值在棉区间差异显着,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逐年增高,由B2档(4.3-4.9)向C2档(5.0及以上)变化;长江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偏高,基本维持在C2档水平;西北内陆棉区马克隆值较优,分布在A档(3.7-4.2)和B2档(4.3-4.9)。纺纱均匀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其中分布在130-149(可纺40-50中支纱)品种所占比例为80.0%。总之,近10年国家棉花区试参试品种综合纤维品质总体上西北内陆棉区相对较优,其次为长江流域棉区,再次为黄河流域棉区。预测在未来5年和10年,黄河流域纤维品质呈明显下降趋势,长江流域略微上升,而西北内陆则呈显着下降趋势,这些变化应引起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棉花育种工作者及审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蔡立旺,高进,施庆华,王为,陈建平[4](2014)在《江苏省杂交棉花品种性状研究及育种思路》文中研究指明研究2001—2013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杂交棉花品种的性状表现,为杂交棉育种提供参考。根据区域试验数据,采用Excel等统计方法分析杂交棉花品种的亲本来源、产量表现、纤维品质及抗性等性状。结果表明:杂交棉品种亲本多为苏审常规棉与‘GK19’;不同阶段育成品种产量稳步提高,但增产幅度有降低趋势;单株铃数有渐近增加的趋势;30个白色杂交棉品种中,衣分均高于39.5%,铃重5.9 g以上的品种占60%;纤维品质达Ⅲ型以上品种占93.5%;近50%品种对枯、黄萎病的抗性达耐病级别;抗虫性有待提高。近期杂交棉育种以改进纤维品质与抗性为主,稳步提高产量;思路上注重种质资源创新,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研究"三系"杂交棉;重点开展病虫抗性和品质研究。

李梅,生艳绯[5](2014)在《棉花新品种引种试验》文中认为本试验通过棉花引种试验,鉴定比较所引棉花新品种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纤维品质及综合表现,客观评价其品种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为吐鲁番地区棉花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和种子管理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材料参试品种共5个:兴农6号、新陆中46号、新陆中45号、中棉所69号、中棉所79号。对照棉花品种为吐鲁番当地主栽品种岱字-80。

石雅丽,张锐,任茂智,孟志刚,周焘,孙国清,孟钊红,郭三堆[6](2013)在《棉花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棉花在产量、品质、生理生化特性等不同的性状上均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棉花雄性不育在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上具有重要作用,棉花雄性不育可以突破传统人工去雄杂交育种的瓶颈,为棉花杂交种制种的商业化推广展现了光明的前景。综合目前棉花雄性不育的研究成果,本文介绍了棉花雄性不育系的类型,综述了其细胞学特征、分子机理,以及相应培育方法,同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雄性不育系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沈亚平,樊璇,谢鹏,李静[7](2012)在《启东棉花新品种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在同一农业气候环境、栽培技术条件下,对棉花9个新品种作了试验,结果产量居于前三名的分别为科棉3号、中棉所47和南抗9号,增产潜力较大;同时经棉花生长关键期的气候因子对气候产量的模拟、线性定量化鉴定,可以在本地推广种植。

庞念厂[8](2012)在《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文中认为棉花品种是棉花生产的先决条件,棉花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在于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我国在1990-1999年十年间通过国家或各省审定的品种数量达297个,而在2000-2009年十年间审定品种数量达842个,这其中包括重复审定70个、引种17个、彩棉33个、长绒棉18个、早熟棉22个,前五年审定了223个,后五年审定了619个,后五年为前五年的2.8倍。育种速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周期缩短。2000-2009年棉花品种生育期除新疆早熟棉和长绒棉生育期略有增加外多呈现缩短趋势。新疆长绒棉品种生育期呈现波动中增加,后五年比前五增加5.5天,新疆早熟棉生育期后五年比前五年增加1天。2000-2009年棉花品种产量前后五年比较,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新疆棉区审定品种产量增加幅度最大,可达1-3千克/亩/年,其次是长江棉区增加0.8千克/亩/年,黄河增产幅度小,仅为0.6千克/亩/年。从棉花纤维长度来看,新疆棉花品种长度增加约1毫米,而长江棉区和黄河棉区均是略有提高,但不明显。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棉花品种相比,产量有了明显增产。长江棉区转基因棉花品种年增加2千克/亩,黄河棉区增产0.4千克/亩;长江棉区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产量有所增加,而黄河棉区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产量却有所下降。对于常规与杂交棉来说,长江棉区和黄河棉区的杂交棉产量均有增加,长江棉区杂交棉增产幅度大于黄河棉区。黄河棉区仍应以常规棉花品种选育为,长江棉区要以杂交棉为主。近年来种子企业育种工作得到加强。但各育种单位目标大致相同,致使棉花育种工作力量分散,工作内容多次重复,无法形成优势研究力量,不便于集中攻克育种难题。转基因技术育种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在加强杂交棉育种的前提下,不应以减少或放弃常规育种为代价,与常规育种结合不紧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是今后棉花育种的发展方向。由单一常规棉发展到低酚棉、杂交棉、抗病虫棉、抗旱棉等多类型并举。总之,随着我国对棉花科研的投入与进展,未来几年应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加强育种团队建设,将分散、规模小的团队联合起来,做大我国的棉花种子研发团队,提高棉花产量水平和纤维品质,综合提高品种抗性能力,对于提高我国棉花科研水平,增强我国棉花生产能力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焦光婧[9](2012)在《1978-2007年我国不同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文中指出棉花是世界性的经济作物,棉花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棉花品种改良是提高棉花生产水平的关键途径。在品种选育过程中,随着自然、经济、综合栽培管理等因素变化,其综合性状亦随之改变,并且会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研究这种变化规律,对培育优良的棉花品种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编着的《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一书中品种特性数据资料,对我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三大棉区育成并审定的陆地棉品种,进行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系统比较分析,探讨了棉花14个性状在不同棉区表现的差异,分析其生态原因,为制定我国棉花生态适宜区划和棉花引种、育种、栽培等方面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1.棉花品种在不同棉区品种间综合性状存在一定差异,生育期、铃重、衣分、纤维长度、麦克隆值等性状在三大棉区表现稳定,叶色、皮棉产量、枯黄萎病抗性和密度等性状各棉区品种间差异较大,特别是西北内陆棉区育成的品种在叶色、铃形、皮棉产量、枯黄萎病抗性等性状方面稳定性较差,但西北内陆棉区的品种纤维品质优于长江、黄河流域两个棉区。2.随着年代的变迁,三大棉区的品种单铃重、皮棉产量和比强度三个性状趋向一致,明显呈升高趋势,比强度尤为突出;品种的叶色、第一果枝节位、铃形、麦克隆值和枯黄萎病抗性等性状不同年份间波动较大;而生育期、衣分、纤维长度等性状年代间变化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品种的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尤其强度有明显改良。3.杂交棉和抗虫棉品种的生育期、铃形和叶色三个性状变化趋于平稳,皮棉产量明显呈上升态势,且增幅较大,铃重、衣分两个性状在不同棉区之间变化幅度较小,随年代变迁总体呈上升趋势,纤维品质变化趋于平稳,比强度有所提高,抗枯、黄萎病性能近二十年来无明显变化。杂交棉和抗虫棉的产量优势突出。4.14个性状对三大棉区高产优质育种目标各有不同的贡献。生育期、株高、铃重、衣分、密度是影响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生态环境下,株高、第一果节、密度等农艺特性贡献最大,成为最重要成分,另外产量、纤维品质性状和抗病性能贡献次之,也作为主要成分。总之,不同生态环境引种时,应首先考虑棉花各个性状表现的地区差异,尤其要注重密度、株高等的差异。在选择育种目标时,仍然要把选择产量较高、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同时兼顾到各个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性。

李俊[10](2011)在《兴化地区棉花品种比较试验》文中指出在兴化地区进行了棉花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科棉6号、南农6号、南农8号、苏杂66、苏杂3号、创杂9号较其他品种早熟性稍好;各参试品种未见明显倒伏现象,无明显病株,抗病性较好。科棉6号、湘杂棉8号、创杂9号产量居参试品种前3位,分别为5 059.5、4 951.5、4 788.0 kg/hm2。

二、棉花新品种——南农6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新品种——南农6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产量、品质性状的陆地棉优异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陆地棉产量性状研究进展
    1.2 陆地棉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1.3 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1.4 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研究
        1.4.1 陆地棉种质资源的概述
        1.4.2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1.4.3 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1.4.4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1.5 陆地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5.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1.5.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描述性统计
        2.3.2 基于欧式距离的聚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材料主要产量、品质性状表现和分析
        3.1.1 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分析
        3.1.2 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3.2 试验材料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 试验材料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3.2.2 试验材料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3 试验材料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2.4 试验材料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3.3 试验材料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优异种质筛选
        3.3.1 根据主要产量相关性状进行筛选的结果
        3.3.2 基于主要品质性状的优异种质筛选
        3.3.3 基于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优异种质筛选
        3.3.4 综合鉴定、筛选优异种质结果
4 讨论
    4.1 基于表型性状为棉花新品种选育提供优异亲本
    4.2 产量相关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
    4.3 本研究对棉花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4.4 对于未来陆地棉种质资源研究的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致谢

(2)转cry1Aa基因抗虫棉整合结构解析及转化体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DNA提取
    1.3 NN6转化体整合结构解析
    1.4 定性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NN6转化体的整合结构
    2.2 定性PCR检测方法
    2.3 实时荧光PCR方法
3 讨论
4 结论

(3)中国棉花纤维品质综合评价与区域特征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棉花生产与纤维品质研究进展
        1.1 国外棉花生产与纤维品质现状
        1.2 国内棉花生产与纤维品质现状
        1.2.1 国内棉花生产现状
        1.2.2 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研究现状
        1.2.3 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在纺织应用中研究现状
    2 棉花纤维品质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1 品种遗传特性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2.2 环境条件和气象因子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2.3 栽培措施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3 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分类研究
        3.1 按品种类型(杂交棉和常规棉)分类研究
        3.2 按品种熟性(早熟、中熟和早中熟)分类研究
        3.3 按生态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分类研究
    4 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纤维品质评价分析与统计方法应用
        4.1 棉花纤维品质评价分析标准
        4.2 区域试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现状
    5 研究目的和意义与技术路线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地点的设置
        1.1.2 试验品种类型
        1.1.3 田间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2.1 纤维样品取样
        1.2.2 测试方法
        1.2.3 测试指标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3.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1.3.2 气象因子数理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熟性类型符合审定标准品种纤维品质评价
        2.1.1 不同熟性类型品种棉花纤维品质性状
        2.1.2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符合审定标准的类型评价
        2.2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2.2.1 黄河流域棉区
        2.2.2 长江流域棉区
        2.2.3 西北内陆棉区
        2.3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性状分布差异性比较
        2.3.1 黄河流域棉区
        2.3.2 长江流域棉区
        2.3.3 西北内陆棉区
        2.4 同一熟性对照品种纤维品质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2.4.1 中熟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2.4.2 中熟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不同熟性类型符合品种审定标准的纤维品质评价
        3.1.2 三大棉区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指标分析和建议
        3.1.3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改良分析
        3.1.4 棉花纤维品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同异性分析的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3.1 参与统计的数据
        1.3.2 统计分析方法与步骤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棉区不同品种类型的纤维品质分析
        2.2 不同品种类型纤维品质同异性分析
        2.2.1 黄河流域棉区不同品种类型同异性分析
        2.2.2 长江流域棉区不同品种类型同异性分析
        2.2.3 西北内陆棉区不同品种类型同异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GGE分析的不同生态区棉纤维品质区域分布特征与生态区划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设置
        1.1.2 田间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3.1 GGE模型分析
        1.3.2 GGE双标图分析方法
        1.3.3 试验环境的地理因子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特征划分研究
        2.1.1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向量相关性分析与GGE双标图的绘制
        2.1.2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试点间聚类分析
        2.1.3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特征划分
        2.2 西北内陆棉区北疆早熟区域纤维品质特征划分研究
        2.2.1 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向量相关性分析与GGE双标图的绘制
        2.2.2 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区域纤维品质性状试点间聚类分析
        2.2.3 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特征划分
        2.3 西北内陆棉区南疆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特征划分研究
        2.3.1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向量相关性分析与GGE双标图绘制
        2.3.2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试点间聚类分析
        2.3.3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特征划分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国家棉花区试纤维品质时空分布与趋势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5-2014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1.1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1.2 长江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1.3 西北内陆棉区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2 2005-2014年我国三大生态区棉花纤维品质分布规律
        2.2.1 不同生态区纤维长度的比较分析
        2.2.2 不同生态区纤维比强度比较分析
        2.2.3 不同生态区纤维马克隆值比较分析
        2.2.4 不同生态区纤维纺纱均匀性指数比较分析
        2.3 基于灰色预测的未来国家棉花品种区试纤维品质发展趋势
        2.3.1 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棉纤维品质趋势
        2.3.2 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棉纤维品质趋势分析
        2.3.3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常规棉纤维品质趋势分析
        2.3.4 三大棉区未来纤维品质发展趋势比较
    3 讨论和结论
        3.1 讨论
        3.1.1 2005-2014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分布规律
        3.1.2 未来5年和10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发展趋势
        3.1.3 建议
        3.2 结论
        3.2.1 2005-2014年我国棉花参试品种纤维品质变化总体趋势
        3.2.2 预测未来5年和10年我国三大棉区纤维品质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不同熟性品种纤维品质评价与地域分异
        1.2 基于同异性分析的不同类型品种纤维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
        1.3 基于GGE分析的不同生态区棉纤维品质特征分布与区域划分研究
        1.4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棉花纤维品质时空分布规律与趋势分析
    2 结论
        2.1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分类评价
        2.2 不同类型品种杂交棉和常规棉纤维品质综合评价
        2.3 不同生态区棉花纤维品质特征划分
        2.4 国家棉花纤维品质质量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相关论文

(4)江苏省杂交棉花品种性状研究及育种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亲本来源
    2.2产量及产量性状
        2.2.1产量
        2.2.2产量及农艺性状
    2.3纤维品质
    2.4抗性
        2.4.1抗病性
        2.4.2抗虫性
3结论与讨论

(5)棉花新品种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材料
    2.试验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熟性
    2.农艺性状
    3.品质表现
    4.产量表现
三、品种评述
    1.兴农6号
    2.新陆中46号
    3.新陆中45号
    4.中棉所69号
    5.中棉所79号
    6.岱字-80
四、结论

(6)棉花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
    1.1 细胞核雄性不育(genome male sterility,GMS)
    1.2 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
    1.3 生态敏感型雄性不育
2 棉花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2.1 核雄性不育系中的小孢子败育
    2.2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的小孢子败育
3 棉花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3.1 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
        3.1.1 核雄性不育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1.2 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
    3.2 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
        3.2.1 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及应用
        3.2.2 育性恢复机理研究
4 棉花雄性不育的应用
    4.1 核雄性不育系的培育方法与应用
        4.1.1 核雄性不育系的创造
        4.1.2 核雄性不育系的应用
        4.1.3 标记核不育系的研究
    4.2 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培育与应用
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1 有关棉花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滞后
    5.2 现有雄性不育系在生产应用上存在的缺陷
6 展望

(7)启东棉花新品种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气候慨况
    1.2 参试品种
    1.3 试验地点
    1.4 试验设计
    1.5 栽培措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比较分析(表1)
    2.2 产量结构分析比较评述
3 气象条件对棉花的生长评述
    3.1 播种—出苗:气温正常偏高、降水偏多
    3.2 移栽—蕾期:灾害性天气频繁
    3.3 盛蕾—开花期:入梅偏迟、气温偏高
    3.4 结铃盛期伏旱明显,气温高、光照足
    3.5 棉花吐絮初,阴雨日多,中后期气温高、日照足
4 棉花气候产量的鉴定
    4.1 棉花气候产量的模拟线性化分析
        4.1.1 热量因子
        4.1.2 光照因子
        4.1.3 降水因子
    4.2 综合指标
    4.3 2006年棉花新品种气候产量鉴定
    4.4 气候产量鉴定的意义
5 结论

(8)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棉花生产与科研育种概述
        1.1.1 我国棉花生产概况
        1.1.2 我国棉花科研机构概况
        1.1.3 我国棉花育种技术进展
        1.1.4 近年我国棉花重大科研成果概况
    1.2 我国的棉花品种审定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数量及类型情况分析
    2.1 棉花审定品种总体数量
        2.1.1 1990-1999 年审定数量情况
        2.1.2 2000-2009 年审定数量情况
    2.2 2000-2009 年审定品种类型情况
        2.2.1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品种
        2.2.2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
        2.2.3 彩色棉审定品种
        2.2.4 长绒棉审定品种
        2.2.5 早熟棉审定品种
    2.3 审定品种选育单位情况
    2.4 小结
        2.4.1 审定品种数量大增
        2.4.2 品种类型多元交错
        2.4.3 育种单位多增企业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性状分析
    3.1 黄河棉区(冀鲁豫)品种性状分析
    3.2 长江棉区(鄂皖苏)品种性状分析
    3.3 西北棉区(新疆)品种性状分析
    3.4 国审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5 彩色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6 早熟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7 小结
        3.7.1 品种单产波动中增加
        3.7.2 品种生育期小幅缩短
        3.7.3 纤维品质仅细微改善
        3.7.4 转基因技术提升品种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4.1 品种数量由少到多再要精
    4.2 品种类型多元化加区域化
    4.3 育种单位要加强育种团队
    4.4 品种单产增加借力高抗性
    4.5 生育期变化适宜区域特点
    4.6 纤维品质改善要突破瓶颈
    4.7 有待深入研究的相关内容
    4.8 棉花品种选育审定小建议
        4.8.1 彩棉育种
        4.8.2 抗逆育种
        4.8.3 早熟育种
        4.8.4 机械化与品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表 2000-2009 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表

(9)1978-2007年我国不同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植棉史与育种现状
        1.1.1 世界植棉史及育种现状
        1.1.2 我国植棉史及育种现状
    1.2 我国五个植棉区的分布和生产气候特点
        1.2.1 黄河流域棉区
        1.2.2 长江流域棉区
        1.2.3 西北内陆棉区
        1.2.4 北部特早熟棉区
        1.2.5 华南棉区
    1.3 我国棉花品种改良状况
        1.3.1 我国棉花品种的更换及育种成效
        1.3.2 我国棉花品种性状改良状况
    1.4 我国棉花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
    1.5 本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品种及其特性数据收集和数据库建立
    2.2 数据整理和归一化
    2.3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不同棉区的棉花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3.1 三大棉区品种特性分析
        3.1.1 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分析
        3.1.2 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分析
        3.1.3 西北内陆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分析
    3.2 三大棉区品种主要性状比较
        3.2.1 主要农艺性状
        3.2.2 产量性状
        3.2.3 纤维品质特性
        3.2.4 抗病性能
        3.2.5 主要性状变异情况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年代的棉花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4.1 不同年代审定的棉花品种概况
    4.2 不同年代的三大棉区育成棉花品种特性成效比较
        4.2.1 不同年代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4.2.2 不同年份产量性状比较分析
        4.2.3 不同年份纤维品质比较分析
        4.2.4 不同年份抗病性能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棉花品种类型的特性比较分析
    5.1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1.1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主要特性比较
        5.1.2 不同棉区的杂交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1.3 不同年份的杂交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2 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2.1 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比较
        5.2.2 不同棉区的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2.3 不同年份的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第六章 近 30 年棉花主栽品种主要性状相关和聚类分析
    6.1 品种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6.1.1 农艺性状与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6.1.2 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
        6.1.3 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相关分析
        6.1.4 农艺性状与抗病性相关分析
        6.1.5 产量性状与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6.1.6 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相关分析
        6.1.7 产量性状与抗病性相关分析
        6.1.8 纤维品质与纤维品质相关分析
        6.1.9 纤维品质与抗病性相关分析
    6.2 品种的主成分分析
    6.3 品种的聚类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兴化地区棉花品种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品种生育期
    2.2 各品种植株性状
    2.3 各品种伏前桃调查
    2.4 各品种伏桃调查
    2.5 各品种三桃比例
    2.6 各品种产量
    2.7 综合抗性
3 品种综述

四、棉花新品种——南农6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产量、品质性状的陆地棉优异种质筛选[D]. 王宁.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2]转cry1Aa基因抗虫棉整合结构解析及转化体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J]. 王叶,谢家建,黄春蒙,彭于发. 棉花学报, 2017(04)
  • [3]中国棉花纤维品质综合评价与区域特征分布研究[D]. 唐淑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江苏省杂交棉花品种性状研究及育种思路[J]. 蔡立旺,高进,施庆华,王为,陈建平. 农学学报, 2014(10)
  • [5]棉花新品种引种试验[J]. 李梅,生艳绯. 农村科技, 2014(05)
  • [6]棉花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J]. 石雅丽,张锐,任茂智,孟志刚,周焘,孙国清,孟钊红,郭三堆. 生物技术进展, 2013(05)
  • [7]启东棉花新品种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J]. 沈亚平,樊璇,谢鹏,李静.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2(03)
  • [8]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D]. 庞念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
  • [9]1978-2007年我国不同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D]. 焦光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
  • [10]兴化地区棉花品种比较试验[J]. 李俊.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2)

标签:;  ;  ;  

棉花新品种——南农6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