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水溶性气体组分及同位素特征的形成机制及意义探讨

吐哈盆地水溶性气体组分及同位素特征的形成机制及意义探讨

一、吐哈盆地水溶气组分与同位素特征形成机理及意义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蔺亚兵[1](2021)在《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控藏要素与高产地质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尔多斯盆西南缘黄陇侏罗纪煤田低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局部突破,但规模性建产仍面临诸多地质问题。鉴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该煤田高渗煤储层发育机理和低阶煤层气控藏要素,建立了高产地质模式,取得如下创新认识:(1)揭示了黄陇煤田低阶煤储层高渗发育机理。基于试井资料,提取构造应力场要素,发现深度600m左右煤储层渗透率最高,对应的侧压系数、水平主应力差、有效应力最低。建立了构造应力与煤储层渗透率的两段式反向耦合(<→D)模型,揭示了该煤田高渗煤储层发育特点及其地质控制机理。(2)揭示了第一次煤化跃变作用(FCJ)对早期煤化阶段煤孔结构及其吸附能力的控制特点。黄陇煤田FCJ位于镜质组随机反射率(Rr)0.60~0.65%之间,对煤吸附性产生了深刻影响。发现FCJ之前煤样朗格缪尔体积及游离烃产率随Rr增大呈减小趋势,主控因素为富惰质组煤的显微组分组成;之后两个参数显着增大,煤化作用影响更为显着,富惰质组特点对吸附性影响明显减弱。研究认为,煤化沥青质产物被镜质组吸附或堵塞镜质组孔隙,这是煤吸附性在FCJ前后突变的根本原因。(3)建立了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成藏模式。发现煤层气富集区主要集中在黄陵矿区北部、焦坪矿区东部、彬长矿区中南部及永陇矿区中北部,埋深300~800m为煤层气富集最佳层段。根据煤层气稳定同位素组成判识,彬长矿区、永陇矿区和焦坪矿区为生物成因气,黄陵矿区发育次生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两种类型。建立了盆缘缓坡水力封堵-生气二元成藏和多源富集成藏两类成藏模式。第一种类型是低阶煤储层在盆地边缘有利渗透率和水文地质条件作用下,次生生物成因气生成与保存的结果。第二种类型是煤系下伏地层油气资源通过垂向构造裂隙向煤系地层运移,并在煤系地层与煤层气共生成藏。(4)建立了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高产地质模式。分析勘探开发试验资料,发现该煤田煤储层渗透率越高、水动力条件越弱,煤层气井产量越高,而资源条件差异对气井产能影响较小。直井和多分支水平井对低阶煤层气开发具有较好的适用性,U型井效果不甚显着。结合成藏模式,建立了背斜翼部高位、背斜轴部及向斜富集区三种煤层气高产地质模式。建议在背斜等构造高部位选择直井,在向斜低部位选择多分支水平井,形成两种井型优势互补的低阶煤层气开发技术体系。该论文包括插图114幅,表格29个,参考文献240篇。

孙细宁[2](2020)在《延长探区长7、长9页岩地化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等学科为理论指导,通过对延长探区长7、长9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及结构等特征的研究,力求找到预测有利储层的技术方法,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长7页岩有机碳含量峰值2%~6%,平均含量4.78%。长9页岩的有机碳含量峰值1.0%~7.0%,平均含量4.47%。长7和长9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与Ⅱ2为主,少量Ⅰ型和Ⅲ型。长7 Ro值在0.8%~1%之间,平均值0.9%;长9 Ro值在0.9%~1.1%之间,平均值为1.04%。碳同位素特征显示研究区页岩气为热成因的干酪根裂解气。2.长7、长9页岩的矿物组成具有相同的特征,主要矿物为石英、粘土矿物、长石,此外还含少量碳酸盐、黄铁矿等。其中主要矿物石英平均含量30.8%,粘土矿物平均含量48.7%,长石平均含量13.5%。3.含粉砂质纹层的页岩粒间孔主要有碎屑颗粒间的原生粒间孔、粒间溶蚀扩大孔、晶间孔;粒内孔以粒内溶蚀孔为主,还发育有层间缝、铸模孔和黄铁矿集合体晶间孔;含有少量的有机质生烃孔。纯页岩的粒间孔以粘土矿物粒间孔为主,含有少量刚性颗粒压力影下的孔隙。粒内孔主要为自生粘土矿物集合体晶间孔、草莓状黄铁矿集合体晶间孔、粒内溶蚀孔和铸模孔等;有机质孔隙较发育。4.纯页岩层孔径分布总体具有双峰特征,最高峰位于0.4nm和3.5nm处,而粉砂质纹层的孔径分布表现为多峰型,孔径范围变化大,从0.3nm至10um范围内均有孔隙发育。纯页岩的孔体积组成主要以中孔为主,其次为微孔和大孔;粉砂质纹层的孔体积组成以大孔为主,其次为中孔,微孔的贡献很少。5.通过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和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选取页岩厚度、粉砂质纹层总厚度、有机碳含量、孔隙度、脆性矿物组成及含气量这6个主要参数建立储层评价标准,对研究区进行有利区预测,其中长7优选出四个有利区,长9优选出三个有利区。

韩少博,徐国盛,宋占东[3](2017)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型气运移机制探讨》文中指出依据天然气δ13C2数值把准南煤型气划分为A组和B组。A组煤型气主要分布在安集海背斜以西的第三排构造带,B组煤型气主要分布在安集海背斜以东,包括准南的三排构造带;根据水溶气和游离气的组分运移特征,结合准南地层压力、地层水矿化度和重碳酸根浓度,提出A组煤型气为水溶气运移,B组煤型气以游离气运移为主;异常压力是水溶气向上运移的动力,构造应力控制了煤型气的运移方式,应力强烈的第一排构造带以游离气运移为主,应力较弱的第三排构造带以水溶气运移为主,第二排构造带上煤型气两种运移方式都存在;煤型气i-C4/n-C4和i-C5/n-C5值显示运移通道为构造微裂缝或短暂开启的断层,运移的水动力较强。

王杰[4](2017)在《松辽盆地北部水溶气富集条件及其资源潜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松辽盆地北部地区富含水溶气的地热井采集地层水样和天然气样,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确定地层水化学特征、天然气类型及组分特征;针对不同水溶气发育层系分别建立水溶气测井识别图版,开展老井测井资料重新处理与解释,确定水溶气富集区域,并优选5口富含水溶气的地热井进行系统观测,获得每口井天然气溶解量;利用油田地质、物探、测井、钻探等资料,分析水溶气富集地质条件;利用储层资料,计算储层水资源量,最后根据水溶气丰度值及储层水资源量计算研究区水溶气资源量。本次研究取得以下几点结论与认识:(1)为了确定水溶气的类型及组分特征,在研究区富含水溶气的地热井采集天然气样,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地区水溶气成分主要是甲烷,含量为81.74%92.5%,绝大多数甲烷系数在0.90以上,具有干气的特征,甲烷碳同位素在-75‰-55‰,类型主要为生物成因气。(2)优选区块建立的测井解释方法能够较好的识别储层流体性质,不仅能较好的识别气水层,对于三相流体同时存在的情况,能够在先区分出含油层的基础上,再识别气水层。解释图版的符合率均达到95.4%以上,达到了对优选区块流体性质进行评价的目的。(3)在确定研究区域水溶气发育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水溶气发育层系分别建立了识别水溶气的方法,优选水溶气井进行测井资料的重新处理和二次解释,明确了泰康隆起杜24区块及龙虎泡阶地塔161区块具有较好的水溶气资源。(4)收集整理富含水溶气的地热井资料,优选5口典型地热井进行系统抽水观察及测试,目的在于获得每口井天然气溶解量,测试结果均见到较好的水溶气显示,日产气量在190690m3之间。(5)通过水溶气井口测试及各套气源岩生气量评价,确定水溶气丰度主要在0.050.35m3/t之间。松辽盆地北部地区水溶气丰度高值主要分布在汤池、杜蒙、林甸、安达、长春岭南地区,为水溶气较发育区。(6)利用水溶气丰度以及各储层水资源量结果,对松辽盆地北部姚二三段、姚一段、青二三段、泉三四段储层进行了水溶气资源量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北部非探区水溶气总资源量约为2614.19×108m3,表明松辽盆地北部具有丰富的水溶气资源。

刘文汇,腾格尔,张中宁,罗厚勇,张殿伟,王杰,李立武,高波,卢龙飞,赵恒[5](2017)在《四川盆地高硫天然气成藏机理的同位素研究》文中指出硫化氢形成机理对海相高硫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关系重大.研究的关键是直接测定自然界不同赋存状态(气、液、固)含硫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同位素组成.为此,建立了利用MAT271型气体质谱计在线分析天然气中H2S含量和不同含硫物质硫同位素组成的方法,开展了四川盆地包括烃源岩、储集岩、天然气、水溶气在内不同含硫物质的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中的含硫物质主要由BSR形成,天然气、水溶气和储集层中的含硫物质主要由TSR形成;对含硫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高含硫天然气甲、乙烷稳定碳同位素普遍呈倒转特征,其主要原因应与TSR有关;四川盆地不同层位的含硫物质硫同位素组成的地质实际分析表明,天然气中H2S的硫同位素组成与同一层位或相邻层位的膏岩或卤水的硫同位素组成具有继承关系,表明H2S形成和聚集具有自源-近源特征.

秦华,潘磊,印峰,申继山[6](2016)在《元坝地区雷口坡组气源与碳同位素倒转成因》文中认为探讨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雷口坡组气源与碳同位素倒转成因。通过雷口坡组烃源岩与天然气地化参数分析,其烃源岩以泥晶灰岩、含泥灰岩为主,TOC质量分数平均为0.37%,生烃能力较差。天然气中非烃气的体积分数多数<10%,烷烃气组分较干,CH4相对体积分数平均为99.0%,碳同位素较轻,其中δ13 C1均值为-34.19‰,δ13 C2均值为-33.31‰,且多数样品发生δ13 C1,δ13 C2倒转;甲烷氢同位素较轻,均值为-156.3‰。与相邻层位烷烃气对比并结合烃源背景,综合分析认为其气源主要为须家河组煤型气,其甲烷、乙烷碳同位素倒转为水溶分馏作用导致气层中乙烷变轻程度超过甲烷一定幅度引起。

秦华,程立雪,刘明,王涛,张腊梅,郝景宇[7](2015)在《成藏后分馏作用引起的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及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烷烃气成藏后在水溶作用或吸附—解吸—扩散过程均会发生碳同位素分馏,利用水溶理论与吸附理论结合前人实验数据计算分析认为,对乙烷组分,水溶乙烷量与气层气中游离乙烷量比值增加,后者碳同位素值即有可能发生较明显的变轻;在富含强吸附剂的地层中,因吸附剂对重烃吸附量远大于甲烷,故可能造成重烃组分的碳同位素分馏效果较甲烷更明显。一定条件下,水溶作用可能导致气层气中重烃组分碳同位素变轻程度超过甲烷一定幅度并发生倒转;富含强吸附剂的地层因吸附—解吸—扩散平衡被生产过程破坏,早期阶段解吸气重烃碳同位素变轻值可能超过甲烷一定幅度导致碳同位素发生倒转。该现象为天然气气源研究、成藏研究及生产所处阶段判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可能是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二段、雷口坡组四段、四川盆地威远气田龙马溪组页岩气碳同位素异常的主要原因。

邓奇根[8](2015)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侏罗纪煤层硫化氢成生模式及异常富集控制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煤矿高含硫化氢(H2S)气体引起的异常涌出和伤人事故在国内外经常出现。新疆为我国产煤大省,煤炭预测储量约占全国的40%。受沉积环境、地质构造,煤层自燃等因素影响,区域诸多煤矿硫化氢异常富集并发生过伤人事故。因而,开展区内高含硫化氢煤矿的地质调查、硫化氢成生模式和异常富集控制因素研究是一项紧迫且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本文以区域特征和煤的有机地球化学为研究手段,通过资料收集、现场工作、实验测试及数据统计,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以下简称“准南”)中段侏罗纪煤层硫化氢成生模式及异常富集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准南中段自石炭纪以来经历的3大构造演化阶段,坳陷构造、构造反转等特殊作用使其沉积物也具有明显的旋回性。陆相形成的侏罗纪西山窑组含煤构造,以湖泊型旋回为主,受到强烈挤压改造,形成了近东西向的雁列式成排成带的线型构造断褶带。西山窑组气候具有从温湿走向干旱,煤中有机质中以高等植物来源占主导地位,有机硫主要来自成煤植物,无机硫主要来自蒸发盐岩和卤水。区域在泥炭沼泽演化过程凝胶化作用呈加强趋势,形成的弱还原程度煤,多数属中-特低硫煤层,呈显晶或隐晶质的黄铁矿主要呈脉状充填于煤层裂隙中。区域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偏轻,大多小于-50.0‰,多属于混合成因。天然气组成以甲烷为主,重烃含量普遍低于20%,为湿气-偏湿气。地下水体及煤层气中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均为负值,表现出有机成因的特征。区域所测得各种硫同位素值都偏低,大多具有△34S(SH34SO342-24ddSS-)=22.5‰>22‰的特征,硫化氢硫同位素表现出BSR成因特征。区域西山窑组煤岩储集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峰主要分布在80℃115℃。煤的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主要介于0.5%0.7%,由古地温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可知,煤岩层经历的古地温平均为101.1℃。通过对伊利石裂变径迹测试,得到tmax值大概为105℃115℃,经历了部分退火过程,但没有完全退火。目前,研究区域侏罗纪西山窑组煤岩层藏深度大多位于400m2800m,根据今地温梯度关系,可推测研究区域煤岩层温度多数小于70℃,可见,区域煤岩层大部分经历小于120℃的温度,多数处于BSR反应的界限内。区域在目前矿井开采深度,煤层硫化氢气体组分普遍小于3.0%,表现出BSR成生的特征;由BSR形成的副产物,莓球状的黄铁矿普遍存在,表现出BSR成生的特征;天然气具有典型腐殖型热成因煤系气及BSR作用的特征;CO2碳同位素为负值,表现出由BSR成生硫化氢伴生的特点;对各矿井检查的硫酸盐还原菌数量为(1003500)个/克样品,有利于硫化氢气体的生成。综合判断区域各煤矿硫化氢气体主要由BSR成生,不排除局部具有TSR成生。通过对煤的硫酸盐热演化进行实验模拟,重烃的产率随热演化温度升高先增后减,符合TSR作用优先消耗重烃类的规律;随着温度的上升,TSR反应程度逐渐增高;TSR作用是伴随重烃类(C2+)气体的产生而发生的,TSR作用最剧烈的阶段就是重烃类气体产率最大阶段,硫化氢的成生与重烃类气体的成生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实际地质过程中的TSR反应是一个非常复杂过程,煤矿由TSR作用成生硫化氢可能的反应方程式为:研究区域硫化氢广泛分布,且往往硫化氢与二氧化碳共存。区域烃源岩生气强度最高可超100.0×108m3/km2以上,西山窑组煤中有机碳含量平均高达64.49%,丰富的烃源岩为硫化氢的成生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区域煤岩储集层平均孔隙度在10.0%以上,渗透率为(0.11122.30)×10-3um2,中等-较好储层广泛分布,储渗条件较好。各煤层孔隙结构属于裂隙-孔隙型,煤体结构多为碎裂结构,构造断裂较发育,从而有利于煤层硫化氢聚集。各煤层顶底板岩性主要以细碎屑岩为主,为低渗透性隔挡层,透气性能差,有利于硫化氢的保存。区域凹槽式沉降平原基底形成了巨厚的含水层,在水动力封闭控气作用下,形成具有承压性质孔隙潜水及裂隙水。区域潜水、承压水的p H、矿化度及离子含量随径流方向都呈重大趋势。同时深层承压水环境封闭相对较好,在还原环境中,在硫酸盐还原菌及热动力因素的作用下,经历BSR或TSR作用,硫化氢气体便形成,导致区域水体富含硫化氢。

乔雨[9](2015)在《吐哈盆地褐煤中水对煤吸附性的影响及流体压力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究褐煤储层水的赋存方式及其对煤吸附性的影响、褐煤储层的流体压力演化历程,选择吐哈盆地大南湖凹陷东一勘查区的褐煤储层,分析了褐煤储层中水的含量及其赋存形式,采用平衡水煤样、空气干燥基煤样吸附甲烷对比实验,探讨了水对褐煤吸附性的影响。采用Petro Mod盆地数值模拟软件,通过研究区“四史”模拟,揭示了煤储层流体压力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褐煤中水赋存方式包括外在水、孔隙水、分子水、结晶水4种,其中对煤吸附性影响最大的是孔隙水和分子水,其次是外在水,结晶水则对吸附几乎没有影响;空气干燥基煤样的饱和吸附量在低温时(30-50℃)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不同褐煤样由于不同方式赋存水的脱除造成的吸附量增加正效应与温度升高所致的吸附量减少负效应此消彼长,其饱和吸附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研究区褐煤储层经历了稳定构造演化背景下的低温埋藏史(Tmax=47℃),热成因气与生物成因气均占一定的比重,但总量较小;生气速率决定了生烃增压的演变,而褐煤储层煤化程度低(Ro,max=0.34%)及自生自储的特点削弱了生烃增压对流体压力的贡献,气压最高尚不到0.02 MPa,因而褐煤的储层压力主要受制于埋藏史控制下的水压变化;虽然含气性较低(0.4 cm3/g),但随埋深的增加,保存条件渐好,有利于煤层气的赋存。研究成果对褐煤储层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孙红明[10](2015)在《阜康矿区煤储层水溶气含量模拟与水文地质控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评价阜康矿区煤储层水溶气含量的,研究了不同温度、压力、矿化度、煤层气成分组成、储层水离子类型条件下煤层气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基于气体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机理,对比分析了气体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分别建立了03MPa CO2、CH4、N2溶解度计算模型和330MPa CH4溶解度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不同温度、压力、矿化度、不同气体成分组成条件下,煤层气溶解度的解析计算模型,模型计算的煤层气溶解度与实测的煤层气在煤储层水中的溶解度相对误差小于4%;对阜康矿区煤样进行了覆压下孔隙度的物理模拟,探讨了阜康矿区煤储层孔隙度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煤储层孔隙度与有效应力之间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利用常压下所测得的煤储层孔隙度推算原位煤储层孔隙度的数值模拟方法;在煤储层孔隙度和煤层气溶解度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建立了煤储层水溶气含量的数值模拟方法,估算出阜康矿区八道湾组45号煤煤层水溶气含量介于0.0430.063m3/t之间,45号煤煤储层水溶气含量随埋深先增大后减小,在埋深800900m处,水溶气含量最大。探讨了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储层风氧化带边界深度、煤储层含气性以及储层压力的影响,认为水力封堵控气作用对阜康矿区煤储层含气性起主要控制作用。

二、吐哈盆地水溶气组分与同位素特征形成机理及意义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吐哈盆地水溶气组分与同位素特征形成机理及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控藏要素与高产地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现存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论文工作量
2 煤层气地质背景
    2.1 构造及现代地热场
    2.2 含煤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2.3 煤储层及其基本属性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小结
3 低阶煤储层物性及其地质控因
    3.1 低阶煤样孔隙和裂隙发育特点
    3.2 低阶煤样吸附性
    3.3 低阶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地质控制
    3.4 低阶煤储层流体能量
    3.5 小结
4 低阶煤层气成藏要素与模式
    4.1 延安组油气显示与分布
    4.2 延安组油气成因与来源
    4.3 延安组煤层气控藏地质要素
    4.4 延安组煤层气成藏地质模式
    4.5 小结
5 低阶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及高产模式
    5.1 煤层气可采性地质控制
    5.2 低阶煤层气井产能工程控因
    5.3 低阶煤层气高产地质模式
    5.4 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开发对策
    5.5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延长探区长7、长9页岩地化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勘探开发现状
        1.2.2 国内勘探开发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取得的成果
    1.6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页岩发育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构造单元的划分
        2.1.2 构造演化阶段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中生界延长组地层特征
        2.2.2 延长组层序特征
    2.3 沉积演化特征
第三章 地球化学特征
    3.1 泥页岩有机质丰度评价
        3.1.1 总有机碳含量
        3.1.2 生烃潜量
        3.1.3 氯仿沥青“A”
    3.2 泥页岩有机质显微组分含量特征及类型划分
        3.2.1 泥页岩显微组分含量及组成特征
        3.2.2 有机质类型划分
    3.3 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
        3.3.1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3.3.2 泥页岩热解最高峰温分布特征
    3.4 气体组分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4.1 页岩气的气体组分特征
        3.4.2 气体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页岩储层特征
    4.1 页岩储层岩石矿物特征
        4.1.1 页岩矿物组成
        4.1.2 页岩岩石学特征
    4.2 页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结构
        4.2.1 孔隙类型与特征
        4.2.2 裂缝发育特征
        4.2.3 孔隙结构特征
    4.3 页岩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岩心物性分析
        4.3.2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4.4 页岩储层含气性特征
        4.4.1 直接法
        4.4.2 间接法
        4.4.3 页岩气赋存状态分析
第五章 研究区有利页岩储层评价标准及有利区预测
    5.1 有利页岩储层评价参数及评价标准
    5.2 有利区优选
第六章 认识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型气运移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准南煤型气分类及纵向分布规律
    1.1 煤型气的分类
    1.2 煤型气组分纵向分布规律
2 准南煤型气运移机制
    2.1 煤型气运移相态分析
        2.1.1 天然气不同运移相态组分变化规律的理论依据
        2.1.2 准南煤型气组分变化规律与运移相态分析
    2.2 煤型气运移的动力
        2.2.1 地层压力
        2.2.2 区域构造应力
    2.3 煤型气的运移通道
3 结论

(4)松辽盆地北部水溶气富集条件及其资源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外水溶气资源现状
        0.2.2 国内外水溶气开发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构造特征
        1.2.1 构造单元划分
        1.2.2 构造演化史
    1.3 地层沉积特征
第二章 水溶气特征及其识别方法研究
    2.1 水溶气的类型及特征
        2.1.1 水溶气的类型
        2.1.2 水溶气的组分特征
        2.1.3 水溶气的碳同位素特征
    2.2 水溶气成因分析
        2.2.1 甲烷成因分析
        2.2.2 二氧化碳成因分析
    2.3 水溶气的识别
        2.3.1 水溶气识别难点分析
        2.3.2 水溶气测井识别方法
        2.3.3 水溶气井测井资料解释
        2.3.4 水溶气识别效果分析
第三章 水溶气富集的地质条件
    3.1 气源条件
        3.1.1 暗色泥岩特征
        3.1.2 源岩的地化特征
    3.2 储层条件
        3.2.1 储层砂体分布
        3.2.2 储层物性特征
    3.3 地层水的溶气能力
        3.3.1 水溶气的溶解度影响因素
        3.3.2 地层压力特征
        3.3.3 温度场特征及变化规律
        3.3.4 水化学场特征及变化规律
第四章 水溶气分布及资源量预测
    4.1 水溶气的分布及有利区
        4.1.1 水溶气丰度评价方法
        4.1.2 水溶气井口测试
    4.2 水溶气资源量预测
        4.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2.2 资源量计算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元坝地区雷口坡组气源与碳同位素倒转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烃源条件
2 天然气地化特征
    2.1 组分特征
    2.2 碳、氢同位素特征
3 气源探讨
    3.1 雷四段烷烃气不是自身烃源岩生气
    3.2 雷四段烷烃气不是下伏长兴组、飞仙关组天然气大量混入形成
    3.3 须家河组气源证据
4 雷口坡组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成因
    4.1 雷口坡组烷烃气甲烷、乙烷碳同位素倒转为水溶作用引起
    4.2 水溶作用分馏机理及引起有机烷烃气甲烷、乙烷碳同位素倒转的条件
5 结论

(8)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侏罗纪煤层硫化氢成生模式及异常富集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中硫的研究现状
        1.2.2 煤矿硫化氢成生模式
        1.2.3 油气田硫化氢成生模式
        1.2.4 煤矿硫化氢异常富集控制因素
    1.3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准南中段区域特征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2 沉积特征
        2.2.1 区域构造演化
        2.2.2 区域沉积特征
    2.3 区域煤层
    2.4 本章小结
3 煤中硫的赋存特征和演化历史
    3.1 煤中硫的来源
        3.1.1 植物成煤
        3.1.2 硫酸盐和介质作用
        3.1.3 铁离子的供给
    3.2 煤中硫的赋存状态
        3.2.1 煤中有机硫赋存状态
        3.2.2 煤中无机硫赋存状态
        3.2.3 煤中元素硫赋存状态
    3.3 煤中硫的演化历史
        3.3.1 煤中有机硫演化历史
        3.3.2 煤中无机硫(黄铁矿)演化历史
    3.4 煤中硫的分布
    3.5 本章小结
4 区域煤气地球化学特征
    4.1 同位素地球化学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3 镜质体反射率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硫化氢气体成生分析
    5.1 煤矿H_2S气体成生类型
    5.2 硫化氢TSR成生模拟
        5.2.1 煤的TSR成生硫化氢模拟
        5.2.2 TSR反应机理
        5.2.3 TSR成生模拟讨论
    5.3 煤矿H_2S气体成生识别
        5.3.1 硫酸盐生物还原(BSR)成生H_2S识别
        5.3.2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成生H_2S识别
        5.3.3 煤矿硫化氢气体成生识别模式
    5.4 区域煤矿H_2S气体成生识别
        5.4.1 BSR成生识别
        5.4.2 BSR成生机理
        5.4.3 TSR及其他成生识别
    5.5 本章小结
6 煤矿硫化氢异常富集控制因素
    6.1 区域硫化氢分布特征
    6.2 地质控制作用
    6.3 储盖层控制作用
        6.3.1 储层控制作用
        6.3.2 盖层控制作用
    6.4 地下水控制作用
        6.4.1 地层水活动控制作用
        6.4.2 区域温(泉)井含水特性
        6.4.3 地层水化学特性对硫化氢成生的控制作用
        6.4.4 含硫化氢水成因模式
    6.5 埋深及温度控制作用
    6.6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吐哈盆地褐煤中水对煤吸附性的影响及流体压力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流程
    1.5 论文工作量
2 煤层气地质背景
    2.1 地理概况
    2.2 地质特征
3 褐煤储层中水的赋存方式及其对吸附性的影响
    3.1 褐煤储层中水的赋存方式
    3.2 不同赋存方式水对褐煤吸附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褐煤储层流体压力演化史模拟
    4.1 构造演化史
    4.2 埋藏演化史
    4.3 热演化史
    4.4 生烃演化史
    4.5 孔隙度演化史
    4.6 流体压力演化史
    4.7 含气量演化史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阜康矿区煤储层水溶气含量模拟与水文地质控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工作量
2 煤层气地质背景
    2.1 矿区概况
    2.2 地层
    2.3 构造
    2.4 煤储层及烧变岩
    2.5 本章小结
3 水溶气的赋存条件
    3.1 煤储层基本性质
    3.2 水溶气赋存状态
    3.3 裂隙-孔隙特征
    3.4 含气性
    3.5 储层压力
    3.6 本章小结
4 煤层气溶解度
    4.1 溶解机理与溶解度计算模型
    4.2 溶解度数据来源
    4.3 溶解度的变化特征
    4.4 溶解度的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5 水溶气含量模拟
    5.1 孔隙度物理模拟
    5.2 孔隙度数值模拟
    5.3 水溶气含量模拟
    5.4 本章小结
6 水文地质控气
    6.1 水文地质特征
    6.2 风氧化带
    6.3 水动力控气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吐哈盆地水溶气组分与同位素特征形成机理及意义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陇煤田低阶煤层气控藏要素与高产地质模式[D]. 蔺亚兵.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延长探区长7、长9页岩地化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D]. 孙细宁.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2)
  • [3]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型气运移机制探讨[J]. 韩少博,徐国盛,宋占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4]松辽盆地北部水溶气富集条件及其资源潜力[D]. 王杰.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5]四川盆地高硫天然气成藏机理的同位素研究[J]. 刘文汇,腾格尔,张中宁,罗厚勇,张殿伟,王杰,李立武,高波,卢龙飞,赵恒.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2)
  • [6]元坝地区雷口坡组气源与碳同位素倒转成因[J]. 秦华,潘磊,印峰,申继山.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7]成藏后分馏作用引起的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及地质意义[A]. 秦华,程立雪,刘明,王涛,张腊梅,郝景宇. 2015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
  • [8]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侏罗纪煤层硫化氢成生模式及异常富集控制因素研究[D]. 邓奇根. 河南理工大学, 2015(11)
  • [9]吐哈盆地褐煤中水对煤吸附性的影响及流体压力演化研究[D]. 乔雨.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10]阜康矿区煤储层水溶气含量模拟与水文地质控气研究[D]. 孙红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吐哈盆地水溶性气体组分及同位素特征的形成机制及意义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