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学术研讨会

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学术研讨会

一、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文献综述)

谢永华[1](2021)在《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文中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北方城镇供热负荷及供热能耗量逐年增大,导致北方地区冬季大气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人民身体健康。相对于燃煤锅炉或燃煤热电联产供热方式,燃气锅炉房或燃气热电联产供热方式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气环境,但其供热成本较高且中国冬季燃气供应严重不足。因此,燃气锅炉方案或燃气热电联产供热技术发展与应用受到了约束。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国务院要求各地政府,尤其是大气污染物传输通道“2+26城市”,遵循“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创新驱动”方针,积极开展清洁供热,大力开发地热能等可再生源,以优化供热能耗结构。水热型地热具有密度大、温度高、热稳定性好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集中热源。然而,复杂地质构造运动致使水热型地热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部分大型水热型地热田远离城镇供热负荷区,从而导致地热长距离输送成本高,地热资源开发困难。为解决上述地热资源开发过程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方式。该集中供热方式在热源站设置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在热力站设置压缩式换热机组。其中,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是由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耦合而成,用于减小地热水与一次管网循环水换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提高一次管网的供水温度;压缩式换热机组是由电动压缩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耦合而成,用于实现一次管网循环水热能梯级利用,大幅降低一次管网回水温度,以增大一次管网供回水温差。为清晰表达供热系统优化配置规律,本文结合地热水热能梯级利用需求提出了三种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工艺,建立了供热系统热力学模型,并从热力性能、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方面来研究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规律。第一种供热工艺:基于直燃型吸收式热泵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第二种供热工艺: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第三种供热工艺:基于压缩式和吸收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研究表明,降低一次管网回水温度不仅有助于增大一次管网供回水温差,而且还有助于高效开发利用中深层地热能。相对于水水换热器,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的换热过程不可逆损失较小,且其一次管网循环水出口温度高于地热水入口温度。随着地热供水温度变低,热力站中的压缩式热泵与水水换热器容量配置比增大,热源站中的升温型吸收式热泵与水水换热器的容量配置比例几乎不变,三种供热系统的热力性能及节能潜力降低。当地热水温为75℃、供热距离为20km时,第三种供热系统的年化石能源利用率和年产品?效率比第二种供热系统分别提高了0.33和0.68%,比第一种供热系统分别提高了0.53和3.77%。与燃气锅炉集中供热模式相比,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供热系统的燃气消耗量分别可降低90.25%、91.03%和91.46%。当地热水温为65℃、供热距离为20km时,第三种供热系统的年化石能源利用率和年产品?效率比第二种供热系统分别提高了0.55和3.35%,与第一种供热系统相比,年化石能源利用率相差不大,但产品?效率却高了13.79%。与燃气锅炉集中供热方式相比,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供热系统的燃气消耗量分别可降低80.09%%、81.40%和84.15%。当地热水温为55℃、供热距离为20km时,第三种供热系统的年化石能源利用率和年产品?效率比第二种供热系统分别提高了0.33和3.54%,比第一种供热系统分别提高了0.30和19.24%。与燃气锅炉集中供热方式相比,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供热系统的燃气消耗量分别可降低66.27%、73.57%和77.03%。由此可见,在三种供热系统工艺中,第三种供热系统工艺的热力性能最高、节能减排效果最好、经济效益最优,因此其能量利用工艺先进、系统配置最优。当地热水入口温度为75℃时,第三种供热系统的一次管网主干线经济输热距离长达42km;当地热水入口温度为65℃时,第三种供热系统的一次管网主干线经济输热距离长达30km;当地热水入口温度为55℃时,地热利用难度增大,供热系统投资升高,且需要消耗大量的高品位能源,从而导致供热系统运行费用较高,系统投资回收期较长。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具有较高的热力性能、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水热型地热资源丰富的“2+26城市”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北方地区的中深层地热开发利用和清洁供暖发展提供新思路,也可为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王帆[2](2021)在《自融霜螺杆式空气源热泵除霜过程实测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国家为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由节能、高效的清洁能源供暖方式代替传统的燃煤锅炉,空气源热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众所周知,空气源热泵冬季运行时,其室外换热器表面会结霜,霜层使得机组供热量降低,甚至导致机组无法继续运行,故热泵运行时必须除霜。目前常用的除霜方法是逆循环热气除霜,这种除霜方法虽然简单,但会导致系统产生冷热相互抵消,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且化霜时间长。针对上述常规除霜方法的缺陷,本课题组开发出了一种空气源热泵自融霜技术,本文是针对使用自融霜技术的超低温螺杆式空气源热泵的现场实测研究;拟利用现场实测的正常运行及化霜过程中的逐时运行数据,揭示自融霜方法的运行规律,为自融霜方法进一步的大规模工程应用奠定基础。通过对现场实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实测热泵机组采用四组室外换热器交替化霜并连续供热的运行模式;实际化霜时间短,运行稳定,化霜期间依然有较大的供热量;每组室外换热器的化霜时间在50s-70s之间;化霜结束后的最高翅片温度约在25℃左右。在-8℃至0℃的室外温度下,回水温度在44℃至45℃之间波动时,除霜周期的平均cop为2.0左右,仍达到了热泵正常运行期cop的2/3。(2)当室外温度为-0.38℃、供水温度为49.5℃时,四组室外换热器化霜期间,热泵连续供热的平均制热量与其化霜开始前的制热量之比分别是69.35%、61.98%、59.45%、58.53%,依次略有下降;在两组被化霜室外换热器之间设有140s-160s的恢复稳定期,其制热量为其化霜开始前制热量的(69.82%-76.73%);化霜结束、经过136s恢复稳定后,热泵制热量为其化霜开始前制热量的108.29%。(3)正常供暖时,压缩机排气温度稳定;在四组室外换热器依次开始除霜时,排气温度均快速下降,每组室外换热器除霜结束后约100s左右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回升之后,排气温度的高点数值依次略有下降;在第一组室外换热器至第四组室外换热器的依次化霜过程中,排气温度快速下降的幅度逐步增加,由4℃增大至8℃,且室外温度越低,下降幅度越大。(4)当一组室外换热器除霜时,正常工作的其它三组室外换热器的吸气压力相对稳定,维持在(0.02-0.03)MPa之间;但它们的翅片温度围绕环境温度上下波动,并且排在后面化霜的翅片,其翅片温度围绕环境温度上下波动的幅度相对更大;表明在化霜过程中的部分时间里,因为翅片温度高于环境温度,翅片不能从室外空气中吸热,且化霜后期更严重,说明目前的除霜控制逻辑存在优化空间,自融霜空气源热泵在化霜期间的性能还可以提高。(5)螺杆式热泵四通阀切换除霜时,其外侧翅片处噪音会由83d B增大至90d B,但仅持续3s-5s,避免四通阀切换噪音过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曹龙[3](2020)在《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煤矿作为煤炭生产的主体,是能源的生产者又是直接的消费者,挖掘利用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派生的清洁能源为矿区提供非生产性服务,从而减少煤炭的直接使用,符合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要积极推动矿区低碳发展的要求。论文以凉水井煤矿清洁供暖问题为对象,研究了应用热泵的节能原理对煤矿乏风余热、井下水余热及其它热能资源回收再利用为矿区进行供暖的系统工艺性、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对凉水井煤矿矿井各种余热资源进行了分类,通过技术经济性分析论证了各种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主要用直冷式深焓取热乏风热泵结合矿井水源热泵技术配套解决凉水井矿区供热问题的初步方案。通过实地调研法、类比法详细地对凉水井矿区热负荷及余热资源供热能力进行了计算,对供热系统热用户进行分类,设计出了具体的余热利用方案。同时,对乏风取热设备在矿井通风安全中的影响、井下水质对设备的影响、方案的可靠性和持久性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乏风取热箱换热器的风阻为60~80Pa,井下水通过处理后的水质较好,矿井热源稳定、设备技术可靠,方案能够解决矿井供暖问题。建立LCC(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计算分析了传统锅炉系统及余热利用系统的一次性投资概算及年运行成本,计算了方案年空气污染物减排量。结果表明,余热利用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远远小于传统锅炉系统,且节能减排量大,长期经济效益、环保效益明显。研究成果对陕北严寒地区煤矿行业在矿井余热利用的推广和应用可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很好的示范作用。

李鹏飞[4](2020)在《基于PLC变风量控制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厅空调节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但是地铁环控系统的能耗巨大。地铁车站是一个客流集中且量大、设备多、全天运行时间长、环境舒适度低的复杂体系。车站能耗中,通风空调能耗最大约占地铁环控总能耗50%左右。目前国内传统地铁空调冷水机组,把冷冻水作为载冷剂输送到组合式空调箱(空调箱内无冷凝机组),冷冻水通过空调箱内的表冷器对湿热负荷进行处理,然后冷冻水再循环回冷水机组。该系统有冷水机组、冷却塔、循环水泵、组合式空调箱及各水循环管路组成。从地铁站内把热量输送到室外要经过5个循环,(第一个循环:室外大气与冷却塔内冷却水;第二个循环:经过换热的冷却水进入冷水机组;第三个循环:冷水机组制冷循环;第四个循环:经过制冷循环的冷冻水通过循环泵输送出去;第五个循环:冷冻水进入空调箱循环)、4次换热(第一次:冷却水与室外大气换热、第二次:冷却水与冷机冷凝器换热、第三次:冷冻水与蒸发器换热、第四次:冷冻水与室内空调箱表冷器换热)。因为该系统额外增加冷冻水的输送能耗,整机蒸发温度明显降低,增加地铁空调系统的能耗。因此,新型节能组合空调系统及控制策略应运而生。水冷直膨式空调系统,取消了“二次换热冷冻水循环”,进一步衍生组合式空调箱功能,把冷水机组作为组合式空调箱的一个功能段与组合式空调箱集成为一体机,提高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提升了整机能效。磁悬浮离心压缩机的成熟,使水冷直膨式空调箱的优势进一步拓展。磁悬浮离心压缩机优异的部分负荷能效比,击破了传统机组部分负荷能效比低下,和机组长期运行在部分负荷下能效低的痛点。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机组,是由磁悬浮离心压缩机、水冷直膨式空调系统及送风机等组成的,组合式空调机组。但多数机组采用定风量控制,未能让机组的部分负荷工况的节能性发挥出来。本文通过对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迭代,从样机氟系统研发、电控系统研发、PLC代码编写、测试及通过行业测试标准。通过实测对机组建模,找出了四种控制策略,机组定冷量变风量策略(手动风量给定)、机组定风量变冷量策略(手动冷量给定)、机组先变冷量后变风量策略(冷量自动+风量自动)、机组先变风量后变冷量策略(风量自动+冷量自动)。并对四种控制策略经行分析,找出了先变风量后变冷量的控制策略优于其它三种。其节能效果达到53%。

李科宏[5](2020)在《空气源耦合地源一体化热泵系统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东部和北部空气品质恶化、气候问题频发,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化石燃料的不合理使用。化石燃料有电力、工业、交通、供热四个主要使用途径。对供暖而言,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来满足末端负荷要求,将会对环境治理发挥积极作用。从电供暖方面来看,电作为高品位能源,直接发热能源利用率极低,应尽量使用电热泵等设备供暖。电热泵依照低位热源可分为空气源、地源(包括水源和土壤源)热泵,具有节能高效、稳定环保等优势,但是在北方地区推广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空气源热泵供需关系不匹配、冬季运行结霜频率高;地源热泵初投资高、埋管面积大、埋管区域土壤温度难平衡。这些都是热泵系统固有的缺陷,很难通过系统优化来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多热源联合供热成为目前热点话题之一。就现有研究成果而言,空气源与地源热泵联合供热的形式是更有前景的。但是现有空气源与地源双级耦合系统由两个独立的热泵系统并联或依托中间水箱串联而成,引入中间水环路造成的传热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系统存在体积庞大,系统运行复杂,布置灵活性差、节能性不高等缺点。针对以上弊端,提出了一套更为简单高效的空气源耦合地源一体化热泵系统(ASCGSIHP系统),并进行了以下研究:(1)提出了ASCGSIHP系统,通过空气侧换热器和地源侧换热器与喷气增焓压缩机的有效耦合,设计了适应冬夏不同工况的一体化热泵机组。同时对系统结构和制冷循环流程进行分析,明确了系统的冬夏运行流程,建立了部件热力学分析模型和系统热力学分析模型。(2)针对太原市某案例建筑,基于TRNSYS软件平台,建立了ASCGSIHP模块,并搭建了ASCGSIHP仿真系统。采用学院实验室现有装置对空气源热泵运行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并以该实验数据为依据对ASCGSIHP仿真系统的空气源运行模式模拟结果进行了数据验证。在此之后采用已有地源热泵实验数据对ASCGSIHP仿真系统地源运行模式进行了数据验证。(3)从主要部件选取及参数设置、仿真结果两个方面对ASCGSIHP仿真系统的三种运行模式进行分析,并从土壤平均温度(空气源运行模式不包含此项)、供回水温度、性能系数等角度对模拟结果进行了研究。(4)以综合考虑经济性和节能性后有最佳的运行效果为原则对ASCGSIHP系统空气源和地源的配比进行优化。以ASCGSIHP系统生命周期二十年为时间尺度进行了10种配比模式的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空气侧换热器仅在冬季峰值负荷处耦合供热的方式为系统空气源、地源最优配比方式。在此基础上从适用性、节能性、环保性、经济性四个方面对文中优化结果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适用性上ASCGSIHP系统在冬季比空气源热泵除霜频率低,比地源热泵更易实现埋管区域的热平衡,能更好的满足北方地区的供暖需求,在北方地区适用性上要优于常规空气源热泵和地源热泵;节能性上ASCGSIHP系统相比空气源热泵夏季CSPF提升26.2%,冬季HSPF提升12.3%,具有显着的节能性;环保性上采用ASCGSIHP系统取代大型区域锅炉房后,采暖期减排CO2约30667.5kg/a,减排SO2约248.3kg/a,粉尘124.2kg/a,环保效益显着;在经济性上,ASCGSIHP系统相比于空气源热泵动态费用年值降低13.4%;相比于地源热泵动态费用年值降低2.1%,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鲁思宏[6](2020)在《太阳能化学热泵热水系统的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作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已不可忽略,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为响彻国家“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号召,提高能源利用率、提升能量转化效率,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得到了迅速发展。太阳能作为21世纪新兴的清洁能源,其利用技术日趋成熟。但是由于太阳能受其自身不稳定和间断性等因素的影响,在应用上仍会受到限制。传统的蒸汽压缩式热泵因需要压缩机做功,降低了一次能源利用率。通过对太阳能的利用和化学热泵进行分析,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太阳能和固相氯化钙二甲醇复合物的化学热泵热水系统,可同时实现供暖和制冷。化学热泵作为一种将热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装置,通过利用可逆反应中物质的状态变化从而实现吸热及放热效果而不需要压缩机做功,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新型节能技术。系统将工质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的热量发生分解反应作为主要能量来源,利用反应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系统循环提供动力,不需要消耗机械能,实现了能量的节约。为了提高太阳能的热流密度的均匀性,避免太阳能的热损失,设计液体甲醇贮存器支路,从而实现了能量的存储和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改进,双反应器的设计保证了系统的连续运行。本文从热力学角度出发,利用CFD模拟和Simulink仿真建模等方法,对反应器的传热特性和系统的循环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得到对应参数下冷凝器和蒸发器处的换热量,以及系统的性能系数。通过CFD建立数学模型对反应器进行分析,得到了比热容、导热系数和初始温度等因素对反应器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反应器在工作过程中的传热特性和温度场变化规律。为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更好的探究反应器工作特性,本研究基于解吸反应进行实验台的设计和搭建。在反应器取若干点进行温度采集,得到不同时刻各测点的温度。将实验所得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不同测点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与模拟所得曲线进行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本文设计的基于太阳能化学热泵热水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研究,为太阳能应用和化学热泵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提供了参考,起到了促进作用。

王良[7](2020)在《光伏直驱热泵系统性能及其能量耦合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能源紧张与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合理的解决全球性能耗问题尤为重要。其中,以清洁能源利用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技术及热泵技术是目前应用广泛且节能效果明显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其合理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建筑能耗过大的问题。但目前应用多为单一的光伏光热组件与热泵机组结合,或者是依靠电网和蓄电池维持稳定性的光伏驱动式热泵,限制了光伏与热泵有效节能的应用。因此,本文针对光伏直接驱动式热泵系统的运行性能进行了探究,针对系统中存在的太阳能利用率过低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期获得太阳辐照与系统供热间的转换规律,给出系统部件改进设计的方法,达到光伏热泵供热过程中高效、节能、环保的目的。本文开展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设计搭建了一套2.6 kW光伏直接驱动空气源热泵系统,使用变频压缩直驱技术和蓄热储能模式替代传统光伏空调中用来储能和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的蓄电池组,对系统中光伏组件、光伏逆变控制一体机、交流变频压缩机、冷凝器等系统部件之间的能量传递机理进行了探究,给出了系统性能评价方法。(2)对所构建的2.6 kW光伏热泵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并针对能量转换特点设定了工作模式。在户用和商用两种模式下的压缩机能效比(EER)分别为2.90、2.70,系统整体性能(COP)分别为0.350、0.328,可满足24.9 m2房间户用模式13 h或商用模式19 h以上的供暖需求,系统在太阳瞬时辐照度不低于161 W/m2波动时均可维持压缩机稳定运行而不停机。(3)针对系统中存在的太阳能资源利用率过低的问题,将系统储热容量进行扩大蓄能容量的研究,同时扩大了供暖房间面积。结果表明:系统COP较扩容前降低了9.71%,但系统制热量提升了67.9%,有效提升了系统的供热性能;扩容后的系统在单级及梯级加热模式下的系统COP分别为0.316、0.323,压缩机EER分别为2.508、2.509。通过实验数据阶段性对比结果得出,光伏驱动下的热泵系统较市电模式下压缩机EER分别高出13.09%、5.51%;同时由长期的供暖实验得出,所设计系统可满足72.2 m2房间夜晚约10.5 h以上的标准供暖需求,可为房间提供适宜供暖温度。(4)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得出,光伏热泵系统制热量与太阳能辐照接收量间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性系数最高可达99.93%,经验公式预测误差值为10.17%,具有较高可信度,为后续的光伏热泵系统的设计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利用已获得的太阳辐照量-热泵系统能效-制热量-供暖需求间的能量转换关系,合理地设计搭配系统部件,可达到系统能效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吴涛[8](2019)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建筑数量、建筑能耗的增加,可再生能源、余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化石能源的高效应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作为一种集中式的冷热源供应系统,具备多样化的能源组合形式,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据统计,目前我国运行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超过30个。但是,不少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在冷热源方案设计时,由于对负荷预测和设备选型的不合理,导致系统实际的运行效果不佳,不能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为更便捷、准确地实现能源资源的评估、冷热负荷的预测、不同冷热源方案的比选,实现“整体规划、分期施工”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方案设计,本文依托科技部中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智慧节能工业园关键平台技术与协同驱动”(2015DFG62270),开展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的研发,以期对我国区域供冷供热冷热源方案设计提供辅助工具及技术参考。首先,基于国内外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工程案例,总结得到5种常见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形式: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系统(CCHP)、带蓄冷设备的水源热泵系统、水源热泵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常规电制冷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带蓄冷设备的常规电制冷系统,从而构建了本文研究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简化物理模型,并对DCHS-SDS功能进行了设计,以此为基础,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中,设计了3个功能模块:冷热负荷预测模块、能源资源评估、系统设备选择和费用计算。冷热负荷预测模块包括冷热负荷数据库与区域建筑冷热负荷的计算分析。本文选择住宅、酒店、商场和办公等典型建筑,采用DeST软件模拟了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以及温和五个建筑热工分区9个代表城市的全年冷热负荷。数据库包括以上代表城市的全年逐时冷热负荷、设计日逐时冷负荷和设计热负荷单位面积指标,负荷数据库支持其它建筑类型与城市的冷热负荷补充录入。能源资源评估模块对能源价格、浅层地热能、余热资源等使用条件的主要指标进行梳理,便于投资方或设计人员依据项目可利用的能源资源进行比对与排序。设备选择与费用计算模块包括5种常见的区域供冷供热复合系统的冷热源设备数据库、典型复合式系统选择及容量确定、典型复合系统冬夏季运行能耗计算、系统初投资与运行费用计算。系统设备数据库支持其它系统设备(设备型号、容量、性能参数、价格等)的补充录入。本文基于以上4个功能模块的设计理念,以Visual studio为软件开发平台,使用C#语言,完成了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SCHS-SDS的编制。最后,为验证软件设计的合理性,以重庆某区域供冷供热系统项目为例,运用DCHS-SDS对项目的分期建设冷热负荷、能源资源、复合系统形式、冬夏季运行能耗、系统初投资与运行费用等进行系统计算,基于年运行费用与初投资进行比较,推荐给出“带冰蓄冷设备的水源热泵系统”为该项目更适宜的冷热源系统形式,可以较好地利用该地区的分时电价和江水的低品位冷热源。

朱志阳[9](2019)在《污水源热泵污水换热器强化传热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污水可作为热泵的低位热源在污水源热泵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现状,城市污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蓄热性、经济性、环保性等优点。污水源热泵相对于其他热泵而言有着众多可取之处,不但对能源的消耗有所节约,而且还回收了城市污水热能,有利于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污水在被长期利用的情况下,污垢的产生在所难免,所以在选取污水换热器的同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后期维护清洗是否便捷、防腐能力、除垢抑垢能力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作为研究根本,节能环保必须以提升换热效率为前提;后期清洗的便捷则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等;为了防止污水换热器管材腐蚀造成系统异常,必须使用防腐管材;污水换热器的自动除垢能力以及抑垢能力也在考虑之内。本课题设计了具有内插螺旋物的管壳式换热器并对其进行了强化传热性能的研究。为了在提高换热效率的前提下,解决除垢抑垢等问题,本课题提出了换热管内插可旋转螺旋物强化传热的方案,其中螺旋物有螺旋线与螺旋片两种。换热管内插可旋转螺旋物可增强管内流体扰动、提高流体紊流程度以增强换热,管内螺旋物旋转的同时还会对管壁的污垢产生刮擦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减少污垢的产生。为了符合实际工况进行研究,本文搭建了水平单管内插可旋转螺旋物实验台,得出两种内插螺旋物水平管在不同螺距或转速状况下的传热系数,与得出的传统管传热系数进行对比,再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理论分析,采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式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结果分析如下:(1)当转速不变,仅考虑螺距的影响时,内插螺旋线与螺旋片换热管的传热效果均随着螺距的减小而增强。相对于传统管进行对比,在转速为10 rad/s的条件下,螺距为10 mm的螺旋线的强化传热性能最佳,其传热系数的最高提升率达到38.72%;螺距为10 mm的螺旋片的强化传热性能最佳,其传热系数的最高提升率达到104.22%,最终选择螺距为10 mm的内插螺旋片换热管为宜;(2)当螺距不变,仅考虑转速的影响时,内插螺旋线与螺旋片换热管的传热效果均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强。相对于传统管进行对比,在螺距为10mm的条件下,转速为40 rad/s的螺旋线的强化传热性能最佳,其传热系数的最高提升率达到54.07%;转速为40 rad/s的螺旋线的强化传热性能最佳,其传热系数的最高提升率达到135.96%;虽然在转速为40 rad/s的条件下,螺旋线与螺旋片的传热系数提升率达到最佳,但是综合运行成本、传热系数增长幅度、能否达到预期强化传热效果等多方面考虑,最终选择转速为10 rad/s的内插螺旋片换热管为宜。本文通过对换热管进行优化,不但强化了传热,还有效的抑制污垢的生成,在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更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还对环境有着保护的作用。

罗鹏举[10](2017)在《典型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能效测试及问题分析》文中认为暖通空调技术的逐步向前发展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环境越来越高的健康舒适性要求,但由此带来的能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建筑能耗中,暖通空调系统与热水系统年能耗又占建筑物总能耗的比例接近60%。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将来中国城镇建筑的总量增加一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建筑总能耗很可能要增加不只一倍。地源热泵系统具有“高效”和“替代”最重要的特点,是我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的节能技术之一。本文以利用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住宅建筑和地下水源热泵的商城酒店综合体为例,通过对已稳定运行一年以上的系统进行测试,围绕系统的能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内容分析目前地源热泵系统的综合效益,提出相关结论,为地源热泵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首先,笔者介绍了地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从地源热泵系统的组成、分类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已有地源热泵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和结论进行综合性的评述和总结,提出了本文对地源热泵系统的效益评价方法。主要从能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其中能效指标包括热泵机组性能系数、热泵系统性能系数、节能率、常规能源替代量;经济效益指标包括费效比、静态投资回收期;环境效益指标包括CO2减排量、SO2减排量、粉尘减排量。从而形成地源热泵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论文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对相关项目进行现场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室内外平均温度、用户侧及地源侧进出水温度和流量、水泵及机组的输入功率和耗电量。通过整理和计算分析,首先计算了系统的年制冷制热量和耗电量,以此为基础通过与常规空调系统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计算系统的能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做了量化评价与分析,最后以常规能源替代量的形式体现了地源热泵的优良的节能效益。对比分析表明:相比于传统的集中燃煤供热以及空调制冷,地源热泵系统有着显着的节能减排效应,节能率可达30%。虽然初始投资额度较大,在目前的情况下静态投资回收期超过10年,但不失为一种可用的冬季供热及夏季制冷方式。本文最后得出结论:本文总结的针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各方面表现的评价方法,能对地源热泵系统在实际技术运用中的节能和经济表现进行一个较为合理的评价与分析;地源热泵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会因为项目规模、管理模式以及相关设备技术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应用较为成熟的地源热泵系统确实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二、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集中供热发展动态
        1.2.1 国外供热发展动态
        1.2.2 国内供热发展动态
    1.3 中国地热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技术
        1.3.1 中国地热能资源禀赋
        1.3.2 地热能供热技术发展动态
    1.4 热泵技术研究动态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热力学模型
    2.1 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集成及运行原理
        2.1.1 基于直燃型吸收式热泵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
        2.1.2 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
        2.1.3 基于压缩式和吸收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
    2.2 压缩式换热机组系统工艺及运行原理
    2.3 供热系统热力学模型
        2.3.1 压缩式换热机组热力学模型
        2.3.2 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热力学模型
        2.3.3 直燃型吸收式热泵热力学模型
        2.3.4 燃气锅炉热力学模型
        2.3.5 一次管网热力学模型
        2.3.6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热力学模型
    2.4 热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2.4.1 化石能源利用率
        2.4.2 ?和产品?效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
    3.1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
    3.2 场景一地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
        3.2.1 系统工艺一系统配置分析
        3.2.2 系统工艺二系统配置分析
        3.2.3 系统工艺三系统配置分析
        3.2.4 三种系统工艺热力性能分析
    3.3 场景二地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
        3.3.1 系统工艺一系统配置分析
        3.3.2 系统工艺二系统配置分析
        3.3.3 系统工艺三系统配置分析
        3.3.4 三种系统工艺热力性能分析
    3.4 场景三地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
        3.4.1 系统工艺一系统配置分析
        3.4.2 系统工艺二系统配置分析
        3.4.3 系统工艺三系统配置分析
        3.4.4 三种系统工艺热力性能分析
    3.5 地热水温度对供热系统热力性能影响
        3.5.1 地热水温度对系统工艺一系统热力性能影响
        3.5.2 地热水温度对系统工艺二系统热力性能影响
        3.5.3 地热水温度对系统工艺三热力性能影响
        3.5.4 地热水温度对系统热力学性能影响
        3.5.5 地热水温度对系统设备配置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效益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4.3 经济效益分析
        4.3.1 工程初投资分析
        4.3.2 供热成本分析
        4.3.3 碳交易价格对供热经济效益的影响
        4.3.4 地热水温度对系统投资回收期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自融霜螺杆式空气源热泵除霜过程实测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低温地区适应问题
        1.2.2 关于除霜问题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2 自融霜螺杆式空气源热泵系统原理
    2.1 基本原理
    2.2 自融霜螺杆式空气源热泵系统
        2.2.1 冬季热水加热工况工作流程
        2.2.2 冬季除霜兼热水加热工况工作流程
    2.3 大型空气源热泵的优势
    2.4 本章小结
3 空气源热泵系统现场测试介绍
    3.1 实测项目
        3.1.1 实测项目概况
        3.1.2 供暖系统介绍
    3.2 测试方案
    3.3 测试仪器及测点
        3.3.1 设备参数
        3.3.2 循环水流量测量
        3.3.3 温湿度测量
        3.3.4 噪音测试
        3.3.5 系统自带监测设备
    3.4 数据处理
        3.4.1 热泵制热量计算
        3.4.2 热泵机组COP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数据分析
    4.1 机组除霜控制模式
    4.2 电子膨胀阀开度在除霜期间的动态变化
    4.3 热泵进出口水温和制热量在除霜期间的动态变化
    4.4 翅片温度在化霜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4.5 室外换热器吸气压力、吸气温度在化霜周期中的动态变化
    4.6 环境温度、吸气温度与翅片温度在化霜过程中的对比
    4.7 压缩机排气温度与除霜时间关系
    4.8 室外温度、内部温度、外侧翅片处温度之间的对比
    4.9 热泵制热量和室外温度关系
        4.9.1 室外温度对正常供暖期热泵制热量的影响
        4.9.2 室外温度对除霜期热泵制热量的影响
    4.10 室外温度对热泵COP的影响
        4.10.1 正常供暖期热泵COP与室外温度关系
        4.10.2 除霜周期热泵COP与室外温度关系
    4.11 本章小结
5 热泵运行噪音测试
    5.1 噪声的来源
    5.2 供热站周围噪声实测
        5.2.1 金麒麟供热站噪声实测
        5.2.2 粮站供热站噪声实测
        5.2.3 九成宫供热站噪声实测
        5.2.4 唐林苑供热站噪声实测
    5.3 螺杆式热泵除霜噪声动态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3)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国内外能源使用现状及前景
        1.1.2 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现状及规划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3.1 热泵技术的主要原理
        1.3.2 国外热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方向
        1.3.3 我国矿井余热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问题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煤矿余热资源回收技术的理论研究
    2.1 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
        2.1.1 空压机运行热量分布
        2.1.2 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工作原理分析
        2.1.3 余热回收技术对空压机运行的影响分析
    2.2 矿井涌水余热回收技术
        2.2.1 水源热泵技术原理分析
        2.2.2 水源热泵的节能原理论证
        2.2.3 矿井水源热泵技术用于供暖的特点分析
    2.3 矿井回风余热回收技术
        2.3.1 矿井回风热来源
        2.3.2 喷淋式表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2.3.3 直蒸式浅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2.3.4 直冷式深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凉水井煤矿余热资源能量匹配性分析
    3.1 凉水井煤矿概况
        3.1.1 矿井基本概况
        3.1.2 矿井自然气候条件
        3.1.3 现阶段可利用余热资源条件
    3.2 矿区热负荷及余热资源的能量匹配性分析
        3.2.1 矿区供热负荷计算
        3.2.2 矿区余热资源热能计算
        3.2.3 矿区供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的能量匹配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余热资源配置及利用
    4.1 矿区供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热量配置
        4.1.1 热用户分类
        4.1.2 分类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热量配置
    4.2 余热资源的利用
        4.2.1 余热利用供热系统的构建
        4.2.2 项目工程任务和规模
        4.2.3 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
        4.2.4 系统配套方案的设计
    4.3 余热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4.3.1 乏风取热设备对矿井通风安全的影响
        4.3.2 水源热泵中矿井原水水质对设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余热资源利用经济性、环保性分析
    5.1 投资、运行费用概算对比
        5.1.1 一次性投资概算
        5.1.2 年运行概算
    5.2 LCC(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
        5.2.1 LCC模型的建立
        5.2.2 LCC的计算比较
    5.3 环保效益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PLC变风量控制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厅空调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铁站厅能耗现状
        1.2.1 国内外地铁站能耗现状
    1.3 磁悬浮离心机研究现状
        1.3.1 磁悬浮离心机国内研究现状
        1.3.2 磁悬浮离心机国外研究现状
    1.4 方案背景技术简介
        1.4.1 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控制系统
        1.4.2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现状与发展
        1.4.3 人机界面(HMI)的现状与发展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铁站能耗现状
    2.1 轨道交通环控系统能耗构成
    2.2 轨道交通运行能耗影响因素
        2.2.1 风机对能耗的影响
        2.2.2 地铁车站冷源
        2.2.3 照明对能耗的影响
    2.3 轨道交通环控改善途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
    3.1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简介
    3.2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原理
    3.3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特点
    3.4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系统组成
        3.4.1 磁悬浮离心压缩机
        3.4.2 电子膨胀阀
        3.4.3 蒸发器
        3.4.4 冷凝器
        3.4.5 送风机
        3.4.6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结构
    3.5 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的性能指标
    3.6 本课题空调的配置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空调模型
    4.1 空调试验
        4.1.1 测试样机简介
        4.1.2 试验方案
        4.1.3 空调性能试验
        4.1.4 试验步骤
        4.1.5 试验数据处理数据记录
        4.1.6 空调试验分析
        4.1.6.1 供冷量分析
        4.1.6.2 显热比分析
        4.1.6.3 制冷性能分析
    4.2 空调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空调数值模型的建模方法
    4.3 空调模型
        4.3.1 空调总供冷量模型
        4.3.2 空调显热供冷量模型
        4.3.3 空调功耗模型
    4.4 空调的约束条件设置
    4.5 空调的控制方案
    4.6 PLC控制系统选型
    4.7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8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节能优化运行策略及节能效果分析
    5.1 优化控制模式
    5.2 节能优化运行策略及节能效果研究
        5.2.1 定冷量变风量运行模式
        5.2.2 定风量变冷量运行模式
        5.2.3 先变冷量后变风量运行
        5.2.4 先变风量后变冷量运行
        5.2.5 节能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空气源耦合地源一体化热泵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空气源热泵
        1.3.2 地源热泵
        1.3.3 双源热泵复合供暖系统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ASCGSIHP系统提出及模拟软件介绍
    2.1 系统形式
    2.2 系统的运行流程
    2.3 模拟软件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泵系统部件模型
    3.1 压缩机模型建立
    3.2 空气侧换热器模型建立
        3.2.1 对数平均温差法(LMTD)
        3.2.2 ?-NTU法
    3.3 土壤侧换热器模型建立
    3.4 系统制热性能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泵系统性能模拟研究
    4.1 能耗模拟
        4.1.1 太原典型年气象参数
        4.1.2 研究案例建筑的模型建立
    4.2 ASCGSIHP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4.2.1 ASCGSIHP模块建立
        4.2.2 ASCGSIHP系统仿真图
    4.3 实验验证
        4.3.1 空气源运行模式验证
        4.3.2 地源运行模式验证
    4.4 空气源热泵模拟研究
        4.4.1 空气源运行模式主要部件及参数设置
        4.4.2 空气源运行模式仿真结果
    4.5 地源热泵模拟研究
        4.5.1 地源运行模式主要部件及参数设置
        4.5.2 地源运行模式仿真结果
    4.6 一体化机组模拟研究
        4.6.1 一体化机组主要部件及参数设置
        4.6.2 ASCGSIHP系统仿真结果
    4.7 三种机组的经济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SCGSIHP系统性能优化
    5.1 优化思路
    5.2 优化模型建立
    5.3 优化结果分析
        5.3.1 适用性分析
        5.3.2 节能性分析
        5.3.3 环保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太阳能化学热泵热水系统的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热泵技术
        1.2.2 热化学储能
        1.2.3 化学热泵
    1.3 数值模拟方法及理论介绍
        1.3.1 CFD介绍
        1.3.2 Fluent软件介绍
    1.4 选题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太阳能化学热泵热水系统设计
    2.1 化学热泵热水系统介绍
        2.1.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2 CaCl_2/CH_3OH工质特性
        2.1.3 反应器
        2.1.4 双反应器设计
        2.1.5 液体甲醇贮存器
    2.2 化学热泵系统的循环和能耗分析
        2.2.1 系统的循环方式
        2.2.2 系统能效分析
        2.2.3 系统经济型分析
    2.3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2.3.1 制冷量和制热量
        2.3.2 性能系数
    2.4 化学热泵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反应器热力学分析
    3.1 反应器的模型介绍
        3.1.1 反应器结构
        3.1.2 反应器几何模型
        3.1.3 反应器网格划分及质量检验
        3.1.4 物理参数
        3.1.5 收敛标准
    3.2 反应器数学模型
    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3.1 反应器温度变化规律
        3.3.2 反应器径向温度分布
        3.3.3 CaCl_2/CH_3OH的导热系数对反应器温度分布的影响
        3.3.4 比热容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3.3.5 反应器初始温度对反应器温度分布的影响
        3.3.6 反应器内温度场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化学热泵热水系统的仿真研究
    4.1 化学热泵工作特点
        4.1.1 化学热泵的分类
        4.1.2 化学热泵的工作特点
        4.1.3 太阳能化学热泵热水系统工作特点
    4.2 化学热泵热水系统热力过程分析和计算
        4.2.1 化学热泵热水系统热力过程分析
        4.2.2 机组系统的参数计算
    4.3 仿真模拟及分析
        4.3.1 仿真建模软件
        4.3.2 模型的简化假设
        4.3.3 仿真模型的建立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装置及方法
        5.1.1 实验仪器和设备
        5.1.2 实验装置和方法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实验数据
        5.2.2 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对比
    5.3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光伏直驱热泵系统性能及其能量耦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伏热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伏辅助式热泵技术
        1.2.1.1 光伏辅助式热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 光伏辅助式热泵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1.2.2 光伏驱动式热泵技术
        1.2.2.1 光伏驱动式热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 光伏驱动式热泵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光伏直驱热泵系统构建及理论基础
    2.1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光伏直驱热泵系统结构
        2.1.2 系统工作原理
    2.2 系统测试设备
    2.3 系统部件选型及理论基础
        2.3.1 光伏组件选型
        2.3.2 逆变控制器选型
        2.3.3 热泵系统选型及能量转换方程
        2.3.4 供能系统选型
    2.4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伏直驱热泵系统性能初步测试与分析
    3.1 户用模式下的光伏直驱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3.1.1 户用模式下的光伏直驱热泵系统制热性能分析
        3.1.2 户用模式下的供热性能分析
    3.2 商用模式下的光伏直驱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3.2.1 商用模式下的光伏直驱热泵系统制热性能分析
        3.2.2 商用模式下的供热性能分析
    3.3 太阳辐照度对光伏热泵制热实验性能影响分析
        3.3.1 户用模式下的光伏直驱热泵系统辐照度影响规律探究
        3.3.2 商用模式下的光伏直驱热泵系统辐照度影响规律探究
    3.4 系统能量匹配性探究及热泵系统扩容设计
        3.4.1 光伏直驱热泵系统能量扩容探究
        3.4.2 光伏直驱热泵系统能量匹配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伏直驱热泵系统性能探究
    4.1 光伏直驱热泵系统热能容量扩容设计
        4.1.1 扩容后的光伏直驱热泵系统结构
        4.1.2 系统运行原理
        4.1.3 系统部分设备参数
    4.2 热能容量扩容前后系统性能对比
    4.3 光伏及市电驱动下的热泵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4.3.1 单级加热模式下系统运行分析
        4.3.2 梯级加热模式下系统运行分析
        4.3.3 系统供暖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伏直驱热泵系统能量转换规律探究
    5.1 光伏驱动模式下的辐照度对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5.1.1 单级加热模式下辐照度对热泵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5.1.2 梯级加热模式下辐照度对热泵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5.2 光伏驱动模式下系统能量转换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研究情况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1.2.1 区域冷热负荷预测研究
        1.2.2 结合可再生能源的复合式能源系统研究
        1.2.3 方案设计软件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DCHS-SDS功能设计
    2.1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物理模型
    2.2 典型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形式
        2.2.1 天然气CCHP系统
        2.2.2 带蓄冷设备的水源热泵系统
        2.2.3 水源热泵系统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
        2.2.4 常规电制冷系统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
        2.2.5 带蓄冷设备的常规电制冷系统
    2.3 DCHS-SDS软件功能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DCHS-SDS冷热负荷预测模块与能源资源评估模块
    3.1 典型建筑逐时冷热负荷数据库构建
    3.2 典型建筑设计日负荷数据库构建
    3.3 典型建筑全年逐时负荷特征
    3.4 区域负荷的计算与统计
    3.5 DCHS-SDS能源资源评估模块
        3.5.1 天然气
        3.5.2 电能
        3.5.3 水资源
        3.5.4 余热资源
    3.6 本章小结
4 DCHS-SDS设备选择与费用计算模块
    4.1 常见的冷热源设备数据库构建
        4.1.1 水源热泵机组
        4.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
        4.1.3 常规电制冷机组
        4.1.4 燃气发电机
        4.1.5 燃气锅炉
        4.1.6 双工况机组
    4.2 水泵扬程、流量、功率计算方法
    4.3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费用计算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DCHS-SDS功能展示及应用
    5.1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简介
    5.2 软件功能展示
        5.2.1 区域负荷模块
        5.2.2 能源资源模块
        5.2.3 系统定义与费用计算模块
    5.3 软件应用
        5.3.1 负荷分析
        5.3.2 能源资源分析
        5.3.3 设备选择
        5.3.4 费用计算与比较分析
        5.3.5 和现有设计方案的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规划软件部分编写代码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污水源热泵污水换热器强化传热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我国能源环境现状
        1.1.2 我国城市污水现状
        1.1.3 我国城市污水优点
    1.2 热泵定义及分类
        1.2.1 热泵定义
        1.2.2 热泵分类
    1.3 污水源热泵
        1.3.1 污水源热泵定义及工作原理
        1.3.2 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分类
        1.3.3 污水源热泵系统的选择
        1.3.4 污水源热泵的优缺点
        1.3.5 国外污水源热泵应用及研究现状
        1.3.6 国内污水源热泵应用及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特色与创新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间接式污水源热泵与污水换热器
    2.1 间接式污水源热泵节能性分析
        2.1.1 提升压缩机效率
        2.1.2 改善压缩机工作条件
        2.1.3 孔板节流
        2.1.4 减小传热温差
    2.2 污水换热器的分类
        2.2.1 污水换热器的分类
        2.2.2 污水换热器的选择
        2.2.3 污水换热器关键技术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水换热器内插螺旋物强化传热设计
    3.1 换热器强化传热机理
        3.1.1 换热器强化传热的重要性
        3.1.2 换热器强化传热的分析
    3.2 强化传热方式
        3.2.1 强化传热分类
        3.2.2 无源强化技术
    3.3 换热管内插可旋转螺旋物强化传热装置
        3.3.1 内插可旋转螺旋物换热器
        3.3.2 强化换热装置的维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插可旋转螺旋物强化换热装置实验研究
    4.1 实验装置与螺旋物结构
        4.1.1 实验装置
        4.1.2 可旋转螺旋物的结构和参数
        4.1.3 可旋转螺旋物的安装
        4.1.4 实验设备的安装
    4.2 内插可旋转螺旋物强化换热实验系统
        4.2.1 实验系统
        4.2.2 实验步骤
        4.2.3 实验注意事项
    4.3 实验数据处理
        4.3.1 实验基本条件
        4.3.2 传热计算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螺距对内插螺旋线换热管强化传热的影响
        4.4.2 螺距对内插螺旋片换热管强化传热的影响
        4.4.3 对比分析螺距对两种换热管强化传热效果的影响
        4.4.4 转速对内插螺旋线换热管强化传热的影响
        4.4.5 转速对内插螺旋片换热管强化传热的影响
        4.4.6 对比分析转速对两种换热管强化传热效果的影响
    4.5 内插螺旋物换热管的除污原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插螺旋物换热管强化传热数值模拟
    5.1 CFD背景及模拟方法
        5.1.1 CFD背景
        5.1.2 模拟方法
    5.2 模拟过程
        5.2.1 建立数学模型
        5.2.2 划分网格
        5.2.3 模拟数据设置
    5.3 模拟结论及分析
        5.3.1 内插螺旋物换热管流体特征
        5.3.2 对比分析螺距对两种换热管的影响
        5.3.3 对比分析转速对两种换热管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典型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能效测试及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简介
    2.1 地源热泵系统的类型
        2.1.1 土壤源热泵系统
        2.1.2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
        2.1.3 地表水源热泵系统
    2.2 地源热泵系统的特点
    2.3 小结
第3章 地源热泵系统的效益分析方法
    3.1 地源热泵系统的能耗计算方法
        3.1.1 度日法
        3.1.2 温频法(BIN)
    3.2 地源热泵系统的能效分析
        3.2.1 热泵机组性能系数
        3.2.2 热泵系统性能系数
        3.2.3 地源热泵系统年耗电量的计算
    3.3 节能率和常规能源替代量的计算
        3.3.1 节能率的计算方法
        3.3.2 常规能源替代量的计算方法
    3.4 环保效益的评价方法
    3.5 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
    3.6 室内应用效果评价
    3.7 小结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
        4.1.1 室外平均温湿度的检测方法
        4.1.2 室内应用效果测试方法
        4.1.3 水流量的检测方法
        4.1.4 水温度的检测方法
        4.1.5 输入功率与耗电量的检测方法
    4.2 某市“新时代广场”地源热泵项目
        4.2.1 项目概况
        4.2.2 夏季工况数据采集
        4.2.3 冬季工况数据采集
    4.3 某市酒店商场综合体地下水源热泵项目
        4.3.1 项目概况
        4.3.2 夏季工况数据采集
        4.3.3 冬季工况数据采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源热泵系统的效益分析
    5.1 某市“新时代广场”地源热泵项目
        5.1.1 节能效益
        5.1.2 环境效益
        5.1.3 经济效益
    5.2 某市酒店商场综合体地下水源热泵项目
        5.2.1 节能效益
        5.2.2 环境效益
        5.2.3 经济效益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源热泵系统问题分析
    6.1 节能率对比分析
    6.2 系统能效对比分析
    6.3 可替代煤量指标
    6.4 费效比
    6.5 地源热泵系统存在的问题
        6.5.1 部分负荷下主机低效运行
        6.5.2 水泵输送能效低
        6.5.3 系统能效低
        6.5.4 水力不平衡
        6.5.5 地埋管热泵系统的冷热堆积
        6.5.6 实际运行费用高于预计费用
        6.5.7 投资回收期长
    6.6 建议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D]. 谢永华.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自融霜螺杆式空气源热泵除霜过程实测及分析[D]. 王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D]. 曹龙.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PLC变风量控制地铁磁悬浮直膨式站厅厅空调节能研究[D]. 李鹏飞.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空气源耦合地源一体化热泵系统性能研究[D]. 李科宏.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太阳能化学热泵热水系统的模拟与实验研究[D]. 鲁思宏.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7]光伏直驱热泵系统性能及其能量耦合特性研究[D]. 王良.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开发[D]. 吴涛. 重庆大学, 2019(02)
  • [9]污水源热泵污水换热器强化传热理论与实验研究[D]. 朱志阳. 长安大学, 2019(01)
  • [10]典型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能效测试及问题分析[D]. 罗鹏举. 湖南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学术研讨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