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997-2002年肾移植回顾性分析

我院1997-2002年肾移植回顾性分析

一、1997~2002年我院肾移植回顾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沂蔓[1](2020)在《供受体围术期因素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肾移植供、受体多项临床资料,探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改善移植肾功能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分为DGF组及移植肾功能正常恢复组(IGF),收集供、受体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数据、组织配型情况、冷和热缺血时间、围术期处理因素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G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04例肾移植患者,平均年龄39.30±10.52岁(15-62岁),男/女1:0.65,透析龄17(6-36)月,82%接受血液透析,4例(3.85%)无透析史,80%基础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型相同89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7例(6.73%),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CDC)均阴性。发生DGF 23例(22.12%),IGF 81例(77.88%),两组基本情况中,受体身体质量指数高(BMI)(P=0.027)、供体合并急性肾损伤(AKI)(P=0.002)、供体捐献前肌酐水平(P=0.022)、供体死亡前24h内使用去甲肾上腺素(NE)剂量(P=0.040)、冷缺血时间(CIT)(P=0.014)、热缺血时间(WIT)(P=0.016)、诱导药物(吗替麦考酚酯、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P=0.017)在两组中有显着差异,DGF组明显高于IGF组。回归分析显示免疫诱导药物(吗替麦考酚酯、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P=0.041)、供体合并AKI(P=0.004)、供体死亡前24h内使用大剂量NE(P=0.010)、供体捐献前肌酐水平高(P=0.036)、受体BMI(P=0.030)、CIT延长(P=0.011)、WIT延长(P=0.014)为发生DGF的危险因素,而CIT>8h(P=0.003)、WIT>6min(P=0.022)、免疫诱导药物(P=0.023)为发生DG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DGF的围术期危险因素较多,其中冷、热缺血时间延长及免疫诱导药物使用为DGF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彦妤[2](2020)在《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移植肾失功和受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加强对肾移植术后感染的防治是保证肾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器官移植受者是否发生感染由流行病学暴露、受者免疫功能状态以及能否进行及时有效的抗感染预防三个因素共同决定。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院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探索与感染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方案的合理性,以期为制定肾移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肾移植术的受者信息,记录他们在院期间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检出的病原菌和药敏结果以及所对应的供体的病原菌检出情况。2.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探索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肾移植术的受者信息,记录他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基本情况。将在院期间发生感染的设为感染组,未发生感染的设为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再对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分析将纳入的受者分为高级别预防用药组和低级别预防用药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的感染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是否预防用抗真菌药物对真菌报阳情况的影响;统计本中心2016年至2018年所有检出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情况。结果:1.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本研究共纳入了303例肾移植受者,其中男性212例,女性91例。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发生感染30例(9.90%),29例为医院感染(96.67%),DDI发生率仅为3.33%。其中最常见的感染为肺部感染12例(40.00%),其次为肾周感染8例(26.67%),尿路感染4例(13.33%)。感染病原体主要为G-菌,检出率为66.67%。主要G-菌中产吲哚金黄杆菌对除复方磺胺甲恶唑以外的常见抗菌药物全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100%,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75%。主要G+菌中肠球菌对链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为25.00%,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达福普汀的耐药率为50.00%。不同供肾来源组间感染率存在显着差异,DCD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显着高于活体肾移植受者。2.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探索单因素分析显示供肾来源、住院时长、透析时长、术中是否输血、术后使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以及术后有无肾周积血与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输血(OR=3.973,95%CI=1.092-14.455)、术后运用MMF联合环孢素及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OR=6.404,95%CI=1.216-33.717)是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分析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预防性使用不同级别的抗菌药物,两组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两组的真菌报阳率无统计学差异。菌株的耐药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所有菌株的耐药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包括肺炎克雷伯菌。结论: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多为医院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感染主要病原菌为G-菌,且多重耐药菌比例较高。术中输血、术后使用MMF联合环孢素及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是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DCD肾移植受者预防性使用高级别抗菌药物不能有效降低肾移植围术期感染发生率,反而会增加病原菌的耐药性。对肾移植受者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不能显着降低真菌的报阳率。

陈贤梅[3](2020)在《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对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点,为我国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提供更多的流行病学资料并加深对该疾病临床病理特点的认识。研究方法: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近10年(2010-2020年)来确诊的21例抗GBM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病理结果及预后。研究结果:1.本研究2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0±20.02岁(年龄范围17~86岁),女性居多,男女比例为8:13。年龄在20~40岁的患者7例(33%),男女比例为4:3;年龄在50~70岁的患者8例(38%),男女比例为1:3。两个年龄段的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P=0.315)。21例患者中有8人(38%)在春季发病,9人(43%)在冬季发病。在起病前有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者有15例(71.4%),其中有6例(28.6%)患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2.患者临床表现不一,21例患者均表现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其中血尿19例,蛋白尿16例,发热12例,咯血2例。3.所有患者均出现血肌酐水平增高,其中16例患者入院时血肌酐≥442umol/L。21例患者血清抗GBM抗体均阳性,15例患者为抗GBM抗体单阳性,4例患者为抗GBM抗体和ANCA双阳性,男女比例为1:3,2例患者为抗GBM抗体合并ANA阳性。伴ANCA双阳性患者和抗GBM抗体单阳性患者相比,两组患者无性别差异,均以女性多见;双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偏大(69.50±4.80岁),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双阳性患者入院时肌酐水平较高,均值为(1142.18±406.03umol/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两组患者入院时抗GBM抗体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81);两组患者的疗效也无统计学差异(P=0.530)。4.8例患者有完整的病理结果,均查见新月体性肾小球,新月体占肾活检肾小球数的23.1%~100%,75%的患者所见组织的新月体比例>50%。8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免疫荧光检查结果可见典型的IgG、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线条样沉积,有3例患者伴有IgA的沉积,1患者伴有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的线性沉积。25%的患者免疫荧光检查不典型,未见明显抗体沉积。5.21例患者中10例患者接受了血浆置换、皮质类固醇激素和环磷酰胺的联合治疗。16例(76.2%)的患者在入院后需立刻进行了肾脏代替治疗,仅1例患者脱离透析,肌酐水平较入院降低,病情好转;5例(23.8%)患者入院时无需肾脏代替治疗,之后有1例患者因病情进展需替代治疗,但因个人原因未透析,自动出院。其余4例患者,一直均无需肾脏替代治疗,其中1例肾功能恢复正常,达到临床缓解;2例患者血清肌酐水平较前下降,但未恢复正常水平,病情好转;还有1例患者经治疗后肾功能无明显缓解,治疗无效。两组患者对比,依赖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疗效较差,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12例(57.14%)患者肌酐≥550 umol/L,治疗后均无效,9例(42.86%)患者肌酐<550umol/L,其中5例治疗无效,4例治疗有效。入院时血肌酐≥550umol/L的患者疗效较差(P=0.021)。对于治疗有效及无效的两组患者的初始抗GBM抗体的水平分别为(194.40±99.41 RU/ml)和(137.93±67.01 RU/ml),两者差异无统计意义(P=0.18)。研究结论:1.抗GBM病患者发病整体女性居多,春冬季多见,大多数(71.4%)患者发病前有前驱感染,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分别为20~40岁和50~70岁。2.抗GBM病患者临床表现不一,除了不同程度的血尿、蛋白尿以外,发热也较常见。3.少数患者合并ANCA阳性,双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大,入院时肌酐水平较高,但患者的性别及预后与单阳性者无明显差异。4.典型的免疫荧光检查见IgG和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线性沉积,部分患者免疫荧光检查不典型。5.该病预后较差,患者预后与入院时是否依赖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清肌酐水平相n关,但是与发病时抗GBM的水平无显着相关性。

李丹丹[4](2020)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中成药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日友好医院2型糖尿病(T2DM)合并慢性肾脏病(CKD)肾活检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糖尿病肾脏疾病(DKD)与非糖尿病肾脏疾病(NDKD)鉴别的预测因素,归纳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成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鉴别NDKD及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筛选中日友好医院自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行肾穿刺活检的T2DM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将患者分为DKD组、DKD合并NDKD组以及NDKD组。观察并记录其肾穿刺时的基本信息、临床特征、病理诊断、实验室指标、用药信息以及随访半年、1年、末次就诊时的实验室指标,对患者临床特征及终点事件(患者进入肾脏替代治疗或终末期肾病)的发生进行统计和分析,归纳DKD与NDKD临床鉴别的预测因素、各组临床预后以及在我院使用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用药规律。结果:1.本研究纳入T2DM合并CKD患者463例,其中DKD组65例(14.04%),DKD合并NDKD 组85例(18.36%),NDKD组313例(67.60%)。NDKD组中以IgA 肾病为主(28.75%),其次是乙肝相关性肾炎(20.77%)及膜性肾病(16.61%)。在DKD合并NDKD组中NDKD以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为主,共有57例,占67.06%,其次是肾小管间质病(28.24%)及IgA肾病(16.47%)。2.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NDKD组的临床预测因素包括: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6年、血红蛋白≥120g/L、肾小球源性血尿、未达到肾综范围蛋白尿。其中无DR具有最高的预测意义(OR,14.902;95%CI,5.989-37.07)。3.本研究发现ACEI/ARB类药物为最常用的降压药,相比其他两组,NDKD组单用降压药的比例较高,而其他两组则更多使用三种及以上降压药。NDKD组使用胰岛素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各组中成药的使用十分广泛,最常用的中成药为黄葵胶囊,三组之间无差异,其次为虫草类制剂,海昆肾喜胶囊及尿毒清颗粒。中成药联用较单用更为常见,各组联用两种及三种中成药较为常见,组间无明显差异,且多数均包含黄葵胶囊及虫草类制剂。其中NDKD单用中成药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组(P<0.001),联用四种及以上中成药的比例低于其他两组(P<0.001)。随着CKD进展黄葵胶囊的使用比例逐渐下降,尿毒清颗粒的使用比例逐渐升高,虫草类制剂及海昆肾喜胶囊在CKD3-4期使用比例较高,到CKD5期有所下降。NDKD组各期未用中成药的比例均高于其他两组,随着CKD的进展,三组均更倾向于联用中成药,且联用种类随CKD进展而增加。4.本研究对三组患者自肾穿后进行随访至2019年10月,各组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及肾脏替代治疗的人数分别为DKD组11例(28.2%),DKD+NDKD组21例(42.0%),NDKD组13例(6.5%)。NDKD组患者进入终点事件的比例明显少于其他两组,且发生时间明显较长(P<0.001)。NDKD组经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平均值有所下降,肾小球滤过率有所升高,总体预后良好。而DKD组及DKD合并NDKD组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24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均持续恶化,预后较差。结论1.我院T2DM合并CKD患者在临床诊断不明确时行肾活检以明确诊断DKD和NDKD,在NDKD中以IgA肾病为主。NDKD临床预测因素包括: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6年、血红蛋白≥120g/L、肾小球源性血尿、未达到肾综范围蛋白尿。2.中成药在慢性肾脏病中使用广泛,最常用的药物为黄葵胶囊、虫草类制剂、海昆肾喜胶囊及尿毒清颗粒。随着CKD进展,中成药的使用比例有变化。

李雪[5](2019)在《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植肾肾小球病(transplantglomerulopathy,TG)是以移植肾肾小球基底膜分层伴寡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肌酐升高和高血压,是影响移植肾远期预后的重要原因。TG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认为与慢性、反复的内皮细胞损伤有关。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hronic active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cABMR)是导致 TG 的最主要原因,其它原因包括自身抗体、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mediated rejection,TCMR)、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等。目前国内外TG相关研究较少,且多数研究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本课题依托本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病理资料,对TG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影响TG患者移植肾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指导治疗。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inary retinol-binding protein,urRBP)是近曲小管损伤的无创性生物标志物,已有研究证实urRBP是多种肾小球疾病的预后标志物;我们中心常规检测urRBP的优势使我们能够研究TG患者urRBP与移植肾预后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urRBP在TG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由于TG常出现于肾移植中后期,而移植后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logy,IgAN)的发病率也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因此在临床上TG常与IgAN合并存在。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TG合并IgAN患者的相关报道。本课题对TG合并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这类患者的诊断治疗水平。由于cABMR是导致TG的最主要原因,TG是cABMR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硼替佐米等去抗体药物是TG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有多项研究认为硼替佐米对肾移植后早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cABMR的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对硼替佐米治疗cABMR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探讨。研究一: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旨在探究TG患者的临床病理、预后及影响移植肾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影响蛋白尿严重程度的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移植肾活检明确诊断为TG且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15 ml·min-1,(1.73m2)-1的180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Banff2017标准对移植肾活检病理进行评分。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1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使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临床和病理学参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80例TG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5.0(2.6-8.2)年。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Banff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ci+ct)评分(风险比[hazard ratio,HR]3.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0-4.9),Banff 移植肾肾小球病(cg)评分(HR 1.7;95%CI 1.1-2.8),eGFR(HR 2.1;95%CI 1.4-3.2)和蛋白尿(HR2.4;95%CI 1.6-3.7)是影响T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Banff cg和Banff小球炎和管周毛细血管炎评分(g+ptc)是影响蛋白尿严重程度的病理指标(调整后R2=0.46)。结论:eGFR、蛋白尿水平、Banff ci+ct和Banff cg是影响T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Banff cg和Banff g+ptc的组织学严重程度与蛋白尿程度显着相关。研究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在移植肾肾小球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目的:探究urRBP在TG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移植肾活检明确诊断为TG且eGFR>15 ml·min-1·(1.73m2)-1的180例患者的urRBP对预后的影响,以及urRBP与TG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的关系。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a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结果:18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年,其中117例(65.0%)患者达到随访终点。在COX回归中,urRBP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rNAG)与终点事件呈正相关。然而,在调整了 eGFR、蛋白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等临床指标后,仅urRBP是与移植肾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2.85比<2.85 mg/L)(OR 2.13;95%CI1.21-3.75,P=M0.0091)。另外,将 urRBP、urNAG 与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Banffci+ct)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urRBP与Banffci-+ct显着相关(ρ=0.61,P<0.001),而 urNAG 与 ci+ct 无明显关系(ρ=0.24,P=0.06)。结论:urRBP与ci+ct显着相关,是与移植肾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作为一项简单有效的检测手段,urRBP对TG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研究三:移植肾肾小球病合并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总结分析TG合并IgAN(TG+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搜集南京总医院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诊断为TG+IgAN的肾移植受者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和转归。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1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理确诊TG+IgAN的患者49例,移植肾活检时年龄42.6±10.5岁,移植肾活检距肾移植中位时间为85月。对照组TG患者131例,两组患者移植肾活检时年龄、性别比例、免疫抑制方案均无统计学差异。临床表现方面,TG+IgAN患者移植肾活检时中位血清肌酐水平为1.98mg/dl,中位尿蛋白定量为1.45g/24h,16.3%的患者表现为肾病范围蛋白尿,镜下血尿的发生率为40.8%,平均血色素为10.5 g/dl;与不合并IgAN的TG患者相比,TG+IgAN患者eGFR、尿蛋白、urRBP、urNAG、血色素以及血淋巴细胞CD4、CD8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病理方面,与不合并IgAN的TG组相比,TG+IgAN组患者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的程度明显较重(P=0.004),小动脉透明变性的程度较轻(P=0.043),其它病理表现,如间质炎症和小管炎(i+t)、动脉炎(v)、肾小球炎(g)、肾小管周毛细血管炎(ptc)程度及C4d阳性的比例均无明显差异。经Kaplan-Meier法计算,49例TG+IgA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6.9月,与不合并IgAN的TG组相比移植肾生存率无显着差异。结论:TG+IgAN患者与不合并IgAN的TG患者相比,镜下血尿发生率高,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的程度明显较重,小动脉透明变性的程度较轻,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别。TG+IgAN患者的预后与不合并IgAN者无显着差异。研究四:硼替佐米对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治疗探索目的:研究硼替佐米治疗cABM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7年7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符合Banff 2017 cABMR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硼替佐米组和对照组,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1.73m2)-1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预后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理确诊的cABMR患者136例,其中硼替佐米组29例,对照组97例。两组患者移植肾活检时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比例、免疫抑制方案、活检距移植时间、血清肌酐、eGFR、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色素、HC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项病理指标(g、i、t、v、ah、mm、ci、ct、cv、ptc、c4d)的Banff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Kaplan-Meier法计算,硼替佐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40.7月,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36.9月,两组相比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倾向性评分调整后,两组移植肾存活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29)。不良反应方面,硼替佐米组恶心、腹泻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硼替佐米并未改善cABMR的预后,且会增加恶心、腹泻及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陈馥冰[6](2019)在《复方大黄灌肠液灌肠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复方大黄灌肠液对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患者的中医症状、生化指标的影响,评价复方大黄灌肠液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提高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缓CKD进展提供参考依据,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中的特色和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查阅自2018年05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一区、二区的住院病例,将符合筛选标准的病例400例按照是否采用为期14天的复方大黄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收集患者一般病例资料,治疗前后的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血红蛋白、中医症候积分等疗效指标和钾、钙、钠、AG、TC02等安全性指标。应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复方大黄灌肠液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显着(P<0.05)。(3)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肾小球滤过率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4)观察组CKD3期总有效率87.9%;观察组CKD4期总有效率75%;观察组CKD5期总有效率4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钾、钠、钙、AG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钾、钠、钙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G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然而,治疗后两组AG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TCO2均较治疗前上升,但治疗后两组TCO2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复方大黄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不仅可以降低其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能降CKD3-4期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安全性较高。(2)复方大黄灌肠液保留灌肠对CKD3期疗效最优,其次为CKD4期,对CKD5期无明显疗效,提示肾功能越差,复方大黄灌肠液保留灌肠的疗效逐渐下降。

汤欢娜[7](2019)在《肾移植术后BK病毒相关性肾病和急性细胞性排斥的病例比较分析及其基于蛋白芯片的差异细胞因子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BK病毒相关性肾病与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征、预后比较及辅助诊断模型的建立背景与目的: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BK病毒感染高发,其导致的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 virus-associated nephropathy,BKN)已经成为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临床和病理表现需与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cute T-cell mediated rejection,TCMR)进行鉴别。目前对于BKN和TCMR的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的报道较少,且BKN的诊断金标准SV40大T抗原染色法有一定局限性,造成BKN和TCMR的鉴别困难。本课题通过对BKN和TCMR病例的回顾分析,总结和比较两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建立起辅助SV40大T抗原染色法的鉴别诊断模型。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1月至2018.3月期间,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移植肾穿刺且病理活检证实为BKN(n=54人)和TCMR(n=237人)的病例。收集临床基线资料、病理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评分、实验室检查和长期随访情况等,使用Kaplan.Meier法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绘制BKN组和TCMR组的生存曲线,比较两组的预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别筛选出影响BKN组和TCMR组累计移植肾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以病理SV40染色阳性确诊为BKN为终点变量,将各变量纳入模型中,筛选出支持诊断BKN的预测因子,建立新的诊断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结果:本研究共纳入BKN患者54例(平均年龄40.2±10.6岁,女性占40.7%)和TCMR患者237例(平均年龄40.1±12.1岁,女性32.9%)。在基线资料上,BKN组尿常规中红细胞数要显着低于TCMR组[4.9(2,10.25)VS 8.2(3.8,22.6)(个/μL),P=0.0066)],BKN 组的尿蛋白要轻于 TCMR 组[0(0,0.2)VS 0.2(0.045,0.49)(g/L),P<0.0001]。BKN组的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要显着高于TCMR组[HB(g/L):120.4±19.6 VS 110.8±22.6,P=0.0042][Albumin(g/L):45.0±7.0 VS 41.3±7.1,P<0.0001]。BKN 组的总胆固醇水平要高于 TCMR 组(4.6±1.0 VS 4.3±1.0,P=0.022)(mmol/L)。BKN组使用诱导剂(IL-2受体拮抗剂或ATG)的比例要显着高于TCMR组(P=0.0021)。BKN组的基线他克莫司的浓度显着高于TCMR组(8.6±6.9 VS 6.0±2.7,P=0.0014)(μg/L)。病理上,BKN 组病理组织片中α-SMA、CD3、CD68重度阳性的比例要显着高于TCMR组(P<0.05)。通过对随访期间的肾功能比较,发现BKN组总体的肾功能要差于TCMR组。Kaplan.Meier法绘制两者生存曲线,发现TCMR组的移植肾中位生存时间为2166(1767.7,2564.3)天,BKN组的中位移植肾生存时间为1800(898.3,2701.6)天,Log Rank检验P=0.0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在调整了肾移植术后时间、基线eGFR、血清白蛋白、PRA等因素后,发现BKN组相对于TCMR组,累计移植肾存活率显着下降(P=0.00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对BKN组的预后进行单独分析后提示:尿蛋白水平(OR=6.786,95%CI:2.170-21.220,P=0.001)、激素冲击治疗史(OR=2.831,95%CI:1.338-5.990,P=0.006)、病理组织片 CD3阳性细胞浸润程度(OR=5.610,95%CI:1.400-22.482)是BKN组患者累计移植肾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对TCMR组的预后进行单独分析后提示:PRA-I 类抗体水平(OR=3.972,95%CI:1.440-10.956,P=0.008)、低血清白蛋白(OR=2.146,95%CI:1.011-4.557,P=0.047)和基线肾功能的CKD分级(OR=2.713,95%CI:1.803-4.081,P<0.0001)是 TCMR 组患者累计移植肾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本文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ROC曲线建立起BKN与TCMR的鉴别诊断模型,以辅助SV40染色法诊断BKN,该模型的预测概率的截断值为0.179,灵敏度为96.3%,特异度为90.6%,预测正确率为96.1%。该公式表达式为:P(Y=1|X)=1/1+e6.617-1.034*X1+1.55*X2-0.681*X3其中(X1为病理组织片中CD20阳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分级,X2为初诊时尿蛋白水平分级,X3为尿液BK病毒DNA拷贝数以10为底的对数值)结论:相比于TCMR患者,BKN患者具有更轻微的尿蛋白和尿红细胞水平。两者病理组织片炎症浸润情况类似,但BKN组病人的α-SMA、CD3、CD68阳性细胞重度浸润的比例要高于TCMR组。BKN组患者随访期间的肾功能和移植肾生存率要显着差于TCMR组。最后本文建立起BKN与TCMR的鉴别诊断预测模型。第二部分 BK病毒相关性肾病和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基于蛋白芯片的血清差异细胞因子筛选背景与目的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 virus associated nephropathy,BKN)与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cute T-cell mediated rejection,TCMR)两者的临床和病理表现较为相似。目前学界已经有一些研究试图从分子水平对BKN和TCMR进行表征。有文献报道两者的外周血及肾穿组织的转录组水平差异,少数报道了小分子代谢物以及血液尿液中个别细胞因子在BKN和TCMR中的鉴别诊断作用,至今尚无对于BKN和TCMR基于血清高通量细胞因子的研究。本研究拟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对BKN与TCMR进行表征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以期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区分BKN和TCMR两个疾病的过程,为将来分子标志物的筛选提供线索。方法:本实验收集对象为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肾移植手术并且规律在我院门诊随访的患者,在2014.1.1至2016.1.1期间收集了 8例BKN患者,8例TCMR患者和8例肌酐稳定患者的血清样本,利用RayBiotech公司提供的GSH-CAA-440细胞因子芯片进行检测。结果:本研究利用细胞因子芯片对8例BKN患者、8例TCMR患者和8例肾移植术后肌酐稳定患者的血清进行差异细胞因子的筛选,三组人口统计学资料无显着差异。研究发现BKN组相比TCMR组,共有29个差异细胞因子,有6个蛋白表达上调,为ANG-4、CXCL-14等;有23个蛋白表达下调,为IL-2 Ra、IL-23、IL-21等,这些蛋白集中在细胞因子信号识别通路、感染相关通路、HIF-1通路、Th17细胞分化通路、JNK-STAK通路、IL17相关信号通路等;BKN组相比于肌酐稳组,共有61个差异细胞因子,以肌酐稳定组为对照,BKN组有25个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如ANG-4、G-CSF R等,有36个细胞因子表达下调,如BMPR-IB、Cadherin-13等。这些差异蛋白集中在PI3K-Akt通路、MAPK通路、JAK-STAT通路、感染、RAS信号通路等;TCMR组相比于肌酐稳定组,共有17个差异细胞因子,以肌酐稳定组为对照,TCMR组有15个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如NT-4、MMP-8等,有2个细胞因子表达下调,为CXCL14和Midkine,这些差异蛋白集中在细胞因子信号识别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通路等。结论:本次结果提示PI3K-Akt通路、MAPK通路、JAK-STAT通路、感染、RAS信号通路可能与BKN的发病机制有关,而细胞因子信号识别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通路可能与TCMR的发病有关。本次筛选出的29个差异蛋白有可能作为鉴别BKN和TCMR组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严婷[8](2019)在《回顾性分析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后不同透析方式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血透和腹透是肾移植患者发生移植物延迟复功(DGF)时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目前尚不清楚何种透析方式对DGF的患者更有利。本次研究探讨不同透析方式对DG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资料与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的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肾脏病中心接受心脏死亡供体(DCD)692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排除了 19例,673例纳入研究,其中发生DGF患者138例(占20.5%),根据术前透析方式,将其分成DGF-HD组n=96,DGF-PD组n=42,分析不同透析方式对DGF围手术期(30天)及1年预后影响。结果两组供体基线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术前受体PD组比HD组透析持续时间要短(38.1 vs.51.5 月,p=0.001)。HD组术前比PD组血红蛋白值要偏高(114.4±17.0 vs.102.6±17.4,p=<0.001),但是血小板值要偏低(173.1±66.9 vs.209.8±74.9,p=0.005),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受体其余基线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在DGF-PD组42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有10个患者从原先的腹透(PD)转换成血透(HD),而DGF-HD组96例患者没有转换成腹透者,PD组患者比HD组有更高的治疗失败率(0 vs.23.8%,p<0.001),有更高的腹膜炎发生率(0 vs.7.1%,p=0.027),更长的依赖透析时间(9 vs.10.5 d,p=0.003),腹透(HR=3.259,95%CI:1.030-10.314)和较长的热缺血时间(HR=1.053,95%CI:1.007-1.100)是DGF期间依赖透析时间超过30天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患者在急性排斥反应、出血情况、总感染率、移植肾功能、围手术期及1年的移植肾/人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发生DGF的肾移植患者,术后采用PD透析有较高的治疗失败率。PD没有显示移植物功能快速恢复的优势,反而是DGF期间依赖透析时间超过30天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PD有较高的腹膜炎的发生率。

赵贺[9](2019)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术前病理改变对肾移植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供体短缺、肾移植患者等待时间长,促使医疗工作者扩大供肾标准,增加供肾来源。目前我国主要的捐献类型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由于DCD供肾多为高龄供体,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病史、尤其获取器官是在心跳停止后进行,易造成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导致器官移植术后易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术前供肾病理活检通过观察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等结构可有效评估供肾质量,决定供肾取舍,不仅高效利用了边缘供肾,同时为术后患者诊断治疗提供病理基线资料。目的探讨术前病理活检病变程度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2月1日至2018年2月1日完成的130例DCD供、受者临床资料。供者69例,男性供体56例,女性供体13例。颅脑外伤供体22例,脑血管疾病供体38例,脑肿瘤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5例。69例供体共捐赠肾脏138枚,术前分别行病理活检穿刺。丢弃肾脏病理评分≥6分4枚,排除二次移植2枚,排除肝肾联合移植1枚,排除病理切片肾小球小于10个1枚。受体130例,男性受体90例,女性受体40例。对纳入研究的130例肾脏根据Pirani评分系统进行病理评分,依据分值的高低分为2组,高分组36例(4-5分),低分组94例(0-3分)。(1)供肾组织病理检査每张切片必须同时包含四部分: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肾小血管;(2)每张切片肾小球数量必须大于10个;(3)供肾Pirani评分<6分;(4)供体获取前尿量每小时均大于100mL。供肾获取、灌注、修整后用16G巴德穿刺针斜行穿刺肾上极,每个肾脏分别穿两条组织,常规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过碘酸-Schiff染色(PAS)、Masson染色及免疫荧光检测。所有的病理切片均由一名病理医师采用Pirani评分系统分别评估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病变。分析比较两组肾移植患者的预后,包括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primary nonfunction,PNF)、移植肾延迟恢复(DGF)、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术后1月、3月、6月、12月和24月血清肌酐及12-36个月的累积人/移植肾存活率。结果供体年龄、高血压病史、住ICU时间及供体死亡原因病理高分组与病理低分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8.25、P<0.05,χ2=16.53、P<0.05,t=4.93、P<0.05、t=4.648、P<0.05)。受体术后DGF发生率,高分组与低分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57、P<0.05)。低分组受体术后1、3、6、12、24个月血肌酐值与高分组比较均低于高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22、P<0.05,t=3.217、P<0.05,t=5.51、P<0.05、t=3.532、P<0.05、t=4.76、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病理高分组(36例)和病理低分组(94例)人/移植肾累积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测,P=0.106,P=0.296,P>0.05)。结论供体年龄、供体住ICU时间、供体有无高血压病史及供体死亡原因是影响病理评分高低的临床因素。DCD术前病理活检可有效的评估供肾质量,为评估术后移植肾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党若楠[10](2019)在《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诊疗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总结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SLE)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为提高SSLE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7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SSLE住院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集和归类一般信息、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中医舌脉象、中西医诊断、中西医治疗、疾病转归等内容,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纳入SSLE患者349例,男女比例1:5.35,发病年龄多集中在15~35岁段。住院中位数天数为14天,中位数住院费用为19053.83元。首发症状主要为颜面及下肢水肿、关节肿痛、面部红斑、发热、泌尿系统症状、倦怠乏力、心血管系统症状、泡沫尿、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临床症状主要为倦怠乏力、泌尿系统症状、颜面及下肢水肿、心血管系统症状、口干和(或)眼干、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院前误诊率为56.16%,多误诊为泌尿系统疾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为主要受累脏器(系统)。狼疮性肾炎患者肾脏病理分型以Ⅳ型、Ⅴ型多见(78.08%)。尿蛋白及尿潜血强阳性患者分别占42.12%、32.09%,IgG升高及补体C3下降显着,自身抗体阳性率以ANA、抗SSA抗体、抗ds-DNA抗体、ANuA、AHA为主。尿潜血、IgG升高、Cr升高是SSLE累及肾脏的危险因素。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肺脏受累以青年患者为主,心脏、消化系统受累以中年患者为主。2.本组病例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实证主要为瘀、湿,虚症主要为气虚、阴虚、脾肾亏虚。舌质主要为淡暗、红、暗红,舌苔多为白腻、薄白、黄腻,脉象多为细、数、沉。3.本组病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率为98.85%,治疗总有效率为89.11%。多数患者接受了激素、丙球、免疫抑制剂等联合用药,接受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患者占43.55%,大剂量丙球冲击患者占15.47%,环磷酰胺冲击患者占51.00%,3例LN患者接受了肾移植术。中药及中成药功效以补气、化瘀、利湿等为主。另有71.06%的患者接受了中医特色疗法。4.本组病例临床抢救率13.75%,成功率85.98%,抢救次数≤3次的患者与>3次的患者抢救成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病死率6.02%,平均死亡年龄56.05±18.321岁,SSLE患者男女死亡率无明显差异。感染是首位致死因素,其次为恶性肿瘤、狼疮性脑病。结论:1.本院治疗SSLE广泛使用了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总有效率为89.11%,大剂量的激素、丙球及环磷酰胺冲击仍然是控制重症狼疮活动的主要方法,其中丙球冲击治疗的患者耐受性较好。近年来本院血浆置换、肾移植、干细胞移植等疗法已逐步开展。中药联合中成药、中医特色疗法是本院中医治疗SSLE的特色,其相关疗效及优化方案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SSLE临床表现复杂,本组病例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为主要受累脏器,院前误诊率高,临床需要提高对SSLE的认识水平;本组病例病死率6.02%(21/349),略低于相似文献报道,感染是首位致死因素,提示应高度重视感染对预后的不良影响,密切监测病情,预防及抗感染需贯穿SSLE治疗的始终;本组病例中位住院总费用高于相似文献报道,可能与治疗方案相对复杂有关,控制SSLE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有助于降低治疗费用。3.本组病例以虚实夹杂证为主,瘀、湿等实邪较为突出,补气、化瘀、利湿是中医主要治法,治疗当谨察病机,分辨虚实主次,泻实不忘补虚,补虚兼应泻实。

二、1997~2002年我院肾移植回顾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7~2002年我院肾移植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供受体围术期因素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机制及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肾移植发展现状
    1.2 肾移植术后感染
    1.3 肾移植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肾移植受者的一般情况
        2.3.2 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流行病学特征
    2.4 讨论
        2.4.1 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
        2.4.2 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来源
        2.4.3 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部位
        2.4.4 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探索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3.1 肾移植受者的一般情况
        3.3.2 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单因素分析
        3.3.3 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多因素分析
    3.4 讨论
        3.4.1 围手术期感染独立危险因素
        3.4.2 与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DCD肾移植受者的一般情况
        4.3.2 DCD肾移植受者使用不同级别抗菌药物预防效果
        4.3.3 DCD肾移植修肾时是否用抗菌药物灌注感染发生率
        4.3.4 菌株的耐药趋势变化
        4.3.5 DCD肾移植受者使用抗真菌药物预防效果
    4.4 讨论
        4.4.1 DCD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4.4.2 DCD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5.2 局限性
    5.3 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抗肾小球基底联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中成药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诊断的研究进展
        1 T2DM患者中CKD的患病率
        2 DKD的自然病程演变
        3 T2DM患者肾活检的时机
        4 T2DM患者中NDKD临床表现及病理分布
        5 NDKD临床鉴别预测模型
        6 DKD与NDKD其他鉴别方法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治疗现状
        1 中医病因病机
        2 中医自拟方治疗
        3 中成药治疗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近九年我院肾活检患者的病理分布情况
    前言
    第一节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理诊断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1 肾穿刺活检患者基本情况
        2 肾穿刺活检患者病理诊断分布情况
        3 不同病理类型中性别、年龄分布
        4 肾活检常见病理类型的性别、年龄分布
    第三节 讨论
第二章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中成药应用分析
    前言
    第一节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分组情况
        4 纳入排除标准
        5 数据收集整理
        6 终点事件
        7 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1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一般情况
        2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病理诊断分布情况
        3 DK、DKD+NDKD和NDKD三组间临床资料比较分析
        4 DKD与NDKD鉴别的预测因素
        5 三组患者常规用药情况分析
        6 三组患者中成药使用情况
        7 三组患者预后分析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组织病理表现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及预后
    4 治疗
    5 小结
第二章 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在移植肾肾小球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移植肾肾小球病合并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五章 硼替佐米对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复方大黄灌肠液灌肠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1.1.1 流行病学研究
        1.1.2 慢性肾脏病的非替代疗法进展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1.2.1 病名认识
        1.2.2 病因病机
        1.2.3 辨证论治
    1.3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现状
        1.3.1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的应用背景
        1.3.2 中药保留灌肠的历史源流
        1.3.3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的优势
        1.3.4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应用方式
        1.3.5 保留灌肠方药的选择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案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项目
        2.3.1 一般情况
        2.3.2 疗效性观察指标
        2.3.3 安全性观察指标
        2.3.4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2.5 研究结果
        2.5.1 两组可比性分析
        2.5.2 两组疗效比较
        2.5.3 两组疗效指标的比较
        2.5.4 两组安全性指标的比较
        2.5.5 观察组组内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CKD3-5期的应用背景
        3.1.1 中医对CKD3-5期的认识
        3.1.2 中药保留灌肠的治疗优势
        3.1.3 中药保留灌肠的治疗机理
        3.1.4 复方大黄灌肠液方药分析
    3.2 本研究结果分析
        3.2.1 复方大黄灌肠液对CKD3-5期患者疗效的评价与分析
        3.2.2 复方大黄灌肠液治疗CKD3-5期的安全性的评价分析
    3.3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统计学审核证明

(7)肾移植术后BK病毒相关性肾病和急性细胞性排斥的病例比较分析及其基于蛋白芯片的差异细胞因子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BK病毒相关性肾病与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征、预后比较及辅助诊断模型的建立
    引言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局限性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BK病毒相关性肾病和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基于蛋白芯片的血清差异细胞因子筛选
    引百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局限性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献

(8)回顾性分析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后不同透析方式对临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免疫抑制情况
    2.3 数据收集及定义
    2.4 统计学分析
    2.5 伦理
3 结果
    3.1 HD组和PD组的供受体基本资料
    3.2 HD组和PD组受体的预后分析
    3.3 HD组、PD组、PD-HD组的预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术前病理改变对肾移植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供肾病理活检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诊疗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及研究
        一、历史源流
        二、病因病机
        三、中医治疗经验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及研究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狼疮重要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三、狼疮重要靶器官损害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评价标准
        六、疾病转归
    第二节 信息采集
        一、信息采集的内容
        二、信息采集表的设计
    第三节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总体描述
        一、性别与年龄
        二、科室分布
        三、住院天数
        四、住院费用
    第二节 病史及临床资料
        一、首发症状
        二、院前诊断
        三、临床症状
        四、中医诊断
        五、中医辨证
        六、舌脉象
        七、重要脏器(系统)受累情况
        八、有创操作
        九、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
        一、治疗类别
        二、中西医治疗
    第四节 治疗效果
        一、疾病转归
        二、抢救情况
        三、死亡病例资料
        四、狼疮活动度评估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基本资料分析
        一、一般资料
        二、病史及临床症状分析
        三、实验室检查
    第二节 中西医治疗分析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
        二、西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第三节 抢救情况及死亡病例分析
    第四节 狼疮活动度评估
    第五节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1997~2002年我院肾移植回顾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供受体围术期因素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影响[D]. 李沂蔓.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2]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分析[D]. 刘彦妤. 南京大学, 2020(02)
  • [3]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D]. 陈贤梅. 山东大学, 2020(02)
  • [4]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中成药应用分析[D]. 李丹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移植肾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探索[D]. 李雪. 南京大学, 2019(01)
  • [6]复方大黄灌肠液灌肠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陈馥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肾移植术后BK病毒相关性肾病和急性细胞性排斥的病例比较分析及其基于蛋白芯片的差异细胞因子筛选[D]. 汤欢娜. 浙江大学, 2019(03)
  • [8]回顾性分析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后不同透析方式对临床预后的影响[D]. 严婷. 浙江大学, 2019(03)
  • [9]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术前病理改变对肾移植预后的影响[D]. 赵贺.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10]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诊疗临床分析[D]. 党若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我院1997-2002年肾移植回顾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