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于住宅建筑设计的节能措施

可用于住宅建筑设计的节能措施

一、供暖在居住建筑设计中可采用的节能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潘奕璇[1](2021)在《寒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文明不断进步,随之改变的是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和居住条件的需求。除此之外,城市发展还面临着巨大而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破坏也将成为不能回避的话题。寒冷地区作为国家能源消耗量较大的地区,针对城市能源短缺问题,推进住宅建筑在寒冷地区的节能设计与研究,不仅能够科学有效地解决城市能源问题,同时也得到了市场和民众的认同。然而,目前全国范围内的节能住宅标准和做法基本是建立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当中,区域规划的节能设计理念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一味地进行单体节能设计与改造并不能完全适应未来城市实现全面超低能耗的要求,因此必须从总体规划出发,寻求区域性的节能新途径。本文在遵循以前从整体规划到建筑单体设计的基础上,力求以较新的设计理念,适应性的设计方法来解决寒冷地区未来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实际住宅建筑问题。首先通过查阅收集大量中外相关理论文献与资料,对寒冷地区相关住宅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力图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寻找能够适应寒冷地区的住宅建筑超低能耗设计优化方案;并进行经济性分析评价,为未来城市超低能耗发展提供优化解决方案。全文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目前寒冷地区住宅建筑节能发展的历程与概况,以及发展超低能耗住宅建筑对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参考西方国家与我国现如今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的优秀设计案例,提出了寒冷地区的住宅建筑在进行超低能耗设计时应秉持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以节能性设计为主,辅以节能性材料来完成整个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设计过程。建立从建筑单体出发,进而影响总体规划设计的新思路,为超低能耗标准下区域优化方案做基础。第二部分重点研究阐述在寒冷地区超低能耗设计背景下的住宅建筑基础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地项目考察,详细阐述分析当前我国在进行超低能耗设计时的具体节能措施与建筑做法,为未来最终实现超低能耗城市建设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选择相关的计算软件,对研究项目中的住宅建筑按照现行节能标准从模型建立、参数设置、结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涉及与计算,并分析当前寒冷地区住宅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做法以及其节能效率,为未来住宅建筑在超低能耗标准下住的住区设计提供借鉴思路。第四部分针对第三章研究项目中同一建筑单体重新进行超低能耗标准下的相关设计分析,从住宅建筑单体的外墙、屋顶、门窗、细部构造等不同节点,分析住宅建筑在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具体节能做法。第五部分根据对研究项目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具体节能设计,对住区整体规划进行优化,对总图设计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根据相关软件日照分析计算,对住区建筑进行重新排列设计,分析对比总体规划中当前节能标准下与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容积率、绿化率等各项指标,为城市在未来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中提供有效可行的优化改造方案和总体布局规划思路。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全文针对寒冷地区,从节能角度出发对建筑单体到总体布局进行优化改造,为未来住宅建筑超低能耗发展提供较新的设计规划思路。

赵悦[2](2021)在《居住者视角下大连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菜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住宅存量时代下既有住区改造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我国既有住区改造工作是以政府为主导开展的,改造过程中往往由政府发现问题和制定改造方案,改造工程多带有完成任务的性质。随着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改造工程项目逐渐增多,与民生关联度也越来越高,传统以政府为主导的改造方法逐渐暴露出改造工程过度依赖政府、改造结果千篇一律,缺乏与居民互动等弊端。因此国家开始探索在综合改造应用菜单方法,其目的一是为了使改造能够切实满足居民需求,二是希望形成多元参与,拓宽改造资金来源。但当前菜单方法尚在初步探索阶段,还存在居民可参与项目有限以及改造方式缺乏针对性所带来的居民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有待于更进一步完善。现阶段是全国各地区政府陆续开展推广菜单方法的关键时期,但国内相关菜单方法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结合大连实地情况,研讨在现有基础上如何优化菜单项目分类,拓展居民参与内容以及如何提高改造方式针对性等问题的策略。并尝试构建具有大连地区特色的既有住区品质提升项目菜单。本文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提出。首先通过对国内综合更新背景及研究现状的分析,表明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并明确研究对象、范围及研究方法。其次通过梳理当前国内外有关菜单方法更新的相关理论、政策及实施案例,总结其应用方法的优秀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并将影响“菜单”制定的因素划分为既有住区建筑现状特征与居住者需求两大类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从居民需求出发、建立具有地区性特征以及针对性改造方式的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菜单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大连市的既有住区现状特征以及居住者需求进行实地调研。首先是通过对大连市建于80~90年代既有住区的现状调研,总结大连市既有住区的地区性特色类型,以及当前既有住区在经历一轮改造后在外环境、建筑本体中依旧存在的现状问题。其次是对居民需求类问题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含:1、通过居民自发改造项目的调查与统计,总结居民愿意出资改造项目主要包含哪些内容;2、通过对居住者进行既有住区满意度调研,并依据IPA-KANO模型数据分析结果,将既有住区所存在的品质提升需求划分为基本因素、关键性能因素、次要性能因素以及魅力因素四类,为之后菜单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三部分主要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构建大连地区的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的菜单方法。从居住者需求的视角上将既有住区品质提升项目分为基本类改造项目、优选类改造项目、拓展类改造项目以及特色类改造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方式和策略的整理,为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菜单方法提供具体改造方式的选择。最终形成具有大连特色的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改造菜单。

张静雅[3](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邱萍[4](2021)在《建筑部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行为引导措施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认为建筑部门能耗高、碳排放量大,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碳排放仍有持续增加的趋势。要在全国实现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时的承诺,即203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建筑部门具有较大的潜力。建筑碳排放量不仅与建筑面积、建筑能源使用相关,与居住者行为也密切相关。当前的研究多围绕建筑能源结构、建筑技术来实现建筑部门的节能减碳,对于居住者行为方式对建筑碳排放影响的相关研究尚不充分。探究居住者行为对减少建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形成科学的政策引导机制来帮助居住者树立节能减排的意识,用实际行动参与节能减排活动,能够有效减少建筑部门碳排放,促进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本文以北京市居住建筑为例,通过对北京市2000-2017年建筑碳排放数据整合分析,运用De ST-h软件模拟验证及情景分析,探究居住者行为对建筑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总结合理的居住者行为策略用于推动建筑温室气体减排的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核算了北京市2000-2017年建筑碳排放,并分析了相关驱动力因素。2012年,北京市总建筑碳排放曾达到历史最大值,公共建筑碳排放接近最大值,减缓后开始波动上升;但居住建筑碳排放并未出现历史最大值,而是逐年增长,主要原因是城镇建筑碳排放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建筑碳排放跟人口数量、人均建筑面积、单位能源碳排放、单位面积能耗这四个因素呈正相关,且北京市建筑面积增速要快于人口的增速,单位面积能耗达到历史最低后开始波动上升,单位能源碳排放波动上升后出现下降。建筑碳排放的快速增长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也具有相关性;同时,居住者的节能意识、消费观念、用能行为等也会加大建筑部门温室气体排放。(2)建立用能行为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的量化关系。对比居住者购买类消费行为和决策类投资行为与使用行为(采暖、空调制冷、照明、开窗通风)不同行为下的减碳潜力。运用De ST-h能耗模拟软件进行验证,设置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施加居住者行为干扰,发现在居住者技术类使用行为干预模式下,居住建筑能耗可产生10%-30%的减少。通过技术提升能够有效减少居住建筑碳排放,但其减碳的幅度有限,如果在技术引导的基础上增加居住者的其他行为引导,有利于快速减少居住建筑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3)通过三种假设情景,预估未来北京市居住建筑碳排放的发展趋势。既有政策情景下,预计2020-2025年北京市会出现居住建筑碳排放峰值,但是居住建筑碳排放仍难以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技术进步情景下,预计2020年左右会出现居住建筑“碳达峰”,2060年时,居住建筑碳排放量相比于既有政策情景下减少了70%以上,距离北京市2060年实现居住建筑“碳中和”的目标有了较小的差距。强化政策情景下,预计2060年时,居住建筑碳排放量相比于既有政策情景下减少了80%以上,此时北京市居住建筑碳排放基本能够实现“碳中和”目标,未全部实现“碳中和”的原因是考虑到部分家庭炊事用能仍存在使用天然气的情况。发现增加居住者行为引导,结合相关的技术手段,能够帮助北京市居住建筑实现较好的减碳效果。(4)从居住者行为角度出发,提出可行的行为引导机制,服务于建筑部门温室气体减排。一是鼓励居住用户形成科学的投资行为,倡导购买符合节能标准的房产;优化房地产行业,控制建筑面积,减少住房空置率。二是倡导居住用户绿色消费行为,鼓励购买节能型家用电器;引导居住者形成良好的家庭节约习惯,控制建筑设备待机时长;加强有关建筑能源节约的宣传教育引导,强化居住用户的节能意识。三是通过技术提升,增强建筑产品的性能,优化建筑能源结构。四是其他方面,通过合理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规范;改善住宅建筑区的绿化环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

李宇航[5](2021)在《燃气供热制冷用户耗能合理化评价及能量核查技术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减少供暖制冷用户的燃气耗气量核查工作消耗的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工作效率,本项目开展了燃气供热制冷用户能耗合理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对于供暖用户的耗气量核查,最直观的方式是对该用户进行能耗模拟,综合考虑其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供暖系统运行效率以及室外气象参数,得出较为精确的理论耗气量与实际耗气量进行对比,判断其是否合理。但是对于燃气管理部门来说,其辖区内的供暖、制冷建筑数量庞大,无法逐一获取建筑参数进行详细的模拟,尤其是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建筑窗墙比、体型系数等难以获取的关键性建筑热负荷影响参数。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应用在较大供暖范围内的整体性评价方法。作者依据国家对供暖、制冷用户的相关规定,简化了建筑热负荷模拟所需的参数,且通过随机采样、回归分析等方法处理关键参数,总结出了一个耗气量估算模型,并充分地考虑到了模拟误差,设计并引入数据验证了建立在用户耗气量模拟偏差度这一概念上的能耗合理化评价流程,对样本范围内的用户进行了能耗合理化评价分析,将0-80%的模拟偏差度确定为合理的偏差范围,对少数偏差度为负的用户进行了实地调查,确定其偏差原因,排除偷盗气嫌疑。该算法在保证了耗气量分析准确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能耗核查的工作量。在进行能耗合理化评价的同时,作者还依据调研的资料,对决定耗气量的各项锅炉设备、建筑热负荷影响参数以及各项国家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究了主要的建筑节能改造措施的影响效果,保证合理化评价能够随着建筑的改造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对于能耗重点用户,作者设计并安装了燃气用户末端监测系统,对用户的燃气输入量以及锅炉输出热量的相关参数进行记录,并引入了广义互相关算法,通过多耦合参数分析判断不同测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在实际用户的安装与模拟运行中得到了代表参数波动耦合的明显峰值,且求得了燃气输入波动与锅炉出水温度波动之间5分钟的时间延迟,证明了该系统能够完成实时的分析与预警。

纪哲[6](2021)在《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及更新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榆林南部地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恶劣,窑洞作为该地区一种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与黄土沟壑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相结合,以当地土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低造价、高环保,在地区内覆盖面广、利用率高。近十几年来,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窑居建筑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传统窑居建筑日益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实际需求,在适应现代生活时显露出空间单一、热舒适性较差等问题,窑居在居民自发更新过程中脱离当地传统文化。研究结合地区地域环境,总结窑居地域适应性特征和更新策略,探索建筑与地域的和谐发展的方向,为地区窑居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首先从榆林南部窑居建筑现状入手,整理榆林南部地理条件,自然气候,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相关地域环境,分析窑居建筑在选址、院落布局、建筑空间形式、立面形式构成、选材及构造等方面的地域适应性特征。其次对窑居建筑的室内物理环境进行实地测试,定性定量分析窑居建筑冬季和夏季的室内热环境和光环境,对居民的主观感受、生活模式、能源结构等方面进行问卷调研,发现传统窑居建筑热舒适性有待提高、采光不良、质量较差、功能空间分区不合理等现状问题,以及窑居更新过程中显露的地域文化丧失问题。然后了解当地居民的切身需求,传承发展窑居的地域适应性特征,针对现存的问题更新改进,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落位选址因地制宜;庭院微气候与庭院经济相辅相成;建筑空间组织考虑生活行为习惯;建筑外界面形态体现窑居文化;建筑技术层面承袭传统建造经验;利用气候缓冲区、增强门窗气密性等方式改善室内热环境;将传统与现代材料结合优化建筑质量;调整建筑空间布局适应现代生活。最后根据更新策略选取实际案例进行窑居建筑的更新实践研究,将传统窑居建筑更新改建为居住类、生产类、公共类使用,并利用模拟软件对居住类原始窑居与更新后窑居室内物理环境进行验证,对比验证结果评估更新后的窑居的改造效果,使窑居建筑在物理环境、空间布局、建筑质量等方面得到改善。从地域适应性的角度研究榆林南部窑居建筑的更新模式,探寻窑居建筑适应当地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新方向,为该地区窑居建筑的保护性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和有价值的参考,使设计在该地区能具有广泛的推广性,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地域文化。

张琛[7](2021)在《基于DeST模拟的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建筑产业产生的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的占比中尤为突出。实行各项节能政策后,既有公共建筑仍然具备很大的节能空间。而既有公共建筑中,办公建筑由于其能耗占比大、节能策略不足等问题,存在很大的节能潜力。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在逐步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除了不断开发城市空间以外,对城市现存的既有建筑进行改造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太原市许多九十年代、二十世纪初甚至更早建造的既有办公建筑存量很大,其办公条件和建筑能耗都存在无法忽视的问题。而山西省政府近年来不断推出各项建筑节能改造政策,在各项政策中明确提出了对于既有办公建筑的处理要严防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改造工作。因此本文以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路线为通过对太原市典型性既有办公建筑能耗各类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以太原市为代表的寒冷地区适宜性节能改造技术。本文首先对论文的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目的在于分析如今的城市化大背景下既有办公建筑存在的能耗问题,并对其能耗因素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改造技术;研究意义在于为寒冷地区办公建筑节能改造相关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这部分内容首先通过文献调查与实际走访等调研方式调研了太原市的既有办公建筑。调研内容主要包含分析调研对象的围护结构现状和暖通空调设备现状进而了解其能耗结构及节能空间所在,为下一步节能改造技术的研究打下基础。其次,在了解了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现状问题之后,论文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对影响既有办公建筑能耗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得出各因素对建筑的不同影响程度。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采用DeST动态模拟软件建立典型性办公建筑基准模型,首先对围护结构的主要改造部位进行单因素分析,分析其具体传热系数对节能效果的影响程度并得出适宜的传热系数值。然后通过spss分析软件及回归分析法对提取的影响既有办公建筑能耗的十个因素进行全局分析,分析其对能耗的影响程度的大小。最后,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目标及改造准则,进而提出当前建筑实践中各类节能改造技术和改造措施的具体运用,进一步提出针对太原市这一寒冷地区城市的适宜性节能改造技术策略。论文最后,通过实例研究,对太原市具体的项目案例进行节能改造技术方案设计,并利用DeST软件对改造前后的节能效果做出对比,同时对选出的具体改造方案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及构造做法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本文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本文希望通过上述研究,为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帮助进行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的决策者、管理者以及相关设计人员对既有建筑的改造有更加系统的了解,同时希望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发展能更进一步。

王艳[8](2021)在《基于节能设计标准的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在城市地区已获得初步成效,但是在农村地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冬季室内温度难以提高,农村住宅面对的最主要问题是住宅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究其本质为农村住宅建筑本体的建造水平低、围护结构的性能不符合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农宅的不合理布局。其中建筑本体的不节能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该地区的形象。我国政府对居住建筑进行了节能50%、65%、75%设计标准的制定,建筑节能工作在城市地区开展的时间早,节能工作已经有了显着成果。不同于城市地区的集中管理,农村居住建筑分散,节能工作起步晚、节能标准推行进度慢,在对房屋进行节能改造和升级的时候可需要新的建造方式,装配式建造方式作为建筑工业化的表达工具,将其应用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相对发达的京津冀地区解决以上问题可以更高效、更规范的实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更具有其重要意义。针对京津冀地区农宅建筑本体节能的不足,对建筑围护结构现状进行调研总结。从建筑本体的形态和布局上进行节能设计,设计了4个农宅建筑形式,并根据不同的节能设计标准(50%、65%、75%和农村节能设计标准)对围护结构的构造进行设计。用De ST软件和Airpak软件对建筑形式2和建筑形式3进行能耗模拟和室内舒适度模拟,来判断地上二层储物间和地下储物间的设置是否节能。对4个建筑形式进行24种围护结构组合方案模拟,指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组合的优劣,最终确定3种围护结构组合方案(节能50%、65%、75%)。完成建筑本体设计后,对节能农宅进行装配式建筑设计,包括结构设计、模块设计和构件设计。以建筑形式1为例,对传统建造方式和装配式建造方式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环境效益分析。建议农村地区住宅建筑最低达到节能65%设计标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能力和住房需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节能建筑方案。

王琦[9](2021)在《合肥市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使用后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住房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商品房价格一路高涨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多,青年群体住房问题日趋严峻。租赁市场开始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长租公寓因其品质和服务优于传统租赁住房而深受欢迎,但由于起步较晚,因此也存在一些设计上的问题,影响了青年群体的居住体验。本文以合肥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四家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满意度评价结果,探索影响青年租客居住体验的重要因素,以期为公寓的后期改善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在公寓设计上提供理论依据,为城市青年群体提供更高品质的居住空间。首先,本文对长租公寓及使用后评价以及两者结合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对二者的定义做了明确的界定。阐明了长租公寓的发展历程、分类等内容。并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当代青年群体的租住需求。对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运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行业规范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的使用后评价指标,并构建评价体系。再利用重要度问卷的结果,计算出各项指标权重。再次,本文对合肥市现有的16家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进行基础调研,选取了朗诗寓大学城店、万科泊寓时代之光店、龙湖冠寓临泉路店以及红璞公寓北一环店进行深入研究。内容包括公寓概况、客群信息及租客满意度,再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租客满意度进行计算。基于计算结果,总结出每家公寓的优点与不足。最后,将公寓的满意度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出指标优化的具体操作方法。从物理环境和空间两个方面提出设计阶段优化策略,对项目的获取和运营阶段给予于优化建议。

张晓霖[10](2020)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既有多层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研究 ——以滨州市滨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研究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技术对我国用能总量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地区腹地的滨州市滨城区为研究区域,依托滨州市老旧小区改造相关政策,选取既有多层住宅建筑教育小区3#楼为节能改造实例,以现行标准《山东省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7/5026-2014)为依据,进行黄河三角洲地区既有多层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研究。本研究首先对滨州市滨城区地质地貌特征和气候特征以及既有多层住宅建筑现状展开调查,分析概括该地区多层住宅普遍存在的问题,掌握其目前能达到的节能标准;第三章选取节能改造研究实例,进行热工性能计算和建筑能耗评定,通过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T-h进行建模与计算,找到影响节能效果的薄弱环节;第四章根据节能75%标准的要求确定改造目标,通过创建变参分析模型,确定外墙、屋顶和外窗等三个主要节能改造分项的设计参数值,拟定外墙、外窗、屋顶和细部节点构造等分项改造方案;第五章将各分项改造方案组合为多个综合方案,分别评价节能改造的热工性能效果、经济性和适用性,最后为实例工程推荐出最优节能改造方案。本研究从实际工程出发,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既有多层住宅建筑节能改造薄弱项,以性能测试和建模计算为研究方法,通过实际工程中节能改造技术的应用效果来进行量化对比,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对今后滨州市老旧小区既有多层住宅建筑节能改造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供暖在居住建筑设计中可采用的节能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供暖在居住建筑设计中可采用的节能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寒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环境与能源问题
        1.1.2 住宅建筑能耗现状及发展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应用现状
        1.3.1 国外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研究概况
        1.3.2 国内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研究概况
    1.4 相关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相关基础理论
    2.1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概述
        2.1.1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相关理论
        2.1.2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的分类
        2.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2.2 被动式住宅建筑
        2.2.1 被动式住宅建筑概念
        2.2.2 被动式住宅建筑发展历程
        2.2.3 被动式住宅建筑核心技术
    2.3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措施
        2.3.1 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
        2.3.2 门窗结构的节能措施
        2.3.3 地面层与地下结构的节能措施
    2.4 其它技术措施
        2.4.1 太阳能光伏技术
        2.4.2 地源热泵技术
        2.4.3 节能采光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阶段住宅建筑节能计算实例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简介
        3.1.2 青岛地区气候特征
        3.1.3 设计理念与目标
    3.2 建筑设计及相关节能措施
        3.2.1 建筑方案设计
        3.2.2 建筑气密性设计
    3.3 住宅建筑模型节能计算
        3.3.1 节能计算软件的选择
        3.3.2 住宅建筑模型建立
        3.3.3 相关参数设置
        3.3.4 围护结构节能计算
        3.3.5 节能计算结果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超低能耗标准下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4.1 研究项目模型变参数分析
        4.1.1 变参数节能计算
        4.1.2 超低能耗标准参数设置
        4.1.3 变参数模拟计算与结果分析评价
    4.2 研究项目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2.1 外墙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2.2 屋顶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2.3 窗户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2.4 细部节点构造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4.3 超低能耗设计方案计算分析与评价比选
        4.3.1 设计方案建筑运行能耗计算
        4.3.2 建筑能耗分析与评价
        4.3.3 经济性指标分析与评价
        4.3.4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4.3.5 投资收益分析与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体布局方案优化与分析
    5.1 超低能耗设计方案总体规划分析
        5.1.1 超低能耗标准下总体规划分析与比较
        5.1.2 总体规划日照分析
    5.2 住宅群体层数优化设计方案
        5.2.1 建筑高度对日照影响
        5.2.2 层数优化方案
        5.2.3 层数优化方案后的日照分析
    5.3 总体布局优化设计方案
        5.3.1 日照优化设计原则
        5.3.2 总体布局优化设计
        5.3.3 总体优化设计方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2)居住者视角下大连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菜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发展与相关理论
        1.2.2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发展与相关理论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菜单方法研究
    2.1 我国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菜单方法发展历程
        2.1.1 发展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菜单方法背景概述
        2.1.2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菜单项目内容研究
        2.1.3 菜单项目内容分析
    2.2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菜单方法应用案例
        2.2.1 北京毛纺北小区改造项目
        2.2.2 北京劲松北社区改造项目
        2.2.3 巴黎圣托尼改造项目
        2.2.4 我国现阶段菜单方法应用中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菜单方法影响因素研究
    3.1 既有住区现状特征类影响因素
        3.1.1 既有住区规划设计问题
        3.1.2 既有住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3.1.3 既有住区阶段性改造前提
    3.2 居住者需求类影响因素
        3.2.1 居住者改造需求重点
        3.2.2 居住者出资项目与方式
    3.3 本章小结
4 大连市既有住区现状特征实态调研
    4.1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发展历程及分布特征
    4.2 大连市既有住区调研计划制定
        4.2.1 调研对象的选取及依据
        4.2.2 调研计划制定
    4.3 大连市既有住区调研基本情况概述与改造现状
        4.3.1 基本情况概述
        4.3.2 阶段性改造前提
    4.4 大连市既有住区外环境现状实地调研
        4.4.1 大连市既有住区外环境现状调研
        4.4.2 大连市既有住区外环境普遍性问题与特殊性问题分析
    4.5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本体现状实地调研
        4.5.1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公共部分现状调研
        4.5.2 大连市既有住区户内空间现状调研
        4.5.3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本体普遍性问题与特殊性问题分析
5 既有住区居住者需求调研与分析
    5.1 居住者出资改造项目调研与分析
    5.2 居住者满意度问卷调查计划
        5.2.1 问卷调查的目的
        5.2.2 居住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
        5.2.3 调查问卷的收集
    5.3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5.3.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5.3.2 居住满意度统计分析
    5.4 基于IPA-Kano分析的居住者改造需求分析
        5.4.1 IPA-Kano分析方法的选择
        5.4.2 IPA-Kano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构建居住者视角下的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菜单方法
    6.1 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菜单方法的原则与实施流程
        6.1.1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菜单方法应用原则
        6.1.2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菜单方法实施流程
    6.2 构建居住者视角下的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菜单方法
        6.2.1 菜单项目划分依据
        6.2.2 菜单项目出资方式确定
    6.3 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菜单方法策略总结
        6.3.1 基本类改造项目
        6.3.2 优选类改造项目
        6.3.3 拓展类改造项目
        6.3.4 特色类改造项目
    6.4 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菜单方法应用提案
        6.4.1 对象的选取与问题调研
        6.4.2 菜单项目选定
        6.4.3 设计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山东省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菜单方法调查表
附录B 既有住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C 案例调研
附录D 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菜单方法问卷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4)建筑部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行为引导措施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
        1.1.2 我国建筑部门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用能行为
        2.1.2 建筑领域居住者行为
        2.1.3 本文研究的人行为分类
    2.2 国外建筑碳排放影响研究
        2.2.1 国外关于建筑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
        2.2.2 国外关于人行为对建筑温室气体碳排放影响的研究
        2.2.3 政策对人行为引导产生建筑节能的研究
    2.3 国内建筑碳排放影响研究
        2.3.1 国内关于建筑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
        2.3.2 国内关于人行为对建筑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研究
        2.3.3 政策对人行为引导产生建筑节能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居住建筑碳排放
    3.1 建筑碳排放的计算
        3.1.1 基本概念
        3.1.2 建筑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3.2 北京市建筑碳排放的现状分析
        3.2.1 总建筑碳排放
        3.2.2 公共建筑碳排放
        3.2.3 居住建筑碳排放
    3.3 居住建筑碳排放驱动力分析
        3.3.1 人口与人均建筑面积
        3.3.2 单位面积能耗
        3.3.3 单位能源碳排放
    3.4 北京市居住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3.4.1 建筑形态
        3.4.2 相关政策
        3.4.3 技术发展革新
        3.4.4 社会因素
        3.4.5 人的行为对建筑碳排放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行为因素对北京市居住建筑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4.1 居住者行为对建筑碳排放的影响
        4.1.1 技术类使用行为对居住建筑碳排放的影响
        4.1.2 购买类消费行为对居住建筑碳排放的影响
        4.1.3 决策类投资行为对居住建筑碳排放的影响
        4.1.4 居住者其他行为习惯
    4.2 DeST能耗模拟计算
        4.2.1 居住建筑能耗模拟案例
        4.2.2 模拟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未来北京市居住建筑减碳潜力的情景模拟
    5.1 情景设定
        5.1.1 既有政策情景
        5.1.2 技术进步情景
        5.1.3 强化政策情景
    5.2 情景分析结果
    5.3 实现居住建筑碳排放减少的对策
        5.3.1 决策类投资行为
        5.3.2 购买类消费行为
        5.3.3 技术类使用行为
        5.3.4 其他方面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
致谢

(5)燃气供热制冷用户耗能合理化评价及能量核查技术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锅炉房配置与供暖建筑热负荷相关参数的调研分析
    2.1 供暖用户设备调研
    2.2 末端建筑调研与模拟分析
        2.2.1 供暖末端建筑调研
        2.2.2 模拟软件介绍
        2.2.3 建筑耗气量影响参数模拟分析
    2.3 节能措施改造对建筑耗气量的影响分析
        2.3.1 节能改造的参考依据
        2.3.2 建筑外围护结构改造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燃气锅炉耗气量预测与核查方法研究
    3.1 历史数据分析
    3.2 耗气量估算模型的回归分析
        3.2.1 回归分析原理
        3.2.2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3.2.3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F检验)
        3.2.4 耗气量估算模型的确定
    3.3 耗气量评价流程的设计与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冷用户的耗气量面积指标分析
    4.1 基于温频法的制冷耗气量模拟
        4.1.1 建筑模型的设定
        4.1.2 温频气象参数生成与温频法计算过程
        4.1.3 DeST能耗模拟软件计算冷负荷对温频法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
    4.2 基于Dest-H的制冷耗气量模拟
        4.2.1 建筑物概况
        4.2.2 建筑的基本参数设定
        4.2.3 模拟计算结果与历史实测数据对比
    4.3 基于标准能耗限值的制冷耗气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末端用户智能监测系统设计实验与数据分析
    5.1 末端用户监测设备的设计与安装
    5.2 广义互相关算法的模拟应用
        5.2.1 广义互相关算法简介
        5.2.2 广义互相关分析的模拟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及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1.4.3 地域适应性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框架
2 榆林南部地域特征与窑居类型概况
    2.1 榆林南部地区地理、气候特征
        2.1.1 榆林南部地形地貌特征
        2.1.2 榆林南部气候条件
        2.1.3 榆林南部自然资源
    2.2 榆林南部地区经济、人文特征
        2.2.1 榆林南部地区经济特征
        2.2.2 榆林南部地区文化风俗特征
        2.2.3 榆林南部地区人文信仰特征
    2.3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类型
        2.3.1 依照窑居建筑形式分类
        2.3.2 依照建筑材料分类
    2.4 小结
3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分析
    3.1 聚落与建筑选址
        3.1.1 聚落选址
        3.1.2 窑居选址
    3.2 院落布局
        3.2.1 院落总平面形式
        3.2.2 院落功能
        3.2.3 院落内环境
    3.3 建筑空间组织
        3.3.1 单一空间功能变化
        3.3.2 建筑空间形式
    3.4 立面形态构成
        3.4.1 厚重保温墙体
        3.4.2 锁口、女儿墙
        3.4.3 天地、土地龛位
    3.5 建筑选材及构造
        3.5.1 自然资源与建筑材料
        3.5.2 建筑构造
    3.6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特征总结
    3.7 小结
4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现存问题分析
    4.1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室内热环境
        4.1.1 窑居建筑室内热环境测试
        4.1.2 室内热环境主观感受
    4.2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室内光环境
        4.2.1 窑居建筑室内光环境测试
        4.2.2 室内光环境主观感受
    4.3 居民生活需求调研及分析
        4.3.1 窑居使用情况调查
        4.3.2 生活模式调查
        4.3.3 能源结构及使用情况调查
        4.3.4 建筑质量评价调查
    4.4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现状问题总结
        4.4.1 室内物理环境存在问题
        4.4.2 传统窑居建筑中体现的质量问题
        4.4.3 窑居建筑空间功能布局弊端
        4.4.4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更新过程中的问题
    4.5 小结
5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更新策略提出
    5.1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发展的更新动因
        5.1.1 窑居建筑更新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5.1.2 地域环境转变促使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发展
        5.1.3 窑居建筑自身局限性推动适应性发展
    5.2 窑居建筑更新目标分析
        5.2.1 对地域环境的综合考虑
        5.2.2 对使用者需求的重视
        5.2.3 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5.3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特征的传承与发展
        5.3.1 落位选址因地制宜
        5.3.2 庭院微气候与庭院经济相辅相成
        5.3.3 建筑空间组织考虑生活行为习惯
        5.3.4 建筑外界面形态体现窑居文化
        5.3.5 建筑技术层面承袭传统建造经验
    5.4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现存问题的更新与改进
        5.4.1 窑居建筑室内物理环境的改善
        5.4.2 窑居建筑质量优化和能耗降低
        5.4.3 建筑空间布局调整适应现代生活
    5.5 小结
6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更新设计及模拟验证
    6.1 居住类更新
        6.1.1 类别Ⅰ——靠山式窑洞
        6.1.2 类别Ⅱ——独立式窑洞
        6.1.3 居住类窑居建筑更新设计模拟验证
    6.2 生产类更新
    6.3 公共类更新
        6.3.1 传统窑居建筑更新为展示活动类
        6.3.2 传统窑居建筑更新为营业类
    6.4 窑居建筑更新策略可行性分析
        6.4.1 更新模式可行性分析
        6.4.2 经济可行性分析
        6.4.3 居民可接受度调研
    6.5 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工作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7)基于DeST模拟的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1.4.1 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1.4.2 国内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太原地区既有办公建筑能耗现状调研及分析
    2.1 太原市概况
        2.1.1 太原市地理环境概况
        2.1.2 太原市气候环境概况
    2.2 调查与评估方法
        2.2.1 调查方法的概念及类型
        2.2.2 调查方法的选取
    2.3 调研对象的选取及调研内容
    2.4 调研现状及问题分析
        2.4.1 太原地区既有办公建筑调研现状
        2.4.2 太原地区办公建筑现状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DeST模拟的既有办公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3.1 能耗影响因素的选取
        3.1.1 围护结构参数
        3.1.2 室内设定参数和空调系统参数
        3.1.3 新风量指标和室内人员参数
        3.1.4 电器设备和照明参数
        3.1.5 各建筑能耗影响因素水平数选取
    3.2 基准模型的建立
        3.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2 基准模型基本参数设置
        3.2.3 基准模型的校准
    3.3 基准模型的应用
    3.4 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3.4.1 局部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3.4.2 全局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
    4.1 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准则
    4.2 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4.2.1 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4.2.2 暖通、空调、照明设备节能技术
        4.2.3 环境控制节能技术
        4.2.4 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实例研究
    5.1 改造案例概况
        5.1.1 项目概况
        5.1.2 改造前现状分析
        5.1.3 改造目标和内容
    5.2 改造前能耗分析
    5.3 节能改造技术方案模拟对比
        5.3.1 DeST模型建立
        5.3.2 模型参数设置
        5.3.3 节能效果对比
        5.3.4 优选方案
    5.4 节能改造技术及构造作法
    5.5 节能改造模拟效果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节能设计标准的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京津冀地区农村实现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1.3 研究范围及意义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京津冀地区农村住宅现状及用能现状分析
    2.1 京津冀地区概况
        2.1.1 战略地位
        2.1.2 人口特征
        2.1.3 经济状况
        2.1.4 自然资源状况
    2.2 京津冀地区农村住宅现状
        2.2.1 建筑特点
        2.2.2 建造方式
        2.2.3 节能规范
        2.2.4 外墙现状
        2.2.5 屋顶现状
        2.2.6 门窗现状
    2.3 京津冀地区农村用能现状及潜力分析
        2.3.1 京津冀地区农村生活用能现状
        2.3.2 京津冀地区农村供暖现状
        2.3.3 京津冀地区农村炊事用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3.1 外墙节能技术
        3.1.1 外墙保温
        3.1.2 外墙常用材料
        3.1.3 满足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外墙构造
    3.2 屋顶节能技术
        3.2.1 屋顶形式
        3.2.2 屋顶保温材料
        3.2.3 满足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屋顶构造
    3.3 外窗节能技术
        3.3.1 外窗节能材料
        3.3.2 满足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外窗构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设计及能耗模拟
    4.1 京津冀地区节能农宅规划
        4.1.1 住宅布局
        4.1.2 体形系数
        4.1.3 功能布局
    4.2 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单体设计
        4.2.1 京津冀地区节能农宅建筑形式
        4.2.2 平面设计
    4.3 不同建筑本体的农宅能耗及舒适度模拟
        4.3.1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4.3.2 模拟结果与分析
    4.4 不同节能方案的农宅建筑能耗模拟
        4.4.1 方案概述
        4.4.2 模型建立
        4.4.3 参数设置
        4.4.4 模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地区农村装配式节能住宅
    5.1 京津冀地区装配式农宅体系
        5.1.1 装配式农宅主体结构体系
        5.1.2 装配式农宅外围护体系
        5.1.3 装配式农宅内填充体系
    5.2 装配式节能住宅设计
        5.2.1 结构体系
        5.2.2 模块设计
        5.2.3 构件设计
        5.2.4 组合
    5.3 农村装配式节能住宅综合效果分析
        5.3.1 经济性分析
        5.3.2 环境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归纳与总结
    创新点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9)合肥市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使用后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青年群体住房问题严峻
        1.1.2 相关政策推动租赁住房市场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长租公寓相关研究现状
        1.3.2 使用后评价方法相关研究现状
        1.3.3 长租公寓使用后评价相关研究
        1.3.4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青年群体
    2.2 长租公寓
        2.2.1 概念
        2.2.2 发展历程
        2.2.3 分类
    2.3 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
        2.3.1 概念
        2.3.2 开发模式
        2.3.3 国内主流品牌
    2.4 需求层次理论及青年群体需求
        2.4.1 需求层次理论
        2.4.2 青年群体租住需求
    2.5 模糊层次分析法
        2.5.1 模糊层次分析法介绍
        2.5.2 模糊层次分析法步骤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使用后评价框架设计
    3.1 POE评价模型的构建
        3.1.1 基础评价模型
        3.1.2 四分图模型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2.2 评级指标选取的依据
        3.2.3 评价指标体系
    3.3 计算指标权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肥市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空间与使用调查
    4.1 合肥市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基础调研
        4.1.1 公寓品牌与门店信息
        4.1.2 分布状况
        4.1.3 开发模式
        4.1.4 平面布局
        4.1.5 案例选取
        4.1.6 问卷设计与发放
    4.2 朗诗寓
        4.2.1 公寓概况
        4.2.2 客群分析
        4.2.3 模糊综合评价
        4.2.4 满意度分析
        4.2.5 朗诗寓小结
    4.3 万科泊寓
        4.3.1 公寓概况
        4.3.2 客群分析
        4.3.3 模糊综合评价
        4.3.4 满意度分析
        4.3.5 万科泊寓小结
    4.4 龙湖冠寓
        4.4.1 公寓概况
        4.4.2 客群分析
        4.4.3 模糊综合评价
        4.4.4 满意度分析
        4.4.5 龙湖冠寓小结
    4.5 红璞公寓
        4.5.1 公寓概况
        4.5.2 客群分析
        4.5.3 模糊综合评价
        4.5.4 满意度分析
        4.5.5 红璞公寓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满意度综合分析及优化策略
    5.1 满意度综合分析
        5.1.1 技术层面
        5.1.2 功能层面
        5.1.3 行为层面
        5.1.4 配套与服务管理层面
        5.1.5 问题总结
    5.2 指标优化的操作方法
        5.2.1 集中式长租公寓的产业流程
        5.2.2 基于产业流程的指标分类
    5.3 设计阶段优化策略
        5.3.1 物理环境优化策略
        5.3.2 室内居住空间优化策略
        5.3.3 室内公共活动空间优化策略
        5.3.4 外部空间优化策略
    5.4 项目获取阶段优化建议
    5.5 项目运营阶段优化建议
        5.5.1 规范公寓收费管理制度
        5.5.2 提高人员服务水准,完善投诉处理机制
        5.5.3 注重个性化的社区运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使用后评价指标意见征询表
附录二 评价指标重要度排序调查表
附录三 合肥市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使用后评价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黄河三角洲地区既有多层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研究 ——以滨州市滨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镇居住能耗现状
        1.1.2 我国城镇既有住宅建筑能耗现状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发展和相关研究
        1.2.2 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发展和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理特征与现状调查
    2.1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理特征调查
        2.1.1 黄河三角洲地区概述
        2.1.2 滨州市滨城区基本现状
        2.1.3 气象数据的来源
    2.2 滨城区既有多层住宅建筑现状调查
        2.2.1 调查对象选择
        2.2.2 现状调查内容及方法
    2.3 滨城区多层住宅建筑现状调查与分析
        2.3.1 滨城区多层住宅建筑现状调查结果
        2.3.2 滨城区既有多层住宅建筑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滨城区既有多层住宅建筑能耗计算
    3.1 选取节能改造研究实例
        3.1.1 节能改造研究实例的选取
        3.1.2 节能改造研究实例建筑概况
    3.2 节能改造研究实例建筑能耗稳态计算
        3.2.1 建筑能耗稳态计算方法
        3.2.2 实例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计算与分析
        3.2.3 实例建筑耗热量指标计算与分析
    3.3 实例建筑能耗模拟计算
        3.3.1 能耗模拟软件选用
        3.3.2 气象数据分析
        3.3.3 创建模型
        3.3.4 模型模拟计算与对比验证
        3.3.5 建筑能耗模拟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节能改造措施模拟计算与方案设计
    4.1 实例建筑模型变参数分析
        4.1.1 节能改造措施参数设置
        4.1.2 创建分析模型
        4.1.3 变参数模拟计算结果分析与评价
    4.2 实例建筑分项节能改造技术方案设计
        4.2.1 外墙分项节能改造技术方案设计
        4.2.2 屋顶分项节能改造技术方案设计
        4.2.3 外窗分项节能改造技术方案设计
        4.2.4 细部节点构造分项节能改造技术方案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节能改造效果分析评价与方案比选
    5.1 建筑运行能耗分析与评价
    5.2 自然室温分析与评价
    5.3 经济性指标分析与评价
    5.4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5.5 投资收益分析与评价
        5.5.1 节能投资
        5.5.2 节能收益
        5.5.3 节能投资回收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推广应用价值
    6.4 不足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供暖在居住建筑设计中可采用的节能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D]. 潘奕璇.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居住者视角下大连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菜单方法研究[D]. 赵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建筑部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行为引导措施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邱萍.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5]燃气供热制冷用户耗能合理化评价及能量核查技术与方法研究[D]. 李宇航.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6]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及更新设计研究[D]. 纪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DeST模拟的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D]. 张琛.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8]基于节能设计标准的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研究[D]. 王艳.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9]合肥市集中式青年长租公寓使用后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D]. 王琦.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10]黄河三角洲地区既有多层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研究 ——以滨州市滨城区为例[D]. 张晓霖.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可用于住宅建筑设计的节能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