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然一体,自然去矫饰——试评韩素音女士翻译的几首毛泽东诗歌

浑然一体,自然去矫饰——试评韩素音女士翻译的几首毛泽东诗歌

一、浑然成一体 天然去矫饰——试评韩素音女士翻译的几首毛泽东诗词(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栓,张丹[1](2021)在《毛泽东诗词国外英译群体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毛泽东诗词是浪漫主义抒情与现实主义描写高度结合的瑰宝,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诗,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生动再现,是毛泽东杰出的政治与军事领导力的文学表达。毛泽东诗词在国外的翻译、出版和传播向世界读者展现了毛泽东的文学才华,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故事、奋斗历程和使命担当,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独立、为人民谋幸福的光辉形象。本文将毛泽东诗词国外英译群体分为3类:外国译者群体、外国译者与华裔译者合译群体以及华裔译者群体。运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外国译者群体因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不同文化得以碰撞融合,他们大多是能熟练使用多种语言的学者,具有译介毛泽东诗词的基础;外国译者与华裔译者合译群体的组合不仅弥补了外国人可能无法深刻理解原文含义的不足,而且也弥补了华裔译者可能无法译出译入语读者可接受的英语表达的欠缺;华裔译者群体出生在中国,求学于国外,其丰富的留学经历使之养成了英语的思维方式,所译的作品比较受欢迎。

张路萍[2](2021)在《三美论视角下《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韵译》翻译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姗姗[3](2021)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毛泽东长征组诗的翻译研究》文中认为

曾清,刘明东[4](2017)在《新世纪毛泽东诗词翻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2000—2016)》文中认为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CNKI上收录的与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密切相关的112篇论文发现:新世纪以来毛诗翻译研究的论文数量稳步提升,研究主题丰富多样,理论和方法趋向多元化,研究力量不断壮大,研究团队逐渐形成。同时也存在着研究内容基本上以国内译本为主、研究方法几乎都是定性研究、研究视野大多关注翻译过程本身等不足。就此给出了未来展望和建议,即要加强学术交流,增加对海外译本的研究、重视量化研究和语料库建设、扩展研究视野到翻译的全程,并指出"译""介"并重,才有助于毛泽东诗词的推广和传播,达到翻译的目的。

丁景胜[5](2016)在《从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看毛泽东诗词英译 ——以威利斯·巴恩斯顿译本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诞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这期间历代诗人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极大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近代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中国的优秀诗歌,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关注,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传播。1972年,威利斯·巴恩斯顿与同事郭清波合作翻译的《毛泽东诗词》出版,颇受英语读者欢迎。2008年,巴恩斯顿独自翻译的《毛泽东诗词》面世,同样在英语国家热销。巴恩斯顿执着研究毛泽东诗词30多年,可见毛泽东诗词的不朽魅力。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语言自然简洁,是毛泽东人生和革命经历的精华,深受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喜爱。毛泽东诗词融合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点,大量借用历史典故,艺术性、思想性及文化性突出;同时又与时代结合,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翻译毛泽东诗词,既要克服一般诗歌翻译的难点,又要充分尊重原作的状态,准确传达诗词中隐含的丰富思想和文化信息,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本论文以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用文献综述、描述性翻译研究和比较的方法,从语言与文化、翻译类型、翻译的得失、解码与编码、对等、不可译性和译者的创造性等七个方面对巴恩斯顿2008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译本进行研究,针对译本中隐含的翻译策略及翻译规律进行探讨、分析。发现巴恩斯顿在其译本中以归化的翻译策略为主,有时将归化与异化策略结合使用,偶尔单独使用异化策略;源文本中诗词的字面意义大部分被译入译文中;译者发挥其创造性,使诗词形式及诗词中的意象在译本得中到一定程度的再现,并以语内翻译的形式补充源文本诗词中部分文字及意象的文化意义。

刘晟[6](2013)在《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毛泽东诗词以其丰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而举世瞩目。迄今为止,毛泽东诗词已经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版本超过二十多种,其中英译本多达十四种。然而,对于这样一部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深有影响的文学遗产而言,它的英译研究却相当薄弱。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它是指诗词中具体的形象。所谓“意象”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而文化意象就是文化与意象的结合,是民族群体文化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民族观念、思维模式等经过历史的发展,社会文化群体的反复运用而形成的带有丰富联想意义的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从文化意象的角度研究毛泽东诗词,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在众多译本中,笔者选取了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 Barnstone)的《毛泽东诗词》(The poems of Mao Tse-tung),辜正坤的《毛泽东诗词:英汉对照韵译》(Poems of Mao Zedong:English-Chinese Rhyme Translation)以及许渊冲的《毛泽东诗词选(汉英对照)》(Selected Poems of Mao Zedong)三个版本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化意象在翻译过程中的失落与歪曲,意在从中外译者以及不同翻译手法入手,对各版本的翻译加以比较,通过比较研究毛泽东诗词不同译本的翻译情况,提出诗歌文化意象翻译的原则与策略。本文主要采取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综述了文章的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对毛泽东诗词与文化意象的研究现状,在分析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创新性。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主要从语言学途径,文化途径和文体途径对毛泽东诗歌进行研究,研究文化意象的较少,在少数的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文章中,也是偏重对诗词韵律节奏的翻译,对于毛泽东诗词文化意象翻译的研究严重不足。本文将从翻译的文化因素方面对毛泽东诗词英译中的意象翻译进行研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毛泽东诗词英译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第三章阐述了文化意象的含义,以及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读者往往把意象与文化分割开来,造成文化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第四章根据毛泽东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特点,作者着眼于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途径,分别从颜色、典故和数词三个方面,分析三个版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及优劣。Harper版本中,威利斯·巴恩斯通大多使用意译的方法,为了能够使其读者更好的了解诗词的语言表达,采用了归化的方法。辜正坤版本在处理文化意象方面,大多使用音译和加注的方式来保留中国文化中的意象,而许渊冲则大多采用归化的方法使读者易于阅读。第五章,通过对毛泽东诗词不同译本翻译情况的比较和分析,从语义和审美两个层面,提出诗歌文化意象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笔者认为诗歌文化意象的翻译应该同时考虑意义对等和审美对等,针对不同的诗歌文化意象来决定是采取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以达到语义对等。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运用于文化意象的翻译中,使其在创作过程中视线审美对等。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本文对这项课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限于文化意象的历史复杂性和理解的分歧,也限于对毛泽东诗词英译的分析不够深入,本课题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化。

李慧雪[7](2012)在《纽马克翻译方法学说下的汉诗英译 ——以毛泽东诗词英译为例》文中提出毛泽东在中国诗歌创作史上的地位尤其重要,这一方面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他是中国最伟大的革命领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丰富的人生实践。《毛泽东诗词》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中国古典诗歌相结合的典范。毛诗翻译就是向国外介绍毛泽东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毛泽东思想、中国的古典诗歌和中国现代文化。毛泽东诗词继承了中国传统格律诗的特点,诗词中有很多的典故,诗词境界开阔,旨意深远。作为译者,不仅要再现诗词的形式和意义,还要尽量做到与原诗的风格相近,再现原诗的意境,这些翻译问题对译者构成极大的困难和挑战。由于毛泽东诗词翻译一直倍受翻译家和翻译批评家关注,因此在毛诗英译方面,追求推陈出新的步伐从未停止过。到目前为止,诗词已有英、法、德、荷、日、印尼、西班牙、阿拉伯、朝鲜、世界语等多个语种的译本,在世界很多国家广为流传。本文的理论框架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是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纽马克在翻译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成就。纽马克根据布勒和雅各布森关于语言功能的分类,把语言功能主要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三种,形成了自己的文本类型理论。所有的文本在不同程度上都兼具表达、信息和祈使功能。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对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概念的扩展,并且有各自适合的文本,这两种翻译方法对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有较大的适用性。毛泽东的诗词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当具有代表性,首先毛泽东诗词继承并充分发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美,其形式包括词、七律、五律、七绝等,其次毛泽东诗词的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历史、哲学、艺术等。可以说,毛泽东诗词在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文本选择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找到了这两者的契合度:任何文本,包括文学体裁的表达型文本,都同时具有语义功能和交际功能。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正是基于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而提出的两种翻译策略。本研究结合纽马克对诗歌翻译的观点,应用文本类型理论,采用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及交际翻译的翻译方法,以《毛泽东诗词》的辜正坤和许渊冲的两个英译本为语料,探讨两个英译本在诗词的词牌名、意象、文化典故等方面的不同翻译策略,以此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毛泽东诗词》英译中的应用,以期总结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汉诗英译中的使用。经过本文的讨论,得出以下的结论:第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不能绝对分割,两种翻译方法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第二,当形式是诗歌最大的特点时,翻译中要尽量再现原诗的形式,此时语义翻译方法更为适用;第三,翻译诗歌中典故等内容时,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用交际翻译方法更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黄辉[8](2012)在《元功能理论视角下的《沁园春·长沙》英译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立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深入研究了毛泽东诗词中的代表作《沁园春长沙》及其六个英译本(分别由许渊冲、辜正坤、商务印书馆、ElisabethComber(韩素音)、Wang Huiming和Willis Barnstone&Ko Chingpo翻译),并尝试着从概念功能的及物性、人际功能的语气系统以及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三个方面采用了表格分析方法来对比分析原诗和译本,旨在探讨译文在重现原诗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方面的差异,并对差异作简要的分析和评价:一方面,进一步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对比分析中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翻译实践的现实意义与启示。首先,本文对原诗和译文进行概念功能的及物性分析与比较分析。及物系统包括六个过程类型和不同环境成分,各种过程类型传达了各种概念意义。从比较分析来看,就概念意义的传达而言,三位外国译者比三位中国译者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准确。接着,本文对原诗及译文进行了人际功能的语气分析与比较分析。语气由两部分组成,即主语和限定成分;语气类型又主要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不同的语气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写作意图与情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做到原文与译文的人际功能的对等是至关重要的。就此,许渊冲的译文更好的传达了原诗词的人际意义。最后,本文对原诗与译文的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作了分析与比较分析。主位结构由主位和述位两个部分组成,主位结构体现了句中不同成分在语际交换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因此,译者对原文进行主位结构的分析,能使其发现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差异,并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从而更准确的把握原文的语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许渊冲与辜正坤的翻译更好地再现了原文的主位结构。由此可见,元功能理论对翻译实践的研究颇有价值:一方面,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从而更准确的传达原文的意义;另一方面,一篇好的译文是否应该同时传达原文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抑或是有所偏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从本文的分析来看,人际意义的对等是保证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的关键。

杜婵[9](2012)在《女性主义视角下韩素音《瑰宝》研究》文中认为韩素音是当代文坛知名的英籍华人女作家,《瑰宝》是其成名作。该书于1952年出版,当时在西方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其精美、清丽、雅洁的文笔早在西方评论界得到公认,被许多西方评论家认为是韩素音最伟大的小说。虽然《瑰宝》是用英语写成,但它所叙述的故事是以20世纪中期的香港和中国大陆为背景的,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优秀的作品在中国国内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2007年才有中译本在中国大陆出版。韩素音首先是一个女性作家,在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女性视角,所以本论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瑰宝》进行探究。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韩素音及其文学地位、国内外对作家作品的研究现状和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第二章重在剖析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意识关照下韩素音作为混血儿的身份寻求。韩素音的女性意识在她和马克的爱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她的情感经历了压抑、复苏和幻灭的三个过程。同时,她对女性身份以及混血儿文化身份的寻求过程贯穿了小说的始终,这种身份寻求在女性意识的关照下显得更为独特,也是本章研究的问题之一。第三章主要探讨《瑰宝》女性叙事的策略。本章从文本出发,结合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一些理论,从女性自传体叙事方式、女性第一人称叙事、女性历史叙事、叙事风格等方面分析小说的叙事策略。第四章的结论是对全文观点的梳理和总结,《瑰宝》所蕴含的丰富的女性思想和叙事策略,对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有启示录般的意义。

刘丽敏[10](2011)在《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文化翻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国经济的全球化,文化交流也随之飞速发展.愈来愈多的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读者都渴望了解并欣赏丰富的中国文化。作为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政治领袖,毛泽东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原创大师。他的诗词作品得到国内外读者的欣赏和重视。所以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本就充当了媒介的角色,把毛泽东的思想,个人情感和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的读者。文化翻译学派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进行文化交换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不同文化中的动态因素。怎样把毛泽东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传译给英语的读者是本选题的主要目的和研究内容。本论文尝试对各种英译本对毛泽东诗词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进行比较研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的各种英译本及相关研究,文化翻译的理论,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因素的障碍和不同文本中对文化因素的翻译,最后探讨了在毛泽东诗词各个英译本中译者所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除了引文和结论部分,本文主体由三部分构成。引文部分对毛泽东、毛泽东诗词和各种英译本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一章回顾了文化翻译理论,并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因素障碍以及译者对文化翻译的理解。第二章比较了各英译本中译者对文化因素的处理。第三章总结分析了各版本中译者翻译文化因素所采用的策略和技巧,主要包括归化和异化两个大方向。最后得出的结论如下:译者需要增加对文化因素感知的敏锐度和加强对文化指涉的理解,这样他们才能准确、贴切地把源语中的文化内涵传译给目的语的读者;译者要采用恰当的文化翻译策略来解决翻译文化因素过程中导致的文化错位、文化缺位、文化零等值、甚至误译等问题,最终完成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使命。

二、浑然成一体 天然去矫饰——试评韩素音女士翻译的几首毛泽东诗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浑然成一体 天然去矫饰——试评韩素音女士翻译的几首毛泽东诗词(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诗词国外英译群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外国译者群体
    1.翻译外:译者素养及其译外行为
    2.翻译内:毛泽东诗词英译及其译内行为
    3.外国译者群体特点分析
二、外国译者与华裔译者合译群体
    1.翻译外:译者素养及其译外行为
    2.翻译内:毛泽东诗词英译及其译内行为
    3.外国译者与华裔译者合译群体特点分析
三、华裔译者群体
    1.翻译外:译者素养及其译外行为
    2.翻译内:毛泽东诗词英译及其译内行为
    3.华裔译者群体特点分析
结语

(4)新世纪毛泽东诗词翻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2000—2016)(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现状
    2.1论文数量稳步提升
    2.2 研究人群十分集中
    2.3 研究主题丰富多样
    2.4 研究力量不断壮大
3.“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的不足
4.“毛泽东诗词翻译”未来展望
5. 结语

(5)从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看毛泽东诗词英译 ——以威利斯·巴恩斯顿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2.1 Aim of the Study
        1.2.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Method of the Study
    1.4 Structure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and His Poems
    2.2 Translation of Mao Zedong‘s Poems
    2.3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ao Zedong‘s Poems
    2.4 Susan Bassnett‘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Relevant Stud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 Framework
    3.1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3.2 Susan Bassentt‘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The Poems of Mao Zedong in 2008 Translated by WillisBarnstone
    4.1 Language and Culture
        4.1.1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4.1.2 Object of Poetry Translation
    4.2 Types of Translation
        4.2.1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4.2.2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4.3 Decoding and Recoding
    4.4 Equivalence an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4.4.1 Equivalence of Form
        4.4.2 Equivalence of Sound
        4.4.2.1 Equivalence of Tonal Pattern
        4.4.2.2 Equivalence of Rhythm
        4.4.2.3 Equivalence of Rhyme
        4.4.3 Equivalence of Meaning
        4.4.3.1 Equivalence of Literal Meaning
        4.4.3.2 Equivalence of Cultural Meaning
        4.4.3.3 Equivalence of Imagery
    4.5 Loss and Gai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4.6 Translation of Untranslatability
        4.6.1 Translations of Untranslatability in Language
        4.6.2 Translation of Untranslatability in Culture
    4.7 Creativity of Translator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
    5.2 Limitation
    5.3 Suggestion for Further Study
Acknowledgement
Reference Books
Appendix

(6)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2 Methods and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2.1 Methods of the Study
    1.2.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3 Structure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Current Research Survey on Cultural Imagery
2.2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s on Mao Zedong's Poetry
2.3 Study of Translations of Mao Zedong's Poetry Chapter Three Cultural Imagery and Its Loss and Distortion in Translation
3.1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Images and Its Clarification
3.2 Loss and Distortion of Cultural Imagery
    3.2.1 The loss of Cultural Imagery
    3.2.2. Distortion of Cultural Imagery Chapter Four Cultural Imagery in Mao Zedong's Poems
4.1 Characteristics of Mao Zedong's Poetry
    4.1.1 Characteristics of Tremendous Momentum
    4.1.2 Characteristics of Imagination
    4.1.3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Grace
4.2 Overall Introduction to the Three Selected English Version of Mao Zedong's poetry
    4.2.1 Harper's Version
    4.2.2 Gu Zhengkun's Version
    4.2.3 Xu Yuanzhong's Version
4.3 Analysis of Cultural Imagery in the Three Versions
    4.3.1 Color words in cultural imagery
    
4.3.1.1 "Red" of Color words
    
4.3.1.2 Position of Color words
    4.3.2 Allusions in Cultural imagery
    4.3.3 The numerals translation in cultural imagery Chapter Fiv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Cultural Imagery Translation in Mao Zedong's Poetry
5.1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5.1.1 Principle of Semantic Equivalence
    5.1.2 Principle of Aesthetic Equivalence
5.2 Strategies of Cultural Imagery at Semantic Level
    5.2.1 Foreignization
    5.2.2 Domestication
5.3 Strategies of Cultural Imagery at Aesthetic Level
    5.3.1 Sensuous Beauty of Cultural Imagery
    5.3.2 Affective Beauty of Cultural Image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Works Cited Publications

(7)纽马克翻译方法学说下的汉诗英译 ——以毛泽东诗词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English Versions of Mao Zedong’s Poems Published in China
    2.2 English Versions of Mao Zedong’s Poems Published Abroad
    2.3 A Review of Studies of Mao Zedong’s Poems in China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Peter Newmark and His Translation Theory
    3.1 Text Typology
    3.2 Translation Methods
        3.2.1 Semantic Translation
        3.2.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3.2.3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3.3 Newmark’s Viewpoints on Poetry Translation
4 Application of Newmark’s Translation Methods to the Analysis of English Versions of Mao Zedong’s Poems
    4.1 Translation of Tune Names in the Light of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4.2 Translation of Images in the Light of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4.3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 in the Light of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5 Conclusion
References

(8)元功能理论视角下的《沁园春·长沙》英译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Literature Review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s
    1.4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s
    1.5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Ideational Function
        2.1.1 Transitivity System
        2.1.2 Voice System
        2.1.3 Polarity
    2.2 Interpersonal Function
        2.2.1 Mood
        2.2.2 Modality
    2.3 Textual Function
        2.3.1 Thematic Structure
        2.3.2 Information Structure
        2.3.3 Cohesion
Chapter 3 Ideational Functions of the ST and TTs
    3.1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ST
    3.2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TTs
    3.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ransitivity between ST and TTs
Chapter 4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of the ST and TTs
    4.1 Mood Analysis of the ST
    4.2 Mood Analysis of the TTs
    4.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od between the ST and the TTs
Chapter 5 Textual Functions of the ST and TTs
    5.1 Thematic Analysis of the ST
    5.2 Thematic Analysis in TTs
    5.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me between ST and TTs
Chapter 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ST and TTs
Appendix Ⅱ Abbreviations
Appendix Ⅲ List of Table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Acknowledgements

(9)女性主义视角下韩素音《瑰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韩素音及其《瑰宝》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价值
2 《瑰宝》中的女性意识
    2.1 女性意识的界定
    2.2 异族爱情中女性意识的凸显
    2.3 女性意识关照下的身份寻求
3 《瑰宝》的女性叙事策略
    3.1 女性自传体和第一人称叙事
        3.1.1 女性自传体叙事方式
        3.1.2 女性第一人称叙事
    3.2 独特的女性历史叙事
        3.2.1 女性眼中的香港和大陆
        3.2.2 女性视角下的种族、文化冲突
    3.3 杂糅的叙事风格
4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文化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Abstract in Chinese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ultural Barriers in Translating Mao Zedong’s Poetry
    A.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B.Cultural barriers translators meet in translating Mao Zedong’s poetry
    C.The Translators’perception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References in English Versions of Mao Zedong’s Poetry
    A.Cultural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i Pai
    B.Cultural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lor words
    C.Cultural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
Chapter Three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Cultural References in Mao Zedong’s Poetry
    A.Domestication
    B.Foreignization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四、浑然成一体 天然去矫饰——试评韩素音女士翻译的几首毛泽东诗词(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诗词国外英译群体行为研究[J]. 李正栓,张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03)
  • [2]三美论视角下《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韵译》翻译策略研究[D]. 张路萍. 西华大学, 2021
  • [3]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毛泽东长征组诗的翻译研究[D]. 王姗姗.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4]新世纪毛泽东诗词翻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2000—2016)[J]. 曾清,刘明东. 外语与翻译, 2017(04)
  • [5]从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看毛泽东诗词英译 ——以威利斯·巴恩斯顿译本为例[D]. 丁景胜. 新疆大学, 2016(02)
  • [6]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D]. 刘晟. 安徽大学, 2013(S2)
  • [7]纽马克翻译方法学说下的汉诗英译 ——以毛泽东诗词英译为例[D]. 李慧雪. 宁波大学, 2012(03)
  • [8]元功能理论视角下的《沁园春·长沙》英译比较研究[D]. 黄辉. 湖南工业大学, 2012(04)
  • [9]女性主义视角下韩素音《瑰宝》研究[D]. 杜婵. 山西师范大学, 2012(08)
  • [10]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文化翻译研究[D]. 刘丽敏. 河北师范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浑然一体,自然去矫饰——试评韩素音女士翻译的几首毛泽东诗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