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下占位双造影血管造影100例分析

胃黏膜下占位双造影血管造影100例分析

一、100例胃粘膜下占位双对比造影影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冬[1](2019)在《PET/MR在胃癌诊断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是全球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主要疾病之一,多种影像学技术在其诊断及术前分期中广泛应用,然而各有优、缺点,总体效果不能令人满意。PET/MR作为近年来涌现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诊断工具在胃部应用尚处于摸索阶段,本研究拟探讨:PET/MR检查技术在胃部检查肿瘤诊断分期的可行性,优选扫描参数及序列;PET/MR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诊断价值,并与PET/CT、MDCT 比较研究;胃癌术后病理TNM分期、分子生物学指标与18F-PETMR参数、血清学指标及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优选预测肿瘤特性及病理TNM分期的指标。方法:首先选取胃镜检查确诊胃癌患者30例,分别行PET/MR、PET/CT检查,MR扫描采用不同的序列,并优化扫描参数,对MR不同序列及PET/MR-T1WI、PET/MR-T2WI、PET/CT的图像伪影情况、融合准确度、病灶清晰度指标评分,对比MR不同序列及PET/MR、PET/CT的图像质量,探讨胃部PET/MR检查肿瘤诊断分期的可行性。然后,前述30例胃癌患者中19例行MDCT检查。根据PET/MR、PET/CT、MDCT结果分别进行前瞻性T、N分期,对行胃癌根治术的27例术后病理结果与术前影像分期进行对照,分析PET/MR对胃癌T、N分期的诊断效能并与PET/CT、MD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最后,收集胃癌手术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对与原发肿瘤术后TNM病理分期、分子生物学指标(HER2、Ki67)可能相关的因素,包括临床特征、血清学指标及影像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①PET/MR-T2WI-HASTE序列图像在伪影及原发病灶清晰度方面评分明显优于 PET/MR-T2WI-BLADE 序列图像;PET/MR-T2WI、PET/MR-T1WI 及PET/CT图像在伪影情况方面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MR-T2WI图像伪影较着;在图像融合的准确度方面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阳性原发灶的清晰度方面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MR-T2WI图像最优。②与术后病理T分期比较,PETMR和MDCT术前T分期的一致性较好(Kappa=0.575、0.422),PET/CT分期一致性差(Kappa=0.283)。PET/MR与PET/CT、MDCT术前T分期准确率分别为70.4%、48.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 Nemar-test,P<0.05)。对各T分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优劣依次为PET/MR、MDCT、PET/CT。另外,三种模态检查中均表现出,与其他T分期相比,T3及T4期准确率低(P<0.01),T3期敏感度低、漏诊率高,T4期特异度低、误诊率高。③PET/MR与PET/CT、MDCT术前N分期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 88.9%、77.8%、85.2%与 72.2%、77.8%、74.1%和 66.7%、57.1%、63.2%。对各N分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N1期20%、95.5%、81.5%和 20%、81.8%、70.4%和 50%、66.7%、63.2%,N2 期 28.6%、80%、66.7%和 42.9%、65%、59.3%和 0%、80%、63.2%,N3 期 66.7%、71.4%、70.4%和 0%、100%、77.8%和 25%、100%、84.2%。PET/MR 与 PET/CT、MDCT 对转移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30.8%、12.3%、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T/MR对N3期敏感度高于其他模态,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④癌肿厚度越大、ADC值越低,则胃癌患者TNM分期越差。术前PET/MR-TNM分期与术后病理TNM分期一致性较好,术前PET/CT-TNM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一致性较差,不同TNM分期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各项血清学指标、肿瘤部位、分化程度、SUVmax、TL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PET/MR分期是胃癌患者TNM分期III期的独立相关因素。原发肿瘤厚度与Ki67值呈正相关,ADC值与Ki67值呈负相关;术前各指标与HER2均无相关性。结论:①PET/MR在胃癌诊断分期中的应用是可行的,T2WI-HASTE是T分期的关键序列。②PET/MR在胃癌术前T分期方面诊断价值优于MDCT及PET/CT,尤其在T1期的诊断更具优势。另外,三种模态检查中均表现出,与其他T分期相比,T3及T4期准确率低,临床工作中要注意T3期漏诊率高、T4期误诊率高的问题。③PET/MR在胃癌术前N分期方面诊断价值优于MDCT及PET/CT。其可检出更多转移淋巴结,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④原发肿瘤厚度越大、ADC值越低,则TNM分期越差;术前PET/MR-TNM分期与术后TNM分期一致性较好,对肿瘤病理III期有独立预测价值。原发肿瘤厚度、ADC值可以通过与Ki67的相关程度预测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可以作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管英[2](2016)在《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胃肠道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肠道疾病检查以往多依赖于传统胃肠钡剂造影及纤维内镜检查,随着CT技术的迅速发展,CT也开始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检查。但单纯的轴位扫描,对发现病变,判断病变的部位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等存在局限性,且胃肠道为空腔脏器,生理蠕动及管腔充盈情况、肠袢重叠等均影响病变显示,相对于神经、呼吸、骨骼系统,CT用于胃肠道病变检查发展非常缓慢。多层螺旋CT以其扫描速度快、具有各向同性空间分辨率的原始图像、先进的后处理软件技术等优势使CT检查技术登上了新的里程碑,针对胃肠道疾病的三维软件应运而生,胃肠道影像学诊断研究也进入了3D时代。本研究纳入拟选择在我院行胃肠道CT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CT检查前均进行规范化的胃肠道准备,以纤维内镜或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探讨128层螺旋CT检查及其各种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胃及大肠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比较各种后处理技术评价胃、大肠病变的准确性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临床怀疑胃肠道疾病选择在我院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121例患者(男:86例、女35例,年龄范围:2184岁,平均57.63岁)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胃组59例、大肠组62例,所有患者检查前均进行了规范化的胃肠道准备。仅行平扫者43例,同时行平扫及增强扫描者78例,均采用螺旋扫描模式。扫描完成后在工作站对98例扫描后的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透明成像、模拟管腔、仿真内窥镜四种方法的三维重建。阅片小组对原始横断面图像及各种三维重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意见不一致者需2人商讨达成共识。观察步骤按下列顺序进行,阅片小组成员阅片前均不知道每一观察步骤的相关纤维内镜及手术病理等临床结果:(1)在常规轴位CT图像上观察、发现病变情况,随后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2)对98例行三维重建的患者,分别在在四种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上观察各自显示病变情况,并观察每种三维重建模式对病变性质的判断情况,随后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3)对32例行内镜检查并行手术切除的患者,综合四种CT三维重建模式确定病变部位,然后与纤维内镜定位情况进行比较;(4)对30例恶性肿瘤且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分别观察常规轴位图像、综合四种三维重建图像对肿瘤TNM分期情况,并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均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计算CT轴位图像发现病变、四种三维重建模式各自发现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结果:(1)121例患者常规CT轴位图像检出病变灵敏度71.29%、特异性65%、符合率70.25%,但其发现病变结果与内镜、手术临床诊断结果比较仍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8例行多平面重建、透明成像、表面遮盖显示、CT仿真内镜后处理患者各种重建模式检出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MPR(87.65%、94.12%、88.78%),SSD(82.05%、100%、85.71%),Ray-sum(83.75%、100%、86.73%),CTVE(96.30%、100%、96.94%)。CTVE发现病变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率较高(P<0.05),其余三种重建模式检出病变效果相对较差(P<0.05)。(3)四种重建模式对98例患者病变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MRP 79.59%(78/98)、SSD 76.53%(75/98)、Ray-sum 75.51%(74/98)、CTVE 87.76%(86/98),CTVE定性诊断准确率高于其它三种后处理方法,SSD、Ray-sum定性诊断准确率较低。(4)尽管32例手术患者CT术前判断病变部位与纤维内镜术前判断部位之间的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T术前对病变定位的准确性比例高于纤维内镜。(5)尽管30例患者轴位图像与三维重建图像对肿瘤T、N分期正确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维重建CT图像T、N分期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的例数均高于常规轴位CT图像。结论:进行规范化胃肠道准备后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充分利用各种三维后处理重建技术的优势,在胃肠道疾病的检出、判断病变性质、病变的定位、胃肠道恶性肿瘤分期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以弥补纤维内镜检查的不足,各种三维后处理重建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应综合分析各种重建图像,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葛政[3](2014)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87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漏诊,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并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87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男性:45例,女性:42例,男女比例为1.07:1;年龄为15-87岁,平均年龄57.3±16.1岁。病变部位:胃部病变46例(52.3%),小肠病变37例(42.5%),结肠病变4例(4.6%)。(2)临床表现:首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占72.4%,其他常见症状包括:体重下降31例,占35.6%,恶心14例,占16.3%,血便13例,占14.9%,腹泻11例、占12.8%,呕吐6例,占7.0%。肠道病变中出现穿孔、梗阻等并发症者共23例、占56.1%。(3)辅助检查:所有患者中贫血50例,占57.5%,平均HB(血红蛋白)为109.7g/L,其中轻度贫血者39例,中度贫血10例,重度贫血1例。胃部病变行腹部CT检查共30例,阳性发现25例,诊断为胃恶性淋巴瘤4例。肠道病变行CT检查33例,阳性发现者29例,诊断为肠道淋巴瘤3例。(4)病理分期:所有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胃部病变46例,均为B细胞来源,其中粘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3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4例,1例未行免疫组化明确分型。肠道病变41例,B细胞来源29例,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9例,粘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10例,T细胞来源6例,未进行亚型分型者6例。(5)临床分期:按改良的Ann Abor分期标准, I E期:46例,II E期:31例,Ⅲ期:4例,Ⅳ期6例。(6)诊断率:33例患者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确诊率为37.9%,其中胃部病变的初步诊断准确率为56.5%,肠道病变的初步诊断准确率仅为17.1%。(7)治疗: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70例,非手术治疗15例,2例放弃治疗,其中胃部病变行手术治疗32例,根治性手术治疗27例,姑息性手术切除5例,单纯手术18例,术后联合CHOP(磷酸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10例,手术联合R-CHOP(利妥昔单抗(美罗华)+磷酸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4例;非手术治疗者13例,其中CHOP7例,R-CHOP3例,单纯抗幽门螺杆菌治疗2例,1例患者确诊后放弃治疗。肠道病变行手术治疗38例,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15例,根治性小肠部分切除16例,姑息性切除7例。单纯手术17例,手术联合CHOP治疗17例,手术联合美罗华4例,非手术治疗2例,均为R-CHOP方案,1例患者确诊后放弃治疗。(8)预后:87例患者中64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率73.6%,总体的1年生存率为82%,3年生存率77%;预计平均生存时间为86.5个月,单因素分析发现胃部病变、临床分期为I E期和II E期、病理类型为B细胞来源的预后较好,多因素分析中发现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是影响胃肠道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病变部位:胃部病变较肠道病变常见,胃部病变好发于胃体和胃窦,肠道病变好发于回肠,尤其是回肠末段。2.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小肠病变患者易出现穿孔、梗阻、肠套叠等并发症。3.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细胞来源多为B细胞来源。4.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为手术、化疗、生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式。5.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与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预后有关。

王刚[4](2010)在《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胶囊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严重的消化道出血可导致急性贫血及出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在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之前,对出血部位进行准确的定位是关键,只有准确定位出血部位,才能进行有效地后续治疗。人体消化道生理结构复杂,临床所用的消化道出血检测定位手段多样,主要有肠镜检查、核素扫描、血管造影、胶囊内镜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着各自不可克服的缺点,特别是都无法对全消化道进行出血征状检测和出血点的准确定位。因此,研究一种能对全消化道进行出血征状检测和出血点的准确定位的电子系统将会对临床消化道疾病的治疗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基于这个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胶囊系统,研制出一种以检测血液颜色特征来判断出血征状的消化道出血检测传感器。该系统以无创的可吞服智能胶囊来自动识别消化道出血征状。该系统可与胶囊磁定位系统相结合,实现对消化道内出血点的准确定位,初步实验表明该胶囊能识别出模拟肠液中混合的血液颜色信息。本文具体研究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人体消化道的解剖结构和基本生理知识,从消化道的解剖结构角度指出了消化道出血检测的技术难点;介绍了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种消化道出血征状检测手段,分析了这些检测手段的优缺点。2、提出了一种检测消化道出血的电子系统设计方案,分析了设计方案中将面临的设计难点和重点。3、设计并制作了一种专门用于消化道出血征状检测的血液颜色检测传感器。4、利用血液颜色检测传感器设计了并制作了体外的血液检测电路系统,并用该系统进行了体外模拟血液检测实验,分析了实验数据,并通过分析计算得到一种可用于判定血液存在特征的方法。此外,还对pic16f876A微控制器与micrf113无线发射芯片及micrf213无线接收芯片之间的控制与数据发射接收进行了研究。基于消化道血液颜色检测传感器和微控制器pic16f876A所设计的消化道出血征状检测系统具有功耗小、结构简单、工作性能可靠等优点,后续工作将该系统进行体积优化和系统整体优化后,可望应用于人体消化道疾病诊疗。

杜丽娟[5](2005)在《MSCT检查技术在胃癌检出及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检出及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一)60例经手术和/或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20例无胃病史正常志愿者,行MSCT检查,应用Siemens Somatom Volume Zoom Plus 4多层螺旋CT机,平扫后行动态增强扫描,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100ml(使用优维显300,300mgI/ml),注射速度3ml/秒,扫描动脉期开始于造影剂注射后30秒,60秒后行静脉期扫描。扫描自膈顶向下包括整个骨盆,平扫层厚为5mm,增强扫描层厚为2mm,重建层厚为1.2mm,曝光条件125kV和150mAs。分析胃癌的MSCT影像学特征表现,并对正常组和胃癌组的胃底、贲门区、胃窦区、胃体小弯侧、胃体大弯侧五个部分胃壁厚度进行测量,比较两组各部位胃壁厚度。(二)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均行MSCT、US、胃镜、钡餐造影检查,四种方法分别独立作出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计算各种检查方法对胃癌的检出率,并分别比较MSCT与其他三种方法的检出率。40例MSCT和US均检出的胃癌,两种方法术前分别进行TNM分期,与手术大体标本、病理结果相对照,比较二者对病灶分期判断的准确率。结果(一)60例进展期胃癌和20例志愿者,MSCT扫描,胃的形态轮廓均清晰显示,正常胃壁与癌灶部位对比明显;进展期胃癌MSCT征象有:胃壁增厚;腔内肿块;溃疡及环堤征;粘膜中断破坏;胃腔狭窄。分别比较正常组与胃癌组

张仕状,李永奎,孙业全,常光辉,陈常胜[6](2003)在《100例胃粘膜下占位双对比造影影像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评价双对比造影检查中“晕征”及其他各征象对胃粘膜下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癌及胃粘膜下占位病例各 10 0例 ,均做过双对比造影检查 ,对“晕征”在两组病例中的分布以及各种征象对胃粘膜下占位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晕征”在胃癌和胃粘膜下占位两组病例中出现率分别为 2 8%和 95 % ,两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1)。“晕征”对胃粘膜下占位病变诊断的敏感性 (95 % )明显高于其他征象 (P <0 .0 1) ,其特异性与雾状影单悬滴、桥形皱襞、猎帽征、牛眼征等胃粘膜下占位的典型征象之间差异无显着性 (P >0 .0 5 ) ;大范围“晕征”在诊断胃粘膜下占位方面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其他各征象 (P <0 .0 1,0 .0 5 )。结论 双对比造影检查中 ,“晕征”是一种诊断胃粘膜下占位病变的可靠、实用征象 ,对胃癌与胃粘膜下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二、100例胃粘膜下占位双对比造影影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0例胃粘膜下占位双对比造影影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PET/MR在胃癌诊断术前分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胃癌患者PET/MR与PET/CT检查图像质量对比研究及MR-T2加权序列优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PET/ MR在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价值并与PET/CT、MDCT比较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PET/MR在胃癌术前N分期诊断价值并与PET/CT、MDCT比较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胃癌PET/MR参数、血清学指标、临床特征与术后病理TNM分期及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胃癌TNM分期影像学研究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2)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胃肠道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胃肠道疾病影像学检查技术新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8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胶囊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人体消化道出血概述
        1.2.1 人体消化道解剖学基础
        1.2.2 人体消化道出血基础
        1.2.3 人体消化道出血的常规检测方法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及应用研究
        1.3.1 国外相关技术研究
        1.3.2 国内相关技术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及组织结构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论文组织结构
2 人体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系统技术方案与关键技术研究
    2.1 人体消化道血液颜色检测传感器
        2.1.1 人体血液颜色介绍
        2.1.2 RGB 颜色体系及传感器TCS230D 介绍
        2.1.3 人体血液颜色检测传感器结构设计
    2.2 微控制芯片PIC16F876A
        2.2.1 PIC16F876A 微控制器芯片功能介绍
        2.2.2 PIC16F876A 微控制器芯片管脚
        2.2.3 输入捕捉/脉宽调制CCP 模块
    2.3 数据无线传输模块
    2.4 能量单元
    2.5 小结
3 人体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胶囊
    3.1 人体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胶囊设计方案
    3.2 人体消化道出血颜色检测传感器电路设计
    3.3 微控制器模块设计
        3.3.1 电路设计
        3.3.2 软件设计
    3.4 无线发射模块
        3.4.1 无线发射模块设计
        3.4.2 无线发射模块天线设计
    3.5 小结
4 便携式无线接收报警器
    4.1 便携式无线接收报警器
    4.2 无线接收模块
        4.2.1 无线接收芯片MICRF213
        4.2.2 无线接收模块电路
        4.2.3 无线接收模块天线
    4.3 便携式无线接收报警器电路设计
        4.3.1 控制模块
        4.3.2 软件流程
    4.4 小结
5 实验
    5.1 人体消化道出血检测传感器实验
    5.2 实验结果数据处理
        5.2.1 颜色传感器白平衡原理
        5.2.2 数据处理
    5.3 体外模拟检测实验
    5.4 人体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系统改进研究
        5.4.1 人体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系统整体改进研究
        5.4.2 颜色计算方式改进研究
    5.5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MSCT检查技术在胃癌检出及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胃癌的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和表现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参考文献
    五、附图
第二部分 多层螺旋CT检查在进展期胃癌检出和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参考文献
    五、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四、100例胃粘膜下占位双对比造影影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PET/MR在胃癌诊断术前分期中的应用[D]. 郑冬.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2]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胃肠道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D]. 管英. 西南医科大学, 2016(04)
  • [3]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87例临床分析[D]. 葛政. 大连医科大学, 2014(01)
  • [4]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胶囊初步研究[D]. 王刚. 重庆大学, 2010(04)
  • [5]MSCT检查技术在胃癌检出及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D]. 杜丽娟. 第二军医大学, 2005(07)
  • [6]100例胃粘膜下占位双对比造影影像分析[J]. 张仕状,李永奎,孙业全,常光辉,陈常胜.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3(06)

标签:;  ;  ;  ;  ;  

胃黏膜下占位双造影血管造影10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