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工技术培训计算机管理

焊工技术培训计算机管理

一、焊工技术培训的计算机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凤文竹[1](2020)在《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文中提出技能及其与组织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技能传递自工业革命以来便成为现代工厂发展的重要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技能传递成为影响中国国企培养技术工人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环节。新世纪初期,面对中国制造业技能型劳动者供需矛盾逐步扩大的现实困境,在总结地方性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国家人才战略规划与政府制度性力量的推动,我国诸多行业内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且在国企工厂中尤为典型,它是集传艺带徒、技能攻关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性组织,其出现不仅意味着企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同时也对工人技能形成与传递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拟运用社会学研究的质性方法,通过对C市某高铁制造企业K厂若干“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田野调查,从工业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重点关注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及有效运转所依托的社会性,循着“环境—组织—关系”的研究框架,努力从总体上和多角度地对这一独具特色的组织形态展开研究,并对技能短缺背景下中国国企组织内部形态变迁及其对技能形成与传递的影响作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提炼与概括。首先,本文从宏观视角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及企业环境展开研究。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情况下,面对技能型劳动者供需矛盾逐步扩大的现实困境,依托于一定地方性组织经验,由政府主导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此外,大师工作室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企业为其提供的制度环境作为支撑。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是嵌入于企业既有制度体系之中并与之互补与融合共生的:一方面,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集技能培训、技术攻关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技能提升平台,其嵌入有助于厂内既有劳动力市场功能的发挥,因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基于技能等级分层与提升而进行差异化激励的;另一方面,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一种非行政建制性组织,本身缺乏足够的激励与奖励机制,需要嵌入既有制度并与组织内部分配问题、升迁问题及职业流动等问题关联后才得以发生最大效用,由此内部劳动力市场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内部缺乏有效劳动激励的局限,激发了工人群体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促进了大师工作室的制度活力与影响力,在适应既有制度的过程中使得双方均得到了整合与升级。其次,在理解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其作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追问和回答宏观制度环境对形塑其生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还应从微观层面上注意到,技能大师工作室并非是工厂内部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工作团队,而是一种具有极强整合能力与平台性质的组织,并与厂内既有“车间—工段—班组”的纵向垂直结构发生着复杂的关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企工厂普遍实行以“车间—工段—班组”的纵向垂直结构对工人进行组织与管理,同时也成为工人技能培训与形成的基本组织结构,导致技能传递主要是在一定的行政生产单元内进行,技能资源相对单一,传递边界较为封闭。伴随着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企业内既有的技能传递的组织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形成了以“班组+工作室”的重层结构模式。这种技能传递的复合组织结构,并不是班组元素与工作室元素的简单相加过程,而是充满了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师工作室是将原有一线高技能工人按照技师及以上级别进行筛选与重新组合,其选择范围跨越了班组、工段甚至是车间,打破了既有的纵向垂直范围,有的工作室还吸纳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校等相关主体加入其中,其着眼点在于在不同主体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生产联结关系,该模式更具多元主体性;第二,从技能传递方式上看,扩展了技能传递的渠道,大师工作室作为一个高水平工人的团体,不仅能够对一线工人进行“拔高式”的培养,并能够以工作室的名义集中工人技能资本承接工厂重要的技能攻关项目、帮助行政部门举办技能大赛,还能通过资源引入的方式突破以往班组培训模式的相对单一性,其中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第三,从组织属性上看,该重层模式是将带有行政性质的纵向结构与带有非行政性质的工作室有机结合,使传统的纵向体系逐步转化为纵横联合的、具有交叉性的复杂格局,这种模式对于以往的组织形式的最大突破在于,通过多方资源引入与重组生成了一种具有平台性质与整合能力的组织,同时作为一种“技能共同体”也使得工人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技能传递中明显凸显,具有典型示范的意义。最后,作为企业内一种特殊类型的组织,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出现使得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管理层之间在既有关系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多种新的互动形态,使工厂内原有的技能传递关系更为复杂化,其中师徒制改革下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具代表性。从表面上看,师徒二人的关系似乎是通过技能的“传”与“承”建立起来的,但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这样简单的范畴,而是具有较为复杂的互动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间有建立在利益互酬关系上的“吸引与亲和”;有由于师徒合同短期化带来的“浅关系”;有由于徒弟数量膨胀导致传递关系上的“差序格局”化;也有从工作室工作角度而产生的师徒间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此外,工作室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双向互惠与博弈并存,而工作室外普通一线生产工人对于工作室的“不参与”与“积极联系”也成为企业内部互动关系的重要方面。上述多面向的关系互动和态度取向构成了工厂内真实的关系形态,不仅使得技能形成与传递被编织在一张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同时也对企业技能传递关系的治理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笔者认为,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国企内新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是受到宏观社会环境、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者群体的行为选择等多元因素影响的过程,因此,只有同时将环境、组织与关系纳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分析框架,才有可能为其提供全面的分析。在这一意义上,本文通过“环境—组织—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试图全面认识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出现为代表的国企内部组织形态变迁,并在此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这种组织模式变迁对于技能形成与传递有效性的影响。

李露[2](2020)在《PE管道施工质量监控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目前市政燃气工程中普遍使用塑料管材,其中PE管材因其具有抗腐蚀、密闭性、柔韧性和耐冲击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PE管道施工质量不过关从而导致天然气泄漏,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因此,设计开发能够满足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检单位要求的PE管道施工质量监控平台势在必行。本文开发的PE管道施工质量监控系统采用B/S设计模式结合SSH框架实现,数据库使用My SQL,系统经过测试性能良好,实用性强。论文内容主要分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和施工质量的智能化监督。(1)论文详细阐述了PE管道施工质量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了在管理燃气管道施工质量时需要控制的因素,主要包括对人员,设备和数据的控制,根据实际项目管理得到系统需要的功能需求包括:焊工管理需求、焊接数据管理需求、项目管理需求、施工质量监督功能和用户权限管理需求。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论文阐述了系统设计,说明了系统的体系架构,并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利用流程图、类图、时序图等建模方法,对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之后给出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根据设计结果实现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最后给出系统测试的内容和结果。(2)论文通过介绍图像识别的过程,对关键步骤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深度学习在处理图像分类问题的优势。本文对卷积神经网络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阐述经典神经网络模型。在处理焊工人脸图像时,本文首先对VGG网络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搭建适用于本文研究对象的VGG模型,并对进行改进将其与Siamese网络相结合构建了Sia VGG网络模型。最后使用LFW人脸数据库训练Sia VGG网络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Sia VGG网络模型在焊工身份验证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针对焊工身份验证和回填质量检测的数据集和分类难度不同,在回填质量检测时以经典Le Net-5模型为基础,搭建回填图像的分类模型,通过在自采集数据集上的训练实现回填图像的分类检测。通过使用本系统使得相关单位用户可以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管,从而提高燃气管道施工管理质量,降低项目风险的发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李朝阳[3](2019)在《CDB高含硫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的基石。天然气管道输送是目前最安全最有效的天然气输送方式,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质量是保障天然气管道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任何一条天然气管道的建设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管道系统中任何一处出现问题,不但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往往还会造成经济、安全、环境方面的巨大损失。不断提高天然气管道施工质量,对保障天然气输送管网的正常运行,保障千家万户正常生活,保障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CDB高含硫天然气田开发项目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美国CV公司的对外合作项目,也是中国陆上最大的合作开发天然气项目之一。本项目位于四川盆地,合作区块面积876km2,合作内容包括钻井工程、完井工程、修井工程、天然气净化厂建设、输气管道建设等。其中,天然气净化厂建设和输气管道建设涉及到高含硫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是本项目的关键内容,由CQ公司承包。项目参与各方高度重视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严格监控施工过程,确保该项目安全高效完工并投入生产运行。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形成质量管理发展与研究现状的基本认识,定性分析了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质量管理体系概念、国内外质量管理现状;通过收集资料分析了本项目施工企业CQ公司质量管理现状;运用系统研究法分析了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现场调研法,结合CDB高含硫天然气管道项目本身的特点,从施工人员、材料、方法、设备、环境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本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接着,围绕本项目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目标,结合影响因素分析,阐述了 CDB高含硫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采用的对质量影响因素的管理控制对策,这些措施的实施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高含硫管道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吴月[4](2018)在《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产业园区技能型人才开发研究 ——以A开发园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四次工业化正推动着技术创新,彻底改变中国产业和职业市场,各国的培训与开发体系均加快适应步骤,防止出现在全球多行各业、多层级、多工种的技能化人才的技能差距,中国制造业不断创新,实现生产技艺的持续性升级,努力追求服务和生产的AI化与柔性化。同时全球经济正遭遇下行的巨大压力,发展的模式,从依赖自然资源转向依靠人力资本。本文基于经典的人力资本(HR capital)理论和培训理论,明确核心观点:技能型人才为各类专业化人才的重要组成之一,本文在明确技能型人才呈现的多种复合型价值的同时,也专项地针对技能型人才的开发与培训的模式、开发的课程的核心要素,以量表、集体座谈等多种方式,对上海浦东新区张江和临港这两个重点产业园区(以下简称A园区)的技能型人才的开发与培训的现状做实证调查,并对技能型人才的开发与培训的模式、培训与开发的综合作用以及诸多挑战进行了专项研究,并通过实际的高技能人才的案例分析和总结,明确地提出了加强技能型人才的投资、对技能型人才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估,针对重点行业的技能型人才的投入来提升其存量和增量,并充分借鉴欧美等国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开发的最佳实践,重点参考了德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333”模式,另一方面也借鉴了澳洲技能学院TAFE关于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华,提出“落实国家战略、升级人才平台、引入市场机制、拥抱互联网+”的多利益相关者共赢的技能人才发展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以新的思维,对现有的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开发系统进行结构性改革。针对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以技能型人才的培训课程为呈现形式的培训内容,通过构建技能型人才课程的定量化评估体系,对重点产业园区的技能型人才的各类型课程进行定量化的评估,甄选出最适合技能型人才的课程,并以实践中的多门课程的定量化评分为依据,进行综合排序,高效集约地为技能人才提供最匹配的培训课程,持续性地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准,实现技能型人才的人力资本提升,给所属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为相关政府部门设计引导性政策与配套措施,建立由技能培训机构、多行业技能人才协会、产业代表,配套财政经费等全流程,一方面促进多产业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的发展周期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帮助就业与培训的高度融合,技能型人才通过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有效地挖掘技能型人才的个体潜能,帮助各年龄层的技能型人才均能应对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面对以互联网+和AI智能技术浪潮为动力的产业转型和结构化升级,加速技能型人才的多边流动,为各行各业的技能型人才所秉持的人力资本的释放创造环境条件和应用场景;也有针对性地培育出各产业急需的数量庞大的高技能型、复合型的职业人才,将技能型人才的资本动能转换成为企业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邵灵芝,贺磊,龚雪群,胡骏[5](2015)在《电建焊工的培训与考试问题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电建行业焊接位置复杂,施工环境恶劣,焊接难度较大,质量要求较高等实际问题,结合宁波华业钢结构有限公司多年来焊工培训成果,探讨电建行业焊工培训的重难点,为广大电建行业的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郑立娟[6](2013)在《数字化技术在油田焊工培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1.概述我公司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焊接技术是核心技术之一,焊接工作的操作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所承揽的工程质量。为了提高焊工培训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对现有的焊工培训技术进行了以下分析。训练模式方面:焊接操作工人的实训方法是师傅带徒弟,焊工按照师傅的示范动作和指点,在试件上进行反复操作练习;考试也是在模拟试件上进行,消耗了大量的练习时间、练习钢板材料、焊接

张友权,侯敏[7](2012)在《浅谈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焊接技术是建筑钢结构的灵魂,焊接质量的优劣决定了建筑钢结构的成败。建筑钢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结构形式多样性和焊接节点的复杂性,使得建筑钢结构焊接具有了与船舶、压力容器等传统金属构件焊接不同的技术特点。本文分析了建筑钢结构的结构特点,从焊接工艺技术、从业人员资质、焊接工程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陈强[8](2012)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五十年纪念》文中指出0前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成立于1962年,今天迎来了50岁的生日。伴随着国家在这50年建设发展历程,焊接学会自身也经历了艰苦创业、成长壮大、团结奋进、努力贡献的过程。中国从初步工业化步入了小康现代化,现在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制造大国,国民经济产值居世界第二位,多年独占钢铁产量之鳌头。对此,焊接学会不但是见证者,而且更是参与者。

胡宏文,龚鹏飞,江新军,李茂林,陈宇,晏菊梅[9](2009)在《破解职教难的两把钥匙——岳阳县发展职业教育纪实》文中指出金融危机来了,大量农民工返乡。而在岳阳县职业中专的教室里,电工、电焊、缝纫、计算机等技能培训班,一班班地开,一班班地结业。学员们又风风火火闯九州,去上海,去深圳,去温州,打拼生活,创造未来。

吕向阳,周文波,乔桂利[10](2009)在《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自动焊技术培训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的基本概况;叙述了中国石油管道局各工程单位所采用的自动焊类型和特点;重点阐述了管道自动焊技术培训工作的情况及培训程序;结合正在施工过程中的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的实践经验,介绍自动焊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状况。

二、焊工技术培训的计算机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焊工技术培训的计算机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高技能工人短缺制约产业升级发展
        1.1.2 技能供需矛盾背景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诞生
    1.2 问题的提出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技能传递”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1.3.2 “技能大师”的界定
        1.3.3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概念与分类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过程介绍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安排
        1.6.1 研究框架
        1.6.2 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从工作室制引发出来的问题
        2.1.1 工作室制的起源及基本特征研究
        2.1.2 不同学科对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研究
    2.2 工人技能形成问题综述
        2.2.1 关于技能的差异性理解
        2.2.2 从劳资斗争探讨技能问题:西方劳动过程理论
        2.2.3 师徒制研究的三种路径
        2.2.4 技能形成的国家(地区)体系与国际比较
    2.3 工厂制度下组织和关系变迁研究综述
        2.3.1 关于组织模式变迁的总体研究
        2.3.2 西方工厂制度下的组织研究
        2.3.3 苏联的工厂组织模式研究
        2.3.4 中国国企组织模式研究
    2.4 以往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2.4.1 学术贡献
        2.4.2 研究局限
第三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的社会环境及过程
    3.1 国企技能供需的矛盾与困境
        3.1.1 技能短缺痼疾之源
        3.1.2 国企内外部技能形成方式的非均衡性变化
    3.2 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的地方探索与国家介入
        3.2.1 “类工作室制度”的地方性探索
        3.2.2 国家介入: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生成及制度性推广
        3.2.3 国家对技能大师的身份建构
    3.3 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形成过程
        3.3.1 早期探索: 工人自发组织“高铁技术沙龙”
        3.3.2 工作室雏形: 企业建立“金蓝领工作室”及“首席操作师工作站”
        3.3.3 国家授牌: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正式成立
第四章 企业环境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体系的构建
    4.1 企业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制度管理
        4.1.1 性质定位: 非行政建制性创新团队
        4.1.2 平台组织: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功能复合性与生产嵌入性
        4.1.3 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柔性激励与弱退出机制
    4.2 制度关联: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运行
        4.2.1 分层与晋升机制: “操作师”与“技能专家”评聘制度
        4.2.2 激励机制与导师带徒绩效化
    4.3 关于技能大师工作室有效运行的讨论
        4.3.1 一种“柔性制度”: 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属性的理解
        4.3.2 与企业技能晋升制度关联: 由“身份性才报酬”到“行为性才报酬”
        4.3.3 企业的技能提供制度: 国企与国家在培训上的同一性
第五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的组织形态转换
    5.1 班组制: 国企技能传递的传统组织形态
        5.1.1 班组制下技能传递的具体形态
        5.1.2 班组权力结构、动员能力与技能传递
    5.2 “班组+工作室”模式: 国企技能传递的“重层结构”
        5.2.1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多元主体结构
        5.2.2 作为“平台”的组织: 技能大师工作室对班组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5.3 对工作室制度下技能传递组织形态转换的讨论
        5.3.1 “跨界兼职”: 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结构的多元性
        5.3.2 从“班组制”到“班组+工作室”模式转换的影响
        5.3.3 对工人主体性的发挥与“技能共同体”的营造
第六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关系形态的展开
    6.1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的关系变迁
        6.1.1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的传统关系
        6.1.2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关系的变动
    6.2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的技能传递关系形态分析
        6.2.1 师傅与徒弟的关系
        6.2.2 工作室成员与工作室外普通工人的关系
        6.2.3 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企业管理层的关系和互动
    6.3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关系的特征及评价
        6.3.1 工作室场域下的师徒关系: 从“二元关系”到“发展性网络”
        6.3.2 技能传递的“公”“私”分离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企业组织形态变动与技能传递模式的变迁
    7.2 “环境—组织—关系”框架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7.3 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K厂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统计名单及情况汇总
    附录二:访谈者编码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导师带徒合同样本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2)PE管道施工质量监控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组织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图像识别
    2.2 深度学习
    2.3 卷积神经网络
        2.3.1 CNN特点
        2.3.2 CNN网络结构
        2.3.3 激活函数
    2.4 CNN经典模型
        2.4.1LeNet-5
        2.4.2 Alex Net
        2.4.3 Goog Le Net
        2.4.4 VGGNet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焊工管理模块
        3.1.2 项目管理模块
        3.1.3 焊接数据管理模块
        3.1.4 施工质量监督模块
        3.1.5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3.1.6 非功能性需求
    3.2 系统概要设计
        3.2.1 系统体系架构
        3.2.2 焊工管理
        3.2.3 项目管理
        3.2.4 焊接数据管理
        3.2.5 系统用户权限管理
        3.2.6 施工质量监督
    3.3 数据库设计
        3.3.1 数据库设计概述
        3.3.2 数据表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卷积神经网络在施工质量监督中的应用
    4.1 焊工身份验证流程
    4.2 网络模型结构
        4.2.1 VGG网络模型
        4.2.2 Siamese网络
        4.2.3 改进的Sia VGG
    4.3 人脸数据集
    4.4 模型训练与结果分析
        4.4.1 实验环境
        4.4.2 图像预处理
        4.4.3 网络训练与结果分析
    4.5 回填质量检测
        4.5.1 数据集描述
        4.5.2 网络模型
        4.5.3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详细设计与功能实现
    5.1 系统开发平台与环境
    5.2 系统用户权限管理
    5.3 焊工管理功能
        5.3.1 焊工管理类设计
        5.3.2 焊工管理时序设计
        5.3.3 焊工管理功能实现
    5.4 项目管理功能
        5.4.1 项目管理类设计
        5.4.2 项目管理时序设计
        5.4.3 项目管理功能实现
    5.5 焊接数据管理功能
        5.5.1 焊接数据管理类设计
        5.5.2 焊接数据管理时序设计
        5.5.3 焊接数据管理功能实现
    5.6 施工质量监控功能
    5.7 系统测试
        5.7.1 测试环境
        5.7.2 测试内容与结果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CDB高含硫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质量管理基本概念和术语
    2.2 ISO质量管理体系
        2.2.1 ISO质量管理体系概念
        2.2.2 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2.2.3 ISO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层次
    2.3 全面质量管理TQM
        2.3.1.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2.3.2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2.4 TQM与ISO和统计技术的对比
        2.4.1 TQM与ISO的对比
        2.4.2 TQM与统计技术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3.1 国内外施工质量管理对比
    3.2 CQ公司天然气管道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3.2.1 质量管理总原则和总要求
        3.2.2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2.3 质量管理程序文件和记录
        3.2.4 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3.3 本项目工程概况及质量管理目标
        3.3.1 项目背景及特点
        3.3.2 工程范围及工艺流程
        3.3.3 质量目标及施工规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DB管道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1 本项目施工组织方案
        4.1.1 施工组织原则
        4.1.2 施工组织机构
        4.1.3 质量管理机构及职责
        4.1.4 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流程
    4.2 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概述
        4.2.1 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含义
        4.2.2 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类型
    4.3 本项目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3.1 施工人员影响因素
        4.3.2 施工材料影响因素
        4.3.3 施工方法影响因素
        4.3.4 施工设备影响因素
        4.3.5 施工环境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DB管道建设施工质量管理对策
    5.1 建立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5.1.1 质量监督机制
        5.1.2 质量协调机制
        5.1.3 质量改进机制
        5.1.4 实行可追溯机制
    5.2 加强施工质量保障措施
        5.2.1 加强质量教育
        5.2.2 建立材料过程管理程序
        5.2.3 加强技术培训和建立人员淘汰制度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产业园区技能型人才开发研究 ——以A开发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人力资本理论
    2.2 基本概念与内涵
    2.3 培训理论
    2.4 文献综述
    2.5 人力资本理论对于两个核心问题解决的研究
第3章 A开发区高技能人才的开发
    3.1 人力资本理论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
    3.2 技能人才的投入与效果分析
    3.3 案例分析: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
    3.4 技能人才开发的现状特色
第4章 技能型人才开发课程的定量评估
    4.1 评价指标体系
    4.2 评价指标权重与标准化
    4.3 数据分析与结论
    4.4 培训课程的紧缺性分析
第5章 管理对策与建议
    5.1 开发模式的管理对策与建议
    5.2 技能人才开发内容的管理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A-ZJ园区紧缺技能培训课程列表
附件2:A-NG产业区紧缺技能培训课程列表
附件3:浦东新区重点产业园五星级紧缺培训课程
附件4 企业技能培训需求调查表(用工企业)
附件5 技能人才培训需求调查表(技能人才)
附件6 技能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开展调查问卷
附件7 访谈提纲(培训机构)

(5)电建焊工的培训与考试问题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焊接教官的作用
三、理论培训
四、操作的培训
五、焊工培训的管理
六、结语

(6)数字化技术在油田焊工培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总体设计思路
3. 各部分构成、设计原理、关键技术解决思路
4. 结语

(7)浅谈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钢结构的基本结构形式及复杂节点:
2 推广应用高效、优质、低成本、低排放的先进焊接技术
3 推进焊接从业人员培训、技术资质管理
    3.1 焊工培训及技术资质认证管理:
    3.2 我国焊工目前持证情况:
    3.3 目前我国建筑业焊工现状:
4 建立健全建筑钢结构焊接质量保证体系、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8)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五十年纪念(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创业建设历程
2 引导学科发展
3 繁荣焊接科技
4 国际舞台
5 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
6 人才教育培训
7 传播焊接信息
8 努力持续发展

(9)破解职教难的两把钥匙——岳阳县发展职业教育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从“部门工程”到政府“一把手工程”
两把钥匙
从“两个脱节”到“两个对接”
统筹和服务, 两手都要硬

(10)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自动焊技术培训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管道自动焊工艺及特点[1-4]
    1.1 国内常用工艺介绍
    1.2 坡口型式
    1.3 焊接设备
    1.4 焊接材料
2 自动焊培训程序
    2.1 人员配置
    2.2 焊工培训情况介绍
3 工程应用
4 结论

四、焊工技术培训的计算机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D]. 刘凤文竹. 吉林大学, 2020(01)
  • [2]PE管道施工质量监控平台设计与实现[D]. 李露.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4)
  • [3]CDB高含硫天然气管道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 李朝阳.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产业园区技能型人才开发研究 ——以A开发园区为例[D]. 吴月.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5]电建焊工的培训与考试问题探索[J]. 邵灵芝,贺磊,龚雪群,胡骏.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11)
  • [6]数字化技术在油田焊工培训中的应用[J]. 郑立娟.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3(06)
  • [7]浅谈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J]. 张友权,侯敏. 钢结构, 2012(S1)
  • [8]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五十年纪念[J]. 陈强. 焊接, 2012(08)
  • [9]破解职教难的两把钥匙——岳阳县发展职业教育纪实[J]. 胡宏文,龚鹏飞,江新军,李茂林,陈宇,晏菊梅. 湖南教育(教育综合), 2009(06)
  • [10]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自动焊技术培训及工程应用[J]. 吕向阳,周文波,乔桂利. 电焊机, 2009(05)

标签:;  ;  ;  ;  ;  

焊工技术培训计算机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