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构造力学若干特征分析

滑坡构造力学若干特征分析

一、滑坡构造力学某些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峤,纪飞[1](2021)在《西南极特拉裂谷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拉裂谷是西南极裂谷系统在新生代发生张裂作用的最后地区,因此成为研究西南极裂谷系统构造活动的关键。文章利用中国南极科考采集的以及SDLS国际共享的地震数据,结合多个钻探计划的钻井等基础资料,统一了西罗斯海地区地震反射界面和地震层序。将研究区的断层组合样式分为同沉积断层、层间断层和负花状断层三类,并进一步划分了区内新生代断层活动的期次,圈定了特拉裂谷的影响范围。研究发现,每期断层活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活动时间由北部阿黛尔盆地向南部特拉裂谷越来越新,呈递变性,这是裂谷作用从北向南逐渐传递的结果。为了更加全面地揭示研究区的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利用基于弹性板模型下的Fan小波相关技术获得了研究区有效弹性厚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横贯南极山脉前缘的异常低值条带与晚新生代的裂谷活动和伴生的岩浆作用有关,并指示了西罗斯海的拉张区域。

黄启云,朱川曲,李青锋,彭跃金[2](2021)在《山脚树矿浅表岩溶塌陷诱因及机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有效预测和防范浅表岩溶塌陷带来的危害,以贵州盘江精煤有限公司山脚树矿为背景,针对山脚树矿出现的地表裂缝、地面陷坑等灾害,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等方法,分析了其浅表岩溶塌陷的诱因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扰动会导致开采煤层上覆岩层中断层的活化,断层活化导致裂隙带与采空区导通;在降雨的渗透侵蚀作用下,表土层抗拉强度降低,使裂缝加速扩张;当存在有浅埋溶洞时,在开采扰动和降雨侵蚀作用下,溶洞与表土层裂缝贯通,形成岩溶塌陷坑.

杨峥,崔圣华,覃亮,郭宁,许向宁,蒙明辉,向国萍,杨晴雯[3](2022)在《滑坡颗粒图像识别的投影校正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破碎地层滑坡是我国西南山区典型的灾害类型之一,滑坡物质主要由破碎颗粒构成,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致灾能力,对滑坡区颗粒分布研究有助于灾害范围预测和灾害防治。基于无人机摄影和图像识别技术,针对投影平面与地形间夹角带来的颗粒投影变形问题,引入投影面积修正系数Ki,实现非统一平面投影和变形校正,从而更准确获得颗粒统计学特征。以2018年4月8日发生于汶川县龙溪乡的阿尔寨破碎层滑坡为例,利用所提方法获取滑坡颗粒数量、位置参数、投影面积、校正面积,对滑坡颗粒尺寸特征及颗粒空间分布规律,对滑坡纵向运动和横向运动模式,纵横2向运动的颗粒空间分布特征,纵向运动过程颗粒破碎与分选作用,巨石颗粒的势能驱动特征和巨石颗粒的惯性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尔寨破碎层滑坡堆积区相比滑源区小颗粒占比更高,分选性更好,并随着运动距离增加小颗粒占比增高、分选性趋好;占比2.4%的巨石颗粒运动具有显着的势能趋动特征,运动距离相比小颗粒更远,巨石颗粒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惯性优势,集中分布于滑坡堆积体的中心区域。

田野[4](2021)在《堆积层滑坡抗滑桩桩土协同作用规律与参数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程建设和文旅业的发展,需要对大量工程和自然边坡进行人为支护,而抗滑桩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支护结构之一,合理的抗滑桩参数设计能够更经济、有效地对滑坡灾害进行防治,因此如何对抗滑桩参数进行取值便成为岩土工作者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选取山东省青岛市典型堆积层滑坡——返岭前滑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变形类型滑坡的破坏机制,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设计了三种工况,使滑坡分别呈现推移式、牵引式和复合式变形特征,然后分析了抗滑桩不同桩位、嵌固段长度、桩间距的滑坡破裂面、稳定性系数及抗滑桩受力、变形的变化规律,并引入抗滑桩安全贡献度确定出抗滑桩各参数的最优值。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返岭前滑坡最优桩参数加固下的极端降雨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极端降雨条件下边坡渗流场、位移场与稳定性的关系,然后运用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理论,确定出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模型的动力增载参数与响应参数,构建了符合滑坡—抗滑桩体系的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模型,并将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参数与稳定性系数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利用该参数对滑坡—抗滑桩体系的稳定性进行预测和评价的可行性。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桩土体相互作用关系,采用结构力学、理论力学和弹性力学方法,分析了滑坡—抗滑桩相互作用关系,推导出抗滑桩桩后土拱迹线方程、桩身位移变形方程。(2)根据滑坡不同变形模式下的受力变形特点,以返岭前滑坡三为研究对象,设计出三种变形模式(推移式、牵引式、复合式),并采用迈达斯有限元软件建立其抗滑桩支护模型,分析不同桩位下滑坡位移、塑性区、稳定性以及抗滑桩内力变化。最后通过定义参数抗滑桩安全贡献量,确定出推移式变形边坡的抗滑桩最佳加固位置为坡体中后部(l/L=0.583附近),牵引式变形边坡的抗滑桩最佳加固位置为坡体前缘(l/L=0.1),复合式变形边坡的抗滑桩最佳加固位置为坡体前部(l/L=0.2)。(3)以推移式变形模式下抗滑桩最优嵌固深度和最优桩间距分析为例,并根据抗滑桩不同嵌固深度下,滑坡破裂面、稳定性系数及抗滑桩受力、变形的变化规律,运用抗滑桩安全贡献量,确定了抗滑桩最优嵌固长度为桩长的36.67%。然后通过改变抗滑桩的布设间距,分析了桩间土拱效应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埋深的增大,桩间土拱效应逐渐减弱,随着抗滑桩布设间距的增大,桩间土拱效应逐渐减弱,其中最优桩间距宜选择在4~5倍桩宽之间。(4)根据青岛市返岭社区降雨资料,设计了返岭前滑坡极端降雨模型,分析了极端降雨工况下,返岭前滑坡地下水位及稳定性的变化规律。运用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原理,分析了坡体特征点水平位移与滑坡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桩间后方位置最适合作为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的位移监测点,并以降雨条件下相对地下水位高度和监测点水平位移作为滑坡—抗滑桩体系的动力增载量和对应的响应量,构建了滑坡—抗滑桩体系的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模型,将计算结果与稳定性系数进行比较,发现该模型参数与稳定性系数之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且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参数值未超过预警值,验证了采用动力增载响应比参数对滑坡—抗滑桩体系进行评价和预测的可行性。

武智勇[5](2021)在《冀北山地采空塌陷区地质灾害模式及致灾机理》文中认为山地老采空区地面移动变形破坏是地面建筑的主要威胁,因此,如何保证城市建设不受采空区的影响、确保地面建筑的安全性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冀北山地鹰手营子矿区为例,综合采用资料收集、野外地质调查、原位监测、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山地老采空区地面地质灾害机理及场地适应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依据冀北山地鹰手营子矿区煤矿开采引起的山地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将山地煤矿老采空区场地破坏致灾模式划分为四类:滑动式致灾模式、拉张式致灾模式、沉陷式致灾模式和垮塌式致灾模式。这四类场地破坏模式分别受控于研究区岩石类型及性质、煤层的倾角、断层和地形及第四系松散层。(2)设计并进行了采空区不同岩性冒落物压实蠕变试验,揭示了老采空区冒落破碎岩石的压实蠕变结构变化过程特征。采空区冒落物压实试验表明破碎岩石压实蠕变过程可分成快速压实阶段、缓慢压实阶段和稳定固结阶段。破碎岩石的蠕变特征受载荷、岩性和岩石粒径的综合影响,荷载越大,岩石蠕变变形量越大,蠕变时间越长;破碎泥岩的蠕变变形量和时间最大,其次是砂泥岩混合体,砂岩最小。蠕变过程中,岩石粒径变化程度受岩性、载荷大小的影响,载荷越大,岩石强度越低,粒径变化越大。(3)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实现对采空区进行地面稳定性评价,将研究区分为不稳定、较不稳定、相对较稳定、相对稳定四类地区。利用研究区的地裂缝分布情况和房屋受损情况进行验证,发现地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数量以及房屋受损率逐渐增大,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4)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研究区域地表沉降量、倾斜值、曲率值和水平变形值,评价了煤电机工业园区的地面稳定性,通过模拟对地面施加荷载的方式对该区域剩余移动变形和上覆岩层“活化”进行了计算和判别,对研究区进行了场地适应性评价,将其划分为场地适应性Ⅰ级、场地适应性Ⅱ级、场地适应性Ⅲ级和场地适应性Ⅳ级。场地适应性Ⅰ级的地区主要位于勘查评价区的西北和东北角;场地适应性Ⅱ级的地区主要位于老一路、中风眼、沙石堆和南环路所围区域;场地适应性Ⅲ级的地区主要位于四层煤出露位置以北及西风眼、中风眼以南所围成区域,以及燕鹰游艺机厂西南和勘查治理区以北所围成区域。场地适应性Ⅳ级的地区主要位于南环路以北及四层煤出露位置以南的区域。本论文图94幅,表格25个,参考文献共237篇。

魏勇[6](2021)在《黄土滑坡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 ——以陕西泾阳南塬黄土滑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1976年泾阳南塬地区开始引宝鸡峡水进行农业灌溉以来,该区域滑坡频繁发生。经现场调查,泾阳南塬存在典型的剪出口深入河漫滩地层的滑坡,并在滑坡前缘堆积内部发现了明显的阶地地层变形、变位现象,这些变形现象是以断层和褶皱变形为主的小型构造,其本质与构造地质学领域的地质构造相似,并将此定义为滑坡构造。通过对滑坡构造开展构造特征和成因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一方面,滑坡构造作为滑坡的一部分,对其成因机制的分析有助于解释滑坡与构造的相互作用关系;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不仅对揭示滑坡构造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探索意义,还对解释滑坡的运动堆积行为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为了研究这种由滑坡动力作用下产生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成因机制,本文首先采用多尺度摄影测量技术获取了研究区、探槽和露头的三维空间地质信息以及模型试验全过程动态地形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滑坡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然后以庙店4#滑坡为原型,开展了矩阵离散元数值计算(Mat DEM)工作,接着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滑坡构造的概化地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数值模型试验和物理模型试验,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滑坡构造的成因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多尺度摄影测量数据结果的空间尺度为数米到数千米,空间分辨率从毫米级到厘米级,最小时间分辨率可达毫秒级。超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的整个台塬三维空间影像数据的空间尺度和分辨率分别可达数千米级和厘米级;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获取的复杂探槽和露头三维空间影像数据的空间尺度和分辨率分别可达数百米级和毫米级;动态摄影测量可以获取滑坡的动态地形演化数据,且数据的空间尺度和分辨率分别可达米级和毫米级,最小时间分辨率可达毫秒级。获取的这些空间地质信息分辨率和精度都能够满足相应空间和时间尺度应用需求,研究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法。(2)泾阳南塬黄土塬区的滑坡构造是一种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现象。首先,滑坡构造是阶地地层在滑体的推挤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现象,滑坡构造的形成环境主要是滑坡坡脚为河湖相沉积环境;其次,滑坡构造的基本构造样式为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且滑坡的挤压作用和运动方向在滑坡前缘呈放射型“指状分布”,构造形成区的平面形态为“新月形”;另外,当上下盘岩层发生相对滑动时,断层附近的岩层在拖曳作用下会形成斜歪褶皱、倒转褶皱、箱状褶皱等断层相关褶皱,牵引褶皱的弯曲程度与与断层摩擦系数、牵引摩擦距离、水平挤压应力和势断层倾角成正比关系,并与岩层厚度的平方成反比关系。(3)断层的几何形态和力学特征随着滑坡的运动发展而发生显着变化,且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断层形成的初始倾角接近某固定值,这个数值由阶地地层的强度决定,而在构造形成过程中,因为断层破裂面强度的差异导致断层倾角出现明显的分区特性;逆冲断层的力学基础与受压构件的剪切破坏相似。在滑体的水平推挤作用下,在阶地地层内部会形成两组倾向相反的势断层,而其中一组顺逆冲方向的势断层主导了断层破裂面的发展;滑坡构造的变形、变位过程本质上就是岩土体在挤压力作用下断层破裂面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滑体对阶地地层的挤压应力、断层破裂面剪切应力和逆冲岩席的挤压应力等数值变化规律与岩土体破裂过程是相似的。(4)滑坡构造的概化地质模型主要由盖层、滑脱层和近水平的挤压力组成。地下水位以上为非饱和土,在构造变形当中扮演“盖层”角色;地下水位以下为饱和土,对应逆冲推覆构造的“滑脱层”;滑体对阶地地层的推挤作用对应于概化地质模型的近水平挤压力。(5)滑坡构造的形成受阶地沉积物、剪出口位置、滑体动力作用方式等因素控制。常年的引水灌溉造成地下水位的升高是导致滑坡时常发生的根本原因;阶地地层结构及具有一定初始强度的河湖相沉积物是形成滑坡构造的物质基础;深入河漫滩阶地的剪出口位置是滑坡与阶地地层发生动力作用的基本条件;“推挤式”滑体动力作用方式是阶地地层发生构造变形的基本动力作用方式。(6)滑坡构造的成因机制理论具有重要的工程地质应用价值。泾阳南塬滑坡构造形成过程中滑脱层的强度影响着滑坡构造形态特征,底部饱和黄土状粉土或粉砂层在滑坡的动力作用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液化效应;滑坡的滑动阻力在经历了初始阶段的迅速增长之后,又会逐渐降低到阶地地层强度水平附近;“深层滑脱型”滑坡构造对滑体的阻挡作用更强,并导致“深层滑脱型”发展为类圆形或横长形滑坡,而“浅层滑脱型”更易发展为纵长形滑坡。

蒋宏伟[7](2021)在《万州区滑坡灾害位移与库水位及降雨响应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一直是全球地质灾害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其中尤以滑坡灾害最为严重,多年来地质灾害造成了众多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并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我国,三峡库区历来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灾难性滑坡,尤其是自2003年蓄水以来,由于水库水位周期性的变化,使得大量老滑坡复活并诱发新的滑坡。例如,受三峡工程175m试验性蓄水影响,藕塘滑坡自2008年起出现较为集中的地表变形。巴东县黄土坡滑坡,也出现了滑坡险情。经过规范有效的风险评估,现已对藕塘滑坡所在安坪镇和巴东老县城等实施整体搬迁,规避滑坡风险。在此背景下,三峡库区内陆续开展了从区域滑坡灾害风险到单体滑坡风险的评价分析,从滑坡空间易发性分区到滑坡灾害的位移时间预测的研究。论文以三峡库区万州区的滑坡灾害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滑坡位移与库水位及降雨的响应关系为研究主旨。在收集滑坡调查资料、滑坡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基于统计分析,总结万州区滑坡灾害的分布规律,并对万州区滑坡灾害累计位移-时间曲线形态进行分类;基于数理统计,研究分析万州区滑坡灾害降雨阈值;基于聚类算法和数据挖掘算法,研究万州区典型滑坡灾害的变形演化关联规则和诱滑因素阈值;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和线性权重理论,开展万州区典型滑坡灾害的位移预测研究。通过以上研究,论文现取得了如下成果:(1)基于收集到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发现万州区滑坡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与库水位运行和降雨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其空间分布规律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系分布等具有高度相关性;因为万州区的地层分布与地质构造紧密相关,因此万州区的滑坡灾害也呈现出在万县向斜内集中分布的特征;万州区滑坡灾害以堆积层滑坡为主,滑动面以土体/基岩接触面为主,这与万州区的地质营力作用特征紧密相关,地壳运动、河床下切等综合作用提供了万州区堆积层滑坡的物质来源;万州区滑坡灾害所在斜坡坡度集中在10o~40o,且滑坡灾害的规模以中型滑坡和浅层滑坡为主;万州区滑坡灾害的影响因素以暴雨事件居多,滑坡灾害目前已造成的损失较小,但是滑坡灾害稳定性发展趋势以潜在不稳定居多。(2)基于2003年6月~2020年5月的库水位运行数据发现,三峡库区万州区的库水位运行时段以年为统计单元可划分为:2003年6月~2006年9月,2006年9月~2008年9月,2008年9月~2010年6月,2010年6月~2020年5月共4个阶段,各阶段库水位运行的特征高程分别为130m,145m,171m和175m。以月为统计单元可划分为:水位快速下降期A时段、汛期B时段、水位快速上升期C时段和其他时段,选取A、B、C三个时段作为特征时段。此三个特征时段的具体时间指向分别为5月份,6~8月份,9月份。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三峡库区万州区典型滑坡的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发现,滑坡地下水位受到库水位、降雨、地形地貌和滑体性质等多种因素控制。一般而言,监测点距离库区岸线越近,其地下水位变化曲线与库水位变化曲线的相关性越大;在监测点附近滑体物质渗透性较好时,其地下水位对降雨事件响应越好,滞后越小;附近滑体物质渗透性较差时,其地下水位对降雨事件响应越差,滞后时间越长。统计三峡库区万州区典型滑坡灾害的地表GPS位移监测数据发现,11个典型滑坡上的28个地表GPS监测点附近位移均属于慢速。其中有4个滑坡在库水位快速下降期A时段位移速率较高,有2个滑坡在汛期B时段位移速率较高,另有5个滑坡在库水位快速上升期C时段位移速率较高。因此,滑坡快速位移时段主要集中在库水位快速变化期A时段和C时段。并且,在2007年和2015年的A时段,2007年、2014年和2015年的B时段,还有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C时段有更多滑坡处于位移速率相对较高水平。(3)基于监测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万州区的滑坡累计位移-时间曲线形态可分为:以杀人田滑坡为代表的直线型;以付家岩滑坡为代表的曲线上升型;以金金子滑坡为代表的收敛型;以壤渡场北崩滑体为代表的回落型;以花园养鸡场滑坡为代表的阶跃型;以杨家坝滑坡为代表的震荡型和以塘角2号滑坡为代表的复合型。(4)基于收集到的监测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发现,对万州区内处在砂泥岩共存地层且斜坡结构为近水平层状斜坡的滑坡灾害而言,当预测预报位移速率等级为第三等级,即预警的期望是“部分临时性建筑及旧房屋出现破坏,可以随时采取简单的补救方式进行加固”时,其单日降雨量的阈值选择就分别为:在库水位快速下降期A时段当单日降雨量达到15mm;在汛期B时段当单日降雨量达到20mm;在库水位快速上升期C时段当单日降雨量达到25mm。其前期2日有效降雨量的阈值选择为:在库水位快速下降期A时段当前期2日有效降雨量达到45mm;在汛期B时段当前期2日有效降雨量达到50mm;在库水位快速上升期C时段当前期2日有效降雨量达到35mm。(5)基于万州区四方碑滑坡的监测数据,应用聚类算法、Apriori算法和C5.0决策树算法,挖掘出四方碑滑坡变形演化关联规则15条,并建立了四方碑滑坡变形状态的诱滑因素阈值判据共7条。关联规则成果表明,四方碑滑坡监测点WZ02-03附近的地表位移受到库水位变动和降雨作用的联合作用影响,且库水位变动的因素,是四方碑滑坡监测点WZ02-03附近的地表位移变形的主要诱滑因素。滑坡变形诱滑因素阈值判据与滑坡变形演化关联规则的成果一致。另外,四方碑滑坡监测点WZ02-03附近地表以中等速度即以10.55~31.95mm/m变形时,其月累计降雨量阈值是144.6mm,月库水位变幅阈值是-2.065m,即库水位以2.065m/月的速率下降。(6)基于线性权重理论,提出了一种集成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与支持向量回归(SVR)算法的集成预测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三峡库区万州区四方碑滑坡的位移预测研究中,并与LSTM模型和SVR模型等单一模型进行对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将该模型推广至三峡库区奉节县的生基包滑坡的位移预测中,以验证模型的适应性。研究发现,模型适应性良好,且总体而言,LSTM模型优于SVR模型,但在预测数据集的所有时间步上,LSTM模型的结果并没有比SVR模型的结果更接近原始值。提出的集成模型综合了LSTM和SVR两种算法的优点,其预测性能优于LSTM和SVR两种模型。

章东顺,徐文杰,梁强[8](2021)在《关于元江县因远镇哈浦村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重点针对元江县因远镇哈浦村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对当地区域滑坡地质灾害的表现特征进行阐述,同时提出针对性的滑坡稳定性计算和分析工作方法,对滑坡地质灾害问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为后续滑坡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保证当地区域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蓝坤,朱贺,何涛,梁前勇,吴学敏,董一飞,张毅[9](2021)在《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Slipstream海底滑坡体速度结构模型反演》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用于建立二维速度结构模型的RAYINVR软件对四分量海底地震仪(OBS)记录的转换横波无法自动反演,建模效率低的问题,采用MATLAB遗传反演算法,对RAYINVR软件进行改进,实现对横波速度结构模型各层和层中区块泊松比的自动同步反演,可以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调查提供泊松比和杨氏模量等重要弹性参数。利用采自Slipstream海底滑坡的OBS数据,通过同步反演方法,获得该地区较为精细的纵波和横波速度结构模型,并可与附近U1326钻孔的测井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横波速度结构同步反演建模方法的有效性。模型揭示了两个泊松比差异大的结构面:代表水合物稳定底界的似海底反射界面(BSR)(海底之下230±10m)以及浅部异常高速体(有可能是高饱和度水合物富集的砂体)的底界(海底之下75~100m),后者与滑脱面大致重合,指示水合物与Slipstream海底滑坡的形成有关。

梁靖,崔圣华,裴向军,黄润秋[10](2021)在《考虑岩体构造损伤的强震大型滑坡启动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质滑坡通常受控于一系列与断层、褶皱和剪切带等相关的复杂岩体构造损伤面和软弱带,为滑坡启动提供了潜在破坏边界。为研究断裂与背斜构造背景下岩体损伤和不连续地质界面对滑坡三维边界形成和启动模式的影响,选择2008年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在大水闸背斜两翼碳酸盐岩地层触发的4处大型滑坡为实例,开展了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结构面测量、岩体强度测试及GSI岩体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断裂活动与背斜演化导致的构造损伤差异显着,岩体质量从背斜轴部向两翼总体呈逐渐增加趋势,仅局部显着降低,并对滑坡的启动位置有着重要控制作用;同时,构造损伤背景下,特定岩体结构面与构造软弱带共同控制着滑坡启动机制,并将控制类型归纳为"控制侧滑型"、"控制底滑型"、"控制滑体型"及"控制基座型";此外,地震滑坡与非地震滑坡的GSI对比表明,强震可能通过降低岩体质量条件促使滑坡快速启动,进而加快构造损伤区的地貌侵蚀过程。考虑复杂构造环境岩体损伤对评估强震潜在大型滑坡发生位置、启动机制和模式有重要作用。

二、滑坡构造力学某些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滑坡构造力学某些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极特拉裂谷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地震反射界面与地震层序
    2.1 地震反射界面
    2.2 地震层序与典型剖面
3 西罗斯海特拉裂谷地区断层活动
    3.1 断层样式和组合形式
    3.2 新生代断层活动期次
    3.3 特拉裂谷影响范围及有效弹性厚度空间变化特征
        3.3.1 特拉裂谷影响范围
        3.3.2 特拉裂谷有效弹性厚度空间变化特征
4 结论

(2)山脚树矿浅表岩溶塌陷诱因及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背景及塌陷坑的特征分析
    1.1 山脚树矿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表岩溶塌陷特征
    1.2 山脚树矿岩溶塌陷区下伏煤层开采情况
2 10#煤层开采对地表岩溶塌陷诱导的数值模拟
    2.1 煤层开采对岩溶洞顶板拉裂
        2.1.1 建立模型
        2.1.2 模拟结果分析
    2.2 采动地表裂缝与岩溶洞间隔水层性质分析
    2.3 开采诱导出采动裂隙带高度分析
3 地表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
    3.1 岩溶洞与断层伴生关系
    3.2 断层与井下采空区关系
    3.3 降雨的渗压效应
4 结论

(3)滑坡颗粒图像识别的投影校正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环境条件与滑坡基本特征
    2.1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2.2 滑坡形态结构特征
    2.3 滑坡分区特征
3 投影校正方法
    3.1 颗粒面积投影与校正方法
    3.2 颗粒轴线投影与校正方法
    3.3 投影校正的必要性与方法的选用
    3.4 考虑投影校正的图像识别流程
4 应用与分析
    4.1 颗粒尺寸特征
    4.2 颗粒空间分布特征
5 讨论
    5.1 滑坡颗粒运动破碎与分选
    5.2 投影校正的工程地质意义
    5.3 方法的精度、误差与局限
6 结论

(4)堆积层滑坡抗滑桩桩土协同作用规律与参数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2.2 桩土相互作用规律研究现状
        1.2.3 抗滑桩参数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堆积层滑坡及其稳定性变化规律分析
    2.1 堆积层滑坡构造特征
    2.2 堆积层滑坡成因
    2.3 堆积层滑坡破坏机制
        2.3.1 推移式滑坡破坏机制
        2.3.2 牵引式滑坡破坏机制
        2.3.3 复合式滑坡破坏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抗滑桩及其桩土协同作用受力变形分析
    3.1 抗滑桩基本理论
        3.1.1 抗滑桩的设置原则
        3.1.2 抗滑桩的破坏形式
    3.2 滑坡推力分布特征
    3.3 抗滑桩内力计算方法
        3.3.1 悬臂桩法
        3.3.2 地基反力法
        3.3.3 综合刚度原理和双参数法
    3.4 桩土协同作用受力变形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堆积层滑坡抗滑桩参数的优化设计研究
    4.1 返岭前滑坡基本地质特征
        4.1.1 滑坡规模与形态
        4.1.2 地质环境条件
    4.2 Midas/GTS软件介绍
    4.3 不同变形类型滑坡抗滑桩最优桩位分析
        4.3.1 堆积层滑坡桩土作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桩位优化设计工况的选取
        4.3.3 抗滑桩最优布设桩位分析
        4.3.4 抗滑桩加固最优桩位的确定
    4.4 抗滑桩最优嵌固长度分析
        4.2.1 抗滑桩不同嵌固长度下的加固效果分析
        4.2.3 抗滑桩最优嵌固段长度的选择
    4.5 抗滑桩最优布设桩间距分析
        4.5.1 不同桩间距下桩间土拱效应分布规律分析
        4.5.2 不同桩间距下抗滑桩桩身受力规律分析
    4.6 返岭前滑坡抗滑桩最优桩参数的选取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边坡—抗滑桩体系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模型及其稳定性评价
    5.1 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基本原理
    5.2 边坡—抗滑桩体系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评价模型的建立
        5.2.1 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参数的选取
        5.2.2 堆积层滑坡—抗滑桩体系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预测模型的建立
        5.2.3 堆积层滑坡—抗滑桩体系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失稳判据分析
    5.3 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模型位移监测点的确定
    5.4 返岭前滑坡—抗滑桩体系动力增载位移响应比变化规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5)冀北山地采空塌陷区地质灾害模式及致灾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鹰手营子矿区采空塌陷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概况
    2.2 采空区地质环境概况
    2.3 矿区煤系地层特征
3 山地煤矿老采空区地表变形监测及致灾模式
    3.1 矿区煤矿开采情况介绍
    3.2 汪庄煤矿采空区沉降监测
    3.3 山地煤矿老采空区场地破坏及致灾模式
    3.4 采空区场地致灾模式的地质控制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冒落物压实蠕变试验研究
    4.1 采空区覆岩变形破坏特征
    4.2 研究区覆岩垮落带特征
    4.3 试验装置及试验设计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模型验证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山地煤矿老采空区地面稳定性评价
    5.1 InSAR技术监测地面沉降
    5.2 老采空区地面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5.3 老采空区地面稳定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5.4 评价结果验证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山地煤矿老采空区场地适应性评价
    6.1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6.2 模型的设计与求解
    6.3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6.4 煤电机工业园区老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价
    6.5 场地适应性评价标准及技术路线
    6.6 评价场地范围介绍
    6.7 场地适应性评价模型设计与求解
    6.8 场地适应性评价结果
    6.9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黄土滑坡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 ——以陕西泾阳南塬黄土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构造研究
        1.2.2 探槽编录方法和技术
        1.2.3 基于近景摄影的三维重构技术
        1.2.4 构造物理模拟试验技术
        1.2.5 构造演化数值模拟研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4 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第2章 泾阳南塬工程地质环境及滑坡特征
    2.1 研究区位置
    2.2 气象及水文条件
        2.2.1 泾阳南塬气象统计
        2.2.2 台塬地下水赋存条件
    2.3 台塬地层分布概况
    2.4 阶地地层基本特征
        2.4.1 东风2#滑坡阶地地层基本特征
        2.4.2 庙店4#滑坡阶地地层基本特征
        2.4.3 庙店6#滑坡阶地地层基本特征
    2.5 泾阳南塬滑坡特征
        2.5.1 滑坡时空分布
        2.5.2 典型滑坡基本特征
        2.5.3 滑坡主要类型划分
第3章 基于多尺度摄影测量技术的滑坡空间地质信息获取
    3.1 超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获取地表三维地质信息
        3.1.1 研究区控制点的测设
        3.1.2 数据获取方法
        3.1.3 数据内业计算
        3.1.4 数据成果
    3.2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滑坡探槽及露头三维空间地质信息
        3.2.1 探槽及露头概况及工作流程
        3.2.2 数据获取方法
        3.2.3 数据内业计算
        3.2.4 数据成果及解译
    3.3 动态摄影测量在滑坡四维地质信息获取中的应用探索
        3.3.1 模型试验简介
        3.3.2 数据获取方法
        3.3.3 数据计算及后处理
        3.3.4 成果应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构造发育环境及典型滑坡构造分析
    4.1 滑坡构造基本概念
        4.1.1 滑坡构造的定义
        4.1.2 滑坡构造研究内容
        4.1.3 滑坡构造基本特性
    4.2 滑坡构造发育环境
        4.2.1 湖相沉积环境
        4.2.2 河流相沉积环境
    4.3 滑坡构造与滑坡的伴生关系
        4.3.1 庙店4#滑坡与构造伴生关系
        4.3.2 东风2#滑坡与构造伴生关系
        4.3.3 滑坡与构造伴生关系小结
    4.4 滑坡构造几何学及动力学分析
        4.4.1 庙店4#滑坡构造分析
        4.4.2 东风2#滑坡构造分析
    4.5 滑坡构造样式分析
        4.5.1 构造基本样式
        4.5.2 断层相关褶皱
    4.6 滑坡构造地质力学分析
        4.6.1 逆冲断层力学分析
        4.6.2 断层相关褶皱力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庙店4#滑坡构造形成过程数值模拟
    5.1 离散元法简介
    5.2 Mat DEM概述及计算原理
        5.2.1 Mat DEM功能特点
        5.2.2 单元接触模型
        5.2.3 系统能量计算及其相互关系
    5.3 建模方法及计算结果
        5.3.1 建立初始模型
        5.3.2 切割模型和赋材料
        5.3.3 模型迭代计算
        5.3.4 数值计算结果
    5.4 结果分析
        5.4.1 滑坡运动过程分析
        5.4.2 滑坡构造发展演化分析
        5.4.3 滑坡构造运动学分析
        5.4.4 滑坡构造动力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滑坡构造模型试验研究
    6.1 模型试验概化地质模型
    6.2 数值模型试验
        6.2.1 试验建模
        6.2.2 数值模型试验计算结果
        6.2.3 数值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6.3 物理模型试验
        6.3.1 试验设备
        6.3.2 试验材料及地层制作
        6.3.3 试验分组及试验方法
        6.3.4 构造发展演化分析
        6.3.5 滑坡构造参数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滑坡构造成因机制分析
    7.1 滑坡构造形成条件
        7.1.1 滑坡形成条件
        7.1.2 阶地地层结构
        7.1.3 剪出口位置
    7.2 滑体动力作用方式
        7.2.1 铲刮式
        7.2.2 推碾式
        7.2.3 推挤式
    7.3 滑坡构造发展演化模式
        7.3.1 蠕动变形阶段
        7.3.2 临滑阶段
        7.3.3 加速剧滑阶段
        7.3.4 减速推挤阶段
        7.3.5 构造变形稳定阶段
    7.4 基于滑坡构造成因机制的滑坡运动与堆积行为分析
        7.4.1 滑坡冲击液化行为分析
        7.4.2 滑体的滑动阻力分析
        7.4.3 滑坡堆积形态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万州区滑坡灾害位移与库水位及降雨响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降雨阈值研究现状
        1.2.2 滑坡变形演化关联规则研究现状
        1.2.3 滑坡位移预测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万州区滑坡灾害孕灾环境及分布规律分析
    2.1 万州区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2 万州区地质环境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3 万州区滑坡灾害分布规律
        2.3.1 滑坡灾害分布统计标准
        2.3.2 滑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
        2.3.3 滑坡灾害特征分布规律
        2.3.4 滑坡灾害危害分布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万州区滑坡灾害监测与成果分析
    3.1 引言
    3.2 万州区滑坡灾害监测概况
        3.2.1 滑坡灾害监测概况
        3.2.2 监测布置
    3.3 万州区滑坡灾害监测系统
        3.3.1 滑坡全自动裂缝监测系统
        3.3.2 滑坡全自动地表位移监测系统
        3.3.3 滑坡深部位移监测系统
        3.3.4 地下水位监测系统
        3.3.5 全自动雨量计网络数据传输系统
        3.3.6 其它监测手段及多源数据获取
        3.3.7 万州区典型滑坡灾害监测系统实例
    3.4 万州区滑坡灾害监测数据分析
        3.4.1 万州段三峡水库运行特征时段划分
        3.4.2 典型滑坡灾害地下水位监测数据
        3.4.3 典型滑坡灾害地表位移监测数据
    3.5 万州区滑坡灾害累积位移-时间曲线形态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万州区滑坡灾害降雨阈值研究
    4.1 引言
    4.2 万州区滑坡灾害降雨量模型研究
        4.2.1 有效降雨量模型介绍
        4.2.2 有效降雨量模型确定
    4.3 2 日有效降雨量与单日降雨阈值研究
        4.3.1 滑坡位移速率概述
        4.3.2 单日降雨阈值确定
        4.3.3 前期2 日有效降雨阈值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万州区典型滑坡灾害变形演化关联规则与诱滑因素阈值研究
    5.1 引言
    5.2 四方碑滑坡
        5.2.1 滑坡基本特征
        5.2.2 滑坡变形特征
        5.2.3 滑坡监测数据分析
    5.3 数据挖掘方法
        5.3.1 K-means聚类法
        5.3.2 两步聚类算法
        5.3.3 Apriori算法
        5.3.4 决策树-C5.0 算法
    5.4 四方碑滑坡变形演化关联规则
        5.4.1 滑坡变形演化关联规则
        5.4.2 滑坡诱滑因素阈值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万州区典型滑坡灾害位移预测研究
    6.1 引言
    6.2 方法与案例介绍
        6.2.1 预测方法
        6.2.2 研究案例
    6.3 数据处理
        6.3.1 监测点选择及数据处理
        6.3.2 因子筛选
        6.3.3 数据归一化与逆归一化
        6.3.4 LSTM和 SVR模型超参数
    6.4 结果分析
        6.4.1 LSTM模型与SVR模型
        6.4.2 集成模型
    6.5 模型泛化能力检验
        6.5.1 生基包滑坡
        6.5.2 预测流程
        6.5.3 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6.6.1 模型预测结果讨论
        6.6.2 本章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关于元江县因远镇哈浦村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哈浦村滑坡问题的基本特征
    1.1 滑坡形态
    1.2 滑坡周界
2 元江县因远镇哈浦村滑坡的成因机制
    2.1 滑坡形成条件
        2.1.1 地形条件
        2.1.2 地层岩性条件
        2.1.3 地质构造条件
    2.2 滑坡地质灾害的激发条件
3 元江县因远镇哈浦村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3.1 定性评价分析
    3.2 定量评价
    3.3 计算结果及评述
4 结语

(9)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Slipstream海底滑坡体速度结构模型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1 RAYINVR软件
2 转换横波同步反演方法
3 Slipstream海底滑坡区地质背景
4 纵波速度结构模型
5 横波速度结构模型
6 结论

(10)考虑岩体构造损伤的强震大型滑坡启动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地质调查
    2.2 GSI
3 滑坡地质特征
    3.1 大光包滑坡
    3.2 红石沟滑坡
    3.3 老鹰岩滑坡
    3.4 大竹坪滑坡
4 分析与讨论
    4.1 岩体损伤的构造背景分析
    4.2 岩体质量对滑坡启动位置的影响
    4.3 岩体结构面与构造软弱带对滑坡启动的影响
    4.4 地震触发作用
5 结论

四、滑坡构造力学某些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极特拉裂谷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分析[J]. 张峤,纪飞. 地质力学学报, 2021
  • [2]山脚树矿浅表岩溶塌陷诱因及机理分析[J]. 黄启云,朱川曲,李青锋,彭跃金.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3]滑坡颗粒图像识别的投影校正方法与应用研究[J]. 杨峥,崔圣华,覃亮,郭宁,许向宁,蒙明辉,向国萍,杨晴雯.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 [4]堆积层滑坡抗滑桩桩土协同作用规律与参数优化设计研究[D]. 田野.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5]冀北山地采空塌陷区地质灾害模式及致灾机理[D]. 武智勇.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黄土滑坡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 ——以陕西泾阳南塬黄土滑坡为例[D]. 魏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7]万州区滑坡灾害位移与库水位及降雨响应关系研究[D]. 蒋宏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8]关于元江县因远镇哈浦村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 章东顺,徐文杰,梁强. 低碳世界, 2021(03)
  • [9]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Slipstream海底滑坡体速度结构模型反演[J]. 蓝坤,朱贺,何涛,梁前勇,吴学敏,董一飞,张毅.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10]考虑岩体构造损伤的强震大型滑坡启动成因[J]. 梁靖,崔圣华,裴向军,黄润秋. 岩土工程学报, 2021(06)

标签:;  ;  ;  ;  ;  

滑坡构造力学若干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