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维土地信息系统的时空数据管理

基于时维土地信息系统的时空数据管理

一、带时间维土地信息系统的时空数据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汪锦[1](2020)在《基于时空贝叶斯的植被覆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寻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该区域环境时空变化情况,本文基于2001年至2017年时间分辨率为月的时空序列数据,将考虑时空因素贯穿整个论文的分析中。采用了时空克里格进行气象数据的插值,利用时空贝叶斯非参数趋势模型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的植被及与其相关的环境变化指标的趋势进行了分析,而后通过随机偏微分方程(SPDE)模型结合拉普拉斯近似(INLA)算法进行了响应关系分析,并对研究区的NDVI和GPP进行时空建模。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时空克里格由于考虑了时空相关性,其对于平稳数据的插值精度高,其中和度量时空模型拟合时空变异函数效果较好;非参数时空趋势模型Type II交互模式由于包含时间结构能按时间尺度呈现趋势,对于研究对象的周期、最大值、最小值、能准确反映,并与实际情况相符,且效应值大小显示研究区各环境指标趋势以时空交互趋势为主。(2)响应关系方面,对于NDVI,净光合作用和气温对其正向影响较大,每增加一个标准差,NDVI分别增加0.48和0.382个标准差;夜间陆表温度、日夜陆表温差和0-10cm土壤含水量对其负向影响较大,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分别减少0.077、0.074和0.065个标准差;对于GPP,净光合作用、气温以及实际蒸散对其正向影响较大,每增加一个标准差,GPP分别增加0.692、0.165和0.143个标准差;陆表温差、区域潜在蒸散对其负向影响较大,每增加一个标准差,GPP分别减少0.073和0.033个标准差。(3)对于土地覆盖类型,相较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常绿针叶林的NDVI分别增加0.05和0.03,其余土地覆盖类型NDVI均减少,GPP与其响应关系不显着;对荒漠化气候类型来讲,湿润区的NDVI值高于其他区域;亚湿润干旱区3的气候类型与GPP的响应关系显着,该区域GPP相较于湿润区减少约21.4kg C/m2;NDVI和GPP都与10-40cm土壤含水量响应关系不显着,淋溶土和灰色森林土最适于植被生长,盐土、碱土和红砂土最不利于植被生长;灰色森林土、黑钙土和淋溶土对于NDVI和GPP的正向影响超过了降水;比起土壤劣势天然对植被覆盖增加的阻力,风速更为严重的加速了该地区的植被退化。(4)时空建模方面,对于NDVI和GPP,考虑气象指标的时空模型在纳入时空效应和土壤类型指标后模型精度大幅提高。此时降水对于NDVI和GPP的影响下降70%左右,风速降幅分别为62%和15%,海拔的影响分别增加了15倍和6倍,气温对NDVI和GPP的影响的影响增加30%左右,说明海拔通过时空效应影响NDVI的程度较大;海拔和气温对于NDVI和GPP的影响有一部分通过土壤类型的不同得到了体现,降水和风速通过时空交互效应对于NDVI和GPP的影响程度较大。(5)精度检验显示时空贝叶斯模型估算NDVI和GPP的R2分别为0.82和0.91,优于固定效应模型的0.62和0.67;能捕捉到平时容易被忽视的时空交互效应,同时能给出超过阈值的概率图,且模型对阈值设定较敏感,效果好;仅用3种易获取的数据包括气象数据、高程数据和土壤类型数据,在时空贝叶斯模型下就能达到较高精度,且时效性强,对于估算植被覆盖变化有参考意义。

袁敏敏[2](2020)在《不同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地级市、农区和县域尺度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时间维演变特征不明和空间变异特征不清等问题,以泰州市及其所辖的兴化市、泰兴市、靖江市、姜堰区、海陵区和高港区麦季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9年对0-20 cm耕作层土壤进行了 GPS定位采样,测定了土壤总锰、总钼、总硒、总硼含量,并基于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与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开展了不同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与等级评价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7-2019年泰州市土壤总锰、总钼、总硒、总硼含量整体表现为中等变异性,仅2019年总钼为强变异性。2017年总硒在高港区、2019年总钼在兴化市和姜堰市为强变异性,其余均为中等变异性。2017-2019年,泰州市土壤总锰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总钼、总硒、总硼则均为先升后降。从县域来看,2017-2019年,除泰兴市总锰平均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外,泰州市所辖其他县(市、区)均为逐年上升;泰州市各县(市、区)总钼和总硒平均含量年际间均呈先升后降趋势;除兴化市总硼平均含量先升后降、高港区先降后升外,泰州市其他县(市、区)总硼均为逐年降低。2.2017年4种微量元素的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由大到小依次为总锰>总硒>总硼>总钼,2018年为总锰>总硼>总硒>总钼,2019年为总锰>总硼>总钼>总硒;总锰均最大,其他微量元素年际间有波动。2017年总钼、总硒、总硼和2018、2019年总钼、总硒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均小于25%,说明其主要受区域性因素影响,受随机性因素影响较小。2017年总锰和2018、2019年总锰、总硼的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处于25%~75%之间,表明其在受到区域性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人为活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2017-2019年泰州市土壤总锰含量表现为泰州市南部和北部高,而中部低;总钼在中部和南部存在高值区;总硒在南部含量较高;总硼在南部和西北角存在高值区。3.2017-2019年三年中,泰州市土壤总锰和总硼含量均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总钼和总硒则皆为显着负相关。2017-2019年总锰和总硒含量的相关性呈逐渐增强趋势,表现为负相关性。2017和2018年土壤总钼和总硼含量的相关性表现一致,均为显着正相关;2018和2019年总硒和总硼含量则为极显着负相关。由泰州市总锰、总钼、总硒、总硼微量元素等级评价得出,2017年分别为五级、五级、高、五级,2018年分别为五级、一级、高、四级,2019年则为四级、五级、适量、五级。4.泰州市土壤微量元素在以老通扬运河为界的不同农区空间分布上整体存在差异。除2017年在高沙土农区的总硒和2019年在里下河农区的总钼为强变异性特征外,其余皆为中等变异强度。2017-2019年总锰、总钼的变异性均表现为里下河农区<高沙土农区,而总硒和总硼在两个农区的变异性年际间存在参差。2017-2019年两个农区土壤总锰和总硼含量年际间差异不大,而总钼和总硒存在较大差异。三年间总钼和总硼含量在两个农区呈极显着相关性,2018年总硒在两个农区均表现为极显着相关性,总锰无显着相关。总锰和总钼含量里下河农区高于高沙土农区,总硒则高沙土农区高于里下河农区,总硼在农区间分布无明显特征。2017、2018年两个农区总锰平均含量等级均为五级,2019年为四级;2017年里下河农区总钼等级为五级,高沙土农区为四级,2018年两个农区均为一级,2019年均为五级;2017和2018年两个农区总硒等级为高,2019年为适量;除2018年里下河农区总硼等级为四级外,其他均为五级。5.以泰州市高港区为研究区,4种微量元素在土壤和小麦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特征为:总锰为土壤>叶片>籽粒>茎秆,总钼为叶片>籽粒>茎秆>土壤,总硒为土壤>茎秆=叶片>籽粒,总硼分布特征与总锰相同。土壤总钼变异系数大于小麦器官组织,总锰、总硒和总硼则特征不明显。总钼、总硒和总硼在土壤中的变异性均大于茎秆,叶片中的变异性也大于茎秆。总锰在茎秆中的空间变异性最大,而总钼、总硒、总硼则较小。总锰和总硼含量在土壤和小麦茎秆中存在相关关系,均为极显着正相关;总钼和总硒含量在土壤和小麦茎秆、叶片、籽粒中无相关关系。2019年高港区总锰和总钼均值达适量标准,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而总硼整体缺乏,总硒整体适中。

王煜炜[3](2019)在《邻域关联建模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时空分析与建模一直是地理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时间和空间也是研究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下,地理过程变化的两个基本维度。空间事物在时、空维度上的关联,是探索时空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必要条件。在地理时空的研究背景下,空间邻域和时空邻域是研究局部空间关联的重要前提,反映了在时空变化的过程中,以时空个体为中心向周围扩展的特定时空域范围,代表了局部时空属性和时空特征结构,对地理事件发生、发展可能产生影响。因而研究邻域关联建模,对深入分析和预测地理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有的以时空关联模式研究邻域关联建模的方法中,存在时空关联的邻域效应考虑不全、未充分反映时空多维度关联、未充分揭示时空尺度影响等问题,在时空关联模型中未能充分挖掘邻域关联的价值,不利于对地理事件发生、发展规律的分析和预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系统地提出了邻域关联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用于挖掘局部空间和时空关联模式的邻域关联理论模型,进一步提出理论模型的计算方法,检验邻域关联效应在地理过程分析中的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学研究目标,建立包括空间邻域、时空邻域、邻域修正地理加权回归在内的模型,提出邻域关联效应的计算方法,将所提出的邻域关联模型和计算方法,应用到典型地理学领域中,验证时空关联分析中邻域关联效应的重要性。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邻域建模过程中邻域关联效应考虑不全的问题,以空间邻域关联建模为目标,提出了量化空间邻域关联效应的表达方法,进而给出了空间邻域关联量化指标,构建了空间邻域关联模型,并实现了空间邻域关联模型的计算方法。从邻域空间尺度、邻域核结构等多方面来综合计算空间邻域关联效应,显着提升了空间邻域关联模型的建模效果。(2)针对邻域建模过程中缺乏时间序列间关联的问题,在空间邻域关联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时间尺度,进一步扩展了空间邻域关联建模的内涵。提出了时空邻域关联表达方法与模型,构建了时空邻域关联衡量指标,给出了时空邻域关联模型对应的计算方法,验证时空邻域关联模型在地理时空变化过程中的作用,量化不同邻域空间尺度、不同邻域时间窗口,对邻域关联建模分析结果的影响。(3)针对经典地理加权回归中样本独立取值可能存在误差随机性问题,以地理回归模型理论为基础,提出地理加权回归中样本取值应考虑邻域关联,研究邻域修正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计算方法,以提高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稳定性,使其适用于连续型数据邻域关联建模。结合前述空间邻域关联、时空邻域关联建模,形成相对完整的邻域关联建模理论和方法。(4)将提出的邻域关联建模理论和计算方法,应用到典型的地理学领域,包括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被退化与恢复、多因子关联分析及典型城市扩张过程模拟预测,给出典型地理学过程中分析邻域关联效应及邻域建模的一般方法,为分析、理解和调控地理过程提供决策支持。

郜允兵[4](2016)在《土地利用时空数据管理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调”、“二调”以来,各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海量的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数据。随着国土行业应用的日趋细化与深入,越来越重视历史土地利用数据管理,迫切需要利用长时间序列的时态数据进行历史回溯、变化监测和变化趋势、规律的预测分析,以期为将来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城镇化发展、耕地保护、土地市场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目前,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快速查询及精细化统计成为制约历史数据深度挖掘的瓶颈之一。为此,本文主要探索了土地利用时态数据高效组织管理、时空变化统计技术,为村镇土地利用长时序、多角度分析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提出了土地利用时空数据一体化存储与建模的方法,实现了海量时空数据快速索引和地类统计,采用武汉市汉南区、琼海市等典型实验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时空数据模型、时空数据关联、时空数据索引以及时空变化统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实证分析,开发了土地利用时空数据管理与分析原型系统。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面向土地利用一体化管理的时空数据模型:针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异构,零星地物、线状地物、面状地物等要素级联变化等问题,研究了基于事件组的多基态时空数据模型,记录变更事件、变更前后实体状态及时空拓扑关系,在关键时点加入基态,引入重建事件,记录重建前后实体及相关关系,支持“一调”重建前数据的存储,以及原数据归档、查看,解决了时态链断裂、历史继承关系缺失问题,模型支持图斑回溯和历史时刻重现,降低了数据存储冗余。(2)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关联技术:分析了时空数据逻辑模型中基态现状选取和多基态设置的技术问题。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数据多为快照数据,人工提取变更增量困难,变更增量缺少事件描述,时态信息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了变更增量提取和时空数据关联技术,实现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自动提取以及时态拓扑关系自动构建,构建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一体化存储的数据库,降低了时空数据库构建的难度,节省了人工建库的人力物力。(3)基于基态修正模型的时空数据快速索引技术:针对长时间跨度的海量土地利用时空查询时间开销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时空多级分区和HR树的混合时空索引技术,以多级行政区划为格网划分,在格网单元内以年为划分尺度进行时间分块,在此基础上按R树建立索引,基于C-Liner分裂规则建立索引树,实现了索引树的查询、插入、删除等索引操作算法。(4)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的时空统计优化技术:对于行政区变更、多年间地类变化情境下的现状统计精度低、变更统计耗时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时空图论模型的统计优化方法。顾及细分线状地物与地类图斑拓扑关系对要素面积计算的影响,研究了基于集合代数的土地利用要素面积统计算法。运用图的连通性对多年土地利用现状地类面积统计进行优化算法设计;运用图论的多商品流唯一性,对地类流量统计中要素复杂时空网络图进行可约化性判定,减少要素实体空间叠置分析计算的时间复杂度。该方法考虑了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变化对地类变化面积统计的影响,使得地类变化统计精度得到提高,更适合小区域变化分析。(5)土地利用时空数据管理与分析原型系统开发:基于上述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运用Arc Engine10.0,采用C#语言+SQL 2008数据库进行原型系统开发,对变更增量提取、时空拓扑自动构建、图斑回溯、历史状态重建等功能进行实现。同时系统还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指数分析以及热点区域探测等分析功能,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提供了实用工具。

汪洋[5](2012)在《山地人居环境空间信息图谱—理论与实证》文中指出人居环境研究,尤其是完整的山地区域人居环境研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在语义层面几乎涉及了人类知识系统的各个方面。如何科学的界定人居环境的语义对象、探寻人居环境的内在矛盾、建立系统性人居环境认知模型并进而开展实例化验证是真正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重大课题。论文从理论、技术、实证三位一体,自然、社会、人工三位一体两个基本学术观点出发,在充分融合“人居环境科学”和“地学信息图谱”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地)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基本理论框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方法体系并进行了重庆市区域层面的实例验证。论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的系统观剖析了山地人居环境的内在矛盾、以空间信息图谱作为认知模型表达了山地人居环境的外部识别性、以数值建模和空间分析方法试验了人居环境系统模拟的可行性、以实证研究的模式校验了信息图谱方法的有效性。经过理论建构和实例验证过程,人居环境信息图谱被演绎为一种人居环境研究的系统性方法论。论文共分8章,总体上前4章属理论研究,中间3章为实证研究,最后1章为理论总结。现把主要内容分述如下:1)理论建构研究——探讨山地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理论基础进而构建其理论框架(第2章至第4章)。该部分重点探析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理论基础,明晰了(山地)人居环境的语义对象(人居环境是指什么?)、揭示了人居环境系统的内在矛盾(人居环境状态怎样?)、提出了人居环境的系统认知及表达模型(人居环境怎样表达?),相应地建立了(山地)人居环境语义模型(第2章)、(山地)人居环境适应性状态模型(第3章)和(山地)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模型(第4章)。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理论架构(第4章)。理论研究揭示:人居环境的符号含义是指在一定时空维度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与动态人活动网络叠加而成的广义居住空间,而山地人居环境是空间尺度、语法不受限,但逻辑受限,同时其自然要素构成对应的变量值域受限的人居环境子类;人居环境的状态受制于人居环境主、客体之间的二元适应性关系,是人居环境的核心内在矛盾;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理论框架由三大模块(自然、社会、人工)、三大层次(宏观、中观、微观)、三种类型(征兆、诊断、实施)、三种维度(时间、空间、时空综合)构成。2)技术方法研究——建立山地人居环境空间信息图谱数量化分析的技术方法体系(第4章至第7章)。该部分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技术平台,综合应用遥感、空间统计与分析、数值建模等方法,实现了人居环境空间信息图谱的原型设计并得以实例验证。论文提出了(山地)人居环境征兆图谱(第5章)、诊断图谱(第6章)和实施图谱(第7章)的技术原型模型,建立了对应的指标体系和数据集成算法(第4章至第6章)。技术方法研究过程揭示: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为代表的开放性空间分析工具体系是建构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有效技术平台;该技术方法平台可以方便的纳入诸如人居环境适应性诊断模型、人居环境持续性诊断模型等数量化分析模型;人居环境空间征兆信息图谱、诊断信息图谱和实施信息图谱的形态分别表现为图—形—图的回归模式;在人居环境空间信息图谱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核心功能是空间数据模型分析和可视化表达、遥感(RS)的核心功能是空间数据采集。3)实例验证研究——以典型山地区域为例系统性校验上述理论框架及技术方法系统(第5章至第7章)。该部分以重庆直辖市为实证对象,以人居环境语义分析模型、适应性状态模型和信息图谱表达模型为理论基础,以人居环境征兆图谱、诊断图谱和实施图谱技术原型为模板,建立了重庆市人居环境征兆图谱(第5章)、重庆市人居环境诊断图谱(第6章)和重庆市人居环境实施图谱(第7章)。图谱模型揭示:重庆市人居环境的适应性特征表现明显,地形适宜度的高低会主导性的决定社会环境发育度和人工系统发育度的高低,但部分适宜度高的区域人类聚居的规模和密度偏低,部分低的区域反而其规模和密度偏高,形成空间对偶格局并进而派生极化趋势;在西南山地区域,形成这种格局和趋势的内在机制是“二力主导平衡律”,二力分别指地形阻力和社会区位动力;山地人工要素的空间特征和密度规模是二力平衡的结果,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人工环境不发育,单元趋向表达自然属性,演化为自然生态空间(或农业空间),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人工环境发育,单元趋向表达人工属性,发展为人居聚集空间(城镇空间),如果前者等于后者则取得均势,单元维持既有稳定状态。4)基于上述研究,总结关于(山地)人居环境研究和建设的基本规律,提出山地人居环境研究和建设的新模式(第7章至第8章)。该部分以人居环境征兆图谱和诊断图谱为依据,提出了人居环境空间规划新模式,表述为“区-点-轴-带”人居环境空间规划模型,其本质是一种适应性空间配置策略(第7章)。最后,论文对人居环境空间信息图谱的理论框架、技术方法体系和实证结果进行了总结,归纳了关于山地人居环境研究和建设的10条基本规律(第8章)。总体而言,信息图谱是一种表达外部识别性的系统认知模型,(山地)人居环境是信息图谱的表达对象。对人居环境的认知即为理论,信息图谱的构建机制即为技术、对两者的分析及综合的步骤即为方法,三者实为一体,而该“一体”即是人居环境信息图谱。

曹闻[6](2011)在《时空数据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GIS处理的是静态空间数据,只能保留现实世界的一个瞬态,当数据发生变化时,一般用新数据替换旧数据,形成另一个瞬态,旧数据则不复存在,因而无法对空间对象的动态变化进行处理。为了准确地跟踪空间数据的动态变化,同时满足现实世界的不同应用需求,迫切需要设计恰当的、面向应用的时空数据模型,实现空间数据与时间信息的有机组织、高效管理及灵活使用。近年来,随着时空数据的广泛应用,相应的时空数据模型也相继而出,并逐步成为了当前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热点。论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面向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时空数据模型,通过对浮动车时空数据和地理时空数据的应用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实用性和通用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可以概括为:⑴系统地研究了现有时空数据模型的基本原理,通过空间语义、时间语义和时空语义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梳理出各个时空数据模型的优缺点,为时空数据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借鉴。⑵深入研究了地理对象时空变化的内部运行机理及其外在的空间变化特性,在现有时空数据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地理对象时空变化的无后效性、短时平稳性和误差特性等三种特性,从面向应用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时空数据模型。该数据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引入状态转移和时空粒度思想,有效地集数据模型和数据压缩为一体,集成了序列快照模型、基态修正模型和时空立方体模型等时空数据模型,从而提高了时空数据模型的可用性和通用性;同时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构建了面向应用的统计分析模型,有效地描述了地理对象的时空演变,为时空数据面向应用建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⑶结合智能交通系统中浮动车时空数据的特点,利用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时空数据模型思想构建了运动对象时空数据模型,并设计了城市实时交通信息发布原型系统,以此验证了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时空数据模型的有效性和可用性。同时,针对原型系统中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信息提取等重要技术环节分别提出了面向实际道路网络的浮动车自适应采样算法、基于短时预测的在线地图匹配算法、基于Hausdorff距离相似性测度的离线地图匹配算法和面向动态导航的浮动车交通拥挤判别算法,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新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⑷根据遥感影像、数字矢量地图、DEM等地理时空数据多源、多分辨率、多时相、异构的特点,利用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时空数据模型实现了地理时空数据的无缝衔接、高效组织、统一管理、快速查询和综合应用,为地理时空数据的一体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验证了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时空数据模型的可用性、有效性和通用性。

余兆旺[7](2010)在《时空数据模型及其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籍管理领域数据具有复杂的时空特征,需要一个科学高效的时空数据模型来存储和组织。传统的基态修正模型存在对历史较久远数据的检索时间长、时空操作比较复杂、数据存在冗余和时空对象的空间关系处理不好等方面的缺点,需要针对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改进和扩展。时空数据模型是时态GIS的核心和基础,设计一个良好的适合于地籍管理信息特点的时空数据模型,对于建立真正的基于时态的地籍信息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传统的基态修正模型进行改进:1以某一历史时刻的数据状态作为历史初态,缩短历史较久远的数据的检索时间;2建立历史基态索引,提高时空数据的操作速度;3存储相邻两个历史基态间的差文件,减少因存储历史基态快照数据而引起的数据冗余。再将改进后的基态修正模型引入Geodatabase,设计适合于地籍管理信息特点的时空数据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解决基态修正模型未解决的时空数据的组织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由现时数据库、差文件库、基态库和关联数据库组成的城镇地籍管理时空数据库结构。最后利用ArcGIS产品的组件库ArcObjects,采用定制的方法对ArcMap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城镇地籍时空数据库原型系统,系统具有再现地籍现状、重现历史状态、追踪单个时空对象的历史及查询父子宗地的功能。通过对基态修正模型的改进和扩展,有效地缩短了对历史较久远的数据的检索时间,减少了数据的冗余,提高了时空数据的操作效率;通过建立关联数据库,有效地解决了时空数据空间关系处理不好的问题;城镇地籍时空数据库原型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地籍现状的再现、历史状态的重现、单个时空对象的历史追踪及父子宗地查询的功能。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时空数据模型是适用的,设计的时空数据库是合理的。

赵乐[8](2007)在《地籍时空数据库设计及应用》文中指出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具备对其时空数据进行有效表达、管理与分析的功能,而时空数据模型正是实现上述功能的基础和关键。适宜描述土地格局变迁等时空变化的基态修正模型,已被较多地研究和实际应用。在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能够完好地实现地籍变更管理及其历史信息回溯,实现对地籍时空信息的跟踪和分析,是当前形势所趋。本文首先对TGIS的概念、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并基于地籍数据的特征提出了面向地籍的时空数据建模。然后在分析时空数据建模与TGIS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基态修正扩展模型以及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为实现地籍时空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分别从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进行分析,设计了地籍时空数据库。最后以本实验室自主开发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REGIS 5.0为实例,在浙江省建德市地籍数据建库基础上,真实而又形象地表达了地籍数据的时空观,展示了时空数据模型在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上的双重实现。应用表明,本研究中设计的地籍时空数据库,在回溯查询机制方面体现出实用、便捷之优势,对促进地籍信息管理的建设和发展,尤其在高效实现历史状态再现、回溯方面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魏海平[9](2007)在《时空GIS建模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任何事物和现象总是处在永恒发展变化之中,传统GIS表达的只是地理实体的静态快照,为了准确认识和模拟客观世界的动态变化,人们总是希望能重建历史状态、跟踪变化和预测未来,迄今为止针对不同领域已提出了大量的时空数据模型,但多不尽人意。本文在对相关成果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整体通用型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GOOSTDM。其内容包括;(1)分析时空GIS发展现状和研究意义的同时,提出了时空GIS的构成体系,总结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在分析普遍时空观基础上,提出了GIS的时间主导型、时空平等型和时间从属型三种时空观。系统阐述了时空对象及其变化特征,总结了现实世界的时空建模过程。(3)对时空概念建模方法及现有模型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述,剖析了时空数据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时空建模的五“度”评价标准,据此建立了一种整体通用型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GOOSTDM,该模型在综合考虑时空实体的空间、时间和属性特征的基础上,将其抽象为准确表达现实世界的对象类层次结构体系,为时空GIS的建立奠定了基础。(4)结合集合理论和Bertin的视觉变量理论,提出了时空对象演变过程的十一种最小操作集和时空拓扑的六种基本关系集。(5)在分析时空数据库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多层次概念模型和引擎,设计了时空数据逻辑结构模型;提出了一种双QR-树和双R-树混合全时态时空索引方法。(6)通过时空地籍管理原型系统和人防防空袭时空推演系统两个实例,分别对客观世界离散和连续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模拟和试验,验证了时空数据模型的可行性和适应性。

周磊[10](2006)在《土地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前沿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土地信息技术的研究现状,将国外和国内的土地信息系统发展过程清晰地分为几个阶段。对未来土地信息系统学科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学科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并从哲学角度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未来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

二、带时间维土地信息系统的时空数据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时间维土地信息系统的时空数据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时空贝叶斯的植被覆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覆盖遥感监测指标的选取
        1.2.2 时间序列数据重建研究进展
        1.2.3 时空插值分析方法
        1.2.4 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1.2.5 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
        1.2.6 时空数据分析方法
        1.2.7 响应关系模型的研究进展
        1.2.8 时间序列预测研究进展
    1.3 拟解决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类型
        2.1.6 水资源
        2.1.7 社会经济状况
    2.2 数据来源
        2.2.1 植被覆盖
        2.2.2 陆表温度
        2.2.3 蒸散
        2.2.4 土壤含水量
        2.2.5 气象数据
        2.2.6 空间数据
3 数据预处理与分析方法
    3.1 序列数据整合构建
    3.2 时空克里格插值
        3.2.1 时空平稳性
        3.2.2 时空平稳性检验
        3.2.3 构造变异函数
        3.2.4 理论时空变异函数模型的拟合方法
    3.3 隐高斯模型
    3.4 INLA算法
    3.5 非参数动态趋势分析法
        3.5.1 时空模型
        3.5.2 时空效应
        3.5.3 时空交互效应
    3.6 时空贝叶斯建模
        3.6.1 时空贝叶斯模型
        3.6.2 随机偏微分方程
    3.7 模型评判准则DIC
4 区域气象数据时空克里格插值分析
    4.1 时间序列分解
        4.1.1 降水
        4.1.2 风速
        4.1.3 气温
    4.2 随机项平稳性检验
        4.2.1 降水
        4.2.2 风速
        4.2.3 气温
    4.3 随机项时空变异函数拟合
        4.3.1 降水
        4.3.2 风速
        4.3.3 气温
    4.4 精度验证
    4.5 小结
5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环境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5.1 时空趋势模型比较与选择
    5.2 年际及月际变化特征分析
        5.2.1 月际变化特征
        5.2.2 年际变化特征
        5.2.3 年内月际变化特征
    5.3 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5.3.1 植被覆盖
        5.3.2 气象指标
        5.3.3 陆表温度
        5.3.4 土壤含水量
        5.3.5 蒸散指标
    5.4 时空交互效应分析
        5.4.1 NDVI时空交互效应
        5.4.2 GPP时空交互效应
        5.4.3 降水时空交互效应
        5.4.4 气温时空交互效应
        5.4.5 风速时空交互效应
        5.4.6 陆表温度时空交互效应
        5.4.7 土壤含水量时空交互效应
        5.4.8 蒸散时空交互效应
    5.5 小结
6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植被覆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
    6.1 相关性分析
        6.1.1 植被覆盖
        6.1.2 气象指标
        6.1.3 陆表温度
        6.1.4 土壤含水量
        6.1.5 蒸散指标
    6.2 模型比较与选择
    6.3 NDVI与各指标的响应关系分析
        6.3.1 气象指标
        6.3.2 陆表温度
        6.3.3 土壤含水量
        6.3.4 蒸散指标
        6.3.5 土壤类型
        6.3.6 土地覆盖类型
        6.3.7 荒漠化气候类型
        6.3.8 其他
    6.4 GPP与各指标的响应关系分析
        6.4.1 气象指标
        6.4.2 陆表温度
        6.4.3 土壤含水量
        6.4.4 蒸散指标
        6.4.5 土壤类型
        6.4.6 荒漠化气候类型
        6.4.7 其他
    6.5 小结
7 植被覆盖对环境变化响应的时空建模
    7.1 时空模型构建
    7.2 模型比较与选择
    7.3 植被覆盖时空建模结果
        7.3.1 NDVI时空建模结果
        7.3.2 GPP时空建模结果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特色与创新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据预处理代码
附录B 时空克里格插值误差
附录C 时空克里格插值结果
附录D 气象站点数据Adf检验结果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不同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微量元素的来源和形态及其转化研究进展
        1.2.2 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进展
        1.2.3 微量元素肥料施用研究进展
    1.3 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1 地统计学研究进展
        1.3.2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采样方法
        2.2.2 测定方法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地级市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3.1 土壤微量元素描述性统计特征
    3.2 土壤微量元素时间维变异特征
    3.3 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
    3.4 土壤微量元素等级评价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章 农区尺度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4.1 土壤微量元素描述性统计特征
    4.2 土壤微量元素时间维变异特征
    4.3 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
    4.4 土壤微量元素等级评价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五章 县域尺度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5.1 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描述性统计特征
    5.2 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5.3 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方差分析
    5.4 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综合评价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邻域关联建模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空间关联及建模理论
        1.3.2 时空关联及建模理论
        1.3.3 邻域关联建模理论
        1.3.4 邻域关联建模地理学应用
        1.3.5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与章节安排
2.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空间信息及表达
        2.1.1 矢量数据结构
        2.1.2 栅格数据结构
    2.2 时空认知理论
        2.2.1 空间自相关
        2.2.2 空间异质性
        2.2.3 地理时空认知
        2.2.4 地理时空表达
        2.2.5 时空自相关
    2.3 空间关联
        2.3.1 全局空间关联
        2.3.2 局部空间关联
        2.3.3 多变量关联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3.邻域关联及建模方法
    3.1 邻域关联及其表达
        3.1.1 空间邻域定义
        3.1.2 空间邻域效应表达
        3.1.3 时空邻域定义
        3.1.4 时空邻域效应表达
    3.2 空间邻域关联建模
        3.2.1 空间邻域尺度
        3.2.2 空间邻域关联模型
    3.3 时空邻域关联建模
        3.3.1 时空邻域尺度
        3.3.2 时空邻域关联模型
    3.4 邻域修正地理加权回归建模
    3.5 本章小结
4.空间邻域关联建模及其应用
    4.1 空间邻域关联模型
    4.2 基于空间邻域关联的变化过程建模
    4.3 模型应用与验证
        4.3.1 典型应用背景
        4.3.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4.3.3 空间邻域关联模型计算
        4.3.4 模型结果与分析
        4.3.5 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5.时空邻域关联建模及其应用
    5.1 时空邻域关联模型
    5.2 基于时空邻域关联的变化过程建模
    5.3 模型应用与验证
        5.3.1 典型应用背景
        5.3.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5.3.3 时空邻域关联模型计算
        5.3.4 模型输出与结果分析
        5.3.5 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6.邻域修正地理加权回归建模及其应用
    6.1 邻域修正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6.2 邻域修正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应用与验证
        6.2.1 典型应用背景
        6.2.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6.2.3 计算流程设计与实现
        6.2.4 模型输出与结果分析
        6.2.5 结果讨论
    6.3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土地利用时空数据管理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土地利用调查现状及时态管理分析
    2.1 土地利用调查概述
    2.2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特点及差异分析
    2.3 土地利用数据变化特征分析
    2.4 时态数据管理现状及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概念模型研究
    3.1 时空建模分析
    3.2 时空数据模型分析
    3.3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概念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构建技术研究
    4.1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逻辑模型
    4.2 时空数据库自动构建技术
    4.3 时空数据模型应用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快速索引技术研究
    5.1 时空查询类型概述
    5.2 时空索引需求分析
    5.3 时空索引模型设计
    5.4 时空索引算法实现
    5.5 时空索引应用实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地利用时空数据统计优化技术研究
    6.1 土地利用变化统计的基本方法
    6.2 基于集合代数的土地利用要素面积统计算法描述
    6.3 基于图论模型的优化原理
    6.4 土地利用现状统计优化
    6.5 土地利用变更流量统计优化
    6.6 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实例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地利用时态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系统
    7.1 系统需求分析
    7.2 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环境
    7.3 系统设计与功能设计
    7.4 系统功能实现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主要名词术语及含义
作者简历

(5)山地人居环境空间信息图谱—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引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对山地人居环境的认识
        1.1.2 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思考
        1.1.3 对城市规划模式的信息论解读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山地相关研究
        1.3.2 人居环境相关研究
        1.3.3 地学信息图谱相关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关键问题
        1.4.3 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山地人居环境认识论及其语义构成模型
    2.1 人居环境一般认识论
        2.1.1 语义三角认识论模型
        2.1.2 人居环境客观对象构成
        2.1.3 人居环境主观意念融合
        2.1.4 人居环境符号系统建构
    2.2 普通人居环境语义模型
        2.2.1 人居环境符号逻辑
        2.2.2 人居环境语义模型
    2.3 特殊山地人居环境语义
        2.3.1 山地人居环境语义模型
        2.3.2 山地人居环境的符号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山地人居环境适应论及其数量分析模型
    3.1 人居环境的适应本体与山地适应性
        3.1.1 适应本体的界定
        3.1.2 人居环境适应性的类型
        3.1.3 山地人居环境适应性内涵与特征
    3.2 山地人居环境的适应维度与表达
        3.2.1 适应性的理论假设
        3.2.2 适应性的时间维表达
        3.2.3 适应性的空间维表达
        3.2.4 适应性的时空维综合表达
    3.3 人居环境适应性统一状态模型
        3.3.1 概念模型
        3.3.2 数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一般人居环境信息论及其图谱表达模型
    4.1 人居环境信息观
        4.1.1 信息三角形模型
        4.1.2 人居环境信息流
        4.1.3 人居环境信息的度量
        4.1.4 人居环境信息的定义及其特性
    4.2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
        4.2.1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内涵
        4.2.2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意象
        4.2.3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概念模型
        4.2.4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特征
        4.2.5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构造
        4.2.6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理论框架
    4.3 空间规划信息流形
        4.3.1 空间规划信息流
        4.3.2 空间规划内容的信息论解释
        4.3.3 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空间规划意义
    4.4 本章小结
5 山地区域人居环境空间征兆信息图谱——以重庆市为例
    5.1 区域背景及征兆图谱原型
        5.1.1 研究区域背景
        5.1.2 征兆图谱原型及构造
    5.2 自然环境征兆空间信息图谱
        5.2.1 地形适宜度
        5.2.2 气候适宜度
        5.2.3 水文适宜度
        5.2.4 土被适宜度
        5.2.5 自然环境适宜性征兆图谱
    5.3 社会环境征兆空间信息图谱
        5.3.1 人类系统发育度
        5.3.2 经济系统发育度
        5.3.3 保障系统发育度
        5.3.4 社会环境发育度征兆图谱
    5.4 人工环境征兆空间信息图谱
        5.4.1 居住系统
        5.4.2 网络系统
        5.4.3 人工环境发育度征兆图谱
    5.5 本章小结
6 山地区域人居环境空间诊断信息图谱——以重庆市为例
    6.1 人居环境诊断空间信息图谱构成及原型
        6.1.1 诊断信息图谱构成
        6.1.2 诊断信息图谱原型
    6.2 山地人居环境适应性诊断空间信息图谱
        6.2.1 山地适应性诊断流程
        6.2.2 系统适应性诊断流程
        6.2.3 适应性诊断空间信息图谱
    6.3 山地人居环境持续性诊断空间信息图谱
        6.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诊断模型
        6.3.2 生态系统制约度诊断模型
        6.3.3 历史发展惯性力诊断模型
        6.3.4 人居环境持续性诊断模型
        6.3.5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山地耦合诊断
        6.3.6 持续性诊断空间信息图谱
    6.4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诊断信息图谱集成
        6.4.1 多维图谱构造
        6.4.2 多维图谱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山地区域人居环境空间实施信息图谱——以重庆市为例
    7.1 区域人居环境空间实施信息图谱构成及原型
        7.1.1 区域人居环境实施信息图谱构成及含义
        7.1.2 区域人居环境的区—点—轴—带谱原型
    7.2 山地区域人居环境建设区-点战略谱
        7.2.1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区-点谱建构
        7.2.2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区-点谱
    7.3 山地区域人居环境建设轴战略谱
        7.3.1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轴谱构建
        7.3.2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轴谱
    7.4 山地区域人居环境建设带战略谱
        7.4.1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带谱构建
        7.4.2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带谱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讨论
    8.1 研究总结
        8.1.1 主要结论
        8.1.2 研究难点
        8.1.3 研究创新点
    8.2 相关讨论
        8.2.1 不足与问题
        8.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人居环境空间信息图谱数量指标的逻辑组织图
    附录 B:重庆市自然环境适宜度计算参数表
    附录 C:重庆市社会环境发育度计算参数表
    附录 D:重庆市人工环境发育度计算参数表
    附录 E:重庆市人居环境持续性诊断参数表
    附录 F: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6)时空数据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时空数据
        1.1.1 时空数据的概念
        1.1.2 时空数据的应用需求
    1.2 时空数据模型及其研究动态
        1.2.1 时空数据模型的概念
        1.2.2 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动态
        1.2.3 时空数据模型的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时空数据模型的基本理论
    2.1 地理空间及其语义表达
        2.1.1 空间的概念
        2.1.2 空间结构
        2.1.3 空间关系
    2.2 时间及其语义表达
        2.2.1 时间概念
        2.2.2 时间结构
        2.2.3 时间维度
        2.2.4 时间密度
        2.2.5 时间元素单位
        2.2.6 时间类型
        2.2.7 时间粒度
        2.2.8 时间的拓扑关系
        2.2.9 事件和状态
        2.2.10 时态数据库类型
    2.3 时空及其语义表达
        2.3.1 时空数据类型
        2.3.2 时空对象及其标识
        2.3.3 时空演变
        2.3.4 时空查询能力
    2.4 时空数据模型
        2.4.1 序列快照模型
        2.4.2 离散格网单元列表模型
        2.4.3 基态修正模型
        2.4.4 时空立方体模型
        2.4.5 时空复合模型
        2.4.6 基于事件时空数据模型
        2.4.7 时空三域模型
        2.4.8 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
        2.4.9 第一范式关系时空数据模型
        2.4.10 非第一范式关系时空数据模型
        2.4.11 运动对象时空数据模型
        2.4.12 时空数据模型的比较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时空数据模型
    3.1 时空对象的抽象和描述
        3.1.1 时空对象及其标识
        3.1.2 时空对象的数据类型
        3.1.3 时空对象逻辑结构
    3.2 时空对象的时空变化特性
        3.2.1 无后效性
        3.2.2 短时平稳性
        3.2.3 误差特性
    3.3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时空数据模型的建立
        3.3.1 模型构建原理
        3.3.2 数据存储
        3.3.3 时空粒度
        3.3.4 动态马尔可夫编码
        3.3.5 统计建模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城市实时交通数据模型应用研究
    4.1 交通信息
    4.2 交通基础地理信息的抽象和表达
        4.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象要素
        4.2.2 基于Web 服务的矢量地图发布
    4.3 动态交通信息的数据采集与管理
        4.3.1 动态交通信息的采集方法
        4.3.2 运动对象的抽象和表达
    4.4 基于浮动车的交通信息采集间隔优化
        4.4.1 面向实际道路网络的浮动车自适应采样算法
        4.4.2 浮动车采样间隔评价标准
        4.4.3 仿真试验与分析
        4.4.4 结论
    4.5 浮动车样本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匹配
        4.5.1 在线地图匹配技术
        4.5.2 离线地图匹配技术
    4.6 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实时交通信息分析
        4.6.1 基于浮动车数据的交通拥挤度量标准
        4.6.2 基于浮动车数据的交通拥挤判别依据
        4.6.3 基于浮动车数据的交通拥挤判别算法
        4.6.4 面向动态导航的浮动车交通拥挤判别算法
    4.7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地理时空数据综合应用系统研究
    5.1 地理时空数据
    5.2 地理时空数据综合应用系统
        5.2.1 硬件结构
        5.2.2 软件结构
    5.3 地理时空数据模型的建立
        5.3.1 全球多级格网
        5.3.2 基于等间隔经纬度的全球格网
        5.3.3 瓦片空间分辨率
        5.3.4 瓦片符号与坐标系和时相版本的映射关系
    5.4 地理时空数据的时空信息探测
        5.4.1 图层数据分类
        5.4.2 时空信息探测
        5.4.3 数据下载
        5.4.4 原型系统效果
    5.5 本章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
    6.1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6.2 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7)时空数据模型及其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地籍时空数据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时空数据模型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4 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的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时空数据建模基础
    2.1 时空数据模型的概念
    2.2 地理世界的空间概念
    2.3 地理世界的时间概念
        2.3.1 时间的本质
        2.3.2 状态、事件和证据
        2.3.3 时间结构
    2.4 地理世界的时空过程
        2.4.1 时空过程概述
        2.4.2 时空过程类型
    2.5 经典的时空数据模型评述
        2.5.1 时空立方体模型
        2.5.2 序列快照模型
        2.5.3 基态修正模型
        2.5.4 时空复合模型
        2.5.5 基于事件的时空数据模型
        2.5.6 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
        2.5.7 第一范式(1NF)关系时空数据模型
        2.5.8 非第一范式(N1NF)关系时空数据模型
        2.5.9 适合于地籍管理的时空数据模型的选择
    2.6 小结
第三章 基态修正模型的改进
    3.1 几种基态修正模型概述
    3.2 适合于地籍管理的基态修正模型的改进
    3.3 小结
第四章 基态修正模型的扩展—基于Geodatabase 的城镇地籍管理时空数据模型
    4.1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概述
    4.2 Geodatabase 基本元素
    4.3 基于Geodatabase 的城镇地籍管理时空数据模型
        4.3.1 城镇地籍管理时空数据模型概念设计
        4.3.2 城镇地籍管理时空数据模型逻辑设计
        4.3.3 城镇地籍管理时空数据模型物理设计
    4.4 小结
第五章 城镇地籍管理时空数据库设计
    5.1 城镇地籍管理数据的时态、空间与属性内聚性
    5.2 城镇地籍管理时空数据库设计
    5.3 城镇地籍时空数据更新过程分析
    5.4 城镇地籍时空数据更新示例
    5.5 小结
第六章 城镇地籍时空数据库的实现
    6.1 开发环境
    6.2 系统功能
    6.3 系统功能实现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地籍时空数据库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时态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1.1.2 面向地籍的时空数据建模
    1.2 时态地理信息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时态地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1.2.2 时态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意义与可行性分析
        1.3.1 研究意义
        1.3.2 可行性分析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研究特色或主要创新点
        1.4.3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时空数据模型分析
    2.1 时空数据模型概述
    2.2 时空数据建模与TGIS之间的关系
    2.3 时态GIS与时空数据库
        2.3.1 时态地理信息系统
        2.3.2 时空数据库
    2.4 主流时空数据模型的发展
        2.4.1 几种有代表性的时空数据模型
        2.4.2 基态修正扩展模型
        2.4.3 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空数据库相关技术分析
    3.1 数据库技术概述
        3.1.1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3.1.2 数据库系统的特征
        3.1.3 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3.2 时空数据库引擎技术
    3.3 ESRI ArcSDE技术
        3.3.1 ArcSDE体系结构
        3.3.2 ArcSDE空间索引
        3.3.3 GeoDatabase数据存储
    3.4 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管理
        3.4.1 GeoDatabase基本概念
        3.4.2 GeoDatabase的设计思想和体系结构
        3.4.3 GeoDatabase的特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籍时空数据组织与管理
    4.1 概念设计
        4.1.1 实体类型
        4.1.2 实体之间联系
    4.2 逻辑设计
        4.2.1 数据模型
        4.2.2 宗地数据模型的数据组织及逻辑设计
    4.3 物理设计
        4.3.1 数据库管理系统
        4.3.2 物理设计过程
    4.4 数据模型体系结构
        4.4.1 数据模型实现的主要技术条件
        4.4.2 数据模型体系结构
        4.4.3 空间数据库引擎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籍时空数据库组织及设计
    5.1 地籍时空数据库中相关概念
        5.1.1 宗地与宗地变更
        5.1.2 父宗地与子宗地
        5.1.3 宗地的生命周期
    5.2 地籍数据库中数据的组织
        5.2.1 地籍数据库中数据的组织
        5.2.2 数据模型的拓扑关系及数据存储
    5.3 地籍时空数据库结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用实例分析
    6.1 ReGIS 5.0简介
        6.1.1 ReGIS 5.0相关定义及系统构架
        6.1.2 浙江省建德市地籍时空数据库
    6.2 ReGIS 5.0时空观及其时空数据模型的双重实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时空GIS建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时空GIS产生的背景
    1.2 时空GIS的概念
        1.2.1 空间信息系统
        1.2.2 时态数据库
        1.2.3 图形动画技术
        1.2.4 时空GIS
    1.3 时空GIS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1.3.1 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应用
        1.3.2 国防建设中的应用
    1.4 时空数据模型及其研究动态
        1.4.1 时空数据模型的概念
        1.4.2 国外时空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1.4.3 国内时空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1.5 时空 GIS发展面临的难题
    1.6 论文的内容和组织
        1.6.1 主要内容
        1.6.2 论文组织
第二章 时空概念及其建模基础
    2.1 现实世界的时空观
        2.1.1 普遍的时空观
        2.1.2 GIS中的时空观
    2.2 地理空间及其表达方法
        2.2.1 地理空间概念
        2.2.2 空间对象及其类型
        2.2.3 对象的空间关系
        2.2.4 地理空间的表示方法
    2.3 时间及其表达方法
        2.3.1 时间概念
        2.3.2 时间类型
        2.3.3 对象的时间关系
        2.3.4 时间维度
        2.3.5 时间元素基本单位
        2.3.6 时间粒度
        2.3.7 时间的事件语义
        2.3.8 时间的表示方法
    2.4 属性及其表达方法
    2.5 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类型
        2.5.1 空间分布
        2.5.2 时空变化类型
    2.6 时空认知及其建模过程
        2.6.1 现实世界的时空认知
        2.6.2 现实世界的时空建模过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体通用型GOOSTDM建模
    3.1 时空概念建模的方法与手段
        3.1.I E-R模型
        3.1.2 扩展E-R模型
        3.1.3 统一建模语言UML
        3.1.4 面向对象(OO)模型
    3.2 现有时空数据模型评述
        3.2.1 序列快照模型
        3.2.2 基态修正模型
        3.2.3 时空立方体模型
        3.2.4 时空复合模型
        3.2.5 第一范式(INF)关系时空数据模型
        3.2.6 非第一范式关系时空数据模型
        3.2.7 基于事件时空数据模型
        3.2.8 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
    3.3 现有时空数据模型存在问题
    3.4 时空数据模型评价体系
    3.5 整体通用型GOOSTDM的建立
        3.5.1 整体通用型GOOSTDM的架构
        3.5.2 整体通用型时空数据模型概念建模
        3.5.3 时空对象逻辑数据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象时空演化过程及时空关系
    4.1 时空对象及其演化过程语义表达
        4.1.1 时空对象及其标识
        4.1.2 时空演化过程
    4.2 时空关系的形式化描述
        4.2.1 空间拓扑关系
        4.2.2 时间拓扑关系
        4.2.3 时空拓扑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OOSTDM的时空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5.1 时空数据库模型的选择
        5.1.1 关系数据库模型
        5.1.2 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
        5.1.3 对象-关系数据库模型
    5.2 基于GOOSTDM的时空数据库结构及引擎
        5.2.1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时空数据库结构体系
        5.2.2 时空数据库引擎
    5.3 时空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5.3.1 通用时空数据管理结构设计
        5.3.2 时空数据索引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时空GIS应用实例研究与实践
    6.1 时空GIS应用实例之一——时空地籍管理原型系统
        6.1.1 地籍管理概述
        6.1.2 时空地籍管理系统中的时空问题
        6.1.3 时空地籍管理原型系统的设计
        6.1.4 时空地籍管理原型系统的实现
    6.2 时空GIS应用之二——人防防空袭时空推演系统
        6.2.1 系统概述
        6.2.2 人防防空袭时空推演系统中的时态问题
        6.2.3 人防防空袭时空推演系统设计
        6.2.4 人防防空袭时空推演系统的功能组成与实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四、带时间维土地信息系统的时空数据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时空贝叶斯的植被覆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D]. 汪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2]不同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D]. 袁敏敏. 扬州大学, 2020
  • [3]邻域关联建模及其应用[D]. 王煜炜. 武汉大学, 2019(08)
  • [4]土地利用时空数据管理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 郜允兵.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5]山地人居环境空间信息图谱—理论与实证[D]. 汪洋. 重庆大学, 2012(02)
  • [6]时空数据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曹闻.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
  • [7]时空数据模型及其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余兆旺. 江西理工大学, 2010(08)
  • [8]地籍时空数据库设计及应用[D]. 赵乐. 浙江大学, 2007(03)
  • [9]时空GIS建模研究与实践[D]. 魏海平.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06)
  • [10]土地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前沿问题[A]. 周磊. 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标签:;  ;  ;  ;  

基于时维土地信息系统的时空数据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