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电泳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

一、毛细管电泳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薛天凤[1](2021)在《毛细管电泳—非接触电导检测对人血样中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糖尿病日益危害人类健康。糖基化血红蛋白(Hb A1c)是检测人体血液中长期血糖水平的“金标准”,其含量通常与一些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它常被用来监测血糖浓度,以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在国际上,大多数检测Hb A1c的方法成本昂贵且费时费力。因此,本文选择使用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器(Capacitively coupled contactless conductivity detection,C4D)来尝试开发一种简易、低成本、准确测定人血样中Hb A1c含量的分析方法。C4D是近年来连接到CE中较为新颖的检测器。它具有通用性强、小巧便携和长期无损耗使用等优点。目前,国内外尚无通过CE-C4D法测定Hb A1c含量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填补这一部分的技术空白,为其他生物样品的低成本CE-C4D检测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方面:(1)为了降低研究成本,在C4D检测器下,尝试使用猪血红蛋白代替人血红蛋白探索血红蛋白的响应信号。首先,使用CE-Ultraviolet(UV)方法验证了猪血红蛋白代替人血红蛋白的可行性。其次,通过C4D检测体系的选择以及样品预处理等实验,初步表明200 mmol/L乙酸(HAc)+30μmol/L 1-甲基-3-十二烷基咪唑溴盐溶液(p H=2.67)在C4D检测器下可以获得良好的猪血红蛋白以及人血红蛋白的响应信号。但在后续用于Hb A1c的分离检测实验中,证明HAc体系可提供通用的响应信号,即此时C4D的检测信号不是血红蛋白的特征响应信号。因此,此体系无法用于人血红蛋白的分离和Hb A1c的含量测定,但为接下来尝试用C4D碱性体系检测人血红蛋白提供了一种指导方法。(2)成功开发出一种用CE-C4D检测人血红蛋白中Hb A1c含量的分析方法,并同时用串联的UV检测器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该方法中选择低电导率的H3BO3作为背景电解质(Background electrolyte,BGE),以降低BGE的背景电导以及其他背景干扰,并且利用四硼酸根与Hb A1c的糖部分顺式-二醇模式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提高血红蛋白间的分离度;采用低电导率且能提供平稳基线的Li OH溶液调节缓冲液的p H;添加剂选择微摩尔浓度的精胺,以降低添加剂对体系电导和C4D检测背景的影响,研究发现精胺还起到抑制体系电渗流的作用,从而可以大大改善分离效果。经过实验优化,最终确定了用CE-C4D检测Hb A1c最佳的实验条件:BGE为100 mmol/L H3BO3+0.35mmol/L精胺(用0.10 mmol/L Li OH调节p H至9.60),在20 mbar的压力下进样10 s,分离电压为+15 k V。CE和C4D检测器在此条件下可以同时将三种血红蛋白形式分离,平行进样6针,其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日内和日间重复性均符合分析要求,线性相关性良好,均大于0.990。最后,通过离子交换色谱法和CE–UV法进行方法验证,结果无明显差异。(3)为了获得CE-C4D检测人血红蛋白中Hb A1c含量的最佳检测灵敏度,在第二部分检测体系的基础上,对压力进样和电动进样检测血红蛋白的灵敏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当样品溶液为100mmol/L H3BO3-Li OH(p H=9.60)时,电动进样的检测灵敏度比压力进样高11.1倍,为提高样品检测灵敏度提供了清晰的解决思路。

万婷[2](2020)在《增强型双波长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毛细管电泳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细管电泳(CE)作为一种有效的分离分析技术,因其具有高分离效率、分析速度快、试剂消耗少以及分离模式多等特点,使其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生物、医药和食品领域。然而,CE的进样量少以及光程短的问题使其光谱型检测器灵敏度受到一定的限制。虽然商业化的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LIF)以及CE与质谱检测器联用(CE-MS),可很大程度上降低CE的检出限,但昂贵的费用使这些检测技术并不能在大多数的常规实验室推广应用。另外,随着样品的复杂性增加,多通量检测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然而,由于激发波长的差异,目前能够在同一样品中进行多类型目标物的同时检测还很少。发光二极管(LED)作为激发光源构建的CE系统正好能满足成本低、多波长检测的要求,并且其体积小的特点还满足微型化实验室的要求。因此,构建以LED为激发光源的CE检测系统,致力于提高检测灵敏度和检测通量是十分有价值的。本工作设计并自组装了增强型LED诱导荧光CE(LEDIF-CE)检测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双波长增强型CE检测系统,通过分别或同时检测氨基酸和多肽来验证两种系统的检测性能。在这里,将开发的双波长LEDIF-CE增强检测系统进一步应用于荧光碳点的分析,以监测其性能和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本工作针对提高LEDIF检测系统灵敏度,自组装了一种增强型LEDIF毛细管电泳仪。通过综合考虑毛细管的外径、内径和检测板的厚度、高度以及涂层材料的最佳反射率,设计并制作出一块镀银的凹面银镜,致力于有效的提高激发光的利用效率和发射光的收集效率,从而提高毛细管电泳仪的检测灵敏度。设计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即使用带有凹面镜和无凹面镜的两种LEDIF检测系统检测两种氨基酸。结果显示带有凹面银镜的LEDIF系统的灵敏度是不带有凹面银镜系统的16倍,验证了该设计的有效性。为了实现同一样品中多种目标物的同时检测,在第一个体系的研究基础上,利用自组装和LED光源的优势,对仪器整体(包括光路、各类切口等)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和优化,以设计增加检测通量。即制作带有两个不同波长的LED耦合光纤单元的检测板,通过CE的分离,实现在同一样品中同时检测两类目标物。结果显示,两类目标物在8 min内被全部检测,且在另一激发光源的辅助下使用双波长激发的灵敏度高于使用单波长激发。最后,设计的双波长LEDIF-CE增强检测系统成功的应用于肝癌患者真实血清中两类肿瘤标志物的同时检测。进一步监测开发的双波长LEDIF-CE增强检测系统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将进其应用于荧光碳点(C-dots)的分离分析中。本研究探索合成了一种以间氨基苯酚为原料的新的C-dots,优化之后该C-dots能够发出较强的荧光。经过初步表征和观察,使用开发的系统探究了缓冲溶液类型、浓度、pH、添加剂等对C-dots分离的影响,分析了该碳点表面电荷和官能团,并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开发的双波长LEDIF-CE增强型检测系统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纳米材料的分析和表征中,该系统构建的方法为C-dots进一步的后续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数据。

邬旭龙[3](2019)在《猪病毒性疫病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及NADC30-like PRRSV与ASFV的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养猪业正在向规模化和智能化的养殖模式蓬勃发展,养殖规模与管理水平的不对称,使得猪病种类越来越多,病程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多种疫病的混合感染越来越严重,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严重制约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许多散户和微型养猪场,尤其是以生活产生的餐厨垃圾作饲料饲喂的猪场,因其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能力差,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使猪场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越来越困难。加之我国养猪现状中生猪调运,生物安全防控不到位等因素,加剧了各种病原体在猪场间的传播。多种疾病的感染严重影响猪群健康水平和生物安全体系,而加大了新发动物疫病和重大外来疫病对猪场的威胁。本研究通过建立两种高效、灵敏、自动化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对不同养殖场进行病毒性病原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了不同养猪场对疾病的有效防控能力,以及新发和外来动物疫病的感染风险,进一步对新发和外来动物疫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NADC30-like毒株(NADC30-like PRRSV)和非洲猪瘟(ASF)进行检测和病毒实时监控,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毛细管电泳的猪病毒性疫病高通量检测方法,能有效同时对9种猪病原体进行检测,包括PRV、CSFV、FMDV、JEV、PCV2、PRRSV、PEDV、TGEV和PPV,该方法同时检测到9种病毒的最低检测限度为104 copies/μL,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同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通过对2015-2017年间采集的178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发现病原体感染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多重混合感染情况较为复杂,样品阳性检出率为49.44%,在检出的病毒性疾病中,PRV、PRRSV、PCV2、PEDV所占比例较高,以PCV2和PRRSV混合感染极为严重。因此提高猪场饲养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2)基于靶序列富集多重PCR(TEM-PCR)技术和液相芯片系统,建立一种同时检测上述9种猪病毒性疫病的高通量检测方法,通过对该方法检测性能的优化和验证,以及临床样品应用及比较,该方法较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同时检测到9种病毒的最低检测限度为103 copies/μL,特异性和重复性较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高度一致,为猪病高通量的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为先进的检测技术应用于兽医临床诊断提供参考。(3)利用建立的两种高通量检测方法,对三种不同类型养猪场采集的341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和病原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根据病原检测结果,初步分析了不同猪场对疾病的有效防控能力,进而推测猪场对新发和外来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及感染易感性。结果显示四川地区养猪场病原阳性检出率均较高,普遍存在多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且较为严重,特别是微型养猪场,其病原感染情况最为严重。进一步通过鉴别诊断方法对近年来国内的新发动物疫病NADC30-like PRRSV进行临床的监测研究,结果可知341份临床样品ADC30-like PRRSV阳性检出率为21.41%,其中微型养猪场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45.90%,其次为中小型养猪场,阳性检出率为22.03%,最低为规模化养猪场,阳性检出率为11.73%。猪场应进一步完善生物安全措施,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结合现有疫苗控制,降低猪场感染的可能。(4)原核表达ASFV pK205R重组蛋白,并进行蛋白纯化和验证。以pK205R为包被抗原,建立一种快速的ASF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同时建立了高检测灵敏度的ASFV ddPCR核酸检测方法。分别对2015-2017年间采集的474份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在我国边境及口岸入境动物检验检疫中开展临床示范,同时对四川地区不同养猪场ASFV进行实时监控,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ASFV的感染。本研究为国内ASFV的实时监控提供数据参考,同时也为ASFV的检验检疫提供可靠的技术储备。

朱怀娇[4](2019)在《Ag(Ⅲ)化学发光法检测吗啡及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文中指出毛细管电泳(CE)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技术,具有分离速度快、分离效率高、分析成本低、试剂用量少、环境友好等特点,实现了分析分离技术从微升级进入到了纳升级水平,并使得单细胞分析和单分子分析成为了可能,为分离和分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提供了新的途径。化学发光(CL)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伴有的一种光辐射现象。基于化学发光体系中待测物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呈线性定量关系的原理,该方法可用于分析能够直接产生化学发光或影响化学发光信号的物质。化学发光法由于不需要激发光和外加光源,因此避免了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等噪音的影响,是一种高灵敏和简便的痕量分析方法。将毛细管电泳技术与化学发光法检测联用可结合二者的优势,在物质分离分析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检测手段。近年来,两种技术的联用已在医药检测、临床检测、环境检测、法医毒物检测以及微量物证分析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Ag(Ⅲ)配合物[Ag(HIO6)2]5--鲁米诺是一种新型的化学发光体系,在碱性介质中,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化学发光信号。某些物质对该化学发光信号可产生增强或抑制作用,并且在一定物质浓度范围内,对化学发光信号的增强或抑制作用与物质浓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根据这一原理,本研究将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新体系与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联用,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检测尿液与血液中吗啡含量和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尿液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香草扁桃酸,VMA)、3-甲氧基-4-羟基乙酸(高香草酸,HVA)的新方法。新方法操作简单、分离效率高、分析时间短、试剂消耗少、对环境友好。第一部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检测尿液与血液中吗啡含量目的:将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新体系与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联用,建立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检测尿液与血液中吗啡含量的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尿液和血液中吗啡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最佳实验条件为:Ag(Ⅲ)配合物浓度为7.0×10-55 mol/L(其中Ag(Ⅲ)配合物中NaOH浓度为0.04 mol/L、Na2CO3浓度为0.008 mol/L)、鲁米诺浓度2 mmol/L、硼砂浓度5 mmol/L、分离电压15 kV、进样时间12s。采用HLB(200 mg,6cc)固相萃取小柱对尿样和血样进行净化和浓缩,氮气吹干后复溶,在优化的条件下对样品进行检测。在高压直流电场作用下,吗啡与生物样品中其它物质在毛细管中实现分离,到达检测窗口后,与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作用,影响体系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影响化学发光信号的大小。基于碱性介质中,吗啡对该反应的化学发光信号起抑制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抑制作用与吗啡浓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据此建立标准曲线,测出吗啡含量。结果:最佳检测条件下,方法检出限为0.75μg/mL,在吗啡浓度为23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ΔI=3.8265c+14.14(R2=0.9998)。取20μg/mL吗啡进行7次平行实验,测得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1%。尿液和血液中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9.03%和101.28%。结论: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检测尿液与血液中吗啡含量的新方法,并成功用于尿样与血样中吗啡含量的检测。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样品消耗量少、分析成本低廉、对环境友好,结果令人满意。第二部分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尿液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目的:将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新体系与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联用,建立毛细管电泳-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尿液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香草扁桃酸,VMA)、3-甲氧基-4-羟基乙酸(高香草酸,HVA)的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尿液中E、NE、MHPG、VMA和HVA五种物质含量的同时测定。方法:尿样经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超高速低温离心处理后,经0.22μm滤膜过滤后直接进样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即Ag(Ⅲ)配合物浓度为2.0×10-4 mol/L、NaOH浓度为0.05 mol/L、Na2CO3浓度为0.04mol/L、鲁米诺浓度为3 mmol/L、硼砂浓度为5 mmol/L、胆酸钠浓度为3mmol/L、分离电压为15 kV、进样时间为15 s,对样品进行分离检测。五种分析物经毛细管电泳分离后,与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作用,均能影响发光体系的发光信号。其中,肾上腺素对化学发光起增强作用,去甲肾上腺素、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香草扁桃酸、高香草酸均对化学发光起抑制作用。且在一定物质浓度范围内,增强或抑制作用与物质浓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据此建立各物质标准曲线,测出各待测物质含量。结果:在优化的检测条件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香草扁桃酸、高香草酸的线性方程分别为:ΔI=5.8429c+10.833,R2=0.9983;ΔI=5.8534c+52.882;R2=0.9984;ΔI=13.234c+84.315,R2=0.9986;ΔI=2.3409c+19.318,R2=0.9999;ΔI=9.9333c+9.906,R2=0.9994。线性范围分别为:212μg/mL、230μg/mL、220μg/mL、260μg/mL、220μg/mL。对样品进行平行进样7次,得到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50%、4.97%、3.23%、3.36%、3.07%。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高香草酸三种物质的检出限均为0.50μg/mL、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检出限为0.10μg/mL、香草扁桃酸检出限为0.75μg/mL;五种待测物质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3.96%、101.76%、100.65%、106.48%、102.87%。结论:建立了毛细管电泳-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尿液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香草扁桃酸、高香草酸的新方法。同时对样品前处理条件进行考察,简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新方法简便灵敏、分析成本低、样品消耗少,结果令人满意。

侯卓[5](2018)在《头孢类抗生素的固相萃取-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建立与研究》文中指出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分析技术,具有高效、快速、分离模式多的特点。在药物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项样品前处理技术,由液固萃取和液相色谱技术相结合发展而来,主要用于样品的分离,纯化和浓缩。抗生素污染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抗生素中头孢类是其重要的一类。本文将CE和SPE结合,对水环境中头孢类抗生素污染进行监测。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方法建立的背景,包括头孢类抗生素的市场、应用及污染情况,描述了药物进入水环境的途径及危害。阐述了头孢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并着重介绍了CE和SPE的相关知识以及方法开发和验证的一系列流程。第二部分建立了CE分离典型的十种头孢类抗生素的方法以及初步的验证。该方法以65 cm(有效长度45 cm)毛细管柱为分离柱,以40 mmol/L的pH 7.0磷酸盐溶液为缓冲溶液,分离电压-15 kV,十种组分可以在20分钟内完成分离,检测限、定量限均满足分离需求,重复进样六针峰面积RSD均小于10.0%、迁移时间RSD均小于3.0%,线性相关系数(r)均在0.990之上,方法满足分析要求。第三部分建立了实际水样中的SPE的富集及洗脱的方法并成功用于实际水样的检测。该方法选用了Waters Oasis PRiME HLB萃取小柱,调整了水样pH为2.5,上样500 ml,萃取流速为10 ml/min,用纯水淋洗后再用6 ml的甲醇洗脱。样品该方法处理后,用第二部分建立的CE方法检测并作样品加标回收验证。结果除7-ADCA,7-ACA,头孢吡肟之外,其余头孢类抗生素在水中的加标回收率分别在88%与102%之间,在自来水中的加标回收率在80%-96%之间。在地表水中的加标回收率在61%-82%之间。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水样的检测。第四部分总结了实验的不足并展望了CE和SPE的应用前景。

徐晓雅,张敏,汪电雷,姚兆敏,吴青青,吴洁,方伟[6](2018)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概述毛细管电泳技术药物化学中的应用。查阅近几年的国内外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毛细管电泳这项技术在很多方面应用广泛,特别是临床化学、化学药物制剂以及中药分析方面。CE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如高效率的分离,快速的分析,最小的样品消耗,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在临床化学、化学药物制剂以及中药分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林芳,何蔓,陈贝贝,胡斌[7](2014)在《毛细管电泳分析中的富集技术及其应用》文中提出毛细管电泳(CE)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样品消耗少、成本低廉等优点,已被应用于无机离子、有机小分子、蛋白质、核酸及细胞等的分析中。CE中最常用的检测方式是紫外检测(UV),但由于常规进样样品体积小、检测光程短,CE-UV的灵敏度往往不能满足复杂样品中痕量物质直接分析的要求。CE中的在柱富集技术包括堆积、动态pH界面、吹扫和瞬间等速电泳等,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CE-UV的检测灵敏度;另外,固相和液相微萃取技术及其与在柱富集技术相结合应用在CE中也能净化样品基质,进一步提高富集倍数,改善分析灵敏度,从而拓宽了CE-UV在复杂样品分析中的应用范围。

童芳红[8](2014)在《样品预富集与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绪论毛细管电泳(CE)具有一些重要的优点如不同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选择性、分离效率高、样品用量小、溶剂消耗少、分析速度快等,正是由于这些特点而使其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分离技术。目前,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生产控制和临床分析、疾病标志物研究、手性分析、核酸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等方面。本章简单介绍了CE的基本情况(包括基本原理、仪器装置、分离模式、进样方式、检测方式),样品预富集技术的分类及实际应用情况,主要探讨了几种典型预富集技术(包括在线的和离线的)的基本原理、特征及应用情况,并简单概述了CE在环境污染物和药物分析方面的最新的应用进展。本章还概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论文将样品预富集技术与CE相结合,探讨了其在环境水样中的磺胺类药物和氨茶碱片中的乙二胺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第二章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毛细管电泳在痕量磺胺类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本实验建立了一种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的方法用于预富集水样中的痕量磺胺类药物。在微萃取之后,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了6种常用的磺胺类药物(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甲恶唑和磺胺噻唑)。实验探讨了影响萃取效率、分离和检测的各种因素。在最佳分析条件下,上述分析物在35min内可实现基线分离,在超出三个数量级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r2≥0.998);所获得的富集倍数在121(SDZ)和996(SDM)之间,检测限在0.033-0.44ng/mL范围内。所建立的方法已成功用于实际水样中6种磺胺类药物的灵敏分析,其回收率在75.1-109%范围内。第三章场放大进样-小型化毛细管电泳在氨茶碱药片中乙二胺快速测定中的应用研究本实验采用小型化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系统(small-CE-AD),结合场放大样品进样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氨茶碱药片中的乙二胺的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分离电压为2.0kV,运行缓冲溶液为pH3.8的醋酸盐溶液,乙二胺和其他4种脂肪族二胺的同系物(1,3-丙二胺,1,4-丁二胺,1,5-戊二胺,1,6-己二胺)在6min内可实现基线分离。乙二胺的检测限为1.3x10-11g/mL (S/N=3)。所建立的方法己成功应用于不同批次氨茶碱药片中乙二胺含量的直接分析。该方法无需离线预富集和衍生,有望成为应用在包括药物分析在内的许多领域中的常规和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吴远远[9](2013)在《毛细管电泳法用于药材有效成分和体液内药物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物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体内药物活性成分监测、手性药物拆分、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等。毛细管电泳技术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一种高效液相分离分析技术,具有分辨率高、分析速度快、分析成本低、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在药物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基于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采取毛细管区带电泳(CZE)、非水毛细管电泳(NACE)、亲和毛细管电泳(ACE)等三种分离模式,以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化学发光法(CL)、三维荧光光谱作为补充方法,重点对药物分析的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体内药物活性成分分析、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建立了多种药物的简便、灵敏的分离检测方法,将ACE用于抗癌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获得满意结果。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对毛细管电泳的不同分离模式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对中药材决明子的有效成分蒽醌和脂肪酸类化合物进行分析研究。采用非水毛细管电泳对决明子中的蒽醌化合物进行分离,研究了不同缓冲液、非水介质和添加剂对分离的影响,对多种蒽醌化合物实现了有效分离;通过电泳条件优化,提出了NACE测定大黄素和橙黄决明素的新方法,两种组分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分别为2.04—204μg/mL和3.32--332μg/mL,检出限分别为0.61和1.0μg/mL。另外,采用超声辅助-石油醚提取决明子中脂肪酸类成分,并以GC-MS法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表明,以石油醚为提取剂,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率高于传统回流方法。提取物中共检测出7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含量丰富,其质量分数为44.45%。第三章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对人体液中的头孢类抗生素及其配伍药物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同时分离测定了人血清和尿液液中的头孢孟多和丙磺舒。在优化条件下,被测药物在6min内实现有效分离。以水杨酸为内标物,头孢孟多和丙磺舒的标准曲线分别在10~200和5~110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其次,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模式,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的同时测定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丙磺舒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药物的标准曲线均具有良好线性,检出限(S/N=3)分别为3.2、15和1.6μg/mL。第四章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和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对人体液和药物制剂中氟喹诺酮药物进行分析研究。将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方法结合,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同时测定人尿液中氟罗沙星和脯氨酸,两种药物的检出限分别为0.06和0.02μg/mL,线性范围分别为0.4~80和0.1~60μg/mL。本文还以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对喹诺酮类药物依诺沙星的在不同发光体系中的独特作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高灵敏的化学发光测定依诺沙星的新方法,检出限达到10-10g/mL数量级,灵敏度远高于CE-ECL法(10-8g/mL)和CE法(10-6g/mL)。第五章采用亲和毛细管电泳法对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对FU与HSA在接近生理条件下的缔合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U与HSA亲和力较低,结合常数为9.19×104M-1。实验测得缔合过程的焓变(H)和熵变(S)均为正值,说明FU与HSA缔合是一个吸热的熵驱动过程,疏水作用在缔合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法华林和酮洛芬对FU的竞争性置换试验表明,FU与蛋白质HSA的结合部位是位点Ⅰ。三维荧光光谱研究证实5-氟尿嘧啶在与血清蛋白的结合过程中能够改变血清蛋白的构象。第六章总结了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内容、成果及创新点,对毛细管电泳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王宜萍[10](2013)在《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其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毛细管电泳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的分析,初步掌握了毛细管电泳技术研究前沿,结合其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深入认识了其应用方法及应用范围,明确了毛细管电泳技术特点及发展前景。

二、毛细管电泳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细管电泳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毛细管电泳—非接触电导检测对人血样中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毛细管电泳概述
        1.1.1 毛细管电泳的发展简史
        1.1.2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1.1.3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1.1.4 毛细管电泳的进样方式
        1.1.5 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技术
    1.2 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检测技术
        1.2.1 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检测的历史发展
        1.2.2 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检测的基本原理
        1.2.3 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在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
    1.3 糖基化血红蛋白的研究进展
        1.3.1 糖基化血红蛋白的简介
        1.3.2 糖基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器对猪血红蛋白的分析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和样品
        2.2.3 实验方法
    2.3 猪和人血红蛋白相似性的可行性分析
    2.4 缓冲液种类的考察
    2.5 样品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2.6 分析方法的验证
        2.6.1 定性和空白对照
        2.6.2 线性
    2.7 人实际血样中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分离检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器对人血样中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分离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和样品
        3.2.3 实验方法
    3.3 缓冲液种类的考察
    3.4 考察调节p H的不同附加剂的作用
    3.5 缓冲液p H的优化
    3.6 缓冲液浓度的优化
    3.7 考察不同种类添加剂的作用
        3.7.1 精胺的作用
        3.7.2 聚乙二醇的作用
        3.7.3 羟丙基纤维素的作用
        3.7.4 Li_2SO_4的作用
    3.8 分离电压的优化
    3.9 进样时间的优化
    3.10 C~4D激发条件的优化
        3.10.1 C~4D激发电压的优化
        3.10.2 C~4D激发频率的优化
    3.11 分析方法的验证
        3.11.1 加标定性和空白对照
        3.11.2 线性、灵敏度和重现性的考察
        3.11.3 CE-C~4D法与离子交换色谱法对质控样品检测结果的比较
        3.11.4 CE-C~4D法与CE-UV法对多种实际样品检测结果的比较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血样中糖基化血红蛋白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
        4.2.2 试剂和样品
        4.2.3 实验方法
    4.3 电动进样的条件选择
        4.3.1 样品溶液种类的考察
        4.3.2 进样电压和进样时间的优化
    4.4 电动进样与压力进样的灵敏度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增强型双波长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毛细管电泳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毛细管电泳技术
        1.2.1 毛细管电泳的发展
        1.2.2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1.2.3 毛细管电泳仪的组成
        1.2.4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1.2.4.1 食品分析
        1.2.4.2 药物分析
        1.2.4.3 蛋白质及氨基酸分析
        1.2.4.4 纳米材料分析
    1.3 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技术及局限
        1.3.1 紫外吸收检测(UV)
        1.3.2 电化学发光检测(ECL)
        1.3.3 质谱检测(MS)
        1.3.4 荧光检测(FL)
        1.3.4.1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LIF)
        1.3.4.2 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检测(LEDIF)
        1.3.5 毛细管检测技术的局限
    1.4 提高毛细管电泳灵敏度的策略
        1.4.1 样品前处理技术
        1.4.2 在线富集技术
        1.4.3 检测窗口的改进
        1.4.3.1 检测池的改进
        1.4.3.2 其它改进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凹面银镜辅助增强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毛细管电泳系统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仪器
        2.2.2 试剂与溶液
        2.2.3 样品的衍生化
        2.2.4 毛细管电泳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目标物的选择
        2.3.2 分离条件的优化
        2.3.3 LEDIF和 CSM-LEDIF灵敏度比较
        2.3.4 凹面银镜增强检测灵敏度的光学机理探究
        2.3.5 方法确证
        2.3.5.1 线性、检出限和定量限
        2.3.5.2 精密度
        2.3.5.3 准确度
        2.3.6 CSM-LEDIF方法与其它方法比较
    2.4 小结
第3章 双波长LEDIF毛细管电泳对两类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仪器
        3.2.2 试剂与溶剂
        3.2.3 实际样品的制备
        3.2.4 衍生化
        3.2.4.1 FITC对目标物的衍生化
        3.2.4.2 NDA对目标物的衍生化
        3.2.5 毛细管电泳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目标物的选择
        3.3.2 荧光物质基质的选择
        3.3.3 光路探究
        3.3.4 分离条件的优化
        3.3.4.1 缓冲溶液浓度的优化
        3.3.4.2 缓冲溶液pH的优化
        3.3.4.3 添加剂的考察
        3.3.4.4 其它电泳条件的优化
        3.3.5 单-双波LEDIF灵敏度探究
        3.3.6 方法确证
        3.3.6.1 线性、检出限和定量限
        3.3.6.2 精密度
        3.3.6.3 准确度
        3.3.7 应用
        3.3.8 方法比较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增强型LEDIF-CE对荧光碳点的分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仪器
        4.2.2 试剂与溶剂
        4.2.3 荧光碳点的合成
        4.2.4 表征
        4.2.5 毛细管电泳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dots的表征分析
        4.3.1.1 C-dots的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分析
        4.3.1.2 红外光谱及外貌分析
        4.3.2 毛细管电泳对C-dots的分析
        4.3.2.1 LED及滤光片的选择
        4.3.2.2 缓冲溶液类型对C-dots的影响
        4.3.2.3 缓冲溶液浓度对C-dots的影响
        4.3.2.4 缓冲溶液p H对 C-dots的影响
        4.3.2.5 其它电泳条件对C-dots的影响
        4.3.3 双波长LED毛细管电泳对C-dots检测的灵敏度增强
        4.3.4 电泳对C-dots的重现性
        4.3.5 C-dots的定量分析
        4.3.6 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3)猪病毒性疫病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及NADC30-like PRRSV与ASFV的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通量检测技术
    1.2 毛细管电泳研究进展
        1.2.1 毛细管电泳发展历史
        1.2.2 特点
        1.2.3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1.3 液相芯片研究进展
        1.3.1 液相芯片简介
        1.3.2 液相芯片原理
        1.3.3 液相芯片优势
        1.3.4 应用及展望
    1.4 NADC30-like PRRSV研究进展
        1.4.1 基因序列分析
        1.4.2 流行现状
        1.4.3 致病性及临床表现
        1.4.4 防控措施
    1.5 非洲猪瘟研究进展
        1.5.1 病原学
        1.5.2 流行病学
        1.5.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5.4 实验室诊断
        1.5.5 防控措施
    1.6 数字PCR研究进展
        1.6.1 发展历史
        1.6.2 ddPCR原理
        1.6.3 ddPCR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猪病毒性疫病毛细管电泳全自动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来源
        2.1.2 毒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引物设计
        2.1.6 RNA的提取
        2.1.7 RNA的反转录
        2.1.8 DNA的提取
        2.1.9 重组质粒的制备
        2.1.10 毛细管电泳的预备
        2.1.11 PCR引物验证
        2.1.12 多重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2.1.13 毛细管电泳全自动核酸分析
        2.1.14 特异性试验
        2.1.15 灵敏度试验
        2.1.16 重复性试验
        2.1.17 临床样品检测
    2.2 结果
        2.2.1 引物验证
        2.2.2 多重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2.2.3 毛细管电泳分析结果
        2.2.4 灵敏性试验结果
        2.2.5 特异性试验结果
        2.2.6 重复性试验结果
        2.2.7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靶序列富集多重PCR和液相芯片技术在猪病毒性疫病核酸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
        3.1.2 毒株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1.5 引物和探针设计
        3.1.6 核酸提取及重组质粒制备
        3.1.7 Bio-Plex200TM的校正和验证
        3.1.8 微球与探针偶联
        3.1.9 偶联探针质控验证
        3.1.10 TEM-PCR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3.1.11 杂交反应的优化
        3.1.12 杂交结果的判定标准
        3.1.13 特异性试验
        3.1.14 灵敏度试验
        3.1.15 重复性试验
        3.1.16 临床样品检测
    3.2 结果
        3.2.1 引物验证
        3.2.2 微球偶联探针验证
        3.2.3 微球计数
        3.2.4 反应体系的确定
        3.2.5 杂交温度的优化
        3.2.6 杂交时间优化
        3.2.7 特异性试验
        3.2.8 灵敏性试验
        3.2.9 重复性试验
        3.2.10 临床样品检测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高通量核酸检测方法对不同养殖场猪病毒性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NADC30-like监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毒株
        4.1.2 临床样品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1.5 核酸提取和制备
        4.1.6 病原检测方法
        4.1.7 猪场疾病有效防控能力分析
        4.1.8 NADC30-like PRRSV检测方法
        4.1.9 NADC30-like PRRSV病毒监测
    4.2 结果
        4.2.1 不同猪场病原检测结果
        4.2.2 猪场疾病有效防控能力分析
        4.2.3 NADC30-like检测方法验证
        4.2.4 NADC30-like PRRSV临床检测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病毒的实时监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信息
        5.1.2 毒株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1.5 引物设计
        5.1.6 ASFV K205R原核表达系统构建
        5.1.7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5.1.8 非洲猪瘟病毒微滴数字PCR方法的建立
        5.1.9 临床样品检测
    5.2 结果
        5.2.1 ASFV K205R基因原核表达
        5.2.2 ASFV K205R ELISA建立
        5.2.3 ASFV ddPCR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Ag(Ⅲ)化学发光法检测吗啡及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检测尿液与血液中吗啡含量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尿液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代谢产物含量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毛细管电泳与化学发光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头孢类抗生素的固相萃取-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建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头孢类抗生素使用情况简介
    1.2 头孢类抗生素的分析检测技术
        1.2.1 HPLC
        1.2.2 HPLC-MS
        1.2.3 HPCE
        1.2.4 其他检测方法
    1.3 毛细管电泳的研究进展
        1.3.1 毛细管电泳的发展历史
        1.3.2 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
        1.3.3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
        1.3.4 毛细管电泳应用方向
    1.4 毛细管电泳仪的发展情况
        1.4.1 毛细管电泳仪简介
        1.4.2 药典及相关标准
    1.5 毛细管电泳的分析方法研究
        1.5.1 毛细管电泳的分析方法开发过程
        1.5.2 毛细管电泳的分析方法验证过程
        1.5.3 毛细管电泳分析与液相分析的比较
    1.6 固相萃取技术
        1.6.1 水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简介
        1.6.2 固相萃取原理及发展
        1.6.3 固相萃取方法开发步骤
    1.7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十种头孢类抗生素CE分析方法建立与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十种头孢类抗生素基本信息
        2.2.1 头孢克肟
        2.2.2 头孢氨苄
        2.2.3 7 -氨基头孢烷酸
        2.2.4 头孢呋辛
        2.2.5 7 -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2.2.6 头孢哌酮
        2.2.7 头孢他啶
        2.2.8 头孢吡肟
        2.2.9 头孢噻肟
        2.2.10 头孢拉定
    2.3 实验部分
        2.3.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E系统最佳条件的选择
        2.4.2 方法学考察
    2.5 小结
第三章 十种头孢类抗生素SPE方法建立与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3.2.2 对照品(1.0 mg/ml)储备溶液的制备
        3.2.3 实际水样前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3.3.2 水样过柱前PH的选择
        3.3.3 萃取速度的考察
        3.3.4 淋洗步骤的优化
        3.3.5 洗脱溶剂及其用量的选择
        3.3.6 处理水样体积的选择
        3.3.7 水样的加标回收率试验
        3.3.8 实际水样测试
    3.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

(6)毛细管电泳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毛细管电泳在临床化学中的应用
2 毛细管电泳在化学药物及其制剂中的应用
3 毛细管电泳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3.1 黄酮类
    3.2 生物碱类
    3.3 有机酸类
4 CE新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4.1 毛细管电色谱
    4.2 毛细管电泳芯片技术
    4.3 CE与不同检测器的联用技术
5 结语

(7)毛细管电泳分析中的富集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毛细管电泳在柱富集技术
    1.1 堆积
        1.1.1 采用压力进样的样品堆积
        1.1.2 采用电动进样的样品堆积
    1.2 吹扫
    1.3 动态p H界面
    1.4 瞬间等速电泳
    1.5 双在柱富集技术
    1.6 毛细管电泳在柱富集技术的应用
        1.6.1 食品安全分析
        1.6.2 环境科学
        1.6.3 药物分析
        1.6.4 生物医学及法医鉴定
2 毛细管电泳分析中的微型化样品前处理技术
    2.1 毛细管电泳分析中的固相微萃取技术
    2.2 毛细管电泳分析中的液相微萃取技术
3 微萃取技术与在柱富集技术的联用
    3.1 固相微萃取与在柱富集技术的联用
    3.2 液相微萃取与在柱富集技术的联用
4 结论

(8)样品预富集与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概述
    第二节 样品预富集技术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在环境污染物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在痕量磺胺类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场放大进样-小型化毛细管电泳在氨茶碱药片中乙二胺快速测定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毛细管电泳法用于药材有效成分和体液内药物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摘要
    1.1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1.1.1 几个基本概念
        1.1.2 毛细管电泳仪的基本构造
        1.1.3 毛细管电泳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1.2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及其特点
        1.2.1 毛细管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
        1.2.2 非水毛细管电泳(Nonaqueou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NACE)
        1.2.3 毛细管凝胶电泳(Capillary gel electrophoresis,CGE)
        1.2.4 毛细管电色谱(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CEC)
        1.2.5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apillary chromatography, MECC/MEKC)
        1.2.6 微乳电动毛细管色谱(Microemulsion electrokinetic capillary chromatography,MEECC)
        1.2.7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 CIEF)
        1.2.8 毛细管等速电泳(Capillary isotachophoresis,CITP)
    1.3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3.1 毛细管电泳在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1.3.2 毛细管电泳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3.3 毛细管电泳在手性药物拆分上的应用
        1.3.4 毛细管电泳法在药物与生物大分子方面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内容
第2章 中药材决明子中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
    摘要
    2.1 引言
    2.2 非水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决明子中蒽醌化合物的研究
        2.2.1 实验条件与研究方法
        2.2.2 结果与讨论
    2.3 决明子中脂肪酸类成分的分析研究
        2.3.1 实验条件与研究方法
        2.3.2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液中头孢类抗生素及其配伍药物的毛细管电泳分析研究
    摘要
    3.1 引言
    3.2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同时测定人体液中头孢孟多和丙磺舒
        3.2.1 实验条件与研究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同时测定人血清中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丙磺舒
        3.3.1 实验条件与研究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液和药物制剂中氟喹诺酮药物的分析研究
    摘要
    4.1 引言
    4.2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人尿液中的脯氨酸和氟罗沙星
        4.2.1 实验条件与研究方法
        4.2.2 分离检测条件的最佳化与方法学评价
    4.3 依诺沙星的高灵敏化学发光体系与发光机理研究
        4.3.1 实验条件与研究方法
        4.3.2 发光条件的最佳化与方法学评价
        4.3.3 发光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CE 用于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摘要
    5.1 引言
    5.2 实验条件与研究方法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研究方法
    5.3 毛细管电泳分离与定量分析
        5.3.1 毛细管电泳分离
        5.3.2 FU-HSA 相互作用下的定量分析
    5.4 结合常数测定与作用力分析
        5.4.1 结合常数的测定
        5.4.2 相互作用力的分析
    5.5 结合位点的确定与血清蛋白构象的变化
        5.5.1 结合位点的确定
        5.5.2 血清蛋白构象的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其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毛细管电泳技术概述
    1、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技术
    2、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3、毛细管电泳的特点
三、毛细管电泳在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1、毛细管电泳在基因检测中应用
    2、毛细管电泳在血液检测中应用
    3、毛细管电泳在尿液检测中应用

四、毛细管电泳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毛细管电泳—非接触电导检测对人血样中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分析方法研究[D]. 薛天凤. 东华大学, 2021(01)
  • [2]增强型双波长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毛细管电泳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D]. 万婷.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3]猪病毒性疫病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及NADC30-like PRRSV与ASFV的监测研究[D]. 邬旭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4]Ag(Ⅲ)化学发光法检测吗啡及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D]. 朱怀娇.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头孢类抗生素的固相萃取-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建立与研究[D]. 侯卓.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6]毛细管电泳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 徐晓雅,张敏,汪电雷,姚兆敏,吴青青,吴洁,方伟. 广州化工, 2018(09)
  • [7]毛细管电泳分析中的富集技术及其应用[J]. 黄林芳,何蔓,陈贝贝,胡斌. 色谱, 2014(10)
  • [8]样品预富集与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童芳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9]毛细管电泳法用于药材有效成分和体液内药物的分析研究[D]. 吴远远. 河北大学, 2013(10)
  • [10]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其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J]. 王宜萍. 青春岁月, 2013(05)

标签:;  ;  ;  

毛细管电泳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