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之源,鼓动风帆的东风

力量之源,鼓动风帆的东风

一、力量的源泉 鼓帆的东风(论文文献综述)

吴学峰[1](2019)在《“三三”谱系作家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蒋雅卓[2](2019)在《唐代宿泊诗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以题材为中心的唐诗专题研究尤为盛行。所谓“宿泊”题材诗是写夜宿和泊船的诗作,宿指停船的时段在黄昏至黎明之间,泊指夜宿的地点在舟中或岸边。宿泊诗以时间为维度。诗人的思考与活动源于白天,夜晚是白天的继续,也是宿泊诗诞生的重要背景。宿泊诗以空间为经度。它贴近山水,继承传统的山水审美精神,却并不仅仅表现纯粹的山水之乐,还关注到人这一主体在山水客体间的精神面貌。总而言之,宿泊诗即写诗人在水路交通线上夜宿时的见闻感受,它是交通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宿泊诗有两大源头:其一是羁旅题材,其二是夜题材的相关书写。宿泊诗发端于诗骚,拓宇于魏晋,初成于《古诗十九首》。及至唐代,宿泊诗从形式到审美各方面都已完备,并达到了高度发达的程度。唐人继承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诗的羁旅题材传统,将宿泊发展成一种独立的题材类别。唐代约有400多首宿泊诗,诗人普遍偏好以近体写宿泊主题,古体次之,乐府稀少。近体中律诗又多于绝句,五律多于七律,七绝多于五绝。从初唐到晚唐,能够代表唐诗高峰的诗人有几十位。其中成就突出的如宋之问、骆宾王、杜甫、李白、刘长卿、刘禹锡、韦庄、卢纶等人,都展现出他们写作宿泊诗的杰出艺术才能,最终形成蔚然可观的创作高峰。到中唐,宿泊题材中还孕育出像张继《枫桥夜泊》、卢纶《晚次鄂州》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交口称誉,视为榜样,表明其达到高度成熟。狭义的宿泊诗以描写唐人在水路交通线上的漂泊主题为主,包括舟中夜宿和泊船夜宿两种情形,但有一类以“夜泛”“泛舟”为题眼,以写夜晚江面泛舟之乐的诗歌也可纳入讨论范围。诗人进行创作实践中,继承行旅诗中诸多圆熟的意象,并升华包含忧患意识的舟船意象、体现生命悲剧意识的猿意象,增加反映唐代政治悲辛的南北意象。宿泊诗艺术上的特色和成就主要有三点:其一,生活气息浓厚,扩大了反映社会生活的面,拓展了唐诗的题材范围及抒发思想感情的艺术功能;其二,情景交融,境界宛然,写景状物时声色描写突出。诗人熟练运用通感手法,最终超出可视可听的界限,捕捉潜意识和直觉印象,表现出内心更深刻的触动;其三,冲破“诗缘情”的创作套路,有了写意的偏向,意在景先,感事而发,形成立体可感的诗境美。唐代中后期,诗人呈现从北向南的不可逆的流动趋势,大量外籍诗人来到相对偏远和蛮荒的南方水域,如巴水水域、汉水水域、洞庭湖水域、江州水域、岭南水域。诗人在心理和视觉上,被这些南方水域景物所触动,写下了不少地域风情诗歌。这部分诗作记录有当时这些南方水域所见的特有的自然风光、人文精神,而且能体现出诗人在反映地域文化时的选择倾向。南方偏远地区的水域文化从正负两个方向影响着诗人的创作,无论主动接受或被动反映,诗人都会在无形间吸收这些南方水域特有的文化特质。

龚鹏程[3](2016)在《山水观》文中研究说明一、大观、远观、游观、谛观"观"字当然是关于"看"的。我们看见山水,就是人与山水相遭遇了。可是"观"不是"看"、不是"见"、也不是"临",是"观"。观是看,但又与看或见不同,是一种特殊的见。中国字里表示看见的字很多,各有意指。最简单的是"目"。目指眼睛,但也可以做动词用,显示眼睛的动作,如《楚辞·九歌·少司命》:"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目成"就是。"目成"指两个人对看,看对眼了。这是距离相近地看。

黄月芳[4](2015)在《《鹤唳集》点注》文中研究说明郑献甫是清代广西文坛大家,着述甚多。本论文以郑氏诗集《鹤唳集》为研究对象,将该集诗作全部予以标点注释,并在《前言》中作初步研究。“鹤唳”一词,取自“风声鹤唳”典故,形容战乱、惊慌与动荡。《鹤唳集》作品创作于清咸丰五年(1855)至咸丰十年(1860)间,这一时期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平天国席卷中国的年代,郑献甫在《鹤唳集》中用诗歌记载了着这一路的风云。这些诗篇不仅记载了作者在战乱中几次逃难、反复奔波于两广各地、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而且如实地描写了百姓的苦难生活以及社会的凋敝状况,包括太平天国革命、两广会党起义、侵华西方强盗的横行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反映。同时,作者数年经历所见所闻的各地民风民情、山川景物、古迹名胜,在他的诗中也有不少留影。另一方面,《鹤唳集》的不少作品还宣扬了作者的文学主张,例如,郑献甫主张文法自然绝去修饰,诗文要写真意述真情,要学会变通学古以变古,禁忌沿袭守旧,于创新中保持文章的活力,等等。《鹤唳集》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还是全面研究郑献甫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

谭军武[5](2014)在《论“经典”—对一个文学概念的问题式考察》文中研究指明“经典”,在晚近几十年的学术活动中,是一个非常瞩目的文学关键词。这不仅归因于“经典”建构所引发的一系列学术议题,更源于“经典”概念内在的话语张力和理论包容性。受后现代思潮与文化研究的影响,传统的经典文学遭受了重大质疑,由此引发的文化、政治、社会和审美争论,上升为文学研究领域最有辐射力的学术焦点。这场由西方世界发端的“文化战争”,在国内得到了热烈的回应。虽然挑战经典传统的方法、视野和路径,并没有跳脱出西方的理论范式,但对传统经典的文化批判与日常消解激情,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淹没了对“经典”概念的深入考辩和理论澄清,致使许多讨论陷入作品的雌雄之辩,各执一端,莫衷一是。还原“经典”这一关键概念的理论本相,通过梳理西方经典理论的历史演变轨迹,建立一个参照比较的框架,围绕关键词的核心理论问题,展开一种历史性的、语境化的、问题式的考察,对于我们进入经典论争的事实现场、厘清诸多文学研究的基本议题,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论文首先以问题意识切入,考察“经典”概念的语义演变和文化意蕴。通过对“词与物”的历史考古,希图由符号的思想史还原,在classic与canon的差异性中,找到其内涵演变与发展的同一性。我们认为,不管是classic还是canon,就其语词涵义的历史生成和文化律动而言,都与社会机制及文化语境的内在需要密不可分;从本质上而言,两者都是一种历史需要的内在转化。19世纪以后,classic与canon在文学领域已经可以相互替代使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可以用汉语的“经典”一词,来归拢翻译classic和canon、并在概念的层面上,围绕这个关键词讨论一些核心问题的原因。当然,“经典性”不是抽象的客观本质,它是文本在时间的结构中,不断沉淀和延传的历史价值。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是一个文本“经典化”的重要维度。为此,我们在第二部分引入“时间检验”的评判机制,以图在一般的意义上,探讨经典形成的基本时间限度。时间的距离结构,是检验一个文本之厚度、宽度与高度的历史机制。我们认为,时间检验不是一个测算文本活得长短的数学问题,而是在一个基本的时间限阈中,考验文本价值能否得到普遍认同,或能否跨越“世代”,在不同主体间引发共鸣的过程。我们主张,一个文本要确定其经典地位,至少需要三代人、将近百年的时间考验。这意味着,文本最初生发的含蕴和品格,在历史的结构中,逐渐超越其生成的时刻,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属性。然则,普遍性也是能够转化为“当下”经验的力量;借助这种力量,经典文本才可实现跨越时空的“汇通”。文学经典总是在这样的普遍性与当下性、恒与变的转化和融合之中,实现自己的历史存在。这种恒变的历史转换,显示了经典因时而变的历史生命力,同时也保证了文学经典秩序的稳定。文学经典的恒变不仅是单个文本价值在历史中外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学经典秩序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典的恒变还突出地表现在艾略特所言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布鲁姆所谓的“影响的焦虑”等议题中。我们相信,这种由经典奠定的文学传统之恒变,也是我们理解文学经典内在属性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文学经典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而言,我们觉得,经典建构既是对文学传统秩序的历史调整与改变,也是文化传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把文学经典置于文化传统的总体结构中来加以考察,还原文学诗性与人类生存本质之间的文化关系。作为特殊的符号系统,文学经典不但组构了一套独特的文学传统“变体链”,而且以文字符号特有的言说方式,完成了对文化传统的母体性建构——文字符号相对其他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文化优先性,使文学经典(建构)成为了文化传统(建构)的重镇。文学经典书目的选择,文学意象(形象)的原型化,以及特定文学表达话语的提炼,勾勒出一种文化传统的基本图景。这一点,在知识分化尚不明确的时代,体现得更为鲜明。我们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在文学—(文字)符号—传统之间建立价值同一转化的逻辑,阐明了文学经典与文化传统之间的价值同构关系。不同时代文学经典书目的选择,正是这种同构关系在文学经验上的具体展现。简略地考察不同时代的“经典”书目,更好地确证了它们与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共生关系。不过,也就是在对历史书目的简单清理中,我们又发现了其背后蕴含的另外一种机制,即权力的结构。这也成为经典理论需要从历史角度加以详细检讨的又一重要维度。由此,我们进入对文学经典背后权力光谱的解析。每个经典在时间的检验中,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时代的权力编码。我们无法绕开政治权力设下的“语境”,而去高谈悬于云端的“意义”,那样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借助象征寓意方法,在文学经典的“诗性”技巧,与西方帝国欲望的野心之间,找到了历史架通的桥梁。西方“帝国”的权力欲望在文学的语言/寓言中实现着自己的历史在场。从古罗马开始,“帝国”的政治欲望就与文学经典的建构相连,并一直延续到当代的帝国权力形式中。以罗马“帝国”对维吉尔的经典化作为基点,我们阐明了“帝国”与“经典”的历史性关联。同时,通过对经典隐含的权力结构分析,我们在社会、文化等层面思考了文学经典与政治权力话语之间的复杂纠葛,并简明阐释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共同体想象与经典建构之间的同一关系。由权力议题,我们将“经典”的问题之思引入了当代的论争现场。长期以来,西方一元化的经典体系和价值取向,并未随权力形态的变化而产生根本性的颠覆。但这一切在晚近却发生了急遽的转向。我们试图由对美国当代文学经典论争的观察入手,在20世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逐步梳理经典解构主张的思想特点和权力倾向。多元主义重新描述经典价值呈现的社会历史语境,解构了传统经典普遍性价值的文化幻象,事实上也就以多元化“阐释共同体”分割了统一的西方文化精神“共同体”。但他们具体的文学研究,却多少陷入了对“谁”该进入经典或排除出经典序列的门楣之争。由此,我们借助“文化资本”概念,通过对学校机构的体制性作用进行分析,将问题引向社会的生产性结构中,使论文切入到了经典建构更为具体的层面。原本寓言化的帝国想象,在一个更日常化的场域中揭开了它幽深的权力面纱。至此,完成了对经典建构之权力机制由宏观到微观的双重解析。总之,文学经典的理论议题很难一时穷尽。我们仅以历史性的视野,对“经典”理论进行了简略的问题式(questionization)话语考察。“经典”问题(problem)不会消失,“经典”的问题(question)之思也未有终结。经典成为这个时代的问题(problem),不过是我们以问题(question)方式回应经典自身历史发展的一种思考路径。毋宁说,经典的问题(problem)存在,正显示出了经典参与时代性文学问题(question)之构成的巨大力量。

曹蕾[6](2014)在《原生·模仿·超越—莫言文学创作历程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的冬天,莫言的文学创作得到了世界的肯定。这份肯定,不仅是对莫言文学成果的肯定,更是对莫言几十年文学坚持的肯定。在文学创作的海洋中,莫言或许游得很慢,但是他从未停下来。现在读莫言早期的文学作品,其中也有青涩和稚嫩,但是我们已经能够从中读到与同时期其他作品不同的特质,如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审丑意识、隐约的批判意识以及雏形中的民间意识,这些与其他人不同的新质,是其日后成长的基础。随着阅读视野的开阔,莫言开始大量接触西方文学思想,也开始了他有意无意的模仿与借鉴阶段,在莫言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很多西方文学大师的影子,同时,莫言依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中西融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莫言独有的创作风格。文学终究是要蕴含思想内涵的,这也正是莫言的作品征服世界读者的真正所在。本文试图从原生、模仿、超越三个阶段,梳理莫言文学创作的成长历程,从而呈现一个逐渐成熟的文学大家。

陈怡婧[7](2013)在《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文本的开发》文中指出语文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互为补充,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但是,目前初中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课外阅读中面临时间少、文本缺、不会用等问题。本论文主要以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数据分析法、比较法,对现今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和课外阅读的文本利用情况进行研究。文章首先指出了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文本开发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文本开发面临的困惑;其次,提出在文本选择上,必须学会利用课内外的文本资源,多角度、多元化地利用语文教材、经典名着等文本,并在使用这些文本时兼顾开发“剩余价值”和文本相互间拓展延伸,以此来提高课外阅读文本的数量与质量,拓展课外阅读的领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唐玉艳[8](2012)在《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的产生根由与矫正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生作文最能反映一个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最能看出一个学生的生活积累以及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最能反映其认识能力、思想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学艺术修养等。新的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反复强调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要能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作文,应该是孩子们思想的真实表达和个性表达。倡导真言,提倡表达自我,是我们作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要求。可是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一听到要写作文,便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反感和莫名的恐惧。然而,为了任务,为了考试,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写。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写作已经异化成了应试的敲门砖,作文就是为了一个分数。于是,用假话、大话和空话来敷衍,缺少真情实感。这样长此以往,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就非常普遍。这一严重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鉴于此,本文试图正视中学生作文“假大空”泛滥这一现象及其危害,并找出这一现象的成因,以及探讨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第二部分,分析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的危害性;第三部分,找出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的产生根由;第四部分,提出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矫正策略。

杨黎黎[9](2010)在《赵长庚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上篇)》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学术界第一次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赵长庚教授的学术思想。赵长庚教授是我国近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研究的先驱,是我国西部地区城市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的首席专家,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专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地人居环境理论探讨的发起者,还是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研究的绝对权威。回顾赵长庚教授的一生,祖籍四川崇庆人,出生于1920年3月,于1939年进入燕京大学文学系就读,毕业后继续在中央大学攻读建筑学学位,1946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并获学士学位,是至今为止唯一拥有文学、建筑双学位的通才专家。1950年在成都艺专建筑科授课并任校务委员,1952年国家院系调整,西南地区7所大学的建筑类专业组建成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后,赵长庚先生即入校任教,直至1998年初春辞世。1955年被派往上海同济大学与城市建设部进修城市规划学,而后回校协办规划系。在1958-1978年20年间,正直年富力强的壮年期,却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动荡,期间他几乎完全停止了专业研究和教育工作。1978以后,历经了意识形态领域风风雨雨的磨难洗礼,赵长庚教授依旧怀着满腔的热情回到教育岗位,为重庆大学建筑成规学院的专业学科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园林保护与发展的研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献着作。文中详细整理记述了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及理论思想。赵长庚属于较早涉足城市美学研究领域的一批学者,可以说他在如何构建和美化城市环境的研究中功不可没。他关于如何理解城市美学、研究审美价值、构建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的问题探讨中提出了系统的方法论;赵长庚先生围绕如何建设山水城市、如何建设城市景观,着有《建设“优美、文明、清洁”的城市》、《城市文化与园林、风景、山水文化》、《论城市景观与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城市景观漫谈》等多篇论文,将城市景观进行分类,提出规划观点,以提高城市景观的效益;城市风貌及特色的研究是赵长庚教授在城市规划研究和城市文化探索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研究是从人文与艺术的角度深刻剖析了规划在当时保护城市历史多样性、塑造城市风貌过程中的重要性。赵长庚教授的这部分研究首先解析了打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性,接着提出了如何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如何延续城市历史风貌的方法论;赵长庚教授把传统园林纳入风景园林旅游规划研究范畴,总结营建方法,加以借鉴合理利用,探索出了一条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的新思路。以上部分是对其理论思想研究的摘要。赵长庚教授将历史文化和文学创作融入到专业理论研究及项目操作中来。他在工程设计研究中巧妙的融入了历史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内容,包括有:城市及地区的历史文化传说、传统文化、宗教文化、诗词古籍、诗书楹联、绘画白描等。在建筑、规划与造园中表现历史人文哲理、诗情画意。

丰雨扬[10](2009)在《奥帆赛赛后评估标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岛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在2008北京奥运会赛事运行上有着极为独特的地位,承担着极其特殊的任务,他设有奥运会境外赛事运行机构——青岛奥林匹克帆船比赛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岛奥帆委”)。青岛奥帆委是在北京奥组委和青岛市政府的双重领导之下负责2008北京奥运会的帆船比赛的赛事运行机构。因此,对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岛帆船比赛(以下简称“青岛奥帆赛”)进行赛事项目评估无论是对于青岛市政府还是青岛奥帆委,甚至是北京奥组委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从青岛奥帆赛开始筹备的伊始,青岛市政府和青岛奥帆委就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对青岛奥帆赛的赛事项目评估做调研,从定性到量化分析,一切都在用数字,用现实说明问题,但与“轰轰烈烈”的青岛奥帆赛的赛前和赛时评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岛奥帆赛的赛后项目评估却一直是个空白,在各种文献、材料中少有提及,经过笔者的细致研究发现,对大型体育赛事的赛后项目评估在国际上也不为专家学者们所重视,人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对赛事运行的可行性分析和赛事运行的具体操作研究上,对大型赛事的赛后项目评估往往只是一带而过。然而,从举办大型赛事的历史经验来看,对大型体育赛事的赛后项目评估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通过对过去赛事运行总结,可以发现赛事在准备工作中的不足,为今后大型赛事的准备工作提供宝贵的现实经验,通过总结,可以对赛事运行的人力、财力做出更加合理地安排,以节省更多的赛事运行成本;通过总结,可以发现赛事运行过程中各个职能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对今后赛事的运行体系做出更加合理地安排。本文借助于2008北京奥运会这一盛大的体育项目平台,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当前关于青岛奥帆赛的赛前和赛时项目评估体系,借鉴之前大型体育赛事赛后项目评估体系的有限经验,利用分析工具深入研究举办青岛奥帆赛对青岛这座海滨城市各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青岛奥帆赛赛后项目评估体系。笔者期望能够通过对青岛奥帆赛赛后评估体系的研究分析,开辟这样一块领域,将人们对青岛奥帆赛的关注目光引向赛后,为青岛、为中国、为世界留下宝贵的奥运遗产。

二、力量的源泉 鼓帆的东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力量的源泉 鼓帆的东风(论文提纲范文)

(2)唐代宿泊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唐代宿泊诗的兴起和发展
    2.1 宿泊诗的内涵
    2.2 唐前宿泊诗的传统
    2.3 唐代宿泊诗的创作概况
    2.4 唐代宿泊诗的兴起背景
第3章 唐代宿泊诗的内容与情感
    3.1 唐代宿泊诗中的漂泊生活
        3.1.1 舟中夜宿
        3.1.2 泊船停宿
    3.2 唐代宿泊诗中的夜泛生活
        3.2.1 宵禁与夜泛
        3.2.2 科举与夜泛
    3.3 唐代宿泊诗的情感内涵
        3.3.1 唐代的忧患意识——以舟船意象为例
        3.3.2 唐代的悲剧体验——以猿意象为例
        3.3.3 唐代的故园之思——以南北意象为例
第4章 唐代宿泊诗的艺术特色
    4.1 浓郁的生活气息
    4.2 突出的声色描写
    4.3 强烈的写意偏向
第5章 唐代宿泊诗与南方偏远地区的流域
    5.1 巴渝流域
    5.2 汉江流域
    5.3 洞庭湖流域
    5.4 江州流域
    5.5 岭南流域
    5.6 余论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唐代宿泊诗索引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致谢

(3)山水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观、远观、游观、谛观
二、观象
三、观法
四、观山川
五、观山水
六、内观
    (一) 日想观, 又作日观、日想。正坐西向, 谛观于日, 令心坚住, 专想不移。见日欲没, 状如悬鼓, 既见日已, 开目闭目皆令明了。
    (十) 观音观, 又作观世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想弥陀胁士中之观世音菩萨。
七、山水之观
    (一) 以上这些写真山水者, 迩来备受推崇。
    (四) 以物观物

(4)《鹤唳集》点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郑献甫生平交游与着述
    第一节 郑献甫的生平
    第二节 郑献甫的交游
    第三节 郑献甫的着述
第二章 《鹤唳集》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战乱社会的缩影
    第二节 个人颠沛流离生活简史
    第三节 山水景物与民风土俗的记载
第三章 《鹤唳集》的价值
    第一节 翔实的史料价值
    第二节 作者文学主张的展示
        一、诗当有格,缘情言志
        二、学古以变古,文章忌死句
        三、诗抒心灵,意主性情
结语
《鹤唳集》点注
    鹤唳集一(乙卯至丙辰)
        罪言六首
        姚吉甫刺史自贵阳惠书时奉讳云南返葬山西
        乙卯春初遣兴(四首)
        春雨不出门偶作
        夜气
        郊行(二首)
        乙卯马日至州城
        春夕不寐偶成(二首)
        春日乡里纷然人情皇惑戏占
        薄暖(三首)
        人日偶成
        入郭
        即景
        闲遣四首时五十五初度矣
        小窗听雨排闷偶成(二首)
        春望
        绝句二首
        春分
        夜雨
        社日看耕(二首)
        春晓
        春日漫兴(四首)
        石氏兄弟脱贼歌
        避贼闲遣
        盗去归家(二首)
        避盗历数村戏作
        连日行路偶占(二首)
        哭榕儿(二首)
        清明上冡
        书感
        闻布谷
        闲居遣兴
        村人共辟岩居藏身时值褉日相与探胜(二首)
        感怀四首
        病疟戏作
        送春三首
        故乡以人代牛耕感赋
        盗警(二首)
        太息
        郊原即目(二首)
        赴桂林取道雒容途中作(四首)
        舟入理定峡偶作(三首)
        江行题野人村居
        长夏苦热即事偶作(二首)
        闲遣(二首)
        新秋书怀(二首)
        秋思在秀峰书院作八首
        乙卯八月十七日闻浔州府失守感赋(四首)
        乙卯冬初讲院独坐偶成(六首)
        十月初六夜大雨似四月蒸溽偶占一律志之
        放歌(四首)
        消息(四首)
        寓居无事苦雨有怀率成二首
        望乡
        寒雨排闷(二首)
        写意(四首)
        夜凉被酒偶作(二首)
        送朱伯韩同年观察入都(二首)
        桂林补兴
        秋柳(四首)
        书《随清娱墓志》后
        题《灵泉观日图》
        定粤寺中大镬歌
        《醉钟馗图》
        寄白河令李秋航代柬
        书《咏芳集》后有序
        题便面沈畹兰小照为方伯胡恕堂同年作(六首)
        书扇送刘莪圃返里时以旧任累将赴晋
        题姚理堂学博小照即以志别
        五古一首
        夜寒不寐枕上偶成(二首)
        丙辰春感
        夜雨
        人日得方伯胡恕堂同年书
        春望
        上元口号
        写意(二首)
        有感偶书(四首)
        即景
        春意
        正月二十三日大寒不能入城旋且归里
        早发途中即景
        郊行马上得句
        春游入郭(二首)
        春兴漫成四首
        二月二日
        闲居
        晓起
        黄昏
        忆昔
    鹤唳集二(丙辰至丁巳)
        丙辰三月十九日江行至永福,被盗劫舟并舟将去
        题莫梧庄《冬岭观梅图》
        题劳介子《蕉鹿图》帐额
        白莲四首为胡恕堂方伯赋
        丙辰夏苦雨三四旬未止排闷偶成(四首)
        题田珥云慈帷遗卷(二首)
        论诗十六绝句(十六首)
        酬周小农明府见赠二律(二首)
        城东晚眺.占
        寿廖萃堂九秩(四首)
        用韵答罗芸阁学博
        夜坐
        十月二十五日撷芳园赏菊呈胡恕堂方伯(二首)
        冬至将谋返里述意四首示李秋航(四首)
        岁暮杂感示李秋航(八首)
        腊日偶吟(四首)
        岁除无事偶成(八首)
        独秀山下读书岩访颜光禄遗址
        除夕醉吟
        守岁讲院作
        丁巳元旦
        人日得句寄秋航
        命桂儿上学作此示意(二首)
        春游闲遣(四首)
        春雨
        春夜
        辑书案.占八首
        题方伯胡恕堂同年《三生图》
        丁巳正月二十日自桂林赴宜州道出永宁杂述(六首)
        宿山店
        舆中得句(四首)
        道上偶占
        野店初见桃花
        至永宁游百寿岩题壁(四首)
        寓城中门人陈竹溪书室谈柳州告警恐宜州道梗怅然作退归之计
        归途写意
        野店即景
        惊闻柳州失守,时二月之二十八日也(四首)
        三月二日出桂林途次作(二首)
        三月初九日命家丁回里,而自与家.居平乐
        过阳朔吊曹邺故宅
        清明日忆家(二首)
        平乐城中金砂庵后有金砂井或以为李义山诗所云“绳烂金砂井”即此地也书一绝
        平乐感兴
        赠荔浦令王悔余明府(二首)
        三月二十四日与李秋航同至封川作寓公(二首)
        封川令张棨堂出其尊人东崖先生《探春图》属题
        又题《听涛图》(三首)
        又题《望岳图》(二首)
        题田生珥云为周郎释香作独秀峰图
        夏五寓封川午日偶书(二首)
        封州杂咏(四首)
        送李秋航回帆梧州(二首)
        余欲奔黄州而秋航欲回衡州书来言别作此送之(二首)
        封州闻警移居僻乡(二首)
        小舆行荒山中得句(二首)
        闰夏由封川赴广州得四绝
        鹄奔亭夜泊
        峡山寺
        羊城闲居感怀八首
        仁化令吴慎甫同年闻予东下,以舟西迎,不知已到羊城两阅月矣,欣然命驾至韶阳,道上偶占(三首)
        江路近海风色颇凉偶得句(二首)
        水角至山峡书所见
        亭午小泊鱼步
        过清远时连州有警
        清远峡
        出峡
        由韶阳舍舟而舆至仁化
        仁化杂咏(四首)
        秋七月游丹霞山题壁
        丹霞禅林吊澹归和尚即明末金道隐先生也(二首)
        夜宿丹霞山中客堂(四首)
        归途游锦石岩复作长句
        赠吴慎甫同年(六首)
        丁巳八月在羊城闻梧州于十一日失守感赋(四首)
        侨居羊城,稀得乡报,闻彭星舫观察摄方伯篆即乞病,赋此寄怀,即以代柬
        闻李秋航陷贼中许久不得消息
        美人风筝四首
        范蠡
        王猛
    鹤唳集三(丁巳至戊午)
        羊城小住,蕃舶大集,拟即携家去之
        丁巳十月十四日夷人入城,十六日携家出城纪事一首
        感事四首
        到羊城时不谒一客,别羊城亦不诣一客,有问者,以此答之
        晓过清远县
        浈江舟次杂感(四首)
        过英德吊东坡
        浈江旅夜偶成
        舟次即景(二首)
        至韶州感赋(二首)
        历记游踪慨然有作(四首)
        小住韶阳戏书(三首)
        登九成台作
        小饮后醉书(四首)
        偶书韶州寓壁(二首)
        书寄翁源令李少白书后(三首)
        避寇以来新知旧识相累不少,人眼自青,我头奈白,所报直不必言,书此志感,且以志惭(二首)
        罪言一首
        自韶州赴仁化作(三首)
        至仁化,同年吴慎甫大令处之署中,留之度岁(二首)
        仁化署中守岁戏作
        旅怀(四首)
        戊午元旦仁化署中作(四首)
        仁化署中闲居(二首)
        三月就顺德之聘,重泛珠江至羊城有作(二首)
        三月十六日赴顺德途次作(二首)
        顺德小住借观旧志(二首)
        戏作《幻幻书生歌》寄李秋航
        闻李秋航将披发入山自称李空如作此寄之并送之(八首)
        将别顺德偶占
        望海歌
        重住羊城数日偶书(四首)
        羊城怀古五首
        客感偶成(四首)
        戏书一首
        杂书所触(三首)
        自珠江返棹入浈江回望羊城有作(二首)
        重过英州感赋
        寨将夫人庙吊银城虞氏女
        枕上
        江干晓望(三首)
        随清娱
        王朝云
        浈江夜泊(二首)
        舟吹夜坐(二首)
        江行即景(二首)
        舟夜即景
        英州江中闻盗
        客中杂忆两年来流寓(八首)
        尝阅《象州图》,经欲修吾州志书而未及为也,闲中杂忆,书数诗以志归思(六首)
        书程酉山太守所遗李斯残碑
        闻西江告捷,西路渐通,书此以志归思
        哭老友李秋航时客死封川县(六首)
        赠仁化令黄小山司马时五十初度
        秋凉思理归棹感赋寄吴慎甫同年,时需次羊城(六首)
        中秋感(二首)
        晚眺偶成(二首)
        戊午九月三日重游丹霞山六首
        续游丹霞山之日,本系大令黄小山所约,中途参差不值,乃以少宰钱小泉为主,凡经再宿,率成二律奉小泉(二首)
        奉答黎棠村学博
        思归吟(二首)
        书怀十首
        重九日黄小山大令招复游丹霞山(四首)
        将返里,小泉钱少宰以诗赠行,作此答之(二首)
        别黄小山大令
        赠曲江张梦仙大令(二首)
        重经羊城感赋(六首)
        转棹顺德途次作
        王悔余大令闻殉难贺州(二首)
        贺州破闻龙子构同年殉难(四首)
        贺州破不得黎信臣消息(二首)
        珠江夜泊(二首)
        流寓凤山讲舍(三首)
        自顺德复赴东莞,应大令五响亭之招,时已嘉平之六日矣(二首)
        晓发(二首)
        舟中晓望
        火轮船行
        闲吟(二首)
        东莞小寓(二首)
        东莞闲眺(二首)
        东莞移居(三首)
        残腊感怀
        东莞度岁(二首)
    鹤唳集四(已未至庚申)
        已未春三月漫兴
        长夏偶书
        书汪芙生《桃花潭馆诗钞》后
        书沈伯眉诗集
        题舒锦亭《古眉峡杀贼图》
        同人招游金绳寺在东莞县北
        署中小斋独坐
        自怜四首
        诗旨四言四首为汪芙生书素笺
        漫兴仿少陵(四首)
        杂述(八首)
        开门七事,俗问一语耳。舒立人集中有此诗七首,戏仿之(七首)
        得家信
        漫兴又四首
        六言小诗(六首)
        书舒立人《瓶水斋诗集》(二首)
        感旧诗
        陕西白河令李秋航梧州出围,卒于封川
        湖南龙阳令龙子构贺县既破为贼所戕
        甲辰孝廉忻城土司籍莫梧庄为乡人所戕
        丙辰孝廉贺县学教谕黎信臣举家被戕
        秋意(三首)
        题陈孝廉朗山《梅窝诗卷》后(二首)
        题子璞(秀琨)所贻《秋山图》小幅(二首)
        哭莞儿
        题汪芙生《秋城夜角图》
        题东坡先生画像
        九日饮冒氏宅即东莞张氏园(二首)
        书《剑南诗钞》后(四首)
        醉后吟
        重至羊城卜居(二首)
        杂忆即景(四首)
        暇日阅诸家诗戏作
        杂述(四首)
        赠张伯眉大令即书其诗文小集后
        书徐文长《青藤馆诗集》后(二首)
        书吴次尾《楼山堂集》后(二首)
        秋宵不寐秋声四起其各系于物有足感者分赋之(四首)
        长宵不寐偶书
        东莞资福寺东坡《罗汉讃》残碑
        校书偶述(二首)
        闻落叶
        补窗戏作二首
        已未小除日作(四首)
        张德甫廉访除夕见饷食物,别有盆兰,绿叶紫茎,非常品也,拜而受之,赋以志谢(二首)
        庚申元旦试笔(二首)
        早春漫兴六首
        庚申马日得家书三首
        早春漫兴又六首
        读史偶书(三首)
        闻沈伯眉学博于元日作古(四首)
        东官袁督师祠下作
        二月三日陈孝廉朗山招同人集浮邱山寺,余以疾不赴
        题倪云臞《珠海夜游图》(四首)
        伍紫垣方伯五十寿诗(二首)
        羊城寓许氏借宅偶书(二首)
        陈孝 廉兰甫、俞观察麟士招游海幢寺 , 时送张南山诗刻藏于此
        俞麟土观察招游潘园海山仙馆,在坐者许小琴别驾、许晋笙郎中暨星台太守、筠葊侍讲共六人
        绿阴四首
        送许星台入都时以郡太守赴铨(二首)
        临水人家见牡丹盛开
        春夜闻残雨
        病愈后连日出游书所见
        报谢归戏作
        春阴出游近郭
        观海放歌
        消息(三首)
        六十自寿(四首)
        庚申清明
        羊城气候颇异,流寓书感(二首)
        小有感冒重召医者慨然有作
        许星台太守筠葊侍讲昆季偕其兄晋生郎中暨其家小琴别驾宴集邓氏杏林庄(三首)
        杜门无事仰屋有得(三首)
        绝句(二首)
        杂诗(六首)
        春游偶书
        杂作绝句(二首)
        书洪稚存《更生斋续集》(二首)
        倪云臞少尹于闰三月三日招同人集广州光孝寺
        谒虞仲翔祠
        许星台太守招同人携録事小集离明观
        题曾宾谷长寿寺后池修禊图,成果和尚藏
        题俞麟士观察《凌云课诗图》(二首)
        题宣和画石《玉玲珑》残卷
        题许小琴别驾所藏听松庐卷子汤都督雨生为张郡丞南山作也
        题《南唐古梅图》为许小琴别驾作
        题《沙湾古松图》亦为小琴别驾作
        首夏四日杏林庄主人招饮于杏林庄赋此疥其壁(四首)
        即事小诗为汪芙生书扇(四首)
        南海令朱柳溪明府六十寿诗
        驿柳(四首)
        悼从侄子方大令卒于乳源署中(二首)
        许公子晋笙比部郎为余作《旧雨图》书其上(三首)
        庚申七夕前一日,许晋笙、崔松生招集袖海楼,是夕荡舟海珠寺畔纵观乞巧,作此纪事,盖岭南俗以六日为七夕,莫知所始也
        杂忆诗八首,作于桂林,时为乙卯,其稿失去久矣,犹忆数联,补缀引申,或入近况,不忍割弃,故为附存
        咏怀(八首)
        秋感(二首)
        羊城移寓,去旧寓数武,客见其题门帖辄识之
        暮雨(二首)
        门人王筱泉蕴璘为余续刊诗集,既竣事后阅一过,赧然有作(四首)
        七月廿四日游白雪山出小北门书所见
        门人蕴璘置酒招余,偕许小琴别驾李石泉大使王庚白公子游白云山,XV饮昇仙崕,历白云寺,归至能仁寺小憩
        题许小琴通守《鸥湖泛舟图》
        又题《镜湖雅集图》(四首)
        题画蟹
        今我
        读史有感(四首)
        刘笑山五十初度(四首)
        喜族人并乡人至四首
        题《曹贞女传》
        题《江楼秋唱图诗》后为晋笙比部作(四首)
        潦倒八首
        杂述(四首)
        寒夜独坐(二首)
        新寒杂书所感(四首)
        白香山有黑龙饮水赋,陆放翁有白龙挂空诗,客有谈此事者,忆吾乡乙卯六月十四日亦有此异,因补此诗
        蹉跎(二首)
        名场(二首)
        庚申廿五日新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论“经典”—对一个文学概念的问题式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二章、“经典”词辨:概念的源起与文化演变
    第一节、classic与canon的词学谱系
    第二节、“文学经典”何为?
第三章、时间的检验:文学经典的恒与变
    第一节、时间距离:文学经典形成的历史机制
    第二节、超越与适应:文学经典的恒变逻辑
第四章、价值同构:文学经典与文化传统
    第一节、文学经典与文化传统的价值同一性
    第二节、同声相应:经典书目与文化的时代命意
第五章、权力的寓言:文学经典与政治话语
    第一节、帝国的寓言:政治欲望的文学建构
    第二节、权力的宰制:文学经典的政治蕴藉
第六章、权力·资本:文学经典的多元化阐释
    第一节、多元价值诉求:文学经典的解构性修正
    第二节、文化资本:经典价值的社会性转换
第七章、余论:经典“问题”未有终结
参考文献
后记

(6)原生·模仿·超越—莫言文学创作历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自由与天赋:莫言的早期创作标签
    (一) 早期的“陌生化”想象:《岛上的风》
    (二) 挑战传统:1985年之前的“审丑”写作
    (三) 批判意识的“雏形”:《丑兵》(1982)、《黑沙滩》(1984)
    (四) 80年代初期的民间意识:由《白鸥前导在春船》说起
二、 模仿与借鉴:莫言创作的一副面孔
    (一) “一代不如一代”:从鲁迅、马尔克斯到莫言
    (二) 无意的“意识流”:从《狂人日记》、《喧哗与骚动》到《枯河》、《红蝗》
三、 顿悟与化境:别样的存在状态
    (一) 人与人的关系:“符号化”与“异化”
    (二) 人与社会的关系:存在之难
    (三) 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与反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文本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概述
    第一节 课外语文阅读活动与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一、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有名无实的现状
        二、课外语文阅读活动蓬勃但无序的状态
        三、取课外语文阅读活动之长,补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之短
    第二节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容与作用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内涵与外延
        二、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容
        三、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作用
    第三节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文本困惑
        一、缺乏文本
        二、不会选择利用文本
        三、阅读指向脱离“语文”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文本的选择
    第一节 充分挖掘教科书文本的“剩余价值”
        一、教材文本的多元价值
        二、“一课一得”产生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
        三、课外阅读运用教材文本“剩余价值”的意义
    第二节 正确使用读本
        一、语文课外阅读需要读本阅读
        二、语文课外阅读中读本阅读缺失的原因
        三、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有效把握读本阅读
    第三节 文学经典的选择
        一、文学经典的含义
        二、文学经典在语文课外阅读中的突出作用
        三、选择适合学生条件的文学经典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文本开发的实施
    第一节 对课本“剩余价值”的开发利用
        一、突破教材缺乏知能体系的瓶颈
        二、按能力发展的要求建构“山寨版”的体系
        三、课外阅读指向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
    第二节 由课本到读本的拓展
        一、由课文延伸到读本的相似文章
        二、由课文中的作者延伸到读本中作者的其他文章
        三、由课文向读本多维发散延伸
    第三节 由片段到整本书的拓展
        一、由课文阅读引出名着片段阅读
        二、由名着片段阅读引出整部名着阅读
        三、由一部名着阅读引出其他名着阅读
    第四节 由纸质文本阅读向非纸质文本阅读的拓展
        一、充分利用网络、电子书等媒介资源
        二、加强对非纸质文本选择和使用的指导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后记

(8)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的产生根由与矫正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一 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
    (一) 什么是中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现象
    (二) 中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的具体表现
二 中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的危害性
    (一) 抑制真实语言的表达
    (二) 阻碍作文水平的提升
    (三) 妨碍思维水平的发展
    (四) 妨害诚信人格的养成
三 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的产生根由
    (一) 中学作文教学存在弊端,学生作文没有自我
    (二) 中学作文教育脱离了生活、阅读和练笔
    (三) 作文命题道德化和作文评价标准的伪圣化、艺术化、功利化
四 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矫正策略
    (一) 改变传统作文教育的某些弊端,注重表达自我
    (二) 中学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阅读和练笔
    (三) 坚持作文命题生活化和重视作文评价标准的真实性、具体化、个性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赵长庚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上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插图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梳理赵长庚教授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及理论思想
        1.1.2 解析赵长庚教授的学术影响力及其思想的学术价值
        1.1.3 反映大建筑学科的发展轨迹
    1.2 研究现状概述
    1.3 研究内容对象
        1.3.1 生平事迹
        1.3.2 学术思想
        1.3.3 附录
    1.4 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1.4.1 文本研究法
        1.4.2 口述历史研究法
        1.4.3 实证与阐释相结合法
        1.4.4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
2 成长历程
    2.1 青少年时期
        2.1.1 出生地崇州
        2.1.2 孩童记忆
    2.2 求学经历
        2.2.1 燕京求学
        2.2.2 中大记忆
    2.3 结为伉俪
3 学成授业
    3.1 初入社会
        3.1.1 成都艺专
        3.1.2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3.2 规划研究
        3.2.1 国家需要
        3.2.2 苏联援助
        3.2.3 赴沪深造
    3.3 领导先驱
        3.3.1 学成归来,建立院系
        3.3.2 整理讲稿,编写教材
        3.3.3 桃李天下
4 经历挫折
    4.1 时代背景
    4.2 在劫难逃
    4.3 成都改造
    4.4 经历文革
5 城市美学及景观思想研究
    5.1 城市美学
        5.1.1 城市美学发展背景
        5.1.2 提出建设“优美、文明、清洁”的城市
        5.1.3 提出市容景观概念
        5.1.4 市容景观构建的具体方法
        5.1.5 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与方法的探讨
        5.1.6 关于城市美学的综合考虑和几个主要观点
    5.2 城市景观
        5.2.1 城市景观的发展背景
        5.2.2 城市景观建设的必要性
        5.2.3 城市景观的含义
        5.2.4 城市景观的分类
        5.2.5 城市景观的规划观点
        5.2.6 优良城市景观的建设方法
        5.2.7 城市景观的价值体现与效益体现
        5.2.8 以重庆为例阐述城市景观建设
    5.3 评述
6 城市风貌特色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6.1 城市风貌及特色研究
        6.1.1 探讨建筑风貌与城镇风貌的关系
        6.1.2 探讨社会制度与城市风貌的关系
        6.1.3 城市风貌协调对规划素质的具体要求
        6.1.4 社会制度对城市风貌的影响
    6.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6.2.1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问题初探
        6.2.2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区的规划方法探讨
        6.2.3 对几座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评述
        6.2.4 两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重庆
    6.3 评述
7 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及传统风景园林研究
    7.1 风景名胜区鉴赏、规划及旅游开发
        7.1.1 风景名胜的发展背景
        7.1.2 风景名胜的研究背景
        7.1.3 风景名胜的定义
        7.1.4 风景名胜的审美与文化
        7.1.5 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原则
        7.1.6 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方法
    7.2 传统园林
        7.2.1 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背景
        7.2.2 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背景
        7.2.3 中国传统园林的用地选址
        7.2.4 中国传统园林的规划布局
        7.2.5 中国传统园林的建筑布局
        7.2.6 中国传统园林的景观绿化
    7.3 评述
8 城市理论研究及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文化赏析
    8.1 城市及风景区历史文化传说探究
        8.1.1 关于明朝建文帝流亡在重庆遗迹的研究
        8.1.2 关于都江堰历史文化传说的研究
    8.2 对传统文化的运用
        8.2.1 天时地利、风韵人和
        8.2.2 山水文化
        8.2.3 园林文化
    8.3 对道教文化的理解——返璞归真、天人合一
    8.4 关于古籍、名人的研究
        8.4.1 关于诗词、文、联的研究
        8.4.2 关于李白的研究
    8.5 诗书楹联的深厚造诣
        8.5.1 风景园林与诗歌
        8.5.2 赵长庚教授的诗词佳作
    8.6 绘画白描的精妙技艺
        8.6.1 山
        8.6.2 水
        8.6.3 建筑街巷
    8.7 评述
9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10)奥帆赛赛后评估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历届奥运会的“后奥运效应”
    1.2 国际奥委会对雅典奥运会的赛后评估
    1.3 奥帆赛赛后评估体系的研究现状
    1.4 奥帆赛赛后评估的意义
2 奥帆赛赛后评估基本介绍
    2.1 奥帆赛赛后评估的基本方法
    2.2 赛后评估标准的评价依据和理论
    2.3 赛后评估标准的评价方法
        2.3.1 问卷调查统计定量分析
        2.3.2 技术指标定量分析方法
        2.3.3 系统分析方法
3 影响奥帆赛赛后评估的因素
    3.1 影响奥帆赛赛后评估的内部效应因素分析
        3.1.1 体育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
        3.1.2 竞赛组织水平评价标准
        3.1.3 后勤保障体系标准建设
    3.2 影响奥帆赛赛后评估的外部效应因素分析
        3.2.1 政治影响力的效应分析
        3.2.2 经济增长力的数据分析
        3.2.3 文化传播的广度分析
        3.2.4 社会发展的基础状况分析
4 奥帆赛赛后评估标准体系的研究
    4.1 国际奥委会对北京奥运会的赛后评估要求
    4.2 奥帆赛赛后评估的目标定位
    4.3 奥帆赛赛后评估标准的定性及分析
        4.3.1 评价标准
        4.3.2 评价依据
        4.3.3 评价方法
        4.3.4 评价理论
    4.4 奥帆赛赛后评估体系的建立
        4.4.1 综合管理
        4.4.2 场馆建设
        4.4.3 投入与技术条件
        4.4.4 比赛服务
        4.4.5 安全保障
        4.4.6 生态环境
        4.4.7 药检能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力量的源泉 鼓帆的东风(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三”谱系作家小说研究[D]. 吴学峰. 苏州大学, 2019
  • [2]唐代宿泊诗研究[D]. 蒋雅卓.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3]山水观[J]. 龚鹏程. 诗书画, 2016(04)
  • [4]《鹤唳集》点注[D]. 黄月芳. 广西师范学院, 2015(06)
  • [5]论“经典”—对一个文学概念的问题式考察[D]. 谭军武. 南京大学, 2014(12)
  • [6]原生·模仿·超越—莫言文学创作历程观察[D]. 曹蕾. 渤海大学, 2014(09)
  • [7]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文本的开发[D]. 陈怡婧. 苏州大学, 2013(11)
  • [8]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的产生根由与矫正策略研究[D]. 唐玉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9]赵长庚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上篇)[D]. 杨黎黎. 重庆大学, 2010(04)
  • [10]奥帆赛赛后评估标准体系研究[D]. 丰雨扬.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标签:;  ;  ;  ;  

力量之源,鼓动风帆的东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