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的培训和就业

在法国的培训和就业

一、法国的培训与就业(论文文献综述)

许艺彤[1](2021)在《“铁锈地带”就业的困境与破局——来自德法英的政策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二战后,欧洲一些传统的老工业区逐步衰退,形成了"老工业区"。在这些区域中,出现了严重的失业现象。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爆发,在欧洲一些国家再次引发失业率过高等问题。面对严重失业困局,德、法、英三个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本文以这三个国家的铁锈地带为样本,着重分析其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演变及从中所获的重要启示,以期对我国老工业基地促进就业的政策制定有所借鉴。

MVE JEAN PATRICK[2](2021)在《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文中提出本文以喀麦隆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发展中国家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存研究成果做出贡献。这项研究认为,如果高等教育机构有任何显着的表现,那么与大学教师相关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是关键因素之一。对喀麦隆大学机构中与大学教师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有文献进行检索,得到的信息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研究所探讨的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没有任何现成的做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喀麦隆大学教师和高等教育机构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确定他们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这些实践是如何被开展的,以及在执行这种类型和方法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之后,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基于嵌入式案例研究,以喀麦隆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为样本,探讨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四所作为研究案例的研究单位分别是:雅温得第一大学(UY1)、中非天主教大学(CUCA)、PKFokam卓越学院(PKFIE)和雅温得Saint Therese Catholic University Institute(STCUIY)。本次研究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化访谈、文本分析法和观察法三种方式于2019年1月至3月在喀麦隆进行了数据的收集。总共有67名受访者参加了访谈,其中有高等教育部(MOHE)的高等教育官员、四所高校的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文本分析包括审查与政策相关的文件、年鉴以及来自高等教育部和四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报告,而观察法则主要是通过参加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举行的会议,展开观察以收集材料,这些会议涉及到与教员招聘、晋升和培训等事项,会议议程则包括奖励措施等内容。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即“高校综合战略人才管理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主题、设置访谈问题、分析所收集的数据以及讨论研究结果。对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研究中挑选的四所喀麦隆高校都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除了一些特殊案例外,都开展了本研究所提到的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招聘和甄选、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和考核、薪酬和晋升。但各高校间,施行这些措施之后的的效率和效果各不相同。虽然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对正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一定的了解,但它们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并没有根据这些知识采取行动,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如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和学术晋升。这些知识并没有促进他们提高教学和研究绩效和生产力方面的效率。调查结果显示,选定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多从事与机构战略目标不一致的非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些做法既不相互融合,也不相互依赖,以实现卓越的绩效和生产力。这往往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再加上他们作为一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国内经济发展也正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种种因素都对其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绩效及生产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但要说的是,这项研究的发现和讨论是基于参与这项研究的67名受访者提供的信息以及从文献回顾和观察中收集的数据。这项研究通过揭示研究中选定的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与大学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和方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贡献。因此,这项研究强调了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业绩和生产力,以及整个机构的发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增加了一个理论框架,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改进的理论框架。后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参与这项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喀麦隆的高等教育部门中实行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的绩效和生产力,使高等学校能够通过提供创新研究成果、高技能创新人才以及对发展的有效支持,在促进国家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过筱[3](2020)在《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技能错配已演变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今,我国劳动力市场仍存在大量的结构性失业,“用工荒”现象普遍,技能供需间存在较大缺口。揆诸现实,建立有效的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是我国发展之需与现实之要。放眼全球,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经历了十余年的演进,其发展与变革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本研究通过梳理已有文献研究与案例资料,从技能错配的现实问题切入,并在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剖析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的分析框架。其后,本研究基于该框架的组成部分及关键要素,从顶层设计、具体实践与推广应用三个方面,依序阐述了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的运作过程。最后,本研究评析了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的优势与所面临的挑战,并立足本国实际,提出了构建我国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的可能性举措。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欧盟构建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的背景,一是其面临技能过时与技能短缺的困境,二是有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2)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的顶层设计包括机构环境创设、研究目标确定与管理系统建设。(3)欧盟通过国家技能指数与技能错配情况,分别反映了宏观与微观层面的技能匹配结果;获取调查内容,需依靠欧洲技能指数构建法、欧盟在线职位空缺与技能分析法,以及欧盟技能与职位调查法。(4)欧盟从技能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别呈现了技能预测的具体内容;掌握发展趋势,需借助欧盟行业分析法、企业技能调查法与跟踪调查法。(5)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的推广应用,主要涉及修订政策目录,完善运用流程;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指导;获取行业信息,刺激技能需求;丰富培训类型,提高服务水平。(6)汲取欧盟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建立组织体系,制定政策规划;搭建分析框架,开发研究工具;推行专项计划,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完善就业服务。

刘昱辰[4](2020)在《欧洲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再探究——以荷兰、法国和德国为例》文中提出本文聚焦当代欧洲劳动力市场的"灵活保障"模式,首先概述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的理论,然后梳理和比较荷兰、德国、法国三国近几十年来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改革的政策实践,进而分析"灵活保障"模式在不同国家的适用性及其差异原因。本文研究发现,欧洲"灵活保障"模式在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应用并不总能取得同等效用,相同政策模式在不同社会协商类型和政治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呈现截然不同的改革效果。欧洲一体化在社会层面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李玉静[5](2019)在《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末新世纪初以来,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核心关注点。作为一个以自由主义和精英主义为教育传统的国家,新世纪以来,布莱尔领导的英国工党就把原先的教育与就业部改为教育与技能部,把“技能优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自布莱尔政府之后,英国又经历了布朗、卡梅伦、特蕾莎?梅等几任首相的更替,但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一直是英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在近20年的时间里,历届英国政府倾其智慧,把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变革,努力为公民提供终身技能培训的机会,提升公民的资格水平及就业能力,增强整个国家的技能基础,以期通过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实现经济发展、产业变革、社会包容和公民个体成长的目标。作为一个自由主义传统的工业化国家,21世纪以来,为什么英国持续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变革,变革的动因和特征是什么?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以2001年英国建立教育与技能部为研究起点,以执政党和首相的更替为分界线,从教育政策现象——本质的分析视角出发,采用多源流理论的分析框架,从价值选择、利益分配、权力运作三个维度,对英国2001-2018年间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产生过程和本质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其影响进行了总结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从政策变迁角度来看,以对自由主义历史传统的反思和修正作为逻辑起点,从2001到2015年间,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走过了一条渐进主义变迁之路,2016年开始的以重建与学术教育均等认可的、高水平技术教育路径为目标的改革实现了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范式变革。从政策本质角度来看,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呈现鲜明的特征:在价值选择上,始终把技能人才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核心杠杆;在利益分配上,力图构建终身学习、服务全民、需求驱动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在权力运作上,追求实现政府调控、企业主导、教育机构自主与个人选择间的平衡。从政策变革动因来看,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变革是其政治经济、历史传统、两党政治以及国际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一是英国政府对其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发展薄弱、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以及由此造成的20世纪以来生产力水平低下、国际竞争力下降进行反思和吸取教训。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新科技革命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对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一种适应和创新。三是执政党基于新的执政理念,为应对生产力水平低、金融危机、产业结构失衡等国内社会经济压力,作出的积极政策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新工党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和卡梅伦的“大社会”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实施成效来看,英国21世纪以来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变革在提高人口的总体技能和资格水平、建构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提高国家生产力和就业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预期的政策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有待持续、稳定推进相关改革。尽管如此,从比较教育的视野来看,21世纪英国持续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变革还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经验和反思,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是终身化、全民性、层次完整性的人才培养制度安排;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应采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治理机制;现代学徒制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有效形式。

张琳[6](2019)在《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惩罚”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自2013年开始,“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生育政策相继实施,这是我国调整人口结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人口调控举措。然而,生育政策调整后,实际人口出生状况并未达到预期且相距较远,而且女性在劳动市场表现的弱势地位进一步显现,女性低生育意愿和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弱势地位并存,一方面阻碍了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女性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因此生育和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矛盾是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运行有效性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育龄期女性为研究对象,以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为研究范畴。在准确界定女性生育含义及其测量指标、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概念及其主要分析内容、“惩罚”效应含义及其使用范围的基础上,侧重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三个环节的具体影响,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参与状况、劳动力市场过程的就业稳定性和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工资收入三个方面。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推理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客观分析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和“惩罚”效应。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聚焦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惩罚”效应的主要原因,并为缓解女性生育和就业矛盾、促进职业女性理想生育意愿的实现和完善女性劳动力市场保护,提供有效的政策干预视角。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从劳动参与角度考察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惩罚”效应,得出如下结论: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概率产生显着的“惩罚”效应,但对男性劳动参与影响不显着,且生育数量越多女性劳动参与概率越低。女性生育行为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参与概率平均下降11.74%;生育数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导致女性劳动参与概率下降6.67%。学龄前孩子对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概率有负向影响,尤其是0-3岁孩子对女性劳动参与存在显着的“惩罚”效应。0-3岁孩子的存在使女性劳动参与概率显着下降16.38%,农村女性劳动参与概率受0-3岁孩子的负面影响更高,达到了 19.96%。从就业稳定性角度考察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惩罚”效应,主要结论如下:生育会提高女性就业中断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对男性影响不显着。女性生育行为可能导致其就业中断发生的概率显着提高10.15%。已生育女性中,生育数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女性就业中断的概率将提高3.96个百分点。具体地,与生育1个孩子的女性相比,女性生育2个孩子则就业中断概率将提高4.75%,反映了生育数量越多女性劳动力市场就业稳定性越差。有0-3岁孩子会使女性就业中断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7.5%,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惩罚”效应逐渐消失。此外,在不同经济所有制部门中,私营经济部门的女性就业稳定性最差,私营经济部门已生育女性发生就业中断的概率会显着增加10.86%。0-3岁幼儿照料安排使私营部门女性发生就业中断的概率显着增加7.37%。所以私营经济部门的女性就业稳定性更容易受到生育的影响。从工资收入角度考察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惩罚”效应,研究结论如下:在不同收入分布水平上,生育数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女性工资收入将显着下降8.11%-9.28%,具体的,生育两个孩子对所有收入水平的女性均存在“惩罚”效应,且无论生育数量多少,低收入的女性都会面临稳定的生育收入“惩罚”。0-3岁孩子照料对中等及以下收入水平的女性会产生“惩罚”效应,将使其工资显着降低11.9%-26.1%,且收入水平越低,0-3岁孩子照料的收入“惩罚”效应越大。地区差异进一步显示,东部地区中高收入水平女性面临较大的生育工资“惩罚”效应,而西部地区低收入女性受0-3岁孩子的收入“惩罚”效应比较突出。结合实证研究结论,本文还进一步总结和分析了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惩罚”效应的具体表现,结果发现,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惩罚”效应主要是由于女性劳动力市场保护的规范性不足和儿童托育服务不完善。同时,在梳理和总结国外劳动力市场保护和儿童托育服务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要转变政策引领思路,构建生育成本社会化分担机制;第二,推进性别反歧视立法,发挥法律先行的基础作用;第三,关注0-3岁儿童照料,支持和引导社会托育服务体系的发展;第四,提供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帮助缓解女职工的工作/家庭冲突。此外,女性自身也应梳理正确的工作家庭观念,理性对待职场和生育行为。

禹文颂[7](2018)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担负着把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化的使命。从党的十七大到十九大,党中央、国务院都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重大战略部署。随着我国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与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被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近年来,尽管国家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均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中等职业教育投入问题,需建立各级政府间事权划分清晰、政府间支出责任界定明确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有关这方面研究存在明显不足。无疑,本论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从规范角度,界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的概念;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论证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完全由市场供给存在效率缺失与公平缺失,阐述了财政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依据;探讨中等职业财政责任在政府间的合理划分,构建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建国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安排进行系统梳理,厘清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演变逻辑与特点。从实证角度,依据C.本森提出的教育财政充足性、效率性和公平性三标准,对我国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进行效果评价,总结其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问题的成因。从国际比较角度,选择了联邦制国家德国和美国、单一制国家韩国和法国作案例分析,较详细介绍了这四个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分析、比较并归纳了各国的一些共同做法。以规范分析为理论指导,以实证分析为现实基础,借鉴国际经验,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其主要研究结论概述如下:一是理论上,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存在资本市场不完善与信息不对称,完全由市场提供会带来效率缺失。并且市场提供中等职业教育会让贫困家庭孩子丧失入学机会,完全由市场提供会带来公平缺失。因此,基于效率与公平原则,需要政府财政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地方性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提供更能够发挥信息与管理优势,地方政府应是中等职业教育事权与支出责任主体。不过中等职业教育收益具有空间外溢性,如果完全由地方政府提供,会带来福利损失,故中央政府该介入矫正其空间外溢性。二是具体到一个国家,究竟采用什么样的中等教育财政制度,这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经济模式和财政体制,财政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安排。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是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深深打上了财政体制的烙印,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而演变。集权财政体制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完全由政府包办,由中央政府统筹;“包干制”财政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不再由政府单独提供,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力。由于“包干制”财政体制本身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这个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并不规范,政府间事权划分、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规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通过《职业教育法》明确了我国以地方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并对中央、省、市(州)县(区)三级政府的事权责任进行了规定,但由于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自身还不够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需在我国现代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进一步改革。三是我国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运行效果究竟如何?依据C.本森提出的教育财政充足性、效率性和公平性三标准,使用我国教育经费数据,运用计量方法对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实证研究结果如下:(1)从投入角度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绝对规模呈现“总量小,增长慢”的特征。且与OECD国家相比,其生均财政性经费、财政性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等相对规模较低;从产出角度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断萎缩,不能达到政策标准要求。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堪忧,师资学历层次结构失衡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退学问题凸显。综合而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充足。(2)采用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衡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公平性,发现我国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均高于我国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这表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省际间不均衡。且从年度趋势看,深受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影响,其大小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基尼系数的分项分解以及泰尔指数的分组分解来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不公平主要由生均经费的区域内部投入不均、尤其是东部地区内部投入不均导致的。(3)运用局部前沿效率分析方法对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产出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产出效率虽近五年得到较大改善,但整体效率不高;同时各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产出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天津、上海与西藏三省效率较高,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省份效率较低。四是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存在财政投入不充足、财政资源配置不公平、财政资金使用缺乏效率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分税制改革带来了地方财政困难以及地方财政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观意愿不足,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充足;地方财力差异与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规范,导致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配置不均衡;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测度结果,采用Tobit模型,实证验证我国的宏观制度、人口以及经济环境对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发现财政分权程度是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最主要的制度因素。五是总结典型市场经济且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发达国家财政制度安排共性发现:(1)一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该国的财政体制,同时一国的财政体制又决定了该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与国家财政体制高度契合。(2)各国都十分重视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法制建设、都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都由各级政府共同分担筹资责任,并都采用科学合理的拨款方式使资金落到实处。六是以规范理论为指导,针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存在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本研究认为,进一步优化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主要做好以下几点:(1)在中等职业教育定位转变以及现代财政体制改革的制度环境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应该遵循注重顶层设计,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改革思路。(2)在具体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优化路径上。首先,要界定中等职业教育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其次,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中等职业教育事权与支出责任范围;最后,要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监管与评价制度来确保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3)通过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认识、修订《职业教育法》以及建立信息支持系统等配套措施来全方位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刘昱辰[8](2018)在《法国当前就业形势与劳动力市场改革措施》文中指出在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和近年来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双重压制下,法国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在2013-2017年,法国年均失业率超过10%,高出欧元区平均失业率水平(1)。2017年5月马克龙新政府上台之后,探索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简化劳资谈判,提高中小企业主谈判自主性和用工的灵活度;大力推行青年学徒制,提高年轻人的就业能力;重视职业培训,促进经济转型中的企业职位与劳动者就业能力相匹配;并针对就业弱势群体提高特殊扶助力度并扩大失业补助的覆盖面等。新政府执政一年多来,在经济整体性复苏的大环境下,法国劳动力市场各项指标向好,失业率显着下降,青年就业状况明显好转。但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过程中也遭遇了社会各方的阻力,本届政府以新劳动法为标志的系列改革能否真正根本上修正法国经济体制结构性弊病,仍需持续关注。

张彤璞[9](2018)在《中国现代农民生成机制研究 ——基于就业选择集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下,中国农业劳动力择优转移特征日益明显国家统计局2016年数据显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群体中,男性占比为68.3%,40岁以下青壮年占比53.9%,转移劳动力受教育年限高于农村留守劳动力1.54年农村留守劳动力量质齐降,农村日渐凋敝,农业发展后继乏人,农业现代化如何实现令人困惑。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意在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在此背景下,如何培育出能够胜任现代农业建设任务的现代农民,尽快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型,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工业化创造出大量非农就业机会,改变了农民的就业选择集合。较之传统农民的“世袭”身份和职业选择的单一性,现代农民拥有多种职业选择。因此,不同于既往文献中对于现代农民的内涵特征以现象描述为主,形成与培育的研究以具体途径的陈述居多,本文将现代农民的本质特征置于就业选择集合视角下予以识别,以农民的就业选择集合为创新视角和逻辑起点,从农民就业选择集合扩展选择能力提高、选择条件形成三个维度出发,构建起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劳动力择优转移下的农村人口代际优化——农业企业化和农民的选择性就业这三者之间联动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各部分的机理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农民的生成机制和形成规律工业化带来农民就业选择集合的扩展变化,意味着农村劳动力面临更多非农就业岗位和职业选择,农民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大量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就业,使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形成了现代农民生成的基本前提。同时,农村劳动力的择优转移引致农村人力资本的持续性积累,这是因为优质农业劳动力的率先非农转移是理性农民在农与非农两部门寻求最优劳动力价格的短期套利行为。受这种套利激励,农民的长期行为表现为通过加大自己和子女的人力资本投入来逆转其人口生产偏好,最终导致农村人口生产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型,从而带来了农村人口质量的动态提升和代际优化,这成为农民提高自主选择能力的内在成长路径。伴随农村人口的代际优化,农业人力资本深化,农业生产要素升级,农业生产函数改变,农业发展的形态由古典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这一高级阶段。同时农业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迁,逐步形成了与工商企业特征趋同的、以市场效益为中心的企业化经营形式,产生了与现代农民互相促进的机制。一方面,农业企业化经营由于其市场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规模效应和收入效应对现代农民成长形成“拉力”和“推力”,促进各种类型的现代农民成长;另一方面,农业企业的契约化经营,要求各个投入要素获得报酬的最大化,成长起来的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现代农民拥有了自主选择职业的能力,必然要求工资收入最大化。在现代农民的选择性就业压力下,农业企业不断提高其生产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以获得最大收益,最终,农业企业化程度得以提高。由于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存在,现代农民在面对扩展的就业选择集合时,选择非农就业的条件为,从事农业产业的职业收入与非农产业从业者的收入大体均衡或不小于非农就业收入。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高收益率使农业部门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部门,最终带来农与非农就业工资差距的收敛甚至农业就业收益大于非农就业收益,伴随这一条件的达到,从事农业成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在面对多种职业选择时的自主选择,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非“身份”,现代农民由此生成。由此可见,现代农民的生成是工业化进程中,就业选择集合扩展变化所引致的一系列关联变化的结果。其形成规律是农民具有非农就业机会,转移到非农产业——农业劳动力非农择优转移产生人口代际优化效应,形成农民选择能力提高的内在路径——农业企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民成长以及农与非农就业工资的收敛,促成农民择业条件的转变。论文在对三部分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对农民就业选择集合扩展、选择能力提高、选择条件转变以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估计方法,向量误差修正的VECM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分别予以实证检验。同时,以美、法、日三个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民的形成与培育为典型案例,比较得出,促进现代农民成长的启示在于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重视农民教育投入,提高农业收益和促进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因此,现阶段中国,在认识及尊重现代农民生成机制及形成规律的基础上,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来助推现代农民的生成。具体而言,就是继续为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以扩展其就业集合,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以提高农民主体选择能力,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业的企业化经营以促进农民农业择业条件的转变。

肖丽萍[10](2016)在《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研究(2001-2015)》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政府-社会组织三位一体合力对经济发展对人文社会环境甚至于自然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效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迫在眉睫的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抑或是欠发展国家与地区对此都不可回避,也无法置身其外。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欧盟这个在区域一体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且最为成功的共同体,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关注已久。尤其是它在经过20世纪最后十年的政策酝酿后,从本世纪伊始,在世界上率先颁布了一系列的“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因此,从治理理论的“新治理范式”角度对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进行分析,并在较短的时间轴上对该政策进行跟踪考察,力图从政府角度研究该政策的发展规律,以期能够经世致用。为此,本文聚焦于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思想起源、出台过程、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实践与效应,以及成员国在执行“欧盟企业社会政策”方面的不同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与分析,力图总结出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变迁的理论规律。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结构和主要创新点,并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运用进行了剖析。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从历史层面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在欧洲的伦理思想起源,以期从传统的哲理性上为本世纪其相关政策的出台做一个历史铺垫。第二章是本论文的聚焦点。它疏理了“欧盟企业社会政策”的出台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并着重于分析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和驱动原因,尤其是在其间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博弈,探寻出欧盟企业社会政策从“自愿原则”逐步向“法律规制”演化的趋势及其底蕴。第三章在前文“欧盟企业社会政策”出台与发展及其理论规律探索的基础上,对于这些在历时不足二十年的,利用政策工具理论为框架,尽可能对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实践与效果进行追踪分析。它将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实践工具分为规制、合作、促进和支持四种,并指出政策效应目前尚主要体现在对欧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方面,并且以成员国对相关政策的执行实践及其效应为主,要从理论上归纳出欧盟层面的政策实践及其效应有待时日。第四章从欧盟成员国对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理解与执行的角度,选取英国、法国、丹麦、西班牙和中东欧作为典型进行模式化的归类分析,研究表明由于成员国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执行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时呈现出不同特点。第五章在前面四章层层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总结了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发展规律。这就是:法律规制的前提是全民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发展是一个从软性的自愿依从向法规化刚性政策过渡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成员国对政策工具的使用与其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相,但是落后地区起步晚却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最后,结合欧盟在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方面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经验就中国相关的发展现状提出借鉴。结语部分在凝练和提升本文研究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后续深入研究新课题。

二、法国的培训与就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国的培训与就业(论文提纲范文)

(1)“铁锈地带”就业的困境与破局——来自德法英的政策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德国失业保障改革政策
    (一)德国失业保障政策改革
    (二)德国就业培训政策的问题
三、法国促进就业政策
    (一)运用法规,促进就业
    (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升就业水平
    (三)改革雇佣方式,激励就业
    (四)加强培训,扩大就业
四、英国促进就业政策
    (一)英国产业结构与老工业基地情况
    (二)英国解决富余职工的主要措施
        1. 依法化解失业严重问题。
        2. 保压结合调动劳资双方的积极性。
        3. 一群一策实施有差别的扶持政策。
五、对我国传统老工业区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启示
    (一)完善相关法规,依法解决就业问题
    (二)调整产业结构,重新激发就业活力
    (三)加强培训教育,着力提升就业技能
    (四)扶持中小企业,创造更大就业空间
    (五)坚持精准施策,提升促进就业水平

(2)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简介
    (二)研究背景
        1.喀麦隆高等教育的背景
        2.喀麦隆高等教育政策框架
        3.喀麦隆高等教育的结构
        4.喀麦隆高等教育趋势
        5.问题提出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四)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和划界和研究内容
        1.研究问题
        2.研究意义
        3.研究范围和划界
        4.研究内容
    (五)结论
二、文献回顾
    (一)简介
    (二)人力资源管理
        1.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三)喀麦隆高校教师管理研究
    (四)结论
三、理论框架
    (一)简介
    (二)研究的理论透镜
        1.种激励理论
        2.新公共管理理论(Hood,1991)
        3.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4.资源基础理论
        5.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6.人才管理理论
    (三)研究的衍生理论框架
    (四)结论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简介
    (二)研究思路
        1.哲学思考
        (1)建构主义
        (2 )研究的主要特点
    (三)确定研究方法
        1.定性方法
        2.特定研究设计的选择和理由
        3.案例研究设计
        4.主要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
        5.主要数据收集程序
        6.数据分析
    (四)可信性和可转让性、道德考虑因素和研究局限
        1.可信性和可转让性
        2.道德考虑因素
        3.研究局限
    (五)结论
五、研究参与者的机构和人口统计概况
    (一)简介
    (二)参与者机构的一般信息
        1.公立高等教育机构
        2.国际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3.国家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三)参与者的详细信息
        1.按性别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2.按年龄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3.按婚姻状况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4.参与者的教育水平
        5.参与者的经验
        6.参与者的职位和任务
        7.按学术等级对学员进行分类
        8.参与者的机构和工作状况
        9.按学术领域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四)结论
六、喀麦隆大学教师管理的历史(演变)分析与发现
    (一)简介
    (二)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与管理职责的演变
        1.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
        2.管理职责的演变(从洋务时代到喀麦隆化时代)
    (三)喀麦隆教授:从西方化到喀麦隆化
        1.洋务时代
        2.法国基金会在喀麦隆教师管理中的作用
        3.喀麦隆化时代
        4.大学机构咨询委员会
    (四)招聘和任期做法与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1.招聘和任期做法
        2.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五)晋升和考核管理与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
        1.晋升和考核管理
        2.大学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从黄金时代到黑暗时代
    (六)结论
七、喀麦隆大学教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分析和发现
    (一)简介
    (二)在喀麦隆高等院校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规划
    (三)招聘和选拔做法
        1.多元化招聘
        2.招聘策略
        3.招聘标准
        4.招聘方式
    (四)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的归纳法和定向实践
    (五)培训和发展
        1.培训和发展项目的类型
    (六)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1.评估方法
    (七)学术推广实践
        1.提升雅一教师
        2.提升CUCA教师
    (八)薪酬管理
        1.YU1 的薪酬管理
        2.CUCA薪酬管理
        3.PKFIE和 STCUIY薪酬管理
    (九)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参与者对解决方案的意见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和选拔
        3.入职、入职培训和发展
        4.绩效管理与考核
        5.学术推广
        6.薪酬管理
    (十)学员提出的跟教员管理有关的其他问题
        1.工作条件
        2.资金短缺
        3.学术兼职
        4.管理和领导问题
    (十一)结论
八、调查结果讨论
    (一)简介
    (二)参与者及其机构的一般信息
    (三)大学教师管理的演变
    (四)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和选拔实践
        3.入职和入职培训、培训和发展实践
        4.绩效管理与考核
        5.学术促进(进步)
        6.薪酬管理
    (五)与会者提出的其他限制
        1.物质和财政资源短缺
        2.学术兼职
        3.管理和领导问题
    (六)结论
九、结论与建议
    (一)简介
    (二)结论
    (三)建议
    (四)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关注:技能错配已演变为全球性问题
        二、时代呼唤:我国亟需建立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
        三、他山之石:欧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技能匹配
        二、技能错配
        三、技能预测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技能匹配及预测的视角研究
        二、技能匹配及预测的内容研究
        三、技能匹配及预测的方法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的动因分析
        一、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导致“技能过时”问题凸显
        二、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反映“技能短缺”现象严重
    第二节 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的理论基础
        一、供需匹配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技能形成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的顶层设计
    第一节 机构环境的创设
        一、部门牵头,多机构负责组织
        二、平台合作,第三方负责监督
    第二节 研究目标的确定
        一、依据层级,划分总体分析目标
        二、立足实际,确定类别具体目标
    第三节 管理系统的建设
        一、指标构建,核验技能供需数据
        二、能力保障,建设统计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盟技能匹配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欧盟技能匹配的调查内容
        一、欧盟国家技能指数
        二、欧盟技能错配情况
    第二节 欧盟技能匹配的研究方法
        一、欧洲技能指数构建法
        二、欧盟在线职位空缺与技能分析法
        三、欧盟技能与职位调查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欧盟技能预测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欧盟技能预测的调查内容
        一、欧盟技能需求预测
        二、欧盟技能供给预测
    第二节 欧盟技能预测的研究方法
        一、行业分析法
        二、企业技能调查法
        三、跟踪调查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信息的推广应用
    第一节 修订政策目录,完善运用流程
        一、明确需要修订的政策目录
        二、完善技能信息的运用流程
    第二节 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指导
        一、发布各类就业信息
        二、提供个性就业指导
    第三节 获取行业信息,刺激技能需求
        一、了解行业企业的技能需求
        二、刺激行业企业的技能需求
    第四节 丰富培训类型,提高服务水平
        一、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进程
        二、服务各类群体的生涯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评析
        一、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的优势
        二、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的挑战
    第二节 我国构建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的可能性举措
        一、建立组织体系,制定政策规划
        二、搭建分析框架,开发研究工具
        三、推行专项计划,加强队伍建设
        四、优化人才结构,完善就业服务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欧盟国家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欧洲资格框架
    附录三 欧盟技能与职位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主要组织名称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五 相关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后记

(4)欧洲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再探究——以荷兰、法国和德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从北欧到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理念的兴起
二 “灵活保障”在欧盟成员国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多元灵活保障的荷兰案例
    (二)国家与社会力量重塑“合作主义”的德国案例
    (三)国家主义漩涡中社会角力的法国案例
三 “灵活保障”改革多元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荷兰“浮地模式”下的社会协商模式
    (二)以合作主义为特征的德国社会协商模式
    (三)“国家干预主义”模式下的法国社会协商模式
四 结语

(5)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技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
        (二)制定综合性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是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四)21世纪英国持续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变革
    二、研究问题溯源和阐释
        (一)研究问题的历史逻辑
        (二)研究问题提出
        (三)研究问题分解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发展历程和趋势的研究
        (二)关于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特征的研究
        (三)关于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现状和问题的研究
        (四)关于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总结与评价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研究思路和框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英国的技能人才
        (二)英国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
        (三)英国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四)英国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资格框架
        (五)英国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
    二、研究分析框架的选择和构建
        (一)教育政策现象—本质分析框架的构建
        (二)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政策现象分析框架
        (三)基于价值、利益、权力的政策本质分析框架
        (四)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现象—本质分析框架
        (五)政策评估框架的选择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访谈法
        (三)因素分析法
    四、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范畴
        (二)研究阶段划分
        (三)研究内容结构
    五、研究难点和局限性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局限性
第二章 布莱尔政府以《21 世纪的技能》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2001-2007)
    一、布莱尔政府以《21世纪的技能》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生成过程
        (一)问题源流:生产力提升亟需解决存在多年的“低技能均衡”问题
        (二)政治源流:新工党“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投资型福利制度
        (三)政策源流:教育优先战略及研究者对于高技能经济发展模式的倡导
        (四)政策之窗:以第三条道路执政思想为主的多种因素促进了《21世纪的技能》战略的产生
    二、布莱尔政府以《21世纪的技能》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特征
        (一)价值选择:生产力提升和社会包容导向的全面提升人口的技能水平
        (二)利益分配:构建终身学习导向、覆盖全民的技能培训体系
        (三)权力运作:基于明确权责的合作治理
    三、布莱尔政府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影响
        (一)生产力提升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取得显着成效
        (二)确立了终身学习导向、需求驱动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发展方向
        (三)确立了合作性、参与性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治理框架
第三章 布朗政府以《世界一流技能》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2007-2010)
    一、布朗政府以《世界一流技能》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生成过程
        (一)问题源流:金融危机引发的低技能人口失业问题
        (二)政治源流:偏向社会公平的“第三条道路”
        (三)政策源流:《里奇技能报告》及公平和文化建构导向的经济社会政策
        (四)政策之窗:《里奇技能报告》的建议促进了《世界一流技能》战略的产生
    二、布朗政府以《世界一流技能》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特征
        (一)价值选择:偏向社会公平的培训质量和层次提升
        (二)利益分配:更加关注重点领域及弱势群体的培训
        (三)权力运作:通过技能承诺实现雇主、个人和政府之间的责任共担
    三、布朗政府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影响
        (一)建构“世界一流技能”基础目标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以文化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变革具有一定创新性
        (三)行业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治理的制度设计产生良好效果
第四章 卡梅伦政府以《可持续增长技能战略》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2010-2016)
    一、卡梅伦政府以《可持续增长技能战略》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生成过程
        (一)问题源流:金融危机背景下严重的技能短缺及失业问题
        (二)政治源流:大社会理念对于自由、公民责任和分权的追求
        (三)政策源流:《沃尔夫报告》和《理查德报告》的公布
        (四)政策之窗:经济复苏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技能战略》的产生
    二、卡梅伦政府以《可持续增长技能战略》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特征
        (一)价值选择:基于公平的质量和自由
        (二)利益分配:全面关照和重点领域相结合
        (三)权力运作:基于自由、分权和质量的责任共担
    三、卡梅伦政府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影响
        (一)增加学徒制规模、提高学徒制层次取得积极成效
        (二)进一步强化了需求驱动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三)形成更加明确的行业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第五章 特蕾莎?梅政府以《16 岁后技能计划》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2016—2018)
    一、特蕾莎·梅政府以《16岁后技能计划》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生成过程
        (一)问题源流:国民劳动生产率低、技能基础薄弱
        (二)政治源流:由脱欧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三)政策源流:《技术教育独立小组报告》等咨询报告的发布
        (四)政策之窗:再工业化经济政策促进了“重建技术教育”改革的推行
    二、特蕾莎·梅政府以《16岁后技能计划》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特征
        (一)价值选择: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目标的高质量技术教育
        (二)利益分配:建构与学术教育均等认可的技术教育体系
        (三)权力运作:以雇主为核心的强有力合作关系
    三、特蕾莎·梅政府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影响
        (一)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成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核心目标
        (二)建构起从低级到高级的完整学徒制体系框架
        (三)从法律上确立了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的责任并取得成效
第六章 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总体评析
    一、政策轨迹:从渐进主义的路径依赖到政策范式的变革
        (一)21 世纪初到2015 年: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渐进主义变迁
        (二)2016 年以来:精英主义导向的技术教育改革实现了政策范式转换
        (三)未来走向——通过重建技术教育体系解决职业教育弱势的问题
    二、政策特征:努力实现基于大职业教育观的、经济社会发展驱动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变革
        (一)价值选择:把技能人才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核心杠杆
        (二)利益分配:构建终身学习、服务全民、需求驱动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三)权力运作:追求政府调控、企业主导、机构自主与个人选择的平衡
    三、政策成效:经济社会成效明显,但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一)获得职业资格及学徒制人数持续增长,但技能供需不匹配明显
        (二)技能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对生产力增长发挥持续促进作用,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显着促进了就业率的提升和失业率的降低
    四、政策动因:对于21世纪英国为什么持续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回答
        (一)问题源流:英国21世纪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是应对经济社会压力、实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愿景的主动选择
        (二)政策源流:英国21世纪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是对自由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国际政策学习的结晶
        (三)政治源流:英国21世纪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是执政政府积极推动的结果
结语 借鉴与启示
    一、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
    二、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是终身化、全民性、层次完整性的人才培养制度安排
    三、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应采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治理机制
    四、现代学徒制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一种有效形式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着
后记

(6)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惩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1.1 为什么研究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
        1.1.2 为什么选择生育这一影响因素?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对女性生育及测量指标的界定
        1.3.2 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界定
        1.3.3 对“惩罚”效应的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逻辑结构
    1.5 主要研究方法
        1.5.1 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
        1.5.2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相关文献梳理
    2.2 关于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主要议题
        2.2.1 关于女性劳动参与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女性职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女性工资收入的相关研究
    2.3 生育与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相关文献梳理
        2.3.1 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决策影响的相关研究
        2.3.2 生育对女性职业稳定性影响的相关研究
        2.3.3 生育对女性劳动劳动收入影响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我国女性生育状况及劳动力市场表现特点
    3.1 我国生育政策调控及女性生育状况的宏观描述
        3.1.1 生育政策的调控历程:从控制生育到适度放开
        3.1.2 我国人口数量增长趋缓,二孩出生数量渐超一孩
        3.1.3 我国女性初育年龄逐渐延后,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
    3.2 我国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宏观描述
        3.2.1 女性劳动参与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性别差异较大
        3.2.2 女性行业聚集特征明显且职业发展稳定性较差
        3.2.3 女性工资率呈增长态势但性别差异仍然较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影响的理论及机制
    4.1 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影响的相关理论
        4.1.1 家庭分工比较优势理论
        4.1.2 工作家庭边界理论
        4.1.3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理论
        4.1.4 人力资本理论
    4.2 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影响的形成机制
        4.2.1 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影响的机制构建
        4.2.2 宏观成因:传统性别观念和政策保护的影响
        4.2.3 中观成因:生育成本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影响
        4.2.4 微观成因:家庭分工与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的“惩罚”效应研究
    5.1 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理论假设与实证基础
        5.1.1 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理论假设
        5.1.2 实证基础
    5.2 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惩罚”效应的总体探析
        5.2.1 是否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的“惩罚”效应
        5.2.2 生育数量对已育女性劳动参与的“惩罚”效应
        5.2.3 子女年龄对已育女性劳动参与的“惩罚”效应
    5.3 生育对女性劳动参与“惩罚”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5.3.1 生育对不同户籍女性劳动参与的“惩罚”效应
        5.3.2 生育对劳动参与“惩罚”效应的性别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育对女性就业稳定性的“惩罚”效应研究
    6.1 生育对女性就业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假设与实证基础
        6.1.1 生育对女性就业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假设
        6.1.2 实证基础
    6.2 生育对女性就业稳定性“惩罚”效应的总体探析
        6.2.1 是否生育对女性就业稳定性的“惩罚”效应
        6.2.2 生育数量对已育女性就业稳定性的“惩罚”效应
        6.2.3 子女年龄对已育女性就业稳定性的“惩罚”效应
    6.3 生育对女性就业稳定性“惩罚”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6.3.1 生育对不同所有制部门女性就业稳定性的“惩罚”效应
        6.3.2 生育对就业稳定性“惩罚”效应的性别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生育对女性工资收入的“惩罚”效应研究
    7.1 生育对女性工资收入影响的理论假设与实证基础
        7.1.1 生育对女性工资收入影响的理论假设
        7.1.2 实证基础
    7.2 生育对女性工资收入“惩罚”效应的总体探析
        7.2.1 生育数量对女性工资收入的“惩罚”效应
        7.2.2 子女年龄对已育女性工资收入的“惩罚”效应
    7.3 生育对女性工资收入“惩罚”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7.3.1 生育对不同地区女性工资收入“惩罚”效应的比较
        7.3.2 生育对工资收入“惩罚”效应的性别比较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惩罚”效应再审视及应对举措
    8.1 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惩罚”效应的判定
        8.1.1 生育降低女性劳动参与,0-3岁孩子“惩罚”效应突出
        8.1.2 生育增加女性就业中断风险,私营部门就业稳定性最差
        8.1.3 生育降低女性工资收入,收入“惩罚”性别差异明显
    8.2 国外女性劳动力市场保护和生育保障相关政策梳理及评价
        8.2.1 部分国家女性劳动力市场保护政策的经验介绍
        8.2.2 部分国家生育保障政策的经验介绍
        8.2.3 启示与思考
    8.3 完善我国女性生育支持和劳动力市场保护的行动策略
        8.3.1 宏观层面:重视政策法律的战略引导
        8.3.2 中观层面:构建友好的工作家庭支持
        8.3.3 微观层面:树立正确的工作和家庭观念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财政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第二节 财政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市场供给的效率缺失
        二、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市场供给的公平缺失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责任在多级政府间划分
        一、政府间中等职业教育事权划分
        二、政府间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第二章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集权财政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及其特点
        一、集权财政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安排
        二、集权财政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特点
    第二节 “包干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及其特点
        一、“包干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安排
        二、“包干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特点
    第三节 “分税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及其特点
        一、“分税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安排
        二、“分税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特点
第三章 我国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运行效果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充足性评价
        一、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充足性含义及标准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充足性评价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公平性评价
        一、评价方法选择
        二、地区差异及其分项分解
        三、地区差异及其分组分解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性评价
        一、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评价方法
        二、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效率实证分析
第四章 我国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存在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充足
        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不均衡
        三、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成因
        一、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因素
        二、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不均衡成因
        一、地区间财力差异
        二、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第四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成因
        一、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因素
        二、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 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及其对我国启示
    第一节 联邦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一、德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二、美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第二节 单一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一、韩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二、法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第三节 共性与启示
        一、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与国家财政体制高度契合
        二、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清晰
        三、筹资责任各级政府共同分担
        四、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设
        五、采用科学的拨款方式
第六章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优化环境与思路
        一、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优化环境
        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优化思路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优化的路径
        一、明确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责任
        二、合理划分中等职业教育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三、创新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持方式
        四、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监管与评价制度
    第三节 相关配套措施
        一、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认识
        二、修订《职业教育法》
        三、建立信息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法国当前就业形势与劳动力市场改革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背景
    1.欧洲逐渐走出经济衰退, 缓慢实现经济复苏。
    2.法国国内出现经济反弹和劳动力市场回暖。
    3.法国劳动力市场存在长期结构性积弊
二.法国近期就业市场状况整体评估
    1.法国就业人口不断增长, 就业率稳步回升
    2.法国长期失业率与青年失业率均出现回落
    3.法国求职者数量地域性变化趋势显现
    4.性别、年龄及就业工种情况对比分析
    5.劳动力职业总体分布与就业不足 (sous-emploi) 变动情况分析
三.改革措施与就业政策创新
    1.克服阻力推进劳动法改革, 尤其重视提高中小企业权利, 下放更多劳资谈判权, 着力给企业松绑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2.推行青年学徒制, 创新用工形式, 提高年轻人就业能力和自主性。
    3.根据经济结构转型改革职业培训体系, 促进用工企业与求职劳工间相匹配。新政策特别重视劳工IT技能的培训, 特别推出10KNUM计划。
    4.在激活企业活力的同时, 更多关注各类劳工的权益保障。
    5.尊重并规范工会力量, 简化并促进社会对话。
    6.改革失业保险体制, 推行“灵活保障”措施。
四.总结与展望

(9)中国现代农民生成机制研究 ——基于就业选择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正在推进的农业现代化
        1.1.2 农业劳动力择优转移特征明显
        1.1.3 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人力资本不足的严峻挑战
        1.1.4 “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型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现代农民的内涵界定
        1.3.2 现代农民的成长和培育
        1.3.3 现代农民的形成条件
        1.3.4 现代农民成长的影响因素
        1.3.5 现代农民培育的国际经验
        1.3.6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1.5 本文对于现代农民的概念界定
第2章 从选择集视角识别传统农民和现代农民
    2.1 传统农民的特征与形成
        2.1.1 传统农民的特征
        2.1.2 传统农民的形成
    2.2 现代农民的特征与形成
        2.2.1 现代农民的特征
        2.2.2 现代农民的形成
    2.3 选择集视角下现代农民的本质界定
        2.3.1 传统农民与现代农民的区别
        2.3.2 现代农民的本质界定
第3章 农民就业选择集合的扩展: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
    3.1 农民非农就业现状
        3.1.1 非农就业机会大幅增加
        3.1.2 非农就业收入逐年增长
        3.1.3 非农就业经历不断增加
        3.1.4 非农岗位技术含量低,社会保障水平低下
    3.2 农民就业选择集合扩展的因素分析
        3.2.1 经济发展水平
        3.2.2 市场化程度
        3.2.3 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
        3.2.4 城镇化程度
        3.2.5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3.3 非农就业机会扩展因素的实证检验
        3.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描述
        3.3.2. 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
        3.3.3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3.4 主要结论
第4章 农民就业选择能力的提高:劳动力择优转移下农村人口的代际优化
    4.1 农村劳动力择优转移现状及成因
        4.1.1 劳动力择优转移现状
        4.1.2 择优转移的成因分析
    4.2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现状与人口的量质转型
        4.2.1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现状
        4.2.2 农村人口量质转型
    4.3 农村人口代际优化
        4.3.1 农村人口的代际划分及特点
        4.3.2 农村人口的代际优化
    4.4 劳动力择优转移下我国农村人口代际优化的经验检验
        4.4.1 模型设计
        4.4.2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
        4.4.3 计量检验
        4.4.4. 结论
    4.5 农村人口代际优化效应
        4.5.1 农业人力资本深化效应
        4.5.2 农业技术形态转变效应
        4.5.3 农业生产组织变迁效应
第5章 农民就业选择条件的转变:农业的企业化与农民的选择性就业
    5.1 农业现代化及实现条件
        5.1.1 农业成长形态的变化与农业现代化
        5.1.2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条件
    5.2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形式—农业的企业化
        5.2.1 农业企业化的必然性分析
        5.2.2 中国农业企业化的基本条件分析
    5.3 农业的企业化经营与现代农民成长的双向互动机制
        5.3.1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形式与特点
        5.3.2 农业企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民的成长
        5.3.3 农民的选择性就业推动农业的企业化经营
    5.4 企业化经营下农业就业条件的形成——农与非农就业工资差距的收敛
        5.4.1 农与非农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
        5.4.2 农业企业化经营下农与非农就业工资差距的收敛
    5.5 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现代农民选择条件形成的实证检验
        5.5.1 模型介绍
        5.5.2 指标确定与数据来源
        5.5.3 模型计算过程及结果
        5.5.4 结论分析
第6章 现代农民成长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6.1 发达国家现代农民培育与成长的案例分析
        6.1.1 美国现代农民的培育模式与成长途径
        6.1.2 法国现代农民的培育模式及成长途径
        6.1.3 日本现代农民的培育模式及成长途径
    6.2 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民成长与培育的经验借鉴
        6.2.1 重视劳动力转移与人口转型
        6.2.2 以农民教育培训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入
        6.2.3 农业科研体制的建立与机械化的倚重
        6.2.4 以土地政策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
        6.2.5 注重对农业的保护与支持
        6.2.6 健全完善的市场化体系
    6.3 国际比较对中国现代农民成长的启示
        6.3.1 提供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转移
        6.3.2 提高农民就业选择能力是现代农民成长的内在要求
        6.3.3 提高农业收益,助推农民就业选择条件的转变
        6.3.4 农业企业化经营是现代农民的重要组织形式
        6.3.5 现代农民的成长模式须符合中国国情
        6.3.6 现代农民的生成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第7章 助推现代农民生成的配套政策设计
    7.1 提供非农就业机会,拓展农民就业集合
        7.1.1 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7.1.2 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
        7.1.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7.1.4 合理分配固定资产投资
        7.1.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平等就业
    7.2 以人力资本投入来提高农民选择能力
        7.2.1 树立农民教育培训的大体系观
        7.2.2 建立农民教育专项基金
        7.2.3 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激励机制
        7.2.4 建立城乡联动的十二年农村义务教育体系
        7.2.5 广泛运用“互联网+”,创新农民培训教育新模式
    7.3 助推农民择业条件的转变
        7.3.1 促进农业的企业化经营
        7.3.2 提高农业收益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二、本研究的资料基础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五、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章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伦理基础追溯
    第一节 古典时期工商业者社会责任思想观的萌生
    第二节 中世纪宗教和行会对工商业者社会责任观的作用
    第三节 启蒙思想家对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奠基
    第四节 工业化及战后经济复苏对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伦理观的影响
第二章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出台的动因
        一、美国与新兴经济体的挤压
        二、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的需要
        三、欧盟福利国家制度摆脱困境的出路
        四、全球化时代提升欧盟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
        五、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大众媒体的助推
    第二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出台与推进
        一、《推动欧洲企业社会责任框架绿皮书》开启了政策的伊始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报告》确立了政策实践途径
    第三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调整与加强
        一、《推行增长与就业合作:使欧盟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优秀标杆》的政策调整
        二、《2011-2014年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更新战略》的政策加强
    第四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在中小企业的细化
        一、欧盟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其特殊性
        二、欧盟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出台及其推进
第三章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实践及其效应
    第一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实践
        一、使用支持工具传播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二、使用促进工具激励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
        三、使用合作工具促进利益相关方对话
        四、使用规制工具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立法
        五、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落实
    第二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效应
        一、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对欧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二、欧盟成员国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执行效应
第四章 欧盟成员国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模式比较
    第一节 英国的市场机制运作模式
        一、政府引领下突出市场调节机制的政策特质
        二、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实施的助推
    第二节 丹麦的协商合作模式
        一、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家行动计划
        二、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组织化运动特征
    第三节 法国的法律规制模式
        一、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律框架使之成为国家意志
        二、吸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广泛性并注重国际合作
    第四节 西班牙聚焦于“就业增长”的模式
        一、在政府与社会对话的相互协商中启动
        二、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与就业政策的配合
    第五节 中东欧国家的借助外力模式
        一、东西欧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差异
        二、波罗的海三国相对先进
        三、新入盟中欧国家的合作共赢
        四、其他巴尔干地区国家的相对落后
第五章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经验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经验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动议与第三方即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二、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出台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三、法律规制的前提是全民意识的提升
        四、政策工具的选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都密切相关
        五、落后地区相对具有后发优势
    第二节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发展现状
        一、中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制定与施行概述
    第三节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中国借鉴
        一、经济转型期提供了中国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良机
        二、对中央政府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建议
        三、对地方政府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建议
        四、对促进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方面的建议
结语
译名对照表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法国的培训与就业(论文参考文献)

  • [1]“铁锈地带”就业的困境与破局——来自德法英的政策启示[J]. 许艺彤. 地方财政研究, 2021(08)
  • [2]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D]. MVE JEAN PATRICK.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3]欧盟技能匹配及预测机制研究[D]. 过筱.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欧洲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再探究——以荷兰、法国和德国为例[J]. 刘昱辰. 欧洲研究, 2020(01)
  • [5]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研究[D]. 李玉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生育对女性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惩罚”效应研究[D]. 张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7]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研究[D]. 禹文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8]法国当前就业形势与劳动力市场改革措施[J]. 刘昱辰. 法国研究, 2018(04)
  • [9]中国现代农民生成机制研究 ——基于就业选择集的视角[D]. 张彤璞.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10]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研究(2001-2015)[D]. 肖丽萍. 云南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在法国的培训和就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