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翡翠”——丽江

滇西“翡翠”——丽江

一、滇西“绿宝石”——丽江(论文文献综述)

卢映祥,施玉北,孙涛,曾妍,李蓉,曹晓民,程胜辉[1](2021)在《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文中指出云南地处特提斯成矿域与滨太平洋成矿域交汇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本文将铅、锌、铜、锡、钨、金、银、磷、钛、稀土金属(16种)、稀有金属(9种)和分散元素(8种)列为云南优势关键矿产,总结其资源特征,并针对这些矿产开展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全省共可划分出88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其中与以上优势关键矿产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有48个,共118个矿床式;以成矿省为单元,华南(陆块)成矿省(云南部分)有8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16个矿床式;上扬子(陆块)成矿省(云南部分)有16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35个矿床式;三江(造山带)成矿省(云南部分)有19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57个矿床式;腾冲(造山带)成矿省有5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10个矿床式。按成矿时代,新生代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有16个、中生代12个、古生代12个、前寒武纪5个和跨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矿强度依次为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前寒武纪。

吴成业[2](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张瑜瑜,用成健,刘佳妮,陈泽斌,姚丽媛,华金珠[3](2021)在《云南玉溪地区主栽蓝莓果实花色苷定性检测及其组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云南澄江蓝莓主产区蓝莓鲜果为试材,以甲酸甲醇溶液提取花色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加标定性测定法对蓝莓果实中花色苷的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比较,以期探索云南主栽蓝莓果实花色苷的组分及特征。结果表明:6个品种蓝莓果实中共检测到10种花色苷。其中,"比洛克西"中总花色苷含量最高,是含量最低品种"夏普蓝"的27倍。且"夏普蓝""灿烂""密斯提"3个品种中的芍药素-3-O-葡萄糖苷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23.62%、29.85%、20.76%,均高于20%;"比洛克西""绿宝石""莱格西"中芍药素-3-O-葡萄糖苷和飞燕草素-3-O-半乳糖苷的相对含量也相对较高,其中,芍药素-3-O-葡萄糖苷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6.25%、12.26%、10.61%,飞燕草素-3-O-半乳糖苷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0.3%、10.52%、16.89%,均高于10%。6个品种蓝莓果实的飞燕草素-3-O-半乳糖苷的相对含量均高于10%。说明云南主栽的6个品种蓝莓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花色苷资源。

王晓芬[4](2018)在《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旅游作为实现乡土经济振兴诉求的主要力量,是诸多少数民族地区正在引入的外部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必定会吸引大众游客,关键在于乡土社会是否存续着特殊的“乡土景观”遗产。在大规模的旅游产业展开之前,需要从文化遗产保护、乡土景观维系出发,通过文化的普查和研究,重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心。沙溪古镇以“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的身份被外界发现之前,是“盐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集市。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学科视域,关注沙溪古镇文化变迁的具体过程,特别是文化变迁中“驻客”与古镇文化形貌的形成与变迁。以马帮为主的商帮群体、沙溪复兴工程项目工作组和在文化旅游情景中入驻沙溪的客栈、酒吧、咖啡馆等服务人群提供了我们以“驻客”视角,观察沙溪乡土景观形成、复兴和重建的基础。通过沙溪自身的生态特性、族群特点和文化特征体现出的家园遗产,以及驻客在新遗产运动中的知识生产实践,让我们看到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乡村振兴的另一种轨迹。在旅游情境下守护乡土应注重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确立乡土价值的根本,也是乡村旅游的乡土基础,即要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历史传承下来的特色传统习俗。其次,以旅游的发展激发经济活力,通过增强本地人的能力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主体的回归。最后,在文化旅游产业的打造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多听取“驻客”群体的建议,作为从游客身份演变而来的驻客,更能从他者之眼光,体悟到当地人文风情、自然景观之特点,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基本思路。

王颖心,叶文,唐晓峰[5](2017)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剑川旅游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全域旅游新理念和剑川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阐述剑川县全域旅游发展概况,对剑川县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从营造慢生活生态休闲度假胜地、打造白族原乡文化休闲胜地、构建全域旅游大环线、完善重要节点的服务配套等方面提出剑川旅游发展路径,以期为剑川县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曹璨[6](2017)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一直起着“文化运河”的伟大作用。通过它,东西方实现了物质文明的交流。在精神文化方面,丝绸之路的影响更为深远。丝绸之路历时久远且影响深远,被誉为亚欧大陆的桥梁、人类伟大的文化系统。今天,“一带一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运筹下,又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中国梦的壮丽华彩篇章。“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正在紧锣密鼓地落实。新思路、新梦想、新启程,新时代下要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新的外交舞台、经济引擎、文化平台、合作联动的战略性作用。以旅游先通促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践行国家战略下的旅游创新之路,已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共识。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密不可分。缅甸和中国,印度,泰国等国家也均有接壤,而且背靠印度洋,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和缅甸旅游合作在此大背景下,赶上了良好契机。本文通过对中缅边境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合作困境等方面分析了中缅旅游合作发展的现状,并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以及在此倡议背景下中缅边境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并以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中缅边境旅游合作模式,提出合作模式实现策略。总的来说,本文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以中缅旅游合作情况作为背景,构建了中国边境边境区域核心—边缘模式、要素组合模式和主体合作模式,并从政府、企业、合作平台与保障措施方面分析了中缅边境旅游合作模式的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有两方面的意义。理论上,丰富了边境旅游、中缅旅游的研究内容;实践中,有助于推动中缅两国旅游合作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其他边境地区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研究部分,交代了文章研究的背景、方法、思路以及相关核心概念、理论等;第二大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文章的基础研究部分。通过文献查找和资料的搜集,从中缅旅游合作的基础、取得的成就、发展历程和困境方面对中缅旅游合作的现状及中缅合作必要性进行分析;为接下来的第三部分研究奠定基础;第三大部分是第五章的内容,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以前文所做的研究为基础,从空间模式、资源组合模式、合作主体模式三个方面构建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并阐述实现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实现策略,以及从搭建合作平台与保障措施方面提出合作对策。

卢俏柔[7](2015)在《旅游小镇的形态保护与更新策略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成为了城镇化建设的一大主题。而旅游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策略中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角色,促进旅游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众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纷纷利用自身资源,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进行城镇化建设。因此,旅游小镇近几年内在各地迅猛发展起来。然而,随着城镇的发展,旅游小镇与现代生活的矛盾加剧,旅游功能与本地居住功能的矛盾突出,再加上保护意识薄弱,导致旅游小镇内出现大量影响风貌的新建筑,破坏了原有的纯朴、宜人的小镇空间,也破坏了旅游小镇的生态环境,导致旅游小镇的衰败。旅游小镇的保护与更新十分重要。本论文研究在此背景下提出,希望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小镇的保护与更新实践调研,结合国内外遗产保护及景观保护理论,进行旅游小镇的形态保护与更新的策略研究。整理已有旅游小镇保护与更新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出空间形态上处理旅游功能和本地功能关系的策略,包括物质空间形态上整体、局部和细部的调整,以及背景形态上的策略。基于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提出我国旅游小镇形态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以双廊的规划设计为例,进行案例的总结与反思,进行保护与更新策略的运用探讨。

何松[8](2014)在《茶与临沧三则》文中研究表明临沧·茶之源横断山云雾茫茫,澜沧江水汤汤,北回归线的太阳,照耀着绿宝石生长的地方。伟大的澜沧江自青藏高原一路滚滚南下,把茶及茶文化的光辉赐予了它中下游的这块广袤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作为茶的母亲之河——澜沧江,它滋养万物,润泽苍生,在它的护佑下,两岸逶迤的群山成了茶的原生地。

高戬[9](2012)在《云南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旅游休闲观念的改变以及国家各项休假制度的出台和完善,极大的刺激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休闲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方式。旅游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高度结合发展的交叉产业,未来二十年必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旅游房地产开发理论研究十分薄弱,云南在旅游房地产实践上刚刚起步,深入研究云南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旅游房地产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首先提出旅游房地产的定义以及当前旅游房地产的主要形式和特征,再对旅游房地产理论进行分析,即项目策划理论、项目定位理论、居住郊区化理论。再对云南旅游房地产发展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时,阐明了云南旅游房地产主要的资源优势、市场需求情况、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对云南旅游房地产主要开发类型以及开发模式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云南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六种典型开发模式,即依托旅游资源的景区住宅地产开发模式、基于特色文化云南旅游小镇开发模式、富有民族风情的休闲旅游街区开发模式、构筑高端物业的高尔夫旅游地产开发模式、营造休闲养生社区的旅游度假地产开发模式、以大盘形式出现的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最后,本论文针对文中提出的六种云南旅游地产典型开发模式,精心选取了每种典型开发模式的成功开发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和系统地分析。理论研究的终极目的,还是为项目开发实践服务。希望通过经典案例的总结对云南旅游房地产开发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李宏博[10](2012)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动力学:基性岩墙群、地球化学及沉积地层学证据》文中研究指明自峨眉山地幔柱模型提出以来,围绕着该模型的一些争议问题,许多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然而,一些关乎峨眉山地幔柱辨认性的关键证据还没有找到或存在争议,比如是否存在巨型基性岩墙群?地幔柱引起的大规模火山作用之前是否存在千米级的地壳隆升?地幔柱的轴部位置在何处?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Emeishan LargeIgneous Provinces)的基性岩墙群、峨眉山玄武岩下伏的茅口组和栖霞组进行了研究,深入探讨了峨眉山地幔柱地球动力学模型。取得如下新认识和进展:1)首次确认了ELIP存在巨型放射状基性岩墙群及其展布特征,为峨眉山地幔柱动力学模型提供了一个关键证据。岩墙群的几何学特征表现为中心放射状,由6条巨型岩墙群组成,辐射角度近200°。其中心收敛于云南永仁一带,与地层学指示的最大隆起位置吻合,指示了导致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事件的地幔柱的中心位置。2)对四川冕宁和云南富民地区的基性岩墙进行了同位素定年、地球化学研究。冕宁基性岩墙与峨眉山玄武岩为同源产物,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冕宁基性岩墙具有地幔柱成因的特征,并遭受了轻微地壳混染。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基性岩墙形成年龄为256.7±4.3Ma,是ELIP大规模火山作用晚期的产物。年龄测定结果还暗示了岩墙在244Ma遭遇了一次变质事件,可能是岩浆热-机械侵蚀作用,以及印支运动诱发岩浆作用再次活跃的结果。富民基性岩墙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螃蟹箐岩墙为碱性二长岩,两者与峨眉山玄武岩均为同源产物,构成了岩浆演化序列,斜长石的分离结晶是主要的岩浆演化过程。三者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构成了ELIP特征的“三位一体”岩石组合。富民基性岩墙具有地幔柱成因的特征,并遭受了轻微混染。基性岩墙测年结果为257.6±2Ma,为ELIP岩浆作用晚期产物。富民基性岩墙的形成时限和侵位机制印证了地幔柱理论框架内所建立的基性岩墙群的形成机制,为ELIP地幔柱理论模型提供了证据。3)为大规模火山作用开始之前峨眉山地幔柱所引起的地表响应提供了新的证据。栖霞组和茅口组等厚图表明,峨眉山地幔柱导致的隆升可能在栖霞期已开始。茅口组顶部普遍存在平行不整合界面,说明广大区域内的茅口组地层均曾抬升为陆并遭受剥蚀,与经典地幔柱模型相吻合。永仁—大姚—楚雄—石屏以及宜良—曲靖一带存在二叠系地层缺失区域,可能是地壳隆升幅度最大地区。利用实验模型推导出ELIP的最大隆升幅度为1500米,与前人利用沉积学推算的结果基本一致。隆起幅度最大的中心区域存在海相玄武岩喷发现象则可能是隆升之后快速沉降造成的,并不能作为否定曾经发生隆起的证据。4)对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进行了约束。峨眉山地幔柱的轴部位置应在米易—永仁一带。峨眉山地幔柱到达上地幔时轴部直径大约为65105km,其中心区的范围约为260300km。深大断裂带、古地貌等因素控制了溢流玄武岩的喷发和展布,使得轴部岩浆的喷发偏于西部,造成了大理-丽江一带的苦橄岩分布较多的现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峨眉山地幔柱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完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大规模火山活动期和晚期,并分别对各阶段的地幔柱和岩浆作用特点进行了新约束。

二、滇西“绿宝石”——丽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西“绿宝石”——丽江(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关键矿产基本特征
    1.1 铅锌矿产基本特征
    1.2 铜钼矿产基本特征
    1.3 锡钨矿产基本特征
    1.4 金银矿产基本特征
    1.5 钛矿产基本特征
    1.6 磷矿产基本特征
    1.7 稀土金属、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矿产基本特征
2 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
3 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基本特征
    3.1 滇东南地区与燕山期构造旋回岩浆作用有关的锡、钨、铅锌、银、铜、金、铟、铍、脉石英、祖母绿、水晶矿矿床成矿系列(Mz-y-1)
    3.2 新平-元谋地区与古元古代海相火山岩有关的铜、铁矿床成矿系列(Pt-y-5)
    3.3 滇中地区与中元古代火山-沉积-变质作用有关的铜、铁矿床成矿系列(Pt-y-4)
    3.4 滇中-滇东北地区与寒武纪沉积作用有关的磷块岩、稀土金属、岩盐、石膏、钒、钼、镍、页岩气矿床成矿系列(Pz-c-7)
    3.5 昭通-会泽地区与印支期-燕山期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铅、锌、银、金、重晶石、萤石矿床成矿系列(Mz-h-4)
    3.6 滇中地区与白垩纪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红层砂页岩型铜矿床成矿系列(Mz-h-3)
    3.7 扬子陆块西缘与古近纪“富碱斑岩”有关的金、银、铜、钼、铅锌、铁矿床成矿系列(Cz-y-5)
    3.8 扬子陆块西缘与第四纪表生作用有关的铁矿、钛铁矿、稀土及稀有金属、磷、高岭土、陶瓷土、重晶石、砂锡、砂金、水晶、玛瑙、碧石等宝玉石矿床成矿系列(Cz-f-2)
    3.9 三江(造山带)与第四纪表生作用有关的镍、锰、高岭土、稀土及稀有金属、玛瑙、菱锌矿、石英质玉、砂金矿矿床成矿系列(Cz-f-6)
    3.1 0 兰坪-普洱盆地与古近纪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铅锌、银、铜、钴、金、锑、砷、汞、锶(天青石)矿矿床成矿系列(Cz-h-11)
    3.11三江(造山带)之剪切带与喜马拉雅期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金矿成矿亚系列(Cz-h-10a)
    3.12三江(造山带)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铅、锌、银、钼、铜、金、锑矿床成矿系列(Cz-y-9)
    3.13香格里拉(陆块)与印支期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铅锌、银、铁矿矿床成矿系列(Mz-y-6)及香格里拉休瓦促-热林-铜厂沟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钨、钼、铜、铅、锌、锑、铁矿床成矿系列(Mz-y-5)
    3.14三江(造山带)与印支期-燕山晚期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铜、钨、锡、铁、铅、锌、银、铜、锑、汞、金、脉石英、宝石、白云母、稀土、稀有金属、石英质玉、绿柱石矿矿床成矿系列(Mz-y-7)
    3.15腾冲-陇川地区与第四纪表生作用有关的稀土及稀有金属、高岭土、锰、砂锡矿矿床成矿系列(Cz-f-12)
    3.16腾冲-贡山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锡、钨、铅、锌、铁、铜、金、银、硫铁矿、硅灰石、红柱石、萤石、宝石、云母、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系列(Mz-y-9)
4 结语

(2)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2.1 区域概况
    2.2 样本选取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1.1 丽江市
        5.1.2 大理州
        5.1.3 迪庆州
        5.1.4 保山市
        5.1.5 玉溪市
        5.1.6 昭通市
        5.1.7 怒江州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2.1 普洱市
        5.2.2 临沧市
        5.2.3 曲靖市
        5.2.4 楚雄州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3.1 红河州
        5.3.2 德宏州
        5.3.3 文山州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4.1 昆明市
        5.4.2 西双版纳州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1.1 迪庆州
        6.1.2 临沧市
        6.1.3 红河州
        6.1.4 昭通市
        6.1.5 西双版纳州
        6.1.6 德宏州
        6.1.7 文山州
        6.1.8 楚雄州
        6.1.9 怒江州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2.1 普洱市
        6.2.2 保山市
        6.2.3 玉溪市
        6.2.4 曲靖市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云南玉溪地区主栽蓝莓果实花色苷定性检测及其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色谱条件
        1.2.2 供试样品花色苷提取
        1.2.3 花色苷定性定量分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6个品种蓝莓果实花色苷类物质的鉴定
    2.2 6个品种蓝莓果实花色苷组成和总花色苷含量分析
    2.3 6个品种蓝莓果实花色苷组成含量及变幅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品种蓝莓果实花色苷组成及含量分析
    3.2 不同品种蓝莓果实花色苷构成及含量影响因子
4 结论

(4)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乡土沙溪
    第一节 生态: 一山一沙一溪
    第二节 生命: 沙溪的诗与会
    第三节 生养: 八大碗、辞娘席与金花服
    第四节 生计: 农耕传统
    第五节 生业: 茶马贸易与古镇旅游
第三章 游与居: 盐马古道与沙溪古镇
    第一节 盐之言: 滇西四大盐井
    第二节 盐之路: 盐马古道的历史印记
    第三节 游与居: 马帮商旅与沙溪人家
第四章 古与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景观重建
    第一节 发现沙溪: 外来者心中的“香格里拉”
    第二节 修旧如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原则与措施
    第三节 古与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成果与问题
第五章 主与客: 乡土景观与遗产旅游
    第一节 乡里人的村: 古镇沙溪
    第二节 城里人的村: 驻客沙溪
    第三节 遗产旅游中的主客互动
第六章 结论: 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全域旅游视角下剑川旅游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剑川全域旅游发展概况
二、剑川全域旅游发展分析
    (一) 政策机遇
    (二) 地理区位优势
    (三) 资源优势
        1. 独特的茶马文化
        2. 典型的白族风情
        3. 南方丝绸之路
        4. 青铜文明发源地
        5. 独特的民间工艺
        6. 丰富的生态资源
三、剑川全域旅游问题分析
    (一) 缺乏品牌, 宣传不足
    (二) 周边屏蔽, 借力不足
    (三) 产业分散, 结合不足
    (四) 投资较小, 引资不足
四、剑川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一) 旅游市场的定位
    (二) 发展路径的选择
        1. 营造慢生活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2. 打造白族原乡文化休闲胜地
        3. 构建全域旅游大环线
        4. 完善全县重要节点的服务配套

(6)“一带一路”倡议下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迅速
        1.1.2 中缅边境旅游合作步伐加快
        1.1.3 “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了中缅边境旅游合作新的突破口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1.2.2 实证分析法
        1.2.3 学科交叉研究法
    1.3 研究综述
        1.3.1 边境旅游研究综述
        1.3.2 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借鉴
    2.1 核心概念
        2.1.1 区域旅游合作
        2.1.2 边境旅游
        2.1.3 一带一路
    2.2 相关理论借鉴
        2.2.1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2.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2.3 边境区位价值理论
        2.2.4 旅游地理学理论
第3章 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分析
    3.1 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基础分析
        3.1.1 山水相连,交通便利,合作区位条件优越
        3.1.2 中缅两国邦交源远流长,睦邻友好
        3.1.3 文化具有趋同性,胞波情意深
        3.1.4 中缅边境区域旅游资源丰富
    3.2 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分析
        3.2.1 中缅边境旅游业合作历程
        3.2.2 现阶段中缅边境旅游合作取得的成就
    3.3 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困境分析
        3.3.1 旅游合作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3.3.2 旅游市场监管不力
        3.3.3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3.3.4 旅游合作区域存在安全隐患
第4章 “一带一路”倡议概况与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分析
    4.1 “一带一路”倡议概况
        4.1.1 “一带一路”倡议基本概况
        4.1.2 云南、缅甸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定位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中缅边境旅游合作必要性分析
        4.2.1 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必要途径
        4.2.2 推进“一带一路”西线经济一体化进程必然要求
        4.2.3 提升云南国际旅游竞争力必要手段
        4.2.4 延边地区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有效方法
        4.2.5 维护中缅两国国家和平友好的有效途径
第5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5.1 基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空间结构模式
        5.1.1 区域旅游合作空间结构模式分类
        5.1.2 构建“互联互通”下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核心——边缘结构模式
    5.2 基于边境旅游资源要素组合模式研究
        5.2.1 区域旅游合作资源要素组合分类
        5.2.2 中缅边境旅游合作资源要素组合模式分析
    5.3 基于合作主体的中缅旅游主体合作模式
        5.3.1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
        5.3.2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间关系的架构
        5.3.3 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主体合作模式分析
    5.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实现策略
        5.4.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造滇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宏观环境
        5.4.2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构建中缅统一产品和营销体系
        5.4.3 加强滇缅边境旅游合作信息交流平台建设
        5.4.4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保障措施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7)旅游小镇的形态保护与更新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对象
        1.2.1 旅游小镇
        1.2.2 城镇形态
        1.2.3 保护与更新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旅游小镇及其类型
    2.1 旅游小镇的认识基础与特点
        2.1.1 旅游小镇的概念缘起
        2.1.2 国外典型的旅游小镇
        2.1.3 旅游小镇的特点小结
    2.2 我国与旅游小镇相关的概念
        2.2.1 历史文化名城
        2.2.2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2.3 风景名胜区城镇
        2.2.4 旅游小镇与三者关系
    2.4 旅游小镇的类型
        2.4.1 自然风光型
        2.4.2 物质文化遗产型
        2.4.3 非物质文化遗产型
        2.4.4 特色资源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游小镇的形态及其保护与更新实践
    3.1 旅游小镇的形态及其特点
        3.1.1 旅游小镇的选址
        3.1.2 整体格局
        3.1.3 重点地段
        3.1.4 空间架构
        3.1.5 自然环境
        3.1.6 人文与生活
    3.2 国内外旅游地的保护与更新实践
        3.2.1 整体格局的保护与调整
        3.2.2 重点地段的保护与更新
        3.2.3 空间架构的保护与更新
    3.3 国内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践
        3.3.1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3.3.2 人文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3.3.3 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旅游小镇的形态保护与更新策略总结
    4.1 策略建构
        4.1.1 切入点——空间形态、旅游资源
        4.1.2 基本原理
        4.1.3 不同阶段的旅游与保护关系及其策略分析
    4.2 旅游小镇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总结
        4.2.1 整体格局的保护与调整
        4.2.2 重点地段的保护与更新
        4.2.3 空间架构的保护与更新
    4.3 旅游小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总结
        4.3.1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4.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4.3.3 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旅游小镇的形态保护与更新(发展)问题与策略思考
    5.1 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小镇的影响
        5.1.1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5.1.2 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小镇形态的影响
    5.2 我国旅游小镇形态保护与更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1 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物质空间之间的矛盾
        5.2.2 环境容量有限与人口不断增长的矛盾
        5.2.3 文化价值观与经济价值观的矛盾
    5.3 国内旅游小镇的形态保护与更新对策措施
        5.3.1 行政立法措施
        5.3.2 技术措施
        5.3.3 社会经济措施
    5.4 大理双廊的规划设计实践反思
        5.4.1 双廊的概况
        5.4.2 双廊的旅游业
        5.4.3 双廊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
        5.4.4 双廊镇的规划设计与反思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9)云南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
2 旅游房地产的理论基础
    2.1 旅游房地产概述
    2.2 旅游房地产的基本特点
        2.2.1 旅游房地产的定义
        2.2.2 旅游房地产的特点与特色
    2.3 旅游房地产开发相关理论
        2.3.1 项目策划理论
        2.3.2 项目定位理论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云南旅游地产开发条件及发展现状分析
    3.1 资源条件分析
    3.2 市场需求分析
    3.3 开发现状分析
4 云南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分析
    4.1 云南旅游房地产主要类型
        4.1.1 自营式酒(饭)店
        4.1.2 产权式酒店
        4.1.3 养生养老型酒店
        4.1.4 度假村、别墅
        4.1.5 历史文化古镇
        4.1.6 文化休闲街区
        4.1.7 旅游综合体
        4.1.8 其它
    4.2 云南旅游房地产典型开发模式
        4.2.1 依托旅游资源的景区住宅地产开发模式
        4.2.2 基于特色文化的云南旅游小镇开发模式
        4.2.3 富有民族风情的休闲旅游街区开发模式
        4.2.4 构筑高端物业的高尔夫旅游地产开发模式
        4.2.5 营造休闲养生社区的旅游度假地产开发模式
        4.2.6 以大盘形式出现的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
    4.3 典型开发模式的比较
5 云南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成功案例分析
    5.1 引语
    5.2 案例一:昆明世博园景区住宅地产开发模式分析
        5.2.1 昆明世博园及“世博生态城”项目介绍
        5.2.2 开发模式介绍与评述
    5.3 楚雄彝人古镇特色旅游小镇开发模式分析
        5.3.1 楚雄彝人古镇项目介绍
        5.3.2 开发模式介绍与评述
    5.4 丽江束河哈里谷国际酒吧休闲街区开发模式分析
        5.4.1 丽江哈里谷国际酒吧区项目介绍
        5.4.2 开发模式介绍与评述
    5.5 春城湖畔高尔夫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分析
        5.5.1 春城湖畔高尔夫度假村项目介绍
        5.5.2 开发模式介绍与评述
    5.6 滨江果园避寒度假山庄旅游度假地产开发模式分析
        5.6.1 西双版纳滨江果园避寒山庄项目介绍
        5.6.2 开发模式介绍与评述
    5.7 湖畔圣水大型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分析
        5.7.1 玉溪澄江抚仙湖湖畔圣水项目介绍
        5.7.2 开发模式介绍与评述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动力学:基性岩墙群、地球化学及沉积地层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概述
    1.2 研究现状
        1.2.1 ELIP 喷发时限
        1.2.2 地幔柱引起的地表隆升及茅口组差异剥蚀
        1.2.3 峨眉山玄武岩及相关超基性-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研究
        1.2.4 ELIP 基性岩墙群的研究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1.4 关键科学问题、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关键科学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情况及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区域地层概况
        2.1.2 栖霞组、茅口组及相当地层
    2.2 岩浆岩
        2.2.1 区内岩浆岩概况
        2.2.2 峨眉山玄武岩岩相学特征
    2.3 区域构造
        2.3.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2.3.2 主要区域大断裂
        2.3.3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第三章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基性岩墙群几何学特征
    3.1 基性岩墙群概述
        3.1.1 岩墙群的构造环境及侵位模式
        3.1.2 岩墙群的形成机制
        3.1.3 岩墙群的几何特征对地幔柱中心的指示
    3.2 ELIP 基性岩墙群的几何学特征及对地幔柱的指示意义
        3.2.1 ELIP 基性岩墙群的几何学特征
        3.2.2 ELIP 基性岩墙群对地幔柱中心的指示意义
第四章 基性岩墙群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1 四川冕宁基性岩墙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4.1.1 地质背景及岩相学特征
        4.1.2 分析方法
        4.1.3 分析结果
        4.1.4 讨论
    4.2 云南富民基性岩墙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4.2.1 地质背景及岩相学特征
        4.2.2 分析方法与结果
        4.2.3 讨论
    4.3 基性岩墙群与 ELIP
第五章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沉积地层比较
    5.1 栖霞组沉积环境及厚度变化
    5.2 茅口组沉积环境及厚度变化
    5.3 等厚图对 ELIP 地幔柱的指示意义
        5.3.1 隆升开始的时限
        5.3.2 地幔柱引起的隆升及隆升量的估算
        5.3.3 等厚图和岩墙群对地幔柱的指示意义
        5.3.4 地球物理的证据
        5.3.5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海相喷发野外观察的解释
第六章 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和动力学模型的讨论
    6.1 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的讨论
        6.1.1 深大断裂带、古地貌对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影响
        6.1.2 峨眉山地幔柱轴部位置的约束
    6.2 峨眉山地幔柱模型的讨论
        6.2.1 峨眉山地幔柱的早期阶段
        6.2.2 峨眉山地幔柱引起的大规模岩浆活动
        6.2.3 峨眉山地幔柱晚期的岩浆活动
第七章 结论
    7.1 取得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7.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SCI论文目录及索引证明
附件

四、滇西“绿宝石”——丽江(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J]. 卢映祥,施玉北,孙涛,曾妍,李蓉,曹晓民,程胜辉. 地质与勘探, 2021(04)
  • [2]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云南玉溪地区主栽蓝莓果实花色苷定性检测及其组成分析[J]. 张瑜瑜,用成健,刘佳妮,陈泽斌,姚丽媛,华金珠. 北方园艺, 2021(08)
  • [4]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D]. 王晓芬. 厦门大学, 2018(07)
  • [5]全域旅游视角下剑川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 王颖心,叶文,唐晓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06)
  • [6]“一带一路”倡议下中缅边境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D]. 曹璨. 云南师范大学, 2017(12)
  • [7]旅游小镇的形态保护与更新策略初探[D]. 卢俏柔.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8]茶与临沧三则[J]. 何松. 茶博览, 2014(09)
  • [9]云南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D]. 高戬. 云南大学, 2012(06)
  • [10]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动力学:基性岩墙群、地球化学及沉积地层学证据[D]. 李宏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标签:;  

滇西“翡翠”——丽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