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改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对策

粮改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对策

一、关于粮改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孙巍[1](2021)在《河北省邢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提出

杨坤[2](2021)在《“粮改饲”背景下农户饲草种植意愿和效益分析 ——以定西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粮改饲”作为国家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推广。甘肃省是我国第一批开展“粮改饲”试点地区之一,定西市安定区作为甘肃省最先开展“粮改饲”试点县区之一,通过“粮改饲”促进了当地草牧业产业化发展,助力了脱贫攻坚。本研究通过对定西市安定区7个乡镇农户粮改饲种植意愿问卷调查,获取有效问卷155份,采用比较分析法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确定了农户粮饲草种植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农户饲草和经济作物种植效益,结果对优化研究区饲草种植结构,对提高农户种植效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调查区户主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53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2.6%,饲草种植平均年限为6-10年,85.16%的农户愿意参与“粮改饲”种植。其中,在以养殖为主的乡镇中有90.11%的农户愿意参加,以种植为主乡镇中有78.13%的农户愿意参加。教育水平、耕地面积、种植难易程度、发展前景预期、收入认知水平对农户参与粮改饲种植意愿在1%水平下显着;农业劳动力人口、饲草种植年限、农业补助、家庭总收入、生态环境变化对农户参与粮改饲种植意愿在5%水平下显着。农户性别、年龄、健康程度、家庭总人口、农户对粮改饲了解渠道、农户对阻碍农业生产因素认知情况、了解程度、采用规模对农户参与粮改饲种植意愿无显着影响。(2)调查区主要种植作物为饲用玉米、燕麦、苜蓿、红豆草、马铃薯和大豆。种植燕麦的纯收入最高,达到970.94元/亩,种植苜蓿的整体收益率最高,达253.7%。(3)研究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分散,难以机械化;种植业结构经济作物比例高,饲草作物种植比例相对较低;传统种植方式下人工成本较高,且化肥用量过高,生产效益偏低,对当地草畜产业的发展支撑力度不够。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粮改饲推广应用。二是开发适宜丘陵沟壑区的农业机械,完善科技智力支撑。三是树立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观念,减少化肥用量。四是完善饲草补贴政策,多措并举助力草牧业健康发展。

张波[3](2020)在《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研究土默特右旗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现状,探讨农村金融因素对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结合调研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探寻各类金融服务对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程度,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金融要素如何影响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得出农村金融支持是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的结论,进一步提出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建议。本文也为内蒙古及其他省市地区农村金融支持优化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方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土默特右旗玉米种植结构显着优化。全旗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8万亩,建成高粱、水稻、辣椒、中药材4个万亩优质作物规模化种植基地,发展黑小麦、地梨等10个千亩特色作物示范基地,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完成优质饲草种植面积10万亩,促进了全旗玉米种植结构的优化升级。(2)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对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不足。主要问题为,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二是农村金融资金外流严重;三是资金需求多元化、层次化与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四是农业保险缺失不利于控制农业生产高风险;五是部分金融机构审批程序复杂、无法及时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六是金融知识普及率低,农民金融意识普遍较弱。(3)土默特右旗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对策意见。一是进一步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多元化发展;二是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体制创新;三是进一步建立和规范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六是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宣传。

邹珊[4](2020)在《项目制下的“粮改饲”问题研究 ——以T市为例》文中认为1994年,国家实行分税制改革,项目制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形式重要性日渐突出,并且也在各种类型的项目中得到了应用。作为国家治理和贯彻政策任务的重要机制,项目制在学术领域也是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但目前的项目制的研究多限于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村民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涉企项目在项目制下的研究较少。“粮改饲”项目是国家通过项目制进行产业调整制定项目之一,通过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转变传统种植理念,构建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粮改饲”作为与企业相关的涉农、涉牧项目非常有代表性。国家希望通过“粮改饲”项目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企业希望通过项目获得相应的补贴资金用于自身发展。本论文就是以T市“粮改饲”项目为例,结合项目制的控制权理论,把上级政府作为“委托方”,地方政府作为“承包方”,养殖企业作为“代理方”,运用控制权理论探索“委托-承包—代理”关系中三方的运作逻辑,研究“粮改饲”项目化运作模式。主要包括委托方主导、承包方配合、代理方参与三个主体进行分析,分析三者在“粮改饲”项目制运行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运作。接着就“粮改饲”项目化运作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实现了“粮改饲”项目的初衷,国家的政策意图得以落地实施,企业也获得了发展,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但也存在着企业参与度下降、财政资金使用率低、种植户饲草种植意愿不强等与预期结果出现偏差的情况。接下来,本论文利用项目制控制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粮改饲”项目化运行与预期之间出现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委托方顶层设计有缺陷,承包方项目参与不足,代理方内生动力不强,同时还就影响“粮改饲”项目本身的其他外部影响做了简要分析。最后结合实际,运用项目制“委托—代理”理论提出改进建议,主要是优化顶层设计,加强中间政府参与,提升企业效能等。最后希望通过以“粮改饲”项目项目化运作分析来获得更多涉企项目运行的经验教训,以期能够促进“粮改饲”项目及类似涉企项目在现实中的运行,使其日渐顺利并符合预期。

高海秀[5](2020)在《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畜牧业是农业的支柱部门,牧草产业是畜牧业提质增效乃至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尤其是在国内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加大的背景下,在保护和有效利用天然草地的同时,积极推动人工种草发展牧草产业非常迫切。但在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下,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缓慢,从国家层面真正将牧草作为一个产业来决策也只是近十多年的事。近年来,尽管国内牧草产业较快发展,但离市场需求还相差较远,主要草产品国内缺口达1/3以上。所以,基于生产实践的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实证研究牧草种植者生产决策的行为及影响因素,探寻如何促进国内牧草生产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科学回答牧草生产是否有效益以及牧草种植者“种还是不种”、“种多少”及发掘相关决策的影响因素这样一个总目标,依托农户行为理论同时考虑到牧草作为中间产品和粮食的竞争作物,生产者种植决策必然会受到牧草产业与其终端消费市场的连接状况以及与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的影响这样一个特殊性,使用牧草生产八个典型省份527户实地调研问卷资料和牧草产业经济研究室2011-2018年牧草生产成本收益定点监测数据,并辅之以历年主管部门有限的宏观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投入导向的BCC模型、Malmquist模型、二元选择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在测算不同时空条件下中国牧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耦合协调度变化,以及牧草生产与主要竞争作物——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及变化分析,牧草与粮食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趋势变动及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对当前牧草种植者的生产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分析了基于风险规避视角的牧草生产者决策行为和不同经营规模、不同经营类型的牧草生产者未来种植意愿及关键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在丰富牧草产业经济研究领域、充实研究内容和拓展研究视角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边际学术贡献。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草畜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在过渡区间且区域差异明显;牧草种植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力;风险规避行为对不同样本群体牧草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教育程度、生产机械的可得性等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也会对种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差异明显,政策扶持等因素可显着提高种植意愿;组织化行为正向影响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但对不同类型生产者影响差异显着。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因地制宜推进草畜产业系统耦合,鼓励发展草畜结合经营模式;二是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效率;三是建立健全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护航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四是加强牧草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鼓励创新利益共享机制;五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政策支持精准发力。

张宁宁[6](2020)在《“粮改饲”试点政策背景下玉米种植户经济效率分析》文中提出粮食产量增速较快,饲料粮供给不平衡,优质饲草料紧缺的背景下,国家推行“粮改饲”试点政策,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的种植。“粮改饲”试点政策已经推行四年了,通过描述“粮改饲”试点实施现状、种植户结构调整情况,对比分析种植户成本收益和效率变化情况,客观评价“粮改饲”试点实施效果。在描述分析“粮改饲”试点与非试点地区323户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种植户的投入产出情况的基础上,运用DEA模型,测算2018年“粮改饲”试点地区籽粒玉米、青贮玉米和非试点地区籽粒玉米的生产、成本效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效率差异;测算并比较不同地区“粮改饲”试点地区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的生产、成本效率变化情况。再结合Cost-Malmquist指数,对不同地区“粮改饲”试点地区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的生产效率进行分解,比较技术效率变化、技术变化、配置效率变化和价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净收益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划入“粮改饲”试点地区后,青贮玉米的市场价格增加少,有些地区反而出现小幅下降,导致亩均销售收入一直增加不上去。而籽粒玉米随着市场价格的回升,收益相对增加。试点地区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的成本变化相当,净收益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部分农户选择青贮玉米,主要是因为青贮玉米的收获环节相较于籽粒玉米比较省力。试点地区青贮玉米的规模效率较差。根据2018年投入产出数据,试点地区青贮玉米的配置效率低于试点地区籽粒玉米,规模效率低于非试点地区籽粒玉米。其中,新疆试点地区青贮玉米的规模效率不如试点与非试点地区籽粒玉米。黑龙江省试点地区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反而降低了规模效率。试点地区青贮玉米生产率进步的损失来自于技术效率、技术倒退和要素价格扭曲。根据MI和CM指数,新疆青贮玉米生产率进步的损失主要在于技术效率倒退。新疆青贮玉米使用的是粮饲兼用品种,价格不易提高,亩均销售收入相对于籽粒玉米较低,投入相等,收益较差。河北试点地区青贮玉米生产效率进步的损失主要来自于技术倒退和要素价格扭曲。河北省青贮玉米使用的是粮饲兼用品种,价格不易提高,亩均销售收入相对于籽粒玉米较低;同时,各项要素投入价格上升,却没有带来相应的产出增加。黑龙江试点地区籽粒玉米的生产率进步,而青贮玉米生产率进步的损失主要来自于技术倒退和要素价格扭曲。主要是因为黑龙江试点地区青贮玉米收购价格下降,随着成本的增长,收益降低。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认为,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青贮玉米种植收益。直接或间接增加种植户的收益,同时扩大青贮玉米的市场需求。二是适度规模种植,提高规模效率。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合理调整种植规模,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三是加强青贮玉米专用品种研发与推广,提高青贮玉米技术效率。政府联合高校或者科研机构进行青贮玉米种子研发或者改良出高质优产的青贮玉米种子,推广专用青贮玉米种子,有利于提高青贮玉米的价值。四是进一步理顺要素价格,合理要素资源配置。对青贮玉米种子、化肥和农药等物质投入加强监管,合理引导市场定价;同时引导种植户对化肥和农药适量使用。

张诗靓[7](2020)在《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国内玉米“三量齐增”困局得到有效缓解,但玉米收益下降影响了农户种植积极性,种植结构调整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地区出现了优势产区玉米面积不增反减、非优势产区玉米面积不减反增的现象,国内玉米市场出现供需偏紧的局面。伴随饲用需求与工业需求总量快速上涨,玉米产需缺口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为了充分保障国内玉米供给安全,有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以提高玉米优势产区的产量为重点保障国内玉米供给,继续优化非优势产区作物结构。农户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其种植调整行为直接关系到玉米生产的稳定,因此本文对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利用宏观数据分析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国内玉米供需的影响;其次对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个地区开展农户问卷调查,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发现优势产区和非优势产区农户玉米种植积极性均出现下降,同时还存在种植结构单一、农户选择无所适从的现象;结合调研中的典型案例总结了当前玉米种植调整的组织模式;再次对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并将优势产区和非优势产区差异进行对比;建立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针对总样本、优势产区、非优势产区样本中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为中国稳定玉米优势产区供给、合理调整非优势产区种植结构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本文研究发现: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种植收益减少,农户玉米种植积极性出现下降;玉米生产者补贴满意度偏低,促进农户生产积极性作用有限;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相对滞后,制约玉米生产效率提升;合作社带动能够提高生产者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产销对接;适度规模种植,有利于推进非优势产区种植结构调整。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五方面政策建议: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完善生产者补贴机制;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有效推动种植结构调整;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韩学伟[8](2020)在《种植结构调整背景下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经济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省是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之一,为响应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近年来河北省不断优化调整玉米产业种植结构,发展多种替代作物,鲜食玉米作为优势替代作物得以迅速发展。作为较早种植鲜食玉米的省份之一,河北省鲜食玉米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传统种植优势。近年来,河北省通过发展特色替代作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逐步压缩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出台一系列鲜食玉米发展政策,通过打造产业园区、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等方式推动鲜食玉米产业链纵向延伸。如何在较高的玉米种植成本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升鲜食玉米种植户的收益成为能否持续推动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户的调研,分析影响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户经济效益的因素,通过研究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分析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优化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效益的路径,为提升河北省鲜食玉米产业竞争力促进鲜食玉米产业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文以成本收益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以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论文首先对河北省鲜食玉米的生产现状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和发放电子问卷,对鲜食玉米种植的成本收益情况进行汇总,对鲜食玉米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并以调研样本为基础对鲜食玉米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计量方法,将净利润作为被解释变量,经营者特征、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投入产出为解释变量,找出了主要影响鲜食玉米收益的因素,并根据相关系数分析其影响程度,并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解释分析。最后,以实证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了提高鲜食玉米种植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通过深入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河北省鲜食玉米发展较好,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农户年龄结构偏大、受到的培训较少;投入成本较高,吞噬了农户的种植效益;农户对相关农业政策了解不深,获得的服务支持较少等;第二,种植结构调整背景下,发展鲜食玉米具备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第三,影响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投入产出因素影响最大,其次为市场因素,再次为政策环境因素,最后为经营者特征。提高鲜食玉米种植经济效益需要种植主体、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因此,本文从种植主体、政府和市场三个角度提出促进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对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经济效益的政策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依托“种植结构调整”政策背景,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对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经济效益进行测算,得出政策因素对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效益的影响程度,并根据测算结果,指出部分政策因素影响未通过显着性检验和效果欠佳的原因,以此针对政策环境影响因素对河北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提出改进意见和提高建议,为河北省鲜食玉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彭静[9](2020)在《农业转型升级对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附加值较高的各类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生产发展迅速。但是,农业发展取得卓越成绩的背后牺牲了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长期处于较低状态。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效应凸显,空气和水污染严重、耕地肥力下降、超采地下水灌溉造成地下水降落漏斗、碳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我国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与美好生活的需要却不是协调发展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兼顾农业生态安全,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艰巨任务。因此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以资源与环境约束为前提,衡量指标必须要考虑环境成本。本文构建农业环境效率指标体系,包括合意产出、非合意产出及要素投入,合理测量我国农业环境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差异以及粮食功能区的农业环境效率差异;其次通过理论分析选择合适的面板数据模型,引入自然禀赋、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支持力度指标,基于1997-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子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农业转型升级态势良好,仍有上升空间。(2)整体看农业环境效率水平较低,但有向好的趋势。(3)三大粮食功能区农业环境效率不平衡。(4)农业转型升级对提高农业环境效率有促进作用。(5)三大粮食功能区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同而有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的建议有:坚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以质量和绿色为导向的农业转型升级;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发挥规模效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展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强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升粮食主产区农业环境效率;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调整优化粮食产销平衡区种植业结构。

王慧[10](2020)在《“粮改饲”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合作社牧草种植经济效益探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始终将“粮改饲”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甘肃省和青海省作为“粮改饲”政策的先行地区,国家财政补贴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同处西部的甘肃省和青海省,草牧业在该地区产业脱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了甘肃省和青海省两省份中三个有特色的西部贫困县区,基于三个调查区68家合作社的调研数据,比较了调查区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和牧草种植品种差异及其比较效益,探究了合作社种植牧草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分析了牧草种植的综合效率及影响因素,以期为西部贫困地区“粮改饲”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粮改饲”政策有效推动了调查区牧草种植产业的发展,调查中88.24%的合作社都是在近五年之内开始从事牧草种植。调查中草牧业相关合作社有向种养结合型合作社转型的趋势。调查区种植牧草品种主要为青贮玉米和各地区特色牧草。(2)调查区草牧业合作社经营者两极分化,一部分为具有丰富农业生产经验、年纪相对较大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传统农民,另一部分则是较为年轻、相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的新型职业农民。(3)苜蓿(每亩收益率最高,为303.68%)、青贮玉米(每亩纯收入最高,为1302.9元)具有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种植牧草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最高。在各项成本中,农药化肥所占比还较高,约为20%~30%,应逐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为。同时,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农业机械使用率较高,其他两个地区机械化及山地机械研发推广应用是产业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限制因素。(4)调查区平均综合效率较高(0.768),但差异较大。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综合效率(0.931)最高,整体基本处于规模保持不变阶段;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50%的合作社处于规模报酬不变,其他基本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则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递增和递减各占1/3,分级化现象严重。(5)在影响合作社牧草种植综合效率的诸多因素中,2018年牧草种植总产值(P<0.01)呈现正向影响;农药投入(P<0.01)、机械投入(P<0.01)、牧草种植补贴比率(P<0.01)、种子投入(P<0.1)、化肥投入(P<0.1)呈现负向影响。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继续加强“粮改饲”的宣传力度,鼓励培养生态循环、种养结合观念;二是加强和完善牧草种植补贴政策,多元化扶持草牧业合作社发展;三是推动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关于粮改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粮改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粮改饲”背景下农户饲草种植意愿和效益分析 ——以定西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饲草产业历史发展
        1.3.2 饲草产业经济效益
        1.3.3 “粮改饲”政策发展
        1.3.4 农户种植意愿
    1.4 研究内容
        1.4.1 农户参与粮改饲种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1.4.2 农户饲草与经济作物效益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经济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采集
        2.2.2 数据分析
        2.2.2.1 比较分析法
        2.2.2.2 计量分析法
第三章 农户种植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结果分析
        3.1.1 农户基本特征
        3.1.2 农户“粮改饲”意愿认知
        3.1.3 农户种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3.2 小结
第四章 农户种植系统效益分析
    4.1 饲草作物投入产出
        4.1.1 饲草种植成本分析
        4.1.2 饲草种植效益分析
    4.2 经济作物投入产出
    4.3 饲草作物与经济作物投入产出
        4.3.1 饲草与经济作物成本比较
        4.3.2 饲草与经济作物收益比较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实施
        1.1.2 农村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壮大
        1.1.3 内蒙古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1.1.4 土默特右旗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有待提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分析研究
        1.2.2 金融支持对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1.2.3 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典型经验
    1.3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相关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2.1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1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
        2.1.2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实选择
        2.1.3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2.2 农村金融支持是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2.2.1 金融机构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
        2.2.2 农村金融助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2.3 金融保险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提供风险保障
3.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分析
    3.1 土默特右旗种植业发展资源特点与优势
    3.2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发展概况
        3.2.1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机构概况
        3.2.2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政策法规情况
        3.2.3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3.3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具体举措和成效
    3.4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现状分析
        3.4.1 样本描述性分析
        3.4.2 农村金融支持与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
        3.4.3 农村金融支持与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回归分析
4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在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4.2 农村金融资金外流严重
    4.3 农户资金需求多元化、层次化与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4.4 农业保险缺失不利于控制农业生产高风险
    4.5 部分金融机构审批程序复杂、无法及时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4.6 金融知识普及率低、农民金融意识普遍较弱
5. 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建议
    5.1 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发展
    5.2 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体制创新
    5.3 建立健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机制
    5.4 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
    5.5 完善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
    5.6 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宣传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项目制下的“粮改饲”问题研究 ——以T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1.3.1 项目制
        1.3.2 “粮改饲”项目
        1.3.3 项目制运行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和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粮改饲”项目概况
    2.1 我国项目制的由来和发展
    2.2 我国“粮改饲”项目实施的政策意图和实施方案
        2.2.1 我国“粮改饲”项目实施的政策意图
        2.2.2 “粮改饲”项目的实施方案
    2.3 T市“粮改饲”项目推进概况
3 T市“粮改饲”项目化运作分析
    3.1 上级政府作为委托方主导“粮改饲”项目试点
        3.1.1 明确“粮改饲”项目实施目标
        3.1.2 确定“粮改饲”项目实施方案
        3.1.3 授权地方政府对“粮改饲”项目验收试点
        3.1.4 拨付“粮改饲”项目专项资金
    3.2 地方政府作为承包方配合“粮改饲”项目推进
        3.2.1 强化“粮改饲”项目的组织领导
        3.2.2 组织“粮改饲”项目的考评验收
        3.2.3 健全“粮改饲”项目的监管制度
        3.2.4 强化“粮改饲”政策的宣传引导
    3.3 养殖企业作为代理方参与“粮改饲”项目试点
        3.3.1 积极参与“粮改饲”项目
        3.3.2 配合政府完成其他相关工作
4 T市“粮改饲”项目化运作结果分析
    4.1 “粮改饲”项目化运作结果正面反馈
        4.1.1 推动“粮改饲”项目落地实施
        4.1.2 促进养殖企业发展
        4.1.3 密切政府企业关系
    4.2 “粮改饲”项目化运作结果出现偏差
        4.2.1 企业参与度下降
        4.2.2 财政资金使用率降低
        4.2.3 群众饲草种植意愿不强
5 “粮改饲”项目化运作结果出现偏差原因分析
    5.1 上级政府作为委托方顶层设计有缺陷
        5.1.1 “粮改饲”项目专项资金管控严格
        5.1.2 “粮改饲”项目推进过分依赖科层逐级传导压力
        5.1.3 “粮改饲”项目实施周期短
    5.2 地方政府作为承包方参与不足走过场
        5.2.1 地方政府对“粮改饲”项目参与度不足
        5.2.2 追求虚假政绩亮点
        5.2.3 打规定擦边球专项资金用做业务资金
    5.3 养殖企业作为代理方追逐利益缺动力
        5.3.1 过分依赖政策资金扶持内生动力不强
        5.3.2 自筹资金有困难申请项目难落实
        5.3.3 套用项目资金用于他处
    5.4 外部环境影响“粮改饲”项目推进
        5.4.1 市场经济影响养殖数量
        5.4.2 环保生态效益影响养殖规模
        5.4.3 经济环境收紧影响信贷
        5.4.4 土地流转困难及农户饲草种植意愿不高影响饲草数量
6 推进“粮改饲”项目化运作对策分析
    6.1 完善“粮改饲”项目顶层设计
        6.1.1 “粮改饲”项目委托方适度放权
        6.1.2 延长“粮改饲”项目实施周期
        6.1.3 扩大“粮改饲”项目试点范围
        6.1.4 加大“粮改饲”项目资金投入
    6.2 加强“粮改饲”项目地方政府参与
        6.2.1 配套“粮改饲”项目资金投入
        6.2.2 健全“粮改饲”项目监督考评机制
        6.2.3 加大“粮改饲”项目宣传引导
        6.2.4 加强“粮改饲”项目技术支持
    6.3 发挥“粮改饲”项目企业效能
        6.3.1 探索“粮改饲”项目实施新模式
        6.3.2 健全“粮改饲”项目监督渠道
        6.3.3 发挥“粮改饲”项目企业示范作用
    6.4 改善“粮改饲”项目外部环境
        6.4.1 解决“粮改饲”项目资金周转问题
        6.4.2 转变农户种植理念
7 结论与展望
    7.1 涉企项目项目化运行优势与危机并存
        7.1.1 项目化运行的优势:钱随事转效果显着
        7.1.2 项目化运行的危机:过度依赖套用指标
    7.2 涉企项目项目化运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牧草和牧草产业
        2.1.2 牧草生产者
        2.1.3 生产行为
    2.2 农户行为理论
        2.2.1 舒尔茨的农户行为理论
        2.2.2 恰亚诺夫的农户行为理论
        2.2.3 风险规避型农户行为理论
    2.3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2.3.1 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理论分析
        2.3.2 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中国牧草产业的历史演进与现实约束
    3.1 中国牧草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政策变迁
        3.1.1 萌芽时期(1949-2007年)
        3.1.2 成长时期(2008-2014年)
        3.1.3 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至今)
    3.2 中国牧草产业发展成就
        3.2.1 生产形势总体向好,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3.2.2 生产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产业基础逐步夯实
        3.2.3 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多种经营模式涌现
        3.2.4 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种养积极性得到提升
        3.2.5 已经成长为一个日益重要且不断壮大的农业产业
    3.3 中国牧草产业面临的现实约束
        3.3.1 传统种养观念改变困难,牧草产业发展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可
        3.3.2 产业科技力量储备不足,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3.3.3 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发力不够精准
        3.3.4 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3.3.5 空间布局尚需优化,草畜结合力度仍待加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牧草产业和畜牧业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格局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4.1.1 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4.1.2 空间自相关的度量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耦合协调度的测算
        4.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贡献系数的新定义
        4.2.4 结果分析
    4.3 空间自相关分析
        4.3.1 全局Moran's I指数
        4.3.2 局部Moran's I指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牧草与粮食生产成本收益及生产效率比较研究
    5.1 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5.1.2 研究方法
    5.2 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成本收益比较
        5.2.1 收益项目比较
        5.2.2 成本项目比较
    5.3 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生产效率比较
        5.3.1 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5.3.2 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牧草种植者生产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 样本来源及基本特征
        6.1.1 样本点的分布
        6.1.2 样本户的基本特征
    6.2 样本户牧草种植基本情况
        6.2.1 样本户牧草种植年数和经营类型
        6.2.2 样本户牧草种植种类及地区分布
        6.2.3 样本户牧草种植生产投入情况
    6.3 样本户牧草生产行为特征
        6.3.1 不同样本群体生产决策行为
        6.3.2 不同样本群体组织化行为
        6.3.3 不同样本群体技术选择行为
        6.3.4 不同样本群体风险规避行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
    7.1 理论分析与数据说明
        7.1.1 理论分析
        7.1.2 数据说明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准回归
        7.3.2 稳健性检验
    7.4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4.1 不同经营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4.2 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牧草生产者未来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8.1 理论分析与变量选择
        8.1.1 理论分析
        8.1.2 变量选择
    8.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8.2.1 模型设定
        8.2.2 变量说明
    8.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8.3.1 回归结果与分析
        8.3.2 稳健性检验
    8.4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4.1 不同经营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4.2 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草畜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在过渡区间且区域差异明显
        9.1.2 牧草种植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力
        9.1.3 527户问卷的描述性统计显示,不同类型种草户样本行为差异较大
        9.1.4 风险规避行为对不同样本群体牧草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
        9.1.5 除风险规避行为外的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也会对种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
        9.1.6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差异明显,政策扶持等因素可显着提高种植意愿
        9.1.7 组织化行为正向影响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但对不同类型生产者影响差异显着
    9.2 对策建议
        9.2.1 因地制宜推进草畜产业系统耦合,鼓励发展草畜结合经营模式
        9.2.2 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效率
        9.2.3 建立健全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护航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9.2.4 加强牧草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鼓励创新利益共享机制
        9.2.5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精准发力,推进牧草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9.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9.3.1 研究不足
        9.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粮改饲”试点政策背景下玉米种植户经济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
        1.4.1 调研数据
        1.4.2 统计数据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政策介绍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相关效率内涵
        2.1.2 农户行为理论
    2.2 政策介绍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3.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种植户结构调整意愿分析
    3.1 “粮改饲”试点基本情况
    3.2 种植结构调整情况
    3.3 种植户结构调整意愿
    3.4 小结
第四章 种植户成本收益分析
    4.1 籽粒玉米与青贮玉米成本收益比较
    4.2 不同地区籽粒玉米与青贮玉米成本收益比较
    4.3 试点地区籽粒玉米与青贮玉米成本收益变化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种植户生产、成本效率及Cost-Malmquist指数测算与分析
    5.1 模型与数据
        5.1.1 模型构建
        5.1.2 指标选取
    5.2 生产效率测算与分析
        5.2.1 籽粒玉米与青贮玉米生产效率分析比较
        5.2.2 不同地区籽粒玉米与青贮玉米生产效率分析比较
        5.2.3 试点地区籽粒玉米与青贮玉米生产效率分析比较
    5.3 成本效率测算与分析
        5.3.1 籽粒玉米与青贮玉米成本效率分析比较
        5.3.2 不同地区籽粒玉米与青贮玉米成本效率分析比较
        5.3.3 试点地区籽粒玉米与青贮玉米成本效率分析比较
    5.4 Cost-Malmquist指数测算与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未来展望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青贮玉米种植收益
        6.2.2 适度规模种植,提高规模效率
        6.2.3 加强青贮玉米专用品种研发与推广,提高青贮玉米技术效率
        6.2.4 进一步理顺要素价格,合理要素资源配置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介

(7)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
        1.3.2 农户种植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1.3.3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
        1.3.4 文献述评
    1.4 理论基础
        1.4.1 农户行为理论
        1.4.2 行为经济学理论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农户
        1.5.2 种植调整行为
        1.5.3 玉米优势产区
        1.5.4 玉米非优势产区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图
    1.7 创新之处与不足
        1.7.1 创新之处
        1.7.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中国玉米供需形势分析
    2.1 中国玉米生产发展回顾
    2.2 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供需的影响
        2.2.1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背景
        2.2.2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市场的影响
        2.2.3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生产的影响
第三章 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现状与组织模式分析
    3.1 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3.1.1 样本的选择
        3.1.2 问卷设计
    3.2 调研地区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现状分析
        3.2.1 玉米种植面积变化情况
        3.2.2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情况
    3.3 玉米种植调整组织模式与典型案例
        3.3.1 “政府+农户”模式
        3.3.2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3.3.3 “合作社+农户”模式
第四章 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 种植调整行为影响因素选择
    4.2 农户个人及家庭禀赋
    4.3 资源条件
    4.4 市场因素
    4.5 政策因素
第五章 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实证研究方法
    5.2 变量选择与预期
    5.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3.1 总样本模型结果与分析
        5.3.2 玉米优势产区模型结果与分析
        5.3.3 玉米非优势产区模型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历

(8)种植结构调整背景下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经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3.3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鲜食玉米
        2.1.2 种植成本
        2.1.3 种植收益
        2.1.4 经济效益
    2.2 相关理论
3 种植结构调整背景下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现状
    3.1 河北省鲜食玉米发展背景
        3.1.1 河北省种植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3.1.2 河北省发展鲜食玉米的相关政策
    3.2 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现状
        3.2.1 鲜食玉米种植区域分布
        3.2.2 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
        3.2.3 鲜食玉米种植主体的基本特征
        3.2.4 鲜食玉米种植的政策环境
        3.2.5 鲜食玉米种植的市场环境
    3.3 鲜食玉米种植存在的问题
        3.3.1 经营者方面
        3.3.2 政策环境存在的问题
        3.3.3 市场环境存在的问题
4 种植结构调整背景下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4.1 鲜食玉米种植成本
        4.1.1 鲜食玉米种植成本构成
        4.1.2 鲜食玉米与籽粒玉米成本对比
    4.2 鲜食玉米种植收益
        4.2.1 收益
        4.2.2 鲜食玉米与籽粒玉米种植收益比较
    4.3 鲜食玉米与籽粒玉米种植经济效益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种植结构调整背景下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变量选取的原则
        5.1.2 变量选取
        5.1.3 模型的构建
    5.2 模型计算结果
    5.3 回归结果分析
        5.3.1 影响因素分析
        5.3.2 影响程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鲜食玉米种植经济效益具备明显优势
        6.1.2 鲜食玉米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存在问题
        6.1.3 影响鲜食玉米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不同
    6.2 对策建议
        6.2.1 提高鲜食玉米种植效益需要提升种植主体经营能力
        6.2.2 提高鲜食玉米种植效益需要政府扶持
        6.2.3 提高鲜食玉米种植效益需要发展和完善鲜食玉米市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9)农业转型升级对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3 拟解决的难题、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农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2.2 关于农业转型升级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
    2.3 关于农业效率的研究
    2.4 关于农业环境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农业转型升级内涵
    3.2 农业环境效率的内涵
    3.3 理论基础
第4章 农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演变、动因与现状及农业环境现状分析
    4.1 农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演变
    4.2 农业转型升级的动因分析
    4.3 农业转型升级与农业环境的现状分析
第5章 农业转型升级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机理分析
    5.1 结构效率
    5.2 质量效率
    5.3 绿色效率
第6章 农业转型升级对农业环境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农业环境效率测度及分析
    6.2 农业转型升级对农业环境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粮改饲”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合作社牧草种植经济效益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粮改饲政策的提出与发展
        1.3.2 草业经济的研究
        1.3.3 合作社农业生产经济效率的研究
        1.3.4 合作社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5.1 粮改饲示范区合作社牧草种植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
        1.5.2 合作社牧草种植综合效率分析
        1.5.3 合作社牧草种植综合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成本收益分析法
        2.3.2 两阶段DEA-Tobit模型
第三章 研究区合作社经济效益与经营效率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结果
        3.1.1 合作社类别规模与牧草品种
        3.1.2 合作社基本特征分析
        3.1.3 合作社经营者特征分析
    3.2 研究区合作社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
        3.2.1 牧草成本比较
        3.2.2 牧草收益比较
        3.2.3 调查区牧草种植成本收益比较
    3.3 研究区合作社牧草生产综合效率分析
        3.3.1 变量选择与说明
        3.3.2 合作社牧草生产综合效率分析
    3.4 研究区合作社牧草生产综合效率影响因素分析(Tobit)
        3.4.1 变量选取
        3.4.2 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4.2 对策建议
        4.2.1 加强粮改饲的宣传,鼓励培育生态循环、种养结合观念
        4.2.2 加强和完善牧草补贴政策,多元化扶持草牧业合作社发展
        4.2.3 推动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2.4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关于粮改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邢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D]. 孙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粮改饲”背景下农户饲草种植意愿和效益分析 ——以定西市为例[D]. 杨坤. 兰州大学, 2021
  • [3]土默特右旗农村金融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研究[D]. 张波.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项目制下的“粮改饲”问题研究 ——以T市为例[D]. 邹珊.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5]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D]. 高海秀.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6]“粮改饲”试点政策背景下玉米种植户经济效率分析[D]. 张宁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研究[D]. 张诗靓.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8]种植结构调整背景下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经济效益研究[D]. 韩学伟.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9]农业转型升级对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 彭静. 长江大学, 2020(02)
  • [10]“粮改饲”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合作社牧草种植经济效益探究[D]. 王慧.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粮改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