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曲阜市“五联课堂培训基础模式”介绍

山东省曲阜市“五联课堂培训基础模式”介绍

一、山东曲阜市“五环节课堂训练基本模式”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杨焰[1](2018)在《基于互动体验式的传统道德传播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马鹿山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当前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之于民族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在公园中借助景观传播传统道德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第一,介绍了传统道德文化意蕴在景观中传播的机制及途径,分析了当今传统道德教育的问题和景观传播传统道德的效果不佳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指出构建互动体验的情境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互动体验的概念做了辨析。第二,通过文献研究法,从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对主题公园的体验性做了理论上的阐述,指出互动体验属于深层次的体验,设计互动体验式景观是公园实现景观传播传统道德良好效果的重要方法。第三,应用景观传播传统道德的效果评价指标对几个主题公园景观的体验性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公园的景观缺乏互动体验性导致道德传播的效果不佳。第四,借鉴案例总结出几种互动体验式景观设计的策略,就是抓住互动体验景观的特征,综合运用活动或游戏激发、多媒体技术、智慧景观、景观装置艺术等策略展开设计。第五,在实地踏勘、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互动体验设计策略,对马鹿山传统道德主题公园的景观改造提升进行设计,力图凸显其传统道德传播的效果,充分发挥其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功能。

张天明[2](2016)在《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教学思想是中国教学论的文化根基。对这一文化根基的研究,是基于文化传承进行的与时俱进的诠释和探索,是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基础研究。而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是指从学术史角度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进行的梳理与审视,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教学改革立足“本土根基”的实践需要,是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构建与形成的应然选择,是中华民族教学自信培育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百年中的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只是进行了较为零星地探讨。为此,有必要从学术史视角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百年研究的变化沉浮展开系统梳理,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以便为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未来研究和现代转换提供基础与参考。百年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三大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12-1949年的“沉寂与兴起”时期。该时期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在“全盘西化”、“文化本位”、残酷战争等因素影响下先后经历了沉寂、兴起、微弱延续三个阶段。该时期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于三个维度:一是专题研究初步兴起。传统教学目的研究阐释了“闻道”和“育人”,但较为零散;传统教学原则方法研究整体相对繁荣,学法研究初步显现;有关传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时机、考试等其他思想研究有所涉及,但论述不多。二是比较类研究处于“表层对比”层次。虽出现了许多比较类的研究,但主要是追求民族教学自信下思想本身的对比。三是研究视角上史观多样。研究开始运用了实证史观、进化史观、实用史观、唯物史观等史学观点,不过,史观之外的其他视角非常缺乏。虽然该时期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如下问题不得不让人思考: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基本藏匿于教育思想研究之中;研究主要在教育史领域中展开,而极少进入教学论的学科视域;研究多为解读性研究,缺乏真正的实践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与外国教学理论研究呈现出难以融合样态。第二个时期为1949-1976年的“缓行与异变”时期。该时期的研究在“全盘苏化”、“中国化”、“革命化”等因素影响下先后经历了冷落、缓行、异变三个阶段。整个研究时期,相关论着不多,进展缓慢。该时期出现了学而不厌、启发教学、师生关系、闻道与行道、教学活动史等方面的研究专文,首部传统学习思想研究专着问世,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初步独立。但是,该时期传统教学思想批判性“研究”铺天盖地,比较类研究集中于儒家教学思想与法家教学思想之间的对比。经过对这段时期的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该时期的研究在发展态势上处于踟蹰状态,研究总体“下沉”,但以潜隐的方式继续前行;研究性质逐步走向了异变,在文革时期达到高峰;研究主体的整体学术心态呈现出鲜明的“纠结”特征。第三个时期为1977-2014年的“恢复与发展”时期。该时期研究在“拨乱反正”、“国学热”、“本土化”等因素影响下逐步从恢复走向发展,进而达到相对兴盛。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研究总体上走向独立化与体系化,出版了多部传统教学思想的相关学术着作;二是专题研究“百花齐放”。传统教学目的研究兼有整体与细微,开始延伸到“自然”层面;传统教学过程研究出现多种阶段论,其本质观也渐受重视;传统教学内容研究深入细化,出现总体概述和纵向梳理,阴阳学教学内容受到重视;传统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研究全面繁荣,古代读书法备受关注;教学艺术日渐受到重视,出现了禅宗教学艺术的专门研究;教学主体研究上,教师研究集中于社会地位和德能素质,师生关系研究主题和视角有所拓展。此外,其他方面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三是比较类研究涉及更多主题与人物,开始深入到文化内层。该时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看上去非常繁荣,但这种“繁荣”却令人担忧:其研究论着数量的飙升只是相对于以往研究绝对性的数字增长,这些论着在研究内容上内含大量重复,其所谓内容之丰富并非完全真实,而是具有一定的虚假性,且其研究话语的表达西方化,缺少中国自身话语的运用。纵观百年,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呈现出“高-低-高”的起伏态势,研究从“教育藏匿”走向“教学独立”,研究从重于“教学”走向偏重学习,研究从重于事实叙述转向重视问题评论,研究从思想本身走向文化内层。百年里,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重复性研究较多,许多主题未能拓展细化;研究地位边缘化,传统教学思想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研究材料挖掘不够,原始材料与外延材料忽缺;研究视角与方法依然狭窄,难以对传统教学思想做到客观审视;研究话语他者化和政治化,非科学性显着。鉴于此,我国传统教学思想未来研究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注重已有成果的学术梳理,挖掘原始典籍之教学本意,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加强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多维运用,强调中外教学思想的融合创生。

廖学春[3](201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实践中最活跃的部分,其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质量。研究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学方法改革经历的嬗变与涅盘,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相关研究,散见于一些着作、期刊、论文中,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学科教学方法或某一较短时期内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作技术层面的分析。极少有人从全局角度宏观地对建国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整体进行历史地系统地梳理、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与反思,致使大量富有创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珠沉沧海,未能更好地传播和推广本研究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重点探讨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内容与特点、历史反思及启示,力图对60年来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分析、概括,总结成功经验,剖析教训与不足,进而提升对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理性认识,为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基于上述考虑,作者拟采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访谈法等,试图理清60年来我国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揭示新中国60年来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及规律;对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成功经验进行较为深入细致地剖析;进行历史地纵向地分析比较,探讨教学方法改革历史长河中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分析各阶段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炼各阶段改革的成功经验,并大胆预测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与未来走向。全文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导论。阐述研究缘起、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文献综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与新意、研究重点与难点。第二、三、四、五部分:梳理建国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脉络。分借鉴与探索阶段(1949年——1966年)、破坏与中辍阶段(1966年——1978年)、复兴与发展阶段(1978年——1999年)、深化与繁荣阶段(1999年——今)四个阶段进行整理,将各个阶段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教育背景)、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内容与特点、历史反思及启示等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第六部分: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首先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教学方法改革的教育内部动因与社会动因;接着从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理论基础、思想观念、教育制度、教师、学生、学校七个层面详细分析教学方法改革的阻碍因素;再从新的知识观、新的科学技术、新兴理论三方面探讨未来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最后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合理展望。

李庆森[4](2001)在《山东曲阜市“五环节课堂训练基本模式”介绍》文中提出

二、山东曲阜市“五环节课堂训练基本模式”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曲阜市“五环节课堂训练基本模式”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互动体验式的传统道德传播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马鹿山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和研究内容
        1.3.1 互动体验
        1.3.2 传统道德
        1.3.3 公园绿地
        1.3.4 风景园林、景观与景观设计
        1.3.5 主题公园
        1.3.6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传统道德的传播
    2.1 传统道德的传播途径
    2.2 传统道德文化意蕴的传播机制
    2.3 传统道德教育的适宜方法
        2.3.1 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
        2.3.2 当今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3.3 互动体验是传统道德教育的适宜方法
    2.4 景观传播传统道德的机制及途径
        2.4.1 景观传播传统道德的机制
        2.4.2 景观传播传统道德的途径
第三章 主题公园景观的互动体验性研究
    3.1 主题公园的分类
    3.2 主题公园的特征
    3.3 主题公园的体验性
    3.4 互动体验式景观研究概述
        3.4.1 “互动体验景观”研究文献的述评
        3.4.2 互动体验式景观的特征
        3.4.3 互动体验式景观对主题公园的作用
    3.5 景观传播传统道德的效果评价指标
    3.6 传统道德主题公园景观的体验性述评
        3.6.1 我国传统道德主题公园的建设概况
        3.6.2 传统道德主题公园景观的体验性案例调查
        3.6.2.1 郑州市净秀公园
        3.6.2.2 广州文化公园
        3.6.2.3 深圳石芽岭信义体育公园忠孝文化园
        3.6.3 调查结论
第四章 互动体验式景观设计策略
    4.1 互动体验式景观设计案例鉴赏
        4.1.1 长沙中航国际小区的儿童互动景点
        4.1.2 欧洲社会刷卡捐款机的景观
        4.1.3 美国西雅图街头小公园
        4.1.4 美国特律的拉菲特互动式绿地景观
        4.1.5 意大利罗马的Wunderbugs景观空间
    4.2 基于互动体验式的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4.2.1 活动或游戏激发策略
        4.2.2 多媒体技术策略
        4.2.3 智慧景观策略
        4.2.4 景观装置艺术策略
第五章 基于互动体验的马鹿山公园传统道德传播景观设计
    5.1 柳州市马鹿山公园概况
        5.1.1 柳州市概况
        5.1.2 柳州市马鹿山公园概况
    5.2 马鹿山公园传统道德传播的景观建设情况调查
        5.2.1 现场踏勘调查
        5.2.2 问卷调查
        5.2.3 总体调查的结论
    5.3 基于互动体验式的马鹿山传统道德主题公园景观设计
        5.3.1 公园的定位
        5.3.2 公园的改造设计理念
        5.3.3 互动体验式景观建设的对策
        5.3.4 融入传统道德意蕴的互动体验式主题景区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一) 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我国教学改革立足“本土根基”的实践需要
        (三) 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构建与形成的应然选择
        (四) 中华民族教学自信培育与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的发展概况
        (二)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的内容梳理
        (三)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沉寂与兴起:1912-1949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沉寂--兴起--微弱延续
        (一) 清朝晚期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开端
        (二) 1912-1927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沉寂
        (三) 1928-1942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兴起
        (四) 1943-1949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微弱延续
    二、研究的主要进展:专题研究初兴·表层对比·史观多样
        (一) 传统教学目的研究:零散性地阐释“闻道”和“育人”
        (二) 传统教学原则方法研究:整体相对繁荣与学法研究初步显现
        (三) “边缘化”教学专题研究:简要探讨中潜含着较大发展空间
        (四) 比较类研究:追求民族教学自信下的“表层对比”
        (五) 研究视角:史观解读的多样与其他视角的缺乏
    三、研究初步兴起之反思
        (一)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基本藏匿于教育思想研究之中
        (二)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主要在教育史领域中展开
        (三)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大多为解读性研究
        (四) 传统教学思想与外国教学理论研究难以融合
第三章 缓行与异变:1949-1976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 1949-1955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冷落
        (二) 1956-1965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缓行
        (三) 1966-1976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异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专题研究细化·首着问世·儒法比较
        (一) “元素性”研究状况:从“整体观照”走向“专题细化”
        (二) 研究初步独立的标志:首部传统学习思想研究专着问世
        (三) 研究异变集中表现:传统教学思想批判性“研究”铺天盖地
        (四) 比较类研究之转向:儒与法教学思想比较“研究”最受关注
    三、研究缓行异变之省思
        (一) 研究发展之基本态势:踟蹰
        (二) 研究性质之变化状况:异变
        (三) 研究主体之学术心态:纠结
第四章 恢复与发展:1977-2014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恢复--发展--兴盛
        (一) 1977-1983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恢复
        (二) 1984-1996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发展
        (三) 1997-2014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兴盛
    二、研究的主要进展:独立化·百花齐放·文化内层
        (一) 研究走向独立化与体系化,多部研究着作诞生
        (二) 教学目的研究兼顾整体与细微,延伸到“自然”层面
        (三) 教学过程研究出现多种阶段论,教学本质观引起注意
        (四) 教学内容研究深入细化,出现纵向梳理和阴阳学研究
        (五) 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全面繁荣,读书法备受关注
        (六) 教学艺术日渐受到重视,出现禅宗教学艺术专门研究
        (七) 教学主体关系研究视角拓展,教师地位和德能颇受重视
        (八) 比较类研究涉及更多主题与人物,开始深入文化内层
    三、研究兴盛繁荣之忧思
        (一) 总体繁荣景象之简要描绘
        (二) 数量飙升之思:绝对与相对
        (三) 内容丰富之思:真实与虚假
        (四) 研究话语之思:西方与中国
第五章 特点与趋势: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总体论析
    一、纵向观照: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嬗变的主要特点
        (一) 研究呈现出“高-低-高”的起伏态势
        (二) 研究从“教育藏匿”走向“教学独立”
        (三) 研究从重于事实叙述转向重视问题评论
        (四) 研究从重于“教学”走向偏重学习
        (五) 研究从“思想本身”走向“文化内层”
    二、横向反思: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重复性研究普遍,许多主题未能深入细化
        (二) 研究地位边缘化,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
        (三) 研究材料挖掘不够,原始和外延材料忽缺
        (四) 研究视角与方法依然狭窄,难以客观审视
        (五) 研究话语他者化与政治化,非科学性显着
    三、未来展望: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发展的应然趋势
        (一) 清思待进------注重已有成果的学术梳理
        (二) 返璞归真------努力挖掘材料的教学本意
        (三) 话语重构------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
        (四) 立体透视------加强视角方法的多维运用
        (五) 融合创生------强调中外思想的有机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与新意
    六、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借鉴与探索阶段(1949-1966)的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四、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五、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反思
第二章 破坏与中辍阶段(1966-1978)的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四、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五、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反思
第三章 复兴与发展阶段(1978-1999)的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四、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五、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反思
第四章 深化与繁荣阶段(1999——今)的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四、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五、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反思
第五章 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力因素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阻碍因素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山东曲阜市“五环节课堂训练基本模式”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互动体验式的传统道德传播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马鹿山公园为例[D]. 杨焰. 广西大学, 2018(06)
  • [2]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D]. 张天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3]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研究[D]. 廖学春. 西南大学, 2010(08)
  • [4]山东曲阜市“五环节课堂训练基本模式”介绍[J]. 李庆森. 语文教学通讯, 2001(01)

标签:;  

山东省曲阜市“五联课堂培训基础模式”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