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水稻产生的抗病毒球蛋白

转基因水稻产生的抗病毒球蛋白

一、用转基因水稻生产出防病毒球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吴佳[1](2020)在《菘蓝抗菌基因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病原菌抗药性严重影响作物病害的有效防控,多抗性细菌的产生更是威胁到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抗菌肽(AMPs)因具有强大的抗真菌、抗细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炎症和抗肿瘤等特性而备受关注,进而被挖掘出来作为新的蛋白农药和生防制剂。十字花科植物菘蓝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而广为人知,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白血病、提高免疫力、抑制血小板聚集、解毒、抗炎症、抗过敏等作用。枯草芽胞杆菌被认为是研究外源蛋白表达的合适宿主,在分泌表达过程中不产生内毒素,并且能直接将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是广泛用于生产异源蛋白的理想宿主。本研究利用枯草芽胞杆菌表达系统分离和筛选菘蓝中的AMPs,旨在探索出新的AMPs,为抗药性病菌的有效药剂开发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 成功构建菘蓝c DNA文库,并筛选出候选抗菌肽。菘蓝c DNA文库的滴度为5.6x 106 CFU/m L,初步筛选出14个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强大的抑菌活性的候选抗菌肽编码基因,选取Ii R515和Ii R915基因做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Ii R515和Ii R915基因编码的抗菌肽能够显着抑制灰葡萄孢B05.10的生长。构建Ii R515和Ii R915的His-tag融合蛋白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得到纯蛋白,Ii R515和Ii R915对4种不同指示菌(小麦苗枯病菌1.1999、番茄溃疡病菌YCKYBI、水稻白叶枯病菌XG-25和劳尔氏青枯菌R21-5)的MIC范围分别为10-20μM和15-25μM。所得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无相似性较高的序列,在抗菌肽数据库中也没有发现同源序列,所以,推测Ii R515和Ii R915为全新的抗菌肽。2. Ii R515和Ii R915稳定性较好,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在100℃条件下加热15 min后,仍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属于热稳定型AMPs。Ii R515和Ii R915在p H范围为3-9时,具有较稳定的抑菌活性,在365 nm紫外线,照射距离100 cm条件下持续照射150分钟后抑菌活性仍不受影响。用7种不同的酶(蛋白酶E,蛋白酶K,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α-淀粉酶,脂肪酶)处理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结果显示Ii R515和Ii R915可以被蛋白酶K和蛋白酶E降解。用UREA、EDTA、SDS和TWEEN-20四种化学试剂处理抗菌肽后,发现其抑菌活性不受影响。3. Ii R515和Ii R915在不同植物盆栽试验上能明显控制作物病害的发生。Ii R515和Ii R915对土传病害病原菌小麦苗枯病菌1.1999和番茄溃疡病菌YCKYBI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离体叶片测试结果显示Ii R515和Ii R915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RH3具有抑制作用。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还能明显抑制辣椒疫霉病菌LT263在烟草上的侵染和扩展。将Ii R515和Ii R915构建到病毒载体上转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中,在本氏烟体内进行瞬时表达,结果表明Ii R515和Ii R915能够显着抑制灰霉病菌B05.10在烟草叶片上引起的坏死斑。4. Ii R515和Ii R915对动物较安全,对哺乳动物红细胞无溶血性。Ii R515和Ii R915对秀丽隐杆线虫N2有明显的趋避作用,但不具有杀线活性。用转基因芽胞杆菌喂食线虫后,与喂食对照菌株WB800-e相比,各处理的线虫繁殖力没有显着变化,线虫虫体长度也无显着差异。溶血性测定结果表明Ii R515和Ii R915几乎无溶血作用,对哺乳动物和人类安全,为将来在临床上应用提供可能性。5. 抗菌肽抑菌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以增强其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来达到杀菌的目的。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的结果显示,与WB800-e相比,Ii R515和Ii R915转基因菌株表面呈现出皱缩、扭曲、变形甚至形成穿孔,细胞完整性明显受到破坏。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Ii R515和Ii R915转基因菌株被碘化丙啶(PI)染色,显示出红色荧光。流式细胞分析表明与对照菌株相比,转基因菌株细胞的荧光强度和细胞内颗粒复杂程度明显增高。Ii R515和Ii R915转基因菌株细胞膜流动性监测也显示出与对照WB800-e相比,细胞膜内部流动性明显降低。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Ii R515和Ii R915菌株细胞膜的膜电位(ΔΨ)也显着增加。这些结果表明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损伤和破坏细胞膜结构。

李志鹏[2](2019)在《口服轮状病毒铁蛋白纳米疫苗生物反应器的制备及免疫学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生物反应器搭建了现代动物生物技术与药用蛋白表达制药技术的桥梁,是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应用生物反应器来制备口服疫苗的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本研究针对人畜共患轮状病毒病,设计了口服铁蛋白纳米疫苗生物反应器,并通过小鼠模型,对其免疫原性与保护能力进行了初步的验证。研究结果如下:1、人轮状病毒VP6蛋白及铁蛋白Ferritin的原核表达及功能研究通过NCBI数据库获取人轮状病毒VP6基因和铁蛋白(Helicobacter pylor/non-haem iron-containing ferritin)的核苷酸序列,并克隆到pET-32a载体上。之后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得到了 rferritin,rVP6以及rVP6-ferritin融合蛋白,并对三种蛋白的IPTG诱导浓度、诱导时间和起始诱导菌液浓度(OD600)等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探索。通过Ni2+亲和层析及分子筛等方法纯化得到了 ferritin,rVP6和rVP6-ferritin蛋白。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复性后的ferritin蛋白和VP6-ferritin可见两种蛋白可以形成相似的纳米颗粒,粒径均一。使用纯化得到的重组蛋白对小鼠进行灌胃免疫可以诱导小鼠产生anti-VP6特异性的IgG和IgA抗体,且使用rVP6-ferritin蛋白对小鼠进行灌胃免疫可以显着提高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粘膜免疫应答,与添加免疫佐剂效果相当。2、rVP6-Ferritin重组蛋白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功能检测对轮状病毒VP6基因和铁蛋白ferritin基因序列按哺乳动物偏好性密码子进行了优化和合成,并定向克隆入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pBC1中。将pBC1-rVP6-ferritin-EGFP-IRES-Neo载体用核转染仪转染乳腺癌细胞系Bcap-37细胞,转染24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RT-PCR检测到GFP和rVP6-ferritin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成功检测到60 kDa的rVP6-ferritin蛋白条带。3、轮状病毒VP6-ferritin纳米疫苗乳腺生物反应器小鼠模型的制备与检测使用显微注射仪注射到小鼠的受精卵中,并将受精卵移植入受体小鼠。结果显示,共有5只founder小鼠(3只雌性和2只雄性)整合了 rVP6-ferritin基因,rVP6-ferritin基因在可以在转基因雌性小鼠的乳腺中表达,且该表达仅限于哺乳期转基因小鼠的乳腺中。乳汁中外源蛋白的浓度为52.04 mg/L到125.25mg/L。对小鼠的血清IgG及小肠粘膜IgA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通过转基因阳性小鼠母乳获得的rVP6-ferritin蛋白可以成功诱导小鼠产生血清免疫和粘膜免疫。使用200倍TCID50浓度的SA-11轮状病毒对5日龄的乳鼠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转基因母鼠喂养的小鼠在攻毒后只有部分发生轻度的腹泻症状,且很快恢复健康,而野生型母鼠喂养的小鼠在攻毒后都发生了重度腹泻症状,且持续了 5天以上,并造成一只小鼠死亡。其余小鼠虽然在第8天恢复健康,但其生长发育状况受到了严重干扰,身体消瘦,体重显着偏低。4、利用转基因水稻生产轮状病毒纳米疫苗的初步研究通过将rVP6-ferritin基因序列按照水稻偏好性密码子进行优化,并构建了一个水稻过表达rVP6-ferritin基因载体和两个水稻胚乳特异性表达rVP6-ferritin基因载体。成功获得了三个转基因水稻品系,并使用RT-PCR和Western blot试验检测到rVP6-ferritin基因的mRNA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由于在后续扩大种植试验中水稻出现了外源蛋白表达量降低和外源基因沉默的现象,对水稻中表达的rVP6-ferritin蛋白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结论:原核表达获得的重组蛋白rVP6-ferritin具有与rVP6相似的抗原性,并可以在细胞外自组装为与ferritin类似的均一球形纳米粒子。使用纯化的rVP6-ferritin重组蛋白对小鼠进行灌胃免疫可以诱导小鼠产生anti-VP6特异性的血清IgG和小肠粘膜IgA抗体,且rVP6-ferritin蛋白诱导产生的anti-VP6特异性血清IgG和小肠粘膜IgA抗体滴度显着高于rVP6蛋白。转染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pBCl-rVP6-ferritin可以在Bcap37细胞中表达具有VP6抗原性的rVP6-ferritin蛋白。在转pBCl-rVP6-ferritin基因小鼠的乳腺中可以特异性表达及分泌rVP6-ferritin蛋白。小鼠直接饮用该乳汁可以诱导小鼠产生anti-VP6特异性的血清IgG和小肠粘膜IgA抗体,并可以保护5日龄的乳鼠免于轮状病毒感染或减轻感染症状。转基因水稻可以应用于rVP6-ferritin蛋白的表达,但所表达蛋白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利用转基因水稻生产可食用疫苗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其具体应用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改进。

刘德芳[3](2019)在《水稻B-bZIP转录因子亚家族成员OsbZIP81和OsbZIP84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单子叶植物和谷类作物研究的模式生物。以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在水稻中的应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水稻的研究和遗传改良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技术基础,但是在转化过程中,由于水稻品种或插入片段大小的不同,转化效率也不尽相同,而部分水稻品种和大片段转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少数bZIP转录因子家族B亚家族成员被报道参与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病抗冷等生物过程,而该亚家族其它成员则鲜有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新克隆了一个B-bZIP亚家族成员OsbZIP81,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另外对本实验室之前研究的OsbZIP84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最终发现水稻中OsbZIP81.1可以直接作用于茉莉酸合成路径中的基因从而调控内源茉莉酸的合成,OsbZIP81.2能够与农杆菌毒力蛋白VirE2互作,找到并验证了OsbZIP81和OsbZIP84的响应元件OVRE,同时探究了OsbZIP84调控水稻株高的分子机理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运用RT-PCR的方法获得了OsbZIP81的三个可变剪接体,即OsbZIP81.1、OsbZIP81.2和OsbZIP81.3。OsbZIP81.1是一个典型的bZIP类转录因子,而OsbZIP81.2不是。OsbZIP81.1和OsbZIP81.2两者都受农杆菌(EHA105)、MeJA、PEG6000等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诱导。通过3种类型的VirE2与全部B-bZIP亚家族成员的酵母双杂交试验,发现只有OsbZIP81.2能够与3种类型的VirE2互作。利用OsbZIP81.1超表达水稻材料的ChIP-Seq实验分析,发现了14,245个peaks,涉及8,169个潜在的靶基因,经MEME和DREME分析以及EMSA验证后得到了一个全新的bZIP转录因子结合顺式元件,即OVRE(OsVIP1 response element)。同时通过RNA-Seq分别找到了5,143和5,002个受OsbZIP81.1和OsbZIP81.2调控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利用OsbZIP81.1超表达材料RNA-Seq并结合ChIP-Seq的结果,找到了1,332个OsbZIP81.1的靶基因,而这些靶基因主要富集在淀粉和蔗糖代谢、丙酮酸代谢、烟酸与烟酰胺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以及α-亚麻酸代谢等途径。通过对OsbZIP81.1超表达水稻植株相关激素的测量,发现在超表达植株中茉莉酸(JA)、水杨酸(SA)含量增加,而脱落酸(ABA)含量有所下降。通过酵母双杂交筛库和IP-MS,发现并鉴定了4个OsbZIP81互作蛋白,其中2个PR类蛋白:RSOsPR10、PBZ1/OsPR10a;1个MADS类转录因子:OsMADS1;以及1个14-3-3类蛋白:Os11g34450。此外,我们成功构建了OsbZIP81.1和OsbZIP81.2的超表达转基因烟草植株。OsbZIP84也是一个典型的bZIP类转录因子。在OsbZIP84表达量上调的植株中,株高变高,而表达量下调的植株中,株高变矮,且这种矮化是由细胞变短造成的。另外,OsbZIP84受外源赤霉素和赤霉素抑制剂多效唑的诱导表达,并且可能通过调控赤霉素代谢路径中OsGA20ox2的合成调控胞内赤霉素的含量和进一步调控水稻的生长发育。利用RDSA实验,找到了与OsbZIP81.1响应元件一致的顺式元件OVRE。此外,通过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获得了OsbZIP84的转基因敲除纯合植株,为OsbZIP84的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中我们发现OsbZIP81.1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茉莉酸合成路径上的基因从而调控茉莉酸的合成;找到了农杆菌VirE2毒力蛋白在水稻中的一个互作因子OsbZIP81.2;找到并鉴定了一个OsbZIP81.1和OsbZIP84的响应元件OVRE,该元件是一个新的水稻bZIP转录因子响应元件;发现OsbZIP84可能直接通过OsGA20ox2调控水稻的株高。

潘玉[4](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提出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张立兰,陈亮,张宏福[5](2018)在《转基因作物对畜禽肠道非预期效应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副产物75%以上用于动物饲料原料,因而,非常有必要开展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研究。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健康对动物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转基因作物对肠道的非预期效应研究是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热点。介绍了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与必要性,分析了饲料中转基因成分在体内的潜在消解和转移规律,综述了转基因作物对畜禽肠道形态结构和微生态平衡非预期效应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参考。

刘婷[6](2016)在《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美国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提出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问题。美国法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规定与欧盟法的规定有显着不同,这些差异已经突破国内法的层面,上升并演变为国际法问题。因此,本文对美国倡导的自愿标识制度和欧盟倡导的强制标识制度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剖析并进一步揭示出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导致的严重问题。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不仅使得有关转基因食品贸易的国际争端凸显,非关税壁垒增加;还导致地理标志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与判断;更严重影响了经济自由化和贸易的公平性。基于国际贸易中现有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以及对美国转基因食品规制的现状的分析,进而揭示出美国自愿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最后对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进行了深层的总结与剖析。与美国不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建立在欧盟的转基因生物监管框架下,强制标识制度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制度本身特点鲜明。目前,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国际协调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在WTO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诸如同类产品的认定问题、WTO规则与多边环境协议的优先性问题和SPS协议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问题。虽然国际协调乏力,但是多种规则的协同与差异还是为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留有一定的商榷空间。WTO的法律制度为国际贸易中的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无论是限定地理标志,还是基于SPS协议建立一套新的监管评级制度,都是力求通过完善WTO规则来解决问题。2015年TPP协议达成,TPP协议中对于SPS措施的规定,为WTO的SPS协议的完善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从目前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与监管中,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立法和规则并不相同,但总体来说,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他们在转基因食品的监管问题上都持有谨慎态度。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并不完善,转基因食品发展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完善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建立可追溯的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曹正辉[7](2014)在《转Bt基因糙米作为生长猪日粮原料的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转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基因抗虫水稻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Bt内毒素晶体蛋白基因导入到水稻基因组中获得具有抗鳞翅目昆虫特性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本文主要研究了转Bt基因糙米作为生长猪日粮原料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胴体性能、肉品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以生长猪作为对象,评价转Bt基因水稻的饲用价值,旨在为完善转Bt基因稻米的安全性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转Bt基因糙米作为生长猪的日粮原料对生长猪生长性能、胴体性能、肉品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试验选用30头体重为35.76±2.52kg的大白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头。对照组(control group, CG)饲喂基础日粮+70%非转基因糙米;试验组(test group, TG)饲喂基础日粮+70%转Bt基因糙米,试验期90d。1.转Bt基因糙米作为生长猪日粮原料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转Bt基因糙米和对照组糙米营养水平相似无显着差异(P>0.05);分别作为生长猪的日粮原料,从全期的实验结果来看,转基因组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均有提高,以46d-90d较为明显,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2.转Bt基因糙米作为生长猪日粮原料对生长猪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转基因组猪只的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分别高于对照组组0.58%和2.54%,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胴体性能的其他指标也无显着影响(P>0.05)。转Bt基因糙米对于肌肉PH、肉色亮度(lightness,L*)、红度(redness,a*)、黄度(yellowness,b*)、电导率、滴水损失等均无显着影响(P>0.05)。3.转Bt基因糙米作为生长猪日粮原料对生长猪免疫功能的影响转Bt基因糙米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及补体C3和C4水平差异均不显着(P>0.05);两组间肝脏和脾脏组织亚显微结构均无病理变化、免疫器官指数也无显着差异(P>0.05)。4.转Bt基因糙米中外源蛋白和外源基因在生长猪体内的残留及对组织器官损伤的研究日粮中添加转Bt基因糙米的生长猪组织器官的亚显微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病理变化;通过PCR和ELISA方法也未在生长猪的组织器官、体液及排泄物中检测出外源蛋白和外源基因的残留。结论:转Bt基因糙米以70%的比例添加到饲粮中饲喂生长猪进行90d的试验。转Bt基因糙米与非转基因亲本糙米营养价值基本相同,使用转Bt基因糙米作为饲料原料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胴体性能、肉品质等均未产生显着影响,同时对猪只机体的体液免疫等免疫功能也未造成影响,可以认为转Bt基因糙米在动物体内消化过程和亲本非转基因的糙米相似,不会对机体免疫系统造成影响。转Bt基因糙米以70%的比例添加到饲粮中饲喂生长猪,糙米中的外源基因及表达的外源蛋白通过动物的消化道会被完全的分解消化,没有在动物体内残留,也未损伤组织器官。提示转Bt基因糙米可替代非转基因糙米作为生长猪日粮的能量原料。由于试验动物的品系和试验时间的限制,转Bt基因稻米对生长猪其他方面的影响还需要深入的试验研究。

秦海峰[8](2012)在《转Cry1Ac/sck基因糙米作为肉仔鸡日粮原料的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转Cry1Ac/sck基因糙米的饲用价值以及对肉仔鸡营养性能、免疫性能、肠道微生物菌群及外源蛋白在肉仔鸡体内和粪便中残留的影响,旨在为转Cry1Ac/sck基因糙米的饲用安全性评价提供试验依据。本研究以肉仔鸡为实验动物,转Cry1Ac/sck基因糙米制作饲料,以亲本糙米饲料作为对照,以商品玉米饲料作为相对对照,选用1日龄AA肉仔鸡360只,随机分成3组,即转基因糙米组和亲本糙米组及玉米组,进行肉仔鸡喂养实验,系统进行转Cry1Ac/sck基因糙米对肉仔鸡营养安全性、免疫安全性、肠道菌群变化和外源蛋白在体内的残留情况的研究,对转Cry1Ac/sck基因糙米作为肉仔鸡日粮原料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1、转Cry1Ac/sck基因糙米的营养成分转Cry1Ac/sck基因糙米与其亲本糙米在营养成分上具有实质等同性。两种糙米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氨基酸、钙和磷等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2、转Cry1Ac/sck基因糙米作为肉仔鸡日粮原料对其营养性能的影响在1-21d、22-42d及1-42d生长过程中,饲喂转Cry1Ac/sck基因糙米饲料的肉仔鸡与饲喂亲本糙米饲料组及商品玉米饲料组相比,其生长性能即耗料量、体增重、和饲料系数无显着性差异。肌肉成分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氨基酸、钙和磷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在三组中无显着性差异。在营养物质消化性能上肉仔鸡对转Cry1Ac/sck基因糙米日粮总能、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氨基酸、钙及磷表观消化率与亲本糙米日粮及商品日粮相比均无显着差异。肉仔鸡的屠体性状:全净膛率、半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及腹脂率在三组间无显着差异。肉仔鸡的器官指数在饲喂转Cry1Ac/sck基因糙米饲料的肉仔鸡与饲喂亲本糙米饲料组及商品玉米饲料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转Cry1Ac/sck基因糙米对肉仔鸡的生长性能、消化机能、屠宰性能、和器官发育未造成显着地不良影响。3、转Cry1Ac/sck基因糙米作为肉仔鸡日粮原料对其免疫安全性的影响实验期内,饲喂转Cry1Ac/sck基因糙米饲料对肉仔鸡的免疫器官指数、血常规、血生化、血清溶菌酶活性、新城疫抗体滴度、T淋巴和B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抗氧化能力指标、各器官组织的病理切片,肠道切片均无显着影响。血清激素、免疫因子指标中TLR5指标在转基因组和亲本组间有显着差异,其余指标均无差异。该指标虽然有统计学差异,但不具有生物学上的差异。综合以上可得出在试验期内,转Cry1Ac/sck基因糙米作为肉仔鸡日粮原料未对肉仔鸡的免疫性能造成重大影响。转Cry1Ac/sck基因糙米对肉仔鸡的免疫性能是安全的。4、转Cry1Ac/sck基因糙米作为肉仔鸡日粮原料对肉仔鸡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在对21d和42d肉仔鸡回肠和盲肠总需氧菌、总厌氧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传统平板培养显示,21d回肠中总需氧菌转基因组显着高于亲本组,42d盲肠中乳酸杆菌转基因组显着高于亲本组,其余细菌在转基因组和亲本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对三组肉仔鸡回肠、盲肠肠道微生物PCR-DGGE电泳图谱条带显示数量无显着差异,在三组间总体相似性为15%和55%,说明三组肉仔鸡的肠道微生物种类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综合得出转Cry1Ac/sck基因糙米未对肉仔鸡肠道菌群产生重大影响。5、转Cry1Ac/sck基因糙米Cry1Ac蛋白在肉仔鸡体内的残留检测检测饲喂转基因糙米日粮肉仔鸡的器官、肠道、肌肉和粪便中的Cry1Ac蛋白的含量结果显示,均未检测到Cry1Ac蛋白。以上结果表明,实验期内肉仔鸡生长良好,转Cry1Ac/sck基因糙米未对肉仔鸡营养性能、免疫性能、肠道微生物菌群造成明显可见的负面影响,在肉仔鸡的器官、肌肉、肠道和粪便中未检测到Cry1Ac蛋白残留。转Cry1Ac/sck基因糙米对肉仔鸡的饲用是安全的。

张秀香[9](2009)在《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建立及免疫试验》文中提出为了研制一种廉价、方便的鹦鹉热衣原体口服疫苗,本研究以其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momp基因和大肠杆菌热不稳定肠毒素B亚单位ltb基因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表达MOMP蛋白和LTB-MOMP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使其在大肠杆菌中都高效表达。通过小鼠的免疫试验,确定了LTB-MOMP融合蛋白的免疫效果要优于MOMP蛋白单独免疫效果。所以本实验通过前期试验结果,利用分子克隆、农杆菌介导和分子生物学常规检测技术等方法,构建了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水稻植株,试图探索出一种利用水稻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鹦鹉热衣原体口服疫苗的免疫途径和作用模式。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ltb-momp融合基因导入水稻植株中,通过抗性筛选及整合性鉴定,证明获得了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用间接ELISA的方法测定了转基因水稻叶片中融合蛋白的平均含量可占植物总可溶性蛋白的0.0055%,而在种子中的平均含量为0.0069%。实验中以BALB/c小鼠为哺乳类实验动物模型,用获得的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种子在小鼠体内进行了口服免疫实验研究,通过对体液、细胞及粘膜免疫等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口服转基因水稻种子能够诱导小鼠机体产生体液、细胞及粘膜免疫反应,但以细胞和粘膜免疫应答为主。同时,还证明了LTB在转基因水稻口服免疫实验中具有良好的粘膜佐剂效应。通过本实验研究,将为下一步应用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水稻在禽源动物体内口服免疫实验研究奠定基础,也为禽类鹦鹉热衣原体病的预防提供新思路。

王媛媛[10](2009)在《口蹄疫病毒P1基因和乙型脑炎病毒E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蹄疫病毒(FMDV)是严重危害猪、牛等经济动物的传染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预防和控制这种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是对潜在易感宿主进行大范围全面地免疫接种。而目前用于预防口蹄疫的常规疫苗都存在潜在的散毒危险,因此研制新型疫苗迫在眉睫。乙型脑炎是一种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潜在致命性传染病。此病可通过蚊子传染给人类,而猪是公认的主要扩增宿主和传染源。目前广泛使用的无论是人乙型脑炎鼠脑纯化灭活疫苗,还是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因为其生产费用昂贵、缺少长期免疫力,潜在的散度风险以及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等,而限制了这些疫苗被广泛应用。植物可饲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具有无动物病原体污染、生产廉价、储存和运输热稳定等优势,近年成为研究的热点。水稻作为一种生物反应器,被广泛地用于表达人和动物病原体的抗原基因。在水稻中表达FMDV或JEV的免疫原蛋白来生产新型疫苗不失为一种经济实用的策略。针对以上两种病毒,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侵染法获得了转口蹄疫0/ES/2001株P1基因和乙型脑炎SA14-14-2株E基因的转基因水稻,并在小鼠模型上对植物来源的P1蛋白和E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原性经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P1基因和E基因在水稻中的表达分析将本实验室保存的口蹄疫0/ES/2001株P1基因和乙型脑炎SA14-14-2株E基因首先分别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RTL2中,再将构建成的含有双CaMV 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的表达盒克隆到载体pCAMBIA1301中,分别命名为pCAMRT-P1和pCAMRT-E。用农杆菌法分别转化水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经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1基因和E基因均在在水稻中成功表达。经ELISA方法检测,P1蛋白表达量达到0.6至1.3μg/mg植物总可溶性蛋白,E蛋白表达量达到1.1至1.9μg/mg植物总可溶性蛋白。2.水稻来源的P1蛋白免疫原性研究将新鲜转基因水稻叶片进行研磨,取研磨液与不完全弗氏佐剂混合腹腔注射免疫小鼠。首免后第56天,植物来源P1蛋白诱导小鼠体内产生了高水平的口蹄疫病毒特异性血清IgG抗体;中和抗体水平达到1:20.27,与大肠杆菌来源的P1蛋白诱导的中和抗体相当(1:22.4)。用106TCID50口蹄疫病毒0/ES/2001株进行攻毒试验,攻毒48小时后检测小鼠血液中病毒清除情况显示,100%的小鼠血液没有引起细胞病变。用水稻研磨液口服免疫的小鼠36天后,解剖小鼠并收集近胃部小肠,清洗后进行体外培养3天。口服免疫的小鼠体内也产生了口蹄疫病毒特异性血清IgG抗体,并且水稻来源的P1蛋白诱导的抗体水平显着高于大肠杆菌来源的P1蛋白诱导的。小肠洗液和体外培养液中检测到粘膜IgA抗体,证明植物来源的P1蛋白经口服诱导了粘膜免疫。用106TCID50口蹄疫病毒0/ES/2001株进行攻毒试验,攻毒48小时后检测小鼠血液中病毒清除情况显示,只有20%-40%的小鼠血液没有引起细胞病变。3.水稻来源的E蛋白免疫原性研究保护动物不受JEV的感染主要依靠体内抗体水平,尤其是中和抗体水平。用2中的方法免疫小鼠,动物实验表明,植物来源E蛋白诱导小鼠体内产生了高水平的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血清IgG抗体;中和抗体水平达到1:19.2,显着高于用大肠杆菌表达的E蛋白诱导的抗体水平(1:11.2)。口服免疫30天后,小鼠体内也产生了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血清IgG抗体;小肠洗液和体外培养液中检测到粘膜IgA抗体,且抗体水平显着高于口服大肠杆菌来源的E蛋白的小鼠,证明植物来源的E蛋白经口服诱导了粘膜免疫。以上结果明水稻作为一种生物反应器可以成功表达口蹄疫病毒P1蛋白和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为进一步研究针对这两种病毒的可饲疫苗奠定了基础。下一步研究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提高外源蛋白在水稻中的表达量,比如使用种子特异性表达的启动子;从佐剂的使用方面提高水稻来源蛋白的口服免疫效果,比如使用CT或LT为口服佐剂。

二、用转基因水稻生产出防病毒球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转基因水稻生产出防病毒球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1)菘蓝抗菌基因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菘蓝研究概述
        1.1.1 菘蓝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
        1.1.2 菘蓝抗菌基因研究及应用前景
    1.2 枯草芽胞杆菌分泌表达系统概述
        1.2.1 枯草芽胞杆菌表达系统的建立及发展
        1.2.2 枯草芽胞杆菌分泌的机制及特点
        1.2.3 枯草芽胞杆菌转化方法研究概况
    1.3 抗菌肽的研究概述
        1.3.1 抗菌肽研究及应用
        1.3.2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研究
        1.3.3 抗菌肽发展前景
    1.4 秀丽隐杆线虫的应用研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和线虫材料
    2.2 试验菌株与载体
    2.3 缓冲液及培养基
    2.4 化学试剂和仪器
    2.5 菘蓝cDNA文库构建
    2.6 候选抗菌基因的筛选
    2.7 候选抗菌肽的筛选
        2.7.1 胞内蛋白提取
        2.7.2 胞外蛋白提取
        2.7.3 琼脂糖扩散法进行抑菌效果测定
        2.7.4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纯化
        2.7.5 Tris-tricine-SDS-PAGE和 Western blot
        2.7.6 纯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2.8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热稳定和紫外线稳定性测定
        2.8.1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热稳定性测定
        2.8.2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紫外线稳定性测定
    2.9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酸碱稳定性和对不同酶敏感性测定
        2.9.1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酸碱稳定性测定
        2.9.2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不同酶稳定性测定
    2.10 不同化学试剂对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稳定性影响
        2.10.1 UREA对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抑菌活性的影响
        2.10.2 EDTA对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抑菌活性的影响
        2.10.3 SDS对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抑菌活性的影响
        2.10.4 TWEEN-20 对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抑菌活性的影响
    2.11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的防病潜力探究
        2.11.1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土传病害的抑制作用
        2.11.2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抑制作用
        2.11.3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辣椒疫霉病的抑制作用
        2.11.4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灰霉病的抑制作用
    2.12 抗菌肽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安全性评估
        2.12.1 线虫的培养及L4时期虫体的制备
        2.12.2 抗菌肽杀线活性测定
        2.12.3 芽胞杆菌对线虫的趋避作用测定
        2.12.4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线虫成虫长度的影响
        2.12.5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线虫产卵行为的影响
        2.12.6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溶血性测定
    2.13 抗菌肽细胞膜完整性探究
        2.13.1 凝胶阻滞试验
        2.13.2 扫描电镜观察
        2.13.3 透射电镜观察
        2.13.4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2.13.5 流氏细胞检测
    2.14 抗菌肽细胞膜流动性、膜电位和质子动力检测
        2.14.1 细胞膜流动性检测
        2.14.2 细胞膜膜电位和质子动力检测
        2.14.3 胞内物质外流检测
    2.15 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抗菌基因的筛选
        3.1.1 RNA提取、m RNA纯化和双链c DNA合成
        3.1.2 cDNA文库构建与质量评估
        3.1.3 抗菌基因的筛选
        3.1.4 抗菌肽抑菌谱测定结果
        3.1.5 抗菌肽抑制真菌生长
        3.1.6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3.1.7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3.1.8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序列分析
    3.2 抗菌基因表达产物的稳定性测试
        3.2.1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在高温条件下仍然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
        3.2.2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在不同p H下仍然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
        3.2.3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在紫外线处理之后仍然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
        3.2.4 不同酶对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的抑菌活性的影响
        3.2.5 不同化学试剂对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抑菌活性的影响
    3.3 抗菌基因表达产物的防病潜力
        3.3.1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土传病害的抑制作用
        3.3.2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抑制作用
        3.3.3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辣椒疫霉病的抑制作用
        3.3.4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灰霉病的抑制作用
    3.4 抗菌基因表达产物对线虫的生物安全性评估
        3.4.1 抗菌肽无明显的杀线活性
        3.4.2 抗菌肽对线虫有明显的趋避作用
        3.4.3 转基因菌株对线虫成虫形体无显着影响
        3.4.4 枯草芽胞杆菌宿主能明显降低线虫的产卵量
        3.4.5 抗菌肽无明显的溶血活性
    3.5 抗菌基因表达产物抗菌机制的初步解析
        3.5.1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无法破坏核酸结构
        3.5.2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果揭示芽胞杆菌细胞壁的损伤
        3.5.3 共聚焦显微镜揭示芽胞杆菌细胞膜的损伤
        3.5.4 流式细胞分析枯草芽胞杆菌细胞膜损伤程度
        3.5.5 抗菌肽改变了枯草芽胞杆菌细胞膜流动性
        3.5.6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对细胞膜膜电位和质子动力的影响
        3.5.7 抗菌肽Ii R515和Ii R915 加速细菌核酸和离子外流
4 讨论
    4.1 新的抗菌基因筛选方法
    4.2 抗菌肽稳定性强的意义
    4.3 抗菌肽控制病害的发生
    4.4 抗菌肽生物安全性评估
    4.5 抗菌肽抑菌机理
    4.6 本研究创新之处和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口服轮状病毒铁蛋白纳米疫苗生物反应器的制备及免疫学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轮状病毒的结构、流行病学及疫苗研究
        1.1.1 轮状病毒的结构
        1.1.2 轮状病毒流行病学
        1.1.3 轮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1.2 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1.2.1 疫苗的功能简介
        1.2.2 疫苗的起源及发展
        1.2.3 疫苗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铁蛋白(Ferritin)纳米颗粒应用于生物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1.3.1 铁蛋白简介
        1.3.2 铁蛋白纳米粒子作为药物呈递载体的应用
    1.4 生物反应器在药用蛋白生产上的应用
        1.4.1 原核表达
        1.4.2 酵母表达
        1.4.3 昆虫表达
        1.4.4 动物细胞表达
        1.4.5 植物表达
        1.4.6 动物表达
        1.4.7 生物反应器应用小结与前景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人轮状病毒中壳蛋白VP6及铁蛋白Ferritin的原核表达及功能研究
    摘要
    前言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试验试剂及药品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外源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2 原核表达载体的诱导表达
        2.2.3 重组蛋白的表达形式
        2.2.4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2.2.5 重组蛋白的纯化
        2.2.6 重组蛋白复性及胞外自组装
        2.2.7 ELISA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
    2.3 讨论
        2.3.1 外源基因的原核表达及优化
        2.3.2 外源基因的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
        2.3.3 外源蛋白的纯化及胞外自组装
        2.3.4 外源蛋白诱导小鼠产生免疫应答
    2.4 结论
第三章 VP6-Ferritin重组蛋白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功能检测
    摘要
    前言
    3.1 试剂与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1 人轮状病毒VP6-Ferritin基因的密码子优化
        3.2.2 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
        3.2.3 Bcap-37细胞转染试验
        3.2.4 载体在细胞中表达情况检测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轮状病毒VP6-ferritin纳米疫苗乳腺生物反应器小鼠模型的初步研究
    摘要
    前言
    4.1 材料方法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
        4.2.1 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的预处理
        4.2.2 转基因小鼠的基因组提取及PCR检测
        4.2.3 转基因小鼠的Southern blot检测
        4.2.4 RT-PCR检测rVP6-ferr itin在转基因小鼠乳腺及其他组织中的表达
        4.2.5 Western blot检测rVP6-ferritin在转基因小鼠乳汁中的表达
        4.2.6 rVP6-ferritin在转基因小鼠乳汁中表达量的检测
        4.2.7 转基因小鼠乳汁中分泌的rVP6-ferritin的免疫应答检测
        4.2.8 轮状病毒的培养及滴度测定
        4.2.9 轮状病毒攻毒试验
        4.2.10 小鼠十二指肠石蜡切片制作及H.E.染色观察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利用转基因水稻生产轮状病毒纳米疫苗的初步研究
    摘要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
        5.2.1 水稻偏好性密码子优化及基因合成
        5.2.2 水稻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5.2.3 转基因水稻的制作与筛选
        5.2.4 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表达的鉴定
    5.3 讨论
    5.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3)水稻B-bZIP转录因子亚家族成员OsbZIP81和OsbZIP84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名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bZIP转录因子家族研究进展
        1.2.1.1 bZIP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
        1.2.1.2 拟南芥和水稻等植物中bZIP转录因子的分类
        1.2.1.3 水稻中bZIP转录因子与非生物胁迫
        1.2.1.4 水稻bZIP转录因子与生长发育和生物胁迫
        1.2.2 植物bZIP转录因子B亚家族成员研究进展
        1.2.2.1 水稻bZIP转录因子B(IX)亚家族成员研究进展
        1.2.2.2 拟南芥bZIP家族I亚家族成员VIP1 研究进展
        1.2.2.3 烟草bZIP家族成员RSG研究进展
        1.2.3 植物bZIP家族B亚家族成员结合的顺式元件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水稻材料和来源
        2.1.2 烟草材料
        2.1.3 酵母双杂交文库
    2.2 菌株和载体
    2.3 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2.3.1 载体的构建
        2.3.2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愈伤遗传转化
        2.3.3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叶片遗传转化
    2.4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和转基因阳性材料的检测
    2.5 总RNA的提取、反转录和实时定量PCR
    2.6 RNA-Seq以及分析
    2.7 植物总蛋白的提取及Western Blot
    2.8 蛋白原核表达及纯化
    2.9 水稻原生质体中的亚细胞定位
    2.10 蛋白质与DNA结合分析
        2.10.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和ChIP-Seq数据分析
        2.10.2 随机DNA结合筛选分析
        2.10.3 凝胶阻滞实验(EMSA)
    2.11 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2.11.1 酵母双杂交及酵母筛库
        2.11.2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
        2.11.3 Pull down
        2.11.4 Immunoprecipitation(IP)
    2.12 水稻原生质体双荧光素酶系统分析转录因子激活活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OsbZIP81 生物学功能分析
        3.1.1 OsbZIP81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2 OsbZIP81 及其同源蛋白的进化关系分析
        3.1.3 OsbZIP81 三个转录本编码蛋白转录激活和自激活活性分析
        3.1.4 OsbZIP81.1、OsbZIP81.2和OsbZIP81.3 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3.1.5 OsbZIP81.1和OsbZIP81.2 的时空表达模式
        3.1.6 OsbZIP81.1和OsbZIP81.2 可以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
        3.1.7 ObZIP81.1和OsbZIP81.2 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诱导
        3.1.8 在酵母中OsbZIP81.2 能够与不同类型的毒力蛋白VirE2 互作
        3.1.9 OsbZIP81的bZIP结构域是潜在的VirE2 互作区域
        3.1.10 OsbZIP81.1和OsbZIP81.2 超表达转基因水稻材料的鉴定
        3.1.11 OsbZIP81 突变体的鉴定
    3.2 OsbZIP81.1 和OsbZIP81.2 靶基因的鉴定
        3.2.1 ChIP-Seq检测OsbZIP81.1 全基因组范围内结合的基因
        3.2.2 OsbZIP81.1 结合的顺式作用元件的鉴定
        3.2.3 ChIP-qPCR验证ChIP-Seq结果
        3.2.4 RNA-Seq检测OsbZIP81.1 和OsbZIP81.2 调控的基因
        3.2.5 OsbZIP81.1 和OsbZIP81.2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
        3.2.6 OsbZIP81.1 靶基因的分析
        3.2.7 OsbZIP81.1 靶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3.2.8 OsbZIP81.1 可能通过直接结合并调控茉莉酸合成路径上的基因从而调控茉莉酸的合成
        3.2.9 OsbZIP81.1 和OsbZIP81.2 转基因烟草材料的构建
    3.3 OsbZIP81.1 和OsbZIP81.2 互作蛋白的筛选
        3.3.1 OsbZIP81.2 互作蛋白的酵母文库筛选
        3.3.2 OsbZIP81.1 和OsbZIP81.2 互作蛋白的筛选和质谱鉴定
        3.3.3 OsbZIP81.1 和OsbZIP81.2 与Y2H和IP-MS中部分基因的互作关系验证
    3.4 OsbZIP84 生物学功能分析
        3.4.1 OsbZIP84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2 OsbZIP84 时空表达模式和亚细胞定位研究
        3.4.3 OsbZIP84 超表达和基因敲除材料的构建和鉴定
        3.4.4 OsbZIP84 超表达和RNAi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
        3.4.5 OsbZIP84 受赤霉素和赤霉素抑制剂的抑制或诱导
        3.4.6 OsbZIP84 超表达植株和RNAi植株中GA合成路径和信号反馈路径部分基因表达量检测
        3.4.7 OsbZIP84 CRISPR/Cas9 转基因敲除植株的构建
        3.4.8 OsbZIP84 转录因子顺式元件的鉴定
4 讨论
    4.1 OsbZIP81 是一个可变剪接基因
    4.2 OsbZIP81.2 可能在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3 OsbZIP81 可能在水稻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扮演了重要角色
    4.4 OVRE是一个新的水稻bZIP类转录因子顺式作用元件
    4.5 OsbZIP81 可能通过茉莉酸途径调控水稻的抗病反应
    4.6 OsbZIP84 可能通过赤霉素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4.7 B-bZIP亚家族成员在功能上可能有冗余
    4.8 后续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附图
    附录Ⅱ 附表
    附录Ⅲ 部分实验的详细操作步骤及部分试剂配方
        Protocol 1 水稻原生质体的分离及转化
        Protocol 2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Protocol 3 随机DNA结合筛选分析(Random DNA binding selectionassay, RDSA)
        Protocol 4 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
        Protocol 5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粳稻)
    附录Ⅳ 作者简介
致谢

(4)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转基因作物对畜禽肠道非预期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转基因作物的饲用安全性评价
    1.1转基因和转基因生物
    1.2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原则
    1.3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2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成分在畜禽体内的消解和转移
3转基因作物对畜禽肠道非预期效应的影响研究
    3.1转基因作物对畜禽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3.2转基因作物对畜禽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4展望

(6)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与专有名词对照表
导论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影响与成因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影响:争端与壁垒
        一、国际贸易争端凸显
        二、非关税壁垒的增加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成因
        一、农业贸易政策的分歧
        二、对待转基因食品的立场分歧
        三、复杂的农产品贸易关系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的国内法标识:自愿与强制
        一、自愿标识制度
        二、强制标识制度
        三、制度差异协调乏力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国际协调——WTO规则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协同与差异
    第一节 WTO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之同类产品认定
        二、问题解决的障碍之WTO与 MEA的优先适用
        三、SPS协议的适用
    第二节 《生物安全议定书》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性——《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范围
        二、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第三节 多种国际规则的协同与差异
        一、《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差异点
        二、《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相同点
        三、《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优先性
        四、多种规则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第三章 自愿标识的倡导—美国的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制
    第一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演进:从过程到产品
        一、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早期:EPA主导下的基于过程的监管
        二、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中期:OSTP下基于产品的监管
        三、美国对转基因食品规制的近期:FDA的主要权责
    第二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从自愿标识到强制标识
        一、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与自愿标识制度的特点剖析
        三、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综合评述
    第三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律
        一、侵权保障
        二、联邦法制
第四章 强制标识的代表—欧盟的层级监管与政治考量
    第一节 欧盟对于GMO的安全立法框架
        一、初期监管
        二、中期监管
        三、公约义务
    第二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分析
        一、欧盟的转基因食品管制的理论基础
        二、强制标识制度与1829/2003 条例
        三、强制标识制度与1830/2003 条例
    第三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特点评析
        一、标识的性质
        二、标识的特点
        三、链条式监管
    第四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层级监管的政治考量
        一、层级监管
        二、政治考量
第五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WTO框架下的可行性方案探讨
    第一节 地理标志的限定
        一、地理标志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
        二、地理标志与转基因食品
        三、地理标志的限定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SPS协议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
        一、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概述
        二、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的目标和标准
        三、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TPP协议带来的新思考
        一、TPP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文本解读
        二、TPP的 SPS措施与欧盟转基因案
        三、TPP对 SPS协议的发展是否适用于转基因食品?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问题解决与中国路径
    第一节 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立法与问题
        一、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关于GMO的立法框架
        三、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四、我国GMO立法与标识制度的特点与缺憾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一、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及标识管制严格
        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管制差异明显
        三、三种模式与中国选择
    第三节 中国路径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完善的基本思路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完善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法律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转Bt基因糙米作为生长猪日粮原料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转基因水稻的研究现状
        1.2.2 转基因作物作为食物和动物饲料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1.2.3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1.2.4 转基因水稻的饲用安全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转 Bt 基因糙米作为日粮原料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与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日粮配制
        2.1.4 样品采集与制备
        2.1.5 检测指标与方法
    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转 Bt 基因糙米与亲本非转基因糙米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对比
        2.3.2 转 Bt 基因糙米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4 讨论
        2.4.1 转 Bt 基因糙米营养成分含量对比
        2.4.2 转 Bt 基因糙米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5 结论
第3章 转 Bt 基因糙米作为日粮原料对生长猪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及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日粮配制
        3.1.4 样品采集与制备
        3.1.5 检测指标与方法
    3.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转 Bt 基因糙米对生长猪胴体性能的影响
        3.3.2 转 Bt 基因糙米对生长猪肉品质的影响
    3.4 讨论
        3.4.1 转 Bt 基因稻米对生长猪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第4章 转 Bt 基因糙米作为日粮原料对生长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4.1.3 试验日粮
        4.1.4 样品采集与制备
        4.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4.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转 Bt 基因糙米对生长猪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
        4.3.2 转 Bt 基因糙米对生长猪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3.3 转 Bt 基因糙米对生长猪免疫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
    4.4 讨论
        4.4.1 转 Bt 基因糙米对生长猪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
        4.4.2 转 Bt 基因糙米对生长猪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4.3 转 Bt 基因糙米对生长猪免疫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
    4.5 结论
第5章 转 Bt 基因糙米中外源蛋白和外源基因在生长猪体内的残留及对组织器官损伤的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动物与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饲粮配制
        5.1.4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5.1.5 组织切片的制作和观察
        5.1.6 外源蛋白的残留检测
        5.1.7 外源基因的残留检测
        5.1.8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饲用转 Bt 基因糙米对生长猪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影响
        5.2.2 转 Bt 基因糙米表达的外源蛋白在生长猪组织器官、体液及排泄物中的残留
        5.2.3 转入糙米中的 Cry1Ac/Cry1Ab 基因在生长猪组织器官、体液及排泄物中的残留
    5.3 讨论
        5.3.1 转 Bt 基因糙米饲用对生长猪的组织器官的影响
        5.3.2 转 Bt 基因糙米中的 Cry1Ac/Cry1Ab 基因在生长猪组织器官及粪便中的残留
        5.3.3 转 Bt 基因糙米表达的外源蛋白在生长猪组织器官及粪便中的残留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转Cry1Ac/sck基因糙米作为肉仔鸡日粮原料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前言
        1.1.1 转基因作物
        1.1.2 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
    1.2 转基因作物可能引起的负面效应
    1.3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原则与内容及方法
        1.3.1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原则
        1.3.2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内容方法
    1.4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
    1.5 转基因水稻的研发与商业化种植情况
        1.5.1 抗虫转基因水稻的研发进展
        1.5.2 抗病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1.5.3 抗旱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1.5.4 转入优良品质基因水稻研究进展
        1.5.5 转入抗除草剂基因水稻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立题目的及意义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转 CRY1AC/SCK 基因糙米作为肉仔鸡日粮原料的营养安全性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实验设计
        2.2.3 测试指标及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糙米营养成分分析
        2.3.2 生产性能
        2.3.3 屠体性状
        2.3.4 器官发育及器官指数
        2.3.5 转基因糙米对肉仔鸡肌肉成分指标的影响
        2.3.6 转基因糙米对肉仔鸡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3.7 转基因糙米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4 讨论
        2.4.1 转基因作物营养安全评价的内容和必要性
        2.4.2 基于实质等同性的转基因作物营养安全评价
    2.5 小结
        2.5.1 转 Cry1Ac/sck 基因糙米与亲本糙米中营养成分比较
        2.5.2 转 Cry1Ac/sck 基因糙米对肉仔鸡营养性能的影响
第三章 转 CRY1AC/SCK 基因糙米作为肉仔鸡日粮原料的免疫安全性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设计
        3.2.3 检测指标与方法
        3.2.4 数据的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转基因糙米对肉仔鸡免疫器官的影响
        3.3.2 转基因糙米对肉仔鸡器官病理切片的影响
        3.3.3 转基因糙米对肉仔鸡全血指标的影响
        3.3.4 转基因糙米对肉仔鸡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免疫器官指数
        3.4.2 器官病理切片
        3.4.3 血常规
        3.4.4 T 淋巴和 B 淋巴细胞转化率
        3.4.5 淋巴细胞亚群
        3.4.6 血清指标及免疫细胞
        3.4.7 血清溶菌酶
        3.4.8 新城疫抗体滴度
        3.4.9 抗氧化能力
        3.4.10 细胞因子
    3.5 小结
        3.5.1 转 Cry1Ac/sck 基因糙米对肉仔鸡免疫性能的影响
        3.5.2 转基因糙米对肉仔鸡全血指标的影响
        3.5.3 转基因糙米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5.4 转基因糙米对肉仔鸡血清溶菌酶活性指标的影响
        3.5.5 转基因糙米对肉仔鸡血清新城疫抗体滴度指标的影响
        3.5.6 转基因糙米对肉仔鸡血清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
        3.5.7 转基因糙米对肉仔鸡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3.5.8 转基因糙米对肉仔鸡血清免疫因子指标的影响
第四章 转 CRY1AC/SCK 基因糙米作为肉仔鸡日粮原料对肉仔鸡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动物饲养及管理
        4.2.3 检测指标与方法
        4.2.4 数据的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转 Cry1Ac/sck 基因糙米对肉仔鸡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4.3.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PCR-DGGE)研究肉仔鸡肠道菌群变化
    4.4 讨论
第五章 转 CRY1AC/SCK 基因糙米作为肉仔鸡日粮原料对外源蛋白残留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实验设计
        5.2.3 检测指标与方法
    5.3 数据的统计
    5.4 结果
        5.4.1 Cry1Ac 蛋白的标准曲线
        5.4.2 糙米和饲料中 Cry1Ac 蛋白检测结果
        5.4.3 肉仔鸡器官肌肉和内容物及粪便中 Cry1Ac 蛋白检测结果
    5.5 讨论
        5.5.1 检测转基因作物外源蛋白在动物体内残留的方法
        5.5.2 转基因作物中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
论文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建立及免疫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1.1 植物疫苗的表达系统
        1.2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优点
        1.3 可食性植物疫苗的作用机理
        1.4 几种主要转基因植物疫苗的研究现状
        1.5 转基因植物疫苗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2章 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疾病的研究概况
        2.1 衣原体
        2.2 禽衣原体
    第3章 粘膜免疫及其佐剂的研究进展
        3.1 参与粘膜免疫诱导的抗原递呈细胞
        3.2 粘膜免疫效应
        3.3 粘膜免疫佐剂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MOMP/LTB-MOMP 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MOMP/LTB-MOMP 融合基因原核表达的小鼠免疫试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表达LTB-MOMP 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构建及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表达LTB-MOMP 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小鼠试验免疫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10)口蹄疫病毒P1基因和乙型脑炎病毒E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1.1.1 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的诞生与发展
        1.1.2 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的作用机理
        1.1.3 植物可饲疫苗的表达系统
        1.1.4 抗原在植物中的稳定性
        1.1.5 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的优点
        1.1.6 植物疫苗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口蹄疫病毒研究进展
        1.2.1 口蹄疫的危害
        1.2.2 口蹄疫病毒
        1.2.3 口蹄疫病毒感染特性
        1.2.4 FMDV转基因植物疫苗国外研究现状
    1.3 乙型脑炎研究进展
        1.3.1 乙型脑炎及其危害
        1.3.2 乙型脑炎感染特性
        1.3.3 乙型脑炎疫苗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毒株、细胞、菌种与水稻品种
        3.1.2 载体与质粒
        3.1.3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3.1.4 培养基与抗生素及其配制
        3.1.5 缓冲液
        3.1.6 其它溶液
        3.1.7 实验动物
    3.2 试验方法
        3.2.1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3.2.2 线性质粒DNA末端去磷酸化
        3.2.3 PCR产物或酶切产物回收与纯化
        3.2.4 外源DNA片段与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
        3.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3.2.6 连接产物的转化
        3.2.7 质粒的制备与鉴定
        3.2.8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3.2.9 植物总DNA的提取和Southern blot印迹分析
        3.2.10 植物总RNA的提取和Northern blot印记分析
        3.2.11 植物总可溶蛋白的提取
        3.2.12 目的蛋白的原核诱导表达
        3.2.13 包涵体提取、纯化与复性
        3.2.14 ELISA检测
        3.2.15 Western blot检测
        3.2.16 目的蛋白在植物总蛋白中含量的测定
        3.2.17 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3.2.18 微量中和试验(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3.2.19 动物实验
        3.2.20 小鼠小肠体外培养
        3.2.21 FMDV强毒攻击试验
        3.2.22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口蹄疫病毒P1基因在水稻中的表达和免疫原性的研究
        4.1.1 FMDV P1基因水稻表达载体pRTCAM-P1的构建
        4.1.2 转P1基因水稻的获得及遗传稳定性研究
        4.1.3 转基因水稻中P1基因的Northern blot分析
        4.1.4 转基因水稻中P1基因的Western blot分析
        4.1.5 转基因水稻中P1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4.1.6 转基因水稻遗传稳定性研究
        4.1.7 腹腔注射实验组小鼠的免疫水平检测
        4.1.8 口服实验组小鼠的免疫水平检测
        4.1.9 攻毒后实验小鼠血清中FMDV清除情况
    4.2 乙型脑炎病毒E基因在水稻中的表达和免疫原性的研究
        4.2.1 JEV E基因水稻表达载体pRTCAM-E的构建
        4.2.2 转E基因水稻的获得及遗传稳定性研究
        4.2.3 转基因水稻中E基因的Northern blot分析
        4.2.4 转基因水稻中E基因的Western blot分析
        4.2.5 转基因水稻中E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4.2.7 腹腔注射实验组小鼠的免疫水平检测
        4.2.8 口服实验组小鼠的免疫水平检测
5 讨论
    5.1 外源蛋白在水稻中表达量分析
    5.2 转基因水稻表达的P1蛋白免疫原性研究结果分析
    5.3 转基因水稻表达的E蛋白免疫原性研究结果分析
    5.4 关于改进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的设想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用转基因水稻生产出防病毒球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 [1]菘蓝抗菌基因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D]. 吴佳.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2]口服轮状病毒铁蛋白纳米疫苗生物反应器的制备及免疫学功能的初步研究[D]. 李志鹏. 广西大学, 2019(11)
  • [3]水稻B-bZIP转录因子亚家族成员OsbZIP81和OsbZIP84的功能分析[D]. 刘德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4]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转基因作物对畜禽肠道非预期效应的研究进展[J]. 张立兰,陈亮,张宏福.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11)
  • [6]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D]. 刘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转Bt基因糙米作为生长猪日粮原料的安全性评价[D]. 曹正辉. 河南科技大学, 2014(02)
  • [8]转Cry1Ac/sck基因糙米作为肉仔鸡日粮原料的安全性评价[D]. 秦海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9]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建立及免疫试验[D]. 张秀香. 吉林大学, 2009(09)
  • [10]口蹄疫病毒P1基因和乙型脑炎病毒E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D]. 王媛媛.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转基因水稻产生的抗病毒球蛋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