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的事(三年级适用)

关于海的事(三年级适用)

一、Something About the Sea(初三适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梦瑶[1](2021)在《黄宏荃《英译宋代词选》翻译特色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我国近现代着名翻译家和诗人,黄宏荃教授长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他的代表作《英译宋代词选》为宋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英译宋代词选》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黄译宋词的主要特色。总的来说,此书有两大特色,分别为丰富的副文本和独树一帜的翻译技巧。本文首先概述了书中的两种主要副文本——导言和注释,全面梳理了导言的内容,重点探究1281条尾注,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词人介绍、词牌名介绍、词作背景介绍和一般性注释这四个大类分别占注释总量的7%、15%、8%和70%;一般性注释的子类“专有名词注释”和“文化典故注释”占比最大,分别占注释总量的37.5%和13.9%。这些副文本有着显着的“厚翻译”特点,将译文置于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中,展现出一幅以词连结的宋代历史画卷,帮助目的语读者更透彻地理解原文内容,有利于中国古典诗词“原汁原味”地跨文化传播。其次,本文总结了黄译宋词的七种微观技巧,分别为直译或音译加注实现归化与异化的平衡、转换句式或巧用直接引语强化情感表达、添加拟人修辞强化泛灵效果、调整译文语序重构情景或故事描述、添加语间对仗、转换叙述视角以及再造意象与修辞,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黄宏荃所提出的“心译”特征。最后,针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笔者认为翻译策略应服务于翻译目的。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去”,黄译宋词中的副文本和特色翻译手法对我们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整体上既比较厚重,又不失灵性。译诗译词并非易事,译者需全方位权衡,在内容、情感、格律和美学价值等方面做出判断和取舍,以期实现信息完整度和形式美感融合无间的目标,进一步助推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

梁碧云[2](2021)在《词块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对高中生而言,学好英语的关键是词汇的学习和掌握。但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是学好英语的一大难点,也是现今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本论文,试图通过词块研究,完善高中词汇学习的认识,使学生的词汇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支撑,把词块应用到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实验分析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进行词块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1)词块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什么影响(态度、策略和能力)?2)词块是否有助于高中英语词汇学习成绩?研究对象是广东省肇庆市怀集中学高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实验班的研究对象是39名学生,对照班的研究对象是35名学生。在连续一学期的教学实验过程中,作者在实验班采用词块进行词汇教学,而对照班作者则采用传统词汇教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词块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改变态度、掌握技巧和提高能力。2)词块的应用可以提高实验班的整体成绩,进步空间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本论文给教师和学生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包括辨别词块、记忆词块、运用词块。

A MI LYNN[3](2021)在《任务导向学习模型对学生数学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缅甸10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这项研究不仅旨在开发一种新的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而且还旨在测试其适用性。在面向高中生的数学中,开发了一种基于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新方法。该模型的适用性在缅甸实皆省吉灵庙镇(Kalaymyo)的三所高中学进行了测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本研究旨在研究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范式作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学生技能的可行性。通过这种方法,学生需要一些时间来处理他们头脑中的信息,而不会被同学的观点所左右。在其他时刻,同龄人将从彼此不相关的个人的意义上受益,因为他们没有个人联系。小组和团队结构有利于学生参与,分享思想并具有较高的思想程度。因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基于任务的学习环境可以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改善他们的数学学习。通过采用这种模型,数学教师可以节省时间和劳力,并有助于开展教学实践。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TBLM)包含十二个主要组成部分。这些是确定教学课程的目标,确定认知需求,设置任务特征,解释任务特征的制定,处理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问题,计划策略,解决问题,提出每个小组的解决方案,纠正,反映,执行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在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中,学生正在使用任务材料来学习概念,这意味着通过在每个小组中的共同努力来学习。因此,他们获得了概念映射技能,查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老师只是个协助者。在提供反馈或反思部分时,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向朋友和我表达他们的想法和观点。但是,在正式教学中,老师将概念直接提供给学生。学生能够解决熟悉的问题,但他们无法解决看不见的问题。在正式的教学中,没有提供反馈或反映了学生的延迟,也没有讨论时间。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以获得所需的数据。本研究采用的设计是准实验设计之一,即非等效对照组设计。通过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选出了三所样本学校,全部来自吉灵庙镇(Kalaymyo)。选出六十名来自HS4的十年级学生,五十八名来自HS6的十年级学生和五十二名来自HS7的十年级学生。使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也将两个学校小组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小组使用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进行教学,而对照组则使用形式化教学方法进行相同概念的教学。本研究中使用的所有工具均是用于定量研究和课堂观察规程,访谈方案以及用于定性研究的问卷的前测和后测。学习材料选自十年级数学教科书。为了测量所选样品的先验知识,在提供治疗之前进行了预测试。在两个选定的学校HS4和HS7中,实验组的平均分数没有显着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分数。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每所学校的整体数学成绩上的预测分数没有显着差异。然而,在HS6中,实验组的平均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在HS6的整体数学成绩方面,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的预测分数显示出显着差异。根据总的测试前分数,使用独立的t检验确定HS4和HS7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后平均得分,但比较HS6和实验组中与对照组之间的测试后平均得分之间的比较使用单向ANCOVA。在测试后评分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测试后理解水平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HS4中的(12.20),(13.20)和 HS7 中的(12.24),(12.63)。根据F(1,55)=1.517,p=.223,部分eta平方=.027,调整后的均值在HS6中为(13.48),(14.19)。就理解水平而言,在三所选定的学校中,所有三所学校均表明,使用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对10年级学生的解决问题技能没有显着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应用水平问题时的平均分数在HS4中分别为(11.67)和(11.03),在HS7中分别为(15.16)和(10.37)。根据F(1,55)=12.565,p=.001,部分 eta 平方=.186,调整后的均值在HS6中为(13.52),(11.81)。对于应用水平,HS4显示,在三所选定的学校中,使用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对应用十年级学生的水平来解决问题的技能没有显着影响。但是,在HS6和HS7中,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的使用对十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重大影响。在HS4中分析问题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数分别为(15.67)和(7.77),在 HS7 中分别为(14.60)和(8.70)。根据F(1,55)=69.431,p=.000,部分eta平方=.558,调整后的均值在HS6中为(13.48),(14.19)。为了分析水平,在三所选定的学校中,所有三所学校都表明,使用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对十年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有显着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HS4总体水平的测试后问题时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0.67)和(31.07),在 HS7 中分别为(42.00)和(31.70)。根据F(1,55)=18.496,p=.000,部分eta平方=.252,调整后的均值在HS6中为(41.81),(36.61)。总结起来,在三所选定的学校中,所有三所学校都表明,使用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对解决问题的十年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有很大影响。因此,可以解释为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果支持了它们的重要假设。在一项最重要的定量研究中,在所有选定学校的理解水平上,实验组的平均分数均不显着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分数。在应用水平上,实验组的平均分数在HS4中不显着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分数,但在HS6和HS7的两组之间显着。在所有选定学校中,在分析水平上,实验组的平均分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分数。综上所述,在三所选定的学校中,所有三所学校都表明,使用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式对十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的整体水平有显着影响。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使用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型进行教学的学生与接受正规教学的学生在数学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在进行定性研究之后,首先,每个课堂观察的总体平均得分的结果是HS4中的(86),HS6中的(88)和HS7中的(89)。因此,使用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的活动可以被Sawada等人(2002年)解释为经过改革的定向教学方法。因为每所学校的所有总体平均得分的结果都比(60)重要,所以这导致了改革导向的教学。其次,在麦克杜格尔(McDougall,2004)对数学调查教学的态度和实践中,在所有十个维度的问卷中,参加实验组的教师的得分都比对照组的教师好。获得高分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是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该模型与经过改革的驱动教学系统兼容。第三,在老师访谈的结果中,每位老师都基于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的所有步骤准备了他们的教学活动。可以解释为,每位老师都通过与内容和情境生活相联系,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在第四次学生问卷调查中,他们有信心解决不熟悉的问题。他们很高兴在协作小组中解决问题。由此,他们正在养成相互尊重的良好习惯。如果进行口译,他们希望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来使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根据研究结果,希望这种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学教学有所帮助。通过这种新模型,学生将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概念。他们可以对象和思想进行分类,然后可以得出规则和原则。学生没有必要记住答案或公式来弄清楚它们。他们可以自己找出答案和公式,因为他们知道事情为什么起作用。这也将对老师有利。教师将认识到如何教授数学概念以基于任务学习模型来实现和实施学习活动。这样,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发展数学问题解决技能的机会。因此,可以说这项研究还将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将来的参考。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物质任务是理解的重要基础。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可以对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楚慧杰[4](2021)在《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英语听、说、读技能相比,英语写作过程具有更复杂的心理、语言学和文化等机制,因而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难题。伴随着21世纪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科育人理念的深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解决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试价值倾向、过度依赖某种方法或模式和缺乏语言实践活动等问题,建构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以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英语写作教学转型的研究课题。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对英语学科写作教学改革的需求,本研究在基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深化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及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之上,采用多学科视角,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及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阐释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对拓宽我国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视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观和形成个人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理论、以及丰富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分析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概念,认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就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对社会、生活和学习所需的书面交流的技能,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书面语言自由表达意义和进行交流的能力。英语写作教学对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促进语言知识内化和思维发展、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有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从写作的心理过程、语言哲学依据、文化基础和教学法基础四个部分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重点探索:揭示了英语写作的心理过程机制;语言的结构(语形)、语言的意义(语义)和语言的使用(语用)等语言逻辑关系;英语写作超越“工具性”通达“人文性”的文化内蕴,进一步明晰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后方法论”视角的必要性,为构建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为进一步厘清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英语写作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方法等维度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分别发放了 343份教师问卷和700份学生问卷,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经分析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本研究在阐述理论基础和揭示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教学理念、方法论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探索:一是对“知识为本”和“素养为本”两种不同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英语写作教学应坚持“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及其教学;二是在阐释“后方法”是对“方法”的一种超越与重建,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是一种不局限于理论原则、注重情境、重视教师进行理论建构和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的基础上,倡导英语写作教学应打破以往英语写作教学中“迷信”某种固定原则、方法或模式的传统,建立一种强调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方法论视角,以复杂性的思维审视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解决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遭遇的困境;三是提出了实现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三个关键途径:提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出应通过写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得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英语写作是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表达。对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探讨,既需要从多学科的理论角度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也需要基于教学实践进行反复、不断的探索。本研究对此进行尝试,以期望能探索出一条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之路。

杨玉婷[5](2021)在《测试型形成性评价对初中英语教学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重庆市S中学九年级月考测试为例》文中指出测试型形成性评价作为多元评价方式的重要一环,是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测量工具。新课程标准强调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监控与反思,能够检测英语教学效果,从而获得反馈信息,发挥其“以评促学”的功能,改进英语教学。月考测试是测试型形成性评价的表现之一,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学生当前学习状况进行及时评价,既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本文采用反拨作用理论,通过试卷分析、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方式对s中学月考试卷进行分析,以及对31位对教师与210名学生进行调查与访谈,尝试解决以下问题:月考测试是否对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产生积极反拨作用?教师与学生对当前月考测试有何评价与建议?研究结论表明,月考测试对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产生积极反拨作用,并且绝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对月考测试持积极态度。教师非常重视月考测试,月考测试的执行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以调整教学方式,不仅要满足学生的要求,还要满足教学结果的预期结果。为了使学生在月考测试中取得最佳成绩,教师要采取一系列行动与一系列教学行为。而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教师对月考测试的重视程度以及月考测试之后教师的行为表现会对学生学习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良好的英语测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最终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根据研究结果,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本文对改善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有:(1)革新学科视域,以前沿眼光注视教学;(2)教学结合测试,以测试反观教学效果;(3)重视听说能力,全方位同构学生素质;(4)关注心理健康,及时解决测试后遗症。最后,本文列出来了本次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耿佳艺[6](2020)在《初中英语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对英语课程理论的引领,尤其突出对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的关注。然而现实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常规的阅读教学观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教师注重语言知识讲授,学生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本。针对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增强初中生的元认知意识;为初中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新思路、为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方式借鉴,并为教学实践的改进提供意见参考。本研究以元认知理论、智力三元理论与学习动机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M中学的初三年级学生为被试,其中实验班43人,对照班43人,共86人。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测验法、问卷法以及访谈法来研究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以验证该模式对学生阅读理解成绩、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与促进作用。本研究具体探究以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对被试的阅读理解成绩有何影响?第二,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对被试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何影响?该问题包括以下四个小问题,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分别对被试的事实细节提取能力、词义猜测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主旨大意概括能力有何影响?第三,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对被试的元认知能力有何影响?该问题同样包括以下六个小问题,该模式分别对被试的元认知计划能力、监控能力、调节能力、评估能力以及自我效能和归因信念有何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对被试的英语阅读成绩产生了积极影响,实验班英语阅读的前后测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英语阅读后测成绩均呈现显着差异。第二,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提高被试的阅读理解能力,实验班被试的事实细节提取能力、词义猜测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主旨大意概括能力均有显着提高,且在后测中与对照班阅读理解各项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第三,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提高被试的元认知能力。实验班被试后测的元认知计划能力、监控能力、调节能力、评估能力以及自我效能和归因信念均与被试前测的元认知各项能力具有显着性差异,且后测中实验班被试的各项能力均高于对照班。本研究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有以下三点:第一,教师深刻理解阅读语篇的元认知功能。教师在阅读教学实施中,应深刻理解阅读语篇是一种对学生元认知能力有积极影响的载体。第二,教师设计灵活的元认知阅读方案。教师需要创设能够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阅读环境,适时地提醒和指导学生运用元认知思维策略思考和解决问题,尤其关注通过元认知策略教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需密切关注课堂环节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王婷[7](2020)在《以读促写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英语作为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清朝时期,出于政治和商业的需要,人们开始接触英语。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英语正式成为了教学的科目之一,现在除了在学校学生需要学习英语,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关于英语的考试项目,从英语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在我国是被重视的一门语言。虽然我们非常重视英语,将英语列为中小学必学的科目之一,但是根据调查仍然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于英语教学之中。听说读写作为学习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每一技能都能相互促进相互提升。阅读作为知识输入的方式,给学生也提供大量的写作信息,写作作为知识输出的一种方式,将阅读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但笔者通过调查得知在目前大部分英语课堂上,老师们在教授英语时仍然存在两个问题:1.将主要的教学重心放在阅读和语法的讲解上,忽视了对写作的重视2.仍然采用传统的写作方法进行教学,将英语写作和阅读作为两个独立的板块进行教学。这两个问题都会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得到提升,甚至有的老师并未将写作的教学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中,这导致写作成为学生们学习英语的负担。以成都中考的试卷为例,试卷满分为150分,分为A卷和B卷两个部分。A卷用来主要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通过调查得知学生在这一部分很少失分,而B卷是试卷的难点,对于学生来讲这一部分得分相对困难,其中写作在B卷中所占15分。因此无论是从英语的基本技能构成来讲,还是写作分数所占比例来讲,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论文,以Krashen的输入理论Swain的可理解性输入以及图示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11班和13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英语中的写作入手,指出传统写作教学方式的一些弊端,再推行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本论文主要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对于学生来讲,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是否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更积极?(2)通过以读促写教学模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笔者将问卷,访谈以及测试作为实验方法,经过三个月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以读促写这种写作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写作课堂上表现更积极活跃,并且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实验班学生的写作分数普遍高于控制班学生的写作分数。本研究也希望能够使更多的教师能够重视以读促写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

帕提古丽·艾散[8](2020)在《体裁教学法在初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一直是教育研究者和教师们所关注的话题,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也对初三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重视语言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裁意识,让学生“能够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体裁教学法是一种基于体裁分析理论的教学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围绕着文本的体裁和结构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裁意识,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体裁知识运用到阅读当中,改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本研究以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初三年级两个班级初三(2)班和初三(5)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阅读测试、访谈等为研究工具,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证研究,重点探讨体裁教学法在初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初三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如何?(2)体裁教学法能否提高初三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其对哪些阅读题型的成绩提高较为明显?(3)体裁教学法对初三学生英语阅读兴趣有何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体裁教学法后,实验班学生的学生阅读成绩高于对照班,尤其是在概括主旨类、篇章结构类以及推断类阅读题型成绩有明显提高。研究结果还表明,体裁教学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张湘唯[9](2020)在《DRTA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在学科和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英语学习应该得到重视。阅读在英语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能力可以体现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写、说等输出技能。因此,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努力去探索和寻找一种适合、高效的阅读方法去教学英语阅读。但在大多数英语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课堂的中心位置然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长期以来,学生可能会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甚至会在阅读中溜号。为了打破这一现象,提高学生对英语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本文将有指导的阅读思维活动(DRTA)应用到英语阅读中去看它是否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能力和兴趣。本文立足于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在不同文本中,DRTA策略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什么影响?2.在不同文本中,DRTA策略对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的改变有什么影响?为了解决以上的研究问题,本论文在沈阳市初中选取两个初三的班级,分别作为对比班和实验班,每个班级各40名学生。对比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法而实验班采用DRTA教学策略。实验研究时间长达4个月。本实验的研究工具包括问卷调查、前测、后测和访谈,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DRTA策略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使用DRTA策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汪婷婷[10](2020)在《《曾国藩家书》(节选)英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进程的加快,文学作品外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传统家书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向世人弘扬这种作品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名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次翻译报告就以《曾国藩家书》中的18封家书作为翻译实践对象,从而检验和提高笔者的翻译技能。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借鉴了《板桥家书》和《傅雷家书》英译的翻译技巧,采纳了一些适用于传统家书英译的汉英对比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保证本次译文做到通顺流畅,尽量呈献目的语读者所能接受的译文。在将原文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传统家书中充满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挽联中运用的典故以及文化负载词,处理起来相当有难度。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本翻译报告便借鉴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此次翻译实践中体现的诸多现象加以阐释,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对这些现象展开分析研究,使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既体现鲜明的实践性,又不乏理论性。因此,挽联中的典故和文化负载词等也能在忠实的基础上得到准确翻译。本篇翻译报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任务概述,主要介绍撰写本篇翻译报告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源语文本及作者简介和此报告的框架结构,旨在让读者对本报告有一个初步的认知。第二章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待解决的问题、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及应对策略和翻译校对,让读者清晰的了解对本次翻译的整个过程。第三章是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即翻译适应选择论,主要包括译者为中心、“三维”转换以及翻译环境。第四章为案例分析,就汉英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具体案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在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下展开了分析研究,对具有规律性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总结与归纳。第五章是结语,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主要发现和不足,并尝试着为日后传统家书翻译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二、Something About the Sea(初三适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omething About the Sea(初三适用)(论文提纲范文)

(1)黄宏荃《英译宋代词选》翻译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purpose
    1.3 Research design
        1.3.1 Research object and research questions
        1.3.2 Research methodology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2.2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Song-dynasty ci-poetry
    2.3 Studies on annotations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2.4 Current studies on Huang Hongquan’s translation work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ory of paratext
    3.2 Theory of thick translation
    3.3 Relationship between“paratext”and“thick translation”
4 The Paratexts in Anthology of Song-Dynasty Ci-Poetry
    4.1 The Introduction in Anthology of Song-Dynasty Ci-Poetry
    4.2 Annotations of poems in Anthology of Song-Dynasty Ci-Poetry
        4.2.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annotations
        4.2.2 Entries of the biographical accounts of poets
        4.2.3 Explanation of tune titles
        4.2.4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of poems
        4.2.5 General annotations given to poems
        4.2.5.1 Explanation of proper nouns
        4.2.5.2 Explanation of classical allusions
        4.2.5.3 Other types of annotation
    4.3 Functions of paratexts in Anthology of Song-Dynasty Ci-Poetry
5 Huang Hongquan’s Techniques in Translating Song-Dynasty Ci-Poetry
    5.1 Combing literal translation or transliteration with annotation
    5.2 Changing sentence pattern and using direct quotation
    5.3 Adding anthropomorphic rhetoric and intensifying animism
    5.4 Adjusting word order of translated text
    5.5 Re-structuring verbal parallelism
    5.6 Converting narrative perspective
    5.7 Re-creating imagery and rhetorical device
6 Discussions and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Bibliography
Appendix Ci-Poems Cited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2)词块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s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Purpose of the Thesis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s
    2.1 The Definition of the Lexical Chunk
    2.2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Lexical Chunk
        2.2.1 Nattinger and De Carrico'Classification
        2.2.2 Michael Lewis'Classification
        2.2.3 Pawley& Synder'Classification
        2.2.4 Biber'Classification
        2.2.5 Hyland's Classification
    2.3 The Principles of Lexical Chunk Approach in Language Learning
    2.4 Theoretical Basic
    2.5 Researches of Lexical Chunk in Language Learning at home and Abroad
        2.5.1 Researches of Lexical Chunk at Home
        2.5.2 Researches of Lexical Chunk Abroad
Chapter3 Research Design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Research Subjects
    3.3 Research Instrument
        3.3.1 Pre-test and Post-test
        3.3.2 Questionnaire
        3.3.3 Interview
    3.4 Research Procedures
    3.5 Data Collection
Chapter4 Result and Analysis
    4.1 Results of the Test
        4.1.1 Scores Differences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nd the Comparative Class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4.1.2 Average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4.1.3 Average Score of the Comparative Clas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4.2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4.2.1 Similar Vocabulary Learning Situ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nd theComparative Class before the Experiment
        4.2.2 Changes of Vocabulary Learning Situ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fter the Experiment
    4.3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
    4.4 Discussion
    4.5 Summary of the Results
Chapter5 Conclusions
    5.1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5.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A Questionnaire
Appendix B Pre-test
Appendix C Post-test
Appendix D Final Grades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Appendix E Teaching Plan
Publication
Acknowledgement

(3)任务导向学习模型对学生数学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缅甸10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Study
        1.1.1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 Myanmar
        1.1.2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Myanmar Education
    1.2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s
    1.3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1.4 Limitations
    1.5 Definition of Key Terms
    1.6 Research Questions and Hypotheses
    1.7 Significance of Study
    1.8 Organization of Study
2. Re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
    2.1 Related Researches about Mathematical Tasks
        2.1.1 Research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Mathematical Tasks
        2.1.2 Researches on Consideration Tasks for High-Level Thinking
        2.1.3 Researches on Converting Tasks to Lessons
        2.1.4 Researches on Applying Mathematical Tasks
    2.2 Related Researches about Problem Solving in Mathematics
    2.3 Related Researches about Tasks Problem-Solving in Mathematics
    2.4 Learning Theories on Two Views in Education
        2.4.1 Behaviorist Theory of Learning
        2.4.2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Learning
        2.4.3 Descriptions of the Open-Ended Approach (OEA)
    2.5 Two Types of View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2.5.1 Formalist-Static View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2.5.2 Relativist-Dynamic View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2.6 Basic Education in Myanmar
        2.6.1 Mathematics Education
        2.6.2 Ten Dimensions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2.6.3 Aims and Objectives of Teaching Mathematics
        2.6.4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Pedagogy for Mathematics
        2.6.5 Mathematics Classroom Discourse
        2.6.6 Eight Lens for Classroom Observation
3. Basic Theories for Proposed New Model
    3.1 Background Learning Theories of Proposed New Model
        3.1.1 Constructivist Theory
        3.1.2 Social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ies
        3.1.3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3.2 Background Teaching Models for Proposed New Model
        3.2.1 Multimodal Model
        3.2.2 Collaborative Metacognition Model
        3.2.3 Flavell's Model of Metacognition
        3.2.4 Problem-Solving Models
    3.3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3.3.1 Cognitive Demands for Mathematical Tasks
        3.3.2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ask-Based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3.4 Task-Based Learning Model (TBLM)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4. Research Methodology
    4.1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4.1.1 Participants
        4.1.2 Experimental Design
        4.1.3 Instruments
        4.1.4 Learning Materials
        4.1.5 Procedures
    4.2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4.2.1 Instruments
        4.2.1.1 Task-Based Learning Model Classroom Observation Protocol
        4.2.1.2 Teachers' Attitude and Practices to Teaching Math Survey
        4.2.1.3 Teachers'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on Task-Based Learning Model
        4.2.1.4 Students' Questionnaire on Task-Based Learning Model
        4.2.2 Participants
        4.2.3 Procedure
5. Findings
    5.1 Quantitative Research Findings
        5.1.1 Results for Prior Knowledge Which Significant or not Between Two Groups
        5.1.2 Results for Post Achievement Which Significant or not Between Two Groups
    5.2 Qualitative Research Findings
        5.2.1 Finding from Classroom Observation Protocol
        5.2.2 Finding from Teachers' Attitude and Practices Survey
        5.2.3 Finding from Teachers' Interview
        5.2.4 Finding from Students' Questionnaire
6. Discussion,Recommendations,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Conclusion
    6.1 Discussion
    6.2 Recommendations
    6.3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6.4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A: List of Teacher Educators who Examined the Instruments
Appendix B: Requesting Letter to Examine Task-Based Learning Model
Appendix C: Pretest Questionnaire for Validation
Appendix D: Pretest
Appendix E: Marking Scheme for Pretest
Appendix F: Sample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Experimental Group
Appendix G: Posttest Questionnaire for Validation
Appendix H: Posttest
Appendix I: Marking Scheme for Posttest
Appendix J: Task-Based Learning Model Classroom Observation Protocol
Appendix K: Attitude and Practices to Teaching Math Survey
Appendix L: Outline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ppendix M: Students' Attitude Questionnaire on Task-Based Learning Model
Appendix N: Summary with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tudy

(4)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一、源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
        二、基于深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
        三、出于对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与价值
    第一节 英语写作的概念
        一、写作的概念
        二、第一语言写作、第二语言写作与外语写作的区别
        三、英语写作的概念
    第二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及目的
        二、英语写作教学与阅读及口语教学的关系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价值
        一、夯实学生写作基础,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
        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三、发展学生思维
        四、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五、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
第二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写作的心理机制
        一、写作的心理转换理论
        二、写作过程的“阶段模式”
        三、写作过程的“认知模式”
        四、知识陈述和知识转换模式
    第二节 写作的语言哲学依据
        一、语言逻辑概述
        二、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及其“语言能力”
    第三节 写作的文化基础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二、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第四节 写作的教学法基础
        一、几种主要的写作教学法
        二、“后方法”语言教学
第三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调查工具
    第二节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过程
        二、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
        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
        三、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四节 归因分析
        一、“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二、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
        三、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第四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理念
    第一节 素养为本的价值取向
        一、“知识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二、“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第二节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标准中的文化知识与英语写作教学
第五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论:后方法视角
    第一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一、后方法教学与折中主义教学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第二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特征
        一、情境性
        二、开放性
        三、创造性
    第三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与教师
        一、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师
第六章 实现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关键途径
    第一节 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写作兴趣
        一、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第二节 通过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一、活动及英语学习活动
        二、英语写作学习活动
        三、注重“学习活动”设计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
    第三节 培养中学英语写作中的跨文化理解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二、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5)测试型形成性评价对初中英语教学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重庆市S中学九年级月考测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对小利害测验的关注
        2.月考测试对个人学习的意义
        3.提高月考测试的效率
    (二)文献综述
        1.测试型形成性评价的研究综述
        2.反拨效应的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
        1.形成性评价
        2.测试型形成性评价
        3.反拨效应
一、反拨作用内涵及其研究设计
    (一)反拨效应内涵
    (二)反拨效应的类别
        1.正面反拨效应
        2.负面反拨效应
    (三)反拨效应理论模型
        1.反拨效应的性质:Alderson and Wall's Washback Hypotheses
        2.反拨效应的工作机制:Hughes’PPP Washback Hypotheses
        3.产生影响的类型:Prodromou在反拨效应研究中的“显性”和“隐性”区别
        4.亓鲁霞的有效性影响因素模型
    (四)本文反拨效应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与意义
        2.研究问题
        3.研究方法
        4.研究思路
二、九年级英语月考试卷分析
    (一)基于“三维目标”视角
        1.试卷整体结构分析
        2.试卷知识考查分布
        3.语篇话题考查分布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分布
    (二)基于“核心素养”视角
        1.试卷中体现核心素养的例题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试卷分析
    (三)试卷特点
    (四)试卷测试结果分析
三、九年级英语月考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1.信度、效度分析
        2.描述性统计分析
        3.推断性统计分析
    (二)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1.信度、效度分析
        2.描述性统计分析
        3.推断性统计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2.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四)小结
四、九年级月考测试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结果讨论
    (一)月考测试对英语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
        1.对教学内容的反拨效应
        2.对教学态度的反拨效应
        3.对教学方法的反拨效应
        4.对教学资源的反拨效应
    (二)月考测试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反拨效应
    (三)教师与学生对当前月考测试的评价和建议
        1.教师对当前月考测试的评价和建议
        2.学生对当前月考测试的评价和建议
五、九年级英语教学实践启示
    (一)秉持立德树人,以全面发展培养学生
    (二)革新学科视域,以前沿眼光注视教学
    (三)教学结合测试,以测试反观教学
    (四)重视听说能力,全方位同构学生素质
    (五)关注心理健康,及时解决测试后遗症
结语
    (一)主要发现
    (二)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语月考试卷1
附录2 英语月考试卷2
附录3 英语月考试卷3
附录4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5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7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6)初中英语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教育回归人本趋势
        (二)初中生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三)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框架
    六、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元认知相关研究述评
        (一)元认知研究溯源
        (二)元认知的内涵及理论体系研究述评
        (三)元认知的教学作用述评
    二、元认知阅读教学研究述评
        (一)元认知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述评
        (二)元认知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一)元认知理论
        (二)斯滕博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三)学习动机理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元认知内涵
        (二)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
        (三)阅读理解能力
        (四)元认知能力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被试
    三、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二)测验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访谈法
    四、研究工具
        (一)调查类工具:调查问卷
        (二)测试类工具:测试卷
        (三)统计类工具
        (四)结构化访谈提纲
    五、研究过程
        (一)实验前阶段
        (二)实验中阶段
        (三)实验后阶段
    六、变量的设计和统计
        (一)研究变量的设计
        (二)研究变量的收集与统计
        (三)无关变量控制说明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对被试英语阅读理解成绩影响的分析
        (一)组内前后测成绩对比
        (二)组间前后测成绩对比
    二、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对被试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分析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阅读理解前测各项题型数据分析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阅读理解后测各项题型数据分析
    三、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对被试元认知能力影响的分析
        (一)问卷数据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教学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专着
        (二)硕博论文
        (三)期刊
    二、外文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
        (三)其他
附录1 阅读理解测试卷A
附录2 阅读理解测试卷B
附录3 调查问卷改动详情
附录4 调查问卷A
附录5 调查问卷B
附录6 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7 元认知提问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以读促写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1.2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4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writ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2.2 Approaches about writing
    2.3 Reading for Writing Approach
        2.3.1 The Definitions of Reading for Writing Approach
    2.4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udy
        2.4.1 Input Hypothesis by Krashen
        2.4.2 Output Hypothesis by Swain
        2.4.3 Schema Theory
Chapter Three Research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Research Subjects
    3.3 Research Instruments
        3.3.1 Questionnaire
        3.3.2 Interview
        3.3.3 Test
    3.4 Research Procedures
    3.5 Data collection
Chapter four Result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The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
    4.2 The Analysis of Interview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
    4.3 The Analysis of English Tests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
    4.4 The advantages of Reading for Writing Approach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5.3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Acknowledgements

(8)体裁教学法在初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Background of Present Study
    1.2.Significance of Present Study
        1.2.1.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1.2.2.Practical Significance
    1.3.Structure of the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Relevant Concepts on Reading
        2.1.1.Definition of Reading
        2.1.2.Definition of English Reading
        2.1.3.Reading Interest
        2.1.4.Teaching Reading Models
    2.2.Relevant Concepts on Genre
        2.2.1.Definition of Genre
        2.2.2.Defin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ree Main Genres
        2.2.3.Definition of Genre-based Teaching Approach
        2.2.4.Genre-based Teaching Models for Reading
    2.3.Theoretical Basis of Genre-based Teaching Approach
        2.3.1.Genre Analysis Theory
        2.3.2.Schema Theory
    2.4.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GBTA in English Reading
        2.4.1.Studies abroad
        2.4.2.Studies at Home
        2.4.3.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
3 Research Methodology
    3.1.Research Purpose
    3.2.Research Questions
    3.3.Research Subjects
    3.4.Research Instruments
        3.4.1.Questionnaire
        3.4.2.Tests
        3.4.3.Interview
    3.5.Textbook Analysis and Teaching Arrangement
    3.6.Teaching Models used in Experimental Class and Controlled Class
        3.6.1 The Genre-based Teaching Reading Model in EC
        3.6.2 The Teaching Reading Model in the CC
    3.7.Teaching Design
        3.7.1.Narration Teaching
        3.7.2.Exposition Teaching
        3.7.3.Argumentation Teaching
    3.8.Teaching Cases
        3.8.1.The Teaching Case of Genre-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EC
        3.8.2.The teaching Case in the CC
    3.9.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English reading situation of Grade9 students in Urumqi No.8 middle school before the experiment
        4.1.1.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4.1.2.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Pre-test
    4.2.Effect of GBTA on Grade9 Students’English Reading Scores
        4.2.1.Comparison of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Reading Scores in the CC
        4.2.2.Comparison of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Reading Scores in the EC
        4.2.3.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EC and CC post-test results
    4.3.Influence of GBTA on Grade9 Students’English Reading Interest
5 Conclusion
    5.1.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5.2.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5.3.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I:Questionnaire
AppendixⅡ:Pre-test paper
AppendixⅢ:Post-test paper
AppendixⅣ:Interview questions
AppendixⅤ:Teaching design of reading lessons in each unit
AppendixⅥ:English lesson arrangement of Urumqi No.8 middle school Grade
AppendixⅦ:Reading scores of students in EC and CC
AppendixⅧ:Transcription of interview results
Published Papers
Acknowledgement

(9)DRTA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Purpose of the Study
    1.4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2.1 Directed Reading Thinking Activity
        2.1.1 Definitions of DRTA Strategy
        2.1.2 Steps of Using DRTA Strategy
        2.1.3 Principles of DRTA Strategy
        2.1.4 Strategies of Using DRTA Strategy in Class
    2.2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DRTA Strategy
        2.2.1 Schema Theory
        2.2.2 Humanism Theory
        2.2.3 Constructivism Theory
    2.3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2.3.1 Definitions of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2.3.2 Models of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2.4 Relationship between DRTA Strategy and English Reading
    2.5 Previous Studies on DRTA Strategy in English Reading
        2.5.1 Previous Studies Abroad
        2.5.2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
Chapter3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Research Subjects
    3.3 Instruments
        3.3.1 Questionnaires
        3.3.2 Tests
        3.3.3 Interviews
    3.4 Teaching Procedure
    3.5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Chapter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Results
        4.1.1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4.1.2 Results of the Pre-test
        4.1.3 Results of the Post-test
        4.1.4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s
    4.2 Discussion
        4.2.1 Discussion on the Effect of DRTA Strategy on Students’Ability ofEnglish Reading from Different Genres
        4.2.2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DRTA Strategy on Students’Changes ofInterest on English Reading from Different Genres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5.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A
Appendix B
Appendix C
Appendix D
Appendix E

(10)《曾国藩家书》(节选)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1.2 Problems to be solved
    1.3 Introduction to the Zeng Guofan and his letters
        1.3.1 About Zeng Guofan
        1.3.2 About Zeng's letters
        1.3.3 Analysis of text features
    1.4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1.5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1.1 Selection of the ST
        2.1.2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aids
        2.1.3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1.4 Translation schedule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Understanding of the ST
        2.2.2 Expectation of the translated text
        2.2.3 Focu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3 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2.3.1 Self proofreading
        2.3.2 Online and peer proofreading
        2.3.3 Supervisor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3.2 Translator-centeredness
    3.3 Translation method: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Transformation in the linguistic dimension
        4.1.1 Translation of function words
        4.1.2 Translation of four-character idioms
        4.1.3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4.2 Transformation in the cultural dimension
        4.2.1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4.2.2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names
        4.2.3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places
        4.2.4 Translation of official titles
        4.2.5 Translation of couplets
    4.3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4.3.1 Dealing with the implication
        4.3.2 Translation of the writer's identity
        4.3.3 Translation of the writer's mood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Acknowledgements
附件

四、Something About the Sea(初三适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宏荃《英译宋代词选》翻译特色研究[D]. 赵梦瑶. 浙江大学, 2021(08)
  • [2]词块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梁碧云.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任务导向学习模型对学生数学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缅甸10年级学生为例[D]. A MI LYNN.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 楚慧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测试型形成性评价对初中英语教学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重庆市S中学九年级月考测试为例[D]. 杨玉婷.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6]初中英语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 耿佳艺.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以读促写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王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体裁教学法在初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为例[D]. 帕提古丽·艾散.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9]DRTA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湘唯.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曾国藩家书》(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 汪婷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关于海的事(三年级适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