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剖泵改造及应用效果

调剖泵改造及应用效果

一、调剖泵的改造与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刚,王敏娜,蔡琳琳,贺闯,程飞,刘康宁[1](2020)在《堵水压裂技术在裂缝性水淹油井中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三叠系区块中高含水井比例逐年增加,低渗透储层重复压裂改造措施后,含水上升幅度大的问题,开展堵水压裂相关配套工艺技术的研究。在三叠系裂缝导致注入水突进水淹的油藏,进行堵水施工工艺优化改进的探索,进行了堵水压裂工艺现场试验,采用"聚合物微球+PEG凝胶+聚合物冻胶"体系堵水,再根据生产情况进行缝内转向压裂,通过现场试验,实施5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油1.0 t,控水增油效果明显,解决水淹井长期难以治理的技术难题。

李晓骁[2](2019)在《低渗砂岩储层多尺度调驱技术研究 ——以ZW长6储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低渗砂岩储层渗透率小、孔隙度低,孔喉细小,但常常也存在大孔和微裂缝,同时储层经过压裂改造产生的人工裂缝,导致注水开发后易出现窜流,而常规的调剖堵水效果较差,如何提高这类储层的调驱效果对低渗储层中后期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三叠系ZW长6砂岩储层为例,通过对研究区渗流空间的研究和分类,将研究区渗流空间划分为裂缝、中大孔和微小孔三类,提出了多尺度提高调驱效果的设计思想。通过室内渗流实验,对不同尺度渗流空间流动能力进行了评价,然后并在此基础上对每类渗流空间进行了堵剂和驱油体系的筛选与室内实验评价,得到调驱配方和相关注入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尺度渗流空间水相渗透率级差可达103105;裂缝类适合选用预交联凝胶颗粒进行降渗封堵;中大孔类适合弱凝胶体系进行深部调驱,微小孔类适合超低界面张力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来提高驱油效率和流动能力;多尺度调驱室内驱油效率平均可提高25.9%,水相渗透率级差可调整到102以下;ZW长6低渗储层矿场应用初步也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是一种有效提高低渗储层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安传奇[3](2019)在《孤东油田含油污泥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孤东油田含油污泥是一种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采油厂年总排放规模约30000吨。针对现有沉积物年生产量大、组成复杂且外包处理成本高的问题,开展了联合站油泥砂和污水处理浮渣调剖适应性研究,通过对采出沉积物组分、粒径和注入工艺适应性等评价分析,并结合工艺优化实现了含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对含油污泥经济且无害化处理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黄战卫[4](2018)在《安塞油田含油污泥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含油污泥作为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项主要污染性废弃物,目前常规的处理技术普遍存在投资成本高、处理效率低、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将其作为调剖堵剂进行再利用同样存在易分散沉降,注入性及运移性能差,调剖效果差,同时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设备故障率高、人工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安塞油田年产生含油污泥8000方以上,主要为集输、注水系统储罐清罐产生的污泥,占到总量的50%以上,如何依法合规、经济高效处理含油污泥仍然是目前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采用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了一种新型乳液聚合物,以此为主要原料研发得到含油污泥堵剂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体系可应用于90℃以下的环境,地层温度下,体系成胶后粘度受时间和剪切的影响较小,70℃条件下轻微脱水,热稳定性、耐剪切性能、长期稳定性及耐盐性良好;在50PV注入水条件下,堵剂封堵率仍可达到93%以上,封堵性能优异。同时,本文从污泥拉运、装卸、储存、配液、注入等环节进行优化改进,完善污泥调剖工艺,并通过现场实验,最终得到适用于安塞油田的污泥调剖技术。利用该技术,污泥排放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含油污泥不落地、密闭处理运行,经济有效及无害化处理得以实现,这一技术也为含油污泥的妥善处理和资源再利用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行动方向。

刘强,饶鹏,李瑞,王龙飞,马昌明,朱秀雨,陈小凯,何佳,王尧,龚玉存[5](2017)在《尕斯油田油泥调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尕斯油田油泥处理难度大,严重影响现场生产和生态环境,本着源于油藏,用于油藏的原则,开展油泥调剖技术研究,通过科研攻关,明确了油泥调剖的封堵机理,研制出油泥调剖剂配方体系,设计了油泥调剖注入设备,最终形成了适用于尕斯油田的油泥调剖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油泥处理难题,同时实现了油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油田绿色环保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郑欣欣[6](2017)在《清5块大洼油层二次开发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清5块于1988年投入规模开发,1989年转入注水开发,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散,近年产油量持续下降,采油速度降至0.32%左右。通过分析断块存在着以下问题:注水利用率低,提高注水波及体积难度大;主力层水淹严重;吸水状况不均衡;局部地区注采井网不完善。在方案研究中,以二次开发“总体控制、层系细分、平面重组、立体优化、深部调驱、二三结合”二十四字方针的技术思路为理论基础,配套形成了层系井网优化重组技术、水流优势通道识别技术、深部调驱等技术。在搞清清5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多元开发,方案主要以“分区分层”的原则,即平面上分为三个区域:边部注水平衡区、调驱井区、d3段完善注采井网区;纵向上分三段,d2Ⅰ、d2Ⅱ.Ⅲ、d3。针对不同分区分段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对策,充分动用储量。方案实施后取得较好效果,已实现调驱四个井组,断块开井数增加8口,日产油增加了44.6吨。该技术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该项研究成果对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有一定的推广、指导意义,为兴隆台采油厂8240×104t储量规模的复杂断块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于新[7](2016)在《类稠油降粘技术在油田的试验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扶余油田弱稠油形成的主要是由于水驱冷伤害原油析蜡和降压开采的原油溶解气溢出等原因导致原油粘度明显上升,增大了油水粘度比,注水开发含水上升快,指进现象比较明显,采收率降低。弱稠油热采方式开发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增产效果比较明显,但开采成本较高。二轮热采吞吐效果变差,总增油减少,仅为一轮的45%左右。下步应深化对降粘机理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体系性能及体系系列化的研究,进行降粘调剖深入论证以及降粘驱见效特征分析,总结前期研究工作,开展新区块实施。本项目以扶余东区类稠油区块实施降粘冷采技术,分别开展了降粘机理研究、降粘体系筛选评价、降粘注入参数优化、注入方式优化、降粘影响因素以及相关配套工艺的研究。水溶型降粘体系主要是通过形成O/W乳状液,把原油流动时油膜与油膜之间的摩擦变为水膜与水膜之间的摩擦,从而使原油的流动阻力大大减小,粘度大幅度降低。通过室内实验分析评价,对降粘体系的配伍性、降粘率、乳化性能、界面张力、洗油率以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筛选出适合扶余东区降粘体系并进一步优化性能。通过物模、数模等实验,分析了不同注入量、不同注入方式下的提高采收率程度,从而对降粘驱注入参数及注入方式进行优化。采用在线降粘工艺,井间在线注入的方式,注入便捷,节约了施工成本。针对扶余油田稠油资源特点以及蒸汽吞吐开采成本高、二轮吞吐效果变差等问题,有必要探索新的提高采收率技术,进一步提高注水开发效果,最大程度的挖掘剩余油潜力。

梁高红[8](2015)在《盘古梁长6油藏堵水调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井出水是注水开发油田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长期注水开发的油田,由于油藏平面和纵向的非均质性、油水粘度上的差异以及油水井组内的不平衡,势必造成注入水沿高渗透带向生产井窜进,从而造成了注入水的低效循环,这不仅大大影响了原油的采出程度,而且会由于能源的消耗、产出液的处理、管线的腐蚀等大大增加采油成本和环境污染。为此,人们采用各种技术降低油井含水,其中调整吸水剖面作为一种效果好、成本低的技术。长庆盘古梁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偏北的陕北斜坡带上。根据现今的构造形态和盆地的演化史,鄂尔多斯盆地可分为:伊盟隆起、渭北隆起、西缘冲断带、晋西挠曲带、天环坳陷、陕北斜坡等6个次级构造单位,长庆盘古梁油田位于陕北斜坡。本文以长庆盘古梁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裂缝性油藏深部调剖、选井选层优化技术及微裂缝型调剖体系的研究。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化学调驱技术对油藏进行治理,而且化学调驱对改善吸水状况具有突出作用,增加了吸水厚度,提高了水驱效率,增油效果明显,为油藏稳产奠定了基础。

朱元伟[9](2015)在《低渗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欢喜岭油田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具有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样的特点。其中,低渗透砂岩注水油藏特点是储层埋藏深、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较强,普遍注水压力高;复杂小断块注水油藏特点是区块面积小(0.321.4Km2),储量少(24×104t78×104t),储层物性随断块不同而变化,非均质性强,连通差,注水见效慢、增油幅度小。本课题针对低渗透砂岩注水油藏受储层物性差、非均质强、水速敏,油层跨度大、单层厚度薄、连通差等因素影响,早期注水开发效果差,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在室内分析评价油藏注水水质界限基础上,从改善注入水水质入手,开展了水质精细处理、水井增注、油井引效技术研究、注水井井筒水质保障技术、纳米分子膜驱油技术研究和氮气辅助水驱技术研究,改善了水驱效果,形成了低渗难采储量注水开发配套技术,实现了低渗油藏开发方式转换,有效保证了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同时,在科学评价复杂油藏的基础上,开展了注水井深部调驱技术研究,有效的提高了复杂小断块注水油藏水驱效率,提高了区块采收率。

沙丽[10](2015)在《糠醛树脂凝胶调剖体系研制及应用》文中指出吉林油田中温储层,长期注水开发,窜流严重,无效水循环严重,水驱开发效果差,急需开展深部调剖技术研究,充分调研目前凝胶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油田内部服务公司的生产能力,自主研发、生产糠醛树脂交联剂,配置形成中温高强度凝胶体系,用于注水开发油藏深部调剖,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水驱开发效果。糠醛树脂凝胶是在酚醛交联体系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交联体系,室内充分应用糠醛合成糠醛树脂交联剂,取代目前应用较多的甲醛树脂,减少环境影响。糠醛树脂是由摩尔比1:1的苯酚和糠醛以及与其质量比10%的氢氧化钠、17%乙醇构成。该交联体系避免了苯酚甲醛的毒性,具有低毒、刺激性气味低的特点,还具有高弹性,抗拉伸的特性。糠醛树脂凝胶体系,包括,其特征是在质量含量0.15%-0.3%聚丙烯酰胺的水溶液中,加入与其质量比0.15%-0.3%的糠醛树脂、0.3%-0.4%的有机铬交联剂、0.1%-0.15%的六亚甲基四胺-硫脲稳定剂。糠醛树脂交联剂研制成功,由兴业油服中式生产,规模化生产,累计生产化学药剂260吨。为了验证体系的适应性,现场选择6井次,经过工程测试手段,识别窜流程度,试验井组主要以微裂缝、高渗条带为主,针对性的设计凝胶与颗粒形成复合体系,现场6井次,累计注入凝胶体系1.27万方,措施后工程指标改善明显,注水压力增加1MPa,吸水指数下降15%,增产原油985吨,减水1.9万方。糠醛树脂凝胶体系,规模生产与应用,有效解决中温储层注水开发矛盾,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与空间,同时为兴业公司创效,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产值720万元。

二、调剖泵的改造与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剖泵的改造与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2)低渗砂岩储层多尺度调驱技术研究 ——以ZW长6储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深部调驱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油藏基本情况
    1.4 低渗储层多尺度调驱设计思想
    1.5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储层基本特征
    2.1 岩石学和物性特征
    2.2 基质孔喉及尺寸特征
        2.2.1 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2.2.2 基质孔喉尺寸大小
    2.3 裂缝系统及其尺寸特征
        2.3.1 裂缝系统分布
        2.3.2 裂缝尺寸大小
    2.4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渗流能力评价与分级
    3.1 裂缝系统渗流特征评价
        3.1.1 实验方法及材料
        3.1.2 人工裂缝渗流特征评价
        3.1.3 天然裂缝渗流特征评价
    3.2 基质储层渗流特征评价
        3.2.1 实验方法及材料
        3.2.2 基质岩心渗流特征
    3.3 渗透率级差评价
    3.4 渗流空间多尺度特征与分级
    3.5 小结
第四章 调驱剂优选与评价
    4.1 裂缝类渗流空间调堵剂评价
        4.1.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评价参数
        4.1.2 耐盐性评价
        4.1.3 热稳定性评价
    4.2 中大孔类渗流空间调堵剂评价
        4.2.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评价参数
        4.2.2 弱凝胶配方的优化
        4.2.3 抗剪切性评价
    4.3 微小孔类渗流空间的驱油剂评价
        4.3.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评价参数
        4.3.2 最佳浓度评价
        4.3.3 乳化性能评价
        4.3.4 耐盐性能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多尺度调驱实验参数优选和效果评价
    5.1 裂缝类渗流空间调驱效果
        5.1.1 最佳注入浓度评价
        5.1.2 人工裂缝调堵评价
        5.1.3 裂缝岩心调驱效果评价
    5.2 中大孔类渗流空间调驱效果
        5.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微小孔类渗流空间调驱效果
        5.3.1 实验方法及条件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室内岩心模拟多尺度调驱效果评价
        5.4.1 实验方法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应用参数设计与矿场实验
    6.1 井组选择
    6.2 段塞工作液用量设计
    6.3 注入参数设计
    6.4 矿场应用效果评价
        6.4.1 注入效果分析
        6.4.2 增油降水效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孤东油田含油污泥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含油污泥调剖技术原理
3 含油污泥调剖适应性
    3.1 含油含聚污泥调剖适应性分析
        3.1.1 组分分析
        3.1.2 粒径分析
    3.2 湿地浮渣调剖适应性分析
        3.2.1 组分分析
        3.2.2 粒径分析
        3.2.3 悬浮稳定性分析
        3.2.4 注入性与封堵稳定性
4 现场应用情况
    4.1 选井条件
    4.2 优化段塞组合
    4.3 应用情况
5 结束语

(4)安塞油田含油污泥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油污泥概述
        1.1.1 含油污泥来源及危害
        1.1.2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
    1.2 含油污泥调剖技术研究进展
        1.2.1 含油污泥调剖技术原理
        1.2.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含油污泥调剖剂的室内研究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含油污泥性能测试
        2.2.2 凝胶型堵剂的室内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含油污泥性能分析
        2.3.2 凝胶型堵剂的室内性能研究
第三章 含油污泥堵剂体系研发及性能评价
    3.1 乳液型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3.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1.2 合成依据
        3.1.3 合成路线
        3.1.4 实验测试方法
        3.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含油污泥堵剂体系配方的确定
    3.3 含油污泥堵剂体系稳定性评价
        3.3.1 温度敏感性评价
        3.3.2 热稳定的评价
        3.3.3 抗剪切性能研究
        3.3.4 强度保持率的评价
        3.3.5 抗盐能力评价
    3.4 含油污泥堵剂封堵性能评价
    3.5 含油污泥堵剂性能指标
    3.6 含油污泥堵剂体系的微观调堵机理
第四章 含油污泥调剖工艺研究及现场应用
    4.1 含油污泥调剖工艺研究
        4.1.1 含油污泥调剖工艺现状
        4.1.2 设备研发及工艺优化
    4.2 含油污泥调剖工艺现场应用
    4.3 效益评价
        4.3.1 经济效益
        4.3.2 社会效益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尕斯油田油泥调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泥调剖封堵机理
2 油泥组分分析
    2.1 油泥组分含量分析
    2.2 油泥水相组成分析
    2.3 油泥固相粒径分析
3 油泥调剖剂配方体系研制
    3.1 油泥调剖剂配方组成
    3.2 油泥调剖剂封堵性能评价
4 油泥调剖注入设备
5 现场应用
6 结论

(6)清5块大洼油层二次开发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关二次开发的基本理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油田开发现状
        1.2.2 国内油田开发现状
    1.3 油田二次开发研究所针对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4 油田二次开发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清5块地质油藏特征
    2.1 地质概况
    2.2 油层层组划分
    2.3 构造特征
    2.4 沉积微相
    2.5 储层特征
        2.5.1 储层岩矿组合
        2.5.2 孔隙类型
        2.5.3 储层非均质性
    2.6 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
    2.7 流体性质
    2.8 油藏压力与温度
    2.9 储量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5块开发历程与现状
    3.1 开发历程
    3.2 开发现状
    3.3 开发效果
        3.3.1 水驱最终采收率预测
        3.3.2 综合含水分析
        3.3.3 注水利用率分析
        3.3.4 地层压力分析
        3.3.5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评价
        3.3.6 注水见效情况分析
        3.3.7 开发水平分类
        3.3.8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注水利用率低,提高注水波及体积难度大
        3.4.2 主力层水淹情况恶劣
        3.4.3 吸水状况不均衡
        3.4.4 局部地区注采井网不完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5块二次开发方案与效果
    4.1 化学调驱可行性分析
        4.1.1 潜力分析
        4.1.2 深部调驱可行性研究
        4.1.3 工艺技术条件分析
    4.2 化学调驱工程方案设计
        4.2.1 调驱工程方案要点
        4.2.2 总体思路
        4.2.3 配方设计
        4.2.4 调驱效果预测
        4.2.5 注入量的开发
        4.2.6 施工排量设计
        4.2.7 注入压力设计
        4.2.8 注入管柱设计
        4.2.9 注入设备选择
        4.2.10 凝胶类调驱体系性能检验方式
        4.2.11 体膨颗粒类调驱体系基本性能检测方法
    4.3 机械采油工艺方案设计
        4.3.1 设计原则
        4.3.2 产液量预测
        4.3.3 举升方式设计
        4.3.4 下泵深度和泵径设计
        4.3.5 抽油杆柱和抽油机的选择
    4.4 配套工艺设计
        4.4.1 防砂技术
        4.4.2 找堵水技术
        4.4.3 分层注水技术
    4.5 具体实施要求
        4.5.1 水驱空白试验
        4.5.2 试验实施过程相关要求
        4.5.3 动态资料监测及资料录取
        4.5.4 现场试验中的分析调整
    4.6 实施效果
        4.6.1 开井数增加产量上升
        4.6.2 注入压力明显上升
        4.6.3 吸水状况得到改善
        4.6.4 受益油井见效情况
        4.6.5 水驱最终采收率预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类稠油降粘技术在油田的试验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标及技术思路
        1.1.1 研究目标
        1.1.2 技术思路
        1.1.3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工作量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工作量
        1.3.2 技术路线
    1.4 技术经济指标及预期效果
        1.4.1 技术经济指标
        1.4.2 预期效果
第二章 油田基本情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基本地质特点
        2.2.1 区域构造位置
        2.2.2 构造特征
        2.2.3 储层特征
        2.2.4 流体性质
        2.2.5 油藏类型、油气水界面
        2.2.6 油藏温度、压力及驱动类型
    2.3 开发简况及开发现状
        2.3.1 开发简况
        2.3.2 开发现状
        2.3.3 储量资源状况
        2.3.4 综合调整改造实践
        2.3.5 油藏地质开发特点再认识
        2.3.6 重新建立新的井网结构
    2.4 目前存在主要问题
        2.4.1 油水井井况差
        2.4.2 井网不适应问题
        2.4.3 无效水循环问题
        2.4.4 类稠油”开发效果差问题
第三章 稠油调剖降粘驱油技术机理
    3.1 类稠油降粘驱油机理的逐步深入认识
    3.2 形成适合扶余油田东区的降粘体系
    3.3 优化降粘体系注入参数
    3.4 降粘驱见效特征分析
    3.5 降粘驱影响因素研究
    3.6 形成降粘驱在线注入工艺技术
    3.7 初步形成适合降粘驱的调剖体系及配套技术
    3.8 现场应用情况
        3.8.1 地质特征
        3.8.2 水驱阶段开发效果评价
        3.8.3 热采试验阶段开发效果评价
        3.8.4 目前该区块实施情况
        3.8.5 目前效果
    3.9 技术创新点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8)盘古梁长6油藏堵水调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油田地质概况
    1.1 构造特征
    1.2 沉积特征
    1.3 储层特征
        1.3.1 岩石特征
        1.3.2 孔隙特征
        1.3.3 孔隙与吼道组合关系
    1.4 裂缝特征
        1.4.1 裂缝方向
        1.4.2 裂缝特征
    1.5 流淌性质
        1.5.1 油藏类型及温度
        1.5.2 地层原油性质
        1.5.3 地层水性质
第二章 生产概况及开发特征
    2.1 油藏开发简史
    2.2 开发特征
    2.3 造成目前开发现状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 盘古梁长6油藏堵水调剖历程
    3.1 注水井深部化学调驱阶段划分
    3.2 裂缝的认识过程就是化学调驱的过程
    3.3 现场实践形成盘古梁长6油藏化学调驱经验系列
第四章 堵水调剖必要性研究
    4.1 引起裂缝性见水的原因
    4.2 裂缝性见水井特征。
    4.3 裂缝性见水所带来的危害。
第五章 堵水调剖技术研究及调剖机理
    5.1 技术简介
    5.2 作用机理
        5.2.1 缔合弱凝胶的调驱机理
        5.2.2 高强度凝胶颗粒的调驱机理
        5.2.3 复合调堵剂的作用机理
    5.3 缔合弱凝胶对油藏适应性能评价
        5.3.1 缔合弱凝胶对油藏适应性能评价
    5.4 堵剂体系室内评价
    5.5 调剖工艺技术优化设计方面取得的进展
        5.5.1 优化选井技术
        5.5.2 优选堵剂体系
        5.5.3 施工参数优化
    5.6 管理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
        5.6.1.设备撬装化
        5.6.2.资料规范化
        5.6.3.现场标准化
        5.6.4.监控数字化
    5.7 选井原则
    5.8 调剖机理
    5.9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0 下步调驱思路
        5.10.1 段塞优化设计
        5.10.2 注入量优化
        5.10.3 施工压力
        5.10.4 注入速度
第六章 堵水调剖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6.1 化学堵水技术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认识
        6.1.1 化学堵水选井原则
        6.1.2 化学堵水时机的选择
        6.1.3 化学堵水工艺参数优化
    6.2 化学堵水技术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应用效果
        6.2.1 注水井实施效果
        6.2.2 采油井实施效果---降低见水井含水,促使侧向油井受效
        6.2.3 经济效益评价
第七章 堵水调剖配套措施及效果
    7.1 配套施工管理规范
        7.1.1 组织机构
        7.1.2 设计编写与审批
        7.1.3 施工准备
        7.1.4 设备准备及安装
        7.1.5 施工组织
        7.1.6 堵剂性能及相关要求
        7.1.7 资料录取及移交要求
        7.1.8 安全环保要求
        7.1.9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7.1.10 措施事故处理要求
    7.2 调剖后开发井网的优化部署
    7.3 调剖后精细注采调整,均衡能量分布,提高水驱动用
        7.3.1 实施油藏差异化管理,精细油田平面注水。
        7.3.2 注水井剖面综合治理,提高剖面上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7.4 堵水后提高油井单井产量技术系列
        7.4.1 水淹井潜力层动用
        7.4.2 酸化解堵
        7.4.3 缝内转向压裂
        7.4.4 补孔压裂
        7.4.5 侧钻
    7.5 盘古梁油田堵水调剖稳产效果评价
        7.5.1 采油三厂堵水调剖历程
        7.5.2 盘古梁长6油藏实施效果
    7.6 经济效益评价
第八章 存在问题、取得认识及结论
    8.1 存在问题
    8.2 取得认识
    8.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低渗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欢东-双油田地质概况
    1.2 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低渗注水配套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2.1 水质精细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2.2 水井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
    2.3 油井引效技术研究与应用
    2.4 防腐内衬油管研究与应用
    2.5 现场试验效果
第三章 纳米分子膜驱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3.1 MD膜驱油技术研究
    3.2 工艺流程设计
    3.3 注入参数设计
    3.4 现场试验效果
第四章 氮气辅助水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4.1 氮气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4.2 注氮井组的研究与筛选
    4.3 注入参数的研究
    4.4 注入速度及注入周期的确定
    4.5 注氮气配套工艺技术设计
    4.6 现场实施效果
第五章 复杂断块注水井深部调驱技术研究
    5.1 弱凝胶深部调驱技术研究
    5.2 注入工艺及参数设计
    5.3 现场实施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10)糠醛树脂凝胶调剖体系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水流优势通道识别与认识
    1.1 窜流通道表现形式
        1.1.1 窜流通道的类型
        1.1.2 窜流通道成因
        1.1.3 窜流通道的生产动态特征
    1.2 窜流通道识别方法
        1.2.1 生产动态分析方法
        1.2.2 井间监测方法
        1.2.3 软件动态解释方法
        1.2.4 压降曲线解释方法
    1.3 试验区窜流通道识别成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糠醛树脂凝胶体系研究与性能评价
    2.1 糠醛树脂凝胶体系合成原理
    2.2 试验条件与方法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凝胶体系的配制
        2.2.4 成胶时间的确定
    2.3 糠醛树脂凝胶体系配方确定
        2.3.1 聚合物浓度筛选
        2.3.2 糠醛树脂交联剂(A)的优选
        2.3.3 有机铬交联剂(B)剂浓度优选
        2.3.4 六亚甲基四胺-硫脲稳定剂(C)优选
    2.4 凝胶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2.4.1 PH值对中温凝胶性能的影响
        2.4.2 温度对中温凝胶性能的影响
        2.4.3 矿化度对中温凝胶性能的影响
        2.4.4 剪切对中温凝胶性能的影响
    2.5 糠醛树脂凝胶体系性能评价
        2.5.1 中温凝胶耐冲刷性评价
        2.5.2 流变性能测试
        2.5.3 交联程度对封堵性能的影响
        2.5.4 凝胶体系封堵性能
        2.5.5 中温凝胶的选择性进入能力
        2.5.6 注凝胶速度对中温凝胶调剖效果的影响
        2.5.7 凝胶注入量对中温凝胶调剖效果的影响
    2.6 凝胶颗粒复合堵剂的研究与评价
        2.6.1 实验准备
        2.6.2 中温凝胶与凝胶+颗粒对裂缝性岩心封堵能力的差异
        2.6.3 中温凝胶+颗粒体系的注入性能
        2.6.4 颗粒堵剂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规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重介质油藏调剖物模试验研究
    3.1 模建立及试验程序
        3.1.1 模型的建立
        3.1.2 实验过程
    3.2 纵向模型实验结果及分析
        3.2.1 渗流现象与规律
        3.2.2 不同水驱速度对采出程度影响
        3.2.3 调剖剂不同注入量对提高采出程度的影响
        3.2.4 不同调剖剂注入速度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实验
    3.3 线性井网模型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线性井网模型剩余油分布规律
        3.3.2 调剖模式的确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扩大波及体积设计方法
    4.1 方案设计原则
    4.2 堵剂用量设计
        4.2.1 封堵人工裂缝
        4.2.2 封堵天然裂缝
        4.2.3 封堵高渗条带以及次生孔隙
    4.3 参数优化设计
        4.3.1 段塞设计方法
        4.3.2 调剖半径确定
        4.3.3 注入速度的确定
        4.3.4 动态调整方案
        4.3.5 注入工艺设计
        4.3.6 形成区块整体调剖效果分析方法
    4.4 现场应用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四、调剖泵的改造与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堵水压裂技术在裂缝性水淹油井中探索与实践[A]. 陈志刚,王敏娜,蔡琳琳,贺闯,程飞,刘康宁. 第十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 2020
  • [2]低渗砂岩储层多尺度调驱技术研究 ——以ZW长6储层为例[D]. 李晓骁.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3]孤东油田含油污泥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J]. 安传奇.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9(04)
  • [4]安塞油田含油污泥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D]. 黄战卫. 西北大学, 2018(01)
  • [5]尕斯油田油泥调剖技术研究[J]. 刘强,饶鹏,李瑞,王龙飞,马昌明,朱秀雨,陈小凯,何佳,王尧,龚玉存. 化学工程师, 2017(12)
  • [6]清5块大洼油层二次开发研究及应用[D]. 郑欣欣.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7]类稠油降粘技术在油田的试验与研究[D]. 于新.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8]盘古梁长6油藏堵水调剖技术研究[D]. 梁高红. 西安石油大学, 2015(06)
  • [9]低渗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研究[D]. 朱元伟.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10]糠醛树脂凝胶调剖体系研制及应用[D]. 沙丽.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标签:;  ;  ;  ;  

调剖泵改造及应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