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爱是无与伦比的养分

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爱是无与伦比的养分

一、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 爱是无与伦比的营养素(论文文献综述)

吴成[1](2021)在《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探讨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的认识,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成都市某两所幼儿园的两个大班幼儿与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访谈的形式了解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情况,并将两者对父母之爱的理解进行了对比。研究者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通过NVivo11质性研究分析软件进行编码、分析得出以下相关结论。在关于父母是否爱我的问题上,其中约93%的幼儿认为父母是爱自己的,少部分幼儿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其中认为爸爸不爱的较多,妈妈不爱的较少。而对父母来说,大多数母亲认为孩子是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爱的,而父亲表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有两位父亲表示幼儿不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在幼儿关于父母为什么爱自己的回答中,约40%的幼儿不知道为什么,其余幼儿认为父母爱我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5方面,分别是特殊的关系、父母之爱的表现、我对父母的价值、父母的责任、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关于父母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表现的理解上,研究者总结出幼儿认为父母之爱的表现共有10种,其中排在前五的分别是陪伴与玩耍、生活照料、物质需求的满足、语言表达、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少数幼儿将负向的爱作为了父母之爱的表现,即幼儿认为父母打自己、批评自己是父母之爱的一种表现。而父母认为的父母之爱的表现共有8种,排在前三的分别是陪伴与玩耍、教育与个人培养、正向语言;在关于父母不爱方式的理解上,研究者总结出幼儿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共有11种,其中排在前五的分别是:身体伤害、语言暴力、负向的情感态度、不满足生活需要;父母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共有8种,其中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冷暴力、比较、语言暴力,而父母将身体暴力作为不爱的方式排在倒数第三。关于理想的父母之爱,幼儿最希望的前三种父母之爱的方式分别是陪伴与玩耍、物质需要的满足、肢体语言。而父母认为的前三种理想的父母之爱是对幼儿的教育与个人培养、与幼儿建立朋友平等的关系、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支持。研究者通过对比两者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发现在关于爱与不爱的表现上,他们在父母之爱的表现方式上差异不大,但在教育与个人培养、语言表达、物质需要的满足、生活照料这四种表现的重要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中,幼儿与父母不仅在身体暴力、冷暴力、负向的情感态度、不陪伴这四种不爱的表现的重要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表现方式上也存在差异。最后研究者根据本研究所得结论,给父母提出了相关建议:(1)尊重幼儿玩耍的权利(2)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3)了解幼儿的内心需要(4)请勿忽视幼儿当下的幸福(5)消除幼儿负向爱的观念(6)注重生活的仪式感(7)善用肢体语言表达爱

赵梦星,夏全惠[2](2018)在《0-3岁婴幼儿情绪的发展特点及培养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情绪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0-3岁的婴幼儿主要依靠自身的情绪反应与周围世界进行交往和互动,是情绪的萌芽阶段,其良好情绪的发展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

董素芳[3](2014)在《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及对我国启示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0—3岁早期教养受到普遍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视0-3岁早期婴幼儿教育”。我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制定迫在眉睫。笔者浏览了世界上部分国家制定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有关文献,发现美国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对我国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研究基于社会正义和教育平等的立场和视角。笔者认为美国的社会运行机制是高竞争、低福利,贫富分化严重,而我国的社会运行机制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贫富之间的差距也很明显,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维护社会基本稳定,通过早期教育减少社会不公,消除人群贫困等方面美国与我国具有可比之处。本研究梳理了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对“早期提前开端计划”和“日托中心”这两类机构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规范进行了文本分析,归纳了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制定的原则,即“保证婴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及“穷人靠政府、富人靠市场”。本研究分析了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中入职标准和培训要求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互换性和灵活性,对教育资质要求普遍不高,早期提前开端计划的婴儿/学步儿儿童发展助理证书培训注重文化多样性,重视实践能力及婴幼儿父母的参与等。本研究还指出了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趋势:建立全州童年早期系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一体化标准,重视为弱势群体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提供优质从业人员,重视婴幼儿家庭支援项目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等。所有这些,对于我国制定早期教养教养人员从业资格都具有参考价值。由于国家标准的缺失以及多个部门的条块化管理,我国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要求不很清晰,影响了0-3岁早期教养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本研究分两部分提出了美国相关经验对我国的启示:(1)对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应加强背景审核,应严把入门关;不以学历一刀切,应注重能力培训;应重视少数民族语言背景,应尊重多元文化;应建立资格更新制度,形成终身学习激励机制。(2)对相关外围政策的制定,应明确政府主管部门及其职责;应向弱势群体倾斜而不是实行普惠制;应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应为0-3岁早期教养人员提供专业发展支持。

刘玉梅[4](2012)在《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时代的发展来看,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个民族一样,朝鲜族必然经历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民族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然而,从地域性来看,相对于居住于民族聚居地的群体而言,迁移城市的朝鲜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城市朝鲜族成为本民族文化变迁的代表,同时使得这一群体站在了传统与现代冲突和交融的巅峰,面临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化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状况也集中地体现于城市朝鲜族的家庭教育中。朝鲜族家庭是对民族幼儿实施教育的最小社会单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初场所和重要的途径。城市化、现代化在朝鲜族幼儿家长的观念与行为领域引发了激烈振荡,使得传统的育儿态度、行为和现代的育儿观念、行为并存,引发了一系列的焦虑、困惑乃至于抉择。本文以北京作为田野调查点,对在京朝鲜族父母儿童抚育方式进行了描述。北京是外来朝鲜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选择在京朝鲜族父母进行调查研究,既具有相对的方便性和可操作性,又能更为突出地反映在中国社会变革洪流和文化交融中当代朝鲜族父母育儿特征,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城市朝鲜族家庭教育发展状况及趋势。本文将立足传统,面向现实,运用人类学的主客位研究方法,试图客观地揭示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城市朝鲜族幼儿父母的育儿行为正在或已经发生的变化,同时试图通过对北京朝鲜族父母养育儿童的研究,通过对其现代和传统的对比,挖掘其优秀的教育价值,及其探讨如何传承的问题,考察朝鲜族父母在京育儿过程中遭遇的文化碰撞与冲突及其解决方法,得出能够引导家教实践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也希望借此推动城市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发展。本文从以下七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研究的背景、选题的缘起、研究的意义及目的几个方面交待了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了解了国内外该项研究分别在人类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并详细交待了本研究所依据的方法论及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北京朝鲜族概况。首先简要介绍中国朝鲜族概况以及朝鲜族人口流动情况;其次描述了北京朝鲜族人口来源、人口分布、从事行业等现象。第三部分对朝鲜族传统家庭教育进行描述。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从生育观、家庭教育传统理念、婴幼儿家庭保育以及教育四大方面描述了传统朝鲜族家庭教育的状况。第四部分是对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现状调查的描述与分析。文章从养(胎教、母乳喂养、断奶、排泄训练、睡眠安排)和育(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两大方面对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进行阐述。第五部分是对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特征的分析。首先,交待了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特征的双重性:即在京朝鲜族父母的育儿观既和传统一脉相承,又有许多新的时代特点;其次,以目前在京朝鲜族父母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为切入点,介绍了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的焦虑与困惑。第六部分是研究建议与反思。依据对北京朝鲜族幼儿家长育儿的访谈调查结果的分析,明确了值得保留并发扬的优秀传统育儿观念,提出进一步完善育儿的观点,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反思。第七部分为结语。主要对本研究的一些观点作了进一步阐释,即:育儿方式是根据地方性文化需求对儿童进行抚育,把儿童养育成符合地方性文化的个体;现代养育方式同传统文化处于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冲突的状态中,它吸足了传统文化的乳汁,而传统已无法满足其继续发展的需要,构成了对其发展的限制,从而使得它们相互冲突;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鉴于以上的研究,文章大体上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1.育儿方式是地方性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2.传统与现代性育儿方式相互依赖,相互冲突,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家庭是传统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王朝明[5](2004)在《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配合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中国的扶贫计划,已经推进了 10 多个年头,其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主要体现在农村反贫困行动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贫困人口由 20世纪 80 年代初的 2 亿多人,锐减到目前的 3000 万人左右。虽然如此,中国反贫困的任务仍是十分艰巨的。当前,贫困现象不仅表现在农村,而且随着体制转轨,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重新组合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可避免,企业下岗职工人数和城市失业者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城市就业压力不轻,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尚有相当困难,以贫困职工和城市长期下岗失业者以及部分农村流动人口为主体的城镇新贫困人群正在形成,原来不为人们关注的城镇贫困问题,正快速地凸显起来。政府、社会各界均已意识到城镇贫困问题的治理已迫在眉睫,中国扶贫事业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对中国的贫困问题和反贫战略进行重新的反思和定位。本论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双重转型”的背景,对骤然而起的城镇贫困问题进行经济、社会、人文、历史等多视角的深入考察和系统研究,即主要是从基本概念,贫困测度,致贫因素,反贫对策,目标和趋势以及国际比较上对城镇贫困问题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调查研究和认识分析。并力求通过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城镇反贫困战略体系,冀望能有助于缓解当前城镇贫困的蔓延,以便在继续推动改革深化的同时,统筹兼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切实维护好贫困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使他们能够分享到改革与发展的利益和成果,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论文共分 7 章,主要内容及观点如下:第一章,作为全论文的引论部分,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贯穿城镇贫困与反贫困研究思路的理论主线是人文关怀的精神,由此点明了本论文的研究主题和意义,并为后面各章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注入了灵魂和精髓。而全论文这个研究内核的提炼:一方面,是基于对经济学研究贫困的历史梳理,从而发现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关于人的研究和人文关怀精神已经逐步地丢失。这样,对涉及到人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主流经济学建树不多。相反,始终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类解放作为奋斗目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地分析和深刻地洞见了自工业化以来资本主义社会贫困存在的根源,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制度变革方式,在这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这也正是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力对当前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反贫困研究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根本所在。因此,笔者在引论中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与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为指针,重新诠释现代人文关怀精神,从而铸造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理论内核。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工业化社会以来反贫困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要突破过去仅仅将贫困视为一种低经济收入和物质匮乏现象(当然这是贫困最基本的现象,但贫困的表现不止于此)的理解,扭转将反贫困囿 1 <WP=5>于临时性、施舍性的给钱送物的简单做法,提高扶贫的效果和效率,促使反贫困行动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人文化的轨道,必须张扬人文精神的旗帜(这也是当前一些国际机构将物质贫困上升为人类贫困来治理的理由所在)。这样,才能从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反贫困的战略框架、政策体系和组织结构;这也为我们在后面各章的研究中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边缘交叉分析的理论框架。此外,引论部分还界定了众说纷纭的贫困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反贫困的要义,提出了关于贫困类型的划分,给出了测量贫困程度的指标体系;同时从文献的角度,重点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贫困学说和社会主义国家及其转型过程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以及经济学、社会学中关于贫困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并且确立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即框架结构。这一切为下文的分析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和学术准备。第二章,从现实客观的角度描述了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存在的状况。由于当前城镇贫困问题的突显,直接反映在城镇贫困人口构成的变化上。而说明这个变迁,我们运用了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分析了伴随着转型,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享有资源占有的阶层出现了分化,中国社会分层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在社会分层加剧的条件下,城镇贫困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为了识别这个变化的规模,探讨了尚无法统一的中国城镇贫困线标准,以及按照不同贫困线标准测算的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其中包括笔者提出的应把从农村进城的流动贫困人口估算在内的规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镇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和生存状况,运用英国学者汤森关于“贫困三分法”的理论,将当前城镇贫困归结为界于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间的“基本贫困”状态。最后,归纳出转型期城镇贫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影响。第三章,基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背景,全面探讨了 20 世纪 90 年

周燕[6](2000)在《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 爱是无与伦比的营养素》文中研究指明 小华今年三岁了,看外表是个可爱的小男孩。但跟他接触以后就会发现,他对人冷漠、好象对所有人都抱有戒心。记得有次出去郊游,我提出跟他在湖边合个影,他不肯,并对我说“你会把我推到水里去的”。小华为什么会用不信任和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呢?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缺乏温暖和关爱的家庭。小华的父亲终日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他的母亲则是个粗心、脾气暴躁的人,虽然和孩子在一起,但常常对孩子饮食、睡眠、情绪等方面的需求不敏感或不理睬,甚至态度粗暴,常常拒绝他的合理要求。例如,母亲大

二、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 爱是无与伦比的营养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 爱是无与伦比的营养素(论文提纲范文)

(1)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基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需要
        1.1.2 基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认知的研究不足
        1.1.3 基于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爱
        1.3.2 父母与父母之爱
    1.4 文献综述
        1.4.1 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的相关研究
        1.4.2 成人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的相关研究
        1.4.3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一大班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研究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3.3 研究过程
        2.3.4 资料整理
        2.3.5 数据编码
    2.4 研究二大班幼儿父母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研究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4.3 研究过程
        2.4.4 资料整理
        2.4.5 数据编码
    2.5 研究的信效度
3 研究结果呈现
    3.1 研究一结果呈现
        3.1.1 大班幼儿对于父母之爱的感知现状
        3.1.2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之爱的表现
        3.1.3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爱我的原因
        3.1.4 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是一样的吗
        3.1.5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不爱的表现
        3.1.6 大班幼儿希望的父母之爱
    3.2 研究二结果呈现
        3.2.1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爱的表现
        3.2.2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幼儿是否可以感知爱
        3.2.3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幼儿不能理解的爱的表现
        3.2.4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
        3.2.5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的理想的父母之爱
4 关于父母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对比
    4.1 关于父母之爱的表现的对比
        4.1.1 两者关于父母之爱的表现方式上大致相同
        4.1.2 两者在父母之爱表现上的差异
    4.2 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对比
        4.2.1 两者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方式上大致相同
        4.2.2 幼儿与父母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的差异
    4.3 导致两者关于父母之爱理解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
        4.3.1 认知上的差异
        4.3.2 角色定位的不同
5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关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表现
        5.1.2 关于幼儿对父母不爱的表现
        5.1.3 关于父母对父母之爱的表现
        5.1.4 关于父母对父母不爱的表现
    5.2 给父母的建议
        5.2.1 尊重幼儿玩耍的权利
        5.2.2 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
        5.2.3 了解幼儿内心的需要
        5.2.4 请勿忽视幼儿当下的幸福
        5.2.5 消除幼儿负向的爱的观念
        5.2.6 注重生活的仪式感
        5.2.7 善用肢体语言表达爱
6 总的结论
7 研究反思
    7.1 研究对象
    7.2 研究方法
    7.3 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2)0-3岁婴幼儿情绪的发展特点及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0-3岁婴幼儿情绪的发展特点
    (一) 情绪逐渐分化与丰富
    (二) 情绪逐步开始社会化
    (三) 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发展
二、0-3岁婴幼儿情绪的培养策略
    (一) 及时消除引起消极情绪的刺激
    (二) 正确对婴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价
    (三) 为婴幼儿提供积极的社会性参照
    (四) 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关系
    (五) 辅助婴幼儿及时进行情绪调节
    (六) 营造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

(3)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及对我国启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录
表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五、相关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与婴幼儿发展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与0-3岁早期教养人员入职标准相关的研究
    第三节 与0-3岁早期教养人员培训相关的研究
    第四节 与0-3岁早期教养人员工作条件和人口学特征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对于已有研究的评论
第三章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的历史、现实背景述评
    第一节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历史背景述评
    第二节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发展现实背景述评
    第三节 美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项目及管理
第四章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规范述评
    第一节 早期提前开端计划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规范
    第二节 日托中心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规范
    第三节 对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制定的原则解析
    第四节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入职要求特点分析
    第五节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培训要求特点分析
第五章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制定的未来趋势述评
    第一节 建立全州童年早期系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一体化标准
    第二节 重视为弱势群体婴幼儿早教服务提供优质师资
    第三节 重视0-3岁婴幼儿家庭支援项目从业人员的资格制定
第六章 我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现状述评——以上海为例
    第一节 上海市0-3岁早期教养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上海市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要求
    第三节 对上海市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现状的分析
第七章 美国0-3岁早期教养从业人员资格的制定对我国的启示
附录一 婴儿/学步儿CDA能力目标Ⅱ发展身体与认知能力
附录二 三类早期教养机构师幼比、幼儿小组规模比较
附录三 新墨西哥州早期教养及家庭支持证书及执照的职业网格
参考文献
后记

(4)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 有关育儿方式研究概述
        (二) 有关朝鲜族方面的研究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基本概念界定
        (一) 育儿方式
        (二) 朝鲜族
        (三) 在京朝鲜族父母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意义与思路
        (二) 研究理论范式以及方法论
    五、研究拟贡献之处
    六、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北京朝鲜族概况
    第一节 中国朝鲜族简况
        一、中国朝鲜族分布
        二、朝鲜族人口流动
    第二节 北京朝鲜族简况
        一、北京的朝鲜族人口来源
        二、北京市朝鲜族从事行业
        三、北京市朝鲜族人口分布
第二章 朝鲜族传统家庭教育概述
    第一节 生育观
        一、“多子多福”生育观
        二、“重男轻女”生育观
    第二节 有关家庭以及家庭教育的传统理念
        一、注重家庭
        二、重视传统家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婴幼儿家庭保育
        一、妊娠禁忌
        二、母乳喂养
        三、排泄训练
        四、睡眠
    第四节 家庭教育活动
        一、伦理道德教育
        二、劳动教育
        三、智育
        四、婴幼儿时期仪礼教育
第三章 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在京朝鲜族父母养儿经
        一、胎教
        二、母乳喂养
        三、断奶
        四、排泄训练
        五、睡眠安排
    第二节 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经
        一、教育观念
        二、教育行为
    第三节 父亲参与
        一、与朝鲜族传统父亲角色比较
        二、父亲实际参与活动
第四章 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与传统一脉相承的养育方式
        一、注重家庭礼仪教育
        二、重视家庭教育
        三、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位居第一
    第二节 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新特点
        一、重男轻女观念悄然弱化
        二、传统歌谣的演唱渐被遗忘
        三、民间故事的讲述不断减少
        四、传统游戏的传习淡出舞台
        五、教育方式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变
        六、教育手段由惩罚向奖赏的转变
        七、父亲已经逐步参与到育儿过程当中,但参与程度不够
        八、儿童观:由等级依附型向民主互动型转向
        九、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德智并重
    第三节 在京朝鲜族父母的育儿焦虑
        一、在京朝鲜族父母的育儿焦虑
        二、在京朝鲜族父母的育儿焦虑现象分析
第五章 研究建议与反思
    第一节 有关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的建议
        一、强化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二、传承朝鲜族家庭传统美德
        三、树立民主、平等的亲子观
        四、提高父亲在育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五、充分发挥家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第二节 研究反思
    结语:育儿方式的传统与现代性
        一、儿童养育方式即是地方性文化的传承
        二、育儿方式的传统与现代性
        三、家庭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的主题和意义:反贫困——经济学的人文关怀
        1.1.1 叩问千年贫困:自然之物抑或社会“怪物”
        1.1.2 经济学的追寻:治理贫困与人文关怀
    1.2 若干基本范畴的诠释和辨析
        1.2.1 贫困的涵义和分类
        1.2.2 贫困的测量及其标准
        1.2.3 “反贫困”的释义
    1.3 理论回顾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贫困理论文献述评
        1.3.2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第二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的现状:规模、分布与特征
    2.1 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的嬗变与城镇贫困人口的变迁
        2.1.1 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分化的基本状况
        2.1.2 转型时期城镇贫困人口构成的变迁
    2.2 当前中国城镇贫困的识别与规模
        2.2.1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识别标准
        2.2.2 关于城镇贫困人口规模的各种估计
    2.3 当前中国城镇人口的分布与生存状态
        2.3.1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
        2.3.2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状态
    2.4 转型期城镇贫困的主要特征与社会影响
        2.4.1 城镇贫困的主要特征
        2.4.2 城镇贫困存在的社会影响
第三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的致因分析
    3.1 背景分析: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
        3.1.1 “转型”的涵义与中国转型的过程
        3.1.2 城镇贫困:一个转型进程中的问题
    3.2 支配城镇贫困变化的三大因素: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失业状况
        3.2.1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城镇贫困显露
        3.2.2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失业与城镇贫困
    3.3 制约城镇贫困发生的若干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分析
        3.3.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对城镇贫困的影响
        3.3.2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贫困问题
        3.3.3 新型社会保障体制建立滞后与城镇贫困
        3.3.4 人力资本脆弱性对城镇贫困深化的原因分析
    3.4 城镇贫困运行的沼泽地:城镇贫困陷阱解读
第四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与战略构架
    4.1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4.1.1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
        4.1.2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方针
    4.2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构架
    4.3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推进阶段
        4.3.1 对 21 世纪前期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走势的基本判断
        4.3.2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推进阶段
    4.4 中国农村扶贫与城镇反贫困的比较与整合
        4.4.1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
        4.4.2 中国农村扶贫战略的政策措施及其绩效评析
        4.4.3 中国城镇反贫困与农村扶贫的比较整合
第五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模式选择(Ⅰ)——经济战略类型
    5.1 加强宏观调控与城镇反贫困
        5.1.1 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宏观经济波动对城镇贫困的影响
        5.1.2 中国城镇反贫困的宏观经济政策
    5.2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反贫困
        5.2.1 东、西部地区经济互动中的反贫困透视
        5.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城镇反贫困政策选择:以西部城市为例。
    5.3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城镇反贫困
        5.3.1 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在城镇反贫困中的战略位置
        5.3.2 困境与突围:国企改革攻坚初见成效
        5.3.3 探索和建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推进城镇减贫的良性互动机制
    5.4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与城镇反贫困
        5.4.1 基于反贫困的分析:分配中的效率与平等
        5.4.2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与缓解贫困的政策框架
    5.5 充分扩大就业与城镇反贫困
        5.5.1 反失业支撑城镇反贫困的理论定位
        5.5.2 城镇反贫困战略中的就业政策组合
第六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战略的
    模式选择(Ⅱ)——综合战略类型
    6.1 可持续发展中的城镇反贫困
        6.1.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检视
        6.1.2 一个现实的研判——中国矿产资源枯竭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
    6.2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城镇反贫困
        6.2.1 中国城镇反贫困的一个重大思路:综合协调发展、多元复合型城镇化模式的选择
        6.2.2 发展多元复合型城镇化模式与防止流动性边缘贫困的蔓延
        6.2.3 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与有效治理城市失业性贫困
    6.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反贫困
        6.3.1 中国城镇反贫困的保障制度设计及政策工具
        6.3.2 中国城镇反贫困保障制度及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6.4 人力资本积累与城镇反贫困
        6.4.1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概念及其投资要素
        6.4.2 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缓解城镇贫困的政策设计
第七章 国际城市反贫困的经验与启示
    7.1 世界贫困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7.2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反贫困及其制度安排
        7.2.1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济贫方案
        7.2.2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反贫安排
        7.2.3 法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家庭及公共救助方案
        7.2.4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以立法为基础的社会照顾体系
        7.2.5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家救助的宗旨与内容
        7.2.6 西方发达国家的“贫困线”(Poverty Line)制度
    7.3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反贫困行动
        7.3.1 发展中国家城市贫困的状况及其特征
        7.3.2 发展中国家城市反贫困的战略模式及其政策取向
    7.4 经济转型国家城市反贫困的对策
        7.4.1 经济制度向市场化和私有化激进转变过程中的贫困问题
        7.4.2 应对贫困:转型调整与制度重建
    7.5 经验与启示
        7.5.1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概括
        7.5.2 发展中国家的艰难探索
        7.5.3 转型国家的应急反应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四、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 爱是无与伦比的营养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D]. 吴成.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0-3岁婴幼儿情绪的发展特点及培养策略[J]. 赵梦星,夏全惠.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04)
  • [3]美国0-3岁早期教养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定及对我国启示的研究[D]. 董素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4]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研究[D]. 刘玉梅.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5]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朝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04(04)
  • [6]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 爱是无与伦比的营养素[J]. 周燕.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0(01)

标签:;  ;  ;  

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爱是无与伦比的养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