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数字建模的并行结构分析

水库数字建模的并行结构分析

一、油藏数模并行化结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乔杰[1](2018)在《S油田非均衡注聚提高采收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标区块S油田规模注聚历史长,自2003年开始注聚已实施近15年,储层基本物理特征。参数(渗透率、润湿性等)相比较于开发初期已产生很大差异,长时间的聚驱使的对剩余油的认识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中,缺乏实际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实验室成果,导致油田聚驱过程中历史拟。合难度加大。由于地质属性、井网演变、注聚时间、人为操作措施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聚驱过程中各油组、井组、单井的聚驱开发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呈现严重的非均衡现象。本文在上述背景下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研究。第一:S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于实际。油藏模型,借用吸水剖面测试资料拟合小层吸水状况,实施差异相带个性化相渗曲线和相渗曲线“近似”连续时变的精细历史拟合,并通过加密井、调整井对历史拟合精度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剩余油及。流场分布变化规律研究。第二:S油田非均衡注聚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手段进行该部分研究。第一,建立井网演变三维物理模拟模型,分析剩余油及地下流场变化;第二,开展非均衡注聚提高采收率方法的三维物理模拟研究,如提液、水聚交叉井网、水聚交替注入驱替等开发方式对压力场、饱和度场的影响,分析流场变化;第三,在室内三维实验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一套非均衡注聚提高采收率方法。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油藏工程方法等手段,分别从“段塞强化技术,夯实见效基础”、“强化引效促效技术,扩大见效规模”、“末期优化延长技术,减缓产量递减”三方面展开研究,前后针对不同区块、油组、井组的生产实际特征提出了十多种提高采收率方法。主要涉及的措施有:主力层细分重组技术、注聚浓度差异优化调整技术、关闭防砂段与周期开关防砂段技术、完善注采井网措施、注入量优化措施、水聚交替或低浓度聚驱技术、生产井提限液结合技术、深度(定位)调剖技术、水聚交叉井网注水井注水量优化措施、砂体单元与井组层次性差异化延长技术。最后,把上述研究成果进行“糅合”,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S油田进行生产预测。结果表明,当注入相同注聚用量时,调整之后的方案的累计产油量明显比优化之前的高。充分体现了上述方案的优越性,至聚驱结束,累计增油量2073472方,体现了优化之后的方案在降本增效、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与优越性,推荐使用。

宋亮[2](2017)在《SSX油藏注烃气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预测》文中提出随着21世纪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如何能够降低成本并且有效的提高油田的采收率成为石油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现有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中,注气驱已经发展成为其中最重要提高采收率手段之一。它已经被推广进行工业化并且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油田。为油田的增产提供了巨大的贡献。我国目前新发现的油田主要为低渗油藏。事实证明,注气技术已经被成功的实践于各种低渗透油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的不断发展,可供选择的注入气体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本文受《鄯善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项目资助开展研究,根据SSX油藏的实际情况,选择注烃气作为驱替研究其提高采收率效果。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提高采收率方法。而油藏地质建模又是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一体化发展,即通过建立该油藏的数据库,规范在建模和数模过程当中的数据使用标准,从而使研究该油藏提高采收率的过程一体化,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在油藏的实际地质情况的基础之上选用petrel软件对该油藏进行了三维地质建模,核算了实际的地质储量为1525.4×104t。分析了各个小层的储量分布情况,S2小层储量的丰度最大。在该油藏的地质模型的基础之上,选用了 Eclipse的组分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开展了 PVT的拟合、细管实验的拟合、长岩心驱替实验的拟合、历史拟合研究。选择了注气范围,其原始原油地质储量398.56×104t。注烃气工程参数优化的结果是:①建议选择上部层位(S1+S2)连续注烃气;②建议选择平均单井注气量为2.00× 104m3/d进行连续注烃气;③建议选择地层压力水平保持在24MPa左右进行连续注烃气;④建议控制"气窜气油比"应选择3500m3/m3;⑤建议选择交替周期长度为6月:6月进行烃气/水交替注入;⑥建议选择段塞数目为12个进行烃气/水交替注气方式;⑦建议选择段塞尺寸比为1:1进行烃气/水交替注入。

方建龙[3](2016)在《碳酸盐岩缝洞底水气藏渗流特征与开发技术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具有复杂且多尺度的孔隙结构,裂缝、溶洞发育和分布存在极强的随机性和非均质性,且不同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孔隙结构发育程度有所不同,油气水关系复杂,开发难度大。ZDX碳酸盐岩缝洞型底水气藏具有低孔、低渗、多产层以及纵横方向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开发过程中底水锥进,形成气水两相流动。针对该气藏开发特征,开展了缝洞型底水气藏气水两相渗流实验研究、底水水侵机理研究、缝洞型气藏储渗模式以及开发技术对策研究,对高效开发该类气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气藏开发的难题,本文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在实验研究、试井分析、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综合研究。采用实际储层全直径基质岩心,制得了符合实验要求的缝隙型岩心和缝洞型岩心;建立了高温高压条件下非稳态气水相渗测试方法,并分别在常温常压和高温高压下对缝隙型岩心和缝洞型岩心展开了气水两相渗流规律实验研究;采用全直径岩心驱替装置,在实际地层条件下对全直径缝洞型岩心进行了缝洞型底水气藏水侵机理实验;采用Eclipse软件对缝洞型底水气藏的底水水侵规律进行了研究;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储渗模型进行了分类,用现代试井解释软件NWTIS(V2.0)对该气藏实测数据进行了解释;最后制定了 ZDX D二段缝洞底水气藏合理的开发技术对策。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在取得实际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基质岩心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造缝和人工造洞,获得具有缝洞系统的岩心,为碳酸盐缝洞型气藏渗流实验模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模型。(2)考虑高温高压气水渗流过程中气水互相溶解的校正,首次建立了地层高温高压气水相渗曲线测定方法,相对于常温常压条件,高温高压下缝洞水平连通气驱水残余水饱和度降低了 11.77%;残余水饱和度下气相相对渗透率升到1倍;垂直连通储层气驱水残余水饱和度比常温常压降低15.17%;残余水饱和度下气相相对渗透率升到2倍,高温高压对缝洞气藏相渗影响较大。(3)气藏开采中期底水水体对单位压降产气量具有显着影响,产水规律逐渐由台阶式上升特征向裂缝水窜过渡;衰竭速度主要影响气藏中、后期气体产量,造成产水速度、累产水量增大,产水特征表现为台阶式向裂缝产水特征过渡,在5-20倍水体情况下,气采收率影响相差18%。(4)缝洞底水气藏水体为40倍以下时,随水体能量增加,水侵入能力由弱变强,驱动方式由气驱转向水驱,稳产期变短,产水量和水气比增加;底水水体体积达到40倍以后,水体对气藏的动态影响达到极限。不同水侵速度,气藏产气和产水规律与水体由小变大影响规律类似。(5)ZDX碳酸盐岩缝洞型气藏试井解释结果表明:双孔单渗缝洞体相对较多;储层非均质性强;酸化(酸压)解堵效果较好,部分井呈现压裂裂缝特征;裂缝发育区域位于GST气藏西部断层附近。(6)ZDXD二段气藏属于弹性驱动气藏,实行衰竭式开采;D四段和D二段气藏具有不同的流体性质和压力系统,进行分层开发;D二段气藏主要采用直井开发,同时考虑在裂缝不发育区域部署大斜井或水平井开发;气藏的合理开发井距为1.0~2.0km;气藏的合理采气速度范围为1%~2%。本文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底水气藏渗流规律、底水水侵、试井分析以及开发技术对策研究方法,对开发该类复杂储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王乐乐[4](2014)在《随钻数据场快速可视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钻地质导向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钻井高新技术,能大大提高对地层、构造、储集层特征的判断和钻头在储集层内轨迹的控制能力,从而提高油层钻遇率、钻井成功率和采收率,实现增储上产,节约钻井成本,经济效益重大。随钻地质导向能综合钻井、随钻测井/测斜、地质录井及其他各项参数,实时判断和识别当前钻头所在地层的地质属性,并及时调整钻头在油层中的穿行,具有随钻辨识油气层、导向功能强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是在复杂油气藏开发的先进和重要技术。因此本课题立足技术发展前沿,对随钻地质导向涉及的人机交互方面的相关技术展开深入研究,重点解决地质导向过程中数据场的快速可视化问题。通过对课题相关的数据场可视化、随钻地质导向数据处理等相关技术内容及发展现状进行学习和总结,最终确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按照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基本步骤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首先分析了三维地震数据、随钻测井数据以及油藏数值模拟后处理数据的数据类型和组织结构,然后针对各个模块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针对三维地震数据提出了基于纹理映射体绘制算法的解决方案,并采用砖块的文件组织形式,减少可视化过程中I/O的操作;针对随钻测井的测井曲线提出了基于GDI+的解决方案,并引入双缓冲机制,同时对于井眼轨迹提出了基于Away3D的三维可视化解决方案,并根据改进的贝塞尔曲线算法对曲线进行平滑处理;针对油藏数值模拟后处理可视化提出了基于OpenGL的解决方案,并引入OpenMP并行化机制和网格块边缘可视化映射机制。通过上述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基本解决了随钻地质导向中可视化的主要问题,并且很好的满足了大规模数据体的快速可视化的功能需求,为随钻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的深入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翔[5](2013)在《地质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质建模是油藏描述的核心,构造建模更是整个地质建模和后续相关地质研究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带断层和层面约束的储层精细建模过程和储层模型的三维可视化相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藏的数值模拟,进行了储层参数的历史拟合。储层构造建模分为三个过程:层面建模、断层建模和层序建模。层面建模中分析了层面数据的Delaunay三角网和矩形网剖分,并对Delaunay三角网剖分中的逐点插入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将数据点按照横坐标的大小进行排序,以便插入新的数据点时,可以较快地找到最有可能包含当前数据点的三角形。在网格剖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克里金插值算法,对整个层面数据的未知网格点进行了基于不同变异函数模型的插值。变异函数中分析了球状模型、指数模型和线性模型,并对指数模型中参数的求解进行了改进,通过泰勒级数的展开,将指数函数转化为线性函数,以便于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的确定。断层模型中分析了加权平均法生成线性断层柱,并对层面模型进行了断裂恢复。最后将地层按层序网格表征方式细分,分析了层序模型。在构造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质参数的属性建模,包括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三维模型,并对孔隙度三维模型进行了粗化处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差分模型,运用IMPES方法进行求解,建立了隐式压力和显示饱和度方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数模所计算出的地质储量和油藏描述后所提供的地质储量基本一致;单井地层压力变化规律与实际生产动态压力一致;采油井含水率与实际含水率走势基本一致,拟合效果较好。

王威[6](2013)在《渤海南部渤中A油田储层三维地质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文中指出渤中A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渤南凸起西侧倾伏端,构造上北临渤中凹陷,南靠黄河口凹陷,呈现由断裂控制的披覆半背斜构造形态。由于南北侧分别紧邻黄河口和渤中两个富生烃凹陷,并存在与油气运移相匹配的断层活动,该构造具备了极为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同时,渤中A油田具有油藏类型复杂,含油层系多、油水关系复杂、储层连通性差等特点。复杂的油藏地质特征给准确预测油气储量以及制定整体开发方案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系统精细地解剖油气藏及内部结构,揭示油气分布规律,建立储层三维空间定量分布模型,进一步真实、直观地再现地下地质结构及储层特征,定量描述储层参数的空间非均质性,设计数值模拟网格系统,将精细的地质模型转换为油藏数值模拟静态模型,对渤中A油田整体开发方案的优化设计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学科综合一体化原则,以科学的地质理论及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为依据,充分利用地震、钻井、测井、试井及分析化验等原始资料,在基础地质、测井综合解释、地震储层横向预测等研究基础上,应用先进的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软件——PetrelTM,建立渤中A油田高精度的确定性和随机性三维地质模型,并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模拟出各种可能的变化过程,然后根据具体目的进行选择,得出最合理的地质模型,并在模型粗化的基础上进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以更新产量预测指标,指导开发方案的制定,开展全面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如下:1)区内主要发育着曲流河沉积、辫状河沉积、三角洲沉积和冲积扇沉积等多种沉积类型,砂泥岩沉积类型多样。明化镇下段发育曲流河环境下的点坝、天然堤、泛滥平原微相;馆陶组发育辫状河沉积环境下的心滩、溢岸沉积、泛滥平原微相;东营组发育三角洲沉积环境下的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2)应用新井解释分析资料,验证和调整评价阶段乃至开发方案实施阶段储层描述所应用的地质知识,更新地质模型,描述不同类型油藏的储层特征,表征油气水分布及定量描述储层参数的空间非均质性,实现三维地质建模。通过对多个等概率随机模型进行优化排队,评价影响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地质模型优化。优选储层、储量拟和与地质储量相近的一组模型粗化提供给油藏数值模拟器。3)油藏类型复杂,含油层系多,单层油层厚度薄,含油井段长,达1000多米,压力差异大;而且Nm1、Ng01、Ng02油气层储量较小,大多数为孤立油层或油气层,初期开采价值不大。为此确定合理的开发策略是,先动用开采NgⅠ、NgⅡ、Ngm、NgⅣ、Ed1和Ed2六个油组;Nm1、Ng01、Ng02油层以及气层原则上初期不射开,而等到后期产能递减阶段上返回采。4)理论公式计算以及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允许合理的流动压力10MPa,临界流压6MPa;合理生产压差控制在2MPa以内,最大不宜超过8MPa。5)油层层内、层间连通性差,上下盘油水关系复杂;而且该油田水体能量较充分,地层压力下降缓慢。注水开采和衰竭开采的数值模拟对比表明,注水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很小,与衰竭式开采方式的采收率接近,应进行衰竭式开采。6)对影响开发效果的不确定因素,比如数模网格尺寸、岩石总体积、渗透率、纵向连通性、岩石压缩系数、束缚水饱和度、油水过渡带高度和表皮系数等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评价,考虑敏感因素对开发水平所造成的影响。7)利用建立的地质模型,设计优化投产方案七个。模拟预测结果显示,提液方案的开采效果均好于不提液方案的开采效果;采取滑套依次打开的工作制度,层间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稳产期也有所延长。筛选优化投产方案为:初期采油速度接近3%,开采18年后的采出程度11.7%。8)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油田的采出程度较低。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1)孤立油藏多,油水关系复杂、动用程度低;(2)离边底水的距离近,水淹快;(3)含有油层系多,单层油层厚度薄,含油井段长,压力差异大,窜流和层间干扰严重。通过建立渤中A油田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包括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确定性、随机性沉积相模型、相控岩石物理属性模型、粗化三维地质模型,并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模拟出各种可能的变化过程,然后根据具体目的而进行选择,得出最合理的地质模型,并在模型粗化的基础上进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更新产量预测指标,指导开发方案的制定,并为渤中A油田开发方案的优化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周耐强[7](2012)在《考虑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的闪蒸黑油模型及模拟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对于天然气与石油的需求量持续增加。我国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分布十分广泛,低渗透油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是我国未来开发的主体对象。因此研究和开发好低渗透油藏对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地稳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中高渗透油藏相比,低渗透油藏在渗流理论、微观渗流机理、渗流特征、开发生产规律等方面均存在很大不同,低渗透油藏中存在着非线性渗流。本文综合运用了渗流力学、油藏工程、现代数学和计算机编程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建立了考虑气组分和油组分在地层油相和气相中都存在的闪蒸黑油模型,从低渗藏油藏非线性渗流规律出发,在渗流方程中考虑了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特征,建立了考虑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的闪蒸黑油模拟器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成果:(1)建立了考虑气组分和油组分在地层油相和气相中都存在的闪蒸黑油数学模型,考虑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特征,建立了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和考虑非线性渗流的非线性模型,给出了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数学方程、初始条件以及边界条件。(2)基于微分方程离散化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相应的有限差分,将数学模型转换为数值模型。对数值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形成了用于数值求解的线性方程组,对线性方程组进行求解。(3)考虑到气组分和油组分在地层油相和气相中都存在,提出油气饱和度求解思路;详细推导了过泡点和过露点的处理方法;给出了井模型的处理思路。(4)基于现代软件工程,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在Visual Fortran6.5环境下用Fortran95编程语言开发了相应的数值模拟器。(5)将低渗透油藏概念模型和凝析气藏概念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的结果与通用商业化油藏数值模拟软件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验证了本文模拟器的正确性。(6)对低渗透概念油藏进行模拟计算,将非线性模型计算结果与达西模型及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考虑非线性渗流对油藏压力、饱和度分布以及各项开发指标的影响变化。(7)利用模拟器对Y123井区进行研究,完成了历史拟合,对区块的合理井网进行了研究,确定现有的井网的调整方案。编制的模拟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模拟器集成了常规的达西模型以及考虑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的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和非线性模型,为模拟器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孙新革[8](2012)在《浅层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技术油藏工程优化研究与应用 ——以风城油田为研究背景》文中提出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是开采超稠油油藏的一项创举,对于合适的超稠油油藏,采用此项技术,在开采指标和经济效益上都可获得满意的结果。.本文以风城油田超稠油油藏为研究背景,在系统分析SAGD开发实例基础上,重点研究油藏地质参数对SAGD开发的适应性,建立适合浅层超稠油SAGD开发的筛选标准,提出SAGD蒸汽腔扩展和流体泄流的关键参数的设计思路;应用三维物理模拟手段,描述了SAGD墓汽腔发育与产量上升、稳定和递减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了浅层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开采机理;以夹层描述为核心,建立精细三维储层构型地质模型,采用热采数值模拟技术手段,制定适合浅层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特点的油藏工程研究技术政策;根据重32井区、重37井区SAGD先导实践,制定了以三场(温度场、压力场、饱和度场)监测为手段,Sub-cool控制为核心的调控策略,形成了注采井间均匀热连通、水平段均匀动用和蒸汽腔扩展等生产调控关键技术。本文具有较大的理论难度和深度,经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油藏埋藏深度、温度和压力、油层连续厚度、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夹层分布、原油粘度等油藏地质参数决定SAGD开发的适应性;蒸汽干度、注汽速度、注汽压力、生产井排液能力、水平井段长度、注采井距等油藏工程参数影响SAGD蒸汽腔扩展和流体泄流。(2)双水平井SAGD产量上升、稳定和递减三个过程对应于蒸汽腔上升、扩展、下降三个阶段,产油量的贡献主要在汽腔扩展阶段。(3)根据露头测量建立辫状河心滩坝内部夹层的宽厚预测模型,结合密井网资料预测夹层横向延伸范围,建立SAGD先导试验区三维构型分布模型。研究表明,在辫状河心滩坝中心部位夹层近水平而边缘部位夹层倾斜,在心滩坝边缘和中心部位物性夹层发育规模相当,中心部位成岩夹层发育规模大。(4)采用热采数值模拟软件,对浅层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关键设计参数、循环预热关键参数和生产阶段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形成了完整的油藏工程研究方法,制定了开采技术政策。(5)以风城油田SAGD先导试验区位研究对象,探索形成了不同管柱条件下的脉冲式吞吐和连续注汽等循环预热优化控制技术,制定了转SAGD时机判断标准。建立了SAGD长井段连通、一端连通和多段汽窜等三种热连通模式,制定sub-cool控制、对应注采、交叉注采等工作制度。以改善井间连通、提高水平段有效动用程度作为SAGD生产阶段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降低注采井间生产压差,充分发挥重力泄油作用;提高Sub-cool范围,抑制生产井井筒易闪蒸;分析储层非均质性、管柱结构和注采参数对蒸汽腔扩展影响,确定影响SAGD蒸汽腔发育的主控因素,制定蒸汽腔发育的调控策略。(6)分析注采井间压差和采注比变化特征,研究了SAGD阶段细分和注采参数优化,将SAGD启动阶段和生产阶段细分为均匀等压循环预热、均衡增压循环预热、转SAGD初期平稳过渡、SAGD生产高压生产、SAGD生产稳定生产等五个阶段。通过以上研究,形成了浅层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油藏工程优化设计研究方法和生产过程中蒸汽腔、汽液界面调控技术,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实现风城超稠油经济有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曹永娜[9](2012)在《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在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以杏北油田杏四西区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杏北地区于1985年开始实施一次加密调整,经过20多年的开发,全区一次加密井网的综合含水已达到91.55%。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随着开发进入后期,由于平面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储层中形成了优势水淹通道,造成部分物性较差地区的剩余油难以得到动用。目前依据常规的调整挖潜措施改善开发效果的难度越来越大,亟需新技术新方法来进行剩余油挖潜和开发调整研究。论文在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用油藏三维地质精细建模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高含水后期杏北油田杏四六行列西部区块(简称:杏四西)的剩余油分布,提出了调整挖潜措施。研究结果如下:①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对区块进行开发动态分析,通过对杏四西各小层储量动用情况、水驱效果和能量保持状况的分析,指出在现阶段,压裂、酸化和补孔等常规开发调整措施的效果逐渐变差。②在密井网条件下建立了储层三维精细微构造模型、地层格架模型、沉积微相模型、测井解释属性模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薄互层砂岩储层的NTG模型的建立方法。③对全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定量并且直观的显示了剩余油富集区。通过对研究区全区及472口井的历史拟合,指出杏四西区块剩余油的分布受控于储层非均质特点、构造位置、沉积相与砂体发育和井网完善程度的影响。④利用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的研究方法,在搞清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通过转变开采层系,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水驱波及体积,改善一次加密井网开发效果的开发调整方案。将油藏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结合起来,从静态和动态、从地质和开发不同角度对杏四西进行综合研究,预测剩余油分布,互换两套开发层系进行开发调整,论文探讨了一条老油田油藏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思路。

杨军征[10](2011)在《有限体积—有限元方法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原理和应用》文中提出本文在对有限元和有限体积两种数值离散方法的原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合有限元和有限体积法求解油藏流体渗流模拟计算的算法:首先利用解耦算法将模型压力和饱和度分开求解,分别得到压力方程和饱和度方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压力方程进行求解,对于饱和度方程中的对流项采取有限体积方法进行计算,而其他项仍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在用有限体积方法计算饱和度方程的对流项时,采用有限元网格的重心型对偶剖分网格作为有限体积的控制体积;为了便于利用有限元方法编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求解思路:在计算时并不按照有限体积方法对每个节点的流量进行求解,而是采用有限元思想,先计算每个有限元单元内所有节点在该单元内的部分流量,然后在总体合成时利用有限元的叠加原理分别叠加形成有限元节点方程的右端项,继而求出饱和度在有限元网格节点上的值,通过这种方法对饱和度方程进行了推导,最后得到一个类似有限元弱形式的结合有限元和有限体积方法的表达式,这样就可以避免同时开发有限元和有限体积程序分别计算相应部分,而在一个有限元平台上就可以开发结合有限元和有限体积方法的油藏数值模拟器。利用该算法对油水两相渗流问题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很好地结合有限元和有限体积的优势,既能充分发挥有限元适应性强的优点,又解决了单独使用有限元方法时遇到的饱和度计算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的算法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存储量、降低计算量。在此基础上,利用结合有限元和有限体积法对裂缝性油藏的渗流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几个裂缝问题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模拟含复杂裂缝的渗流问题,对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油藏数模并行化结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藏数模并行化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S油田非均衡注聚提高采收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3.1 S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3.2 非均衡注聚提高采收率研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水驱储层时变
        1.4.2 不同沉积环境相渗曲线特征
        1.4.3 聚驱相渗曲线特点
        1.4.4 储层长期聚合物驱后相渗曲线变化特点
        1.4.5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类型
        1.4.6 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目标区块精细历史拟合
    2.1 考虑相渗连续时变必要性研究
        2.1.1 特征模型的建立
        2.1.2 连续时变与间断性时变简介
        2.1.3 连续时变与间断性时变开发效果对比
        2.1.4 连续时变与常规模型提液措施开发效果对比
        2.1.5 结论
    2.2 精细历史拟合前期准备工作
    2.3 差异沉积相下个性化相渗曲线实现
        2.3.1 目标区块储层沉积微相分布
        2.3.2 地质小层沉积分布特征
        2.3.3 差异沉积相下个性化相渗曲线数模表征
    2.4 聚驱相渗近似“连续”时变精细历史拟合
    2.5 全区与单井历史拟合成果评价
        2.5.1 全区历史拟合评价
        2.5.2 单井历史拟合评价
        2.5.3 拟合效果自我检验
        2.5.4 总体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场分布非均衡现状研究
    3.1 剩余油分布
    3.2 压力场分布
    3.3 流场相关性综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均衡注聚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井网转变对压力场、饱和度场影响
    4.3 提液对压力场、饱和度场影响
    4.4 水聚交叉井网对压力场、饱和度场影响
    4.5 水聚交替对压力场、饱和度场影响
第五章 非均衡注聚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
    5.1 强化见效基础研究
        5.1.1 主力层细分重组技术
        5.1.2 注入浓度差异调整技术
        5.1.3 防砂段产液结构矛盾控制措施
    5.2 扩大见效规模研究
        5.2.1 均衡注采流线,保障全面受效
        5.2.2 水聚交叉井网调整策略研究
    5.3 减缓产量递减研究
        5.3.1 完善砂体井网扩射提液技术
        5.3.2 层次性差异化延长策略
    5.4 生产预测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SSX油藏注烃气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注气机理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注气开发发展现状
        1.2.3 国内外注气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1.2.4 国内外地质建模技术发展现状
        1.2.5 国内外注气数值模拟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2章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储量核算
    2.1 油藏区域地质概况
        2.1.1 油藏地层特征
        2.1.2 油藏构造特征
        2.1.3 油藏储层特征
        2.1.4 油藏流体性质
        2.1.5 油藏温度压力系统
    2.2 SSX油田地质模型的建立
        2.2.1 油藏地质模型建立方法
        2.2.2 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2.2.3 模型可靠性分析
    2.3 油藏储量核算
        2.3.1 储量核算方法
        2.3.2 储量核算基础
        2.3.3 储量计算结果
        2.3.4 储量分布特征
    2.4 结论和认识
第3章 注烃气数模机理及相态拟合
    3.1 组分模型基本数学方程
        3.1.1 假设条件
        3.1.2 数学方程
        3.1.3 辅助方程
        3.1.4 定解条件
    3.2 相平衡计算
        3.2.1 物质平衡方程组
        3.2.2 热力学平衡方程组
    3.3 相态拟合
        3.3.1 井流物组成、重馏分特征化及拟组分划分
        3.3.2 井单次脱气实验数据拟合
        3.3.3 井恒组成膨胀实验拟合
        3.3.4 井注烃气膨胀实验拟合
        3.3.5 P-T相图拟合
    3.4 结论和认识
第4章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历史拟合
    4.1 最小混相压力确定方法
        4.1.1 最小混相压力
        4.1.2 最小混相压力确定方法
        4.1.3 SSX油藏注烃气最小混相压力确定
    4.2 注烃气细管实验拟合
        4.2.1 细管实验拟合基本参数
        4.2.2 细管实验拟合结果分析
    4.3 长岩心驱替实验拟合
        4.3.1 长岩心驱替实验基本参数
        4.3.2 长岩心驱替实验拟合基本参数
        4.3.3 长岩心驱替实验拟合结果分析
    4.4 数值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
        4.4.1 网格系统
        4.4.2 数值模拟数据准备
        4.4.3 历史拟合
        4.4.4 剩余油分布
    4.5 结论和认识
第5章 注烃气提高采收率参数优化及方案设计
    5.1 注气开发效果分析
        5.1.1 注水效果分析
        5.1.2 连续注入烃气效果分析
    5.2 注烃气参数优化
        5.2.1 连续注烃气—注气层位优选
        5.2.2 连续注烃气—注/采强度优化
        5.2.3 连续注烃气—合理压力保持水平
        5.2.4 连续注烃气—气窜气油比控制优化
        5.2.5 注烃气/水交替—交替周期长短优化
        5.2.6 注烃气/水交替—段塞数目优化
        5.2.7 注烃气/水交替—段塞尺寸比优化
    5.3 注烃气开发方案设计
    5.4 结论和认识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碳酸盐岩缝洞底水气藏渗流特征与开发技术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缝洞型储层渗流规律研究现状
        1.2.2 缝洞型气藏水侵研究现状
        1.2.3 缝洞型气藏试井研究现状
        1.2.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缝洞型气藏气—水两相渗流规律研究
    2.1 常温常压气—水两相渗测试
        2.1.1 实验内容
        2.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2 缝洞型储层高温高压气—水相渗测试
        2.2.1 平衡气和平衡水单脱测试
        2.2.2 高温高压气水相渗测试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底水缝洞型气藏水侵机理研究
    3.1 缝洞型气藏底水水侵实验
        3.1.1 实验原理及方法
        3.1.2 实验装置及流程
        3.1.3 实验条件
        3.1.4 实验岩心
        3.1.5 实验步骤
    3.2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不同水体大小衰竭实验
        3.3.2 不同衰竭速度衰竭实验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延伸分析实验结果,不同水体规模与累产-压降关系
        3.4.2 不同衰竭速度对底水水侵影响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底水缝洞型气藏水侵规律研究
    4.1 缝洞型底水气藏水侵规律方法
        4.1.1 缝洞型底水气藏地质模型的抽象
        4.1.2 缝-洞型气藏底水侵入特征
        4.1.3 多重介质气藏水侵动态预测方法
        4.1.4 双重孔隙介质数值模拟方法
    4.2 缝洞型底水气藏水侵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4.2.1 数值模拟模型
        4.2.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缝洞型气藏储渗模式
    5.1 缝洞型气藏渗流模式
    5.2 不同模型的对比
    5.3 实测试井资料解释
        5.3.1 均质模型
        5.3.2 双重孔隙介质模型
        5.3.3 三重孔隙介质模型
        5.3.4 均质复合模型
        5.3.5 双孔复合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缝洞型底水气藏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6.1 开发层系划分
    6.2 开发方式选取
    6.3 气井井型和井距研究
        6.3.1 井型研究
        6.3.2 井距研究
    6.4 气藏合理采气速度研究
        6.4.1 气藏类型法
        6.4.2 类比法
    6.5 气井合理配产研究
    6.6 治水对策研究
        6.6.1 油管尺寸优化
        6.6.2 开采方式研究
        6.6.3 治水技术对策研究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随钻数据场快速可视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随钻数据场可视化研究现状
        1.2.1 地震数据体可视化研究现状
        1.2.2 随钻测井数据体可视化研究现状
        1.2.3 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数据体可视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科学计算可视化基本原理
    2.1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来源
    2.2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基本步骤
第三章 随钻数据场相关理论
    3.1 三维地震相关理论
    3.2 随钻测井相关理论
    3.3 油藏数值模拟相关理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可视化数据结构分析
    4.1 三维地震数据
        4.1.1 文本文件头
        4.1.2 二进制文件头
        4.1.3 道头
        4.1.4 道数据
    4.2 随钻测井数据
        4.2.1 文件标识
        4.2.2 文件头结构
        4.2.3 对象入口
        4.2.4 对象数据体
    4.3 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数据
    4.4 小结
第五章 可视化系统编程实现
    5.1 开发技术简介
        5.1.1 OpenGL
        5.1.2 Qt
        5.1.3 Away3D
    5.2 三维地震数据场可视化
        5.2.1 体绘制算法原理
        5.2.2 具体实现
        5.2.3 运行效果
    5.3 随钻测井可视化
        5.3.1 算法原理
        5.3.2 关键技术
        5.3.3 实例代码及运行效果
    5.4 油藏数值模拟后处理可视化
        5.4.1 ERT开源程序的应用
        5.4.2 并行化处理
        5.4.3 可视化映射
        5.4.4 运行效果
总结和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地质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地质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的现状
        1.2.1 地质建模的研究现状及行业软件介绍
        1.2.2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总体结构
2 地质建模的基本过程及储层建模方法
    2.1 地质建模的简介
    2.2 地质模型创建的基本过程
        2.2.1 创建层面模型
        2.2.2 创建断层模型
        2.2.3 层面的断裂恢复
        2.2.4 层序建模
        2.2.5 属性建模
    2.3 储层建模的方法
        2.3.1 确定性建模
        2.3.2 随机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确定性建模中克里金算法的应用研究
    3.1 地质统计学基本理论
        3.1.1 空间变异结构
        3.1.2 平稳性与二阶平稳
        3.1.3 常用的变异函数模型
    3.2 常用克里金算法的研究
        3.2.1 简单克里金
        3.2.2 普通克里金
    3.3 克里金算法在层面重建中的应用
        3.3.1 层面数据的网格剖分
        3.3.2 变异函数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3.3.3 不同变异函数模型插值的层面效果图
    3.4 本章小结
4 油藏模型的数值模拟
    4.1 模型的粗化
        4.1.1 网格对应关系设置
        4.1.2 油藏属性模型粗化
    4.2 油藏模型的数值模拟
        4.2.1 基本假设
        4.2.2 数学模型
        4.2.3 差分模型
        4.2.4 求解思路和具体的数值求解步骤
    4.3 历史拟合
        4.3.1 模拟所需的参数
        4.3.2 地质储量的拟合
        4.3.3 地层压力的拟合
        4.3.4 含水率的拟合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渤海南部渤中A油田储层三维地质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渤海油田油气资源开发历程与现状
        1.2.2 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3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主要成果
        1.4.2 创新点
第2章 渤海海域地质特征概况
    2.1 渤海海域地质构造背景
        2.1.1 渤海海域成盆构造背景
        2.1.2 渤海海域构造演化阶段
        2.1.3 渤海海域构造单元划分
    2.2 渤海海域地层及沉积背景
        2.2.1 前古生界沉积特征
        2.2.2 古生界沉积特征
        2.2.3 中生界沉积特征
        2.2.4 新生界沉积特征
    2.3 渤海海域油气资源潜力
        2.3.1 渤海海域油气资源概况
        2.3.2 渤海海域油气资源勘探潜力
    2.4 渤海海域渤中地区油气成藏规律
        2.4.1 渤中地区油气地质特征
        2.4.2 渤中地区油气富集规律
第3章 油藏地质特征
    3.1 构造基本特征
        3.1.1 构造断裂特征
        3.1.2 构造形态特征
    3.2 地层划分及对比
    3.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4 储层沉积特征
        3.4.1 明华镇组沉积特征
        3.4.2 馆陶组沉积特征
        3.4.3 东一段沉积特征
        3.4.4 沙二段沉积特征
    3.5 储层物性特征
    3.6 油藏类型及特征
        3.6.1 构造油气藏
        3.6.2 岩性—构造油气藏
        3.6.3 构造—岩性油气藏
    3.7 油藏流体特征
        3.7.1 压力、温度系统
        3.7.2 流体性质
        3.7.3 流体界面
第4章 储层地质建模
    4.1 储层地质建模基础
        4.1.1 储层建模阶段及任务
        4.1.2 储层建模基础资料
        4.1.3 储层建模工作流程
    4.2 储层概念模型的建立
    4.3 构造模型的建立
        4.3.1 结构单元模拟
        4.3.2 地质构造建模
    4.4 沉积相模型
        4.4.1 沉积相模拟方法
        4.4.2 沉积相模拟约束条件
        4.4.3 相模拟单元的确定
        4.4.4 微相特征参数
        4.4.5 沉积相模拟不确定性分析
        4.4.6 沉积相模拟结果
    4.5 储层物性模型
        4.5.1 物性模拟方法
        4.5.2 物性模拟约束条件
        4.5.3 物性参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4.5.4 储层物性参数的相控随机模拟
        4.5.5 物性模拟不确定性分析
    4.6 储层建模结果综合评价
        4.6.1 模型评价标准
        4.6.2 模型评价流程与方法
        4.6.3 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4.6.4 模型综合评价
第5章 储量计算及评价
    5.1 储量级别及计算方法
        5.1.1 储量级别确定
        5.1.2 储量计算方法优选
    5.2 储量计算单元划分
    5.3 储量计算参数选择
        5.3.1 含烃面积
        5.3.2 有效厚度
        5.3.3 有效孔隙度
        5.3.4 含烃饱和度
        5.3.5 其他参数
    5.4 储量计算结果
    5.5 储量评价
        5.5.1 储量计算不确定性分析
        5.5.2 储量可靠性评价
        5.5.3 储量综合评价
        5.5.4 储量风险与潜力分析
第6章 油藏数值模拟
    6.1 油藏数值模拟资料准备
        6.1.1 流体性质
        6.1.2 相对渗透率
        6.1.3 毛管压力
        6.1.4 岩石压缩系数
    6.2 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粗化
        6.2.1 粗化网格设计
        6.2.2 属性粗化
    6.3 油藏数值模拟动态模型的建立
        6.3.1 地质模型粗化
        6.3.2 动态模型初始化
        6.3.3 模型试运以及历史拟合
        6.3.4 开发层序划分及组合
        6.3.5 射孔原则
        6.3.6 最低允许流动压力和合理生产压差
    6.4 衰竭式开采方案设计和预测
        6.4.1 主力层序开发预测
        6.4.2 后期上返层序开发预测
    6.5 注水开采方案设计和预测
        6.5.1 注水井最大注入压力的确定
        6.5.2 注水影响因素分析
        6.5.3 注水时机选择
        6.5.4 注水方案设计和预测
    6.6 油藏数值模拟参数敏感性分析
        6.6.1 网格尺寸
        6.6.2 岩石总体积
        6.6.3 纵向连通性
        6.6.4 束缚水饱和度
        6.6.5 毛管压力
        6.6.6 表皮系数
        6.6.7 渗透率
        6.6.8 岩石压缩系数
第7章 整体开发方案优化设计
    7.1 产能分析
        7.1.1 DST测试结果
        7.1.2 试井分析结果
        7.1.3 油井产能评价
        7.1.4 合理产能确定
    7.2 采收率预测
        7.2.1 衰竭开采方式下的采收率
        7.2.2 水驱开采方式下的采收率
        7.2.3 原油采收率的确定
    7.3 开发方案设计
        7.3.1 开发原则
        7.3.2 开发方式
        7.3.3 开发层序及动用储量
        7.3.4 布井方式
        7.3.5 开采指标预测
    7.4 投产方案优化预测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件

(7)考虑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的闪蒸黑油模型及模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特征的研究现状
        1.2.3 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模型研究现状
        1.2.4 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主要创新点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4.2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低渗透油藏基本特征及渗流规律分析
    2.1 低渗透油藏分类
    2.2 低渗透油藏开发特征
    2.3 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规律
    2.4 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闪蒸黑油模型理论
    3.1 闪蒸黑油数学模型
        3.1.1 假设条件
        3.1.2 运动方程
        3.1.3 连续性微分方程——质量守恒
        3.1.4 补充方程
        3.1.5 定解条件
    3.2 闪蒸黑油数值模型
        3.2.1 达西模型求解步骤
        3.2.2 达西模型压力方程的建立
        3.2.3 达西模型隐式求解压力
        3.2.4 达西模型显示求解饱和度
        3.2.5 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数值求解
        3.2.6 非线性模型数值求解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拟器关键参数求取
    4.1 三相相对渗透率求取
    4.2 流体物性参数求取
        4.2.1 活油物性参数获取
        4.2.2 湿气物性参数获取
        4.2.4 过泡点处理
        4.2.5 过露点处理
    4.3 井处理模型
        4.3.1 单层产量公式
        4.3.2 多层产量公式
        4.3.3 井模型产量分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拟器研制
    5.1 模拟器结构
        5.1.1 数据输入模块
        5.1.2 初始化模块
        5.1.3 主模块
        5.1.4 数据输出模块
    5.2 模拟器操作
        5.2.1 软件特点
        5.2.2 模拟器运行环境
        5.2.3 模拟器操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模拟器的检验与应用
    6.1 模拟器检验
        6.1.1 零平衡检验
        6.1.2 对称性检验
        6.1.3 与通用的大型商业软件对比检验
    6.2 非线性渗流对生产规律的影响
    6.3 软件实际应用
        6.3.1 区块概况
        6.3.2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6.3.3 生产历史拟合
        6.3.4 方案预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浅层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技术油藏工程优化研究与应用 ——以风城油田为研究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技术路线及技术关键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油藏地质特征
    2.2 油藏开采特征
第3章 浅层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筛选标准研究
    3.1 超稠油SAGD开发技术现状
    3.2 地质条件的适应性研究
    3.3 浅层超稠油SAGD开发筛选标准
    3.4 浅层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先导试验区筛选
第4章 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4.1 注蒸汽物理模拟研究方法
    4.2 水平井SAGD的物理模拟
第5章 SAGD先导试验区储层构型研究
    5.1 SAGD先导试验区地质特征
    5.2 先导试验区储层构型研究
第6章 SAGD技术油藏工程优化研究
    6.1 热采数值模拟技术概述
    6.2 SAGD热采油藏模拟软件功能简介
    6.3 SAGD技术油藏工程研究思路
    6.4 SAGD油藏工程设计参数优化
    6.5 SAGD启动阶段操作参数优化
    6.6 SAGD生产阶段操作参数优化
    6.7 敏感性分析
    6.8 SAGD油藏工程关键参数设计结果
    6.9 SAGD先导试验区开发指标预测
第7章 SAGD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7.1 先导试验的部署与实施
    7.2 先导试验生产效果分析
    7.3 循环预热阶段优化控制技术研究
    7.4 SAGD生产阶段优化调控技术
    7.5 双水平井SAGD阶段划分及注采参数优化的探讨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录1:博士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附录2: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在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以杏北油田杏四西区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1 需要解决的问题
        1.1.2 主要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地质精细建模研究
        1.2.2 油藏数值模拟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工作量
    1.4 主要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4.1 研究成果
    1.5 创新点
2 油藏基本特征及开发现状
    2.1 油藏基本特征
        2.1.1 区域地质背景
        2.1.2 构造与断层
        2.1.3 地层特征
        2.1.4 沉积特征
        2.1.5 储集层发育特性
    2.2 杏北西部过渡带开发现状
        2.2.1 一次加密井网基本状况
        2.2.2 一次加密井网开发现状
        2.2.3 开发效果评价
        2.2.4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2.5 小结
3 储层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3.1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的意义及方法
        3.1.1 三维地质建模的意义
        3.1.2 随机建模方法
    3.2 杏四西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3.2.1 数据准备与资料分析
        3.2.2 建模流程
        3.2.3 构造模型
        3.2.4 相模型
        3.2.5 相控属性模型
        3.2.6 流体分布模型
    3.3 模型的检验
4 数值模拟
    4.1 模型及模拟参数的准备
        4.1.1 模拟器的选择
        4.1.2 模拟模型
        4.1.3 模拟参数的准备
    4.2 储量拟合和历史拟合
        4.2.1 历史拟合研究技术路线
        4.2.2 生产工作制度
        4.2.3 模型验证与历史拟合
5 杏四西剩余油分布及影响因素
    5.1 剩余油研究方法
    5.2 储量动用评价
        5.2.1 分层系开采状况
        5.2.2 分小层开采状况
        5.2.3 分沉积微相开采状况
    5.3 杏四西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
        5.3.1 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5.3.2 构造位置的影响
        5.3.3 沉积相、砂体发育的影响
        5.3.4 井网完善程度的影响
    5.4 杏四西区块剩余油挖潜潜力分析
        5.4.1 一次加密井网控制程度
        5.4.2 层系互换潜力分析
6 层系互换方案方案制定和优选
    6.1 层系互换调整原则
    6.2 层系互换方案优选
        6.2.1 方案一
        6.2.2 方案二
        6.2.3 方案三
        6.2.4 方案四
    6.3 方案优选
    6.4 指标预测
        6.4.1 开发效果预测
        6.4.2 提高采收率预测
7 结论及认识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个人简历

(10)有限体积—有限元方法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原理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有限元和有限体积概述
    1.3 有限元和有限体积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1.4 结合有限元和有限体积法概述及其应用
    1.5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的现状和发展
第二章 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
    2.1 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和加权余量法
    2.2 变分原理和Ridz方法
    2.3 平衡方程和几何方程的等效积分弱形式——虚功原理
    2.4 有限元分析的一般过程
    2.5 有限元的实现
第三章 有限体积法的基本理论
    3.1 有限体积的基本原理
    3.2 计算区域的离散化
    3.3 控制方程的离散及基本格式
    3.4 流体力学建立有限体积法的物理特性
    3.5 无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的具体实现
第四章 有限体积-有限元法开发油藏数值模拟器的原理
    4.1 油水两相二维数值模拟的有限体积-有限元法
    4.2 油水两相三维数值模拟的有限体积-有限元法
第五章 有限体积-有限元法开发油藏数值模拟器的程序实现
    5.1 求解过程中用到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5.2 FEPG平台上有限体积-有限元法开发油藏数值模拟器的原理和步骤
    5.3 有限体积-有限元法油藏数值模拟器的开发
第六章 利用有限体积-有限元法对裂缝性油藏模拟初步
    6.1 天然裂缝油藏一种离散裂缝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算法研究
    6.2 天然裂缝油藏二维单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和待发表文章

四、油藏数模并行化结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S油田非均衡注聚提高采收率研究[D]. 乔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2]SSX油藏注烃气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预测[D]. 宋亮.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3]碳酸盐岩缝洞底水气藏渗流特征与开发技术对策研究[D]. 方建龙.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1)
  • [4]随钻数据场快速可视化方法研究[D]. 王乐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5]地质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 高翔.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
  • [6]渤海南部渤中A油田储层三维地质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D]. 王威.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6)
  • [7]考虑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的闪蒸黑油模型及模拟器研究[D]. 周耐强.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3)
  • [8]浅层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技术油藏工程优化研究与应用 ——以风城油田为研究背景[D]. 孙新革.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3)
  • [9]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在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以杏北油田杏四西区块为例[D]. 曹永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 [10]有限体积—有限元方法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原理和应用[D]. 杨军征.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2011(07)

标签:;  ;  ;  ;  ;  

水库数字建模的并行结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