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硒联合用药对氟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碘硒联合用药对氟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一、碘硒联用对氟致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1](2021)在《吲哚-3-甲醇对免疫应激肉兔肌肉品质、血清生化、行为及盲肠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研究吲哚-3-甲醇(I3C)对伊拉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在免疫应激状态下,对肉兔肌肉品质、血清生化、行为及盲肠微生物菌群变化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将40只50日龄的肉兔按体重均分为对照组、基础日粮+40 mg/kg I3C(I3C组)、基础日粮+LPS组(LPS组)、基础日粮+LPS+40 mg/kg I3C组(LPS+I3C组)。将I3C溶解于DMSO(8%)玉米油中,让肉兔口服,对照组服用同剂量的溶剂。试验期共21天,其中预饲期7天,正试期14天。在屠宰当日将LPS组、LPS+I3C组的肉兔腹腔注射0.5 mg/kg的LPS,对照组、I3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4 h后屠宰。生长性能在正试期记录,屠宰性能、屠宰24 h后和5 d后的肌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注射4 h内的行为记录及盲肠菌群组分的测定于屠宰后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喂I3C显着降低了料肉比(P<0.05),对肉兔初始体重、终末体重、日增重和日采食无显着影响(P>0.05)。(2)饲喂I3C对肉兔的全净膛率、半净膛率和各器官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3)各组胸腺重、脾脏重和脾脏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I3C与LPS的交互作用对胸腺指数有显着影响(P<0.05),I3C组胸腺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I3C与LPS的交互作用对背肌屠宰24 h后的pH、L*、b*、剪切力及屠宰5d后的质量损失、pH、b*影响显着(P<0.05);对腿肌屠宰24 h后的pH及屠宰5 d后的质量损失、pH、L*、a*影响显着(P<0.05)。I3C组背肌屠宰24 h后的pH和腿肌的剪切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组背肌屠宰24 h后的pH和腿肌熟肉率显着提高(P<0.05);背肌剪切力、腿肌屠宰5 d后的pH和质量损失显着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I3C+LPS组背肌屠宰5 d后的质量损失显着提高(P<0.05),腿肌屠宰5 d后的pH显着降低(P<0.05)。饲喂I3C对免疫应激肉兔肉色具有一定改善作用。(5)I3C和LPS的交互作用对屠宰5 d后的肌肉MDA含量影响显着(P<0.05)。腹腔注射LPS显着增加了肉兔屠宰24 h后和屠宰5 d后肌肉中MDA含量(P<0.05),I3C可以显着降低免疫应激肉兔屠宰24 h后和屠宰5 d后的肌肉MDA含量(P<0.05)。(6)I3C与LPS的交互作用对肉兔血清ALP、UREA、TP、ALB和TC影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I3C组肉兔血清中TP、ALB和GLOB含量显着提高(P<0.05),TC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I3C+LPS组肉兔血清中ALT、ALP和UREA含量显着降低(P<0.05),CREA含量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组肉兔血清中UREA和CREA含量显着升高(P<0.05),TP、ALB和TC含量显着降低(P<0.05)。(7)I3C和LPS的交互作用对肉兔的坐和自我修饰行为的频率占比影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I3C组肉兔啃咬行为的频率和时长占比显着降低(P<0.05),闻嗅行为的频率和时长占比显着提高(P<0.05);与LPS组相比,LPS+I3C组肉兔躺行为的频率占比显着降低(P<0.05),自我修饰、闻嗅动作频次和挖掘行为的时长占比显着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组肉兔躺、自我修饰和运动行为频率的占比及躺卧行为的时长占比显着增加(P<0.05),饮水、挖掘行为的频率占比及进食、饮水、自我修饰、啃咬、食粪和挖掘行为的时长占比显着降低(P<0.05)。(8)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I3C和LPS的交互作用对肉兔盲肠微生物的Ace和Chao1指数影响显着(P<0.05)。各组间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门水平上,四组盲肠微生物主要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各组间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占比差异不显着(P>0.05),I3C与LPS的交互作用对变形菌门微生物具有显着影响。I3C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科水平上,瘤胃菌科、Muribaculaceae和毛螺旋菌科相对丰度占比较高,I3C对瘤胃菌科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影响显着(P<0.05)。综上所述,I3C能够提高生长性能,减少刻板行为,对肉兔的生长发育和动物福利起到积极作用;在LPS刺激下,I3C可以缓解脏器损伤,推迟发病时间,改善盲肠菌群结构,有效缓解免疫应激带来的机体损伤。

张娇[2](2021)在《基于多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滇黄精鉴别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滇黄精为药食同源的植物,其分布范围广泛,不同产地和生长年限使其有效成分差异较大,炮制方法也缺乏统一标准,且同属植物高度相似致使品质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快速、有效、准确且环保的方法来评价其质量优劣。方法1、测定2~5年生滇黄精的多糖含量及13个农艺性状,探究性状是否对多糖积累有影响。2、提取滇黄精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光谱的两种特征信息进行中级融合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从而鉴别不同年限的滇黄精样品。3、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比较滇黄精单一光谱及低级、中级和高级数据融合策略对产地的鉴别效果。4、测定不同炮制品的多糖及炮制过程中产生的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近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探究不同炮制品间的关系。5、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算法对黄精属植物进行鉴别。结果1、不同生长年限滇黄精多糖含量差异较大,最佳采收时间为种植后第4年;须根数与多糖积累有显着相关性;特征提取是鉴别不同生长年限的有效方法,鉴别正确率为100%。2、数据融合的鉴别效果优于单一光谱;中级融合的鉴别效果优于高级融合和低级融合;潜在变量的鉴别效果优于主成分数。3、NIR和UV-Vis指纹图谱显示黄精不同炮制品的光谱存在差异,且4400~4200 cm-1和220~400 nm是其指纹区。4、潜在变量结合支持向量机模型可以鉴别差异较小的黄精。结论1、滇黄精最佳采收期是种植后第4年,抑制须根发育可促进多糖积累。2、数据融合策略是一种提高鉴别效果的有效方法,其中特征变量提取是最佳融合方法。3、在炮制过程中,蒸制时间对黄精的影响较大,NIR和UV-Vis光谱也发生一定改变。4、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够准确鉴别黄精属植物。

郭秋岩[3](2020)在《乌头汤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采用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模型,模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疾病状态,考察乌头汤缓解NP的镇痛作用特点,并分析其作用于NP的病理环节。2.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乌头汤缓解NP的分子调控机制,并结合化学特性评价、分子对接模拟、表面等离子共振结果筛选乌头汤缓解NP的关键药效物质。3.采用两种NP动物模型,借助激动剂和拮抗剂从正、反两个方向,验证乌头汤缓解NP关键药效物质的镇痛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方法1.乌头汤缓解NP的药效特点及其药理作用探索1.1动物及分组实验动物为雄性ICR小鼠(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组别设置为:假手术组(Sham)、SNL组、SNL-乌头汤低剂量组(3.15g/kg,约为临床日剂量的0.5倍)、SNL-乌头汤中剂量组(6.30g/kg,约为临床日剂量的1倍)、SNL-乌头汤组(12.60g/kg,约为临床日剂量的2倍)。从手术后第一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21天,Sham组及SNL组用等体积的蒸馏水代替。1.2镇痛药效学指标的检测1.2.1机械痛阈值在符合行为学检测的场所,使用不同力度的von Frey纤维丝在实验动物左后肢足底给予机械刺激,每次持续刺激3-4s,采用上-下法检测动物缩足或停止缩足的数值,间隔5分钟,共测3次,利用公式计算机械痛阈值。1.2.2热痛阈值将动物放入有机玻璃盒组成的隔间装置中,隔着玻璃在左后肢足底表面的中部使用红外辐射热源给予温度刺激,为防止动物组织损伤,将功率设置为40 W,切断时间为20 s,间隔5分钟,共测3次,分别记录每次实验动物对热辐射刺激的延迟时间。1.2.3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蛋白表达量的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检测不同组别小鼠L5脊髓背角组织中炎症因子IL-1 β、TNF-α以及趋化因子CCL2、CXCL1的含量。1.3转录组表达谱检测检测组别为Sham组、SNL组和SNL-乌头汤(12.60 g/kg)组,提取并纯化上述组别小鼠脊髓背角组织中的总RNA,按照安捷伦表达谱芯片的说明操作,共检测41174个编码基因。1.4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不同组别差异表达基因的选择标准为①|log2-fold change(FC)|>0.5②P<0.05,将符合标准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R热图包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基于欧氏距离的3.0聚类软件进行聚类分析。1.5“基因-基因”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根据转录组表达谱检测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信息,分别构建“SNL所致NP失衡网络”、“乌头汤-SNL相互作用网络”,采用Navigator软件(Version 2.0.1)进行网络可视化。若基因-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值高于均数则用于下一步分析。网络中基因被定义为节点;节点之间的连线被定义为边,代表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拓扑重要性的节点被称作hub节点,节点的拓扑特征值包括连接度、节点介度、节点紧密度和K-core值。1.6通路富集分析基于KEGG生物学通路数据库,采用DAVID在线分析工具,对乌头汤发挥镇痛作用的关键候选靶标进行通路富集分析,若信号通路P<0.05,则被视为具有富集显着性。2.乌头汤缓解NP的分子机制挖掘及关键药效物质筛选2.1乌头汤候选靶标谱的获取以及疾病相关基因的收集本课题组前期基于化合物-药物的结构相似性原理,预测了乌头汤所含化学成分的候选靶标谱;从OMIM和Drug bank数据库检索NP相关的基因,去除冗余得到NP疾病相关的基因集。2.2“NP相关基因-乌头汤候选靶标”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获取NP相关基因与乌头汤候选靶标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构建“NP相关基因-乌头汤候选靶标”相互作用网络,网络可视化后计算其中节点的拓扑特征值,所有拓扑特征值的中位数设置为卡值,若节点的所有网络拓扑特征值均大于中位数值,则认为该节点具有拓扑重要性,可视为乌头汤缓解NP的关键网络靶标。2.3通路富集分析见 P2,1.6。2.4分子对接通过ChemDraw软件准备化合物的结构信息,从RCSB蛋白数据库收集靶标的蛋白信息。采用pyMOL插件GetBox Plugin确定分子对接的活性口袋(适用于含有配体的蛋白分析,也适用于没有配体但有文献报道的蛋白),运用分子对接软件Ledock进一步模拟乌头汤镇痛候选活性成分与其靶标蛋白的结合情况。若分子对接数值的绝对值大于5,则认为化合物与相应靶标之间存在强结合。2.5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首先,活化靶标蛋白并通过共价反应将其固定在CM5芯片表面,封闭芯片,平衡体系,对于参考道,仅活化、封闭芯片表面,不固定靶标蛋白。其次,配置校正溶液,使不同浓度的化合物流经芯片表面,若化合物与靶标蛋白有相互作用,则会产生结合解离曲线。最后,通过Langmuir结合模型拟合响应曲线,即可得到化合物与靶标蛋白的结合速率常数ka、解离速率常数kd,以及解离平衡常数KD。2.6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检测采用液-质联用的方法,检测健康雄性SD大鼠单次灌胃芍药苷-甘草苷组合或乌头汤后,芍药苷、甘草苷在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根据镇痛药效的预实验确定药物的剂量,其中,乌头汤选择镇痛最佳剂量即15g/kg(相当于4倍临床日用量);芍药苷-甘草苷组合为芍药苷37.3mg/kg+甘草苷15.1mg/kg(4倍临床日用量乌头汤中芍药苷、甘草苷的含量)。根据药代动力学预实验的结果,设置四个检测时间点于实验动物眼内眦取血,分别为给药后5min、30min、120min和360min。3.乌头汤缓解NP关键药效物质的镇痛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验证3.1动物及分组健康雄性SD大鼠(180-220g),用于构建两种NP模型,分别是SNL模型、鞘内注射CCR5的天然配体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acrophage Inf lammatory Protein,MIP)诱导的NP模型。为考察关键药效物质组合(Bioactive compounds,BAC)的镇痛作用和分子调控机制,共设置两个实验集。基于SNL模型的实验集共设置10个组别:Sham组、SNL组、SNL-乌头汤组、SNL-BAC(芍药苷+甘草苷)组、SNL-Maraviroc(CCR5 的拮抗剂 MVC)组、SNL-MVC+乌头汤组、SNL-MVC+BAC组、SNL-芍药苷(Paeoniflorin,PAE)组、SNL-甘草苷(Liquiritin,LIQ)组、SNL-普瑞巴林(Pregabalin,PGB)组;基于MIP诱导NP模型的实验集设置4个组别:Sham组、MIP组、MIP+乌头汤组、MIP+BAC组。3.2镇痛药效学指标的检测3.2.1机械痛阈值见 P11,2.1。3.2.2冷痛阈值在符合行为学检测的场所,将动物置于检测装置内,待其处于清醒、安静的状态后,使用20 μ L丙酮刺激左侧后肢的足跖部皮肤。记录30s内动物缩足或舔足的次数,间隔5分钟,共测3次。评分标准为:0分-动物无反应;1分-动物立即缩足但次数少于2次;2分-缩足3次以上;3分-持续性缩足并舔足。3.3乌头汤镇痛关键药效物质的分子机制验证3.3.1乌头汤及其镇痛药效物质对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分别采用Western blot、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成员分子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3.3.2乌头汤及其镇痛药效物质对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采用ELISA方法,按照TNF-α、IL-1 β和IL-6试剂盒的说明,分别检测不同组别大鼠血清中上述三种炎症因子的含量。研究结果1.乌头汤的镇痛作用特点1.1 SNL模型的评价与Sham组相比,SNL模型导致动物短期(1-2天)及持续性的(21天)的机械痛阈值降低、对热刺激的延迟时间缩短(均P<0.05);脊髓背角组织中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蛋白表达量增加(均P<0.05)。1.2乌头汤可以有效缓解SNL小鼠的疼痛症状行为学结果表明,SNL小鼠在乌头汤给药后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均显着升高(均P<0.05)。给药后持续至少2小时,其中给药1小时后效果最佳。连续每天给药的情况下,第7天给药后乌头汤镇痛时-效关系与第1天类似,表明动物未对乌头汤产生药物耐受问题。Sham组小鼠在乌头汤给药后,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基线均未改变,提示乌头汤仅改变NP状态下动物的疼痛症状。ELISA结果表明,乌头汤在3.15~12.60 g/kg范围内可有效降低SNL小鼠L5脊髓背角中IL-1 β、TNF-α、CCL2、CXCL1的蛋白表达量。1.3 NP相关基因主要参与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和神经炎症转录组检测结果表明,SNL组与Sham组具有显着性差异,共有567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331个、下调基因236个),包含18个已知NP相关基因(ADCY1、ADRA2A、B4GALT3、BRAF、BTG2、CHRNA4、DYNC1H1、EGFR、GL01、HTR1D、IL1R1、PDGFRA、PDPK1、PGR、PNPLA6、SCN1B、TEK 和 WARS)。“SNL所致NP失衡网络”包含765个节点和4774条边,其中248个hub节点为NP相关基因。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基因主要显着富集在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以及神经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P<0.05)。1.4乌头汤镇痛相关基因主要调控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反应转录组检测结果显示,SNL-乌头汤组与SNL组,共有44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71个为上调基因,271个为下调基因。此外,分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SNL-乌头汤组与SNL组具有显着性差异。根据上述差异表达基因构建的“乌头汤镇痛药效相关网络”,由375个节点和3077条边组成。其中,94个关键hub基因为乌头汤发挥镇痛效应的关键基因。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上述关键hub基因主要富集于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P<0.05)。2.乌头汤镇痛关键药效物质及其网络调控机制的研究结果本课题组共鉴定出乌头汤及其所含五味中药水煎液中162种化学成分,用于药物的ADME特性评价。前期共得到乌头汤候选靶标1744个,其中107个是现存镇痛药物的作用靶标。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上述靶标主要参与神经炎症反应相关的信号通路,如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基于“NP相关基因-乌头汤候选靶标”互作网络,筛选出453个hub节点,构建其直接相互作用网络,将其中具有网络拓扑重要性的130个关键hub节点,视为乌头汤的候选镇痛靶标。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上述靶标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富集显着性最高(P=6.30E-31),参与该通路的方药靶标有CCL5、CCR5、GNAI1、SRC、PIK3CA 和 AKT。将乌头汤中41种具有较好口服生物利用度和成药性的化学成分与其对应靶标进行分子对接,以分子对接的绝对值大于5.0作为卡值发现其中8种与其对应靶标具有请结合,其中芍药苷、甘草苷靶标中涉及多个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成员分子。进一步分别模拟芍药苷、甘草苷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6个成员分子的结合情况,发现二者与上述6个靶标均呈现强结合。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芍药苷、甘草苷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最上游的CCL5蛋白之间的解离平衡常数(KD)分别为6.667μM、10.85μM,提示芍药苷、甘草苷均与CCL5蛋白具有微摩尔级别的强亲和力。血浆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在体内环境产生的药理效应,单次给药乌头汤(临床四倍等效量)或相当剂量的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后,发现与乌头汤相比,芍药苷-甘草苷组合给药后镇痛关键药效物质芍药苷、甘草苷的血药浓度峰值高、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短,提示组合药物在体内具有更大的暴露量。3.乌头汤镇痛关键药效物质组合的作用特点及其分子机制验证结果3.1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有效缓解SNL大鼠的症状采用SNL模型和MIP诱导NP模型的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可有效升高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冷痛阈值(均P<0.05),且药效与乌头汤全方相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是优于单独给药芍药苷或甘草苷组(均P<0.05)。3.2乌头汤及其关键镇痛药效物质均可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SNL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CCL5的表达明显增强;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显着降低SNL大鼠的CCL5的表达(均P<0.05);而单独给药芍药苷或甘草苷对CCL5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此外,SNL大鼠L5左侧脊髓背角组织中CCL5、CCR5、GNAI1、SRC、PIK3CA和AKT的基因表达量均显着升高(均P<0.05),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显着下调其基因表达量(均P<0.05),且芍药苷-甘草苷组合用药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芍药苷或甘草苷(均P<0.05)。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与基因水平的检测结果一致。ELSIA结果表明,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可以减少SNL大鼠血清中TNF-α、IL-1 β和IL-6的蛋白含量(均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可有效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并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量,表明芍药苷和甘草苷是乌头汤发挥镇痛效应的关键药效物质(均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计算机预测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预测乌头汤缓解NP的分子作用机制并筛选其关键镇痛药效物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SNL模型的药效学实验明确了乌头汤缓解NP的药效,具体表现在乌头汤可有效升高模型动物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显着降低与胶质细胞活化相关的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蛋白表达量;根据转录组表达谱的检测结果,分析NP的发病机制与乌头汤的镇痛机制,发现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和神经炎症是NP疾病进程中的三个关键病理环节,乌头汤的镇痛效应基因主要参与调控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2.预测乌头汤缓解NP的网络调控机制为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CCL5-CCR5-GNAI1-SRC-PIK3CA-AKT)介导的神经炎症,根据机制重要性,芍药苷和甘草苷被筛选为乌头汤缓解NP的关键镇痛药效物质。3.采用经典的SNL模型及鞘内注射MIP诱导的NP大鼠模型,验证了芍药苷-甘草苷组合缓解NP的药效(芍药苷、甘草苷的使用剂量为四倍临床等效剂量乌头汤中的含量),在该剂量条件下芍药苷-甘草苷组合的药效优于单独使用芍药苷或甘草苷。分子机制层面,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可以显着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的表达。综上,本文综合利用转录组表达谱检测、药物靶标预测、网络构建与分析、分子对接、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实验验证等方法,明确了经方乌头汤缓解NP的镇痛药效,揭示了乌头汤的镇痛关键药效物质芍药苷-甘草苷组合通过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介导的神经炎症发挥缓解NP的分子机制。上述科学发现丰富了治痹经方乌头汤的镇痛科学内涵,同时,为研发药效成分清楚、作用机制明确、源于中药的镇痛组合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贺程蓓[4](2020)在《梦萦口服液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六味地黄”为基础方化裁重组,采用山西省大宗药材酸枣仁、熟地黄、山药为主要原料组方,研制开发一种针对中青年女性,具有养血补肝、宁心安神功效的中药保健食品——梦萦口服液。本文对梦萦口服液的处方论证、提取制备工艺、功能学评价、安全性评价、质量标准做系统性研究,为梦萦口服液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处方中各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作用、功效主治,论证处方配伍意义;采用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实验,验证处方改善睡眠的功能,并优化其配伍剂量。另外,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并筛选梦萦口服液改善睡眠的作用靶点,建立网络相关关系,探索其可能作用机制,进一步阐释梦萦口服液处方配伍规律。处方中原料药经净选、除杂、淋洗、浸泡后,采用水提醇沉法,以总皂苷含量为考察指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煎煮时间、加水量、煎煮次数等工艺参数,并进一步以总皂苷含量为评价指标确定醇沉工艺;最后,以口感作为评价依据,经评价人员品尝评分获得梦萦口服液的最佳调配成型工艺。梦萦口服液3个剂量(2.3、4.6、9.3g生药/kg)连续对ICR小鼠灌胃30天,在末次给药后进行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试验、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试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试验,以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等行为学指标,评价梦萦口服液改善小鼠睡眠的功能作用。根据梦萦口服液原料特点,对梦萦口服液进行安全性评价。首先,梦萦口服液以最大剂量、最大灌胃量20 mL/kg BW对小鼠、SD大鼠一日两次灌胃给药,连续观察14天,记录动物中毒情况;继而设定梦萦口服液3个剂量(11.7、23.3、46.7g生药/kg)连续对SD大鼠灌胃30天,观察动物中毒情况,并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脏器指数和组织病理检查。对梦萦口服液进行质量控制,采用感官评价方法建立梦萦口服液的感官指标;参照国家标准,建立梦萦口服液理化指标、微生物限量、污染物限量等标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梦萦口服液中的总皂苷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梦萦口服液中马钱苷、毛蕊花糖苷、斯皮诺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梦萦口服液具有养血补肝、宁心安神的功效。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提示梦萦口服液活性成分主要作用于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相关靶点蛋白调控下游信号通路,另外,甾醇类成分调控雌激素信号通路,改善机体雌激素水平,进而影响调节睡眠相关的神经递质传导;生物碱、黄酮类以及萜类成分的作用靶点可富集于血小板活化、血管平滑肌收缩等信号通路,改善血液流变学、血液微循环;多糖类成分调控炎症相关因子,提高机体免疫力。梦萦口服液从多通路、多靶点调节机体平衡,发挥改善睡眠作用。梦萦口服液最佳制备工艺为:将所用原料药材挑拣杂质,洗净后,浸泡,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小时,滤过,浓缩至密度约1.181.20(60℃),冷却,加乙醇至含醇量达70%,静置18小时,分离上清液,回收乙醇,加入5%白砂糖、0.10%山梨酸钾,加水至适量,再经过灭菌、灌注、分装、检验等环节制成成品。功能学评价结果显示梦萦口服液可协同戊巴比妥钠延长小鼠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提高入睡率。其中,受试物协同戊巴比妥钠延长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较其协同巴比妥钠缩短睡眠潜伏期效果更好。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梦萦口服液无明显毒性,肝脏、肾脏、脾脏、睾丸及卵巢等主要器官无明显损伤,无毒剂量为46.7g生药/kg,相当于临床剂量的200倍,表明梦萦口服液安全、无毒副作用。在质量标准研究中,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梦萦口服液中指标成分总皂苷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梦萦口服液中马钱苷、毛蕊花糖苷、斯皮诺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参照国家标准(GB16740-2014),拟定了梦萦口服液质量标准草案,可有效地用于梦萦口服液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产品质量评价。结论梦萦口服液是一种具有改善睡眠功能的保健食品。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功能学评价等多种技术手段综合阐释了梦萦口服液的处方配伍合理性,确定了水提醇沉的工艺路线参数,按照规范评价了其改善睡眠的功能和安全性,拟定了质量标准,基本完成了梦萦口服液的研制开发,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杨清煜[5](2020)在《基于BDNF-TrkB通路探讨文王一支笔对D-半乳糖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摘要】目的通过对大鼠进行皮下注射D-半乳糖(D-Galactose,D-gal),建立大鼠肝损伤的模型。用文王一支笔的提取物液进行干预,观察肝损伤大鼠肝组织相关蛋白和病理形态的改变,探讨文王一支笔对肝损伤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肝损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n=10)。对模型组、文王一支笔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大鼠分别进行100 mg/kg D-gal皮下注射构建肝损伤模型。同时,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与50、100、200 mg/kg文王一支笔溶液灌胃干预,阳性对照组给予0.05mg/kg亚硒酸钠灌胃处理。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持续42d。动物麻醉后灌注取材,采集心脏血检测血清ALT、AST、DBIL;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特异性酪氨酸激酶B受体(Tyrosinekinase receptor B,Trk B)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TUNEL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的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Bax、Bcl-2、Caspase-3、BDNF、Trkb蛋白的表达;硫代巴比妥酸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测定肝组织内MDA含量、SOD活性。结果1大鼠肝损伤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举止行为敏捷、灵活,毛发色泽明亮,进食和饮水如常,体重增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活动较少,毛发较稀疏,有脱毛表现,进食偏少。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和亚硒酸钠干预后,上述状态均有明显改善,体重也相对增加。2血清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和AST的活性和DBIL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说明D-gal对大鼠肝功能有明显的影响,提示D-gal诱导的肝损伤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活性降低(P<0.05),且DBIL的含量也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活性明显降低(P<0.05),且DBIL的含量也呈现显着降低的趋势(P<0.05)。3形态学变化:(1)大鼠肝脏解剖变化:正常组大鼠肝脏红润,表面光滑,富有弹性,并无病变;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泛黄;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大鼠的肝脏有所改善。(2)肝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正常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大而圆,无炎性浸润和病理变化。模型组肝损伤大鼠肝小叶结构不完整,排列紊乱,并出现细胞体积肿胀增大、变性、坏死等现象,可见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药物干预后,文王一支笔各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肝脏受损情况。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可见较为清晰的肝小叶结构,细胞排列相对整齐,且细胞体积肿胀增大、变性、坏死等情况有所减轻。(3)肝组织BDNF、Trk B的免疫组化结果:在正常组中,大鼠肝组织中无BDNF、Trk B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BDNF、Trk B阳性表达颗粒明显增多,呈特异性的黄色或棕黄色。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大鼠肝组织中BDNF、Trk B阳性表达颗粒降低,且呈现淡黄色。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中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BDNF、Trk B的阳性表达颗粒显着降低,且呈现微黄色。(4)TUNEL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细胞凋亡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凋亡细胞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中剂量组细胞凋亡叶显着降低(P<0.05)。4大鼠血清中SOD和MDA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肝组织中SOD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中剂量组肝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5 Western Blot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的Bcl-2表达量显着下降,Bax、Caspase-3的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提示肝损伤大鼠肝细胞凋亡显着。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的Bcl-2表达量均明显上升(P<0.05),BAX和Caspase-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正常组中BDNF、Trk B均无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内BDNF、Trk B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的BDNF、Trk B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文王一支笔可以通过提高肝组织Bcl-2的表达、抑制Bax和Caspase-3的表达,提高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具有抑制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文王一支笔提取物对肝脏的保护可能与降低肝细胞BDNF和Trk B的表达有关。

许腾[6](2020)在《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的抗抑郁药效及其调控CYP19A1-E2-ERKs通路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选题依据:柴归颗粒是本课题组通过前期对逍遥散进行物质基础研究,筛选抗抑郁组分,分析化学成分并结合临床观察,对原方逍遥散进行化裁并优化提取工艺而得,目前已获新药临床试验批件(2018L03149)。在前期的临床前研究中,预防性给药的治疗方式(即边造模边给药)为目前公认的给药方式,然而,临床上对抑郁症的治疗多为先确诊后药物治疗,因此,虽然柴归颗粒目前已获临床试验批件,但为探究临床上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何,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CUMS抑郁模型治疗性给药方式(即先造模后给药,给药同时继续造模)进一步评价柴归颗粒抗抑郁药效,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前期预防性给药的基础上,探讨柴归颗粒对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作用时发现,其能够显着改善CUMS应激引起的大鼠T含量降低,且柴归颗粒为妇科经方逍遥散化裁而来,大量研究证明逍遥散能够显着改善性腺切除所致的抑郁样行为,猜测柴归颗粒对抑郁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有较好的调节作用。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发现,海马内T和E2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能从多种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海马内性激素不仅能够调控抑制5-HT和NE再摄取、平衡脑内兴奋和抑制系统,还能通过激活不同联级信号,如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s),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然而脑内T和E2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1)外周性激素可通过血循环进入;(2)脑内织自身产生性激素。结合上述分析,柴归颗粒能否通过脑内T和E2水平发挥抗抑郁作用,且是如何调控脑内T和E2水平,通过何种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立足以上基础,通过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抑郁大鼠进行治疗性给药,从柴归颗粒调控性激素及其信号通路的角度出发,阐释柴归颗粒的抗抑郁作用机理,为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目的:1、采用CUMS治疗性给药方式,结合柴归颗粒对抑郁大鼠行为学指标、HPA轴相关激素水平、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以明确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的抗抑郁药效。2、通过对抑郁大鼠外周和脑内睾酮(T)、雌二醇(E2)和脑内细胞色素P450芳香酶(CYP19A1)水平的变化,探讨柴归颗粒对外周和脑内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3、采用分子生物学(Real Time 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CUMS抑郁大鼠脑内T和E2受体,以及合成E2的限速酶CYP19A1的m 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并结合对E2影响的下游ERKs信号通路进行基因和蛋白水平测定,全面阐释柴归颗粒对CYP19A1-E2-ERKs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内容与方法:1、依据前期剂量筛选实验结果设置柴归颗粒3个剂量组,采用CUMS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性给药,观察柴归颗粒对抑郁样大鼠的行为学指标的影响,测定HPA轴相关指标(CRH、ACTH、CORT),单胺类神经递质(Trp、5-HT、5-HIAA、Tyr、DA、NE、Glu、GABA),明确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的抗抑郁药效作用。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外周血清和脑内T和E2水平,测定脑内CYP19A1水平,分析柴归颗粒对外周和脑内激素水平的影响。3、采用Real Time q PCR技术测定大鼠脑内雄激素受体(AR)、雌激素受体(ERα、ERβ)、CYP19A1、ERK1和ERK2的m 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大鼠脑内AR、ERα、ERβ、CYP19A1、ERK1/2的蛋白水平,从分子水平探讨柴归颗粒调控CYP19A1-E2-ERKs通路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结果:1、行为学指标结果:(1)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能够较好的改善抑郁大鼠体重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在第6周时(即给药第3周),柴归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显着缓解CUMS引起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P<0.05,P<0.01);(2)在糖水偏爱指标结果显示,在第7周(即给药第4周)时,柴归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显着增加糖水偏爱率(P<0.05,P<0.01),说明柴归颗粒能够较好的改善CUMS引起的大鼠快感缺失;(3)在旷场指标中,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增加抑郁大鼠的穿越格数和直立次数,降低中央各停留时间(P<0.05,P<0.01),说明柴归颗粒能够改善CUMS应激引起的大鼠活动能力减弱和对新事物探索能力的降低;(4)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结果显示,柴归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抑郁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1),有效缓解抑郁大鼠绝望行为。2、单胺类神经递质测定结果:(1)在5-HT代谢途径中,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降低抑郁大鼠血清和脑内Trp、5-HIAA水平(P<0.05,P<0.01),升高抑郁大鼠脑内5-HT水平(P<0.05),说明柴归颗粒能够通过调控5-HT代谢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2)在NE代谢通路中,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升高抑郁大鼠血清和脑内Tyr、DA、NE水平(P<0.05,P<0.01),说明柴归颗粒能够通过调控NE代谢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3)在Glu代谢通路中,Glu和GABA为中枢系统中重要的兴奋氨基酸和抑制氨基酸,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升高抑郁大鼠血清和脑内GABA水平(P<0.05),降低Glu水平和GABA/Glu比值(P<0.05),说明柴归颗粒能够通过平衡兴奋和抑制系统发挥抗抑郁作用。3、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降低CUMS抑郁大鼠CRH、ACTH和CORT水平(P<0.05),说明柴归颗粒能够较好的改善应激引起的HPA轴功能亢进。4、外周和脑内T、E2和脑内CYP19A1水平测定结果:(1)在外周血清中,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升高T和E2水平(P<0.05),说明柴归颗粒能够调节外周血清中性激素水平;(2)在海马组织中,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升高T和E2水平(P<0.05,P<0.01),说明柴归颗粒也能够通过不同途径调节脑内性激素水平;(3)在海马组织中,柴归颗粒能够显着增加抑郁大鼠CYP19A1水平(P<0.05,P<0.01),且结合对外周和海马内T、E2水平数量级的分析,说明柴归颗粒能够通过调节外周血T和脑内CYP19A1水平,进而调节脑内E2水平,从而调控CYP19A1-E2-ERKs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5、Real Time q PCR实验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增加抑郁大鼠AR、ERα和ERβ的m RNA水平(P<0.05,P<0.01),说明柴归颗粒能够对性激素受体的m RNA水平有一定的影响;(2)在对CYP19A1进行基因水平的测定,发现柴归颗粒各剂量组能够不同程度的上调抑郁大鼠的CYP19A1的m RNA含量(P<0.05);(3)在对ERK1和ERK2的m RNA水平进行测定发现,柴归颗粒各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的上调ERK1和2的m RNA水平(P<0.05,P<0.01);对性激素受体、CYP19A1和ERK1/2m RNA水平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柴归颗粒能够通过调控E2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进而影响下游ERK1和ERK2基因的表达。6、Western blot实验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柴归颗粒能够不同程度的增加抑郁大鼠ERβ蛋白的含量(P<0.05,P<0.01),对ERα有回调趋势但未见显着性差异,说明柴归颗粒对雌激素激素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影响;(2)在对CYP19A1进行蛋白水平的测定,发现柴归颗粒各剂量组能够不同程度的上调抑郁大鼠的CYP19A1的蛋白含量(P<0.01);(3)在对ERK1/2和p-ERK1/2的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发现,柴归颗粒各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激活ERK1/2信号通路(P<0.05,P<0.01);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柴归颗粒能够通过E2与ERβ结合进而激活下游ERK1/2信号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对抑郁大鼠快感缺失和体重增长缓慢有较好改善作用、对活动能力和新事物探索能力显着增强、对“绝望行为”明显缓解,表现出良好的抗抑郁效果;柴归颗粒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外周血中T和脑内CYP19A1水平、进而调节脑内E2水平、影响ERβ基因和蛋白水平、促进E2与ERβ特异性结合,最终而激活下游ERK1/2信号通路有关。

李瑞婷[7](2020)在《生物转化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三七中含有丰富的皂苷成分,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而其中的稀有人参皂苷则具有更高的药理活性,但是稀有人参皂苷在三七中含量甚微甚至并不存在,需要由三七中含量较高的皂苷成分转化而来。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采用生物转化的方法从三七中获取活性更高的稀有人参皂苷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研究。本论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近十年通过生物转化法获取稀有人参皂苷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对本文中获得的部分稀有人参皂苷的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第二章对多种不同来源的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分离的真菌进行了皂苷生物转化活性研究;第三章对活性菌株进行三七总皂苷生物转化研究,并对转化产物进行分析;第四章对转化产物的抑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第二章从外界土壤及植物中分离纯化了99株真菌,并对分离得到的所有菌株进行了三七总皂苷生物转化活性初筛。通过薄层层析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转化产物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了11株具有皂苷转化活性的真菌。我们从中挑选出了5株皂苷转化活性相对较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及保藏。通过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特点,初步判断这5株高活性菌株分别为黑团孢霉、炭角菌目霉菌、鹦鹉木霉、塔宾曲霉和烟曲霉。第三章对活性菌株进行三七总皂苷生物转化研究。为了验证活性菌株对三七总皂苷的转化能力及确定转化产物中是否含有稀有人参皂苷,采用上述筛选出的5种转化活性较高的菌株对三七总皂苷进行生物转化的大规模培养,转化产物先经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后经D101大孔树脂和硅胶柱色谱纯化得富含皂苷类成分的浸膏,浸膏通过TLC和HPLC分析,发现所选活性菌株能较好的转化三七总皂苷并产生不同的稀有人参皂苷。5种不同菌株产生的稀有人参皂苷如下:(1)黑团孢霉: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CK、20-(R/S)-Rg2、20-(R/S)-Rg3等。(2)炭角菌目霉菌: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Rh4等。(3)鹦鹉木霉: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20-(R/S)-Rg3、20-(R/S)-Rh1、Rg5、Rh4、Rk3等。(4)塔宾曲霉: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20-(R/S)-Rg3、20-(R)-Rg2、Rk3、20-(R/S)-Rh1、Rh4、Rg5等;从塔宾曲霉转化产物中还分离鉴定了一个含量较高的稀有人参皂苷20-(R)-Rh1。(5)烟曲霉:转化产物中含有稀有人参皂苷20-(R/S)-Rg2、Rk3、20-(R/S)-Rg3、20-(R/S)-Rh1等。第四章转化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对上述五种真菌的转化产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及抗肿瘤活性测试。用平板生长抑制法和牛津杯法对转化产物进行初步的抑菌活性试验,选用的7种菌株包括4种三七致病菌和3种人类致病菌。结果表明,鹦鹉木霉的转化产物对四种三七致病真菌的抑制率最高,远高于其它活性菌株的转化产物对四种三七致病真菌的抑制率,但所有受试转化产物对四种三七致病真菌的抑制率均未超过50%;塔宾曲霉的转化产物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相对明显,所有活性菌株的转化产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效果均不明显。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ERK1/2活性的改变,以此来初步检测转化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6种菌株转化产物的梯度洗脱物中均有表现出良好细胞活性的组分,这些组分中普遍含有稀有人参皂苷20-(R/S)-Rg3、20-(R/S)-Rh1、RK3、Rh4、R g5、C-K等。

宋立强,刘蕊,周游[8](2019)在《西洋参-石菖蒲对衰老小鼠的脑保护作用》文中提出探讨西洋参石菖蒲联用对D-半乳糖(D-gal)致衰老小鼠脑保护作用.将58只ICR小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只,模型组、西洋参组、西洋参-石菖蒲组各16只,采用D-gal (100 mg·kg-1)颈部皮下注射30 d复制衰老模型,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模型复制同时,西洋参组与西洋参-石菖蒲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剂量蒸馏水,连续30 d;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测定各组小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与丙二醛(MDA)百分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测试期潜伏期显着延长(P <0. 01);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石菖蒲组测试期潜伏期显着缩短(P <0. 01).脑中SOD活力与MDA百分含量检测中,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及模型组与各给药组均无显着性差异,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DA百分含量具有上升趋势.西洋参石菖蒲联用可改善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对衰老小鼠具有脑保护作用,但对SOD、MDA无明显影响.

杨雨生[9](2019)在《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脂代谢及免疫机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选取1050尾雄性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初始体重为56.67±10.75 g,初始体长为15.86±1.23 cm,随机分养于21个养殖箱中,每箱50尾。试验共分7组,分别为对照组(T1)、姜黄素组(T2)、壳聚糖组(T3)、维生素C+维生素B2组(T4)、低剂量配伍组(T5)、中剂量配伍组(T6)、高剂量配伍组(T7),养殖试验周期为8周,探讨姜黄素、壳聚糖、(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以及四种添加剂的低、中、高剂量配伍对该鱼生长、消化、抗氧化力、脂代谢和免疫机制的影响,以期为黄颡鱼复合型功能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参考。1.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养殖8周后测定该鱼生长指标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四种添加剂及其不同比例的配伍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增重率、特定增长率、蛋白质效率及存活率,其中T6组效果最好,T7组次之;各试验组肠道脂肪酶活力均不同程度高于T1组,其中T6组酶活力最高,T6组前肠、中肠和后肠酶活力分别是T1组的3.4倍、4.2倍和4.3倍(P<0.05);肠道蛋白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T6组(P<0.05);前肠和后肠淀粉酶活力最高值均出现在T6组,活力分别是对照组的4.58和5.02倍(P<0.05),T7组中肠淀粉酶活力最高(P<0.05),T6组活力次之(P<0.05)。从生长性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角度考虑,T6组效果较好。2.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于养殖4周和8周后取样测定抗氧化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综合血清、肝胰脏、脾脏、心脏、脑和鳃的抗氧化指标,短期投喂(4周)后,四种添加剂高剂量配伍(T7组)在提升各组织SOD、CAT、GSH、GSH-PX活性,降低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方面效果最为显着(P<0.05),而长期投喂(8周)后,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效果最为显着(P<0.05)。3.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免疫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分别于养殖4周和8周后取血清和部分组织测定免疫相关生化指标,同时养殖8周后取全血进行呼吸爆发活性的检测,以及对试验鱼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在提升黄颡鱼体内ACP活性方面,养殖不同周期,姜黄素(T2组)均可显着提升大部分组织的ACP活性(P<0.05),而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对提高血清ACP的效果要优于单独添加姜黄素(T2组),同时,短期投喂(4周)后,高剂量配伍(T7组)对肝胰脏ACP的提升效果好于姜黄素(T2组),中剂量配伍(T6组)对头肾ACP的作用效果要显着优于姜黄素(T2组)(P<0.05);而在提升黄颡鱼体内AKP活性方面,壳聚糖(T3组)的效果和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的效果差别不大,但两者提升大部分组织的AKP活性效果要优于姜黄素(T2组),四种添加剂的不同比例配伍(T5T7)仅对黄颡鱼血清和脾脏AKP活性的提升效果较其余各试验组显着(P<0.05);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与壳聚糖(T3组)在提升黄颡鱼体内MPO活性方面,效果大致相同,仅在血清和脾脏中表现出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的显着优势(P<0.05),但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与壳聚糖(T3组)的效果均好于姜黄素(T2组)(P<0.05),此外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对于提高肝胰脏和头肾MPO活性的效果最为显着(P<0.05),而对于提高脾脏、中肾MPO活性,则四种添加剂高剂量配伍(T7组)效果最为显着(P<0.05);短期投喂(4周)后,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可显着提高血清中GM-CSF、IgM、IL-2等大部分免疫因子的含量(P<0.05),其次为壳聚糖(T3组)以及四种添加剂低剂量配伍(T5组)和中剂量配伍(T6组),姜黄素(T2组)以及四种添加剂高剂量配伍(T7组)仅对少数免疫因子有显着促进效果(P<0.05),而长期投喂(8周)后,姜黄素(T2组)以及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可显着提高血清中大部分免疫因子的含量(P<0.05),但姜黄素(T2组)对大部分免疫指标的提升效果要优于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此外壳聚糖(T3组)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和四种添加剂高剂量配伍(T7组)仅对少部分免疫指标有显着促进效果(P<0.05),四种添加剂低剂量配伍(T5组)仅对血清LZM有显着促进作用(P<0.05);但综合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和抗病力的影响来看,长期投喂(8周)后,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效果(T6组)最最佳。4.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肝功能和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养殖8周后取血清和肝胰脏进行肝功能和脂代谢相关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肝胰脏GOT活力在T6组达到最大值,与T1组相比提高了149.21%,而肝胰脏GPT活力在T7组显着降低(P<0.05);与T1组相比,T3组、T5T7组的血清中GPT活力显着下降(P<0.05),分别下降了57.98%、71.60%、80.16%、74.71%;血清中LDH活力在T6组达到最低值(P<0.05),而TBIL含量却在T4组达到最低值,且与T1组相比降低了约53.55%;配伍组(T5、T6、T7)血清中LDL-C含量与T1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且T7组下降最为明显,下降了约53.25%;肝胰脏中TG含量在T6组达到最低值,与T1组相比下降了56.94%,而血清中TG含量最低值则出现在T7组,与T1组相比降低了57.87%;肝胰脏中T-CHO含量在T2组显着下降(P<0.05),而血清中T-CHO含量在T7组达到最低值,与T1组相比下降了63.76%;T5组和T6组肝胰脏中LPL活性分别是T1组的3.32倍和9.44倍;T6组肝胰脏中HL活性最高,是T1组的2.58倍;与T1组相比,T5组和T6组肝胰脏中TL活性显着升高(P<0.05)。总之,四种添加剂配伍对促进黄颡鱼肝功能和脂代谢效果要优于单独添加某一种添加剂,且中剂量配伍(T6)效果最佳。5.基于转录水平研究添加剂对黄颡鱼代谢调控的影响8周养殖试验结束后,取对照组(T1组)和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组(T6组)的肝胰脏组织,提取RNA并建库后,利用HiSeq X-ten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后得到了100,895条Unigenes,对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后得到53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88个,下调基因350个,从中筛选出了部分免疫和脂代谢相关的基因及其富集的通路,并初步得出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可能是通过上调细胞质DNA传感途径上RPB8以及吞噬体途径中CANX和COLEC12的表达来调节黄颡鱼的免疫能力,同时在调节脂代谢方面,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可能主要通过上调PPAR信号通路上CPT1A、PGAR、GyK这三个靶基因的表达来促进黄颡鱼体内脂类的代谢,从而维持其正常水平。(饲料中添加姜黄素150 mg/kg,壳聚糖4500 mg/kg,维生素709 mg/kg(总量1409mg/kg)、维生素B2 40 mg/kg(总量72 mg/kg))

王志鹏[10](2019)在《卡培他滨不良反应和耐药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文中认为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自1998年后,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持续升高,2014年其发病率排所有癌症发病率的第四位。由于早期筛查普及的不足,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结直肠癌,因而手术加放化疗的治疗手段在中国结直肠癌人群中应用广泛。卡培他滨(Cap)是结直肠癌化疗的主要药物之一,它的出现显着的提高了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并降低了总体的不良反应,但手足皮肤(发生率31.7%)、消化道(发生率>50%)和心脏(发生率33.8%)的不良反应仍严重地阻碍了其临床应用,临床对症治疗常在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之后,而预防性给药则多缺乏针对性。Cap体内代谢过程复杂,代谢产物体内暴露个体间差异大,而基于代谢酶多态性分析Cap生物标志物的干扰较大,尚未有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发现。药物代谢组学是代谢组学的一个分支,其通过定量分析给药前生物体内所有小分子代谢物的代谢状态,将其同机体生理、病理状态及外部干扰因素相关联,分析机体在给药后的影响及结果。因此,通过药物代谢组学的方法,可能发现Cap不良反应生物标志物,预测对Cap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并针对性给予预防措施,最终极大的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经济及身体负担。肿瘤基质细胞介导的耐药是肿瘤耐药的重要机理之一,肿瘤细胞同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研究发现,激活后的基质细胞可转变为肿瘤相关基质细胞,引发基因表达改变等一系列的变化,并通过过度表达或降低表达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蛋白,重构肿瘤细胞胞外基质,进而为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耐药、免疫逃逸等过程提供有利条件。现已有研究阐明了基质细胞在肿瘤耐药过程中的部分作用,但基质细胞数量是否会影响肿瘤耐药尚未可知,肿瘤激活基质细胞后双方基因表达的改变的过程尚不明确,基质细胞同肿瘤细胞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进而影响肿瘤的耐药也需进一步探索。基于以上问题,本论文首先建立了Cap及其五种代谢产物的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测定方法,该方法仅需100μL血浆样本,采用一步液液萃取的方法提取化合物,本方法的选择性良好,Cap及其五种代谢产物质谱响应高,分析时间为5 min,定量下限约为20 ng/mL,线性范围约为20-5000 ng/mL,范围内Cap及其五种代谢物线性良好,优于已报道的大部分方法,本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稳定性、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残留效应、稀释效应等所有项目均符合药典的要求,方法的实用性也在临床样本上得到验证。此外,建立了Cap终末代谢产物氟代-β-丙氨酸(FBAL)的尿液测定方法,FBAL同Cap的心脏毒性关系密切,该方法仅需10μL尿液样本,前处理采用稀释法,仅需15 min即可完成,线性范围20-1000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其余精密度与准确度、稳定性、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残留效应、稀释效应等均符合药典要求。基于药物代谢组学设计,实验入组了55名结直肠癌术后使用含Cap化疗方案的患者,收集术前血浆并详细记录了患者服用Cap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发现入组患者中手足综合征的发病率为5.5%,未见≥3级的手足综合征发生,而≥2级的呕吐发生率为21.8%,≥2级腹泻的发生率为27.3%,≥2级恶心发生率为43.6%,≥2级肝损伤发生率为14.5%,未见其它严重不良反应。随后对患者术前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并对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患者(≥2级不良反应)和未发生患者(<2级不良反应)的代谢谱差异,结果显示,发生腹泻和呕吐患者体内的硒基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有明显下降,而呕吐患者体内的鞘氨醇-1-磷酸和甘胆酸含量有明显上升,肝损伤患者体内甘胆酸水平明显下降,其差异反应了患者体内含硒氨基酸、鞘脂、胆酸的代谢差异,可能成为临床上筛选Cap严重不良反应的候选生物标志物。针对临床上部分化疗患者在服用肝保护剂谷胱甘肽后仍然出现Cap所致肝损伤的不良反应,本论文在大鼠模型上比较了护肝剂异甘草酸镁和谷胱甘肽的护肝效果,实验结果显示,Cap可造成大鼠紫癜样肝损伤,低剂量异甘草酸镁和谷胱甘肽有一定的护肝效果,肝指标略微下降,而中、高剂量异甘草酸镁有较好的护肝效果,肝指标明显下降。实验结果为临床护肝药的使用提供了参考。同时,为考察异甘草酸镁是否会抑制FBAL的排泄进而可能加重患者的心脏不良反应,本论文考察了异甘草酸镁对大鼠FBAL排泄的影响,实验设计了对照组、不同剂量异甘草酸镁组及阳性药物谷胱甘肽组,收集24 h内大鼠的尿液,测定其中的FBAL,结果显示,异甘草酸镁对FBAL的排泄没有影响。为探究结直肠癌肿瘤细胞同相应基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基质细胞对肿瘤细胞耐药的影响,实验首先通过交换肿瘤细胞和基质纤维母细胞的条件培养基(CM)建立了肿瘤细胞同纤维母细胞相互作用的人体细胞和小鼠细胞基础模型,结果显示,纤维母细胞的CM可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且其效果同纤维母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而肿瘤细胞CM对纤维母细胞的影响没有数量依赖性,在其同纤维母细胞数量比为1:5时,纤维母细胞有较好的存活率。进一步基于直接共培养体系,本文探究了肿瘤细胞同纤维母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实验结果显示,纤维母细胞同肿瘤细胞之间无直接竞争关系,纤维母细胞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而自身生长速度降低甚至停止生长,加入单核细胞可轻微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且改善纤维母细胞的生长速度。为探究上述相互作用的机制及细胞基因表达的变化,开展了肿瘤细胞同纤维母细胞的非接触共培养,并首次发现了部分细胞因子如CCL5、TIMP-1、CXCL2/3等的表达改变,Western-blot及PCR结果显示共培养可促进肿瘤的转移和纤维母细胞的激活,细胞因子的改变可能同纤维母细胞的激活及肿瘤细胞上皮细胞到间叶细胞的转变有关。为探究纤维母细胞对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本文基于交换CM实验,发现当纤维母细胞数量超过肿瘤细胞数量一半时,会显着提高结直肠癌肿瘤细胞对5-FU的耐药性。最后,基于肿瘤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直接共培养实验,加入单核细胞可使肿瘤细胞生长速度略微下降,而纤维母细胞改善自身生长速度。直接共培养体系中加入5-FU和单核细胞,肿瘤细胞生长速度仍高于单独培养的肿瘤细胞,但纤维母细胞的生长速度也有所改善。实验结果显示结直肠癌肿瘤细胞同纤维母细胞比例可能是肿瘤细胞耐药的一个生物标志物。综上,本研究建立了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在生物基质中的快速定量方法,发现了卡培他滨所致消化道不良反应患者的差异性内源性代谢物,异甘草酸镁作为护肝药物的效果优于谷胱甘肽,并探究了结直肠癌肿瘤细胞同相应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肿瘤细胞生长和耐药的影响,实验结果对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碘硒联用对氟致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碘硒联用对氟致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吲哚-3-甲醇对免疫应激肉兔肌肉品质、血清生化、行为及盲肠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词缩略表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吲哚-3-甲醇研究进展
        1.1 吲哚-3-甲醇的理化性质
        1.2 I3C与芳香烃受体
        1.3 I3C的酸代谢产物
        1.4 I3C的抗炎作用
        1.5 I3C的抗氧化作用
        1.6 I3C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
        1.7 I3C与肠道微生物组分
    2 免疫应激
        2.1 免疫应激的定义
        2.2 免疫应激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脂多糖诱导免疫应激的机制
        2.4 脂多糖应激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5 脂多糖应激对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
    3 动物行为学
        3.1 动物行为学的定义
        3.2 动物行为学研究现状
        3.3 刻板行为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1.3 饲养管理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I3C对肉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I3C对肉兔屠宰性能的影响
        2.3 I3C对免疫应激肉兔免疫器官的影响
        2.4 I3C对免疫应激肉兔肌肉品质的影响
        2.5 I3C对免疫应激肉兔血清指标的影响
        2.6 I3C对免疫应激肉兔肌肉MDA含量的影响
        2.7 I3C对免疫应激肉兔行为的影响
        2.8 I3C对免疫应激肉兔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3 讨论
        3.1 I3C对健康肉兔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3.2 I3C对免疫应激肉兔免疫器官的影响
        3.3 I3C对免疫应激肉兔肌肉品质的影响
        3.4 I3C对免疫应激肉兔血清指标的影响
        3.5 I3C对免疫应激肉兔肌肉MDA含量的影响
        3.6 I3C对免疫应激肉兔行为的影响
        3.7 I3C对免疫应激肉兔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多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滇黄精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基于数据融合策略对不同生长年限滇黄精的鉴别与评价
    1.1 材料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仪器和试剂
        1.1.3 ATR-FTIR采集
        1.1.4 UV-Vis采集
        1.1.5 多糖含量的测定
        1.1.6 相关性分析
        1.1.7 数据处理
        1.1.8 主成分分析
        1.1.9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1.1.10 聚类分析
        1.1.11 特征变量提取
        1.1.12 数据融合
    1.2 结果与讨论
        1.2.1 多糖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1.2.2 数据预处理
        1.2.3 ATR-FTIR分析
        1.2.4 UV-Vis分析
        1.2.5 ATR-FTIR的主成分分析
        1.2.6 UV-Vis的主成分分析
        1.2.7 特征变量提取
        1.2.8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1.2.9 聚类分析
    1.3 结论
第二章 ATR-FTIR和UV-Vis结合数据融合策略鉴别滇黄精产地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ATR-FTIR采集
        2.1.3 UV-Vis采集
        2.1.4 随机森林算法
        2.1.5 数据融合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ATR-FTIR分析
        2.2.2 UV-Vis分析
        2.2.3 单一光谱鉴别分析
        2.2.4 低级融合
        2.2.5 中级融合
        2.2.6 高级融合
    2.3 结论
第三章 基于NIR和UV-Vis的滇黄精炮制方法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
        3.1.2 试剂
        3.1.3 材料
        3.1.4 炮制方法
        3.1.5 NIR采集
        3.1.6 UV-Vis采集
        3.1.7 滇黄精多糖的含量测定
        3.1.8 5-HMF的含量测定
        3.1.9 色谱条件
        3.1.10 对照品溶液制备
        3.1.11 供试品溶液制备
        3.1.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NIR分析
        3.2.2 UV-Vis分析
        3.2.3 多糖含量测定
        3.2.4 精密度试验
        3.2.5 重复性试验
        3.2.6 稳定性试验
        3.2.7 线性范围与加样回收率试验
        3.2.8 多糖与5-HMF含量分析
        3.2.9 PCA和PLS-DA分析
        3.2.10 聚类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ATR-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鉴别黄精属植物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收集
        4.1.2 ATR-FTIR采集
        4.1.3 OPLS-DA和PLS-DA
        4.1.4 SVM模型
        4.1.5 模型验证
    4.2 结果和讨论
        4.2.1 ATR-FTIR分析
        4.2.2 数据分析
        4.2.3 黄精属及鹿药植物分析
        4.2.4 JH、KZ、RP和LY4类植物的鉴别
        4.2.5 RP鉴别
        4.2.6 DHJ性状鉴别
        4.2.7 HJ鉴别
        4.2.8 模型验证
        4.2.9 SVM模型
    4.3 结论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黄精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1 黄精属植物分类
    2 化学成分
        2.1 甾体皂苷
        2.1.1 螺甾烷醇型
        2.1.2 异螺甾烷醇型
        2.1.3 呋甾烷醇型
        2.1.4 其它结构
        2.2 黄酮类成分
        2.3 三萜皂苷类
        2.4 生物碱类
        2.5 醌类化合物
        2.6 木脂素类
        2.7 植物甾醇
        2.8 多糖类
        2.9 挥发性成分
        2.10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2.11 其它小分子化合物
    3 药理活性
        3.1 抗衰老
        3.2 降血糖
        3.3 抗菌、抗炎和抗病毒
        3.4 保护心脑血管
        3.5 抗肿瘤
        3.6 改善学习记忆和抑制老年痴呆
        3.7 抗疲劳
        3.8 神经系统作用
        3.9 免疫调节
        3.10 抗骨质疏松
        3.11 其它作用
    4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附录

(3)乌头汤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研究
    综述一 中医药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在组合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引言
课题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乌头汤缓解NP的药效及其药理作用探索
    1. 材料
        1.1 数据库
        1.2 软件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1.5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SNL模型的构建
        2.3 乌头汤镇痛药效学指标的检测
        2.4 转录组表达谱样本的制备及检测方法
        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6 “基因-基因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2.7 通路富集分析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NL模型显着降低小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
        3.2 乌头汤可显着改善NP小鼠的疼痛症状
        3.3 NP发病相关的基因主要调控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和神经炎症
        3.4 乌头汤镇痛效应基因显着富集于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
    4. 讨论
        4.1 NP的关键病理环节包括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以及神经炎症
        4.2 乌头汤可有效缓解NP的症状
        4.3 乌头汤的镇痛作用与抑制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有关
    5. 小结
第二部分 乌头汤缓解NP的分子机制挖掘及关键药效物质筛选
    1. 材料
        1.1 数据库
        1.2 软件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1.5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乌头汤候选靶标谱的收集
        2.2 “NP相关基因-乌头汤候选靶标”互作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2.3 重要网络节点的通路富集分析
        2.4 分子对接模拟化合物与靶标蛋白的结合情况
        2.5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检测化合物与蛋白的结合情况
        2.6 药代动力学检测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乌头汤的镇痛候选靶标显着富集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
        3.2 乌头汤的镇痛关键药效物质筛选
    4. 讨论
        4.1 趋化因子信号轴可介导神经炎症
        4.2 芍药苷和甘草苷具有镇痛作用
    5. 小结
第三部分 乌头汤镇痛关键药效物质的作用特点及其分子机制的验证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动物与分组
        2.2 NP模型构建
        2.3 疼痛评价方法
        2.4 取材及组织处理方法
        2.5 动物组织冰冻切片
        2.6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GFAP、NeuN及CCL5的表达
        2.7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成员分子的基因表达水平
        2.8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成员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
        2.9 ELISA方法检测炎症因子的含量
        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有效缓解SNL大鼠的疼痛症状
        3.2 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有效降低SNL大鼠L5脊髓背角组织中GFAP以及CCL5的表达
        3.3 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显着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表达
    4. 讨论
        4.1 CCL5和CCR5与NP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
        4.2 芍药苷-甘草苷组合有望成为新的镇痛组合药物
    5.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一、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二、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三、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四、本课题的拓展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梦萦口服液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 本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思路
        2.3 技术路线图
        2.4 研究内容
        2.5 创新点
第一章 梦萦口服液处方研究
    第一节 梦萦口服液配方组成
    第二节 梦萦口服液处方优选研究
第二章 梦萦口服液改善睡眠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三章 梦萦口服液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提取工艺考察
    第二节 纯化工艺研究
    第三节 成型工艺研究
第四章 梦萦口服液改善小鼠睡眠功能的研究
第五章 梦萦口服液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第二节 30天喂养试验
第六章 梦萦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BDNF-TrkB通路探讨文王一支笔对D-半乳糖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肝损伤的认识
    2 西医对肝损伤的认识
    3 BDNF-Trk B信号通路与肝损伤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6)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的抗抑郁药效及其调控CYP19A1-E2-ERKs通路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和研究内容
        1.2.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睾酮和雌二醇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2.1.1 睾酮和雌二醇的来源
        2.1.2 睾酮和雌二醇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2.1.3 总结与展望
    2.2 CYP19A1 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2.2.1 CYP19A1 结构与功能
        2.2.2 CYP19A1 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2.3 基于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s)信号通路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3.1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s)结构与功能特点
        2.3.2 ERKs信号通路
        2.3.3 ERKs信号通路参与抑郁症的发生
第三章 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抗抑郁药效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仪器与器材
        3.2.2 实验动物
        3.2.3 药品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分组及CUMS模型复制
        3.3.2 行为学检测指标
        3.3.3 神经递质测定
        3.3.4 HPA轴相关激素水平测定
        3.3.5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造模及给药引起的行为学指标的变化
        3.4.2 柴归颗粒对CUMS大鼠神经递质浓度的影响
        3.4.3 柴归颗粒对CUMS大鼠血清中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3.5 讨论与分析
        3.5.1 行为学指标
        3.5.2 单胺类神经递质
        3.5.3 HPA轴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柴归颗粒调节CUMS大鼠外周及脑内T、E2和CYP19A1 水平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4.3.2 外周及海马中睾酮、雌二醇含量测定
        4.3.3 海马中CYP19A1 含量测定
        4.3.4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血清中睾酮、雌二醇水平
        4.4.2 海马中睾酮、雌二醇水平
        4.4.3 海马中CYP19A1 水平
    4.5 分析与讨论
        4.5.1 柴归颗粒对抑郁大鼠外周和脑内T水平的调控作用
        4.5.2 柴归颗粒对抑郁大鼠外周和脑内E2 水平的调控作用
        4.5.3 海马E2 调控下游ERKs信号通路经典抗抑郁途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柴归颗粒对CUMS大鼠CYP19A1-ER-ERK1/2 m 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海马中AR、CYP19A1、ERβ、ERα、ERK1及ERK2 mRNA表达量
        5.3.2 海马中AR、CYP19A1、ERβ、ERα、ERK1/2及p-ERK1/2 蛋白表达量
        5.3.3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海马中CYP19A1-ER-ERK1/2 通路mRNA水平的变化
        5.4.2 海马中CYP19A1-ER-ERK1/2 通路蛋白水平的变化
    5.5 分析与讨论
        5.5.1 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
        5.5.2 雌激素受体ERα、ERβ的表达
        5.5.3 ERKs通路的激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生物转化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转化法转化三七中主要皂苷的研究进展
    1.2 人参皂苷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2.1 抗癌、抗肿瘤
        1.2.2 调节免疫
        1.2.3 改善脏器功能
        1.2.4 降血糖
        1.2.5 保护心脑血管
        1.2.6 保护神经细胞
        1.2.7 保护皮肤细胞
        1.2.8 预防肥胖
        1.2.9 抗抑郁
        1.2.10 抗炎镇痛、抗病毒
        1.2.11 其它药理活性
    1.3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4.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筛分具有转化三七总皂苷能力的菌株
    2.1 前言
    2.2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培养基的配制
        2.3.2 实验溶液的配制
        2.3.3 真菌的分离纯化
        2.3.4 分离纯化的真菌菌株转化三七总皂苷产物的制备
        2.3.5 薄层层析法筛选活性菌株
        2.3.6 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活性菌株
        2.3.7 活性菌株的鉴定与保藏结果
    2.4 实验结果
        2.4.1 真菌的分离纯化结果
        2.4.2 薄层层析法筛选活性菌株的结果
        2.4.3 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活性菌株的结果
        2.4.4 活性菌株的保藏与鉴定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活性菌株转化三七总皂苷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三七总皂苷的提取与测定
        3.3.2 活性菌株转化三七总皂苷产物的制备
        3.3.3 转化产物皂苷部分的提取制备
        3.3.4 三七总皂苷转化后皂苷含量测定
        3.3.5 转化后皂苷的各组分细胞活性筛选
    3.4 实验结果与结构鉴定
        3.4.1 三七总皂苷提取与分离结果
        3.4.2 转化产物的薄层层析法分析鉴定结果
        3.4.3 转化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鉴定结果
        3.4.4 转化产物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鉴定结果
        3.4.5 转化产物的皂苷含量测定结果
        3.4.6 单体化合物20(R)-人参皂苷Rh1的分离纯化及波谱数据
    3.5 讨论
第四章 转化产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器材、样品、仪器及试剂
        4.2.1 实验器材
        4.2.2 实验样品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的制备及实验材料的灭菌
        4.3.2 菌株的活化
        4.3.3 含药平板的制备
        4.3.4 抗真菌实验
        4.3.5 细菌抑制实验
        4.3.6 抑制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4.4 抗真菌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三种常见致病细菌的抑菌实验
    4.6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西洋参-石菖蒲对衰老小鼠的脑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药物的提取与配制
        1.2.3 衰老模型复制与给药
        1.2.4 Morris水迷宫实验
        1.2.5 脑组织采集
        1.2.6 脑蛋白、SOD与MDA测定
    1.3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小鼠体重等表观指征
    2.2 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2.3 小鼠脑中SOD、MDA
3 讨论
4 结语

(9)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脂代谢及免疫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黄颡鱼研究概况
    1.2 黄颡鱼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研究现状
        1.2.1 免疫增强剂
        1.2.2 促生长剂
    1.3 姜黄素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3.1 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
        1.3.2 姜黄素的抗炎作用
        1.3.3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
        1.3.4 姜黄素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4 壳聚糖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5 维生素C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5.1 维生素C参与机体内羟化反应
        1.5.2 维生素C参与机体内氧化还原反应
        1.5.3 维生素C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6 维生素B_2的研究概况
        1.6.1 维生素B_2 的抗氧化作用
        1.6.2 维生素B_2 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
        1.6.3 维生素B_2 调节畜禽动物免疫的研究现状
        1.6.4 维生素B_2 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第二章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形体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1.1 试验鱼
        2.1.1.2 饲料原料
        2.1.1.3 试验试剂
        2.1.1.4 试验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1.2.1 饲料配制
        2.1.2.2 试验鱼管理
        2.1.2.3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1.2.4 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计算公式
        2.1.2.5 常规成分的测定
        2.1.2.6 消化酶活力的测定
        2.1.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的影响
        2.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2.2.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2.2.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2.2.2.3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1.1 试验用鱼
        3.1.1.2 饲料原料
        3.1.1.3 试验仪器
        3.1.1.4 试验试剂
        3.1.2 试验方法
        3.1.2.1 饲料配制
        3.1.2.2 试验鱼管理
        3.1.2.3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1.2.4 血液和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3.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CAT活力的影响
        3.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SOD活力的影响
        3.2.3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GSH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GSH-PX活力的影响
        3.2.5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3.2.6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蛋白质羰基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免疫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1.1 试验用鱼
        4.1.1.2 饲料原料
        4.1.1.3 试验仪器
        4.1.1.4 试验试剂
        4.1.2 试验方法
        4.1.2.1 饲料配制
        4.1.2.2 试验鱼管理
        4.1.2.3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4.1.2.4 测定方法
        4.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
        4.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ACP活力的影响
        4.2.3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AKP活力的影响
        4.2.4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MPO活力的影响
        4.2.5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的影响
        4.2.6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抗病力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4.3.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4.3.3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细胞呼吸爆发和抗病力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肝功能和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1.1 试验用鱼
        5.1.1.2 饲料原料
        5.1.1.3 试验仪器
        5.1.1.4 试验试剂
        5.1.2 试验方法
        5.1.2.1 饲料配制
        5.1.2.2 试验鱼管理
        5.1.2.3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5.1.2.4 肝功能及脂代谢相关指标测定
        5.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5.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5.3.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转录水平分析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对黄颡鱼肝胰脏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1.1 试验用鱼
        6.1.1.2 饲料原料
        6.1.1.3 试验仪器
        6.1.1.4 试验试剂
        6.1.2 试验方法
        6.1.2.1 饲料配制
        6.1.2.2 试验鱼管理
        6.1.2.3 RNA提取与测序文库构建
        6.1.2.4 测序、装配及注释
        6.1.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分析
        6.1.2.6 差异基因qPCR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测序结果
        6.2.2 测序数据和质量评估
        6.2.3 测序序列组装
        6.2.4 unigene功能注释
        6.2.5 差异表达分析
        6.2.6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6.2.6.1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6.2.6.2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6.2.6.3 差异基因qPCR验证结果
    6.3 讨论
        6.3.1 细胞质DNA传感途径
        6.3.2 吞噬体
        6.3.3 PPAR信号通路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10)卡培他滨不良反应和耐药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课题研究背景
        1.1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现状
        1.2 结直肠癌临床治疗现状及卡培他滨的应用
        1.3 药物代谢组学及Cap毒-效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
        1.4 肿瘤细胞同基质细胞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4.1 肿瘤的组成
        1.4.2 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及同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
    2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测定方法的建立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化学品和试剂
        2.2 仪器
        2.3 液相色谱条件
        2.4 质谱条件
        2.5 标准品溶液及质控样本(QC)的配制
        2.5.1 标准品储备液的配制
        2.5.2 标准品工作溶液的配制
        2.5.3 标准曲线工作溶液及质控样本的配制
        2.5.4 内标溶液的配制
        2.6 血浆样本前处理方法
        2.7 方法学验证
        2.7.1 选择性
        2.7.2 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
        2.7.3 精密度和准确度
        2.7.4 稳定性
        2.7.5 残留效应
        2.7.6 稀释效应
        2.8 临床样本的收集
    3 结果及讨论
        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2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3.3.1 选择性
        3.3.2 基质效应及提取回收率
        3.3.3 稳定性
        3.3.4 校正曲线的建立及评价
        3.3.5 精密度和准确度
        3.3.6 残留效应
        3.3.7 稀释效应
        3.4 临床样本测定
    4 方法小结
第三章 基于药物代谢组学发现Cap不良反应生物标志物
    1 引言
    2 入组患者及实验方法
        2.1 入组患者
        2.2 实验方法
        2.2.1 样本前处理
        2.2.2 液相质谱条件
        2.2.3 化合物结构及代谢通路鉴定
    3 实验结果
        3.1 随访结果
        3.2 数据分析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异甘草酸镁对Cap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FBAL排泄的影响
    1 异甘草酸镁对Cap所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2.1 实验动物
        1.2.2 试剂及药品
        1.3 实验方法
        1.3.1 大鼠分组及给药方案
        1.3.2 生物样本的采集及测定
        1.3.3 统计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AKP的变化
        1.4.2 AST的变化
        1.4.3 ALT的变化
        1.4.4 TB的变化
        1.4.5 ALB的变化
        1.4.6 肝组织光镜下改变
        1.5 讨论
        1.6 小结
    2 异甘草酸镁对FBAL排泄的影响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化学品和试剂
        2.2.2 仪器
        2.2.3 液相色谱条件
        2.2.4 质谱条件
        2.2.5 标准品溶液及QC样本的配制
        2.2.6 方法学验证
        2.2.7 异甘草酸镁对FBAL排泄的影响
        2.3 结果及讨论
        2.3.1 色谱及质谱条件的优化
        2.3.2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2.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2.3.4 异甘草酸镁对FBAL排泄的影响
        2.4 小结
第五章 结直肠癌肿瘤细胞同基质细胞相互作用及对肿瘤耐药的影响
    1 引言
    2 结直肠癌肿瘤细胞同基质纤维母细胞相互作用模型的建立
        2.1 不同数量MC38 细胞对NIH3T3 增殖的影响
        2.1.1 仪器及试剂
        2.1.2 细胞系
        2.1.3 实验方法
        2.1.4 实验结果
        2.2 不同NIH3T3 细胞数量对MC38 增殖的影响
        2.2.1 仪器及试剂
        2.2.2 细胞系
        2.2.3 实验方法
        2.2.4 实验结果
        2.3 不同HCT116 细胞数量对CCD18Co细胞增殖的影响
        2.3.1 仪器及试剂
        2.3.2 细胞系
        2.3.3 实验方法
        2.3.4 结果
        2.4 不同CCD18Co细胞数量对HCT116 细胞增殖的影响
        2.4.1 仪器及试剂
        2.4.2 细胞系
        2.4.3 实验方法
        2.4.4 结果
        2.5 小结
    3 直接共培养体系中肿瘤细胞同纤维母细胞相互作用的探索
        3.1 引言
        3.2 仪器及试剂
        3.3 细胞系
        3.4 实验方法
        3.5 实验结果
        3.5.1 不同NIH3T3-GFP数量同MC38-t共培养时的关系
        3.5.2 单核细胞调节肿瘤细胞同纤维母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3.6 讨论
    4 肿瘤细胞同基质纤维母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因子的变化
        4.1 引言
        4.2 MC38同NIH3T3 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因子的变化
        4.2.1 仪器及试剂
        4.2.2 细胞系
        4.2.3 实验方法
        4.2.4 实验结果
        4.3 HCT116同CCD18Co细胞共培养时细胞因子的变化
        4.3.1 仪器及试剂
        4.3.2 细胞系
        4.3.3 实验方法
        4.3.4 实验结果
        4.4 讨论
    5 肿瘤细胞和基质纤维母细胞CM交换后对肿瘤EMT过程及纤维母细胞激活的影响
        5.1 引言
        5.2 Western-blot分析肿瘤细胞和纤维母细胞交换CM后的相互作用
        5.2.1 仪器及试剂
        5.2.2 实验方案
        5.2.3 实验结果
        5.3 RT-qPCR分析HCT116和CCD18Co共培养后的相互作用
        5.3.1 仪器及试剂
        5.3.2 细胞系
        5.3.3 实验方案及检测目标
        5.3.4 结果
    6 基质纤维母细胞提高肿瘤细胞耐药性
        6.1 引言
        6.2 仪器及试剂
        6.3 细胞系
        6.4 实验方法
        6.5 实验结果
        6.5.1 NIH3T3 细胞提高MC38 细胞耐药性
        6.5.2 CCD18Co细胞提高HCT116 细胞耐药性
        6.6 讨论
        6.7 结论
    7 单核细胞和抗肿瘤药调节纤维母细胞促进的肿瘤细胞耐药性
        7.1 引言
        7.2 仪器及试剂
        7.3 细胞系
        7.4 实验方法
        7.5 实验结果
        7.6 讨论
    8 结论
第六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1 研究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结直肠癌临床分期系统
    附录二:伦理证明
    附录三:Cap及其代谢产物临床样本验证结果
    附录四:患者随访记录表
    附录五:HCT116-t和 CCD18Co-GFP共培养生长状态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四、碘硒联用对氟致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吲哚-3-甲醇对免疫应激肉兔肌肉品质、血清生化、行为及盲肠菌群的影响[D]. 赵娜. 西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多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滇黄精鉴别研究[D]. 张娇.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乌头汤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探索[D]. 郭秋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梦萦口服液的研究与开发[D]. 贺程蓓.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基于BDNF-TrkB通路探讨文王一支笔对D-半乳糖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D]. 杨清煜. 湖北民族大学, 2020(02)
  • [6]柴归颗粒治疗性给药的抗抑郁药效及其调控CYP19A1-E2-ERKs通路作用机制研究[D]. 许腾. 山西大学, 2020
  • [7]生物转化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李瑞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8]西洋参-石菖蒲对衰老小鼠的脑保护作用[J]. 宋立强,刘蕊,周游.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9]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脂代谢及免疫机制的影响[D]. 杨雨生.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10]卡培他滨不良反应和耐药生物标志物的发现[D]. 王志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碘硒联合用药对氟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