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Jini技术的企业分布式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Jini技术的企业分布式控制系统研究

一、基于Jini技术的企业集散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刚[1](2021)在《基于DCS的电量采集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水平和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水平也得到了非常大程度上的提高,水泥企业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消耗的煤炭总量不断减少,然而企业整体上消耗的电量仍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企业生产过程中用电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据的比例居高不下,而且在运行过程中,若有的设备存在运行上的故障时也会导致消耗的电量出现异常情况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导致用电量增长的因素之一。为更好的解决电量异常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以JX-300X集散控制系统作为基础,应用于水泥厂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进行电量采集监测应用技术的设计。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和水泥厂生产制造的流水线相互结合,并借助于组态软件完成对生产现场具体工序进行监控的上位机监控系统。借助于系统设计的监控显示界面能够对生产制造的现场进行动态直观的监测,而且上位机监控的画面是跟随现场进行实时改变的,因此在整个控制的过程中对操作人员在技术上的要求非常低,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整个控制的过程得到优化完善。因此借助于该系统能够完成对水泥厂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操作流程中消耗的电能进行实时获取和监控,同时还能生成实时监测电能的趋势曲线,能够发出故障报警信号,完成报表的打印和查询等。通过将该系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投入使用,并对获取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以JX-300X作为基础开发研究的采集水泥厂电量的系统在实际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是具有可行性的,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完成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电量异常的情况,同时还能够对水泥厂实时消耗的电能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应用节约耗能的方式奠定基础,有助于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在投入成本上的控制。

刘盼[2](2020)在《石灰三叶窑生产过程控制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钢铁、电石、环保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石灰的用量不断增长,而氢氧化钙的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也扩大了石灰需求。石灰产业属于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在我国回转石灰窑是生产石灰的主要设备,但其具有设备质量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研究新型节能回转窑降低能耗,减少有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新型三叶回转石灰窑与传统回转窑相比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本文设计了三叶回转窑烧制石灰的工艺流程,对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三叶石灰窑煅烧石灰的工艺流程,介绍了三叶窑的结构和优点,对煅烧过程进行理论计算,确定控制要求和工艺过程参数。采用集散控制系统实现集中监控和分散控制,过程控制级采用西门子1200系列PLC作为控制器,过程管理级采用主流组态软件系统组态全厂控制设备,冗余的工业以太网能够增强控制系统稳定性;(2)对过程控制级的控制器编程,包括生产线设备手动、自动控制、过程参数采集与转换、累积量计算、报警程序等。完成过程管理级的系统配置、通讯设置,编写流程监控画面、数据趋势记录、报警信息处理画面,设计报表自动生成与存储功能程序;(3)针对传统控制方案难以解决非线性、多耦合的石灰窑系统煅烧温度控制问题,在研究了T-S模糊神经网络的特点和学习算法后,设计了二输入二输出的三叶石灰窑模糊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自校正控制方案能够自主学习控制规则,控制最优煅烧温度;(4)开发了基于SSM框架的生产过程信息发布系统,控制系统将生产数据转存至网络数据库,Web服务器响应用户在移动终端上的查询请求,将实时数据或历史数据返回给用户,用户可查询趋势和报表记录,实现了生产过程数据的移动化发布。

赵冬玲[3](2020)在《农业产业布局对畜禽养殖污染的影响研究 ——基于种养结合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种养结合是中国农业产业布局优化的重点方向。通过物质和能量在种植业和养殖业间的有机循环,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是有效实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综合利用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等方法,基于1997-2017年的省区层面数据,测度种植业和养殖的绝对和相对共同集聚指数,分析中国种养结合农业产业布局的时空演变态势;然后从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双重视角阐释种养结合的农业产业布局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影响机制;并基于2011-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从宏观经验层面考察种养结合农业产业布局状况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进一步基于2012-2014年环保部公布的30000多家规模化养殖场数据,从微观层面分析种养结合农业产业布局状况对企业减排措施选择的可能影响。研究发现:(1)1997-2017二十年间,种植业集聚程度提高,养殖业的集聚程度降低,种植业和养殖业呈现分离态势。从区域差异角度来看,东部地区种养结合程度的变动主要是由于粮食集聚或占比下降,肉类产量的集聚和占比略有上升;中部地区的种养结合程度变化不大;西部地区的种养结合程度变化主要是由于粮食集聚或占比上升幅度大,肉类产量的集聚和占比略有上升。(2)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表明,种养结合程度的提升有利于降低各省份畜禽污染物排放强度,各省份投入的环境治理投资却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没有明显的效果。(3)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显示,省区种养结合程度的提高会促使当地企业选择还田措施以实现更好的减排效果。分企业组织形式来看,养殖小区和合作社比养殖场和公司更易于采取减排措施。从养殖类型看,种养结合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养殖猪和养殖牛的企业更容易选择减排措施,养殖鸡的企业采取减排措施的可能性对种养结合程度要求更高,即要求区域内企业集聚,而不是简单的产量增加。本文的可能创新点在于:第一,研究方法上,选择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测度指标,即肉类产量与粮食面积之比、区位熵共同集聚、空间基尼系数共同集聚,刻画了种养结合时空发展特征。第二,研究内容上,从宏微观层面基于种养结合视角研究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对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强度和企业减排措施选择的影响,为种养结合对畜禽污染治理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更充分的经验证据。

王连进[4](2019)在《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集中供热的覆盖面积正逐步扩大,同时居民对集中供热个性化和舒适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现有集中供热系统存在着诸如以下问题:由于监控测点数量不足,监控参数数量少,导致用户出现的问题发现不及时;现有供热管网热能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现有的供热管网控制大多数是依靠有经验的操作人员手动调节控制,集中供热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低,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差等。针对供热管网出现的以上问题,本文在分析供热管网运行工艺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华能青岛热电有限公司的《供热管网节能平衡关键技术开发》项目需求,设计开发了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集中供热系统的组成及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构建了供热管网调节的数学模型。在分析供热管网的供热过程机理的基础上,优选质—量调节方法,并完成了该调节方法在供热过程中的数学建模和模型参数识别,为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针对华能青岛热电有限公司供热管网项目的工艺流程和实际需要,对现有DCS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进行分析综述,结合现有技术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整套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方案,为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的实现提供了解决方案。(3)通过对监控软件功能分析,采用组件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组件技术的供热管网监控软件体系,选用美国Opto22公司的SNAP-PAC平台,设计开发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该系统以整个供热管网为监控对象,实现对供热管网各监控测点的数据采集和过程控制,以及对整个供热工艺流程的控制管理。本文在对供热工艺流程分析及理论建模基础上,实现了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开发与集成。相比于传统PLC监控平台,该系统具有目标用户针对性强,在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情况下还具有操作简单易学易用的特点,设计内容符合项目需求,并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张志朋[5](2019)在《热电厂能源与动力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现代企业改革的深化,传统热电厂的经营模式逐渐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运营效率与效率,成为现代热电厂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主要途径。研究工作以某橡胶集团热电厂为例,针对企业目前存在的子系统分散、实时性差、人力成本高、管理欠规范等问题,开发能源与动力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独立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管理结构和减少生产成本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某橡胶集团热电厂的能源与动力系统发展现状、问题所在及未来趋势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热电厂的生产及管理背景。提出了热电厂能源与动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性需求与非功能性需求。其次,从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构建热电厂能源与动力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一是对辅助决策子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规划与设计;二是对配电、除氧与空压机等运行管理子系统进行了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提出了以西门子S7-1500为主控制器的设计方案;三是对已有DCS系统中的锅炉汽机、超低排放及污水站、原料及燃料供应、能源介质供应等管理子系统,运用OPC技术和WinCC组态软件,实现监控子系统的动态数据交换与集团能源与动力管理信息系统。最后,阐述了系统功能模块、WinCC与监控子系统的动态数据交换、集散控制子系统三大层面的实现过程。

田军强[6](2019)在《面向工业计量和控制的集散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集散控制系统是以工业生产及其之间的分散与协作关系为对象,结合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等生产过程的控制系统。随着微电子技术、接口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快速发展,现代自动化仪表不断更新换代,促使着集散控制系统将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在此背景下,根据集散控制的实际功能和需求,开发研究了面向工业计量和控制的集散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选择工业级的ARM系列微处理器,并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完成其开发和研究。首先,对工业计量及自动化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结合物联网相关知识,提出一种面向工业计量和控制的集散控制系统架构,对系统各层功能进行分析,明确系统数据流向。其次,对控制单元进行软硬件设计。硬件方面,对主要电路进行详细设计,设计断电数据保护电路,采用电容储能方案实现断电续流保护数据的功能,提高控制单元的可靠性;结合光电隔离、电磁隔离、浮地系统等抗干扰技术抑制复杂工业现场产生的不确定性干扰;软件方面,对数据采集、传输程序设计,采用数字滤波技术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利用一阶差分法剔除奇异项,递推平均法实现数据清洗处理;建立任务模型,按照任务编号实现对应功能。再次,在先进控制策略方面,引入预测函数控制算法,提高生产过程控制的精准度,并结合氟化反应工艺中温度要求,进行了反应釜内温度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能够实现温度准确控制。在对系统功能的分析之后,运用模块化思想划分若干功能模块,并逐块实现;研究数据库设计过程,对数据库进行搭建,实现双机热备功能。最后,开发了集散控制单元样机,并以样机为核心搭建集散控制单元测试环境。通过对集散控制单元以及系统做测试,验证了断电续流功能和双机热备功能,结果表明基本实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邓良凯[7](2018)在《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及规划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是城乡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今城乡居民旅游活动需求急剧增长的趋势下,传统依靠旅游景点、旅游城镇等个体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于旅游服务的需求,造成了旅游目的地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因此,为满足城乡居民持续增长旅游服务的需求,顺应旅游目的发展一体化、连续化的发展趋势,回应国家对于旅游目的地区域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政策要求,总结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规律并预测发展趋势,制定合理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物质空间建设规划,提高旅游目的地连续旅游服务能力,是城乡旅游服务设施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城乡旅游服务设施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而旅游目的地系统是城乡旅游服务设施复杂系统的子系统之一。为此,融贯城乡规划的物质空间思维和复杂网络分析理论,凝练“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将旅游目的地现实系统抽象为网络模型,并建立指标体系对模型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提出旅游目的地现实系统的规划优化策略。首先,对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选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川西高原”作为研究对象,对川西高原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性、旅游人口规模流动变化趋势、旅游目的地发展网络化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发展建设面临主要问题,即川西高原游客的连续旅游服务需求与旅游目的地空间布局碎片化的矛盾。其次,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模型的构建。针对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选取川西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旅行线路作为网络模型的构建机理,运用2013年、2017年网络游记数据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游客的旅行活动线路进行提取,以旅游目的地为点,游客的旅游线路为线,构建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网络的空间结构模型,实现将旅游目的地复杂现实问题到简单抽象模型的转变。第三,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的特征。应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分析指标体系,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数据可视化方法,从旅游目的地的个体职能体系、旅游联系、组团划分的等方面,对2013年与2017年旅游目的地的网络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其空间结构特征。第四,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空间网络结构的演变规律。依据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机制,借鉴复杂网络动态演化理论,对2020年规划后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作出预测。并将2013年、2017年和2020年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特征进行对比,总结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第五,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规划策略。依据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从旅游目的地空间核心板块划分、发展轴线培育、旅游服务片区划分三个方面对旅游目的地空间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并在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对川西高原区域范围内旅游目的地旅游公共服设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交通等物质空间布局进行了规划优化。本研究尝试将复杂网络分析方法运用于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系统的专项规划设计,刻画出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能够为旅游目的地系统的专项规划提供一种新的科学依据和研究工具,寻求与旅游目的地类似的城乡服务设施规划与复杂网络分析结合运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探索城乡规划信息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

方勇[8](2010)在《基于Tolapai的家庭网络的自动管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和宽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家电设备都开始内置各种嵌入式芯片和处理器,以使其具备网络连接和数据通信的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各类家电设备如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都将成为数字家庭的网络终端。数字家庭网络可以连接各种信息终端,提供集成的话音、数据、多媒体、控制和管理功能,达到信息在家庭内部终端和外部公网之间以及家庭内部终端之间的充分流通和共享。家庭网络的实现目标是将家庭中的各种通信设备、家用电器和家庭保安装置连接到一个智能化系统上进行集中或异地的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性管理。为了满足信息化社会中普通家庭用户对建立智能化家庭网络的需要,本文首先对家庭网络要实现的系统功能和相应的技术要求以及家庭网络建立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并且对用户通过家庭网关分别从家庭外部和内部对信息家电进行访问的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以Intel Tolapai开发板为基础,设计了一个结构化、层次化的家庭网络的自动管理系统,使这个系统具有很好的扩展性,能够根据需要对系统功能进行扩充与修改,其中详细介绍了系统硬件基础及软件架构,以及各软件模块的功能。最后对系统中的关键模块,即系统网络流量监测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

李全[9](2009)在《基于DPWS的工业控制网络及设备描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在生产自动化领域,工业控制网络是建设高效自动化生产线的关键。近年提出的嵌入式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相结合的工业控制网络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提高了管理层访问控制多台设备的效率,但在网络架构发生变化时会产生繁琐的网络配置问题,且现有的设备描述文件存在可读性差、专用性强和设备复杂功能或配置难以描述等问题。因此,设备间如何更加方便、智能地互联和更好地协同工作就成为了建设自动化生产线的关键问题。针对基于嵌入式Web的工业控制网络存在的问题,如何建立基于DPWS工业控制网络的原型系统,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阐述了一种基于DPWS的工业控制网络概念、网络拓扑结构、组成及优点,论述了DPWS协议栈及实现机制,并分析比较了几种网络中间件技术的特点。接着,详细分析了在基于DPWS的工业控制网络中智能设备应满足的要求,通过WebServices技术把设备的功能抽象成服务和对设备的功能进行分类,提出了基于DPWS的工业控制网络的设备模型,设计了该模型的整体结构,并详细论述该模型的服务管理模块、服务发现模块、事件处理机制和服务访问接口等四个模块的实现机制和技术特点。然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设备互操作中的设备描述技术为切入点,提出了一种基于CIM/XML的设备描述方法,设计了设备模型中被管信息对象的扩展模型,该方法更有利于设备及系统应用的管理集成。最后,模拟建立了一个基于DPWS工业控制网络的原型系统,论述了其实验环境和整体工作流程,同时,通过程序实现了该系统的设备发现、设备描述解析、设备控制、设备事件和图形用户接口等五个功能,验证了该系统可行性。基于DPWS工业控制网络原型系统的建立,实现了设备的即插即用、配置简单和可扩展性强等目标,提高了开发设备描述文件的效率,降低了开发设备描述文件的成本,更好地满足工业控制网络的需求,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

刘霞[10](2008)在《基于IPv6的智能家居网络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家电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出现了家庭信息网络、智能家居的概念。愈来愈多的家庭迫切需要在家中随时随地就可以访问外界的信息源,或者在家庭外部控制家中的家电,甚至在家庭内实现智能化。Ipv6的出现使得这种理想更加迅速的成为现实。Ipv6地址空间充足,可以为地球上每个家电都分配一个全局Ipv6地址,使设备连接到Internet上,从而解决了由于Ipv4地址短缺给构建智能家庭网络系统构成的瓶颈。同时Ipv6地址和服务的自动配置能力强,使得在家庭信息网络中添加家电设备时几乎不需要做任何配置。加上它的安全性高、对移动性的支持及QoS支持使得Ipv6的智能家居时代已经到来。本文首先阐述了课题来源和意义,详细的分析了智能家居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缺乏统一明确的国际标准是限制智能家居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以及IPv6协议在构建家庭信息网络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基于IPv6的智能家居系统是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方向。接着详细的分析了IPv6协议特点、编址和过渡技术以及其对家电网络的支持。根据家庭网络类型以及设备的种类把家庭网络划分成高速A/V网络、数据通讯网、低速家电控制网络。三个网络通过家庭网关互联,每一子网可以使用不同的物理媒体和通讯协议,家庭网关兼容所有的通讯协议。并分别对每个子网进行详细设计,在家庭网络的技术实现上,我们根据家居环境的特点,采用了蓝牙技术、IEEE1394技术和无线编码技术相结合的混合网络构建方案,并采用Jini技术对家庭网络进行集成。然后分析了家庭网关的体系结构和功能以及安全性,详细的设计了家电控制网络,把它分解成家电信息登记、家电状态查询和家电控制三个部分来实现,利用WinSockets类实现了基于C/S架构的家电本地/远程控制。

二、基于Jini技术的企业集散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Jini技术的企业集散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CS的电量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电量采集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2.2 国内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JX-300X集散控制系统
    3.1 集散控制系统的概述
        3.1.1 集散控制系统结构
        3.1.2 集散控制系统的优势
    3.2 JX-300X系统简述
    3.3 JX-300X系统通讯网络
        3.3.1 信息管理网络
        3.3.2 过程控制网络
    3.4 JX-300X系统硬件
        3.4.1 控制站
        3.4.2 操作站硬件
    3.5 JX-300X系统组态软件及特点
        3.5.1 组态软件概述
        3.5.2 选择系统组态
        3.5.3 系统监控
        3.5.4 系统软件的优势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量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
        4.1.1 工作原理
        4.1.2 系统硬件结构
    4.2 DCS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2.1 卡件设计
        4.2.2 DCS控制系统的通讯网络
        4.2.3 冗余的硬件设计
        4.2.4 过程输入/输出(I/O)模块设计
        4.2.5 电量采集终端设备
    4.3 本系统的硬件原理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量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大型水泥厂的发展概况及用电情况介绍
        5.1.1 大型水泥厂生产工艺
        5.1.2 大型水泥厂用电设备介绍
    5.2 软件简介及系统总体组态
        5.2.1 Advantrol Pro组态软件
        5.2.2 现场控制单元完成的主要控制任务
    5.3 系统组态步骤
        5.3.1 控制站
        5.3.2 操作站组态
    5.4 电量监控过程的程序设计和软件组态
        5.4.1 程序设计
        5.4.2 系统监控画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开关量监控程序
    附录B 输入量程转化程序
    附录C 电量累计程序
    附录D 电机控制程序
    附录E 其他程序
    附录F 电量采集监控画面
    附录G 电量采集统计画面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 其他研究成果

(2)石灰三叶窑生产过程控制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石灰生产设备与技术现状
    1.3 过程控制与智能控制研究现状
        1.3.1 过程控制研究现状
        1.3.2 智能控制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煅烧石灰生产工艺过程与控制系统总体框架
    2.1 三叶窑石灰煅烧工艺流程
        2.1.1 生产目标
        2.1.2 石灰石上料系统
        2.1.3 三叶石灰窑与石灰煅烧系统
        2.1.4 石灰运输存储系统
    2.2 三叶窑内石灰石分解理论计算
        2.2.1 所需石灰石量
        2.2.2 天然气反应与石灰石分解过程计算
        2.2.3 输出的热量
        2.2.4 输入的热量
    2.3 控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3.1 集散控制系统与PLC
        2.3.2 控制系统要求
        2.3.3 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产线控制程序设计
    3.1 主要控制设备及IO分配
        3.1.1 主要控制设备统计
        3.1.2 系统IO分配
    3.2 PLC扩展模块选型
    3.3 控制程序设计
        3.3.1 PLC主程序工作流程
        3.3.2 PLC顺序控制方案
    3.4 DCS操作站功能设计
        3.4.1 流程监控画面设计
        3.4.2 事件报警与数据趋势
        3.4.3 报表内容与画面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灰窑温度T-S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4.1 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
        4.1.1 模糊控制理论
        4.1.2 神经网络
        4.1.3 模糊神经网络
    4.2 T-S型模糊神经网络与学习算法
        4.2.1 T-S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4.2.2 T-S模糊神经网络算法
    4.3 石灰窑模糊神经网络建模与仿真
        4.3.1 石灰窑温度控制模糊神经网络设计
        4.3.2 石灰窑温度控制模糊神经网络学习与训练
    4.4 石灰窑模糊神经网络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产过程信息移动发布系统
    5.1 生产过程信息Web发布
        5.1.1 B/S模式下的生产信息移动发布
        5.1.2 Web信息发布技术及工作流程
    5.2 数据库与数据传输
        5.2.1 数据库设计
        5.2.2 数据库连接与数据更新
    5.3 信息发布系统功能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Web信息发布系统框架整合代码

(3)农业产业布局对畜禽养殖污染的影响研究 ——基于种养结合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框架安排
    第五节 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农业产业布局的相关研究
        一、农业区位论
        二、种植业地理分布
        三、养殖业地理分布
    第二节 畜禽养殖污染的影响因素
        一、产业集聚角度
        二、环境规制角度
        三、经济发展角度
    第三节 种养不平衡对畜禽养殖污染影响研究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农业产业布局对畜禽养殖污染的影响机理
    第一节 影响机制
    第二节 数理模型及推导
    第三节 研究假说提出
第四章 种养结合指数测算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第一节 测算方法借鉴
        一、传统测算的方法
        二、共同集聚的研究
    第二节 测算方法介绍
        一、区位熵
        二、空间基尼系数
        三、共同集聚指数
    第三节 种植业与养殖业的集聚趋势分析
        一、种植业分布特征
        二、养殖业分布特征
    第四节 种养结合的测度结果分析
        一、时间趋势变化
        二、空间异质演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产业布局对畜禽污染排放影响的经验证据
    第一节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方法选择与介绍
        二、空间自相关检验
        三、模型设定
    第二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种养结合相对指标回归结果
        二、种养结合绝对指标回归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产业布局对企业减排措施选择影响的经验证据
    第一节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一、方法选择和模型设定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第二节 全样本数据的完全模型检验
    第三节 按企业组织形式子样本完全模型检验
    第四节 按畜禽种类分类的子样本完全模型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供热管网调节控制方法研究
    2.1 集中供热系统
        2.1.1 集中供热系统组成
        2.1.2 供热管网工艺流程
    2.2 供热管网运行调节模型及调节方法
        2.2.1 运行调节模型
        2.2.2 调节方法
    2.3 供热管网供热过程建模
        2.3.1 供热过程的数学模型
        2.3.2 数学模型参数的识别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方案及硬件组成
    3.1 系统概况
    3.2 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方案
        3.2.1 DCS技术及存在问题分析
        3.2.2 现场总线技术及存在问题分析
        3.2.3 工业以太网技术
        3.2.4 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方案
    3.3 系统硬件组成
        3.3.1 SNAP-PAC-R2 控制器及配置
        3.3.2 I/O模块及配置
        3.3.3 电源模块
        3.3.4 现场仪表的选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供热管网监控软件体系
        4.1.1 监控组态软件
        4.1.2 监控软件功能模块
        4.1.3 组件技术
        4.1.4 基于组件技术的供热管网监控软件体系
    4.2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2.1 软件总体结构
        4.2.2 软件平台及开发工具选择
        4.2.3 数据采集程序实现
        4.2.4 应用程序与控制器通讯
        4.2.5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及运行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热电厂能源与动力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集散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热电厂能源与动力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2.1 引言
    2.2 系统设计目标
    2.3 系统概要介绍
        2.3.1 背景介绍
        2.3.2 项目范围及用户群体
    2.4 功能性需求
        2.4.1 系统分层图
        2.4.2 系统功能简介
    2.5 非功能性需求
        2.5.1 系统维护功能需求
        2.5.2 系统性能要求
        2.5.3 数据库要求
        2.5.4 数据交换与接口需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电厂能源与动力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设计原则
    3.2 系统概述
    3.3 总体结构
    3.4 系统方案设计
        3.4.1 理论技术基础
        3.4.2 集散控制子系统方案设计
        3.4.3 集散控制子系统组成架构
        3.4.4 辅助决策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3.4.5 不同子系统通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电厂能源与动力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4.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实现
        4.1.1 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子系统
        4.1.2 数据处理子系统
        4.1.3 故障报警子系统
        4.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锅炉烟气超低排放子系统设计实现
        4.2.1 锅炉烟气超低排放子系统工艺设计
        4.2.2 湿式电除尘系统
        4.2.3 石灰石制浆系统
        4.2.4 烟气系统
        4.2.5 吸收系统
    4.3 OPC数据传输方式研究
        4.3.1 OPC体系结构
        4.3.2 OPC数据访问模式探究
        4.3.3 OPC服务器冗余分析
    4.4 OPC实现WinCC与监控子系统的动态数据交换
        4.4.1 WinCC的OPC服务器设置
        4.4.2 WinCC与力控的动态数据交换
        4.4.3 WinCC与组态王的动态数据交换
    4.5 集散控制子系统实现
    4.6 集散控制子系统控制柜设计与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面向工业计量和控制的集散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计量及自动化行业的发展
        1.2.2 集散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集散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新型集散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2.1.1 现场层
        2.1.2 控制单元层
        2.1.3 管理层
    2.2 系统数据流设计
    2.3 集散控制单元需求分析
    2.4 集散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概述
        2.4.1 先进控制算法概述
        2.4.2 系统通信协议简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散控制单元硬件设计
    3.1 微处理器选型
    3.2 控制单元硬件结构设计
    3.3 控制单元主要电路设计
        3.3.1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3.2 降压模块电路设计
        3.3.3 光耦隔离模块电路设计
        3.3.4 断电数据保护模块电路设计
    3.4 透传模块选择
        3.4.1 透传模块工作原理及特点
        3.4.2 通讯参数配置及测试
    3.5 抗干扰设计
        3.5.1 常用抗干扰技术
        3.5.2 控制单元的抗干扰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散控制单元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方案
        4.1.1 软件架构设计
        4.1.2 软件工作流程
    4.2 数据采集预处理算法
        4.2.1 基于差分法的数字滤波原理
        4.2.2 滤波算法有效性验证
    4.3 计量模型的建立
    4.4 通信管理
        4.4.1 集散控制单元与上位机的通信实现
        4.4.2 Modbus通信协议应用
        4.4.3 心跳机制研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散控制系统客户端、数据库及先进控制研究
    5.1 客户端软件设计
        5.1.1 软件设计思想
        5.1.2 系统功能分析
    5.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5.2.1 数据库功能需求分析
        5.2.2 数据库概念及逻辑结构设计
        5.2.3 双机热备设计
    5.3 预测函数控制
        5.3.1 预测函数控制基本原理及算法
        5.3.2 制药生产中预测函数控制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实验平台搭建
    6.2 集散控制单元硬件测试
        6.2.1 开机时间测试
        6.2.2 断电数据续流时间测试
    6.3 集散控制单元性能测试
        6.3.1 丢包率测试
        6.3.2 时延测试
    6.4 双机热备状况测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7)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及规划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目的地建设供给侧结构性失衡
        1.1.2 旅游目的地建设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1.3 国家政策对旅游目的地建设提升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旅游目的地与空间结构概念
        1.2.2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1.2.3 全国及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规划实践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科学问题
    1.4 研究章节构成与研究方法
        1.4.1 章节构成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整体研究方案设计
    2.1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2.1.1 川西高原地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2.1.2 川西高原现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2.2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发展趋势
        2.2.1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接待人口规模流动变化趋势
        2.2.2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网络化发展趋势
    2.3 整体研究思路及研究技术路线
        2.3.1 整体研究思路
        2.3.2 整体研究技术路线
    2.4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网络模型构建
        2.4.1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形成机理
        2.4.2 旅游目的地的语义模型
        2.4.3 研究数据收集与处理
        2.4.4 旅游目的地网络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特征
    3.1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分析思路
    3.2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3.2.1 旅游目的地职能体系空间结构分析
        3.2.2 旅游目的地旅游联系空间结构分析
        3.2.3 旅游目的地网络组团空间结构分析
        3.2.4 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自相关性分析
    3.3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特征总结
        3.3.1 旅游目的地职能体系空间分布差异化明显
        3.3.2 核心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协作关系较少
        3.3.3 旅游目的地组团之间旅游协作关系不平衡
    3.4 本章小结
4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4.1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规划预测模型
        4.1.1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驱动因素
        4.1.2 复杂网络演变预测模型
        4.1.3 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规划预测模型构建
    4.2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规划预测模拟
        4.2.1 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演变模拟
        4.2.2 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特征预测
    4.3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4.3.1 旅游目的地职能体系空间分布演变规律
        4.3.2 旅游目的地旅游协作关系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4.3.3 旅游目的地网络组团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规划策略研究
    5.1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5.1.1 整体规划思路
        5.1.2 旅游目的地旅游服务板块
        5.1.3 旅游目的地发展轴线规划
        5.1.4 旅游目的地服务片区规划
    5.2 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物质空间规划优化
        5.2.1 整体优化思路
        5.2.2 旅游目的地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优化
        5.2.3 旅游目的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优化
        5.2.4 旅游目的的旅游公共交通线路规划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主要不足与展望
        6.3.1 主要不足
        6.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主要课题研究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主要工程实践项目
    D.旅游目的地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指标计算结果
    E.川西高原地区游客旅游线路调查问卷
    F.川西高原游记部分爬取数据示例

(8)基于Tolapai的家庭网络的自动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家庭网络的概念
        1.2.2 家庭网络的业务和应用
        1.2.3 家庭网络的技术支撑
        1.2.4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家庭网络的相关技术
    2.1 主流家庭网络标准
        2.1.1 DLNA
        2.1.2 OSGI
        2.1.3 UPnP
        2.1.4 Jini
        2.1.5 LonWorks
        2.1.6 HAVI
    2.2 家庭网络的联网技术
    2.3 家庭网络的安全技术
    2.4 家庭网络的QOS 技术
    2.5 家庭网络的智能路由技术
    2.6 家庭网络的设备自动发现和自动配置技术
    2.7 家庭网络的编址技术
    2.8 家庭网络的媒体技术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TOLAPAI 的家庭网络的系统结构
    3.1 系统功能
    3.2 现代家庭网络的技术要求
    3.3 家庭网络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3.3.1 家庭网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解决方案
    3.4 家庭网关的功能模式
    3.5 系统开发平台
        3.5.1 Intel Tolapai
        3.5.2 Windows XP Embedded
    3.6 系统设计
        3.6.1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3.6.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量监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网络流量测量的作用
    4.2 网络流量分类
    4.3 网络流量测量的主要方法
        4.3.1 主动测量方法
        4.3.2 被动测量方法
        4.3.3 测量方法比较
    4.4 流量监测模块的设计
        4.4.1 数据包捕获模块
        4.4.2 数据包分析模块
        4.4.3 Web 界面显示模块
        4.4.4 数据库管理模块
    4.5 流量监测模块的实现
        4.5.1 主机流量监测
        4.5.2 网络整体流量统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9)基于DPWS的工业控制网络及设备描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工业控制网络的发展状况
        1.2.1 集散控制系统
        1.2.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1.2.3 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
    1.3 基于嵌入式Web 的工业控制网络
    1.4 基于DPWS 的工业控制网络
        1.4.1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简介
        1.4.2 网络的组成
        1.4.3 基于DPWS工业控制网络的优点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5.2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DPWS 及 CIM
    2.1 DPWS 的概述
        2.1.1 DPWS协议栈
        2.1.2 DPWS实现机制
    2.2 其他网络中间件技术
        2.2.1 Jini技术
        2.2.2 UPnP技术
        2.2.3 Salutation技术
    2.3 几种网络中间件的比较
    2.4 公共信息模型(CIM)
        2.4.1 CIM模型
        2.4.2 CIM类和关系
        2.4.3 被管对象格式MOF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DPWS 的工业控制网络设备模型设计
    3.1 DICDM 模型
    3.2 服务管理模块
        3.2.1 信息管理库结构
        3.2.2 信息管理库的存储
    3.3 服务发现模块
    3.4 事件处理机制
    3.5 服务访问接口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IM/XML 设备描述的研究
    4.1 设备描述技术的相关背景
        4.1.1 EDD文件
        4.1.2 EDS文件
        4.1.3 XDDL文件
        4.1.4 各种设备描述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4.2 用CIM/XML 实现设备描述的优点
    4.3 基于CIM/XML 设备描述模型设计
        4.3.1 确定被管信息对象的相关领域
        4.3.2 可复用核心模型
        4.3.3 被管信息对象的扩展模型设计
    4.4 生成相应的MOF 和XML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 DPWS 的工业控制网络的模拟实现
    5.1 实验介绍
        5.1.1 设计目标
        5.1.2 设备工作流程
    5.2 设备发现的设计与实现
    5.3 设备描述解析的设计与实现
        5.3.1 概述
        5.3.2 文件的解析
    5.4 设备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5.5 设备事件的设计与实现
    5.6 图形用户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5.6.1 控制端初始化
        5.6.2 图形用户界面
    5.7 性能分析测试
        5.7.1 应用实例结构
        5.7.2 应用方案
        5.7.3 测试结果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工作总结
    6.2 文章的主要贡献
    6.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IPv6的智能家居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1.2.1 接入技术
        1.2.2 高层互联协议
        1.2.3 家居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1.3 IPv6智能家居的提出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论文安排
第二章 Ipv6网络与智能家居
    2.1 IPv6的特点与编址
        2.1.1 IPv6的特点
        2.1.2 IPv6编址
        2.1.3 IPv6地址类型
    2.2 IPv6的应用与过渡技术
        2.2.1 双协议栈技术
        2.2.2 隧道技术
        2.2.3 NAT-PT技术
    2.3 IPv6对网络家电的支持
第三章 家庭网络设计
    3.1 家庭网络的类型和特点
    3.2 家庭网络设备
    3.3 家庭网络的组成
    3.4 家庭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3.4.1 家庭网络的总体架构
        3.4.2 混合网络和子系统设计
        3.4.3 家庭网络的集成
第四章 家庭网络服务器端的设计与实现
    4.1 家庭网关的体系结构
    4.2 家庭网关的功能
        4.2.1 Internet接入
        4.2.2 连接异构的子网
        4.2.3 实现家电管理功能
        4.2.4 实现控制代理功能
    4.3 本地/远程控制服务器端的设计与实现
        4.3.1 WinSockets类简介
        4.3.2 服务器端的设计与实现
    4.4 家庭网关的安全技术
        4.4.1 家庭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4.4.2 各类家庭网络安全技术介绍
    4.5 IPv6接入方案
第五章 家电控制网络应用系统实现
    5.1 家电控制网络
    5.2 家电控制服务
        5.2.1 家电信息登记系统
        5.2.2 家电状态查询系统
        5.2.3 家电控制系统
    5.3 家电信息登记协议
        5.3.1 家电信息登记协议报文格式
        5.3.2 家电信息登记协议过程描述
    5.4 家电控制协议
        5.4.1 控制协议报文格式
        5.4.2 控制协议系统描叙
    5.5 小文件传输协议
    5.6 家电控制网络传输协议报文格式
    5.7 本地/远程控制客户端的实现
    5.8 校验问题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基于Jini技术的企业集散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CS的电量采集系统设计[D]. 侯刚.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2]石灰三叶窑生产过程控制与关键技术研究[D]. 刘盼.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3]农业产业布局对畜禽养殖污染的影响研究 ——基于种养结合视角[D]. 赵冬玲.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4]供热管网自动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 王连进. 青岛大学, 2019(02)
  • [5]热电厂能源与动力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D]. 张志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面向工业计量和控制的集散控制系统研究[D]. 田军强.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7]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及规划优化研究[D]. 邓良凯. 重庆大学, 2018(04)
  • [8]基于Tolapai的家庭网络的自动管理技术研究[D]. 方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9]基于DPWS的工业控制网络及设备描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李全. 南昌航空大学, 2009(03)
  • [10]基于IPv6的智能家居网络研究[D]. 刘霞. 贵州大学, 2008(02)

标签:;  ;  ;  

基于Jini技术的企业分布式控制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