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框架上砖结构抗震设防分析

底层框架上砖结构抗震设防分析

一、底层框架-上部砖房结构抗震设防问题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叶子祥[1](2021)在《某超限角筒筒体结构抗震性能三维非线性仿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超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结构形式逐渐趋于多样化,角筒筒体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筒体结构形式在国内外工程实例中运用较少,对其结构形式归属、抗震性能、抗震防线设置等方面研究也少有涉及。为了给此类结构提供相应参考,本文以某超限角筒筒体结构为例,对其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如下:由于该角筒筒体结构平面布置的特殊性,在设计时究竟采用框筒结构还是筒中筒结构进行设计和计算更加合理,相关规范条文中尚无明确规定。经查阅相关结构体系判别文献,计算出该角筒筒体结构在多遇地震和风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倾覆力矩百分比、剪力百分比、周期、最大层间位移角、剪力滞后程度等力学指标,借鉴相关框筒和筒中筒结构体系判别标准最终确定该角筒筒体结构按框筒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在不改变角筒尺寸和角筒间距的情况下,调整角筒筒体结构外框架的柱距和梁高,建立六组48个不同梁高和柱距模型对结构体系进一步探析,得出该角筒筒体结构符合框筒或筒中筒结构受力特性时需满足的柱距和梁高要求。此后,以该超限角筒筒体结构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基于性能化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抗震分析,利用PKPM、PMSAP、ETABS、Midas Building等程序建立相应模型,分别进行小震、中震和大震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该角筒筒体结构满足设定性能目标要求的结论。为对该超限角筒筒体结构抗震防线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改变角筒、核心筒、外框架三者间剪力分担比大小关系设计出3个模型,经计算分析,发现剪力分担比改变后结构的抗震防线发生了改变。根据以上模型的尺寸和计算配筋信息,采用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为验证该分析方法的合理性,本文采用基于该分析方法的VFEAP有限元程序对一个一榀框架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从而说明了该分析方法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对上述三个模型建立相应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所得的荷载-位移曲线、最大层间位移角、结构破坏情况、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特殊部位钢筋屈服程度等指标对三个模型的抗震防线进行综合评估,为今后此类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何晴光[2](2021)在《建筑体外辅助复位消能架的抗震性能与可靠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十年里我国建设了大量城镇建筑,同期的建筑抗震相关规范也经历了几次大的修订和完善。在不同时期按不同的标准进行的设计和施工的大量建筑物,其抗震性能参差不齐,由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也不能一拆了之。还有一些建筑物因为需要改变使用功能而提高了抗震性能要求,这些都需要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改造。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加固既有建筑可以提高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是一种着眼于结构整体性能的加固方式,这种加固技术对大量采用旧规范建造的建筑也有很好的经济意义。另一方面,对在役期的既有建筑进行加固时可能造成建筑功能的中断,对使用者形成较大干扰。因以上两原因,有必要利用消能减震技术开发和研究新的抗震加固方案。本文构思了复位消能架结构体系,实现现代减震技术结合于既有建筑来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目标。主要的研究工作与结论如下:(1)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不同配置方案的框架-复位消能架体系模型,以原框架为对比,研究安装黏滞耗能支撑的各模型在不同强度的地震激励下的动力响应。分析了不同模型的层间位移分布,塑性铰演变过程以及附加耗能元件与结构构件在不同阶段的工作特点。研究表明装有较多黏滞耗能支撑的复位消能架减小了约80%的地震位移响应和残余位移,以弹性支撑为主的复位消能架减小了原建筑约50%的地震位移响应和约70%的残余位移;复位消能架对控制结构变形形态有良好效果。(2)针对建筑体外施工条件或空间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提出了一种在结构最外榀外侧附加复位消能架方案;研究了一种可变摩擦耗能的自复位支撑的特点并进行了试验。将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安装于复位消能架中,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了时程分析和稳态分析,通过位移响应指标发现不利激励的频率变化;以调幅谐波作为输入获取了体系在大震时的残余位移谱。研究表明,安装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的复位消能架对建筑的地震响应不利频段的带宽有减小作用,也可以减小最不利频率激励时的结构动力响应;变摩擦复位支撑在减小结构残余位移方面对比不变摩擦的支撑只有微小优势。(3)为研究复位消能架在不同高度的建筑上应用的效果以及支座形式的影响,对高度不同的复位消能架的变形特征和抗侧等效刚度进行了分析,对比了不同支座形式的复位消能架特征。推导了将体系视为并联系统时的表征刚度关系的并联特征值和体系自振周期计算公式。对不同高度的三个框架-复位消能架体系模型采用反应谱方法研究了结构内力分配和变形特征,考察了复位消能架应用于不同高度建筑时的效果。采用不同刚度特征的复位消能架应用于同一建筑物,对比刚度特征值对体系第一振型的周期、顶点位移等指标的影响,分析了复位消能架分配的剪力比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采用固支支座的复位消能架在楼层高度较高时能幅度更大地改善等效抗侧刚度,复位消能架不会明显改变原结构水平力作用下的变形形态,在建筑高度中部靠下的位置,复位消能架会分配较其它楼层更多的水平剪力。(4)将体系简化为集中质量的层剪切模型用数学分析软件MATLAB进行了编程建模,并用虚拟激励法计算了结构的线性随机响应。考虑原结构构件弹塑性的条件下对体系运动方程进行了等效线性化处理,采用状态转移方法对结构响应过程在时间轴进行离散化后,利用虚拟激励法计算了结构遭遇相当于大震强度的随机激励时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大震作用时复位消能架不能延迟结构的峰值响应,复位消能架可使结构随机激励下的线弹性地震均方值响应降低约80%,可使结构弹塑性层间响应标准差降低约50%。(5)用Open See S和MATLAB混合编程,采用两步预测双边差分方法对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求解,研究了框架-复位消能架体系的非平稳随机地震激励下的结构响应特征,绘制了位移响应的概率密度演化曲面,分析了随机激励条件下的体系减震效果。采用拟合天然近场地震动的方法对体系输入具备速度脉冲特点的人工地震动信号,研究了体系在近场地震动时的结构失效概率。研究结果表明,非平稳的随机地震激励作用下,结构响应呈现出明显的非平稳性,但结构的强响应时间区段的开始时刻比激励的峰值时间会滞后一点;在非平稳近断层地震激励时,结构失效概率会有明显增加,复位消能架中合理增加消能装置配置数量是一种有效提高结构可靠度的途径。

李思齐[3](2021)在《基于地震烈度的桥梁结构易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对桥梁结构的破坏一直被国际抗震领域所广泛关注,为了深入了解各类桥梁结构在地震中的损伤程度与特征,以实际震害调研数据为依托探究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成为国际桥梁抗震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全球多个地域烈度标准的不同使得评定桥梁结构易损性等级存在差异,且桥梁结构损伤常受到多因子耦合影响,以分析震区单一桥梁结构易损性情况较难实现对整体区域及某类桥梁结构损伤的整体把握。本文对典型桥梁结构震害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收集整理典型地震中的桥梁结构震害调研数据,运用不同烈度标准及生命线工程规范对其进行易损性等级评定,建立桥梁震害易损性矩阵模型,并对其进行烈度等级评定;基于数值、概率模型及应用泛函相关理论,提出易损性非线性拟合模型法(非线性回归模型法和矩阵概率模型法),建立典型桥梁结构非线性模型,并依靠实测数据对该组模型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结合典型烈度标准,以失效比和超越概率为易损性评定参数对RC梁桥进行了易损性分析,分别得到基于典型烈度标准评定下的易损性矩阵模型;基于所建易损性模型,以汶川地震中22条公路路段中的群体桥梁结构实际震害数据为依托,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分别建立各公路路段群体桥梁结构实际震害易损性函数、矩阵和曲线模型。本文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对RC梁桥与砌体拱桥(圬工拱桥)结构进行了震害调查分析,以汶川地震调研资料为例,给出了两类桥梁典型震害破坏特征分析。并从材料角度,对比分析RC梁桥与建筑、圬工拱桥与砌体建筑的震害破坏异同,并就对比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RC梁桥和砌体拱桥抗震性能的意见与建议。2.对 EMS-98、MSK-81、MMI-56、JMA-96、CSIS-08 和 CSIS-57 标准中可用于评定桥梁结构易损性与不同烈度等级的条文进行分类和对比分析,并选取汶川地震10条公路路段中破坏典型的105座桥梁实际震害样本为例,运用典型烈度标准对其进行逐一的易损性等级评定,并对评定数据进行了统计,得到不同烈度标准评定下典型群体桥梁的易损性与烈度等级矩阵。3.提出实际震害易损性非线性拟合模型计算方法,建立一组典型桥梁结构易损性非线性模型,并分别运用EMS-98、MSK-81和CSIS-08标准对1516座梁桥和612座拱桥样本进行了评定与统计,以数量和失效比为参数建立易损性矩阵模型,并对所建的易损性非线性模型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桥梁易损性回归函数及非线性曲线模型。4.以失效比和超越概率为桥梁易损性参数对RC简支梁和连续梁桥进行易损性分析,分别得到基于EMS-98、MSK-81和CSIS-08标准评定下两类梁桥的易损性等级分布、参数矩阵及曲线模型。提出基于失效比模型的平均震害指数矩阵模型计算方法,分别得到了基于EMS-98、MSK-81和CSIS-08标准评定下,不同烈度区RC梁桥及其包含的RC简支和连续梁桥的平均震害指数矩阵模型。选取汶川地震中1069座典型RC梁桥和949栋RC建筑震害调查样本,结合EMS-98、MSK-81和CSIS-08的易损性评定准则,分别计算得到了 RC梁桥与建筑基于失效比和超越概率的易损性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改善RC梁桥抗震能力的措施与方法。5.收集整理汶川地震中22条(47条子段)公路路段的2134座群体桥梁震害调查资料,结合CSIS-08标准和相关非线性易损性模型,分别对各公路路段群体桥梁易损性进行分析,并建立各公路路段基于群体桥梁样本数量的震害易损性矩阵、函数和曲线模型。分别考虑失效比和超越概率参数建立了各公路路段的群体桥梁易损性概率矩阵及曲线模型,验证了易损性模型的工程可靠性。

张令心,陈浩,朱柏洁,沈俊凯,李宁[4](2021)在《不同版本规范设计的底框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对比》文中研究表明历次地震震害表明,底框砌体结构在遭遇大地震时破坏严重。本文比较了《GBJ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该类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参考某地一个实际底框砌体结构建筑设计资料,分别按上述两版本规范设计了2个具有代表性的底框砌体结构。采用层间剪切模型基于IDA方法对结构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按两版本规范设计的底框砌体结构的破坏均出现在过渡层;在设防地震作用下,按《89规范》设计的结构达到中等破坏的概率最大,使用功能受到影响,按《01规范》设计的结构达到轻微破坏状态的概率最大,使用功能基本无影响;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按《01规范》设计的结构发生严重破坏和毁坏的概率比按《89规范》设计的结构明显降低,抗震能力明显提高。本文提供的结果可丰富底框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数据,为区域地震风险评估、震害预测等研究提供更加精细的易损性模型。

谢江鹏[5](2020)在《翼墙对底框结构抗震加固效果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底框结构一般指的是底部为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上部为框架-砌体结构形式的混合承重房屋。由于底框结构是两种不同的抗侧力体系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底层和过渡层刚度较低,形成薄弱层,在地震下常常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破坏,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底框结构抗震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合适的加固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基于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采用非线性推覆法对底框结构展开研究。以典型底框建筑为模型,首先分析底框结构的抗震弱点,及其在不同地震水平下的抗震性能。然后研究加设翼墙后,结构抗震机理的改变和抗震性能的改善情况,以探索底框结构翼墙加固的合理性和设计要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点:(1)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对普通底框结构进行模拟,并对底框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和静力弹性分析,发现本文的底框结构X和Y轴的平动为主导的振动方向;结构的Y轴方向的刚度弱于X轴的刚度,为结构的薄弱方向;结构的底层位移远远大于其它层的层间位移,为薄弱层,呈现出明显的“上刚下柔”特性;(2)通过对底框结构进行Y向7、8、9度罕遇地震下的静力非线性分析,发现结构底层的位移很大,塑性变形主要集中在结构底层处,框架柱受到的剪力和弯矩都较上部结构大,底层刚度明显不足,容易出现严重破坏,为结构的薄弱层;(3)通过对底框结构进行翼墙加固并进行静力非线性分析,发现加固后结构的位移有所降低,层间剪力增大,框架柱的剪力降低,结构的破坏有所延迟,刚度和承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4)通过改变翼墙厚度、长度,发现增加翼墙长度对结构抗震性能提升显着,特别是在8度和9度罕遇地震下,结构构件破坏减少,其提升作用更好。增加翼墙厚度也可以增强结构的抗侧刚度,但对结构抗震性能提升不高;

陈杰[6](2020)在《RC超限高层框架—偏置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及扭转效应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框架-剪力墙结构因其良好的使用空间和二道防线抗震性能,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满足建筑功能和采光效果等要求,剪力墙偏置的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实际工程中时有采用。因剪力墙和框架侧移刚度退化速率不同,这种框架-偏置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出现明显的扭转效应而影响结构安全。因此,开展超限高层框架-偏置剪力墙结构抗震分析和扭转效应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以某剪力墙偏置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YJK软件分别进行小震、中震和大震弹性分析,以研究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得到该结构的最大楼层偏心率达到22.9%,最大扭转位移比为1.47,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较为明显。由于框架承担的水平剪力均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需要对框架剪力按照0.2V0和1.5Vfmax的较小值进行调整,得到各楼层的剪力调整系数。楼层剪力的调整系数呈现中间楼层小,底部和顶部楼层大的特征。采用SAUSAGE软件对结构在三组地震波作用下进行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大震下结构出现了损伤,导致结构刚度发生了退化;结构楼板的损伤云图有明显的扭转特征,这是因剪力墙偏置导致的。虽然结构在大震下的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但对于不同方向的地震作用,剪力墙的损伤程度不同,刚度退化情况也有区别。因此建议在进行弹性设计时X向的剪力调整系数按照0.25 V0调整,Y向的剪力调整系数按照0.35 V0调整。运用ABAQUS软件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对水平荷载下结构的框架、剪力墙的刚度退化情况、楼层剪力分配情况及扭转效应进行精细化分析。分析可知,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力墙的刚度退化先于框架发生,最终剪力墙的刚度退化到初始值的20%左右,框架退化到初始值的40%左右,退化的具体结果根据荷载作用方向不同会有所区别。将YJK和SAUSAGE计算得到的框架剪力分担比与ABAQUS的计算结果对比,总体规律基本一致:随着荷载的加大,剪力墙承担的剪力百分比逐渐减小,框架承担的剪力百分比在逐渐增大。分析得到的剪力调整系数包络值,为结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加载初期,结构刚心位置基本不变,结构总附加扭矩与水平荷载呈线性关系;加载中期,刚心向质心靠拢,偏心距减小,总附加扭矩增长速率变慢;加载后期,刚心与质心距离大幅减小,总附加扭矩相应减小。为减小初始设计方案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本文提出了三种优化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抗震性能和刚心位置变化情况。综合分析表明,单独增设局部剪力墙的方案不仅好于单独加大框架刚度的方案,也好于同时增设剪力墙和加大框架刚度的方案。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理论研究和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毛立[7](2020)在《粘滞阻尼器加固底框砌体结构减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底框砌体结构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混合结构形式,使用功能良好但抗震性能较差,大量既有底框砌体结构急需升级加固改造。粘滞阻尼器减震技术依靠布置在结构中的阻尼器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主结构的变形和损伤。目前,粘滞阻尼器在底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中缺少简单有效的设计方法,但其施工简单、便于修复替换等优势必将在今后底框砌体结构加固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工作以底框砌体结构的社会现状、抗震性能与消能减震加固技术理论为研究背景,通过底框砌体结构抗震性能与加固设计有限元分析、粘滞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粘滞阻尼器减震加固设计方法理论计算三个方面对粘滞阻尼器减震加固设计方法在底框砌体结构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采用ETABS有限元软件对比分析未加固底框砌体结构模型、抗震墙加固底框砌体结构模型、粘滞阻尼器加固底框砌体结构模型的地震反应,进一步掌握底框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增设粘滞阻尼器加固底框砌体结构的可行性和相较于传统抗震墙加固方法的优势。其次,以3种规格粘滞阻尼器为例,进行力学性能试验,以输入正弦波、地震波两种激励加载方式测得各工况下阻尼器出力情况,研究不同规格阻尼器所具有的耗能规律与耗能特性;对比阻尼器出厂测试结果,定量分析其设计与实际力学性能之间的差异。此外,提出一种应用于底框砌体结构加固的粘滞阻尼器减震加固设计方法,并通过工程应用实例验证该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同时验证阻尼器出厂性能与实际性能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底框砌体结构底层较柔弱,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破坏集中现象;增设抗震墙能有效改善底层抗震能力,增加底层刚度,但会引起上部砌体结构地震反应增大,而附加粘滞阻尼器在控制薄弱层的同时大大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在既有底框砌体结构采用传统抗震加固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条减震加固思路与加固方法。阻尼器工作性能较好,且具有优秀的耗能能力,但阻尼器在不同工作环境下阻尼力试验测试值均略小于理论计算值,因此,根据阻尼器实际耗能能力针对其恢复力模型提出修正公式。提出的减震加固设计方法计算简单,能有效应用于底框砌体结构加固工程中;阻尼器的实际耗能能力在出厂时被高估,因而在实际设计时应对阻尼器参数进行适当折减。

陈浩[8](2020)在《不同版本规范设计的底框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文中指出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以下简称底框砌体结构)是一种上部采用纵横墙承重,底层或底部两层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形式。这类结构底层有较大的空间可用于商业,上部有较多空间分割可用作住宅。因其较低的建造价格与较强的使用功能被我国城镇地区广泛应用。由于底层和上部结构形式的不同在地震作用下易形成薄弱层,表现出多种破坏形式。目前对底框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相关研究还存在对代表性不够强等缺点。本文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设计了有代表性的底框砌体结构模型,通过基于IDA(增量动力分析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得出了有代表性的底框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数据,研究结果可为震前震害预测、风险评估、防灾规划以及震后损伤快速评估等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了底框砌体结构的震害现象,分析了不同破坏类型的原因,给出提升其抗震性能的建议。(2)对底框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是研究易损性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满足大规模非线性分析的分析精度和效率,本文采用层剪切模型作为底框砌体结构非线性分析的模型。其中底层钢筋混凝土构件和上部砌体分别采用Takeda滞回模型和考虑构造柱影响的滞回模型,并给出了相应参数的计算方法。然后采用考虑了地震动不确定性的IDA方法对底框砌体结构进行了易损性分析。(3)在参考《GBJ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89规范》和《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01规范》)中有关底框砌体结构的设计规定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底框砌体结构设计资料的基础上,考虑结构的建造年代、层数以及设防烈度,将底框砌体结构分类分区,共设计了3层6度设防、7度设防、8度设防以及5层6度设防、7度设防、8度设防6层6度设防、7度设防共16个代表性结构模型。(4)基于IDA方法的分析结果,对不同的底框砌体代表性结构进行抗震能力分析,发现该类结构的薄弱层均出现在砌体过渡层部分。分析地震易损性曲线和震害矩阵发现,相比依据《89规范》设计的代表性结构计算结果而言,依据《01规范》设计的结构由于加强了过渡层的构造措施而提高了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

霍永伦[9](2020)在《中科院量子院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抗倒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常规的结构设计能够基本保证结构在正常使用下的安全性,但建筑结构在完整的“服役生涯”中将一直受到爆炸、台风、火灾以及地震等极端荷载的威胁,并可能引发结构倒塌,结构的安全问题仍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国内外主要针对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大跨度空间结构等进行了抗倒塌研究,而对巨型框架结构以及悬挂结构的抗倒塌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对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体系的抗倒塌研究。本文以中科院量子院1号科研楼A区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 Sees计算平台,采用拆除构件法和IDA方法研究了其抗连续倒塌和抗地震侧向增量倒塌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归纳了拆除构件法、构件重要性分析方法、荷载组合和倒塌破坏准则等连续倒塌分析基本理论,明确了适用本文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的连续倒塌分析理论方法。介绍了增量倒塌分析基本理论,说明了增量动力分析(IDA)时地震波的选取与调幅准则,整理了IM、DM指标的选取方法,归纳了常用的倒塌准则,介绍了地震易损性、倒塌储备系数和年倒塌率的概念,明确了适用本文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的增量倒塌分析理论方法。(2)利用Open Sees计算平台,采用合适的非线性材料本构和单元模型等建立了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与Midas/gen计算的结构自振周期的对比以及与动力试验得到的位移和应变响应的对比,验证了该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以应力为敏感性指标计算了桁架层构件的重要性系数。设置了4个桁架层重要构件失效工况、2个底层框架柱失效工况、6个吊柱失效工况和2个多根构件同时失效的极端工况,采用等效荷载瞬时卸载法来考虑动力效应,基于拆除构件法揭示了构件失效后结构的变形与内力响应规律,结合变形准则、强度准则评估了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并提出了相应抗连续倒塌建议。(4)对结构进行了多遇、设防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分别以Sa(T1,5%)、PGA为IM指标,对结构进行了IDA分析,研究了结构的概率地震易损性,计算了结构的倒塌储备系数,进行了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获得了结构的年倒塌率,评估了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的抗地震侧向增量倒塌能力。

孙魁[10](2020)在《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性能化抗震鉴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标准中明确了首先应按房屋设计建造的年代确定后续使用年限,针对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建筑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包括抗震承载力的验算,抗震构造的要求,为基于性能的抗震鉴定方法奠定了基础。虽对既有建筑划分为A、B、C三档,这是抗震鉴定时的最低要求,业主可根据经济条件、技术能力的可能提高标准。但A、B、C三档的划分过于明确,提高一档可能会造成投入费用的大大提高,业主或工程技术人员对提高一档后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升程度也缺乏一个定量的了解。既有建筑的抗震鉴定的基本原则是不突破《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底线,设防标准不低于原设计的标准。“大震不倒”是所有既有建筑抗震鉴定的基本要求,但对“小震不坏、中震可修”鉴定标准没有给出具体的指标,只是要求B、C类建筑要达到三水准设防目标,A类建筑则允许在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可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有必要给出一个可接受的破坏程度。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方法,对既有框架结构性能化抗震鉴定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1)以泊松分布过程为地震发生计数过程,考虑复合震源影响,建立场地地震动参数的概率分布函数,以我国近年来实际地震统计校核所建立的地震动参数分布函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基于等超越概率原则,对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地震动参数的取值进行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后续使用年限和设防烈度下,不同设防水准的地震动参数折减系数取值相同,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40年和50年的地震动参数折减系数可取0.8、0.9和1.0。(2)基于震害调研结果,对框架结构震害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以典型既有框架结构为原型,进行大比例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既有框架结构变形模式、损伤性态和倒塌机制,给出了以变形作为衡量指标的既有框架结构性能水准,建立了性能水准与损伤状态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出了既有框架结构性能水准划分体系和描述方法。(3)基于构件实际力学性能,分析框架构件单元类型选择和参数修正方法,提出既有框架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建模方法,并通过与已有试验对比校核建模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以典型既有框架结构为基准模型,按照我国不同年代的抗震设计规范重新设计,共形成五个代表不同年代建造的既有框架结构。考虑震源机制、震级、震源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建立来源广泛且具有代表性的分析用地震动样本集。将地震动样本集与既有框架结构分析模型集充分组合进行大规模非线性时程分析,并对结构概率地震需求进行分析,为地震易损性分析提供基础数据。(4)考虑极端倒塌因素影响,对五个按不同年代设计的框架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通过对不同性能水准下结构易损性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年代抗震设计规范修订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基于易损性分析结果,采用基于概率的单体结构震害指数计算法,对既有框架结构在不同烈度下的震害指数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按照不同年代抗震规范设计的框架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差异不大;规范修订提升了抗震承载力,主要在设防地震(中震)阶段发挥作用,在“中震可修”阶段损伤程度减轻效果明显;提高内力调整系数,保证框架结构形成“强柱弱梁”变形机制,结构损伤分布趋于均匀,确保了“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实现;提高承载力能促使抗震构造措施高效发挥,二者结合使结构抗震性能得到有力提升。(5)采用既有框架结构性能化鉴定方法,对某重点设防建筑加固前后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抗震加固的效果。

二、底层框架-上部砖房结构抗震设防问题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底层框架-上部砖房结构抗震设防问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某超限角筒筒体结构抗震性能三维非线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结构体系划分研究现状
        1.3.2 角筒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1.3.3 结构抗震防线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工程概况及结构超限判断
    2.1 引言
    2.2 结构类型
    2.3 工程概况
    2.4 设计条件和参数
        2.4.1 结构设计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
        2.4.2 自然条件
        2.4.3 荷载取值
    2.5 基础形式及结构嵌固端确定
        2.5.1 基础选型
        2.5.2 结构嵌固端确定
    2.6 结构体系和布置
        2.6.1 结构体系和抗震等级
        2.6.2 结构平面布置
        2.6.3 主要构件尺寸及材料强度
    2.7 结构超限判断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超限角筒筒体结构结构体系判别
    3.1 引言
    3.2 确定某角筒-筒体结构结构体系归属
    3.3 角筒筒体结构力学指标分析
        3.3.1 倾覆力矩百分比
        3.3.2 剪力百分比
        3.3.3 最大层间位移角
        3.3.4 周期
        3.3.5 剪力滞后程度
    3.4 结构体系评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超限角筒筒体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4.1 引言
    4.2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选择
    4.3 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反应谱分析
    4.4 多遇地震弹性时程分析
    4.5 多遇地震作用下楼板应力分析
    4.6 设防地震作用下性能分析
    4.7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4.7.1 分析方法
        4.7.2 罕遇地震波选取
        4.7.3 结构构件模拟
        4.7.4 分析模型建立
        4.7.5 分析结果
        4.7.6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损伤情况
        4.7.7 罕遇地震分析结论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及有限元分析程序介绍
    5.1 引言
    5.2 三维实体等参单元
    5.3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及其理论
    5.4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有限元分析程序介绍
    5.5 常用材料本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非线性有限元程序仿真验证
    6.1 引言
    6.2 试验概况
    6.3 试验加载方案
    6.4 监测点布置
    6.5 有限元仿真分析
    6.6 有限元仿真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某超限角筒筒体结构抗震性能非线性仿真分析
    7.1 引言
    7.2 角筒筒体结构结构模型建立
    7.3 角筒筒体结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建立
    7.4 X向地震作用下角筒筒体结构变形及承载能力分析
        7.4.1 X向地震作用下结构荷载位移变化曲线
        7.4.2 结构破坏过程描述
    7.5 角筒筒体结构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7.5.1 模型1 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分析
        7.5.2 模型2 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分析
        7.5.3 模型3 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分析
        7.5.4 模型 1、模型 2 和模型 3 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对比
    7.6 特殊部位钢筋应力分析
        7.6.1 跃层柱钢筋应力分析
        7.6.2 型钢混凝土转换桁架钢筋应力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建筑体外辅助复位消能架的抗震性能与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建筑抗震减震加固技术发展
        1.2.1 传统抗震加固方法
        1.2.2 消能减震技术
        1.2.3 消能减震技术加固建筑的工程应用
    1.3 复位结构与装置研究状况
        1.3.1 复位结构体系的研究
        1.3.2 复位装置的研究
    1.4 结构随机地震响应与结构抗震可靠度
        1.4.1 地震动的随机性
        1.4.2 结构随机地震响应
        1.4.3 结构抗震可靠度数值分析方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黏滞耗能的复位消能架体系动力弹塑性分析
    2.1 体系构造
    2.2 结构分析模型
        2.2.1 结构模型基本信息
        2.2.2 主体结构单元信息
        2.2.3 复位消能架支撑单元参数
    2.3 原结构模型的性能评价与加固目标
    2.4 结构地震动力反应计算
        2.4.1 地震动输入
        2.4.2 体系非线性动力反应求解
    2.5 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2.5.1 结构位移地震响应分析
        2.5.2 塑性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5.3 体系附加黏滞阻尼耗能与残余变形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装SCF支撑的复位消能架体系抗震性能
    3.1 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
    3.2 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
        3.2.1 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的构造
        3.2.2 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的工作原理
        3.2.3 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变摩擦力学模型
        3.2.4 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试件的测试结果
        3.2.5 支撑特点的对比
    3.3 安装SCF支撑的建筑体外辅助复位消能架体系动力分析
        3.3.1 结构分析模型
        3.3.2 动力时程分析
        3.3.3 有限元模型稳态响应数值分析
        3.3.4 基于调幅谐波分析的残余位移谱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外辅助复位消能架的并联特征分析
    4.1 复位消能架部分的静力抗侧特征
        4.1.1 对比模型
        4.1.2 复位消能架的抗侧变形特征
        4.1.3 支座形式对抗侧刚度的影响
    4.2 辅助复位消能架并联关系分析
        4.2.1 辅助复位消能架并联体系简图
        4.2.2 辅助复位消能架并联指标计算
    4.3 不同高度的复位消能架体系并联特征
        4.3.1 算例信息
        4.3.2 建筑与复位消能架并联体系剪力分配
        4.3.3 建筑配置复位消能架后的变形特征
        4.3.4 连杆剪力分布规律
    4.4 并联特征值对体系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位消能架体系地震动随机响应
    5.1 虚拟激励法与实振型分解法的理论对比
    5.2 随机地震激励下复位消能架体系的线性响应求解
        5.2.1 运动方程
        5.2.2 随机地震动模型
        5.2.3 求解响应功率谱
        5.2.4 算例分析
    5.3 强震下体系非线性地震随机响应
        5.3.1 振动方程的线性化
        5.3.2 振动过程离散化
        5.3.3 激励信号的非平稳处理
        5.3.4 数值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概率密度演化的复位消能架体系可靠度
    6.1 广义概率密度演化理论及数值解法
        6.1.1 广义概率密度演化理论
        6.1.2 广义概率密度演化理论数值解法
        6.1.3 结构体系非平稳随机响应
        6.1.4 可靠度评价
    6.2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体系可靠度分析
        6.2.1 近断层地震动随机输入模型
        6.2.2 模拟近断层随机地震动的反应谱
        6.2.3 结构可靠度分析
        6.2.4 数值模拟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附录 B 已授权发明专利

(3)基于地震烈度的桥梁结构易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地震烈度标准发展沿革
    1.3 多烈度标准下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3.1 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3.2 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桥梁结构实际震害破坏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钢筋混凝土梁桥实际震害调查分析
        2.2.1 主梁位移过大或落梁
        2.2.2 墩台严重破坏
        2.2.3 挡块破坏及支座位移较大
        2.2.4 次生灾害引起的梁桥震害
    2.3 砌体拱桥实际震害调查分析
        2.3.1 主拱圈严重破坏
        2.3.2 腹拱与拱墙开裂破坏
        2.3.3 桥面附属设施破坏
    2.4 小结
3 不同烈度标准下桥梁结构易损性分析
    3.1 引言
    3.2 各震害等级条文量化评定对比
        3.2.1 桥梁结构分类及易损性等级划定
        3.2.2 不同烈度标准中桥梁震害评定的条文对比
    3.3 桥梁结构易损性矩阵模型建立与评价
        3.3.1 典型桥梁震害易损性矩阵模型建立
        3.3.2 典型桥梁震害易损性矩阵模型评价
    3.4 小结
4 基于实测数据桥梁结构非线性震害易损性研究
    4.1 引言
    4.2 易损性非线性拟合模型的数值算法
        4.2.1 多点迭代插值
        4.2.2 拟Newton法
        4.2.3 多项式插值逼近
        4.2.4 样条插值逼近
        4.2.5 最佳平方逼近
    4.3 典型桥梁结构非线性模型建立
    4.4 典型桥梁结构非线性模型可靠性分析
        4.4.1 不同烈度标准下梁拱桥易损性评定
        4.4.2 不同烈度标准下梁拱桥非线性回归模型
    4.5 小结
5 基于失效比及超越概率的RC梁桥地震易损性模型
    5.1 汶川地震RC梁桥样本易损性数量分布
    5.2 不同烈度区RC梁桥易损性矩阵概率模型
        5.2.1 典型桥梁结构失效比概率模型
        5.2.2 典型桥梁结构超越概率模型
    5.3 平均震害指数矩阵概率模型
    5.4 RC梁桥与建筑易损性模型对比
    5.5 小结
6 桥梁地震易损性模型工程可靠性分析
    6.1 引言
    6.2 汶川地震桥梁震害调研介绍
    6.3 汶川地震典型公路路段桥梁易损性回归模型
        6.3.1 桥梁震害易损性矩阵模型
        6.3.2 桥梁易损性回归函数及曲线模型
    6.4 实际桥梁震害易损性模型可靠性分析
        6.4.1 桥梁震害易损性失效比模型
        6.4.2 桥梁震害易损性超越概率模型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不同版本规范设计的底框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代表性结构选取与设计
    1.1 《89规范》和《01规范》对底框砌体结构的要求
    1.2 代表性结构设计
2 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3 基于IDA方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3.1 IDA分析流程
    3.2 地震易损性分析
4 结论

(5)翼墙对底框结构抗震加固效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底框结构房屋抗震研究现状
        1.1.1 底框房屋的地震破坏特点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底框结构实例和基本静动力特征分析
    2.1 SAP2000模型建立
        2.1.1 本文研究的底框结构实例
        2.1.2 SAP2000模型
    2.2 底框结构的底层薄弱性的刚度分析
        2.2.1 各层刚度计算
        2.2.2 分析和预测
    2.3 模态分析和弹性静力分析
        2.3.1 模态分析
        2.3.2 弹性静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底框结构静力非线性分析
    3.0 push-over方法原理概述
    3.1 塑性铰的设定
    3.2 push-over荷载模式
    3.3 结果分析
        3.3.1 步-步结果汇总
        3.3.2 基底剪力-控制点位移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翼墙加固及分析
    4.1 底框结构常用加固方法
    4.2 翼墙加固方法概述及刚度分析
        4.2.1 翼墙加固方法
        4.2.2 翼墙抗侧刚度计算
    4.3 翼墙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4.4 翼墙加固弹性静力分析
    4.5 翼墙加固静力非线性分析
        4.5.1 push-over每步结构汇总
        4.5.2 结构性能点分析
    4.6 不同翼墙参数下结构性能分析
        4.6.1 翼墙结构弹性静力分析
        4.6.2 翼墙结构静力非线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RC超限高层框架—偏置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及扭转效应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剪力墙偏置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研究现状
    1.4 框架、剪力墙及其结构抗侧刚度退化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安排
第2章 工程基本信息及初步设计方案
    2.1 前言
    2.2 工程概况
    2.3 荷载及作用
    2.4 基础选型
    2.5 结构体系与主要构件
    2.6 结构超限情况
    2.7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限元建模和弹性分析
    3.1 前言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 小震结果分析
        3.3.1 模态分析
        3.3.2 楼层偏心率
        3.3.3 楼层位移角
        3.3.4 楼层位移
        3.3.5 层间剪力
    3.4 中震结果分析
        3.4.1 楼层位移角
        3.4.2 楼层位移
        3.4.3 层间剪力
        3.4.4 底部框架柱和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化分析
    3.5 大震结果分析
        3.5.1 楼层位移角
        3.5.2 楼层位移
        3.5.3 层间剪力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
    4.1 前言
    4.2 SAUSAGE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4.2.1 有限元建模
        4.2.2 地震波的输入
        4.2.3 计算和分析方法
        4.2.4 结构基本动力特性结果
    4.3 结果分析
        4.3.1 基底剪力
        4.3.2 楼层剪力
        4.3.3 层间位移角
        4.3.4 剪力墙和框架柱的应力和损伤特性
        4.3.5 楼板和梁的应力和损伤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框架-偏置剪力墙结构刚度退化及扭转效应非线性分析
    5.1 前言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 加载方式及破坏过程描述
    5.4 结果分析
        5.4.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5.4.2 X方向荷载作用下抗侧构件刚度退化情况
        5.4.3 X方向荷载作用下扭转效应分析
        5.4.4 Y方向荷载作用下抗侧构件刚度退化情况
        5.4.5 Y方向荷载作用下扭转效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框架-偏置剪力墙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
    6.1 前言
    6.2 框架-偏置剪力墙结构的优化设计思路和方案
    6.3 三种优化方案对刚心位置影响的对比分析
    6.4 小震作用下三种不同优化方案的结果对比分析
        6.4.1 楼层偏心率
        6.4.2 层间剪力
        6.4.3 层间位移角和位移比
    6.5 中震作用下三种不同优化方案的结果对比分析
        6.5.1 楼层偏心率
        6.5.2 层间剪力
        6.5.3 层间位移角和位移比
    6.6 大震作用下三种不同优化方案的结果对比分析
        6.6.1 楼层偏心率
        6.6.2 层间剪力
        6.6.3 层间位移角和位移比
    6.7 方案综合评价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粘滞阻尼器加固底框砌体结构减震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1.1 底框砌体结构的受力特点
        1.1.2 底框砌体结构的震害特征
    1.2 底框砌体结构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底框砌体结构的服役现状
        1.2.2 底框砌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1.2.3 底框砌体结构传统抗震加固方法存在的不足
    1.3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在底框砌体结构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3.1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的概念及原理
        1.3.2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应用于底框砌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1.3.3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应用于底框砌体结构的不足之处
    1.4 本研究涉及的减震加固设计方法
    1.5 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工作内容
    1.6 研究工作技术路线
2 底框砌体结构减震加固理论研究
    2.1 粘滞阻尼器加固底框砌体结构可行性
        2.1.1 模型介绍
        2.1.2 材料属性
        2.1.3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2.1.4 地震波选取
        2.1.5 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
        2.1.6 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2.1.7 分析结果小结
    2.2 粘滞阻尼器的发展与分类
    2.3 粘滞阻尼减震基本原理与恢复力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粘滞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
    3.1 粘滞阻尼器出厂动力性能测试
    3.2 粘滞阻尼器力学性能测试
        3.2.1 正弦波加载
        3.2.2 地震波加载
        3.2.3 粘滞阻尼器恢复力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底框砌体结构粘滞阻尼器减震加固设计方法
    4.1 粘滞阻尼器加固底框砌体结构减震设计方法
    4.2 工程应用实例
        4.2.1 建筑结构概况
        4.2.2 建筑结构检测鉴定
        4.2.3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校核
        4.2.4 确定减震加固方案及减震加固性能目标
        4.2.5 减震结构抗震验算
        4.2.6 分析结果小节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不同版本规范设计的底框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底框砌体结构的震害分析总结
        1.2.1 底部框架层破坏
        1.2.2 砌体层破坏
    1.3 震害原因及减轻震害的建议
        1.3.1 产生震害的原因分析
        1.3.2 提高抗震能力的建议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4.2 底框砌体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1.4.3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5 底框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底框砌体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
    2.1 底框砌体结构非线性分析简化模型
    2.2 砌体滞回模型
    2.3 钢筋混凝土滞回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代表性底框砌体结构设计
    3.1 两版本设计规范对比
    3.2 代表性底框砌体结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DA的底框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4.1 基于IDA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4.1.1 结构的地震易损性
        4.1.2 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基本原理
        4.1.3 增量动力分析(IDA)基本步骤
    4.2 关键参数选取
        4.2.1 地震动的选取及调幅
        4.2.2 地震动强度指标(IM)与结构损伤指标(DM)的选择
        4.2.3 极限状态限值确定
    4.3 地震易损性结果分析
        4.3.1 代表性底框结构(6层)计算结果比较
        4.3.2 代表性底框结构(5层)计算结果比较
        4.3.3 代表性底框结构(3层)计算结果比较
        4.3.4 不同层数的代表性底框结构易损性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中科院量子院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抗倒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倒塌事件
        1.2.1 连续倒塌
        1.2.2 增量倒塌
    1.3 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1.3.1 设计规范
        1.3.2 研究现状
    1.4 增量倒塌研究现状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倒塌分析基本理论
    2.1 前言
    2.2 连续倒塌分析基本理论
        2.2.1 拆除构件法
        2.2.2 构件重要性分析方法
        2.2.3 荷载组合
        2.2.4 倒塌破坏准则
    2.3 增量倒塌分析基本理论
        2.3.1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2.3.2 地震波的选取
        2.3.3 地震动调幅准则
        2.3.4 IM、DM指标的选取
        2.3.5 倒塌准则
        2.3.6 地震易损性
        2.3.7 倒塌储备系数
        2.3.8 结构的年倒塌率
    2.4 小结
第三章 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 前言
    3.2 工程概括
        3.2.1 中科院量子院简介
        3.2.2 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概况
    3.3 基于Open Sees的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模型建立
        3.3.1 分析平台
        3.3.2 材料本构
        3.3.3 纤维截面模型
        3.3.4 几何转换
        3.3.5 单元模型
        3.3.6 边界条件
        3.3.7 阻尼设定
        3.3.8 积分算法
        3.3.9 结果输出
    3.4 模型验证
        3.4.1 自振周期对比验证
        3.4.2 动力试验验证
    3.5 小结
第四章 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抗连续倒塌分析
    4.1 前言
    4.2 连续倒塌分析流程
    4.3 桁架层构件失效分析
        4.3.1 构件重要性分析
        4.3.2 工况1:顶部桁架上弦杆TC-5失效
        4.3.3 工况2:底部桁架下弦杆BC-14失效
        4.3.4 工况3:底部桁架斜腹杆BW-1失效
        4.3.5 工况4:底部桁架斜腹杆BW-4失效
    4.4 框架柱失效分析
        4.4.1 工况5:框架柱KZ1-1失效
        4.4.2 工况6:框架柱KZ1-2失效
    4.5 吊柱失效分析
        4.5.1 工况7:大跨度段顶部吊柱SC10-1失效
        4.5.2 工况8:大跨度段顶部吊柱SC10-2失效
        4.5.3 工况9:非大跨度段顶部吊柱SC10-3失效
        4.5.4 工况10:大跨度段底部吊柱SC4-1失效
        4.5.5 工况11:大跨度段底部吊柱SC4-2失效
        4.5.6 工况12:非大跨度段底部吊柱SC4-3失效
    4.6 多根构件同时失效分析
        4.6.1 工况13:大跨度段底部桁架斜腹杆全部同时失效
        4.6.2 工况14:框架柱KZ1-1、KZ1-2同时失效
    4.7 抗连续倒塌建议
    4.8 小结
第五章 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抗地震侧向增量倒塌分析
    5.1 前言
    5.2 地震波的选取
    5.3 弹塑性时程分析
    5.4 IDA分析
        5.4.1 以Sa(T1,5%)为参数的IDA分析
        5.4.2 以PGA为参数的IDA分析
        5.4.3 Sa(T1,5%)与PGA的有效性对比
    5.5 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5.5.1 以Sa(T1,5%)为参数的易损性分析
        5.5.2 以PGA为参数的易损性分析
        5.5.3 Sa(T1,5%)与PGA的易损性结果对比
    5.6 倒塌储备系数(CMR)的计算
    5.7 地震增量倒塌风险评估
        5.7.1 地震危险性分析
        5.7.2 结构的年倒塌率
    5.8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性能化抗震鉴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标准修订历史
    1.3 性能化抗震鉴定方法研究现状
    1.4 既有建筑振动台试验研究现状
    1.5 基于变形的性能状态研究现状
    1.6 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1.7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地震动参数取值
    2.1 前言
        2.1.1 地震动参数概率分布
        2.1.2 极值分布的类型
    2.2 不同类型震源对场地地震动参数概率分布影响
        2.2.1 点震源
        2.2.2 线震源
        2.2.3 面震源
        2.2.4 复合震源
        2.2.5 场地地震动参数分布
    2.3 基于地震观测分析的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概率分布
        2.3.1 近50年我国大震记录分析
        2.3.2 震级与震中烈度转换关系
        2.3.3 地震烈度极值分布参数拟合
        2.3.4 地震动参数极值分布参数拟合
    2.4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地震动参数取值
        2.4.1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地震动参数确定原则
        2.4.2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地震动参数计算方法
    2.5 一些参数的扩展性探讨
        2.5.1 地震传播衰减规律对地震动参数概率分布影响
        2.5.2 形状参数K对地震动参数概率分布影响
        2.5.3 不同折减系数计算方法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既有框架结构性能水准划分
    3.1 前言
    3.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特征
        3.2.1 结构体系不合理造成的震害
        3.2.2 结构不规则造成的震害
        3.2.3 主要结构构件的震害特征
        3.2.4 其他震害
    3.3 既有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
        3.3.1 试验概况
        3.3.2 振动台试验模型构件配筋设计原则
        3.3.3 振动台试验模型及试验工况设置
        3.3.4 振动台试验结果
        3.3.5 试验模型抗震性能
    3.4 基于变形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划分
        3.4.1 抗震性能水准划分
        3.4.2 衡量指标对应损伤界限值确定
        3.4.3 衡量指标界限值确定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既有框架结构弹塑性模型与抗震性能分析
    4.1 前言
    4.2 既有框架结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
        4.2.1 混凝土材料
        4.2.2 钢筋
        4.2.3 砌体
        4.2.4 梁柱构件单元选择
        4.2.5 约束混凝土材料参数修正
        4.2.5.1 箍筋约束作用
        4.2.5.2 约束混凝土参数修正方法
        4.2.6 填充墙模拟
    4.3 既有框架结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验证
        4.3.1 框架柱
        4.3.2 框架梁
        4.3.3 整体框架结构
    4.4 既有框架结构设计
        4.4.1 不同年代框架结构设计
    4.5 结构分析中的随机变量
    4.6 地震波选择
    4.7 既有框架结构地震需求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既有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5.1 前言
    5.2 易损性函数建立
    5.3 基于性能水准的易损性曲线比较
    5.4 地震需求的变异性分析
    5.5 震害指数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既有框架结构性能化鉴定方法工程应用
    6.1 性能化抗震鉴定流程
    6.2 性能化鉴定方法工程应用实例
        6.2.1 工程概况
        6.2.2 地震需求分析
        6.2.3 地震易损性分析
        6.2.4 震害指数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底层框架-上部砖房结构抗震设防问题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某超限角筒筒体结构抗震性能三维非线性仿真研究[D]. 叶子祥. 南昌大学, 2021
  • [2]建筑体外辅助复位消能架的抗震性能与可靠度分析[D]. 何晴光.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地震烈度的桥梁结构易损性研究[D]. 李思齐.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不同版本规范设计的底框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对比[J]. 张令心,陈浩,朱柏洁,沈俊凯,李宁.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21(01)
  • [5]翼墙对底框结构抗震加固效果的比较研究[D]. 谢江鹏. 广州大学, 2020(02)
  • [6]RC超限高层框架—偏置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及扭转效应分析与研究[D]. 陈杰. 南昌大学, 2020(01)
  • [7]粘滞阻尼器加固底框砌体结构减震设计方法研究[D]. 毛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不同版本规范设计的底框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D]. 陈浩.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9]中科院量子院上部悬挂下部支承式巨型框架钢结构抗倒塌分析[D]. 霍永伦.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性能化抗震鉴定方法研究[D]. 孙魁.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20(05)

标签:;  ;  ;  ;  ;  

底层框架上砖结构抗震设防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