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S系统备份与恢复的探讨

RFS系统备份与恢复的探讨

一、RFS系统备份与恢复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兰花[1](2021)在《密集反向散射通信网络中的谱能优化传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联网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应用场景,如医疗保健、交通运输、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但是,海量无线设备的能量供应问题和有限的频谱资源竞争仍然是制约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基于环境电磁波的反向散射通信拥有极低的功耗和自带的频谱复用特性,在能量和频谱效率提升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能有效解决困扰物联网的两大核心问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然而,反向散射通信还存在两个重大缺陷。首先,受环境信道衰落的影响,反向散射通信的传输距离通常限制在几米到几十米的范围内,需要利用密集部署或者多跳通信来实现网络的覆盖和连通。其次,反向散射通信作为被动通信方式,受到不确定的环境信号的制约,传输的稳定性难以保证。因此,本文针对密集反向散射网络中不确定环境信号引发的谱能效率问题进行跨层的算法设计,提出了一些创新性指标和关键性技术,包括联合空间域、功率域和频率域复用技术设计高效的多址接入方案提高多用户的接入机会和可靠性;充分挖掘主被动通信链路间潜在的信息和能量交互机会优化网络资源配置;针对多跳传输利用节点间的相互协作设计鲁棒性的路由协议降低路径中断概率,进而提升网络的谱能效率。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提升反向散射通信技术的实用性。反向散射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给物联网产业带来全面革新。1)谱能受限反向散射网络中分层多址接入方案反向散射通信的传输机会和能量获取机会完全取决于周围环境射频信号的强度。受环境信号的波动性的影响,密集反向散射网络中大量反向散射设备同时抢占强的环境信号,所产生的网络访问突发性的激增效应将导致空中接口间歇性的拥塞。针对该问题,本文以提升接入点的并行接入能力为着力点提出了分层多址接入方案。方案融合了波束赋形的空分多址接入技术和功率域的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技术,大大提升了节点的并行接入机会。同时,利用匹配原理、几何规划和连续凸近似(Successive Convex Approximation,SCA)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来平衡网络的总速率和公平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可获得6.75倍的频谱效率提升、8.9倍的能效提升以及88.3%的时延降低。2)MC-NOMA增强反向散射网络中谱能效率均衡优化为了应对不确定环境信号引起的反向散射接入突发性的激增效应,本文还提出了多载波非正交多址接入(Multicarrier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MCNOMA)方案。在密集部署的网络中,利用稳定的主动通信为周围节能的反向散射通信提供载波,令反向散射节点摆脱了对动态环境信号的依赖。该方案既能有效缓解接入点的拥塞也能保证反向散射通信的稳定性。但是,引入高功耗的主动传输给反向散射网络的谱能效率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针对MC-NOMA增强型反向散射网络提出了谱能效率均衡优化问题,并利用多对一稳定匹配算法和Karush-Kuhn-Tucker(KKT)条件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与已有MC-NOMA方案相比,提出的方案在频谱效率和能效上均有显着的提升。3)密集反向散射网络中的谱能效益最大化算法主动通信和反向散射通信在可靠性和能效上具有良好的互补性,融合两种传输机制可有效提升网络能效的同时保证传输的可靠性。然而,两种传输机制在传输速率、距离和传输机会的定义上都有显着的差异,如何实现资源共享优化对于网络谱能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针对融合两种传输机制的密集反向散射网络,本文设计了节点谱能效益指标综合的考虑包含周围节点在内的聚合效益。此外,还设计了相对负载的基尼系数指标,用于为每个节点分配合适的负载。在此基础上,本文描述了基尼阈值约束下的谱能效益最大化问题,提出非线性重构的分支定界算法和多项式时间启发式算法求解该非确定性多项式(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NP)难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指标可将能效提高11倍,吞吐量提升86%。4)多跳环境反向散射网络中的鲁棒协作路由协议对于不确定环境信号的依赖,使得反向散射通信要实现稳定的多跳传输十分困难。间歇性的反向散射传输导致频繁的路径中断和不可估计的时延,由此引发的大量重复的无效传输是对网络谱能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针对多跳环境反向散射网络提出了鲁棒协作路由协议,利用反向散射节点间的相互协作来抵御环境射频信号的波动性。首先,设计了新的路由指标,综合考虑了环境射频信号的强度、节点储能状态和信道状态等方面的影响。然后,根据设计的路由指标选定最优初始路径,并为每条初始路径构建鲁棒伴随路径。通过网络仿真平台(Network Simulator version 2,NS2)的验证,鲁棒协作路由协议可降低路由中断概率达54.6%。

付茜雯[2](2020)在《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研论文在知识传播过程中作用重大,推动国际范围内的知识共享。摘要是科研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是对论文的概括性总结,也是读者发现和探寻相关领域知识的快捷途径。然而,目前英文摘要的机器翻译质量在精确性和专业性方面都不尽人意,需要通过后期编辑和人工校对才能产出高质量的中文翻译文本。本文以计算机科学论文摘要为例,对谷歌机器翻译的300篇计算机英文论文摘要的中文版本进行了翻译错误类型分析并归类,并提出相应的译后编辑策略。首先在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策略指导下,对机器翻译系统生成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再邀请计算机专业以及翻译专业的专业人士进行确认。之后以DQF-MQM错误类型分类框架为依据,对机器翻译系统生成的译文中的错误进行分类。研究发现,机器翻译的计算机英文论文摘要的中文版本中存在七大类翻译错误,其中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翻译错误占比最大,其次是术语误译、误译、欠译、漏译、过译以及赘译。本论文研究发现,由于源文本的信息型学术文本特征,长难句、被动语态以及术语翻译是造成机器翻译错误的主要原因。针对源文本的逻辑缜密、语步序固定等特征,本研究针对性地对各类错误类型提出了相应译后编辑策略。建议译者在译后编辑中通过将隐性连接转换为显性连接从而保持源文逻辑性,通过增加主语以及调整语序处理被动语态保持源文的学术精准,通过恰当选取词意处理半技术词汇等。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归类了计算机科技文本摘要中机器翻译出现的错误,并提出相应译后编辑策略,为该领域的译者提供参考建议,从而提高该领域的机器翻译质量。

卢志鹏[3](2020)在《某省移动云网协同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互联网网络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没有网络就没有发展。云平台、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相关应用和服务层出不穷,客户在互联网经济的引导下,不断追求低价、便捷、灵活的通信服务。传统网络运营商如何在降低企业的网络成本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更灵活、更好的服务,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议题。由此带来对云网一体化的需求,阿里、电信、联通纷纷推出云网协同产品来抢占市场,并视为带动其政企业务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这种背景形势下,某省移动计划上线云网协同产品,为加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建设基于SDN架构的“云插座”网络系统,快速使能云网一体,给云专线等云网协同产品(和云网、和云宽)提供“统一入口、用户自助服务和业务自动化开通”的新功能,为后续产品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云网协同通过结合云上虚拟资源灵活调度的特点,融合应用、网络、营销体验,给用户最好的应用感知。论文主要从现行网络缺乏弹性,无法保证资源的随动和业务的随选等问题入手,从而采用云网协同解决此问题。云网协同就是将丰富的云资源和网络资源融合在一起,提供一种扩展性强、可配置、按需调用的服务提供给用户。建设专线上云通道:在云和网之间新增云插座(云网适配层)打通云和网连接,作为数据专线和新型PON+CMNET专线用户上云的统一通道,同时CMNET和PTN现网无需大改动,节省投资,未来也可面向多网+多云复杂场景,扩展性好;优化运营支撑流程:对齐阿里、电信、联通的同类型产品,引入DEEP平台、协同层与SDN控制器,构建电商化服务能力,实现云网协同产品一点受理,一站开通,云网配置自动化打通能力;新增与现有支撑系统的对接实现网络能力开放,实现企业用户云网业务自助订购及自动开通。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云计算技术、网络路由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习国内国外研究成果,并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关键技术加以优化利用,形成某省移动的云网协同解决方案“云插座”。(2)进行云网协同关键技术研究。首先阐述IP基础网络技术及二层交换原理、三层交换路由协议。总结了VxLAN及云技术,简述云计算及云服务器服务方式及PON、PTN云专线技术,对云网协同平台进行研究,给出了将云专线与云服务器协同开通方式。(3)对某省移动“云插座”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包括方案总体介绍、“云插座”实现的功能、云与云专线协同的方式、如何实现数据的自动发放,客户订购产品如何实现自动开通。之后给出“云插座”具体方案,包括硬件部署、软件部署的具体细节;最后对网络改造方案及网络实现方案进行总结及验证,确保云网协同功能得以实现。(4)对“云插座”的管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部署完成的网络设备如何管理,软件平台如何管理。(5)分别对PON云专线、PTN云专线、PON企业宽带加云主机的云网协同模式进行测试及功能验证,验证“云插座”云网协同能够顺利实现。完成云网订购客户的云加专线同步开通。本篇论文对某省移动云网协同技术进行研究,通过“云插座”方式实现了“云+网”的自动开通,为通信运营商给企业用户提供云网融合开通提供可行性方案。

刘汝霞[4](2019)在《基于SDN的广域网QoS路由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各种类型的应用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为了保证时延和带宽敏感应用的使用效果,需要一个良好的服务质量保障(QoS)机制。目前的网络体系结构和交付模式很难满足时延和带宽敏感应用的服务质量需求。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出现,为上述问题的出现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论文首先分析了SDN网络架构,总结了基于SDN的QoS技术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广域网情况下的网络服务质量的优化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层次化多控制器的多约束多目标路由优化算法。给出层次化多控制器协同体系结构,将控制平面划分为多个层次。总控制器具有全局视图,区域控制器负责本区域网络中的资源控制;设定了总控制器和域控制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内容。针对通讯类应用对时延敏感程度很高,算法设计按照对时延敏感程度的不同,将请求流分为时延敏感流和其他流。除了保证各数据流服务质量外,算法设计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保证时延敏感流的请求,并更好的利用网络资源。为时延敏感流分配最大可用带宽、最小时延路径,为其他请求流分配符合约束的最小可用带宽路径,有效平衡网络资源利用率。层次化多控制器的多约束多目标路由优化算法在保障数据流服务质量的情况下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当链路发生故障时候,会严重影响服务质量。为了更好的保证请求流服务质量,在上述多约束多目标路由优化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故障恢复路由策略。设定多约束多目标路由优化算法在计算目标主路径的同时,同时计算端到端备份路径。这样既解决了路径备份方案,又提高了算法使用性能。为了确保故障恢复路由策略的完整性,方案采用主动方式和被动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在备份路径无法启用时,从故障节点的前一个节点开始重新规划路径。最后使用仿真工具Mininet,搭建Ryu控制器对算法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多约束路由算法相比,该算法不仅保证了时延敏感流的服务质量,并且降低了传播延迟,提高了网络负载均衡。

孟志军[5](2017)在《导航星座星间链路精密测距校正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中国航天目前最为复杂的航天系统,也是第一个在国际上与其它导航系统同台竞技的系统,其系统设计必须着眼未来20-30年的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限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地面控制部分只能境内布站,严重束缚了北斗卫星的运控和管理,解决导航星座脱离地面站运行的关键途径为发展星间链路。引入导航星座星间链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将大幅度提升,特别是位置、速度、授时精度以及自主导航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星间距离测量数据作为其原始输入。要实现米级的定轨与时间同步精度,星间测距精度与准确度要达到分米甚至厘米量级,而对星间测距值的在轨校正则是保证精度与准确度的基本前提。为抢占未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制高点,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星间链路,精密测距在轨校正技术则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需要解决。围绕这一问题,论文重点研究了以下关键技术问题:1、针对导航星座卫星钟相位变化引起的测距偏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频因子零相位失真的时延校正方法。该方法构建出卫星钟调频调相、开关机相位变化模型,基于分频因子n的相位区域转换特性及数字锁相环的相位跟踪特性,既有效解决了导航系统基准频率调频调相以及卫星钟开关机相位不确定性导致的星间测距偏移问题,又成功克服了传统校正方法在基准频率跨周区域的相位补偿模糊难题,确保卫星钟相位变化引起星间链路测距偏移的一致性校正。2、针对导航系统卫星温度变化引起的测距偏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感知零相位漂移的时延校正方法。该方法基于星间链路载荷设备的时延温度特性,构建出温度影响的时延分布模型,采用了地面预处理与星上实时校的结合方案。相对传统方法在系统校正误差、资源占用和设计复杂度三个方面实现全面提升,系统增加功耗从大于2W缩小至90mW,校正电路占用面积只需15mm×12mm,无需规划建链时隙,不引入系统误差。在温变90℃的情况下,该方法校正后的发射时延与接收时延残差均方根分别为0.0084ns和0.0399ns,均小于星间链路伪码测量随机误差。3、针对导航系统时间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星间链路建链失效难题,提出了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原理与系统设计,并针对自主时间同步下的测距偏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合成频率钟差自适应分解的时延校正方法。该方法基于TWRTT伪距与钟差模型以及DDFS频率合成原理,将钟差时延分解为合成频率的整数+小数相位,然后实行频率计数与相位控制,有效解决卫星调整残留钟差以及星载原子钟漂移产生的时间累积偏差,校正后的时间同步精度小于0.2ns,单向测量伪距精度小于0.15ns。4、针对我国北斗试验卫星首个星间链路载荷精密测距在轨测试与验证难题,统筹考虑系统需求与建设成本,提出了“一个固定站+两个移动站”的试验系统架构,创造性地构建了星间链路系统天地一体的综合试验环境。通过星地双向伪距实测数据、人卫激光站实测数据以及三站一星联合定轨数据的分析与评估,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星间链路精密测距校正方法在技术上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最后,对论文的关键问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北斗新一代导航试验卫星星间链路载荷及地面综合试验支持系统中得到了实现,并通过卫星在轨测试得到全面的试验验证,对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全球组网卫星星间链路系统及未来PNT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立新[6](2017)在《并行文件系统元数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逐步加强,各种应用模式层出不穷,由此产生的数据量急剧增加,数据类型也日益丰富。大规模计算机集群系统面临着对海量的、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高效分析处理的问题。元数据密集型应用作为大规模计算机集群系统的一种典型应用,给存储系统的底层并行文件系统带来的严峻挑战。如何构建一个高性能、高可靠性和可扩展的元数据管理方法成为当前并行文件系统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现有并行文件系统框架的基础上,研究面向元数据密集型应用的并行文件系统元数据管理方法。在一个混合式并行文件系统架构中,针对元数据分布、路径遍历优化、元数据索引、小文件I/O和大目录自适应扩展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技术和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体现在:1.提出了一种面向元数据密集型负载的混合式并行文件系统结构(第二章)现有的并行文件系统受限于其元数据管理方法,在处理元数据密集型负载时性能不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已有并行文件系统的混合式并行文件系统Moon FS系统结构,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融合、一致的全局文件系统视图和高效的元数据操作性能。在该结构中,小文件和元数据由元数据管理模块统一管理,而大文件则直接映射到底层共享并行文件系统中。通过将小的、随机的和较慢的更新合并成大的、顺序的和较快的写操作,并存储于底层共享文件系统中,从而充分利用底层共享并行文件系统的大文件读写性能优势。2.提出了一种基于客户端无状态缓存和服务端目录复制的元数据管理方法(第三章)为了提高多元数据服务器环境下的元数据的访问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客户端无状态缓存和目录复制的元数据管理方法。该方法基于目录粒度分布元数据,并通过一致性哈希方法将同一目录下的子目录和子文件映射到同一元数据服务器上,从而保持了目录的局部性和元数据服务器的负载均衡。同时,基于客户端无状态缓存和目录复制的优化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路径遍历和权限检查导致的RPC开销。经实验验证,该元数据管理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路径遍历和权限验证的RPC放大问题,优化并行文件系统的元数据访问性能。3.提出了一种基于LSM-tree的元数据及小文件索引方法(第四章)现有的元数据管理方法大多采用B-tree或Copy-on-Write tree的索引方式管理元数据,这些读优化的索引结构在大量元数据并发写的情况下开销较大,性能较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目录粒度列分割和LSM-tree(Log-structured merge tree)的元数据索引管理方法,对文件元数据操作与LSM-tree操作映射、名字空间划分、元数据表现形式、元数据存储、元数据操作优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SM-tree和延迟key分配的小文件写优化方法,有效降低了LSM-tree的compaction操作开销。原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优化相比于其他典型索引结构更高效。4.提出了一种基于乐观同步的目录扩展方法(第五章)现有的元数据管理方法在处理有大目录需求的应用时往往性能不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乐观同步的目录自适应扩展方法。通过将大目录自适应扩展到多个元数据服务器上,不仅能保持负载均衡,而且能充分发挥元数据服务器集群的性能优势。与此同时,客户端能够容忍过时的目录映射信息,保证在弱一致性条件下的正确访问。原型系统实验表明,基于乐观同步的目录自适应扩展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大目录的元数据服务性能。

杨燕红,刘长兴,蒋阅峰[7](2015)在《数据保护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甲骨文推出的Oracle数据库高可用性数据保护(Data Guard)方案,它以低成本、高效能解决了数据库的备份和容灾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在我院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中建立Data guard环境的方法和过程,并对Data guard环境测试和应用中出现的故障及故障排除进行了归纳总结,值得同行参考与借鉴。

易伟[8](2015)在《水保信息采集系统集成优化与数据安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各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改进了传统的工作模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信息系统的需求增长迅速,同时由于各个行业的需求不同,设计符合特定行业的信息系统尤为重要。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用于对小流域、径流场等监测点的数据采集。由于不同厂家的监测设备采用独立的监测系统和数据存储,造成异构设备之间的信息孤岛。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系统将不同设备的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存储,解决异构设备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数据的共享,同时为专题信息发布、综合查询、水土流失预测子系统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论文结合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架构的选择与优化研究。通过对水土保持监测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框架S2SH;在S2SH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框架的改进应用以及与S2SH框架集成的优化方案。(2)安全策略研究与总体架构设计。根据水土保持数据的特点,对系统进行整体架构的设计;同时进行数据安全策略的研究,分析数据安全的应对方式,从而采用合理的安全策略。(3)系统实现。在S2SH改进应用集成的基础上,完成编码以及测试工作;实现水土保持监测的需求功能,包括:数据的基本操作、报表的设计、数据的自动导入等,以及实现系统的数据安全策略。论文的研究满足了水土保持监测的需求,实现信息采集系统的功能;通过数据自动导入等应用集成,使系统操作更加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数据安全策略的实现,保证了数据的安全。

柳石[9](2014)在《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基于覆盖方法的节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流行的分布式存储系统(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即DSS)由廉价PC构成,其作为云存储的核心部分具有可扩展性强、高可靠性和构建成本低廉等优点。但是DSS中大量闲置节点和海量冗余数据导致了能耗的巨大浪费。因此,对此类DSS进行节能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显着的现实意义。基于覆盖方法的节能策略作为一种通用的节能策略,被此类DSS广泛应用,而这些节能策略的研究大都基于采用副本机制容错的DSS(Replicated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即 RDSS),而对采用纠删码容错的 DSS(Erasure-Coded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即ECDSS)考虑较少。然而,大数据的兴起使得系统为获得更低的存储开销和更高的容错能力而采用纠删码的容错机制。因此,本文首先基于RDSS中利用覆盖方法的节能策略,通过相关定理证明在ECDSS上进行节能的可行性,然后利用定理中概率公式分析在相同冗余度的不同容错机制情况下对节点休眠后的数据可用性,最后通过公式分析不同容错策略下系统的通信和存储开销。结果表明,随着休眠率升高,系统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保证休眠后的数据可用性,并且低休眠率时系统采用码率高和分片数多的纠删码具有更低的通信和存储开销,而低码率纠删码能获取更大的通信和存储开销节约比。同时,本文指出纠删码在计算开销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一种针对RS码的基于覆盖方法的节能策略,并分别从休眠节点标记和可用性补偿两个阶段提出冗余优先休眠(Redundancy First Sleep,即RFS)和数据优先补偿(Data First Compensation,即DFC)两个算法,对计算开销不足的问题进行改进。接着,对DFC算法应用于不同编码方案后计算开销的变化进行理论性分析,分析结果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最后,本文实现了一个基于离散事件的DSS模拟程序,针对本文提出的节能策略和改进算法,验证其理论分析和算法效果。结果表明,在ECDSS中采用节能算法能有效降低通信开销和存储开销。另外,改进后的节能算法能有效降低ECDSS的计算开销,进一步改善节能效果和用户QoS,同时,不影响纠删码在通信和存储开销方面的优势。并且,随着休眠节点数的增加和纠删码码率的降低,计算开销可以获得更大的改善。

江英琴[10](2014)在《基于日志复制的医院容灾备份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医疗卫生行业的业务特殊性决定了业务信息系统必须7*24不间断运行,数据必须零丢失。借助数据容灾备份系统保护医疗数据安全、保证业务信息系统高可用性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建设数据容灾备份系统,需要研究数据容灾备份相关技术、分析业务系统实际需求、设计容灾备份系统总体方案并实现。设计与实现主数据库与备份数据库间的数据同步模块是容灾系统的核心问题,是关系容灾系统是否正常运行的关键点与难点。针对这一难题,本论基于Oracle DataGuard技术,设计容灾备份系统方案,构建某院四套主要业务系统的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同时,针对备份数据库实时在线可读写需求,改进了DataGuard容灾方案,采取LogMiner+JDBC驱动包实现实时在线可读写的备份数据库。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综述了数据容灾备份相关理论与LogMiner技术,并分析了某院四套业务系统的系统特性与功能需求、系统容灾备份现状,提出了容灾备份系统建设目标。(2)设计了容灾备份系统总体方案。分析了系统设计的总体原则及实现方式,容灾备份系统的体系结构与系统架构,提出了容灾系统的DataGuard总体方案,同时提出了相应改进方案--基于LogMiner的数据同步方案。(3)实现了异地容灾备份系统。本论文交叉研究了数据库、容灾备份等方面技术,对解决数据容灾备份这一热点和难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成果对于解决业务系统运行不稳定、数据丢失问题、经费投入有限,实现容灾备份、分担生产库工作负载等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RFS系统备份与恢复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FS系统备份与恢复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密集反向散射通信网络中的谱能优化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反向散射通信
        1.2.1 反向散射原理
        1.2.2 反向散射通信系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研究
        1.3.2 反向散射通信组网研究
        1.3.3 反向散射通信网络的资源配置优化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1.4.1 谱能受限反向散射网络中的分层多址接入方案
        1.4.2 MC-NOMA增强反向散射网络中的谱能效率均衡优化
        1.4.3 密集反向散射网络中的谱能效益最大化算法
        1.4.4 多跳环境反向散射网络中的鲁棒协作路由协议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谱能受限反向散射网络中的分层多址接入方案
    2.1 引言
    2.2 分层多址接入模型
        2.2.1 系统模型
        2.2.2 组间波束赋形层
        2.2.3 组内非正交多址接入层
    2.3 总速率和公平性均衡下的B-NOMA优化
    2.4 基于匹配分组和反向散射系数控制的分层优化算法
        2.4.1 基于匹配原理的分组策略
        2.4.2 反向散射系数控制下的功率分配优化
        2.4.3 分层优化算法的收敛性和复杂度
    2.5 实验仿真与分析
        2.5.1 谱效与能效
        2.5.2 时延及公平性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MC-NOMA增强反向散射网络中的谱能效率均衡优化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混合主被动通信的反向散射设备
        3.2.2 MC-NOMA增强型反向散射网络
    3.3 谱能效率均衡优化
        3.3.1 优化问题描述
        3.3.2 多对一稳定匹配算法
        3.3.3 反射系数优化
    3.4 性能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密集反向散射网络中的谱能效益最大化算法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2.1 主被动混合通信模型
        4.2.2 非线性能量采集模型
        4.2.3 信道模型
        4.2.4 具有信息和能量交互的环境反向散射网络
    4.3 基尼阈值约束下的节点集谱能效益最大化问题
        4.3.1 节点谱能效益及相对负载指标
        4.3.2 节点集谱能效益最大化问题建模
    4.4 基于重构线性化转化技术的次优解算法
        4.4.1 重构与线性化
        4.4.2 基于重构线性化的分支定界算法
        4.4.3 基于模式决策和多径路由的启发式算法
    4.5 实验仿真与分析
        4.5.1 瑞利信道的影响
        4.5.2 基尼阈值对谱效与能效的影响
        4.5.3 节点谱能效益优化性能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跳环境反向散射网络中的鲁棒协作路由协议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2.1 反向散射传感器节点(BSN)
        5.2.2 能量模型
    5.3 鲁棒路由指标
        5.3.1 中断概率
        5.3.2 时延估计
    5.4 初始路径的建立
    5.5 伴随路径的选择
    5.6 性能仿真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2 Aims of the Study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AND FRAMEWORK
    2.1 Overview on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Post-editing
    2.2 Previous Studies on MT Error Types and Post-Editing Strategies
    2.3 DQF-MQM Error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2.4 Previous Studies on MT Error Types of Paper Abstracts
    2.5 Text Typology Theory
        2.5.1 Text Typology Theory of Reiss
        2.5.2 Previous Studies on Informative Texts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s
CHAPTER3 METHODOLOGY
    3.1 Source Text and Text Analysis
        3.1.1 Source Text
        3.1.2 Text Analysis
    3.2 Research Method
    3.3 Translation Process
        3.3.1 Translating300 computer science abstracts with MT system
        3.3.2 Post-editing the MT-generated translation based on Text Typology Theory
        3.3.3 Conducting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ensuring post-editing quality
        3.3.4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errors in300 abstracts
        3.3.5 Preliminary error classifications based on DQF-MQM Framework
        3.3.6 Conducting the2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confirm error classifications
        3.3.7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ll MT errors in the300 abstracts
CHAPTER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Error Types of Machine Translated English Abstracts
        4.1.1 Unidiomatic 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2 Terminology Mis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3 Mis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4 Under-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5 Omission 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6 Over-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7 Errors of Addition in MT Output
    4.2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Machine Translated Abstracts
        4.2.1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2.2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4.2.3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Technical Terms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of300 Abstracts
    1-20 Abstracts
    21-40 Abstracts
    41-60 Abstracts
    61-80 Abstracts
    81-100 Abstracts
    101-120 Abstracts
    121-140 Abstracts
    141-160 Abstracts
    161-180 Abstracts
    181-200 Abstracts
    201-220 Abstracts
    221-240 Abstracts
    241-260 Abstracts
    261-280 Abstracts
    281-300 Abstracts
ACKNOWLEDGEMENTS

(3)某省移动云网协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1 国内外已经达到的水平
        1.2.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IP云网络关键技术
    2.1 IP基础网络技术
        2.1.1 OSI参考模型
        2.1.2 VLAN技术原理
    2.2 二、三层交换原理
        2.2.1 二层交换技术简介
        2.2.2 二层交换转发方式
        2.2.3 二层交换原理
        2.2.4 三层交换原理
    2.3 云服务
        2.3.1 云主机(ECS)
        2.3.2 虚拟私有云(VPC)
        2.3.3 弹性云主机服务
        2.3.4 弹性伸缩服务
        2.3.5 镜像服务
        2.3.6 云硬盘服务
    2.4 云专线技术
        2.4.1 云专线技术优势
        2.4.2 PON云专线
        2.4.3 PTN云专线
        2.4.4 互联网云专线
        2.4.5 三种云专线对比
    2.5 云网协同平台概述
        2.5.1 云网协同需求
        2.5.2 云网协同平台软硬件部署
        2.5.3 云网协同平台测试
第3章 某省移动“云插座”技术方案
    3.1 云网协同背景与需求
        3.1.1 云网协同面临问题
        3.1.2 云网协同需求
        3.1.3 云网协同需求范围
        3.1.4 云网协同业务范围
    3.2 云网协同总体方案
        3.2.1 方案总体介绍
        3.2.2 系统集成架构
    3.3 DEEP系统方案
        3.3.1 系统多角色
        3.3.2 场景化解决方案
        3.3.3 业务订购及订单跟踪
        3.3.4 商品创建和发布
        3.3.5 产品运营报表
        3.3.6 系统管理
        3.3.7 可靠性和安全需求
    3.4 协同器系统方案
        3.4.1 功能架构
        3.4.2 技术特点
        3.4.3 可靠性及安全要求
    3.5 控制器系统方案
        3.5.1 控制器主要功能
        3.5.2 统一架构要求
        3.5.3 在线业务发放要求
        3.5.4 可靠性及安全要求
第4章 某省移动“云插座”网络部署
    4.1 网络设备
        4.1.1 技术特征及部署方式
        4.1.2 设备要求
        4.1.3 接口要求
        4.1.4 ETH-TRUNK功能
    4.2 网络保护和监控
        4.2.1 网内保护和恢复技术要求
        4.2.2 L3VPN保护
        4.2.3 流量监控
    4.3 可靠性和安全要求
        4.3.1 业务可靠性
        4.3.2 隧道可靠性
        4.3.3 L3VPN可靠性
        4.3.4 硬件可靠性
        4.3.5 安全要求
第5章 开通测试与演练
    5.1 测试总体原则
        5.1.1 网络拓扑
        5.1.2 测试内容及资源分配
    5.2 PON云网协同测试与功能验证
        5.2.1 测试步骤
        5.2.2 测试预期结果
        5.2.3 实际测试结果
    5.3 PTN云网协同测试与功能验证
        5.3.1 测试步骤
        5.3.2 测试预期结果
        5.3.3 实际测试结果
    5.4 业务可靠性倒换测试
        5.4.1 测试步骤
        5.4.2 城域网城域网PB-落地PE链路中断
        5.4.3 网PE-落地PE链路中断
        5.4.4 网PE-云PE链路中断
        5.4.5 云PE-vGW链路中断
        5.4.6 城域网落地PE设备中断
        5.4.7 落地PTN-网PE链路中断
第6章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SDN的广域网QoS路由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与技术
    2.1 SDN简介
    2.2 多控制器SDN网络架构相关研究
        2.2.1 水平结构
        2.2.2 层次化结构
    2.3 软件定义网络中QoS研究现状
        2.3.1 SDN和QoS的关系
        2.3.2 OpenFlow协议中的QoS
        2.3.3 多媒体流路由机制
        2.3.4 域间路由机制
    2.4 SDN中故障恢复的相关研究
        2.4.1 SDN中故障恢复时间研究现状
        2.4.2 SDN故障恢复中带宽保证研究现状
        2.4.3 SDN中各种网络环境下容错机制研究现状
第三章 基于层次化多控制器的QoS路由算法
    3.1 背景知识
        3.1.1 SDN东西向接口协议
        3.1.2 Dijkstra算法
        3.1.3 K最短路径算法
        3.1.4 CSPF算法
    3.2 层次化网络结构
        3.2.1 区域控制器
        3.2.2 总控制器
    3.3 算法设计及分析
        3.3.1 算法模型
        3.3.2 算法核心思想
第四章 基于MCOPF的故障恢复策略
    4.1 背景知识
        4.1.1 故障恢复
        4.1.2 故障恢复相关算法
    4.2 算法设计及分析
        4.2.1 主动式策略
        4.2.2 被动式策略
    4.3 总结
第五章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工具
        5.1.1 Mininet
        5.1.2 Ryu
    5.2 实验设计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导航星座星间链路精密测距校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导航星间链路发展概况
        1.1.3 课题来源与选题
    1.2 论文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1.2.1 星间链路测距原理与误差分析
        1.2.2 卫星钟相位变化的测距偏移校正问题
        1.2.3 卫星温度变化的测距偏移校正问题
        1.2.4 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测距偏移校正问题
        1.2.5 星间链路精密测距的在轨测试与验证问题
    1.3 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现状
        1.3.1 卫星钟相位变化的测距偏移校正问题研究现状
        1.3.2 卫星温度变化的测距偏移校正问题研究现状
        1.3.3 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测距偏移校正问题研究现状
        1.3.4 星间链路精密测距的在轨测试与验证问题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卫星钟相位变化的测距偏移校正研究
    2.1 卫星钟相位变化的测距偏移模型与理论
        2.1.1 GNSS系统时间与卫星时间
        2.1.2 卫星钟调频调相的测距相位模型
        2.1.3 卫星钟开关机的相位模型
    2.2 卫星钟相位变化的时延校正方法设计
        2.2.1 数字锁相环原理与特性分析
        2.2.2 时延校正方法设计
        2.2.3 相位补偿误差分析
    2.3 校正方法效果评估
        2.3.1 仿真评估
        2.3.2 实验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卫星温度变化的测距偏移校正研究
    3.1 星间链路载荷设备的温度时延特性分析
        3.1.1 载荷设备的热控环境
        3.1.2 载荷设备的组成
        3.1.3 载荷设备的时延分布
        3.1.4 载荷设备的时延温度特性
    3.2 温度渐变引起的测距偏移校正方法
        3.2.1 基于时延自闭环校正方法分析
        3.2.2 基于温度感知时延校正方法研究与设计
    3.3 基于温度感知时延校正的实验分析
        3.3.1 实验模拟场景搭建
        3.3.2 现场数据采集与分析
        3.3.3 效果评估与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测距偏移校正研究
    4.1 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需求与条件分析
        4.1.1 需求与适用范围
        4.1.2 导航星间链路卫星可见时间分析
    4.2 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原理与系统设计
        4.2.1 信号互通分析
        4.2.2 基于TWRTT时间同步原理
        4.2.3 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系统设计
    4.3 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测距偏移特性与校正方法
        4.3.1 测距偏移模型
        4.3.2 测距偏移校正方法设计
    4.4 校正方法效果评估
        4.4.1 仿真评估
        4.4.2 实验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星间链路精密测距的在轨测试与验证研究
    5.1 星间链路在轨测试系统设计
        5.1.1 在轨测试系统架构设计
        5.1.2 参试设备技术状态与要求
        5.1.3 在轨测试总体流程设计
        5.1.4 在轨测试各阶段工作内容与预期成果
    5.2 星间链路精密测距的验证方法与结果评估
        5.2.1 自主时间同步的试验方法与结果评估
        5.2.2 星间链路单双向伪距测量的试验方法与结果评估
        5.2.3 星地联合定轨实测数据分析与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并行文件系统元数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存储系统
        1.1.1 存储系统的发展
        1.1.2 存储结构的变迁
        1.1.3 存储系统的发展趋势
        1.1.4 大规模存储系统的需求分析
        1.1.5 存储系统的研究热点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1.2.1 元数据
        1.2.2 小文件访问优化
        1.2.3 大目录需求支持
        1.2.4 文件共享访问优化
    1.3 主要创新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混合式并行文件系统MoonFS系统结构
    2.1 元数据密集型
        2.1.1 并行应用分类
        2.1.2 元数据密集型应用
        2.1.3 元数据密集型应用带来的挑战
    2.2 元数据访问性能模型
    2.3 系统结构
        2.3.1 元数据服务器
        2.3.2 客户端
        2.3.3 底层共享并行文件系统
    2.4 需求分析
        2.4.1 元数据管理
        2.4.2 小文件I/O
        2.4.3 大目录支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客户端无状态缓存和服务端目录复制的元数据管理方法
    3.1 文件系统层次结构与元数据访问特征研究
    3.2 元数据分布粒度
    3.3 MoonFS的元数据分布方法
    3.4 基于客户端无状态缓存和服务端目录复制的路径遍历和权限验证优化
        3.4.1 路径遍历和权限验证开销分析
        3.4.2 客户端无状态目录缓存方法
        3.4.3 元数据服务器端目录复制方法
        3.4.4 客户端无状态缓存和服务端目录复制方法
    3.5 MoonFS分布式元数据管理总结
    3.6 实验分析
        3.6.1 实验背景
        3.6.2 实验测试用例
        3.6.3 顺序写-随机读测试用例
        3.6.4 随机写-随机读测试用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SM-tree的元数据及小文件索引方法
    4.1 研究背景介绍
        4.1.1 本地文件系统元数据索引方法
        4.1.2 RocksDB和LSM-tree
        4.1.3 LSM-tree面临的挑战
    4.2 基于目录粒度列分割和LSM-tree的元数据索引管理方法
        4.2.1 文件元数据操作与LSM-tree操作映射关系
        4.2.2 动态名字空间划分
        4.2.3 文件元数据键值对映射关系
        4.2.4 元数据操作优化
        4.2.5 失效一致性
        4.2.6 元数据存储
    4.3 基于LSM-tree和延迟key分配的小文件写优化方法
    4.4 实验分析
        4.4.1 实验背景
        4.4.2 测试系统配置
        4.4.3 元数据密集型应用测试
        4.4.4 数据密集型应用测试
        4.4.5 大文件I/O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乐观同步的目录扩展方法
    5.1 应用的大目录需求
    5.2 MoonFS的目录自适应扩展方法
        5.2.1 目录分裂前提条件
        5.2.2 目录分裂方法
        5.2.3 目录项定位
        5.2.4 基于乐观同步的目录分裂优化
    5.3 实验分析
        5.3.1 实验背景
        5.3.2 测试系统配置
        5.3.3 元数据可扩展性
        5.3.4 分裂优化性能测试
        5.3.5 客户端访问开销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课题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数据保护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Data Guard环境建立
    1.1 主库端设置
    1.2 备库端操作
    1.3 测试
2 主、备数据库同步设置
3 应用实例
    3.1 常用查看语句
    3.2 故障现象与排除
        3.2.1 备库未接收到主库日志信息
        3.2.2 归档日志文件没有生成
        3.2.3 热备份数据不能恢复
        3.2.4 主服务器反复重启
4 讨论
    4.1 注意事项
    4.2 应用效果

(8)水保信息采集系统集成优化与数据安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集成框架综述
    2.1 JAVA EE开发平台
    2.2 MVC框架
    2.3 S2SH框架及改进应用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安全策略研究与总体架构设计
    3.1 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分析
    3.2 功能需求分析
    3.3 数据安全策略的研究
    3.4 系统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S2SH改进应用集成与系统实现
    4.1 系统的开发环境
    4.2 系统基本功能实现
    4.3 关键技术的集成实现
    4.4 数据安全的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基于覆盖方法的节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DSS节能策略
        1.2.1 能耗模型
        1.2.2 硬件层面
        1.2.3 软件层面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覆盖方法的DSS节能算法研究
    2.1 相关研究基础
        2.1.1 DSS
        2.1.2 HDFS
        2.1.3 纠删码基本原理
    2.2 基于覆盖方法的DSS节能算法
        2.2.1 覆盖问题
        2.2.2 基于副本的覆盖方法
        2.2.3 基于纠删码的覆盖方法
    2.3 分析和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ECDSS中覆盖问题的定量分析
    3.1 数据可用性分析
        3.1.1 定理和证明
        3.1.2 覆盖方法可用性分析
    3.2 开销分析
        3.2.1 通信开销
        3.2.2 存储开销
    3.3 分析与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ECDSS的覆盖节能算法
    4.1 算法基本思想
    4.2 算法可行性分析
        4.2.1 活动数据分片比例
        4.2.2 文件解码概率
    4.3 基础数据结构和定义
    4.4 节能策略具体流程
        4.4.1 算法流程
        4.4.2 初始化算法
        4.4.3 冗余片优先休眠算法
        4.4.4 数据片优先补偿算法
    4.5 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
        5.1.1 硬件环境
        5.1.2 软件环境
    5.2 算法模拟结果与分析
        5.2.1 数据可用性
        5.2.2 通信开销
        5.2.3 存储开销
        5.2.4 计算开销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项目

(10)基于日志复制的医院容灾备份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来源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容灾备份技术
    2.1 容灾备份概述
        2.1.1 衡量指标
        2.1.2 恢复级别
    2.2 体系结构
        2.2.1 数据存储子系统
        2.2.2 数据复制子系统
        2.2.2.1 复制的通信模式
        2.2.3 容灾恢复子系统
    2.3 数据备份技术
        2.3.1 定义
        2.3.2 常用备份策略
    2.4 Oracle DataGuard技术
        2.4.1 概述
        2.4.2 DataGuard基本原理
        2.4.3 保护模式
        2.4.4 备用数据库
        2.4.5 日志传输方式
    2.5 LogMiner日志挖掘技术
        2.5.1 LogMiner概述
        2.5.2 LogMiner作用
        2.5.3 LogMiner重要过程和视图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项目需求分析
    3.1 项目环境介绍
        3.1.1 系统概况
        3.1.1.1 HIS系统介绍
        3.1.1.2 LIS系统介绍
        3.1.1.3 EMR系统介绍
        3.1.1.4 PACS系统介绍
        3.1.2 全院网络拓扑结构
    3.2 医院信息系统容灾备份现状及目标需求
        3.2.1 容灾备份现状
        3.2.2 目标需求
        3.2.2.1 建设目标
        3.2.3 容灾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体方案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容灾方式
    4.3 体系结构
        4.3.1 初步方案设计
        4.3.2 初步容灾方案能力设计
    4.4 系统总体架构
        4.4.1 容灾系统网络拓扑图
        4.4.2 容灾系统总体架构图
    4.5 系统流程设计及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4.5.1 系统流程图
    4.6 改进后的容灾系统总体方案
        4.6.1 改进后方案可行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容灾备份系统实现
    5.1 基于日志复制的DataGuard数据同步模块的实现
    5.2 DataGuard同步模块的实现
        5.2.1 基础设施准备
        5.2.2 同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2.2.1 主厍配置
        5.2.2.2 备库配置
        5.2.2.3 日志传输检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2.3 容灾切换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2.3.1 故障切换模块的实现
        5.2.4 LogMiner数据同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2.4.1 LogMiner数据同步模块的设计
        5.2.4.2 LogMiner数据同步模块的实现
        5.2.4.3 归档日志清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性能评价
    6.1 系统性能评估
        6.1.1 测试环境及工具
        6.1.2 测试策略
        6.1.3 测试结果分析
        6.1.4 测试结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RFS系统备份与恢复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密集反向散射通信网络中的谱能优化传输研究[D]. 李兰花.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1(01)
  • [2]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D]. 付茜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3]某省移动云网协同技术研究[D]. 卢志鹏.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SDN的广域网QoS路由优化技术研究[D]. 刘汝霞.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5]导航星座星间链路精密测距校正技术研究[D]. 孟志军.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6]并行文件系统元数据管理研究[D]. 王立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7(02)
  • [7]数据保护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应用[J]. 杨燕红,刘长兴,蒋阅峰. 中国医疗设备, 2015(09)
  • [8]水保信息采集系统集成优化与数据安全策略研究[D]. 易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9]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基于覆盖方法的节能策略研究[D]. 柳石. 湖南大学, 2014(03)
  • [10]基于日志复制的医院容灾备份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 江英琴.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RFS系统备份与恢复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