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重建

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重建

一、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重建(论文文献综述)

涂鹏程,马勇,潘娅岚,汪志芳,孙杰,陈凯,杨光露,王礼宁,刘孟敏,郭杨[1](2022)在《负载威灵仙总皂苷丝素蛋白微载体复合软骨细胞促进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备负载威灵仙总皂苷(clematis total saponins,CTS)丝素蛋白微载体,探讨其复合软骨细胞后促进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取5%丝素蛋白溶液与10 mg/mL CTS溶液、甘油混匀后,利用高压静电场结合冷冻干燥方法制备负载CTS丝素蛋白微载体,扫描电镜对样本表征并检测CTS累积释放量;同时制备丝素蛋白微载体。取6只4周龄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软骨,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分别与两种微载体在微重力条件下共培养7d,期间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在微载体上黏附情况,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与正常培养细胞比较。取30只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n=20),A组膝关节软骨缺损不作任何处理,B、C组分别采用丝素蛋白微载体-软骨细胞复合物、负载CTS丝素蛋白微载体-软骨细胞复合物填充关节软骨缺损。术后12周取材,ELISA检测关节液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MMP-13、MMP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MP 1,TIMP-1)水平;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HE、甲苯胺蓝染色)评估软骨缺损修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表达;组织学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关节滑膜炎症程度。结果负载CTS丝素蛋白微载体呈类球形,直径主要在300~500μm之间,表面呈多孔结构,孔隙率达35.63%±3.51%;药物缓释检测示微载体中CTS可长期缓慢释放。微重力条件下随培养时间延长,两种微载体表面黏附的软骨细胞逐渐增多,培养24 h时软骨细胞增殖活性均较正常培养细胞提高(P<0.05),两种微载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体内实验观察,与A、B组相比,C组关节液中MMP-9、MMP-13含量均降低(P<0.05),TIMP-1含量上调(P<0.05)。与A组相比,B、C组软骨缺损均有组织填充,且C组修复表面更完整,与周围软骨结合较好;组织学观察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C组国际软骨修复评分准则(ICRS)评分以及Ⅱ型胶原、蛋白聚糖相对表达量均优于A组,C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滑膜组织学观察显示,与A、B组相比,C组滑膜炎症细胞浸润及小血管增生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组iNOS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负载CTS丝素蛋白微载体具有良好的CTS缓释效果及生物相容性,在微重力条件下能促进共培养的软骨细胞增殖,植入体内后能促进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

邹文,周明,范少勇,侯慧铭,龚礼,胡梁深,邵熙[2](2021)在《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马赛克移植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马赛克移植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采用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马赛克移植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17~43岁,中位数30岁。均为单侧股骨髁软骨缺损,其中左侧8例、右侧5例,外侧髁5例、内侧髁8例,且均为负重区的软骨缺损。按照国际软骨修复协会软骨损伤的分级标准,Ⅲ度软骨缺损8例、Ⅳ度软骨缺损5例。软骨缺损面积均小于2.5 cm2、深度均小于10 mm。膝关节内外翻角均小于5°。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弹响、活动受限,存在不同程度关节间隙压痛,未见明显膝关节失稳及下肢内外翻和屈曲挛缩畸形。病程1~6个月,中位数3个月。术后随访观察膝关节疼痛缓解、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前(7.78±1.21)分、末次随访时(2.15±1.02)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前(56.30±4.52)分、末次随访时(91.50±2.17)分。末次随访时,膝关节MRI显示受区移植的骨软骨位置良好、表面光滑平整、愈合良好;供区有纤维化软骨形成,骨洞被新生骨质填充。2例患者下地负重后出现膝关节肿胀、1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膝关节活动欠佳,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软骨栓脱落、吸收等现象。结论: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马赛克移植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能缓解膝关节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张慧[3](2021)在《3D打印梯度纳米羟基磷灰石基水凝胶有效修复大鼠骨软骨缺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备一种3D打印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水凝胶复合物,其具有的梯度结构与天然的软骨-软骨下骨完全匹配,并探讨其物理化学特性,机械特性(拉伸和压缩)和生物特性(细胞增殖能力和AO/EB染色)。同时,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评估梯度支架对关节软骨再生的作用。方法:我们设计了一种与骨软骨组织结构相似的梯度水凝胶,其软骨层是纯水凝胶,中间的钙化软骨层由40%n HA(质量比)和60%n HA水凝胶组成,底部的软骨下骨层由70%n HA和30%n HA水凝胶组成。1)制备三种生物墨水(纯水凝胶、40%n HA/60%水凝胶和70%n HA/30%水凝胶),并通过检测它们的流变性,评估其可打印性。2)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四组水凝胶支架(合成的含有不同浓度n HA(0%、40%、70%(质量比))的复合材料和梯度支架分别被命名为“0%n HA”、“40%n HA”、“70%n HA”和“G-n HA”)。3)通过SEM观察n HA颗粒和支架材料的表面形貌。4)红外光谱有助于确定四组打印复合材料的新化学基团的形成。5)通过XRD测试,验证每组支架中n HA的存在。6)通过检测所有支架的机械特性、吸水能力和生物降解能力,评估“G-n HA”是否可以作为软骨组织工程应用的候选材料。7)采用MTT法与AO/EB染色法,评估样品内山羊TMJ关节盘细胞的增殖活性。8)体内实验以大鼠膝关节缺损为模型,共选用56只大鼠,即112例膝关节缺损样本,其中16个缺损作为对照组,剩余96个缺损平均分为6个实验组(“BMSCs”组;“G-n HA”组;“0%n HA+BMSCs”组;“40%n HA+BMSCs”组;“70%n HA+BMSCs”组和“G-n HA+BMSCs”组)。在6周和12周,对样本依次进行大体观察、Micro-CT扫描、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1)流变学测试证实了三种生物墨水的可打印性。2)四组3D打印的n HA/水凝胶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成形性、较好的抗弯性能。3)SEM结果表明,所有支架都具有连续多孔的结构。梯度支架的孔径范围较广,便于促进软骨细胞的活性和细胞外基质的分泌,这对骨软骨组织的构建十分有利。4)FTIR结果进一步证实了n HA成功地融合到支架内。5)XRD显示,纯水凝胶没有明显的特征峰,其余组特征峰的衍射强度随支架内n HA含量的升高而增强。6)拉伸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支架“40%n HA”>支架“G-n HA”>支架“70%n HA”>支架“0%n HA”。在压缩性能的比较中,“G-n HA”组的压缩性能最强,达到了900 KPa。7)MTT检测结果显示:“G-n HA”组的细胞数略低于对照组,但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同时,AO/EB染色结果证明了材料的生物安全性。8)支架“G-n HA”在7h内达到溶胀平衡,其溶胀率增加到6.0,在合适的范围之内。9)四组水凝胶在28天内逐渐降解。在第28天,“0%n HA”、“40%n HA”、“70%n HA”和“G-n HA”的降解率分别为29%、21%、24%和26%。对降解4周后的支架组进行电镜扫描,结果表明,样品的孔径均明显增大。10)载BMSCs的“G-n HA”组具有最佳的骨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损区的边界因与邻近正常组织相似的内容物和组织的增加而逐渐变得模糊;2)缺损处被覆盖的新生组织从基本的纤维组织、纤维和软骨混合物向最终的透明软骨样和骨样组织转化;3)随着缺损区内容物的增加,缺损逐渐变平,然而,对照组和BMSCs组有明显的塌陷。在6周和12周时,“G-n HA+BMSCs”组再生组织的ICRS评分和组织学评分均高于其它组。结论:体外实验表明,梯度水凝胶支架组具有多孔的微观结构、显着的力学性能、适宜的降解性、高度的结构完整性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基于对各组样本大体观察、Micro-CT扫描、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分析,体内研究表明,载BMSCs的梯度支架组具有最佳的体内修复效果,证实了其能够促进软骨和软骨下骨同时再生的能力。

刚芳莉[4](2020)在《高强度多功能磁性水凝胶的合成及其在修复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软骨缺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具有独特磁学性质的纳米颗粒与水凝胶基体复合所制备的磁性水凝胶,可实现活体植入后期影像监控,可控药物释放,多模式联合治疗等功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组织再生医学中,由于水凝胶结构高度类似于细胞外基质的特性,故而非常适用于修复软组织。但是,目前报道的水凝胶主要针对的是非承重软组织的修复,承重软组织修复的报道却相对较少,尤其是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所致的软骨缺损的修复。因此,本论文发展了一种高强度多功能磁性双网络水凝胶,并基于修复RA型软骨缺损的需求对该水凝胶体系进一步优化,最后从体内外分别评价其抑制炎症和修复软骨的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可成键的磁性纳米Fe3O4颗粒复合的壳聚糖-三元聚合物的双网络(AAD-CS-Fe)水凝胶体系,并对其进行材料学表征。结果发现,体系中存在的多重离子配位作用,氢键以及π-π堆积作用能够显着提高水凝胶的机械性能(>2 MPa)和自愈性。同时,通过组分调节实现了水凝胶力学性能的可控,扩大了该水凝胶在不同的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此外,经盐酸蚀刻的氧化铁加入水凝胶后,仍然能够赋予其优异的磁致热效应和MR可成像性。最后,采取将水凝胶预溶液打印在含过硫酸铵的饱和氯化钠接收液中的办法实现了该水凝胶的个性化定制和复杂解剖结构的构建,进一步说明了AAD-CS-Fe多功能磁性水凝胶在生物体内的应用潜力。2.基于修复RA型软骨缺损的需求,对上述水凝胶体系进一步优化,在水凝胶中负载甲氨蝶呤(MTX)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并对其机械性能和体外药物缓释能力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载药水凝胶的压缩模量(1.85 MPa)与天然软骨(1.5 MPa左右)相近,具有与软骨相匹配的力学性能。而且,在两个月的药物缓释过程中,无论是MTX还是TGF-β1都能够缓慢的释放出来,磁场感应加热对药物释放也没有明显的影响,避免了药物在靶组织的累积所引起的毒性,因此更加满足水凝胶原位缓慢递释药物的需求。3.通过LPS刺激巨噬细胞模拟关节的炎性损伤,从细胞层面证明了该载药水凝胶体系在磁热环境中能够显着抑制LPS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另外,我们通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定量分析软骨相关标记Aggrecan、II型胶原(COL II)的特定基因,结果显示该水凝胶体系能够促进水凝胶上培养的BMSCs成软骨分化能力,更重要的是,温和的磁热效应(41℃)能够有效增强这种能力。4.成功建立了雄性大鼠RA型软骨缺损模型后,在缺损处植入水凝胶,定期磁热疗,最后通过记录宏观关节的肿胀情况和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评价水凝胶对炎症的抑制作用,同时通过观测组织学染色评价水凝胶促进软骨修复的能力。结果显示,载药水凝胶本身及其所缓释的药物对炎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和对软骨修复的促进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植入物原位温和的磁热效应能够进一步加强RA的治疗和软骨的修复。此外,水凝胶良好的MR成像性能够实现体内无创监测材料降解,有效评估原位软骨炎症状态,实现体内软骨缺损的诊疗一体化。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种制备高强度(>2 MPa)可自愈磁性双网络水凝胶的策略,同时这种策略能够赋予水凝胶优异的磁致热效应,细胞相容性,可调的力学性能,MR可成像性和3d可打印性等多种功能。在此基础上,基于修复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软骨缺损的需求,对上述水凝胶进一步优化,构建了一种高强度载药磁性水凝胶,在保证水凝胶在与关节软骨相匹配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长期原位缓慢的递释药物,再加上水凝胶自身的磁致热协同作用,从而分别在体内外显着抑制炎症水平和促进软骨修复。此外,该水凝胶还具有良好的MR可成像性,可以实时监测水凝胶的降解,因此可以作为一种修复承重病变关节软骨的良好自显影材料。

闫文强[5](2020)在《缓释kartogenin透明质酸水凝胶修复小型猪软骨缺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缓释kartogenin透明质酸水凝胶(m-HA+KGN)修复小型猪软骨及骨软骨缺损的效果;2.探讨缺损尺寸及缺损类型对缓释kartogenin透明质酸水凝胶处理后缺损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取48头成熟雌性巴马小型猪作为实验对象,包括三种处理方式,透明质酸水凝胶结合KGN处理组(m-HA+KGN);透明质酸水凝胶处理组(m-HA);空白处理组(blank)。在双侧膝关节股骨内侧髁制作不同直径及类型的缺损,包括直径8.5mm或6.5mm的全层软骨缺损(8.5FT;6.5FT);深度5mm,直径8.5mm或6.5mm的骨软骨缺损(8.5X5;6.5X5)。分别在术后6月及12月评估软骨及骨软骨缺损修复效果,通过MRI从影像学层面评估缺损修复情况及关节退变程度;获取膝关节标本,进行缺损修复大体观评分;使用micro CT扫描评估软骨下骨重建情况;使用组织学染色从组织学层面评估缺损修复情况;使用免疫组化染色评估新生软骨COLⅡ、COLⅠ及COLⅩ表达;使用纳米压痕测试检测新生软骨生物力学性能,包括弹性及硬度。结果与m-HA处理组及空白处理组相比,m-HA+KGN处理组缺损修复较为明显。从MRI影像学层面分析,m-HA+KGN处理组具有更佳的缺损修复效果,且无明显关节退变。micro CT扫描显示,m-HA+KGN处理组软骨下骨重建效果更为明显;组织学切片染色显示,m-HA+KGN处理组在软骨细胞外基质、软骨陷窝、细胞活性及COLⅡ表达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无明显COLⅠ及COLⅩ表达;纳米压痕测试结果显示,m-HA+KGN处理组新生软骨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更接近于天然软骨。m-HA+KGN在Φ6.5mm尺寸或全层软骨类型的缺损具有更高的ICRS大体观及组织学评分。结论缓释KGN透明质酸水凝胶可明显促进小型猪膝关节负重区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修复;其次,m-HA+KGN在Φ6.5mm尺寸或全层软骨类型的缺损修复效果更为明显。

敖彧农[6](2020)在《同种异体幼年软骨微粒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初步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使用贵州小香猪作为实验动物建立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大动物模型,对比分析同种异体幼年软骨微粒移植所激发的免疫排斥反应与自体软骨微粒移植激发的炎性反应是否存在差异,为同种异体幼年软骨微粒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24头成年贵州小香猪,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12头。对每组成年小香猪用随机数字法进行编号,奇数号选择右侧膝关节进行手术,偶数号选择左侧膝关节进行手术。选取4头幼年贵州小香猪(<2月龄)作为实验组同种异体幼年软骨微粒的来源。实验组采取同种异体幼年软骨微粒移植技术,对照组采取自体软骨微粒移植技术,实验分4批次进行,每批次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使用3头成年小香猪,实验组每批次另外使用1头幼年小香猪。在实验组,每头幼年小香猪耳缘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处死,在无菌条件下切开双膝关节囊,将膝关节软骨从关节面剥离,制备成约1mm3大小的软骨微粒,称取3份软骨微粒,每份1g,分别放入3个盛有无菌生理盐水的离心管中保存备用,在2小时内依次植入当日新鲜制备的3个成年小香猪软骨缺损中。使用陆眠宁肌注诱导肌松、戊巴比妥钠耳缘静脉注射麻醉成年小香猪,手术体位为侧卧位,术侧肢体在上。麻醉满意后备皮,用碘伏消毒术侧膝关节区域,铺无菌手术巾,用巾钳固定。在无菌条件下用手术刀切开小香猪术侧膝关节皮肤,逐层切开、钝性分离至膝关节囊,切开膝关节囊见髌骨。牵开髌骨暴露股骨滑车,使用直径为8mm的环锯垂直于膝关节股骨滑车关节面,制备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模型,用刮匙修整缺损并剥离关节软骨,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软骨缺损,去除残留的软骨碎屑。取出当日提前制备的1g幼年软骨微粒,与纤维凝胶混合后植入同种异体组制备的软骨缺损处。在对照组,使用与实验组完全一致的手术方式制备关节软骨缺损,并用手术刀和剪刀将取材于小香猪膝关节处的软骨剪切处理成约1mm3大小的软骨微粒,称取1g软骨微粒放入装有无菌生理盐水的离心管中清洗,与纤维凝胶混合后再原位回植于自体移植组制备的关节软骨缺损处。术后逐层缝合关节囊、筋膜、皮肤组织,每头小香猪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0.5g)预防感染,一天两次,持续一周。于术后1月、3月每组分别处死成年小香猪6头,抽取术侧膝关节液,取术侧膝关节滑膜、骨软骨样本进行结果分析。所取样本用4%多聚甲醛固定,骨软骨样本使用EDTA液脱钙,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指标包括:软骨缺损区域大体评分,关节液细胞分析,HE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关节滑膜、关节软骨中TNF-α和IL-6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成年贵州小香猪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伤口不愈合、猝死等异常情况。在术后1月:对照组关节软骨修复情况大体评分略好于实验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节软骨、关节滑膜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炎性细胞数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实验组表达量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F-α免疫组化结果发现,实验组表达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月,两组软骨修复大体评分均较1月时有提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关节液炎性细胞数、软骨和滑膜炎性细胞数、TNF-α与IL-6免疫组化表达量较之于1月均有下降,组间差异缩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贵州小香猪成功建立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同种异体幼年软骨微粒移植和自体软骨微粒移植治疗全层软骨缺损均产生局部反应,到术后3月,同种异体幼年软骨微粒移植所激发的免疫排斥反应与自体软骨微粒移植激发的炎性反应无显着性差异,为同种异体幼年软骨微粒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大动物实验依据。

陈劲松,王中汉,常非,刘贺[7](2020)在《多种特殊状态下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可获得良好的关节软骨再生,但多为生理状态下小面积缺损的单纯修复。然而临床上的软骨缺损常伴随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基础疾病,且缺损的位置、范围、深度均不确定,给软骨组织修复带来了很大挑战。目的:总结不同位置和炎症状态下软骨缺损的修复方式。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cartilage defect regeneration,osteochondral,growthplate,weight-bearingarea,inflammatory",中文检索词为"关节软骨缺损,骨软骨,生长板,负重区,炎症",检索建库至2019年3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09篇,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6篇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针对各种特殊状态下的关节软骨缺损,其修复目标和策略是不同的:全层软骨和骨软骨结构缺损多采用具有多层结构的支架,旨在修复软骨特有的分层结构及软骨下骨结构,同时避免新生软骨内异位骨化的问题;生长板缺损的修复关键在于避免长骨成熟后发生畸形,因此在修复支架内应添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骨发生形态蛋白7等生长因子,以持续刺激生长板的修复并发挥骨生长的生理功能;负重区软骨修复则需要修复支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负重时不会发生严重形变及结构破坏,同时新生的软骨组织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以支撑持续的纵向压力和磨损;炎症状态下的软骨缺损则要同时治疗炎症与软骨缺损,间充质干细胞的引入可同时发挥免疫调节及组织再生功能,以使疾病达到彻底治疗的目标。

胡庆奎[8](2019)在《基于动静结合的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运动方法的遴选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动静结合”理论是中医治疗骨折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观察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被动运动、主动运动以及联合运动对兔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以遴选最佳康复方法并研究其机制,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选择最有效的康复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行研制智能化兔平板跑台、兔膝关节自动屈伸仪、兔无线关节动态活动度检测仪。通过兔平板跑台对兔进行主动运动干预,兔关节自动屈伸仪对兔进行被动运动干预,兔无线关节动态活动度检测仪对兔进行膝关节活动度检测。选用雄性6月龄新西兰兔24只,采用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相结合的方法,每只新西兰兔均取单侧右膝关节胫骨平台SchatzkerⅣ型骨折造模并用螺钉内固定。造模结束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膝关节被动运动组(CPM组)、膝关节主动运动组(TRE组)、膝关节被动运动联合主动运动组(CPM+TRE组),笼内静坐组(笼内自由活动,SED组)。CPM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被动屈伸运动,连续4周;CPM+TRE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被动屈伸运动(CPM)、术后第15天后开始增加主动平板跑台运动(TRE),CPM连续干预4周、TRE连续干预2周;TRE组于术后第15天开始进行平板跑台主动运动,连续2周;SED组不进行运动干预。所有兔在4周干预完成后采用无线关节活动度检测仪在平板跑台上测量15分钟内的平均动态关节活动度,之后对兔造模膝关节进行X片观察对比各组膝关节的间隙情况、骨折处骨痂生长情况以及畸形愈合情况;通过三维CT重建检查从立体角度观察兔骨折冠状面畸形程度、骨痂生长情况以及骨皮质连续情况。各组影像学检测完成后对兔进行取材,手术取胫骨、关节软骨及腓肠肌组织。通过HE染色方法观察胫骨平台骨折处的骨痂生长情况,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方法观察关节软骨修复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兔骨折处骨组织中BMP-2,IGF-1,TGF-β-1蛋白表达情况;同一只兔左右两侧腓肠肌称重得到湿重差值后一部分用于HE染色观察腓肠肌病理结构,另一部分采用疫印迹法检测IGF-1和GDF-8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智能化兔平板跑台运行平稳,速度控制精准;智能化兔膝关节屈伸仪运行稳定,屈伸角度准确;无线兔关节活动度测量仪设备稳定,能准确测量兔在运动过程中的关节活动度。一般情况观察:(1)体重和膝关节活动度:术后4周,各组兔体重无差异。在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中,与SED组比较,CPM+TRE组、CPM组膝关节活动角度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2)每组左右两侧腓肠肌湿重差值比较:与SED组比较,CPM+TRE组、CPM组和TRE组湿重差值较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TRE组比较,CPM+TRE组与CPM组湿重差值明显变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CPM+TRE组和CPM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胫骨表面软骨大体外观:术后4周,CPM组关节软骨表面大量透明软骨,颜色透明,厚度分布不均匀;CPM+TRE组关节软骨颜色如常,表面光滑,透明度好,软骨层较厚,厚薄均匀,关节面平整;TRE组关节软骨颜色灰暗,透明度差,软骨层变薄;SED组软骨表面不光滑,边缘不整齐,表面有缺损。影像学资料显示:(1)X片结果显示:SED组关节间隙最为狭窄,TRE组关节间隙狭窄,CPM组和CPM+TRE关节间隙明显高于其他两组;SED组骨折处畸形比较严重,TRE组骨折处畸形较大,CPM组骨折处较为平滑,而CPM+TRE组骨折处塑形最为光滑,接近正常;SED骨折处骨痂生长较差,有透亮区,TRE组骨折处也出现较为明显的模糊透亮区,CPM组骨痂生长较好,骨折线处模糊,CPM+TRE组骨痂生长最好,骨折处愈合情况接近正常。(2)CT三维扫描重建的大体外观显示:SED组关节间隙最为狭窄,骨折处畸形最为明显,畸形延续到胫骨干;TRE组关节间隙也比较狭窄,骨折处畸形明显,但未延续到胫骨干;CPM组关节间隙比前两组宽大,稍有畸形;CPM+TRE组的关节间隙正常,骨折处畸形最小,骨折处较光滑。SED组CT三维重建矢状面显示骨痂生长较差,冠状面显示骨折处畸形明显;TRE组矢状面显示骨折处透亮区明显,骨痂生长差,冠状面显示骨折处畸形较明显;CPM组矢状面显示骨痂生长良好,冠状面显示畸形较小;CPM+TRE组矢状面显示骨痂生长最好,骨皮质连续,冠状面显示畸形最小,塑形最好。病理切片资料显示:(1)兔HE染色比较各组骨愈合情况显示:SED组骨小梁稀少,炎性反应明显,TRE组骨小梁少,结构稀疏,而CPM组骨小梁结构较多,排列较整齐,CPM+TRE组骨小梁最为密集,排列整齐。(2)兔腓肠肌HE染色比较左右腓肠肌染色结果显示:CPM+TRE组的左(正常膝关节),右(内固定膝关节)腓肠肌肌纤维密度无明显区别,横截面相似,CPM组右侧腓肠肌纤维较左侧稍低,TRE组右侧肌纤维密度较左侧低,粗细较均匀,SED组右侧肌纤维较左侧稀疏,肌纤维粗细不均匀。每组左右腓肠肌横截面积差值比较:与SED组比较,CPM+TRE组、CPM组和TRE组横截面积差值较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TRE组比较,CPM+TRE组与CPM组差值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CPM+TRE组和CPM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胫骨表面软骨HE染色显示:CPM+TRE组软骨全层较厚,新生全层软骨较多,软骨排列规则,细胞层次清楚,表面平整;CPM组缺损区优势组织以透明软骨为主,表面软骨层较厚,软骨表面新生透明软骨较多,软骨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层次较清楚;TRE组软骨排列较整齐,新生软骨较少,软骨层变薄;SED组软骨排列紊乱,新生软骨少,细胞层次不清,表面缺损(4)胫骨表面软骨番红固绿染色显示:CPM+TRE组软骨较厚、潮线整齐,软骨下骨较厚;CPM软骨层较薄,软骨细胞在表面聚集,密度较大,潮线清晰;TRE组软骨下骨排列较整齐,新生软骨少,软骨层变薄,表面软骨较薄,潮线较清晰,软骨排列密度大;SED组软骨及软骨下骨排列紊乱,潮线不清楚,软骨细胞密度低,表面缺损。免疫组学的检测显示:(1)术后4周,在骨组织各生长因子表达比较中,与SED组和TRE组比较,CPM+TRE组、CPM组BMP-2、IGF-1、TGFβ-1表达较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CPM组比较,CPM+TRE组3个生长因子表达较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腓肠肌细胞因子表达比较:与SED组和TRE组比较,CPM+TRE组、CPM组生长因子IGF-1表达较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CPM组比较,CPM+TRE组IGF-1表达较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SED组比较,CPM+TRE组、CPM组和TRE组肌肉生长抑制因子GDF-8表达较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TRE组比较,CPM组和CPM+TRE组GDF-8表达较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PM+TRE组和CPM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课题自制了一套兔运动康复和膝关节功能检测设备,为今后动物康复基础学研究中的干预和检测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运行可靠,数据客观。(2)术后康复运动有利于恢复其患肢功能活动,其中持续被动运动发挥了对骨组织的修复和防治骨骼肌萎缩的作用,主动运动则促进了关节软骨的修复作用,主、被动活动相结合则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的最佳方法,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最有效康复方式选择提供实验依据,也为诠释中医治疗骨折“动静结合”理论提供了新的内容。

田丰德[9](2019)在《基于生物力学特征的早期髋臼骨性缺损定量评估及精准修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髋臼骨性缺损是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关节外科常见一种髋部畸形,严重缺损能够导致髋关节残疾,严重影响国人的健康水平。由于髋关节结构复杂,目前对于髋臼骨性缺损许多方面认知尚浅,临床治疗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由于缺少精确评估髋臼缺损的方法及量化指标,临床上对于早期髋臼缺损患者的病情经常判断不准确,容易漏诊,进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探寻精准评估髋臼缺损的方法将有利于提高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目前对于髋臼骨性缺损危害性的尚不明确,现有的理论只是概括性描述髋臼缺损破坏髋关节力学特征的原理,缺少相关基础数据支撑,缺损程度与其力学危害性间的具体关系尚不清楚。因此对于髋臼缺损开展深入的力学研究,精细的剖析缺损与危害关系,不仅能够为完善上述理论提供科研证据,还可以用于临床评估髋臼缺损的危害性,指导治疗时机及方法的选择,提高治疗效果。髋臼缺损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从解剖学及力学两方面修复髋臼至正常状态,但是临床结果显示修复后的髋臼较正常状态仍有差距。疗效不佳除了手术技术原因外,也与术者在治疗中普遍重解剖轻力学的现状有关,而且由于缺少力学验证方法,治疗后的关节是否恢复了正常力学特征也不得而知,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不确定性及风险。而且各种截骨方法均对原始髋骨造成不同程度破坏,因而创伤大、风险高,远期结果不甚理想。因此在治疗方法改进过程中,有必要将力学因素整合到研究内,设计一种既能精准修复髋臼,又能确切的改善力学特征方法,将会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针对早期髋臼骨性缺损开展创新性研究,找出量化评估髋臼缺损方法;分析髋臼骨性缺损力学危害性:设计并验证精准修复髋臼缺损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应用LCEA量化早期髋臼缺损的影像学研究基于髋臼缺损的影像学特征,应用外侧CE角(Lateral Center Edge Angle,LCEA)评估髋臼骨性缺损,并探索定量划分髋臼缺损的方法,通过分层对比进一步找到最佳量化标准,即以LCEA 5度变化设定为髋臼缺损的量化指标,LCEA角每减小5度代表髋臼外缘缺损增加2毫米。为早期髋臼缺损基础研究及临床病情评估提供了新方法。(2)早期髋臼骨性缺损对髋关节力学性状影响的研究通过逆向工程软件构建不同程度髋臼骨性缺损及正常髋关节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比静态及动态(步态周期)状况下各髋关节力学特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证实髋臼缺损能够增加髋关节应力,造成关节应力分布异常,局部应力集中等危害;髋臼缺损的危害性与缺损程度相关,随着缺损程度加大而变大,具体表现为2毫米的髋臼缺损使站立位髋关节应力增大29%-43%,而4毫米的髋臼缺损则使得关节应力增大1倍,因此对于髋臼缺损应尽早进行临床干预:行走会增大髋关节应力,且外展角度越大其压力越大,因而此类患者行走不宜过久、外展不宜过大;髋臼缺损的股骨头内部压力增高,应力集中,该结果解释了临床股骨头内发生囊性坏死改变的原因。LCEA角20°前后髋关节的应力变化明显不同,因此LCEA角20°或许可以作为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标准点。本研究结果精细剖析了缺损与危害的关系,完善了髋臼缺损力学危害理论;同时为临床髋臼缺损病情及危害性评估、治疗时机及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3)基于生物力学特征早期髋臼骨性缺损精准修复的临床应用结合三维重建、3D打印及有限元技术设计精准修复早期髋臼缺损的方法,并经过力学及临床实践验证了其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本研究采用三维重建技术精确测量缺损的大小及位置,并以此结果设计精准修复髋臼缺损的补块,模拟修复髋臼手术,经过有限元力学测试验证有效。结果显示修复后髋关节与健髋各部位力学参数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髋臼精准修补能够恢复髋关节力学特征。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修复补块及髋关节实体模型,模拟手术,结果显示各部件之间的匹配度良好,修复后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度良好,补块与髋臼结合稳定,证明了精准修复方法可行性;收集髋臼精准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术后各项临床指标,判断疗效。结果显示临床手术操作顺利,术后影像学、功能、步态等临床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满意。因此联合有限元及3D打印技术设计的精准修复方法经过基础力学及临床实践验证有效,可以作为一种新方法用于早期髋臼缺损的临床修复治疗。

李澜[10](2020)在《3D打印在骨及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工程、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复杂几何形状物体的可重复制造。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其在再生医学及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包括皮肤、心脏、肝脏、骨、软骨、肌肉等各种组织器官的再生。由于骨及软骨独特的物理结构及组织周围微环境,一直是3D打印技术的应用热点方向。目前对于3D打印技术在骨及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的主要趋势是结构、材料以及打印技术。但这些研究往往聚焦于其中一个方面,涉及3D打印整个环节的系统性研究较少,也使得这一技术与真正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本课题就3D打印技术在骨与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各个环节均进行了探索。首先评价了通过隐式函数构建的3D打印多孔结构在骨修复及软骨保护方面的作用。随后设计了可用于骨及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构建的生物墨水。最后通过多自由度机器人辅助对动物模型中的骨及软骨损伤进行了原位3D打印修复。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对3D打印TPMS多孔支架在骨及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TPMS多孔支架的结构设计,力学特征的有限元仿真,3D打印成型及表面形貌和机械性能测试。发现通过这种设计方法构建的多孔钛合金支架杨氏模量能够降低至10GPa以下,孔隙率可接近50%,与皮质骨的力学参数较为接近。在动物体内植入5周后即可观察到良好的早期骨整合,支架孔隙内部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长入。随后又用TPMS方法设计了孔隙率为40%左右的多孔半月板假体,并通过有限元仿真计算了关节腔内的载荷。发现这种结构能够减少作用于膝关节软骨上的剪应力和压应力峰值,且应力集中区域面积也相对减小。在12周的动物实验中可以发现多孔半月板假体移植侧的膝关节软骨磨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设计了基于海藻酸钠-聚乙烯醇的互穿网络结构生物墨水和基于多肽-丙烯酰胺-透明质酸的双网络生物墨水,分别应用于骨及软骨组织工程。海藻酸钠-聚乙烯醇生物墨水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于10秒内快速成胶,且经冻融反应后杨氏模量达到6 MPa。多肽-丙烯酰胺-透明质酸生物墨水则表现出良好的韧性和耐压缩性能,压缩极限超过70%,压缩模量超过200 KPa。这两种生物墨水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型能力,并能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充分的成骨及成软骨能力。(3)通过三维扫描和3D打印技术在离体的骨和软骨损伤模型中完成了对病损区域的原位打印修复。通过三维模型比较技术对生物3D打印的精度进行检测,发现原位生物3D打印技术在三种模型中的误差均低于0.5mm,完全能够满足临床修复损伤的需求。随后引入了四自由度和六自由度机器人,采用激光标定技术分别对其进行了运动学参数的误差补偿和TCP精确标定,两种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均获得显着提升。在大动物模型中进行了骨缺损的原位3D打印修复,可在12分钟内修复体积为1570 mm3的缺损区域,且在12周后达到70%的再生率。在小动物模型中进行了软骨缺损的原位3D打印修复,可在90 s内完成体积为78 mm3的软骨缺损修复。12周后原位3D打印组的修复效果与植入支架组的修复效果接近。

二、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重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1)负载威灵仙总皂苷丝素蛋白微载体复合软骨细胞促进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仪器
    1.2 负载CTS丝素蛋白微载体的制备及观察
        1.2.1 微载体制备方法
        1.2.2 微载体形态观察
        1.2.3 药物缓释测定
    1.3 微重力条件下负载CTS丝素蛋白微载体复合软骨细胞培养及观测
        1.3.1 软骨细胞培养及传代
        1.3.2 微重力条件下微载体复合软骨细胞培养及观测
    1.4 负载CTS丝素蛋白微载体复合软骨细胞修复软骨缺损观测
        1.4.1 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制备及分组
        1.4.2 观测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负载CTS丝素蛋白微载体表征观察
    2.2 微重力条件下微载体复合软骨细胞培养观察
    2.3 动物体内实验
        2.3.1 大体观察及关节液ELISA检测
        2.3.2 软骨组织学观察
        2.3.3 软骨Western blot检测
        2.3.4 关节滑膜组织学及i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3 讨论

(2)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马赛克移植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 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处理方法
3 结 果
4 讨 论

(3)3D打印梯度纳米羟基磷灰石基水凝胶有效修复大鼠骨软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软骨的结构与特性
        1.1.2 关节软骨缺损的分类
        1.1.3 软骨缺损现有的治疗方法及局限性
    1.2 组织工程与软骨修复
        1.2.1 组织工程中的支架
        1.2.2 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
    1.3 梯度支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1.4 3D打印技术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3D打印梯度纳米羟基磷灰石基水凝胶支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主要材料、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水凝胶墨水的制备
        2.2.2 墨水的粘度及流变性能表征
        2.2.3 3D打印水凝胶支架的方法
        2.2.4 3D打印支架的结构表征
        2.2.4.1 FTIR测试
        2.2.4.2 XRD测试
        2.2.4.3 SEM表征
        2.2.5 力学性能测试
        2.2.6 细胞相容性测试
        2.2.7 溶胀性能测试
        2.2.8 降解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墨水的粘度及流变性能测试
        2.3.2 3D打印水凝胶支架
        2.3.3 水凝胶支架的结构表征结果
        2.3.3.1 FTIR测试
        2.3.3.2 XRD测试
        2.3.3.3 SEM表征
        2.3.4 力学性能
        2.3.5 细胞相容性
        2.3.6 溶胀性能
        2.3.7 降解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D打印梯度水凝胶支架对骨软骨缺损修复效果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
        3.2.2 缺损建模
        3.2.3 动物处死与标本采集
        3.2.4 大体观察及评估
        3.2.5 Micro-CT扫描
        3.2.6 组织学评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大体标本观察
        3.3.2 Micro-CT观察
        3.3.3 组织学观察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临床病例 微种植钉支抗远移上颌牙列一例
    一、一般检查
    二、模型分析
    三、辅助检查
    四、诊断
    五、存在问题
    六. 治疗方案
    七. 矫治过程
    八. 矫治体会
    参考文献

(4)高强度多功能磁性水凝胶的合成及其在修复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软骨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凝胶概述
        1.1.1 水凝胶的分类
        1.1.2 水凝胶的应用
    1.2 多功能水凝胶的制备
        1.2.1 自愈水凝胶
        1.2.2 高强度水凝胶
        1.2.3 可注射水凝胶
        1.2.4 可3d打印的水凝胶
    1.3 多功能水凝胶在不同生物学方面的应用
        1.3.1 在骨软骨修复方面的应用
        1.3.2 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1.3.3 在伤口修复方面的应用
        1.3.4 在心肌重建方面的应用
    1.4 论文设计思路
        1.4.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强度多功能磁性双网络水凝胶设计、制备及表征
    2.1 研究背景
        2.1.1 磁性水凝胶概述
        2.1.2 高强度磁性双网络水凝胶的一般合成策略
    2.2 设计思路
    2.3 材料与方法
        2.3.1 实验试剂
        2.3.2 主要仪器
        2.3.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磁性双网络水凝胶的合成
        2.4.2 水凝胶机械性能的表征
        2.4.3 水凝胶自愈性表征
        2.4.4 水凝胶磁学性质和可成像性的表征
        2.4.5 水凝胶力学性能可控性探索
        2.4.6 水凝胶细胞相容性评价
        2.4.7 水凝胶3d打印性探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修复炎症型软骨缺损的载药磁性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3.1 研究背景
        3.1.1 软骨损伤概述
        3.1.2 关节软骨损伤及修复
        3.1.3 类风湿性关节炎及修复材料概述
    3.2 设计思路
    3.3 材料与方法
        3.3.1 实验试剂
        3.3.2 主要仪器
        3.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基于修复炎症型软骨缺损的载药磁性水凝胶的合成策略
        3.4.2 载药水凝胶机械性能的表征
        3.4.3 载药水凝胶原位递释能力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药高强度磁性水凝胶的体外生物学功能
    4.1 研究背景
    4.2 设计思路
    4.3 材料与方法
        4.3.1 实验试剂
        4.3.2 主要仪器
        4.3.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体外抗炎能力
        4.4.2 细胞相容性
        4.4.3 成软骨分化能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载药高强度磁性水凝胶修复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软骨缺损
    5.1 研究背景
        5.1.1 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软骨缺损研究现状
        5.1.2 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软骨缺损治疗策略
    5.2 设计思路
    5.3 材料与方法
        5.3.1 实验试剂
        5.3.2 主要仪器
        5.3.3 实验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大鼠RA型软骨缺损模型的建立
        5.4.2 磁热治疗过程
        5.4.3 MRI无创监测体内水凝胶降解
        5.4.4 改善大鼠RA的炎症状态
        5.4.5 重建大鼠RA型软骨缺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缓释kartogenin透明质酸水凝胶修复小型猪软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常见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组织工程技术在骨骼肌肉修复领域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已获成果
致谢

(6)同种异体幼年软骨微粒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初步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关节软骨钙化层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多种特殊状态下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筛选
    1.3 资料提取
2 结果Results
    2.1软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技术
        2.1.1种子细胞
        2.1.2支架
    2.2特殊状态下软骨修复
        2.2.1全层软骨缺损与骨软骨缺损的修复
        2.2.2生长板缺损的修复
        2.2.3负重区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
        2.2.4骨性关节炎状态下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
        2.2.5类风湿性关节炎状态下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
3 讨论Discussion

(8)基于动静结合的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运动方法的遴选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1 祖国医学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
    3 祖国医学对胫骨平台骨折康复的认识
    4 现代医学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的研究
    5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的最佳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兔运动康复与检测设备研制
    第一节 智能化间歇式兔平板跑台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2 智能化间隙式平板跑台运用
        3 讨论
    第二节 智能化兔自动关节屈伸仪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2 智能化兔自动关节屈伸仪运用
        3 讨论
    第三节 无线兔膝关节动态关节活动度检测仪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和运用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干预后膝关节活动度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动物模型制备
        2.1 麻醉备皮
        2.2 手术造模
        2.3 干预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
        5.1 兔一般情况
        5.2 兔麻醉情况
        5.3 兔造模情况
        5.4 兔干预后内固定情况
        5.5 兔干预后体重和膝关节动态活动度情况
    6 讨论
        6.1 胫骨平台骨折动物模型选择依据
        6.2 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手术麻醉方法
        6.3 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手术造模方法
        6.4 兔术后干预方法和参数选择
        6.5 兔术后干预及检测时间窗选择
    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的运动方式对术后骨组织愈合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及干预
        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1.3 取材
        1.4 检测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大体外观和影像学检查
        2.2 骨痂生长情况HE染色
        2.3 骨组织中IGF-1、TGFβ-1、BMP-2 蛋白表达
    3 讨论
        3.1 “动静结合”有利于骨折术后骨修复
        3.2 运动疗法的机械作用促进骨折愈合
        3.3 运动疗法促进骨折骨组织修复的生化学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运动方式对术后防治腓肠肌萎缩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实验材料及仪器
        1.2 实验分组
        1.3 取材
        1.4 检测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左右腓肠肌湿重差值比较
        2.2 腓肠肌HE染色
        2.3 左右腓肠肌横截面积差值比较
        2.4 腓肠肌中IGF-1、GDF-8 蛋白表达
    3 讨论
        3.1 关节周围骨折肌肉萎缩中医学机制
        3.2 膝关节周围骨折腓肠肌萎缩的现代医学机制
        3.3 预防肌肉萎缩中的筋骨互用理念
        3.4 运动防治骨骼肌萎缩的机制
        3.5 运动疗法与肌细胞因子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的运动方式对术后关节软骨修复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实验材料及仪器
        1.2 实验分组
        1.3 取材
        1.4 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软骨大体外观
        2.2 关节软骨HE染色
        2.3 关节软骨番红固绿染色
    3.讨论
        3.1 祖国医学对运动疗法治疗PTOA认识
        3.2 运动疗法促进关节软骨修复
        3.3 关节软骨修复与细胞因子
    4.结论
    参考文献
小结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9)基于生物力学特征的早期髋臼骨性缺损定量评估及精准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缩略表
1 绪论
    1.1 髋臼缺损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髋臼缺损的社会经济学危害
        1.1.2 髋臼缺损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髋臼缺损的力学特征及病理变化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影像学评估髋臼缺损现状
        1.2.2 髋臼缺损相关临床分期
        1.2.3 髋臼缺损治疗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2 应用LCEA量化早期髋臼缺损的影像学研究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一般临床资料
        2.2.2 LCEA的测量方法
        2.2.3 应用LCEA量化髋臼缺损方法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结果
        2.3.2 LCEA测量结果
        2.3.3 LCEA量化髋臼缺损结果
    2.4 讨论
        2.4.1 髋臼缺损的评估的意义
        2.4.2 髋臼缺损的评估方法
        2.4.3 髋臼缺损的划分
    2.5 结论
3 早期髋臼骨性缺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软硬件环境
        3.2.3 CT图像的获得
        3.2.4 髋关节解剖数据的采集
        3.2.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 结果
        3.3.1 正常髋关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2 髋臼缺损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3.3.3 模型的验证
    3.4 讨论
        3.4.1 有限元分析的原理
        3.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3 有限元模型准确性和可行性的验证
        3.4.4 髋臼缺损模型的建立
    3.5 结论
4 早期髋臼缺损对髋关节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及方法
        4.2.1 试验模型的建立
        4.2.2 软硬件环境
        4.2.3 设置边界条件
        4.2.4 主要观察指标及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静态下各髋关节模型大体应力分布情况
        4.3.2 静态下各组模型髋关节应力值
        4.3.3 步态周期中正常髋关节应力分布
        4.3.4 步态周期中髋臼缺损模型股骨头表面力学特征
        4.3.5 步态周期中各模型髋臼关节面力学特征
        4.3.6 步态周期中髋外展角度对股骨头力学分布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力学研究
        4.4.2 髋臼缺损对于静态髋关节力学特征的影响
        4.4.3 髋臼缺损对步态中髋关节应力影响
    4.5 结论
5 基于生物力学特征早期髋臼骨性缺损精准修复的临床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材料
        5.2.2 方法
        5.2.3 观察指标
        5.2.4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补块的计算结果
        5.3.2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手术有效性的力学验证
        5.3.3 3D打印验证髋臼缺损精准修复可行性结果
        5.3.4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临床疗效评估
    5.4 讨论
        5.4.1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的必要性
        5.4.2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补块的计算
        5.4.3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的力学验证
        5.4.4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5.4.5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5.5 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3D打印在骨及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所用术语、试剂及仪器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3D打印技术的概述
        1.1.2 骨组织工程与3D打印技术
        1.1.3 软骨组织工程与3D打印技术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3D打印支架的结构需求
        1.2.2 3D打印所需的生物材料
        1.2.3 3D打印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式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TPMS多孔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2.1 TPMS多孔结构支架设计与力学性能评价
        2.1.1 基于TPMS方法的多孔支架结构设计
        2.1.2 多孔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2.1.3 TPMS多孔支架的有限元分析
    2.2 TPMS多孔支架的成骨能力评价
        2.2.1 用于早期成骨作用评价的TPMS多孔支架设计
        2.2.2 TPMS多孔支架应力传导与应力遮挡作用的有限元仿真
        2.2.3 多孔支架的3D打印及表征
        2.2.4 TPMS支架成骨效果的动物模型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PMS多孔支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3.1 半月板撕裂及切除的有限元分析
    3.2 TPMS多孔半月板的有限元分析
    3.3 TPMS多孔半月板对软骨保护作用的动物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于骨及软骨组织工程的3D打印材料研究
    4.1 可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3D打印的海藻酸钠/聚乙二醇/聚乙烯醇生物墨水制备
        4.1.1 生物墨水制备及可打印性评价
        4.1.2 3D打印支架的物理性能表征
        4.1.3 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评价
    4.2 可用于软骨组织工程支架3D打印的丙烯酰胺/多肽/透明质酸生物墨水制备
        4.2.1 双网络水凝胶生物墨水的合成
        4.2.2 双网络生物墨水的表征
        4.2.3 双网络水凝胶的机械性能评价
        4.2.4 双网络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4.2.5 双网络水凝胶的成软骨能力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器人辅助的3D打印技术在骨/软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5.1 三维扫描及3D打印技术联合使用修复骨及软骨缺损
        5.1.1 生物墨水制备及打印目标准备
        5.1.2 三维扫描与三维重建
        5.1.3 原位生物3D打印过程
    5.2 机器人辅助3D打印技术对骨缺损的原位修复
        5.2.1 3D打印机器人的运动学参数辨识及误差补偿
        5.2.2 离体骨缺损的原位3D打印精度评价
        5.2.3 原位3D打印在动物模型中修复大段骨缺损
    5.3 机器人辅助3D打印技术对软骨缺损的原位修复
        5.3.1 六自由度机器人辅助3D打印系统
        5.3.2 基于距离约束的3D打印机器人TCP快速标定方法
        5.3.3 基于关键接触点的骨缺损伤口标定方法及轨迹规划
        5.3.4 原位3D打印技术在动物模型中修复软骨缺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重建(论文参考文献)

  • [1]负载威灵仙总皂苷丝素蛋白微载体复合软骨细胞促进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J]. 涂鹏程,马勇,潘娅岚,汪志芳,孙杰,陈凯,杨光露,王礼宁,刘孟敏,郭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2
  • [2]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马赛克移植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J]. 邹文,周明,范少勇,侯慧铭,龚礼,胡梁深,邵熙. 中医正骨, 2021(09)
  • [3]3D打印梯度纳米羟基磷灰石基水凝胶有效修复大鼠骨软骨缺损[D]. 张慧. 兰州大学, 2021
  • [4]高强度多功能磁性水凝胶的合成及其在修复类风湿性关节炎型软骨缺损中的应用[D]. 刚芳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5]缓释kartogenin透明质酸水凝胶修复小型猪软骨缺损[D]. 闫文强. 南京大学, 2020(02)
  • [6]同种异体幼年软骨微粒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初步实验研究[D]. 敖彧农.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9)
  • [7]多种特殊状态下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技术[J]. 陈劲松,王中汉,常非,刘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08)
  • [8]基于动静结合的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运动方法的遴选及其机制研究[D]. 胡庆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基于生物力学特征的早期髋臼骨性缺损定量评估及精准修复研究[D]. 田丰德.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10]3D打印在骨及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李澜. 东南大学, 2020

标签:;  ;  ;  ;  ;  

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重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