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黑ATT的合成

酸性黑ATT的合成

一、酸性黑ATT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宁立群,张洁,吴志国,张诗茹,曹井国,杨宗政[1](2017)在《固定化白腐菌对酸性黑ATT脱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白腐菌吸附固定在改性的植物材料葵花盘、葵花秸秆上,对酸性黑ATT进行脱色,对比筛选较优载体。分别考察载体、温度、摇床转速、初始pH、浓度等因素对酸性黑ATT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葵花秸秆固定化白腐菌对酸性黑ATT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在pH为5.0、22℃、150 r/min、100 mg/L的最适条件下,25 h脱色率可达94.41%,连续脱色5次后脱色率仍能保持在89%以上。

宁立群[2](2017)在《白腐菌的固定化及其对酸性黑ATT的脱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酸性黑ATT是典型的复合型偶氮染料,具有可生化性差、色度高、成分复杂、直接排放于环境中会造成严重污染等特点,脱色处理成为处理该类废水的关键环节。目前对于该类染料污染的废水处理鲜有报道。本文将固定化技术与白腐菌生物处理相结合,利用吸附固定化白腐菌、包埋固定化白腐菌分别对酸性黑ATT进行脱色处理。课题首先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脱色后的酸性黑ATT溶液中的物质进行检测,对降解后可能存在的物质进行分析,对比前后物质结构的变化,证明了白腐菌对酸性黑ATT的脱色作用不仅仅是微生物的生物吸附,还有发色N=N结构的断裂的原因。在吸附固定化实验中,将游离态白腐菌分别吸附固定化在葵花盘、葵花秸秆、葵花籽皮、玉米芯、花生壳等经过改性后的植物材料上,投入到酸性黑ATT模拟染料废水中进行脱色。对比了各空白载体的机械强度、吸附、解吸以及菌体附着情况,分别考察了不同载体、温度、摇床转速、染料废水初始pH、染料废水浓度等因素对酸性黑ATT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葵花盘和葵花秸秆固定化白腐菌对酸性黑ATT的脱色效果较好。葵花盘对酸性黑ATT脱色的最适条件为pH 5.0、温度30℃、转速150rpm、染料初始浓度100ppm,葵花秸秆的最适条件为pH 5.0、温度22℃、转速150rpm、染料初始浓度100ppm,两载体在最佳条件下25h脱色率分别可达94.41%、90.49%。最佳条件下连续脱色5次,两种载体对酸性黑ATT的脱色率仍能保持在87%以上。在包埋固定化实验中,本文利用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活性炭共同对白腐菌进行固定化。以固定化小球的成型效果、硬度以及弹性为依据,对包埋固定化材料海藻酸钠(SA)和聚乙烯醇(PVA)配比进行调整,进而考察了不同固化时间、培养时间对酸性黑ATT废水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包埋固定化配比为1%:7%时制得的包埋固定化小球性能最好;确定固化时间和培养时间分别为90 h和5d,此时包埋固定化小球对酸性黑ATT的脱色率可达到78.13%。实验对包埋固定化小球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膨胀率、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容以及传质等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固定化小球强度系数可达到93%,耐受温度可达85℃;固定化小球的膨胀率1.459;比表面积27.73 m2/g,孔容0.0533 cm3/g,平均孔径19.11 nm;采用此种包埋固定化方法下的固定化小球的传质性能为99.46%,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固定化小球具有致密的孔隙。在采用包埋固定化白腐菌对酸性黑ATT进行脱色过程中,本文分别考察了不同载体、温度、摇床转速、染料废水初始pH、染料废水浓度等因素对酸性黑ATT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包埋固定化白腐菌对酸性黑ATT的脱色,其适宜条件为pH3.5,温度30℃,转速150 rpm时,染料初始浓度150 ppm,该条件下对酸性黑ATT连续脱色次数可达8次,最大脱色率均保持在81%左右,为固定化白腐菌对染料废水脱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了固定化白腐菌对复合偶氮染料废水具有很好的脱色效果,对于实际废水处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卢晶,张琼,方桂珍,任世学[3](2015)在《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的制备及表征》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扩大碱木质素的应用范围,研究了以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DL)和海藻酸钠(SA)为原料,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DL-SA)。以对酸性黑ATT和亚甲基蓝的絮凝性能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最佳合成条件为交联剂用量为3%(占单体质量百分比),反应温度为75℃,m(DL)∶m(SA)=2∶1,交联时间为4h,最优条件下测得对酸性黑ATT和亚甲基蓝的脱色分别为86.24%和99.15%。考察了其溶解性、含氮量以及两性聚合物的特点——等电点,采用FI-I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DL和SA接枝成功,其含氮量由DL的2.14%减少为1.25%,且DL-SA的等电点为4.42,具有两性化合物的特征。

张晶,于驰,刘忠军[4](2015)在《臭氧对多种偶氮染料的处理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臭氧对4种偶氮染料的处理效果。[方法]利用臭氧在相同条件下处理4种偶氮染料(酸性黑ATT、酸性大红3R、酸性品红、碱性品绿)废水,研究臭氧对这4种染料的降解效果。[结果]臭氧对4种偶氮染料的脱色效果分别是酸性大红3R>酸性品红>酸性黑ATT>碱性品绿。在既定条件下,臭氧对酸性大红3R的脱色效果好于酸性品红,臭氧对酸性大红3R和酸性品红溶液的处理时间短且都能达到很好的COD去除率。但是,臭氧对酸性黑ATT和碱性品绿尤其是碱性品绿的处理不是十分的理想,所需时间较长。[结论]利用臭氧处理不同的染料需要根据不同的染料性质去改变其相应的条件。

张琼,张盛明,卢晶,方桂珍[5](2014)在《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的絮凝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扩大碱木质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其对阳离子染料的应用范围,研究了以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DL)和海藻酸钠(SA)为原料,制备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DL-SA)。采用FT-IR、SEM和TG/DTG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并考察了其两性聚合物的特点——等电点,结果表明,DL和SA接枝成功,其等电点为4.42,具有两性化合物的特征。以对酸性黑ATT和亚甲基蓝为模拟染料,研究了DL-SA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染料絮凝影响因素(投加量、pH值和温度),确定了对两种染料的最佳絮凝条件以及最佳脱色率为酸性黑ATT 86.24%,亚甲基蓝99.15%,并初步探讨了其絮凝机理。

张继国[6](2014)在《聚乙烯亚胺—木质素基吸附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含有重金属和染料的废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对于环境的威胁越来越严重,高效快速去除废水中重金属和染料已成为当今环保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木质素由于其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再生、环境友好等优点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对木质素进行化学改性制备的吸附材料可以吸附废水中的金属离子和染料分子,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本论文依据交联和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及原理,以碱木质素和木质磺酸钠为原料,进行系列结构设计,在温和条件下制备了四种非磁性木质素基吸附材料,并通过包埋的方法对其进一步负载磁性,又制备了四种磁性木质素基吸附材料,以产物的吸附量和含氮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了吸附材料的合成条件。采用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震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对吸附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磁性能进行表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吸附材料对重金属离子Cu2+和Pb2+的吸附性能,利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测定了他们对甲基橙和黑ATT染料的吸附性能,并研究了吸附温度、溶液的pH、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四个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热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本研究为木质素资源的开发再利用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以碱木质素(AL)和聚乙烯亚胺(PEI)为原料,在水介质中,通过戊二醛的交联作用,制备了聚乙烯亚胺-碱木质素(PEI-AL)吸附材料。并对PEI-AL进一步包埋磁性Fe304,制备出了磁性聚乙烯亚胺-碱木质素(Fe3O4-PEI-AL)吸附材料。以PEI-AL的含氮量和对甲基橙、Pb2+的吸附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PEI-AL较佳的合成条件为:AL和PEI的质量比为1:1.5,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2h,戊二醛用量20%,该条件下产物的含氮量10.72%,甲基橙和Pb2+的吸附量分别为80.26mg·g-1和103.78mg-g-1。PEI-AL和Fe3O4-PEI-AL对甲基橙、黑ATT、Cu2+口Pb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PEI-AL和Fe3O4-PEI-AL对Cu2+和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均匀表面吸附,对甲基橙和黑ATT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属于非均匀表面吸附。PEI-AL和Fe3O4-PEI-AL对Cu2+和Pb2+的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和熵减小的自发过程,而对甲基橙和黑ATT的吸附是一个吸热和熵增加的自发过程。以木质素三甲基季铵盐(QL)和聚乙烯亚胺(PEI)为原料,在水介质中,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在水溶液中制备了聚乙烯亚胺-木质素三甲基季铵盐(PEI-QL)吸附材料。并进一步对磁性Fe304进行包埋,制备出了磁性聚乙烯亚胺-木质素三甲基季铵盐(Fe3O4-PEI-QL)吸附材料。以Fe3O4-PEI-QL的含氮量和对甲基橙、Pb2+的吸附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较佳的合成条件为:QL和PEI质量比为1:1,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3h,戊二醛用量25%,该条件下产物的含氮量11.97%,甲基橙吸附量为126.71mg·g-1,Pb2+的吸附量119.02mg·g-1。PEI-QL和Fe3O4-SL-PEI对甲基橙、黑ATT、Cu2+和Pb2+的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PEI-QL和Fe3O4-PEI-QL对Cu2+和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均匀表面吸附,PEI-QL和Fe3O4-PEI-QL对Cu2+和Pb2+的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和熵减小的自发过程。对甲基橙、黑ATT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属于非均匀表面吸附,对甲基橙、黑ATT的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吸附是一个吸热和熵增加的自发过程。以木质素磺酸钠(SL)和聚乙烯亚胺(PEI)为原料,在常温水介质中,通过戊二醛的交联作用,制备了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PEI-SL)吸附材料。并进一步对磁性Fe304进行包埋,制备出了磁性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Fe3O4-PEI-SL)吸附材料。以甲基橙、Pb2+吸附量和含氮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PEI-SL较佳的合成条件为:SL和PEI质量比为1:2.5,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2h,戊二醛用量15%,该条件下产物的含氮量13.14%,甲基橙吸附量95.74mg·g-1,Pb2+吸附量163.72mg·g1。PEI-SL和Fe3O4-PEI-SL对甲基橙、黑ATT、Cu2+和Pb2+的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PEI-SL和Fe3O4- PEI-SL对Cu2+和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均匀表面吸附,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和熵减小的自发过程。对甲基橙、黑ATT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属于非均匀表面吸附,是一个吸热和熵增加的自发过程。通过静电组装作用,以木质素磺酸钠(SL)和聚乙烯亚胺(PEI)为原料,在常温水介质中,制备了静电自组装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SL-PEI)吸附材料。并通过静电作用对磁性Fe304进行静电组装,制备出了磁性静电自组装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Fe3O4-SL-PEI)吸附材料。以甲基橙、Pb2+吸附量和含氮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SL-PEI较佳的合成条件为:SL和PEI质量比为1:3,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h,pH值为5,该条件下产物的含氮量13.57%,甲基橙吸附量78.76mg·g-1,Pb2+吸附量148.5mg-g-1。SL-PEI和Fe3O4-SL-PEI对甲基橙、黑ATT、Cu2+和Pb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SL-PEI和Fe3O4-SL-PEI对Cu2+和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均匀表面吸附,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和熵减小的自发过程,SL-PEI和Fe3O4-SL-PEI对甲基橙、黑ATT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属于非均匀表面吸附,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是一个吸热和熵增加的自发过程。

田金玲,任世学,方桂珍,艾青[7](2014)在《二甲基-正丁基-磺化木质素基氯化铵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麦草碱木质素为原料通过Mannich和磺化反应合成了二甲基-正丁基-磺化木质素基氯化铵(DBSLAC)两性表面活性剂,表征了其结构,考察其在不同pH值溶液中溶解性,并以铜离子为模拟废水考察了其吸附性能,以酸性黑(ATT)和亚甲基蓝为模拟染料废水考察了其絮凝性能。结果表明: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证明产物中含有季铵根和磺酸根的化学结构,DBSLAC含氮量2.34%。DBSLAC两性表面活性剂对Cu2+的吸附平衡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并且在20 mL Cu2+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投加量0.002 g、pH值5.5和吸附时间2 h的条件下对Cu2+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量达262.34 mg/g;在20 mL染料溶液中,对酸性黑ATT(阴离子染料)的絮凝效果在投加量0.03 g、pH值2和染料质量浓度为0.1 g/L时最佳,最大脱色率75.41%;对亚甲基蓝(阳离子染料)的絮凝效果在投加量0.3 g、pH值9和染料质量浓度为0.1 g/L时最佳,最大脱色率97.87%,结果表明DBSLAC可用作重金属离子吸附剂和染料絮凝剂。

张琼,任世学,马艳丽,方桂珍[8](2014)在《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的制备及絮凝性能》文中指出以造纸黑液中的木质素为原料,通过交联反应,合成了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DL)絮凝剂。采用FT-IR、SEM等对其进行表征,并以对酸性黑ATT的絮凝性能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最佳合成条件。在模拟染料的条件下,测定了木质素二甲基烯丙基季铵盐对酸性黑ATT的絮凝性能,最佳温度为30℃;在pH值=1.5的条件下,酸性黑ATT的最佳脱色率对应的浓度为3.75g/L,最佳条件下测得最大脱色率为80.06%。该改性天然高分子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染料废水的絮凝剂。

詹琪,廖红福,张敏,杨鼎俊,杨海龙[9](2014)在《漆酶催化复合染料酸性黑ATT脱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白腐菌Ganoderma lucidum wz-32发酵制备的漆酶对印染工业常用的复合染料酸性黑ATT进行催化脱色.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酸性黑ATT的最佳脱色条件为:温度50℃,染料浓度0.1 g·L-1,酶量9 U·mL-1,pH 5.0,最适条件下酸性黑ATT的脱色率达87.35%.同时研究了金属离子、酶抑制剂、脱色助剂对酸性黑ATT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Co2+、Fe2+、Mn2+、Ca2+、I-对脱色有抑制作用,10mmol·L-1的浓度使脱色率降低了50%以上;Na+、Cu2+在低浓度时对脱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SDS显着抑制漆酶的催化脱色作用,浓度为10mmol·L-1时脱色率降低了68%;HBT是高效的脱色助剂,可显着提高漆酶的脱色效率.

张琼[10](2014)在《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木质素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三维高分子网状芳香聚合物,具有芳香族特性,其分子中含有的羟基、羧基等官能团使得其自身可直接作为吸附剂使用,但又受到自身无定型结构的限制,因而,发展木质素的衍生化产物,并针对性的增加特定官能团是研究木质素作为高效吸附剂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工业碱木质素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的方法,增加了季胺阳离子和羧酸阴离子以及分子中的羟基含量,通过其对不同类型的染料脱色效果的研究和不同的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的探索,并探讨了其对染料和金属离子的不同的吸附机理,旨在为废水的治理提供一种新的可行性方案。利用木质素季铵盐本身对阴离子染料的高絮凝能力和对金属离子一定的络合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更多的羟基和羧酸根离子,从而达到扩大其应用范围并提高其吸附能力的目的。研究结果如下:以木质素季铵盐(QL:T-QL和D-QL)与海藻酸钠(SA)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的方法,制备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QL-SA)。实验制备的QL-SA在最佳条件下,考察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并采用FI-IR、SEM和TG/DTG对其进行表征,接枝共聚后的两种QL-SA在外观和溶解性能都有着明显的变化,T-QL-SA的等电点为5.76,其pH值范围为4-10,而D-QL-SA (4.22)较T-QL-SA对pH值更为敏感;反应后的QL-SA热降解性和均一性都比原料好。在模拟金属离子废水的条件下,T-QL-SA对铜离子的最佳吸附pH值为5,铬酸根的为4,而D-QL-SA对铜离子的最佳吸附pH值为5.5,铬酸根为7。QL-SA对Cu(Ⅱ)和Cr(Ⅵ)的吸附都更好的符合二级动力学。T-QL-SA对铜离子的吸附以多层吸附为主,单层吸附为辅,而D-QL-SA则更符合Langmuir吸附平衡模型;而两种QL-SA对Cr(Ⅵ)的吸附等温线更好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且在30-90mg/L浓度范围内两种QL-SA对铬酸根的吸附容量相差不大。改性后的T-QL-SA和D-QL-SA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原料木质素相比,尤其是对Cr(Ⅵ)的吸附有了明显改善。以酸性黑ATT和亚甲基蓝为模拟染料,两种产物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离子染料均有较好的絮凝性能。最佳条件下测得T-QL-SA和D-QL-SA对酸性黑ATT的脱色率分别为90.08%和86.24%,对亚甲基蓝的脱色率分别为97.11%和99.15%,且较原料和市场上所售的絮凝剂具有较好的应用范围和吸附效果。D-QL-SA与T-QL-SA相比,其对酸性黑ATT的絮凝效果有所降低,但对亚甲基蓝的絮凝效果则明显改善。通过对两种染料的影响因素的测定,可以看出D-QL-SA比T-QL-SA有着更为广泛的使用范围,而且这两种QL-SA不仅具有优良的脱色效果,还具有沉降速度快,易回收等优点。这两种木质素基吸附剂对染料的絮凝机理主要为电中和作用和架桥作用,同时伴随着一定程度对悬浮颗粒的网捕和卷扫作用。基于QL-SA的两性特点以及应用范围等,将QL-SA应用于水处理剂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二、酸性黑ATT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酸性黑ATT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固定化白腐菌对酸性黑ATT脱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考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3 白腐菌吸附固定化方法
    1.4 载体改性及筛选
        1.4.1 天然植物载体的改性
        1.4.2 吸附固定化载体的筛选
    1.5 吸附固定化脱色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载体改性及筛选
        2.1.1 天然植物载体的改性及效果
        2.1.2 吸附固定化载体的筛选
    2.2 吸附固定化白腐菌脱色实验
        2.2.1 酸性黑ATT脱色影响因素的确定
        2.2.2 最适条件下的连续脱色实验
3 结论

(2)白腐菌的固定化及其对酸性黑ATT的脱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印染废水概述
        1.1.1 印染废水来源、特点及危害
        1.1.2 印染废水处理现状
    1.2 白腐真菌概述
        1.2.1 白腐真菌分类
        1.2.2 白腐真菌生物降解的特点
        1.2.3 白腐真菌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1.3.1 固定化白腐菌技术优势
        1.3.2 微生物固定化方法及固定化载体的选择
    1.4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1.4.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1.4.4 课题研究创新点
2 游离态白腐菌对酸性黑ATT脱色效果初探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及染料
        2.1.2 实验主要药品
        2.1.3 实验仪器设备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白腐菌的培养及保种
        2.2.2 菌悬液的制备
        2.2.3 模拟染料废水的配置
        2.2.4 酸性黑ATT标准曲线的绘制
        2.2.5 脱色率测定
        2.2.6 气质联用(GC-MS)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体生物量及生长曲线测定
        2.3.2 气质联用(GC-MS)测试效果
    2.4 本章小结
3 白腐菌的吸附固定化及其对酸性黑ATT的脱色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材料
        3.1.2 吸附固定化白腐菌的制备
        3.1.3 天然植物载体的改性
        3.1.4 吸附固定化载体的筛选
        3.1.5 酸性黑ATT脱色影响因素的确定
        3.1.6 吸附固定化的连续脱色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吸附固定化白腐菌制备效果
        3.2.2 天然植物载体的改性效果
        3.2.3 最佳吸附固定化载体的确定
        3.2.4 酸性黑ATT脱色影响因素的确定
        3.2.5 酸性黑ATT连续脱色效果
    3.3 本章小结
4 白腐菌的包埋固定化及其对酸性黑ATT的脱色研究
    4.1 实验方法
        4.1.1 包埋固定化白腐菌的制备
        4.1.2 包埋剂配比的选择
        4.1.3 包埋固化时间的调整
        4.1.4 包埋固定化小球培养时间的确定
        4.1.5 包埋固定化小球的评价标准
        4.1.6 酸性黑ATT脱色影响因素的确定
        4.1.7 包埋固定化的连续脱色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白腐菌包埋固定化效果
        4.2.2 包埋剂配比的确定
        4.2.3 包埋固化时间的确定
        4.2.4 包埋固定化小球培养时间的确定
        4.2.5 包埋固定化小球的评价标准
        4.2.6 酸性黑ATT脱色影响因素的确定
        4.2.7 包埋固定化连续脱色效果
    4.3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 致谢

(3)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实验
    2.1材料
    2.2仪器
    2.3实验方法
        2.3.1木质素预处理
        2.3.2 DL的制备
        2.3.3 DL-SA的制备
        2.3.4对模拟染料絮凝性能的测定
        2.3.5 DL-SA氮含量的测定
        2.3.6 DL-SA的溶解性能分析
        2.3.7 DL-SA的粒径测试
        2.3.8 DL-SA的等电点测定[15]
        2.3.9 DL-SA的红外光谱(FT-IR)方法
3结果与讨论
    3.1 DL-SA的合成路线
    3.2 DL-SA制备的条件优化
        3.2.1反应温度的影响
        3.2.2 DL与SA质量比的影响
        3.2.3交联时间的影响
        3.2.4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3.3 DL-SA的含氮量分析
    3.4 DL-SA的溶解性能分析
    3.5 DL-SA的粒径分析
    3.6 DL-SA的两性特点分析
    3.7红外光谱分析
    3.8 DLS的热稳定性分析
    3.9 DL和DL-SA的SEM分析
4结论

(4)臭氧对多种偶氮染料的处理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试验步骤
3结果与分析
4结论

(5)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的絮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 DL的制备[8]
    2.3 DL-SA的制备[12]
    2.4 对模拟染料絮凝性能的测定[13]
    2.5 DL-SA的红外光谱 (FT-IR) 方法
    2.6 DL-SA的等电点测定
    2.7 DL-SA的扫描电镜 (SEM) 方法
    2.8 DL-SA的热稳定性测定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DL-SA的合成路线
    3.2 红外光谱分析
    3.3 DL-SA的两性特点分析
    3.4 DL-SA的扫描电镜观察
    3.5 DL-SA的热稳定性分析
    3.6 絮凝性能分析
        3.6.1 两种染料标准曲线
        3.6.2 不同条件对酸性黑ATT絮凝性能的影响
        3.6.3 不同条件对亚甲基蓝絮凝性能的影响
        3.6.4 最优条件下对染料脱色率的比较
4 结论

(6)聚乙烯亚胺—木质素基吸附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体中重金属和染料污染及处理方法
        1.1.1 水体中重金属及染料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1.1.2 含有重金属及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1.2 磁性高分子吸附材料
    1.3 木质素基天然高分子吸附材料
        1.3.1 木质素
        1.3.2 碱木质素
        1.3.3 木质素磺酸钠
        1.3.4 木质素基吸附材料在重金属和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聚乙烯亚胺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2 聚乙烯亚胺-碱木质素的制备与吸附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聚乙烯亚胺-碱木质素(PEI-AL)的制备
        2.2.4 磁性聚乙烯亚胺-碱木质素(Fe_3O_4-PEI-AL)的制备
        2.2.5 结构表征
        2.2.6 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测定
        2.2.7 阴离子染料吸附性能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乙烯亚胺-碱木质素(PEI-AL)制备原理
        2.3.2 磁性聚乙烯亚胺-碱木质素(Fe_3O_4-PEI-AL)制备原理
        2.3.3 聚乙烯亚胺-碱木质素(PEI-AL)制备条件的优化
        2.3.4 聚乙烯亚胺-碱木质素(PEI-AL)溶解性能分析
        2.3.5 聚乙烯亚胺-碱木质素(PEI-AL)结构分析
        2.3.6 磁性聚乙烯亚胺-碱木质素(Fe_3O_4-PEI-AL)结构分析
        2.3.7 吸附材料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分析
        2.3.8 吸附材料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机理探讨
        2.3.9 吸附材料对阴离子染料吸附性能分析
        2.3.10 吸附材料对阴离子染料吸附机理探讨
        2.3.11 吸附材料的再生利用
    2.4 本章小结
3 聚乙烯亚胺-木质素三甲基季铵盐的制备与吸附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聚乙烯亚胺-木质素三甲基季铵盐(PEI-QL)的制备
        3.2.3 磁性聚乙烯亚胺-木质素三甲基季铵盐(Fe_3O_4-PEI-QL)的制备
        3.2.4 结构表征
        3.2.5 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测定
        3.2.6 阴离子染料吸附性能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乙烯亚胺-木质素三甲基季铵盐(PEI-QL)制备原理
        3.3.2 磁性聚乙烯亚胺-木质素三甲基季铵盐(Fe_3O_4-PEI-QL)制备原理
        3.3.3 聚乙烯亚胺-木质素三甲基季铵盐(PEI-QL)制备条件的优化
        3.3.4 聚乙烯亚胺-木质素三甲基季铵盐(PEI-QL)溶解性能分析
        3.3.5 聚乙烯亚胺-木质素三甲基季铵盐(PEI-QL)结构分析
        3.3.6 磁性聚乙烯亚胺-木质素三甲基季铵盐(Fe_3O_4-PEI-QL)结构分析
        3.3.7 吸附材料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分析
        3.3.8 吸附材料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机理探讨
        3.3.9 吸附材料对阴离子染料吸附性能分析
        3.3.10 吸附材料对阴离子染料吸附机理探讨
        3.3.11 吸附材料的再生利用
    3.4 本章小结
4 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的制备与吸附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PEI-SL)的制备
        4.2.3 磁性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Fe_3O_4-PEI-SL)的制备
        4.2.4 结构表征
        4.2.5 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测定
        4.2.6 阴离子染料吸附性能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PEI-SL)制备原理
        4.3.2 磁性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Fe_3O_4-PEI-SL)制备原理
        4.3.3 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PEI-SL)制备条件的优化
        4.3.4 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Fe_3O_4-PEI-SL)溶解性能分析
        4.3.5 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PEI-SL)结构分析
        4.3.6 磁性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Fe_3O_4-PEI-SL)结构分析
        4.3.7 吸附材料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分析
        4.3.8 吸附材料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机理探讨
        4.3.9 吸附材料对阴离子染料吸附性能分析
        4.3.10 吸附材料对阴离子染料吸附机理探讨
        4.3.11 吸附材料的再生利用
    4.4 本章小结
5 静电自组装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静电自组装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SL-PEI)的制备
        5.2.3 磁性静电自组装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Fe_3O_4-SL-PEI)的制备
        5.2.4 结构表征
        5.2.5 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测定
        5.2.6 阴离子染料吸附性能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静电自组装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SL-PEI)的制备原理
        5.3.2 磁性静电自组装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Fe_3O_4-SL-PEI)的制备原理
        5.3.3 静电自组装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SL-PEI)制备条件的优化
        5.3.4 静电自组装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SL-PEI)溶解性能分析
        5.3.5 静电自组装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Fe_3O_4-SL-PEI)结构分析
        5.3.6 磁性静电自组装聚乙烯亚胺-木质素磺酸钠(Fe_3O_4-SL-PEI)结构分析
        5.3.7 吸附材料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分析
        5.3.8 吸附材料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机理探讨
        5.3.9 吸附材料对阴离子染料吸附性能分析
        5.3.10 吸附材料对阴离子染料吸附机理探讨
        5.3.11 吸附材料的再生利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二甲基-正丁基-磺化木质素基氯化铵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药品和仪器
    1.2 碱木质素原料预处理
    1.3 H2O2氧化后的碱木质素的制备
    1.4 二甲基-正丁基-磺化木质素基氯化铵 (DBSLAC) 的合成[10]
    1.5 DBSLAC的结构表征
        1.5.1 FT-IR测定
        1.5.2 H2O2氧化后的碱木质素的GPC测定
        1.5.3 含氮量测定
        1.5.4 碱木质素及DBSLAC溶解性能测定
    1.6 对Cu2+吸附性能的测定
        1.6.1 投加量的影响
        1.6.2 p H值的影响
        1.6.3 吸附时间的影响
        1.6.4 吸附等温线
    1.7 对模拟染料絮凝性能的测定
        1.7.1 投加量的影响
        1.7.2 染料质量浓度的影响
        1.7.3 p H值的影响
2 结果与讨论
    2.1 DBSLAC的结构表征
        2.1.1 红外分析
        2.1.2 H2O2氧化后的碱木质素的GPC分析
        2.1.3 含氮量分析
        2.1.4 碱木质素及DBSLAC溶解性能分析
    2.2 DBSLAC对Cu2+吸附性能的影响
        2.2.1 投加量
        2.2.2 p H值
        2.2.3 吸附时间
        2.2.4 吸附等温线
    2.3 DBSLAC对模拟染料絮凝性能的影响
        2.3.1 投加量
        2.3.2 染料质量浓度
        2.3.3 p H值
3 结论

(8)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的制备及絮凝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 DL的制备
    2.3 DL的物理性能分析[12]
    2.4 DL的表征
    2.5 对模拟染料絮凝性能的测定[1 7]
3 结果与讨论
    3.1 DL制备条件的优化
        3.1.1 木质素与二甲基烯丙基胺的质量比
        3.1.2 交联时间的影响
        3.1.3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3.2 DL的物理性能分析
    3.3 DL的表征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DL的热稳定性
        3.3.3 DL的扫描电镜(SEM)图
    3.4 DL对模拟染料的絮凝性能
        3.4.1 pH值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3.4.2 温度对酸性ATT染料絮凝性能的影响
        3.4.3 原料的加入量对酸性ATT染料絮凝性能的影响
    3.5 DL絮凝剂的机理分析
4 结论

(9)漆酶催化复合染料酸性黑ATT脱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Introduction)
2 材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1 染料
    2. 2 化学试剂
    2. 3 漆酶的制备
    2. 4 酶活性的测定
    2. 5 染料最大吸收光谱的测定
    2. 6 染料的脱色试验和脱色率的计算
    2. 7 正交优化试验
3 结果与讨论( Results and discussion)
    3. 1 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3. 2 pH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3. 3 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3. 4 酶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3. 5 染料浓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3. 6 正交试验优化
    3. 7 金属离子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3. 8 酶抑制剂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3. 9 助剂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 结论( Conclusions)

(10)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两性聚电解质(PA)
        1.2.1 两性聚电解质概述
        1.2.2 两性聚电解质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1.3 木质素的结构、性质和应用概况
        1.3.1 木质素的结构和性质
        1.3.2 木质素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1.4 海藻酸钠(SA)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4.1 海藻酸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4.2 海藻酸钠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T-QL-SA)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2 T-QL-SA的制备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QL-SA的合成机理和条件优化
        2.3.2 T-QL-SA的氮含量分析
        2.3.3 T-QL-SA的溶解性能分析
        2.3.4 T-QL-SA的两性特点分析
        2.3.5 T-QL-SA红外光谱分析
        2.3.6 T-QL-SA的扫描电镜观察
        2.3.7 T-QL-SA的热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D-QL-SA)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2 D-QL-SA的制备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QL-SA的合成机理和条件优化
        3.3.2 D-QL-SA的氮含量分析
        3.3.3 D-QL-SA的溶解性能分析
        3.3.4 D-QL-SA的两性特点分析
        3.3.5 D-QL-SA红外光谱分析
        3.3.6 D-QL-SA的扫描电镜观察
        3.3.7 D-QL-SA的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QL-SA)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2 QL-SA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QL-SA对Cu(Ⅱ)和Cr(Ⅵ)的吸附性能的分析
        4.3.2 QL-SA对Cu(Ⅱ)和Cr(Ⅵ)的吸附作用方式分析
        4.3.3 QL-SA和其他吸附剂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QL-SA)对染料废水的絮凝性能测定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5.2.2 QL-SA的絮凝性能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两种染料标准曲线
        5.3.2 不同条件对酸性黑ATT絮凝性能的影响
        5.3.3 不同条件对亚甲基蓝絮凝性能的影响
        5.3.4 QL-SA对酸性黑ATT和亚甲基蓝的絮凝机理分析
        5.3.5 最优条件下对染料脱色率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酸性黑ATT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定化白腐菌对酸性黑ATT脱色的研究[J]. 宁立群,张洁,吴志国,张诗茹,曹井国,杨宗政. 工业水处理, 2017(08)
  • [2]白腐菌的固定化及其对酸性黑ATT的脱色研究[D]. 宁立群.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3)
  • [3]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的制备及表征[J]. 卢晶,张琼,方桂珍,任世学. 功能材料, 2015(22)
  • [4]臭氧对多种偶氮染料的处理效果的研究[J]. 张晶,于驰,刘忠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4)
  • [5]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的絮凝性能研究[J]. 张琼,张盛明,卢晶,方桂珍. 功能材料, 2014(21)
  • [6]聚乙烯亚胺—木质素基吸附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继国.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1)
  • [7]二甲基-正丁基-磺化木质素基氯化铵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田金玲,任世学,方桂珍,艾青.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4(04)
  • [8]二甲基烯丙基木质素季铵盐的制备及絮凝性能[J]. 张琼,任世学,马艳丽,方桂珍. 功能材料, 2014(S1)
  • [9]漆酶催化复合染料酸性黑ATT脱色的研究[J]. 詹琪,廖红福,张敏,杨鼎俊,杨海龙. 环境科学学报, 2014(05)
  • [10]木质素季铵盐—海藻酸钠两性聚电解质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D]. 张琼.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酸性黑ATT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