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英语学生英汉翻译能力的培养

论公共英语学生英汉翻译能力的培养

一、浅谈公共英语学生英译汉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沈庆新[1](2020)在《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文为教育类文本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原文本是美国大学和学院协会发出的自由教育和美国承诺倡议。原文本意在改革新世纪美国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方式。原文本为学术类教育文本,文本语言严谨、准确。文章中多使用被动语态,文中句子较长且复杂。译者结合所选文本特点,在翻译实践报告中针对词义问题,结合文本语境,具体研究了词的语境意义翻译、逻辑隐喻意义翻译和词的增补与转换译法。报告从语序调整角度对定语从句、长句、难句的翻译进行分析。针对文本中较多的被动语态从主动和被动两个角度进行翻译研究。译者希望通过此翻译实践报告和分析,为教育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有益的建议。

石丹[2](2020)在《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英译汉赛题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翻译竞赛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众多翻译比赛中,“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享有很高的声誉。此奖项由《中国翻译》杂志主办,截止2020年已经成功举办三十二届,比赛项目包括英译汉竞赛和汉译英竞赛。比赛结束后每一届都给出了一篇参考译文。这一翻译赛事对提高我国的翻译水平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本报告选取“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英译汉竞赛(第一至第三十一届)作为翻译实践材料,探究了增词法在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在报告中,笔者首先梳理了增词法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增词法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其次,笔者又对原文的文本特征和目标读者群体进行了分析。最后,笔者将参考译文与笔者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在剩余信息理论指导下,发现运用增词法使译文忠实准确、表达地道。本报告着重从句法完整的增词、目标语表达习惯的增词以及语义完整的增词三大方面对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其中基于句法完整的增词包括增加省略在并列结构中的动词和增加介词和代词;基于目标语表达习惯的增词包括增加连接成分,增加量词,增加上义词和增加语气助词;基于语义完整的增词包括增加表示复数概念的词,增加明确代词所指的词,增加体现时态的词和增加强化语气的词。报告表明,根据英语语法和具体语境,译者应该增译合适的信息,以最接近目标读者思维方式或理解能力的表达方式来准确传递原文的完整信息。

张宏明[3](2020)在《A Guide in Support of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汉译句式结构变通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翻译实践选取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19年3月发布的电子版调研报告——A Guide in Support of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Country Assessments and National Inquiries on Human Rights in the Context of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Well-being为翻译对象,探讨了句式变通手法在英译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该调研报告所用词汇正式、专有名词与专业术语繁多;句子结构复杂,语句层次繁冗,与汉语句式结构相比,呈现出较大差异;语言风格严谨客观、准确详实、覆盖的知识面广泛,具有跨学科特点。针对初译审校发现的翻译问题,采取相关翻译策略作为解决方案进行改译。由于翻译问题大多是由于英汉句式结构差异所导致的,经过分析归纳,将翻译问题界定为:英译汉时句式结构的改换与调整、英译汉时语句层次繁冗的解决、英译汉时语言逻辑转化,以及英译汉时语态表达的转化。针对英译汉时句式结构的改换与调整,采用包孕法、倒置法和静动变通作为解决方案;针对英译汉时语句层次较繁冗的解决,采用重组法和拆译法作为解决方案;针对英译汉时语言逻辑的转化,采用语言逻辑显化,和语言逻辑融合作为解决方案;针对英译汉时语态表达的转化,采用被动句翻译成主动句、被动句仍译为被动句,以及被动句译为无主句作为解决方案。案例分析与实践总结表明:所选句式变通策略对相关翻译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效力,改译译文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方芳[4](2020)在《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和国际交往的工具,不仅成为了我国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而且是我国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198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实行统一考试,在这40年间其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有何变化?又存在什么问题?对此,本文展开研究,无疑对日后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改革与完善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所涉及的五大核心概念及两大理论进行了界定和阐释。第二部分纵向梳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发展轨迹,并将其分为四大时期:建立时期、调整时期、革新时期和分类时期,并简要归纳每个阶段的特点。第三部分从横向上对4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内容和题型进行微观分析。第四部分通过访谈法探究4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六条具体的改革建议。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的科学化关乎硕士研究生选拔的质量。通过研究,发现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内容更加注重考查语言能力,题型种类渐为稳定和科学。然而,依然存在听说读写考查失衡、对逻辑思维的考查不够和主客观题型不均衡等问题。因此,为了使英语科考试更为科学,内容结构方面应均衡考查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加强与研究生学习的联系;题型结构方面则应平衡主客观题型的比例和借鉴国内外大型英语考试的题型。

孙吉娟[5](2020)在《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梦之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其在科技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翻译期刊创办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奠基性工作,其构建的应用翻译学范畴框架开中国乃至世界应用翻译学科体系研究之先河。方梦之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分法来研究翻译:宏观上,翻译的原则有达旨、循规、共喻三端,“一体三环”的时空图展示了当代翻译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翻译活动参与者以作者、译者、读者为三要;中观上翻译策略追溯其理论渊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以直译、意译、零翻译的三元图包罗其详;微观研究则侧重在语法、修辞和逻辑三科。本文重点对方梦之一分为三的方法论与应用翻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该方法论对当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悠久,理论庞杂相比,国内的应用(文体)翻译起步较晚,理论视域窄化。具体来说,在方梦之等国内学科领航人的带动下,应用翻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走出了理论建构的困难期,在本体论、认识论、教学论、方法论、技术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走上了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片不断拓展的学科体系疆域。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尚未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的价值之一就是完善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的环节。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着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识。打破二分的对抗和隔阂,继承古代文论、借鉴西方译论学说,提倡“一”中不仅有“二”,更要有“三”的整体、动态、分层、发展的译论观。笔者在文中有意识地揭示该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现代性,努力尝试提升此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三正是方梦之译学思想和翻译活动的主旨要害,是其译学观的关键,也是方梦之整体译学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因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国内首次对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丰富翻译家史料,完善中国应用翻译思想史的历史价值;二是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建构的领军性代表人物,对其个体的研究也是对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反思,具有学科建构、发展、反思和批判之学科促进建设意义;三是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视角的提出,对方梦之译学思想和译学活动具有提纲挈领之用,同时也为翻译学的元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哲学关照和启示。论文正文共分为八章内容,以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为主线,以方梦之对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的本体研究为主体,以同时期东西方相关译论为参照,以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与翻译学术活动(创办期刊、主持会议、编撰辞典等)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呼应。宏、中、微三论结构平衡,翻译理论探究与翻译活动实践同条共贯,共显其一分为三的要义。“绪论”中,在综述方梦之的学术成果、代表作评论、学术思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总论,也是本文的灵魂。笔者通过梳理“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历史渊源和前沿要点,将一分为三定位于翻译学的哲学方法论层面,其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后面三至五章侧重阐发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主张及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分别指向: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的中观策略研究,翻译技巧微观研究的三基础:语法、修辞和逻辑。宏观体系建构系统、辩证;中观凸显“三”的要素,具有拓展学科理论发展的潜力;微观研究三位一体,激活了翻译实践提升为翻译理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翻译理念,紧接的两章分别探讨了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之创办《上海翻译》期刊和编纂译学辞典。这一部分既是作为对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应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论述过程本身特别加强了对方梦之提出或者应用的一分为三方法论的逐层剖析。结语部分,一方面对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进行总结和研判,尤其是充分肯定其对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拓展领域。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挖掘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三方法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契合,具有重要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复兴民族精华的现实意义。

臧慧莹[6](2020)在《教育研究报告High-Impact Educational Practices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此次英汉翻译材料为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出版的教育研究报告High-Impact Educational Practices(《高影响力教育实践》)。此文本主要介绍了全人教育课程理念下的十种高影响力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各类学校普及高影响力教育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其中来。为了确保原文信息的等效传递以及译文的可读性,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以明晰化策略为指导,对词语、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的翻译难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案例分析部分,笔者结合具体案例,总结了实现词汇意义、句子和语篇逻辑衔接明晰化的主要翻译方法,包括增译动词时态和名词单复数标记词、换词转译、调整句式结构和显化隐性逻辑衔接等方法,以期能为日后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刘非凡[7](2019)在《移动学习辅助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英语学习第三方应用程序(如单词学习类APP)的出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和学习思维。与此同时,在我国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着“耗时多,收效少”的状况。这种现状迫切需要教师创设新的词汇教学方式。本研究基于这种背景下调查研究移动学习在辅助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效果。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研究以桓台县某中学两个班级的90名初三学生为例,其中实验班采用的是移动学习辅助词汇教学的方式,对照班采用的是传统的词汇教学方式。通过实验研究,并辅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移动学习在辅助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效果。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移动学习辅助下的词汇教学对学生词汇学习的影响如何?(2)学生对移动学习辅助英语词汇教学的态度如何?研究结果表明,就整体而言,移动学习辅助词汇教学的效果要好于传统的词汇教学方式。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在词汇汉译英方面无显着性差异,但在英译汉、词汇运用方面差异显着,并且实验班比对照班学生各项词汇测试的均值都要高。从调查结果统计的数据来看,两班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显着性的差异,说明实验班学生的词汇自主学习能力在短期内得到了提升。根据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在移动学习辅助词汇教学的方式下,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持赞成的态度。虽然移动学习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网络诱惑,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

胡珍铭[8](2018)在《基于元认知调控的翻译元能力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翻译能力一直以来都是翻译认知过程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之一。相关研究主要从翻译能力的内涵以及译者培训的层面出发,通过开展共时或历时实证-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翻译背景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能力的表现情况,丰富了译者专业技能的内涵以及职业译者的培训模式。其中,译者的元认知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都不同程度表明了元认知同翻译能力之间的紧密关系、指出了元认知对翻译能力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从元认知的角度探讨翻译能力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研究内容上,元认知内部各要素同翻译能力及其内部子能力的具体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方法上,相关实验设计、研究工具、数据分析等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本研究通过分析元认知内部各要素,从元认知调控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翻译能力的本质内涵,基于翻译问题动态处理的元认知过程,提出了翻译元能力这个概念。同时,开展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多元互证,解释说明基于元认知调控的翻译元能力在翻译释意认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翻译元能力?翻译元能力在翻译问题解决过程中是如何释意的?2.从元认知调控的影响过程来看,元认知调控是如何影响翻译元能力的?具体来说,元认知调控在思维方式、信息加工方式、翻译认知单位这三个认知层面上是分别如何影响翻译元能力的?3.从翻译元能力的释意认知过程来看,元认知调控是如何影响翻译元能力在释意认知过程的地位和作用的?具体来说,受元认知调控的影响,翻译元能力在释意认知过程中发生了何种改变?这种改变又是如何影响翻译的结果——翻译质量、其他翻译能力、以及释意认知过程的?本研究认为,翻译元能力是翻译问题动态处理过程中,元认知调控下翻译能力的本质体现。本研究基于修正层级模型和口译三角模型,构建了脱离源语外壳的矩阵模型,认为翻译问题解决过程的最终目的是脱离源语外壳以释意,翻译元能力在翻译问题解决过程中对释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说明翻译元能力在释意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研究开展了控制组和实验组对比的实验研究。具体来说,实验中,对实验组反复进行元认知调控刺激,并采用有声思维、屏幕录制、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同时收集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元认知调控数据,通过研究方法、研究数据的多元互证,横向对比两组在同一时期的翻译认知过程,纵向追踪两组每一个受试在不同时期的翻译认知过程,最后对两组进行前测、中测、后测的变化趋势对比。本研究从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过程上,分析元认知调控对翻译元能力的影响方式,从元认知调控数据变化较为明显的思维方式、信息加工方式、翻译认知单位三个认知层面,探寻元认知内部要素——元认知调控同翻译元能力的内在联系;结果上,分析元认知调控对翻译元能力本身的影响,以及该影响下,翻译元能力对翻译活动的结果——译文质量、翻译元能力所在的翻译能力框架中其他翻译能力——工具能力和心理因素、翻译的释意认知过程带来的影响。基于翻译元能力的理论探讨,结合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翻译元能力是翻译认知活动过程中元认知调控下翻译能力的本质体现。翻译元能力包括导向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估能力,在翻译元认知调控的导向、计划、监控、评估作用下,以双语能力为基础,识别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决策;同时,根据翻译问题解决的需要,调动、协调其他翻译能力,为理解源语文本和表达目的语文本进行释意,统筹规划整个翻译过程。其次,实验组的元认知调控活动数据主要在思维方式、信息加工方式和翻译认知单位这三个认知层面上变化较为明显。具体来说,元认知调控意识的增强促进受试翻译思维多样化、促使受试的信息加工方式以自上而下和平行加工为主、促使受试有意识地以句子为主导认知单位解决翻译问题。最后,受元认知调控活动的影响,在进行翻译问题解决的释意过程中,受试的翻译元能力有所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主动导向为主、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有效融合、理性评估译文质量。翻译元能力的提升对翻译质量、其他翻译能力、释意认知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一,在翻译质量上,翻译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译文整体质量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在照顾目的语读者接受能力、文体规范、语意连贯、衔接准确和清晰度一致上,对译文质量的提升影响较大。其二,在翻译能力结构框架下,翻译元能力主要对工具能力和注意力、严谨度、自信心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三,从翻译元能力的释意认知过程来看,英译汉的翻译过程中,对学生译者来说,都要经历从模糊译语表征到脱离源语外壳的释意过程,脱离源语外壳的矩阵模型在本实验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印证。释意过程中,翻译元能力通过导向能力、分析能力、评估能力影响着受试对模糊译语表征的依赖度,进而影响着最终的释意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元认知调控的相关理论,结合翻译能力的研究发展历程,提出了翻译元能力这个概念。本研究理论上阐述了翻译元能力的内涵、及其释意认知过程;研究方法上开展了实验研究,多角度、多方位收集实验数据,深入探究元认知调控对翻译元能力的影响方式和结果、以及翻译元能力对译文质量、其他翻译能力和释意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从影响翻译元能力的上层元认知要素——元认知调控、和受翻译元能力影响的下层认知过程——释意认知过程,多角度认识翻译元能力这个概念,丰富、发展了翻译能力以及翻译认知过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吕晓轩[9](2018)在《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开发及效度验证》文中研究指明截至2018年1月,已有252所高等院校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外国语言文学类翻译本科专业,多数院校均开设笔译研究方向,语种以汉英为主,其他语种为辅。翻译本科专业毕业生的笔译能力检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笔译能力测试则是翻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翻译本科专业毕业生能力水平的评价依据“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三级)的成绩作为参考,尚未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学业测试。虽然“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三级)也是能够检验应试者的口笔译能力,但是其资格考试的能力构念与《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翻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缺乏一致性。因此,开发一项能够检验本科翻译教学质量和有效衡量学生笔译能力的测试是必要的。本研究将立足于提高专业教学有效性,促进翻译专业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而开发“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并开展效度验证。测试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测试构念,对于笔译测试而言,就是界定笔译能力。本研究基于《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梳理国内外翻译能力模型,并借鉴其他学科在能力研究方面的现有成果,参考现有国内外的翻译能力模型,提出了翻译专业学生笔译能力的体系框架。并且,根据测试构念的可操作化原则,确立翻译专业应届毕业生学业测试背景下的笔译能力构念。确立测试构念后,本研究进一步明确测试对象,考试面向翻译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根据测试类型的要求,明确该考试的性质为标准参照性学业测试。本研究基于国外考试开发机构的大量优秀的实践经验,设计笔译能力测试开发流程,保障开发的合理性以及测试的信度、效度和公平性。为了保证笔译能力测试充分发挥其对本科翻译教学的检测和保障作用,那么测试效度的验证是关键。在测试学、心理学和翻译学的相关理论指导下,构建社会认知框架下的测试效度验证框架,基于整体效度观,运用访谈、试测、问卷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方面采集效度证据,并对收集的语境效度、理论效度、效标关联效度、评分效度以及后效效度的证据加以分析,证明“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具有较高的效度。翻译专业八级笔译能力测试是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检测的重要工具,其测试结果代表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笔译能力水平。该测试结果既能够反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为职场工作招聘提供参考。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将为其他语种的笔译能力测试开发提供参考。

何倩莹[10](2018)在《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海报英译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对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海报英译汉的特点、现状、发展进行研究。两岸语言同宗同源,但两岸用语从报刊、书本、广播、电视到日常口语都存在着诸多差异。同样,这样的差异也存在于英语翻译英译汉的过程中。这类带着台湾地区本身特色的翻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以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海报为语料,重点发掘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海报英译汉的特点和与大陆翻译的差异及原因,从而探讨台湾地区体育赛事翻译的现状和发展走向。本文分四个章节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1.绪论,分为四个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缘由,体现当前对该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包括学界已有的被认可的相关各项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根据对以上依据的整合对比体现本文研究的突破点、创新点,说明包含研究理论在内所运用到的研究方法。2.研究过程,通过对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的历时性研究和对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英译汉特点的研究,以英语翻译领域在台湾地区的发展作为研究背景奠定研究基础,发掘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英译汉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发现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接着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海报英译汉特点,详细列举包含英文缩略语、英文宣传标语的翻译等在内的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海报英译汉的特点,包括项目、术语、人名、地名等方面的两岸海报翻译差异。3.由以上研究得出的结论,从两岸差异出发,发现台湾地区历史背景、文化教育、地方民俗等方面对台湾英译的影响。最后第4部分为结论,说明本文研究的一些特点和发现,以及作者对此思考后产生的观点。台湾地区在国际体育赛事海报英译汉上有着它独特的翻译韵味和特别的翻译方法。在语体上,台湾地区在国际赛事海报翻译上更追求生动。从词源的角度上,台湾地区除了和大陆一样习惯于应用固定的缩略词外,在海报翻译中还经常使用一些临时缩略形式。在使用外来词时,台湾地区更偏向于音译兼意译。对于形成两岸用语差异性的原因,除了从语言内部包括词化标准差异、修辞选材差异和复音词可析性差异等原因入手外,更应该从语言外部角度,如历史背景、文化教育、地方民俗等方面考虑。作为国际体育赛事翻译的一部分,本文重点通过对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海报英译汉特点的研究,展现台湾地区无论在措辞上还是形式布局上均在准确传达了海报信息的情况下添加了不少地方特色元素,显得更加生动和吸引人。但与此同时,部分翻译内容在规范性上还稍显欠缺。而这也正好反映了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翻译事业的发展状况。

二、浅谈公共英语学生英译汉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公共英语学生英译汉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就文献综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三、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的译法
        一、语境意译法
        二、逻辑隐喻意译法
        三、增译法
        (一)结构性增词法
        (二)语义性增词法
        四、转换法
        (一)名词转译动词
        (二)形容词转译动词
    第二节 定语的翻译
        一、移位法
        二、短语类定语成分位置分析法
    第三节 被动语态的翻译
        一、被字替换法
        二、被字省译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及结论
    一、翻译结论
    二、翻译心得
        (一)译文的准确性和忠实性
        (二)译文的可读性
        (三)译文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2)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英译汉赛题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Definitions of Amplification
    1.3 Redundant Information Theory
    1.4 Structure
2 Task Description
    2.1 Task Introduction
    2.2 Text Analysis
    2.3 Readers Analysis
3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3.2 Translating
    3.3 Post-Translation
4 Case Study
    4.1 Amplification for Syntactic Completeness
        4.1.1 Amplifying Verbs Omitted in the Coordinate Structure
        4.1.2 Amplifying the Preposition and Pronoun
    4.2 Amplification for Target Language Convention
        4.2.1 Amplifying Conjunctions
        4.2.2 Amplifying Quantifiers
        4.2.3 Amplifying Superordinates
        4.2.4 Amplifying Particles
    4.3 Amplification for Semantic Completeness
        4.3.1 Amplifying Words to Convey Plural Concept
        4.3.2 Amplifying Explanatory Words for Explicit Pronouns
        4.3.3 Amplifying Words to Convey Tense
        4.3.4 Amplifying Words for Emphatic Enhancement
5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

(3)A Guide in Support of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汉译句式结构变通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任务描述
    (一)任务来源
    (二)任务简介
二、任务过程
    (一)译前准备
        1.译前资料准备
        2.文本特征分析
        3.翻译策略选择
    (二)翻译过程的实施
        1.初译与审校
        2.翻译问题的界定
        3.解决方案的提出
        4.改译
三、翻译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英译汉时句式结构的改换与调整
        1.包孕法
        2.倒置法
        3.静动变通
    (二)英译汉时语句层次繁冗的解决
        1.重组法
        2.拆译法
    (三)英译汉时语言逻辑转化
        1.语言逻辑显化
        2.语言逻辑融合
    (四)英译汉时语态的转化
        1.被动句翻译成主动句
        2.被动句仍译为被动句
        3.被动句译为无主句
四、翻译实践总结
    (一)翻译实践的收获与价值
    (二)翻译实践的局限和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旨趣及研究意义
        1. 选题旨趣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1980-2000 年研究状况
        2. 2001-2019 年研究状况
    (三) 研究方法
        1. 文本分析法
        2. 访谈法
    (四) 研究内容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一) 概念界定
        1. 考试
        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3. 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
        4. 考试内容结构
        5. 考试题型结构
    (二) 理论阐释
        1. 语言测试理论
        2. 考试命题理论
二、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发展轨迹
    (一) 建立时期(1980-1989)
    (二) 调整时期(1990-1998)
    (三) 革新时期(1999-2009)
    (四) 分类时期(2010-2019)
三、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的分析
    (一) 试卷内容结构分析
        1. 英语语言知识的考查
        2. 英语语言技能的考查
    (二) 试卷题型结构分析
        1. 不同阶段的英语科试卷题型统计
        2. 英语科考试题型的变化特点
四、英语科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访谈的设计
        1. 访谈目的
        2. 访谈过程
        3. 访谈对象
        4. 访谈提纲
    (二) 存在的问题
        1. 内容方面
        2. 题型方面
    (三) 考试内容和题型问题成因分析
        1. 认识不到位
        2. 命题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3. 国际化视野不宽阔
五、英语科考试内容和题型的改革建议
    (一) 均衡考查听说读写译能力
    (二) 加强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三) 加强考试内容与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联系
    (四) 平衡主客观题型的比例
    (五) 借鉴国内外重大英语测试的题型
    (六) 提高命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5)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方梦之研究综述
        1.2.1 方梦之成果掠影
        1.2.2 对代表作的评论
        1.2.3 对方梦之学术思想的评价
        1.2.4 方梦之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1.3 方梦之其人其事
        1.3.1 方梦之的学生时代
        1.3.2 厂矿工作及翻译
        1.3.3 研究所翻译
        1.3.4 步入教坛(1978年至今)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4.1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1.4.2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方梦之一分为三翻译观的形成
    2.1 “一分为三译学观”之解读
    2.2 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哲学内涵
        2.2.1 一分为二的利弊
        2.2.2 一分为三的显现
        2.2.3 一分为三的优势
    2.3 一分为三与翻译学方法论
        2.3.1 一分为三与哲学方法论
        2.3.2 翻译学的方法论
        2.3.3 一分为三与翻译哲学方法论
    2.4 一分为三:从翻译标准到翻译哲学方法论
        2.4.1 作为翻译标准的一分为三
        2.4.2 翻译哲学方法论关照的一分为三
    2.5 方梦之的一分为三译学观
第三章 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3.1 应用翻译研究(学)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3.1.1 文体研究切入,扩大翻译语域
        3.1.2 宏观构思,分层建构
        3.1.3 本体三分,自成一体
    3.2 应用翻译研究自成体系
        3.2.1 “应用文体翻译”范畴
        3.2.2 在译学体系中的方位
        3.2.3 宏观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
    3.3 翻译活动三要素:作者、译者、读者
        3.3.1 三要素整体观
        3.3.2 译者主体的研究历程
        3.3.3 译家研究的时空与学科三维考量
    3.4 应用翻译标准:达旨、循规、共喻
        3.4.1 应用翻译原则之现实关照
        3.4.2 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
        3.4.3 循规:规范之常在
        3.4.4 共喻:译文适应性
第四章 方梦之的中观策略思想研究
    4.1 中观策略概说
        4.1.1 国内外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概述
        4.1.2 中观策略研究的意义
        4.1.3 方梦之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路径
    4.2 翻译策略三要素: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
        4.2.1 理论因子的考量
        4.2.2 目的指向的诠释
        4.2.3 技术手段的考察
        4.2.4 译学方法论的启示
    4.3 翻译策略三元图:直译、意译、零翻译
        4.3.1 三元图的翻译语言意义观
        4.3.2 直译、意译的重新范畴化
        4.3.3 零翻译的理论研究
    4.4 我国三位一体的翻译策略类聚研究
        4.4.1 本土研究的理据
        4.4.2 自主开发的策略述评
        4.4.3 应用翻译策略之走势
    4.5 中观策略之批评
        4.5.1 中观策略的评价
        4.5.2 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方梦之微观技巧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位一体
    5.1 翻译技巧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5.2 技巧理论化的理据
        5.2.1 上下贯通、立足实践
        5.2.2 从实践总结走向理论研究
        5.2.3 理论发展性
    5.3 语法学视角
        5.3.1 语法(言)学在翻译学体系中的位置
        5.3.2 方梦之的翻译语言等值观
        5.3.3 翻译技巧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
    5.4 修辞学视角
        5.4.1 修辞与翻译的契合
        5.4.2 应用翻译修辞观——译文的得体
        5.4.3 对方梦之翻译修辞观的评价
    5.5 逻辑学视角
        5.5.1 逻辑思维与语言翻译
        5.5.2 “逻辑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学科
        5.5.3 逻辑对翻译研究的功用
        5.5.4 应用文体翻译需要逻辑思维
    5.6 语法贯通、修辞立诚、逻辑关联
第六章 创办《上海翻译》,构建应用翻译之三维阐释
    6.1 创办过程
        6.1.1 创刊背景
        6.1.2 创刊特色
        6.1.3 创刊艰辛
    6.2 创办思想: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
        6.2.1 稳定的作者队伍
        6.2.2 做专家型主编
        6.2.3 与读者的互动
    6.3 引领前沿
        6.3.1 国际译学视野
        6.3.2 凸显刊物的战略导向
    6.4 应用翻译研究之三维阐释
        6.4.1 聚焦应用(文体)翻译
        6.4.2 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6.4.3 关照应用型翻译问题
第七章 编撰译学辞典,创立“一体三环”译学观
    7.1 方梦之与辞典编纂
        7.1.1 衷怀辞书
        7.1.2 编纂历程
    7.2 译学辞典批评
        7.2.1 编纂译学观
        7.2.2 编者主体性
        7.2.3 读者意识
    7.3 编纂思想:一体三环
        7.3.1 一体三环论
        7.3.2 一体三环论之评价
        7.3.3 一体三环的方法论价值
    7.4 辞典与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
第八章 结语:方梦之与中国翻译思想史
    8.1 方梦之译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8.2 方梦之译学思想对当下译学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方梦之着译年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论文
致谢

(6)教育研究报告High-Impact Educational Practices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汇意义的明晰化
        一、增译时态与单复数标记词
        二、换词转译
        三、增译隐藏信息
        四、抽象词变具体词
    第二节 句子的明晰化
        一、句式重组
        二、句子合并
        三、句子拆分
    第三节 语篇逻辑衔接的明晰化
        一、连接词衔接的明晰化
        二、非定谓小句衔接的明晰化
        三、副词和动词衔接的明晰化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和译文
附录2 :图表
附录3 :平行文本
附录4 :术语表
致谢

(7)移动学习辅助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总体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移动学习
        2.1.2 词汇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非正式学习理论
        2.2.2 多模态学习认知理论
        2.2.3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理论
        2.2.4 混合式学习理论
    2.3 国内外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3.5 研究程序
        3.5.1 实验阶段
        3.5.1.1 实验准备阶段
        3.5.1.2 实验实施阶段
        3.5.1.3 实验结束阶段
        3.5.2 问卷调查
        3.5.3 访谈
    3.6 数据收集和分析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移动学习辅助下的词汇教学对学生词汇学习的影响
        4.1.1 移动学习对学生词汇学习效果的影响
        4.1.1.1 移动学习对学生词汇英译汉的影响
        4.1.1.2 移动学习对学生词汇汉译英的影响
        4.1.1.3 移动学习对学生词汇运用的影响
        4.1.2 移动学习对学生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4.2 学生对移动学习辅助英语词汇教学的态度
        4.2.1 学生对词汇学习的态度
        4.2.2 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态度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5.2 教学启示与建议
    5.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一起作业APP使用指南
附录二 初中英语自编词汇前测试卷
附录三 初中英语自编词汇后测试卷
附录四 访谈提纲
附录五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情况问卷调查表
致谢

(8)基于元认知调控的翻译元能力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的哲学依据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翻译能力研究
    2.2 翻译认知过程实证研究
        2.2.1 实时法
        2.2.2 延时法
    2.3 元认知研究
        2.3.1 元认知的定义
        2.3.2 元认知和认知
        2.3.3 元认知的分类
    2.4 翻译过程研究中元认知实证研究
        2.4.1 元认知共时研究
        2.4.2 元认知历时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翻译元能力的释意认知机制建构
    3.1 翻译问题解决过程
        3.1.1 翻译问题的界定
        3.1.2 翻译问题的分类
        3.1.3 翻译问题的动态处理过程
    3.2 翻译问题动态处理的元认知过程
        3.2.1 元认知调控研究
        3.2.2 翻译元认知调控的界定
        3.2.3 元认知调控下的翻译认知过程
    3.3 元认知调控下的翻译元能力
        3.3.1 翻译元能力的界定
        3.3.2 翻译元能力的释意认知机制
    3.4 小结
第四章 实验研究
    4.1 前测实验
    4.2 实验设计
        4.2.1 问卷设计
        4.2.2 实验对象
        4.2.3 实验文本
        4.2.4 实验刺激
        4.2.5 实验过程
    4.3 研究方法
        4.3.1 实时分析法
        4.3.2 延时分析法
    4.4 实验可靠性
第五章 元认知调控对翻译元能力的影响过程
    5.1 元认知调控的变化发展研究
        5.1.1 整体效果变化对比
        5.1.2 内部结构变化对比
    5.2 元认知调控对翻译元能力的影响方式
        5.2.1 思维方式多样化
        5.2.1.1 思维方式差异对比
        5.2.1.2 思维方式的理论思考
        5.2.2 信息加工复合化
        5.2.2.1 信息加工方式差异对比
        5.2.2.2 信息加工方式的理论思考
        5.2.3 翻译认知单位句子主导
        5.2.3.1 翻译认知单位差异对比
        5.2.3.2 翻译认知单位的理论思考
第六章 元认知调控对翻译元能力的影响结果
    6.1 翻译元能力的变化发展研究
        6.1.1 导向能力变化对比
        6.1.2 分析能力变化对比
        6.1.3 评估能力变化对比
    6.2 翻译元能力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6.2.1 整体质量评估研究
        6.2.2 质量分析评估研究
    6.3 翻译元能力对其他翻译能力的影响
        6.3.1 工具能力
        6.3.2 心理因素
    6.4 翻译元能力对释意认知过程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实验研究说明及邀请
附录C 同意书
附录D 背景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E 英译汉元认知调控问卷
附录F 实验文本
附录G 翻译难度测量NASA量表修订版
附录H 整体质量评分标准
附录I 质量分析评分标准
附录J 译后访谈
附录K 有声思维报告(示例)
致谢

(9)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开发及效度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翻译能力研究
        一、国内主要翻译能力模型
        二、国外主要翻译能力模型
    第二节 国内外笔译能力测试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翻译测试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翻译测试评分方式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笔译测试效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翻译测试研究评述
    第三节 翻译测试与心理测试、语言测试
        一、翻译测试与心理测试
        二、翻译测试与语言测试
    第四节 测试的类型
        一、学业测试与水平测试
        二、标准参照考试与常模参照考试
    第五节 测试的效度验证研究
        一、效度的分类
        二、效度验证的定义
        三、社会认知效度验证框架
    第六节 笔译测试实践
        一、国内笔译测试
        二、国外笔译测试
        三、对笔译测试开发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笔译能力构念
    第一节 能力与知识
        一、应用语言学的交际能力
        二、工作心理学的专业能力
        三、基于能力的训练
        四、知识的类型
    第二节 笔译能力构念界定的基础
        一、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二、PACTE能力模型
        三、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笔译能力模型
        四、笔译能力构念界定
    第三节 笔译能力要素构成
        一、笔译能力构成要素
        二、笔译能力构念构成要素的互动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开发与效度验证框架设计
    第一节 总体研究框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整体设计
    第二节 测试开发框架设计
        一、TTIM-8(Translation)目的和性质
        二、TTIM-8(Translation)设计原则
        三、TTIM-8(Translation)开发步骤
    第三节 测试效度验证框架设计
        一、效验研究目的
        二、效验研究内容
        三、效验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的设计和开发
    第一节 TTIM-8(Translation)测试任务设计
    第二节 TTIM-8(Translation)测试构念
    第三节 TTIM-8(Translation)测试题型
        一、测试题型选择与撰写
        二、TTIM-8(Translation)测试题型概述
    第四节 TTIM-8(Translation)评分标准
        一、评分标准制订原则
        二、汉英概要写作评分标准开发
        三、汉英篇章翻译评分标准开发
        四、英汉篇章翻译评分标准开发
    第五节 TTIM-8(Translation)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功能
        二、考试大纲的制订
    第六节 TTIM-8(Translation)考试规范
        一、考试规范的功能
        二、考试规范的制定标准
        三、考试规范
    第七节 TTIM-8(Translation)试测
        一、试测一
        二、试测二
        三、试测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的效度验证
    第一节 理论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二节 语境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三节 效标关联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四节 评分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五节 后效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六节 效度验证结果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海报英译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2.1 海报语言特点研究
    1.2.2 台湾地区英语译界特点研究
    1.2.3 两岸语言差异性研究
    1.2.4 两岸英语翻译多领域差异性研究
1.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4.1 比较研究法
    1.4.2 观察研究法
    1.4.3 文献研究法
    1.4.4 描述性研究法 2.研究过程
2.1 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的发展
2.2 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英译汉特点
    2.2.1 英语翻译领域在台湾地区的发展
    
2.2.1.1 发展历程
    
2.2.1.2 主要方法理论
    2.2.2 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翻译发展现状及特点
    2.2.3 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翻译主要问题、解决方案及发展趋势
2.3 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海报英译汉特点
    2.3.1 海报英文缩略语的翻译
    2.3.2 海报英文宣传标语的翻译
2.4 海峡两岸国际体育赛事海报英译汉的差异对比
    2.4.1 比赛项目名称之差异
    2.4.2 运动员人名及国家、地区名称之差异 3 研究结果
3.1 特殊历史背景及文化教育对英译的影响
3.2 多元地方民风民俗对英译的影响 4.结论 5.参考文献 6.致谢 7.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浅谈公共英语学生英译汉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沈庆新.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2]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英译汉赛题翻译实践报告[D]. 石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3]A Guide in Support of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汉译句式结构变通实践报告[D]. 张宏明.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4]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D]. 方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D]. 孙吉娟. 上海大学, 2020(03)
  • [6]教育研究报告High-Impact Educational Practices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臧慧莹.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7]移动学习辅助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调查研究[D]. 刘非凡.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8]基于元认知调控的翻译元能力实验研究[D]. 胡珍铭. 湖南大学, 2018(06)
  • [9]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开发及效度验证[D]. 吕晓轩.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10]台湾地区国际体育赛事海报英译汉研究[D]. 何倩莹. 成都体育学院, 2018(12)

标签:;  ;  ;  ;  ;  

论公共英语学生英汉翻译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