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芪通颗粒对动物胃肠功能的影响

长芪通颗粒对动物胃肠功能的影响

一、肠气通颗粒对动物胃肠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许梦婷[1](2021)在《五达颗粒治疗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五达颗粒对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脾虚气滞证危重患者的胃肠功能、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评价五达颗粒治疗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索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有效治疗方法,为五达颗粒在临床危重症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入住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研究标准的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脾虚气滞证危重患者49例,根据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给予治疗原发病、抗感染、辅助通气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五达颗粒,每次予100ml温开水冲服口服或鼻饲,每日两次,疗程为5天。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础情况、28d死亡率及治疗前后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胃动素、胃泌素、腹围、腹内压、肠鸣音、胃潴留、AGI分级、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使用SPSS 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内外科来源、血管活性药、镇静镇痛药、机械通气使用情况及治疗前的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胃动素、胃泌素、腹围、腹内压、肠鸣音、胃潴留、AGI分级、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28d死亡率、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胃动素、胃泌素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胃动素明显升高(P<0.05),胃泌素明显降低(P<0.05)。4.腹围、腹内压、肠鸣音及胃潴留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腹围、腹内压、肠鸣音明显改善(P<0.05),但胃潴留改善不明显(P>0.05)。5.AGI分级、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GI分级、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五达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不能降低胃肠功能障碍脾虚气滞证危重患者的28d死亡率,不能降低APAHCE Ⅱ评分和SOFA评分。五达颗粒可改善AGI分级、降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胃肠功能,可能与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增加胃肠动力有关。

陈柯[2](2021)在《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HSP70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以及对结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FN-y和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HSP70在电针治疗IBS-D大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法建立IBS-D模型,观察和测量各组大鼠造模前后的一般情况、内脏敏感性和腹泻指数,评估模型。模型建立完成后,电针组给予足三里穴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0min,共7d,空白组和模型组仅做相同固定处理,不予电针治疗。电针治疗期间,观测大鼠体质量、内脏敏感性和腹泻指数,以评估电针对IBS-D大鼠主要症状的改善作用。治疗结束后麻醉大鼠,取大鼠部分结肠组织后处死,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FN-γ、IL-10的水平,q-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HSP70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HSP7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状态良好,皮毛干净,活泼好动但极少打斗,模型组与电针组在造模完成后,大鼠明显精神较为倦怠,少动畏惧,但又极易激怒好斗,肛周及尾部污秽。(2)体质量变化:造模前,各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造模后,模型组和电针组体质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结束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增长量明显增多(P<0.01)。(3)内脏敏感性:造模前,各组大鼠AWR评分中的3分阈值无明显差异。模型建立后,模型组和电针组AWR 3分阈值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但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电针治疗结束后,电针组AWR 3分阈值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空白组相比,无显着差异。(4)腹泻指数:造模后,模型组和电针组均较空白组显着增加(P<0.01)。治疗后,电针组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5)结肠组织IFN-γ、IL-10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而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P<0.01)。(6)HSP70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HSP70mPNA的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HSP70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7)HSP70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电针组结肠组织中HSP70蛋白表达均有升高(P<0.05),但电针组HSP70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电针能改善IBS-D大鼠的内脏高敏感和腹泻症状。(2)电针可改善IBS-D大鼠结肠组织炎症反应。(3)电针可能通过HSP70表达,调节IBS-D大鼠结肠组织IFN-γ和IL-10水平。

黄羚[3](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和免疫探讨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肠积热是小儿常见的病证状态,肺炎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二者常常相互影响,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经验方银莱汤以肺胃同治法立方,治疗小儿胃肠积热合并肺炎临床疗效明确,具有一定优势,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前期研究发现,银莱汤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调控免疫功能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通过粪菌移植和分子生物技术,采用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胃肠积热影响肺炎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银莱汤的治疗机制。在丰富“肺胃同治”科学内涵的同时,为小儿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实验一:基于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研究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目的:探索胃肠积热合并肺炎大鼠的肠道菌群及其肠道免疫、炎症反应改变,以及银莱汤对其干预作用。方法:采用4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特制高热量饲料喂养构建胃肠积热大鼠模型,LPS雾化吸入构建大鼠肺炎模型,并以银莱汤进行干预,采用醋酸地塞米松作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正常组(NC)、胃肠积热组(G)、肺炎组(P)、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组(GP)、肺炎治疗组(PT)、胃肠积热合并肺炎治疗组(GPT)、醋酸地塞米松组(DEX)大鼠体质量、腹围、脏器指数和Lee’s指数、体温、进食量,肺、肠组织病理,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分类;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肠和肺组织TLR4/NF-K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肠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的表达;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从而研究银莱汤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结果:①一般情况:银莱汤治疗后大鼠腹围上升(P<0.05)。②银莱汤重塑大鼠肺泡结构,使肺泡壁变薄,炎性浸润减轻。银莱汤可以改善肠组织杯状细胞与上皮细胞排列,减少杯状细胞数量。③银莱汤降低肺泡灌洗液NE%比例,升高MONO%比例(P<0.05)。④银莱汤降低血清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在肺组织中的IL-1β和TNF-α的分泌水平明显下降(P<0.01)。⑤银莱汤降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h1数量和Th1/Th2比例(P<0.05)。⑥银莱汤下调大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NF-κB表达(P<0.05),使TLR4、MD2、MyD88的表达呈现下降趋势。⑦银莱汤下调大鼠肠组织TLR4、MD2、MyD88和NF-κB表达(P<0.05)。⑧银莱汤下调肠组织iNOS表达(P<0.05)。⑨银莱汤下调大鼠肺组织MD2及NF-κB表达(P<0.05)。⑩银莱治疗后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微生态多样性、有益菌比例、菌群功能接近正常组大鼠。银莱汤提高拟杆菌目、S24-7科等菌群发挥粘膜屏障作用,降低弯曲杆菌目等条件致病菌抵御LPS诱导的免疫炎症。结论:银莱汤能够增加胃肠积热合并肺炎大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微生态多样性、有益菌比例、菌群功能;重塑肺泡结构,减轻肺部炎性浸润;纠正肠道系膜淋巴结Th1/Th2失衡;下调树突状细胞、肠组织、肺组织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免疫机制失调,从而缓解肺部的免疫炎症反应。实验二: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肠道免疫及其干预肺炎的机制第一节: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大鼠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的影响目的:制备伪无菌大鼠模型并通过粪菌移植建立胃肠积热肠道菌群,探讨胃肠积热大鼠肠道菌群是否对肠道免疫具有影响,为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发生发展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伪无菌和胃肠积热大鼠的制备:采用15天龄SPF级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热量饲料喂养制备胃肠积热大鼠,通过抗生素溶液灌胃制备伪无菌大鼠。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2)基于粪菌移植研究胃肠积热对肠道菌群与免疫的影响:分别对伪无菌大鼠进行正常大鼠粪菌移植以及胃肠积热大鼠粪菌移植,观察正常组(NC)、胃肠积热组(G)、移植正常粪菌组(FNC)、移植胃肠积热粪菌组(FG)大鼠体质量、腹围、脏器指数和Lee’s指数、进食量、体温、肠组织病理及评分,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肠和肺组织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肠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的表达;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1)伪无菌模型情况:①伪无菌大鼠体质量增长较正常组缓慢。②伪无菌大鼠肠道菌群中物种数目减少,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降低,菌群结构单一,功能稳定。拟杆菌门、双歧杆菌、变形菌门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升高。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降低,菌群的结构与正常大鼠有差异。(2)粪菌移植情况:①体质量及腹围:FG组大鼠的体重和腹围较FNC组偏低(P<0.05)。②脏器指数:FNC的肝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着增高,FG组的肝脏、胸腺指数均显着增高(P<0.01);FG组的脾脏指数较FNC组增高(P<0.05)。③Lee’s指数:FG组的Lee’s指数显着下降(P<0.01)。④饮食量:FG组的饮食量较FNC组下降(P<0.05)。⑤体温:FG组的大鼠体温高于FNC组(P<0.05)。⑥肠组织病理:G组的肠组织结构完整欠清晰,杯状细胞增多,粪菌移植组可见炎性细胞;两组粪菌移植大鼠的肠总体评分升高(P<0.05);FG组较FNC组结构紧密,杯状细胞数量稍增多。⑦血清炎症因子水平:G组和粪菌移植组大鼠血清IL-1β、IL-6有升高趋势,IL-4有下降趋势。⑧肠道菌群变化:G组大鼠肠道菌群中物种数目增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例升高,放线门、丹毒丝菌目等相对丰度下降。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增高,beta多样性指数明显下降。FG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丰度、结构及功能与G组大鼠相似,肠杆菌目、毛螺菌科明显失调。⑨FG组大鼠的Th1、Th2表达呈现升高趋势。⑩FG组大鼠肠组织MD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FG组大鼠肺组织MD2蛋白MD2、NF-κB蛋白呈现升高趋势。结论:胃肠积热可以改变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能量代谢、免疫功能等,通过粪菌移植能够模拟大鼠胃肠积热的肠道菌群状态。胃肠积热可能通过肠道菌群介导T细胞增殖、TLR4/NF-KB信号通路影响肠道免疫。第二节: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的机制目的:明确胃肠积热肠道菌群对肺部免疫炎症的影响,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对第一节实验中的移植正常粪菌组(FNC)、移植胃肠积热粪菌组(FG)两组大鼠进行LPS雾化吸入,观察正常组、移植正常粪菌LPS雾化组(雾化Ⅰ组)、移植胃肠积热粪菌LPS雾化组(雾化Ⅱ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及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肺泡灌洗液进行白细胞分类,从肠道菌群的角度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的机制。结果:①肺组织病理:雾化Ⅱ组炎性浸润更严重(P<0.05)。②大鼠血清和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雾化Ⅱ组血清和肺组织促炎因子IL-1β、TNF-α水平升高(P<0.05)。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分类:雾化Ⅱ组NE%比例升高(P<0.05)。结论:胃肠积热肠道菌群可以加重肺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改变了肠道免疫,进而影响机体整体免疫,加重肺部免疫炎症。实验三:基于TLR4/NF-KB信号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研究银莱汤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作用目的:基于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研究银莱汤的抑炎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以银莱汤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药物安全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LPS对NF-κB基因的激活结合RT-qPCR法检测炎症因子mRNA表达以确定最佳炎症模型。分组为空白对照组、LPS模型组、低、中、高剂量银莱汤治疗组、阳性药地塞米松对照组。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的分泌;RT-qPCR法检测炎症因子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NF-KB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的表达,验证银莱汤抑炎作用及机制。结果:①0~80μg/mL银莱汤溶液是干预RAW264.7的安全浓度范围。②LPS刺激6h时NF-κB活性最强,IL-1β、TNF-αmRNA的表达量最大。③银莱汤降低RAW264.7细胞IL-1β、TNF-αmRNA的表达(P<0.01)。④银莱汤降低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IL-12水平,升高抑炎因子IL-4、IL-10 水平(P<0.01)。③银莱汤降低iNOSmRNA的表达,升高Arg-1mRNA的表达(P<0.01)。④银莱汤降低TLR4和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IκB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银莱汤可以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LR4/NF-κB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有关。

肖兰英[4](2019)在《黄芪通便复方片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老年性便秘是常见病和易发病,多选用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制剂进行治疗,但其副作用较大,产生肝毒性、肾毒性、肠毒性和致癌性等,易加重便秘症状。黄芪通便复方片由黄芪、火麻仁、当归和陈皮四味药组成,经现代工艺提取精制,加入适宜辅料制备而成,有润燥通便、补中益气、补血活血之功效,用于治疗老年人由于气虚,脾胃失和导致的肠胃蠕动不足引起的便秘。目的:研究黄芪通便复方片剂的提取精制工艺、干燥工艺和制剂成型工艺,并进行质量控制研究,研发出一款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产品。方法:(1)黄芪作为本方的君药,通过指标成分黄芪甲苷的转移率和浸膏得率的综合评分确定单因素水平考察试验筛选出因素水平范围;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黄芪通便复方片的最佳水提工艺参数进行优选;为降低含固量,提高载药量,达到减少片剂服用量的目的,运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最佳醇沉工艺参数。(2)采用单因素方法研究不同辅料对解决黄芪复方提取液醇沉后喷雾干燥粘壁的问题;以喷雾干燥得粉率和含水量的总评“归一值”(OD值)为评价指标,通过Plackeet-Burmann因子筛选试验设计(PBD)和Central-Composite中心复合试验设计(CCD)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筛选和预测,最后加以验证。(3)通过单因素试验,以颗粒得率、含水量、外观性状、崩解时间等为指标参数,筛选常用赋形剂的类型和用量,确定黄芪通便复方片的制剂工艺参数。(4)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对黄芪通便复方片剂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建立黄芪通便复方片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建立方中火麻仁、当归和陈皮薄层鉴别方法。(5)参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对黄芪通便复方片进行药理实验研究,证明其具有通便功能。结果:(1)最佳提取、精制工艺为10倍水提、提取3次、每次80 min,合并药液,减压浓缩至密度为1.1 g·mL-1(60℃),加醇使含醇浓度达70%,冷藏静置12 h,含固量大幅降低,便于后期片剂的成型制备工艺。(2)喷雾干燥时添加β-环糊精防粘壁效果最理想,最佳喷雾工艺为料液密度为1.10 g·mL-1(60℃),药液温度30℃,进风温度150℃,进料速度20 r·min-1,雾化压力0.5 Mpa,添加辅料比17%,在此最优工艺参数下黄芪复方提取液得粉率最高且不易粘壁。(3)确定了黄芪通便复方片的制剂成型工艺,片重为0.6 g/片,服用量为3次/日、4片/次,大幅度地减少了服用量。(4)建立了黄芪通便复方片剂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及火麻仁、当归、陈皮的薄层鉴别方法。(5)通过小鼠小肠运动实验,排便时间、粪便粒数和粪便总重的测定实验,结果具有显着影响,表明黄芪通便复方片对动物具有通便功能。结论:黄芪通便复方片剂的水提醇沉工艺和喷雾干燥工艺准确可行;制剂工艺所得的片剂光滑美观、质量稳定;质量评价方法稳定可靠,为工业化生产和后期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药理实验研究表明黄芪通便复方片对动物具有通便功能。

吴震宇[5](2016)在《“健脾理气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基础及药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临床部分说明“健脾理气颗粒”的处方来源,探讨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理论依据,简要阐明其制备工艺。2.实验部分研究“健脾理气颗粒”对F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部分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临床部分从“理”、“法”、“方”、“药”等层面总结导师应用健脾理气法治疗FD的临证经验,并对其经验方的颗粒制剂“健脾理气颗粒”的制备过程进行简要说明,从而探讨“健脾理气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来源及临床应用基础。2.实验部分实验一:90只7日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健脾理气颗粒高剂量组(高剂量组),健脾理气颗粒中剂量组(中剂量组),健脾理气颗粒低剂量组(低剂量组),气滞胃痛颗粒组(阳性药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通过碘乙酰胺(iodoacetamide,IA)灌胃联合夹尾应激的方法建立FD大鼠模型。各组大鼠8周龄时造模结束,给予灌胃干预,健脾理气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予健脾理气颗粒8.4g/kg.d、4.2g/kg.d、2.lg/kg.d灌胃;阳性药组予气滞胃痛颗粒1.56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大鼠灌胃持续7天,每日1次,直至大鼠9周龄,行胃内气囊及颈部电极植入术,术后恢复7天,直至大鼠10周龄。应用电子恒压器检测各组大鼠对20mmHg、40mmHg、60mmHg、80mmHg胃扩张刺激的腹壁撤离(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及同步颈斜方肌肌电均方根变化率,并通过监测胃内气囊体积变化,计算胃顺应性。实验二:30只7日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健脾理气颗粒组(治疗组),每组10只。动物造模过程同实验一,造模结束后,健脾理气颗粒组大鼠予健脾理气颗粒4.2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大鼠灌胃持续7天,每日1次,直至大鼠9周龄,行胃内气囊植入术,术后恢复7天,直至大鼠10周龄。大鼠10周龄时,应用电子恒压器对各组大鼠进行40mrmHg(持续60s)的胃扩张刺激。胃扩张刺激结束后30min采集大鼠T8-T10节段脊髓背角侧组织及胃体近端1/3段胃壁全层组织。通过肉眼观察及HE染色技术判断大鼠胃组织是否出现器质性病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判断FOS 阳性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分布情况;应用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脊髓背角c-fos、iNOS及GABAb受体的mRNA相对表达量;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脊髓背角FOS、iNOS及GABAb受体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检测脊髓背角 cGMP、PKG 水平。实验三: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健脾理气颗粒组(NS组)及L-NAME+健脾理气颗粒组(L-NAME组),每组各6只。取各组大鼠近端胃体环行平滑肌条(2mm×8mm),分别置于含有15ul Krebs液的浴槽中,并向浴槽中通入95%02和5%CO2的混合气。向两组的浴槽中分别加入5ul NS或L-NAME(浴槽中浓度为10-4mol/L),孵育30min,并检测3 μ g/ml、30 μ g/ml、300 μ g/ml、3000 μ g/ml 和 6000 μ g/ml 的健脾理气颗粒对大鼠平滑肌条的张力平均值下降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临床部分“健脾理气颗粒”来源于导师经验方“健脾理气方”,其治疗FD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确切的临床疗效。“健脾理气颗粒”源于经典,优化于临床,具有规范合理的制备工艺,为相关动物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立题依据与保障。2.实验部分实验一:气囊压力为40mmHg、60mmHg、80rmmHg时,模型组大鼠AWR评分及颈部肌电均方根变化率均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P<0.01),气囊压力为40mmHg、60mrmHg时,各药物治疗组大鼠AWR评分及颈部肌电均方根变化率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P<0.01);当气囊压力为80mmHg时,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大鼠颈部肌电均方根变化率较模型组降低,但各治疗组AWR评分较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各胃扩张压力条件下,模型组大鼠胃顺应性均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5,P<0.01),各治疗组大鼠胃顺应性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P<0.01)。实验二:各组大鼠胃组织未见溃疡、糜烂、出血、粘膜萎缩等器质性病变;大鼠脊髓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背角浅层;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c-fos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治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而各组大鼠脊髓背角FOS蛋白相对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iNOS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组升高(P<0.01,P<0.05),治疗组较模型组降低(P<0.01,P<O.05);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GABAb的r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组降低(P<0.01,P<0.05),治疗组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cGMP、PKG水平均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治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实验三:5ul NS孵育30min未对大鼠近端胃体平滑肌条的张力平均值产生影响,而健脾理气颗粒可降低其张力平均值,当健脾理气颗粒浓度达到300 μg/ml、3000 μg/ml和6000 μ g/ml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0-4mol/L-NAME孵育30min可部分抑制健脾理气颗粒对平滑肌张力的降低作用,当健脾理气颗粒浓度达到3000 μg/ml和6000 u g/ml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研究结论:应用“健脾理气颗粒”治疗FD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及良好的临床基础。该颗粒凝聚了导师治疗FD的多年临床经验,采用了规范合理的制备工艺,可有效调节FD大鼠胃敏感性与顺应性,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脊髓层面iNOS、cGMP、PKG及GABAb受体的水平及胃平滑肌张力等过程密切相关。

吴义春[6](2016)在《基于无监督数据挖掘的功能性便秘证候分布及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证候分布研究目的:运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并结合文献研究方法,初步探讨功能性便秘的证型分布特点,为临床研究的客观化和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对期刊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收集功能性便秘的证候研究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Excel软件,对中医辨证分型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2临床研究:通过临床病例资料收集,收集符合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者109例,应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功能性便秘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1 109例患者中热秘证患者最多,占48.62%,其次是气秘证占25.69%,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分布以青年组18-35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与饮食习惯有较大关系。从饮食偏嗜分布情况看:辛辣肥甘占绝大多数,嗜食肥甘厚味者占29.36%,喜食辛辣者占23.85%;从职业分布特点看,长期伏案多坐少动的办公室职员发病率较高(34.86%)。2在功能性便秘证候研究的842篇文献中,共筛选出27个证型,其中26个可以分别归结到传统便秘四分型中,湿邪内滞型、瘀血内阻型为新发现证型。结论:1功能性便秘的证型分布特点以热秘证患者最多,气秘证居其次,与性别、年龄、饮食、职业相关。2湿邪内滞型、瘀血内阻型为新发现功能性便秘证型,值得临床关注。第二部分:组方规律研究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并依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便秘组方规律;通过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明确历代治疗便秘的组方变化及继承概况;结合文献研究方法,提示方药剂量规律,初步探讨功能性便秘的组方规律。方法:1文献研究: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便秘”方剂,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为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便秘治疗的组方规律。通过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梳理历代治疗便秘的组方变化及继承概况;并梳理影响便秘的相关因素及中药的作用机制。结果:1基于对筛选出的478个治疗便秘的方剂进行分析,得到所包含的297种药物及其使用频次。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潜在的新药物组合29个,进一步演化出核心组合16个,并最终聚合成8个候选新方。2通过梳理历代治疗便秘的组方变化及继承规律,并探讨不同年龄、性别用药策略的不同以及结合现代中药药理药效机制研究,充分揭示”大肠主津”深刻内涵和临床指导价值。3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文献研究方法,较好的阐释了剂量规律的内涵和外延。结论:1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所提取得到的8个组成简练,作用靶向明确,新处方,为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进一步开发便秘治疗新药奠定理论基础。2治疗便秘的核心就是要从“大肠主津”理论出发,针对津液循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辨证用药、合理选择药量,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第三部分:导师学术思想研究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导师治疗功能性便秘组方规律;结合文献研究方法,总结便秘反复的原因及对策;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初步总结导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辨证论治规律。方法:1临床研究:收集导师门诊治疗功能性便秘病例106例,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为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便秘的组方规律。2文献研究:通过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探讨功能性便秘迁延反复的原因及对策;结合病例研究探究导师辨证论治规律。结果:1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所提取得到的7个新处方,体现了丁老师善用气药组方思路。2湿滞为秘常被临床忽视,湿性黏滞、饮食失控易造成迁延反复,从湿滞论治便秘、限食疗法用于便秘治疗值得重视。结论:1导师治疗功能性便秘重视调畅气机,临床常以香苏散加减,让津液输布,使“肠滑而便易”。2限食疗法是解决便秘的有效方法。

植美坚[7](2015)在《行气通腑类中药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应用文献及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行气通腑类中药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为临床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医药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对维普、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dmed四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2004-2014年的口服行气通腑类中药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作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估,并进行Meta分析。2.临床研究回顾性调查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外科300例腹部手术病例。记录并总结患者腹部术后中药使用情况。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得出864篇文献,剔除重复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9篇随机对照的文献,用Meta分析评价了行气通腑类中药的常用方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四磨汤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与腹部术后单纯西医常规处理比较,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四磨汤治疗对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有促进作用,P<0.05。2.回顾性临床研究(1)300份病例中,术后首次中医辨证为腑气不通者共121例,占所有有明确中医辨证病例的47.6%。(2)300份病例中,在行气通腑类中药的使用方面,运用四磨汤汤剂或口服液的共有57例,运用小承气汤的有37例,运用大承气汤灌肠的有7例。(3)300份病例中,术后行气类中药的使用频数由高到低为:枳实、厚朴、枳壳、乌药、沉香、木香。研究结论:1.文献研究系统评价的结果显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四磨汤有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但所纳入的文献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有发表性偏倚可能,为深入客观评价行气通腑类中药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作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待今后高质量的临床研究。2.回顾性临床研究(1)腹部手术后患者的主要中医辨证为因气虚气滞所致的腑气不通,益气行气通腑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治疗的基本原则。(2)术后行气类中药的使用频数由高到低为:枳实、厚朴、枳壳、乌药、沉香、木香。

史红[8](2014)在《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西北燥证多元性病因及其复杂性证候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建立西北燥证证候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包括选择实验动物、营造实验条件、设定并组合处理因素等,从而形成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建模方案,为西北燥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方法:1.系统总结古今文献关于燥邪与燥证的论述,从燥证相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寻觅燥证与西北燥证的区别与联系,分析西北燥证的多元病因,梳理西北燥证的复杂性证候结构,从而揭示其病机本质,为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综合分析国内现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所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点,从中选择适宜于西北燥证动物实验研究的动物品系。3.借鉴国内六淫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及证候模型建模模式,选择适宜于本研究的实验模式。4.根据西北燥证外感病因六淫构成情况因子分析结果,确定用于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燥火风寒合邪)的气象因素及其强度配比。5.改造人工气候箱和砂尘实验箱,使之能够同时体现温度、湿度、光照、风力、沙尘5种气象因素,为实验室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营造条件。6.采用数学方法,通过一定时间和空间(气候箱+砂尘箱+实验室)中5种人造气象因素不同强度的组合与应用,模拟自然环境中燥、火、风、寒等气象效应,以实现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实验室拟合。7.分析人体四诊和动物表征的对应关系,从西北燥证人体辨证(计量学辨证)向动物辨证过渡,建立西北燥证动物计量辨证方法。8.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从西北燥证中医学病机出发,依次采用方向引导、初步筛选和计量取舍法,从国内六淫动物模型研究的诸多指标中选择适宜于本研究观察与评价的实验指标。结果:1.文献研究揭示西北燥证属广义燥证范畴,其证外因于燥、火、风、寒合邪,内因于燥敏体质状态,可致肺、脾、心、肾等多脏受累,故而出现内、外燥证兼发的繁杂证候;多元性病因和复杂性证候结构决定,西北燥证是不同于一般性燥证(季节性燥证和类燥证等)的复合型、方域性燥证。2.首选病因造模模式,以西北燥证主证(肺卫孔窍皮肤燥证)为切入点,优选SD大鼠探索建立西北燥证动物模型。3.筛选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度、风力和浮尘作为实验室模拟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人造气候要素;4.以西北燥证典型高发区和田之环境为参照模拟燥火风寒合邪,故取其尘土作为扬沙基质,据其燥气(0.52)、火气(0.27)、风气(0.13)、寒气(0.08)强度比重设定人造气候因素的参数值;5.燥邪气化效应(q1)由温度18℃、相对湿度20%、光照度6080Lux、风吹2h/d、沙尘4h/d体现;火邪气化效应(q2)由温度30℃、相对湿度30%、光照度90120Lux、风吹2h/d、沙尘2h/d体现;风邪气化效应(q3)由温度18℃、相对湿度30%、光照度90120Lux、风吹4h/d、沙尘2h/d体现;寒邪气化效应(q4)由温度6℃、相对湿度40%、光照度6080Lux、风吹2h/d、沙尘1h/d体现。6.设定6d为1个人工气候周期,期间燥邪、火邪、风邪和寒邪的作用时长分别为3d、3d、2d和1d;7.选择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探索能力、最大运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自主活动次数、肉眼观察下孔窍外观、体态、粪便形质等宏观观察指标,作为实验动物中医西北燥证“四诊”内容,并以各指标及其不同量级所形成的指标计量学结构,作为对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证候辨证的依据。8.选择肺组织SP-D表达、鼻粘膜β防御素水平等18项指标作为微观实验指标。结论:1.西北燥证是方域性明显、以燥邪为主,且病因多元、病机错杂、累及多脏的复合型中医证候。2.可采用病因造模与证候造模(实验动物指标结构与计量学辨证)相结合的造模模式,建立西北燥证的SD大鼠证候模型;3.病因造模参照和田实际气候环境中燥、火、风、寒气化状态,应用不同强度温度、相对湿度、吹风、扬尘、光照的时空组合,实现对西北燥证主要病因的实验室模拟。4.应用宏观辨证指标的计量学结构进行实验动物中医西北燥证辨证,此可实现西北燥证辨证从人体辨证向动物辨证的模拟与转化,能有效增加动物实验与临床辨证的接近程度,提高实验研究的客观性与实用性。5.依次运用方向引导、初步筛选和计量取舍法,从国内六淫动物模型研究所涉及的诸多指标中选择适宜的微观观察指标,有利于提高微观观察结果对所建模型的评价效能。

李伟[9](2013)在《“通腑汤”对腹部术后大鼠小肠推进率及血浆胃动素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以清洁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通腑汤”对腹部术后大鼠小肠推进率及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以期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明确其通腑行气、活血止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材料与方法:本实验将30只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按沈平等文献方法进行结肠吻合模型造模,根据体重随机分通腑汤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5只。手术的当天不进食水,给药开始于术后第1天,并进流质饮食,给予对照组4.5ml/kg体重温水灌胃;通腑汤组:通腑汤0.72g生药/ml,4.5ml/kg体重灌胃,均为每日一次,共3天。末次给药后只给水,不给食物,但是实验前的2h应禁水,各组大鼠于末次给药24小时后予掺以葡聚糖蓝2000半固体糊0.3ml/l00g体重灌胃,30分钟后迅速打开大鼠腹腔,腹主动脉采血2ml/只,结扎幽门,立即取幽门至回盲部的小肠。采集的大鼠血液用自动放免仪测出血浆胃动素值,测量并计算出小肠推进率。结果:1.对血浆胃动素的影响血浆胃动素在通腑汤治疗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小肠推进率的影响小肠推进率在通腑汤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腑汤”能明显增加腹部术后大鼠血浆胃动素含量。2.“通腑汤”能明显增加腹部术后大鼠小肠推进率,其疗效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

惠毅[10](2012)在《基于肺病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及相关调控物质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规律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选取三个不同的时间点,观察造模后肺与大肠在病理形态学、细胞组织学、炎症介质等方面的对应性变化,探寻“肺病及肠”的传变规律及其病理传变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雄性,共6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空白对照(24只)和模型组(36只)。空白组大鼠置于无烟环境中饲养,模型组大鼠采用单纯烟熏法造模,每次烟熏50min,每天3次(分别在早上9点、下午2点和6点),共烟熏70d。于首次造模第20天、50天、70天随机抽取空白组(8只)和模型组(12只)大鼠检测大鼠肺、胃肠功能;光镜观察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电镜观察肺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结肠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结果:1.病理生理肺功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呼吸频率增快,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降低,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胃肠功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粪便含水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第20天、第50天、第70天胃内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粪便含水率降低、胃内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均降低,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5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70天粪便含水率降低、胃内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2.病理形态学光镜: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胃组织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于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均可见支气管广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于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分别有40%、70%、80%大鼠结肠组织出现局部充血水肿,灶性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细胞浸润,严重者可见小灶性糜烂,黏膜上皮欠完整,腺体排列欠规则,黏膜及黏膜下炎细胞浸润;电镜: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肺组织Ⅰ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线粒体轻度肿胀,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大鼠结肠组织超微结构病无明显改变。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Ⅰ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线粒体重度肿胀,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肺间质内胶原纤维增多、纤维母细胞活跃:大鼠结肠组织出现结肠黏膜上皮表面的微绒毛排列稀疏紊乱,线粒体肿胀,嵴排列紊乱,结肠组织黏膜下固有层间隙胶原纤维增生,见成纤维母细胞。3.相关调控物质TNF-α、IL-1β、ET-1、PGE2含量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明显升高,有差异(P<0.05)或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造模第5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VIP、SP、CGRP、iNOS表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0天、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均升高(P<0.05或P<0.01),第20天结肠组织VIP表达降低,CGR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造模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结肠组织VIP、SP表达降低,CGR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造模第2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第70天肺组织VIP、S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结肠组织iNOS表达升高(P<0.01),第70天结肠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造模第50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70天肺组织VIP、CGRP、iNOS表达升高(P<0.05),结肠组织SP、CGRP、iNOS表达升高(P<O.05或P<0.01)。结论:1.肺病大鼠可出现胃肠功能的改变,提示肺病可能传变到“肠”。2.肺病大鼠可出现大肠的病理变化,提示肺病可能传变到“肠”;肺病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胃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而结肠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提示肺病传变到“肠”的主要部位可能在结肠。3.肺病大鼠可出现大肠相关调控物质的变化,提示肺病可能传变到“肠”。4.初步发现TNF-α、IL-1、ET-1、PGE2等炎症介质可能是“肺病及肠”的物质基础。5.初步发现VIP、SP、CGRP、iNOS等神经肽物质可能是“肺病及肠”的物质基础。6.模型大鼠肺病传变到“肠”的时间节点在造模50天左右,肺病是否能传变到“肠”,主要取决于肺脏病变的病理损伤程度,而不单纯取决于造模时间的长短。

二、肠气通颗粒对动物胃肠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气通颗粒对动物胃肠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五达颗粒治疗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一、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
        二、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三、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及分级
        四、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西医治疗进展
    第二节 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病因病机
        二、证型
        三、治法
    第三节 五达颗粒的研究进展
        一、五达颗粒的出处
        二、五达颗粒的组成和方解
        三、五达颗粒的现代药理研究
        四、五达颗粒的基础方研究
        五、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二、分组方法
        三、治疗方法
        四、疗效指标
        五、技术路线
        六、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性别的比较
        二、两组年龄的比较
        三、两组患者基础情况比较
        四、两组治疗前各项基线指标的比较
        五、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指标比较
        六、胃肠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七、安全性指标
    第三节 讨论
        一、五达颗粒对28d死亡率的影响
        二、五达颗粒对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的影响
        三、五达颗粒对胃肠功能障碍的的影响
        四、五达颗粒改善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
        五、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IBS-D模型建立
        2.2 动物模型评价
        2.3 干预方法
        2.4 干预后症状评估
        2.5 实验样本采集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动物模型评价结果
        1.1 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1.2 体质量比较
        1.3 内脏敏感性比较
        1.4 腹泻指数比较
    2 干预后症状评估结果
        2.1 干预期体质量增长量比较
        2.2 干预后内脏敏感性比较
        2.3 干预后腹泻指数比较
    3 指标检测结果
        3.1 结肠组织IFN-γ和IL-10表达比较
        3.2 结肠组织HSP70 mRNA表达比较
        3.3 结肠组织HSP70蛋白表达比较
讨论
    1 IBS-D临床现状
    2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3 中医对IBS-D的认识
        3.1 中医病因病机
        3.2 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制
        3.3 足三里穴选择依据
    4 动物模型讨论
        4.1 IBS-D动物模型选择
        4.2 内脏敏感性评价标准
    5 实验结果讨论
        5.1 动物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5.2 干预后症状评估结果分析
        5.3 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基于肠道菌群和免疫探讨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肠道微生态的概念和生理作用
        2.中医理论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3.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
        4.中医非药物手段调节肠道菌群
        5.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肠轴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肺-肠轴
        2.肺-肠轴与肠道菌群
        3.肺-肠轴与肺脏疾病的关系
        4.肺-肠轴引起肺炎的机制
        5.基于肺-肠轴治疗肺炎
        6.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基于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研究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肠道免疫及其干预肺炎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大鼠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的影响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节: 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的机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研究银莱汤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作用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结论
    2.创新点
    3.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黄芪通便复方片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提取精制工艺研究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2.2 黄芪甲苷转移率
        2.3 浸膏得率
        2.4 提取溶媒考察
        2.5 提取工艺研究
        2.6 醇沉工艺优选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干燥工艺研究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水提醇沉浓缩液制备
        2.2 喷雾干燥指标测定
        2.3 防粘壁辅料的筛选
        2.4 PBD试验设计
        2.5 CCD中心复合试验设计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黄芪复方浸膏粉的制备
        2.2 评价指标参数
        2.3 粉体学性质研究
        2.4 浸膏粉临界相对湿度(CRH)
        2.5 辅料的筛选
        2.6 成型工艺的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质量控制研究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感官指标
        2.2 黄芪甲苷(指标成分)含量
        2.3 理化定性鉴别
        2.4 水分
        2.5 灰分
        2.6 崩解时限
        2.7 微生物限量
        2.8 有毒有害物质检查
        2.9 重量差异检查
        2.10 质量控制草案
        2.11 稳定性考察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通便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受试药物
        1.2 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分组
        2.2 给药剂量
        2.3 试剂配制
        2.4 实验内容
        2.5 数据分析
        2.6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录

(5)“健脾理气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基础及药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发病率
        2 病因病机
        3 治疗
        4 小结
    综述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FD的中医病名
        2 FD的中医病因病机
        3 FD的中医药治疗
        4 中医药治疗FD的实验研究
        5 FD的中医药研究问题及展望
    综述三、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方法
        1 FD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2 FD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
        3 小结
    综述四、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部分 “健脾理气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基础
    1 医理——脾虚气滞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病机
    2 治法——健脾理气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方法
    3 处方——以“健脾理气方”为基本方
    4 用药——健脾药与理气药的灵活加减
    5 “健脾理气颗粒”的简要制备工艺
    6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健脾理气颗粒”对FD大鼠内脏敏感性及胃顺应性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实验二 “健脾理气颗粒”对FD大鼠脊髓背角NO-cGMP-PKG通路及GABAb受体表达的调节作用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实验三 “健脾理气颗粒”对大鼠近端胃体平滑肌张力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基于无监督数据挖掘的功能性便秘证候分布及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对功能性便秘研究概况及进展
        1 病名源流
        2 病因认识
        3 脏腑病机
        4 证治分类
        5 治法分类
        6 治疗方药
        7 治疗禁忌
        8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1 诊断标准
        2 临床分型
        3 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
        5 治疗
        6 问题与展望
    综述三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中应用进展
        1 数据挖掘在名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2 数据挖掘在中医诊断研究中的应用
        3 数据挖掘在中药方剂研究中的应用
        4 数据挖掘在中医特色疗法研究中的应用
        5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研究一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1 绪言
        2 临床资料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功能性便秘证候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第二部分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组方规律研究
    研究一 基于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便秘的组方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二 便秘证治历代发展脉络溯源及相关影响梳理研究
        1 便秘证治历代溯源
        2 便秘证治横向差别
        3 中医药治疗便秘机制的文献研究
第三部分 丁霞教授治疗功能性性便秘学术思想研究
    研究一 临证传承基于中医传承平台的丁霞教授治疗慢性便秘组方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二 对功能性便秘容易反复及对策的理论探讨
        1 湿滞便秘亦多见
        2 分消走泄祛湿滞
        3 限食疗法善其后
        4 结语
    研究三 丁霞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总结
        1 审时度势,继承创新
        2 衷中参西,囊括百家
        3 师承田德禄教授、董建华院士使其学术观点更加鲜明
        4 验案举隅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行气通腑类中药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第二节 中医学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一、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二、中医药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代表方剂
        三、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常用中药
    第三节 行气通腑类中药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应用的系统评价
        一、背景
        二、目的
        三、对象
        四、资料与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导师评阅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燥证源流析
    1. 燥论肇源于“六气之变,病起于阳”论
        1.1 六气之燥,燥之常也
        1.2 六气盛衰,燥邪由生
        1.3 燥淫正虚则病起于阳
    2. 燥证理论之初识
    3. 金元医家奠定燥证理论形成的基础
    4. 燥证的确立及“二分论”的对燥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4.1 证分内外论
        4.2 “邪虽有六,化止阴阳”论
        4.3 寒热阴阳为纲辨治燥证论
    5. 秋燥争鸣推动燥证理论走向成熟
        5.1 秋伤于燥与秋不遽燥论对燥证病因理论的发展
        5.2 秋燥证证因脉治理论对燥证辨证内容的发展
        5.3 燥证二分论在清代的发挥
    6. 燥证鉴别诊断及误治理论的积累
    7. 燥证他论
        7.1 濡润之机关灭绝论
        7.2 一燥无不燥,燥病之要在于木令不升
        7.3 燥证必燥邪“假风寒之威”而起
        7.4 燥湿同形同病论
        7.5 燥证多有反似痹弱者论
        7.6 伏气秋燥论
    8. 燥证理论探微与拓展
    9.讨论
    10.小结
第二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模式的选择
    1. 西北燥证病因多元性分析
        1.1 从传统病因观念分析西北燥证病因
        1.2 从因子分析法解析西北燥证外感病因
        1.3 从罹患人群特殊体质的流行病学证据探求西北燥证内在病因
        1.4 从饮食品类与证候罹患关系探寻西北燥证的潜在病因
    2. 西北燥证证候复杂性分析
        2.1 常规辨证方法对西北燥证复杂证候的认识
        2.2 计量辨证法对西北燥证复杂证候的分析
        2.3 西北燥证传统辨证结果与计量辨证结果的关系
    3. 西北燥证证候构成与病因(六气气化值)的相关性
    4. 西北燥证证候构成与现代疾病的病证相关性
    5. 多元病因和复杂证候对西北燥证动物造模的要求
        5.1 西北燥证多元性病因对造模的要求
        5.2 西北燥证复杂性证候对造模的要求
        5.3 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切入点的选择
    6.讨论
    7.小结
第三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构建
    1. 造模用实验动物的选择
        1.1 对灵长类和非啮齿类实验动物的分析
        1.2 优选SD大鼠为造模用实验动物
    2. 造模因素的实验室拟合
        2.1 处理因素的选择
        2.2 处理因素的人工拟合
    3. 实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3.1 宏观观察指标的选择
        3.2 微观观察指标的选择
    4. 西北燥证动物造模方案的构建
        4.1 方案的初建
        4.2 建模方案的修止
    5.讨论
    6.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1 西北燥证研究述要
    参考文献
综述2 六淫致病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9)“通腑汤”对腹部术后大鼠小肠推进率及血浆胃动素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肺病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及相关调控物质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规律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目录
前言
上篇 文献研究
    第一部分 中医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认识
        1 中医对肺与大肠的定位
        1.1 从解剖形态学角度探讨肺与大肠的定位
        1.2 从生理功能角度探讨肺与大肠定位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
        2.1 “肺”与“大肠”的经脉络属
        2.2 肺与大肠生理功能的相互依存
        2.3 肺与大肠相互影响的病理表现
        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病机概述
        3.1 中医对“肺”与“大肠”相互传变病机的认识
        3.2 中医对“肺”与“大肠”相互传变物质基础的认识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评述
        1 “肺与大肠相表里”实验研究进展
        1.1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建立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1.2 “肺与大肠相表里”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2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进展
        2.1 肺病治肠
        2.2 肠病治肺
        2.3 肺肠同治
        2.4 针灸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大鼠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1 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模型的评价
        2.1 一般行为表现观察结果
        2.2 肺功能、胃肠功能观察结果
        2.3 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胃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实验结果的讨论
        3.2 “肺病及肠”动物模型建立的讨论
        3.3 肺病传变到“肠”具体部位的探讨
    实验二 从肺病模型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IL-1β、ET-1、PGE2含量变化探讨“肺病及肠” 病理传变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建立方法
        2.2 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IL-1 β、ET-1、PGE2含量检测方法
        2.3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肺、结肠组织TNF-α含量结果
        3.2 大鼠肺、结肠组织IL-1β含量结果
        3.3 大鼠肺、结肠组织ET-1含量结果
        3.4 大鼠肺、结肠组织PGE2含量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肺病可向“肠”传变,出现大鼠结肠组织TNF-α、IL-1 β、ET-1、PGE2含量变化
        4.2 肺病是否能传变到“肠”,主要取决于肺脏病变的病理损伤程度
        4.3 炎性细胞因子可能是肺病传变到“肠”的物质基础
    实验三 从肺病模型大鼠肺、结肠组织SP、VIP、CGRP、iNOS表达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建立方法
        2.2 大鼠肺、结肠组织SP、VIP、CGRP、iNOS表达检测方法
        2.3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肺、结肠组织VIP表达结果
        3.2 大鼠肺、结肠组织SP表达结果
        3.3 大鼠肺、结肠组织CGRP表达结果
        3.4 大鼠肺、结肠组织iNOS表达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肺病可向“肠”传变,出现大鼠结肠组织VIP、SP、CGRP、iNOS表达变化
        4.2 肺病是否能传变到“肠”,主要取决于肺脏病变的病理损伤程度
        4.3 神经肽物质可能是肺病传变到“肠”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附图
综述 “肺病及肠”相关细胞因子及调控物质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肠气通颗粒对动物胃肠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五达颗粒治疗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研究[D]. 许梦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D]. 陈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肠道菌群和免疫探讨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D]. 黄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黄芪通便复方片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D]. 肖兰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健脾理气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基础及药效机制研究[D]. 吴震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6]基于无监督数据挖掘的功能性便秘证候分布及组方规律研究[D]. 吴义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行气通腑类中药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D]. 植美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7)
  • [8]燥证源流析及西北燥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案的探索与构建[D]. 史红.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5)
  • [9]“通腑汤”对腹部术后大鼠小肠推进率及血浆胃动素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10]基于肺病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及相关调控物质变化探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规律及其机制[D]. 惠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长芪通颗粒对动物胃肠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