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和Co掺杂LaMnO_3钙钛矿的固态合成

Sr和Co掺杂LaMnO_3钙钛矿的固态合成

一、Solid-state synthesis of Sr-and Co-doped LaMnO_3 perovskites(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芳,王雪飞,白浩洋,路金伟,胡婕,黄浩[1](2021)在《钙钛矿/石墨相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光催化技术是解决当今社会能源短缺、水体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手段。综述了近几年钙钛矿(ABO3)/石墨相氮化碳(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包括原位水热生长法及热溶剂法、简单煅烧法、物理混合法等几种该类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类阐述当B位是Ti或Ta以及A位为La时,其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以及有机污染物降解方面的研究现状,解析此类复合材料具有良好光催化性能的原因,以及在不同类型异质结下的光催化作用机理。提出目前关于ABO3/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聂日刚[2](2021)在《锶基钙钛矿的制备及其析氧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开发清洁环保型的能源已是大势所趋,氢能因表现出的各种优势而备受关注,但电解水过程中缓慢的析氧动力学过程严重掣肘了它的发展,所以,开发设计出价格低廉、稳定高效的催化剂材料是其关键。本文,以锶基钙钛矿为基础,通过改善结构和优化其微观形貌为出发点探索高效实用的钙钛矿氧化物析氧催化剂,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溶胶凝胶法合成SrCoxFe1-xO3-δ催化剂,通过在B位加入不同比例的Co元素,得到相对稳定、平滑疏松多孔的SrCo0.8Fe0.2O3-δ催化剂,在析氧(OER)性能对比上,经过合理掺杂后的SrCo0.8Fe0.2O3-δ在电流密度为10 mA cm-2时具有396 mV的过电势,而初始的Sr Fe O3-δ的过电位为510 mV,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电化学比表面积也有着不小的提升,表明设计初期对钙钛矿的B位掺杂而引发材料一系列的变化的证实,但由于其自身比表面积的限制,难以完成性能上的质变。(2)在此,将SrCo0.8Fe0.2O3-δ(SCF-0)材料简单地在H3BO3溶液中以水浴加热方式形成了具有优异的OER活性的合成催化剂。经过优化的SCF(SCF-0.2)在电流密度为10mA cm-2时具有287 mV的过电势和50 mV dec-1的Tafel斜率(SCF-0的两项分别为396mV和102 mV dec-1)。随后的材料表征证实,由于材料表面形态的有效改善,光滑的平面产生了许多大小为30-50 nm的针状纳米花结构,这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比表面积,这归因于以选择性地缓慢溶解出大量的Sr和少量的Fe。除此之外,钙钛矿SCF-0.2+Pt/C用作自组装锌-空气电池的空气阴极,它具有出色的峰值能量密度~106 mW cm-2和良好的充放电循环寿命。特别地,这种简单的表面改性方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优化策略,可改善材料的比表面积和OER性能。(3)在上一章工作的基础上,对这种温和条件下稳定的表面重构方式进行通用性验证,并进一步在大电流下加强其催化剂析氧性能,对SrCo0.8Fe0.2O3-δ先进行A位的掺杂,提升其材料本征活性,并合成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钙钛矿La0.2Sr0.8Co0.8Fe0.2O3-δ,再进行表面重构,结果显示,微观形貌变化与上章相似,产生纳米花结构,材料的比表面积从8.31m2/g提高到73.70 m2/g,优化后的LSCF-B在电流密度为10 mA cm-2时具有291 mV的过电势和65 mV dec-1的Tafel斜率(LSCF的两项分别为380 mV和115 mV dec-1),并在大电流密度下也表现优异,为今后的材料表面重构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坤禹[3](2021)在《基于酸处理的钴掺杂镧铁钙钛矿催化剂对CO催化性能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目前我国新能源的普及率不高,化石燃料的使用依然比较普遍,而在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CO具有很大的危害。同时我国空气污染的问题也愈发复杂,汽车排放出的尾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当汽油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环境,对人体都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所以CO的污染也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钙钛矿型复合金属氧化物一般表示为ABO3的形式,对CO的催化氧化性能十分显着。同时表现出结构特殊、便于合成、成本低、无毒害、包容性好等优势特征,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钙钛矿型氧化物LaFel-xCoxO3(x=0、0.2、0.5、0.8、1)。通过B位活性最高的Co离子对其进行部分取代,提高LaFe O3钙钛矿的催化活性,并用乙酸和不同浓度硝酸对催化剂样品进行酸处理,确定最有效提高催化剂活性的方法。用XRD、BET、H2-TPR、O2-TPD、XPS等表征测试来分析催化活性提高的机理。得出结论如下:(1)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aFel-xCoxO3(x=0、0.2、0.5、0.8、1)钙钛矿型催化剂,并对其对于CO的催化效果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Co元素的掺杂对于LaFe O3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有一定的提高,且随着Co元素掺杂量的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也越来越强,当Co元素掺杂量为0.8的时候形成的LaFe0.2Co0.8O3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达到最佳。(2)用3 mol/L的乙酸进行处理对LaFel-xCoxO3(x=0、0.2、0.5、0.8、1)钙钛矿型催化剂,结合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乙酸处理后,催化剂样品钙钛矿结构完整,当Co掺杂量为0.8的时候,形成的LaFe0.2Co0.8O3催化剂对CO的催化效果最佳,说明用乙酸的处理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但效果不明显。(3)用浓度为3 mol/L的乙酸、0.1 mol/L和0.5 mol/L的HNO3对LaFe O3进行酸处理,对酸处理后的催化剂样品进行CO催化转化的测试,0.5 mol/L HNO3处理后的催化剂样品对CO的转化效果最佳。

张旸[4](2021)在《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装置,具有高效、清洁、全固态结构、燃料适应性广等优点,受到人们广泛关注。SOFC主要由致密电解质与多孔阴阳极组成,其中阴阳极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任务不同,通常选用不同材料。如果将一种材料同时作为SOFC阴阳极,即构建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SOFC),将带来巨大优势。与传统SOFC相比,SSOFC可以简化制备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少需要考虑的界面匹配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构型可以通过反转两极气体的方式氧化阳极积碳,并恢复因此导致的性能衰减。但想要找到一类既能在氧化与还原气氛中保持结构稳定,又具有良好催化活性的材料十分困难,目前仅有少数材料满足要求。锰基A位层状钙钛矿材料LnBaMn205+δ作为一类潜在的SSOFC电极材料备受关注。本论文以该材料为基体,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从材料电导和催化角度考虑,筛选了A位镧系元素;进而通过B位不同种类元素的掺杂,控制材料的化学膨胀和催化活性,综合改善电极的电化学性能。首先对LnBaM2O5+δ(Ln=La,Pr,Nd,Sm,Gd,Y)进行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不同镧系元素对材料晶胞参数、结合能及电子结构的影响,将材料的电子结构特征与材料的电导性质及催化活性相关联,为A位镧系元素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Ln=Sm,Gd这两类材料热力学稳定性最好,Ln=Pr,Nd,Sm这三类材料的电学和催化活性具有潜在优势。综合考虑,选择Sm作为A位元素。研究了 SmBaMn2O5+δ在不同气氛及温度下的结构演变特性及氧含量变化,表征了材料在不同气氛中的电导率及材料对氢气与空气的催化活性,并研究了对称全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输出功率特性。研究结果表明,SmBaMn2O5+δ在较宽氧分压下保持层状钙钛矿结构,在氧化和还原气氛下均具有较高电导率,合适的热膨胀系数以及良好的催化活性,在900℃氢气与空气中的极化阻抗分别为0.314,0.066 Ω cm2。以 SmBaMn2O5+δ为对称电极的La0.8Sr0.2Ga0.8Mg0.2O3-δ(LSGM)电解质(~300μm)支撑 SSOFC 在 900℃时的最大功率密度达到565 mW cm-2,阳极浸渍15 wt%Co-Fe合金作为催化剂后可达 782 mW cm-2。为减小材料化学膨胀,选择金属氧键强较强的Mg/Ti取代部分Mn,通过减小非化学计量氧含量变化,显着降低材料化学膨胀,有效改善材料氧化还原结构稳定性,增强电极与电解质膨胀匹配性。还原态与氧化态SmBaMn1.9Mg0.1O5+δ的质量差比SmBaMn2O5+δ小28%,还原/氧化过程的化学膨胀比SmBaMn2O5+δ分别小21%与39%。SmBaMn1.9Ti0.1O5+δ对称电池经历数次氧化还原循环时,因气氛变化导致的欧姆阻抗增长量较小。Mg,Ti掺杂并未严重恶化其催化活性,以Mg掺杂、Ti掺杂材料为对称电极组装的LSGM电解质(~300 μm)支撑SSOFC在900℃时的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596,603 mW cm-2,同时表现出可观的短期稳定性及抗热循环性能。为进一步改进对称电极材料的催化活性,构建了 A位缺位、B位掺杂Co的(SmBa)0.9Mn1.8Co0.2O5+δ,材料在还原气氛中原位析出金属Co纳米颗粒,氧化后转变为纳米Co3O4。该材料展现出优异的氧表面交换能力与杰出的催化活性,在900℃氢气与空气中的极化阻抗分别为0.214,0.039Ωcm2。阴阳极电极反应机理的系统研究表明,氢解离过程与电荷转移过程分别为阳极、阴极反应的主要限速步骤,阳极Co的存在主要促进了氢的解离过程,阴极Co3O4的存在同时促进了氧的电荷转移过程及氧气吸附解离过程。以(SmBa)0.9Mn1.8C00.2O5+δ为对称电极组装的LSGM电解质(~300 μm)支撑SSOFC在900℃时的最大功率密度可以达到712 mWcm-2,输出功率特性相比于其他材料体系更为优越,表明该材料是一种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SSOFC电极材料。

冉家琪[5](2021)在《LaCoO3基氧电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锌-空气电池(Zn-air)以其高能量密度(理论比能量密度高达1084 Wh/kg,是现在锂离子电池的2-3倍)、经济性、高安全性,在新型可移动电源和电子设备应用领域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可持续能源储存与转换器件之一。析氧反应(OER)和氧还原反应(ORR)是发生在空气阴极的两个重要反应,但其反应过程中的多步骤电子转移会导致反应的动力学缓慢,降低其反应效率,严重影响电池性能。虽然,贵金属基催化剂可以加快氧电催化反应速率,提升能量的转化率,但其材料的稀缺性及不尽人意的稳定性阻碍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因此,研发低成本、高效、高稳定性的非贵金属双功能催化剂,并揭示其催化反应机理,是目前锌-空气电池研究的重中之重。钴酸镧(La Co O3)因其独特可控的电子结构,被认为是最具潜力去替代贵金属基催化剂的材料之一。本论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La Co O3基钙钛矿氧化物催化剂,采用非金属原子掺杂、构建异质结等策略,利用离子自旋态、氧缺陷、金属-氧杂化等理论对材料的氧电催化性能提升进行了机理的解释和探讨,这也为将其他钙钛矿氧化物材料应用于Zn-air电池提供了新的研发视角。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通过非金属元素(N、P、S)掺杂,取代钴酸镧(La Co O3)部分氧原子并形成氧缺陷,使Co O6八面体发生了Jahn-Teller畸变,从而使La Co O3中的Co3+离子从低自旋态(LS)转变为中间自旋态(IS),优化了其氧电催化和Zn-air电池性能。研究发现,N掺杂的La Co O3在50 m A/cm2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1.69 V的OER过电势,其ORR极限电流密度可以达到5.78 m A/cm2。此外,S掺杂的La Co O3组装的液态可充电Zn-air电池具有高功率密度(92 m W/cm2),出色的充电/放电稳定性(稳定循环100 h)和大的开路电压(1.47 V)。2.利用前驱物的非化学计量比,采用溶胶凝胶法一步制备了具有不同相比例的Co3O4@La Co O3催化剂。相比于单相的Co3O4和La Co O3,双相的Co3O4@La Co O3拥有更优异的电催化和Zn-air电池性能。当电流密度达到10m A/cm2时,Co3O4@La Co O3具有更小的过电位(320 mv)和更低的Tafel斜率(135.4m V/de)。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材料性能的提升归因于其界面的电荷转移及界面作用对Co离子d电子态的调控。基于Co3O4@La Co O3电极组装的液态可充电Zn-air电池可提供1.46 V的大开路电压,785 m Ah/g Zn的高比容量,140 m W/cm2的功率密度以及超过555个周期的出色循环稳定。

倘路路[6](2021)在《六方相钙钛矿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催化析氧反应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社会,人们一直在努力地开发可持续的、清洁和高效的能源生产技术,以满足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而目前,氧气析出反应(OER)在诸如可再生的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及电化学水分解等先进的能源生产技术中充当着重要的作用。由于OER反应涉及4个电子转移的过程,具有缓慢反应动力学的特性,因此会限制气体析出的效率。目前,发展高性能的催化剂是提高氧气析出效率、解决能源生产速率缓慢的有效途径之一。钙钛矿氧化物,由于具有易于调控的元素比例、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特点,并表现出高效的催化性能,从而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OER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目前,人们对钙钛矿催化剂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立方结构的氧化物中,六方或其它晶体结构的钙钛矿却报道的相对较少。已报道的六方相结构钙钛矿展现的优异的OER性能,表明其在电催化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在本文中,我们重点合成了 6 H型六方相结构晶系的钙钛矿氧化物并研究其OER催化性能,然后又制备了一系列10 H型六方相钙钛矿氧化物,并探究了其结构变化规律及OER催化性能变化规律。此外,基于人们对OER催化机理的研究,认为氧缺陷在OER反应中饰演重要角色,我们通过构建一系列A位阳离子缺陷增加钙钛矿中的氧缺陷,从而获得更高催化活性的钙钛矿氧化物。具体的内容如下:(1)使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 6H型六方相结构的Ba0.5Sr0.5Co0.8Fe0.2O3-δ(BSCF-H),通过结构精修确定了六方相钙钛矿的晶格常数和空间群P6m2。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选区电子衍射图谱(SAED)进一步证明了该结构。钙钛矿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低温下更易形成六方结构。扫描电镜(SEM)证明粒径约为 200 nm-1 um。BSCF-H 的 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约为立方结构Ba0.5Sr0.5Co0.8Fe0.2O3-δ(BSCF-C)的10倍。BSCF-H具有极小的过电位和塔菲尔斜率,同时表现出极高的质量活性密度,其OER催化活性远远优于立方相BSCF-C。此外,长程稳定性的测试表明其具有稳定的催化性质。在经过循环伏安(CV)测试后,六方钙钛矿BSCF-H的表面几乎保持稳定的晶体状态,完全不同于BSCF-C表面极易无定型化的现象。六方相钙钛矿中B06八面体以面共享的形式连接在一起,这种复杂的面共享结构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BSCF-H优异的OER催化活性被归因于:更强的电荷转移能力、较大的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更多的与氧空位相关的O22-/O-组分含量。XPS结果表明BSCF-H和BSCF-C中Co和Fe的价态基本上相同的,并非催化活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DFT理论计算结果表明BSCF-H的Co 3d和O 2p能带中心均比BSCF-C更接近费米能级。BSCF-H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表明其是一种极具潜力的OER电催化剂。上述研究结果也为接下来的六方相钙钛矿的设计合成提供参考。(2)使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Ru贵金属元素掺杂的六方钙钛矿,我们以 BaxSr1-xCo0.8Fe0.2O3-δ为母体,合成了 0.05 Ru 掺杂体系(BaxSr1-x Co0.8Fe0.15Ru0.05O3-δ)和 0.1 Ru 掺杂体系(BaxSr1-xC008Fe0.1Ru0.1O3-δ(x=1、0.8、0.6、0.5))的钙钛矿氧化物。0.05 Ru和0.1 Ru掺杂体系的钙钛矿均为10 H型六方钙钛矿结构,晶体空间群为P63/mmc。随着Sr元素掺杂量的提升,晶体的晶胞参数略有减小。OER测试结果表明,未有Sr掺杂的钙钛矿BaCo0.8Fe0.1 5Ru0.05O3-δ和BaCo0.8Fe0.1Ru0.1O3-δ在各自体系中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Sr元素掺杂量的提升降低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其反应动力学和电荷转移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OER 活性最高的 BaCo0.8Fe0.15Ru0.05O3-δ和 BaCo0.8Fe0.1Ru0.1 O3-δ 的长程稳定性测试证明其良好的催化稳定性。其优异的催化活性也被归因于:更快的电荷转移能力、更大的ECSA、和更高含量的O22-/O-组分。总体来说,10H型的六方钙钛矿表现出不俗的OER催化性能。掺杂0.05 Ru的钙钛矿体系的催化活性高于掺杂0.1 Ru的钙钛矿体系,原因是较高的煅烧温度导致钙钛矿氧化物的比表面积更低,使得催化剂的表面暴露出更少的催化活性位点。(3)使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的立方结构钙钛矿(Ba0.5Sr0.5)1-xCo0.8Fe0.2O3-δ(x=0、0.02、0.05、0.1 分别代表 BSCF、BSCF-0.98、BSCF-0.95、和BSCF-0.9),其空间群为Pm3m。X射线衍射(XRD)表明钙钛矿中A-位阳离子缺陷的含量越高,其晶格尺寸越小。SEM表明系列钙钛矿氧化物的形貌为块状体,尺寸约为1-3 um,BET则证明了系列钙钛矿材料具有相似的的比表面积。OER催化测试研究发现具有A-位阳离子缺陷的钙钛矿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其中BSCF-0.95展现出最好的OER催化性能。相比于不含A-位缺陷的BSCF,其他三个有A位缺陷的钙钛矿明显表现出更低的过电位、更小的塔菲尔斜率、以及更大的质量活性密度。CV循环测试证明这些钙钛矿的催化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而BSCF-0.95的HRTEM表明CV循环后的晶体表面出现了 5 nm左右的无定型层,无定型结构的出现是催化活性增强的主要因素。有A-位缺陷的BSCF的OER催化性能更优,其原因为:更强的电荷转移能力、更大的电化学比表面积、更高的氧空位的浓度。DFT理论计算证明有缺陷的BSCF的O 2p能带中心相比于无缺陷的BSCF更接近于费米能级,这与它们的OER催化活性趋势一致。

蒋仕灿[7](2021)在《锰基载氧体用于甲烷化学链氧化偶联制烯烃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甲烷化学链氧化偶联(Chemical looping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CLOCM)制取烯烃技术由于其新颖性、高效性和经济环保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该技术通过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交替反应来实现,载氧体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传递氧和催化的双重作用,可以将甲烷高选择性地转化为C2H6和C2H4等,随后载氧体通过空气氧化恢复氧化能力进而循环使用。本文选择B位为金属Mn的钙钛矿型金属氧化物为载氧体,A位金属选择Mg,Ca,Ba,La与金属Mn进行配位,考察不同金属协同对Mn基钙钛矿氧化物反应性能的影响。通过XRD、XPS、O2-TPD、H2-TPR、SEM等测试手段对载氧体进行表征,并通过固定床实验考察载氧体在甲烷化学链氧化偶联过程中的反应性能,对载氧体的活性进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LaMnO3和Mg6MnO8载氧体对甲烷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在850℃,1125mL/h*g的反应条件下,用LaMnO3为催化剂时甲烷转化率高达60%,但C2烃类的选择性很低,产物以CO2为主;Mg6MnO8催化剂在相同条件下,甲烷转化率高达90%,但C2烃类的选择性很低,产物以CO2为主;通过XPS、O2-TPD和H2-TPR对循环前后的载氧体进行分析,LaMnO3和Mg6MnO8表面的晶格氧物种更容易使甲烷发生深度氧化,从而导致其C2烃类的选择性很低。选取低价的Li和Na碱金属对LaMnO3进行掺杂,制备x-Na/Li-LaMnO3(x=0,0.12,0.14,0.16,0.18,0.20)载氧体。相比于Li,Na掺杂的载氧体表现出高的C2烃类产率,由于Na元素与La的半径相近,可以更好地对载氧体进行修饰改性。Na的掺杂,导致LaMnO3载氧体相比于未负载的具有更高比例的Mn4+/Mn3+和氧空位。通过XPS、O2-TPD和连续的脉冲实验结果表明,Na的掺杂,导致其产生了许多未被充分还原的Oα-(0<α<2),这种氧物种可以使甲烷选择性地生成C2烃类物质。其中,018Na-LaMnO3在825℃,1125mL/min*g实验条件下,具有最高接近20%的C2烃类产率。载氧体在20次循环实验反应中保持良好的循环稳定性。随后研究了Mg6MnO8载氧体,使用碱金属Na和Na2WO4碱土金属进行改性修饰。Mg6MnO8载氧体具有高温稳定性、廉价性和丰富的表面未被充分还原的Oα-(0<α<2)物种。但是其氧释放速率和甲烷的活化速率不匹配,通过掺杂碱金属Na,可以提高载氧体的氧空位浓度,从而降低甲基自由基中间体的吸附能。结果表明,10Na-Mg6MnO8在850℃,2625mL/h*g条件下表现出43%甲烷转化率,54%C2烃类选择性和23%的C2烃类产率。用Na2WO4碱金属盐负载Mg6MnO8,使载氧体表面形成Na2WO4包裹层,有利于调控活性氧物种释放速率,使之与甲烷的活化相匹配,从而提高目标产物选择性。Na2WO4碱金属盐负载的载氧体在800℃,1125mL/h*g条件下表现出46.7%甲烷转化率,43.1%的C2烃类选择性,以及20.1%的C2烃类产率。载氧体经过20次循环实验后,还保持较高的转化率和C2烃类选择性,以及接近20%的C2烃类产率。通过对以上载氧体的表征和反应性能研究,初步明确了活化甲烷和提高C2烃类收率的作用机制。为后续制备适用于甲烷化学链氧化偶联过程的载氧体提供了一条简单、有效的途径。

康凯丽[8](2020)在《LaMnO3催化剂微结构调控、掺杂改性及其催化氧化空气中甲苯的性能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催化燃烧法是目前控制VOCs排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光热催化技术将光引入热催化体系,有效地促进协同光热效应,从而导致更多的电子激发进而增强了催化活性。催化剂主要有贵金属,金属氧化物和复合氧化物。贵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很高,但是高成本限制了应用。钙钛矿型氧化物(ABO3)具有高度的催化氧化性能,其独特的晶格结构使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并逐渐成为催化燃烧VOCs最有前途的催化剂之一。ABO3的催化性能主要与其比表面积,缺陷性质和密度,氧种类以及还原性有关。但是,通过常规方法制备的LaMnO3催化剂是无孔结构,比表面积相对较小。因此,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以新型材料有序介孔碳(OMC)为模板的多孔LaMnO3催化剂,以期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催化性能。ABO3的催化性能还可以通过掺杂改性来改善。因此采用了传统的共沉淀法制备了Fe掺杂的LaMnO3催化剂,并探究了其催化效果。主要内容如下:以有序介孔碳作为模板制备了多孔LaMnO3催化剂。利用XRD,TG,SEM,TEM,BET,XPS等分析技术对多孔LaMnO3样品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样品的催化性能通过催化燃烧甲苯来评估。结果发现适量的OMC可以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并提高其催化性能。在制备的LaMnO3样品中,以20 wt.%OMC制备的LaMnO3-2催化剂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21.32 m2/g),最高的Olatt/Oads摩尔比(1.50)和Mn4+/Mn3+摩尔比(1.74)。在气体流速=60 m L/min,相对湿度=0%,甲苯浓度=100 ppm的条件下,多孔LaMnO3催化剂的甲苯催化燃烧性能均优于LaMnO3-bulk。其中,LaMnO3-2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T10%=161℃,T50%=198℃,T90%=218℃)。通过研究甲苯催化氧化的动力学,发现LaMnO3-2催化剂的Ea值(43 k J/mol)远低于燃烧甲苯的LaMnO3-bulk的Ea值(166 k J/mol),有效地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最后,按照Mars-van Krevelen机理分析了多孔LaMnO3催化剂催化燃烧甲苯反应的过程。采用传统的共沉淀方法制备了铁掺杂的LaMnO3(La FexMn1-xO3)催化剂。通过XRD,DRS,PL,XPS和电化学测试等技术来表征所制备催化剂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光催化活性。在氙灯照射下,研究所制备的铁掺杂的LaMnO3催化剂在光热条件下催化氧化甲苯的活性。研究发现当x=0.2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其甲苯转化率稳定在78%,CO2产率稳定在75%,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光致热的有效转换驱动了甲苯氧化的催化反应,光照激活了催化剂上的活性物种,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La FexMn1-xO3催化剂在光热条件下降解甲苯的反应遵循Mars-van Krevelen氧化还原循环机理。在光热催化氧化甲苯中,晶格氧是最重要的活性物质。少量的铁掺杂可以增加钙钛矿的晶格氧含量,提高了反应活性。此外,少量的铁掺杂还有利于促进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效率,改善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

柴美彤[9](2020)在《复合氧化物催化脱除餐厨油烟等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不仅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危害,同时对人体有严重危害,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贡献者之一,筛选出能低温度高效率催化挥发性有机物的催化剂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复合金属氧化物具有价格低廉,热稳定性较好等优点,多种活性组分协同催化,在有机污染物催化净化领域备受关注。本文以己醛、丙酮和甲苯为油烟模拟物,制备了以分子筛、氧化物为载体的负载型催化剂和钙钛矿结构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对油烟进行催化净化的研究,对比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与贵金属负载的分子筛催化剂相比,LaMnO3钙钛矿具有更良好的己醛催化性能。通过A、B位改性使其己醛催化性能进一步提高。其中La0.8K0.2MnO3改性效果最佳,K的掺杂使其产生更多的Mn4+的同时,产生大量的表面吸附氧,促进己醛的高效催化,T90仅为120℃。2、对于丙酮物系,锰钴系钙钛矿比贵金属(Pt、Pd)负载的γ-Al2O3催化剂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效果,且LaMnO3的催化活性优于LaCoO3,进一步研究发现Mn以MnO2的形式浸渍在LaCoO3的丙酮催化活性优于LaCo0.6Mn0.4O3(S-G)和 MnO2/LaCoO3(DP),210℃时丙酮转化率达到94.67%。3、基于钙钛矿对己醛和丙酮催化的较好效果,考察了锰钴系钙钛矿,以及Pd离子的存在形态对甲苯催化活性的影响,发现对于挥发性有机物甲苯,LaCoO3的催化活性优于LaMnO3,且Mn离子少量掺杂的LaCo0.8Mn0.2O3的甲苯催化活性最优,T50=230℃,且T90为280℃。Pd的掺杂和负载促进甲苯的催化,但相较于LaCo0.8Mn0.2O3改性效果较差,T90=290℃,未能体现贵金属在有机物催化方面的优越性。总之,钙钛矿表现出了较好的油烟催化性能,而贵金属未能发挥其在有机催化方面的良好性能。

张文文[10](2020)在《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钙钛矿基电极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可以直接将化学能高效、环境友好地转化成电能的全固态发电装置,其在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运行温度高(>850℃)而导致的高成本和有限的系统寿命,严重阻碍了 SOFC技术的商业化。因此迫切需要将SOFC的运行温度降低至中温区(600~800℃)。然而,温度的降低会使电极的极化电阻急剧增加,从而导致整个电池的性能衰减。因此,在中温区发展高效、稳定且成本低廉的电极材料对于实现SOFC的商业化至关重要。本论文主要以钙钛矿基电极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影响电极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开发潜在的中温SOFC电极材料。首先,为了研究不同稀土掺杂对BaCo0.7Fe0.3O3-δ(BCF)单钙钛矿阴极的晶体结构和氧还原反应(ORR)活性的影响,合成了 LnxBa1-xCo0.7Fe0.3O3-δ(Ln=La,Pr,Nd,x=0.1,0.2)系列稀土掺杂的新型单钙钛矿阴极材料。实验结果表明,适量的稀土掺杂能够将BCF低对称的六方相转变为高对称的立方相。同BCF相比,该系列化合物表现出显着增强的ORR活性。其中,Pr的掺杂量为x=0.1时样品具有最高的电催化活性,在700和650℃时,界面极化电阻分别为0.026和0.038Ωcm2;以H2为燃料的阳极支撑单电池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1236.4和905.9 mW cm-2,同时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600℃,~150 h)。因此,Pr0.1Ba0.9Co07Fe0.3O3-δ阴极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中温SOFC阴极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氧还原反应活性的增强主要归因于稀土掺杂后促进的氧空位形成和吸附氧的解离过程,与实验结果相符。该工作可为稀土掺杂的单钙钛矿阴极在SOFC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其次,为了提高经典钙钛矿阴极La0.6Sr0.4Co0.2Fe0.8O3-δ(LSCF)在中温区的ORR活性和稳定性,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合成了一种异质结构的LSCF/CeO2复合纳米纤维阴极。结果表明,该复合纤维由LSCF和CeO2的纳米颗粒组成,在两相之间形成了更多的异质界面。同单相的LSCF粉末和纳米纤维相比,其表现出显着增强的ORR活性和稳定性。该复合阴极在700℃时的界面极化电阻为0.031Ω cm2,仅为单相LSCF粉末(0.158 Ω cm2)的1/5;以H2为燃料的阳极支撑单电池最大功率密度可达到1221.6 mW cm-2,远高于单相LSCF粉末阴极的单电池最大功率密度(861.8 mW cm-2)。活性的显着增强归因于纳米纤维为氧离子的传输提供的连续路径和在异质界面处La与Ce的相互扩散导致的更多氧空位的形成。此外,该复合阴极也表现出优异的长期稳定性(600℃,~200 h),其稳定性的增强归因于CeO2和异质纤维结构的引入对Sr偏析的抑制。该工作可为SOFC中具有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电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然后,为了研究B位元素的引入量对双钙钛矿阴极的晶体结构、热膨胀行为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合成了Sr2Co1+xMo1-xO6-δ(x=0,0.3,0.5)系列双钙钛矿阴极材料。实验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均为四方相,I4/m(No.87)空间群,更多Co的引入降低了 B位离子的有序度,增加了氧空位含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电子电导和离子电导。其中,当Co的引入量为x=0.5时样品表现出最低的界面极化电阻,在800℃时,阻抗为0.03 Ω cm2;以H2为燃料的电解质支撑单电池最大功率密度为602 mW cm-2,同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700℃,~60 h)。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Co的引入降低了材料的氧空位形成能,促进了氧空位的形成,与实验结果相符,进一步揭示了电化学性能增强的来源。最后,为了开发高效稳定的无镍阳极材料,采用原位析出技术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表面修饰金属纳米颗粒的双钙钛矿阳极材料Sr2CoMo1-xFexO6-δ(x=0,0.05,0.1)。结果表明,高温还原条件下,Fe掺杂的双钙钛矿阳极表面原位析出具有催化活性的Co-Fe合金纳米颗粒,并且该合金纳米颗粒具有丰富的多重孪晶缺陷,极大地增强了其对燃料气氧化的催化活性。其中,Fe的掺杂量为x=0.05时样品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在800℃时,以H2和CH4为燃料的单电池最大功率密度分别达到992.9和652.3 mW cm-2,同时保持良好的稳定性(700℃,~50 h);并且该还原后的阳极在CH4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抗积碳性能,其可归因于Fe掺杂而导致的氧空位增加,以及富有多重孪晶缺陷的Co-Fe合金纳米颗粒对CH4重整为H2和CO反应的有效催化。综上所述,原位析出的多重孪晶Co-Fe合金纳米颗粒可以显着提高阳极性能和抗积碳性能,并可能为许多领域中具有高催化活性和耐久性的电催化剂的设计提供新的见解,例如燃料电池、天然气的蒸汽重整、电解水等。

二、Solid-state synthesis of Sr-and Co-doped LaMnO_3 perovskit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olid-state synthesis of Sr-and Co-doped LaMnO_3 perovskites(论文提纲范文)

(1)钙钛矿/石墨相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钙钛矿/石墨相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1.1 原位水热生长法及热溶剂法
    1.2 简单煅烧法
    1.3 物理混合法
2 钙钛矿/石墨相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的分类
    2.1 ATi O3/g-C3N4(A:Ba、Sr、Co、La、Ca等)复合光催化剂
    2.2 ATa O3/g-C3N4(A:Na、K等)复合光催化剂
    2.3 La BO3/g-C3N4(B:Mn、Fe、Co、Ni等)复合光催化剂
3 钙钛矿/石墨相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3.1 I型、II型异质结
    3.2 Z型异质结
4 总结与展望

(2)锶基钙钛矿的制备及其析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解水析氧反应机理
    1.3 析氧反应动力学过程及评价标准
        1.3.1 过电势
        1.3.2 Tafel斜率
        1.3.3 交换电流密度
    1.4 电解水析氧催化剂
        1.4.1 贵金属催化剂
        1.4.2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钙钛矿金属氧化物
    1.5 锌空气电池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样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材料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仪XRD
        2.2.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PESEM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2.5 BELSORP-MINI比表面积分析仪BET
    2.3 材料的合成方法
        2.3.1 溶胶凝胶法的发展及应用
        2.3.2 溶胶凝胶法的步骤机理
        2.3.3 溶胶凝胶法的影响因素及优势
    2.4 材料电化学测试方式及计算方法
        2.4.1 电化学测试方法及性能比较
        2.4.2 电化学计算方式
第三章 SrCo_xFe_(1-x)O_(3-δ)钙钛矿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的合成
        3.2.2 材料的表征
        3.2.3 电极准备
        3.2.4 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材料结构和形态分析
        3.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rCo_(0.8)Fe_(0.2)O_(3-δ)钙钛矿的表面重构及OER性能研究并应用锌空气电池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的合成
        4.2.2 材料的表征
        4.2.3 电极准备
        4.2.4 电化学测试
        4.2.5 锌空电池的组装和测试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材料结构和形态分析
        4.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4.3.3 应用于锌空气电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a_(0.2)Sr_(0.8)Co_(0.8)Fe_(0.2)O_(3-δ)钙钛矿催化剂的表面重构及其析氧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的合成
        5.2.2 材料的表征
        5.2.3 电极准备
        5.2.4 电化学测试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材料结构和形态分析
        5.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3)基于酸处理的钴掺杂镧铁钙钛矿催化剂对CO催化性能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CO的污染
        1.1.2 CO的研究现状
    1.2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1.2.1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结构
        1.2.2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1.3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掺杂改性研究
        1.3.1 A位掺杂改性的研究
        1.3.2 B位掺杂改性的研究
        1.3.3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酸处理
    1.4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应用
        1.4.1 光催化氧化降解中的应用
        1.4.2 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1.4.3 烟气还原脱硫中的应用
        1.4.4 汽车尾气净化中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气体
    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3.1 催化剂活性评价
        2.3.2 X射线晶体衍射(XRD)
        2.3.3 N_2物理吸附(BET)
        2.3.4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5 程序升温脱附(O_2-TPD)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第3章 Co掺杂LaFeO_3钙钛矿对CO的催化性能
    3.1 实验
        3.1.1 催化剂的制备
        3.1.2 活性测试
        3.1.3 催化剂的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催化剂活性评价
        3.2.2 XRD分析与表征
        3.2.3 N_2物理吸附
        3.2.4 H_2-TPR表征与分析
        3.2.5 O_2-TPD表征与分析
        3.2.6 XPS分析
        3.2.7 SEM表征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酸处理后Co掺杂LaFeO_3钙钛矿对CO的催化性能
    4.1 实验
        4.1.1 催化剂的制备与酸处理
        4.1.2 活性测试
        4.1.3 催化剂的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催化剂活性评价
        4.2.2 XRD分析与表征
        4.2.3 N_2物理吸附
        4.2.4 H_2-TPR表征与分析
        4.2.5 O_2-TPD表征与分析
        4.2.6 XPS分析
        4.2.7 SEM表征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酸处理条件时LaFeO_3钙钛矿对CO的催化性能
    5.1 实验
        5.1.1 催化剂的制备与酸处理
        5.1.2 活性测试
        5.1.3 催化剂的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催化剂活性评价
        5.2.2 XRD分析与表征
        5.2.3 N_2物理吸附
        5.2.4 H_2-TPR表征与分析
        5.2.5 O_2-TPD表征与分析
        5.2.6 XPS分析
        5.2.7 SEM表征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简介
        2.1.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2.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结构类型
    2.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2.2.1 阳极材料
        2.2.2 电解质材料
        2.2.3 阴极材料
    2.3 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要求
    2.4 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2.4.1 基于SOFC连接体材料
        2.4.2 基于SOFC阳极材料
        2.4.3 基于SOFC阴极材料
    2.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3 试验方法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 材料制备
        3.2.1 粉体合成
        3.2.2 电池制备与组装
    3.3 材料性能表征
        3.3.1 结构表征
        3.3.2 Rietveld精修
        3.3.3 显微结构表征
        3.3.4 X射线光电子谱测试
        3.3.5 热重分析
        3.3.6 致密度测试
        3.3.7 电导率测试
        3.3.8 材料氧表面交换系数测定
        3.3.9 氧气程序升温脱附与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测试
        3.3.10 热膨胀测试
        3.3.11 氧空位浓度测定
        3.3.1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3.3.13 阻抗弛豫时间分布解析
        3.3.14 电池性能测试
    3.4 第一性原理计算
4 LnBaMn_2O_(5+δ)材料基本物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4.1 LnBaMn_2O_(5+δ)材料的晶体结构
    4.2 LnBaMn_2O_(5+δ)材料的结合能
    4.3 LnBaMn_2O_(5+δ)材料的电子结构
    4.4 本章小结
5 SmBaMn_2O_(5+δ)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5.1 SmBaMn_2O_(5+δ)材料晶体结构
    5.2 SmBaMn_2O_(5+δ)材料稳定性与热膨胀系数
    5.3 SmBaMn_2O_(5+δ)材料非化学计量比氧含量
    5.4 SmBaMn_2O_(5+δ)材料电导率
    5.5 SmBaMn_2O_(5+δ)材料催化活性
    5.6 SmBaMn_2O_(5+δ)全电池性能
    5.7 本章小结
6 Mg掺杂对SmBaMn_(2-x)Mg_xO_(5+δ)材料化学膨胀及性能的影响
    6.1 SmBaMn_(2-x)Mg_xO_(5+δ)材料晶体结构
    6.2 SmBaMn_(1.9)Mg_(0.1)O_(5+δ)材料非化学计量比氧含量
    6.3 Mg掺杂对材料热膨胀与化学膨胀的影响
    6.4 SmBaMn_(1.9)Mg_(0.1)O_(5+δ)材料电导率
    6.5 Mg掺杂材料的催化活性
    6.6 本章小结
7 Ti掺杂对SmBaMn_(2-x)Ti_xO_(5+δ)材料稳定性及性能的影响
    7.1 SmBaMn_(2-x)Ti_xO_(5+δ)材料晶体结构
    7.2 SmBaMn_(1.9)Ti_(0.1)O_(5+δ)材料非化学计量比氧含量
    7.3 SmBaMn_(1.9)Ti_(0.1)O_(5+δ)材料电导率
    7.4 SmBaMn_(1.9)Ti_(0.1)O_(5+δ)材料氧表面交换性能
    7.5 SmBaMn_(1.9)Ti_(0.1)O_(5+δ)材料催化活性及电极反应动力学
    7.6 Ti掺杂对材料抗氧化还原稳定性的影响
    7.7 SmBaMn_(1.9)Ti_(0.1)O_(5+δ)全电池性能
    7.8 本章小结
8 阴阳极表面纳米颗粒同时修饰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8.1 (SmBa)_(0.9)Mn_(1.8)Co_(0.2)O_(5+δ)晶体结构
    8.2 (SmBa)_(0.9)Mn_(1.8)Co_(0.2)O_(5+δ)材料电导率
    8.3 (SmBa)_(0.9)Mn_(1.8)Co_(0.2)O_(5+δ)材料氧表面交换及化学吸附性能
    8.4 表面修饰材料的催化活性及电极反应动力学
    8.5 (SmBa)_(0.9)Mn_(1.8)Co_(0.2)O_(5+δ)全电池性能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LaCoO3基氧电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Zn-air电池的概述
        1.2.1 发展史
        1.2.2 结构及工作原理
        1.2.2.1 结构
        1.2.2.2 工作原理
        1.2.3 评价Zn-air电池性能的重要参数
        1.2.4 机遇与挑战
        1.2.5 阴极催化剂设计
    1.3 钙钛矿型电催化材料的研究
        1.3.1 钙钛矿氧化物的结构与性质
        1.3.2 钙钛矿氧化物氧电催化性能研究现状
        1.3.3 电催化活性描述符
        1.3.3.1 e_g轨道电子填充理论
        1.3.3.2 金属-氧杂化理论
        1.3.4 LaCoO_3基氧电催化剂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材料的表征仪器
    2.3 OER/ORR电化学测试及计算
    2.4 Zn-air电池的组装
    2.5 LaCoO_3基材料的理论模拟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非金属掺杂LaCoO_3基Zn-air电池的应用研究
    引言
    3.1 N掺杂LaCoO_3氧电催化研究及在Zn-air电池的应用
        3.1.1 实验设计思路
        3.1.2 N掺杂LaCoO3 的合成
        3.1.3 结果与讨论
        3.1.3.1 N掺杂LaCoO_3的结构表征与分析
        3.1.3.2 N掺杂LaCoO_3原子占位分析
        3.1.3.3 N掺杂LaCoO_3自旋态表征与分析
        3.1.3.4 理论计算模拟自旋态分析
        3.1.3.5 OER/ORR电催化性能的表征与分析
        3.1.3.6 N掺杂LaCoO_3基Zn-air电池性能测试及分析
        3.1.4 本节小结
    3.2 S掺杂LaCoO_3基Zn-air电池的应用研究
        3.2.1 实验设计思路
        3.2.2 S掺杂LaCoO3 的合成
        3.2.3 结果与讨论
        3.2.3.1 理论计算预测电化学性能
        3.2.3.2 S掺杂LaCoO_3结构与形貌表征
        3.2.3.3 S掺杂LaCoO_3元素与其氧化态的表征
        3.2.3.4 S掺杂LaCoO_3自旋态的变化表征
        3.2.3.5 OER/ORR电催化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3.2.3.6 S掺杂LaCoO_3基Zn-air电池的性能表征
        3.2.4 本节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o_3O_4@LaCoO_3基Zn-air电池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Co_3O_4@LaCoO_3异质结构的合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Co_3O_4@LaCoO_3结构表征及电催化机理分析
        4.3.2 Co_3O_4@LaCoO_3氧化态和配位数的分析
        4.3.3 OER和 ORR的电催化性能分析
        4.3.4 Co_3O_4@LaCoO_3基液态和固态柔性Zn-air电池性能分析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论文的不足
    5.3 相关工作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六方相钙钛矿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催化析氧反应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钙钛矿材料的常见制备方法
        1.2.1 固相合成法
        1.2.2 共沉淀法
        1.2.3 反胶束合成法
        1.2.4 溶胶凝胶法
        1.2.5 水热法
    1.3 钙钛矿氧化物OER催化机理和相关理论的发展
        1.3.1 钙钛矿氧化物OER反应机理
        1.3.2 钙钛矿OER催化剂理论的发展
    1.4 钙钛矿氧化物OER催化剂的设计策略
        1.4.1 元素的掺杂
        1.4.2 缺陷工程的构造
        1.4.3 钙钛矿的纳米化
        1.4.4 钙钛矿与其他材料的复合
        1.4.5 晶体结构的影响
    1.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六方相结构钙钛矿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的合成及OER催化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反应原料及试剂
        2.2.2 催化剂制备
        2.2.3 电极准备及电化学测试
        2.2.4 样品表征方式
        2.2.5 理论计算细节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晶体结构、物相及形貌的分析
        2.3.2 催化材料的电化学OER性能的测试
        2.3.3 催化活性的机理探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六方相结构钙钛矿BaxSr_(1-x)Co_(0.8)Fe_(0.2-y)RuyO_(3-δ)的设计合成及OER催化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反应原料及试剂
        3.2.2 材料制备方法
        3.2.3 电极准备及电化学测试
        3.2.4 样品的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结构及形貌的测试分析
        3.3.2 钙钛矿催化剂的OER性能测试
        3.3.3 催化活性的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A位阳离子缺陷(Ba_(0.5)Sr_(0.5))_(1-x)Co_(0.8)Fe_(0.2)O_(3-δ)钙钛矿的制备及OER催化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反应原料和试剂
        4.2.2 催化剂制备方法
        4.2.3 电极制备及电化学测试
        4.2.4 样品表征方式
        4.2.5 理论计算细节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结构形貌分析
        4.3.2 系列钙钛矿材料的OER性能测试
        4.3.3 OER催化机理的探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7)锰基载氧体用于甲烷化学链氧化偶联制烯烃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甲烷的转化路径
        1.2.1 甲烷间接转化
        1.2.1.1 甲烷水蒸气重整
        1.2.1.2 甲烷干气重整
        1.2.1.3 甲烷催化部分氧化
        1.2.1.4 甲烷自热重整
        1.2.1.5 甲烷化学链重整
        1.2.2 甲烷直接转化
        1.2.2.1 甲烷氧化偶联制烯烃
        1.2.2.2 甲烷无氧芳构化制芳香族化合物
        1.2.2.3 甲烷部分氧化制甲醇和甲醛
        1.2.2.4 甲烷直接转化制取其他化学品
    1.3 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机理及其活性中心概述
        1.3.1 表面氧物种
        1.3.1.1 表面亲电氧物种
        1.3.1.2 表面晶格氧物种
    1.4 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研究进展
        1.4.1 碱金属改性碱土金属氧化物
        1.4.2 稀土氧化物
        1.4.3 复合氧化物
        1.4.4 Mn/Na_2WO_4/SiO_2类催化剂
    1.5 目前甲烷偶联反应面临的问题
    1.6 甲烷化学链氧化偶联制取烯烃技术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表征(XRD)
        2.3.2 扫描电镜(SEM)
        2.3.3 比表面积测定(BET)
        2.3.4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3.6 氧气程序升温脱附(O_2-TPD)
        2.3.7 元素分析(ICP)
        2.3.8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
    2.4 反应装置与数据分析
        2.4.1 固定床反应装置及测试
        2.4.2 载氧体反应性能评价指标
第三章 钙钛矿材料的初步筛选
    3.1 引言
    3.2 载氧体的制备
    3.3 载氧体表征和活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金属修饰的LaMnO_3载氧体用于甲烷化学链氧化偶联制取烯烃
    4.1 引言
    4.2 载氧体的制备
    4.3 载氧体的表征
        4.3.1 不同碱金属修饰的LaMnO_3载氧体
        4.3.2 Na修饰LaMnO_3载氧体的表征
        4.3.3 载氧体在甲烷化学链氧化偶联反应中的活性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碱金属修饰的Mg_6MnO_8载氧体用于甲烷化学链氧化偶联制取烯烃
    5.1 前言
    5.2 载氧体的制备
    5.3 载氧体的表征
        5.3.1 载氧体的XRD和组分表征
        5.3.2 载氧体在甲烷化学链氧化偶联反应中的活性测试结果
    5.4 载氧体反应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与特色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LaMnO3催化剂微结构调控、掺杂改性及其催化氧化空气中甲苯的性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VOCs的来源及危害
        1.1.1 VOCs的来源
        1.1.2 VOCs的危害
    1.2 VOCs治理技术
        1.2.1 生物降解技术
        1.2.2 光催化技术
        1.2.3 催化燃烧技术
        1.2.4 光热催化技术
    1.3 催化燃烧催化剂
        1.3.1 贵金属催化剂
        1.3.2 过渡金属氧化物
        1.3.3 复合氧化物
    1.4 催化剂的制备与改性
        1.4.1 催化剂制备方法
        1.4.2 催化剂改性方法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及测试方法
    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2.1.1 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制备
        2.2.1 有序介孔碳的制备
        2.2.2 多孔LaMnO_3的制备
        2.2.3 Fe掺杂LaMnO_3的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热重分析(TG)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5 比表面积分析(BET)
        2.3.6 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UV-Vis-NIR DRS)
        2.3.7 光致发光光谱(PL)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9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 催化活性评价
        2.4.1 催化燃烧活性
        2.4.2 光热催化活性
    2.5 常用简写和符号说明
第3章 有序介孔碳模板策略合成多孔LaMnO_3催化剂及其矿化甲苯性能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物相分析
        3.2.2 形貌分析
        3.2.3 BET分析
        3.2.4 XPS分析
        3.2.5 催化性能
        3.2.6 表观活化能
    3.3 催化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掺杂LaMn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热催化氧化甲苯性能
    4.1 实验部分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物相分析
        4.2.2 光吸收性能分析
        4.2.3 光驱动的光热催化性能
        4.2.4 XPS分析
        4.2.5 光生载流子的迁移特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一)
致谢(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9)复合氧化物催化脱除餐厨油烟等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餐饮油烟的催化脱除
        1.2.1 餐饮油烟的形成、组成以及危害
        1.2.2 餐饮油烟脱除处理的现状
    1.3 挥发性有机物丙酮的催化脱除
        1.3.1 挥发性有机物丙酮的来源、性质和危害
        1.3.2 挥发性有机物丙酮的脱除处理现状
    1.4 挥发性有机物甲苯的催化脱除
        1.4.1 挥发性有机物甲苯的来源、性质和危害
        1.4.2 挥发性有机物甲苯的脱除处理现状
    1.5 催化剂的设计
        1.5.1 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1.5.2 催化剂的载体
        1.5.3 活性中心的负载方法
    1.6 催化脱除VOCs的贵金属类催化剂
        1.6.1 钯基催化剂
        1.6.2 铂基催化剂
        1.6.3 金基催化剂
        1.6.4 其他贵金属催化剂
    1.7 催化脱除VOCs的非贵金属型催化剂
        1.7.1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7.2 结构氧化物催化剂
    1.8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内容
    2.1 实验所用的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具体实验步骤
        2.2.1 贵金属负载型分子筛催化剂的合成
        2.2.2 Pt-助催化剂/分子筛型催化剂的合成
        2.2.3 贵金属负载的γ-Al_2O_3的合成
        2.2.4 钙钛矿型催化材料的合成
    2.3 钙钛矿催化材料的改性
        2.3.1 A、B位金属掺杂的钙钛矿材料改性
        2.3.2 沉淀沉积法的钙钛矿材料的改性
        2.3.3 浸渍法负载的钙钛矿材料改性
    2.4 氧化物催化剂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4.2 N_2吸附比表面积测定(BET)
        2.4.3 程序升温还原法(H_2-TPR)
        2.4.4 氧同位素交换法(OIE)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5 催化剂的反应评价测试
        2.5.1 己醛的催化性能测试
        2.5.2 丙酮的催化性能测试
        2.5.3 甲苯的催化性能测试
第三章 Pt负载型氧化物己醛催化燃烧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1 Pt/ZSM-5及助剂对己醛催化活性测试
    3.2 分子筛种类对Pt-La_(0.5)Zr_(0.5)MnO_2己醛催化活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aMnO_3基钙钛矿己醛催化燃烧性能结果与分析
    4.1 B位离子不同掺杂比例的LaMnO_3材料的己醛催化燃烧的研究
        4.1.1 不同Co离子掺杂比例的LaMnO_3材料的XRD结果与讨论
        4.1.2 不同Co离子掺杂比例的LaMnO_3材料的BET结果与讨论
        4.1.3 不同Co离子掺杂比例的LaMnO_3材料的己醛催化结果与讨论
    4.2 不同B位离子掺杂的LaMnO_3材料催化燃烧己醛的研究
        4.2.1 非贵金属B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XRD结果与讨论
        4.2.2 非贵金属B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BET测试结果与讨论
        4.2.3 非贵金属B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H_2-TPR测试结果与讨论
        4.2.4 非贵金属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己醛催化燃烧结果与讨论
        4.2.5 不同贵金属B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XRD结果与讨论
        4.2.6 不同贵金属B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BET结果与讨论
        4.2.7 不同贵金属B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H_2-TPR结果与讨论
        4.2.8 不同贵金属B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XPS结果与讨论
        4.2.9 不同贵金属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己醛催化燃烧结果与讨论
    4.3 不同金属A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催化燃烧己醛的研究
        4.3.1 不同金属A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XRD和BET结果与讨论
        4.3.2 不同金属A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H_2-TPR结果与讨论
        4.3.3 不同金属A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氧同位素交换结果与讨论
        4.3.4 不同金属A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XPS结果与讨论
        4.3.5 不同金属A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己醛催化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氧化物的丙酮催化燃烧性能的结果与分析
    5.1 贵金属负载的γ-Al_2O_3材料催化燃烧丙酮的研究
        5.1.1 贵金属Pt、Pd负载的γ-Al_2O_3材料的XRD结果与讨论
        5.1.2 贵金属Pt、Pd负载的γ-Al_2O_3材料的丙酮催化燃烧结果与讨论
    5.2 Mn-Co系钙钛矿材料催化丙酮的研究
        5.2.1 LaMn_(1-x)Co_xO_3钙钛矿材料的H_2-TPR结果与讨论
        5.2.2 LaMn_(1-x)Co_xO_3钙钛矿材料催化丙酮的结果与讨论
    5.3 不同Mn的存在形态的LaCoO_3材料催化丙酮的研究
        5.3.1 不同形态的Mn掺杂或负载的LaCoO_3材料的XRD结果与分析
        5.3.2 不同形态的Mn掺杂或负载的LaCoO_3材料的BET结果与分析
        5.3.3 不同形态的Mn掺杂或负载的LaCoO_3材料的H_2-TPR结果与分析
        5.3.4 不同形态的Mn掺杂或负载的LaCoO_3材料的XPS结果与分析
        5.3.5 不同形态的Mn掺杂或负载的LaCoO_3材料的的丙酮催化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aCoO_3基钙钛矿甲苯催化燃烧性能的结果与分析
    6.1 Mn-Co系钙钛矿材料催化甲苯催化燃烧结果与讨论
    6.2 不同形态的Pd改性的LaCoO_3甲苯催化的研究
        6.2.1 不同形态的Pd改性的LaCoO_3的XRD和BET结果与分析
        6.2.2 不同形态的Pd改性的LaCoO_3的H_2-TPR结果与分析
        6.2.3 不同形态的Pd改性的LaCoO_3的XPS结果与分析
        6.2.4 不同形态的Pd改性的LaCoO_3的甲苯催化燃烧性能的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钙钛矿基电极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燃料电池简介
    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
        1.2.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2.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组成结构和特点
        1.2.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概况
        1.3.1 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 阳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的合成和电池的组装
        2.2.1 电极材料的合成
        2.2.2 电解质材料的合成
        2.2.3 电池的组装
    2.3 表征方法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2.3.1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3.5 拉曼光谱(Raman)测试
        2.3.6 比表面积测试
        2.3.7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测试
        2.3.8 热重分析(TGA)测试
        2.3.9 热膨胀系数(TEC)测试
        2.3.10 电导率测试
        2.3.11 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
        2.3.12 电池功率和稳定性测试
第三章 稀土掺杂对单钙钛矿阴极氧还原反应的增强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与计算方法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电池的组装
        3.2.3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晶体结构分析
        3.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3 热膨胀行为分析
        3.3.4 电子电导分析
        3.3.5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3.3.6 第一性原理计算
        3.3.7 全电池性能和稳定性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异质结构的复合纳米纤维作为高效、稳定的阴极催化剂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的制备
        4.2.2 电池的组装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和晶体结构分析
        4.3.2 电化学反应过程分析
        4.3.3 全电池性能和稳定性分析
        4.3.4 反应机理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B位Co的引入对双钙钛矿阴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与计算方法
        5.2.1 样品的制备
        5.2.2 电池的组装
        5.2.3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晶体结构分析
        5.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3.3 热膨胀行为分析
        5.3.4 电子电导分析
        5.3.5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5.3.6 全电池性能和稳定性分析
        5.3.7 第一性原理计算
    5.4 小结
第六章 多重孪晶Co-Fe合金纳米颗粒的原位生长对阳极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样品的制备
        6.2.2 电池的组装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形貌和晶体结构分析
        6.3.2 XPS和热力学性质分析
        6.3.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6.3.4 全电池性能和稳定性分析
        6.3.5 抗积碳性能及机理分析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Solid-state synthesis of Sr-and Co-doped LaMnO_3 perovskites(论文参考文献)

  • [1]钙钛矿/石墨相氮化碳复合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陈玉芳,王雪飞,白浩洋,路金伟,胡婕,黄浩.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07)
  • [2]锶基钙钛矿的制备及其析氧性能研究[D]. 聂日刚.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酸处理的钴掺杂镧铁钙钛矿催化剂对CO催化性能的机理研究[D]. 关坤禹. 沈阳大学, 2021(09)
  • [4]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结构及性能研究[D]. 张旸.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5]LaCoO3基氧电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D]. 冉家琪. 兰州大学, 2021
  • [6]六方相钙钛矿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催化析氧反应性能的研究[D]. 倘路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锰基载氧体用于甲烷化学链氧化偶联制烯烃的实验研究[D]. 蒋仕灿.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 [8]LaMnO3催化剂微结构调控、掺杂改性及其催化氧化空气中甲苯的性能与机理研究[D]. 康凯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9]复合氧化物催化脱除餐厨油烟等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D]. 柴美彤.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10]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钙钛矿基电极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D]. 张文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标签:;  ;  ;  

Sr和Co掺杂LaMnO_3钙钛矿的固态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