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艺术风格研究

城市建筑艺术风格研究

一、城市建筑艺术风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邵诗茵[1](2021)在《近代哈尔滨道外街区建筑式样与装饰研究》文中指出本题选定对哈尔滨道外街区建筑发展历程、建筑式样的本质特征作为文章研究的重点,思考在当今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当中的现存的历史建筑艺术,有着意义深远的作用。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对哈尔滨道外街区现存的近代建筑式样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利用和学习近代城市建筑方面的研究成果,将目前的状况相结合,以哈尔滨城市的建筑文化和发展脉络作为出发点,对哈尔滨市道外街区现存的近代建筑群体进行不同层面的研究和分析。努力弘扬哈尔滨城市的建筑文化内涵,维护历史建筑,为该地历史文化城市的形成未来提供证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近代哈尔滨道外街区建筑式样的研究,来展现独特的城市文化。一座城市的文化特点主要来源于城市当中的历史建筑,而遗留的历史建筑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必然与城市所经历的一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哈尔滨城市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文化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面貌产生一定程度地影响。另外,笔者将采用多种类型学科交互模式来进行研究。首先按照自己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来对整个街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发展概况,进行考证。本论文选取哈尔滨道外街区最具代表性、尚被保存完好和研究意义相对较高的建筑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深入地讨论,把真实的数据看成主要研究的对象,按照寻查到的资料更深一层的进行研究。其次,对道外街区建筑式样发展脉络、建筑风格以及对建筑的传承性发展与保护进行总结。最后,通过对哈尔滨道外街区近代建筑式样及其发展和演变、区域的多元文化等方面深刻剖析,探讨哈尔滨道外街区历史建筑文内化内涵和建筑艺术特征。

张引[2](2021)在《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原生态保护与再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黎族是一个充满着南国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同时也蕴藏着瑰丽多姿的地域文化,黎族传统住居文化尤为彰显其鲜明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本文基于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生态研究的初衷,试图详尽记录与精准挖掘黎族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精髓。地域性传统建筑离不开其所在的聚落环境,传统聚落作为黎族传统民居建筑的载体不仅对其形态特征流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黎族传统民居文化的生成,因此对黎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无法回避其传统聚落环境。海南黎族传统民居建筑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差异性较大,它是黎族先民在漫长历史迁徙和聚居繁衍中积累下来的地方风俗、民族性格及文化意识,结合传统聚落环境保护传统民居建筑能够继承千年文明的民居文化,推动南海主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通过再生思维让黎族民居的设计精华在城市街道景观、美丽乡村建设中得以运用,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本文思路从黎族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出发,拓展成了兼具传统聚落环境大局意识的再生设计思考。论述了黎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再生”之间的关系,从多个维度认知二者之间“矛盾”与“相互作用”的复杂关联。通过绪论部分阐述了本选题的缘由、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相关内容。历时十三年的田野调查凝练成第一章,详细阐述了海南黎族传统民居概况、类型及配属建筑设施,为后文的保护与再生提供详实的理论支撑。第二章着重阐述黎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再生理论,针对其场所精神把握、原生态保护原则、建筑意义重构和文化生态反哺等再生理论强调了黎族传统聚落保护需要关注的环境问题。第三章开始逐步将研究重心转变到黎族建筑遗产的传保护与传承问题上,以“原真性”为主要传承脉络展开论述,较为客观的阐述了保护与再生设计之间的博弈关系。任何地区的传统民居保护与再生工作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其不断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分别从外和内两个角度的影响,本文在第四章围绕海南省多个黎族传统村落详细分析保护与再生的因果关系,以实际案例说明分析再生应用的实际情况,为后一章生态文化理念下的黎族传统民居再生设计进行铺垫。第五章整合了前文所做的理论和实际铺垫,将环境—生态—文化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设计学思维落到黎族传统民居的再生设计实处,通过美丽乡村、城市环境、文旅项目进一步加固了环境与建筑再生的关系。

乔莉莉[3](2020)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点解析》文中认为通过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设计中的交互性、要加强园林景观与城市建筑环境相融合、注重文化因素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深度融入,以及通过一定的创作手法对城市园林景观艺术风貌的创新性体现等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指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更应该肩负起传承文化和塑造城市形象的作用。

赵健[4](2020)在《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城市的发展也在不断推进。在飞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影响,很多城市的地域文脉也在不断弱化,以城市建筑风貌为代表的地域传统特征难以体现,加上城市在风貌层面缺乏引导的快速扩张,千城一面的现象愈发严重。在当今时代,良好且具有独特标识性的城市建筑风貌可以延续并彰显城市独特的地域传统精神,提升城市的空间品质与文化软实力,以及加强市民的城市归属感与认同感。越来越来多的城市开始意识到城市建筑风貌的重要性,并开展了相关的风貌控制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信阳市作为一个地域文脉深远,但原本拥有的独特地域传统建筑风貌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逐渐消失的城市,以其为例开展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相关研究具有相当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本文首先基于地域文脉的相关理论研究明确了地域文脉与现代城市建筑风貌控制的关系。而后结合地域文脉相关的城市建筑风貌控制有关概念与案例,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包括目标定位、结构体系、控制元素、控制形式四个层面在内的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设计框架。接着以信阳传统村落与历史建筑存留为调研对象,开展了信阳地域传统建筑风貌的相关研究,重点在于建立地域传统建筑风貌类型库与构成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实证研究,在对地域文脉相关的城市建筑风貌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后,明确风貌控制的目标策略与整体原则,建立风貌控制的结构体系,进而提出风貌分区控制引导的具体策略与要求,并进一步的以最具风貌代表性的老城片区为对象,开展了方案深度的建筑风貌控制示例。最终完成信阳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研究。本文可以为信阳市有关地域传统特色的建筑风貌控制提供合理的技术方法;同时为类似城市的建筑风貌控制提供一些借鉴。

赵赫男[5](2020)在《城市特色风貌的斑块化现象研究 ——以南京主城区风貌研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以提升品质为目标的存量发展阶段,城市产生了特色化和品质化的发展需求,城市特色风貌的彰显在城市空间环境提质、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特色风貌的规划与管控实践中缺失针对建筑群落、城市街区的中间层级,缺少针对城市风貌管控的有效抓手。因此对城市特色风貌的现象与格局进行规划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以期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管控中,实现城市空间风貌与品质的最大积极效益。城市特色风貌是借由城市空间环境所展现的特质性状态,特色风貌表征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则存在斑块化的特征。本文引入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以斑块概念为载体解读城市特色风貌,构成城市特色风貌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从认知的层面上揭示城市特色风貌的斑块化现象,并对特色斑块的内在构成的解析和对廊道空间要素的关系研究,以实现对城市特色风貌斑块格局与规律的总结归纳。本文首先对城市特色风貌的相关研究和特色风貌区管控案例进行了梳理,确定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并借用“斑块”这一概念迁移应用至城市特色风貌系统中,界定了城市特色斑块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以南京市为例的研究中,通过对网络热点照片和网络公众评价数据的分析、和卫星地图的肌理分析,确定出36个特色风貌斑块;结合相关研究和规划文本,提取出四类城市廊道空间要素用于与斑块的空间关系研究,分别为:交通干道、水系湖泊、开敞空间、文化遗址;依据既往研究的归纳和对特色风貌的认知视角,确定了对斑块进行特色解析的4个维度和12个指标,并结合特色价值采用相对分级的方法确定了特色构成的评分依据与方法。随后对南京是特色风貌系统所展现的斑块化现象进行表述和特征总结;依据主导的特色认知维度的差异特色风貌斑块分为四种类型:文化型、生态型、现代型、功能型,并探究了斑块在特色构成上的主要支撑要素;通过对特色斑块与外部廊道空间关系的研究,归纳了廊道空间对特色风貌斑块的三种作用:集聚作用、串联作用和阻隔作用,并归纳了特色街道、线性水系、开敞空间三类空间要素对斑块特色彰显的积极影响。本文最后将研究所得结果在南京市溧水区的现状城市风貌空间中运用,并依据其现状空间特征和发展需求,对城南片区的典型街区加以规划和导控,以实现城市的特色发展。本文通过研究特色风貌现象与格局的解读,为城市一般地区的特色风貌系统提供了具象、可描述的认知视角和研究模式。解析特色风貌斑块的内在特色构成,归纳其与廊道空间要素的空间关联特征,有利于城市特色风貌的可读性、可评、可导,对城市具体街区和建筑群落进行的规划和导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城市特色风貌的展现和控制引导、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有着实践意义。

李林[6](2020)在《四川大中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改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绵阳、德阳、遂宁为例》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很多城市,其面貌在快速趋同,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逐渐丧失。社会各界对“千城一面的”共同感受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强调特色、传统因素在城市风貌中的表达。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并将其通过物质空间体现出来的城市风貌规划应运而生。一般情况下,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是城市风貌的主要表现场所,应当由此入手塑造风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四川省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除成都一家独大外,其他城市在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水平方面都较为接近,同时面临相似的城市风貌问题。本论文以绵阳、德阳、遂宁三个近五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川内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三个城市的中心区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城市风貌各构成要素(山体、水体环境,绿化景观,街道、滨水、公园广场景观,建筑风格与色彩,街道家具、广告指示牌,标志性建筑,景观雕塑,民俗文化)的现状,并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研,最后运用数理统计对收集到的这12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满意度评价,评价结果表示目前居民对其居住城市的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人工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评价,其中最不满意的方面则是人工环境中的街道空间。总的来说,在街道的空间尺度、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公园广场的软硬质景观、建筑风格与色彩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遵循自然规律、以人为本、延续历史文脉等规划原则,同时借鉴青岛市的风貌规划实践中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三个城市的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问题的解决措施:从景观视廊、绿化景观的布局等方面着手,提出展示自然环境景观;从街道空间的空间尺度、界面,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天际线,公园广场空间的功能分区、景观设计,建筑形态、风格与色彩,公共设施的数量、外观等方面着手,提高人工环境品质;从标志性建筑、景观雕塑、民俗文化等方面着手,提升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体现。最后以具体的实践案例作支撑,使提出的改善策略更具现实指导意义。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不仅结合城市风貌规划相关的理论与案例进行风貌规划技术指导和整体思路的制定,还根据城市风貌特征与各类风貌要素的现存问题选取相应理论与案例作为风貌改善规划的支撑,使本文规划设计策略更加直观且更具针对性。以期对类似大中城市改善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的规划设计提供一点启示。

闫楚倩[7](2019)在《哈尔滨近代住宅类型及其文化解读》文中指出住宅一直是与人类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近代以来,自1898年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的核心枢纽后,中东铁路不同级别的职工的居住需求奠定了哈尔滨住宅建筑的风格特征与分布结构。与此同时,在门户开放政策影响下,城市迅速兴起更是吸引了大批国内、国际人口移居哈尔滨寻求生存机遇,为哈尔滨带来了多元的居住文化。多重条件刺激下,近代哈尔滨住宅建筑类型多样,内在文化丰富。本文旨在通过三个方面对哈尔滨近代住宅类型及其文化表征进行解读。从城市的尺度上,本文对比哈尔滨各个时期的历史规划图及实际市街建设图,解析在城市发展演化过程中住区的规划扩张与演变。在先进规划理念、城区定位、居住人群及经济条件的影响下,各城区内的住区在土地制度、规划布局方式及居住建筑类型方面产生差异性特征,并影响着城区内住区布局方式与住宅分布特点。影响哈尔滨居住建筑的文化种类多样,在文化交流中更是产生了新的交融与碰撞。哈尔滨近代住宅类型在主观性的居住需求、文化习惯及客观性的自然条件、人口经济影响下种类丰富且定位清晰,满足各类人群的居住要求。文章根据建筑的平面空间组合方式定义居住类型,并结合空间句法理论,对不同文化下住宅的居住类型进行句法分析,判断其空间组构关系并总结居住文化空间基因型。以空间组构句法值为基础,本文分别从生活习惯、隐私需求、气候条件等方面解读近代住宅的内在居住文化特点,并分析其居住“宅形”。从文化传播角度分析三类哈尔滨近代居住建筑的艺术风格文化,即文化源地的传统移植、时代转折期的新风尚、文化涵化衍生的地域风格。从文化交流角度分析传统建筑的主体与客体居住价值转变及其在文化选择上的差异性原因。本文以历史文献图集、实地调研及访谈素材为研究资料,以空间句法为分析方法,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初步构建了近代哈尔滨住宅的研究框架。依次从住区规划,住宅单体类型、文化表征三个层面对近代哈尔滨住宅建筑的建筑形式与类型和文化价值与理念进行解读。

李军锋[8](2018)在《想象西方:近代文学中的域外城市镜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形象是中西文明碰撞和交流语境下晚清精英知识分子的认知和想象,是中西关系的晴雨表。作为一种对“他者”的想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西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绘。但这种描绘并不是本土文明对异域城市准确无误的真实反映,这中间有着诸多的情感因素和想象过程。在这种复杂的认知想象过程中,不管是对其肤浅化或丑化认知,还是理想化想象,或者理性客观的体认,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知识精英在对西方社会“集体想象”中寄寓对西方城市的认知或理解,对自身文明的评价和对中西关系的态度。因此,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既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是如何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去建构“异域城市”的,也可以看到其中误读的成分;既可以看到不断变迁的异域文明形象在中西文化史上是如何被利用的,也可以看到其中的理性与非理想因素。在晚清知识精英笔下,西方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他者”,也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效仿对象和榜样力量。每一位晚清知识分子在面对着一个个发达的域外城市之时,个人体验意识与民族家国情感必然会交织在一起,这就使得异域城市呈现出复杂的文化意蕴。在近代文学有关域外书写的不同文体中,诸多晚清使官和知识分子对他们建构的异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城市景观的表象,即异域城市中的建筑风貌、街道布局,行人容貌等成为作家们描述的对象;其次是发达的科技文明、文化教育、名胜古迹、公共文化空间以及反映城市文明特质的伦理道德、民俗风情、异域行人的衣食住行等;最后是反映城市或社会政治制度的表征,如海关、议会、政党以及华人状况的描绘。当然每种文体在书写域外城市过程中其侧重点是不同的,如近代诗歌更多展现的是域外风土人情的人文景观;近代游记注重描绘的是西方发达的科技文明、文化教育以及政治制度;近代小说侧重呈现的是在西方城市文明前国人的心理感受与行为举止。因此,本论文以1840年作为开端,至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作为结束的时间节点,通过对近代文学中诗歌、游记、小说的具体研读,揭示出不同作家在其作品中对西方城市的认知差异,探讨他们在面对不同西方城市景象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和情感倾向,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层文化意蕴。总之,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展现出本土化、奇异化、妖魔化以及理想化的复杂特征,折射了晚清知识分子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西方城市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中既是欧洲列强侵略中国的载体,也是近代晚清学习的榜样。同时,近代文学中反映异域城市的游记、诗歌、小说等文体,因其内容上的异域情调、叙事策略的本土化、语言上的简练易懂等特点,在民间传播更为广泛,其影响也较为深远。这些不同文体所建构的“异托邦”城市体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对西方城市的多元化认知和想象,也体现了在民族危机严重情况下中国知识分子集体无意识的家国情怀,对于建构自己理想的独立民族国家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刘岩[9](2016)在《哈尔滨异域文化与人居环境互融性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尔滨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是一个年轻而又独特的城市。城市起源于中东铁路的兴起建设,特殊的城市发展背景让哈尔滨在较短时间内从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当时远东闻名的国际大都市,这几乎是个奇迹。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它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城市,历史仅百余年,而实际的城市建设史,也仅仅有短短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却已是有着“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北方特色文化名城,这一切都与其多文化的汇聚、碰撞、交融的结果密不可分。而这种碰撞与融合也正是形成哈尔滨城市独特建筑风貌与城市特征的主要诱因,是哈尔滨城市形象和文化走向的一个突出的表征。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让哈尔滨拥有了特定的文化语境,使得哈尔滨的文化语汇体现出多元、并存、共融的发展特性,建筑作为文化最直接的物化载体,也体现出多种风格流派并存发展,争相开放的发展局面,城市的格局也开始按着特定的脉络与轨迹生息、演变。随着人居环境的演变,作为人类的栖息地-城市,各文化之间也以多种形式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以至于逐渐形成了属地性鲜明的地域文化,并构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的建筑风格的呈现,普遍反映了城市历史和文明的兴衰发展,也承载了一个时代的信息。哈尔滨的近现代建筑,汇集古今中外建筑风格之大成,包罗万象,形式多样,可称得上是一个异域建筑历史博物馆,是历史遗留给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历史成就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珍稀研究资源。本文以哈尔滨独特的城市建筑文化语汇为切入点,结合城市历史、外来文化、异域建筑风情等诸方面对哈尔滨地域文化特征进行解读与剖析,并结合实际探讨这种城市表征影响下的城市转型之后的城市特色与城市环境构建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策略,具有着切实而重要的研究意义。希望对哈尔滨未来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有所帮助。

陈雷,李燕,陈颖[10](2016)在《“俄式建筑原型”在当代哈尔滨建筑形态塑造中的作用》文中指出通过分析哈尔滨城市中广泛分布的以俄罗斯风格建筑为代表的"俄式建筑原型",运用建筑类型学中的原型理论、典例分析、综合比较和总结归纳等方法,阐述了哈尔滨建筑形态中"俄式"建筑的风格特点和形态特征,总结了"俄式建筑原型"对当代哈尔滨建筑形态塑造的作用,希望能够为当代哈尔滨城市风貌的建设和建筑创作提供借鉴。

二、城市建筑艺术风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建筑艺术风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哈尔滨道外街区建筑式样与装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时空范围
    三、研究综述
        (一)哈尔滨近代建筑式样研究
        (二)近代建筑装饰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框架
    五、关键词的界定
        (一)折中主义
        (二)建筑式样
        (三)装饰风格
    六、研究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二)近代建筑背景
    七、创新之处
第二章 哈尔滨道外街区建筑式样及其发展脉络
    一、哈尔滨道外街区建筑式样的影响机制
        (一)社会经济外在动因
        (二)多元文化融汇对建筑审美影响
    二、哈尔滨道外街区建筑式样的发展脉络
        (一)西式建筑式样的萌芽
        (二)中西式样融合发展
        (三)新兴建筑的现代化转型
        (四)建筑的停滞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哈尔滨道外街区建筑式样与本质特征
    一、道外街区建筑式样的材料选择及其式样
        (一)砖材料的层叠式样
        (二)木质材料的中西构件式样
        (三)金属材料融入的新艺术风格
        (四)墙面抹灰呈现出的巴洛克风格
    二、道外街区建筑式样的色彩配置
        (一)高明度弱对比的色彩搭配
        (二)高明度强对比的色彩搭配
        (三)低明度弱对比的色彩搭配
    三、道外街区建筑构件的式样与表现
        (一)女儿墙结构式样
        (二)建筑柱式的结构式样
        (三)门窗式样的独立化发展
        (四)建筑的转角形态
        (五)复合建筑立面形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哈尔滨道外街区建筑样式与风格解析
    一、道外街区近代建筑的中西融合风格
        (一)折中主义风格
        (二)中西合璧式风格
    二、道外街区建筑装饰风格
        (一)写实风格
        (二)几何风格
        (三)抽象风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哈尔滨道外区建筑式样发展特征与当代继承
    一、道外街区建筑式样的发展特征
        (一)多元化的建筑式样与风格
        (二)由复杂到简化的装饰变革
        (三)主体审美变化与情感表达
    二、道外街区建筑式样的阶段性发展
    三、建筑式样的传承与发展
        (一)近代建筑保护现状
        (二)建筑的变革与发展价值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原生态保护与再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背景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第三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内外聚落民居保护与再生的研究
        二、2000-2020年涉及聚落民居保护与再生研究的主要学术论文
    第四节 海南黎族传统民居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海南黎族传统民居遗产
        二、海南黎族传统聚落民居之本源
        三、再生性设计的思考与研究
        四、研究地域范围的思考
        五、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黎族传统民居的生成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 海南黎族传统民居概况
        一、黎族概况
        二、黎族民居演化发展概述
        三、黎族原始聚落选址分析
        小结
    第二节 海南黎族传统民居类型
        一、船型屋式民居
        二、金字屋式民居
        三、干栏屋式民居
        四、砖瓦房式民居
    第三节 黎族传统村落民居形制构造、工匠技艺及配属建筑设施
        一、民居营建主要材料
        二、传统民居附属建筑
        三、形制构造的工匠技艺
    第四节 海南黎族传统民居形式特征成因
    第五节 海南黎族传统原生态民居演化的恒常与变异
第二章 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原生态保护与再生理论
    第一节 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场所精神
    第二节 传统聚落民居建筑保护策略
    第三节 再生中的建筑意义重构与模式转换
        一、在聚落环境原址场所中的再生
        二、在聚落环境原址场所以外的再生
    第四节 生态学环境中的文化反哺
        一、传统聚落体现的生态文化思想
        二、生态营建环境智慧的当代价值
        三、生态与环境文化的反哺环链:传承与再生
第三章 黎族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黎族传统民居的传承脉络
        一、民居遗产保护的原真性
        二、传承中的再生来源
    第二节 黎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再生设计的关系博弈
        一、民居“形”与“意”的保护与再生设计对立
        二、保护与人本自然再生设计延续融合
        三、黎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再生设计的共生关系
    第三节 黎族传统聚落原生态民居的保护方式研究
    第四节 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形态转译与再生研究
        一、多源复合的形态
        二、再生评估机制
        三、再生的美学策略——建筑体验中的深层知觉
第四章 黎族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因果关系
    第一节 白查村黎族民居的十五年沿革与流变
        一、原址聚落发展阶段
        二、整村迁离生活阶段
    第二节 俄查村黎族民居生态掘进
    第三节 洪水村黎族民居文化传承双重性
    第四节 初保村民居保护与再生支点
    第五节 中廖村民居再生的美丽乡村范式
    第六节 什寒村民居建筑语言碎片与再生诊断
    第七节 传统黎族聚落经济模式对区域分布和形态变迁的影响
第五章 生态文化理念下的黎族民居再生设计
    第一节 黎族传统民居文化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环境反哺生态再生
    第三节 文化生态环境再生的重要维度
    第四节 生态文化再生与适应
    第五节 设计学视角下的黎族民居再生内涵与外延
        一、功能优化提升与打破单一固定形态
        二、再生设计带动返璞归真
        三、再生建筑的生态美创新
    第六节 环境中的再生应用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再生应用
        二、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再生应用
        三、槟榔谷文旅项目中的再生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海南黎族船型屋测绘图与再生设计
    附录2:海南黎族传统聚落民居保护复原图
    附录3:海南黎族船型屋再生设计(效果图)实践方案

(3)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点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注重园林景观设计的交互性
二、与城市建筑环境相融合
三、文化因素的深度融入
四、艺术风貌的创新性体现
五、结语

(4)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起源
        1.1.2 现状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1.4 相关概念
    1.2 研究理由、内容及意义
        1.2.1 选题理由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域文脉传承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地域文脉的定义与特性
    2.2 地域文脉与城市建筑
    2.3 地域文脉与建筑风貌控制
    2.4 城市文脉延续的相关理论研究
        2.4.1 建筑类型学
        2.4.2 批判性地域主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城市建筑风貌控制策略与框架研究
    3.1 现阶段我国城市建筑风貌控制概述
        3.1.1 城市建筑风貌的内涵与构成
        3.1.2 城市建筑风貌控制的含义
        3.1.3 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城市建筑风貌控制的意义
    3.2 城市风貌控制的相关案例研究
        3.2.1 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
        3.2.2 灵武市总体城市设计实践
        3.2.3 福州市建筑风貌导则
        3.2.4 楚雄州建筑风貌城市设计导则
        3.2.5 案例总结
    3.3 基于地域文脉的城市建筑风貌控制策略研究
        3.3.1 地域文脉延续在建筑风貌控制中的正确观念
        3.3.2 地域文脉延续在建筑风貌控制中的实现方式
    3.4 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城市建筑风貌控制设计框架研究
        3.4.1 风貌控制的目标定位
        3.4.2 风貌控制的结构体系
        3.4.3 风貌控制的控制元素
        3.4.4 风貌控制的引导实施
    3.5 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设计框架总结
第4章 信阳市地域传统建筑风貌研究
    4.1 豫风楚韵传统文化
    4.2 信阳地域传统建筑概述
    4.3 信阳地域传统建筑研究与风貌类型库建立
        4.3.1 单体建筑构成
        4.3.1.1 正立面构成类型分析
        4.3.1.2 山墙面类型
        4.3.1.3 顶部类型
        4.3.2 建筑组合构成
        4.3.2.1 院落式建筑基本类型
        4.3.2.2 院落式建筑组合形式
        4.3.2.3 建筑组合中的院落形态
        4.3.2.4 建筑组合中的功能布局
        4.3.3 建筑群构成
        4.3.3.1 选址格局
        4.3.3.2 组织形式
        4.3.3.3 连续立面
        4.3.4 其他建筑风貌构成元素
    4.4 信阳地域传统建筑风貌的精神价值
        4.4.1 信阳地域传统文化的形成
        4.4.2 豫风楚韵的精神核心与信阳地域传统建筑的联系
    4.5 信阳地域传统建筑风貌构成的总体原则
        4.5.1 宏观层面
        4.5.2 中观层面
        4.5.3 微观层面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设计
    5.1 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技术路线
        5.1.1 控制内容
        5.1.2 技术路线
    5.2 信阳市城区现状分析
        5.2.1 城市概况
        5.2.2 历史沿革
    5.3 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的建筑风貌认知
        5.3.1 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的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5.3.2 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的建筑风貌问题分析
    5.4 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
        5.4.1 宏观——整体把握
        5.4.1.1 风貌目标策略
        5.4.1.2 风貌控制原则
        5.4.2 中观——结构体系
        5.4.2.1 风貌组织结构
        5.4.2.2 分区引导体系
        5.4.3 微观——控制引导
        5.4.3.1 分区控制总览
        5.4.3.2 老城片区建筑风貌控制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本文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城市特色风貌的斑块化现象研究 ——以南京主城区风貌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发展背景
        1.1.2 现状特色问题
        1.1.3 规划实践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特色风貌
        1.3.2 斑块与斑块化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城市特色风貌相关研究概况
        2.1.1 国外相关研究与理论
        2.1.2 国内城市风貌研究概况
    2.2 城市特色风貌区管控实践研究
        2.2.1 纽约:“特定意图区”(Special Purpose District)
        2.2.2 新加坡:保育地区(Conservation Area)特征规划(Identity Plan)
        2.2.3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s)
        2.2.4 南京:特色意图区(Special Character Areas)
        2.2.5 相关实践评述
    2.3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风貌格局研究
        2.3.1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景观结构模式
        2.3.2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研究
        2.3.3 景观生态系统与城市风貌系统的同构性
    2.4 小结
第3章 城市特色风貌斑块化格局的研究方法建构
    3.1 基于空间要素提取的城市特色风貌研究
        3.1.1 从城市视角研究城市特色风貌
        3.1.2 从风貌表征到空间要素的转译
        3.1.3 以要素关系解读特色风貌格局
    3.2 空间要素对象的界定与提取
        3.2.1 城市特色风貌斑块的界定与提取
        3.2.2 城市廊道空间要素的界定与提取
    3.3 特色构成维度与指标的界定
        3.3.1 特色构成的认知维度
        3.3.2 特色构成的解析指标
    3.4 城市特色风貌格局的解读
        3.4.1 内在特色构成解析
        3.4.2 外部空间特征解析
    3.5 小结
第4章 南京城市特色风貌斑块与相关要素提取
    4.1 南京城市特色风貌斑块的筛选与划定
        4.1.1 依托大众点评网数据的斑块筛选
        4.1.2 依托网络热点图片的斑块筛选
        4.1.3 斑块筛选结果整合
        4.1.4 依托卫星地图的斑块划定
    4.2 斑块特色构成的维度与指标
    4.3 南京城市廊道空间要素的提取
    4.4 小结
第5章 南京城市特色风貌斑块格局解读
    5.1 城市特色风貌的斑块化现象
    5.2 斑块的内在特色构成解析
        5.2.1 斑块的主导特色维度解析
        5.2.2 斑块的内在支撑要素
        5.2.3 斑块的特色构成解析结果
    5.3 斑块与外部廊道空间特征解析
        5.3.1 特色风貌斑块与交通廊道
        5.3.2 特色风貌斑块与水体廊道
        5.3.3 特色风貌斑块与开敞空间廊道
        5.3.4 特色风貌斑块与文化遗址廊道
    5.4 南京城市特色风貌斑块化格局总结
    5.5 小结
第6章 南京市溧水区特色风貌导控实践应用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研究与规划范围
        6.1.3 规划设计与导控诉求
    6.2 溧水城市特色风貌分析
    6.3 城南片区特色风貌规划导控
        6.3.1 特色风貌斑块的布局引导
        6.3.3 特色风貌斑块的分类导控措施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成果
    7.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四川大中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改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绵阳、德阳、遂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点
        1.4.4 研究框架
2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大中城市
        2.1.2 城市中心区
        2.1.3 城市公共空间
    2.2 城市风貌规划理论与实践
        2.2.1 城市风貌及其构成
        2.2.2 城市风貌分区与核心
        2.2.3 城市风貌规划
        2.2.4 城市风貌规划原则及方法
        2.2.5 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实践
3 四川大中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现状
    3.1 绵阳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现状
        3.1.1 绵阳市概况
        3.1.2 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现状
    3.2 德阳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现状
        3.2.1 德阳市概况
        3.2.2 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现状
    3.3 遂宁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现状
        3.3.1 遂宁市概况
        3.3.2 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现状
    3.4 风貌现状归纳分析
4 四川大中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的社会调查
    4.1 调查背景与问卷设计
    4.2 调查过程与结果
        4.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2.2 基本信息分析
        4.2.3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4.3 满意度分析
        4.3.1 信效度分析
        4.3.2 权重确定
        4.3.3 满意度分析
        4.3.4 满意度结果对比分析
5 四川大中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改善规划设计策略
    5.1 展示自然环境景观
        5.1.1 山水景观
        5.1.2 绿化景观
    5.2 提高人工环境品质
        5.2.1 街道景观
        5.2.2 滨水景观
        5.2.3 公园广场景观
        5.2.4 建筑形态与色彩
        5.2.5 公共设施
    5.3 提升文化艺术氛围
        5.3.1 标志性建筑
        5.3.2 景观雕塑
        5.3.3 民俗文化
6 城市风貌改善规划设计策略的应用
    6.1 自然环境
        6.1.1 视线通廊控制
        6.1.2 重点山体周边的建筑高度控制
        6.1.3 绿化景观
    6.2 人工环境
        6.2.1 道路空间引导
        6.2.2 滨水区控制
        6.2.3 公园空间
        6.2.4 建筑特色塑造
        6.2.5 户外广告物引导
    6.3 文化氛围
        6.3.1 标志性建筑
        6.3.2 雕塑设计指引
        6.3.3 民俗文化的展示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哈尔滨近代住宅类型及其文化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综述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范围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2.3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哈尔滨近代建筑发展的相关研究现状
        1.3.2 中国近代住宅建筑相关研究现状
        1.3.3 空间句法在居住建筑领域的相关研究现状
        1.3.4 居住建筑文化的相关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简析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哈尔滨近代住区规划布局与基本特征
    2.1 哈尔滨近代城市发展演化中的住区规划
        2.1.1 哈尔滨城市总体住宅区域规划
        2.1.2 城市区域内的实际居住用地演变
        2.1.3 住宅区域内的道路交通
    2.2 哈尔滨近代城市住区的特征与差异
        2.2.1 哈尔滨近代城市住区基本特征
        2.2.2 哈尔滨近代城市住区差异
    2.3 哈尔滨近代城市住区的布局方式
        2.3.1 哈尔滨近代住宅的布局方式
        2.3.2 居住组团内的住宅分布特点
        2.3.3 住宅环境与附属设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近代住宅建筑类型与空间组构分析
    3.1 空间句法与居住空间
        3.1.1 空间组构研究方法
        3.1.2 居住空间形态“基因型”
        3.1.3 空间句法的指标分析
    3.2 哈尔滨近代俄式住宅类型及其空间组构分析
        3.2.1 哈尔滨近代俄式住宅基本类型
        3.2.2 哈尔滨近代俄式居住空间组构分析
    3.3 哈尔滨近代日系住宅类型及其空间组构分析
        3.3.1 哈尔滨近代日系住宅基本类型
        3.3.2 哈尔滨近代日系居住空间组构分析
    3.4 哈尔滨近代中国传统住宅类型及其空间组构分析
        3.4.1 哈尔滨近代中国传统住宅基本类型
        3.4.2 哈尔滨近代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组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近代住宅的文化解读
    4.1 文化相对主义下的近代住宅“宅形”
        4.1.1 居住文化差异与居住空间形态
        4.1.2 居住文化更迭与居住空间变异
        4.1.3 居住文化碰撞与空间氛围感知
    4.2 文化传播下的住宅建筑艺术特色
        4.2.1 住宅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4.2.2 住宅立面基本形态与构成方式
        4.2.3 住宅室内外环境艺术的交叉
    4.3 文化交流下的居住理念转变
        4.3.1 传统住宅的居住主体价值转变
        4.3.2 传统住宅的居住客体价值转变
        4.3.3 住宅建筑理性转换区别及其原因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哈尔滨近代住宅建筑类型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想象西方:近代文学中的域外城市镜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概念、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瀛海谈荟:近代之前史料笔记中的西方镜像
    第一节 汉魏六朝史料笔记中的“大秦国”
        一、大秦琳琅满目的物产
        二、大秦理想化的社会图景
        三、大秦与汉魏六朝的友好往来
    第二节 隋唐文献中的拂菻景象
        一、拂菻地理方位的再认知
        二、拂菻都城的独特风貌
        三、拂菻的风俗民情
        四、拂菻与隋唐的交往
    第三节 明代对西方社会的认知与想象
        一、明代史料中的“佛郎机”、“大吕宋”与“红毛番”
        二、明代对西方社会的虚妄认知
        三、西方认知背后的文化解读
    第四节 清初樊守义《身见录》及谢清高《海录》——乡土天人观向多元史地观的嬗变
        一、固守传统:明清之际中国人的乡土天人观
        二、亲历欧美:樊守义《身见录》对欧洲都城的多元呈现
        三、放眼世界:谢清高《海录》对西方社会的全面观照
第二章 结契海外:近代诗歌中的异域城市抒写
    第一节 黄遵宪“足遍五洲多异想”的新体诗与日本城市文化
        一、文化移译:东洋都市所折射的西洋文明镜像
        二、混杂与调适:日本城市民俗风情的独特景观
        三、模仿及开放:大和民族的文化特性
    第二节 康有为“大地环三周”的海外诗与域外城市
        一、流亡者眼中的异域之城
        二、欧美城市的历史名人
        三、文明面纱下的生存困境
        四、异域城市想象中的维新改良梦想
    第三节 晚清海外竹枝词与欧州城市风情
        一、伦敦的女性风貌
        二、柏林的民俗风情
        三、圣彼得堡的市民生活
        四、海外竹枝词城市书写的语言策略
第三章 乘槎西游:近代游记中的城市面相
    第一节 郭嵩焘域外游记的城市建构及其文化解码
        一、英伦、法京的物质文明
        二、泰西之城的人生百态
        三、繁华都市的文化景观
        四、文化认同的密码解读
        五、盛世中华的想象建构
    第二节 美国大都会与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的城市观
        一、异域城市的政治图景
        二、美国都市双面性的揭橥
        三、爱之深与责之切:移民之城的华人群像
        四、从革命到保皇:美国之行对作者思想之影响
    第三节 单士厘游记中的异域城市镜像
        一、俄国城市的社会图景
        二、意大利之城的艺术氛围
        三、域外城市的文化名人
        四、女性城市书写的艺术特质
第四章 都市叙事:近代小说中的西方城市想象
    第一节 《孽海花》中的海外都市想象及书写
        一、域外城市风情的想象
        二、西方英雄人物的描绘
        三、欧洲城市想象性建构的文化意蕴
    第二节 《文明小史》与文人的域外情怀
        一、东洋之城建构下的媚日丑态
        二、西洋城市书写中的违和叙事
        三、出洋之旅叙写的众生相
    第三节 《海上尘天影》与中国文人的域外壮游愿景
        一、异域都市的文明气象
        二、欧洲城市之飞地:上海与邹弢西学知识的习得
        三、文人域外壮游的愿景
第五章 人到海西头:王韬《漫游随录》中的欧洲城市
    第一节 “在场”——伦敦、爱丁堡的文化空间
        一、大学、教堂与本土文化的弘扬
        二、博物馆、图书馆与西方文明的呈现
        三、道义之交与人文关怀
        四、娱乐文化场域与民众的开放意识
        五、异域文化空间对作者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西洋有美——王韬游记中的女性书写
        一、十九世纪中晚期国人对异域女性的认知
        二、 《漫游随录》建构的新型西方女性形象
        三.理解与认同:颠覆的异域女性观
    第三节 《漫游随录图记》对西方城市的中土化描摹
        一、异域城市景观的古典式呈现
        二、西方人物书写的本土化意识
        三、域外插图中的东方性想象
        四、中土化描摹的文化心理
总论:跨文化视阈下的城市异托邦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近代文学中涉及西方城市着作一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9)哈尔滨异域文化与人居环境互融性及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注释
第二章 哈尔滨城市文化溯源
    一、哈尔滨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
        (一)自然条件
        (二)社会因素
    二、哈尔滨城市地域属性体现
        (一)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本土文化的汇入
        (三)中西文化的碰撞
第三章 哈尔滨异域文化在城市环境中的时代表征
    一、中国式
    二、中华巴洛克式
    三、俄罗斯式
    四、巴洛克式
    五、新艺术运动
    六、犹太建筑
    七、折衷主义
    注释
第四章 哈尔滨异域文化与人居环境互融性体现
    一、城市风貌
        (一)主体风格
        (二)分布现状
        (三)规划控制
    二、地域文化
        (一)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二)在人居文化上的表现
    注释
第五章 哈尔滨城市文化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一、城市建设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建设指导思想模式观念盲目效仿
        (二)意识落后
    二、哈尔滨城市文化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遵循的原则
        (一)突出城市发展的特色
        (二)以科学的城市规划体系为依托
        (三)以完善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制度为保障
    三、哈尔滨的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一)城市物质环境的再造
        (二)城市精神文化的延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俄式建筑原型”在当代哈尔滨建筑形态塑造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筑风格的标志性作用
二、建筑形态的协调性作用
    1. 建筑体量和体型的控制
    2. 建筑细部形式的协调
    3. 建筑材料和色彩的统一
三、建筑创作的指导性作用
    1. 布局
    2. 体量与尺度
    3. 构图与比例
    4. 构件与细部
    5. 建筑材料
    6. 建筑色彩
四、结语

四、城市建筑艺术风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哈尔滨道外街区建筑式样与装饰研究[D]. 邵诗茵.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原生态保护与再生设计研究[D]. 张引. 西安美术学院, 2021(01)
  • [3]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点解析[J]. 乔莉莉. 中国包装, 2020(08)
  • [4]信阳市基于地域文脉延续的建筑风貌控制研究[D]. 赵健. 华侨大学, 2020(01)
  • [5]城市特色风貌的斑块化现象研究 ——以南京主城区风貌研究为例[D]. 赵赫男. 东南大学, 2020(01)
  • [6]四川大中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风貌改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绵阳、德阳、遂宁为例[D]. 李林.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哈尔滨近代住宅类型及其文化解读[D]. 闫楚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8]想象西方:近代文学中的域外城市镜像研究[D]. 李军锋.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哈尔滨异域文化与人居环境互融性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10]“俄式建筑原型”在当代哈尔滨建筑形态塑造中的作用[J]. 陈雷,李燕,陈颖.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标签:;  ;  ;  ;  ;  

城市建筑艺术风格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