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香型白酒黄水的应用探索

浓香型白酒黄水的应用探索

一、浓香型白酒黄水的应用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杨磊,穆敏敏,文成兵,陈琦,龙治国[1](2022)在《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有效提高白酒中风味物质含量,改善酒质,提高白酒名优酒率。阐述了产香功能微生物的选育、强化大曲、人工老窖、酯化酶技术、黄水等酿造副产物利用等多个方面在浓香型白酒酿造中的应用成果,并对浓香型白酒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优质浓香型白酒的酿造提供技术参考。

周成龙,刘念,倪海斌,潘建军,赵晨捷[2](2021)在《浓香型白酒窖内强化酯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浓香型白酒高酸度糟醅作为原料,将黄水与酒尾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入糟醅中进行强化酯化试验,调整糟醅酸度至A组4.7 mmol/10 g和B组5.2 mmol/10 g,并调整酒精含量至10 mL/100 g,再通过4个温度梯度探究所加黄水酒尾混合液比例与不同温度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B组风味物质含量高于A组,B组降酸幅度大于A组,说明酯化效率高于A组;黄水酒尾混合液的温度对酯化试验影响不显着;两组在加入混合液后,其总酯含量均高于未处理糟醅的2倍以上,说明黄水酒尾混合液的加入能促进糟醅中酯类物质的生成,且在乙醇含量相同时,总酸含量越高,促进酯化效果越显着。

张宿义,刘淼,沈才洪,林锋,罗惠波,侯长军,熊燕飞,杨艳,李德林[3](2021)在《泸香型白酒窖泥微生物生态功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窖泥中含有大量的功能微生物,其作为白酒生香功能微生物的繁殖载体,在泸香型白酒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窖泥微生物是决定浓香型白酒风格的关键因素,目前基于传统微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学技术(如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基因组学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对白酒窖泥微生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检测到越来越多的窖泥微生物,发现微生物多样性越来越高。本文综述了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窖泥功能微生物对白酒风味的贡献、新老窖泥中无机成分的质量评价,并针对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发掘窖泥微生物资源,提升功能微生物的应用潜力,以期为白酒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谢军,朱莉莉,黄丹,黄治国,卫春会,蒋清清,罗惠波[4](2020)在《机械化生产工艺对窖泥理化指标影响的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的川南某名优浓香型白酒厂的窖泥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指标在窖池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磷、腐殖质和总酸等指标的分布规律与传统生产工艺基本相近;水分含量、p H值、氨基酸态氮以及总氮等指标与传统生产工艺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水分含量随着窖池部位的降低呈下降趋势,与传统生产工艺窖泥含水量的分布规律完全相反;p H值在3.5~4.0左右,窖池整体呈酸性,与传统生产工艺窖泥p H值呈中性不同;氨基酸态氮含量随着窖泥部位的降低呈下降趋势,与传统生产工艺窖泥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分布完全相反;中部窖泥总氮含量最高,下部窖泥总氮含量高于上部窖泥,不同于传统生产工艺窖泥随着窖泥部位下降呈现递增的趋势。

谭壹[5](2020)在《浓香型白酒糟醅优势酵母多样性及发酵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四川省宜宾市某多粮浓香型酒厂不同发酵阶段不同层次的糟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培养及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从整体上揭示浓香型白酒发酵糟醅中的优势酵母菌群的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常规测定的方法及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糟醅中的各理化指标及挥发性物质进行动态检测,从原位发酵上初步解析关键酵母与主要挥发性物质之间的关系;最后对纯培养获得的关键酵母进行纯菌固态发酵,结合各优势酵母种属的原位发酵特征,进一步解析关键酵母菌在浓香型白酒发酵中的发酵特性。(1)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在发酵糟醅中检测到54属92种的酵母,其中优势种属酵母Kazachstania exigua,Geotrichum silvicola,Pichia kudriavzevi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Zygosaccharomyces bailii,Kazachstania humilis在上下层糟醅的整个发酵过程中呈现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优化所得的培养组学方法分离鉴定到的306株酵母分属于28个种,涵盖了所有在免培养分析中丰度大于1%的酵母种属。(2)发现在发酵前40 d时Zygosaccharomyces bailii,Geotrichum silvicola,Kazachstania exigua,Pichia kudriavzevi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Kazachstania humilis参与完成糟醅中乙醇的生成,在0 d-12 d时Kazachstania sp.,Geortrichum silvicola,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Zygosaccharomyces bailii可能参与糟醅中β-苯乙醇和3-呋喃甲醇及异戊醇的生成,在持续发酵阶段,Kazachstania sp.,Pichia kudriavzevii和Geortrichum silvicola可以产生少量的β-苯乙醇和3-呋喃甲醇及异戊醇;糟醅中乙酸乙酯、己酸乙酯及丁酸乙酯的含量在4 d-12 d时的快速增加可能与Kazachstania sp.,Geortrichum silvicola,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Zygosaccharomyces bailii的参与有关,而在持续发酵阶段的增加可能与Geortrichum silvicola和Pichia kudriavzevii的参与有关。(3)通过纯菌固态发酵,发现Geortrichum silvicola的这2株酵母菌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是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和β-苯乙醇,Kazachstania属和Pichia kudriavzevii酵母的主要挥发性产物为:苯乙醇及十四碳以上的高级脂肪酸乙酯,但是与糟醅的原位发酵有一定差异,后期将采用混菌固态发酵进一步解析这些酵母菌的发酵特性。

李站胜[6](2020)在《脂肪酶法提高复糟基酒风味物质含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丢糟是白酒酿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副产物,富含纤维素、蛋白质、短链脂肪酸、氨基酸、等有机成分及钾、磷等无机元素。白酒丢糟易霉易腐,带来了令人困扰的环境问题,其资源化利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若能将丢糟中的短链脂肪酸转化为具有香味的酯类风味物质,将大幅提高复糟基酒的质量,为白酒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酵母表面展示技术是一种将酶蛋白展示在细胞表面的固定化方法,无需蛋白的分离纯化,通过收获细胞即可获得展示酶,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催化效率高等优势,在生物转化和制造领域表现出良好的性能,是近年来绿色生物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基于该技术的毕赤酵母表面展示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可较好地催化短链脂肪酸进行酯化反应,因而推测其在催化白酒丢糟、提高复糟酒呈香风味物质含量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以浓香型白酒丢糟为研究对象,针对酵母展示脂肪酶催化处理制备丢糟基酒开展丢糟的资源化再利用研究。我们先在实验室水平研究酶法处理工艺,利用本实验室所自主开发的全细胞催化剂Pp-CALB对白酒丢糟进行酶法处理,建立较好的反应体系和蒸酒方法,并利用高效气相色谱仪对乙酸乙酯、己酸乙酯及乳酸乙酯等白酒酯类风味物质进行定量。研究发现,丢糟经巴氏灭菌后,可消除杂菌对风味酯合成的影响,乙酸乙酯与己酸乙酯含量均较未灭菌实验组提高近40%。进一步,对Pp-CALB酶添加量、食用酒精添加量、反应时间及温度等影响风味酯合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优化实验,得到较优的反应条件:食用酒精添加量20%(w/w)、Pp-CALB酶添加量0.15%(w/w)、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5天,得乙酸乙酯含量1.60 g/L、己酸乙酯含量0.54 g/L、乳酸乙酯含量0.91g/L,总酯含量3.05 g/L。在单因素优化的基础上进行L9(34)正交实验优化,得到最优处理条件:食用酒精添加量为20%(w/w)、Pp-CALB酶添加量为0.15%(w/w)、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3天。此时乙酸乙酯含量3.17 g/L、己酸乙酯含量0.59 g/L、乳酸乙酯含量0.76 g/L,总酯含量4.53 g/L,总酯含量较单因素优化后的总酯含量提高近50%。在正交实验基础上,对反应体系进行初步放大,先进行了1 kg处理量的小试实验。得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及总酯含量依次为3.44 g/L、0.85 g/L、0.70 g/L和4.98g/L,其中浓香型白酒的主要呈香物质乙酸乙酯和己酸乙酯分别较无Pp-CALB酶处理实验组提高了16.38倍和16.67倍。在此基础上,我们在酒厂进行了300 kg处理量的中试实验,当CALB酶酶粉添加量为0.9 kg时,获得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含量分别为216.48mg/L、752.95 mg/L和163.64 mg/L,展现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宋瑞滨,邵泽良,宋军,周艳[7](2020)在《多粮浓香型白酒连续超长发酵期生产工艺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以多粮浓香型白酒连续超长发酵期窖池为研究对象,通过微生态平衡理论,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3年时间对生产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再利用3年时间324口窖池做实践应用,并结合窖池窖泥、糟醅不同层次、不同轮次理化指标变化,综合产酒、酒质对比分析,经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通过延长发酵期,突破产酒与酒质的矛盾,为进一步满足公司酒体设计要求,稳步提高基酒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初步探讨连续超长发酵周期生产浓香型酒的发酵机理,及开展更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应静[8](2019)在《浓香型酒新发酵模式的糟醅微生物群落和代谢产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浓香型白酒是典型的自然混菌、泥窖续糟、作坊式生产的发酵产品。有两个显着特征,一是泥窖的窖泥酿酒微生物参与发酵;二是发酵过程温度随生产季节、发酵进程变化,产品质量随生产季节波动。这样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对发酵过程实施有效干预,也制约了行业实现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进程。浓香型白酒新发酵模式是一种在传统发酵工艺基础上,以发酵罐取代泥窖,用优质传统泥窖黄水微生物取代泥窖微生物,人为干预发酵温度,进行的固态控温罐式无窖泥发酵技术。该技术可为浓香白酒生产从传统方式向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转变,为优质浓香型酒易地生产奠定关键基础。本课题组前期在泸州老窖公司生产车间内,利用2.4 m3钢制发酵罐进行了相关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验证这种新发酵模式的可行性,并探索发酵温度对浓香型白酒发酵的影响机理,需排除试验中生产车间内酿造环境微生物对试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使发酵罐内糟醅温度更为均一,对比样品的温度差明显。因此,在上述研究的基础,本文脱离传统生产环境,以黄水取代窖泥,发酵初始阶段自然升温后,设计高温H(36℃)、中温M(30℃)、低温L(24℃)三种发酵温度,在实验室开展浓香型酒新发酵模式的糟醅微生物群落和代谢产物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新发酵模式对糟醅理化特性及主体风味物质的生成没有不利影响。糟醅理化指标变化与传统发酵和本课题组前期试验结果相似。在脱离传统生产环境的新发酵模式下,糟醅中共鉴定出105种挥发性成分,且较高温度有利于β-苯乙醇的生成,中温发酵可促进乳酸乙酯生成,而抑制己酸乙酯生成,较低温度发酵促进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生成,有利于“增己降乳”,同时可减少糠醛的生成。2、新发酵模式对糟醅中可培养好氧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无明显影响。与传统发酵模式相似,新发酵模式下糟醅中的较高温度发酵酵母菌及霉菌数量快速减少,中温和低温发酵过程好氧细菌及酵母数量较多。3、新发酵模式下,温度对糟醅中细菌、真菌、古菌群落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体现在:(1)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醋酸杆菌(Acet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Caproiciproducens为发酵过程主要细菌属类,不同发酵温度糟醅主要细菌属类相同,与已有研究相似。较高温度发酵可促进Lactobacillus更快成为优势属,对Thermoactinomyces、Prevotella有富集作用,可能有助于富集Caproiciproducens产己酸。较低温度发酵则有利于Lactobacillus属持续保持优势,代谢产乳酸。(2)糟醅中共鉴定出18个纲,121个真菌属,主要真菌属有曲霉属(Aspergillus)、假丝酵母属(Candida)、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romyces)。温度通过影响关键真菌影响发酵,Candida是发酵过程的主要优势酵母,较低温度有利于Candida、Trichosporon、Zygosaccharomyces保持活性,利于持续产酒,而较高温度发酵有助于Aspergillus属取得优势。(3)糟醅古菌多样性呈动态变化,从糟醅中共鉴定出21个属的古菌,Methanobacterium属、Methanosarcina属和Methanobrevibacter属为优势古菌属,与已有窖泥优势古菌一致。较高温度Methanobacterium相对丰度更高,较低温度则有利于Methanobrevibacter在发酵后期保持活性,对产己酸做出贡献,Methanosarcina属可能参与丁酸乙酯生成。综上,我们认为浓香型白酒新发酵模式--固态控温罐式无窖泥发酵技术是可行的。本研究还发现发酵温度对糟醅优势微生物种属比例及风味物质的生成有重要影响,这为以后通过调控发酵温度调整微生物群落结构,优化浓香型白酒品质及浓香型白酒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基础和理论依据。

吴清莲[9](2019)在《乙醇和乳酸引导的碳链增长技术生产中链羧酸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当前严峻的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利用废弃生物质生产可再生的能源和生物化学品。最近,一种新兴的转化废弃生物质为中链羧酸(MCCA)的碳链增长(CE)技术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MCCA是一种能量密度高、疏水性强的多功能化学品,其规模化生产和利用有望减轻环境污染并降低化工产业对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依赖。然而,当前对CE技术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很多限制MCCA生产性能的因素尚未解决。其中,为了克服乙醇和乳酸作为单一电子供体对MCCA生产效率的限制,本研究联合利用乙醇和乳酸作为CE反应的共同电子供体,揭示了乙醇和乳酸共存时的底物利用途径和提高MCCA产量的机理,并将所得结果应用于以实际废弃生物质为底物的MCCA生产中。本研究首先探究了乙醇和乳酸分别作为单一电子供体时与电子受体(乙酸)的摩尔比例及浓度对MCCA生产和组分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电子供体(乙醇或乳酸)/电子受体(乙酸)摩尔比≤1时不利于MCCA形成,主要产物为丁酸;电子供体/电子受体摩尔比>1时,主要产物为己酸,且电子供体/电子受体的摩尔比越高越有利于更长链的辛酸产生。乙醇和乳酸作为生产MCCA的单一电子供体时与乙酸的最佳摩尔比分别为3/1和2/1;以乙醇和乙酸为底物生产MCCA的最佳底物浓度范围为300-500 mM C;以乳酸和乙酸为底物生产MCCA的最佳底物浓度范围为400-600 mM C。乙醇和乳酸作为CE反应的共同电子供体比它们作为单一电子供体获得了更高的底物利用率、MCCA产量和选择度,其中乙醇和乳酸共存生产MCCA的最佳乙醇/乳酸摩尔比为2/1。为揭示乙醇和乳酸共同提高MCCA生产性能的途径,本研究设置了一系列序批式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乙醇和乳酸共同提高MCCA生产性能的途径为:乳酸代谢产生的CO2为利用乙醇的CE细菌提供了合成细胞的碳源,同时也与乙醇代谢产生的H2反应,降低了H2分压,进而加速了CE反应的第一步,即乙醇氧化的发生;乙醇代谢产生的H2将丙烯酸竞争反应产生的丙酸还原为丙醇,丙醇作为电子供体分别与乙酸和丙酸反应生成庚酸和己酸;乙醇和乳酸共存释放的H2与CO2发生同型乙酸化和乙酸还原反应生成乙酸和乙醇,此原位产生乙酸和乙醇发生CE反应再次转化为己酸和辛酸。其中,乙醇产生的H2将乳酸代谢过程中流失的碳流(CO2和丙酸)再次转化为MCCA是乙醇和乳酸共同提高MCCA产量的最主要原因。菌门Firmicutes、菌纲Negativicutes及菌属Veillonella是引起共同电子供体乙醇和乳酸与单一电子供体乙醇或乳酸获得不同MCCA产量的关键微生物。上述实验结论对于生产MCCA的底物选择和搭配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包含乙醇、乳酸和SCCA的物质是生产MCCA的最佳底物,只包含乳酸或乙醇或SCCA的物质可以联合进行MCCA生产。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了同时包含乙醇、乳酸和SCCA的实际废弃物——中国浓香型白酒生产废水(CSLW)作为底物生产MCCA。首先利用序批实验证实了在不额外添加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的情况下只利用CSLW生产MCCA的可行性;然后启动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连续运行了485天以探究利用CSLW生产MCCA的性能,获得了EGSB生产MCCA的最佳运行参数:温度为40℃,pH为5.4,水力上升流速(ULV)为3.5 m/h,水力停留时间(HRT)为8 h,以及有机负荷率(OLR)为40 g COD/(L·d)。在最佳运行参数下,以稀释到浓度为13.37 g COD/L的CSLW为底物取得了高达10.27 g COD/L的MCCA浓度、31.12 g COD/(L·d)的MCCA生产速率和76.8%的MCCA产率。分析发现EGSB得以长期稳定地生产MCCA与产酸颗粒污泥的特殊结构有关,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底物以及未解离MCCA的毒性对CE细菌的伤害。长期运行CE反应后的颗粒污泥主要由芽孢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组成,其形成的顶级群落中以包含多种CE功能菌的Firmicute菌门为主,其中的优势菌纲和菌属分别为Clostridia和Clostridium IV。

周金虎[10](2019)在《黄鹤楼酒生态洞酿产愈创木酚类功能菌的筛选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愈创木酚类物质是白酒中健康因子之一,通过对黄鹤楼浓香型基酒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愈创木酚类物质含量存在不稳定问题。本项目首先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黄鹤楼酒咸宁酒厂车间空气,糟醅,窖泥,黄水,曲砖等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分析研究黄鹤楼酒咸宁酒厂洞酿车间空气,糟醅,窖泥,黄水,曲砖中的细菌的群落多样性。通过镜检,对初步分离得到的芽孢杆菌进行单菌发酵,筛选出两株愈创木酚类物质高产菌7-06底泥B-1、7-06壁泥B-3,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Delftia sp.X-a12,分别命名为Y1,Y2,总产量分别为0.3626mg/100mL、1.4527 mg/100mL,然后进行耐受性分析,结果为Y1,Y2均耐4%vol酒精度、pH4.5、15%糖度。利用超声波破碎法对功能菌Y2进行细胞破碎,研究超声波输出功率(W)、每次辐射时间(s)、工作总时间(min)、菌体质量浓度(g/mL)对细胞破碎的效果,以香草酸脱羧酶酶活为评判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获得较佳的提取条件:超声波输出功率450 W、处理总时间18 min、菌体质量浓度0.12g/mL,此条件下香草酸脱羧酶酶比活为541.27 U/mL。对粗酶液进行(NH4)2SO4分级沉淀,当(NH4)2SO4饱和度达到60%时,酶活性达到最大,为633.34 U/mL。对香草酸脱羧酶粗酶酶活性质进行研究,该酶最适反应pH为6.0,当p H为5.07.0时该酶相对稳定,说明该酶有一定的耐酸性;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0℃,在温度2040℃之间,该酶相对稳定;Co2+、Mn2+、Ba2+、Fe3+对该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相对酶活分别为137.85%、153.08%、123.29%和131.02%,Mg2+、K+、Li+、Na+对该酶无显着影响,而Ni2+、Cu2+对香草酸脱羧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采用响应面试验对Y2的麸曲制作工艺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对水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接种量进行分析优化,然后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响应面试验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影响细菌产愈创木酚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培养温度>接种量>培养时间>水分含量,最佳工艺条件为水分含量81.5%、培养时间50 h、接种量11.0%、培养温度38℃,愈创木酚类物质含量为3.893×10-4 g/g干曲。模拟浓香型白酒固态发酵体系,与传统中高温大曲相比,试验组白酒中愈创木酚类物质含量比空白组提高了45%,保证了生态洞酿白酒中愈创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稳定性。

二、浓香型白酒黄水的应用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浓香型白酒黄水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产香功能菌株的选育
2 微生物技术在浓香型白酒酿造中的应用
    2.1 强化大曲技术
    2.2 人工老窖技术
    2.3 酯化酶技术的应用
3 酿造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4 展望

(2)浓香型白酒窖内强化酯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检测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水、酒尾和糟醅的理化分析结果
    2.2 混合反应体系理化指标分析
    2.3 酯化反应前后糟醅风味成分对比分析
        2.3.1 酯化反应前后糟醅的酯类物质含量分析
        2.3.2 酯化反应前后糟醅的酸类物质含量分析
3 结论

(3)泸香型白酒窖泥微生物生态功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窖泥在白酒中的作用
2 白酒窖泥中功能微生物的多样性
    2.1 细菌群落多样性
    2.2 真菌群落多样性
    2.3 窖泥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3 窖泥中主要功能微生物对白酒风味的贡献
    3.1 产酸微生物对白酒风味的贡献
    3.2 产醇微生物对白酒风味的贡献
    3.3 产酯微生物对白酒风味的贡献
    3.4 产醛酮类微生物对白酒风味的贡献
4 窖泥质量评价
    4.1 含水量
    4.2 矿物元素
    4.3 有效磷
    4.4 其他成分
5 展望

(4)机械化生产工艺对窖泥理化指标影响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指标测定
        1.3.2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分含量
    2.2 p H值
    2.3 腐殖质
    2.4 氨基酸态氮含量
    2.5 总氮含量
    2.6 有效磷含量
    2.7 讨论
3 结论

(5)浓香型白酒糟醅优势酵母多样性及发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浓香型白酒糟醅中酵母菌群落结构研究
        1.1.1 纯培养方法
        1.1.2 免培养方法
    1.2 浓香型白酒的主要香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1.3 酵母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研究
        1.3.1 产酯酵母菌
        1.3.2 产酸酵母菌
        1.3.3 产醇、醛、酮类物质酵母
        1.3.4 高产乙醇酵母菌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浓香型白酒发酵糟醅中优势酵母菌的分布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发酵过程中酵母菌数量变化趋势
        2.2.2 发酵过程中酵母群落多样性分析
        2.2.3 优势酵母菌的时空分布特征
        2.2.4 高通量测序与纯培养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优势酵母种属原位发酵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糟醅发酵过程中各理化指标的变化
        3.2.2 优势酵母与乙醇产生的关系
        3.2.3 糟醅中各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趋势
        3.2.4 糟醅中主要挥发性物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2.5 优势酵母与糟醅中主要挥发性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4 Geortrichum silvicola的纯菌固态发酵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原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Geortrichum silvicola的鉴定
        4.2.2 Geortrichum silvicola的生长特性研究
        4.2.3 Geortrichum silvicola纯菌固态发酵
    4.3 本章小结
5 Kazachstania属与Pichia kudriavzevii的纯菌固态发酵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酵母菌株
        5.1.2 仪器和设备
        5.1.3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Kazachstania属及Pichia kudriavzevii的主要形态特征
        5.2.2 菌株的主要挥发性产物的聚类
        5.2.3 酵母菌株的纯菌固态发酵
    5.3 本章小结
6 重要结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脂肪酶法提高复糟基酒风味物质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白酒丢糟
        1.1.1 白酒丢糟概述
        1.1.2 白酒丢糟的利用
        1.1.3 酶工程在复糟酒制备的研究进展
    1.2 白酒香型及其风味物质
        1.2.1 白酒风味物质及白酒香型的概述
        1.2.2 浓香型白酒的风味
    1.3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
        1.3.1 脂肪酶概述
        1.3.2 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
        1.3.3 酵母表面展示技术
        1.3.4 酵母表面展示脂肪酶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1.4 脂肪酶在酯化反应中的催化作用
        1.4.1 酯化反应概述
        1.4.2 脂肪酶的酯化作用及其在白酒丢糟中的应用
        1.4.3 脂肪酶CALB在短链脂肪酸酯化的研究进展
    1.5 立题背景及其意义
        1.5.1 立题背景
        1.5.2 立题意义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酶制剂的制备及丢糟基酒的检测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的发酵及酶制剂的制备
        2.3.2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催化丢糟反应体系的构建
        2.3.3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催化丢糟制备丢糟酒的蒸酒方法
        2.3.4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
        2.3.5 气相色谱法对丢糟基酒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2.3.6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催化丢糟成效评价指标的量化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酶制剂的发酵及制备
        2.4.2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酶制剂的制备
        2.4.3 反应后丢糟体系及蒸酒方法的评估
        2.4.4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催化丢糟成效分析及评估指标的确定
        2.4.5 气相色谱法对丢糟基酒的定量检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制备复糟基酒工艺条件的单因素优化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丢糟的灭菌预处理对各酯合成的影响
        3.3.2 食用酒精添加量对各酯合成的影响
        3.3.3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酶粉添加量对各酯合成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对各酯合成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对催化合成各酯的影响
        3.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丢糟的灭菌预处理对丢糟基酒风味物质的影响
        3.4.2 食用酒精添加量对CALB催化丢糟合成各酯的影响
        3.4.3 添加酶制剂CALB的量对各酯合成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对CALB合成各酯的影响
        3.4.5 反应时间对CALB合成各酯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制备复糟基酒工艺条件的正交优化及放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正交优化法再优化Pp-CALB催化复糟基酒反应体系
        4.3.2 小试初级放大实验的体系构建及蒸酒方法
        4.3.3 中试放大实验的实验体系及装甄蒸酒
        4.3.4 中试放大过程中的摘酒方法
        4.3.5 品酒与评酒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制备丢糟基酒的正交优化研究
        4.4.2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制备丢糟基酒的小试初级放大
        4.4.3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制备复糟酒的中试放大
        4.4.4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CALB制备复糟酒的酒质品评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I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多粮浓香型白酒连续超长发酵期生产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取样方式
    1.2 材料与主要仪器
        1.2.1 样品来源:
        1.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方法
        1.3.1
        1.3.2 出酒率和优质品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工艺参数设定
        2.1.1 跑窖法
        2.1.2 入窖原料
        2.1.3 入窖综合水分
        2.1.4 入窖综合酸度单位:(m L/g)
        2.1.5 入窖淀粉
        2.1.6 生产用曲
        2.1.7 辅料用量
        2.1.8 窖帽高度
        2.1.9 封窖泥厚度
        2.1.1 0 发酵期
    2.2 2018年实践验证效果实验窖池常规理化指标分析
        2.2.1 窖内发酵过程中糟醅不同层次酒精度含量的变化
        2.2.2 窖内发酵过程中糟醅不同层次淀粉含量的变化
        2.2.3 窖内发酵过程中糟醅不同层次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2.2.4 窖内发酵过程中糟醅不同层次水分含量的变化
        2.2.5 窖内发酵过程中糟醅不同层次总酯含量的变化
        2.2.6 窖内发酵过程中糟醅不同层次总酸含量的变化
        2.2.7 窖内发酵过程中糟醅不同层次温度的变化
    2.3 近三年的出酒率和优级率的统计数据
        2.3.1 2016年-2018年产酒、酒质变化,与对照的对比分析
        2.3.2 最近三年窖泥理化指标及优势菌种情况
    2.4 开展延长发酵期操作的前提条件:
    2.5 多粮浓香型酒窖内发酵机理
        2.5.1 主发酵:
        2.5.2 生酸期:
        2.5.3 产香味期:
3 讨论

(8)浓香型酒新发酵模式的糟醅微生物群落和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浓香型白酒概述
    1.2 浓香型白酒发酵糟醅研究概况
        1.2.1 发酵过程糟醅理化性质研究概况
        1.2.2 发酵过程糟醅主要风味物质研究概况
        1.2.3 发酵过程糟醅微生物研究概况
    1.3 浓香型白酒的发酵技术创新研究进展
        1.3.1 发酵技术创新现状
        1.3.2 相关的酿酒微生物研究及黄水应用现状
    1.4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1.4.1 传统微生物学方法
        1.4.2 生理生化方法
        1.4.3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发酵模式下浓香型酒糟醅理化性质研究
    引言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原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剂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糟醅温度变化
        2.2.2 糟醅理化指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发酵模式下浓香型酒糟醅风味物质生成分析
    引言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原料
        3.1.2 仪器
        3.1.3 试剂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挥发性风味物质总体变化趋势
        3.2.2 总酯
        3.2.3 挥发酸
        3.2.4 高级醇
        3.2.5 羰基及其他风味物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发酵模式下浓香型酒糟醅微生物变化规律研究
    引言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原料
        4.1.2 仪器
        4.1.3 试剂
        4.1.4 培养基及其配制
        4.1.5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好氧细菌数量变化
        4.2.2 酵母菌数量变化
        4.2.3 霉菌数量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发酵模式下浓香型酒糟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引言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原料
        5.1.2 仪器
        5.1.3 试剂
        5.1.4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细菌多样性及菌群结构分析
        5.2.2 真菌多样性及菌群结构分析
        5.2.3 古菌多样性及菌群结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1.1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6.1.2 新发酵模式下糟醅微生物区系变化
    6.2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乙醇和乳酸引导的碳链增长技术生产中链羧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和来源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中链羧酸与碳链增长反应
        1.2.1 中链羧酸
        1.2.2 CE反应的原理
        1.2.3 电子供体及电子受体
        1.2.4 CE反应的微生物
    1.3 MCCA生产中的限制因素及解决方法
        1.3.1 避免未解离MCCA的毒性抑制CE微生物
        1.3.2 阻止竞争反应
        1.3.3 调整气体成分
    1.4 废弃生物质生产MCCA的研究
        1.4.1 底物类型I及其利用方式
        1.4.2 底物类型II及其利用方式
        1.4.3 底物类型III及其利用方式
    1.5 酿酒废水的特点及资源化利用现状
        1.5.1 酿酒废水的特点
        1.5.2 CSLW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1.6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课题的提出
    1.7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接种菌来源
        2.1.2 发酵基质与实验用水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装置与设备
        2.2.1 序批式厌氧反应装置
        2.2.2 EGSB反应器
        2.2.3 试验仪器设备
    2.3 主要分析检测项目及方法
        2.3.1 常规检测项目
        2.3.2 颗粒污泥的表征
        2.3.3 高通量测序
    2.4 主要分析指标
        2.4.1 选择度
        2.4.2 电子效率
        2.4.3 电子转移能力
        2.4.4 未解离MCCA的浓度
        2.4.5 MCCA产率
第3章 乙醇和乳酸作为单一和共同电子供体生产MCCA的性能
    3.1 引言
    3.2 电子供体与电子受体比例对MCCA生产的影响
        3.2.1 乙醇/乙酸比例对MCCA生产的影响
        3.2.2 乳酸/乙酸比例对MCCA生产的影响
    3.3 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浓度对MCCA生产的影响
        3.3.1 乙醇和乙酸浓度对MCCA生产的影响
        3.3.2 乳酸和乙酸浓度对MCCA生产的影响
    3.4 乙醇和乳酸作为共同电子供体对MCCA生产的影响
        3.4.1 电子受体对MCCA生产的影响
        3.4.2 乙醇和乳酸作为共同电子供体对MCCA生产的影响
        3.4.3 乙醇和乳酸的比例对MCCA生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乙醇和乳酸协同提高MCCA产量的机制
    4.1 引言
    4.2 乙醇和乳酸协同提高MCCA产量的途径
        4.2.1 CO_2 对乙醇引导的CE反应的影响
        4.2.2 H_2 对乳酸引导的CE反应的影响
        4.2.3 H_2 在乳酸引导的CE反应中的利用途径
        4.2.4 副产物H_2和CO_2发生的反应
        4.2.5 排除其他因素对乙醇和乳酸共同引导的CE反应的影响
        4.2.6 乙醇和乳酸协同提高MCCA产量的主要途径
    4.3 乙醇和乳酸共存对电子效率和电子转移能力的影响
        4.3.1 乙醇和乳酸共存对电子效率的影响
        4.3.2 乙醇和乳酸共存对电子转移能力的影响
    4.4 乙醇和乳酸协同提高MCCA产量的关键微生物
        4.4.1 乙醇和乳酸作为单一和共同电子供体时的微生物群落差异
        4.4.2 乙醇和乳酸作为共同电子供体时的关键性微生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利用酿酒废水生产MCCA的研究
    5.1 引言
    5.2 序批式实验探索利用CSLW生产MCCA的可行性
    5.3 CSLW连续生产MCCA的可行性和性能
        5.3.1 EGSB的启动
        5.3.2 运行参数对MCCA生产的影响
        5.3.3 最佳条件下的MCCA生产性能
    5.4 颗粒污泥在生产MCCA中的特征和作用
        5.4.1 颗粒污泥对提高MCCA产量的作用
        5.4.2 颗粒污泥的微观形态
        5.4.3 颗粒污泥的EPS
    5.5 生产MCCA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特征
        5.5.1 EGSB中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
        5.5.2 微生物群落演替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黄鹤楼酒生态洞酿产愈创木酚类功能菌的筛选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浓香型白酒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2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分布特点
        1.2.1 大曲微生物区系的对比分析
        1.2.2 窖泥微生物区系的对比分析
        1.2.3 发酵过程中糟醅微生物区系的对比分析
        1.2.4 酿造环境空气微生物区系的对比分析
    1.3 浓香型白酒夏季安全生产的现状
    1.4 白酒中健康因子的研究进展
        1.4.1 白酒中的微量金属元素
        1.4.2 白酒中的有机酸及其酯类
        1.4.3 白酒中的氨基
        1.4.4 白酒中的多元醇
        1.4.5 白酒中的酚类物质
        1.4.6 白酒中的高级脂肪酸及其酯类
        1.4.7 白酒中的其他健康因子
    1.5 白酒中愈创木酚的生成途径
    1.6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的
        1.6.3 研究内容
        1.6.4 研究路线
第2章 黄鹤楼酒生态洞酿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
        2.2.2 培养基
        2.2.3 试验试剂
        2.2.4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分离方法
        2.3.2 纯化方法
        2.3.3 液体甘油管保藏
        2.3.4 镜检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酿造环境空气中细菌分析研究
        2.4.2 酒醅中细菌研究
        2.4.3 窖池窖泥中细菌研究
        2.4.4 酿造大曲中细菌研究
        2.4.5 窖池黄水中细菌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产愈创木酚类功能菌的筛选与鉴定
    3.0 前言
    3.1 黄鹤楼浓香型基酒气相色谱分析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高产愈创木酚类物质功能菌的筛选
        3.3.2 菌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3.3 菌种耐受性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高产愈创木酚类物质功能菌的筛选
        3.4.2 菌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4.3 菌种耐受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声波破碎法提取香草酸脱羧酶条件的优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菌种与试剂
        4.2.2 主要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种子液的制备
        4.3.2 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4.3.3 超声波细胞破碎
        4.3.4 香草酸脱羧酶酶活测定
        4.3.5 超声波破碎单因素试验
        4.3.6 超声波破碎响应面优化试验
        4.3.7 (NH_4)_2SO_4 分级沉淀和透析
        4.3.8 pH值对香草酸脱羧酶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4.3.9 温度对香草酸脱羧酶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4.3.10 金属离子对香草酸脱羧酶活性的影响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菌株生长曲线绘制
        4.4.2 超声波破碎单因素试验
        4.4.3 响应面试验
        4.4.4 (NH_4)_2SO_4 分级沉淀分析
        4.4.5 p H对香草酸脱羧酶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4.4.6 温度对香草酸脱羧酶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4.4.7 金属离子对香草酸脱羧酶活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愈创木酚类细菌的麸曲制作工艺优化
    5.1 前言
    5.2 材料与试剂
    5.3 仪器与设备
    5.4 试验方法
        5.4.1 单因素试验设计
        5.4.2 响应面优化细菌麸曲产愈创木酚类试验结果与方差分析结果
    5.5 结果与分析
        5.5.1 单因素试验
        5.5.2 Box-Behnken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强化麸曲在模拟白酒固态发酵体系中的应用
    6.1 前言
    6.2 材料与试剂
    6.3 酿造工艺
    6.4 白酒中风味物质分析
        6.4.1 基酒预处理
        6.4.2 气相色谱条件
        6.4.3 内标和混标的配制
        6.4.4 标准模板的建立
    6.5 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黄鹤楼酒生态洞酿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7.1.2 高产愈创木酚类功能菌的筛选与鉴定
        7.1.3 超声波破碎法提取香草酸脱羧酶条件的优化
        7.1.4 产愈创木酚类细菌的麸曲制作工艺优化
        7.1.5 强化麸曲在模拟白酒固态发酵体系中的应用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

四、浓香型白酒黄水的应用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研究进展[J]. 杨磊,穆敏敏,文成兵,陈琦,龙治国. 酿酒, 2022(01)
  • [2]浓香型白酒窖内强化酯化方法研究[J]. 周成龙,刘念,倪海斌,潘建军,赵晨捷. 酿酒科技, 2021(06)
  • [3]泸香型白酒窖泥微生物生态功能研究进展[J]. 张宿义,刘淼,沈才洪,林锋,罗惠波,侯长军,熊燕飞,杨艳,李德林. 酿酒科技, 2021(01)
  • [4]机械化生产工艺对窖泥理化指标影响的初探[J]. 谢军,朱莉莉,黄丹,黄治国,卫春会,蒋清清,罗惠波. 中国酿造, 2020(06)
  • [5]浓香型白酒糟醅优势酵母多样性及发酵特性研究[D]. 谭壹. 西华大学, 2020(01)
  • [6]脂肪酶法提高复糟基酒风味物质含量的研究[D]. 李站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多粮浓香型白酒连续超长发酵期生产工艺探讨[J]. 宋瑞滨,邵泽良,宋军,周艳. 酿酒, 2020(01)
  • [8]浓香型酒新发酵模式的糟醅微生物群落和代谢产物研究[D]. 应静. 贵州大学, 2019(09)
  • [9]乙醇和乳酸引导的碳链增长技术生产中链羧酸的研究[D]. 吴清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黄鹤楼酒生态洞酿产愈创木酚类功能菌的筛选与应用[D]. 周金虎.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浓香型白酒黄水的应用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