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油气运移特征模拟与分析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油气运移特征模拟与分析

一、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油气运移特征模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江东辉,蒲仁海,苏思羽,范昌育,周锋,杨鹏程[1](2021)在《断陷盆地斜坡带大型油气田成藏条件——西湖凹陷平北缓坡断裂与岩性控藏有利区》文中研究指明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烃储层条件优越,但由于断层十分发育,导致该区平北缓坡仅发现"断、小、贫、散"油气藏。为了明确大型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研究了准区域盖层厚度,砂层厚度,断层断距,断层纵、横向封闭性等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而预测了大型油气成藏的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断裂对油气成藏具有双刃剑作用,小断裂有利于断层纵向封闭,但不利于横向封闭,大断裂有利于横向封闭,但不利于纵向封闭;(2)在准区域盖层足够厚和保证断裂纵向封闭的条件下,断距越大越有利于砂体被侧向泥岩遮挡成藏,大断距断层和三角洲前缘砂体是平北缓坡大型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3)古近系始新统平湖组下段下亚段油气有利成藏区沿平西大断距断裂东盘分布,平湖组下段上亚段和平湖组中段大型岩性油气藏沿孔雀亭构造南部三角洲前缘朵状砂体区分布。结论认为,断裂、砂体和盖层3个关键控藏要素及其有效配置是平北缓坡形成有利非背斜圈闭油气藏的重要前提;该认识为该区油气的深化勘探指明了方向,对其他地区复合圈闭油气藏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刘金水,张书平[2](2021)在《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天然气运移特征与成藏模式》文中研究指明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作为我国近海海域最大的新生代沉积凹陷,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以西湖凹陷近年来油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的中北部为例,应用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和运移方式,划分天然气成藏组合,建立天然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1)天然气晚期成藏,龙井运动之后的5~6 Ma以来为成藏关键时刻;(2)天然气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分馏趋势主要受原地烃源岩成熟度控制,没有自西部洼陷带向中央反转背斜带较大规模侧向运移的证据,主要为垂向近距离运移成藏;(3)划分出源上常规天然气成藏组合、源上致密天然气成藏组合和源内致密天然气成藏组合3种类型,建立了天然气成藏模式。提出通源断裂晚期活化导致的浅层常规油气藏、深层低渗透—致密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皆是西湖凹陷下一步应加大勘探力度的重要领域。

刘金水,赵洪[3](2019)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差异性气侵的成藏模式》文中研究表明探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不同油区的油气分布成因。在针对平湖斜坡带油、气关系梳理的基础上,利用原油物性、轻烃、饱和烃等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与油藏特征对油气分布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靠近生烃洼陷的低带晚期干气充注程度高,具有高气油比、低含油的凝析气藏特征;中带充注程度低,表现下部为凝析气、上部为早期原油的特征;高带表现纯油藏或少量天然气的油藏特征。平湖斜坡带在早期生油的基础上,晚期干气对平湖组底部早期形成的油藏进行气侵,而受控于输导体发育的差异,不同区带及不同构造受到的气侵程度不同,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油气分布关系。

许红,张威威,季兆鹏,王黎,王晴,苏大鹏,雷宝华,杨艳秋[4](2019)在《东海陆架盆地大春晓油气田成藏动力学特征及成藏模式》文中提出油气成藏动力学是动力学研究的前沿,大春晓油气田成藏动力学是东海陆架盆地油气成藏特征研究的热点,也是长期研究薄弱环节。通过井震解释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大春晓油气田成藏动力学三大能量场: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的成藏动力学要素特征。研究表明区内具有地温梯度高特点,达36~40℃/km,且发现60个岩浆侵入岩,导致局部增温作用促进油气成藏;烃源岩热成熟度不一致性明显,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早期大春晓地区东北部和东南部成熟度高,其中,天外天构造和春晓-断桥构造烃源岩成熟时间最晩,大春晓构造烃源岩晚成熟;早、中期NNE向拉张应力场产生拉张正断层,有利于油气运移和保存;晩期NWW向张剪性应力场所形成平移断层有利于油气保存。区内发育典型超压并存在大型超压囊,提出了超压-压力囊模式,超压与断裂体系促进了油气运移。采用数值模拟技术阐述油气运移的时代、过程与结果。通过大春晓油气田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和事件、成藏动力学机制与过程综合分析,建立了大春晓油气田成藏动力学模式和成藏模式。

徐长敏,邓文兵,吴正韩[5](2018)在《西湖凹陷油气藏轻烃录井解释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西湖凹陷油气藏类型多,油气显示特征复杂的问题,对本区域9口探井的综合录井及地化录井资料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域综合录井资料及地化录井资料特征,引入"芳香烃含量指数"和"正构烷烃重中比"两个解释参数,建立了西湖凹陷地化轻烃参数解释图版。该图版实际应用于本区域新钻3口探井的油气解释,解释符合率达到95%,该解释图版在西湖凹陷录井资料解释评价上体现了实际的应用价值,对以后的西湖凹陷油气性质的识别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陈子剑[6](2016)在《东海西湖凹陷低孔低渗气藏地层孔隙压力研究》文中提出钻井实践表明,东海西湖凹陷低孔低渗气藏异常高压发育,但是测井和地震数据对异常高压的反应较弱,导致孔隙压力的精确预测难度较大。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低孔低渗气藏的孔隙压力,实现精确的预测和监测。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角度出发,研究了低孔低渗气藏孔隙压力的预测和监测方法。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根据西湖凹陷地层岩性、储层物性、断裂构造演化以及油气运聚特征,研究了西湖凹陷孔隙压力分布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断裂构造演化与生排烃过程相配合,决定了油气的分布,而西湖凹陷发育多种不同类型的断层,并且各类断层的封闭性差异较大,导致西湖凹陷孔隙压力纵横向分布规律差异较大。结合西湖凹陷工程实例,利用声波-密度交会图、声波-有效应力交会图、以及声波-电阻率-密度曲线进行了成压机制判断。研究发现,单纯依靠测井数据的判断方法会误判低孔低渗地层的异常高压成因。结合低孔低渗气藏特点和西湖凹陷孔隙压力分布特征,研究认为生烃作用和油气充注是西湖凹陷低孔低渗气藏主要成压机制,而欠压实和构造挤压造成低孔低渗气藏高压的可能性较低。利用Eaton法和Bowers法对西湖凹陷孔隙压力进行了预测,发现由于低孔低渗地层声波速度对异常高压反应较弱,以及孔隙压力纵横向分布规律差异较大,常规孔隙压力预测方法容易低估异常高压。研究了异常高压的保压机制,提出从释压途径分析异常高压存在可能性。结合西湖凹陷构造特征,确定了断层和不整合面是影响其异常高压保存的主导因素。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了断层类型和异常高压的关系,建立了异常高压存在可能性的判断方法。从释压动力分析异常高压上限,研究了基于水力压裂和基于断层稳定性的孔隙压力上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利用地震数据预测孔隙压力上限纵向分布规律的方法,为低孔低渗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时参数的确定提供了量化的参考。工程实例应用表明,该预测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预测精度。结合西湖凹陷工程实例,研究了基于dc指数的Eaton法和标准钻速法对低孔低渗地层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dc指数的Eaton法不适用于监测低孔低渗地层卸载导致的异常高压,而标准钻速法没有考虑低孔低渗地层钻井时的围压效应。优选并修正了Young钻速方程,考虑了围压效应对低孔低渗地层抗钻强度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低孔低渗的孔隙压力监测模型,并进行了收敛性分析和工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低孔低渗地层的孔隙压力监测。

徐志星[7](2015)在《西湖凹陷异常地层压力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文中指出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的东部,其渐新统花港组下段及始新统平湖组地层异常高压现象十分普遍,但是学术界对于西湖凹陷异常地层压力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甚少,存在着异常地层压力分布特征不明、成因机理不明以及异常地层压力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机制不明等问题,困扰了该区油气的勘探与开发。本文以实测地层压力作标定,采用平衡深度法、Eaton方法、Bowers方法对西湖凹陷单井地层压力进行测井预测,结合岩性、有机质成熟度等资料建立单井地层压力纵向剖面图;以单井地层压力为基础,分析地层压力的横向和平面分布特征;结合沉积速率、岩性、有机质成熟度资料,利用声波速度-垂直有效应力交汇图判别高压成因机制;结合研究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包裹体分析数据以及超压发育史数值模拟结果,探讨了西湖凹陷地层压力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建立了西湖凹陷压控成藏模式。本文取得的认识如下:(1)利用平衡深度方法、Bowers方法及Eaton方法建立了区内单井及连井地层压力剖面。从地层压力预测效果来看,平衡深度法比较适合研究区浅层地层压力的计算,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而中深层地层压力计算使用Bowers方法及Eaton方法则效果较好,Eaton指数1.3-1.6比较适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2)通过地震层速度的计算和使用,建立了多条地震压力剖面,获得了与实际测试或测井计算基本一致的预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在研究区使用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摆脱井资料的限制,实现对未钻区域及未钻地层的超压预测。(3)基于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的超压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西部斜坡带的平湖构造带高压异常顶界面深度开始出现于始新统平湖组二段,多位于始新统平湖组三段、四段;西次凹高压异常顶界面深度开始出现于渐新统花港组下段;中央反转构造带南部高压异常顶界面深度开始于渐新统花港组下段。地层压力的横向和平面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凹陷与凸起之间的斜坡带压力系数变化比较快;西次凹高压分布较广;中央反转带东西两侧仅部分井花港组下段发育高压,推测下部平湖组广泛发育高压。(4)通过对高压成因机制研究发现,研究区高压形成机制主要以欠压实增压、有机质生烃增压、流体传导增压或是其中两种成因叠加为主。平湖构造带平湖组二段、三段泥岩段的高压主要是欠压实+有机质生烃增压成因,平湖组四段高压主要为有机质生烃+欠压实增压成因;西次凹及中央反转带深部以有机质生烃+欠压实增压为主,生烃增压强化了超压的幅度;储层高压主要是流体传导引起的,其中既有高压源岩释放出的油气向储集层中充注传导所形成的高压,也有泥岩欠压实脱水向邻近储集层排水所形成的传导型高压。(5)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的T-t演化路径表明,平湖构造带32Ma以来连续沉降的特征明显,抬升剥蚀的幅度相对较小。西次凹(XCA-2井)较明显的构造抬升剥蚀时间为8.07.7Ma到5.54.5Ma,抬升剥蚀的幅度为120 m左右,中央反转构造带(ZHS-18井)抬升剥蚀的时间大致与西次凹相当,主要为龙井运动期,剥蚀幅度为270290m。5.54.5Ma之后,为快速埋藏增温期,也是烃源岩主要生烃期和主要的油气成藏期,这为生烃增压和传导超压创造了条件。(6)压力反演结果及有机包裹体数据分析表明,区内超压的发育和烃类的成熟度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构造带的异常压力面的起始时间与油气充注期次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异常高压发育的深度与地层温度、地温梯度的变化、生烃门限深度亦具有一致性,高的地层温度促进了烃类的成熟,烃类的大量生成促进了超压的发育。(7)岩石薄片统计数据表明,平湖组有比花港组更发育的原生孔隙,而花港组的次生孔隙面孔率高于平湖组。埋藏深度更大的平湖组的原生孔隙的保存与早期沉降速率过快引起的欠压实增压能够减缓上覆岩层的机械压实作用有关。不同构造带的孔隙流体压力-储集物性-埋藏深度剖面表明,随埋深增加和超压发育幅度的增加,储集物性有明显偏离压实趋势线的趋势,超压的发育对储集物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8)分析了研究区超压封闭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总结出区内中深层段4种压控成藏类型。分别为双封闭高压型、双封闭压力过渡带型、单封闭压力过渡带型、单封闭常压型。西部斜坡区平湖构造带以双封闭压力过渡带型和单封闭常压型为主,其中平湖构造带平北宁波13区主要为双封闭压力过渡带型和双封闭高压型,宁波19区主要为单封闭压力过渡带型和单封闭常压型,宁波25区主要为单封闭常压型和双封闭压力过渡带型,平中地区为四种油气层压力类型均有发育,主要为单封闭压力过渡带型及单封闭常压型。西次凹及中央反转带主要为双封闭高压型,其次为双封闭压力过渡带型。(9)在压控成藏分类基础上,针对凹陷中深层高压对油气成藏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建立了西湖凹陷压控成藏模式,认为双封闭压力过渡带及单封闭常压带为西湖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域。上有岩性盖层与高压的单重或双重封堵,且既有自身高压烃源岩的油气供给,又有深凹充足的油气源补给,油气极易在高压强动力的驱动下向凸起及斜坡低势区运移成藏。

雷闯,叶加仁,吴景富,单超,田杨,殷世艳[8](2014)在《低勘探程度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以西湖凹陷中部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地质类比方法,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及盆地模拟技术恢复了西湖凹陷中部地区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沉积充填和构造沉降具有幕式演化特征,并以始新世地层沉积厚度最大、沉积-沉降速率最高;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具有成熟时间短、生油窗窄、生气窗宽的特点;主力烃源岩平湖组进入成熟生烃门限的时间早,生排烃能力强,且生排烃过程发生在晚渐新世至早-中中新世期间;研究区油气运移和油气聚集主要受控于古构造面,保俶斜坡带和天屏断裂陡坡带以平行流为主,中央背斜带以汇聚流为主,存在多个有利油气聚集区,油气聚集作用主要发生在龙井运动(7Ma)以来.

许婷[9](2014)在《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油气成藏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的浙东坳陷中部,是该盆地油气勘探潜力最大的凹陷之一。前人已经对该区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该区主要烃源岩对油藏的贡献认识不清,原油的特征差异及油气成藏系统研究还有待总结和再认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了新的地球化学技术手段,在综合研究油气地质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来源及油气的运移特征,并建立了成藏体系的划分依据,对重点成藏体系进行了成藏过程剖析,总结了西湖凹陷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成藏模式,主要取得认识如下:西湖凹陷原油主要来自煤系烃源岩,原油中饱和烃含量占绝对优势,对原油的生标化合物分析表明,原油的母质类型为腐殖型(Ⅲ型)干酪根,成油环境为氧化环境,原油均已达到成熟到高熟。原油饱和烃中富含二萜类化合物,高分子量的甾烷含量较低,不同构造带原油成因存在一定差别,平湖斜坡带原油生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黄岩构造带原油生源虽以陆源高等植物贡献为主,但水生生物有机质对其成烃母质也有一定比例的贡献。西湖凹陷原油可分为三类,即a、b、c三类。实际上,c类仅一口井,主要分为两大类,即a类和b类。凹陷边缘的西部斜坡带的平北地区主要为a类原油;平湖地区既有a类原油,又有b类原油,为两类原油的混合分布区;凹陷中间中央反转构造带的黄岩地区只有b类原油分布。a类原油埋深较大,原油成熟度较高,可能主要为深部来源,且这类原油具有明显的异海松烷优势。b类原油分布深度较a类原油浅,成熟度相对较低,且扁枝烷含量相对较高。西湖凹陷煤和泥岩对油气贡献,平面上,靠近凹陷边缘西部斜坡带的平北地区主要为煤贡献,平湖地区煤和泥岩均有贡献;中央反转构造带的黄岩地区主要为泥岩贡献。将西湖凹陷划分出五大成藏体系,即西部斜坡带成藏体系、西次凹成藏体系、中央反转构造带成藏体系、东次凹成藏体系和东部断隆带成藏体系,剖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源-断-盖”共控成藏理论,烃源岩是基础,断裂是枢纽,保存是关键,这三大因素制约着油气的富集和分布,并建立了典型成藏模式。

苏奥[10](2014)在《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油气成藏控制因素》文中研究说明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的东北部,面积约5.9×104km2,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凹陷;迄今为止已在凹陷内完成探井50余口,发现13个油气田和13个含油气构造,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然而西湖凹陷目前发现油气田规模多较小,具有含油气构造大而圈闭充满度低的特点,且储层物性不佳,这些约束了油气产量增长。因此,研究该区的成藏规律和控制因素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为研究对象,以石油地质学、流体包裹体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成藏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利用研究区大量钻测资料、油气地化测试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从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等方面对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解剖和总结。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石油地质基本特征:(1)源岩方面:平湖组煤系烃源岩是主要的烃源岩,可以分为煤、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煤岩有机质丰度最高,碳质泥岩其次,暗色泥岩相对最低。目前平湖组源岩的热演化程度为成熟阶段,部分为高成熟阶段。(2)储层方面:花港组储层物性相对较好,主要为常规储层,平湖组储层物性较差,主要属于低渗致密砂岩级别。(3)盖层方面:花港组上段其泥质岩含量高(大于40%),且单层厚度大,分布稳定,裂缝不发育,是研究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毛细管压力封闭是主要的盖层封闭机制。(4)圈闭方面:受区域上不同时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和沉积环境的控制,发育了多种类型的圈闭。目前已发现的主要类型为构造圈闭,其次为地层圈闭,局部发育有一些与岩体有关的圈闭。2)利用碳稳定同位素鉴别出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天外天一井天然气为深源气。地化参数计算得到天然气为成熟-高成熟阶段,原油为腐殖油,且成熟度为成熟阶段。油岩对比表明油气主要来源于平湖组煤系源岩。3)研究区油气多分布在构造带的中部和南部,而北部较少。油气多分布于大中型挤压背斜构造,主要分布在花港组和平湖组,而且在一套大型盖层之下。油气层总体上呈纵向叠加分布,中上发育常规气层,中深部发育低孔低渗气层。4)西湖凹陷断陷期后主要经历三期构造反转,第一期反转发生在始新世末(约35Ma),由玉泉运动导致;第二期反转发生在渐新世末(约25Ma),由花港运动形成的反转构造;第三期反转,由龙井运动形成,是最为强烈的一次构造反转,是形态最为明显的一期构造运动,波及范围也较广,反转形成的褶皱和逆冲断裂构造主要分布在中央构造带。5)盆地模拟显示,中央反转构造带始新统平湖组烃源岩中新世进入大规模生烃期,排烃高峰期在中新世中期。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显示,研究区有三期油气充注:即早期低熟黄色荧光油,充注时期为21Ma~16.2M6.2Ma,中期成熟蓝绿色荧光油,充注时期为10.4Ma~6.1Ma,晚期天然气及高成熟度蓝白色荧光油,充注时期为2.2Ma-OMa。其中后两期是研究区最重要的成藏时期。6)花港组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1)盖层控制气层规模;(2)断裂控制油气富集;(3)背斜构造控制油气分布;(4)成藏要素的匹配关系控制油气成藏;花港组油气成藏模式可总结为“油早气晚,下生上储,垂向运移,多富集在与断裂相关的背斜或断背斜部位,富集程度受控于盖层,多期成藏,晚期成藏模式”。平湖组主要发育低孔低渗油气资源,构造高位并非是油气聚集有利区域。成藏控制因素主要为源控和相控。即油气主要储存于物性相对较好,排烃强度较强的地方,勘探目标主要是“甜点”。因此研究区存在两种主要的成藏模式。第一类是花港组为代表,主要特征为下生上储,多期成藏、受控于大型背斜和断背斜。第二类是以平湖组为代表,主要特征为自生自储、多期成藏、受控于储层物性和排烃强度。

二、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油气运移特征模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油气运移特征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断陷盆地斜坡带大型油气田成藏条件——西湖凹陷平北缓坡断裂与岩性控藏有利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 平北缓坡油气成藏条件与断盖配置控藏
3 有利断裂圈闭成藏区
4 三角洲前缘与有利成藏区
5 地震波衰减指示的有利含气区
6 油气成藏有利区预测
7 结论

(2)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天然气运移特征与成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天然气成藏关键时刻和运移方式
    2.1 天然气主成藏期及成藏关键时刻
        2.1.1 流体包裹体样品及分析方法
        2.1.2 流体包裹体特征
        2.1.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及主成藏期
    2.2 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特征与运移方式
        2.2.1 天然气组分、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成因与来源
        2.2.2 天然气运移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3 天然气成藏组合与成藏模式
    3.1 源上常规天然气成藏组合
    3.2 源上致密天然气成藏组合
    3.3 源内致密天然气成藏组合
4 结论

(3)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差异性气侵的成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油地质背景
2 气侵特征
    2.1 原油物性及油气分布特征
    2.2 油气分布差异分析
        2.2.1 烃源岩生油气特征
        2.2.2 气侵特征
        2.2.3 差异气侵特征
        a.平湖油气田
        b.平北地区
3 油气分布模式及勘探研究意义
4 结论和建议

(4)东海陆架盆地大春晓油气田成藏动力学特征及成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资料与技术方法
3 大春晓油气田成藏要素、动力学机制和模式
    3.1 大春晓地区火山岩浆作用与烃源岩成熟特征关系
        3.1.1 火山岩浆作用是油气成藏增温特征要素
        3.1.2 较高的古地温是成烃转化增温过程中油气成藏的有利特征要素
    3.2 大春晓地区压力场特征要素
        3.2.1 大春晓地区压力场及超压特征
        3.2.2 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与大春晓地区超压关系
    3.3 大春晓地区地质历史时期应力场特征
    3.4 大春晓地区油气运移动力学要素
        3.4.1 大春晓油气田赋存分布特征
        3.4.2 油气运移动力学时间、过程及量比关系特征
    3.5 大春晓油气田成藏动力学机制及模式
        3.5.1 大春晓油气田含油气系统成烃-成藏动力学系统机制与过程
        3.5.2 大春晓油气田自生储盖型成烃-成藏动力学系统机制与过程
    3.6 大春晓油气田成藏动力学模式
4 结论

(6)东海西湖凹陷低孔低渗气藏地层孔隙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异常高压成压机制及其判断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异常高压保压机制的研究现状
        1.2.3 孔隙压力预测及监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断层封闭性及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2.5 孔隙压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低孔低渗地层常规孔隙压力研究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2.1 概述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理和构造位置
        2.2.2 地层岩性与储层物性
        2.2.3 断裂构造与油气运聚演化特征
        2.2.4 现今孔隙压力与温度分布特征
    2.3 成压机制判断方法适用性研究
        2.3.1 成压机制判断方法
        2.3.2 西湖凹陷低孔低渗地层成压机制判断
        2.3.3 低孔低渗地层成压机制判断方法适用性研究
    2.4 孔隙压力预测方法适用性研究
        2.4.1 孔隙压力预测方法
        2.4.2 西湖凹陷低孔低渗地层孔隙压力预测
        2.4.3 低孔低渗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方法适用性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孔低渗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方法
    3.1 概述
    3.2 异常高压存在可能性研究
        3.2.1 异常高压保存的影响因素
        3.2.2 异常高压存在可能性BP人工神经网络综合判断
    3.3 孔隙压力上限研究
        3.3.1 孔隙压力上限计算方法
        3.3.2 孔隙压力上限影响因素分析
    3.4 孔隙压力上限纵向分布规律预测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孔低渗地层孔隙压力监测方法
    4.1 概述
    4.2 孔隙压力监测方法适用性研究
        4.2.1 孔隙压力监测方法
        4.2.2 低孔低渗地层孔隙压力监测方法适用性研究
    4.3 钻速方程优选及修正
        4.3.1 钻速方程及其影响因素
        4.3.2 低孔低渗地层钻速方程的优选与修正
    4.4 低孔低渗地层孔隙压力监测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应用与实例分析
    5.1 工程背景概述
    5.2 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应用实例
        5.2.1 孔隙压力钻前预测
        5.2.2 孔隙压力随钻监测
    5.3 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应用实例
        5.3.1 孔隙压力钻前预测
        5.3.2 孔隙压力随钻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A 西湖凹陷已钻井地震剖面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西湖凹陷异常地层压力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地层高压研究现状
        1.2.1 高压盆地分布特征
        1.2.2 异常高压成因机制
        1.2.3 地层孔隙压力预测
        1.2.4 高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思路
        1.3.3 关键技术
        1.3.4 可行性分析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创新性成果
第2章 西湖凹陷地质特征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构造背景
        2.1.2 构造特征
    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2.2.1 地层划分与岩性特征
        2.2.2 沉积特征与沉积演化
    2.3 勘探概况
第3章 异常地层压力预测及分布特征
    3.1 测井资料异常地层压力预测
        3.1.1 测井资料预测地层压力方法及原理
        3.1.2 实测压力点分布特征
        3.1.3 单井地层压力的预测及其发育特征
        3.1.4 异常孔隙压力的分类
        3.1.5 典型二维剖面的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3.2 地震资料异常压力预测
        3.2.1 地震资料异常地层压力预测方法
        3.2.2 二维地震资料异常地层压力预测
    3.3 地层压力平面分布特征
        3.3.1 不同层段最大压力系数平面展布特征
        3.3.2 不同压力系数界面展布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西湖凹陷异常地层压力成因机制
    4.1 地层异常压力形成的地质条件分析
        4.1.1 欠压实作用的地质条件
        4.1.2 生烃作用的地质条件
        4.1.3 构造挤压作用的地质条件
        4.1.4 封闭体系
    4.2 异常压力成因机制分析方法简介
    4.3 典型井的地层异常压力成因机制分析
        4.3.1 平湖构造带
        4.3.2 西次凹地区
        4.3.3 中央反转构造带
    4.4 地层异常压力成因机制综合分析
        4.4.1 地温场特征
        4.4.2 实测高压储层特征
        4.4.3 高压成因分类
        4.4.4 高压主要成因平面分布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西湖凹陷异常地层压力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5.1 超压对油气成藏影响概述
        5.1.1 超压影响成藏要素
        5.1.2 超压影响成藏过程
    5.2 异常高压与有机质热演化的关系
        5.2.1 热史恢复
        5.2.2 现今地温
        5.2.3 有机质热演化与超压的关系
    5.3 异常高压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5.3.1 超压流体对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
        5.3.2 超压发育与孔隙构成的关系
        5.3.3 超压发育对物性的影响
    5.4 异常高压对盖层封闭的影响
        5.4.1 盖层条件分析
        5.4.2 异常超压与盖层的封闭性分析
    5.5 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5.5.1 超压发育演化史
        5.5.2 油气充注史
        5.5.3 超压发育与油气成藏的耦合性分析
    5.6 西湖凹陷压控成藏模式
        5.6.1 压控成藏类型分析
        5.6.2 平湖构造带压控成藏类型
        5.6.3 西次凹压控成藏类型
        5.6.4 中央反转构造带压控成藏类型
        5.6.5 西湖凹陷压控成藏模式
    5.7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低勘探程度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以西湖凹陷中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方法和原理
    2.1 类比分析的基础
    2.2 盆地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
3 成藏动力学过程
    3.1 构造沉降史
    3.2 地层埋藏史及烃源岩成熟史
    3.3 烃源岩生排烃史
    3.4 运移聚集史
4 认识与结论

(9)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油气成藏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油气成藏研究进展
        1.2.2 西湖凹陷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构造特征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构造运动
        2.2.3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
        2.3.1 古近系
        2.3.2 新近系
        2.3.3 第四系
第3章 原油特征分析及族群划分
    3.1 原油特征分析
        3.1.1 原油同位素特征
        3.1.2 原油族组成特征
        3.1.3 原油沉积环境分析
        3.1.4 原油成熟度评价
        3.1.5 原油母质来源分析
    3.2 原油族群划分
        3.2.1 原油族群划分参数选取
        3.2.2 原油族群划分结果
        3.2.3 原油类型的分布
    3.3 煤和泥岩对油气的贡献研究
第4章 油气运移路径示踪
    4.1 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
        4.1.1 砂岩型输导体系
        4.1.2 不整合输导体系
        4.1.3 断层型输导体系
    4.2 油气运移路径
        4.2.1 原油物性判断油气运移
        4.2.2 原油甾烷参数判断油气运移
        4.2.3 原油芳烃参数判断油气运移
        4.2.4 含氮化合物油气运移示踪
第5章 西湖凹陷成藏体系划分
    5.1 概述
    5.2 西湖凹陷成藏体系划分依据
        5.2.1 盆地构造格局
        5.2.2 油气分布差异性
        5.2.3 油气物理性质的差异性
        5.2.4 原油类别差异
        5.2.5 煤和泥岩贡献差异
        5.2.6 油气藏分布及运移指向
    5.3 成藏体系划分结果
第6章 重点地区成藏过程分析
    6.1 平北地区成藏过程
        6.1.1 流体包裹体法确定平北地区原油成藏时期
        6.1.2 岩芯逐次洗提技术确定平北地区原油成藏期次
    6.2 平湖地区成藏过程
    6.3 黄岩地区成藏过程
第7章 西湖凹陷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7.1 西湖凹陷成藏主控因素
        7.1.1 良好的油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7.1.2 断裂作用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7.1.3 盖层条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7.2 西湖凹陷典型成藏模式
        7.2.1 西部斜坡带平北地区成藏模式
        7.2.2 西部斜坡带平湖地区成藏模式
        7.2.3 黄岩构造带成藏模式
第8章 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与勘探现状
        2.1.1 区域构造位置
        2.1.2 勘探现状
    §2.2 沉积层序及沉积相
        2.2.1 地层层序
        2.2.2 沉积相
        2.2.3 沉积充填演化
        2.2.4 古近系沉积相模式
第三章 成藏基本地质条件
    §3.1 烃源岩特征
        3.1.1 烃源岩发育特征
        3.1.2 有机质丰度
        3.1.3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3.1.4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3.2 储集层特征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物性特征
    §3.3 盖层特征
        3.3.1 盖层类型及特征
        3.3.2 盖层封闭机制
    §3.4 圈闭特征
        3.4.1 圈闭类型
        3.4.2 圈闭形成时期
第四章 中央反转构造带成藏特征及控制因素
    §4.1 油气类型与分布
        4.1.1 油气类型特征
        4.1.2 油气分布特征
    §4.2 油气来源
        4.2.1 天然气成熟度与来源
        4.2.2 原油成熟度与来源
    §4.3 构造演化特征
        4.3.1 凹陷构造演化阶段
        4.3.2 断裂演化
        4.3.3 反转构造期次
        4.3.4 反转构造样式
    §4.4 生排烃史和成藏史
        4.4.1 生排烃期
        4.4.2 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
    §4.5 花港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4.5.1 盖层控制气层规模
        4.5.2 断裂控制油气富集
        4.5.3 背斜构造控制油气分布
        4.5.4 成藏要素的匹配关系控制油气成藏
        4.5.5 花港组油气成藏模式
    §4.6 平湖组成藏控制因素讨论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油气运移特征模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断陷盆地斜坡带大型油气田成藏条件——西湖凹陷平北缓坡断裂与岩性控藏有利区[J]. 江东辉,蒲仁海,苏思羽,范昌育,周锋,杨鹏程. 天然气工业, 2021(11)
  • [2]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天然气运移特征与成藏模式[J]. 刘金水,张书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1(08)
  • [3]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差异性气侵的成藏模式[J]. 刘金水,赵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4]东海陆架盆地大春晓油气田成藏动力学特征及成藏模式[J]. 许红,张威威,季兆鹏,王黎,王晴,苏大鹏,雷宝华,杨艳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1)
  • [5]西湖凹陷油气藏轻烃录井解释方法[J]. 徐长敏,邓文兵,吴正韩. 内江科技, 2018(09)
  • [6]东海西湖凹陷低孔低渗气藏地层孔隙压力研究[D]. 陈子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7]西湖凹陷异常地层压力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D]. 徐志星.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8]低勘探程度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以西湖凹陷中部地区为例[J]. 雷闯,叶加仁,吴景富,单超,田杨,殷世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7)
  • [9]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油气成藏系统分析[D]. 许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 [10]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油气成藏控制因素[D]. 苏奥.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油气运移特征模拟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