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词出现的条件

反义词出现的条件

一、反义语素的出现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易静[1](2021)在《反义语素合成词教材编写及留学生习得偏误研究》文中指出

刘庆濮[2](2021)在《现代围棋词汇的构词机制及来源研究》文中提出围棋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围棋活动作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不仅其中的着法和策略变化万千,其词汇用语也是丰富多样的。围棋词汇属于棋类专业领域,在构词成分和构词模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其与现代汉语词汇之间更是具有紧密的关系,但学界对围棋词汇的研究十分匮乏。本研究以现代汉语词汇、词法理论作为重要理论支撑,对728个围棋词进行了内探结构形式与意义、外探来源的详尽分析。文章绪论部分首先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并说明选题缘由。其次,在广泛搜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近年来词汇研究新成果和围棋研究现状,力求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出更具有广度和深度的研究。再次,确定围棋词汇的选取范围,为进一步展开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定量统计法、对比分析法、描写与阐释相结合等方法,利用词汇学和词法研究等理论,主要针对围棋词汇的内部构词机制和来源作了详细而又深入的分析,体现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文章的主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围棋词汇中五个高频词汇单位“劫”“子”“棋”“着(zhāo)”和“布局”进行分析,从构词特点与构词模式两方面进行深入探究。第二部分对围棋词汇中的特殊构词语素进行分析,围棋词汇中大量出现反义语素对举构词、近义语素共同构词和数目语素构词的现象。第三部分对围棋构词成分的来源进行分析,围棋构词成分来源于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多个领域,如“人”类、“动物”类、“器物”类和“植物”类等,各个领域的语素进入围棋领域或单独成为或与其他语素组合成为围棋词汇,围棋词汇中有些词也进入了现代汉语日常交际范畴,为人们表达围棋领域之外的思想、信息等而服务。本文发现并总结了围棋词汇在构词机制和来源方面的一些特点,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首先在各种围棋工具书、围棋研究性着作、围棋教科书基础上,经过反复筛选、甄别,自行建立了包含728个围棋词在内的现代围棋词汇系统,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第二,在学界首先对现代围棋词汇中词汇单位的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发现“劫”“子”“棋”“着(zhāo)”和“布局”不仅出现频率高,而且所构围棋词在各个音节形式中都有分布,体现出连环能产性的特点。进一步探究其语源,发现它们的意义不断演变,在围棋词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系统中的意义虽不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发现围棋词具有模式化的构词方式,并深入探究了具体的模式以及各个层级的模式所界定的意义范畴。第三,发现了现代围棋词汇中所蕴含的特殊语素构词的现象,并对其力所能及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围棋词汇中的反义语素构词反映了围棋博弈活动相反相成的实质,在博弈时,对战双方始终处于输——赢的胶着对弈状态之中;由同义或近义语素构成的同义词较多,这类构词可使人们在围棋活动中的使用更为方便和随意,但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或许说明了在围棋这一不够大众化的专业词汇系统中,词汇的规范化程度比较弱。由数目语素构成的围棋词中,数目语素在围棋词汇中所表示的意义和在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中的意义既不同也有一定的联系,这既体现了围棋词汇对于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继承,也体现了围棋词汇的创造者根据围棋特定领域的需要对来自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领域的词进行了一番改造,这种继承与改造不只限于数目围棋词之中,在非数目围棋词内部也有较显着的体现。第四,总结了围棋词汇系统和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之间的相互借鉴、渗透关系,系统梳理了围棋构词成分所源于的现代汉语多个词汇领域,如“人”类、“动物”类和“器物”类等领域,反过来,对围棋词汇渗透到现代汉语领域的一些词,如“先手”“死棋”“妙着”等,也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未来围棋词汇有可能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产生的影响也做了一定的预测。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通过对现代围棋词汇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围棋词汇的内部语言机制,对于丰富现代汉语词汇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或在一定程度上可为现代汉语专业领域的词汇研究拓宽道路,这是本文的理论价值;同时,本研究所构建的728个围棋词汇语料库,以及所揭示的一些规律或提出的某些见解,或许能够对今后词典编纂者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视角,这是本研究在词典编纂领域的应用价值;再次,本研究汇集的728个围棋词汇,以及对之做出的相关描写与解释,或许能够帮助围棋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围棋词汇,促使围棋教与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这是本研究在围棋教学领域的应用价值;最后,对围棋词汇的探究在展现中华民族的创造性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这是本研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

张桂梅[3](2020)在《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义关系是汉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聚合关系,对言形式是汉语中由来已久的一种语言型态。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名词是二者结合的一种集中体现。文章以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名词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其类型、特点及造词地位,然后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调查结果选取16对高频的“单音节反义语素”作为造词语素,抽样调查其在《近代汉语大词典》(2008)、《近代汉语词典》(2015)、《古代汉语词典》(2015)、《辞源》(2015)等辞书中的构词情况,并以专书、专题、断代的反义词及复音词研究成果作为参照,考察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探求其成因、发展规律和特点。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调查显示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名词在名词中约占10.24%。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中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反义名词(即部分同素反义名词)占该词典所收双音节反义名词的57.89%。这说明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名词是汉语名词和名词反义词中的重要类型。历时考察表明现代汉语中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名词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累积而来的。这类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萌芽,在上古汉语中产生发展,在中古汉语中壮大成熟,在近代汉语时期曾一度放慢发展速度,到了现代又再次兴起。在此过程中,这类词的内部成员在词形和词义上均有消亡、传承和更新,在造词语素“单音节反义语素”的使用等方面体现出不平衡。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组合构成的双音节名词包括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和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两类,以前者为多。它们形式上以“单音节反义语素+同形语素”这种区别性特征在前的形式为主、结构上以定中式偏正结构为主的特点统一于突出特性、区别事物这一词义表达需要。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来源于反义同步造词和反义类比造词,彼此间语义对应性较强,多保持一对一的语义对应关系,词义发展基本遵循“同步引申”的原则,该类词是双音节名词反义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每个双音节名词都有相应的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词,我们在充分分析了不具有部分同素反义词的名词类型后,指出反义词构成方式的多样性、语素组合及表义的灵活性、反义词使用的不平衡性等多种因素是其成因。与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形成相关的部分同素反义造词法是在先秦汉语复音化萌芽的大背景下,适应汉语名词反义词表达的需要,将形式、结构和意义结合起来创造出来的一种兼顾了理据性和能产性的造词法。这种造词法之所以能沿用至今,是有其深层的认知基础的,我们运用认知语义学的原型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类推理论等对汉语中这种特别的造词法进行了分析,认为部分同素反义造词法本质上是以矛盾认知为原型,通过概念隐喻进行的一种造词类推。这种造词类推具有类型学意义,不仅汉语中从古至今可以运用此法造出大量的反义词,现代英语中也存在此种造词法。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是汉语名词中的一种特殊存在,它们往往来源于反义自行造词。由于造词时彼此不相互参照,因此除了词形相同外、词性多不相同,名词性词义也一定不相对应。我们在分析了其词义不对应的具体情况后,指出其形成与语法结构理解的自由度、构词语素理解的自由度以及构词语素发生的非对称性历史演变等因素相关。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和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是表层形式相同而内在本质不同的两类词。对这两类词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有益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汉语、编纂辞书、运用修辞、完成交际,还有益于我们深入认识汉语的造词法和词汇的发展史。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造词法,部分同素反义造词法还将在汉语中继续发挥作用。

牛宇琪[4](2020)在《现代汉语反义语素不平衡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中选取释义中带有“跟x相对”标记的102对反义语素。按语素性质将其分为成词反义语素、不成词反义语素、混合类反义语素三种类型。研究过程中以标记理论为基础,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为研究方法,考察了反义语素在语义层面、构词层面、使用层面三个层面的不平衡,并计算其不平衡度。最后总结了不平衡现象出现的原因。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语义层面的描写和分析。分析了三类反义语素义项总量与反义义项之间的不平衡、反义义项数量的不平衡、义项性质的不平衡、引申义间出现顺序的不平衡以及义项与词性的相关情况。对比发现在语义层面三类反义语素均为:义项总量的不平衡偏高;反义义项数量的不平衡偏低;义项性质的不平衡偏低;引申义出现顺序的不平衡在不成词语素中分布偏高,在其他语素中分布偏低。义项与词性的相关性共有三种情况:一为义项与词性完全平衡;二为义项不平衡,词性平衡;三为词性不平衡,义项平衡。第二,构词能力层面的描写和分析。这一部分统计了所有反义语素在《汉语大词典》与《现汉》中的参构词语,计算其不平衡度。并分析了三类反义语素在各不平衡度中的分布情况与各词性语素的不平衡度分布情况。在构词能力中三类语素的不平衡度普遍分布于低不平衡度,且分布趋势均为低不平衡度>中不平衡度>高不平衡度>完全平衡>完全不平衡。第三,使用频率层面的描写和分析。这一部分的语料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的多领域语料库。统计了三类反义语素的使用频率并计算不平衡度,分析了各不平衡度的分布情况与各词性语素在不平衡度中的表现。在使用频率中三类反义语素不平衡度普遍偏高。分布趋势为高不平衡度>中不平衡度/不平衡度>低不平衡度/中不平衡度。第四,反义语素不平衡的原因分析。分为词汇系统内部与语用因素两方面的原因。从语义、构词层面分析语言内部不平衡的原因;从经济原则角度、礼貌原则角度、乐观原则角度等角度分析语用层面的原因,并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现汉》中反义词的标注问题提出了统一规范反义语素的义项标注、不同词性的语素不可呈反义关系、多音语素的反义关系要标注全面、增加“好”的义项,以上四方面的建议。

颜丽碧[5](2020)在《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反义复合词偏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词汇系统里,反义复合词是汉语和越南语中非常特殊的一类词,因其结构特殊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很多学者对汉语的反义复合词的研究比较深入,更有不少的学者对某一个反义复合词进行了更深层的分析。虽然越南语里的反义复合词数量不多,且有的反义复合词本身的结构比较复杂,很少有学者选择反义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但仍有值得研究的价值。中越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关系友好的邻邦,文化与经济交流频繁。从古至今,越南一直受汉文化的影响,同样,越南语的产生和形成也受到了汉语的极大影响。因此,汉越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多异同之处,这对于习得汉语的越南学习者来说是个优势,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之处也增加了语言辨析的难度。本研究以《新汉语词汇等级大纲》(1-6级)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反义复合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汉语与越南语中的反义复合词进行对比,找出共性和差异之处,指出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反义复合词的常见偏误,针对其偏误类型和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反义复合词教学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第一章主要将汉越反义复合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汉越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对比、复合词语素构成对比、词性对比及构词特点对比,深入分析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第二章是问卷调查。经过反义复合词基本情况的异同分析,对中高级汉语水平的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反义复合词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越南学习者对汉语反义复合词的掌握情况,统计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反义复合词时的常见偏误,为本文的继续研究提供依据。第三章结合问卷调查和语言对比的结果,从词义理解、语素排列、词类判断等角度归纳其偏误类型,分析其偏误原因。第四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越南汉语学习者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最后是论文的结语。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让越南汉语学习者对汉越反义复合词的异同有更加清晰的认知,避免偏误,提高学习效率,对汉语教师的教学有帮助。

仝婕[6](2020)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内部结构和语义关系复杂,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时的一个难点。目前国内学术界仅有关于局部同素反义构词这一现象的研究,鲜有针对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专门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研究更为有限。本文拟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入手,对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并针对汉语学习者学习该类词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语言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两个角度对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进行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第二部分从结构、词性和语义三方面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进行分析说明,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基于对留学生习得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情况的考察,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以及学习环境的影响四个角度对影响习得的因素作进一步探究。第四部分将从大纲、教材安排和学生学习策略三方面提出具体教学建议,以期能够改进对外汉语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教学。

布沙热木·喀哈尔[7](2019)在《汉维反义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义词是每个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汉语反义词研究在词汇研究中占重要地位,无论从反义词的语义、语用、结构、语序等角度,还是从反义词的不对称情况、修辞作用的角度研究都有些比较客观的研究成果。由于汉语与维吾尔语都属于不同的语系,这两种语言表示反义关系的形式不同,但也有共性的一面。本文从汉维反义词的分类、结构、语义、语序以及语用特点等五个角度来对比汉语和维吾尔语反义词并揭示出其异同。全文共有七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包括汉语和维吾尔语反义词的研究状况、选题目的和意义、本章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语料来源等内容。第二章为汉维反义词的分类,主要研究汉语和维吾尔语反义词的界定以及反义关系,从不同角度来研究汉语和维吾尔语反义词并找出异同。第三章为汉维反义词的结构对比,本章从反义词的构词方式来对比汉语和维吾尔语反义词。将汉语反义词的结构方式分为单纯反义词、复合式反义词和附加式反义词等三种;维吾尔语反义词的结构分为根词形式的反义词、派生词形式的反义词、复合式或对偶词形式的反义词等三种类型并进行对比,指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第四章为汉维反义词的语义对比。笔者从逻辑关系上把汉语和维吾尔语反义词分为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两类;从义项关系上研究汉语和维吾尔语反义词之间的义项关系;从反义词与同义词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汉语和维吾尔语同义词的反义词关系并指出异同之处。第五章为汉维反义词的语用特点。笔者从汉维反义词的语用特点来进行对比,并揭示出汉维反义词在语用特点上的异同。第六章为汉维反义语素的词序特点。本文以汉维反义语素的词序规律为出发点,对比两种语言并找出词序上的特点。第七章为结语。从整体总结本文主要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李绮思[8](2019)在《汉语学习者反义复合语气副词的偏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义复合语气副词是汉语语气副词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类,其特别之处在于其前后两个构词语素是反义关系,此后经历语法演变由实义词虚化成了语气副词。虽然在汉语中数量不占优势,但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而其语义、语法、语用上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又使汉语学习者无法完全掌握并运用此类词语,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此类词语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总结了学术界关于此类词语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论述了本文研究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对应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此类词语时产生偏误的原因,本文针对汉语国际教育对反义复合语气副词进行了本体研究,从多角度分析了此类词语在语义、语法、语用上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将选定的6个词语(迟早、多少、反正、始终、早晚、幸亏)放入语料库中进行对语料的穷尽性提取,再对由此得到的偏误语料进行分析。在科学的偏误情况统计和偏误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此类词语时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的语因素、教材因素、教学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此类词语有其悠久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汉语学习者理解的难点之一。最终,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归纳总结,本文概括了此类词语的教学难点,从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及教学设计,更好地服务于汉语国际教育。

盖敏[9](2019)在《名词性“形1+形2”式复合词的语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复合词的研究日益深入,语素的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本文将两者进行结合,以名词性的“形1+形2”式复合词为研究对象,从形语素项出发,考察复合词内语素项之间的关系,分析词义和语素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探求该类复合词在组合结构中的语义变化情况,以期能够丰富汉语复合词的语义研究,为形语素构词研究提供助力。首先,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筛选符合条件的115个词项作为研究对象,标注其词义和语素义等相关信息,形成该类复合词的语义信息库。并对复合词进行分析提取形语素项,共计151个。其次,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采用《现代汉语语义词典》(俞士汶主编)的语义分类体系对形语素以及组合形成的名词语义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考察形语素项之间的语义选择机制,归纳出不同义类的形1对形2或形2对形1的语义选择序列,考察其搭配数量和频度,并且构建出语义组合模型,区分出语素项之间组合的强势模型与弱势模型。其中物性值类语素和事物类名词所占比例最大,分别是70%与95%,语义组合模型共计29大类,52小类,其中强势组合11类,弱势组合41类。再次,以该类复合词的特殊类型即联合式为样例进行语义关系分析。研究对象中有77%的复合词内部语素之间呈同/近义关系或反义关系,本文对每一类别进行细化分析,同/近义语素联合式复合词中,区分出是否同一语义类,考察语义类的异同对表义的影响情况;反义语素联合式复合词中,从内部语素以及外部复合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接着,根据实际将联合式复合词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语素义直接地反映词义、语素义间接地反映词义、语素义脱落或语素义与词义无关,讨论各类语义类型的特点以及构词情况。最后分析反义语素联合式复合词的反义类型与词义类型的关系,考察其内部的排序规律并对这类词进行认知解释。重要结论为:1.反义语素复合词一般强调事物的相对属性。2.反义语素复合词词义有时也会是抽象化的上位词,用来概括整体。3.反义语素复合词中脱落的语素意义较为“积极”,表义的语素意义一般较“消极”。4.同/近义语素复合词中会显现出两个语素隐藏的共同义征,即词义会扩大。最后,从动态的语义变化角度考察语素、词在组合结构中的语义变化情况,并对语义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语素的语义变化根据实际可以将其概括为:语素意义的凸显、语素意义的转化以及语素意义的脱落三大类。词语的语义变化分别是:修饰主体的变化、语义弱化、语义转移以及语义缩小。综上所述,本文基于真实的语义信息库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语义分析,力求做到客观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但由于时间、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有些方面仍不够深入,尤其是动态的语义变化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刘冬冬[10](2018)在《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与对外汉语教学》文中指出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词汇类型,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并列而成,例如“黑白”“动静”“反正”“吞吐”“上下”“兄弟”等,这类词汇叫做反义语素合成词,也被称为“对立词”、“反义复合词”、反义连文词。据考察,在殷代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这种语言现象,因此,可以说,它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是汉语中表达矛盾对立概念的基本方式。虽然反义语素合成词是汉语中比较特殊而又有趣的一类,但对于留学生来说,此类词汇的习得并非轻而易举,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汉语本体上,不能直接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因此,本文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反义语素合成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究。笔者将收录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62个反义语素合成词作为研究基础与对象,分析这62个反义语素合成词在词性、词义、文化内涵方面的特点,并与俄语、英语中反义并列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与俄语、英语反义并列结构在数量、构词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笔者在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针对母语为俄语的汉语学习者,展开了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习得测验。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被试留学生在学习反义语素合成词时,无论是对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词性判断、语素搭配,还是对词汇意义、词汇包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帮助汉语学习者克服这些学习难点,帮助留学生更好掌握该类词汇的规律,达到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教学目标,本文提出要合理把握教学时机、运用语素教学法并不断加强学生语构意识、使用恰当的文化疏导及汉外对比的教学方法,以期能为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语法、语义、语用和文化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二、反义语素的出现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义语素的出现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2)现代围棋词汇的构词机制及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语料选取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价值
一、围棋词汇中高频词的构词特点及构词模式
    (一)连环式构词特点
    (二)模式化构词方式
    小结
二、围棋词汇中的特殊构词语素分析
    (一)语素对举构词
    (二)数目语素构词
    小结
三、围棋构词成分的来源
    (一)源于和人相关的词或语素
    (二)源于和动物相关的词或语素
    (三)源于和器物相关的词或语素
    (四)源于和植物相关的词或语素
    (五)源于和天体或自然现象相关的词或语素
    (六)源于和军事行为相关的词或语素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同素词范畴的研究
        1.2.2 单音节反义语素造词范畴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4.1 研究对象及界定标准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理论背景
        1.6.1 类推理论
        1.6.2 概念隐喻理论
        1.6.3 原型理论
    1.7 语料的选择及来源
        1.7.1 语料的选择标准
        1.7.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现代汉语中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
    2.1 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
        2.1.1 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类型
        2.1.2 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语义对应性
        2.1.3 不具有部分同素反义词的双音节名词的类型及其成因
        2.1.4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特点
        2.1.5 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产生的文化背景及作用
    2.2 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
        2.2.1 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界定
        2.2.2 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类型
        2.2.3 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词义不对应的体现
        2.2.4 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成因
        2.2.5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特点
    2.3 现代汉语中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的特点
第三章 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的历时考察
    3.1 近代汉语中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
    3.2 古代汉语中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
第四章 汉语中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的形成及演变
    4.1 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的来源
    4.2 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的演变
第五章 认知视角下的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
    5.1 认知和词义的形成
    5.2 认知和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产生
        5.2.1 矛盾认知和单音节反义词
        5.2.2 认知与单音节反义词的意义范畴
        5.2.3 部分同素反义名词产生的认知基础和语法基础
        5.2.4 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生成和类推
第六章 研究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的意义
    6.1 研究双音节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意义
    6.2 研究双音节假性部分同素反义名词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现代汉语反义语素不平衡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反义词的界定
        1.3.2 反义词的分类
        1.3.3 反义词与反义语素的研究角度
        1.3.4 涉及的语言学理论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反义语素与不平衡度的分类
    2.1 反义语素的划分
        2.1.1 成词反义语素
        2.1.2 不成词反义语素
        2.1.3 混合类反义语素
    2.2 不平衡度
        2.2.1 不平衡度的计算方法
        2.2.2 不平衡度的划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词反义语素不平衡的表现
    3.1 义项层面
        3.1.1 义项总量与反义义项的平衡情况
        3.1.2 反义义项之间的不平衡情况
        3.1.3 义项与词性的平衡情况
    3.2 构词能力层面
        3.2.1 词性与构词能力不平衡的关系
        3.2.2 义项与构词能力不平衡的关系
    3.3 使用频率层面
        3.3.1 词性与使用频率不平衡的关系
        3.3.2 义项与使用频率不平衡的关系
    3.4 句法分布层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成词反义语素不平衡的表现
    4.1 义项层面
        4.1.1 义项总量与反义义项的对称情况
        4.1.2 反义义项之间的不平衡情况
        4.1.3 义项与词性的相关情况
    4.2 构词能力层面
        4.2.1 词性与构词能力不平衡的关系
        4.2.2 义项与构词能力不平衡的关系
    4.3 使用频率层面
        4.3.1 词性与使用频率不平衡的关系
        4.3.2 义项与使用频率不平衡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类反义语素不平衡的表现
    5.1 义项层面
        5.1.1 义项总量与反义义项的分布情况
        5.1.2 反义义项间的不对称情况
        5.1.3 义项与词性的平衡情况
    5.2 构词能力层面
        5.2.1 词性与构词能力不平衡的关系
        5.2.2 义项与构词能力不平衡的关系
    5.3 使用频率层面
        5.3.1 词性与使用频率不平衡的关系
        5.3.2 义项与使用频率不平衡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反义语素不平衡产生的原因
    6.1 词汇系统内部因素
        6.1.1 义项分布的影响
        6.1.2 构词能力的影响
    6.2 语用因素
        6.2.1 经济原则的影响
        6.2.2 突显性原则的影响
        6.2.3 礼貌原则的影响
        6.2.4 乐观原则的影响
第七章 对辞书编纂的建议
    7.1 反义义项标注不统一的情况
    7.2 反义义项漏标的情况
        7.2.1 单音语素的漏标情况
        7.2.2 多音语素的漏标情况
    7.3 不同词性的语素呈反义关系的情况
    7.4 语素“好—坏”反义义项的标注问题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反义复合词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本文的相关研究现状
        (一) 汉语反义复合词研究
        (二) 越南语反义复合词研究
        (三) 汉越反义复合词对比研究
    三、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汉越反义复合词基本情况异同分析
    第一节 汉越反义复合词语义异同分析
        一、语义相同的汉越反义复合词
        二、语义交叉的汉越反义复合词
        三、语义不同的汉越反义复合词
    第二节 汉越反义复合词语素构词异同分析
        一、两个语素的平等关系
        二、两个语素的相连关系
        三、两个语素的反义关系
        四、两个语素的构词顺序
        五、两个语素换位可能性
    第三节 汉越反义复合词词性特点分析
        一、名+名=名的类型
        二、动+动=动的类型
        三、形+形=名的类型
        四、动+动=名的类型
        五、形+形=动的类型
        六、名+名=形的类型
        七、汉语形+形=名/副与越语形+形=形类型
        八、汉语动+动=名/副与越语动+动=动类型
        九、汉语名+名=动/副与越语名+名=名类型
第二章 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反义复合词调查与统计
    第一节 问卷设计
        一、选词原则
        二、选词角度
        三、题型设计
        四、调查对象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一、学习者基本信息结果统计
        二、反义复合词测试结果统计
第三章 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反义复合词偏误类型
    第一节 词义理解偏误
        一、词义糅合
        二、词语混淆
    第二节 语素排列偏误
        一、构词顺序的排列偏误
        二、声调对构词顺序的影响
    第三节 词类判断偏误
        一、名词性并列项词汇化成动词
        二、形容词性并列项词汇化成名词
        三、实词性并列项词汇化成为虚词
第四章 越南学习者汉语反义复合词教学建议
    第一节 针对偏误的教学建议
        一、结合语境讲解词义教学
        二、依据词性进行分步教学
        三、依据构词顺序讲解词义
    第二节 相关的教学建议
        一、附加汉越文化理解教学
        二、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新汉语词汇等级大纲》(1-6级) 反义复合词统计
    附录二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反义复合词
    附录三 :关于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反义复合词的问卷调查
致谢
个人简历

(6)对外汉语教学中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界定
        二、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结构、词性和语义的研究
        三、语料库中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习得情况研究
        四、针对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教学建议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五节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一、汉语本体研究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三、述评小结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使用情况调查
    第一节 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界定和范围
        一、同素
        二、局部同素
        三、反义关系
        四、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
    第二节 大纲中的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
        一、大纲中的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及其对应等级
        二、大纲中的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对比统计和分析
    第三节 教材中的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
        一、教材中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考察
        二、教材中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分析
    第四节 语料库中的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
        一、语料库中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考察
        二、语料库中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句法、语义研究
    第一节 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结构
        一、同构词
        二、异构词
    第二节 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词性
        一、词性相同
        二、词性不同
    第三节 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语义类型
        一、同义词
        二、异义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习得情况分析
    第一节 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合理类推
        一、大纲、教材中成对的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
        二、非抽象的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
        三、高频使用的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
    第二节 习得偏误
        一、生造词
        二、过度类推词
    第三节 影响习得因素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三、文化因素负迁移
        四、学习策略
        五、学习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对大纲的调整建议
        一、补充收录《对外汉语教学常用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表》中的词
        二、补充收录教材中的词
        三、补充收录语语料库中的词
    第二节 对教材的建议
        一、保证高覆盖率和高复现率
        二、基于大纲
        三、全面标注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词性
        四、穿插补充常用语素义
        五、合理选择,精准释义
    第三节 对学习策略的建议
        一、了解语义关系的不对应性
        二、了解反义词的不对应性
        三、关注负向词语,避免过度类推
        四、善于整合归纳,注重分析比较
        五、培养目的语文化思维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文的研究成果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汉维反义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维反义词研究状况
        一、汉语反义词研究状况
        二、维吾尔语反义词研究状况
    第二节 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四节 本文转写符号
第二章 汉维反义词的分类
    第一节 汉语反义词的分类
        一、汉语反义词的界定以及反义关系
        二、汉语反义词的类别
    第二节 维吾尔语反义词的分类
        一、维吾尔语反义词的界定
        二、维吾尔语反义词的类别
    第三节 汉维反义词分类的异同
        一、共同点
        二、不同点
        二、小结
第三章 汉维反义词结构对比
    第一节 汉语反义词的结构
        一、单纯反义词
        二、复合式反义词
        三、附加式反义词
    第二节 维吾尔语反义词的结构
        一、根词形式的反义词
        二、派生形式的反义词
        三、复合式或对偶词形式的反义词
    第三节 汉维反义词结构的异同
        一、共同点
        二、不同点
        三、小结
第四章 汉维反义词语义对比
    第一节 汉语反义词语义研究
        一、从逻辑关系分析汉语反义词
        二、从义项关系分析汉语反义词
        三、汉语同义词的反义词关系
    第二节 维吾尔语反义词语义研究
        一、从逻辑关系分析维吾尔语反义词
        二、从义项关系分析维吾尔语反义词
        三、维吾尔语同义词的反义关系
    第三节 汉维反义词的语义异同
        一、共同点
        二、不同点
        三、小结
第五章 汉维反义词的语用特点
    第一节 汉语反义词的语用特点
        一、反义词作为语素可以构成合成词
        二、反义词可以构成特定短语
        三、反义词可以构成成语
    第二节 维吾尔语反义词的语用特点
        一、反义词作为语素可以构成对偶词
        二、反义词可以构成谚语
    第三节 汉维反义词语用特点上的异同
        一、共同点
        二、不同点
        三、小结
第六章 汉维反义语素的词序特点
    第一节 汉语反义语素的词序特点
        一、义序
        二、用序
        三、音序
    第二节 维吾尔语反义语素的词序特点
        一、语音上的次序规律
        二、意义上的褒贬规律
        三、时间上的先后规律
        四、程度上的大小规律
    第三节 汉维反义语素在词序上的异同
        一、共同点
        二、不同点
        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汉语和维吾尔语反义词对应表
附录二 汉语反义词词汇表
附录三 维吾尔语反义词词汇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汉语学习者反义复合语气副词的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价值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本体研究
        1.3.2 二语习得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反义复合语气副词的多角度分析
    2.1 反义复合语气副词的确定及分类
    2.2 语义分析
        2.2.1 语义特征分析
        2.2.2 语义关系分析
    2.3 语法分析
        2.3.1 位置特征分析
        2.3.2 句类特征分析
    2.4 语用分析
        2.4.1 主观性
        2.4.2 突显焦点功能
        2.4.3 篇章衔接功能
第3章 汉语学习者反义复合语气副词的偏误情况考察
    3.1 使用情况及偏误情况统计
    3.2 偏误情况分析
        3.2.1 偏误类型统计
        3.2.2 偏误类型分析
    3.3 偏误原因分析
        3.3.1 目的语因素
        3.3.2 教材因素
        3.3.3 教学因素
第4章 教学建议与教学设计
    4.1 教学难点
        4.1.1 词义的理解
        4.1.2 词性的判断
        4.1.3 文化的差异
    4.2 教学建议
        4.2.1 语义教学建议
        4.2.2 语法教学建议
        4.2.3 语用教学建议
    4.3 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名词性“形1+形2”式复合词的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和研究价值
    0.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3 结构安排和术语界定
第一章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研究现状综述
    1.1 语义角度的复合词研究
        1.1.1 语素间的语义关系研究
        1.1.2 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研究
    1.2 语法角度的复合词研究
    1.3 语音、韵律角度的复合词研究
    1.4 生成语法角度的复合词研究
    1.5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语料的筛选
    2.1 研究对象的筛选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1.2 研究对象的筛选原则
        2.1.3 复合词词表构建
    2.2 语料的筛选
        2.2.1 提取形语素项
        2.2.2 筛选例句
    2.3 小结
第三章 名词性“形1+形2”式复合词的语义分类
    3.1 语义分类体系研究现状
    3.2 形语素项和复合词的语义分类
        3.2.1 形语素项的语义分类
        3.2.2 形语素项的语义特点
        3.2.3 复合词的语义分类
        3.2.4 复合词的语义特点
    3.3 小结
第四章 名词性“形1+形2”式复合词的语义组合研究
    4.1 名词性“形1+形2”式复合词内部语素的语义选择分析
        4.1.1 不同义类的形1对形2的语义选择分析
        4.1.2 不同义类的形2对形1的语义选择分析
        4.1.3 名词性“形1+形2”式复合词的语义组合模式
    4.2 名词性“形1+形2”式复合词与语素的义类关系分析
        4.2.1 事物类名词的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分析
        4.2.2 过程类名词的词义和语素义关系分析
        4.2.3 时间类名词的词义和语素义关系分析
        4.2.4 空间类名词的词义和语素义关系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名词性“形1+形2”式复合词的特殊案例分析
    5.1 联合式复合词结构分析
        5.1.1 同/近义语素联合的复合词结构分析
        5.1.2 反义语素联合的复合词分析
    5.2 联合式复合词的语义分析
        5.2.1 语素义直接地反映词义
        5.2.2 语素义间接地反映词义
        5.2.3 部分语素义脱落或词义与语素义无关
    5.3 反义语素复合词语义分析
        5.3.1 反义类型与词义类型
        5.3.2 反义语素的语序
        5.3.3 反义语素复合词的认知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名词性“形1+形2”式复合词的语义变化分析
    6.1 语素义在组合中的语义变化
        6.1.1 语素义的凸显
        6.1.2 语素义的转化
        6.1.3 语素义的脱落
    6.2 词义在组合中的语义变化
        6.2.1 修饰主体的变化
        6.2.2 语义弱化
        6.2.3 语义转移
        6.2.4 语义缩小
    6.3 语义变化的原因
        6.3.1 外部因素
        6.3.2 内部因素
    6.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与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多角度考察
    (一)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特点
        1.反义关系的分类
        2.构词语素词性与整词词性关系
        3.语素义与整词意义的关系
    (二)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文化内涵
        1.趋利避害、含蓄内敛的价值观念
        2.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道德观念
        3.对称和谐、一分为二的审美观念
    (三)汉外反义并列结构对比
        1.数量对比
        2.语序对比
        3.构词方法对比
        4.文化观念对比
二、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习得及教学现状
    (一)留学生习得现状
        1.背景介绍
        2.留学生习得状况
        3.留学生习得难点
    (二)教学现状
        1.教材编写顺序
        2.词义翻译
        3.教学方法
三、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教学建议与设计
    (一)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
        2.教材编写
    (二)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依据
        2.“多少”的教学设计
        3.“反正”的教学设计
        4.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测试卷
    附录2 现代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词表
    附录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义语素合成词
    附录4 英语反义并列短语
    附录5 俄语反义并列短语
致谢

四、反义语素的出现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反义语素合成词教材编写及留学生习得偏误研究[D]. 易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现代围棋词汇的构词机制及来源研究[D]. 刘庆濮.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研究[D]. 张桂梅. 吉林大学, 2020(08)
  • [4]现代汉语反义语素不平衡度研究[D]. 牛宇琪. 河北大学, 2020(08)
  • [5]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反义复合词偏误研究[D]. 颜丽碧.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对外汉语教学中假性局部同素反义词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 仝婕.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7]汉维反义词对比研究[D]. 布沙热木·喀哈尔.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 [8]汉语学习者反义复合语气副词的偏误研究[D]. 李绮思. 湖南大学, 2019(07)
  • [9]名词性“形1+形2”式复合词的语义研究[D]. 盖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10]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与对外汉语教学[D]. 刘冬冬. 新疆大学, 2018(12)

标签:;  ;  ;  

反义词出现的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