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北县种子加工逐步走向产业化

丘北县种子加工逐步走向产业化

一、丘北县种子加工逐步迈向产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肖怡然[1](2021)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修兴高[2](2018)在《中国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重要举措,战略地位显着,被列为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首要任务。各省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将70%的扶贫专项资金用于产业扶贫。在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的同时,地方政府寄望于寻找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做法,而判断某地区经验做法是否可复制推广的依据是该经验做法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否具备或可复制。但现有文献主要介绍特定地区产业扶贫模式与经验做法,少有文献对产业扶贫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深刻剖析,也就无法为其他地区判定该经验做法是否可复制推广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在此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本文首先概述中央及各部委、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扶贫政策与产业扶贫政策的发展历程以及扶贫成效;其次基于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政府职能理论等,分析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潜在影响因素;然后分别为基层组织带动模式、合作社带动模式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样本进行案例研究,剖析三个案例样本的产业扶贫成效及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针对以往学者所指出的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或障碍因素进行讨论、印证和补充,为后续政策优化提供现实依据;最后,根据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尚存的制约因素,提出强化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地方政府立下“军令状”后,2016年和2017年包含产业扶贫内容的政策文件也呈爆发式增加,强有力的执行力有效保障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的实现;第二,基于三个案例的研究发现,基层组织能力禀赋、地区资源禀赋、行业属性、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扶贫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而贫困户特征并非重要的因素;第三,案例研究发现当前产业扶贫仍存在三个问题:产业扶贫项目在分配阶段确实存在“精英捕获”现象、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容易被产业扶贫主体忽视、产业扶贫主体的补贴政策门槛偏高且容易忽略小微产业扶贫主体的扶贫贡献,而对国内学者较常谈及的“弱者吸纳”现象、“规模化劣势”、“一次性怪圈”的普遍性持保留态度;第四,强化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政策建议包括:强化对产业主体的扶贫思路引导、优化产业扶贫的配套政策体系、扶持产业扶贫主体提升市场开拓能力、扶持乡村能人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扶持贫困地区实施差异化的开发战略、强化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以及培育新型集体经济以增强扶贫开发能力。

徐乐[3](2017)在《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被提出,此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和政府做出的一项具有历史性和战略性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由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对培育体系的构建仍处于探索实践之中。云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目前经济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紧迫任务,迫切需要相应新型职业农民的支撑。然而云南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起步较全国更晚,尚未形成一个稳定成熟的培育体系,各环节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云南新型职业农民的深入发展,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研究,对于加快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为研究对象,应用人力资本理论、诺尔斯成人教育理论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采用文献研究、访谈调查、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在系统描述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背景及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现状和运行成效;指出了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体系结构不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缺失、激励效应不足、综合专门工作机构尚未设立、宣传工作不到位等。针对这些问题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从培育目标、培育内容、培育模式以及培育的组织管理构架等方面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构架模式,并从夯实基础,强化教育培训体系;落实保障,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规范程序,健全认定管理体系;持续发展,创新跟踪服务体系;做好宣传,引导遴选培育对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建议。

徐泰慧[4](2017)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研究 ——以云南ML县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是因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搬迁的群众,险恶的生活环境使其本身存在根源性贫困;加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导致大面积淹没、迁移人口多等问题,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移民工作的片面性认识——“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使得搬迁后的移民在衣食住行、医疗卫生和教育等许多方面存在难题。最初贫困的移民依然贫困,最初不贫困的移民也受到贫困威胁。解决好这一群体的贫困问题,为今后水电事业的发展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极大的推动力。论文运用短板理论聚焦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群体,水电工程移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征使其成为全文的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全国及云南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发展脉络,明确当前扶贫开发的背景,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为指导,对云南省ML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情况、移民人口分布、移民形成过程、移民帮扶脱贫、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等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对具体案例中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全过程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全面贫困理论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这一群体中存在贫困现象的原因;最后以近期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为启示,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水电工程移民如何脱贫,提出可行的扶贫对策,为扶贫开发指明方向。通过以上各方面的研究,论文得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贫困有很强的顽固性、复杂性,扶贫开发是项长期工程,而当前扶贫开发过程还存在贫困人口核准偏差、扶贫开发各方利益失衡、供需不对等、移民适应性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完善政策设计、严格政策执行、加强政策监督与评估等具体途径,使扶贫开发不仅着眼于眼前浅层次数字化脱贫,更要注重提升移民抵抗贫困的能力,争取早日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脱贫目标,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

李齐[5](2016)在《新常态下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我国经济新常态、土地流转新常态的现实背景,提高农民收入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加强有关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为促使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与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协调,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而土地流转无疑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在保留承包权的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的行为。土地流转不仅可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而且有助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些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常态、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农民收入的概念与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几个因素,即成年劳动力、区域位置、土地质量、国家政策。同时系统地总结了新常态下土地流转呈现与以往不同的几个特征。其次,从两方面来阐述土地流转影响农民收入的机制,即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农民收入的路径分析和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然后,依据调查问卷所采集的信息,介绍样本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农民收入的概况,且将样本村被调查农户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收入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原因。最后确定建立模型所必须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建立适当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根据模型给予适当的评论,同时提出相关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以查阅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相关的历史文献为基础,以被调查地区农户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为手段,运用SPSS17.0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土地流转各因素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最后就提高农民收入提出建议。预计可以达到如下目的:(1)全面、系统地找出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农民收入的相关因素,从中发现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2)计算和评价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根据模型分析可知:土地流转面积每变动1%,农民的收入就会变动0.501%。土地流转价格每提升1%,农民的收入相应提高0.160%。土地流转年限每提升1%,收入就会增加0.330%。为了更好地发挥土地流转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加强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建立农民合作组织,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秦璇[6](2016)在《从艺术资源到产业品牌:民间艺术的传承创新》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并且渗透于各个文化领域。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丰富、内涵厚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间艺术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对民间艺术的有效传承,是当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驱力,也是我国当前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原动力。做好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加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化将人们的生活环境从田间带到了城镇。工业文明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更多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却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许多破坏。例如,民间艺术资源的过度开发、滥开发、乱开发等问题严重,造成民间艺术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丧失了艺术的创作源泉,使得民间艺术无法生根,这些都是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警觉的。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民间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民间艺术是由广大劳动人民所创作和欣赏的艺术,是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蕴含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分析其所具有的民间艺术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当代传承价值,揭示当今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对品牌建构的价值意义。本论文努力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从民间艺术资源到品牌形象塑造的发展路径,探索出构建民间艺术传承创新的商业模式,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有力例证,结合新媒体信息化运用,为民间艺术资源各个领域的发展,开辟一条传承之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重点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背景。主要就民间艺术资源的特性与价值进行分析,全面解析民间艺术资源的特征、民间艺术资源的价值。第三章,关系研究。详细梳理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与利用关系,主要从民间艺术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民间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的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第四章,路径探索。着重探索民间艺术产业品牌建构,主要涉及民间艺术品牌形象塑造的可行性分析、民间艺术品牌形象定位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民间艺术品牌形象民族化的原则、民间艺术品牌形象确立的论证说明。第五章,案例分析。详尽分析民间艺术品牌建构的案例,分别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与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源传承与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源与艺术产业品牌的建构等几个方面展开。第六章,趋势展望。殷切展望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前景,具体体现在国外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经验的借鉴、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型、打造民间艺术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予以分析。第七章,结语。深刻认知国家文化战略中发展民间艺术产业的意义,分别从利用现代科技发展中国民间艺术产业、强化品牌塑造发展中国民间艺术产业、借鉴国外经验发展中国民间艺术产业等方面阐述。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国外研究时间较长,成果较为丰富,而国内研究时间相对较短,研究成果较为分散。国外研究主要侧重于民间艺术、文化软实力、民族品牌形象等三个方面;而国内专家学者研究范畴主要是从国内对民间艺术资源开发及民族品牌形象的发展道路问题研究、民间艺术所发挥的价值的研究、民间工艺传承与保护现状的研究、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等四个方面。国外对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利用有了较早的保护性规划,并给予相关技术支撑和学术建议。在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上,国外也是早于中国,将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并运用于艺术产业领域。在民族品牌形象塑造上,国外注重把传统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到日常生活和经济产业中来,提升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开发艺术品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模式;相对而言,我国在各个领域的起步均较晚,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就民间艺术资源与民族品牌形象建设问题,研究尚且不足,学术成果也亟待丰富完善。本论文试图为当前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充实材料,完善探索路径。以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品牌建构为例,来说明如何对我国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以期有利于提升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建立民间艺术品牌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学界研究提供较为完善的理论支撑和例证支持。通过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加以保护,塑造朱仙镇木版年画品牌形象加以传承,将民间艺术作为物化的精神要素,融合时代元素促进其发展,并为民间艺术资源的其它类别发展,提供较为详实的论证和品牌塑造路径。

衣大鹏[7](2013)在《基于民族经济学视角的云南省酿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酒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产品之一,渗透并影响了任何一个民族的宗教、生产、历史、政治、文学、生活等各个领域,由此酿酒产业作为涉及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经济形式,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对酿酒产业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对于酿酒产业的研究比较丰富,而对于民族地区酿酒产业尤其从民族经济学视角对民族地区酿酒产业从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以至于对民族地区酿酒产业的研究和认识明显不足使得其不得不只能作为全国性酿酒产业或者某一酒种产业研究的补充内容之一。这一现象反映出我国学界对酿酒产业在当前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的大环境下增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忽视。本文以云南省酿酒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云南地区酿酒产业进行研究,探讨具有民族和文化特色的酿酒产业作为特色产业经济在当前侧重发展民族经济的特殊阶段的重要作用。首先,论文通过陈述和分析了云南省酿酒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劣势,对云南省酿酒产业做了概括性介绍;从内容上则从云南省酿酒产业的民族性和文化性特点进行了分析性介绍。其次,论文从云南省酿酒产业的经济、文化价值展开,分别从拉动内需、创造外汇、吸引外来投资、扩大就业、提升农业附加值等方面论述了酿酒产业对云南省地区民族经济的重要作用,同时围绕对民族文化传承和认知两个方面对云南省酿酒产业的重要作用进行总结.第三,论文依据SWOT分析法论证了云南省酿酒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分析了云南省酿酒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为云南省发展酿酒产业提出了可行性发展建议,并对发展中应注意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论文分析了云南省酿酒产业研究对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启示,认为在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的大前提下,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具有重要作用,即“两特”经济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后发优势性作用。研究者认为,发展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应着眼于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酿酒产业,基于其独特的民族和文化特色,利用其后发优势,增强民族地区的竞争力。

熊丽丽[8](2011)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 ——以云南省丘北县锦屏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城镇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镇建设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话题。目前,对于小城镇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发展研究比较少,在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已经趋于成熟的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发展开始受到关注,少数民族地区以其特有的地域和文化特征,在城镇发展中表现出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性,经济、文化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大部分处在欠发达地区,当地的城镇发展需要有其独特的一套发展模式。本文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的研究选取了滇东南地区的锦屏镇为案例,分析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并得出规律,深入分析其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通过对锦屏镇的城镇发展研究,探讨关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的优化模式。本文主要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案例区锦屏镇的实地调研获取资料,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来对城镇的发展进行研究。论文的主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小城镇的研究概况。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历程、类型以及发展的动力机制。第三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文所选的案例区—锦屏镇的基本情况。第四部分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来对1999—2008年10年来锦屏镇的城镇发展变化进行研究,通过选取14个相关数据指标来进行分析结果为:一是锦屏镇的城镇建设10年来一直处于发展状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相对得到了发展,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从整个云南省的平均水平来看锦屏镇的城镇发展水平还处在落后阶段;二是虽然锦屏镇的工业产业发展落后,基础薄弱,但仍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独特的民族风情、地域环境对当地的旅游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力度。第五部分对锦屏镇的城镇发展进行总结,归纳出在城镇发展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总的说来,遇到的问题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发展落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等方面造成的。第六部分提出城镇发展的基本方略,包括加强地方特色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建设和特色产业的培育、促进工业的发展,做好工业园区的发展工作、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发展步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等。通过对锦屏镇城镇发展的分析研究,总结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特点。

戴芳[9](2011)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是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对接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农产品卖难、农业增效难和农民增收难的战略举措。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原材料、劳动力资源、经济政策等等。在各项刺激经济的政策当中,财税政策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性调整和加速发展,把他作为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出台了一些财税倾斜政策。但现行财税政策,仍未能充分体现国家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导向,并从政策扶持的力度、广度、方式上看,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迫切需要调整与完善财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本文运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以“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研究”为主题,以财税基本理论为研究基础,在总结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的前提下,借鉴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财税政策经验,结合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政府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应采取的政策调整与完善措施。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第一,运用财税政策支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有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发展极理论和供给学派税收思想为财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使财税政策支持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第二,财税政策支持的效果已经初现,我国“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是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面对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使我国无论是在财税支持手段、支持方式还是支持力度上均有必要进行调整与改进。第三,我国现行财税政策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政策性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四个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发现,现行各种财税政策措施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财税支持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现有政策效果并未充分发挥、财政投入不足、财政补贴方式不够合理、税收优惠力度不足等,因此,对政策进行相应的完善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第四,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均运用了各种财税政策工具:既大力进行财政投资、也给予可观恰当的财政补贴,还提供有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倾斜式的税收政策,并且对这些政策工具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适时地作相应的调整。完善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使各国农产品加工业得以快速发展。第五,从现行财税政策实施效应的实证分析来看,其积极效应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是衡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程度的各项指标大幅提高;其次,各农产品加工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和税收优惠,进而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再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又进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第六,从我国财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各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我国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财税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和探索新的扶持手段;在遵循WTO原则的前提下完善财政补贴方式;与时俱进地拓展信贷支持工具;进一步完善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以促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短时间内赶上先进国家的发展水平。

郑喜淑[10](2010)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研究 ——以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毗邻,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边境线长达755.2公里,其中中朝边境线522.5公里,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2006年,因朝鲜族人口减少和行政区域合并等原因,图们江区域朝鲜族村由1980年的1000多个减少到395个,其中边境村187个。朝鲜族人口占70%以上的村有99个,占边境村总数的52.9%。本研究共分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论述了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建构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探讨了生态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前景;文化产业对图们江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介绍了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概况;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资源;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现存问题与评价。第三章论证了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及保护价值。主要讲述了对图们江区域文化资源中的生态文化的考察。第四章主要通过中韩两国文化资源数据库的比较和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的借鉴,利用战略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对图们江区域建构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SWOT分析,做了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建构文化产业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建构了图们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的三种模式,即文化内容主题村建设模式、文化内容数字化模式和文化内容创意产业链模式。本文研究的特点:一是以丰富的案例为借鉴,始终以“文化内容”(文化资源)为依托研究文化产业;二是在民族学视野下以生态人类学的理论为依据,研究文化产业的最高端生态文化产业;三是以多种学科交叉理论为基础建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本研究的创新点:(一)首次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并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产业的三种模式。即:“聚居村”文化内容“主题村”建设模式;图们江区域数字化“文化内容库”模式;主题村建设模式和数字化文化内容融合发展的文化内容数字化“创意产业链”模式。(二)论证了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模式理论。本研究的意义:(一)民族学视野下以生态人类学理论为支撑,阐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大有可为。(二)三种模式,不仅能够保护和开发利用,而且可以防止朝鲜族文化流失和被争夺。也为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带来产业扩大化和极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丘北县种子加工逐步迈向产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丘北县种子加工逐步迈向产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中国产业扶贫模式的研究
        二、中国产业扶贫存在问题的研究
        三、中国产业扶贫成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国外贫困与扶贫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五、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基本的研究框架
    第五节 方法选择
    第六节 研究思路
    第七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产业扶贫
        二、贫困户
        三、脱贫户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贫困理论
        二、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
        三、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最新成果:习近平扶贫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
        五、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理论
        六、包容性发展理论
        七、产业选择理论
        八、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产业扶贫思想
        一、习近平基层党建扶贫思想
        二、关于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的思想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研究的分析框架构建
    第二节 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潜在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层组织能力禀赋
        二、地区资源禀赋
        三、贫困户特征
        四、行业属性
        五、利益联结机制
        六、市场环境
        七、政策环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产业扶贫政策的演进与总体成效
    第一节 全国扶贫政策的演进与总体成效
        一、中央及各部委扶贫政策的演进
        二、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增长状况
        三、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成效
        四、各省市扶贫政策的演进
        五、各省市扶贫政策的实施成效
    第二节 全国产业扶贫政策的演进与总体成效
        一、中央及各部委产业扶贫政策的演进
        二、各省市产业扶贫政策的演进
        三、部分省市产业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
    第三节 福建省扶贫开发的历程与现状
        一、赤溪村“引燃”中国扶贫开发事业
        二、宁德市开创“易地搬迁”扶贫措施
        三、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扶贫机制
        四、强化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五、实施整村推进,强化党建扶贫工作
        六、持续创新金融扶贫政策与工作机制
        七、构建全覆盖、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扶贫的主要运行模式
    第一节 产业扶贫模式划分及其理由
        一、基于扶贫主体的产业扶贫模式划分及理由
        二、产业扶贫模式分类环节的补充说明
    第二节 三种产业扶贫模式概述
        一、基层组织带动模式
        二、合作社带动模式
        三、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层组织带动扶贫模式运行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探讨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案例选择及理由
    第三节 资料与数据收集
    第四节 春光村基层组织带动的产业扶贫案例剖析
        一、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
        二、总体成效
    第五节 春光村基层组织带动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一、春光村基层组织具备较强能力禀赋
        二、春光村具备丰富且独特的资源禀赋
        三、春光村产业扶贫的行业选择合理
        四、得益于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
        五、产业扶贫主体的内部协调机制稳定
        六、春光村扶贫模式对贫困户劳动能力要求低
    第六节 春光村案例研究的启示
        一、注重激发基层组织服务精准扶贫的能力与能动性
        二、特殊的资源禀赋是春光村成功的关键要素
        三、资源禀赋弱的村落需寻求差异化扶贫路径
第六章 合作社带动扶贫模式运行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探讨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案例选择及理由
        一、研究地域概况
        二、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简介
        三、选择理由
    第三节 资料与数据收集
    第四节 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帮扶措施与成效
    第五节 合作社带动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一、基层组织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引导
        二、凤阳镇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
        三、贫困户实现家门口种植葡萄创业就业
        四、葡萄产业发展获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参与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相对稳定
    第六节 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帮扶实践的启示
        一、基层政府需加强对合作社的扶贫思路引导
        二、基层政府需强化合作社扶贫的后期保障
第七章 龙头企业带动扶贫模式运行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探讨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案例选择及理由
        一、连江县农业产业联盟及其扶贫实践
        二、选择理由
    第三节 资料与数据收集
    第四节 农业产业联盟共享扶贫机制的帮扶措施与成效
    第五节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一、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引导与帮助具有重要作用
        二、连江县具备丰富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
        三、休闲农业贴近贫困户的技能与实际需求
        四、休闲农业旅游和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广阔
        五、共享扶贫机制参与主体的协调机制稳定
        六、贫困户特征对共享扶贫成效的影响较小
    第六节 共享扶贫机制的经验启示与可复制推广价值
        一、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一:重视基层组织引导
        二、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二:提供稳定销售渠道
        三、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三:建立长效扶贫机制
        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四:规模扶持与分散经营有机结合
第八章 产业扶贫模式比较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三种产业扶贫模式的案例样本汇总与比较
    第二节 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基于案例研究结果
    第三节 对现有研究文献所指障碍因素的讨论:基于案例研究结果
        一、产业扶贫项目申请阶段的“弱者吸纳”现象具有一定正面效应
        二、产业扶贫项目经营阶段的“规模化劣势”现象可化解
        三、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后的“一次性怪圈”现象可规避
        四、产业扶贫项目分配阶段确实存在“精英捕获”现象
        五、发展性产业项目与扶贫目标脱嵌的现象得到印证
    第四节 对现有研究文献所指障碍因素的补充:基于案例研究结果
        一、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易被产业扶贫项目边缘化
        二、产业扶贫市场经营主体的财政补贴政策门槛偏高
    第五节 强化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对产业主体的扶贫思路引导
        二、优化产业扶贫的配套政策体系
        三、扶持产业扶贫主体提升市场开拓能力
        四、扶持乡村能人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
        五、扶持贫困地区实施差异化的开发战略
        六、强化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户的帮扶力度
        七、培育新型集体经济以增强扶贫开发能力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图表索引
个人简历

(3)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基础理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传统农民
        (二)新型职业农民
        (三)体系与培育体系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二、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诺尔斯的成人教育理论
        (三)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三章 云南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
    一、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背景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发展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云南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问题
第四章 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现状分析
    一、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发展现状
    二、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运行成效
        (一)发展路径上取得了新突破
        (二)培育方式上呈现了新亮点
        (三)认定管理上探索了新体制
        (四)政策扶持上实现了新拓展
        (五)培育工作助推了扶贫攻坚
    三、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结构不完善
        (二)相关政策法规缺失
        (三)激励效应不足
        (四)综合专门工作机构尚未设立
        (五)宣传工作不到位
第五章 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一、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构建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组织管理构架
    二、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完善
        (一)夯实基础,强化教育培训体系
        (二)落实保障,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三)规范程序,健全认定管理体系
        (四)持续发展,创新跟踪服务体系
        (五)做好宣传,引导遴选培育对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研究 ——以云南ML县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来源、背景、意义
        1.1.1 研究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研究
        1.2.2 移民贫困研究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研究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
        2.1.2 移民扶贫开发
        2.1.3 精准扶贫
    2.2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指导研究的全过程
        2.2.2 短板理论聚焦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群体
        2.2.3 全面贫困理论分析移民群体贫困原因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根源上解决贫困
第三章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总体状况
    3.1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政策历史沿革
        3.1.1 政策探索时期
        3.1.2 政策形成时期
        3.1.3 政策发展时期
        3.1.4 政策完善时期
    3.2 全国扶贫开发发展脉络
        3.2.1 被动式扶贫阶段
        3.2.2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
        3.2.3 扶贫攻坚阶段
        3.2.4 综合性扶贫开发阶段
        3.2.5 精准扶贫攻坚阶段
    3.3 云南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状况分析
        3.3.1 地理、水资源、贫困人口与移民人口
        3.3.2 云南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进程
        3.3.3 云南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内容
第四章 云南ML县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实证研究
    4.1 ML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移民概况
        4.1.1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情况
        4.1.2 移民人口分布状况
    4.2 ML县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调查情况分析
        4.2.1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家庭基本情况
        4.2.2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致贫原因
        4.2.3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帮扶需求
    4.3 ML县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组织构架
        4.3.1 扶贫开发组织的任务目标
        4.3.2 扶贫开发组织分工情况
        4.3.3 扶贫开发组织运行及部门协作
    4.4 ML县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政策及运行
        4.4.1 近期ML移民扶贫开发政策
        4.4.2 移民扶贫开发政策运行
        4.4.3 移民扶贫开发政策成效
第五章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过程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5.1 扶贫开发过程存在问题
        5.1.1 移民补偿存在问题
        5.1.2 移民安置存在问题
        5.1.3 移民后期扶持存在问题
    5.2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5.2.1 扶贫开发主体之间缺乏协同的机制
        5.2.2 移民缺乏主体意识
        5.2.3 沟通渠道不畅通
        5.2.4 扶贫政策缺乏灵活性
        5.2.5 传统扶贫开发难以适应新形式
第六章 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政策体系的思路
    6.1 政策设计优化
        6.1.1 坚持移民扶贫政策法制化
        6.1.2 变一次性移民补偿为梯级补偿
        6.1.3 加强后期扶持项目建设民主化
    6.2 坚持政策执行严谨性与灵活性统一
        6.2.1 坚持政策执行严谨性
        6.2.2 强调政策执行因时因地制宜
        6.2.3 打通政策宣传与反馈渠道
    6.3 扶贫开发主体多元化
        6.3.1 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6.3.2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6.3.3 保证移民主体角色
    6.4 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管与评估
        6.4.1 明确政策执行主体分工
        6.4.2 建立监督考核与评估机制
        6.4.3 加强对扶贫开发重点环节监督
第七章 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政策体系的政策建议
    7.1 保障移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7.1.1 改善居住条件
        7.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1.3 落实普及基础教育
        7.1.4 完善医疗保健体系
    7.2 提高移民生存发展能力
        7.2.1 转变移民思想观念
        7.2.2 增强实用技术技能培训
    7.3 扶贫开发队伍建设
        7.3.1 实施人才开发计划
        7.3.2 实施职工培训计划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云南省ML县遍访贫困户访谈问卷
    2.云南省ML县遍访贫困户回访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新常态下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新常态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二节 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三节 农民收入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
第三章 新常态下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变化的趋势
    第一节 新常态下土地流转的新特点、新趋势
    第二节 经济新常态下农民收入增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农民收入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农民收入的路径分析
    第二节 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
第五章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样本村的土地流转概况及农民收入的现状
    第二节 数据的来源
    第三节 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第四节 样本村农民人均收入比较与分析
第六章 新常态下促进农民增收的土地流转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
    第二节 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调查问卷
附录 2: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6)从艺术资源到产业品牌:民间艺术的传承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目标、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目标
        三、重点
        四、难点
        五、创新点
    第四节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间艺术资源特征与价值
    第一节 民间艺术资源的特征
        一、民间艺术资源的内涵
        二、民间艺术资源的特点
        三、民间艺术资源的分类
    第二节 民间艺术资源的价值
        一、民间艺术资源的价值内涵
        二、民间艺术资源的艺术价值
        三、民间艺术资源的产业价值
第三章 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与利用关系
    第一节 民间艺术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一、民间艺术资源开发的现实条件
        二、民间艺术资源开发面临的困境
    第二节 民间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一、民间艺术资源保护的现实状况
        二、民间艺术资源保护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 挖掘民间艺术传播的渠道
        一、加大民间艺术民族形象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
        二、增强民间艺术传承人及团体的人才队伍建设
        三、强化民间艺术形态民族形象的投入及传播力度
    第四节 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的途径
        一、民间艺术资源与动漫产业
        二、民间艺术资源与影视产业
        三、民间艺术资源与工艺美术品产业
        四、民间艺术资源与戏曲产业
第四章 民间艺术产业品牌的建构
    第一节 民间艺术品牌形象塑造的可行性分析
        一、挖掘民间艺术品牌的潜在价值
        二、民间艺术品牌形象塑造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三、民间艺术发展的SWOT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民间艺术品牌形象定位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民间艺术品牌形象定位的基本思路
        二、民间艺术品牌形象定位的基本原则
        三、民间艺术品牌形象定位的类型分析
    第三节 民间艺术品牌形象民族化的原则
        一、传播性和继承性
        二、相互融和性
        三、重新建构性
    第四节 民间艺术品牌形象确立的论证说明
        一、湘西民间艺术与文化旅游品牌
        二、潍坊风筝艺术与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第五章 民间艺术品牌构建案例分析:朱仙镇木版年画
    第一节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与发展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
    第二节 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源的保护模式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源的利用方式
    第三节 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源传承与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源的传承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源与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第四节 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源与文化产业品牌的构建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品牌的开发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产业品牌的构建
第六章 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第一节 国外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模式的借鉴
        一、国外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模式
        二、国外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经验
        三、国外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型
        一、中国民间艺术产业品牌的建立
        二、中国民间艺术产业品牌的创新
    第三节 打造民间艺术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及话语权
        二、推动我国民间艺术在国际上的发展
        三、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及国际影响力
        四、树立民族品牌形象加大民族品牌影响力
第七章 结语
    一、挖掘民间艺术品资源发展中国民间艺术产业
    二、利用现代科技发展中国民间艺术产业
    三、借鉴国外经验发展中国民间艺术产业
参考文献
附录 朱仙镇木版年画赏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民族经济学视角的云南省酿酒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分类及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五、预期成果
第1章 云南省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酿酒产业
    1.1 云南省酿酒产业发展概况
        1.1.1 概述
        1.1.2 产业发展现状
        1.1.3 酒文化发展现状
    1.2 云南省酿酒产业民族文化特性及其成因
        1.2.1 民族性
        1.2.2 文化性
第2章 云南省发展酿酒产业的价值分析
    2.1 对发展云南省经济的推动作用
        2.1.1 拉动地区内需
        2.1.2 创造外汇
        2.1.3 吸引外来投资
        2.1.4 扩大就业
        2.1.5 提升农业附加值
    2.2 对民族文化研究的推动作用
        2.2.1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推动作用
        2.2.2 对增强民族地区认识的推动作用
第3章 云南省酿酒产业经济意义研究
    3.1 云南省发展酿酒产业的SWOT分析
        3.1.1 产业的发展优势
        3.1.2 产业发展的劣势
        3.1.3 产业发展的机遇
        3.1.4 产业发展的挑战
    3.2 推进云南省酿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建议
        3.2.1 突出酿酒产业的民族文化性
        3.2.2 立足本地优势,发展果露酒
        3.2.3 转变产业增长方式
        3.2.4 加大出口贸易
        3.2.5 与现代金融合作
        3.2.6 树立产区和产品品牌
        3.2.7 借鉴烟草行业的发展经验
        3.2.8 加大人才建设
        3.2.9 加大政府投入
    3.3 云南省酿酒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3.3.1 加强产业规划和行业标准研究
        3.3.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3.3.3 借鉴世界酒产业的经验
        3.3.4 发展绿色酿酒产业
        3.3.5 加强行业社会责任建设
        3.3.6 加强行业周期性与外部宏观经济关系的研究
第4章 云南省酿酒产业研究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启示
    4.1 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的社会必要性
    4.2 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的不对称推动作用
    4.3 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特色产业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5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 ——以云南省丘北县锦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
    2.1 小城镇发展的历程简析
        2.1.1 起步阶段(1949—1965年)
        2.1.2 非正常增长阶段(1966—1977年)
        2.1.3 转型阶段(1978—1983年)
        2.1.4 新增长阶段(1984—1999年)
        2.1.5 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
    2.2 小城镇发展的类型
        2.2.1 旅游型
        2.2.2 矿业型
        2.2.3 集贸型
        2.2.4 综合型
    2.3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2.3.1 政府主导型
        2.3.2 市场经济主导型
        2.3.3 政府与市场调控型
3 研究区域
    3.1 锦屏镇概况
        3.1.1 地理环境概况
        3.1.2 文化遗产
        3.1.3 民族风情
    3.2 锦屏镇发展的背景
        3.2.1 锦屏镇发展的外部因素
        3.2.2 锦屏镇发展的内部因素
    3.3 锦屏镇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
        3.3.1 采取少数民族特殊政策措施
        3.3.2 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
        3.3.3 推进民族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3.3.4 维护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3.3.5 加强民族贫困地区人才资源开发
4 锦屏镇的发展水平研究
    4.1 小城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主成分分析
        4.2.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2.2 主成分分析过程
    4.3 结果分析与总结
    4.4 锦屏镇的发展现状
        4.4.1 经济发展状况
        4.4.2 农业经济
        4.4.3 工业化的发展
        4.4.4 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4.4.5 镇区用地情况
        4.4.6 交通设施情况
        4.4.7 基础设施情况
5 锦屏镇发展的主要问题
    5.1 经济基础薄弱
    5.2 工业发展落后
    5.3 旅游服务业层次较低
    5.4 农业规模化与产业化程度低
    5.5 城镇化水平以及城镇基础设施落后
6 锦屏镇发展的基本方略
    6.1 加强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6.1.1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体制建设
        6.1.2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培育
    6.2 促进地方工业的有效发展
    6.3 改善投资环境
    6.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6.4.1 加快交通建设
        6.4.2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6.5 加快旅游发展步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含义
        2.1.1 农产品的范围
        2.1.2 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概念
        2.1.3 农产品加工业的特点
    2.2 财税政策的界定
        2.2.1 财政政策的定义及主要政策工具
        2.2.2 税收的含义和分类
    2.3 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2.3.1 不平衡增长理论
        2.3.2 优先发展主导产业部门理论
        2.3.3 发展极理论
        2.3.4 供给学派的税收思想
第三章 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的演变
    3.1 财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起步阶段(1982~2001 年)
        3.1.1 相关政策
        3.1.2 该时期政策的特点
        3.1.3 取得的成效与不足
    3.2 农产品加工业多元化的财税支持阶段(2002 年至今)
        3.2.1 相关政策
        3.2.2 取得的成效
        3.2.3 该时期政策的特点
        3.2.4 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现行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之分析
    4.1 财政投资政策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4.1.1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4.1.2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4.1.3 对企业参股投资
        4.1.4 加大科研开发、技术更改投入
        4.1.5 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建设
        4.1.6 对环境问题实施控制
        4.1.7 技术推广、技能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4.2 财政补贴政策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4.2.1 价格补贴
        4.2.2 收入支持
        4.2.3 出口补贴
        4.2.4 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4.3 政策性信贷支持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4.3.1 我国政策性信贷支持的机构及任务
        4.3.2 进行贴息、低息、担保贷款
        4.3.3 建立资助性出口信用体系
    4.4 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4.4.1 增值税
        4.4.2 消费税
        4.4.3 营业税
        4.4.4 城市维护建设税
        4.4.5 关税
        4.4.6 企业所得税
        4.4.7 其他税种的相关政策
    4.5 小结
第五章 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效应
    5.1 财税政策的直接效应
        5.1.1 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贡献
        5.1.2 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贡献
    5.2 财税政策的间接效应
        5.2.1 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就业
        5.2.2 推进农业增效
    5.3 财税政策的综合效益—典型案例分析
        5.3.1 税收激励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的绩效
        5.3.2 丘北县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行动的效应
        5.3.3 陕西省启动合作社示范工程的效果
        5.3.4 引发的思考
第六章 国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财税政策及启示
    6.1 国外有关农产品加工业的财政税收制度
        6.1.1 美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财税政策
        6.1.2 欧盟农产品加工业的财税政策
        6.1.3 日本农产品加工业的财税政策
        6.1.4 韩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财税政策
    6.2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的启示
        6.2.1 农产品保护政策多样化、法律化
        6.2.2 适时制定适合的财政补贴政策
        6.2.3 具备完善地金融服务体系
        6.2.4 实行税负相对较轻的涉农税制
        6.2.5 大力支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6.2.6 重视技术进步与创新
        6.2.7 重视信息化体系建设
        6.2.8 重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农产品加工业财政政策的优化和完善
    7.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创新扶持手段
        7.1.1 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7.1.2 加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力度
        7.1.3 完善财政投资参股方式
        7.1.4 强化科技研发
        7.1.5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
        7.1.6 控制农产品加工业的环境问题,发展循环经济
        7.1.7 健全技术推广、职业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7.2 遵循WTO 规则,完善财政补贴政策
        7.2.1 改进对农业生产者的补贴方式
        7.2.2 在WTO 框架下,用好补贴政策,扩大出口
        7.2.3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7.3 发展信贷支持手段
        7.3.1 准确定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7.3.2 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作用
        7.3.3 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7.3.4 完善政府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7.3.5 创建科学完善的农业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体系
        7.3.6 实行有利于农产品出口的信贷政策
第八章 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的调整
    8.1 增值税方面
        8.1.1 明确并扩大农产品的范围与标准
        8.1.2 调整企业外购农产品而抵扣进项税额的计算方式
        8.1.3 统一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增值税税率
        8.1.4 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
        8.1.5 适当降低农产品加工业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
        8.1.6 取消农产品收购凭证
        8.1.7 提高出口退税的效用
    8.2 消费税方面
    8.3 营业税方面
        8.3.1 扩大对金融机构减免税的范围
        8.3.2 对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8.4 城市维护建设税方面
    8.5 关税方面
    8.6 企业所得税方面
        8.6.1 扩大享受税收优惠的龙头企业范围
        8.6.2 增加享受减免税的企业种类
        8.6.3 增加税前扣除额
        8.6.4 延长亏损弥补期限
        8.6.5 增加“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的税收优惠条款
    8.7 其他税种方面
第九章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9.2.1 制定完善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的基本原则
        9.2.2 完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研究 ——以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学术研究动态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建构文化产业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态文化与文化产业
        一、生态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概念
        二、生态文化的特征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三、民族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化产业概念——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建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二节 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资源的基本含义
        二、文化资源产业化的马克思文化生产力理论
        三、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文化资本理论
        四、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理论
    第三节 文化产业与图们江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前景
        三、文化产业对图们江区域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资源及现状
    第一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的诸种环境因素
        一、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地理环境
        二、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环境
        三、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历史环境
    第二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资源概况
        一、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调查概况
        二、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资源一览表
    第三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其思考
        一、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第三章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及保护价值
    第一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一、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稻作文化
        二、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苹果梨文化
        三、舞蹈"农乐舞"中展现的农耕生态宗教习俗文化
        四、小说《苦难的年代》与《流泪的图们江》中的环境适应故事
    第二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活领域中的食宿生态文化
        一、朝鲜族居址选择与房屋结构中的生态文化
        二、朝鲜族饮食中的生态文化
    第三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制度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一、龙井三合天佛指山保护区松茸管理圈的生态文化
        二、珲春为龙头的水域、湿地、边境区域生态旅游文化
        三、图们江流域非物质文化的生态型
        四、以长白山为中心的"人与生物圈"区域生态文化
    第四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保护及价值
        一、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的特点
        二、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价值
第四章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产业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韩两国文化内容型依据(ON-LINE)
        一、中国"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概况
        二、韩国"文化原型数字化内容库"概况
        三、中韩两国数据库的比较
    第二节 中韩两国文化模式型依据(OFF-LINE)
        一、中国云南仙人洞保护式旅游产业模式
        二、图们江区域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生态旅游业模式
        三、韩国安东文化产业"传受式保护"模式
    第三节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产业实证研究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三、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四、挑战(Threats)分析
第五章 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区域文化产业的概念
    第二节 建构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的三种模式
        一、模式1:文化内容主题村建设模式
        二、模式2:生态文化内容数字化模式
        三、模式3:文化创意产业链模式
    第三节 建构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模式的几点建议及期望
        一、建构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模式的几点建议
        二、建构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模式的期望
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文化资源访谈提纲
    图们江流域延边朝鲜族聚居村田野调查表格式
        表一、调查村生态文化资源类型及内容表
        表二、调查村民信息表
        表三、调查文化资源搜集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四、丘北县种子加工逐步迈向产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研究[D]. 肖怡然.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中国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修兴高.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3]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研究[D]. 徐乐. 云南农业大学, 2017(02)
  • [4]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扶贫开发研究 ——以云南ML县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为例[D]. 徐泰慧.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
  • [5]新常态下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李齐. 安庆师范大学, 2016(05)
  • [6]从艺术资源到产业品牌:民间艺术的传承创新[D]. 秦璇.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7]基于民族经济学视角的云南省酿酒产业发展研究[D]. 衣大鹏.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8]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 ——以云南省丘北县锦屏镇为例[D]. 熊丽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8)
  • [9]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研究[D]. 戴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 [10]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研究 ——以图们江区域朝鲜族聚居村为个案[D]. 郑喜淑.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丘北县种子加工逐步走向产业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