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澳英语教学方式的差异

浅谈中澳英语教学方式的差异

一、浅谈中澳两国英语教学方法之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晗[1](2021)在《澳大利亚《全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高度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教育发展的程度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评价标准。在当今世界,各国都认为如果想提高国际竞争力,教育的作用与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质量的好坏对教育质量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为进一步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及专业水平,世界上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率先提出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从客观角度讲,现阶段学前教育发展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相关教师专业水平的决定性影响,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幼儿的教育质量能够在短时间内随着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增强而提升。制定一套健全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势在必行。近年来,幼儿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已将日益完善的专业标准作为个人职业发展的参考。2011年,同时适用于全澳大利亚幼儿教师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在澳大利亚正式颁布。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面向中国所有幼儿教师进行颁布。笔者针对澳大利亚所颁布的专业标准进行了深入分析,还针对其在实施过程中亮点以及不足之处、成功经验等进行了分析,以两国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及背后原因,可以为两国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均提出可以借鉴的经验,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已有关于澳大利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形成背景、内容等的文献进行梳理,以及国内外研究者直至目前从专业标准角度围绕该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展开的研究。第二章,从变革过程、背景角度对澳大利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展开论述。第三章,分别针对澳大利亚国家以及一个州为例的相关幼儿专业标准的原则、要素、专业素养的构成展开梳理。以及在标准颁布后,其实施的效果分析。第四部分,通过与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共性与差异性的比较分析,找出其背后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针对澳大利亚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能提供经验之处进行总结。

高敏[2](2020)在《中国与澳大利亚小学数学课程主题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已有研究表明,课程标准等预期课程中课程主题的设计将会对学生的认知、学习进展和知识结构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数学课程主题的设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值得关注。以中国、澳大利亚数学课程标准(小学部分)及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皮尔逊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借鉴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契合于两国小学数学课程的课程主题分析框架,并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对两国小学数学课程主题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两国小学数学课程主题的特征,以期对我国未来课程改革及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参考。首先,基于A+复合模型,利用重新构建的课程主题分析框架,从宏观层面对中澳小学数学课程主题的覆盖范围、数量分布、连贯性和学习进度四个维度展开比较研究,发现:两国小学数学课程主题总体相似且覆盖A+复合模型中的大部分主题;在数量分布上,总体上呈现随年级逐步上升趋势,而中国每学年的主题更替较澳大利亚更有规律;在连贯性上,两国在分数、模式等方面存有显着差异;在学习进度上,澳大利亚多数主题的学习持续时间长于中国,中国学习进度整体快于澳大利亚。其次,依据宏观层面的初步发现,在中观层面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二维几何”和“三维几何”主题以及“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分数”主题进行主线分析,发现:澳大利亚在“三维几何”上安排了更多的学习时间,而中国则在二维几何上给予较多的重视;在“分数”主题中,中国的引入时间虽迟于澳大利亚,但学习进度快于澳大利亚。再次,对“整数意义”主题中“0”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更加微观的分析发现:在知识点结构上,均是从序数、基数、数字符号和运算对象四个维度展开“0”的学习;在数学任务设置上,人教版对“0的认识”数学任务编排更具层次性,但前后知识的关联性有所欠缺;在情境设置上,人教版设置的教学情境以动态为主,静态为辅,形式多样且回归学生生活。最后,基于两国数学课程主题的三层面比较分析,提出了关于小学数学课程主题设计编排的启示与建议:数学主题的设置需兼顾深度和广度,使知识点结构编排整体化;增强课程主题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以形成数学知识网;调整课程主题中部分数学任务呈现顺序,以增强知识关联性;有针对性地调整主题学习进度,以增加学生学习机会。

常璐倩[3](2020)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新旧Victor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汉语二语教学大纲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澳大利亚的汉语教育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之后,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凸显出明显的亚洲语言优先倾向。在这一背景之下,澳洲的汉语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期,而维多利亚州更是成为全澳汉语教育发展的佼佼者。目前,维多利亚州基础教育阶段的汉语教学已初具规模。1992年,汉语纳入Victor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简称VCE)考试体系,汉语也因此成为维州的“高考”选修科目。在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发展之后,VCE汉语课程已包括汉语一语、高级汉语二语、汉语二语、中国语言文化社会四个分组。2019年,高级汉语二语和汉语二语的新大纲开始试行,使用了 11年之久的旧大纲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本文研究的大纲便是高级汉语二语教学大纲和汉语二语教学大纲,统称为“VCE汉语二语教学大纲”。本研究将对新旧VCE汉语二语教学大纲进行详细对比,旨在发现新大纲编写者的主体意志,并期望结合当前的汉语教学现实对新大纲的实施提出实用的策略建议。最后,本文也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国别汉语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和对澳汉语推广的具体策略。本文在研究中综合使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最终得出如下结论:一、新大纲的编写体现出四个层次的隐性语言规划,这些规划最终指向两个目的:(1)减少背景群体和二语群体的矛盾,保证汉语背景学习者数量的稳定,鼓励更多的二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最终使得汉语学习者的整体数量逐步上升;(2)通过更高的汉语学习要求和更精细的汉语教学方法来提高汉语教育的质量,保证汉语学习者和其他二语语种学习者的语言熟练程度相当,为澳大利亚的未来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汉语人才。二、当前,新大纲面临汉语教学现实是:(1)汉语学习者背景复杂且二语学习者的数量不断下降;(2)不同背景的汉语教师存在固有的能力短板;(3)汉语课堂教学难度大且无统一教材。三、面对如此现实,笔者为新大纲的实施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建立并完善课程申请要求细则,实现分组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2)针对不同汉语教师的能力短板,提供精细的师资培训;(3)调整课堂教学的模式,平衡并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4)开发新大纲的配套汉语教材,将新大纲四个层次的隐性规划融入其中。基于以上讨论,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国别汉语教学大纲编写中应重点把握本土化和保留汉语特性之间的平衡。而对于对澳汉语推广,则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1)开设澳大利亚国民教育体系之外的汉语专项强化课;(2)与澳方合作编写针对不同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教材与数字资源库;(3)改进赴澳志愿者的培训课程并开展中澳高校联合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项目。

李伦[4](2020)在《澳大利亚中小学中国文化教学研究 ——以维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红利效应和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让汉语及中国文化全球化传播的进程也随之加快,相关教学研究也如火如荼。然而目前关于澳大利亚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却寥寥无几,对赴澳汉语助教志愿者的相关培训也缺乏针对性。赴澳汉语助教志愿者的主要职责是协助汉语文化教学及组织中国文化活动,但对出国志愿者的培训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方法的培训上,学界也集中研究汉语本体教学和二语习得领域,对中国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仍显不足,关于澳大利亚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成果更是屈指可数。在这种前提下,结合具体案例以维州中小学为代表研究其文化教学及文化活动组织,可以窥斑见豹,对提高现有中国文化教学效果和推广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汉语教学大纲、赴澳志愿者的调查报告及详实的教学案例等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维多利亚州中小学中国文化教学的现状,发现了以下问题:由于培训不足和缺乏相关理论指导,汉语助教志愿者在文化教学传播及文化活动设计中出现了教学双方文化自觉意识薄弱、教学过程缺乏审美体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文化传播内容选择、课堂及活动管理、教学法及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缺陷。基于此,本文指出了文化自觉意识和审美体验在跨文化教学与传播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教学及传播的文化内容选择上要与时俱进并传播当代主流文化、教学方法上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加强审美体验和活动过程管理等对策。最后指出了中澳两国加强构建合作体系、针对教师文化教学需求进行师资培训等宏观政策的重要性,以求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见解,从而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文化推广事业更好地发展。

赵剑锐[5](2020)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地区中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赫臣斯男校、朋友学校、塔鲁纳学校和卡梅尔山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澳大利亚联邦对本国汉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学习汉语的澳大利亚中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多。然而,澳大利亚各州的教育体系与政策不尽一致,各州各地的汉语教学政策和实际教学现状也有所不同。因此,针对某一地区的研究不仅有益于发现并解决汉语教学方面的问题,而且也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定参考,从而推进海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为了解塔斯马尼亚州霍巴特地区的中学汉语教学现状,本文将赫臣斯男校、朋友学校、塔鲁纳学校以及卡梅尔山学院这四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放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后发现,各学校中学汉语教学在学校政策、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拥有一定优势,然而在课程设置、学生、重大考试等方面也分别存在着课型单一、学生学习动机不足、HSK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该地区中学汉语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学习汉语的中学生人数随着年级升高而急剧减少。对此,本文针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主要有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国内外关于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主要介绍包括教育现状在内的霍巴特地区总体情况以及该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与近况。第三章介绍了赫臣斯男校、朋友学校、塔鲁纳学校和卡梅尔山学院的基本情况,其中重点介绍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等教学方面的情况,并对这四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特点加以总结。同时,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以及调查问卷法对汉语师资力量、中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中学汉语教材以及重要的汉语考试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第四章依据第三章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和总结汉语师资、课程设置、学生、汉语考试与汉语教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章针对前文总结出的问题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及改进方案,包括增设多种类型的汉语课程、提高教师的汉语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教材的使用与编写、推广汉语考试等。结论部分对本次研究的主要结论及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指出此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方面。本论文旨在客观地反映霍巴特地区中学汉语教学现状,为国内对该地区海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该地区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建议,以期解决阻碍汉语教学发展的现存问题,助力该地区海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刘姗[6](2020)在《澳大利亚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技巧研究 ——以新州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从澳大利亚政府将汉语列为高考的选考科目之后,“汉语热”的潮流在澳大利亚国内更是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澳大利亚汉语的教育规模和质量也是位居世界前列。这就使得澳大利亚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越来越高,不管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还是社区学校均开设了汉语课,社会上还出现一些专门的汉语辅导班。随着汉语学习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也面临着提升的需求,如何推动澳大利亚的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就成为我们当下对外汉语教学界一个重大的课题。纵观历年来澳大利亚对外汉语的相关教学研究,可以发现深入澳大利亚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寥寥可数,没有充分的理论和经验去支撑澳大利亚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发展研究。本文是笔者根据自身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长达八个月的初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国外关于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技巧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研究编写,并针对澳大利亚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技巧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首先对一些理论概念进行阐述,将对外汉语综合课、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以及初级阶段这些概念进行整合分析,随后简单介绍笔者所任教学校的基本概况,之后本文的研究范围集中在中学生的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技巧,结合对新南威尔士州其他16所开设汉语课堂的学校的20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对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的中文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访谈研究,主要从课堂内容编排、课堂组织管理、教师的语言以及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应用这四大技巧出发,阐述如何运用这四大技巧解决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能够提升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澳大利亚对外汉语教学的继续发展,为以后的赴澳汉语教师提供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的借鉴。同时这不仅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对澳大利亚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明诚(Uzodinma Gerlof)[7](2020)在《非洲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的形象塑造问题,并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公共外交作为一国外交中的重要方面,是一国政府与外国公众沟通的途径,旨在向外国公众解释本国的思想和观点、制度和文化,以及国家的目标和政策。近年来,公共外交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关注。尽管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但中国与非洲的关系长期稳定。在多年来中非友好的基础上,很多非洲国家成为“一带一路”项目的参与国,中国与非洲多个国家的经贸、人文等各个方面的合作正在迈向的发展阶段。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同,非洲各国对汉语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然而,在162个国家建立的541所孔子学院以及1170个孔子课堂(2020年2月数据)中,非洲只有46个国家设立了 61所孔子学院及48个孔子课堂,数量只占全世界的11.2%。孔子学院在教授汉语的同时,发挥了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客观上成为中国开展对外公共外交的一种方式。受孔子学院数量、所在国家的国情数量等各种原因的限制,孔子学院在非洲开展公共外交的功能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考虑到了不同非洲国家的国情、政治制度、教育体制、语言文化背景、经济情况等因素,选取尼日利亚纳姆迪·阿齐克韦大学孔子学院、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与加纳大学孔子学院等四所孔子学院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并且进一步征求教师的意见,对非洲国家孔子学院开展中国公共外交功能,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一是对非洲与其他地区的孔子学院所发挥的公共外交作用进行比较;二是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对华合作关系等方面对非洲四国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非洲的孔子学院确实发挥了中国公共外交的作用,不过由于数量、规模和国情等方面的因素,这种公共外交在非洲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的。非洲不同国家的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情况虽在传播内容、国家经济情况、与中国关系的影响等方面体现了共同性,但是在教育体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方面也有差异。此外,孔子学院发挥中国公共外交功能在非洲以及其他地区也具有共同性与差异,共同性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孔子学院的组织结构方面,主要差异体现在国家政治制度、教学体系、中外关系影响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影响孔子学院在非洲与其他地区开展公共外交功能的因素进行分析与比较,并从孔子学院规模发展、拓展方向等方面对非洲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本文共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文献综述、研究基础、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第二章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介绍了文化外交、公共外交、软实力、国家形象的概念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章为中非关系现状与非洲孔子学院现状分析,介绍了中非关系、非洲孔子学院概况与发展历程、四所案例孔子学院的基本情况。第四章为非洲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调查研究,介绍了研究设计与目的,通过访谈对象提出了研究发现,并对问题进行讨论与结论。第五章为非洲与其他地区孔子学院发挥中国公共外交功能的比较,比较了非洲四国(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喀麦隆与加纳)与其他地区(澳大利亚与德国)对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影响。第六章为结语,对本文进行总结,提出论文研究和探索的相关收获,以及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内容。

耿昀艳[8](2020)在《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统计概率内容问题情境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问题情境作为教科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问题情境带动课堂的发展,而教科书作为教学过程的载体,呈现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对教师进行教学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统计与概率”作为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四大内容之一,相比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所占比重较少,对教科书统计与概率内容问题情境进行比较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1)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在问题情境类型上有何异同或特色?(2)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在情境的真实性上有何异同?(3)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在问题情境特征水平上有何异同?以中国两版教科书人教版和苏科版与美国教科书MC版为研究对象,对统计与概率问题情境进行比较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访谈法、比较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主体内容分为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宏观比较是分为问题情境的类型和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其中问题情境的类型是参照PISA测评对于问题情境类型的分类,分为无情境、个人情境、社会情境、生活情境、职业情境和科学情境;问题情境的真实性是参照ZHU Y和FAN L在研究中比较中国大陆与美国初中数学教科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以及PISA测评中倡导的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理念,分为真实情境和非真实情境;微观比较是依据李叶平对中美小学数学整数加减法的特征水平划分、陈志辉对“函数”内容进行初中数学课程问题情境的比较研究框架进行改进,得到了三特征十二水平的层次划分。通过中美三版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从问题情境数量上看,人教版和苏科版问题情境数量远不及MC版教科书。(2)从问题情境类型上看,三版教科书各有侧重:相同之处表现为生活情境数量最多,不同之处表现在人教版侧重社会情境和职业情境,苏科版侧重个人情境,MC版侧重无情境和个人情境。(3)从问题情境真实性上看,三版教科书问题情境真实性不高,仅为10%左右,且大多真实情境与本国文化相关。(4)从问题情境特征水平上看,人教版和苏科版数学特征水平较高,MC版教科书语境特征水平较高,三版教科书任务特征水平较低。基于以上研究,对人教版教科书统计与概率问题情境的编写得到如下启示:(1)丰富情境类型的多样性。(2)除生活情境外,增加其他类情境的比重。(3)适当提升真实情境的比重。(4)适当增加任务特征中问题解决水平和特殊性要求水平的数量。

唐娜[9](2020)在《我国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比较研究 ——以现行十版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生的数学表现与数学教科书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的现实问题情境,对提升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质量,改善学生的数学表现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问题为:(1)我国现行十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情境的类型有何异同?(2)我国现行十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情境的真实性、情境的必要性有何异同?(3)我国现行十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插图的真实性、插图的必要性有何异同?为研究上述问题,研究选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出版的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浙教版、湘教版、苏科版、青岛版、沪科版、鲁教版、冀教版共十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为比较对象,各版选取“一次函数”、“勾股定理”、“数据的分析”三大知识章节中的现实问题情境为比较的具体内容。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情境类型、情境真实性、情境必要性、插图真实性、插图必要性五个维度构建现实问题情境分析框架。进一步应用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对十版教科书中的现实问题情境进行编码,经检验编码信度可靠,最后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十版教科书中的现实问题情境编码进行定量的分析与比较。通过对我国十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分析与比较,主要得到如下几条研究结论:(1)从情境类型上看:十版教科书中四种情境类型均表现为“个人情境为重,职业情境次之,社会情境第三,科学情境最低”的分布形式,十版教科书中各类型情境设置特色不明显。(2)从情境真实性上看:十版教科书中构造式情境占比均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准真实情境和完全真实情境占比极少。人教版教科书中真实型情境的占比略高,其余九版教科书中不同真实性情境的分布无显着性差异。(3)从情境必要性上看:十版教科书中三种必要性情境均表现为“相关且必要型情境为主,无关型和绝对必要型情境为辅”的分布形式。高水平的绝对必要型情境比例不高。冀教版和沪科版的分布一致,北师大版和青岛版的分布一致,其余六版教科书中不同必要性情境的分布无显着性差异。(4)从插图真实性与插图必要性上看,沪科版、华师大版、湘教版、浙教版四版教科书中插图真实性水平高必要性水平低,无显着性差异。北师大版、鲁教版、青岛版、人教版和冀教版五版教科书插图必要性水平高真实性水平相对不足,无显着性差异。苏科版教科书中插图必要性水平高真实性水平适中。基于研究结果和结论,对我国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编写提出如下四条建议:(1)适当凸显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个性化特色;(2)有效提升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真实性水平;(3)适度加强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必要性水平;(4)合理调控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插图的真实性与必要性水平。

杨安文[10](2020)在《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诗歌历来是文学的重镇。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诗歌,既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当代诗人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当代诗人不断进行着汉语语言自身的试验,不断尝试语言的自我解放和边界突破,展现出中国当代诗歌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领域独特的风貌和价值。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当代诗歌应该大力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多关注中国古典诗歌,而对中国当代诗歌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后朦胧”诗歌的海外译介更是关注不够。柏桦被普遍认为是“后朦胧”诗人杰出代表,是国内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本研究以诗人柏桦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的现状及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管窥中国当代诗歌在海外译介与接受的总体现状,探究其在海外的传播途径及接受规律,从而提出了更为切实可行的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模式、方法与策略。同时,从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视角,采用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方法,以柏桦诗歌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开展诗歌翻译对比研究和诗歌翻译变异研究,从语言学层面分析诗歌翻译的策略运用,探究国内外诗歌译者在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差异,寻求既能保留中国当代诗歌本真和特色、又能为英语世界所接受的翻译策略,并从翻译阐释学的理论视角探析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文本解读与意义建构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以各种语言出版、发表的柏桦作品译介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和爬梳。通过对柏桦生平、创作历程、各时期诗学观和诗歌特点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建构国内柏桦形象,并以此作为译介研究背景参照,重点以第一手外文材料为文献基础,全面、系统地梳理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译介、传播和接受状况。研究发现柏桦诗歌海外译介呈现出诸多特点。第一,柏桦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较多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究其原因,除了柏桦自身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国内诗坛的声名与影响因素之外,还与外语专业出身的柏桦所具有的强烈的对外译介和交流意识有关。第二,柏桦早期诗歌在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译介和发表较早,在英语国家则稍晚。这与当时旅居欧洲国家的知名诗人北岛和张枣的大力引荐密切相关,尤其是北岛及其主导的海外文学杂志《今天》及“今天”基金会,对推动包括柏桦在内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柏桦诗歌译介涉及的译者人数较多,但专注于柏桦诗歌翻译且与其配合默契的译者很少。柏桦目前在海外发表或出版的译诗反响平平,没有带来犹如原诗给国内读者带来的冲击和感受,这至少应当部分归结为翻译问题。笔者认为,许多译诗没能体现柏桦诗歌中独特的声音和气质,没有彰显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第四,从翻译主体来看,柏桦诗歌翻译大部分是由外国汉学家译者或诗人译者独立完成,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很少。然而,外国译者独立翻译完成的译本或多或少反映出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障碍。就汉语诗歌翻译而言,以译入语为母语的外国译者原本就不多,要想寻得一位中文语言能力强、翻译技艺高超同时还能配合默契的理想译者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即使外国译者值得依靠,中国当代诗歌的对外译介也不能完全指望他们,国内译者必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笔者并不赞同由国内译者单独翻译,但认为基于彼此信任、理解和良性沟通的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是理想的翻译模式。第五,柏桦诗歌对外译介在网络媒介的利用方面还远远不够。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国当代诗人对外译介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国当代诗歌要想更好地为海外读者所了解和接受,就必须努力克服外语障碍,利用好网络媒介与外国读者和诗人加强直接的互动交流。其次,本研究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接受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就翻译文本的选择来看,外国译者选择翻译的诗歌文本与柏桦推荐翻译的诗歌文本之间存在不小差异,这既反映了外国读者(译者)独立的审美判断,也反映出他们异国的、独特的审美趣味。因此,就对外译介的角度来说,译者(或编者)在做翻译选本的时候,不能完全站在自身的审美角度,还要适度考虑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此外,从海外学者对柏桦诗歌的研究现状来看,他们的研究普遍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关注诗歌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总体呈现出意识形态解读的倾向,体现出外国读者典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他者”想象。中国当代诗歌在国际社会接受的过程中,遭遇意识形态偏见不可避免,我们需要以更加优秀的诗歌文本来予以消解。然而,外国读者对“古典”和“异国”的偏好却值得我们重视,这正是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说的世界诗歌不能丢失的所谓“民族性”或“本土性”的体现,反映了外国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的同时,也注重文本细读,强调诗歌研究必须深入诗歌文本,不能重“语境”轻文本,不能忽视诗歌本体(诗歌的语言、内容、形式、音韵等)的研究。再次,本研究以柏桦诗歌英译为例开展了多译本对比研究、翻译变异研究以及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研究,并从阐释学理论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建构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差异明显,对原文的理解各有不同,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情感、节奏和意境的传递各有高下。中国译者对原诗文本的理解、音乐性的感知与转换表现出明显优势,外国译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结构的有效转换上具有优势。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实现了诗意的有效转换,传递了原诗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诗人独特而丰满的思想情感的译文则仅来自少数具有“创造性”特质的翻译,如霍布恩的译文。笔者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视角分析了霍布恩译本在中西文学传统和思维方式上体现出的文化过滤以及文化误读、误译,强调要正确认识诗歌翻译中的“变异”现象。笔者认为,恰恰是译本的“变异”——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造就了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译文,让原作在异国文学中获得新生。此外,笔者还从阐释学理论的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构建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诗人、译者、评论者和读者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诗歌翻译,留给译者创造性阐释和语言转换的充足空间。最后,本研究运用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学场域理论分析了柏桦诗歌近期在海外译介和接受状况不如早期的原因。笔者认为,柏桦停止写诗15年以及其复出后大量创作和发表诗歌对其海外象征资本的积累带来了不利影响。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诗人们要想在海外诗歌场域获得有利占位、得到较多认可,就必须有效积累象征资本。一方面,诗人的文学生产活动不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或迎合大众口味,应以“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追求为目标,诗歌产品当以高质量为第一要素,少而精的作品发表或出版会更有利于象征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诗人们应积极、主动且持续地开展对外诗歌交流,包括参与中外诗人互译项目,参加各类国际诗歌节和诗歌探讨会,与海外汉学家、诗人以及诗歌译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国政府文化机构、出版机构以及高校院所则应该为当代诗人、诗歌译者和学者的海外交流和翻译实践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的良性发展。本研究首次对柏桦诗歌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以及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进行了系统、全面、完整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本研究,笔者希望将柏桦这位极具代表性也颇具独特个性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贡献,诗学探索与创新,及其作品丰富的诗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较为立体、完整地呈现在中外读者面前。同时,透过柏桦海外译介研究这一个案,笔者力求管中窥豹,力图为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法。本研究寄望于促进中国当代诗歌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增进海外文学界、诗歌界、汉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了解,提升当代诗歌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当代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借以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建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浅谈中澳两国英语教学方法之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澳两国英语教学方法之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澳大利亚《全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是必然的趋势
        (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三)国际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对我国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四)探究澳大利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还有很大空间
        (五)兴趣使然
        (六)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出现及其影响的广泛性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标准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澳大利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变革历程
    一、澳大利亚教师专业标准的变革历程
        (一)发展阶段
        (二)完善阶段
    二、 澳大利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变革历程
        (一)澳大利亚幼儿教师受到关注(1938 年-1950 年)
        (二)澳大利亚幼儿教师受到困境(1950 年-1980 年)
        (三)澳大利亚各州政府推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1980年-2010年)
        (四) 澳大利亚各州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初步形成(2010年-2018年)
第三章 澳大利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结构特点及实施成效
    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树立以幼儿为本的理念
        (二)文化多样性及教育公平
        (三)重视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四)注重幼儿教师环境的创设能力培养
        (五)重视培养幼儿教师管理能力
    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
        (一)澳大利亚《全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维多利亚州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
    三、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主要原则
    四、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一)专业知识
        (二)专业实践能力
        (三)专业价值观
        (四)专业关系协调能力
    五、澳大利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成效
        (一)实施中的成功之处
        (二)实施中的不足
第四章 我国与澳大利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异同点剖析及原因
    一、中澳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共同点
        (一)两国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相关政策文件支持
        (二)两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的体现
        (三)两国对幼儿教师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
    二、中澳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不同点
        (一)对多元文化教育的侧重不同
        (二)标准模式的差异性
        (三)专业道德的侧重不同
        (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不同
    三、原因分析
        (一)思维模式的差异
        (二)多元文化的差异
        (三)政治因素及教育法律法规意识的影响
第五章 启示
    一、中澳两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存在差异的必然性
    二、启示
        (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应明确幼儿教师的专业角色
        (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应加强幼儿教师专业伦理的建设
        (三)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要具有连续引导性和动态性
        (四)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应体现当前教育理念的前瞻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中国与澳大利亚小学数学课程主题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大概念
        2.课程主题
    (四)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研究问题
        2.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研究方法
        2.研究框架
二、文献综述
    (一)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
        1.中国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2.澳大利亚数学课程标准相关研究
        3.中外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二)课程主题相关研究
    (三)小结
三、中澳小学数学课程主题分析框架构建
    (一)数学课程主题A+复合模型简介及其适用性讨论
    (二)中澳两国小学数学课程背景下的A+复合模型修订
    (三)数学课程主题的主线分析框架
四、中澳小学数学课程主题的宏观分析
    (一)中澳小学数学课程主题覆盖范围比较
    (二)中澳小学数学课程主题数量分布比较
    (三)中澳小学数学课程主题连贯性比较
    (四)中澳小学数学课程主题学习进度比较
五、中澳小学数学课程主题的中观和微观分析
    (一)图形与几何——二维几何和三维几何主题的主线分析
        1.中澳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与“二维几何”和“三维几何”相关内容的比较
        2.中澳两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二维几何”和“三维几何”内容整体结构的比较
    (二)数与代数——分数主题的主线分析
        1.中澳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与“分数”相关内容的比较
        2.中澳两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分数”内容整体结构的比较
    (三)中澳小学数学教科书主题的微观分析
        1.知识点结构
        2.数学任务设置
        3.情境设置
六、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课程主题覆盖范围总体相似,主题数量分布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2.课程主题连贯性各有侧重
        3.部分课程主题学习进度有显着差异
    (二)研究启示
        1.数学主题的设置兼顾深度和广度,知识点结构编排整体化
        2.增强课程主题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形成数学知识网
        3.调整课程主题中部分数学任务呈现顺序,增强知识关联性
        4.有针对性地调整主题学习进度,增加学生学习机会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1.研究局限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新旧Victor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汉语二语教学大纲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汉语教学大纲相关研究
        1.3.2 澳大利亚汉语教育相关研究
        1.3.3 维多利亚州汉语教育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对比分析法
        1.4.3 访谈法
第一章 澳大利亚及维多利亚州汉语教育情况分析
    1.1 澳大利亚汉语教育情况分析
        1.1.1 澳大利亚的汉语教育政策
        1.1.2 澳大利亚的汉语教育现状
    1.2 维多利亚州汉语教育现状分析
        1.2.1 维多利亚州的汉语教育现状
        1.2.2 VCE汉语教育现状
第二章 新旧VCE汉语二语教学大纲概况介绍
    2.1 新旧大纲源流关系
    2.2 新旧大纲内容结构简介
        2.2.1 重要信息
        2.2.2 前言
        2.2.3 评估与报告
        2.2.4 单元通用学习项目
        2.2.5 各单元学习内容
        2.2.6 教师建议
第三章 新旧VCE汉语二语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3.1 前言对比
        3.1.1 分析对象与方法
        3.1.2 分析结果与讨论
    3.2 单元通用学习项目对比
        3.2.1 沟通与语言文化理解
        3.2.2 主题和话题
        3.2.3 翻译
        3.2.4 汉字表
    3.3 各单元学习内容对比
        3.1.1 分析对象与方法
        3.1.2 分析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新大纲编写与社会语境的关系
    4.1 新大纲编写者的主体意志
        4.1.1 地位规划
        4.1.2 本体规划
        4.1.3 习得规划
        4.1.4 声望规划
    4.2 新大纲面临的汉语教学现实
        4.2.1 汉语学习者的背景复杂且二语学习者的人数不断下降
        4.2.2 不同背景的汉语教师存在固有的能力短板
        4.2.3 课堂教学难度大且无统一教材
    4.3 新大纲实施的策略建议
        4.3.1 完善课程申请要求细则
        4.3.2 依照新大纲要求补齐汉语教师的能力短板
        4.3.3 调整课堂教学模式
        4.3.4 开发新大纲配套教材
第五章 新旧大纲分析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5.1 在国别汉语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方面
        5.1.1 本土化
        5.1.2 保留汉语特性
    5.2 在对澳汉语教学的推广策略方面
        5.2.1 开发澳大利亚国民教育体系之外的辅助汉语课程
        5.2.2 与澳合作编写针对不同汉语学习群体的汉语教材
        5.2.3 改进赴澳志愿者的培训课程与培养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纲中英术语对照表

(4)澳大利亚中小学中国文化教学研究 ——以维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现状
        1.2.2 澳大利亚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现状
        1.2.3 关于体验式文化教学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说
        1.3.1“中国文化教学”
        1.3.2 文化自觉
        1.3.3 审美体验
        1.3.4 体验式教学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维多利亚州小学中国文化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维州小学中国文化教学概况
        2.1.1 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与中国文化传播
        2.1.2 澳大利亚的汉语课程大纲与中国文化教学
        2.1.3 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现状
        2.1.4 维州中小学中国文化教学现状及问题
    2.2 维州中小学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教学双方文化自觉意识不够
        2.2.2 学生缺乏审美体验
        2.2.3 汉语助教志愿者实践能力不足
第3章 对维州小学中国文化教学的建议
    3.1 教学内容注重与时俱进与多样化
    3.2 教学方法上可运用体验式教学法
    3.3 教学过程中加强审美体验和活动过程管理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回顾
    4.2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展望
    4.3 本研究的创新与贡献
    4.4 本研究的不足
    4.5 本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5)澳大利亚霍巴特地区中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赫臣斯男校、朋友学校、塔鲁纳学校和卡梅尔山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关于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关于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霍巴特地区教育概况及汉语教学发展历程
    2.1 霍巴特地区概况及其教育现状
        2.1.1 霍巴特地区概况
        2.1.2 霍巴特地区教育现状
    2.2 霍巴特地区汉语教学发展历程
        2.2.1 汉语教学历史及语言政策
        2.2.2 汉语教学发展近况
第3章 霍巴特地区中学汉语教学现状
    3.1 霍巴特地区四所学校简介及其课程设置
        3.1.1 赫臣斯男校
        3.1.2 朋友学校
        3.1.3 塔鲁纳学校
        3.1.4 卡梅尔山学院
        3.1.5 小结
    3.2 汉语师资队伍
        3.2.1 澳大利亚本土汉语教师
        3.2.2 汉办志愿者
        3.2.3 大学实习生老师
        3.2.4 小结
    3.3 学生汉语学习现状
        3.3.1 学习动机与汉语水平
        3.3.2 学习难点与学生兴趣
    3.4 汉语教材
        3.4.1 所选教材情况
        3.4.2 教材使用情况
    3.5 汉语考试
        3.5.1 霍巴特地区HSK汉语考试
        3.5.2 TCE考试中汉语考试科目
第4章 霍巴特地区中学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4.1 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4.1.1 课型比例不合理
        4.1.2 班型不合理
    4.2 汉语教师方面的问题
        4.2.1 澳大利亚本土汉语教师的问题
        4.2.2 汉办志愿者的问题
        4.2.3 大学实习生老师的问题
    4.3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4.3.1 汉语学习动机不足
        4.3.2 汉语水平总体偏低,学习习惯有待改进
    4.4 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4.4.1 教材内容老旧
        4.4.2 教材价值观存在问题
    4.5 汉语考试的问题
        4.5.1 HSK的推广问题
        4.5.2 TCE汉语考试的备考问题
第5章 关于霍巴特地区中学汉语教学的相关建议
    5.1 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5.1.1 增加课程类型
        5.1.2 合理分班
    5.2 教师方面的建议
        5.2.1 对本土汉语教师的建议
        5.2.2 对汉办志愿者的建议
        5.2.3 对大学实习生老师的建议
    5.3 学生方面的建议
        5.3.1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5.3.2 养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
    5.4 教材方面的建议
        5.4.1 对教材选择与使用的建议
        5.4.2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5.5 汉语考试的建议
        5.5.1 对霍巴特地区HSK考试推广的建议
        5.5.2 对TCE汉语考试的建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China Ready: Suvery on Chinese Learning in Hobart High Schools (Forstudents)
附录B 澳大利亚霍巴特市中学汉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C Survey on Chinese Teaching in Hobart High Schools (For teachers)
附录D 澳大利亚霍巴特地区中学汉语教学调查问卷(教师版)
致谢

(6)澳大利亚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技巧研究 ——以新州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技巧概述
    第一节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的界定与特点
        一、对外汉语综合课的定义
        二、初级阶段的划分及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特点
    第二节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技巧的界定与重要性
        一、课堂教学技巧的定义
        二、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技巧的特点
        三、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性
第二章 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汉语教学
    第一节 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概况
    第二节 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的汉语教学情况
        一、教师的来源与构成
        二、学生的情况与特点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四、教材、教具和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五、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其他
第三章 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内容编排
    第一节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内容编排的重要性
    第二节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内容编排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具体教材可依,课堂教学内容编排具有随意性
        二、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三、复习与新课、讲课与练习所占比重不合理
        四、课堂操练缺乏有效性
        五、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兼顾学生的差异性
    第三节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内容编排的技巧
        一、精心编排课堂教学内容,各环节环环相扣
        二、文化导入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三、合理处理复习与新课的比重,精讲多练
        四、课堂操练目标明确,重视交际性练习
        五、差异化教学,加强学生合作意识,优势互补
第四章 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组织管理
    第一节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第二节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二、过于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三、缺少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制度
        四、教师资源浪费
    第三节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组织管理的技巧
        一、科学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合理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二、建立课堂规范和课堂礼仪,集中学生注意力
        三、明确课堂管理制度,把握课堂管理尺度
        四、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本土教师与汉语教师志愿者协同教学
第五章 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师的语言
    第一节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师的语言的重要性
    第二节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师的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媒介语使用过于频繁
        二、教师课堂用语的可理解输入少
        三、语言缺乏规范性、科学性,语言节奏变化缺乏稳定性
        四、忽视体态语的辅助
    第三节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师的语言的技巧
        一、注意媒介语与目的语的交叉使用
        二、以可理解输入用语为主,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三、规范教师课堂用语,合理调控说话节奏
        四、有效运用体态语
第六章 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多媒体与网络资源的应用
    第一节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应用的重要性
    第二节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随意性
        二、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资源
        三、网络学习资源使用的不恰当
    第三节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应用的技巧
        一、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整体优化
        二、灵活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三、正确筛选网络教学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当地中文老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同行汉语教师志愿者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节选
附录四 针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其他16个开设汉语课堂的学校的20位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调查问卷
附录五 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九年级CH81班
附录六 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九年级CH81汉语班
附录七 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八年级汉语班
致谢

(7)非洲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
        1.3.2 关于中国公共外交与孔子学院的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文化外交
        2.1.2 公共外交
        2.1.3 软实力
        2.1.4 国家形象
    2.2 有关概念的逻辑关系
        2.2.1 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
        2.2.2 国家形象与软实力
        2.2.3 公共外交、文化外交、软实力与国家形象
第3章 中非关系现状与非洲孔子学院现状分析
    3.1 中非关系及中国对非公共外交现状分析
        3.1.1 中非关系
        3.1.2 中尼关系
        3.1.3 中马关系
        3.1.4 中加关系
        3.1.5 中喀关系
    3.2 非洲孔子学院现状分析
        3.2.1 非洲孔子学院概况与发展历程
        3.2.2 非洲孔子学院的组织结构和软硬件资源
        3.2.3 四所案例孔子学院的基本情况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设计及目的
    4.2 研究发现
        4.2.1 学习者的基本信息
        4.2.2 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动机
        4.2.3 孔子学院的情况
        4.2.4 对中国和自己国家关系的看法
    4.3 问题讨论及结论
        4.3.1 学习汉语的动力
        4.3.2 当地孔子学院的情况
        4.3.3 对孔子学院成立的看法
        4.3.4 对中国和学习者国家两国之间关系的看法
第5章 孔子学院开展中国公共外交的区域比较
    5.1 中外关系对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影响
    5.2 中国的政治制度对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影响
    5.3 不同国家教育政策对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影响
    5.4 孔子学院组织结构对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影响
    5.5 孔子学院传播内容与方法对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结论与思考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1:访谈提纲中文版“非洲四个孔子学院开展中国公共外交功能的现状与笔者研究”
附件2: 访谈提纲(英文版)
附件3: 访谈提纲(法文版)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统计概率内容问题情境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思路
4 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统计与概率问题情境类型比较研究
    4.1 中国两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统计与概率问题情境类型
    4.2 美国初中数学教科书统计与概率问题情境类型
    4.3 中美三版教科书统计概率内容问题情境类型比较研究
5 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统计与概率问题情境真实性比较研究
    5.1 中国两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统计与概率问题情境真实性
    5.2 美国初中数学教科书统计与概率问题情境真实性
    5.3 中美三版教科书统计概率内容问题情境真实性比较研究
6 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统计与概率内容问题情境特征水平比较研究
    6.1 数学统计与概率问题情境整体特征比较
    6.2 数学统计与概率问题情境数学特征比较
    6.3 数学统计与概率问题情境语境特征比较
    6.4 数学统计与概率问题情境任务特征比较
7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2 思考与启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人教版、苏科版、MC版数学情境类型及特征统计
    附录2 :初中数学教师对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问题情境的使用情况部分访谈实录
致谢

(9)我国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比较研究 ——以现行十版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落实数学课程情境设计现实应用性要求的需要
        1.1.2 提升我国数学教科书问题情境质量的需要
        1.1.3 提升我国学生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情感的需要
        1.1.4 已有关于数学教科书中问题情境研究的不足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数学教科书
        1.2.2 问题情境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文本分析法
        1.5.3 比较研究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7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作用
        2.1.2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研究现状
        2.1.3 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的分类研究
        2.1.4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设置原则
        2.1.5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情境认知理论
        2.2.2 认知负荷理论
第三章 十版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比较研究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教科书比较版本
        3.1.2 教科书比较的具体内容
    3.2 分析框架
        3.2.1 情境类型分析框架
        3.2.2 情境真实性分析框架
        3.2.3 情境必要性分析框架
        3.2.4 插图真实性分析框架
        3.2.5 插图必要性分析框架
    3.3 编码说明
        3.3.1 位置检索码
        3.3.2 水平标记码
        3.3.3 编码示例
        3.3.4 编码信度
    3.4 数据收集和处理
第四章 十版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比较研究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十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概况
    4.2 我国十版教科书中情境类型比较
        4.2.1 描述性统计结果
        4.2.2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4.2.3 具体内容分析
    4.3 我国十版教科书中情境真实性的比较
        4.3.1 描述性统计结果
        4.3.2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4.3.3 具体内容分析
    4.4 我国十版教科书中情境必要性的比较
        4.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4.4.2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4.4.3 具体内容分析
    4.5 我国十版教科书中插图真实性的比较
        4.5.1 描述性统计结果
        4.5.2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4.5.3 具体内容分析
    4.6 我国十版教科书中插图必要性的比较
        4.6.1 描述性统计结果
        4.6.2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4.6.3 具体内容分析
    4.7 本章小结
        4.7.1 十版教科书中情境类型比较研究结果
        4.7.2 十版教科书中情境真实性比较研究结果
        4.7.3 十版教科书中情境必要性比较研究结果
        4.7.4 十版教科书中插图真实性与插图必要性比较研究结果
第五章 研究的讨论、结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关于十版教科书中情境类型比较研究的讨论
        5.1.2 关于十版教科书中情境真实性比较研究的讨论
        5.1.3 关于十版教科书中情境必要性比较研究的讨论
        5.1.4 关于十版教科书中插图真实性与插图必要性比较研究的讨论
        5.1.5 不足与展望
    5.2 结论
    5.3 建议
        5.3.1 适当突显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个性化特色
        5.3.2 有效提升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真实性水平
        5.3.3 适度加强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必要性水平
        5.3.4 合理调控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插图的真实性与必要性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北师大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编码
    附录二 :沪科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编码
    附录三 :华师大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编码
    附录四 :冀教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编码
    附录五 :鲁教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编码
    附录六 :青岛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编码
    附录七 :人教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编码
    附录八 :苏科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编码
    附录九 :湘教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编码
    附录十 :浙教版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编码
致谢

(10)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 柏桦诗歌创作及国内研究
    2.1 柏桦生平
    2.2 柏桦诗歌创作
        2.2.1 诗歌创作概况
        2.2.2 诗歌创作“表达”期
        2.2.3 诗歌创作“往事”期
        2.2.4 诗歌创作“逸乐”期
    2.3 柏桦诗歌国内研究综述
        2.3.1 柏桦早期作品研究
        2.3.2 柏桦近期作品研究
    2.4 柏桦作品在港台
        2.4.1 香港
        2.4.2 台湾
第3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
    3.1 译介概况
        3.1.1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3.1.2 在非英语世界的译介
    3.2 译介主体
        3.2.1 译者背景
        3.2.2 译者类型
        3.2.3 翻译模式
    3.3 文本选择
        3.3.1 文本选择概况
        3.3.2 文本选择的缘由探析
    3.4 传播媒介
        3.4.1 出版机构
        3.4.2 网络媒介
    3.5 社会文化语境
        3.5.1 早期:1988-2007
        3.5.2 近期:2008年至今
第4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接受
    4.1 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4.1.1 接受概况
        4.1.2 以菲奥娜为中心
        4.1.3 以戴迈河为中心
    4.2 在非英语世界的接受
        4.2.1 在法国的接受
        4.2.2 在德国的接受
        4.2.3 在其他国家的接受
    4.3 中外不同视域下的柏桦研究
        4.3.1 访谈对比分析
        4.3.2 研究内容差异
    4.4 不同语境下的柏桦评价
        4.4.1 中国大陆评价
        4.4.2 中国港台评价
        4.4.3 海外评价
第5章 柏桦诗歌翻译研究
    5.1 多译本对比分析:以英译本为例
        5.1.1 文本概述
        5.1.2 文本形式分析
        5.1.3 译本对比分析
        5.1.4 译者风格评析
    5.2 柏桦诗歌翻译中的变异:以霍布恩英译为例
        5.2.1 变异研究理论基础
        5.2.2 译者背景及其翻译实践
        5.2.3 霍布恩英译中的变异
    5.3 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案例述评
        5.3.1 《望气的人》译文对比
        5.3.2 《一切黑》译文对比
第6章 柏桦诗歌海外译介的理论阐释与当代意义
    6.1 从文学场域理论看柏桦诗歌译介与接受
        6.1.1 早期与近期接受状况对比分析
        6.1.2 文学场域理论与思维范式变革
    6.2 从阐释学理论视角看诗歌翻译的当代意义
        6.2.1 译者的角色与任务
        6.2.2 现代阐释学的理论启示
        6.2.3 诗歌翻译与诗歌意义建构
    6.3 中国当代诗歌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6.3.1 海外汉学家看中国当代诗歌:理性的启示
        6.3.2 中国当代诗歌海外译介:策略与路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柏桦着作及获奖简介
附录2 :柏桦受邀参加国际诗会活动情况
附录3 :柏桦早期与海外汉学家译者的通信情况
附录4 :德国汉学家白嘉琳对柏桦的访谈原稿
附录5 :笔者对部分汉学家译者的访谈稿
附录6 :柏桦译诗发表情况统计表
附录7 :尚未出版的柏桦诗歌英译篇目统计
附录8 :柏桦2016年在巴黎七大诗歌研讨会的演讲稿
附录9 :多译本对比研究诗歌中英文本材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浅谈中澳两国英语教学方法之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澳大利亚《全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 王宇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国与澳大利亚小学数学课程主题的比较研究[D]. 高敏.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3]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新旧Victor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汉语二语教学大纲对比研究[D]. 常璐倩.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澳大利亚中小学中国文化教学研究 ——以维州为例[D]. 李伦.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5]澳大利亚霍巴特地区中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赫臣斯男校、朋友学校、塔鲁纳学校和卡梅尔山学院为例[D]. 赵剑锐. 沈阳大学, 2020(12)
  • [6]澳大利亚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技巧研究 ——以新州Coffs Harbour High School为例[D]. 刘姗. 苏州大学, 2020(03)
  • [7]非洲孔子学院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比较研究[D]. 李明诚(Uzodinma Gerlof). 山东大学, 2020(12)
  • [8]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统计概率内容问题情境的比较研究[D]. 耿昀艳.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我国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比较研究 ——以现行十版教科书为例[D]. 唐娜.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 杨安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浅谈中澳英语教学方式的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