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一、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石巧稚[1](2020)在《基于USRP RIO的MU-MIMO视频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网络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也促使部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兴起了许多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视频直播等依托于多媒体视频传输的应用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然而,随着网络服务需求的增加以及入网智能设备的增加,现有频谱资源越发紧缺。然而,现有的授权服务频段的频谱利用率并不高,通过频谱共享可以有效地提升无线通信系统潜在的系统容量。本文以无线视频传输为研究背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多用户MIMO的视频传输系统,并针对频谱共享所带来的干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根据视频传输系统的基本功能需求,设计了在室内环境下的多用户多天线的视频传输系统框架。以USRP RIO软件无线电设备作为硬件平台,进行了物理层的部署。依照LTE帧结构,设计了视频传输系统的传输帧结构。根据所设计的系统框架设计了系统的整体工作流程,并根据系统流程对收发端功能模块进行了具体的程序设计。其次,为了解决由频谱共享引起的同频用户干扰问题,本文引入了连续干扰消除技术,在系统的上行链路基站端对接收信号进行连续干扰消除。首先对连续干扰消除技术进行了理论研究,对迫零连续干扰消除算法以及最小均方误差连续干扰消除算法进行了仿真,设计了基于连续干扰消除的视频传输系统方案。根据所设计的方案,在USRP RIO软件无线电平台上完成了具体的系统功能实现,在所设计的系统框架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系统流程以及程序功能模块,实现了基于连续干扰消除的多用户MIMO视频传输系统。通过实验结果对所设计的干扰消除方案进行分析,验证了系统在用户因共享频谱资源受到同频干扰时,能够有效地进行干扰消除,保证用户的信号传输质量。最后,本文针对多用户MIMO系统下行链路中存在的信道间干扰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下行预编码方案的多用户MIMO视频传输系统。首先对下行预编码方案进行了理论研究,针对系统的需求,结合实际传输场景,实现了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系统下行预编码方案,并结合空时分组码提出了一种新的双层预编码方案。根据LTE协议中对基于非码本预编码方案的要求,对系统的传输帧结构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根据所设计的方案,在USRP RIO软件无线电平台上完成了具体的系统实现,在基站端增加了下行预编码功能模块。通过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验证了所实现的预编码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信道间干扰,提高用户的服务质量。

钟文华[2](2020)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LTE伪基站识别技术》文中认为相比GSM网络,LTE中增加了双向鉴权机制,对伪基站的防治得到改善,但受传统硬件设施的桎梏,检测和跟踪代价昂贵、灵活性也有所不足。尤其是面临多变的无线信道环境,大多数伪基站识别算法都依赖移动终端获取相关识别信息和稳定的无线信道环境,其复杂度和升级效率都难以保证。不仅如此,随着通信技术的升级,伪基站也更加的偏向于智能化和小型化难以被侦测,发展出高效低廉以及能够快速升级的LTE伪基站技术至关重要。软件无线电技术作为第三次无线通信革命,相比传统硬件,具有可重配置能力、升级灵活、成本低廉以及兼容性更好的优点。并已有研究表明,将软件无线电技术运用在2G伪基站系统中,能够在相同的硬件基础上通过软件更新的方式来达到功能的升级,有效提高系统升级的效率。这给LTE伪基站检测技术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在详细分析LTE关键技术、LTE伪基站工作机制及相关识别算法的基础上,将软件无线电技术运用在LTE信号的接收处理当中,形成了一种新的LTE伪基站检测系统和技术原型。该系统硬件采集模块、软件解码模块以及识别验证模块研究的内容、功能和结果如下:硬件采集模块中利用通信设备Hack RF在Linux系统上搭建软件无线电平台并构建LTE信号的扫描程序,实现了对基站信号的检测、采集和保存;软件解码模块则利用MATLAB建立下行系统广播信息接收链路对LTE数字IQ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具体的工作包括:LTE信号预处理、小区搜索、信道估计以及下行物理信道解码,编写了软件代码,程序调试成功。其中,LTE信号预处理利用软件无线电基本理论对LTE信号进行去直流、变采样以及滤波等处理,获取到能够用于小区搜索的8帧PBCH数据;小区搜索中利用相关算法对主辅同步信号进行检测并解码PBCH,得到后续物理信道解码的先验信息;之后通过信道估计对信号进一步矫正频偏并仿照PBCH信道处理链解码所有相关的下行物理信道,从而获取到能够用于基站识别的小区相关信息;最后利用该信息基于信息一致识别算法来对基站的合法性进行判别,以此来验证软件无线电平台、LTE下行系统广播信息接收链路以及LTE伪基站识别方法的正确性。研究最后选择了两个测试场景对该识别技术进行实际验证,正确地检测到了合法基站,也检测到了伪基站的信息,结合软件无线电自身的优点,本文形成的技术具有系统升级效率高、降低成本的优势,并为后续建立低成本灵活的新型伪基站检测系统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赖展军[3](2020)在《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测量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通信已经发展到第五代(5G),成为了新基建的龙头和万物互联的基石,其网络依赖于天线完成无线覆盖。而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部件,其基本性能最终是通过天线测量来进行评估和判定。天线的测量过程以及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很多内外部因素影响,5G和未来6G天线技术发展,对测量技术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相关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实用价值。天线测量技术的发展使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从电磁场理论到信号处理算法、从硬件设计到软件编程、从低频电路到射频电路、从机电装置到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知识都融汇于天线测量之中。本文从新一代天线发展过程中的测量需求出发,挖掘出若干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针对现有商用的矢量网络分析仪电子校准件价格昂贵、品牌间不能互通使用的现状,提出了一种通用型电子校准件硬件架构和基于分式线性变换特性的微波网络误差模型求解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自行设计研制的电子校准件中,实现了一种性能良好,可与不同品牌网络分析仪适配的电子校准件装置。(2)针对5G大规模天线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电路参数去嵌入测量需求,研究了两类5G天线去嵌入测量算法,提出了一种可实现多状态加载Kit模块的传输线结构及去嵌入测量方法,解决了滤波器集成的5G天线中滤波器参数在线评估、天线校准参数准确提取的技术难题,可为5G天线大批量生产提供技术支撑。(3)针对商用测试系统滞后于5G大规模天线和多端口天线测量需求的现状,优化了通用射频开关元件的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利于减小开关模块级联损耗的硬件架构,推导了用于补偿开关模块通道响应特性的简化算法,并将其应用于5G天线电路参数测量,所研发的开关模块还被用于5G天线空口一致性测量以及多端口天线远场方向图快速测量中。相关成果为5G天线及4G多端口天线的性能测量与评估提供了高性价比解决方案。(4)针对商用测试系统难以支撑新天线技术研究和探索的现状,使用开源硬件模块和常见的滑台丝杆组件,研制出高性价比的毫米波辐射特性测量系统,并进行了毫米波天线远场方向图测量、测量场地反射抑制算法、天线增益测量外推法的实验研究。克服了因商用测量系统价格昂贵对理论学习和验证造成的障碍,为后续相关技术开发和研究奠定了基础。(5)针对商用仪表价格昂贵且便携性较差的现状,提出了一种使用开源软件无线电模块和双定向耦合器,结合微波网络理论进行矢量反射系数测量的方法,获得了与这方面的昂贵专用仪表相近的测量结果;提出了一种利用软件无线电模块测量传输峰值频率点、结合曲面数据拟合算法计算介质材料介电常数的方法。这两项研究成果为天线反射系数测量和天线所用介质材料的测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本文所做的研究体现了多学科技术在天线测量中的综合应用,所提出的方法和研制的相关装置已经在工程中获得应用并发挥出良好的效益。

安明[4](2018)在《OFDM系统峰均比抑制及GNU Radio噪声干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和软件无线电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OFDM是一种多载波调制方式,利用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来传输信息,具有频谱资源分配灵活、频谱效率高、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以及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等优点,但采用OFDM调制后时域信号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较大,从而会降低系统传输性能,因此抑制信号峰均比是OFDM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随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软件无线电支持宽频段、多模式、多功能的应用需求,具有可重构、可扩展、可升级的特点,在移动通信、卫星导航、电子战等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OFDM系统的传输模型,并对OFDM调制的基本原理、正交性条件以及优缺点进行详细分析,同时简要介绍了OFDM信号峰均比的定义以及预畸变类、编码类和概率类等典型的峰均比抑制方法。针对OFDM信号峰均比高以及部分峰均比抑制方法的计算复杂度高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峰均比抑制方法。首先,分析了部分传输序列峰均比抑制方法(PTS)的基本原理和峰均比抑制性能,针对PTS方法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TS改进的低复杂度峰均比抑制方法(L-PTS),仿真结果表明,在峰均比抑制效果相当的条件下L-PTS方法相对于PTS方法计算复杂度更低。其次,对限幅法、限幅滤波法以及压缩扩展变换法等信号预畸变类的峰均比抑制方法和预编码峰均比抑制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基于切比雪夫-范德蒙矩阵预编码和限幅滤波提出一种联合峰均比抑制方法VLM-CF,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切比雪夫-范德蒙矩阵预编码方法和限幅滤波法,采用VLM-CF方法后峰均比抑制效果得到了提高。最后,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和GNURadio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同时应用OFDM调制频谱资源分配灵活的优点,介绍了一种基于OFDM调制的灵巧式噪声干扰信号产生方式,并基于GNURadio软件无线电平台与USRP硬件前端开发了应用OFDM调制的灵巧式噪声干扰信号产生系统。利用频谱分析仪等对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与预期一致。

任颋[5](2013)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跃的发展,通信行业的春天到来了,它的高利润使得大量的公司涌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因此竞争变得越发激烈起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现今的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这种现状的改变势在必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出现将很好的解决了当今移动通信方面的问题。通过对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进行了探讨,对其的成功出现所需的一些最终端的技术进行了分析,更展望了其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运用。

李琳[6](2012)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TD-SDMA实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件无线电是指一个简单通用的硬件平台,通过可重配置、可升级的应用软件来实现各种无线电功能。软件无线电让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通用性,使系统的升级和互联变得非常方便。TD-SCDMA是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也是我国向ITU正式提交的三个3G标准中的一个。本文对基于TD-SCDMA的软件无线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它对TD-SCDMA物理信道和软件无线电的组成进行了阐述,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宽带中频带通来采样软件无线电的TD-SCDMA终端接收机的硬件模块的设计方案。模块中的硬件设计包括:A/D转换器、DDC及DSP.详细讨论了A/D转换器和DDC器件的设计及应用:软件设计包括:DSP的基带信号处理及DDC滤波器参数设计。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了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软件无线电的应用是可行的。

李飞,粟欣,曾捷[7](2012)在《软件无线电技术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文中认为软件无线电是一种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上的软件设计取代专用硬件电路模块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灵活多模可重配置易升级等优点。首先阐述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特点和体系结构,并依托未来数字化战场的变革,探讨了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最后基于清华大学软件无线电统一平台进行了波形开发,实现了可重构卫星通信平台上的一种通信体制。

王珂[8](2011)在《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分析了SDR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领域。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重要价值在于打破了有史以来设备的通信功能的实现仅仅依赖于硬件发展的格局。其关键技术包括有宽带智能天线、信号采样、高速信号处理等等。随着现代微处理器技术、软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专用集成电路的发展,软件无线电系统及其高新技术的应用前景也将日益广阔。它将在军事通信、民用通信以及个人通信等领域内发挥巨大的作用,将成为通信领域继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之后的第三次革命。

王丽[9](2009)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移动终端系统资源管理的研究》文中提出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 SDR)是无线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它支持快速建立灵活的、模块化的、多速率、多模式的无线通信系统。SDR支持不同无线通信标准的互操作性,可以为新标准重新编程,动态更新由软件定义的无线接口的结构。未来无线器件和无线终端将要支持多种空中接口和调制格式,SDR技术采用可重配置的多标准硬件平台,让无线器件和无线移动终端具有这方面的功能。移动终端的系统资源是指系统的计算资源和通信资源的总和。移动终端的各功能模块要求的处理能力和模块间的带宽分配决定了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结构的设计。同一标准的移动终端的每个功能模块被分配到不同的信号处理器件时,由于移动终端支持的速率不同,同一个功能模块在不同速率下对处理能力的需求也不同;而且选择不同的处理器件和设计功能模块不同的分配方式,可以构成如同构、异构、总线等不同结构的软件无线电平台。本文基于宽带中频带通采样的软件无线电平台结构,研究了软件无线电的计算资源管理算法,结合主流器件分析了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的处理能力并建立了基于软件无线电的WLAN和TD-SCDMA移动终端的数据流处理和带宽分配模型,即相应移动终端的系统资源模型;通过引入t-映射(t-mapping)算法和代价函数,实现了移动终端的数据流处理链各功能模块到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的映射,计算了映射代价,研究了系统资源管理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移动终端系统资源分配管理方案。据此方案,针对不同结构的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实现的WLAN和TD-SCDMA移动终端的系统资源管理算法进行了适应性仿真验证并给出了详细的仿真结果分析,为今后研究多速率、多模式的智能移动终端及软件无线电平台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王松涛[10](2007)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二十年来,移动通信发展迅速,目前正处在由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的阶段。调制解调技术是移动通信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根据不同的无线信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高效的调制方式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非常重要。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出现对于移动通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构建一个通用的、标准的、模块化的硬件平台,把以前用硬件实现的无线电功能用软件来实现,大大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灵活性。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实现的调制解调灵活性好,可以通过空中下载实现不同的调制方式,从而适应不同的通信体制。在阅读了大量调制解调和软件无线电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了各种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以及优缺点,设计了一个软件无线电平台。该平台以TI公司的DSP芯片TMS320VC5416为核心,用于完成各种数字调制解调算法.在外围电路上扩展了AD、DA模块,用来实现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用CPLD来实现地址分配和提供接口控制信号。在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研究并实现了ASK、FSK、QPSK等方式的调制解调算法,并给出了调制解调的流程图和主要部分的程序。该软件无线电平台除了可以实现各种数字调制解调外,还可以作为一个通用的实验平台完成通信中的基带处理等功能。

二、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USRP RIO的MU-MIMO视频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IMO技术研究现状
        1.2.2 软件无线电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与软件无线电技术综述
    2.1 MIMO技术综述
        2.1.1 MIMO系统模型
        2.1.2 MIMO关键技术
    2.2 OFDM技术综述
    2.3 软件无线电技术综述
        2.3.1 软件无线电技术
        2.3.2 USRP RIO软件无线电平台
    2.4 家庭基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USRP RIO的多用户多天线视频传输系统实现
    3.1 引言
    3.2 系统框架设计
        3.2.1 视频传输系统框架
        3.2.2 视频传输系统的物理层部署
        3.2.3 数据帧结构与设计
        3.2.4 基于USRP RIO平台的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3 系统工作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连续干扰消除的多用户多天线视频传输系统实现
    4.1 引言
    4.2 连续干扰消除方案理论研究与设计
    4.3 基于连续干扰消除的视频传输系统实现
        4.3.1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4.3.2 系统程序模块设计
    4.4 实验结果和分析
        4.4.1 实验平台设置
        4.4.2 实验环境设置
        4.4.3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下行预编码的多用户多天线视频传输系统实现
    5.1 引言
    5.2 预编码方案理论研究与设计
        5.2.1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预编码矩阵设计
        5.2.2 结合空时分组码的双层预编码实现
        5.2.3 数据帧结构设计
    5.3 基于下行预编码的多用户多天线视频传输系统实现
        5.3.1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5.3.2 系统程序模块设计
    5.4 实验结果和分析
        5.4.1 实验平台及环境设置
        5.4.2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基于软件无线电的LTE伪基站识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主要创新工作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基本原理介绍
    2.1 软件无线电基本理论
        2.1.1 软件无线电架构
        2.1.2 数字下变频
        2.1.3 变采样理论
        2.1.4 数字滤波器
    2.2 LTE关键技术
        2.2.1 OFDM技术
        2.2.2 LTE物理层帧格式及下行信道
        2.2.3 LTE系统信息传输原理
    2.3 LTE伪基站
        2.3.1 伪基站工作机制
        2.3.2 伪基站识别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方案和数据采集平台
    3.1 系统方案
    3.2 硬件采集模块实现
        3.2.1 软件无线电外设Hack RF
        3.2.2 LTE信号的采集实现
        3.2.3 小区搜索和信号保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TE下行系统广播信息接收链路
    4.1 LTE信号预处理
    4.2 小区搜索
        4.2.1 检测PSS
        4.2.2 检测SSS
        4.2.3 解码MIB
    4.3 信道处理
        4.3.1 信道干扰
        4.3.2 信道估计
    4.4 解码下行物理信道
        4.4.1 解码PCFICH
        4.4.2 解码PHICH
        4.4.3 解码PDCCH
        4.4.4 解码SIB1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测验证
    5.1 实测方案
    5.2 初步验证
    5.3 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3)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测量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矢量网络分析仪电子校准件
        1.2.2 射频测量中的去嵌入测量方法
        1.2.3 射频开关在射频测量中的应用
        1.2.4 天线辐射特性测量系统
        1.2.5 软件无线电及其在射频测量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使用的开源硬件及相关用软件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框架
第二章 相关基本理论与原理简介
    2.1 引言
    2.2 微波网络基本概念与原理
    2.3 课题所用的数据处理理论与算法
        2.3.1 傅里叶变换
        2.3.2 数据插值理论
        2.3.3 分式线性变换及特性
    2.4 天线测量场地及基本要求
    2.5 软件无线电基本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矢量网络分析仪电子校准件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矢量网络分析仪误差模型
    3.3 电子校准件硬件及软件设计
    3.4 电子校准件的校准算法
    3.5 测量结果及分析
        3.5.1 电子校准件测量结果
        3.5.2 系统误差项及被测件测试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5G大规模阵列天线去嵌入测量方法
    4.1 引言
    4.2 5G天线去嵌入测量的工程需求
        4.2.1 转接工装对测量的影响
        4.2.2 滤波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3 接头转接工装去嵌入测量方法研究及应用
    4.4 滤波器去嵌入测量算法及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射频开关在天线测量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射频开关模块的优化设计
        5.2.1 射频开关优化设计
        5.2.2 射频开关的性能测试
    5.3 射频开关模块的天线测量中的应用
        5.3.1 射频开关在5G天线电路参数测量中的应用
        5.3.2 射频开关在多端口天线方向图测量中的应用
        5.3.3 射频开关在5G大规模阵列天线空口一致性测量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毫米波天线辐射特性测量系统开发与应用
    6.1 引言
    6.2 测量系统的原理与实现
    6.3 测量系统的应用实例
        6.3.1 天线远场方向图测量
        6.3.2 测量场地反射抑制算法的应用研究
        6.3.3 天线增益测量外推法的实验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天线测量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软件无线电模块及其实验平台
        7.2.1 性能测试所用的仪表和软件
        7.2.2 软件无线电模块实验平台简介
        7.2.3 软件无线电模块性能测试结果
    7.3 软件无线电模块在矢量反射系数测量中的应用
        7.3.1 反射系数测量系统及误差修正算法
        7.3.2 反射系数测量结果及分析
    7.4 软件无线电模块在介电常数测量中的应用
        7.4.1 介电常数测量原理及数据拟合算法
        7.4.2 介电常数测量装置及测量结果
    7.5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检索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OFDM系统峰均比抑制及GNU Radio噪声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峰均比抑制技术
        1.2.2 软件无线电技术
        1.2.3 噪声干扰技术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OFDM系统介绍
    2.1 OFDM系统模型
    2.2 OFDM调制基本原理
        2.2.1 OFDM数学模型
        2.2.2 OFDM的正交性
    2.3 OFDM的优势及缺点
        2.3.1 OFDM的优势
        2.3.2 OFDM的缺点
    2.4 峰均比的定义
    2.5 峰均比抑制方法
        2.5.1 信号预畸变类方法
        2.5.2 编码类方法
        2.5.3 概率类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PTS的低复杂度峰均比抑制方法
    3.1 部分传输序列法
        3.1.1 部分传输序列法原理
        3.1.2 相位翻转部分传输序列法
        3.1.3 基于遗传算法的部分传输序列法
    3.2 基于PTS改进的低复杂度PAPR抑制方法
        3.2.1 基于PTS的低复杂度峰均比抑制方法原理
        3.2.2 L-PTS方法的复杂度分析
        3.2.3 仿真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预编码与限幅滤波的联合峰均比抑制方法
    4.1 信号预畸变类方法
        4.1.1 限幅法
        4.1.2 压缩扩展变换法
    4.2 基于VLM预编码的峰均比抑制方法
        4.2.1 范德蒙类矩阵(VLM)
        4.2.2 基于VLM预编码的峰均比抑制方法原理
        4.2.3 基于VLM预编码的峰均比抑制方法性能仿真及分析
    4.3 基于VLM预编码与限幅滤波的联合峰均比抑制方法
        4.3.1 基于VLM预编码与限幅滤波的联合峰均比抑制方法原理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OFDM的GNURadio噪声干扰信号产生系统
    5.1 软件无线电平台
        5.1.1 软件无线电概念
        5.1.2 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
    5.2 GNURadio软件无线电平台
        5.2.1 GNURadio软件无线电简介
        5.2.2 USRP硬件平台
    5.3 基于OFDM的噪声干扰信号产生原理
    5.4 基于GNURadio平台的噪声干扰信号产生系统实现
        5.4.1 系统结构
        5.4.2 混沌噪声
        5.4.3 信号峰均比抑制模块
        5.4.4 显示控制部分
    5.5 系统测试
    5.6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软件无线电的内容和特点
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成功出现所需的一些最终端的技术
    1. 软件无线电的构造
    2. 软件无线电技术最终端的技术
三、展望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运用
四、结语

(6)基于软件无线电的TD-SDMA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软件无线电与移动通信
    1.1 软件无线电的发展
        1.1.1 软件无线电的起源
        1.1.2 软件无线电的发展
        1.1.3 软件无线电的特点
        1.1.4 软件无线电的发展趋势
    1.2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1.2.1 软件无线电的理论基础
        1.2.2 软件无线电的电子原理框架图
        1.2.3 射频全宽开低通采样软件无线电结构
        1.2.4 射频直接带通采样软件无线电结构
        1.2.5 宽带中频带通采样软件无线电结构
    1.3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及实现难点
        1.3.1 多频段、多波束与宽带射频
        1.3.2 高速数字信号处理(DSP)部分
        1.3.3 高性能的互联结构
第二章 TD-SCDM及其在软件无线电中的应用
    2.1 TD-SCDMA标准发展概述
    2.2 TD-SCDMA网络结构
        2.2.1 TD-SCDMA网络结构
        2.2.2 TD-SCDMA的特点
    2.3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第三章 基于DSP硬件平台的软件无线电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软件无线电系统设计方案
        3.1.1 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发射部分设计
        3.1.2 软件无线电系统接收部分设计
    3.2 软件无线电硬件系统搭建
        3.2.1 DSP模块电路
        3.2.2 软件无线电系统中的调制
        3.2.3 AM调制算法及其DSP实现
        3.2.4 信号调制样式的自动识别及其DSP实现
        3.2.5 模拟数字信号的联合识别及其DSP实现
    3.3 系统的DSP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基于无线电系统的软件无线电系统MATLAB仿真概述
    4.1 MATLAB简介
    4.2 宽带中频带通采样接收仿真
    4.3 多种调制模式仿真
    4.4 DSP的开发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软件无线电技术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SDR技术
    1.1 SDR的概念和特点
    1.2 SDR发展历史
    1.3 SDR体系结构
        1.3.1 宽带多频段天线与射频前端
        1.3.2 高速A/D、D/A转换器
        1.3.3 可编程逻辑模块
        1.3.4 应用处理模块
2 SDR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2.1 在军事领域应用的优势
    2.2 SDR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2.2.1 软件无线电台
        2.2.2 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 (JTRS)
        2.2.3 联合海上通信系统 (JMCOMS)
    2.3 SDR在电子对抗中的应用
        2.3.1 电子侦察
        2.3.2 电子干扰
        2.3.3 电子防御
    2.4 SDR在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2.4.1 空空导弹雷达导引头
        2.4.2 直升机通信导航系统
    2.5 SDR在天基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2.6 SDR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3 可用于军事领域的SDR统一平台
    3.1 SDR统一平台
    3.2 基于军事领域的SDR统一平台应用开发
    3.3 可重构卫星通信平台波形开发
4 总结

(8)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2.1 软件无线电的结构和特点
    2.2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1) 宽带智能天线技术
        (2) 信号采样技术
        (3) 高速信号处理
        (4) 信令处理技术
        (5) 低功耗、小型化技术
3 软件无线电的应用
    3.1 3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
    3.2 军事通信中的软件无线电
    3.3 卫星通信中的软件无线电
    3.4 数字电视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
4.结束语

(9)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移动终端系统资源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1.3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1.4 移动终端系统资源管理技术的发展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实现
    2.1 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
    2.2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2.3 宽带中频采样的软件无线电结构
    2.4 小结
3 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计算资源管理算法
    3.1 软件无线电平台的系统模型
        3.1.1 资源模型
        3.1.2 处理模型
    3.2 映射算法
        3.2.1 映射
        3.2.2 代价函数
        3.2.3 软件无线电平台的映射问题
        3.2.4 t-映射算法
        3.2.5 复杂度
    3.3 计算资源管理算法
        3.3.1 资源模型
        3.3.2 任务图
        3.3.3 代价函数
        3.3.4 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移动终端系统资源管理算法及仿真
    4.1 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
    4.2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WLAN 终端系统资源管理
        4.2.1 IEEE802.11a 的物理层
        4.2.2 IEEE802.11a 的OFDM 调制技术
        4.2.3 WLAN 终端的数据流处理链模型
        4.2.4 WLAN 终端的t-映射算法
        4.2.5 WLAN 终端的代价函数
        4.2.6 WLAN 终端系统资源管理算法
        4.2.7 WLAN 系统资源管理的仿真及结果分析
    4.3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TD-SCDMA 终端系统资源管理
        4.3.1 TD-SCDMA 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
        4.3.2 TD-SCDMA 系统的关键技术
        4.3.3 TD-SCDMA 终端的数据流处理链模型
        4.3.4 TD-SCDMA 终端的t-映射算法
        4.3.5 TD-SCDMA 终端的代价函数
        4.3.6 TD-SCDMA 终端系统资源管理算法
        4.3.7 TD-SCDMA 系统资源管理的仿真及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2 调制解调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调制解调技术综述
    2.1 模拟调制技术
        2.1.1 幅度调制(AM)
        2.1.2 角度调制
    2.2 数字调制技术
        2.2.1 振幅键控(ASK)
        2.2.2 频移键控(FSK)
        2.2.3 相移键控(PSK)
        2.2.4 正交相移键控(QPSK)
        2.2.5 正交幅度调制(QAM)
        2.2.6 正交频分复用(OFDM)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件无线电平台的硬件设计
    3.1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及其发展
        3.1.1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及结构
        3.1.2 软件无线电的发展概况
    3.2 软件无线电平台的总体设计
    3.3 软件无线电平台的各主要模块的设计
        3.3.1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模块的设计
        3.3.2 数模转换(DA)模块的设计
        3.3.3 模数转换(AD)模块的设计
        3.3.4 其他模块设计的介绍
        3.3.5 PCB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调制解调的实现
    4.1 DSP集成开发环境(CCS)的功能
    4.2 数字调制解调的设计与实现
        4.2.1 数字调制解调的整体流程
        4.2.2 振幅键控(ASK)的实现
        4.2.3 频移键控(FSK)的实现
        4.2.4 相移键控(QPSK)的实现
    4.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本文主要内容
    2 本文存在的问题
    3 下一步的工作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B 研究生期间参与和从事过的科研项目
附录C QPSK调制程序的部分源代码
附录D QPSK解调程序的部分源代码

四、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USRP RIO的MU-MIMO视频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石巧稚.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2]基于软件无线电的LTE伪基站识别技术[D]. 钟文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3]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测量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 赖展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4]OFDM系统峰均比抑制及GNU Radio噪声干扰技术研究[D]. 安明.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探讨[J]. 任颋. 电子制作, 2013(08)
  • [6]基于软件无线电的TD-SDMA实现技术研究[D]. 李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7]软件无线电技术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J]. 李飞,粟欣,曾捷.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2(11)
  • [8]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J]. 王珂.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11(01)
  • [9]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移动终端系统资源管理的研究[D]. 王丽. 重庆大学, 2009(12)
  • [10]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王松涛. 湖南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