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O和ZnO对Li-Al-Si系透明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MgO和ZnO对Li-Al-Si系透明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一、MgO、ZnO对锂铝硅系统透明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彭瑞欣,韩韩,林鸿剑,李筱凡,姜宏[1](2021)在《MgO含量对微晶玻璃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锂铝硅系微晶玻璃是一种具有优异的光学、力学性能的微晶玻璃材料。本文制备了以透锂长石和二硅酸锂为主晶相的锂铝硅系透明微晶玻璃,并通过DSC、XRD与SEM研究了MgO含量对该微晶玻璃析晶行为及结构的影响,利用维氏硬度、抗弯强度等测试方法研究了MgO含量对该微晶玻璃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gO含量(质量分数)从0%增加至3%,基础玻璃的析晶温度从771℃降低至729℃,析晶能力增强,微晶玻璃的结晶度从62%增加至72%,晶粒尺寸从29 nm增大至33 nm。随着MgO含量的增加,微晶玻璃中会析出β-石英固溶体,抗弯强度增大。

裴凤娟[2](2021)在《利用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过程中镁、铁和氟的影响》文中指出利用工业固废,采用烧结法制备的微晶玻璃常出现表面凹凸不平、内部气孔增多或结晶度偏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本文通过分析常用于制备微晶玻璃的工业固废的成分特点,发现其大多含有少量的镁、铁或氟元素且难以去除。这些元素的存在会对微晶玻璃的晶化行为和产品性能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关于镁、铁或氟对微晶玻璃烧结协同晶化行为的影响,尤其是低元素含量或多元素共存时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急需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构建规律性认识,为协同利用多种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提供科学依据。为此,首先以利用纯试剂原料配制的CaO-Al2O3-SiO2系统基础玻璃为对象,研究了 MgO、CaF2和Fe2O3对微晶玻璃烧结收缩、晶化行为、显微组织及其性能的影响交互作用机理,确定了含镁、铁或氟元素微晶玻璃的最优成分体系与热处理工艺参数。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利用青石粉、高炉渣和萤石尾矿等典型工业固废,制备了性能优异的硅灰石和透辉石基微晶玻璃,实现了多种工业固废的成分互补利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含镁、铁或氟元素的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路线,对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比率、改善微晶玻璃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本文的工作中,首先从单一元素的角度,分析了 MgO对Ca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烧结晶化行为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gO的加入将促进次晶相—透辉石(CaMgSi2O6)相的析出,抑制主晶相—硅灰石(CaSiO3)的析出,从而使微晶玻璃的晶相由硅灰石转变成透辉石。这将导致微晶玻璃的显微硬度和抗弯强度提高,耐酸性增强。但是,进一步提高MgO将导致致密化烧结温度范围变窄、结晶度下降,不利于获得结晶度较高且表面平整的微晶玻璃。因此,Ca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中MgO含量不宜超过3 wt.%(质量分数)。由于MgO的存在使微晶玻璃的晶相由硅灰石类型转变成透辉石类型,本文进一步研究了 CaF2在透辉石基微晶玻璃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加入2 wt.%CaF2比不含CaF2的微晶玻璃的抗弯强度几乎提高一倍,但继续提高CaF2含量将导致微晶玻璃的性能变差,可能与其析出的独立萤石相有关。CaF2能促进微晶玻璃快速析晶、阻碍烧结,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已晶化的玻璃颗粒将产生塑性变形,导致在颗粒间烧结颈处形成一种新非晶相。该非晶相的存在将有利于促进烧结致密化。因此,CaO-Mg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中CaF2含量不宜超过2 wt.%,且CaF2的作用需要与相应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密切配合,才能够获得较好的微晶玻璃性能。Fe2O3含量的提高,可促进Ca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中次晶相—锌黄长石(Ca2ZnSi2O7)在低温下析出,但将导致微晶玻璃的热处理温度范围变窄,并使其显微硬度和抗弯强度降低、吸水率变小、耐酸性增强、耐碱性减弱。为获得表面光滑、性能良好的微晶玻璃,其Fe2O3含量应控制在3 wt.%以下。当Fe2O3和MgO同时存在时,由于两者的交互作用,Fe2O3的存在加强了 MgO促进透辉石析出的趋势,同时MgO也加剧Fe2O3使玻璃热处理温度范围变窄的趋势。因此,两者同时存在时,Fe2O3和MgO含量应分别低于4 wt.%和 1.2 wt.%。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利用实际的高炉渣、青石粉和萤石尾矿工业固废为原料,分别制备了硅灰石基和透辉石基微晶玻璃,研究结果与上述利用纯试剂配制的实验样品研究结果得到了很好的吻合。研究中进一步分析Fe2O3和CaF2同时存在时对硅灰石基微晶玻璃的影响,以及MgO、Fe2O3和CaF2三者同时存在时对硅灰石基微晶玻璃与透辉石基微晶玻璃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本文协同利用三种工业固废所制得的实验样品,硅灰石基微晶玻璃抗弯强度为71.84 MPa、硬度为596.70 HV、吸水率和耐酸碱腐蚀性均小于0.2%,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0.10%;透辉石基微晶玻璃的抗弯强度高达104.77 MPa、硬度为634.32 HV、吸水率和耐酸碱腐蚀性均小于0.2%,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8.61%。

王乾晨,王静,韩建军,谢俊[3](2019)在《Li2O对Li2O-Al2O3-SiO2系低热膨胀微晶玻璃析晶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采用二步法,以TiO2+ZrO2作为复合晶核剂制备了Li2O-Al2O3-SiO2(LAS)低热膨胀微晶玻璃,并分析了Li2O含量对微晶玻璃相关性能的影响。采用示差扫描量热分析仪(DSC)、X射线衍射仪(XRD)、热膨胀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微晶玻璃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Li2O含量从6 mol%提高至10 mol%,LAS玻璃的Tg由680℃降低至657℃,Tp由844℃降低至789℃。在相同热处理制度下,随着Li2O含量的上升LAS系统微晶玻璃中主晶相由β-石英固溶体转变为β-锂辉石固溶体。当Li2O含量为8 mol%,晶化温度为820℃时,LAS玻璃获得最低的热膨胀系数12.5×10-7/℃。

胡斌[4](2019)在《高介电常数透明微晶玻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晶玻璃是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制备而得一种微晶相与玻璃相共存的新材料。它兼具玻璃和陶瓷的诸多优异特性,如其韧性强于玻璃,透明度高于普通陶瓷等。对某些特定组成的基础玻璃进行严格的热处理,使玻璃基体内受控析出大量高极化率的微晶相,可制备获得一种新型玻璃材料——高介电常数透明微晶玻璃;这类材料因具有能透可见光、介电常数稳定、机械强度高、耐磨、耐腐蚀等优异特性,在光电传感、光学通讯、指纹识别、电容传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微晶玻璃材料很难兼顾高介电常数与高透明度两项要求,且对该类材料的介电常数温度稳定性、介电损耗、硬度等性能相关理论与实验研究还未全面开展,而实际商业应用中对材料的综合性能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现有高介电常数或高透明微晶玻璃体系开展综合性能改善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别针对Nb2O5-Na2O-SiO2(NNS)体系钙钛矿型微晶玻璃,Na2O-BaO-Nb2O5-SiO2(NBNS)体系四方钨青铜型微晶玻璃和MgO-Al2O3-SiO2(MAS)体系透明微晶玻璃三种不同基础玻璃体系,采用差热分析(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表征方法,研究玻璃组成、热处理工艺对各体系微晶玻璃的微晶相受控析出、微晶晶粒微观形貌的影响规律,探索微晶玻璃结构与紫外-可见透过率、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硬度等物理性能之间的潜在关系。通过优化玻璃组成、设计热处理工艺,制备兼具有高介电常数和高透明度的微晶玻璃。主要研究包括:(1)对于Nb2O5-Na2O-SiO2(NNS)系统微晶玻璃,当Nb2O5含量较高(65.4%)时,制备出5mm厚度以内的透明微晶玻璃。析出NaNbO3铁电相微晶体的尺寸在40-60nm之间,样品的介电常数达到最大值136.9(@1kHz,25℃),且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介电常数在25-290℃温度区间的变化率约为-0.0302/℃(@1000kHz),1mm厚样品在可见光波段的透过率达到70-75%。进一步对该体系玻璃组分及热处理工艺进行优化,改善玻璃的析晶性能。玻璃组分最终优化为:33.7Nb2O5-15.72Na2O-34.28SiO2-8B2O3-8ZrO2-0.3Sb2O3(wt%),基础玻璃成型性能良好,微晶玻璃尺寸不受成型方式限制,最佳热处理制度为630℃/12h+720℃/2h,可使微晶玻璃的介电常数14.22(@100kHz)相对基础玻璃提高约31.4%,同时又能在可见光600nm处获得高达85%的透过率。(2)对于Na2O-BaO-Nb2O5-SiO2(NBNS)系统微晶玻璃,通过对BaO/Na2O比例优化,析出四方乌青铜结构Ba2NaNb5O15微晶体的尺寸仅为16-30nm,获得了与基础玻璃接近的透过率(87%(@600nm)),微晶玻璃的介电常数(14.0(@100kHz)),相对基础玻璃提高29.4%,介电损耗(0.006(@100kHz))较普通玻璃降低约1个数量级,且在较宽频率(1-100kHz)范围内变化率仅约2.6%,具有较高的频率稳定性。(3)对于MgO-Al2O3-SiO2(MAS)系统微晶玻璃,以ZrO2(3wt%)+TiO2(5wt%)作为复合晶核剂有效促进了玻璃分相与析晶。通过引入部分ZnO取代MgO,在微晶玻璃中形成了MgAl2O4和ZnAl2O4两种尖晶石晶体,且析出晶体的数量增多。当ZnO含量达4wt%时,所制备微晶玻璃样品的介电常数(10.22@1kHz)相对基础玻璃提高62.7%,同时保持了高透过率性能85%(@600nm);在820℃/6h+970℃/2.5h热处理条件下,制备微晶玻璃样品的维氏硬度达到了905.7kgf/mm2,比基础玻璃提高了64.6%。最后,自主设计搭建了高温熔融玻璃电导率测试装置,研究该体系玻璃的电导率、粘度及其温度变化关系,并为玻璃电熔炉结构设计提供了关键技术参数:熔融状态下(1450℃),该体系玻璃的粘度为3.6log dPaS,电导率为0.0015S/cm。

罗薇[5](2019)在《MgO-Al2O3-SiO2透明微晶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gO-Al2O3-SiO2(MAS)系统微晶玻璃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较低的介电损耗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优点,在电子、军事、建筑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DTA、XRF、XRD、SEM、EDS、FT-IR和UV-Vis-NIR等测试手段,探索MAS微晶玻璃组成、工艺、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分析确定合理的组成、晶相和热处理制度,制备具有大晶粒尺寸、高晶相含量以及良好力学性能与透光性能的微晶玻璃。实验结果表明:(1)研究了组成对微晶玻璃析晶行为、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控制固溶体晶相的析出以制备透明微晶玻璃。微晶玻璃初晶相为Mg0.6Al1.2Si1.8O6固溶体,终晶相为堇青石。组成SiO2/MgO摩尔比由2.5增大到3.3,Mg0.6Al1.2Si1.8O6析晶活化能由499 KJ/mol降低至345 KJ/mol,堇青石析晶活化能由439 KJ/mol增加至610 KJ/mol。随着组成SiO2/MgO摩尔比的增大,亚稳Mg0.6Al1.2Si1.8O6相热稳定性提高,堇青石析晶难度增大,晶相转变过程变慢。与堇青石相比,Mg0.6Al1.2Si1.8O6晶相折射率更接近玻璃相折射率。确定合适的玻璃组成为19MgO-19Al2O3-62SiO2(mol%),此组成的玻璃经过850℃/10 h+1020℃/2 h热处理后得到Mg0.6Al1.2Si1.8O6固溶体透明微晶玻璃,晶粒平均尺寸为8.33μm。(2)在上述玻璃组成基础上,研究了热处理制度对微晶玻璃晶相含量、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提高Mg0.6Al1.2Si1.8O6晶相含量以制备高性能透明微晶玻璃。微晶玻璃最佳热处理制度为核化温度750℃,核化时间20h,晶化温度1020℃,晶化时间8 h,此时微晶玻璃的晶粒平均尺寸为26.68μm,晶相含量为94.6 wt%。随着晶化时间由2 h延长至10 h,微晶玻璃的晶相含量由42.9 wt%提高至97.5 wt%。透光率随着晶化时间的延长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热膨胀系数随着晶化时间的延长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维氏硬度随着晶化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大后平缓的趋势,抗折强度随着晶化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最佳热处理制度下的微晶玻璃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其可见光区的透光率为83%,热膨胀系数为3.857×10-6/℃(600℃),维氏硬度为10.2 GPa,抗折强度为200 MPa。(3)在上述玻璃组成基础上,通过引入不同网络作用的氧化物,抑制Mg0.6Al1.2Si1.8O6向堇青石晶相转变时裂纹的产生,对Mg0.6Al1.2Si1.8O6与堇青石两相共存透明微晶玻璃的制备进行了初步探索。与无添加剂的微晶玻璃相比,P2O5、B2O3、ZnO、BaO、K2O不同程度促进了堇青石的析出量,其中ZnO>B2O3>K2O>BaO>P2O5。在堇青石析晶过程中,网络中间体ZnO与网络外体BaO、K2O增大基础玻璃热膨胀系数,没有达到抑制裂纹的目的,而网络形成体B2O3与P2O5减小基础玻璃热膨胀系数,起到抑制裂纹的作用。外加2 mol%P2O5作为添加剂的玻璃在850℃/10 h+1050℃/2 h热处理后得到半透明无裂纹的Mg0.6Al1.2Si1.8O6与堇青石两相共存的微晶玻璃,其中Mg0.6Al1.2Si1.8O6与堇青石相对晶相含量分别为70.2%和29.8%,此时微晶玻璃的热膨胀系数为3.168×10-6/℃(600℃),抗折强度为253 MPa,维氏硬度为10.0 GPa,可见光波长范围内透光率在60%以上。

段翠翠[6](2018)在《六配位Ni2+荧光材料制备及近红外发光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Ni2+掺杂ZnO-MgO-Al203-Si02(ZMAS)体系为研究对象,制备了以锌镁尖晶石固溶体为主晶相的透明微晶玻璃,研究了材料的热处理条件和光学性能。对CdO-MO-B2O3(M=Zn,Mg,Ni)体系硼酸盐新材料进行了探索,并研究了化合物的红外发光性能。(1)制备了 Ni2+掺杂的ZMAS体系的透明微晶玻璃,研究了微晶玻璃的超宽带发光现象。热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析晶峰温度(Tc)分别为754℃和948℃。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了两种热处理制度对玻璃的晶体形核、晶体生长及物相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阶梯温度热处理制度可得到Ni2+掺杂的尖晶石相透明微晶玻璃。(2)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所制备的Ni2+掺杂ZMAS微晶玻璃中Ni2+的晶体场配位环境进行研究,发现Ni2+以四配位和六配位共同存在于尖晶石相中;荧光光谱测试表明红外荧光中心位于1324nm的样品荧光半高宽达490nm。样品的超宽带荧光主要是由于微晶玻璃中六配位Ni2+在ZnAl2O4和MgAl2O4形成的尖晶石相固溶体晶体场中的3T2g(3F)→3A2g(3F)能级跃迁。(3)通过两种方法研究了过渡金属Ni2+掺杂的ZMAS体系微晶玻璃样品的形核机理:a.将高温下玻璃熔体缓慢降温至不同温度,得到析出物,研究了析出物的形貌和物相组成;b.将基础玻璃样品在800℃分别保温0.5h、1h、1.5h、2h、3h后,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玻璃中的物相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在形核初期,玻璃基质中首先析出钛酸盐相,尖晶石以此为基础形核、长大;随着保温时间延长,钛酸盐相消失,最终表现为尖晶石相,说明形核剂的加入对透明微晶玻璃主晶相微晶体的成分无影响。(4)本文重新合成了课题组发现的Cd2.42Zn0.58B2O6和Cd2MgB2O6新型硼酸盐化合物,并分别展开了进一步研究。本文对Cd2.42Zn0.58B2O6与已知的硼酸盐α-Cd3B206和β-Cd3B206进行了结构上的对比,发现其中[B03]三角形与阳离子中心多面体的连接方式有很大不同;通过对Cd2.42Zn0.58B206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得出该晶体材料光学带隙为3.96eV,对应的UV截止波长为313nm,这项工作对探索新的硼酸盐化合物具有指导意义。在Cd2MgB206晶体中,Cd2+和Mg2+均占据六配位格点,由于Mg2+半径(r=0.072nm)与Ni2+半径(r=0.069nm)接近,将NiO以一定比例掺杂于Cd2MgB206中,获得了 Ni取代Mg六配位格点的近红外发光材料。这为进一步研究以此为主晶相能够产生近红外发光现象的微晶玻璃提供了新的思路。

贾阳[7](2017)在《MgO-Al2O3-SiO2-ZnO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尖晶石纳米微晶玻璃属于MgO-Al203-Si02(以下简称MAS)系统微晶玻璃,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光学性能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主要应用在光学材料和安全保护材料上,比如宽带光纤放大器、可调谐激光器和指纹识别模组保护玻璃或是相机芯片或镜头的保护玻璃。其力学和物理化学性能至关重要,但相关研究少见公开,对其系统开展研究,有利于获得性能更优的尖晶石纳米微晶玻璃,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MgO-Al203-SiO2-Zn0(MASZ)系统组分作为研究对象,成功制备了纳米尖晶石微晶玻璃,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维氏硬度(Vickers Hardness,HV)测试、化学稳定性等测试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微晶玻璃成分、晶相种类、显微结构和维氏硬度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随后,取最优化组分,研究晶粒尺寸与玻璃硬度之间的关系与规律。研究结果如下:以Ti02+ZrO2作为复合成核剂,随着ZnO/MgO质量比从1:1增加到7:1,晶相由石英相和尖晶石相转变为单一的尖晶石相,晶粒由10~360nm减小到10~30nm,晶相分布趋向均匀,密度由2.76g/cm3提高到3.33g/cm3,耐酸性由95.82%增加到98.12%,吸水率从0.25%下降到0.11%,硬度值由886HV增加到1135HV。而仅以Ti02作为成核剂,微晶玻璃的△T值减小,热稳定性下降。随着TiO2摩尔百分比从1.9%增加到9.5%,玻璃转变温度和析晶放热峰温度分别780℃和894℃降低到743℃和821℃,主晶相由尖晶石相和莫来石相变为单一的尖晶石相。当TiO2摩尔百分比小于5.7%时,随着其含量的逐渐增加,晶粒分布逐渐趋向均匀,晶粒尺寸减小,玻璃的密度2.78 g/cm3上升到3.12 g/cm3,吸水率由0.18%下降到0.11%,耐酸性由95.38a%上升到97.62%,维氏硬度值由812HV上升到938HV。当TiO2摩尔百分比超过5.7%时,晶粒集聚增强,连通结构被破坏,形成较大颗粒,玻璃的密度3.12 g/cm3降到2.96 g/cm3,吸水率由0.11%上升到0.15%,耐酸性由97.62%下降到96.03%,维氏硬度值由938HV下降到852HV。因此,当Ti02摩尔比为5.7%和ZnO/MgO质量比为7:1时为最优配比。在此基础上,改变热处理工艺制度,制得不同晶粒尺寸的微晶玻璃,并对其硬度进行了测量,发现随着晶粒粒度的降低,玻璃的硬度逐渐增大,当晶粒尺寸降到22nm左右时,硬度开始急剧增加,晶粒尺寸为12~20nm之间时存在突变现象。当晶粒尺寸继续减小,硬度开始急剧下降,当晶粒达到理论临界尺寸附近时,维氏硬度已经降到916HV。通过脉冲激振法测试和公式计算得到微晶玻璃的临界尺寸的理论值为12.5nm,与实测结果一定程度相近。

程昆[8](2017)在《LAS系微晶玻璃磨料结合剂的研究》文中指出LAS系微晶玻璃作为磨料结合剂,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较高的强度,通过设计和调整成分组成,控制热处理工艺,可以应用于多种磨料制备各种磨具。从选择合适的碱金属原料入手,设计和调整基础玻璃的成分组成,制备出一种低温玻璃熔制、低温磨具烧成的LAS系微晶玻璃,并应用于几种不同磨料,确定该结合剂磨具烧成温度制度为本研究的重点。本文就微晶玻璃和磨料结合剂的种类,发展和制备技术做了较为系统的综述,着重介绍了Li2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作为磨料结合剂的性能和应用研究。从磨料尤其是超硬磨料,对结合剂结构与性能的要求,选择以β-锂辉石固溶体为主晶相的LAS系微晶玻璃,用熔融法制备微晶玻璃,并分析其结构与性能,用烧结法制备微晶玻璃磨料结合剂,分析其与磨料混合烧成应用,确定烧成温度制度。实验部分结果表明:用碳酸盐引进Na2O和K2O能够降低玻璃的熔制温度,但晶化效果不好,热处理后的样品有分相现象,和预期的均一稳定的主晶相不符,而采用磷酸盐和硝酸盐原料,熔制温度稍稍升高,但有利于微晶玻璃晶化。B2O3用量8%以上依然有较好的助熔效果,且对热膨胀系数影响不大,能够生成稳定主晶相的LAS系微晶玻璃,同时其用量在8~15.5%范围时,通过调整碱(土)金属氧化物用量,使其热膨胀系数发生改变,在3.8~6.2×10-6/℃,此时微晶玻璃的核化温度约为500℃,晶化温度约为700℃,是较好的低熔微晶玻璃磨料结合剂选择。通过结合剂与磨料的应用研究表明,该系列不同组分的结合剂与几种常用磨料,如白刚玉、绿碳化硅和人造金刚石,有着相近的热膨胀系数,较好的润湿性能。磨具样品的烧成温度为680℃,保温时间为2h,结合剂:磨料:糊精粉的质量比为25:75:2.5和30:70:3时,样品的显气孔率适中,抗弯强度较大。磨料为绿碳化硅时,两种配比下,显气孔率分别可以达到32.1%和20.7%,抗弯强度可以达到 43.7MPa 和 45.8MPa。

冯涛[9](2015)在《提高无公害釉上颜料熔剂耐蚀性的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碱-硼-硅(ABS)系统无公害陶瓷釉上颜料熔剂存在光泽度低和耐蚀性差等不足。本课题以提高熔剂的耐蚀性为主要目的,在ABS系统无公害釉上颜料熔剂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设计熔剂的配方组成,优化其性能,解决传统ABS系统熔剂存在的问题,制备出光泽度高、耐蚀性良好的熔剂,从而提高陶瓷装饰材料的耐蚀性,尤其是耐碱性。本课题主要归纳了玻璃和陶瓷的腐蚀机理,在正交实验配方的基础上,确立了基础熔剂的配方组成;通过ZrO2、TiO2外掺的单因素实验和ZrO2、TiO2复合添加的实验,讨论了网络中间体对熔剂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分别外掺不同量的Ta2O5、La2O5和CeO2三种稀土氧化物对熔剂性能的影响。在配方优化实验的基础上,对优化的熔剂配方在一定制度下进行热处理,研究不同热处理时间对熔剂的耐蚀性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实验采用光泽度测试、XRD、TEM等测试手段对熔剂的性能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熔剂的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正交实验得到的基础熔剂的化学组成为:SiO2 48.92wt%,B2O329.35wt%,Al2O3 8.33wt%,Li2O 2.17wt%,Na2O 2.66wt%,K2O 5.29wt%,CaO 3.28wt%。制备出的熔块流动性和粘度良好,外观均匀透明,光泽度为77,耐碱度为42.8%,耐酸度为94.8%。在基础配方外掺ZrO2、TiO2网络中间体的实验发现,当分别外掺1.5wt%的ZrO2和1.5wt%的TiO2时,能够提高熔剂的耐蚀性;当m(ZrO2)/m(TiO2)=2时,能够减小TiO2引起的呈色发黄,提高熔剂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彩烤后的光泽度和耐蚀性均有所提高。外掺稀土氧化物的实验表明:分别添加0.5wt%Ta2O5、1.5wt%CeO2和0.5wt%La2O5的熔剂,其光泽度和耐蚀性有进一步的提高。将各外掺氧化物量最优的熔剂配方进行经过水淬和热处理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产生的分相能有效提高熔剂的光泽度和耐蚀性。其中外掺0.5wt%La2O5的样品在620℃保温20h热处理,性能最好,熔剂光泽度为89.8,耐碱度为69.8%,达到了提高熔剂耐蚀性的目的。本实验制备的熔剂与釉上彩钴蓝色料配合制成颜料,彩烤后呈色纯正明快,耐蚀性测试后色度值变化不大,彩烤效果良好,为提高釉上装饰颜料的耐蚀性摸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张晓剑[10](2015)在《镁铝硅玻璃的析晶、烧结以及球化》文中指出普通玻璃纤维广泛用于玻璃钢行业。近年来,为服务于国防工业,我国高强玻璃纤维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如何处理玻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丝成为企业难题。本论文着眼于将玻璃纤维废丝用于制备烧结微晶玻璃和球形支撑剂颗粒,从着名的S型高强玻璃纤维的组成出发,制备出了一系列镁铝硅系统玻璃,考察了添加物对玻璃的性质及析晶、烧结、球化等行为的影响,为实际回收利用废丝积累实验数据。在外加不同含量Na2O的MgO-Al2O3-Si O2玻璃中引入澄清剂CeO2,晶核剂TiO2,助熔剂Li2O、CaF2,进一步加入CaO、ZnO,测定不同玻璃的密度和维氏硬度,并采用DTA、XRD、SEM、TEM等手段分析了玻璃的相变及析晶行为。研究表明:CaO、ZnO的引入增大了玻璃的密度,但二者的加入却减小了玻璃试样的维氏硬度,含CaO和ZnO的玻璃较只含CaO的玻璃硬度大,玻璃的密度和维氏硬度随Na2O含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CaO、ZnO、Na2O的引入都可减小玻璃的粘度,降低了玻璃的转变温度。含3%Na2O的玻璃经过热处理后主要析出锂铝硅酸盐、尖晶石和二氧化钛;随着Na2O添加量的升高,会产生新的钠钙长石晶相,且使得尖晶石和二氧化钛晶相转变为锌尖晶石和镁酸钛。对析晶情况较好的镁铝硅玻璃颗粒进行了烧结实验。研究表明,随着成型压力的增大、粒径的减小,烧结试样力学性能增强;采用粒径分布范围宽的玻璃粉有助于提高烧结试样的力学性能。烧结温度和烧结过程中的析晶共同影响着烧结试样的力学性能;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析晶加剧并阻碍烧结过程,使得烧结体的力学性能变差。对玻璃粉末进行的球化实验表明,玻璃粉的颗粒越小越容易球化,但析晶和玻璃熔化速度影响所得样品的圆度和球度。含9%Na2O、3%NaCl、1%CaF2的MgO-Al2O3-SiO2玻璃的粘度及熔化速度适中,且玻璃颗粒球化过程无析晶现象,能较好地被球化,所得样品的球度和圆度均达0.9,但抗压测试破碎率及酸溶解度较大,只能作为低等级支撑剂使用。此外,在热处理过程中隔离剂MgO含量在50wt%时较适宜,其用量过高在试样中残留量高,难以分离,若过低则使球化效果变差。

二、MgO、ZnO对锂铝硅系统透明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gO、ZnO对锂铝硅系统透明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MgO含量对微晶玻璃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 验
    1.1 试剂与材料
    1.2 微晶玻璃样品的制备
    1.3 分析与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基础玻璃的DSC曲线
    2.2 MgO对微晶玻璃晶相的影响
    2.3 MgO对微晶玻璃微观结构的影响
    2.4 MgO对微晶玻璃透过率的影响
    2.5 MgO对微晶玻璃力学性能的影响
    2.6 MgO对微晶玻璃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3 结 论

(2)利用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过程中镁、铁和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微晶玻璃概述
        1.1.1 微晶玻璃的特点与分类
        1.1.2 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
        1.1.3 微晶玻璃的发展与应用
    1.2 利用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的现状
        1.2.1 工业固废来源与利用现状
        1.2.2 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的历史和现状
        1.2.3 常见可用于制备微晶玻璃的工业固废的成分特点
    1.3 工业固废化学组成对微晶玻璃的影响
        1.3.1 工业固废中主要组分对微晶玻璃的影响
        1.3.2 工业固废中次要组分对微晶玻璃的影响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2 微晶玻璃制备与实验方法
3 MgO对微晶玻璃晶相类型与烧结行为以及性能的影响机制
    3.1 MgO对CaO-Al_2O_3-SiO_2系微晶玻璃晶相类型的改变
    3.2 加入MgO后硅灰石型微晶玻璃的析晶动力学
    3.3 含MgO硅灰石型微晶玻璃的烧结行为研究
    3.4 晶相类型对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4 CaF_2在透辉石型微晶玻璃中的作用
    4.1 CaF_2对析晶动力学与玻璃结构的影响
    4.2 CaF_2对等温烧结协同晶化的影响
    4.3 CaF_2对非等温烧结协同晶化的影响
    4.4 CaO-MgO-Al_2O_3-SiO_2-CaF_2微晶玻璃的性能与工艺参数优化
    4.6 小结
5 Fe_2O_3对微晶玻璃中硅灰石和透辉石析出行为的影响
    5.1 Fe_2O_3对微晶玻璃中硅灰石析出行为的影响
    5.2 CaO-Al_2O_3-SiO_2-Fe_2O_3系微晶玻璃的性能分析
    5.3 Fe_2O_3对微晶玻璃中透辉石析出行为的影响
    5.4 CaO-MgO-Al_2O_3-SiO_2-Fe_2O_3系微晶玻璃的性能分析
    5.5 小结
6 协同利用高炉渣、萤石尾矿和青石粉制备微晶玻璃
    6.1 Fe_2O_3对含氟硅灰石型微晶玻璃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6.2 利用高炉渣、萤石尾矿和青石粉制备硅灰石型微晶玻璃
    6.3 利用高炉渣、萤石尾矿和青石粉制备透辉石型微晶玻璃
    6.4 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Li2O对Li2O-Al2O3-SiO2系低热膨胀微晶玻璃析晶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试样制备及测试方法
    2.1 微晶玻璃的制备
    2.2 样品的测试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微晶玻璃的制备
    3.2 晶相分析
    3.3 热膨胀性能研究
4 结 论

(4)高介电常数透明微晶玻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晶玻璃概述
        1.1.1 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
        1.1.2 形核剂
        1.1.3 微晶玻璃热处理工艺
    1.2 透明微晶玻璃
        1.2.1 影响微晶玻璃透明度的因素
        1.2.2 镁铝硅系统透明微晶玻璃
    1.3 高介电常数透明微晶玻璃
        1.3.1 介电常数的影响因素
        1.3.2 铁电型微晶玻璃
        1.3.3 钙钛矿型铁电微晶玻璃
        1.3.4 钛酸盐微晶玻璃
        1.3.5 铌酸盐微晶玻璃
    1.4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方法
    2.1 微晶玻璃的制备
    2.2 玻璃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2.2.1 差热分析(DSC)
        2.2.2 扫描电镜(SEM)
        2.2.3 物相分析(XRD)
        2.2.4 显微硬度
        2.2.5 透过性能
        2.2.6 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
        2.2.7 高温粘度
        2.2.8 熔融玻璃电导率
第3章 Na_2O-Nb_2O_5-SiO_2 微晶玻璃组分及析晶动力学的研究
    3.1 引言
    3.2 Na_2O-Nb_2O_5-SiO_2 体系微晶玻璃的结构与性能
        3.2.1 NNS微晶玻璃样品制备
        3.2.2 NNS微晶体系玻璃的差热分析
        3.2.3 NNS体系微晶玻璃的表观及微观形貌
        3.2.4 NNS体系微晶玻璃的晶相分析
        3.2.5 NNS体系微晶玻璃的介电常数
        3.2.6 NNS体系微晶玻璃的介电损耗
        3.2.7 NNS体系微晶玻璃的固态电导率
        3.2.8 NNS体系微晶玻璃的透过性能
    3.3 NNS体系微晶玻璃的析晶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Na_2O-Nb_2O_5-SiO_2 体系玻璃组分及热处理工艺优化
    4.1 引言
    4.2 钙钛矿结构的NNS体系微晶玻璃结构与性能
        4.2.1 玻璃组分
        4.2.2 玻璃的差热分析及热处理制度
        4.2.3 微晶玻璃的表观及微观形貌
        4.2.4 微晶玻璃的晶相结构
        4.2.5 微晶玻璃的透过性能
        4.2.6 微晶玻璃的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Na_2O-BaO-Nb_2O_5-SiO_2 体系玻璃组分及热处理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微晶玻璃的结构与性能
        5.2.1 玻璃组分
        5.2.2 差热分析及热处理制度
        5.2.3 NBNS微晶玻璃的表观及微观形貌
        5.2.4 NBNS微晶玻璃的晶相结构
        5.2.5 NBNS微晶玻璃的透过性能
        5.2.6 NBNS微晶玻璃的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MgO-Al_2O_3-SiO_2 系统透明微晶玻璃
    6.1 引言
    6.2 MgO-Al_2O_3-SiO_2 系统微晶玻璃结构与性能
        6.2.1 微晶玻璃样品制备
        6.2.2 差热分析
        6.2.3 微晶玻璃的表观及微观形貌
        6.2.4 微晶玻璃的晶相结构
        6.2.5 微晶玻璃的透过性能
        6.2.6 微晶玻璃的显微硬度
        6.2.7 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
    6.3 MgO-Al_2O_3-SiO_2-ZnO微晶玻璃热的处理工艺
        6.3.1 MASZ玻璃的差热分析及热处理制度
        6.3.2 MASZ微晶玻璃的微观形貌
        6.3.3 MASZ微晶玻璃的晶相分析
        6.3.4 MASZ微晶玻璃的透过性能
        6.3.5 MASZ微晶玻璃的显微硬度
        6.3.6 MASZ玻璃的粘度与高温熔融电导率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MgO-Al2O3-SiO2透明微晶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微晶玻璃概述
        2.1.1 微晶玻璃的定义
        2.1.2 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
        2.1.3 微晶玻璃的控制析晶
        2.1.4 玻璃的析晶动力学理论
        2.1.5 微晶玻璃的性能及应用
    2.2 透明微晶玻璃概述
        2.2.1 透明微晶玻璃的定义及应用
        2.2.2 透明微晶玻璃的光学原理
        2.2.3 透明微晶玻璃的组成体系及研究现状
        2.2.4 透明MAS微晶玻璃的研究现状
    2.3 本课题的提出和创新点
        2.3.1 研究思路及意义
        2.3.2 主要创新点
3 实验过程
    3.1 基础玻璃与微晶玻璃的制备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1.2 基础玻璃的熔制
        3.1.3 微晶玻璃的制备
    3.2 基础玻璃与微晶玻璃的性能表征
        3.2.1 热效应分析
        3.2.2 物相分析
        3.2.3 玻璃组成分析
        3.2.4 玻璃结构分析
        3.2.5 显微结构分析
        3.2.6 热膨胀系数测试
        3.2.7 维氏硬度测试
        3.2.8 抗折强度测试
        3.2.9 透光率测试
4 Mg_(0.6)Al_(1.2)Si_(1.8)O_6 固溶体透明微晶玻璃的制备
    4.1 引言
    4.2 MAS基础玻璃的组成设计与制备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组成对MAS玻璃热性能的影响
        4.3.2 MAS玻璃析晶动力学分析
        4.3.3 SiO_2/MgO摩尔比对微晶玻璃析晶和晶相转变的影响
        4.3.4 SiO_2/MgO摩尔比对微晶玻璃维氏硬度的影响
        4.3.5 MAS微晶玻璃透光度与显微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热处理制度对Mg_(0.6)Al_(1.2)Si_(1.8)O_6 透明微晶玻璃晶相含量的影响
    5.1 引言
    5.2 热处理制度参数的制定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核化温度与最大析晶成核速率的研究
        5.3.2 核化时间对MAS玻璃析晶成核的影响
        5.3.3 最佳核化制度下微晶玻璃的显微结构与性能研究
        5.3.4 晶化时间对透明微晶玻璃晶相含量与透光度的影响
        5.3.5 晶化时间对透明微晶玻璃显微结构与晶粒尺寸的影响
        5.3.6 晶化时间对透明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Mg_(0.6)Al_(1.2)Si_(1.8)O_6 与堇青石两相共存透明微晶玻璃的制备初探
    6.1 引言
    6.2 外加不同氧化物基础玻璃的制备
    6.3 结果讨论与分析
        6.3.1 微晶玻璃裂纹与热膨胀的关系
        6.3.2 不同氧化物对玻璃网络结构的作用
        6.3.3 不同氧化物对裂纹的抑制及其对晶相转变的影响
        6.3.4 网络形成体B_2O_3与P_2O_5 对微晶玻璃显微结构的影响
        6.3.5 网络形成体B_2O_3与P_2O_5 对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六配位Ni2+荧光材料制备及近红外发光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晶玻璃
        1.1.1 微晶玻璃概述
        1.1.2 微晶玻璃的分类及应用
        1.1.3 微晶玻璃的性能特点
        1.1.4 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
    1.2 微晶玻璃中的析晶
    1.3 尖晶石相微晶玻璃
    1.4 过渡金属掺杂微晶玻璃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所用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样品制备方法
    2.3 实验测试方法
        2.3.1 热分析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5 红外光谱
        2.3.6 吸收光谱
        2.3.7 荧光光谱
        2.3.8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第三章 Ni~(2+)掺杂ZnO-MgO-Al_2O_3-SiO_2透明微晶玻璃
    3.1 引言
    3.2 Ni~(2+)掺杂Zn/MgAl_2O_4透明微晶玻璃制备
    3.3 Ni~(2+)掺杂MgO-ZnO-Al_2O_3-SiO_2体系微晶玻璃性能研究
        3.3.1 热处理时间对晶化行为影响
        3.3.2 热处理温度对晶化行为影响
        3.3.3 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3.4 Ni~(2+)掺杂ZMAS微晶玻璃的形核机理研究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CdO-MO-B_2O_3 (M=Zn,Mg,Ni)体系硼酸盐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CdO-ZnO-B_2O_3体系硼酸盐材料
        4.2.1 Cd_(2.42)Zn_(0.58)B_2O_6晶体结构分析
        4.2.2 Cd_(2.42)Zn_(0.58)B_2O_6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4.3 Ni~(2+)掺杂Cd_2MgB_2O_6样品的制备与发光性能
        4.3.1 Ni~(2+)掺杂Cd_2MgB_2O_6多晶粉末的制备
        4.3.2 Ni~(2+)掺杂CMBO荧光光谱
    4.4 CdO-NiO-B_2O_3体系硼酸盐新材料探索
        4.4.1 CNBO晶体材料的制备
        4.4.2 晶体结构与形貌描述
        4.4.3 晶体结构测定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MgO-Al2O3-SiO2-ZnO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微晶玻璃
        1.1.1 微晶玻璃的定义
        1.1.2 微晶玻璃制备的方法
    1.2 微晶玻璃的分相和析晶
        1.2.1 分相
        1.2.2 成核
        1.2.3 晶体生长
    1.3 镁铝硅微晶玻璃
        1.3.1 顽辉石型微晶玻璃
        1.3.2 堇青石型微晶玻璃
        1.3.3 尖晶石相微晶玻璃
    1.4 纳米尖晶石微晶玻璃
        1.4.1 纳米尖晶石微晶玻璃简介
        1.4.2 纳米尖晶石微晶玻璃的性能和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设计与流程
        2.1.1 基础玻璃组成设计
    2.2 实验的主要原材料及设备
    2.3 实验主要的表征手段和方法
        2.3.1 差式扫描量热法(DSC)
        2.3.2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3.3 扫描电镜形貌观测(SEM)
        2.3.4 维氏硬度测试(HV)
        2.3.5 密度、吸水率和化学稳定性测试
        2.3.6 红外光谱分析
        2.3.7 透过率测试
        2.3.8 剪切模量和泊松比测试
3 纳米尖晶石微晶玻璃的基础组成研究
    3.1 不同ZnO/MgO质量比对纳米尖晶石微晶玻璃析晶及性能的影响
        3.1.1 基础玻璃DSC曲线
        3.1.2 晶相分析
        3.1.3 析晶显微结构分析
        3.1.4 红外光谱测试(FTIR)
        3.1.5 密度、吸水率及化学稳定性测试
        3.1.6 维氏硬度分析
    3.2 不同TiO_2含量对纳米尖晶石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3.2.1 基础玻璃DSC曲线
        3.2.2 物相分析
        3.2.3 析晶显微结构分析
        3.2.4 密度、吸水率
        3.2.5 化学稳定性分析
        3.2.6 维氏硬度分析
    3.3 小结
4 晶粒尺寸对力学以及其他性能的影响规律
    4.1 不同晶粒尺寸的SEM和AFM图
    4.2 不同晶粒尺寸微晶玻璃硬度测试
    4.3 微晶玻璃透过率测试
    4.4 化学稳定性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LAS系微晶玻璃磨料结合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微晶玻璃概况
        1.2.1 微晶玻璃的定义及特性
        1.2.2 微晶玻璃的分类
        1.2.2.1 硅酸盐微晶玻璃
        1.2.2.2 硼硅酸盐微晶玻璃
        1.2.2.3 铝硅酸盐微晶玻璃
        1.2.2.3 氟硅酸盐微晶玻璃
        1.2.3 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
        1.2.3.1 熔融法
        1.2.3.2 烧结法
        1.2.3.3 溶胶-凝胶法
    1.3 磨料结合剂概况
        1.3.1 陶瓷结合剂
        1.3.2 树脂结合剂
        1.3.3 金属结合剂
        1.3.4 其他结合剂
    1.4 LAS系微晶玻璃磨料结合剂的性能和研究现状
        1.4.1 LAS系微晶玻璃概况
        1.4.1.1 β-石英固溶体
        1.4.1.2 β-锂霞石固溶体
        1.4.1.3 β-锂辉石固溶体
        1.4.2 LAS系微晶玻璃磨料结合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5 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玻璃及微晶玻璃配方设计思路
    2.2 实验原料
    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2.4 实验过程
        2.4.1 玻璃试样的制备
        2.4.2 微晶玻璃试样的制备
    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2.5.1 热膨胀系数分析
        2.5.2 差热分析(DTA)
        2.5.3 物相分析
        2.5.4 表面显微结构
        2.5.5 密度
        2.5.6 吸水率
        2.5.7 显气孔率
        2.5.8 抗弯强度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玻璃成分组成范围分析
    3.2 引入碱金属氧化物原料对晶化性能的影响
    3.3 B2O3用量对微晶玻璃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1 热膨胀系数测试结果与讨论
        3.3.2 差热分析结果与讨论
        3.3.3 XRD结果与讨论
        3.3.4 SEM结果与讨论
    3.4 实际配方研究与应用
        3.4.1 低熔玻璃成分的设计与调整
        3.4.2 生产配方研究与确定
        3.4.2.1 热膨胀系数测试与讨论
        3.4.2.2 差热分析结果与讨论
        3.4.2.3 XRD结果与讨论
        3.4.2.4 SEM测试
第四章 微晶玻璃结合剂在磨料中的应用
    4.1 微晶玻璃烧结温度确定
    4.2 微晶玻璃结合剂与磨料的润湿性分析
    4.3 磨具烧成工艺确定
        4.3.1 烧结温度确定
        4.3.2 保温时间确定
        4.3.3 样品压制配比确定
        4.3.4 其他磨料混合烧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提高无公害釉上颜料熔剂耐蚀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无公害熔剂概述
        2.1.1 陶瓷釉上颜料熔剂简介
        2.1.2 熔剂中主要氧化物的作用
        2.1.3 熔剂的化学稳定性
        2.1.4 熔剂的热膨胀系数
    2.2 玻璃、陶瓷腐蚀的基本理论
    2.3 影响玻璃化学稳定性的因素
        2.3.1 化学组成的影响
        2.3.2 热处理的影响
        2.3.3 表面处理
        2.3.4 表面状态的影响
        2.3.5 温度的影响
    2.4 提高玻璃化学稳定性的主要方法
        2.4.1 优化组成
        2.4.2 热处理
    2.5 国内外微晶玻璃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6 相关标准及简介
        2.6.1 陶瓷颜料的耐侵蚀性能检测标准
        2.6.2 欧盟陶瓷餐具耐洗碗机的检测标准
    2.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流程和方法
        3.3.1 熔剂制备的工艺流程
        3.3.2 熔剂的光泽度测试
        3.3.3 熔剂的耐蚀性测试
    3.4 配方组成对熔剂性能的影响
        3.4.1 探索性正交实验
        3.4.2 外掺ZrO_2对熔剂性能的影响
        3.4.3 外掺TiO_2对熔剂性能的影响
        3.4.4 ZrO_2、TiO_2复合掺入对熔剂性能的影响
        3.4.5 外掺Ta_2O_5对熔剂性能的影响
        3.4.6 外掺La_2O_5对熔剂性能影响的实验
        3.4.7 外掺CeO_2对熔剂性能影响的实验
    3.5 热处理对熔剂性能影响的实验
        3.5.1 热处理对ZrO_2、TiO_2复合掺入熔剂性能的影响
        3.5.2 热处理对外掺Ta2O_5熔剂性能的影响
        3.5.3 热处理对外掺CeO_2熔剂性能的影响
        3.5.4 热处理对外掺La2O_5熔剂性能的影响
    3.6 熔剂的测试与表征
        3.6.1 XRD分析
        3.6.2 TEM分析
        3.6.3 光泽度测试
        3.6.4 色度测试
4 结果与讨论
    4.1 配方组成对熔剂耐蚀性的影响
        4.1.1 正交实验结果
        4.1.2 外掺ZrO_2对熔剂性能的影响
        4.1.3 外掺TiO_2对熔剂性能的影响
        4.1.4 ZrO_2、TiO_2复合添加对熔剂性能的影响
        4.1.5 外掺Ta_2O_5对熔剂性能的影响
        4.1.6 外掺La_2O_5对熔剂性能的影响
        4.1.7 外掺CeO_2对熔剂性的影响
    4.2 热处理对熔剂性能的影响
        4.2.1 热处理对ZrO_2、TiO_2复合掺入熔剂性能的影响
        4.2.2 热处理对外掺Ta_2O_5熔剂性能的影响
        4.2.3 热处理对外掺CeO_2熔剂性能的影响
        4.2.4 热处理对外掺La_2O_5熔剂性能的影响
    4.3 熔剂与钴蓝色料的适应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5 结论
6 问题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10)镁铝硅玻璃的析晶、烧结以及球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MgO-Al_2O_3-SiO_2三元系统介绍
    1.3 MgO-Al_2O_3-SiO_2系统微晶玻璃
        1.3.1 MgO-Al_2O_3-SiO_2系统微晶玻璃的种类
        1.3.2 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
        1.3.2.1 熔融法
        1.3.2.2 烧结法
        1.3.2.3 溶胶-凝胶法
    1.4 实心玻璃微球
        1.4.1 实心玻璃微球用途
        1.4.2 实心玻璃微球制备方法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
    2.2 仪器与设备
    2.3 玻璃的制备、析晶、烧结以及球化
        2.3.1 镁铝硅玻璃的制备、析晶
        2.3.2 镁铝硅玻璃的烧结
        2.3.3 镁铝硅玻璃的球化
    2.4 分析表征方法
        2.4.1 差热分析
        2.4.2 密度测定
        2.4.3 晶相分析
        2.4.4 电镜分析
        2.4.5 维氏硬度测定
        2.4.6 弯曲强度测定
        2.4.7 玻璃微球的表征
第三章 含不同添加物的镁铝硅系统玻璃的制备及其析晶特性
    3.1 添加CaO、ZnO对玻璃性能及析晶的影响
        3.1.1 添加CaO、ZnO玻璃的密度和维氏硬度
        3.1.2 添加CaO、ZnO玻璃的DTA分析
        3.1.3 添加CaO、ZnO玻璃的析晶行为
        3.1.4 添加CaO、ZnO玻璃析晶的形貌
    3.2 添加不同含量Na_2O对玻璃性能及析晶的影响
        3.2.1 添加不同含量Na_2O玻璃的密度和维氏硬度
        3.2.2 添加不同含量Na_2O玻璃的DTA分析
        3.2.3 添加不同含量Na_2O玻璃的析晶行为
        3.2.4 添加不同含量Na_2O玻璃析晶的形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镁铝硅系统玻璃粉末的烧结
    4.1 成型压力和颗粒粒径对烧结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4.1.1 成型压力对烧结试样收缩量的影响
        4.1.2 成型压力对烧结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4.1.3 粉末粒径对烧结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烧结温度对试样的影响
        4.2.1 不同温度烧结试样的物相分析
        4.2.2 不同温度烧结试样的微观形貌
        4.2.3 不同温度烧结试样的维氏硬度和弯曲强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镁铝硅玻璃球化及试样表征
    5.1 含Na_2O玻璃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1 含Na_2O玻璃的最佳热处理温度
        5.1.2 隔离剂用量的选择
    5.2 加澄清剂NaCl玻璃的制备及球化
        5.2.1 加澄清剂NaCl玻璃的DTA分析
        5.2.2 加澄清剂NaCl玻璃的最佳热处理温度的探索
    5.3 加萤石玻璃的制备及球化
        5.3.1 加萤石玻璃的DTA分析
        5.3.2 加萤石玻璃的最佳热处理温度的探索
        5.3.3 加萤石玻璃热处理试样的物相分析
        5.3.4 玻璃颗粒大小对球化的影响
        5.3.5 加萤石玻璃的热处理试样破碎率和酸溶解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MgO、ZnO对锂铝硅系统透明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MgO含量对微晶玻璃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 彭瑞欣,韩韩,林鸿剑,李筱凡,姜宏. 硅酸盐通报, 2021(10)
  • [2]利用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过程中镁、铁和氟的影响[D]. 裴凤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Li2O对Li2O-Al2O3-SiO2系低热膨胀微晶玻璃析晶行为的影响[J]. 王乾晨,王静,韩建军,谢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9(04)
  • [4]高介电常数透明微晶玻璃的研究[D]. 胡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9(05)
  • [5]MgO-Al2O3-SiO2透明微晶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罗薇.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6]六配位Ni2+荧光材料制备及近红外发光性能[D]. 段翠翠. 北方工业大学, 2018(11)
  • [7]MgO-Al2O3-SiO2-ZnO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贾阳. 海南大学, 2017(02)
  • [8]LAS系微晶玻璃磨料结合剂的研究[D]. 程昆.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1)
  • [9]提高无公害釉上颜料熔剂耐蚀性的研究[D]. 冯涛.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5(12)
  • [10]镁铝硅玻璃的析晶、烧结以及球化[D]. 张晓剑. 济南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MgO和ZnO对Li-Al-Si系透明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