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北部梅德韦斯地区的地貌调查

匈牙利北部梅德韦斯地区的地貌调查

一、Geomorphic investigations in the Medves Area,North Hungary(论文文献综述)

刘爽[1](2021)在《“七丘之城”: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 ——跨文化视野下15-18世纪罗马“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复制与改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的拓展亦是一个征服高地的过程,从罗马城的“七丘”到帝国境内的大量山地城市,“山地建城”的理念也成为多数罗马城市的一大共性,在中世纪的宗教狂热中催生出一座座“山巅之城”,那些在图像中高悬山巅的建筑,成为与神明最为接近的“圣地”,赋予了城市一顶形制特殊的“冠冕”。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理想在“七丘之城”罗马得到极大强化,通过一系列的城市改造、在罗马之劫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圣城,不仅引起境内城市的竞相效仿,更在海权时代再度拓展到地中海的“边缘”,从而在曾经历罗马化的伊比利亚半岛获得了自由,发展出更具适应性的本土化山城格局。但与4世纪已将自身打造成“第二罗马”的君士坦丁堡不同,这些城市虽与罗马教廷的宗教运动息息相关,却同本国的海外事业有着更大的关联。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不仅通过系列“重建罗马”的计划向圣城靠拢,更将其改造成以“下城区”为核心的“滨海山城”,以此展现海权时代的核心推动力——跨洋贸易。在这一过程当中,经过葡萄牙“本土化”的山城理念被带往印度洋的各个海岸和岛屿,罗马教廷的强盛势力也通过里斯本王室渗透其中,最终以一座座群山环抱下的新城塑造了葡萄牙帝国的海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果阿凭借绝对的政治、宗教地位被打造成一个东方的罗马,它不仅与地中海的第一罗马遥相呼应,更使“高地建城”的理念进一步向远东传递,借助完备的山地建设和系列适应政策,将“真十字之地”澳门营建成一座特征鲜明的“妈港神名之城”。然而,在这种不断“移动”的圣城背后,是罗马人“从山地到海滨”的城市化进程,并在海权时代“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局势下,经历了建城“媒介”的一次次转变,从而在适应山区、平原、海滨与岛屿的过程中,由古典向近代社会迈进,最终在中西交汇的“十字路口”,将遥想中的“真十字之地”(澳门)化作了现实。

尤达[2](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陈力丹,李瑾,巫琪,顾晓,郑伶俐,丁金双,洪娉君,叶俊廷,梁文瀚,陈晓盈,谭方,颜思哲,郭桦欣,何欣桐,杨青,马嘉悦,孙曌闻[3](2021)在《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第3号中文版》文中指出

唐秋香[4](2019)在《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约从5世纪30年代起,朱特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等日耳曼部族大批移居不列颠,并在6世纪末左右建立了王国。经过不断的征战和抵御维京人入侵的战争,到诺曼征服前夕,英格兰初步实现了统一。在宗教信仰方面,盎格鲁-撒克逊人起初都是异教徒,但在6世纪90年代之后的3、4代人后,他们都皈依了基督教。惠特比会议结束后,基督教在英格兰获得了迅速发展,修道社团在各地涌现。而且,经过不断的改革和调整,英格兰在诺曼征服前已建立了 17个主教管区和数以千计的乡村教堂。当罗马传教团在6世纪末抵达英格兰时,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刚从部落军事首领转化而来,微弱且不稳定。改信基督教不仅有助于盎格鲁-撒克逊人迈入文明开化的门槛,他们的统治者也能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实现对外扩张的政治野心。另外,在王国治理方面,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也离不开教会,因为神职人员有丰富的教务管理经验,而且,当时只有教会拥有受过教育、能读会写的成员。正因为如此,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积极推动基督教在其王国的传播和发展,如带领臣民自上而下地受洗,利用各种有利机会向其他王国输出基督教,通过带头献身宗教、捐建修道社团等支持修道主义的兴起等。另外,在幸存的盎格鲁-撒克逊早期法典中,异教崇拜被严厉禁止,基督教及其神职人员则获得保护。除了捐建主教教堂等这些直接服务于宗教目的的教会建筑,为教会的存在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基础,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也是教会财产的最大赞助人。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主教、修道院院长等是王廷和地方治理中的关键人物,为了确保他们的忠诚,这些高级教士的任免常被盎格鲁-撒克逊国王掌控,他们多是国王忠顺的臣属或王族成员。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也经常召开宗教会议,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教会内部事务受到世俗王权越来越多的干预,无法独立发展。得益于盎格鲁-撒克逊王权的庇护和慷慨捐赠,基督教迅速在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扎根,并很快就积聚了大量财产。作为报答,教会竭力帮助盎格鲁-撒克逊国王构筑一种受“神命”王权支配的统治秩序,例如,将国王等王族成员尊奉为圣徒,帮助找到一种新的激发其民众忠诚的替代品;在国王的登基典礼中引入涂油礼,向世人证明国王统治的合法性,并使盎格鲁-撒克逊王权披上“君权神授”的外衣等。与此同时,教会也为盎格鲁-撒克逊国王输送了诸多有用人才,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等活跃于王国的政治舞台,除了经常受邀参加贤人会议,与国王和其他世俗贵族共商内政、外交等重要事务,他们还与郡长一起承担维护地方秩序的重任。在盎格鲁-撒克逊晚期,教会不仅为王国的和平提供真诚的祈祷,一些高级教士甚至亲自领军同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异教徒入侵者作战。此外,作为一种共同的信仰,基督教也在英格兰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尽管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彼此利用,并相互为对方的需要和利益服务,但基督教的某些教义与日耳曼人旧有的世界观存在着对立。从7世纪后期开始,教会与盎格鲁-撒克逊王权出现了“二元对立”的态势,如约克主教威尔弗里德与数位诺森伯里亚国王的争执、坎特伯雷大主教与麦西亚王权间的激烈冲突等。不过,总体来看,由于共同的目标和需要比实际或潜在的冲突和混乱更巨大、更强烈,和谐的合作是诺曼征服前英格兰教俗关系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在盎格鲁-撒克逊晚期,在维京人的劫掠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教权和王权间的联盟变得更加紧密,尽管教会在此过程中逐渐沦为了世俗王权的附庸。盎格鲁-撒克逊教会常被称为罗马教会的“女儿”。大格雷戈里、维塔利安等教皇对盎格鲁-撒克逊教会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继承人也努力通过授予盎格鲁-撒克逊大主教披肩等方式维系同它的联系。盎格鲁-撒克逊人对罗马教廷表现出了很大的忠诚——主动向罗马教廷寻求关于英格兰教会的一些紧要事宜的意见和支持,并致力于教皇的传教事业等。尽管如此,由于罗马教会此时自身力量尚弱,再加上距离相对较远,教皇与盎格鲁-撒克逊世俗王权和教会的联系不多,英格兰的教会事务较少受罗马教廷的干预。不仅如此,盎格鲁-撒克逊教会从很早起就表现出了较大的独立意识,拒绝执行罗马教廷就“威尔弗里德事件”做出的判决。另外,在任用高级教士和婚姻领域,盎格鲁-撒克逊人也经常违反相关的教会法规,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

申达宏[5](2019)在《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幻,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亚太地区凭借飞快的发展速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东北亚地区则是亚太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现实和自身利益需求决定了俄罗斯要采取相应的东北亚政策。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是在中、美、日等世界大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诉求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俄罗斯立足本国国情实际,既注重现实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制定的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策略。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策略方面,俄罗斯的政策主要强调自己是该地区的重要成员之一,并能为地区事务发挥作用,防止被排斥在地区事务之外。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凭借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某些经济优势,参与东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带动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发展双边关系,保证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同时积极参与该地区的各种安全对话与合作,保证东北亚局势的稳定,保证俄罗斯不被排斥在地区安全事务之外。虽然普京在其三个任期内对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进行过微调,但是对东北亚国家外交政策的总体思想没有变,那就是在依托欧亚地缘优势,在实用灵活的平衡外交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国家事务中,最终达到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目的。梅德韦杰夫在总统任期内基本上秉持延续了普京的东北亚政策思想。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普京的东北亚政策颇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俄罗斯与中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俄的合作关系愈加稳固;俄罗斯与日本构筑了建设性伙伴关系,这必将推动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对朝韩双方奉行平衡外交,加强了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发言权;与蒙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确保了俄罗斯南部的安全与稳定。虽然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实施,但随着俄罗斯国内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交战略的适当调整,制约因素会逐渐好转,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的互利合作会不断加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东北亚政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西伯利亚和远东是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地区,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推动下,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将使我国获得战略拓展新空间、能源进口新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王美琳[6](2019)在《美国植物园发展趋势与规划设计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世界现代植物园源于欧洲文明,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环境科学的进步和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进一步认识,植物园的建设与发展愈来愈紧迫和重要。美国植物园事业历史较短,但已在国际相关领域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我国的植物园建设具有极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但目前国内鲜有从区域视角出发,对美国植物园发展历程及规划设计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美国植物园发展历程的脉络梳理,发展现状的客观总结以及规划设计特征的系统分析。在对文献收集、研究的基础上,搜索并筛选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认证的美国植物园,以时间为轴绘制数量变化图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将其发展历程划分出“孕育期”、“成型期”、“繁荣期”、“沉淀期”等四个阶段。对各阶段的典型植物园建设情况梳理归纳,总结出美国植物园发展呈现多元复合的演变趋势。检索美国植物园中的BGCI会员,并综合考虑收录植物类型、隶属关系、自然环境、建成时间、面积规模、专业及社会影响力等条件,最终筛选出77个植物园作为从第四章起的重点研究对象。探究其自然及人文地理区划下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其权属面积、功能服务等现状情况并归纳目前美国植物园的主要特点。实地考察美国植物园中的优秀建成案例。进而,通过定量及定性分析,从布局相关性、交通可达性以及功能联系性角度剖析植物园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关系;总结出圈层保护式、山水空间式、文化集锦式及复合交融式的空间布局方式;归纳其在景观表达方面,具有地域性的文化展示、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人性化的空间营造等显着特征;梳理植物专类分类展示的演变过程并总结8种主要类型。最终归纳美国植物园规划设计特征,为未来植物园的发展建设及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严然[7](2019)在《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与解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五年来,我国高铁海外投资作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排头兵”,积极领跑“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崭新名片。高铁海外投资对象也已从最初的设备、技术出口,逐步发展至后期运维管理输出,并加大力度向海外全领域投资迈进。然而,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面临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高、东道国环境复杂以及海外合作不力等诸多问题,在当前短短的10年起步期间,成功案例较少。一方面,就海外投资环境而言,会面临宏观经济动荡、市场发育不足等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就投资企业而言,会面临海外投资经验不足、主观不确定性增加而导致的非系统性风险。海外市场环境和投资企业的动态与随机变化,也使得这些影响中国高铁海外投资的风险因素充满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并进一步引致风险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耦合关系。一旦项目系统出现高度复杂的风险耦合状态,随之而来的风险事件发生量将呈现上升趋势,对中国高铁海外投资企业及“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造成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巨大损失。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的耦合机理,并运用合理解耦控制手段对其加以化解,已经成为高铁“走出去”发展征途上的关键一步。论文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建立完善合理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分析框架与系统性防范控制策略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失败案例背后的风险因素间的耦合关系,掌握风险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且从历史统计层面及案例仿真层面双重入手,对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进行定量模型构建与仿真评价,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依据与框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识别并得到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因素清单。结合文献挖掘法与案例研究法,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项目风险进行识别。首先从风险链条的角度,利用案例研究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再从相关文献中,通过知识性挖掘与归纳性推理,识别出大量相关的风险因素,作为对案例研究识别的修正与补充,进一步提升风险识别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客观合理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清单。第二,定性分析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关系。从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基础入手,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界定、关键要素与分类进行阐述,探讨了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在耦合机理的指导下,结合案例研究法分析得出高铁海外投资项目中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东道国环境、东道国产业四类风险间单因素、双因素及多因素耦合关系。第三,定量构建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从历史统计层面,运用N-K模型计算已发生的高铁海外投资项目风险事件中资-能-环-产四大风险因素的耦合度程度。从案例仿真层面,结合莫斯科-喀山高铁投资项目案例,运用基于逆向云理论的耦合度模型进行耦合度测量,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风险因素耦合程度的演化趋势、以及总体风险水平对风险因素的耦合程度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仿真研究,分析出各类耦合因素对风险总水平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第四,提出基于解耦思想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控制策略。结合风险耦合发生前、中、后的不同状态,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援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防范与控制措施,从而有效降低资-能-环-产四因素间的耦合程度,使我国海外高铁投资整体风险水平下降到合理范围之内,为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性指导与参考。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的耦合机理进行分析与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解耦控制策略。在理论上为实现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项目的科学、高效和集成化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实践上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海外高铁“走出去”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投资、建设、及项目管理问题,从而保证未来我国高铁“走出去”的健康发展。

吴英深[8](2019)在《图拉真时期达契亚地区罗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达契亚(Dacia)在二世纪初期被罗马征服后开始了罗马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达契亚地区在文化、语言、宗教信仰和民族构成等方面发生深刻改变,其影响至深至远。外来殖民者与本土罗马化了的原住民一起紧密相依,奠定了后来罗马尼亚民族的种族基础。达契亚行省的罗马化,既是罗马征服和统治达契亚地区的过程,同时也是罗马文明与达契亚本土文明碰撞、交融的过程,它导致一种既不同于纯粹的罗马式文明、也不同于传统达契亚土着文明的罗马一达契亚文明逐渐形成。在日后的历史发展中,罗马一达契亚文明取得非凡的文明成就,这无疑是罗马文化与达契亚文化两种异质文明彼此接触、紧密融合的结果。本文主要探讨罗马文明在达契亚地区深入传播的影响,并尝试阐明罗马文化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地方化”特色。本文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前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意义以及对学术界在“罗马化”问题上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对有关达契亚行省罗马化的研究成果做出文献综述,并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由此认识到国内学者对达契亚罗马化问题的关注度仍显不足,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有许多内容需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究。正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达契亚民族及其国家的源起和形成,以及罗马对达契亚国家的征服。达契亚人虽然被希腊、拉丁世界视为未开化的蛮族,但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逐渐发展出一个具有较高层次的文明,这一文明也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早在古典时期,达契亚人便与地中海——黑海一带有着密切交往。及至图拉真时期,罗马军团征服达契亚,并将后者纳入到罗马文明体系之中。第二部分考察了达契亚地区在被罗马征服并设立行省以后,当地在政治领域的罗马化进程。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罗马行省制度在新行省内部的推广以及罗马法治的普及。第三部分主要考察达契亚行省在军事方面的罗马化,包括罗马军团体制的传入、行省边境防御体系的建设等等。军事的罗马化使得达契亚行省以及帝国边界的安全得到较为有效的保障。第四部分对达契亚行省经济领域罗马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达契亚被纳为罗马帝国领土的一部分以后,当地兴起了一股从各行省向达契亚的移民浪潮,为本土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这里面主要论述罗马人进行移民的动机、移民规模、特点以及这一活动对行省发展的影响。此外,还探讨了行省内部道路网络的建设、罗马式城镇、乡村的发展、罗马货币的流通以及采矿行业的发展情况。第五部分对达契亚行省文化方面的罗马化进行了探讨。这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拉丁语以及希腊——罗马宗教的传播之上,罗马文明经由此途径更为深入地扎根到达契亚当地,影响深远。第六部分主要分析了罗马征服以及罗马文明的传入对达契亚本土的影响,并对这一文明传播的特征进行了探讨。一方面,罗马对达契亚的同化使得帝国在多瑙河地区的战略形势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以罗马人和达契亚人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为日后罗马尼亚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种族基础,罗马文化存留至今成为东欧巴尔干半岛多元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对这些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至于这一时期达契亚地区罗马化的特征,其一是行省罗马化道路的曲折性;其二是行省罗马化的全面性以及深入性;其三是罗马文明具有的“地方化”特性。最后,达契亚罗马化的进程并非只有罗马文化的单一影响,而是多元文化共同交融的结果,奠定了日后罗马尼亚文明的基调。结语部分对罗马文化于达契亚的传播在该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角色进行总结归纳。

王政达[9](2018)在《冷战后欧盟俄罗斯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冷战的结束为欧盟与俄罗斯关系的顺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冷战结束初期,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欧俄双方已经结束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对抗的情况下,双方关系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俄罗斯甚至可以深度融入欧洲,但之后欧俄关系发展的现实却与人们的乐观预测存在较大偏差。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在冷战后确实大为改善,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进行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并在各领域建立了诸多合作机制,双方关系发展总体上比较顺利。但是,欧俄合作的过程也伴随着双方在各领域矛盾凸显、摩擦不断之相互角力的过程。事实上,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虽有悖于国际舆论的乐观预测,却符合欧俄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逻辑。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既有实力的较量,也有利益的角逐,而双方在各自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外交文化和外交传统在双方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实力、利益、地缘、文明等因素作为欧俄关系发展坐标系中的重要参数或变量,共同决定了冷战后欧俄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欧盟与俄罗斯在各自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形态背景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外交传统和外交文化。外交文化和外交传统是国际关系中最为稳定的因素,一经形成就会对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施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冷战后欧俄关系正是在欧俄双方外交文化和外交传统等文明因素的幕布上展开的。冷战结束后,欧盟一方面与俄罗斯发展各领域的合作关系,但另一方面,欧洲对其与俄罗斯的历史恩怨仍然记忆犹新,对俄罗斯在历史上的扩展传统和俄与欧洲诸国的地缘争夺及俄罗斯的领土入侵依然心怀恐惧。因此,包括欧盟在内的西方集团并未放弃冷战思维,为防止俄罗斯帝国再度复活威胁欧洲的安全与稳定,欧盟选择了趁俄罗斯国力衰弱之际参与北约东扩、自行推进欧盟东扩的战略举措,极力蚕食俄罗斯的安全空间,使俄罗斯在中东欧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几乎丧失殆尽。同样在历史上深受俄罗斯对外扩张之苦的中东欧各国,也在冷战结束后纷纷加入西方阵营,以防再度被俄罗斯控制。俄罗斯在国力衰落之际,对欧盟等西方国家挤压其安全空间的行为极力忍让,在尽力降低自身利益损失的情况下与欧盟等西方国家进行合作与竞争。但是,俄罗斯在历史上形成的大国意识、强国思想和帝国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因此,俄罗斯国力恢复后,便不再容忍西方挤压其安全空间的行为,对西方进行了反击。欧盟与俄罗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矛盾使得泛欧安全体系的建立几无可能,双方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博弈还将继续。但是由于国家实力和地缘因素的影响,维护欧洲的安全与稳定离不开欧俄双方的共同参与,斗而不破仍将是欧俄安全关系的发展趋势。俄罗斯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和欧盟的问题上对西方的强力反制,基本上暂时终结了北约和欧盟东扩的进程。在能源领域,欧俄双方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既有相互合作,也存在矛盾与摩擦。欧盟的能源战略旨在以合理的市场价格进口能源,以保证自身能源安全,同时凭借其作为俄罗斯最大能源进口方的地位制约俄罗斯的对外行为,防止俄罗斯以能源为武器在欧洲问题上取得主导地位,损害欧盟利益。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是依靠其巨大的能源储量,出口能源以换取国家发展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利用其当今世界能源大国的地位,以能源为工具谋求政治、安全利益,借以提高自己在欧洲事务上的发言权。虽然乌克兰危机后欧盟对俄罗斯进行了经济和金融制裁,但是,由于地缘关系、历史联系和供需刚性的制约,双方的能源相互依赖关系不会改变。总之,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深刻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使得俄罗斯不可能也不会融入欧洲。但受实力地位、地缘关系和各自利益的制约,欧俄关系仍将以合作为主,但矛盾与摩擦依然存在,在特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作为当今国际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对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筹大国关系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欧俄关系的发展表明,大国之家必须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安全关切;必须切实增强国家实力并敢于斗争;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更新国际关系理念;必须高度重视文明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对于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我们应当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新型国际关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和创新全球治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周边和国际环境。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10](2018)在《〈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域水道记》是清代着名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民俗的着作,是徐松(1781—1848)在嘉庆十六年(1811)遣戎新疆后,亲历新疆南北路,依据实地考察,并参考方略、正史、游记、地方志和地图等有关记载而写成的西域系列着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西域水道记》共五卷,其中第一、第二卷“罗布卓尔所受水”上、下涉及地区非常广阔,东起我国青海--甘肃西部,西抵阿富汗东北和塔吉克斯坦西南的巴达赫尚,南达我国西藏北部、阿尔金山、喀喇昆仑山一带,北至中亚霍罕、费尔干纳,为研究清代天山南路以及清朝版图的中亚历史地理、历史交通路线、地名的珍贵历史文献。《西域水道记》在注文中对回语(察合台语)、蒙古语(准噶尔语)、波斯语(即帕尔西语)地名原义、词源、语属作了词源学释义。虽然《西域水道记》自成书以后既有众多利用和研究,最新的成果是朱玉麒老师的整理本,但大多数研究者和利用者,并不熟悉其中涉及所谓“回语”的内容,并且这类内容分量不小。在明清时期的历史记载、官方文献和个人游记中,有关西域河流、山岭等地名,常常被划为回语或波斯语,这种语言归属说法,不仅过于笼统,而且说法众多。对所谓回语、蒙古语、波斯语地名进行原语复原、拉丁语转写、方位考证、词源释义,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外,所谓回语、蒙古语地名、人名的词源的解释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的释义,文中同名异译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地名地理位置颠倒,时间错位。笔者对该问题关注多年,亦对不少地名有不同的认识,希望通过本研究,给今后的利用者提供帮助,从而使该书对了解清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后的新疆版图及该地民情、风俗、历史、地理等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将《西域水道记》第一卷、第二卷所见天山南路回语、蒙古语地名、人名、天山南路部落分布以及清代回部官号作为考察对象,以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地理学、实地考察法、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对这些地名的地望、起源、地名、人名的语义进行探讨,希望这样的探讨有助于今后的利用和对南疆历史、地理、民族、职官等的理解。本文除前言外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罗布淖尔所受水即源自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噶尔河、乌兰乌苏河以及所经地区的村庄、山岭、城邑的历史地理学考证。第二章,是雅雅尔河及其两岸的村庄、水道、山岭的记载。第三章,是对叶尔羌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证。本章主要考察的对象是泽喇普善河、听杂阿布河、于阗河流域的各个城邑、商道、卡伦、村庄。第四章,是有关塔里木河三大源流之一的和田河及其支流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沿岸区域的历史地理考证。第五章,是对罗布淖尔所受水系的阿克苏河流域、克勒底雅河、额尔勾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证。第六章,是塔里木河流域的渭干河和罗布淖尔以南的主要的河流及山岭。第七章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塔里木河主要支流之一渭干河流经的库车和沙雅的各个地名考证,同时对清代库车的相关历史事件有关的回人伯克、历史地名的考察。第八章,是以海都河(今开都河)流域为主线对天山以南的主要河流之一海都河的各个支流大裕勒都斯河、小裕勒都斯河以及该河流所出山岭的的地理考证。

二、Geomorphic investigations in the Medves Area,North Hungar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eomorphic investigations in the Medves Area,North Hungary(论文提纲范文)

(1)“七丘之城”: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 ——跨文化视野下15-18世纪罗马“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复制与改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主要视角与方法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四节 15-18世纪欧亚大陆“罗马城市”图像的研究语境
        一、葡萄牙“罗马城市”景观研究
        二、葡萄牙殖民地城市景观研究
        三、澳门城市图像的跨文化研究
    第五节 问题的提出:罗马圣城景观在里斯本、果阿与澳门?
第一章 、七丘:罗马“圣城”景观的形成
    第一节 罗马早期的山地景观及其演变
        一、“七丘”的建立
        二、城市形象的早期传播
    第二节 七丘之城: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理想形象
        一、尼古拉五世的“理想城市”图形式规划
        二、利奥十世时期的“重建罗马”建筑计划
        三、耶稣会与保罗三世时期的高地建设
        四、世界的形象:新时期的“七丘之城”
    第三节 又见罗马?——圣城景观的转移
    小结
第二章 、里斯本的山城建设与“水上罗马”的形象
    第一节 背景:葡萄牙的“山城”传统与大航海时期的形象改造
        一、山城传统与基督教的空间理念
        二、高地与内城建筑、道路体系
        三、高地防御的新发展
    第二节 里斯本山城的早期“罗马化”
    第三节 曼努埃尔一世的理想城市与高地重心转移
    第四节 若昂三世的“重建罗马”与“七丘之城”形象
        一、罗马教廷与罗马城市图像的影响力
        二、奥朗达的“重建罗马”城市改造
    第五节 水上的罗马:若昂五世时期的“形象转变”
        一、耶稣会的高地争夺战
        二、菲利波·尤瓦拉的里斯本“新罗马”计划
    第六节 结束与开始:震后的里斯本
    小结
第三章 、果阿与葡萄牙海外殖民地的“滨海山城”理想
    第一节 山城理想初探:七城岛与真十字
    第二节 葡萄牙亚洲殖民地中的山城与理想的图形式规划
    第三节 前殖民时期的山城果阿
    第四节 殖民时期果阿的高地景观演变
        一、城市高地与圣城格局的形成(1510-1604年)
        二、又见“水上的罗马”:滨水区的建筑景观建设(1605-1759年)
    第五节 里斯本还是罗马?——果阿的“七丘之城”形象
    小结
第四章 抵达远东:澳门半岛上的“东方圣城”景观
    第一节 濠镜澳——被遗忘的“真十字”之地
        一、东亚的“维拉科鲁兹地”
        二、“另一端的岛屿”:七洲山
        三、十字与王冠之盟——十字门
    第二节 开埠前的高地景观(1557年之前)
    第三节 开埠早期“中央高地”的建立(1558-1582年)
        一、“城市制高点”——圣保罗山
        二、澳城的另一面相:本土力量对高地景观的影响
    第四节 “山巅之城”格局的形成(1583-1700年)
        一、17世纪“高地建筑”的建立
        二、七个“堂区”,一种格局
    第五节 水上圣城的东方形象:妈港神名之城
        一、“复原”记忆:源自地中海的岛屿“理想”
        二、新旧理想的交替:山城形象的革新与没落小结
    小结
第五章 、从复制到改写:15-18世纪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转移”
    第一节 从山地、平原到海滨:罗马山城的“转移”
    第二节 “水上的圣城”及其形象的形成
    第三节 从地中海、大西洋到印度洋:岛屿山城的崛起
        一、贸易模式与滨海山城的形成
        二、新媒介中心的出现:“岛屿”上的帝国理想
        三、高地的竞争者——宗教团体
    第四节 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圣城景观的“改写”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葡萄牙东方殖民地所有要塞、城镇平面图之书》图像、部分文本列表
附录二、果阿、里斯本教区列表、示意图
附录三、从全景到街景——从里斯本东方艺术博物馆藏“十三行潘趣酒碗”看“长卷式”城市视野的形成
附录四、由“指针”导向的城市视野——一件东西城市瓷盘上的跨洋航路与家族版图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既有研究成果综述
    三、史料基础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的背景
    第一节 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
        一、政治简史
        二、社会治理
    第二节 盎格鲁-撒克逊教会
        一、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皈依
        二、惠特比会议
        三、教会组织结构
第二章 王权对教会的庇护和干预
    第一节 庇护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
        一、推动基督教的传播
        二、支持修道主义
        三、保护教会及其神职人员
    第二节 帮助教会积聚财富
        一、盎格鲁-撒克逊教会财产概况
        二、捐献土地等
        三、协助教会征税
    第三节 干预教会事务
        一、任免高级教士
        二、掌控宗教会议
第三章 教会对王权的协助和制约
    第一节 圣化王权
        一、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圣王权观
        二、尊奉王族人员为圣徒
        三、引入国王圣化礼
    第二节 襄助世俗事务
        一、担任王室信使
        二、出席贤人会议
        三、参与地方治理
        四、协助抵御入侵
    第三节 促进统一
        一、英格兰的统一
        二、教会的精神纽带作用
    第四节 制约王权
        一、裁判国王的道德品行
        二、国王圣化礼的潜在制约
第四章 教会与王权的冲突和调适
    第一节 “威尔弗里德事件”
        一、威尔弗里德其人
        二、威尔弗里德与诺森伯里亚国王的争执
    第二节 坎特伯雷大主教与王权的冲突和调适
        一、大主教与麦西亚王权的冲突
        二、大主教与威塞克斯王权的联盟
第五章 罗马教廷与盎格鲁-撒克逊政教关系
    第一节 罗马教会与盎格鲁-撒克逊教会及其王权
        一、盎格鲁-撒克逊教会:罗马教会的“女儿”
        二、盎格鲁-撒克逊王权对罗马的尊崇
    第二节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忠诚”
        一、主动与教廷商讨教会事务
        二、致力于罗马教皇的传教事业
    第三节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叛逆”
        一、拒服罗马教廷的裁决
        二、违规任用高级教职
        三、婚姻领域的挑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前言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四 研究思路与结构设计
第一章 俄罗斯东北亚外交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地缘政治因素
        一 欧洲—大西洋主义
        二 现代斯拉夫主义
        三 新欧亚主义
    第二节 历史文化因素
        一 俄罗斯文化特征
        二 历史文化传统作用下的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三节 面临的国内外不利现实因素
        一 外部影响因素
        二 内部影响因素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第二节 回眸20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
        一 二战后苏联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二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内容
        一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要点
        二 俄罗斯落实东北亚政策的策略和措施
    第四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特点
        一 谋略性
        二 务实性
        三 可行性
        四 机制性
        五 持续性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东北亚国别政策
    第一节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领域合作
    第二节 俄罗斯对日本的政策
        一 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外交纪实
        二 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交往
        三 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博弈
    第三节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军事安全合作
    第四节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军事安全合作
第四章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走势
    第一节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走向
        一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发展面临新挑战
        二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
        三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四 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仍很棘手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的整体发展布局
        一 政治上稳形势、推改革
        二 经济上推创新、促增长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6)美国植物园发展趋势与规划设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际植物园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植物园发展情况及研究现状
        1.2.3 美国植物园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及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植物园概述
    2.1 植物园的概念
        2.1.1 植物园的定义
        2.1.2 树木园的定义
        2.1.3 植物园与树木园的联系与区别
    2.2 植物园的特征、分类
        2.2.1 植物园的特征
        2.2.2 植物园的分类
    2.3 植物园的功能及其演变
        2.3.1 功能演变
        2.3.2 可持续发展趋势下的主要功能
3 美国植物园的发展历程
    3.1 孕育期—探幽求索(1815年以前)
        3.1.1 发展背景
        3.1.2 案例分析
        3.1.3 小结
    3.2 成型期—渐入佳境(1816-1889年)
        3.2.1 发展背景
        3.2.2 案例分析
        3.2.3 小结
    3.3 繁荣期—突飞猛进(1890-1945年)
        3.3.1 发展背景
        3.3.2 案例分析
        3.3.3 小结
    3.4 沉淀期—稳步发展(1946年至今)
        3.4.1 发展背景
        3.4.2 案例分析
        3.4.3 小结
    3.5 美国植物园发展趋势研究
4 美国植物园的发展现状
    4.1 美国植物园的空间分布
        4.1.1 自然地理区划分布特征
        4.1.2 人文地理区划分布特征
        4.1.3 小结
    4.2 美国植物园的权属面积
        4.2.1 权属及主要资金来源
        4.2.2 面积及规模
    4.3 植物园的功能服务
        4.3.1 生态功能服务
        4.3.2 社会功能服务
    4.4 美国植物园的主要特点
        4.4.1 完善的科普教育
        4.4.2 雄厚的科研力量
        4.4.3 宜人的园林景色
        4.4.4 高效的管理机制
5 美国植物园规划设计分析
    5.1 植物园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5.1.1 布局相关性
        5.1.2 交通可达性
        5.1.3 功能联系性
    5.2 植物园的空间布局
        5.2.1 圈层保护式
        5.2.2 山水空间式
        5.2.3 文化集锦式
        5.2.4 复合交融式
    5.3 植物园的景观表达
        5.3.1 地域性的文化展示
        5.3.2 艺术化的表现手法
        5.3.3 人性化的空间营造
    5.4 植物园的功能分区与道路组织
        5.4.1 功能分区
        5.4.2 道路体系
    5.5 植物专类分类展示
        5.5.1 植物专类类型演变及发展
        5.5.2 以植物分类系统为主题
        5.5.3 以植物科属种为主题
        5.5.4 以植物观赏特性为主题
        5.5.5 以植物使用特性为主题
        5.5.6 以原产地来源为主题
        5.5.7 以气候带对应的植被类型为主题
        5.5.8 以原生生境为主题
        5.5.9 以特殊社会意义为主题
    5.6 美国植物园规划设计特征总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讨论与借鉴
    6.2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美国植物园(BGCI会员)位置
附录B 美国植物园(BGCI会员)权属面积
附录C 美国植物园(BGCI会员)重要设施统计
附录D 美国植物园(BGCI会员)公交地铁统计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与解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高铁海外投资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官
        1.1.2 中国高铁海外投资面临多重风险
        1.1.3 中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海外投资风险管理学术史梳理及相关研究综述
        1.3.2 高速铁路学术史梳理及相关研究综述
        1.3.3 风险耦合模型相关学术史梳理及相关研究综述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总结
    1.4 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高铁海外投资现状与风险概述
    2.1 高铁海外投资的界定
        2.1.1 高铁海外投资的概念
        2.1.2 高铁海外投资的特征
    2.2 国内外高铁行业发展现状
        2.2.1 国外高铁行业发展概况
        2.2.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现状
    2.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特征与成因
        2.3.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特征
        2.3.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主要成因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识别
    3.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识别方法
        3.1.1 案例研究法
        3.1.2 文献挖掘法
    3.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与完善
        3.2.1 基于案例研究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3.2.2 基于文献挖掘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3.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清单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分析
    4.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基础
        4.1.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界定
        4.1.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关键要素
        4.1.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分类
    4.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
    4.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关系分析
        4.3.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单因素风险耦合分析
        4.3.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双因素风险耦合分析
        4.3.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多因素风险耦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5.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5.2.1 常见的风险耦合模型
        5.2.2 风险耦合模型的比较及选择
    5.3 基于历史统计层面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5.3.1 历史案例统计
        5.3.2 N-K模型构建
        5.3.3 基于历史风险事件的N-K模型应用
    5.4 基于案例仿真层面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5.4.1 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概况
        5.4.2 耦合度模型构建
        5.4.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5.4.4 基于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的耦合度及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
    5.5 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解耦思想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防控策略
    6.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原理
        6.1.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原则
        6.1.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原理示意
    6.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策略
        6.2.1 耦合前风险防控策略
        6.2.2 耦合中风险防控策略
        6.2.3 耦合后风险防控策略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基于文献挖掘法的风险因素挖掘结果
    B.莫斯科-喀山项目风险指标打分问卷
    C.耦合度计算结果
    D.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图拉真时期达契亚地区罗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 重难点
        (二) 创新点
一、罗马征服达契亚
    (一) 图拉真征服前的达契亚
        1、达契亚的地理格局
        2、早期的达契亚民族
    (二) 达契亚国家的建立
    (三) 达契亚人与罗马世界的早期交往
        1、前罗马时期达契亚一罗马的商贸联系
        2、达契亚人与罗马共和国的对抗
        3、达契亚与罗马内战
        4、帝国初期罗马与达契亚的双边关系
        5、图密善时期不成功的达契亚战争
    (四) 图拉真征服达契亚
        1、罗马发动达契亚战争的动机
        2、第一次达契亚战争
        3、第二次达契亚战争
二、达契亚地区政治的罗马化
    (一) 行省治理方式的改变
        1、罗马行省制度的起源及发展
        2、原达契亚王国的治理模式
        3、行省制度在达契亚行省的推行
    (二) 罗马法在达契亚行省的推广
        1、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2、罗马法在行省的推广
三、行省军事的罗马化
    (一) 罗马军事制度的推行
        1、原达契亚地区的军事体制
        2、罗马军团沿革
        3、罗马军团入驻达契亚行省
    (二) 达契亚行省边防体系的建设
        1、行省建立初期的军事形势
        2、达契亚行省边境防御体系的建立
四、达契亚行省的经济罗马化
    (一) 图拉真时期的罗马移民开发
        1、战后原达契亚土着居民的情况
        2、移民的动机
        3、罗马移民的群体构成概况
    (二) 行省城、乡建设的罗马化
        1、前罗马时期达契亚地区的定居点情况
        2、罗马大道的修建
        3、罗马式城市在达契亚地区的出现
    (三) 乡村维拉的建设
    (四) 罗马货币的大规模流通
        1、前罗马时期达契亚地区的货币流通
        2、罗马行省时期达契亚地区的货币流通状况
    (五) 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矿山的开采
        1、前罗马时期达契亚地区的矿山开采
        2、罗马统治时期达契亚行省的矿业发展
    (六) 手工业与农业的发展
        1、前罗马时期达契亚地区的手工业与农业状况
        2、罗马治下达契亚行省手工业的发展
五、达契亚行省文化的罗马化
    (一) 拉丁语的传播与使用
    (二) 拉丁语在达契亚行省的传播
        1、拉丁语的传播
        2、达契亚行省内部拉丁语使用领域的扩展
        3、拉丁语在达契亚行省内部普遍传播的影响
    (三) 行省宗教崇拜的罗马化
        1、原达契亚地区的宗教情况
        2、罗马宗教的传入
    (四) 希腊—罗马主神崇拜
    (五) 外来多神信仰的传入与融合
六、达契亚地区罗马化的影响
    (一) 达契亚行省罗马化的特征
        1、行省罗马化的曲折性
        2、行省罗马化的全面性与高效性
        3、行省罗马化的包容性
    (二) 达契亚行省罗马化与罗马尼亚文明的承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冷战后欧盟俄罗斯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理论预期与经验现实的矛盾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欧俄关系研究文献回顾
        一、研究专着
        二、学术论文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框架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三、研究框架
        四、创新点
第一章 欧俄关系的地缘和文明背景
    第一节 欧洲外交文化与传统
        一、分裂的传统和弱化的认同
        二、对外扩张的历史惯性
        三、对俄罗斯的强烈防范心里
        四、对外政策上的双重标准
    第二节 俄罗斯的地缘与文明特点及外交传统
        一、以建立势力范围为核心的地缘观念
        二、以打通出海口为主导的海洋观念
        三、悠久的帝国传统
        四、强烈的意识形态观念和使命感意识
第二章 欧俄安全合作与分歧
    第一节 冷战后欧洲安全形势的变化
    第二节 欧俄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分歧
        一、欧洲安全结构问题
        二、如何看待美国在欧洲的存在
        三、在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上的分歧
        四、欧俄在欧洲反导系统上的矛盾
    第三节 欧俄之间安全分歧的原因
    第四节 欧俄安全合作
        一、欧盟对俄安全合作政策
        二、俄罗斯对欧安全合作政策
        三、欧俄安全合作
    第五节 欧洲安全体系建设的前景
第三章 北约东扩与欧俄关系
    第一节 北约东扩的动机
        一、军事性质的地缘扩张
        二、防止俄罗斯再度崛起
        三、巩固冷战成果
    第二节 北约影响欧俄关系的渠道
        一、北约的存在制约欧俄关系
        二、为欧俄关系的发展提供新平台
    第三节 欧俄对北约东扩的态度
        一、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的原因
        二、欧盟对北约东扩的支持
        三、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的坚定立场
        四、北约东扩对欧俄关系的影响
        五、俄北关系改善对欧俄关系的意义
        六、欧俄关系对俄北和美欧关系的影响
        七、俄北对峙对欧俄关系的冲击
第四章 欧盟东扩与欧俄关系
    第一节 冷战后欧盟东扩的进程
    第二节 欧盟东扩的原因
        一、国际垄断资本的新变化
        二、巩固中东欧国家的西化成果
        三、维护欧洲安全
    第三节 俄罗斯对欧盟东扩的态度
        一、俄罗斯对欧盟东扩的担忧
        二、俄罗斯对欧盟东扩的支持立场
        三、欧盟东扩对欧俄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 乌克兰危机与欧俄关系
        一、乌克兰对俄罗斯的重要意义
        二、冷战后乌克兰与北约、欧盟关系的发展
        三、乌克兰危机对欧俄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冷战后欧俄能源关系
    第一节 能源在欧俄双方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欧俄能源战略与政策
        一、欧盟能源战略与政策
        二、俄罗斯能源战略与政策
    第三节 欧俄能源合作及其成果
        一、欧俄能源对话化机制的建立及发展
        二、欧俄能源管道建设和油气合作项目
    第四节 欧俄能源博弈
    第五节 欧俄能源关系前景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合作与角力是欧俄关系的常态
        一、俄罗斯不会融入欧洲
        二、欧洲安全离不开欧俄合作
        三、欧俄能源依赖关系难以改变
    第二节 对中国运筹大国关系的启示
        一、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安全关切
        二、切实壮大国家实力
        三、顺应时代潮流,更新国际关系理念
        四、高度重视文明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出发点及研究意义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三、相关前期研究成果评书
    四、史料依据
    五、篇章内容简介
    六、本文所用字体及拉丁字母转写说明
第一章 罗布淖尔所受水(上)
    第一节 新疆、西藏界
    第二节 喀什噶尔河流域
    第三节 乌兰乌苏河流域
第二章 雅雅尔河流域
    第一节 雅雅尔河
    第二节 葱岭北河
    第三节 葱岭南河
第三章 叶尔羌河流域
    第一节 叶尔羌河
    第二节 泽普勒善河
    第三节 听杂阿布河
第四章 和田河流域
    第一节 和田河
    第二节 哈喇哈什河
    第三节 玉陇哈什河
    第四节 于阗河
第五章 罗布淖尔所受水(下)
    第一节 阿克苏河流域
    第二节 克勒底雅河
    第三节 额尔勾河
第六章 塔里木河流域(一)
    第一节 沙雅尔城南
    第二节 罗布淖尔以南诸河流
第七章 塔里木河流域(二)
    第一节 塔里木河
    第二节 渭干河
第八章 海都河流域
    第一节 库尔勒庄南
    第二节 海都河
    第三节 注罗淖尔水域
附录(一): “我的麻札”还是“神圣的麻札”?—论以-m、-ata (m)结尾的新疆麻札、佛教圣地名称
附录(二): 乌鲁木齐((?)r(?)mqi) 一名语义、语源考
附录(三): “喀喇沙尔”(Qarashahr) 一名语义考
参考文献

四、Geomorphic investigations in the Medves Area,North Hungary(论文参考文献)

  • [1]“七丘之城”: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 ——跨文化视野下15-18世纪罗马“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复制与改写[D]. 刘爽.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2]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第3号中文版[J]. 陈力丹,李瑾,巫琪,顾晓,郑伶俐,丁金双,洪娉君,叶俊廷,梁文瀚,陈晓盈,谭方,颜思哲,郭桦欣,何欣桐,杨青,马嘉悦,孙曌闻. 东南传播, 2021(01)
  • [4]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研究[D]. 唐秋香. 山东大学, 2019(02)
  • [5]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D]. 申达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6]美国植物园发展趋势与规划设计特征研究[D]. 王美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与解耦策略研究[D]. 严然. 重庆大学, 2019(01)
  • [8]图拉真时期达契亚地区罗马化研究[D]. 吴英深.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冷战后欧盟俄罗斯关系研究[D]. 王政达.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10]〈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D].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 南京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匈牙利北部梅德韦斯地区的地貌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